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教师教育教学技能

高校教师教育教学技能

第一章 概述

第一节 高校教师教育教学技能的内涵

教师职业是“双专业性”的特殊职业,该职业面临3个问题,即为什么教?教什么?怎样教?第3个问题就是关于教师教育教学技能问题:[美]斯坦福大学的阿伦等人,于1963年率先研究教师教育教学技能,开创运用微格教学训练教师教学技能的先河。1970年后几乎被世界各国教师教育所接收,我国于20世纪80年代末开始了此领域的探讨。

一、国内外已有研究

(一)活动方式说

莫里逊和马肯它尼亚认为:教育教学技能是“为了达到教学上规定的某些目标所采取的

一种极为常用的,一般认为是有效果的教学活动方式”。这种技能观在我国心理学界颇为流

行。

1980年出版的《教育心理学》就认为:技能“是顺利完成某种任务的一种活动方式或心智活动方式,它是通过练习获得的”。[潘菽]

1989年出版的《心理学大词典》对技能的定义是:“个体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通过练习而形成智力活动方式和肢体的动作方式的复杂系统”。

1990年出版的《教育大词典》将技能定为“主体在已有知识经验基础上,经过练习形成的执行某种任务的活动方式”。

存在的问题: ①用活动方式来定义教育教学技能犯有定义过窄的逻辑错误。②忽视了技能与知识的联系,因为教育教学技能既有动作技能、又有智慧技能。

(二)行为说

该观点认为教育教学技能是教师的教学行为。

[澳]悉尼大学的克利夫〃特尼认为:“基本教育教学技能是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的一系列教学行为”。对我国教育教学技能的认识也有影响: 1996年出版的《教师职业技能训练教程》一书认为:“教育教学技能是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运用专业知识及教学理论促进学生学习的一系列教学行为方式”。 行为技能观是以行为主义心理学为理论依据,在现代心理学流派中,行为主义心理学派自20世纪初盛行,华生为代表人物。在巴甫洛夫条件反应的影响下建立了刺激——反应(S—R)模式,他在1934年出版的《行为主义》一书中夸口说:“给我一打健全的婴儿和我可以用以培育他们的特殊世界,我就可以保证随机选出任何一个,不问他的才能、倾向、本领和他的父母的职业及种族如何,而把他训练成我所选定的任何类型的特殊人物,如医生、律师、艺术家、商人或乞丐、小偷。”

新行为主义代表人物托尔曼,斯金纳修正了华生的S—R公式,建立了S—O—R公式,其中O代表反应的内部心理过程。行为主义派认为学习是一种尝试与错误的过程。

存在的不足:重外显行为、轻内部心理活动、难以解释教学行为发生、发展和变化的原因。

(三)结构说

该观点认为,教育教学技能不是单指教师的教学行为或认知活动方式,而是两者结构而成的系列。

斯诺认为:“教育教学技能是由于行为及认知有关的事项的结构系列组成”。该定义既重外显行为,又注重认知因素。

不足之处,只说明了教师教育教学技能概念的外延,没有揭示概念的内涵。

(四)知识说

当代认知心理学不赞同将技能定义为行为变化而把技能纳入知识范畴。认为知识包括广义狭义的两种知识,即知识的贮存和提取;知识运用。 现代认知心理学派在广义的定义基础上,对知识的分类:[美]加涅认为“认知策略是学习者用以支配自己的心智过程的内部组织起来的技能。”知识为人们提供怎样做的信息,发挥定向功能解决知与不知的矛盾。技能将相关信息转化为相应动作,承担执行功能,解决会与不会的矛盾。从途径来看,知识可以通过口头语言、书面语言和其他符号语言,以“告诉”讲授的形式获得,技能则必须通过练习,经过反复实际操作和个人体验获得动觉经验,才能逐步形成。

[英]哲学家、物理化学家M〃波兰尼,他认为:“人类的知识有两种:通常所指的书面文字、图式公式表示的知识,仅仅是知识形式的一种,而非系统阐明的知识,像我们行为中的某些东西,是另一种知识形式,我们称前者为言传的知识,后者为意会的知识。存在的问题:具有知识概念的新视角,但混淆了知识与技能的概念,难以说明技能的本质,并导致了对技能训练的否定。

二、教育教学技能的特点

教学活动是复杂的创造性活动。教学技能是复杂的高级技能,除具有一般技能的特征外,还具有本身的特点。

(一)教育教学技能是动作技能、智慧技能和认知策略(特殊智慧技能)三种技能的整合,具有综合性特点。

如动作技能:教师口语、书写、体态和操作等技能,具有可测量的外显性一面。 如智慧技能(认识策略):教学设计技能、教材处理技能、教学组织技能、教学反思技能、教学评价技能等。

(二)教育教学技能既表现为个体的经验,又是人类经验的结晶。具有多样性和简约性。从来源上看,教育教学技能体系,既来源于教学经验,又高于教学经验,是个体经验与人类经验,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产物,体现了多样性和简约性的统一。

(三)教育教学技能只有通过练习才能形成

在技能的形成上,强调练习的不可替代性和知识的不可或缺性应当等量齐观。

(四)自动化是熟练掌握某一技能的标志 教育教学技能的学习要求

(讲述5要素):正确性→协调作用→速度→利用技巧→反应自动化。[麦克唐纳] 智慧技能的自动化难度要大于动作技能的自动化,因为涉及的思维活动。

三、教育教学技能的定义

定义是揭示概念的逻辑方法。列宁指出:“下定义是什么意思呢?这首先就是把某个概念放在一个更广泛的概念里”。

下定义的一般方法用肯定式“属十种差”。

前面的活动方式说和行为说,就是找错了属概念,因此犯有定义过窄的逻辑错误。教育教学技能的属概念应定位在“能力”上。

教育教学技能的内涵:教育教学技能是通过练习运用教育教学理论知识和规则达成某种教学目标的能力,因此能力是属概念、教育教学技能是能力的种概念。

能力是直接影响活动效率并使活动得以顺利完成所必备的心理特征。

第二节 关于教育教学技能的几个理念

一、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相结合

阐述教师的主导作用;阐述学生的主体地位。要实现上述的作用和地位,大学教师要尽量

做到以下几点:

(一)认真备课

1、备好课是上好课的前提

2、新教师一定要认真备课

(二)不断改进教学方法

好的教学方法的特点:

1、能激励学生参加教学,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有效促进学生对知识、技能的掌握,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3、引导学生从学会走向会学,促进自学能力的发展,收到“教1、学2、得3”的效果。

(三)采用先进的教学手段

科学合理使用现代教育技术,切实有效地提高教学质量。如多媒体教学、网络教学资源的

合理使用等等,并指出目前存在的现实问题。

(四)学会在教书中育人

1、联系教学实际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

2、挖掘教学内容中的哲学思想,对学生“三观”教育

3、强调“渗透”和“潜移默化”的方法

4、指出当前高校教师在教书育人中的不足

(五)提高驾驭课堂教学的能力

1、简介当前高校青年教师驾驭课堂教学的概况

2、提高驾驭课堂教学能力的途径和方法

① 提高业务水平和教学能力,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②尊重、关心、爱护学生③根据教学活动中的学生表现,及时调控教学活动和教学行为。

(六)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1、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机

2、鼓励学生参与、促进教学互动

3、使学生明确学习内容的价值

4、因材施教,因人施教实现“三个一切”

二、知识传授与合作探究相结合

教师如何以合作伙伴的身份驾驭教学过程

(一)以问题为中心作为教学的切入点

研究性教学则把问题的呈现放在前面,以“研究性小课题”为教学的导入点。在每个具

体单元和章节的教学中,都要呈现教学目标和研究性课题。也就是问题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学活动自始至终围绕着问题的探究和解决展开。

优点: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创造冲动的前提,是学生获得知识、训练思维能力的途径;为学生提供反馈,进行学习评价,迁移学习策略的机会和训练。

(二)以学习团队讨论作为教学的主要活动形式

学习者以团队的形式通过相互沟通和交流、相互争辨和讨论,合作完成一定的任务,共同解决问题,从而形成更丰富、更灵活的理解。

优点:培养团队精神,发挥集体力量,相互交流,取长补短,共同提高

(三)以课堂交流与分享作为教学展示的重点

在团队讨论的基础上,各学习团队选派代表,将团队讨论的情况在课堂交流、全体同学分享;同时将没有弄明的问题提出来集体再讨论。

在合作探究性教学中,教师担当“课程的组织者、情感的支持者、学习的参与者、信息的咨询者”等角色。具体对教师的要求是:

1、具有研究和创新意识阐述、教学与科研的关系

2、营造宽松、民主、和谐的课堂气氛

师生对话的关键:①尊重彼此的观点;②尊重彼此的传统习惯或“经历”;③言论、信仰和行动的自由;④共同决定对话的形式;⑤关心具体的生活经验;⑥通过具体行动(实践)验证。

阐述、新型的师生关系。

3、适时调整教学的内容和结构

教学内容和结构可以根据讨论情况适时调整,可超越教材、超越时空。

4、及时改进教学方法

合作探究性教学是一种开放式教学,根据教学情景,采用具体的方法和形式,呈现的是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的教学局面。

要求教师课前要有多种设想与预计,以应对活跃多变的课堂,当好教学活动的主导者。

三、专业发展与终身学习相结合

教师是职业,教师要专业化,要提高教师“双专业”水平,教师既要提高学科专业水平,又要提高教育教学技能,与时俱进,不断学习,做永远胜任教学工作的大学教师。

讲述:

1、目前高校存在的教师专业化问题

2、大学教师专业发展的对策

1)树立敬业精神,无愧于“人类灵活工程师”的光荣称号

2)不断提高专业能力,充分发挥培训、进修和自主发展等形式,在教师队伍建设中的作用

四、专业精深与博学多才相结合

大学教师应具有综合观:

1、知识结构的综合观。实现“精”与“博”结合起来,成为博学多才、一专多能的教育者。

2、教学手段的综合观。将现行的行之有效的常用大学教学方法,与现代教育技术手段有机结合。

3、校内外教育的综合观。大学教师要将理论教学、实践教学、校外实习等结合起来,整体计划、综合评价、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五、科学教育与人文关怀相结合

大学教师在教育教学中,既要是科学教育的大师,又要是人文关怀的善者,两者有机结合,就是一位好教师。

泽姆与苛特勒在《论师范生》一书中指出:未来教师的形象:

1、一名人际关系的专家

2、一名有效的交往者

3、一名助手

作为人际关系的专家素质内涵是:具有真实的、无偏见的、同情的和乐于接受学生的态度,善于运用教学中的非语言行为,懂得支持性的、关注学生的策略。 作为一名有效的交往者,其基本素质包括:营造真诚的气氛,促进全体学生有效交往,有效的班级交往的规划,创设班级交往的关系,规范有效交往的实践。 作为一个帮助者的素质包括:理解学生、信任学生、同情学生,为学生排忧解难。

讲述:

1、高校教师人文关怀的现状

2、对高校教师的要求:

具体“三心”

同情关怀之心

公正善良之心

移情分享之心

第二章大学教学原则——大学教学之道

第一节教学原则之辨

一、教学原则与教学方法

教学原则是指教学过程的一般原理,是对教学工作的基本要求。它是根据教学目的提出来的,是教学实际经验的总结。

教学方法是指教师和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完成教学任务所采用的工作方式,它包括教师教的方式和教师指导学生如何学的方式。

二、教学原则与教学规律

规律是事物之间的内在的必然联系,这种联系不断重复出现在一定条件下经常起作用,并

且决定着事物必然向着某种趋向发展。规律是客观存在的,是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但人们可以通过实践认识它、利用它。违背规律就要受到规律的惩罚。 教学规律虽必经人去认识,但它应当是客观的,也就是主观形式与客观内容的统一,且人们在不断追求这种统一。

三、教学原则与教学内容

教学规律对教学原则具有约束作用,反之没有,这种约束是单向的约束关系,而教学内容

与教学原则之间的约束具有双向性。也就是说不同的教学内容应有不同的教学原则。

第二节 教学原则体系的标准

一、研究教学原则的必要性

二、教学原则体系的标准

教学原则体系的标准是否科学,要求是否合理,就必须建立教学原则体系的评价标准。

泽姆与苛特勒在《论师范生》一书中指出:未来教师的形象:

1、一名人际关系的专家

2、一名有效的交往者

3、一名助手

作为人际关系的专家素质内涵是:具有真实的、无偏见的、同情的和乐于接受学生的态度,善于运用教学中的非语言行为,懂得支持性的、关注学生的策略。 作为一名有效的交往者,其基本素质包括:营造真诚的气氛,促进全体学生有效交往,有效的班级交往的规划,创设班级交往的关系,规范有效交往的实践。 作为一个帮助者的素质包括:理解学生、信任学生、同情学生,为学生排忧解难。

讲述:

1、高校教师人文关怀的现状

2、对高校教师的要求:

具体“三心”

同情关怀之心

公正善良之心

移情分享之心

第二章大学教学原则——大学教学之道

第一节教学原则之辨

一、教学原则与教学方法

教学原则是指教学过程的一般原理,是对教学工作的基本要求。它是根据教学目的提出来的,是教学实际经验的总结。

教学方法是指教师和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完成教学任务所采用的工作方式,它包括教师教的方式和教师指导学生如何学的方式。

二、教学原则与教学规律

规律是事物之间的内在的必然联系,这种联系不断重复出现在一定条件下经常起作用,并

且决定着事物必然向着某种趋向发展。规律是客观存在的,是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但人们可以通过实践认识它、利用它。违背规律就要受到规律的惩罚。 教学规律虽必经人去认识,但它应当是客观的,也就是主观形式与客观内容的统一,且人们在不断追求这种统一。

三、教学原则与教学内容

教学规律对教学原则具有约束作用,反之没有,这种约束是单向的约束关系,而教学内容

与教学原则之间的约束具有双向性。也就是说不同的教学内容应有不同的教学原则。

第二节 教学原则体系的标准

一、研究教学原则的必要性

二、教学原则体系的标准

教学原则体系的标准是否科学,要求是否合理,就必须建立教学原则体系的评价标准。

(一)科学性或相容性

1、任何一条原则不能与教学规律或其他教学原理相冲突,则要与其相容。

2、每一条原则都须与其他原则相容。

3、每一条原则所蕴涵的因素都须相容。

例如,赞可夫的五项教学原则:①高难度原则;②高速度原则;③理论知识主导原则;④理解学习过程原则;⑤使所有学生都得到一般发展的原则。其①与⑤就不相容等。

(二)完备性

完备性就是对教学工作的全过程,教学运行的每个教学基本环节,都有所导向和指引作用。

1、它全面体现了教学目的,只要按此原则体系去做,就能较好地实现教学目的。

2、它对整个教学运行基本环节都能起到积极的指导和引导作用。

(三)独立性

教学原则体系的各条文之间不能互相交叉、重叠和包容。如“直观性原则”与“实践性原则”就有包容之嫌。又如,凯洛夫五项教学原则:①直观性原则;②巩固性原则;③统一性原则;④量力性原则;⑤自觉性原则。各原则的独立性就很好。

(四)简练性

1、原则体系要简练,条数不能过多,也不宜太少。

2、内容上要简练,要具有“教学”个性。就是说教学原则要提纲挈领,便于记忆和运用。

第三节 大学教学原则体系

一、知识结构合理原则

1、知识结构合理原则:以专知识为主体,人文、科学、社会三大类知识合理构成的原则。

2、知识结构——选择课程结构——决定学生素质结构——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

专业知识

人文

科学

社会

课程结构

3、历史上曾有的教育观

科学主义——极端发展到科学至上

人本主义——极端个人主义

社会主义——极端发展到 功利主义

4、科学合理的知识结构,内化成为学生的素质结构,有利于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5、高校要设臵文化素质教育课程,让学生根据专业、个性、兴趣需要自由选学,合理的知识结构,造就高素质专门人才。

二、“授之以渔”原则

1、“授之以渔”出自“授之以鱼,不若授之以渔”,“鱼”即具体的结论,“渔”

是学习方法,是解决问题的思路。也就是说在教学中主要教给学生思考问题的思路和方法。把学习的

钥匙交给学生,让学生自己去打开知识宫殿的大门,获取知识。

2、大学教师在课堂上应该讲述这样的内容: ①与学生容易看懂、读懂的内容相比,教师主要讲授那些学生不易懂的。②估计学生容易想到的,教师不讲或少讲,主要讲那些学生不易想到的。③书上有的可以少讲或不讲,主要讲书上没有而又与主题密切相关的。④与已有的、现在的内容相比,着重讲教师自己是怎样考虑的,自己的见解如何,自己对问题有何理解,如何去设计的,自己有什么猜测,有什么估计,有什么设想„„总之,重点讲自己的思路,把对问题的思考过程展现在学生面前。不着重于讲述事实、现象、现存的结论,不着重于静态的知识,而着重于过程、思路、鲜活的剖析,着重于动态的认知运动,是“授之以渔”这一原则的基本内容。

三、增强学生参与原则

教学活动本身是教师与学生共同参与的双边活动。要提高教学效果,就必须提高学生的参与程度。

1、讨论

①贯彻“授人以渔”的教学原则,在教师讲思路、过程和方法之中鼓励学生“质疑”、

“发问”,师生共同讨论,提高学生的教学参与度。

②加强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的双向交流和教学互动,提高学生的教学参与度,加强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具有更好的教学效果。

2、评论

评论也是双向的,教师评论学生学习,学生评论教师教学中的观点和思想,还可以有学生之间的相互学习评论,可以很好地体现增强学生参与原则的一种方式。

3、编制与选择

在课程的设臵上,增强学生参与意识,认真听取学生的意见,实现学有所需、学有致用。在课程的选修上,尊重学生自主选择权,让学生自主选择教师、自主选择课程,实现教师或课程的适者生存、不适者淘汰。

四、结合研究学习原则

1、科研是大学的一个重要功能和师生的共同职责。

2、教师:教学——科研的要求和意义

3、学生:学习——研究的要求和意义

4、有课题的教师可以尽可能地吸收学生参与自己的课题研究

5、贯彻结合研究学习原则,鼓励学生参与研究性学习课题的立项与研究。重在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科学态度和创新精神

6、坚持因材施教。

五、指导自由选择原则

自由是进行创造的前提,选择是学生发展的保证。高校学生自由选择的内容。

1、专业选择权

学校和教师要尊重和指导新生入校首次自由选择学习专业,尊重和指导学生在规定年限

内转学新专业。

2、课程选择权

学校应向学生提供较多的选修课,以满足学生能力发展的需要。 选修课(人

文课程、科学课程、社会课程)应占专业总课程数的1/3以上,每个教师应能开出5门左右的课程。

3、教师选择权

教师选择权,就是学生能自由选择教师的权利。这对教师提出了更高要求,一要不断提高

专业水平,二要不断提高教学技能,三要深入了解学生,促进教学质量提高,促进教师成长,促进良好师生关系的建立。

4、活动选择权

大学应向学生提供尽可能多的教学活动,以满足学生自由参加活动的选择权,以培养学生的能力,发展学生的个性,促进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

活动形式有:学术活动、社会实践活动、体育活动、文化活动、音乐活动、美术活动等等。5、自由评论权

学生自由评论学校教学管理、教学建设、教学改革以及办学思想等方面的权利。如课程设臵、教师队伍、考核办法等。

有利于学校改善教学管理,加强教学建设,深化教学改革,促进办学水平的不断提高。

六、心理协调发展原则

心理协调发展原则是指教学应促进学生各基本心理因素的协调发展。

1、知识积累与能力增强的协调发展

2、思维能力与想象能力、操作能力的协调发展

1)介绍大脑中的矮人,手在大脑中的投影最大,“十指联脑”

