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独木桥:正演变为名校独木桥,竞争依然激烈

高考独木桥:正演变为名校独木桥 竞争依然激烈

2012年06月10日 18:58 来源:新华网

  参与互动(2)

透视“名校独木桥”

——北大清华等著名高校招办主任眼中的高招改革

根据教育部的信息,今年915万高考考生预计平均录取率为75%,然而,在考生和家长心中,高考竞争依然激烈——上大学更要上好大学。“高考独木桥”正演变为“名校独木桥”。应如何理性看待和选择名校?记者为此采访了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以及上海交大等著名高校的招办主任。

名声好但合适才真的好

“现在的考生压力更大。以前能上名校很好,现在越来越多考生成了必须要上名校。人的成才取决于众多因素,并非只有上北大、清华才能成才。”北京大学招办主任秦春华表示,虽然全国高考人数四年连降,但与考入大学特别是重点大学的招生的人数相比,仍存在极大差距,需要不断增加优质教育资源的供给,同时调整考生和家长的心态。

“除了在上海本地录取率稍高,上海交大在其他省市的招生可以用千里挑一来形容。大家蜂拥考名校,既缘于我国高等教育同质化的问题,也有社会原因。”上海交大招办主任陶正苏介绍,国外大学特色鲜明,学生对自己的发展定位目标性也比较强。而我国高考考生更多的是看学校牌子,在平行志愿录取的模式下,大学以分数高低划分层次,高中以本届有多少学生考上了北大、清华为荣,家长也是如此,即便考生被不适合或不喜欢的专业录取,也会选择上名校而非其他高校的优势学科,否则就觉得“考那么高分有点浪费了。”“我们希望通过改革,招收学校适合培养的、真正有学习兴趣和发展潜能的学生。”

“同济大学的土建、汽车、交通、环境等专业优势非常突出,我们非常希望能招收到对这些专业有浓厚兴趣的人才,而不是冲着学校的牌子来今后转行。”同济大学招办主任廖宗廷表示,但是许多学生和家长对大学的特色不了解,对个人兴趣不重视,也增加了选择的盲目性。

生源选拔将更加自主和多元

秦春华坦言,为了抢夺高分生源,不少高校不惜拿出好专业和高额奖学金,跟学生和家长“谈交易”。“与海外公办高校侧重公平,私立高校倾向质量不同,中国大学必须兼顾公平和质量,既要选拔优秀人才,更要兼顾社会公平。”

记者了解到,针对高考人数的减少,不少重点高校纷纷控制招生人数、提高师生比、保障教学质量,同时增加对贫困地区定向招生。

清华大学招办主任于涵表示,清华大学一方面将高考作为录取重要途径,通过在分省计划的制订上向欠发达地区倾斜等方式促进公平。另一方面积极探索科学、多元选拔人才,例如实施领军计划、大师面试等。“从2003年开始的自主招生探索迄今已有10年,国家对于内地重点高校要在招生计划、招考方式等方面给予更大的自主权,同时加大诚信建设和监管力度。”

',1)">

“生源是高校能否培养出优秀人才的基础。”复旦大学校长助理、招办主任丁光宏说,“我国高校在人才选拔上遭遇很大的挑战,这就要求和国际接轨,改变一考定终身的选拔方式,不断深化自主招生改革。看学习过程、看综合素质、看学习潜能,而不是一分之差千人之下。”

面对全球竞争既要坦然也要反思

随着世界一流高校纷纷向我国留学生敞开大门,相当多的优秀高中生选择放弃高考出国,国内名校也面临着日趋激烈的国内外生源竞争。陶正苏认为,在激烈的竞争中,中国高校既要反思并改进不足,也应坦然面对,“在国内读大学有不可替代的优势,即便是高等教育最发达的美国,也有学生选择海外求学。”

“要客观看待生源外流的现象。越来越多中国学生接受世界一流教育,他们中的很多人日后回来报效祖国,这肯定不是坏事;同时,对国内名校来说,打破原有的垄断,也有利于促进我国高等教育质量提高。”于涵透露,清华大学去年有20名左右的录取考生放弃报到前往海外留学,如何更有效地利用好名校的录取名额,需要政策层面的科学调节。

将加强对基础教育的引导和衔接

“现在,许多中学把将学生送入大学作为唯一的目标。我接触的许多中学把学生训练成见到题目就能条件反射地得出结论,严重扼杀了学生的创造性和思考能力。如果应试教育的怪圈不打破,未来我们的人才选拔将陷入荒芜的境地,招不到创新性人才。”秦春华表示,基础教育一定要和高等教育有效衔接。

