一、呼吸系统
1、总论
掌握:呼吸系统疾病的主要治疗方法:1.抗感染(常用药物:1.青霉素2.头孢菌素类3.其他b-内酰胺类4.大环内酯类5.氨基糖苷类6.喹偌酮类。应用原则:1.明确病原学诊断2.经验治疗前的病原学判断3.经验性治疗抗菌药物的选择4.给药途径与疗程的选择5.用药的特殊问题)2.氧气治疗(1.鼻导管给氧2.面罩给氧3.高压给氧)3.湿化治疗4.祛痰镇咳5.解除支气管痉挛(1.抗炎性平喘药2.气道舒张剂3.免疫治疗药)
2、慢性支气管炎
掌握:(1)概念:简称慢支,指气管、支气管粘膜、粘膜下层、基底层、外膜及其周围组织的非特异性慢性炎症;(2)主要临床表现:1.症状:咳嗽、咳痰、喘息、反复发作(炎)2.体征:早期可无阳性体征,随病情进展可出现肺气肿体征,如桶状胸、双肺下界移动度减弱、叩诊呈过清音、肺泡呼吸音减弱等。(3)分型和分期:1.分型:仅有咳嗽、咳痰症状者为单纯型,同时伴有喘息者为喘息型2.分期:1.急性发作期2.慢性迁延期3.临床缓解期(3)诊断标准:根据咳嗽、咳痰或伴喘息,每年发作持续3个月,连续2年或以上。排除可引起上述症状的其他疾病(如肺结核、支气管扩张、支气管肺癌、心脏病、支气管哮喘、间质性肺疾病等)时,可作出诊断。如每年发作不足3个月,有明确的客观检查依据也可诊断。
3、慢性阻塞性肺气肿
掌握:(1)概念:是气道远端部分膨胀(包括呼吸性细支气管、肺泡管、肺泡囊和肺泡)并伴有气管壁破坏、肺弹性减弱及肺容积增大的一种疾病(2)临床症状和体征:1.症状:临床常用“气短”来描述肺气肿病人的呼吸困难。逐渐加重的气短是肺气肿最重要最具诊断价值的症状。2.体征:视诊可见桶状胸,双侧呼吸运动减弱;触诊触觉语颤减弱;叩诊为过清音,肺下界下移,心浊音界缩小或不易叩出;听诊肺泡呼吸音减弱,呼气延长,心音遥远,并发感染时可闻及干、湿罗音。(3)常见并发症:1.自发性气胸2.慢性肺源性心脏病3.呼吸衰竭4.胃溃疡5.继发性红细胞增多症
4、慢性肺源性心脏病
掌握:(1)病因:1.支气管-肺疾病2.胸廓运动障碍性疾病3.肺血管疾病及其他(2)肺动脉高压形成的发生机制:1.缺氧性肺小动脉痉挛2.高碳酸血症的作用3.肺血管床面积减少4.血液流变学异常及血容量增加(3)临床表现:1.心肺功能代偿期:本期仅有肺动脉高压及右心室肥大,而无右心功能不全。因此主要是原发病的一些症状和体征,如咳嗽、咳痰、呼吸困难等症状;肺部干、湿性罗音及肺气肿等体征2.心肺功能失代偿期:主要表现为呼吸功能衰竭和右心功能衰竭,一般以呼吸衰竭为主,严重时可伴发左心功能衰竭(4)心肺功能失代偿期的治疗:1.控制感染2.呼吸衰竭的治疗:采取综合措施,以通畅气道、纠正缺氧和二氧化碳潴留、维持水电解质平衡、预防并发症为原则。3.心力衰竭的治疗:①利尿剂②强心剂③血管扩张剂4.心律失常的治疗5.肺性脑病的治疗
5、支气管哮喘
掌握:(1)概念:是由嗜酸性粒细胞、肥大细胞、T淋巴细胞等多种细胞和细胞组分参与的气道慢性炎症性疾病;(2)哮喘严重发作的诱发因素:诱因未去除、感染未控制、支气管有阻塞、严重脱水和病人极度衰竭。重度发作和危重状态的临床表现:喘息症状频发,气促明显,心率增快,活动和说话受限。可大汗淋漓、发绀、极度焦虑甚至嗜睡和意识障碍,病情危笃,须紧急抢救。(3)哮喘的治疗目标:尽快控制症状、减少发作次数、减少用药剂量和活动不受限制。常用药物分类:1.支气管扩张药①b2-肾上腺素受体激动剂如沙丁胺醇和特布他林②茶碱类如氨茶碱2.糖皮质激素如泼尼松和布地奈德3.预防类药物如色甘酸钠和酮替酚(4)哮喘严重发作的抢救:1.祛除引起哮喘严重发作的诱因2.持续吸氧3.吸入b2-肾上腺素受体激动剂4.糖皮质激素5.机械通气6.补液7.祛痰排痰,减轻痰对呼吸道的刺激与阻塞
6、呼吸衰竭
掌握:(1)呼吸衰竭的概念:简称呼衰,是各种原因引起的肺通气和(或)换气功能严重障碍,以致在静息状态下亦不能维持足够的气体交换,导致缺氧伴或不伴二氧化碳潴留,从而引起一系列生理功能和代谢紊乱的临床综合征。分类(按病程分类:1.急性呼吸衰竭2.慢性呼吸衰竭。按动脉血气分类:Ⅰ型呼吸衰竭 Ⅱ型呼吸衰竭);(2)慢性呼吸衰竭的临床表现:1.呼吸困难:是临床最早出现的症状,主要表现在呼吸节律、频率和幅度的改变2.发绀:是缺氧的典型症状3.神经精神症状4.血液循环系统:严重缺氧、酸中毒可引起心律失常、心机损害、周围循环衰竭、血压下降5.消化和泌尿系统:严重者可发生应激性溃疡而引起上消化道出血,肝、肾功能异常(3)慢性呼吸衰竭的治疗:1.保持气道通畅①清除气道分泌物②稀释痰液、化痰祛痰③解痉平喘④建立人工气道2.氧疗3.增加通气量、减少CO2潴留4.水电解质紊乱和酸碱失蘅的处理5.治疗原发病
7、肺炎
掌握:(1)社区获得性肺炎(CAP)的概念:是指在医院外罹患的感染性肺实质炎症,包括有明确潜伏期的病原体感染而在入院后平均潜伏期内发病的肺炎。医院获得性肺炎(HAP)的概念:是指病人在入院时不存在、也不处于感染潜伏期,而于入院48小时后在医院(包括老年护理院、康复院)内发生的肺炎(2)肺炎球菌性肺炎的常见并发症:1.感染性休克2.渗出性胸膜炎3.中毒性心肌炎4.中毒性脑病(3)休克型肺炎的治疗:1.控制感染2.抗休克治疗①扩容②血管活性药物③纠正水、电解质和酸碱紊乱④糖皮质激素⑤维护重要脏器的功能(4)肺炎(肺炎球菌性肺炎、军团菌肺炎、支原体肺炎、葡萄球菌肺炎)的抗菌素选择:1.肺炎球菌肺炎—青霉素2.军团菌肺炎—红霉素3.支原体肺炎—红霉素4.葡萄球菌—半合成青霉素或头孢菌素
8、肺结核
掌握:(1)感染途径:几乎完全通过呼吸道分泌的带菌雾滴传播(2)肺结核病理的基本病变:渗出性病变2.增生性病变①结核结节②结核性肉芽肿3.变质性病变 播散途径:包括局部蔓延、经支气管、淋巴管和血行播散(3)结核菌感染和肺结核的发生发展(即临床分型):Ⅰ型 原发型肺结核 Ⅱ型 血行播散型肺结核 Ⅲ型 继发型肺结核 Ⅳ型 结核性胸膜炎 Ⅴ型 其他肺结核(4)临床表现:症状:1.全身症状:多为长期低热,每于午后或傍晚开始,次晨降至正常,可伴有卷怠、乏力、盗汗、纳差和体重减轻等。2.呼吸系统症状:①咳嗽、咳痰②咯血③胸痛④呼吸困难3.变态反应性表现 体征:早期病灶小或位于肺组织深部,多无异常体征。以渗出性病变为主的肺实变范围较广时,叩诊呈浊音,听诊可闻及支气管呼吸音和细湿罗音(5)诊断方法:X线检查是发现和诊断肺结核的主要方法,痰结核菌检查是诊断肺结核的主要依据。(6)化疗原则:早期、联合、规则、适量、全程,其中以联合和规则用药最为重要。常用药物(异烟肼、利福平、链霉素、吡嗪酰胺、乙胺丁醇、对氨基水杨酸)
二、循环系统
1、总论
掌握:心血管疾病诊断要求,包括:1.病因诊断2.病理解剖诊断3.病理生理诊断4.心功能诊断(心功能分级)5.并发症诊断
2、心力衰竭