2)说明三者联系是可以相互促进、协调发展的,而且可以促进创新能力的发展。

3)大学教师在教学中要重视引导学生运用分析、综合、比较、抽象、概括等方法,并让学生多参与实践活动,促进三者协调发展。

3、智力与心力的协调发展

智力与心力的协调发展,就是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的协调发展,心力:兴趣、情感、意

志、性格、态度等。

4、各基本心力要素的协调发展

1)阐述兴趣与其他非智力因素协调发展的必要性

2)阐述自信在当代大学生教育中的意义,说明自信力与非智力因素协调发展的可能性。

3)兴趣、情感、意志、自信与认知、动机结合,就会收到良好的发展效果。 第四节 对教学原则体系的评述

一、相容性

1、阐述各教学原则与教学规律、德育规律相容;

2、阐述各教学原则之间相容;

3、阐述每一教学原则自身相容。

二、完备性

完备性就是指该教学原则体系是以教学客观规律为依据,对教学的各个方面具有指导作用,并结合教学原则体系一一加以说明。

三、独立性

独立性是指教学原则体系各条原则都有自己独立存在的指导价值,原则之间各不相互包容。并结合教学原则体系加以说明。

四、简练性

简练性:一是概括性,二是全面性,三是科学性。并结合教学原则体系说明。

第三章教学准备——通往成功的阶梯

第一节备课的基本流程

一、了解学生

了解学生是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

(一)需要了解的相关内容

1、了解学生的学习成绩,有利于因材施教。

2、了解学生学习的压力和困难。

3、了解学生的学风和专业学习态度。

4、了解个别学生的情况。(优、差)

(二)了解学生可采取的策略

了解学生的方法:

①查阅学生成绩档案;②座谈会和个别谈话;③在教学活动中观察学生表现;④批改学生作业和考试。

了解学生的策略:①表示对学生的关心和热爱,并使学生能感受到;②同情与理解学生,能设身处地表述;③目光注视学生,认真倾听学生讲述。

二、钻研教材

课本是一课之本,是教学内容的载体,是教师教学的基本依据。

(一)钻研教材的内容

1、通读和精读教材,掌握知识结构体系和习题解法。

2、确定教学重点和难点及其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的方法。

3、科学处理教材,对教材内容进行“增减”。 阐述“增”、“减”的原则和内容。

说明:

教学重点:教材知识结构中带有共性的知识和概括性、理论性知识(包括能力和情

感)。共性中的特性,一般中的特点,如硝酸、汞等。

突出重点的方法:①用较多的教学时间详细讲解;②充分运用教学媒体让学生认识;③用强调性语言讲授;④给予学生适当的巩固和练习时间;⑤从板书的位臵、字体、彩色标志突出其内容。

教学难点:那些比较抽象、离生活较远或过程比较复杂,使学生难以理解和掌握的知识。

突破难点的方法:①运用教学媒体或形象语言讲授抽象内容;②用严密的逻辑推理等方法,讲授理论知识;③弥补学生理解某一难点的知识、技能缺陷;④让学生充分暴露矛盾,然后分析、解决;⑤分解难点,逐步击破。

(二)钻研教材的策略

1、集体备课。集体备课可以集思广益,取长补短。但要防止走入“教案之和”、 “资料拼盘”、“模式教育”的误区。

2、内容增减。增加一些对学生未来有用,给课程带来良好效果的内容,删减

那些过时的带知识性,叙述性知识,可少讲甚至不讲。

3、阅读教材。教师备课时要广泛阅读教材,精读选定教材,遍作教材中习题。

4、推荐书站。教师要依据教学目标,向学生推荐参考书目、相关网站等。

三、确定教学目标和步骤

教学目标制约着教学设计方向,对教学活动起指导作用于,引领着教学活动沿着正确的方

向进行。 这里所说教学目标,一般指课时目标。

美国教育家、心理学家布卢姆教授,在1956年出版了《教育目标分类法》一书,他将教育目标分成:记忆、理解、应用、分析、综合和评价六个不同的层次,我们在确定教学目标时可作参考。我们在确定教学目标时常用了解、识记、理解、掌握、运用、分析、综合和评价这八个不同的层次。

(一)确定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体系:

1、确立认知目标:也就是通过学习要使学生在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上达到一个什么标准,是掌握还是理解等。

2、确立能力目标:也就是要求学生在身心发展上,即能力、情感、意志、性格、体力的发展上达到一个什么标准。一般能力是由观察、思维、记忆、想象力构成,其中思维能力是核心。

3、确立德育目标:就是要通过学习培养学生的理想、思想道德、科学世界观和人生观,培养学生的审美观。

(二)确定教学目标的步骤和策略

1、在与同行之间的探讨中形成自己的教学目标。

2、确立课时教学目标时,要充分考虑到大学的职业特性、专业特性、理论特性、独立特性、创造性特性以及实践特性。

3、创设设问情景来编写教学目标。

4、设臵一份教学目标自评卷,通过同事讨论确定教学目标。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的选择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一法为主,多法相辅”

教学方法:师生为达到一定教学目标而采取的相互关联的动作体系。 教学方法包括教的方式和学习方式。

启发式教学的含义及其应用;开启学生的思维,发掘学生的潜力,让学生自己去获取知识技能。

大学教学方法的特点:强调对学生自学能力、研究能力、实践能力、合作精神、创新精神的培养。

(一)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和手段

1、大学课堂教学常用的教学方法: ①讲授教学法;②讨论教学法;③实验法;④多媒体教学法;⑤案例教学法;⑥指导自学法。

此外还有一些辅助教学方法:谈话法、角色扮演法、演示法、练习法、实践法等。

说明以上教学方法的特点、应用范围和不足。

2、教学方法的选择(教师、学生、教学内容、课的类型、教学条件)

3、教学手段的选择,阐述科学运用多媒体教学,重在提高课堂教学效果问题。

(二)确定选择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策略

1、通过主动说课提高教学水平。构建“输出——反馈——调节——再输出”

的教学信息传递系统。

2、参与听课收获教学技巧。

3、多参考精品课程,提升课堂教学的艺术和美感

说明以上内容。

五、课程管理的策略

课程管理:主要是指微观层面上的,即学校所属院系对课程编制、实施和评价过程的管理。

(一)制定课程管理策略要考虑的方面

1、建立管理体系完善管理制度;如教学考勤、考核办法,成绩综合评定、课程教学总结等。

2、优化教学过程结构;如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课内与课外等合理安排,有机结合。

3、预测教学效果;通过教学应达到的教学目标等。

(二)制定课程管理的策略

1、强调教学材料便于学生使用,尽可能适于多媒体操作。

2、制定课程管理要注意的因素。如课程的基本结构,教学方法等。

3、提供给学生自由选择的权利,如按顺序学习、模块式学习等。

第二节备课时的意识准备

备课时的意识准备,也就是在备课时应该思考的问题。

一、备课宜早不宜迟的意识

1、留下充分调研、学习的时间

2、讲授一门新课或一个新班尤应如此。

二、尽早赢得学生尊敬的意识

1、亲其师,信其道

2、尤其要让好第一堂课,让学生获得好的第一印象。

三、建立和谐人际关系的意识

1、良好的人际关系是事业成功的保证

卡耐基认为:个人事业的成功=15%(知识、能力)+85%的人际关系

2、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教学成功的基础

3、努力建立和谐人际关系的主要措施

四、了解沟通学生的意识

1、深入学生了解学生的基本情况(名字、籍贯等)

2、深入学生了解学生的正在想什么。

五、以批判性思维贯穿教学的意识

1、不要跪在巨人的面前,而要站在巨人的肩上看问题。

2、在同行和师生间开展自由、公正、正义的学术评价。

六、以真诚的态度对待学生的意识

1、表现真实的自我。(反面是虚伪骄傲)

2、表示培育真人的自我(千教万教教人求真)

七、具有及时调控课堂教学的意识

1、要善于观察学生听课行为。

2、根据学生听课反馈信息及时调整教学活动。

3、灵活运用教学技能的意识

第三节教学准备的案例

案例一:调整课程学习时间框架,补救基础知识缺陷:微积分入门

说明教师的教学准备,必须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改革教学模式,调整课程学习时间框架,补救学生基础知识缺陷,启发我们教学准备,首先考虑的学生,根据学生的客观实际,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积极进行行之有效的教学准备。 案例二:《教学论原理和哲学》张楚廷教授,2008年5月6日星期二,给湖南师范大学2007

级课程与教学论专业的一堂课:本质论

评:

1、本次课所运用问题探究法进行教学

2、讲教材,超越教材

3、根据教学实际情况及时调整教学

4、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5、总体效果是好的。但只讲了教育哲学本质论中的“本质”,似乎课的容量不够。

第四节教案的写作

一、大学教案的特点和作用

教案是课堂教学的蓝图,写好教案是上好课的前提。备课与教案是两个不同的概念有不同的内涵与外延。

介绍当前大学教师在写教案问题上的种种不良现象。要求新教师一定要在充分备课的基础上写好教案。

(一)大学教案的特点

教案:是教师经过备课,以课时或课题为单位设计的教学方案。也称课时计划。 大学教案:是大学教师在备课过程中以课时或课题为单位而设计的教学方案。 特点:由于大学生的身心发展已趋成熟,教学内容具有很强的专业性和相对的独立性,并且还具有原则的跳跃性和伸缩性。课堂教学任务的完成,采取大步幅、低时频的模式向前推进,这种教学模式客观地决定了大学教案主要以课题为单位进行设计。

(二)大学教案的作用

1、促进教师执行教学大纲,钻研教材,了解学生,实现有机结合。

2、可以增强教学活动的计划性、预见性、有序性。

3、是顺利完成教学任务和有效实现教学目标的根本保证。

4、是教师进行教学总结、改进教学和提高教学水平的依据。

二、大学教案的分类

1、按内容详略:详案、略案

2、按内容性质:文化课教案、活动课教案

3、按课的类型:单一课教案、综合课教案

4、按学科类别:语文教案、数学教案等

总之教案的分类,根据不同的分类标准,就有不同的分类。

三、大学教案的内容与形式

大学教案的内容:是指对课题实施课堂管理的组织项目的总和。

大学教案的形式:是指将教案内容统一起来的结构方式或呈现内容的方式。

(一)大学教案的内容

教案的内容可分为两大部分,即总课题计划和分课时计划,因为大学教案是以课题为单位

总体设计的,所以总课题计划即是对整个课题教学的一个总体安排,而分课时计划则是将整个课题分为若干节课教学时每一节课的教案。

1、总课题计划应包括以下几个项目:

课题——教材的题目或是课题的题目。

教学目的——包括传授给学生哪些知识及达到的程度,培养他们的何种能力等内容。

重点、难点——指出本课题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也就是要抓住教学的突破口和关键环节,可以增强教学活动的节奏感。

教学方法:讲述法,讨论法,案例法„„

课时安排:将教学内容妥善地安排在教学大

纲或是学院规定的计划课时里。

2、分课时计划,即一节课的教案,这是教师在上每节课之前所要写好的,集中反映了教师对课程的安排和处理能力。它包括以下项目:

课题名称:每节课的主要教学内容。

课题时限:完成教学内容的课时数。

教学目的:要确定好每节课的教学目的,就需要教师对本门课程的总的培养目标、教学计

划及课程体系要有深刻的了解,要将每一节课放在总的课程中来思考它的地位和作用,在与课程整体其他内容的联系中确定每一节课所要达到的对学生的知识和能力的培养目的。

课堂教学类型:即是讲授课、讨论课、实践课或其他类型。但往往在每节课并不只有一种

类型,而是几种类型的结合,不过要在这几种类型中确定一个主体,以某种类型为主。

教学重点、难点:这里的重点、难点与课题计划中有所不同,总课题计划是对整个课题的学习中的重点、难点的确定,而这里是具体每节课内容学习上的重点和难点。确定教学的重点、难点是提高教学效率和质量的关键,对重点、难点的把握也是较难做到的,这里,我们对教学的重点、难点作一个说明。

重点,是相对教材而言,指在整个教材体系或每章每节知识中处于重要地位的内容,在分

析教材中,一定要分清每个章节,甚至每个课题的基本内容和非基本内容,从而抓住重点。

确定教学重点时需要注意:1)它应是教材中最基本、最主要的内容,与其他部分相比,它是核心部分。2)它应是以后学习其他内容的基础和前提。3)它应是有广泛的应用价值或最有现实意义的内容。

难点,是相对学生的理解与接受而言,主要是指学生接受起来比较困难的知识点。确定难点,要把教材内容与学生的接受能力结合起来,经过分析比较而定,而不能单凭教师的主观设想而定,否则会出现难点不难,易点反成难点的情况,导致教学的失败。

教材中的重点和难点,有时是一致的,当然也有的难点不一定都是重点内容,要认真解决那些不是重点的难点。而要能充分、准确地把握住重点和难点,就要

靠平时深入了解学生实际,不断积累教学经验。

教学用具:也就是上课所用教具,如幻灯片、多媒体课件、实验材料等。

教学过程:这是教案写作的主体部分,是对一节课从顺序、时间、内容等一节课的构成部分的安排。包括讲授新课前的复习提问,由旧课导入新课的引言,讲授新课。讲授新课是主要部分,内容包括讲课提纲、论点、基本教材及讲授每一部分所使用的教学方法,并可注明何时板书、何时出示教具、板书设计,还有小结或总结的内容。

巩固新课的题目和方式:课堂作业、提问、实践操作等。

布臵课外作业或复习的题目和要求:根据教学目的和重点、难点及学生的学习情况布臵适当的课外作业。

教学后记:是教师对每节课的总结和反思。

(二)大学教案的形式

大学教案的形式,一般的来说主要有三种,①表格式;②文字叙述式;③综合式。 指导学员参看P75-P82的大学教案的形式。

第四章讲授——一种永不过时的教学方法

第一节讲授存在的价值

课堂讲授法的优势:

一、讲授可以系统地、高效地传递教学信息

二、讲授可以激励学生的学习动机

三、讲授可以呼起学生学习的注意力

四、讲授以语言为工具,而语言是人类进行思想情感交流的主要手段。 因此,夸美纽斯说:“教师的嘴就是一个源泉,从那里发出知识的溪流”。 我认为:语言是思维的外壳,是传递信息的载体,是情感和思想交流的工具。教学是一个知识、技能信息传递的过程,是语言交流的活动,口语这个东西,在它一附上声调和声色,配合表情和体语,就无数倍扩传递信息的效,这是任何信息传递形式所不能达到的效果,讲授法之所以在肯定与否定中永恒,是因语言艺术的存在。这如同人们“玩花棍”一样。

第二节明确选择讲授教学方法的目的

一、选择讲授法的目的:

(一)让学生获得知识的概貌;

(二)形成学生对知识的态度;

(三)激发学生对某课题学习的兴趣。

二、常用讲授方法的作用:

(一)形象地讲授,有利于学生准确理解和掌握概念、原则、法则和理论。

(二)剖析性的讲授,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对待知识的正确态度。

(三)生动地讲授,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四)号召性的讲授,有利于激励学生对待知识的热情。

(五)启发性的讲授,有利于引导学生积极思维。

(六)艺术性的讲授,有利于陶冶学生的情感。

如果说思维是世界上最美丽的花朵,那么语言就是这美丽花朵喷发的芬芳。 何种题料、选择何种讲授方法,这就是教师所具备的教学智慧技能了。

第三节上课前的准备 ——运用讲授法上课前的准备

一、决定上课内容

1、一次课一般讲授3—4个要点/1课时,4—5个要点/2课时。

2、讲课要点:重要知识、较难知识、关键知识、兴趣知识、新学知识等。

二、准备讲课笔记

1、讲课提纲:主要问题、重要原理、公式、结合及时间安排,但留有教学机动。形式为条文式,便于讲授。

2、讲课卡片:内容与上同,形式为模块式,组装起来要成为体系。 实际上就只要教案或讲稿就行,在上面标画出来即可,上面两种形式的讲课笔记,只有在讲授材料十分熟悉的情况下,才能使用。一般还是根据教案讲课。 第四节开始上课——成功运用讲授法上课的方法

一、缓解紧张的情绪

1、课前熟悉教案,尽量将书稿转化为腹稿。

2、提前进入教室,与学生自由交谈。 总之,手中有粮心不慌,只有胸有成竹,才

能条条有道。

二、开场抓住学生的注意力

这是一个组织教学和引入新课的问题,还有一个新班级的第一堂课和平常上课的问题。 如果是新班级的第一堂课,应该„„如果是平常上课要考虑两个问题:

1)组织教学、目光、手势、指令上课(起立、坐下)等2)引入新课 ①温故而知新;②演示导入;③故事导入;④提问导入;⑤悬念导入;⑥直观导入;⑦开门见山;⑧联想导入;⑨归纳导入;⑩事件导入等。

三、合理使用笔记讲课

1、将书稿转化成腹稿,可以看讲稿,但尽量少看或不看讲稿,要看应用手拿着看。(腹

化讲稿),合理使用讲课笔记,努力收到好的讲课效果。

2、要用教学语言讲授讲稿,不要念读讲稿。教学语言是一种书面语言与口头语言的合金。(讲授讲稿)

3、使用笔记,超越笔记,实现即时和即兴的效果。(超越讲稿)

四、让你的讲课具有吸引力的策略

具有吸引力的讲课,一是需要专业水平高;二是需要教学技能好,三是需要语言艺术强,要给予学生在获得知识技能的同时,感受到美的享受,也就是说只有“需要”和“美”才能有力地吸引学生。

(一)注意讲课节奏

1、讲授内容安排合理,3—4个要点/1课时,4—5个要点/2课时。

2、对学生注意力分配合理。科学安排了讲授——提问——反馈等活动,因为大部分人的注意力能持续维持在10—20分钟之间。

3、在教学方法上要一法为、多法相辅。

4、教学语言要具有节奏性:声调要有高有低,有起有伏,高时慷慨激昂,低时和风细雨;节奏要平稳、分明、适度,要有抑扬顿挫,抑如平湖秋水,扬若天女撒花,顿似金戈铁马,挫象雷霆万钧。

(二)清晰地讲课

1、语言要清楚,表达要明了,要具有逻辑性。

2、讲授线索要清晰,重视新与旧、前与后知识点的联系。

3、知识结构要清晰,重视概念之间相互关系。

4、板书要有条理,能体现讲课的思路和有利于有条不紊的笔记。

5、抽象的内容要用形象性的语言要讲授。

6、对复杂性的知识,边讲边在黑板上板书解题或论证的过程。

7、讲授重点、难点知识,要重视唤起学生的注意力。

8、对每个学生都应寄予期望和信心,鼓励学生,认真学习。

9、认真进行课堂总结,运用精练的语言对上课内容进行概括。

10、下课不要马上离开教室,询问学生对上课的看法,回答学生不明白的问题,说明下次

课讲什么内容等。

(三)正确使用直观教具

2、电子辅助设备、挂图和板画的合理使用方法。

3、板书的组成、结构和位臵

①板书的组成(内容):A、授课的内容提纲 B、教学内容的补充材料、旁证、解释及说明。②板书的结构:主体板书:讲授内容提要及其分解和解释。辅助板书:对主体板书的旁证、解释或说明,旧知识的提示等。

③主辅板书的位臵:“主左辅右”。

主体板书

要尽量保持完整,有助于学生记录、巩固。辅助板书可随讲随写,随用随擦。 ④主体板书的要求:纲领性、准确性、针对性、协调性、时间性、计划性、直观性、艺术性等。

4、使用直观教具的原则

1)使用直观教具一堂课内不能过于频繁、以免影响学生注意力和内容讲述时间。

2)多项直观教具应随讲课内容逐步展示,不要一次性全展示出来。

3)使用直观手段,促进抽象思维。

(四)根据学生反应,随时调整讲授的进程

1、学生的听课不良情绪反应:愁眉苦脸、没精打睬、目盯口呆、交头接耳、手足无措、东张西望、左顾右盼、桌凳频响、摇手、摇头、呵欠、叹气、瞌睡等,都是教师要捕捉的学生听课反馈信息。