“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的衔接点并不是考试,而是人才培养的一贯性、一致性。”丁光宏表示,高考只是手段而非目的,基础教育必需适应高校人才培养的需求。

“高考只能衡量一部分的知识,更不能全面体现能力和素质,学生对高校不了解,高校对学生也不了解,初三、高三的多数时间用来‘炒冷饭’复习应考,这样的局面必须改变。”同济大学为此推出了“苗圃计划”,廖宗廷说,中学、高校一起培养苗子,教授到中学开讲座、兴趣班,或把高中生请到大学校园,使他们提前对专业、对教师有所了解和选择,用好时间、早日成才,对学生、对中学、大学都是多赢的局面。(记者仇逸、李江涛)

高考独木桥:正演变为名校独木桥 竞争依然激烈

2012年06月10日 18:58 来源:新华网

  参与互动(2)

透视“名校独木桥”

——北大清华等著名高校招办主任眼中的高招改革

根据教育部的信息,今年915万高考考生预计平均录取率为75%,然而,在考生和家长心中,高考竞争依然激烈——上大学更要上好大学。“高考独木桥”正演变为“名校独木桥”。应如何理性看待和选择名校?记者为此采访了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以及上海交大等著名高校的招办主任。

名声好但合适才真的好

“现在的考生压力更大。以前能上名校很好,现在越来越多考生成了必须要上名校。人的成才取决于众多因素,并非只有上北大、清华才能成才。”北京大学招办主任秦春华表示,虽然全国高考人数四年连降,但与考入大学特别是重点大学的招生的人数相比,仍存在极大差距,需要不断增加优质教育资源的供给,同时调整考生和家长的心态。

“除了在上海本地录取率稍高,上海交大在其他省市的招生可以用千里挑一来形容。大家蜂拥考名校,既缘于我国高等教育同质化的问题,也有社会原因。”上海交大招办主任陶正苏介绍,国外大学特色鲜明,学生对自己的发展定位目标性也比较强。而我国高考考生更多的是看学校牌子,在平行志愿录取的模式下,大学以分数高低划分层次,高中以本届有多少学生考上了北大、清华为荣,家长也是如此,即便考生被不适合或不喜欢的专业录取,也会选择上名校而非其他高校的优势学科,否则就觉得“考那么高分有点浪费了。”“我们希望通过改革,招收学校适合培养的、真正有学习兴趣和发展潜能的学生。”

“同济大学的土建、汽车、交通、环境等专业优势非常突出,我们非常希望能招收到对这些专业有浓厚兴趣的人才,而不是冲着学校的牌子来今后转行。”同济大学招办主任廖宗廷表示,但是许多学生和家长对大学的特色不了解,对个人兴趣不重视,也增加了选择的盲目性。

生源选拔将更加自主和多元

秦春华坦言,为了抢夺高分生源,不少高校不惜拿出好专业和高额奖学金,跟学生和家长“谈交易”。“与海外公办高校侧重公平,私立高校倾向质量不同,中国大学必须兼顾公平和质量,既要选拔优秀人才,更要兼顾社会公平。”

记者了解到,针对高考人数的减少,不少重点高校纷纷控制招生人数、提高师生比、保障教学质量,同时增加对贫困地区定向招生。

清华大学招办主任于涵表示,清华大学一方面将高考作为录取重要途径,通过在分省计划的制订上向欠发达地区倾斜等方式促进公平。另一方面积极探索科学、多元选拔人才,例如实施领军计划、大师面试等。“从2003年开始的自主招生探索迄今已有10年,国家对于内地重点高校要在招生计划、招考方式等方面给予更大的自主权,同时加大诚信建设和监管力度。”

',1)">

“生源是高校能否培养出优秀人才的基础。”复旦大学校长助理、招办主任丁光宏说,“我国高校在人才选拔上遭遇很大的挑战,这就要求和国际接轨,改变一考定终身的选拔方式,不断深化自主招生改革。看学习过程、看综合素质、看学习潜能,而不是一分之差千人之下。”

面对全球竞争既要坦然也要反思

随着世界一流高校纷纷向我国留学生敞开大门,相当多的优秀高中生选择放弃高考出国,国内名校也面临着日趋激烈的国内外生源竞争。陶正苏认为,在激烈的竞争中,中国高校既要反思并改进不足,也应坦然面对,“在国内读大学有不可替代的优势,即便是高等教育最发达的美国,也有学生选择海外求学。”

“要客观看待生源外流的现象。越来越多中国学生接受世界一流教育,他们中的很多人日后回来报效祖国,这肯定不是坏事;同时,对国内名校来说,打破原有的垄断,也有利于促进我国高等教育质量提高。”于涵透露,清华大学去年有20名左右的录取考生放弃报到前往海外留学,如何更有效地利用好名校的录取名额,需要政策层面的科学调节。