掌握:(1)慢性心力衰竭的基本病因:1.原发性心肌损害①心肌病变②心肌代谢障碍2.心脏负荷过重①压力负荷(后负荷)过重②容量负荷(前负荷)过重 诱因:1.感染2.心律失常3.过劳或情绪激动4.血容量增加5.妊娠和分娩6.治疗不当(2)左心衰的主要临床表现:主要表现为肺淤血和心排出量下降。症状:1.呼吸困难①劳力性呼吸困难②端坐呼吸③夜间阵发性呼吸困难④急性肺水肿2.咳嗽、咳痰、咯血 体征:1.心脏体征:除原有心脏病体征外,常有心率增快、心尖区舒张期奔马律和肺动脉瓣区第二心音亢进2.肺部湿性罗音:两肺底湿性罗音是左心衰重要体征之一。右心衰的主要临床表现:症状:病人常有食欲减退、恶心、呕吐、腹胀,是由于胃肠道及肝淤血所致 体征:1.颈静脉充盈或怒张2.肝肿大3.水肿4.心脏体征(3)慢性心力衰竭的治疗原则:已从短期的血流动力学/药理学措施转为长期的、修复性措施,以期达到改变衰竭心脏的生物学性质。治疗措施:1.病因治疗2.一般治疗①休息②改善生活方式,降低新的心脏损害的危险性③其他3.标准治疗药物1.利尿剂2.血管紧张素转换酶(ACE)抑制剂3.b受体阻滞剂4.洋地黄制剂4.其他药物1.醛固酮桔抗剂2.血管紧张素Ⅱ(AngⅡ)受体桔抗剂3.血管扩张剂4.环腺苷酸依赖性正性肌力药5.抗凝和抗血小板药物(4)急性心力衰竭的抢救措施:1.体位:病人取坐位,两腿下垂,以减少静脉回流2.高流量氧气吸入3.吗啡4.快速利尿5.血管扩张剂6.洋地黄7.氨茶碱8.减少静脉回流9.其他
3、心律失常
掌握:(1)心律失常的分类(发病机制分类:1.冲动形成异常①窦性心律失常②异位心律:主动性异位心律和被动性异位心律2.冲动传导异常①生理性②病理性③房室附加传导途径。治疗学分类:快速性和缓慢性心律失常)(2)心律失常的治疗手段(病因治疗:经过去除病因或适当对证治疗,心律失常多可消失药物治疗:1.快速心律失常的药物治疗:Ⅰ类 钠通道阻滞剂Ⅱ类 b受体阻滞剂 Ⅲ类 延长复极时程故延长QT 间期的药物 Ⅳ类钙通道阻滞剂2.缓慢心律失常的药物治疗:如拟交感神经药(异丙肾上腺素、沙丁胺醇等)迷走神经抑制药(阿托品、山莨胆碱)或碘化剂(乳酸钠、碳酸氢钠)电学治疗:快速心律失常—1.复律与除颤2.心导管消融治疗缓慢性心律失常—1.临时心脏起博2.永久心脏起博 手术治疗);(3)心房颤动(病因;阵发性心房颤动可见于健康者酒精中毒、情绪激动及运动时,部分由器质性心血管病引起。持续性或持久性房颤多发生于原有心血管疾病者临床表现:症状:心室率接近正常且无器质性心脏病者可无明显症状,心室率快时可有心悸、胸闷与心慌。体征:心律绝对不齐,第一心音强弱不等,脉搏短绌,心室率愈快脉搏短绌愈明显。心电图特征1.P波消失,代之以大小不等、形态不一、间距不均的房颤波(f波),频率为350-600次/min2.RR间期绝对不等3.QRS波形态通常正常,当心室率过快发生室内差异性传导时,QRS增宽变形。治疗要点:1.控制心室率2.转复心律3.预防复发和血栓栓塞)
4、原发性高血压
掌握:(1)概念以体循环动脉压增高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综合征,绝大多数高血压(95%以上)病因不明,称原发性高血压(2)临床表现:高血压病临床上大多数起病及进展缓慢,以往曾称为缓进性高血压,少数血压极高进展很快,常在一至两年内发生靶器官损害,多见于年轻人,以往曾称为急进性高血压。起病及进展缓慢者,早期仅在精神紧张或劳累时血压升高,休息后可恢复正常,以后血压可逐渐升高。病人可无症状,仅在体检时发现血压高于正常。部分病人可有头痛、头晕、头胀、耳鸣、眼胀、健忘、烦闷、心悸、乏力。症状轻重与血压增高程度可不一致。随病情发展,血压可长期升高,并致脑、心、肾、视网膜、主动脉等靶器官损害。特殊类型高血压:1.恶性高血压2.老年人高血压3.高血压危重症①高血压危象②高血压脑病(3)鉴别诊断:1.肾性高血压①肾实质性高血压②肾血管性高血压2.内分泌代谢病高血压①原法性醛固酮增多症②皮质醇增多症③嗜铬细胞瘤(4)治疗要点(一般治疗:1.运动2.减轻体重3.合理膳食。药物治疗:1.利尿剂2.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3.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ARB)4.钙通道阻滞剂(CB)5.b受体阻滞剂6.a1受体阻滞剂7.其他。危重症处理:1.硝普钠2.酚妥拉明3.硝酸甘油。用药原则:利尿剂、ACEI、ARB适用于除妊娠以外的各种高血压病人,利尿剂可分别与后二者合用;对于高血压病伴劳力性心绞痛病人,可加用b受体阻滞剂和钙通道阻滞剂;对于伴自发性心绞痛者,以用钙通道阻滞剂为佳;对于急性心肌梗死同时血压仍高者,以选用利尿剂、ACEI、ARB和b 受体阻滞剂为好;对于轻度肾功能不全者,可选用ACEI,但对于重度肾功能不全者,以选用利尿剂、氨氯地平和a1受体阻滞剂为佳;对于因口服ACEI而咳嗽者可换用ARB或其他类的降血压药。
5、冠心病
掌握:(1)主要危险因素:1.高脂血症2.高血压3.吸烟4.糖尿病5.肥胖6.年龄7.性别8.饮食9.遗传因素及其他(2)冠心病分型:1.无症状型冠心病2.心绞痛型冠心病3.心肌梗死型冠心病4.缺血性心肌病型冠心病5.猝死型冠心病(3)心绞痛(临床表现:症状1.部位:多出现在胸骨上段或中段之后2.性质:常为压榨、烧灼或紧缩感3.持续时间:大多数历时3-5分钟,一般不少于1分钟,不超过15分钟。4.诱因:增加心脏负荷的因素如情绪激动、劳累、负重行走、发怒、惊恐、吸烟、饱餐、寒冷、性交、心动过速等皆可能成为诱发因素。体征:疼痛发作时可出现以下体征,如面色苍白、冷汗、焦虑、新出现的第四心音或第三心音奔马律,心尖部一过性收缩期杂音,心率增快、血压升高,第二心音逆分裂或交替脉等。发作时心电图表现:心绞痛时大多数病人可出现暂时性、缺血性ST段水平型或下斜型下移0.1mv以上,有时可见T波倒置或原来倒置的T波反而直立(假性正常化),发作缓解后恢复正常。分型诊断:1.劳累性心绞痛①稳定型心绞痛②初发型心绞痛③恶化型心绞痛2.自发性心绞痛①卧位型心绞痛②变异型心绞痛③梗死后心绞痛④急性冠状动脉功能不全3.混合性心绞痛。治疗:发作时治疗:1.休息2.药物治疗:硝酸甘油和硝酸异山犁酯。缓解期治疗:1.硝酸异山犁酯2.b-受体阻滞剂3.钙通道阻滞剂4.抗血小板治疗5.其他治疗。冠状动脉血运重建术1.经皮穿刺腔内冠状动脉成形术(PTCA)2.外科手术(4)急性心肌梗塞(主要病因:1.冠状动脉管腔内血栓形成,粥样斑块破溃,斑块内或其下发生出血或血管持续痉挛2.休克、脱水、出血、外科手术或严重心律失常,致心排出量骤降,冠状动脉灌注流量锐减3.重体力活动、情绪过分激动或血压剧升,致左心室负荷明显加重,儿茶酚胺分泌增多,心肌需血需痒量猛增,冠状动脉供血明显不足。临床表现:先兆症状:多数病人发病前数日出现乏力、胸部不适,活动时心悸、气紧、烦躁、心绞痛等前驱表现2.心绞痛发作的性质改变,与以往相比发作更频、更剧、持续时间更长、硝酸甘油疗效差。3.疼痛时伴恶心、呕吐、头昏、大汗、心悸,可伴血压明显波动,或伴严重心律失常或伴心功能不全,可有心电图ST段抬高或压低,T波倒置或高尖(冠状T波)。症状:1.疼痛2.全身表现3.胃肠道症状4.心律失常5.低血压和休克6.心力衰竭。体征:1.心脏体征;心率多增快2.血压:除早期血压可升高外,几乎所有病人都有血压降低3.其他。血清心肌酶学:1.肌酸激酶(CK)在发病后6小时开始升高,24小时达高峰,3-4日恢复正常2.天门冬酸氨基转移酶(AST)起病后8-10小时开始升高,2-3天达高峰,1-2周恢复正常3.乳酸脱氢酶(LDH)4.其他。 心电图改变、诊断标准和诊断步骤、鉴别诊断要点、常见并发症、治疗措施)
三、消化系统
1、胃食管反流病