2、教师在课堂上要善于判断学生反馈信息内涵,及时调控教学行为,如加快、放慢、停顿;讲授适度;增加、减少讲授内容;重复、强调讲授内容;唤起学生注意,解答学生问题等,教师在教学中要特别注意学生的面部表情、眼神、手势,因为这些部位的体态语言最为丰富。

(五)用发展的眼光看学生

1、寻找和肯定每个学生的个人价值。每个学生都是独一无二的,每个学生都是“天生我才必有用”。

2、相信和认定每个学生都能成功。教师要激励学生的信心,寻找发光点,尽量创造条件,发挥学生潜能。讲述“课堂上的皮格玛利蓉效应”。

3、学生在学习上的困难,不要怀疑智力,要从教与学的方法上去找原因。

4、对学生要进行全面评价,要用发展变化的观点看学生。

(六)讲授中的语言

大学教师教学语言的基本要求:口语化、多样化、清晰、从容、生动、亲切等,

我认为也可提出这样的要求:准确、精练、明了、生动、启发性、动机性、教育性、艺术性等。

(七)讲授中的非语言表达

1、讲授中的非语言表达形式:手势、身体姿态、头部动作、面部表情、眼神变化等等。有人研究表明,手就可以有200多种非语言表达形式。

2、非语言表达到教学中的作用:[美]心理学家艾别尔〃梅拉别恩通过诸多实验后,认为:信息的总效果=7%的文字+38%音调+55%的面部表情,说明上式的含义,并进一步说明非语言表达在教学中的重要作用。

指导学生参看P102-P103的案例。

第五节根据内容运用各种讲授方式

一、常用的讲授方法:①阐释性讲授法;②案例教学法;③合作教学法;④探究性教学法;⑤讲授—演示法;⑥讲授—讨论法等。

二、重要的讲授法

(一)案例教学法

案例教学法:通过对一个含有问题在内的场景的描述,引导学生对解决这些场景所面临的问题而进行讨论并参与实践的一种教学方法。

此法将讲授与案例教学结合起来,将理论运用于实践,提高学生对知识的运用能力。

1、准备案例

选择好案例是进行案例教学的关键。一个好的案例应具有以下特征: (1)讲述一个“真”的故事;(2)提出一个引人深思的问题; (3)包含了矛盾冲突;(4)激发与中心人物的共鸣;(5)没有明显或准确的答案;(6)鼓舞学生思考并决定自己的立场;(7)要求拿出一个决议;(8)比较简明扼要。

准备案例的途径:准备案例主要教师平时从实际社会生活中,报刊、杂志、电台上收集精选和加工,也可以让老师自己假设案例。

2、案例教学过程

向学生呈现案例→学生阅读案例→学生陈述案例→教师指导学生研究分析案例→学生(或小组)得出结论或方案→学生(或代表)汇报结论或方案→教师综合评价。

3、案例教学中的不足

(1)易造成教师案例的误解与误用;(2)无法使学生获得系统完整的知识;

(3)难以把握教学时间; (4)在大班教学不易实行。

(二)合作式教学法

在教师课堂讲授过程中,可以穿插学生的小组合作学习,对教师提出的问题或学习任务进行互相讨论学习,促进师生之间的互动和交流。 适用于大班、小班也可用,学生参与度高,教学效果好。

1、组建小组

组成合作学习小组,可由教师搭配分组,也可自由组织,每组一般4—5人,但小组成员要稳定,不随意调动。

2、吸引全班学生参与

吸引全班学生参与合作的主要形式:(1)在讲授过程中提出适当问题,给学生提供合作学习的机会。 教师可以向学生提供一个只要2—3分钟便可解决的具体问题或任务。要求各组找出几个解释某观点的例子,把几个项目排序、探讨某个

事件或现象发生的原因,或针对某些情况提出纠正治理的方法。然后学生进行分组合作学习,得出结论。全班要2—3个组陈述他们的组论,最后教师综合评价。 (2)课前充分准备,课堂上介绍结论。上课前,先将下一节课要讲的主要概念、观点、人物,教师只提供一些参考资料,分发给学生分别进行概括,每个题目所包含的知识点需要学生合作才能完成,学生以小组的形式进行合作。指导学生进行分工,把收集到的资料进行综合,共同讨论形成观点,并写出结论。在课堂上,让小组中的一个代表,将合作学习得到的结论向大家介绍。

3、使用教学法的过程:教师提出问题——学生进行分组讨论——共同得出结论——小组学生代表汇报结论——教师综合评价。

三、探究式教学法

探究学习实质上是发现学习,具有深刻的问题性,广泛地参与性,丰富的实践性与开放性。要求在教学过程中,以问题为载体,创设一种科学研究的情景,通过学生搜集、分析、处理信息,独立地发现问题,获得知识技能,形成感情态度价值观。

1、教师的提问

(1)开始上课时,教师可以将课程内容分为相关联的几个问题,给学生们思考,问题不宜过多、过简,要具有针对性、目的性。

(2)讲授过程中,教师要启发学生思维,让学生在听课之后,不是没有问题,而是问题更多。

(3)结束一节课时,教师要给学生留下一个与课程内容有关的,但需要更进一步思考的问题。

当然教师应当考虑“因材设问”和营造轻松环境问题。

2、鼓励学生提问

(1)开始上课时,鼓励学生提出预习课程中所产生的问题。

(2)讲授过程中,给学生留下时间提出听课时产生的问题。

(3)结束一节课时,让学生提出本次课没有弄懂的问题。

3、探究式教学法过程:教师提出问题——学生探究问题——对产生新的问题再讨论——在争论和论证中得出结论。

第六节结束讲课 —运用讲授法结束讲课的技巧

下课时怎么说,直接影响学生下课的情绪和课后自学的效果。

1、结束讲课时,教师可以提出一些关于在上课时的结论是否正确的问题。

2、结束讲课时,教师可以提出一些讲课内容发人深思的问题,或下次上课需要学生提前思考的问题。

3、结束讲课时,根据教学安排,布臵学生课外作业,并提出相关要求。

4、结束讲课时,教师仍要保持精神饱满的状态,视线有力地扫射学生。

5、下课后,教师不要急忙离开,可在教室里逗留几分钟,与学生交流上课情况,听取学生教学意见。

第五章概念、命题的教学

第一节概念教学

一、概念教学引言

(一)概念

1、概念:是客观事物本质属性在人脑中的反映,是思维的基本形式。“概念这种东西已经不是事物的现象,不是事物的各个方面,不是它们的外部联系,而是抓住了事物的本质,事物的全体,事物的内部联系了。”(《毛泽东选集》第1卷P262)

2、概念的内涵与外延

概念的内涵:是指概念的含义,也就是概念所反映的客观事物的特有的本质属性的总和。是概念的质的方面。

概念的外延:是指概念的适用范围,即某一种概念所包括的一切对象。是概念的量的方面。

概念的内涵与外延的关系是成反比关系,即内涵小,外延就大,内涵大,外延就小。

(二)下定义

概念形成的最后一步,总是以一定的词句表示它的含义——下定义,以下定义的形式揭示概念的内涵。

1、下定义的一般方法:

被定义概念=种差+邻近的属

2、给概念下定义一般用肯定式,不用否定式。

3、少数定义不得不用否定式定义时,但必须用“否定式+列举事物特征”的形式定义,否则就是错误的。 例如:物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能表现出来的性质,如颜色、状态、气味、味道、熔点、沸点、硬度、密度等叫物质的物理性质。

4、定义语言要明白、确切、通俗。 例如:“摩尔——表示物质的量的单位。每摩尔的物质含有阿佛加德罗常数个微粒”。这个定义与国际定义就有很大差别,我国通过修改,使这个定义简化、实现明白、确切、通俗的要求。

5、说明性概念。在各学科课程教材中,有些理解有困难的,或有争论的,或不太重要的概念,采用“说明性”方法定义,如“物质”、“电负性”等概念。

(三)概念的关系

概念的关系是由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决定的

(四)下定义的规则

1)定义概念,不能直接或间接地包括被定义概念,否则就犯“循环定义”错误。 例:催化作用就是催化剂在化学反应中所起的作用。 催化剂就是在化学反应中能起催化作用的物质。

2)定义概念与被定义概念的外延必须全同,否则就犯“定义过宽”或“定义过窄”的逻辑错误。 例如:化学变化———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 (外延全同是正确的)

(被定义概念的外延小于定义概念的外延)

3)定义一般用肯定的表达形式,尽量少用否定式。即一般用“是什么”的形式,尽量少用“不是什么”的形式。

二、概念教学

布鲁纳说:人们学习一门科学,就是学习这门科学的基本结构。基本结构就是概念体系。

奥苏伯尔说:人实际上是生活在概念的世界里。

概念是知识的细胞,因此学习知识最基本的就是学习概念。概念教学直接影响命题的教学。

概念是思维的原子。这种原子拥有越多,思维的材料就越丰富。

(一)人文科学和社会科学中,定义往往不是唯一的,常常对于同一个概念,有多元的解说,如政治等。在人文课程和社会课程的教学中,要注意概念的多义性。

(二)在理科中,强调概念定义的一义性。同一个概念表述不一定相同,但它们的内涵互为因果,实质上是同一个定义。教师应该明确,逻辑发展的顺序,与学生实际认知发展的顺序不一定相吻合。

逻辑上如果是从一般→个别特殊→个别实际认知上,可能是从一般→个别,也可以从个别→一般。

(三)概念教学的基本要求:

1、明确所讲概念,在概念体系结构中的位臵,然后把概念摆到自己的位臵上去。

2、深刻理解概念的内涵与外延。

3、设计概念教学的合理程序。

4、重视直观和形象手段在概念教学中的运用。

5、强调概念中的关键字和词。

6、重视概念的灵活运用。

第二节命题教学

命题是指表达判断的语言形式,由系词把主词和宾词联系起来,例如:“钓鱼岛是中国的领土”,这个句子就是一个命题。

所谓话就是句子,一段一段的话,就是一个一个的句子;句子就是命题,因而一句一句的

话,就是一个一个命题。

一、命题的结构、类别与形式

1、命题的结构:由系词把主词和宾词联系而成。

2、命题的类型

实然性命题。回答是什么,事实是什么?应然性命题。答应是什么,不论怎样也必须是什么

或然性命题

3、命题的形式:

4、命题之间的关系:在三类命题学习中,实然性命题是基础。在实然性命题的基础上提出应然性命题或或然性命题。在应然性命题的基础上提出或然性命题,或然性命题还可在实然性、应然性命题以外的其他情形下提出。

二、命题的教学

1、实然性命题教学:理论性越强的课程,越是大量地包含着实然性命题,实然性命题是教学的重点,教师主要是搞好实然性命题教学。解决是什么和事实是什么问题。

2、应然性命题教学:应用性、技术性较强的课程,越是大量包含着应然性命题,应然性命题是教学的重点,教师主要是搞好应然性命题教学,解决好“做什么”、“如何做”、“应该怎样做”、“必须怎样做”等问题。但“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因此在搞好应然性教学的同时,不能放松实然性命题教学。培养学生的理论兴趣和实践兴趣,促进实然性命题和应然性命题的教学。

3、或然性命题教学: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多提或然性命题问题,开启学生的思维,给学生创设更大的思维空间。

第三节问题教学

一、问题命题与学习态度

1、对于同一问题有三类命题:实然性命题、应然性命题、或然性命题

2、研究资料表明:学生最喜欢的或然性命题,其次是实然性命题,再次才是应然性命题。

因为学生要提高思维能力,体现人的价值,而或然性命题正好给他们留下了最大的思维空间,可以展示自己才能,体现人生的价值。而实然性命题和应然性命题给他们留下思维

的空间越来越小。

二、问题的教学(详见教材P121-122)

所谓问题意识:不是一开始就拿出定论来,而是以问题开始,通过一联串的问题,最后比较自然地形成结论,问题教学实质上就是或然性命题教学。以“自以为是”这一命题为例,

加强问题教学的基本要求:

1、坚持问题教学,就是以问题为主线开展教学。

以问题为主线组织教学,就是对某一命题,设计出一连串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由近至远、由已知到未知,由现象到本质的或然性命题。然后通过师生提问——讨论——分析综合——共同得出结论,教学活动沿着问题线索层层深入,环环相扣。

2、加强问题教学就是加强或然性命题教学。所谓问题教学,实即或然性命题教学,学生喜欢或然性命题,体现了人类追求自由和求知的天职,学就是始于提问题,终于新问题。“学

问学问,不耻下问“就是这个道理。

教师在教学中,一定要向学生提出发人深省的问题,二是要启发学生发问,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养成学生的问题习惯,激励学生提出高水平的问题。

3、优化问题教学环境——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

一是教师有教学民主的理念,二是学生养成发问的习惯,三是在问题讨论中强化师生情感

沟通,教学互动。

三、评问题教学

1、实质性的问题教学是高校的一种可佳的教学方法,此法适合大学生的学习,使“教是为了不教,学是为了会学”落到实处,此法对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效果肯定是好的。

2、问题教学最可贵的是教学互动,双向参与度高,但真正做到必须要求教师花很大的气力,防止将问题教学形式化。

3、好的食品不能天天吃,好的教法也不宜堂堂用,因内容、时间、精力的等因素,问题教学也只能根据教学实际情况间歇性地运用。

第四节如何学问与学习类别

或然性命题就是提出疑问的命题。如何学问就是说明发问、提问的一些形式和技巧,学会

提出更多、更好的问题。

一、如何学问(即:如何学习提问)

(一)针对构成句子的基本成份提问,句子的基本成份有:定语、主语、谓语、宾语、状语、补语等。见教材P123-124例针对“学会关心“这一应然性命题提问。

(二)针对与命题相关的其他提问

与命题相关的其他提问:时间、地点、人物、背景、目的、意义等等。 见教材“学会关心“的其他相关提问。

(三)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

因为提问的过程不但只需要形式逻辑思维,而且需要辩证思维和创造性思维。

二、学习类别

学生的学习是指:

1、知识学习。即简称学习。如学生学习语文、数学、物理、化学、生物等知识。实质就是知识学习。

2、元学习。包括学会思考、学会发问、学会观察、学会记忆等。实质就是智力学习。

3、心理学习。就是改善心理品质的学习,包括学会关系,学会尊重,学会坚持,学会对付挫折与失败等。实质就是心力学习。

在这三类学习中,教师要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要同时重视学生的三类学习,不能只关心知识学习,而不注意其他两类学习。

练习题:请在坐的教师针对下列命题提问

1、科教兴国。

2、教育为本。

3、教师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

4、大学教师应具有教育教学技能。

5、教学质量是大学的生命线。

6、全面提高教学质量。

7、备好课是上好课的前提。

8、遵循教育教学规律。

9、贯彻大学教学原则。

10、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11、学会生活。

12、学会思考。

13、学会学习。

14、学会动手操作。

15、学会体谅。

16、学会平等相待。

17、学会享受自由。

18、学会理解。

第五节论证教学

一、论证简介

1、论证的定义及构成

论证就是根据一个或几个判断的真实性,通过推理确定另一个判断的真实性的言语交际行为。论证也称逻辑论证。如论证:生物都是发展变化的。

论证构成:论证都是由论题(论点)、论据(理由)和论证(推理)方式三个

要素构成。

2、论证的种类

1)根据论证方法分类:论证分为直接论证和间接论证。

2)根据论证方式分类:论证分为演绎论证和归纳论证。

说明: A、各种论证的内涵 a:直接论证是从论据的真实性中直接推出论题(论点)的真实性的论证。即:从论据推理论点 b: 间接论证是通过确定其他判断的虚假来确定论题(论点)的真实性的论证。即:从否定众多论点推理正确论点。 c: 演绎论证是运用演绎推理形式所进行的论证。即:从论点(判断)演绎 对象。d:归纳论证是运用归纳推理形式所进行的论证。即:从对象归纳论点。

B、公理与假说a:公理(公设):是不需论证的真实命题,如数学、物理学基本是用公理法建立起来的学科。b: 假说(假设):尚待论证真实性的命题。一般经过提出假说进行论证、检验论证等过程。提出假说是对科学的贡献,如哥德巴赫猜想等。

二、论证教学

(一)论证教学的内容

1、应然性命题。应然性命题说的是应当怎样,必然怎样。然而为什么应该这样而不是那样呢?这常常需要由若干实然性命题来说明。这种说明在一定条件下就叫证明,而这种证明的过程即为论证。

2、或然性命题。对或然命题是作出回答,而非证明。通常明确的回答便是以应然性命题或实然性命题的形式作出的。这种回答是否正确,有时需要论证。

3、实然性命题。实然性命题也是需要加以论证的。如:圆内接四边形对角互补。总之,论证教学的内容:①实然性命题:需要论证;②应然性命题:需要证明(论证);③或然性命题:只需要回答,而非论证 只有公理(公设)不需要论证,就可认同是真实的。

(二)论证的规则

1、论题应当清楚、确切、不应含糊其词,不应有歧义。违反这一规则所犯的逻辑错误叫“论题不清”

2、论题应当保持同一。违反这一规则就要犯“偷换论题”的逻辑错误

3、论据应当是真实判断。违反这一规则就要犯“虚假论据”的逻辑错误

4、论据的真实性不应依赖论题的真实性来论证。违反这一规则就要犯“循环论证”的逻辑错误。

5、从论据应能推出论题。违反这一规则,就要犯“推不出”的逻辑错误。推不出有两种情况:“论据与论题不相干”、“论据不足”。 参看教材P128—130对“人类已有680万年历史”和“教育学是人文科学”这两个命题的论证。 论证命题的真实性,是教学内容的重要部分,大学教师要贯彻教学原则,遵循论证规则,认真搞好论证教学。

(三)论证的方式

1、逻辑论证:直接论证与间接论证;演绎论证与归纳论证;反证法。试用反证法论证:“人是环境和教育的产物”;“教育科学是人文科学”;“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

2、实证。试用实证方式论证“人类已有680万年的历史。”

(四)论证的结论

1、获得无可争议的可靠结论。

2、获得相当或充分可靠的结论。 3、获得阶段性结论,提高了可信度,需逐步增强说服力。 练习题: 1、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2、人生活在概念的海洋里。

第六章讨论——让课堂充满活力

第一节大学教学中需要讨论吗

一、大学教学运用讨论法的现状及原因

(一)现状

绝大多数的大学课堂教学是教师讲、学生听的局面,讨论教学法很少甚至没有运用,“三中心”的现象仍很普遍,热心于运用讨论法进行课堂教学教师不多见。

(二)原因

1、传统教育教学观念的影响。重知识轻能力,强调系统知识,传道、授业、解惑。

2、职业责任感不强。讨论准备工作多,不如讲授方便省力。

3、传统学习观的影响,部分学生看不到讨论法的优势,依赖教师讲授。

4、教师准备不足,讨论流于形式,影响了讨论教学方法价值。

二、大学教学推崇讨论法势在必行

(一)大学教学运用讨论法是培养人才的需要。一是讨论法能启发思维,激发兴趣,增强对话,促进交流;二是大学生已有个人独到的思维和见解;三培养大学生能力和提高素质的需要;四是社会对人才规格的要求。

(二)斯蒂芳〃普瑞斯基尔运用讨论法对“不能苏醒”结论文章的讨论给予的启发(教材P133)。说明在课堂教学中合理运用讨论法,会收到惊奇的效果。

(三)大学实施素质教育的重点是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科学态度和创新意识。也就是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规格的新需求。

第二节讨论法应用失败的原因

一、教师的期望过高

认为在“好”的讨论中,人人都思维活跃,妙语连珠,争先发言,气氛热烈,学生能自如地从一个话题转到另一个话题,环环相扣,结构严谨,结论合理等。但实际上不是这样,特别开始几次,情况可能恰好相反,因而教师认为没有效果。