将加强对基础教育的引导和衔接

“现在,许多中学把将学生送入大学作为唯一的目标。我接触的许多中学把学生训练成见到题目就能条件反射地得出结论,严重扼杀了学生的创造性和思考能力。如果应试教育的怪圈不打破,未来我们的人才选拔将陷入荒芜的境地,招不到创新性人才。”秦春华表示,基础教育一定要和高等教育有效衔接。

“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的衔接点并不是考试,而是人才培养的一贯性、一致性。”丁光宏表示,高考只是手段而非目的,基础教育必需适应高校人才培养的需求。

“高考只能衡量一部分的知识,更不能全面体现能力和素质,学生对高校不了解,高校对学生也不了解,初三、高三的多数时间用来‘炒冷饭’复习应考,这样的局面必须改变。”同济大学为此推出了“苗圃计划”,廖宗廷说,中学、高校一起培养苗子,教授到中学开讲座、兴趣班,或把高中生请到大学校园,使他们提前对专业、对教师有所了解和选择,用好时间、早日成才,对学生、对中学、大学都是多赢的局面。(记者仇逸、李江涛)


相关文章

  • 高考后各国留学方案全总结
  • 本网讯:一年一度的高考又进入了最后的冲刺阶段.面对日益严峻的升学率,不少家长和学生已经开始了高考和留学的两手准备:如果孩子考上理想的大学,就在国内读书:如果进不了重点大学,就到国外留学. 其实,高考与留学本就不冲突,相反,随着越来越多的国外 ...查看


  • 中国教育最大的问题,是毁灭了一代人的兴趣
  • 中国教育最大的问题其实就两个:第一个是不公平:第二个,就是它毁灭了一代人的兴趣.创造性和求学的热情,每个受过中国式教育的人都深知其中三味. 图片来源网络 中国教育最大的问题,在于竞争过度激烈 教育本身有两个功能. 第一个功能,大家都认可,提 ...查看


  • 揭密江西临川一中高考神话
  • 揭密江西临川一中高考神话:38人考上清华北大 在38名清华北大学生的身后,是临川一中这艘"教育航母"参加高考的可观阵容.教育产业化使得学校铆足了劲争取高升学率,从而争取更多的学生和更多的学费 "江西小镇50名学 ...查看


  • 2012年长沙小学升初中政策解读
  • 2012年长沙小学升初中政策解读 高考竞争不如中考,中考竞争不如小升初,在长沙似乎成了一个不争的事实.许多家长都为"小升初"能博得一个名校而纠结,尤其是在眼下,"小升初"进入"报名季&quo ...查看


  • 高三家长该做些什么
  • 高三家长该做些什么 高考就要来临了,面对高考,家长该做些什么呢?中学生联盟网对于高考前家长该如何做提些建议. 望子成龙之心,似乎人皆有之.因此也就无可厚非了.希望自己的子女在高考中取得优异成绩,进入理想的高等学府,也完全在情理之中.因此,一 ...查看


  • 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 作者:王强 基础教育课程 2012年11期 若是论让学生考上好大学,地处河北一个并不发达地区的衡水中学可谓登峰造极.不必列举这所学校学生年年考上北大清华的成绩,也不必说它每年包揽省高考的前多少名,在升学方面,"衡中"已经 ...查看


  • 考试竞争的价值判断与意义追问
  • 作者:杨启亮 教育评论 2006年05期 基础教育到底是什么性质的教育,它应当追求什么样的育人价值和意义,这样一个看似简单的问题,却很少有人静下心来思考.当全社会在执着地追逐着考试竞争教育的时候,并非专业化的各界人士仅仅基于世俗的教育价值判 ...查看


  • 作文素材:描写冬天天气的优美段落
  • 高考知识 [冬天的风]冬天还没有到,可是天气已经冷得不行了.狂风吹得树木东摇西摆,最低温度已经降到零下了.晚上我睡在床上,听见外面的风呼呼地吹,好像老虎在怒吼.狂风吹得我家的窗户发出了"砰砰砰"的响声,害得那些老年人睡觉 ...查看


  • 作文2015年高考作文素材(时评类15):最新热点聚焦
  • 2015年高考作文素材(时评类15):最新热点聚焦 目录 一.毕福剑事件评论 1.人生那点事 2.毕福剑事件,网民一篇评论胜过<人民日报>,值得深思! 3.[拓展阅读]绝不能让"国家与英雄一起被毁灭"在中国重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