掌握:(1)胃食管反流病的概念:是指胃十二指肠内容物反流入食管而引起烧心、反酸等症状和咽喉、气道等食管以外组织的损害。Barrett食管的概念:是指食管与胃交界的齿状线2cm以上出现柱状上皮替代鳞状上皮内镜下典型表现为粉红带灰白的食管粘膜的橘红色,分布可为环形、舌形、导形。(2)临床表现:1.烧心和反酸2.吞咽疼痛和吞咽困难3.其他(3)治疗原则:一般治疗1.抬高床头10-20cm2.避免餐后平卧和睡前2-3小时内进食3.避免进食辛辣刺激性食物4.戒烟忌酒5.避免能降低LES压力的药物。药物治疗1.抑酸药如组胺H2受体拮抗剂(H2RA)和PPI两类2.抗酸药如氢氧化铝或氢氧化镁3.促胃动力药如胃复安或多潘立酮(吗丁啉)。抗反流手术治疗。并发症治疗
2、慢性胃炎
掌握:(1)常见病因:1.幽门螺杆菌感染等2.免疫因素3.十二指肠液反流4.其他因素(2)临床分类:1.慢性胃窦炎(B型胃炎)2.慢性胃体炎(A型胃炎)病理分型:1.浅表性胃炎2.萎缩性胃炎。
3、消化性溃疡
掌握:(1)发病机制:胃十二指肠黏膜经常受到胃蛋白酶、微生物、胆盐、酒精、药物及其他有害物质的侵袭,正常胃十二指肠黏膜具有一系列防御和修/复机制,因此能抵御这些侵袭因素的破坏,维持粘膜的完整性。当胃十二指肠的侵袭因素玉粘膜自身防御/修复因素之间失去平衡便发生溃疡,GU和DU发病机制不完全相同,GU是防御/修复因素减弱,DU主要是侵袭增强所致。常见病因:1.幽门螺杆菌感染2.胃酸和胃蛋白酶3.非甾体抗炎药4其他(2)临床特点和特殊类型的溃疡:1三大特点:①慢性病程:病程迁延,少数病人可达几年甚至十几年:②周期性发作:发作期与缓解期交替出现,发作与季节有关,多在冬春、夏冬之交发作也可因精神因素、某些药物饮食不当而诱发;③节律性疼痛:是消化性溃疡的特征性表现。 1.无症状性溃疡2复合性溃疡3幽门管溃疡4球后溃疡。(3)鉴别诊断:1.功能性消化不良2.胃癌3胃泌素瘤4.慢性胆囊炎胆石症(4)常见并发症:1消化道出血2穿孔3幽门梗阻4癌变(5)治疗一、一般治疗 二、药物治疗:1根除Hp ;2中和胃酸及抑制胃酸分泌;3保护胃黏膜 三手术治疗。
4、肝硬化
掌握:(1)病因:1病毒性肝炎2酒精中毒3血吸虫病4化学毒物或药物5胆汁淤积6循环障碍7代谢紊乱8营养不良9非酒精性脂肪肝10原因不明;(2)失代偿期的临床的表现:1肝功能减退的临床表现;①全身症状②消化道症状③出血倾向及贫血④内分泌失调2门脉高压的临床表现:①侧支循环的建立与开放:1食管下段和胃底静脉曲张2腹壁静脉曲张3痔静脉曲张②脾大 ③腹水形成 3触诊 (3)常见并发症:1.上消化道出血;2肝性脑病;3感染;4电解质紊乱;5原发性肝癌;6功能性肾衰竭7肝肺综合症(4)治疗:(腹水的治疗和继发感染的抗生素使用原则)1限制钠水的摄入2利尿剂的应用3腹腔穿刺放液4提高血浆胶体渗透压5腹腔-颈内静脉分流术6减少肝淋巴液漏出7经静脉肝内门体分流术 按抗感染的病因选用抗生素,并需加强治疗对自发性腹膜炎的抗生素的使用原则是早期、足量、联合用药。
5、原发性肝癌
掌握:(1)分类(按大体形态分类、按细胞分型);1(块状型2结节型3弥漫型4小癌型1:肝细胞型肝癌2胆管细胞型肝癌3混合型 ( 2)常见转移途径:1肝内转移2血行转移3淋巴转移4种植转移(3)临床表现;1肝区疼痛2肝肿大3肝硬化征象4全身表现5、转移灶症状(4)甲胎蛋白检测、超声显像和CT的诊断价值; AFP在症状出现前6-12个月已上升,肝细胞癌AFP阳性率在70%左右。B超可显示癌实质性暗区或光团结合AFP检测可用于肝癌普查有利于早期诊断。CT能显示直径2厘米以上的肿瘤。 (5)主要的鉴别诊断;1肝炎、肝硬化2继发性肝癌3肝脓肿4其他肝良性占位性病变5临近肝区的肝外肿瘤。(6)主要治疗手段:1手术治疗2放射治疗3化学抗癌药物治疗4超声导向下经皮局部治疗5中医治疗6生物和免疫治疗7并发性治疗
6、肝性脑病
掌握:(1)常见诱因:1上消化道出血2大量排钾利尿3高蛋白饮食4催眠镇静药5便秘6尿毒症7放腹水8外科手术9感染等。(2)发病机制的几个主要学说:1氨中毒学说: 血氨生成增多,清除减少,[氨增高可干扰脑的能量代谢。2 (γ-氨基丁酸/奔二氮卓[GABA/BZ]复合体学说:可促进Cl离子传导进入突触后神经元,引起神经传导抑制。3胺、硫醇和短链脂肪酸的协同毒性作用。4 假神经递质学说5 氨基酸代谢不平衡学说。
(3)临床表现及分期:一期(前驱期)轻度性格改变和行为失常,如欣快激动或淡漠少言,衣冠不整或随地便溺。应答尚准确,吐词不清且缓慢。可有扑翼样振颤,亦称肝振颤(嘱患者两臂平伸,肘关节固定,手掌向背侧伸展,手指分开时,可见手向外侧偏斜,掌指关节,腕关节甚至肘与肩关节急促而不规则地扑击样抖动)。脑电图多正常,此期历时数日或数周,有时症状不明显。
二期(昏迷前期)以意识错乱,睡眠障碍为、行为失常为主。前一期的症状加重。定向力和理解力均减退,对时,人,地的概念混乱,不能完成简单的计算和智力构图,言语不清,书写障碍,举止反常。多有睡眠时间倒错,甚至有幻觉恐惧或狂躁。此期患者有明显神经体征,如腱反射亢进,肌张力增高,踝阵痉及Babinski征阳性。扑翼样振颤仍存在,脑电图有特异性异常,患者可出现不随意运动和运动失调
三期(昏睡期)以昏睡和精神错乱为主,各种进精神症状持续或加重,大部分时间患者呈昏睡状态,但可以唤醒。醒时尚可应答问话,但常有神志不清和幻觉。扑翼样振颤仍可引出。肌张力增加,四肢被动运动常有抵抗力。锥体束征常呈阳性,脑电图有异常波形。
四期(昏迷期)神志完全丧失,不能唤醒。浅昏迷时,对痛刺激和不适体位尚有反应,腱反射和肌张力仍亢进;由于患者不能合作,扑翼样震颤无法引出。深昏迷时,各种反射消失,肌张力降低,瞳孔常散大,可出现阵发性惊厥,踝阵痉和换气过度。脑电图明显异常。(4)治疗:1. 消除诱因2. 饮食3. 减少肠内毒物的生成和吸收4. 促进有毒物质的代谢清除,纠正氨基酸代谢的紊乱5. GABA/BZ复合受体拮抗药。6.拮抗假神经递质7肝移植。8其他对症治疗。
7、急性胰腺炎
掌握:(1)常见病因:1.胆道疾病2.胰管阻塞3. 大量饮酒和暴饮暴食4手术与创伤5内分泌与代谢障碍6.感染 7.药物 8.其他;(2)临床表现(特别是重症胰腺炎的表现)和常见并发症: 症状:1.腹痛 为本病的主要表现和首发症状,突然起病,常在饮酒和饱餐后发生。程度不一可为钝痛,钻痛或绞痛,呈持续性,可有阵发加剧,可向腰背部呈带状放射。取弯腰抱膝位可减轻疼痛,不能为一般胃肠解痉药缓解,进食可加剧。疼痛多于中上腹。2.恶心,呕吐,腹胀。3 发热 多数患者有中度以上发热,持续3-5天。持续一周以上不退或逐日升高WBC升高可有继发感染。4 低血压或休克 5 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紊乱6其他(呼衰,肾衰,胰性脑病等)。体征:1.体温2.腹膜炎体征3.其他(脱水、低血钙抽搐、(低血压、面色苍白、脉细速、四肢厥冷)休克表现、Grey-Turner征、Gullen征。典型病例可出现五联征:上腹疼痛,胰腺钙化,胰腺假囊肿,糖尿病,脂肪泻 。 并发症:1.局部并发症 主要是胰腺脓肿与假性囊肿。2.全身并发症 急性呼吸衰竭、急性肾衰竭、心力衰竭、心律失常、胰性脑病,多器官衰竭、消化道出血、败血症、真菌感染、DIC、血栓性静脉炎、皮下及骨髓脂肪坏死,急性胰腺炎可演变为慢性胰腺炎,可并发糖尿病。(3)淀粉酶、脂肪酶、B超和CT在急性胰腺炎诊断中的价值:血清淀粉酶常在起病后6-8小时开始升高,48小时开始下降,约持续3-5天,5倍以上有确诊价值。出血坏死型血清淀粉酶可不升高,胰源性胸水和腹水中淀粉酶明显升高,有助于出血坏死型的诊断。血清脂肪酶升高较迟,于发病后24-72小时开始升高,持续1-2天,早期诊断不如淀粉酶,但特异性优于淀粉酶,对较晚就诊病例有参考价值。B超可显示胰腺增大,CT不仅对急性胰腺炎的诊断有意义,而且对水肿型和出血坏死型的鉴别有很大意义。(4)治疗:1.监护 2.维持内环境平衡及抗休克 3.营养支持疗法4抑制胰外分泌(禁食,胃肠减压, 生长抑素,H2受体拮抗剂或质子泵以致剂,)5. 抑制胰酶活性 6.抗生素7.对症治疗(解痉镇痛、腹膜透析、治疗并发症)8中医中药治疗9内镜下Oddi括约肌切开术10手术治疗。