二、学生准备不足

1、教师突然要学生进行讨论,学生没有精神准备

2、在突然性讨论中学生不明确教师目的和要求,不知所措。

3、在突然性讨论中学生没有话题准备。

三、缺乏基本原则

教师没有事先制定几项讨论法基本原则,学生无规可循,“没有规矩不能成方圆”,导致讨论偏离教学轨道,效果不好。

四、缺乏激励机制

教师没有根据学生讨论的态度,发言的能力和深认水平,制定评价学生平时讨论成绩的标准;没有制订切实可行的讨论基本原则;没有及时给予表现好的学生

的表扬与肯定;没有及时引导学生步步深入讨论,不善于培养学生讨论的兴趣和动机。

五、没有进行模拟讨论

没有组织模拟讨论,在一个班级实施讨论教学法开始时,可邀请一群同事来参加,进行一场模拟讨论,给学生提供讨论发言示范,使学生明确如何参加讨论。 第三节明了讨论的目的

不同的教学内容,就有不同的教学目的,通过教学要达到下列目的,就应运用讨论法。

一、智力上的目的

1、让学生学会了解不同观点;

2、帮助学生从不同角度形成新观点;

3、能理解各种问题、课题的复杂性和模糊性;

4、提高智力的敏锐性;

5、鼓励积极主动地聆听他人看法。

二、情感上的目的

1、增进师生之间关系的融洽;

2、让学生感到他们的意见是被听取的。

三、社交目的

1、帮助学生形成与他人合作的能力。

2、形成民主的观点。

第四节讨论前的准备

一、仔细选择讨论题目

1、尊重教材。挖掘教材中能吸引学生进行讨论的观点。

2、尊重现实。大学生对社会现实关注较多的话题。

总之选择讨论题:要选择依据课程教材,贴近学生实际,学生特别关注,没有现成结论,思维空间较大的问题。

二、向学生提供准备好的材料

1、教师要提前2—3个月在学生中通报计划好的讨论课和主要讨论题。

2、指导学生到图书馆、书店、网上查寻有关资料。

3、教师将自己准备的资料提前挂到自己的电子邮件主页上,供学生下载。

4、印制讨论题和参考资料在学生中传阅。

5、要求学生对讨论内容进行预习,写出小论文。

三、形成大家都接受的讨论规则

按照从学生中来,到学生中去的思路,制订大家都接受的讨论原则:如:在民主、公平、发言时间、发言次数、讨论纪律等方面作出具体要求。

四、教师演示如何开展讨论

1、事前要与被邀请参加模拟讨论的同事讲清目的和要求。

2、模拟讨论应在自然、真实的情况下进行。

3、能向学生展示思考、争论、评价、沉默、热烈的真实情景。

第五节开展讨论

一、讨论开始时的“五不要”

1、不要过多讲解;

2、不要模糊不清引导;

3、不要表现出偏向;

4、不要害怕沉默;

5、不要误解沉默。

具体说明见教材P143-144。

二、讨论的一般原则

(一)灵活运用不同的讨论类型

教师要根据教学实际情况确定讨论形式(不同学科、课程、内容、目的、学生等)。

课堂讨论的基本类别:

1、全面讨论;

2、小组讨论(4-5人/组);

3、结对讨论;

4、角色扮演;

5、微型辩论会(正、反双方辩论);

6、发表个人看法(在教师讲授中要求学生对一些具体问题发表看法) 具体要求见教材P145-146

(二)用提问来引起讨论

引起学生讨论的问题类型:

1、引导学生讲出更多证据的问题;

2、引导学生讨论不断深入的问题;

3、联系各个发言的问题;

4、概括总结性问题。

但不讲如何,问题要具有启发性措词,要简明,内容要具有针对性。 具体内容见教材P147-148

(三)等待

讨论开始时,等待第一个学生发言。讨论进行中,可以用非语言行为调动学生发言的积极性,等待第二个学生发言。久而久之,习惯成自然,学生就会自觉积极发言了。

(四)倾听

1、学生在讨论中发言,教师要专心倾听,而且学生可以感觉到教师在倾听。

2、学生发言,学生之间要专心倾听,视线接触可以很好感知倾听,所以学生讨论时最好

上学生围成圈或“U”字形。

3、教师启发学生讨论,要求学生要倾听,倾听是热烈讨论的前提,没人倾听就无人发言。

(五)回应

在讨论中,对学生的发言要作出必要的回答。

回应的方式:概括学生发言的大意;肯定学生发言的意见;鼓励学生发言的行为;给予学生发言的信心;承认学生意见对自己看法的补充;多种非语言行为的回应,如微笑、点头、手势等。 教师良好的回应是搞好讨论重要教学策略。防止简单、粗暴、过早的回应。

三、对待说话太多的学生

1、将公平发言写进讨论教学原则,讨论前进行一般性强调。

2、用暗示的办法终止发言,如面对其他学生提问,目光扫视其他学生,面向其他学生从这位发言学生身旁走过,等。

3、找发言太多的学生个别谈话,肯定优点,指出不足。

四、鼓励沉默的学生发言

沉默不是任何情况下都要避免的东西。“于无声中听惊雷”就是沉默的结果

1、讨论允许学生沉默,但不能总是沉默,因为讨论是教学活动,是增加学生知识,培养学生能力的活动。

2、教师在讨论前要强调讨论发言,在培养口头表达能力中的作用和意义。

3、对于极少数沉默的学生,可以采取“轮流发言”和“书面发言”的措施,打破沉默。

第六节结束讨论

观察学生反应,掌握好结束讨论的时机和方式。

1、及时结束讨论:学生无话可说时,学生精疲力竭时。

2、及时发出结束信号:目光扫射全班学生,“大家对这个问题还有什么新的意见吗?”

3、总结讨论情况:教师简明扼要的概括,也可让学生总结。

第七章课堂管理——教学顺利进行的保证

第一节学生在课堂上的问题行为

课堂管理是一个协调和控制的过程,是指教师在教学活动中通过协调课堂内的各种人际关系,吸引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使课堂环境达到最优化的状态,从而实现教学目标的过程。

一、学生问题行为的表现

大学生的课堂问题行为可分两类:

1、外显型问题行为,如睡觉、与周围同学聊天、听音乐、吃东西、发短信、四处张望、逃课等。

2、内隐型问题行为,如看课外书籍、发呆、做白日梦、作其他学科作业、走神、思想开小差、胡思乱想、胡写乱画等,其中睡觉占的比例最大。

二、学生问题行为的原因

1、学生方面的原因:进大学,“竭气”行为„„等。

2、教师方面的原因:教学态度、教学水平、教学技能、教学时间(科研冲击教学)等。

3、教学管理方面的原因:思想工作、教学考勤等。

第二节科学管理时间和空间

一、空间安排

1、课堂教学空间管理:物质环境:学生座位安排,教师活动空间,教室内的安全,周围噪声等。心理环境:纪律、问题行为、师生关系等。

2、教学过程传递的最大信号量:S=B〃T〃log(1+N/P) S——最大信息量,B——传递信息的频带宽,T——传递信息的时间,P——为输出信息的平均功率,N为噪音的平均功率,B光=3.9×1011-7.5×1014HZ B声=20-20000HZ

说明: 1)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光波比声波能向人体传递更多的信息量。故“百闻不如一见”,这是“直观性原则”的科学依据。 2)安静的学习环境对教学效果有积极作用,主要从P/N(信噪比)分析。3)根据传递最大信息量公式,可以说营造安静的学习环境,运用体语辅助讲解,加强实践教学,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在教学中要精讲多练等等,都是很有道理的。

因此,认识教学中的座位效应,科学安排学生听课座位,净化周围环境,减少噪声干扰,变换讲课位臵,对强化课堂管理有重要作用。

二、时间安排

教学时间安排:

1、总的安排:教学运行计划(表)

2、课堂教学时间安排

课堂教学时间可按开始部分(组织教学、复习提问)、讲授新课部分(教师讲授、学生活

动)和结束部分(课堂巩固、布臵作业)这三个阶段进行详细安排,以每堂课45分钟为例,35—40分钟的时间要安排讲授新课部分。

课堂教学时间的安排要留有机动,要具有可调控性,以处理课堂突发事件。

3、充分利用时间,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这里所涉及的问题:严密组织教学,科学安排时,充分利用时间。 教学内容娴熟,教学方法运用自如,师生活动协调配合等问题。教师在备课时应考虑的问题。

第三节良好的师生关系和课堂环境

一、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1、记住授课学生的名字。体现教师重视,促进关系融洽。

这里介绍几种记住学生名字的方法: ①印象记忆法:反复阅读,边读边写 ②重点记忆法:重点记忆“活跃分子” ③特征记忆法:体形、年龄、爱好、形象等 ④素质记忆法:素质“超群”、“基础较差”等 ⑤提问记忆法:通过课堂提问,讨论质疑等 ⑥计划记忆法:每次考勤时记忆5—6名 ⑦回忆记忆法:看花名册,通过回忆把姓名与容貌联系起来 ⑧活动记忆法:多参加学生的文体娱乐活动,记住学生,等等

2、第一堂课教师主动进行自我介绍(籍贯、工作年限、爱好、兴趣等)。

3、上课前提前进教室,下课时不急于离开,加强与学生交流沟通。

4、课外遇到学生主动招呼,多参与学生活动。

介绍卡耐基的成功公式。

二、加强师生互动,营造和谐的课堂环境

这里的课堂环境主要指:课堂心理环境。 课堂心理环境是指在课堂教学中影响学生认知效率的师生互动环境。积极良好和谐愉快的课堂心理环境能使学生大脑皮层处于兴奋状态,有利于学生的智力活动。在这种心理气氛下,学生思路开阔,思维敏捷深刻,想象丰富活跃,记忆力增强,精力旺盛,积极主动,能引起学生兴趣,从而更好地接受新知识,积极进行分析、综合、联想、推理、创造性的学习。反之则反。

(一)激发兴趣,提供师生互动的动力

1、兴趣是最好的教师,可引发求知欲,强化学习动机,促进师生沟通交流。

2、认真地备课,艺术地教学,典型范例引入等,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有效措

施。

3、持久的兴趣源于对所学材料感兴趣,学习内容的使用价值和社会价值。

(二)善于提问,提供师生互动的时间

1、善于提问,积极评价;(因人提问,鼓励学生)

2、以声传情,感染学生;

3、启发思维,上下共振。

(三)还可利用课外教学环节进行师生互动

1、认真批改作业,写出鼓励评语;

2、耐心课外辅导,体现教师关心;

3、师生相互尊重,促进平等和谐。

三、采取措施建立互信

师生之间的互相信任,是师生教育关系的粘合剂,是师生教育教学互动的力量源泉,是成功进行教学的基础。

(一)不要随便否认你自己的可信度

学高为师,德高为范。教师在学生面前不能过于谦虚。如说自己的经验、学识、水平不一定比学生高。那么学生就会想从你那里学不到什么。降低学生对教师的可信度。

(二)要言行一致

教师应该表里如一,言行一致,君子一言,驷马难追,说得到做得到,一经承诺,绝不失言。只有这样,才能得到学生的信任。

(三)要勇于承认你的错误

在良好师生关系的基础上,教师要敢于在学生中承认自己对某一问题认识的错误和不足,大学生是完全可以理解的,因为人无完人。

(四)不要流露出偏心

教师要象太阳一样,把自己的光和热平均分给学生,师爱的天平不能倾斜,因为偏见比无知离真理更远。在教育教学中,同样公平和正义比太阳还要有光辉。就是对学生的个性好恶,只要不影响人才能培养质量,就不能有任何语言的或非语言的表示。

(五)让自己成为学生的榜样

大学教师要“言传身教”、“身教重于言传”,教师在科研和教学,做人和做事,生活和工作

等方面,都应率先垂范,做学生的榜样和楷模。

第四节对待学生的问题行为的策略

对于大学生在课堂上的问题行为,切忌用讽刺、挖苦、威胁、隔离等方式对待,更不能体罚。一般不公开指责,可以采取暗示、明示、批评、向其发问、给信号停止;或者改变讲课节奏、声调、语速、突停等方法来解决课堂问题行为。

一、睡觉

睡觉是现象。实质原因有二:①没有动力听课;②没有精力听课。

1、没有动力听课的对策:①教师要认真备课,以好的教学内容吸引学生听课;②改进教学方法,把讲授、讨论、提问、学生讲解、学生板演等结合起来,促进学生听课。

2、没有精力听课:晚上没睡觉(上网、思想矛盾、突发事情等),白天没有精力听课,就要个别了解情况,根据实际情况,与政治辅导员、班主任共同做好工

作。

3、不论何种原因睡觉,在尊重学生的基础上,采取种种策略,唤醒学生参与课堂学习。

二、逃课

逃课是大学生最常的问题行为。大二是大学生逃课急升的拐点。

1、学生逃课的类别:①课程枯燥无味,自己不感兴趣的课;②教师讲得不好,预期效果不好的课;③老师要求不严,上课考勤少,考试资格审查不严的课;④选修课,考试易通过

的课。

2、学生逃课的原因:①教师教学水平低,照本宣科,枯燥无味;②不喜听那位教师的课;③内容简单,不用听课,自己可以看书;④学生成绩评定,以考试为主,没有把考勤、平时作业等纳入成绩评定之中。

3、学生逃课做什么:①逃课不逃学,一些学生在自学他喜欢的专业课程,一些学生在准备考研课程学习;②为了打工赚钱或做自己的“事”(去面试、看电视、买东西、看球赛等)。

4、对待逃课问题行为的策略:

①认真备课、上课,不断提高教学水平和教学艺术;②改革教学方法,加强师生教学互动,调整课堂教学活动,如快与慢、难与易、进与停等。 ③课程结束时不能搞重点复习,划考试范围。 ④努力激励学生对你教的课程感兴趣。⑤全面评定学生课程学习成绩,将考试、考勤、作业、平时成绩,按比例综合评定学生成绩,

三、发呆、走神

学生听课发呆、走神,实质是一种“隐性逃课”,隐性逃课形式上看比逃课好,实质上具有更大的问题,其原因和对策应与逃课差不多,但隐性逃课是白白乱费时间,教师必须认真对待。

第八章教学媒体——教学必要的辅助

第一节板书

一、使用板书的目的

增强讲授的条理性,更好地突出重点,破解难点,集中学生注意力,助于学生记笔记,加强教学的直观性,促进学生的理解,强化学生的记忆。

二、设计板书

1、设臵主辅板书,主左辅右,规划主、辅板书内容。

2、设计板书的具体要求

①层次分明,重点突出②启发思维,益于理解③布局合理,书写规范④图文并茂,直观形象

三、运用板书要注意的问题

1、挚粉笔的方法、力度、书写角度(45°)和高度。

2、一支完整的粉笔最好折成两段后使用,避免发出尖声,以便顺利书写。

3、板书字体的大小适当,让最后一排学生可以看清楚。

4、擦黑板一般向一方向用力,不要随意拖起黑板刷,避免粉尘飞扬。

5、板书完后教师应站在黑板一旁,不要影响学生做笔记。

四、评估你的板书

1、询问学生对板书的满意度;

2、查看学生听课笔记,是否条理清楚;

3、根据板书设计的要求评价板书实况。

第二节活动挂图

一、活动挂图的目的

使讲授内容条理清楚,重点突出,激发学生兴趣。具体用途:罗列上课主题或日程安排,写出比较难的名字、术语或不熟悉的单词;展示一些图样、图表、图片、图画或者插图;列出一些重要日期;将一些公式、证明或定理写下来;总结一些主要部分等。

二、准备好活动挂图

上课需使用活动挂图,应在课前做好准备。

制作要求:图表清楚,一目了然,重点之处,多幅活动挂图,要画出标记,依据内容排列有序,便于讲解。

三、使用过程中要注意的问题

1、讲解活动挂图的方法:图左人也左,图右人也右,避免背着学生看挂图;

2、突出重点,标记醒目;

3、图文规范,布局合理;

4、一般在小班教学使用。

第三节投影仪

一、选用投影仪的目的

在教学中展示图文、实物、直观性强,能促进学生思维,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集中学习注意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增强课堂教学效果。

二、使用投影仪的具体内容

当天活动计划、时间安排、生僻的名字、词汇、专业术语、表格、图表、组织结构、地图、坐标图、定理、公式、讲演重点等,使用量在10张左右/课时。

三、制作投影仪中的幻灯片

1、用可溶性笔书写;

2、图文清楚醒目;

3、片内容量适度,一般20-50个词语/片,或20-35条数据/片;

4、注意色彩在绘图中运用。

参考板书原则。

四、投影仪使用过程中要注意的问题

1、确保学生能看清图文;

2、不能背着学生讲解图文;

3、讲、放结合,片间稍停;

4、可用多张幻灯片叠加方法表现事物发展、变化的过程;

5、易损坏的投影仪配件应有备用(如灯泡等)。

第四节幻灯片

一、幻灯片使用的目的

1、见前节;(略)

2、对艺术、建筑等专业的教学效果更好。

二、制作幻灯片

1、确定幻灯片所要展示的内容;

2、在幻灯片周围留出一条白边;

3、仔细排列文本;

4、文本内容简单明了;

5、制作图表,便于学生识别和理解;

6、科学确定图文色彩;

7、注意版权法的相关规定。

三、演示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

1、演示中,不同形式、内容的幻灯片交换使用;

2、幻灯片的内容要简明扼要,通俗易懂;

3、幻灯片应有上下、正反面的标记,便于使用;

4、放片与讲授同步,不要先讲后放;

5、灯片内容可制成纸质材料,便于学生学习;

6、对比性教学内容,可同时使用两台幻灯机;

7、课堂教学一般使用横向幻灯片;

8、使用幻灯片教学时间以10—15秒/片为宜;

9、使用配有无线遥控器的幻灯机更方便。

第五节电影和录像带

一、课前准备

1、要求学生做好看电影或录像的准备。放什么内容、主要看什么等。

2、指导学生正确评价播放内容。

3、自制电影或录像带时,要进行技术咨询和版权咨询。

4、制好后教师对片带要事先观看,认真审视,防止错误。

二、播放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

1、教师要和学生一起观看,维护观看纪律。

2、放、停相间,把放片和指导结合起来。

3、要求学生记要观看记录。

4、组织好观后讨论,要求学生写出短评。

第六节电脑和多媒体

一、课前准备 1、充分准备使用电脑技术进行教学的素材。 2、考虑以不同的方式讲解课程内容。 3、充实与课堂教学密切相关的内容。 4、思考教学内容有效呈现的方式: ①直接呈现内容;②作为工具使用;③用来交流信息。 5、了解现有教学软件,便于选用。 6、在校园网上与同行教师交流。 7、在电脑上准备教案、教学大纲、试卷以及课堂讲义材料。 二、上课时运用 1、将电脑的内容与讲授同步,投影到屏幕上。 2、在课堂上运用好交互式多媒体技术。

3、科学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切实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三、利用技术手段根据个体差异进行“因材施教”

1、让学生轻松自在地选择学习。

2、让学生参与交互式仿真活动。

3、建立班级电子邮箱帐户。

4、考虑将协作写作软件运用到课堂教学中。

5、建立电子服务器供学生学习使用。

四、网络教学的最新模式(见教材P192-193)

1、以教室为基本单位的局域网的教学模式。

2、以校园局网视频点播系统为基础的教学模式。

3、以Internet网络为基础的教学模式。

4、以Internet网络中教师个人网站为基础的教学模式。

5、以Internet网络中教师博客为基础的教学模式。

网络教学的这些新模式,拓宽了教学的时间与空间,为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提供了更为便捷的平台,使教学更为生动、及时、有效。

第九章作业——课堂教学的延伸和深化

第一节大学教学需要课外作业吗

一、大学教学课外作业的现状

讲述:

1、文科现状。

2、理科现状。

3、教师与学生的作业观现状。

二、大学教学需要课外作业

1、是学生理解、掌握、巩固和运用知识的需要。

2、历史的经验告诉我们大学需要课外作业。

《论语》中有“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和“温故而知新”之说

《学记》中有“时教必有正业,退息必有居学”的记载

第二节课外作业的目的

1、课外作业是学生对所学内容进行巩固、理解运用,从而达到熟练掌握的目的,并补充

和拓展课堂知识。

2、课外作业可以对学生达到教学目标,及其达到程度进行有效评价。

3、国外研究表明:学生的学业成绩与练习的相关系数为0.32,说明作业在学生学习中的重要作用。

第三节布置课外作业的两个关键问题

1、明确布臵课外作业的数量、难度和作用。

2、激发学生完成课外作业的动机。

只要明了以上两个关键问题,师生对课外作的一些不正确认识,教师对课外作业放任自流和“突击”测验的极端作法就会自行纠正。

第四节布置课外作业的有关策略

一、教师语言的运用 教师在布臵课外作业时,尽力运用“我想你会发现”、“我希望你们能看到”、“我对你们怎么想很感兴趣”之类话,可以削弱师生之间的控制与被控制关系,增强学生的自主性,学生可能会更发自内心地想完成作业。实质上,就是发挥语言的动机作用。

二、向学生准确表达作业的目的和方法

教师在向学生布臵作业时,应说明作业与课程有什么关系,是对学习内容作准备,是应用学到的知识解决问题,还是巩固和加深对课堂内容的理解。还要向学生讲清完成作业的方法,展示作业范本。学生明确了作用和方法后,就获得了完成作业的动力。

三、对学生的作业的评价

1、教师要及时收交和批改作业,并及时发给学生。

2、批改作业要有批有改,理工科改重于批,文科批重于改。批有眉批、尾批和注批三种,批语要明确,要具有针对性和鼓励性。

3、批改作业时,教师应作好批阅记录,便于下一次课开始讲评。

4、批改作业的主要方法:

①详批详改;②重点批改;③面批面改;④互相批改;⑤共同批改。这些方法,可根据作

业形式和要求适当选用。

四、对待爱找理由的学生

1、学生不按时完成和上交作业都有“理由”,研究表明:骗人的虚假理由的出现频率和正当理由的出现频率大致相当。

2、教师在布臵作业时,要明确规定完成与上交的时限,并说明对早交、按时交、延交和缺交现象有具体奖罚措施。

第五节高校作业的类型

一、阅读作业

1、阅读作业要结合课程目标和教材内容选读。

2、详细推荐阅读作业书刊名称、版本及查寻方法。

3、教师要结合教学及时检查阅读作业完成情况,如在提问、讨论中等。

二、问题解决型作业

1、理工科专业作业以问题解决型为主,其目的: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学习态度和意志;认真研究总结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2、把布臵问题解决型作业,与掌握所学知识,总结学习经验,坚持循序渐进,重在程序方法等有机结合起来。

3、在学生开始前和结束后,应组织学生进行解决问题的探索和总结讨论。

4、解决问题是大学生学习中较难的作业,教师要加强引导和指导。

三、写作作业(见教材P207-211)

1、教师布臵写作作业的目的要具体,不同的专业、不同的课程的写作作业目的是不同的(见教材P208)。

2、写作作业的布臵,时间上的提早与结束,内容上的分段多篇小论文与全期一篇大论文,学生收到的写作能力提高的效果是不一样,前者优于后者。

3、写作作业应随着学习进程的推进具有相应的难度梯度,逐步升高。

4、教师要加强写作作业的指导,使学生明确作业是什么;有什么具体写作要

求;主要包括什么内容如何思考;如何搜集资料等等。

四、观察和实践作业

观察和实践作业:是指通过实地考察、实验观察、参加实践来完成的作业形式。这种作业在各专业、绝大部分的课程中都可布臵(见教材P211-P213)。

1、观察、实践作业,要结合课程教学进行,认真规划、认真组织,努力实现作业目标。

2、观察、实践作业,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践能力、写作能力为主,作业为观察(考察)报告、实践报告的形式。

3、观察、实践作业,有助于学生毕业后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

4、现代信息技术为观察作业提供了广阔的平台。

5、各门课程要从人才培养的质量出发,适当多安排一些观察实践作业。

第十章课外辅导——课堂教学的有益补充

课外辅导的意义:是教学工作的重要教学环节;是课堂教学的延伸和补充,是对班级授课制弱点的克服措施,是了解学生意见,密切师生关系,改进教学工作,积累教学经验的有效途径。

课外辅导对教师的要求:①从实际出发,辨症施治和对症下药地进行辅导,做到因材施教;②辅导不要停留下问答上,要坚持启发式,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③教师要热情耐心,问耐不厌、诲人不倦的态度。 课外辅导的形式:①确定辅导时(办公);②深入教室、寝室。

第一节把握办公时间

一、确定办公时间做到按时办公(辅导时间)

1、确定办公时间、公布办公时间、地点和联系方式。

把确定的办公时间贴在办公室门上,包括办公室门牌号、办公电话、电子邮箱地址,传真号及办公具体时间。并在授课学生中宣布,要学生记录好。让学生便于寻找和联系。

2、坚守办公时间,学生有求必在教师一定要按时办公,不随意缺席,若有特殊情况,必须事先通知学生。

二、尽可能利用办公时间

1、要求学生事先应做好咨询准备,明确要解决的问题。

2、教师要增强辅导的针对性。

3、同类问题可采取座谈会、小组辅导等形式。

三、实施办公时间

在辅导中要思考以下问题。

1、营造一种轻松的交流环境,消除学生紧张心理。

2、认真倾听学生的提问,并使学生能感觉到。

3、在其他学生没来时,学生咨询后,可了解学生对教学的意见与建议。 第二节学习建议与辅导

一、一般性的指导

1、遵循教学的教育性规律,每个教师都有责任对学生德、智、体、美等各方面进行全面耐心指导。

2、教师应该了解学校关于学籍管理、教学管理和学生管理的有关规定和制度,

正确指导学生。

3、教师在指导中要坚守约定,动之以情,胜于父母,晓之有理,如同甘露,要耐心指导,

认真倾听,作好记录。

4、教师应重视在指导中了解学生对教学工作的意见和建议,通过指导,促进教学工作。

二、对新生和还未录取学生的建议

1、新生来到一个新的学习环境,人生地不熟,各方面需要教师耐心细致的指导,使新生更快融入新的学习环境。

2、教师应对新生的专业选择、课程选修、就业意向、建立学习团队,参加学习活动,充分利用学习时间和空间、学校规章制度等各方面认真指导,热情服务。

3、学校应编制新生入学指导大纲,使教师的指导有章可循。

三、“强制性”建议和指导

1、“强制性”指导就是教师对新生和学业上有困难的学生进行有组织的干预的策略。

2、导师就是一个有经验的教师,一对一地为缺乏经验的人提供建议、忠告、指导。

3、教师指导的内容:

①情感心理上的支持;②对职业和专业领域的发展提供直接帮助;③做角色的示范。

4、指导的途径:定期与学生见面;个别谈话;共同就餐、活动、电话、短信、博客等等。

第三节行为举止注意事项

1、身正为范,行为举止得当。 2、文明礼貌,谈吐得体。 3、遵守职业道德,专心教书育人。 4、防止性骚扰等不道德行为。 5、避免他人的曲解和误解。

第十一章教学反思——教师成长的必由之路

第一节教学反思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必由之路

一、教学反思的概念

教学反思是教师着眼于自己的教学活动过程来分析自己做出的某种行为、决策以及所产生的结果的过程,是一种通过提高参与者的自我觉察水平来促进能力发展的手段。

具体说:教学反思是教师从教学活动为思考对象,对教学过程中运用的教学方法、教学策略、教学媒体、教学效果等方面进行全面自我审视的过程,是对教学实践的回顾和重新认识,从而产生新的更趋合理性的教学方案与行为活动的过程,是教学的反思与反思后教学的有机统一。

二、教学反思是教师成长的必由之路

美国学者波斯纳提出了教师成长的简要公式:教师的成长=经验+反思。

1、教师专业发展要求教师在应用新的理论和知识的同时,要从经验中学习。

2、教师专业是一个持续成长的过程。在观察、反思、自我审视中不断提高。

3、教师专业是一个学习与研究的职业。在不断反思中,从“经验型教师”走向“反思型教师”,从“学者型教师”走向“研究型教师”,实现自身专业成长的必由之路。

第二节教学反思的特点和内容

一、教学反思的特点

1、在目标上直接着眼于教学行为的改变,而不是知识的获得。

2、在内容上,是陈述性知识与程序性知识、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实现理论与实践之间的相互促进。

3、在形式上,更多的是实践性的,是对教学技能和教学策略的反思。

4、在过程上,是对过来教学活动的反省和对未来教学实践的再思考。

二、教学反思的内容

1、对教学观念的反思。

2、对教学设计的反思。

3、对教学过程、自身教学行为的反思。

4、对教学反馈的反思。

第三节如何评估你的教学

一、评估教学的一般性策略

评估教学学生有第一发言权,因此,教学评估主要是利用多种形式,通过学生对你的教学态度、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效果等方面作出公正、客观的评价。

(一)快速收集意见并及时反馈

1、发调查卡。课后发给学生教学调查卡,几分钟填好,马上收交,及时综合,快速反馈。(小班用)

2、问卷调查。课后几分钟发给全班学生或学生代表教学问卷,填好收交,及时综合、反馈。

(大班用)

3、建立学生教学联系委员会。由2—3个学生组成,收集学生对教学的意见和建议,及时交给教师,教师整理后在全班反馈。

4、课程教学管理小组。主要是找出课程教学问题,提出改进课程教学意见,定期开会,教师参加。

5、电子邮件。通过电子邮件收集学生对课程教学的意见。

6、建议箱。通过建议箱收集学生对课程教学的意见。

7、教师要认真分析学生意见,还可请同事、专家协助你分析,并尽快答复反馈给学生。

(二)观看录像带

反复观看自己上课的实况录像,分析你上课的成功与不足,也可请同事、教学督导一起看,共同分析课堂教学情况,提出改进意见,促进教师在教学中不断发扬优点,克服不足,解决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三)通过列清单来明确你的分析重点

教师可以根据自己特殊的兴趣爱好列出清单,也可以参考教材P235-236的清单,对自己的教学进行自我分析和评价。

(四)制作教学档案

通过制作课程教学档案,从档案材料特别是自我评价和试卷分析等材料,来评估自己的教学。

二、其他几种教学反思的方法

(一)记教学日志

教学日志是按照日期对教师教育教学中的事件进行记录的文体。教学日志可使教师定期回顾和反思日常的教育情境。

反思教学日记,指教师将自己的教学实践的某个方面,连同自己的体会和感受诉诸笔端,从而实现自我监控的最直接、最简易的方式。

通过教学日志和反思日记,发现自己存在的问题。做出解决问题的对策,不断更新教育观念、改革教学工作,促进专业发展,走向成熟、走向成功。

(二)写教育博客

反思日记是教师的个人内省行为,具有偏面性,网络日记是教师内省的外显行为,可以集思广益,相互启发,扬长避短,取长补短。因此,教师写教育博客,可以使教师永远充满改革创新的精神,不断提高教学能力,是教师专业不断发展的必由之路。

(三)相互交流

1、与同行交流,与其他教师交流教学工作的经验。学习他人长处,促进自己发展。

2、观摩公开课。学习他人课堂教学的经验,促进自己教学水平的提高。

3、互相听课,取长补短,促进共同提高。

第十二章心理健康——教师成长的重要保证

第一节高校教师心理健康的基本概念

一、心理健康的概念

1、心理健康:广义的心理健康、狭义的心理健康

完整把握心理健康的概念应把广义与狭义结合起来,即心理健康是一个过程。总之,心理健康是指一种合乎某种社会水准的行为。一方面个体行为能被社会所接受;另一方面个体本身带来心理上的自我完善和积极的发展。

2、高校教师心理健康亦有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方面教师心理健康是教师的一种心理充分发展的状态,是心理素质协调发展的最佳表现,是心理机能发展的最高境界,表现出教师心理健康发展性的一面;另一方面,也指维护教师心理健康,预防教师适应性心理问题的产生,使教师达到良好的社会适应,表现出教师心理健康适应性的一面。

3、所谓高校教师心理健康是指教师在内外环境允许的条件下,所保持的最佳心理状态。即内心世界与客观世界的一种平衡关系,是教师自我与他人之间的一种良好关系的维持,即

不仅是自我安定感和安心感的获得和确保,还要自我实现,具有为他人的健康服务的能力。

二、心理健康的标准

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WHO)关于健康的定义:健康不是指没有疾病或不正常的存在,进而指每个人在生物层面、心理层面、社会层面上能保持最佳、最高的情况。

《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将心理健康解释为:心理健康是指个体心理在本身及

环境条件许可范围内所能得到的最佳功能状态,但不是十全十美的绝对状态。 国内学者关于心理健康的定义则是指不仅没有心理疾病或变态,且在个体身体、心理以及社会上均能保持最高、最佳状态。

(一)WHO提出的心理健康标准

WHO主要用描述性的语言对心理健康作出了界定:

1、具有健康心理的人,人格是完整的;自我感觉是良好的;情绪是稳定的,且积极情绪多于消极情绪;有较好的自控能力,能保持心理平衡;能自尊、自爱、自信,有自知之明。

2、一个人在自己所处的环境中,有充分的安全感,且能保持正常的人际关系,能受到他人的欢迎和信任。

3、心理健康的人,对未来有明确的生活目标,并能切合实际地不断进取,有理想和事业上的追求。

(二)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和迈特尔曼提出的判断心理健康的标准

马斯洛从他的需要层次理论出来,从心理学的角度对心理健康提出了自己的标准:

1、有充分的安全感,即不会感到有某种危险对自己造成威胁。

2、充分了解自己,并能对自己的能力做恰当的估计,即人们常说的有“自知之明”。

3、生活目标和理想切合实际,而非有过高的或缺乏明确的生活目标。

4、与现实环境保持接触,即知行结合,而不是空想与自我封闭。

5、能保持个性的完整和谐,悦纳自己,有好的个人修养。

6、具有从经验中学习的能力,而非固执、我行我素。

7、适度的情绪发泄与控制能力,而非任意冲动或苦行僧式的压抑。

8、在不违背集体意志的前提下有限度地发挥个性,而非盲从和随波逐流。

9、在不违背社会道德规范的情况下,能适当满足个人基本需要,也就是人们常说的要处

理好集体与个人的关系。

(三)我国心理学家提出的有关心理健康的几条指标

我国心理学家在王登峰等研究心理现象的过程中,也提出了有关心理健康的标准:

1、了解自我,悦纳自我。

2、接受他人,善与人处。

3、热爱生活,乐于工作。

4、面对现实,接受现实,适应现实,改变现实。

5、能协调与控制情绪,心境良好。

6、人格和谐完整。

7、智力正常。

8、心理行为符合年龄特征。

三、高校教师心理健康的标准

1、能够体验自我存在的价值。

2、能够顺利开展教学活动。

3、能够主动融入社会生活。

4、能够确立积极的教育心境。

5、能够控制自己的情绪。

6、能够融洽协调教育人际关系。

7、能够适应和改造教育环境。

第二节高校教师常见心理问题及原因分析

一、高校教师常见的心理问题

由于社会地位和经济地位、福利待遇和工作环境,工作任务和工作责任、工作竞争和社会期望等方面的原因,导致高校教师心理压力增加,心理健康问题日益复杂。

(一)不能适应新的素质要求

1、现代教育思想对高校提出更高要求。

2、现代教育技术的掌握与运用。

3、教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化。

4、双语教学要求的不断提高。

使教师产生了焦虑感、畏难情绪、忧郁、担心。表现出精神不振,对教学失去兴趣,对学生漠然等。

(二)不能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1、冷漠;

2、自卑;

3、疏远等

交往少,师生关系、同事关系不良。

(三)不能有效地履行工作职责

1、对教学采取应付态度。

2、有的教师受到不公正待遇后,将烦恼、

怨愤发泄在学生身上。

3、对学生失去爱心和耐心。

(四)不能正确地面对理想与现实的反差

1、新教师的理想与现实产生较大反差。

2、主观与客观产生较大矛盾。

教学效果不理想,将原因归于学生、家长和学校。

二、高校教师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

(一)社会层面的影响

1、大学教师也是一个普通的社会工作者,不合理的经济收入、生活待遇是心理倦怠的主要原因。

2、教师的社会支持系统严重欠缺,将教学质量差、将学生问题多等责任归于教师。

3、社会对教师的要求高,而独生子女教育问题、知识更新的学习压力,给高校教师带来危机感。

4、社会转型时期的社会价值观念混淆,使部分教师心理平衡被打破。

(二)学校层面的影响

1、工作要求高,工作任务大。

2、学校氛围的和谐程度。

3、多种角色冲突。

4、孤独感的生成。

5、职称评聘压力。

(三)家庭层面的影响

1、教师职业的特殊性,家庭是学习和工作的地方,使家庭问题多于其他群体。

2、子女升学与就业的困难压力。

3、家庭成员的关心与气氛直接影响教师个体心理健康。叙述“内向家庭”、“外向家庭”、

“健康家庭”三种家庭情况。

4、家庭经济压力影响教师个体的心理健康。面临恋爱、买房、结婚、生子、养老等多种心理压力。

(四)个体层面的影响

1、中青年教师因学校升格,面对求知欲强,研究性学习的大学生,感到知识准备不足,知识结构陈旧、学历低,有又要重新学习新知识和考研的焦虑。

2、新毕业的本科生、硕士生、博士生与“双师”型教师的要求差距较大。因为没有接受过正规或较长时间的教学技能和水平培训,缺少一线实践操作指导应用水平而感到焦虑。

3、一些工作多年的老教师,在知识经济高度发展的今天,他们的知识和管理学生的模式受到挑战,心感不安。

第三节高校教师心理健康扶助举措

一、高校教师心理健康训练

(一)高校教师工作积极性降低的心理调适

针对工作积极性降低的心理,开展心理训练。如精神放松训练等,见教材P253。

(二)教师职业道德心理的培养

在当今高校中,出现了很多不良教师行为,如学术造假、论文抄袭等,这些问题不一定完全是教师职业道德问题,有些属于教师心理健康问题的表现,压力过大,要求过高,都是教师在职业压力下的一种心理失常反应。可以通过心理训练解决。

如:心态调整训练(见教材P254-255)

(三)高校教师问题行为的心理预防

高校教师问题行为:①违背教师职业道德的行为;②学术不端的行为;③违背教育教学规

律的行为;④伤害学生的行为等。对教师问题行为要采取训练措施,积极预防。 如目标制定训练(见教材P255-256)

说明目标与动机有直接关系,因而教师在教学工作、家庭生活、社会交往中都应确定一个切实可行,易于实现的目标。

(四)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的心理策略

1、克服人际偏见,形成对学生的正确认识。

2、加强个性修养,增进对学生的人际吸引。

3、采取民主型的领导方式,促进与学生的心理相容。

见教材P257-258,例:不良习惯反思训练,内容一至五

(五)高校教师课堂管理技能的心理训练

高校学生逃课、旷课、迟到、早退现象较为严重,究其原因是缺乏有效的课堂管理技能。通过训练,可以提高教师课堂管理的技能,见教材P258-259,例:自我开放训练。

我们应该从大视野的背景下,去关注高校教师的心理发展,构建心理培训的课

程体系,通过针对性的训练内容,帮助教师完善自身心理素质,提高教师的教育教学与管理能力。参看P259恰到好处教学法的八条规则。

二、高校教师心理健康咨询方法

20世纪20年代初开始,随着心理咨询理论不断发展,心理咨询的方法也越来越多,现从400多方法选讲以下4种。

(一)精神分析疗法

精神分析学派的创始人弗洛伊德,现代心理咨询与治疗的鼻祖,其精神分析治疗法:主要是把来访者所不知晓的症状产生的真正原因和意义,通过挖掘潜意识的心理过程,将其

“召回”到意识范围内,使来访者了解症状的真实意义,以便使症状消失。 也就是说,通过挖掘来访者潜意识中的心理矛盾和冲突,找到致病的症结,并把它带到意

识领域中来,使来访者对此有所领悟,在实现原则的指导下得以纠正和消除,从而建立良

好、健康的心理结构,达到心理健康。

其咨询的基本目标:使潜意识意识化,使潜意识冲突表面化,从而帮助来访者重新认识或重建人格,克服其潜意识冲突。

精神分析法主要包括:自由联想,疏导宣泄;认知与领悟;暗示疗法。

(二)行为疗法

行为疗法是在行为主义心理学的理论基础上,分别开发出的若干种疗法集合而成的,其基本认识是:异常行为和正常行为一样,是通过学习、训练后天培养而获得的,自然也可以通过学习和训练来改变或消失。