8、溃疡性结肠炎
掌握:(1)概念:又称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是一种原因不明的直肠和结肠慢性炎症性疾病。主要表现为腹痛、腹泻、粘液脓血便及里急后重,骑兵缓慢,症状轻重不一,常反复发作,可发生任何年龄,以青壮年多见,男女发病率无显著差异。(2)主要病理学特点:
(3)临床表现和常见并发症;一、消化系统表现1腹泻 粘液血便是本病活动期的重要表现。大便次数及便血的程度反映病情轻重。 2腹痛 一般诉有轻度至中度腹痛,系左下腹或下腹的阵痛,有疼痛-便意-便后缓解的规律。3其他症状 腹胀,重者可欲不振,恶心,呕吐。4体征 轻中型患者仅左下腹轻压痛,有时可触及痉挛的降结肠或乙状结肠。重型和爆发型常有明显压痛和鼓肠。二、全身症状 一般出现在中重型患者,其活动期常有低度至中度发热。重症或病情持续活动可有衰弱,消瘦,贫血,低蛋白血症,水电解质酸碱平衡紊乱等。三、肠外表现 外周关节炎,结节性红斑,坏疽性脓皮病,巩膜外层皮炎,前葡萄膜炎,口腔复发溃疡等。并发症:1中毒性结肠扩张2结肠、直肠癌变 3其他。(4)治疗原则和常用药物:一、一般治疗 强调休息,饮食和营养。活动期流质饮食。纠正水电解质酸碱平衡紊乱。腹泻、腹痛者给予阿托品。须注意大量给予抗胆碱药或止泻药有诱发中毒性结肠扩张的危险。
二、药物治疗
1.氨基水杨酸制剂 柳氮磺吡啶SASP是治疗本病的首选药。2.糖皮质激素3.免疫抑制剂 (硫唑嘌呤)
三、手术治疗 紧急手术指征:并发大出血,肠穿孔,重型患者特别是合并中毒性结肠扩张经积极内科治疗而无效且伴严重毒血症者。择期手术指征:1并发结肠癌变;2慢性活动性病例内科治疗效果不理想而严重影响生活质量;或虽用糖皮质激素可控制病情但副作用太大不可耐受者
四、其他。
9、上消化道出血
掌握:(1)概念:是指屈氏韧带以上的消化道,包括食管、胃、十二指肠、胰、胆等部位的出血,其临床表现为不同程度的呕血和(或)黑便。上消化道大出血是指在数小时内失血量超过1000ml或循环血量的20%以上,常伴有急性周围循环衰竭。它是临床常见的急症之一,若抢救不及时可危及生命。(2)常见原因:1.食管疾病2.门静脉高压致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3胃与十二指肠疾病4上胃肠道邻近器官或组织疾病5全身疾病;(3)临床表现:1.呕血与黑便2失血性周围循环衰竭3发热4氮质血症;(4)诊断思路(诊断与鉴别诊断):根据呕血、黑便和周围循环衰竭的表现,呕血物或粪便隐血试验呈阳性,红细胞计数、血红蛋白及血细胞比容下降等,1出血程度2判断是否继续出血3判断出血原因、部位;(5)治疗要点:1一般治疗(休息、密切观察病情)2积极补充血容量3止血措施(三腔管气囊压迫止血、止血药物(血管加压素、生长抑素、组胺H2受体拮抗剂、质子泵抑制剂、其他)3内镜直视下止血4手术治疗。
四、泌尿系统
1、肾小球疾病
掌握:(1)原发性肾小球疾病的分型;(2)肾病综合征(病因分类、病理生理、常见并发症、治疗目的)
2、尿路感染
掌握:(1)概念;(2)常见的致病菌、细菌入侵途径、机体易感因素;(3)临床表现;(4)尿常规检查和尿细菌检查的意义;(5)主要的鉴别诊断要点;(6)急性肾盂肾炎的抗菌治疗方法及疗程
3、慢性肾功能衰竭
掌握:(1)概念和临床分期;(2)发病机制的主要学说;(3)主要的临床表现;(4)治疗要点、血液净化的类型、高钾血症的处理措施
五、造血系统
1、贫血
掌握:(1)概念和分类;(2)临床表现;(3)缺铁性贫血(病因、常用的实验室指标、治疗要点和铁剂补充的注意事项)
2、白血病
掌握:(1)白血病的概念和临床分类;(2)急性白血病(分型、临床表现、血象和骨髓象特点、支持治疗、化疗原则和常用方案)
3、出血性疾病
掌握:(1)出血性疾病分类;(2)弥漫性血管内凝血(概念、常见病因、病理和病理生理、临床表现、诊断标准、治疗)
六、内分泌和代谢性系统
1、总论
掌握:内分泌疾病的诊断原则(病因诊断、病理诊断即定性和定位诊断、功能诊断)
2、弥漫性甲状腺功能亢进症
掌握:(1)临床表现;(2)抗甲状腺药物治疗的适应证、禁忌证、治疗方法、不良反应、停药指征;(3)手术治疗的适应证和禁忌证;(4)甲亢危象的治疗
3、糖尿病
掌握:(1)1型糖尿病和2型糖尿病发病机制的主要区别点;(2)糖尿病的临床表现和常见并发症;(3)诊断标准(1997年)和诊断要点;(4)治疗;(5)糖尿病酮症酸中毒(诱因、临床表现、治疗)
七、风湿性疾病
1、系统性红斑狼疮
掌握:(1)临床表现:1.发热:以长期低热较多见2.皮肤与粘膜:发生在颧侠经鼻梁可融合成蝶翼状,称蝶形红斑3.骨关节和肌肉:多发对称性小关节肿痛,约50%病人有肌痛和压痛,5%可有肌炎4.肾:约75%病人有不同程度肾损害的临床表现5.心血管:心包炎、心肌炎、心内膜炎、心律失常、动脉和静脉炎6.呼吸系统:以胸膜炎多见7.消化系统:约40%病人有食欲减退、吞咽困难、恶心、呕吐、腹痛、腹泻、腹水、便血等8.神经系统 9.血液系统:约60%有慢性贫血10.其他(2)自身抗体:1.抗核抗体2.抗双链DNA(ds-DNA)抗体3.抗Sm抗体4.抗核蛋白抗体、抗组蛋白抗体、抗RNP抗体、抗SSA(Ro)抗体、抗SSB(La)抗体5.抗磷脂抗体6.类风湿因子7.补体8.其他
八、神经系统
1、脑出血
掌握:(1)常见病因:高血压合并有动脉硬化(2)临床表现:好发年龄在50-70岁,冬春季发病较多,男性略多,多有高血压史。通常在活动和情绪激动时发生,大多数病例病前无前兆,少数可有头昏、头痛、肢体麻木等前驱症状。临床症状常在数分钟至数小时内达高峰。主要为头痛、呕吐、意识障碍、肢体瘫痪、失语、大小便失禁等。可因出血部位及出血量的不同而临床特点各异。(3)诊断要点:1.常见于50岁以上,多有高血压病史,一般在白天活动过程中或激动时突然发病2.具有头痛、呕吐、昏迷和偏瘫等脑损害症状3.脑脊液呈血性4.头颅CT检查发现呈高密度影的血肿(4)急性期治疗:内科治疗1.一般处理:发病后尽量避免搬动,宜就近治疗,以免加重出血2.控制血压:一般认为血压控制在150-180/90-100mmHg较为适合3.降低颅内压,减轻脑水肿4.止血药物的应用:可选用安络血等。外科治疗:常用的手术方法有开颅血肿清除术,钻孔扩大骨窗血肿清除术,锥孔穿刺血肿吸除术,立体定向血肿引流术,脑室引流术
一、呼吸系统
1、总论
掌握:呼吸系统疾病的主要治疗方法:1.抗感染(常用药物:1.青霉素2.头孢菌素类3.其他b-内酰胺类4.大环内酯类5.氨基糖苷类6.喹偌酮类。应用原则:1.明确病原学诊断2.经验治疗前的病原学判断3.经验性治疗抗菌药物的选择4.给药途径与疗程的选择5.用药的特殊问题)2.氧气治疗(1.鼻导管给氧2.面罩给氧3.高压给氧)3.湿化治疗4.祛痰镇咳5.解除支气管痉挛(1.抗炎性平喘药2.气道舒张剂3.免疫治疗药)
2、慢性支气管炎
掌握:(1)概念:简称慢支,指气管、支气管粘膜、粘膜下层、基底层、外膜及其周围组织的非特异性慢性炎症;(2)主要临床表现:1.症状:咳嗽、咳痰、喘息、反复发作(炎)2.体征:早期可无阳性体征,随病情进展可出现肺气肿体征,如桶状胸、双肺下界移动度减弱、叩诊呈过清音、肺泡呼吸音减弱等。(3)分型和分期:1.分型:仅有咳嗽、咳痰症状者为单纯型,同时伴有喘息者为喘息型2.分期:1.急性发作期2.慢性迁延期3.临床缓解期(3)诊断标准:根据咳嗽、咳痰或伴喘息,每年发作持续3个月,连续2年或以上。排除可引起上述症状的其他疾病(如肺结核、支气管扩张、支气管肺癌、心脏病、支气管哮喘、间质性肺疾病等)时,可作出诊断。如每年发作不足3个月,有明确的客观检查依据也可诊断。
3、慢性阻塞性肺气肿
掌握:(1)概念:是气道远端部分膨胀(包括呼吸性细支气管、肺泡管、肺泡囊和肺泡)并伴有气管壁破坏、肺弹性减弱及肺容积增大的一种疾病(2)临床症状和体征:1.症状:临床常用“气短”来描述肺气肿病人的呼吸困难。逐渐加重的气短是肺气肿最重要最具诊断价值的症状。2.体征:视诊可见桶状胸,双侧呼吸运动减弱;触诊触觉语颤减弱;叩诊为过清音,肺下界下移,心浊音界缩小或不易叩出;听诊肺泡呼吸音减弱,呼气延长,心音遥远,并发感染时可闻及干、湿罗音。(3)常见并发症:1.自发性气胸2.慢性肺源性心脏病3.呼吸衰竭4.胃溃疡5.继发性红细胞增多症
4、慢性肺源性心脏病
掌握:(1)病因:1.支气管-肺疾病2.胸廓运动障碍性疾病3.肺血管疾病及其他(2)肺动脉高压形成的发生机制:1.缺氧性肺小动脉痉挛2.高碳酸血症的作用3.肺血管床面积减少4.血液流变学异常及血容量增加(3)临床表现:1.心肺功能代偿期:本期仅有肺动脉高压及右心室肥大,而无右心功能不全。因此主要是原发病的一些症状和体征,如咳嗽、咳痰、呼吸困难等症状;肺部干、湿性罗音及肺气肿等体征2.心肺功能失代偿期:主要表现为呼吸功能衰竭和右心功能衰竭,一般以呼吸衰竭为主,严重时可伴发左心功能衰竭(4)心肺功能失代偿期的治疗:1.控制感染2.呼吸衰竭的治疗:采取综合措施,以通畅气道、纠正缺氧和二氧化碳潴留、维持水电解质平衡、预防并发症为原则。3.心力衰竭的治疗:①利尿剂②强心剂③血管扩张剂4.心律失常的治疗5.肺性脑病的治疗
5、支气管哮喘
掌握:(1)概念:是由嗜酸性粒细胞、肥大细胞、T淋巴细胞等多种细胞和细胞组分参与的气道慢性炎症性疾病;(2)哮喘严重发作的诱发因素:诱因未去除、感染未控制、支气管有阻塞、严重脱水和病人极度衰竭。重度发作和危重状态的临床表现:喘息症状频发,气促明显,心率增快,活动和说话受限。可大汗淋漓、发绀、极度焦虑甚至嗜睡和意识障碍,病情危笃,须紧急抢救。(3)哮喘的治疗目标:尽快控制症状、减少发作次数、减少用药剂量和活动不受限制。常用药物分类:1.支气管扩张药①b2-肾上腺素受体激动剂如沙丁胺醇和特布他林②茶碱类如氨茶碱2.糖皮质激素如泼尼松和布地奈德3.预防类药物如色甘酸钠和酮替酚(4)哮喘严重发作的抢救:1.祛除引起哮喘严重发作的诱因2.持续吸氧3.吸入b2-肾上腺素受体激动剂4.糖皮质激素5.机械通气6.补液7.祛痰排痰,减轻痰对呼吸道的刺激与阻塞
6、呼吸衰竭
掌握:(1)呼吸衰竭的概念:简称呼衰,是各种原因引起的肺通气和(或)换气功能严重障碍,以致在静息状态下亦不能维持足够的气体交换,导致缺氧伴或不伴二氧化碳潴留,从而引起一系列生理功能和代谢紊乱的临床综合征。分类(按病程分类:1.急性呼吸衰竭2.慢性呼吸衰竭。按动脉血气分类:Ⅰ型呼吸衰竭 Ⅱ型呼吸衰竭);(2)慢性呼吸衰竭的临床表现:1.呼吸困难:是临床最早出现的症状,主要表现在呼吸节律、频率和幅度的改变2.发绀:是缺氧的典型症状3.神经精神症状4.血液循环系统:严重缺氧、酸中毒可引起心律失常、心机损害、周围循环衰竭、血压下降5.消化和泌尿系统:严重者可发生应激性溃疡而引起上消化道出血,肝、肾功能异常(3)慢性呼吸衰竭的治疗:1.保持气道通畅①清除气道分泌物②稀释痰液、化痰祛痰③解痉平喘④建立人工气道2.氧疗3.增加通气量、减少CO2潴留4.水电解质紊乱和酸碱失蘅的处理5.治疗原发病
7、肺炎
掌握:(1)社区获得性肺炎(CAP)的概念:是指在医院外罹患的感染性肺实质炎症,包括有明确潜伏期的病原体感染而在入院后平均潜伏期内发病的肺炎。医院获得性肺炎(HAP)的概念:是指病人在入院时不存在、也不处于感染潜伏期,而于入院48小时后在医院(包括老年护理院、康复院)内发生的肺炎(2)肺炎球菌性肺炎的常见并发症:1.感染性休克2.渗出性胸膜炎3.中毒性心肌炎4.中毒性脑病(3)休克型肺炎的治疗:1.控制感染2.抗休克治疗①扩容②血管活性药物③纠正水、电解质和酸碱紊乱④糖皮质激素⑤维护重要脏器的功能(4)肺炎(肺炎球菌性肺炎、军团菌肺炎、支原体肺炎、葡萄球菌肺炎)的抗菌素选择:1.肺炎球菌肺炎—青霉素2.军团菌肺炎—红霉素3.支原体肺炎—红霉素4.葡萄球菌—半合成青霉素或头孢菌素
8、肺结核
掌握:(1)感染途径:几乎完全通过呼吸道分泌的带菌雾滴传播(2)肺结核病理的基本病变:渗出性病变2.增生性病变①结核结节②结核性肉芽肿3.变质性病变 播散途径:包括局部蔓延、经支气管、淋巴管和血行播散(3)结核菌感染和肺结核的发生发展(即临床分型):Ⅰ型 原发型肺结核 Ⅱ型 血行播散型肺结核 Ⅲ型 继发型肺结核 Ⅳ型 结核性胸膜炎 Ⅴ型 其他肺结核(4)临床表现:症状:1.全身症状:多为长期低热,每于午后或傍晚开始,次晨降至正常,可伴有卷怠、乏力、盗汗、纳差和体重减轻等。2.呼吸系统症状:①咳嗽、咳痰②咯血③胸痛④呼吸困难3.变态反应性表现 体征:早期病灶小或位于肺组织深部,多无异常体征。以渗出性病变为主的肺实变范围较广时,叩诊呈浊音,听诊可闻及支气管呼吸音和细湿罗音(5)诊断方法:X线检查是发现和诊断肺结核的主要方法,痰结核菌检查是诊断肺结核的主要依据。(6)化疗原则:早期、联合、规则、适量、全程,其中以联合和规则用药最为重要。常用药物(异烟肼、利福平、链霉素、吡嗪酰胺、乙胺丁醇、对氨基水杨酸)
二、循环系统
1、总论
掌握:心血管疾病诊断要求,包括:1.病因诊断2.病理解剖诊断3.病理生理诊断4.心功能诊断(心功能分级)5.并发症诊断
2、心力衰竭