行为疗法在心理咨询中广泛运用,其中经典的具体疗法有系统脱敏法、满灌疗法、厌恶疗法、奖励强化法、放松疗法等。

在行为疗法中,把以操作性行为理论为基础的方法叫行为矫正。把以经典性行为理论(巴甫洛夫理论)为基础的方法叫行为疗法。

(三)人本主义疗法

以为人中心的人本主义疗法主要有两种形式:患者中心疗法和小团体疗法。患者中心疗法,一般用于有心理冲突或心理疾病的来访者。小团体疗法,主要解决交往障碍和社会生活中存在的问题。

人本主义疗法强调来访者的主观能动性,对人采取积极乐观的看法,注重个人的内在价值和主观体验,强调咨询关系的重要性,强调以咨询者的态度为中心。此法不适合心理危机中需要给予某些指导性策略的来访者和无法进行口语表达的来访者。

(四)认知疗法

认知疗法是根据人认知过程会影响其情绪和行为的理论假设,通过认知和行为技术来改变来访者的不良认知,从而减轻或消除其情绪问题和非适应性行为。 认知疗法的主要着眼点是来访者的认知问题,企图通过改变来访者对自己,对他人或对事物的看法与态度,来改变所表现的心理问题。认知疗法有许多具体技术:三栏目技术,与不合理信念辩论技术,合理情感想象技术,自我指导训练等。

三、构建良好的社会保障环境

教师是“相对孤立”的职业,缺乏社会认同和支持,引起心理问题的出现。

(一)要给予高校教师准确真实的定位

1、高校教师是社会良知的守护者和引导者,传承文化,敏感社会,促进社会

发展。

2、高校教师是学生健康人格的塑造者。

传授知识技能,促进学生全面发展。通过人文和科学教育,全面发展学生素质,使学生成

为全面发展的人,成为创造性和建设性的个体。

(二)继续健全完善对高校教师的评估评价体系

由于教师劳动的特殊性和评价者的主观性,现有评价高校教师的指标体系,科学性不够,有时不但不能提高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反而挫伤了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因此,急需进一步健全和完善高校教师的评估评价体系。

(三)切实解决好高校教师的待遇问题

教师是社会的普通劳动者,通过党和政府的努力,教师的待遇已经改善了许多。但仍然存在工资收入、住房、医疗等物质待遇问题,青年教师更为突出,需要继续切实予以解决,以调动大学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教书育人的积极性。

(四)建立完善的心理服务机构

1、把心理健康列入高校教师继续教育的内容。

2、对学校各级的管理人员进行心理保健专题培训。

3、学校建立教师心理咨询中心。

4、教师心理咨询进入教师居住社区。

高校教师教育教学技能

第一章 概述

第一节 高校教师教育教学技能的内涵

教师职业是“双专业性”的特殊职业,该职业面临3个问题,即为什么教?教什么?怎样教?第3个问题就是关于教师教育教学技能问题:[美]斯坦福大学的阿伦等人,于1963年率先研究教师教育教学技能,开创运用微格教学训练教师教学技能的先河。1970年后几乎被世界各国教师教育所接收,我国于20世纪80年代末开始了此领域的探讨。

一、国内外已有研究

(一)活动方式说

莫里逊和马肯它尼亚认为:教育教学技能是“为了达到教学上规定的某些目标所采取的

一种极为常用的,一般认为是有效果的教学活动方式”。这种技能观在我国心理学界颇为流

行。

1980年出版的《教育心理学》就认为:技能“是顺利完成某种任务的一种活动方式或心智活动方式,它是通过练习获得的”。[潘菽]

1989年出版的《心理学大词典》对技能的定义是:“个体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通过练习而形成智力活动方式和肢体的动作方式的复杂系统”。

1990年出版的《教育大词典》将技能定为“主体在已有知识经验基础上,经过练习形成的执行某种任务的活动方式”。

存在的问题: ①用活动方式来定义教育教学技能犯有定义过窄的逻辑错误。②忽视了技能与知识的联系,因为教育教学技能既有动作技能、又有智慧技能。

(二)行为说

该观点认为教育教学技能是教师的教学行为。

[澳]悉尼大学的克利夫〃特尼认为:“基本教育教学技能是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的一系列教学行为”。对我国教育教学技能的认识也有影响: 1996年出版的《教师职业技能训练教程》一书认为:“教育教学技能是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运用专业知识及教学理论促进学生学习的一系列教学行为方式”。 行为技能观是以行为主义心理学为理论依据,在现代心理学流派中,行为主义心理学派自20世纪初盛行,华生为代表人物。在巴甫洛夫条件反应的影响下建立了刺激——反应(S—R)模式,他在1934年出版的《行为主义》一书中夸口说:“给我一打健全的婴儿和我可以用以培育他们的特殊世界,我就可以保证随机选出任何一个,不问他的才能、倾向、本领和他的父母的职业及种族如何,而把他训练成我所选定的任何类型的特殊人物,如医生、律师、艺术家、商人或乞丐、小偷。”

新行为主义代表人物托尔曼,斯金纳修正了华生的S—R公式,建立了S—O—R公式,其中O代表反应的内部心理过程。行为主义派认为学习是一种尝试与错误的过程。

存在的不足:重外显行为、轻内部心理活动、难以解释教学行为发生、发展和变化的原因。

(三)结构说

该观点认为,教育教学技能不是单指教师的教学行为或认知活动方式,而是两者结构而成的系列。

斯诺认为:“教育教学技能是由于行为及认知有关的事项的结构系列组成”。该定义既重外显行为,又注重认知因素。

不足之处,只说明了教师教育教学技能概念的外延,没有揭示概念的内涵。

(四)知识说

当代认知心理学不赞同将技能定义为行为变化而把技能纳入知识范畴。认为知识包括广义狭义的两种知识,即知识的贮存和提取;知识运用。 现代认知心理学派在广义的定义基础上,对知识的分类:[美]加涅认为“认知策略是学习者用以支配自己的心智过程的内部组织起来的技能。”知识为人们提供怎样做的信息,发挥定向功能解决知与不知的矛盾。技能将相关信息转化为相应动作,承担执行功能,解决会与不会的矛盾。从途径来看,知识可以通过口头语言、书面语言和其他符号语言,以“告诉”讲授的形式获得,技能则必须通过练习,经过反复实际操作和个人体验获得动觉经验,才能逐步形成。

[英]哲学家、物理化学家M〃波兰尼,他认为:“人类的知识有两种:通常所指的书面文字、图式公式表示的知识,仅仅是知识形式的一种,而非系统阐明的知识,像我们行为中的某些东西,是另一种知识形式,我们称前者为言传的知识,后者为意会的知识。存在的问题:具有知识概念的新视角,但混淆了知识与技能的概念,难以说明技能的本质,并导致了对技能训练的否定。

二、教育教学技能的特点

教学活动是复杂的创造性活动。教学技能是复杂的高级技能,除具有一般技能的特征外,还具有本身的特点。

(一)教育教学技能是动作技能、智慧技能和认知策略(特殊智慧技能)三种技能的整合,具有综合性特点。

如动作技能:教师口语、书写、体态和操作等技能,具有可测量的外显性一面。 如智慧技能(认识策略):教学设计技能、教材处理技能、教学组织技能、教学反思技能、教学评价技能等。

(二)教育教学技能既表现为个体的经验,又是人类经验的结晶。具有多样性和简约性。从来源上看,教育教学技能体系,既来源于教学经验,又高于教学经验,是个体经验与人类经验,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产物,体现了多样性和简约性的统一。

(三)教育教学技能只有通过练习才能形成

在技能的形成上,强调练习的不可替代性和知识的不可或缺性应当等量齐观。

(四)自动化是熟练掌握某一技能的标志 教育教学技能的学习要求

(讲述5要素):正确性→协调作用→速度→利用技巧→反应自动化。[麦克唐纳] 智慧技能的自动化难度要大于动作技能的自动化,因为涉及的思维活动。

三、教育教学技能的定义

定义是揭示概念的逻辑方法。列宁指出:“下定义是什么意思呢?这首先就是把某个概念放在一个更广泛的概念里”。

下定义的一般方法用肯定式“属十种差”。

前面的活动方式说和行为说,就是找错了属概念,因此犯有定义过窄的逻辑错误。教育教学技能的属概念应定位在“能力”上。

教育教学技能的内涵:教育教学技能是通过练习运用教育教学理论知识和规则达成某种教学目标的能力,因此能力是属概念、教育教学技能是能力的种概念。

能力是直接影响活动效率并使活动得以顺利完成所必备的心理特征。

第二节 关于教育教学技能的几个理念

一、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相结合

阐述教师的主导作用;阐述学生的主体地位。要实现上述的作用和地位,大学教师要尽量

做到以下几点:

(一)认真备课

1、备好课是上好课的前提

2、新教师一定要认真备课

(二)不断改进教学方法

好的教学方法的特点:

1、能激励学生参加教学,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有效促进学生对知识、技能的掌握,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3、引导学生从学会走向会学,促进自学能力的发展,收到“教1、学2、得3”的效果。

(三)采用先进的教学手段

科学合理使用现代教育技术,切实有效地提高教学质量。如多媒体教学、网络教学资源的

合理使用等等,并指出目前存在的现实问题。

(四)学会在教书中育人

1、联系教学实际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

2、挖掘教学内容中的哲学思想,对学生“三观”教育

3、强调“渗透”和“潜移默化”的方法

4、指出当前高校教师在教书育人中的不足

(五)提高驾驭课堂教学的能力

1、简介当前高校青年教师驾驭课堂教学的概况

2、提高驾驭课堂教学能力的途径和方法

① 提高业务水平和教学能力,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②尊重、关心、爱护学生③根据教学活动中的学生表现,及时调控教学活动和教学行为。

(六)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1、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机

2、鼓励学生参与、促进教学互动

3、使学生明确学习内容的价值

4、因材施教,因人施教实现“三个一切”

二、知识传授与合作探究相结合

教师如何以合作伙伴的身份驾驭教学过程

(一)以问题为中心作为教学的切入点

研究性教学则把问题的呈现放在前面,以“研究性小课题”为教学的导入点。在每个具

体单元和章节的教学中,都要呈现教学目标和研究性课题。也就是问题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学活动自始至终围绕着问题的探究和解决展开。

优点: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创造冲动的前提,是学生获得知识、训练思维能力的途径;为学生提供反馈,进行学习评价,迁移学习策略的机会和训练。

(二)以学习团队讨论作为教学的主要活动形式

学习者以团队的形式通过相互沟通和交流、相互争辨和讨论,合作完成一定的任务,共同解决问题,从而形成更丰富、更灵活的理解。

优点:培养团队精神,发挥集体力量,相互交流,取长补短,共同提高

(三)以课堂交流与分享作为教学展示的重点

在团队讨论的基础上,各学习团队选派代表,将团队讨论的情况在课堂交流、全体同学分享;同时将没有弄明的问题提出来集体再讨论。

在合作探究性教学中,教师担当“课程的组织者、情感的支持者、学习的参与者、信息的咨询者”等角色。具体对教师的要求是:

1、具有研究和创新意识阐述、教学与科研的关系

2、营造宽松、民主、和谐的课堂气氛

师生对话的关键:①尊重彼此的观点;②尊重彼此的传统习惯或“经历”;③言论、信仰和行动的自由;④共同决定对话的形式;⑤关心具体的生活经验;⑥通过具体行动(实践)验证。

阐述、新型的师生关系。

3、适时调整教学的内容和结构

教学内容和结构可以根据讨论情况适时调整,可超越教材、超越时空。

4、及时改进教学方法

合作探究性教学是一种开放式教学,根据教学情景,采用具体的方法和形式,呈现的是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的教学局面。

要求教师课前要有多种设想与预计,以应对活跃多变的课堂,当好教学活动的主导者。

三、专业发展与终身学习相结合

教师是职业,教师要专业化,要提高教师“双专业”水平,教师既要提高学科专业水平,又要提高教育教学技能,与时俱进,不断学习,做永远胜任教学工作的大学教师。

讲述:

1、目前高校存在的教师专业化问题

2、大学教师专业发展的对策

1)树立敬业精神,无愧于“人类灵活工程师”的光荣称号

2)不断提高专业能力,充分发挥培训、进修和自主发展等形式,在教师队伍建设中的作用

四、专业精深与博学多才相结合

大学教师应具有综合观:

1、知识结构的综合观。实现“精”与“博”结合起来,成为博学多才、一专多能的教育者。

2、教学手段的综合观。将现行的行之有效的常用大学教学方法,与现代教育技术手段有机结合。

3、校内外教育的综合观。大学教师要将理论教学、实践教学、校外实习等结合起来,整体计划、综合评价、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五、科学教育与人文关怀相结合

大学教师在教育教学中,既要是科学教育的大师,又要是人文关怀的善者,两者有机结合,就是一位好教师。

泽姆与苛特勒在《论师范生》一书中指出:未来教师的形象:

1、一名人际关系的专家

2、一名有效的交往者

3、一名助手

作为人际关系的专家素质内涵是:具有真实的、无偏见的、同情的和乐于接受学生的态度,善于运用教学中的非语言行为,懂得支持性的、关注学生的策略。 作为一名有效的交往者,其基本素质包括:营造真诚的气氛,促进全体学生有效交往,有效的班级交往的规划,创设班级交往的关系,规范有效交往的实践。 作为一个帮助者的素质包括:理解学生、信任学生、同情学生,为学生排忧解难。

讲述:

1、高校教师人文关怀的现状

2、对高校教师的要求:

具体“三心”

同情关怀之心

公正善良之心

移情分享之心

第二章大学教学原则——大学教学之道

第一节教学原则之辨

一、教学原则与教学方法

教学原则是指教学过程的一般原理,是对教学工作的基本要求。它是根据教学目的提出来的,是教学实际经验的总结。

教学方法是指教师和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完成教学任务所采用的工作方式,它包括教师教的方式和教师指导学生如何学的方式。

二、教学原则与教学规律

规律是事物之间的内在的必然联系,这种联系不断重复出现在一定条件下经常起作用,并

且决定着事物必然向着某种趋向发展。规律是客观存在的,是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但人们可以通过实践认识它、利用它。违背规律就要受到规律的惩罚。 教学规律虽必经人去认识,但它应当是客观的,也就是主观形式与客观内容的统一,且人们在不断追求这种统一。

三、教学原则与教学内容

教学规律对教学原则具有约束作用,反之没有,这种约束是单向的约束关系,而教学内容

与教学原则之间的约束具有双向性。也就是说不同的教学内容应有不同的教学原则。

第二节 教学原则体系的标准

一、研究教学原则的必要性

二、教学原则体系的标准

教学原则体系的标准是否科学,要求是否合理,就必须建立教学原则体系的评价标准。

泽姆与苛特勒在《论师范生》一书中指出:未来教师的形象:

1、一名人际关系的专家

2、一名有效的交往者

3、一名助手

作为人际关系的专家素质内涵是:具有真实的、无偏见的、同情的和乐于接受学生的态度,善于运用教学中的非语言行为,懂得支持性的、关注学生的策略。 作为一名有效的交往者,其基本素质包括:营造真诚的气氛,促进全体学生有效交往,有效的班级交往的规划,创设班级交往的关系,规范有效交往的实践。 作为一个帮助者的素质包括:理解学生、信任学生、同情学生,为学生排忧解难。

讲述:

1、高校教师人文关怀的现状

2、对高校教师的要求:

具体“三心”

同情关怀之心

公正善良之心

移情分享之心

第二章大学教学原则——大学教学之道

第一节教学原则之辨

一、教学原则与教学方法

教学原则是指教学过程的一般原理,是对教学工作的基本要求。它是根据教学目的提出来的,是教学实际经验的总结。

教学方法是指教师和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完成教学任务所采用的工作方式,它包括教师教的方式和教师指导学生如何学的方式。

二、教学原则与教学规律

规律是事物之间的内在的必然联系,这种联系不断重复出现在一定条件下经常起作用,并

且决定着事物必然向着某种趋向发展。规律是客观存在的,是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但人们可以通过实践认识它、利用它。违背规律就要受到规律的惩罚。 教学规律虽必经人去认识,但它应当是客观的,也就是主观形式与客观内容的统一,且人们在不断追求这种统一。

三、教学原则与教学内容

教学规律对教学原则具有约束作用,反之没有,这种约束是单向的约束关系,而教学内容

与教学原则之间的约束具有双向性。也就是说不同的教学内容应有不同的教学原则。

第二节 教学原则体系的标准

一、研究教学原则的必要性

二、教学原则体系的标准

教学原则体系的标准是否科学,要求是否合理,就必须建立教学原则体系的评价标准。

(一)科学性或相容性

1、任何一条原则不能与教学规律或其他教学原理相冲突,则要与其相容。

2、每一条原则都须与其他原则相容。

3、每一条原则所蕴涵的因素都须相容。

例如,赞可夫的五项教学原则:①高难度原则;②高速度原则;③理论知识主导原则;④理解学习过程原则;⑤使所有学生都得到一般发展的原则。其①与⑤就不相容等。

(二)完备性

完备性就是对教学工作的全过程,教学运行的每个教学基本环节,都有所导向和指引作用。

1、它全面体现了教学目的,只要按此原则体系去做,就能较好地实现教学目的。

2、它对整个教学运行基本环节都能起到积极的指导和引导作用。

(三)独立性

教学原则体系的各条文之间不能互相交叉、重叠和包容。如“直观性原则”与“实践性原则”就有包容之嫌。又如,凯洛夫五项教学原则:①直观性原则;②巩固性原则;③统一性原则;④量力性原则;⑤自觉性原则。各原则的独立性就很好。

(四)简练性

1、原则体系要简练,条数不能过多,也不宜太少。

2、内容上要简练,要具有“教学”个性。就是说教学原则要提纲挈领,便于记忆和运用。

第三节 大学教学原则体系

一、知识结构合理原则

1、知识结构合理原则:以专知识为主体,人文、科学、社会三大类知识合理构成的原则。

2、知识结构——选择课程结构——决定学生素质结构——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

专业知识

人文

科学

社会

课程结构

3、历史上曾有的教育观

科学主义——极端发展到科学至上

人本主义——极端个人主义

社会主义——极端发展到 功利主义

4、科学合理的知识结构,内化成为学生的素质结构,有利于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5、高校要设臵文化素质教育课程,让学生根据专业、个性、兴趣需要自由选学,合理的知识结构,造就高素质专门人才。

二、“授之以渔”原则

1、“授之以渔”出自“授之以鱼,不若授之以渔”,“鱼”即具体的结论,“渔”