掌握:(1)慢性心力衰竭的基本病因:1.原发性心肌损害①心肌病变②心肌代谢障碍2.心脏负荷过重①压力负荷(后负荷)过重②容量负荷(前负荷)过重 诱因:1.感染2.心律失常3.过劳或情绪激动4.血容量增加5.妊娠和分娩6.治疗不当(2)左心衰的主要临床表现:主要表现为肺淤血和心排出量下降。症状:1.呼吸困难①劳力性呼吸困难②端坐呼吸③夜间阵发性呼吸困难④急性肺水肿2.咳嗽、咳痰、咯血 体征:1.心脏体征:除原有心脏病体征外,常有心率增快、心尖区舒张期奔马律和肺动脉瓣区第二心音亢进2.肺部湿性罗音:两肺底湿性罗音是左心衰重要体征之一。右心衰的主要临床表现:症状:病人常有食欲减退、恶心、呕吐、腹胀,是由于胃肠道及肝淤血所致 体征:1.颈静脉充盈或怒张2.肝肿大3.水肿4.心脏体征(3)慢性心力衰竭的治疗原则:已从短期的血流动力学/药理学措施转为长期的、修复性措施,以期达到改变衰竭心脏的生物学性质。治疗措施:1.病因治疗2.一般治疗①休息②改善生活方式,降低新的心脏损害的危险性③其他3.标准治疗药物1.利尿剂2.血管紧张素转换酶(ACE)抑制剂3.b受体阻滞剂4.洋地黄制剂4.其他药物1.醛固酮桔抗剂2.血管紧张素Ⅱ(AngⅡ)受体桔抗剂3.血管扩张剂4.环腺苷酸依赖性正性肌力药5.抗凝和抗血小板药物(4)急性心力衰竭的抢救措施:1.体位:病人取坐位,两腿下垂,以减少静脉回流2.高流量氧气吸入3.吗啡4.快速利尿5.血管扩张剂6.洋地黄7.氨茶碱8.减少静脉回流9.其他
3、心律失常
掌握:(1)心律失常的分类(发病机制分类:1.冲动形成异常①窦性心律失常②异位心律:主动性异位心律和被动性异位心律2.冲动传导异常①生理性②病理性③房室附加传导途径。治疗学分类:快速性和缓慢性心律失常)(2)心律失常的治疗手段(病因治疗:经过去除病因或适当对证治疗,心律失常多可消失药物治疗:1.快速心律失常的药物治疗:Ⅰ类 钠通道阻滞剂Ⅱ类 b受体阻滞剂 Ⅲ类 延长复极时程故延长QT 间期的药物 Ⅳ类钙通道阻滞剂2.缓慢心律失常的药物治疗:如拟交感神经药(异丙肾上腺素、沙丁胺醇等)迷走神经抑制药(阿托品、山莨胆碱)或碘化剂(乳酸钠、碳酸氢钠)电学治疗:快速心律失常—1.复律与除颤2.心导管消融治疗缓慢性心律失常—1.临时心脏起博2.永久心脏起博 手术治疗);(3)心房颤动(病因;阵发性心房颤动可见于健康者酒精中毒、情绪激动及运动时,部分由器质性心血管病引起。持续性或持久性房颤多发生于原有心血管疾病者临床表现:症状:心室率接近正常且无器质性心脏病者可无明显症状,心室率快时可有心悸、胸闷与心慌。体征:心律绝对不齐,第一心音强弱不等,脉搏短绌,心室率愈快脉搏短绌愈明显。心电图特征1.P波消失,代之以大小不等、形态不一、间距不均的房颤波(f波),频率为350-600次/min2.RR间期绝对不等3.QRS波形态通常正常,当心室率过快发生室内差异性传导时,QRS增宽变形。治疗要点:1.控制心室率2.转复心律3.预防复发和血栓栓塞)
4、原发性高血压
掌握:(1)概念以体循环动脉压增高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综合征,绝大多数高血压(95%以上)病因不明,称原发性高血压(2)临床表现:高血压病临床上大多数起病及进展缓慢,以往曾称为缓进性高血压,少数血压极高进展很快,常在一至两年内发生靶器官损害,多见于年轻人,以往曾称为急进性高血压。起病及进展缓慢者,早期仅在精神紧张或劳累时血压升高,休息后可恢复正常,以后血压可逐渐升高。病人可无症状,仅在体检时发现血压高于正常。部分病人可有头痛、头晕、头胀、耳鸣、眼胀、健忘、烦闷、心悸、乏力。症状轻重与血压增高程度可不一致。随病情发展,血压可长期升高,并致脑、心、肾、视网膜、主动脉等靶器官损害。特殊类型高血压:1.恶性高血压2.老年人高血压3.高血压危重症①高血压危象②高血压脑病(3)鉴别诊断:1.肾性高血压①肾实质性高血压②肾血管性高血压2.内分泌代谢病高血压①原法性醛固酮增多症②皮质醇增多症③嗜铬细胞瘤(4)治疗要点(一般治疗:1.运动2.减轻体重3.合理膳食。药物治疗:1.利尿剂2.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3.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ARB)4.钙通道阻滞剂(CB)5.b受体阻滞剂6.a1受体阻滞剂7.其他。危重症处理:1.硝普钠2.酚妥拉明3.硝酸甘油。用药原则:利尿剂、ACEI、ARB适用于除妊娠以外的各种高血压病人,利尿剂可分别与后二者合用;对于高血压病伴劳力性心绞痛病人,可加用b受体阻滞剂和钙通道阻滞剂;对于伴自发性心绞痛者,以用钙通道阻滞剂为佳;对于急性心肌梗死同时血压仍高者,以选用利尿剂、ACEI、ARB和b 受体阻滞剂为好;对于轻度肾功能不全者,可选用ACEI,但对于重度肾功能不全者,以选用利尿剂、氨氯地平和a1受体阻滞剂为佳;对于因口服ACEI而咳嗽者可换用ARB或其他类的降血压药。
5、冠心病
掌握:(1)主要危险因素:1.高脂血症2.高血压3.吸烟4.糖尿病5.肥胖6.年龄7.性别8.饮食9.遗传因素及其他(2)冠心病分型:1.无症状型冠心病2.心绞痛型冠心病3.心肌梗死型冠心病4.缺血性心肌病型冠心病5.猝死型冠心病(3)心绞痛(临床表现:症状1.部位:多出现在胸骨上段或中段之后2.性质:常为压榨、烧灼或紧缩感3.持续时间:大多数历时3-5分钟,一般不少于1分钟,不超过15分钟。4.诱因:增加心脏负荷的因素如情绪激动、劳累、负重行走、发怒、惊恐、吸烟、饱餐、寒冷、性交、心动过速等皆可能成为诱发因素。体征:疼痛发作时可出现以下体征,如面色苍白、冷汗、焦虑、新出现的第四心音或第三心音奔马律,心尖部一过性收缩期杂音,心率增快、血压升高,第二心音逆分裂或交替脉等。发作时心电图表现:心绞痛时大多数病人可出现暂时性、缺血性ST段水平型或下斜型下移0.1mv以上,有时可见T波倒置或原来倒置的T波反而直立(假性正常化),发作缓解后恢复正常。分型诊断:1.劳累性心绞痛①稳定型心绞痛②初发型心绞痛③恶化型心绞痛2.自发性心绞痛①卧位型心绞痛②变异型心绞痛③梗死后心绞痛④急性冠状动脉功能不全3.混合性心绞痛。治疗:发作时治疗:1.休息2.药物治疗:硝酸甘油和硝酸异山犁酯。缓解期治疗:1.硝酸异山犁酯2.b-受体阻滞剂3.钙通道阻滞剂4.抗血小板治疗5.其他治疗。冠状动脉血运重建术1.经皮穿刺腔内冠状动脉成形术(PTCA)2.外科手术(4)急性心肌梗塞(主要病因:1.冠状动脉管腔内血栓形成,粥样斑块破溃,斑块内或其下发生出血或血管持续痉挛2.休克、脱水、出血、外科手术或严重心律失常,致心排出量骤降,冠状动脉灌注流量锐减3.重体力活动、情绪过分激动或血压剧升,致左心室负荷明显加重,儿茶酚胺分泌增多,心肌需血需痒量猛增,冠状动脉供血明显不足。临床表现:先兆症状:多数病人发病前数日出现乏力、胸部不适,活动时心悸、气紧、烦躁、心绞痛等前驱表现2.心绞痛发作的性质改变,与以往相比发作更频、更剧、持续时间更长、硝酸甘油疗效差。3.疼痛时伴恶心、呕吐、头昏、大汗、心悸,可伴血压明显波动,或伴严重心律失常或伴心功能不全,可有心电图ST段抬高或压低,T波倒置或高尖(冠状T波)。症状:1.疼痛2.全身表现3.胃肠道症状4.心律失常5.低血压和休克6.心力衰竭。体征:1.心脏体征;心率多增快2.血压:除早期血压可升高外,几乎所有病人都有血压降低3.其他。血清心肌酶学:1.肌酸激酶(CK)在发病后6小时开始升高,24小时达高峰,3-4日恢复正常2.天门冬酸氨基转移酶(AST)起病后8-10小时开始升高,2-3天达高峰,1-2周恢复正常3.乳酸脱氢酶(LDH)4.其他。 心电图改变、诊断标准和诊断步骤、鉴别诊断要点、常见并发症、治疗措施)
三、消化系统
1、胃食管反流病
掌握:(1)胃食管反流病的概念:是指胃十二指肠内容物反流入食管而引起烧心、反酸等症状和咽喉、气道等食管以外组织的损害。Barrett食管的概念:是指食管与胃交界的齿状线2cm以上出现柱状上皮替代鳞状上皮内镜下典型表现为粉红带灰白的食管粘膜的橘红色,分布可为环形、舌形、导形。(2)临床表现:1.烧心和反酸2.吞咽疼痛和吞咽困难3.其他(3)治疗原则:一般治疗1.抬高床头10-20cm2.避免餐后平卧和睡前2-3小时内进食3.避免进食辛辣刺激性食物4.戒烟忌酒5.避免能降低LES压力的药物。药物治疗1.抑酸药如组胺H2受体拮抗剂(H2RA)和PPI两类2.抗酸药如氢氧化铝或氢氧化镁3.促胃动力药如胃复安或多潘立酮(吗丁啉)。抗反流手术治疗。并发症治疗
2、慢性胃炎
掌握:(1)常见病因:1.幽门螺杆菌感染等2.免疫因素3.十二指肠液反流4.其他因素(2)临床分类:1.慢性胃窦炎(B型胃炎)2.慢性胃体炎(A型胃炎)病理分型:1.浅表性胃炎2.萎缩性胃炎。
3、消化性溃疡
掌握:(1)发病机制:胃十二指肠黏膜经常受到胃蛋白酶、微生物、胆盐、酒精、药物及其他有害物质的侵袭,正常胃十二指肠黏膜具有一系列防御和修/复机制,因此能抵御这些侵袭因素的破坏,维持粘膜的完整性。当胃十二指肠的侵袭因素玉粘膜自身防御/修复因素之间失去平衡便发生溃疡,GU和DU发病机制不完全相同,GU是防御/修复因素减弱,DU主要是侵袭增强所致。常见病因:1.幽门螺杆菌感染2.胃酸和胃蛋白酶3.非甾体抗炎药4其他(2)临床特点和特殊类型的溃疡:1三大特点:①慢性病程:病程迁延,少数病人可达几年甚至十几年:②周期性发作:发作期与缓解期交替出现,发作与季节有关,多在冬春、夏冬之交发作也可因精神因素、某些药物饮食不当而诱发;③节律性疼痛:是消化性溃疡的特征性表现。 1.无症状性溃疡2复合性溃疡3幽门管溃疡4球后溃疡。(3)鉴别诊断:1.功能性消化不良2.胃癌3胃泌素瘤4.慢性胆囊炎胆石症(4)常见并发症:1消化道出血2穿孔3幽门梗阻4癌变(5)治疗一、一般治疗 二、药物治疗:1根除Hp ;2中和胃酸及抑制胃酸分泌;3保护胃黏膜 三手术治疗。
4、肝硬化
掌握:(1)病因:1病毒性肝炎2酒精中毒3血吸虫病4化学毒物或药物5胆汁淤积6循环障碍7代谢紊乱8营养不良9非酒精性脂肪肝10原因不明;(2)失代偿期的临床的表现:1肝功能减退的临床表现;①全身症状②消化道症状③出血倾向及贫血④内分泌失调2门脉高压的临床表现:①侧支循环的建立与开放:1食管下段和胃底静脉曲张2腹壁静脉曲张3痔静脉曲张②脾大 ③腹水形成 3触诊 (3)常见并发症:1.上消化道出血;2肝性脑病;3感染;4电解质紊乱;5原发性肝癌;6功能性肾衰竭7肝肺综合症(4)治疗:(腹水的治疗和继发感染的抗生素使用原则)1限制钠水的摄入2利尿剂的应用3腹腔穿刺放液4提高血浆胶体渗透压5腹腔-颈内静脉分流术6减少肝淋巴液漏出7经静脉肝内门体分流术 按抗感染的病因选用抗生素,并需加强治疗对自发性腹膜炎的抗生素的使用原则是早期、足量、联合用药。
5、原发性肝癌
掌握:(1)分类(按大体形态分类、按细胞分型);1(块状型2结节型3弥漫型4小癌型1:肝细胞型肝癌2胆管细胞型肝癌3混合型 ( 2)常见转移途径:1肝内转移2血行转移3淋巴转移4种植转移(3)临床表现;1肝区疼痛2肝肿大3肝硬化征象4全身表现5、转移灶症状(4)甲胎蛋白检测、超声显像和CT的诊断价值; AFP在症状出现前6-12个月已上升,肝细胞癌AFP阳性率在70%左右。B超可显示癌实质性暗区或光团结合AFP检测可用于肝癌普查有利于早期诊断。CT能显示直径2厘米以上的肿瘤。 (5)主要的鉴别诊断;1肝炎、肝硬化2继发性肝癌3肝脓肿4其他肝良性占位性病变5临近肝区的肝外肿瘤。(6)主要治疗手段:1手术治疗2放射治疗3化学抗癌药物治疗4超声导向下经皮局部治疗5中医治疗6生物和免疫治疗7并发性治疗
6、肝性脑病
掌握:(1)常见诱因:1上消化道出血2大量排钾利尿3高蛋白饮食4催眠镇静药5便秘6尿毒症7放腹水8外科手术9感染等。(2)发病机制的几个主要学说:1氨中毒学说: 血氨生成增多,清除减少,[氨增高可干扰脑的能量代谢。2 (γ-氨基丁酸/奔二氮卓[GABA/BZ]复合体学说:可促进Cl离子传导进入突触后神经元,引起神经传导抑制。3胺、硫醇和短链脂肪酸的协同毒性作用。4 假神经递质学说5 氨基酸代谢不平衡学说。
(3)临床表现及分期:一期(前驱期)轻度性格改变和行为失常,如欣快激动或淡漠少言,衣冠不整或随地便溺。应答尚准确,吐词不清且缓慢。可有扑翼样振颤,亦称肝振颤(嘱患者两臂平伸,肘关节固定,手掌向背侧伸展,手指分开时,可见手向外侧偏斜,掌指关节,腕关节甚至肘与肩关节急促而不规则地扑击样抖动)。脑电图多正常,此期历时数日或数周,有时症状不明显。
二期(昏迷前期)以意识错乱,睡眠障碍为、行为失常为主。前一期的症状加重。定向力和理解力均减退,对时,人,地的概念混乱,不能完成简单的计算和智力构图,言语不清,书写障碍,举止反常。多有睡眠时间倒错,甚至有幻觉恐惧或狂躁。此期患者有明显神经体征,如腱反射亢进,肌张力增高,踝阵痉及Babinski征阳性。扑翼样振颤仍存在,脑电图有特异性异常,患者可出现不随意运动和运动失调
三期(昏睡期)以昏睡和精神错乱为主,各种进精神症状持续或加重,大部分时间患者呈昏睡状态,但可以唤醒。醒时尚可应答问话,但常有神志不清和幻觉。扑翼样振颤仍可引出。肌张力增加,四肢被动运动常有抵抗力。锥体束征常呈阳性,脑电图有异常波形。
四期(昏迷期)神志完全丧失,不能唤醒。浅昏迷时,对痛刺激和不适体位尚有反应,腱反射和肌张力仍亢进;由于患者不能合作,扑翼样震颤无法引出。深昏迷时,各种反射消失,肌张力降低,瞳孔常散大,可出现阵发性惊厥,踝阵痉和换气过度。脑电图明显异常。(4)治疗:1. 消除诱因2. 饮食3. 减少肠内毒物的生成和吸收4. 促进有毒物质的代谢清除,纠正氨基酸代谢的紊乱5. GABA/BZ复合受体拮抗药。6.拮抗假神经递质7肝移植。8其他对症治疗。
7、急性胰腺炎
掌握:(1)常见病因:1.胆道疾病2.胰管阻塞3. 大量饮酒和暴饮暴食4手术与创伤5内分泌与代谢障碍6.感染 7.药物 8.其他;(2)临床表现(特别是重症胰腺炎的表现)和常见并发症: 症状:1.腹痛 为本病的主要表现和首发症状,突然起病,常在饮酒和饱餐后发生。程度不一可为钝痛,钻痛或绞痛,呈持续性,可有阵发加剧,可向腰背部呈带状放射。取弯腰抱膝位可减轻疼痛,不能为一般胃肠解痉药缓解,进食可加剧。疼痛多于中上腹。2.恶心,呕吐,腹胀。3 发热 多数患者有中度以上发热,持续3-5天。持续一周以上不退或逐日升高WBC升高可有继发感染。4 低血压或休克 5 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紊乱6其他(呼衰,肾衰,胰性脑病等)。体征:1.体温2.腹膜炎体征3.其他(脱水、低血钙抽搐、(低血压、面色苍白、脉细速、四肢厥冷)休克表现、Grey-Turner征、Gullen征。典型病例可出现五联征:上腹疼痛,胰腺钙化,胰腺假囊肿,糖尿病,脂肪泻 。 并发症:1.局部并发症 主要是胰腺脓肿与假性囊肿。2.全身并发症 急性呼吸衰竭、急性肾衰竭、心力衰竭、心律失常、胰性脑病,多器官衰竭、消化道出血、败血症、真菌感染、DIC、血栓性静脉炎、皮下及骨髓脂肪坏死,急性胰腺炎可演变为慢性胰腺炎,可并发糖尿病。(3)淀粉酶、脂肪酶、B超和CT在急性胰腺炎诊断中的价值:血清淀粉酶常在起病后6-8小时开始升高,48小时开始下降,约持续3-5天,5倍以上有确诊价值。出血坏死型血清淀粉酶可不升高,胰源性胸水和腹水中淀粉酶明显升高,有助于出血坏死型的诊断。血清脂肪酶升高较迟,于发病后24-72小时开始升高,持续1-2天,早期诊断不如淀粉酶,但特异性优于淀粉酶,对较晚就诊病例有参考价值。B超可显示胰腺增大,CT不仅对急性胰腺炎的诊断有意义,而且对水肿型和出血坏死型的鉴别有很大意义。(4)治疗:1.监护 2.维持内环境平衡及抗休克 3.营养支持疗法4抑制胰外分泌(禁食,胃肠减压, 生长抑素,H2受体拮抗剂或质子泵以致剂,)5. 抑制胰酶活性 6.抗生素7.对症治疗(解痉镇痛、腹膜透析、治疗并发症)8中医中药治疗9内镜下Oddi括约肌切开术10手术治疗。
8、溃疡性结肠炎
掌握:(1)概念:又称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是一种原因不明的直肠和结肠慢性炎症性疾病。主要表现为腹痛、腹泻、粘液脓血便及里急后重,骑兵缓慢,症状轻重不一,常反复发作,可发生任何年龄,以青壮年多见,男女发病率无显著差异。(2)主要病理学特点:
(3)临床表现和常见并发症;一、消化系统表现1腹泻 粘液血便是本病活动期的重要表现。大便次数及便血的程度反映病情轻重。 2腹痛 一般诉有轻度至中度腹痛,系左下腹或下腹的阵痛,有疼痛-便意-便后缓解的规律。3其他症状 腹胀,重者可欲不振,恶心,呕吐。4体征 轻中型患者仅左下腹轻压痛,有时可触及痉挛的降结肠或乙状结肠。重型和爆发型常有明显压痛和鼓肠。二、全身症状 一般出现在中重型患者,其活动期常有低度至中度发热。重症或病情持续活动可有衰弱,消瘦,贫血,低蛋白血症,水电解质酸碱平衡紊乱等。三、肠外表现 外周关节炎,结节性红斑,坏疽性脓皮病,巩膜外层皮炎,前葡萄膜炎,口腔复发溃疡等。并发症:1中毒性结肠扩张2结肠、直肠癌变 3其他。(4)治疗原则和常用药物:一、一般治疗 强调休息,饮食和营养。活动期流质饮食。纠正水电解质酸碱平衡紊乱。腹泻、腹痛者给予阿托品。须注意大量给予抗胆碱药或止泻药有诱发中毒性结肠扩张的危险。
二、药物治疗
1.氨基水杨酸制剂 柳氮磺吡啶SASP是治疗本病的首选药。2.糖皮质激素3.免疫抑制剂 (硫唑嘌呤)
三、手术治疗 紧急手术指征:并发大出血,肠穿孔,重型患者特别是合并中毒性结肠扩张经积极内科治疗而无效且伴严重毒血症者。择期手术指征:1并发结肠癌变;2慢性活动性病例内科治疗效果不理想而严重影响生活质量;或虽用糖皮质激素可控制病情但副作用太大不可耐受者
四、其他。
9、上消化道出血
掌握:(1)概念:是指屈氏韧带以上的消化道,包括食管、胃、十二指肠、胰、胆等部位的出血,其临床表现为不同程度的呕血和(或)黑便。上消化道大出血是指在数小时内失血量超过1000ml或循环血量的20%以上,常伴有急性周围循环衰竭。它是临床常见的急症之一,若抢救不及时可危及生命。(2)常见原因:1.食管疾病2.门静脉高压致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3胃与十二指肠疾病4上胃肠道邻近器官或组织疾病5全身疾病;(3)临床表现:1.呕血与黑便2失血性周围循环衰竭3发热4氮质血症;(4)诊断思路(诊断与鉴别诊断):根据呕血、黑便和周围循环衰竭的表现,呕血物或粪便隐血试验呈阳性,红细胞计数、血红蛋白及血细胞比容下降等,1出血程度2判断是否继续出血3判断出血原因、部位;(5)治疗要点:1一般治疗(休息、密切观察病情)2积极补充血容量3止血措施(三腔管气囊压迫止血、止血药物(血管加压素、生长抑素、组胺H2受体拮抗剂、质子泵抑制剂、其他)3内镜直视下止血4手术治疗。
四、泌尿系统
1、肾小球疾病
掌握:(1)原发性肾小球疾病的分型;(2)肾病综合征(病因分类、病理生理、常见并发症、治疗目的)
2、尿路感染
掌握:(1)概念;(2)常见的致病菌、细菌入侵途径、机体易感因素;(3)临床表现;(4)尿常规检查和尿细菌检查的意义;(5)主要的鉴别诊断要点;(6)急性肾盂肾炎的抗菌治疗方法及疗程
3、慢性肾功能衰竭
掌握:(1)概念和临床分期;(2)发病机制的主要学说;(3)主要的临床表现;(4)治疗要点、血液净化的类型、高钾血症的处理措施
五、造血系统
1、贫血
掌握:(1)概念和分类;(2)临床表现;(3)缺铁性贫血(病因、常用的实验室指标、治疗要点和铁剂补充的注意事项)
2、白血病
掌握:(1)白血病的概念和临床分类;(2)急性白血病(分型、临床表现、血象和骨髓象特点、支持治疗、化疗原则和常用方案)
3、出血性疾病
掌握:(1)出血性疾病分类;(2)弥漫性血管内凝血(概念、常见病因、病理和病理生理、临床表现、诊断标准、治疗)
六、内分泌和代谢性系统
1、总论
掌握:内分泌疾病的诊断原则(病因诊断、病理诊断即定性和定位诊断、功能诊断)
2、弥漫性甲状腺功能亢进症
掌握:(1)临床表现;(2)抗甲状腺药物治疗的适应证、禁忌证、治疗方法、不良反应、停药指征;(3)手术治疗的适应证和禁忌证;(4)甲亢危象的治疗
3、糖尿病
掌握:(1)1型糖尿病和2型糖尿病发病机制的主要区别点;(2)糖尿病的临床表现和常见并发症;(3)诊断标准(1997年)和诊断要点;(4)治疗;(5)糖尿病酮症酸中毒(诱因、临床表现、治疗)
七、风湿性疾病
1、系统性红斑狼疮
掌握:(1)临床表现:1.发热:以长期低热较多见2.皮肤与粘膜:发生在颧侠经鼻梁可融合成蝶翼状,称蝶形红斑3.骨关节和肌肉:多发对称性小关节肿痛,约50%病人有肌痛和压痛,5%可有肌炎4.肾:约75%病人有不同程度肾损害的临床表现5.心血管:心包炎、心肌炎、心内膜炎、心律失常、动脉和静脉炎6.呼吸系统:以胸膜炎多见7.消化系统:约40%病人有食欲减退、吞咽困难、恶心、呕吐、腹痛、腹泻、腹水、便血等8.神经系统 9.血液系统:约60%有慢性贫血10.其他(2)自身抗体:1.抗核抗体2.抗双链DNA(ds-DNA)抗体3.抗Sm抗体4.抗核蛋白抗体、抗组蛋白抗体、抗RNP抗体、抗SSA(Ro)抗体、抗SSB(La)抗体5.抗磷脂抗体6.类风湿因子7.补体8.其他
八、神经系统
1、脑出血
掌握:(1)常见病因:高血压合并有动脉硬化(2)临床表现:好发年龄在50-70岁,冬春季发病较多,男性略多,多有高血压史。通常在活动和情绪激动时发生,大多数病例病前无前兆,少数可有头昏、头痛、肢体麻木等前驱症状。临床症状常在数分钟至数小时内达高峰。主要为头痛、呕吐、意识障碍、肢体瘫痪、失语、大小便失禁等。可因出血部位及出血量的不同而临床特点各异。(3)诊断要点:1.常见于50岁以上,多有高血压病史,一般在白天活动过程中或激动时突然发病2.具有头痛、呕吐、昏迷和偏瘫等脑损害症状3.脑脊液呈血性4.头颅CT检查发现呈高密度影的血肿(4)急性期治疗:内科治疗1.一般处理:发病后尽量避免搬动,宜就近治疗,以免加重出血2.控制血压:一般认为血压控制在150-180/90-100mmHg较为适合3.降低颅内压,减轻脑水肿4.止血药物的应用:可选用安络血等。外科治疗:常用的手术方法有开颅血肿清除术,钻孔扩大骨窗血肿清除术,锥孔穿刺血肿吸除术,立体定向血肿引流术,脑室引流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