是学习方法,是解决问题的思路。也就是说在教学中主要教给学生思考问题的思路和方法。把学习的

钥匙交给学生,让学生自己去打开知识宫殿的大门,获取知识。

2、大学教师在课堂上应该讲述这样的内容: ①与学生容易看懂、读懂的内容相比,教师主要讲授那些学生不易懂的。②估计学生容易想到的,教师不讲或少讲,主要讲那些学生不易想到的。③书上有的可以少讲或不讲,主要讲书上没有而又与主题密切相关的。④与已有的、现在的内容相比,着重讲教师自己是怎样考虑的,自己的见解如何,自己对问题有何理解,如何去设计的,自己有什么猜测,有什么估计,有什么设想„„总之,重点讲自己的思路,把对问题的思考过程展现在学生面前。不着重于讲述事实、现象、现存的结论,不着重于静态的知识,而着重于过程、思路、鲜活的剖析,着重于动态的认知运动,是“授之以渔”这一原则的基本内容。

三、增强学生参与原则

教学活动本身是教师与学生共同参与的双边活动。要提高教学效果,就必须提高学生的参与程度。

1、讨论

①贯彻“授人以渔”的教学原则,在教师讲思路、过程和方法之中鼓励学生“质疑”、

“发问”,师生共同讨论,提高学生的教学参与度。

②加强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的双向交流和教学互动,提高学生的教学参与度,加强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具有更好的教学效果。

2、评论

评论也是双向的,教师评论学生学习,学生评论教师教学中的观点和思想,还可以有学生之间的相互学习评论,可以很好地体现增强学生参与原则的一种方式。

3、编制与选择

在课程的设臵上,增强学生参与意识,认真听取学生的意见,实现学有所需、学有致用。在课程的选修上,尊重学生自主选择权,让学生自主选择教师、自主选择课程,实现教师或课程的适者生存、不适者淘汰。

四、结合研究学习原则

1、科研是大学的一个重要功能和师生的共同职责。

2、教师:教学——科研的要求和意义

3、学生:学习——研究的要求和意义

4、有课题的教师可以尽可能地吸收学生参与自己的课题研究

5、贯彻结合研究学习原则,鼓励学生参与研究性学习课题的立项与研究。重在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科学态度和创新精神

6、坚持因材施教。

五、指导自由选择原则

自由是进行创造的前提,选择是学生发展的保证。高校学生自由选择的内容。

1、专业选择权

学校和教师要尊重和指导新生入校首次自由选择学习专业,尊重和指导学生在规定年限

内转学新专业。

2、课程选择权

学校应向学生提供较多的选修课,以满足学生能力发展的需要。 选修课(人

文课程、科学课程、社会课程)应占专业总课程数的1/3以上,每个教师应能开出5门左右的课程。

3、教师选择权

教师选择权,就是学生能自由选择教师的权利。这对教师提出了更高要求,一要不断提高

专业水平,二要不断提高教学技能,三要深入了解学生,促进教学质量提高,促进教师成长,促进良好师生关系的建立。

4、活动选择权

大学应向学生提供尽可能多的教学活动,以满足学生自由参加活动的选择权,以培养学生的能力,发展学生的个性,促进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

活动形式有:学术活动、社会实践活动、体育活动、文化活动、音乐活动、美术活动等等。5、自由评论权

学生自由评论学校教学管理、教学建设、教学改革以及办学思想等方面的权利。如课程设臵、教师队伍、考核办法等。

有利于学校改善教学管理,加强教学建设,深化教学改革,促进办学水平的不断提高。

六、心理协调发展原则

心理协调发展原则是指教学应促进学生各基本心理因素的协调发展。

1、知识积累与能力增强的协调发展

2、思维能力与想象能力、操作能力的协调发展

1)介绍大脑中的矮人,手在大脑中的投影最大,“十指联脑”

2)说明三者联系是可以相互促进、协调发展的,而且可以促进创新能力的发展。

3)大学教师在教学中要重视引导学生运用分析、综合、比较、抽象、概括等方法,并让学生多参与实践活动,促进三者协调发展。

3、智力与心力的协调发展

智力与心力的协调发展,就是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的协调发展,心力:兴趣、情感、意

志、性格、态度等。

4、各基本心力要素的协调发展

1)阐述兴趣与其他非智力因素协调发展的必要性

2)阐述自信在当代大学生教育中的意义,说明自信力与非智力因素协调发展的可能性。

3)兴趣、情感、意志、自信与认知、动机结合,就会收到良好的发展效果。 第四节 对教学原则体系的评述

一、相容性

1、阐述各教学原则与教学规律、德育规律相容;

2、阐述各教学原则之间相容;

3、阐述每一教学原则自身相容。

二、完备性

完备性就是指该教学原则体系是以教学客观规律为依据,对教学的各个方面具有指导作用,并结合教学原则体系一一加以说明。

三、独立性

独立性是指教学原则体系各条原则都有自己独立存在的指导价值,原则之间各不相互包容。并结合教学原则体系加以说明。

四、简练性

简练性:一是概括性,二是全面性,三是科学性。并结合教学原则体系说明。

第三章教学准备——通往成功的阶梯

第一节备课的基本流程

一、了解学生

了解学生是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

(一)需要了解的相关内容

1、了解学生的学习成绩,有利于因材施教。

2、了解学生学习的压力和困难。

3、了解学生的学风和专业学习态度。

4、了解个别学生的情况。(优、差)

(二)了解学生可采取的策略

了解学生的方法:

①查阅学生成绩档案;②座谈会和个别谈话;③在教学活动中观察学生表现;④批改学生作业和考试。

了解学生的策略:①表示对学生的关心和热爱,并使学生能感受到;②同情与理解学生,能设身处地表述;③目光注视学生,认真倾听学生讲述。

二、钻研教材

课本是一课之本,是教学内容的载体,是教师教学的基本依据。

(一)钻研教材的内容

1、通读和精读教材,掌握知识结构体系和习题解法。

2、确定教学重点和难点及其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的方法。

3、科学处理教材,对教材内容进行“增减”。 阐述“增”、“减”的原则和内容。

说明:

教学重点:教材知识结构中带有共性的知识和概括性、理论性知识(包括能力和情

感)。共性中的特性,一般中的特点,如硝酸、汞等。

突出重点的方法:①用较多的教学时间详细讲解;②充分运用教学媒体让学生认识;③用强调性语言讲授;④给予学生适当的巩固和练习时间;⑤从板书的位臵、字体、彩色标志突出其内容。

教学难点:那些比较抽象、离生活较远或过程比较复杂,使学生难以理解和掌握的知识。

突破难点的方法:①运用教学媒体或形象语言讲授抽象内容;②用严密的逻辑推理等方法,讲授理论知识;③弥补学生理解某一难点的知识、技能缺陷;④让学生充分暴露矛盾,然后分析、解决;⑤分解难点,逐步击破。

(二)钻研教材的策略

1、集体备课。集体备课可以集思广益,取长补短。但要防止走入“教案之和”、 “资料拼盘”、“模式教育”的误区。

2、内容增减。增加一些对学生未来有用,给课程带来良好效果的内容,删减

那些过时的带知识性,叙述性知识,可少讲甚至不讲。

3、阅读教材。教师备课时要广泛阅读教材,精读选定教材,遍作教材中习题。

4、推荐书站。教师要依据教学目标,向学生推荐参考书目、相关网站等。

三、确定教学目标和步骤

教学目标制约着教学设计方向,对教学活动起指导作用于,引领着教学活动沿着正确的方

向进行。 这里所说教学目标,一般指课时目标。

美国教育家、心理学家布卢姆教授,在1956年出版了《教育目标分类法》一书,他将教育目标分成:记忆、理解、应用、分析、综合和评价六个不同的层次,我们在确定教学目标时可作参考。我们在确定教学目标时常用了解、识记、理解、掌握、运用、分析、综合和评价这八个不同的层次。

(一)确定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体系:

1、确立认知目标:也就是通过学习要使学生在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上达到一个什么标准,是掌握还是理解等。

2、确立能力目标:也就是要求学生在身心发展上,即能力、情感、意志、性格、体力的发展上达到一个什么标准。一般能力是由观察、思维、记忆、想象力构成,其中思维能力是核心。

3、确立德育目标:就是要通过学习培养学生的理想、思想道德、科学世界观和人生观,培养学生的审美观。

(二)确定教学目标的步骤和策略

1、在与同行之间的探讨中形成自己的教学目标。

2、确立课时教学目标时,要充分考虑到大学的职业特性、专业特性、理论特性、独立特性、创造性特性以及实践特性。

3、创设设问情景来编写教学目标。

4、设臵一份教学目标自评卷,通过同事讨论确定教学目标。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的选择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一法为主,多法相辅”

教学方法:师生为达到一定教学目标而采取的相互关联的动作体系。 教学方法包括教的方式和学习方式。

启发式教学的含义及其应用;开启学生的思维,发掘学生的潜力,让学生自己去获取知识技能。

大学教学方法的特点:强调对学生自学能力、研究能力、实践能力、合作精神、创新精神的培养。

(一)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和手段

1、大学课堂教学常用的教学方法: ①讲授教学法;②讨论教学法;③实验法;④多媒体教学法;⑤案例教学法;⑥指导自学法。

此外还有一些辅助教学方法:谈话法、角色扮演法、演示法、练习法、实践法等。

说明以上教学方法的特点、应用范围和不足。

2、教学方法的选择(教师、学生、教学内容、课的类型、教学条件)

3、教学手段的选择,阐述科学运用多媒体教学,重在提高课堂教学效果问题。

(二)确定选择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策略

1、通过主动说课提高教学水平。构建“输出——反馈——调节——再输出”

的教学信息传递系统。

2、参与听课收获教学技巧。

3、多参考精品课程,提升课堂教学的艺术和美感

说明以上内容。

五、课程管理的策略

课程管理:主要是指微观层面上的,即学校所属院系对课程编制、实施和评价过程的管理。

(一)制定课程管理策略要考虑的方面

1、建立管理体系完善管理制度;如教学考勤、考核办法,成绩综合评定、课程教学总结等。

2、优化教学过程结构;如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课内与课外等合理安排,有机结合。

3、预测教学效果;通过教学应达到的教学目标等。

(二)制定课程管理的策略

1、强调教学材料便于学生使用,尽可能适于多媒体操作。

2、制定课程管理要注意的因素。如课程的基本结构,教学方法等。

3、提供给学生自由选择的权利,如按顺序学习、模块式学习等。

第二节备课时的意识准备

备课时的意识准备,也就是在备课时应该思考的问题。

一、备课宜早不宜迟的意识

1、留下充分调研、学习的时间

2、讲授一门新课或一个新班尤应如此。

二、尽早赢得学生尊敬的意识

1、亲其师,信其道

2、尤其要让好第一堂课,让学生获得好的第一印象。

三、建立和谐人际关系的意识

1、良好的人际关系是事业成功的保证

卡耐基认为:个人事业的成功=15%(知识、能力)+85%的人际关系

2、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教学成功的基础

3、努力建立和谐人际关系的主要措施

四、了解沟通学生的意识

1、深入学生了解学生的基本情况(名字、籍贯等)

2、深入学生了解学生的正在想什么。

五、以批判性思维贯穿教学的意识

1、不要跪在巨人的面前,而要站在巨人的肩上看问题。

2、在同行和师生间开展自由、公正、正义的学术评价。

六、以真诚的态度对待学生的意识

1、表现真实的自我。(反面是虚伪骄傲)

2、表示培育真人的自我(千教万教教人求真)

七、具有及时调控课堂教学的意识

1、要善于观察学生听课行为。

2、根据学生听课反馈信息及时调整教学活动。

3、灵活运用教学技能的意识

第三节教学准备的案例

案例一:调整课程学习时间框架,补救基础知识缺陷:微积分入门

说明教师的教学准备,必须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改革教学模式,调整课程学习时间框架,补救学生基础知识缺陷,启发我们教学准备,首先考虑的学生,根据学生的客观实际,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积极进行行之有效的教学准备。 案例二:《教学论原理和哲学》张楚廷教授,2008年5月6日星期二,给湖南师范大学2007

级课程与教学论专业的一堂课:本质论

评:

1、本次课所运用问题探究法进行教学

2、讲教材,超越教材

3、根据教学实际情况及时调整教学

4、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5、总体效果是好的。但只讲了教育哲学本质论中的“本质”,似乎课的容量不够。

第四节教案的写作

一、大学教案的特点和作用

教案是课堂教学的蓝图,写好教案是上好课的前提。备课与教案是两个不同的概念有不同的内涵与外延。

介绍当前大学教师在写教案问题上的种种不良现象。要求新教师一定要在充分备课的基础上写好教案。

(一)大学教案的特点

教案:是教师经过备课,以课时或课题为单位设计的教学方案。也称课时计划。 大学教案:是大学教师在备课过程中以课时或课题为单位而设计的教学方案。 特点:由于大学生的身心发展已趋成熟,教学内容具有很强的专业性和相对的独立性,并且还具有原则的跳跃性和伸缩性。课堂教学任务的完成,采取大步幅、低时频的模式向前推进,这种教学模式客观地决定了大学教案主要以课题为单位进行设计。

(二)大学教案的作用

1、促进教师执行教学大纲,钻研教材,了解学生,实现有机结合。

2、可以增强教学活动的计划性、预见性、有序性。

3、是顺利完成教学任务和有效实现教学目标的根本保证。

4、是教师进行教学总结、改进教学和提高教学水平的依据。

二、大学教案的分类

1、按内容详略:详案、略案

2、按内容性质:文化课教案、活动课教案

3、按课的类型:单一课教案、综合课教案

4、按学科类别:语文教案、数学教案等

总之教案的分类,根据不同的分类标准,就有不同的分类。

三、大学教案的内容与形式

大学教案的内容:是指对课题实施课堂管理的组织项目的总和。

大学教案的形式:是指将教案内容统一起来的结构方式或呈现内容的方式。

(一)大学教案的内容

教案的内容可分为两大部分,即总课题计划和分课时计划,因为大学教案是以课题为单位

总体设计的,所以总课题计划即是对整个课题教学的一个总体安排,而分课时计划则是将整个课题分为若干节课教学时每一节课的教案。

1、总课题计划应包括以下几个项目:

课题——教材的题目或是课题的题目。

教学目的——包括传授给学生哪些知识及达到的程度,培养他们的何种能力等内容。

重点、难点——指出本课题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也就是要抓住教学的突破口和关键环节,可以增强教学活动的节奏感。

教学方法:讲述法,讨论法,案例法„„

课时安排:将教学内容妥善地安排在教学大

纲或是学院规定的计划课时里。

2、分课时计划,即一节课的教案,这是教师在上每节课之前所要写好的,集中反映了教师对课程的安排和处理能力。它包括以下项目:

课题名称:每节课的主要教学内容。

课题时限:完成教学内容的课时数。

教学目的:要确定好每节课的教学目的,就需要教师对本门课程的总的培养目标、教学计

划及课程体系要有深刻的了解,要将每一节课放在总的课程中来思考它的地位和作用,在与课程整体其他内容的联系中确定每一节课所要达到的对学生的知识和能力的培养目的。

课堂教学类型:即是讲授课、讨论课、实践课或其他类型。但往往在每节课并不只有一种

类型,而是几种类型的结合,不过要在这几种类型中确定一个主体,以某种类型为主。

教学重点、难点:这里的重点、难点与课题计划中有所不同,总课题计划是对整个课题的学习中的重点、难点的确定,而这里是具体每节课内容学习上的重点和难点。确定教学的重点、难点是提高教学效率和质量的关键,对重点、难点的把握也是较难做到的,这里,我们对教学的重点、难点作一个说明。

重点,是相对教材而言,指在整个教材体系或每章每节知识中处于重要地位的内容,在分

析教材中,一定要分清每个章节,甚至每个课题的基本内容和非基本内容,从而抓住重点。

确定教学重点时需要注意:1)它应是教材中最基本、最主要的内容,与其他部分相比,它是核心部分。2)它应是以后学习其他内容的基础和前提。3)它应是有广泛的应用价值或最有现实意义的内容。

难点,是相对学生的理解与接受而言,主要是指学生接受起来比较困难的知识点。确定难点,要把教材内容与学生的接受能力结合起来,经过分析比较而定,而不能单凭教师的主观设想而定,否则会出现难点不难,易点反成难点的情况,导致教学的失败。

教材中的重点和难点,有时是一致的,当然也有的难点不一定都是重点内容,要认真解决那些不是重点的难点。而要能充分、准确地把握住重点和难点,就要

靠平时深入了解学生实际,不断积累教学经验。

教学用具:也就是上课所用教具,如幻灯片、多媒体课件、实验材料等。

教学过程:这是教案写作的主体部分,是对一节课从顺序、时间、内容等一节课的构成部分的安排。包括讲授新课前的复习提问,由旧课导入新课的引言,讲授新课。讲授新课是主要部分,内容包括讲课提纲、论点、基本教材及讲授每一部分所使用的教学方法,并可注明何时板书、何时出示教具、板书设计,还有小结或总结的内容。

巩固新课的题目和方式:课堂作业、提问、实践操作等。

布臵课外作业或复习的题目和要求:根据教学目的和重点、难点及学生的学习情况布臵适当的课外作业。

教学后记:是教师对每节课的总结和反思。

(二)大学教案的形式

大学教案的形式,一般的来说主要有三种,①表格式;②文字叙述式;③综合式。 指导学员参看P75-P82的大学教案的形式。

第四章讲授——一种永不过时的教学方法

第一节讲授存在的价值

课堂讲授法的优势:

一、讲授可以系统地、高效地传递教学信息

二、讲授可以激励学生的学习动机

三、讲授可以呼起学生学习的注意力

四、讲授以语言为工具,而语言是人类进行思想情感交流的主要手段。 因此,夸美纽斯说:“教师的嘴就是一个源泉,从那里发出知识的溪流”。 我认为:语言是思维的外壳,是传递信息的载体,是情感和思想交流的工具。教学是一个知识、技能信息传递的过程,是语言交流的活动,口语这个东西,在它一附上声调和声色,配合表情和体语,就无数倍扩传递信息的效,这是任何信息传递形式所不能达到的效果,讲授法之所以在肯定与否定中永恒,是因语言艺术的存在。这如同人们“玩花棍”一样。

第二节明确选择讲授教学方法的目的

一、选择讲授法的目的:

(一)让学生获得知识的概貌;

(二)形成学生对知识的态度;

(三)激发学生对某课题学习的兴趣。

二、常用讲授方法的作用:

(一)形象地讲授,有利于学生准确理解和掌握概念、原则、法则和理论。

(二)剖析性的讲授,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对待知识的正确态度。

(三)生动地讲授,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四)号召性的讲授,有利于激励学生对待知识的热情。

(五)启发性的讲授,有利于引导学生积极思维。

(六)艺术性的讲授,有利于陶冶学生的情感。

如果说思维是世界上最美丽的花朵,那么语言就是这美丽花朵喷发的芬芳。 何种题料、选择何种讲授方法,这就是教师所具备的教学智慧技能了。

第三节上课前的准备 ——运用讲授法上课前的准备

一、决定上课内容

1、一次课一般讲授3—4个要点/1课时,4—5个要点/2课时。

2、讲课要点:重要知识、较难知识、关键知识、兴趣知识、新学知识等。

二、准备讲课笔记

1、讲课提纲:主要问题、重要原理、公式、结合及时间安排,但留有教学机动。形式为条文式,便于讲授。

2、讲课卡片:内容与上同,形式为模块式,组装起来要成为体系。 实际上就只要教案或讲稿就行,在上面标画出来即可,上面两种形式的讲课笔记,只有在讲授材料十分熟悉的情况下,才能使用。一般还是根据教案讲课。 第四节开始上课——成功运用讲授法上课的方法

一、缓解紧张的情绪

1、课前熟悉教案,尽量将书稿转化为腹稿。

2、提前进入教室,与学生自由交谈。 总之,手中有粮心不慌,只有胸有成竹,才

能条条有道。

二、开场抓住学生的注意力

这是一个组织教学和引入新课的问题,还有一个新班级的第一堂课和平常上课的问题。 如果是新班级的第一堂课,应该„„如果是平常上课要考虑两个问题:

1)组织教学、目光、手势、指令上课(起立、坐下)等2)引入新课 ①温故而知新;②演示导入;③故事导入;④提问导入;⑤悬念导入;⑥直观导入;⑦开门见山;⑧联想导入;⑨归纳导入;⑩事件导入等。

三、合理使用笔记讲课

1、将书稿转化成腹稿,可以看讲稿,但尽量少看或不看讲稿,要看应用手拿着看。(腹

化讲稿),合理使用讲课笔记,努力收到好的讲课效果。

2、要用教学语言讲授讲稿,不要念读讲稿。教学语言是一种书面语言与口头语言的合金。(讲授讲稿)

3、使用笔记,超越笔记,实现即时和即兴的效果。(超越讲稿)

四、让你的讲课具有吸引力的策略

具有吸引力的讲课,一是需要专业水平高;二是需要教学技能好,三是需要语言艺术强,要给予学生在获得知识技能的同时,感受到美的享受,也就是说只有“需要”和“美”才能有力地吸引学生。

(一)注意讲课节奏

1、讲授内容安排合理,3—4个要点/1课时,4—5个要点/2课时。

2、对学生注意力分配合理。科学安排了讲授——提问——反馈等活动,因为大部分人的注意力能持续维持在10—20分钟之间。

3、在教学方法上要一法为、多法相辅。

4、教学语言要具有节奏性:声调要有高有低,有起有伏,高时慷慨激昂,低时和风细雨;节奏要平稳、分明、适度,要有抑扬顿挫,抑如平湖秋水,扬若天女撒花,顿似金戈铁马,挫象雷霆万钧。

(二)清晰地讲课

1、语言要清楚,表达要明了,要具有逻辑性。

2、讲授线索要清晰,重视新与旧、前与后知识点的联系。

3、知识结构要清晰,重视概念之间相互关系。

4、板书要有条理,能体现讲课的思路和有利于有条不紊的笔记。

5、抽象的内容要用形象性的语言要讲授。

6、对复杂性的知识,边讲边在黑板上板书解题或论证的过程。

7、讲授重点、难点知识,要重视唤起学生的注意力。

8、对每个学生都应寄予期望和信心,鼓励学生,认真学习。

9、认真进行课堂总结,运用精练的语言对上课内容进行概括。

10、下课不要马上离开教室,询问学生对上课的看法,回答学生不明白的问题,说明下次

课讲什么内容等。

(三)正确使用直观教具

2、电子辅助设备、挂图和板画的合理使用方法。

3、板书的组成、结构和位臵

①板书的组成(内容):A、授课的内容提纲 B、教学内容的补充材料、旁证、解释及说明。②板书的结构:主体板书:讲授内容提要及其分解和解释。辅助板书:对主体板书的旁证、解释或说明,旧知识的提示等。

③主辅板书的位臵:“主左辅右”。

主体板书

要尽量保持完整,有助于学生记录、巩固。辅助板书可随讲随写,随用随擦。 ④主体板书的要求:纲领性、准确性、针对性、协调性、时间性、计划性、直观性、艺术性等。

4、使用直观教具的原则

1)使用直观教具一堂课内不能过于频繁、以免影响学生注意力和内容讲述时间。

2)多项直观教具应随讲课内容逐步展示,不要一次性全展示出来。

3)使用直观手段,促进抽象思维。

(四)根据学生反应,随时调整讲授的进程

1、学生的听课不良情绪反应:愁眉苦脸、没精打睬、目盯口呆、交头接耳、手足无措、东张西望、左顾右盼、桌凳频响、摇手、摇头、呵欠、叹气、瞌睡等,都是教师要捕捉的学生听课反馈信息。

2、教师在课堂上要善于判断学生反馈信息内涵,及时调控教学行为,如加快、放慢、停顿;讲授适度;增加、减少讲授内容;重复、强调讲授内容;唤起学生注意,解答学生问题等,教师在教学中要特别注意学生的面部表情、眼神、手势,因为这些部位的体态语言最为丰富。

(五)用发展的眼光看学生

1、寻找和肯定每个学生的个人价值。每个学生都是独一无二的,每个学生都是“天生我才必有用”。

2、相信和认定每个学生都能成功。教师要激励学生的信心,寻找发光点,尽量创造条件,发挥学生潜能。讲述“课堂上的皮格玛利蓉效应”。

3、学生在学习上的困难,不要怀疑智力,要从教与学的方法上去找原因。

4、对学生要进行全面评价,要用发展变化的观点看学生。

(六)讲授中的语言

大学教师教学语言的基本要求:口语化、多样化、清晰、从容、生动、亲切等,

我认为也可提出这样的要求:准确、精练、明了、生动、启发性、动机性、教育性、艺术性等。

(七)讲授中的非语言表达

1、讲授中的非语言表达形式:手势、身体姿态、头部动作、面部表情、眼神变化等等。有人研究表明,手就可以有200多种非语言表达形式。

2、非语言表达到教学中的作用:[美]心理学家艾别尔〃梅拉别恩通过诸多实验后,认为:信息的总效果=7%的文字+38%音调+55%的面部表情,说明上式的含义,并进一步说明非语言表达在教学中的重要作用。

指导学生参看P102-P103的案例。

第五节根据内容运用各种讲授方式

一、常用的讲授方法:①阐释性讲授法;②案例教学法;③合作教学法;④探究性教学法;⑤讲授—演示法;⑥讲授—讨论法等。

二、重要的讲授法

(一)案例教学法

案例教学法:通过对一个含有问题在内的场景的描述,引导学生对解决这些场景所面临的问题而进行讨论并参与实践的一种教学方法。

此法将讲授与案例教学结合起来,将理论运用于实践,提高学生对知识的运用能力。

1、准备案例

选择好案例是进行案例教学的关键。一个好的案例应具有以下特征: (1)讲述一个“真”的故事;(2)提出一个引人深思的问题; (3)包含了矛盾冲突;(4)激发与中心人物的共鸣;(5)没有明显或准确的答案;(6)鼓舞学生思考并决定自己的立场;(7)要求拿出一个决议;(8)比较简明扼要。

准备案例的途径:准备案例主要教师平时从实际社会生活中,报刊、杂志、电台上收集精选和加工,也可以让老师自己假设案例。

2、案例教学过程

向学生呈现案例→学生阅读案例→学生陈述案例→教师指导学生研究分析案例→学生(或小组)得出结论或方案→学生(或代表)汇报结论或方案→教师综合评价。

3、案例教学中的不足

(1)易造成教师案例的误解与误用;(2)无法使学生获得系统完整的知识;

(3)难以把握教学时间; (4)在大班教学不易实行。

(二)合作式教学法

在教师课堂讲授过程中,可以穿插学生的小组合作学习,对教师提出的问题或学习任务进行互相讨论学习,促进师生之间的互动和交流。 适用于大班、小班也可用,学生参与度高,教学效果好。

1、组建小组

组成合作学习小组,可由教师搭配分组,也可自由组织,每组一般4—5人,但小组成员要稳定,不随意调动。

2、吸引全班学生参与

吸引全班学生参与合作的主要形式:(1)在讲授过程中提出适当问题,给学生提供合作学习的机会。 教师可以向学生提供一个只要2—3分钟便可解决的具体问题或任务。要求各组找出几个解释某观点的例子,把几个项目排序、探讨某个

事件或现象发生的原因,或针对某些情况提出纠正治理的方法。然后学生进行分组合作学习,得出结论。全班要2—3个组陈述他们的组论,最后教师综合评价。 (2)课前充分准备,课堂上介绍结论。上课前,先将下一节课要讲的主要概念、观点、人物,教师只提供一些参考资料,分发给学生分别进行概括,每个题目所包含的知识点需要学生合作才能完成,学生以小组的形式进行合作。指导学生进行分工,把收集到的资料进行综合,共同讨论形成观点,并写出结论。在课堂上,让小组中的一个代表,将合作学习得到的结论向大家介绍。

3、使用教学法的过程:教师提出问题——学生进行分组讨论——共同得出结论——小组学生代表汇报结论——教师综合评价。

三、探究式教学法

探究学习实质上是发现学习,具有深刻的问题性,广泛地参与性,丰富的实践性与开放性。要求在教学过程中,以问题为载体,创设一种科学研究的情景,通过学生搜集、分析、处理信息,独立地发现问题,获得知识技能,形成感情态度价值观。

1、教师的提问

(1)开始上课时,教师可以将课程内容分为相关联的几个问题,给学生们思考,问题不宜过多、过简,要具有针对性、目的性。

(2)讲授过程中,教师要启发学生思维,让学生在听课之后,不是没有问题,而是问题更多。

(3)结束一节课时,教师要给学生留下一个与课程内容有关的,但需要更进一步思考的问题。

当然教师应当考虑“因材设问”和营造轻松环境问题。

2、鼓励学生提问

(1)开始上课时,鼓励学生提出预习课程中所产生的问题。

(2)讲授过程中,给学生留下时间提出听课时产生的问题。

(3)结束一节课时,让学生提出本次课没有弄懂的问题。

3、探究式教学法过程:教师提出问题——学生探究问题——对产生新的问题再讨论——在争论和论证中得出结论。

第六节结束讲课 —运用讲授法结束讲课的技巧

下课时怎么说,直接影响学生下课的情绪和课后自学的效果。

1、结束讲课时,教师可以提出一些关于在上课时的结论是否正确的问题。

2、结束讲课时,教师可以提出一些讲课内容发人深思的问题,或下次上课需要学生提前思考的问题。

3、结束讲课时,根据教学安排,布臵学生课外作业,并提出相关要求。

4、结束讲课时,教师仍要保持精神饱满的状态,视线有力地扫射学生。

5、下课后,教师不要急忙离开,可在教室里逗留几分钟,与学生交流上课情况,听取学生教学意见。

第五章概念、命题的教学

第一节概念教学

一、概念教学引言

(一)概念

1、概念:是客观事物本质属性在人脑中的反映,是思维的基本形式。“概念这种东西已经不是事物的现象,不是事物的各个方面,不是它们的外部联系,而是抓住了事物的本质,事物的全体,事物的内部联系了。”(《毛泽东选集》第1卷P262)

2、概念的内涵与外延

概念的内涵:是指概念的含义,也就是概念所反映的客观事物的特有的本质属性的总和。是概念的质的方面。

概念的外延:是指概念的适用范围,即某一种概念所包括的一切对象。是概念的量的方面。

概念的内涵与外延的关系是成反比关系,即内涵小,外延就大,内涵大,外延就小。

(二)下定义

概念形成的最后一步,总是以一定的词句表示它的含义——下定义,以下定义的形式揭示概念的内涵。

1、下定义的一般方法:

被定义概念=种差+邻近的属

2、给概念下定义一般用肯定式,不用否定式。

3、少数定义不得不用否定式定义时,但必须用“否定式+列举事物特征”的形式定义,否则就是错误的。 例如:物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能表现出来的性质,如颜色、状态、气味、味道、熔点、沸点、硬度、密度等叫物质的物理性质。

4、定义语言要明白、确切、通俗。 例如:“摩尔——表示物质的量的单位。每摩尔的物质含有阿佛加德罗常数个微粒”。这个定义与国际定义就有很大差别,我国通过修改,使这个定义简化、实现明白、确切、通俗的要求。

5、说明性概念。在各学科课程教材中,有些理解有困难的,或有争论的,或不太重要的概念,采用“说明性”方法定义,如“物质”、“电负性”等概念。

(三)概念的关系

概念的关系是由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决定的

(四)下定义的规则

1)定义概念,不能直接或间接地包括被定义概念,否则就犯“循环定义”错误。 例:催化作用就是催化剂在化学反应中所起的作用。 催化剂就是在化学反应中能起催化作用的物质。

2)定义概念与被定义概念的外延必须全同,否则就犯“定义过宽”或“定义过窄”的逻辑错误。 例如:化学变化———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 (外延全同是正确的)

(被定义概念的外延小于定义概念的外延)

3)定义一般用肯定的表达形式,尽量少用否定式。即一般用“是什么”的形式,尽量少用“不是什么”的形式。

二、概念教学

布鲁纳说:人们学习一门科学,就是学习这门科学的基本结构。基本结构就是概念体系。

奥苏伯尔说:人实际上是生活在概念的世界里。

概念是知识的细胞,因此学习知识最基本的就是学习概念。概念教学直接影响命题的教学。

概念是思维的原子。这种原子拥有越多,思维的材料就越丰富。

(一)人文科学和社会科学中,定义往往不是唯一的,常常对于同一个概念,有多元的解说,如政治等。在人文课程和社会课程的教学中,要注意概念的多义性。

(二)在理科中,强调概念定义的一义性。同一个概念表述不一定相同,但它们的内涵互为因果,实质上是同一个定义。教师应该明确,逻辑发展的顺序,与学生实际认知发展的顺序不一定相吻合。

逻辑上如果是从一般→个别特殊→个别实际认知上,可能是从一般→个别,也可以从个别→一般。

(三)概念教学的基本要求:

1、明确所讲概念,在概念体系结构中的位臵,然后把概念摆到自己的位臵上去。

2、深刻理解概念的内涵与外延。

3、设计概念教学的合理程序。

4、重视直观和形象手段在概念教学中的运用。

5、强调概念中的关键字和词。

6、重视概念的灵活运用。

第二节命题教学

命题是指表达判断的语言形式,由系词把主词和宾词联系起来,例如:“钓鱼岛是中国的领土”,这个句子就是一个命题。

所谓话就是句子,一段一段的话,就是一个一个的句子;句子就是命题,因而一句一句的

话,就是一个一个命题。

一、命题的结构、类别与形式

1、命题的结构:由系词把主词和宾词联系而成。

2、命题的类型

实然性命题。回答是什么,事实是什么?应然性命题。答应是什么,不论怎样也必须是什么

或然性命题

3、命题的形式:

4、命题之间的关系:在三类命题学习中,实然性命题是基础。在实然性命题的基础上提出应然性命题或或然性命题。在应然性命题的基础上提出或然性命题,或然性命题还可在实然性、应然性命题以外的其他情形下提出。

二、命题的教学

1、实然性命题教学:理论性越强的课程,越是大量地包含着实然性命题,实然性命题是教学的重点,教师主要是搞好实然性命题教学。解决是什么和事实是什么问题。

2、应然性命题教学:应用性、技术性较强的课程,越是大量包含着应然性命题,应然性命题是教学的重点,教师主要是搞好应然性命题教学,解决好“做什么”、“如何做”、“应该怎样做”、“必须怎样做”等问题。但“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因此在搞好应然性教学的同时,不能放松实然性命题教学。培养学生的理论兴趣和实践兴趣,促进实然性命题和应然性命题的教学。

3、或然性命题教学: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多提或然性命题问题,开启学生的思维,给学生创设更大的思维空间。

第三节问题教学

一、问题命题与学习态度

1、对于同一问题有三类命题:实然性命题、应然性命题、或然性命题

2、研究资料表明:学生最喜欢的或然性命题,其次是实然性命题,再次才是应然性命题。

因为学生要提高思维能力,体现人的价值,而或然性命题正好给他们留下了最大的思维空间,可以展示自己才能,体现人生的价值。而实然性命题和应然性命题给他们留下思维

的空间越来越小。

二、问题的教学(详见教材P121-122)

所谓问题意识:不是一开始就拿出定论来,而是以问题开始,通过一联串的问题,最后比较自然地形成结论,问题教学实质上就是或然性命题教学。以“自以为是”这一命题为例,

加强问题教学的基本要求:

1、坚持问题教学,就是以问题为主线开展教学。

以问题为主线组织教学,就是对某一命题,设计出一连串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由近至远、由已知到未知,由现象到本质的或然性命题。然后通过师生提问——讨论——分析综合——共同得出结论,教学活动沿着问题线索层层深入,环环相扣。

2、加强问题教学就是加强或然性命题教学。所谓问题教学,实即或然性命题教学,学生喜欢或然性命题,体现了人类追求自由和求知的天职,学就是始于提问题,终于新问题。“学

问学问,不耻下问“就是这个道理。

教师在教学中,一定要向学生提出发人深省的问题,二是要启发学生发问,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养成学生的问题习惯,激励学生提出高水平的问题。

3、优化问题教学环境——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

一是教师有教学民主的理念,二是学生养成发问的习惯,三是在问题讨论中强化师生情感

沟通,教学互动。

三、评问题教学

1、实质性的问题教学是高校的一种可佳的教学方法,此法适合大学生的学习,使“教是为了不教,学是为了会学”落到实处,此法对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效果肯定是好的。

2、问题教学最可贵的是教学互动,双向参与度高,但真正做到必须要求教师花很大的气力,防止将问题教学形式化。

3、好的食品不能天天吃,好的教法也不宜堂堂用,因内容、时间、精力的等因素,问题教学也只能根据教学实际情况间歇性地运用。

第四节如何学问与学习类别

或然性命题就是提出疑问的命题。如何学问就是说明发问、提问的一些形式和技巧,学会

提出更多、更好的问题。

一、如何学问(即:如何学习提问)

(一)针对构成句子的基本成份提问,句子的基本成份有:定语、主语、谓语、宾语、状语、补语等。见教材P123-124例针对“学会关心“这一应然性命题提问。

(二)针对与命题相关的其他提问

与命题相关的其他提问:时间、地点、人物、背景、目的、意义等等。 见教材“学会关心“的其他相关提问。

(三)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

因为提问的过程不但只需要形式逻辑思维,而且需要辩证思维和创造性思维。

二、学习类别

学生的学习是指:

1、知识学习。即简称学习。如学生学习语文、数学、物理、化学、生物等知识。实质就是知识学习。

2、元学习。包括学会思考、学会发问、学会观察、学会记忆等。实质就是智力学习。

3、心理学习。就是改善心理品质的学习,包括学会关系,学会尊重,学会坚持,学会对付挫折与失败等。实质就是心力学习。

在这三类学习中,教师要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要同时重视学生的三类学习,不能只关心知识学习,而不注意其他两类学习。

练习题:请在坐的教师针对下列命题提问

1、科教兴国。

2、教育为本。

3、教师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

4、大学教师应具有教育教学技能。

5、教学质量是大学的生命线。

6、全面提高教学质量。

7、备好课是上好课的前提。

8、遵循教育教学规律。

9、贯彻大学教学原则。

10、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11、学会生活。

12、学会思考。

13、学会学习。

14、学会动手操作。

15、学会体谅。

16、学会平等相待。

17、学会享受自由。

18、学会理解。

第五节论证教学

一、论证简介

1、论证的定义及构成

论证就是根据一个或几个判断的真实性,通过推理确定另一个判断的真实性的言语交际行为。论证也称逻辑论证。如论证:生物都是发展变化的。

论证构成:论证都是由论题(论点)、论据(理由)和论证(推理)方式三个

要素构成。

2、论证的种类

1)根据论证方法分类:论证分为直接论证和间接论证。

2)根据论证方式分类:论证分为演绎论证和归纳论证。

说明: A、各种论证的内涵 a:直接论证是从论据的真实性中直接推出论题(论点)的真实性的论证。即:从论据推理论点 b: 间接论证是通过确定其他判断的虚假来确定论题(论点)的真实性的论证。即:从否定众多论点推理正确论点。 c: 演绎论证是运用演绎推理形式所进行的论证。即:从论点(判断)演绎 对象。d:归纳论证是运用归纳推理形式所进行的论证。即:从对象归纳论点。

B、公理与假说a:公理(公设):是不需论证的真实命题,如数学、物理学基本是用公理法建立起来的学科。b: 假说(假设):尚待论证真实性的命题。一般经过提出假说进行论证、检验论证等过程。提出假说是对科学的贡献,如哥德巴赫猜想等。

二、论证教学

(一)论证教学的内容

1、应然性命题。应然性命题说的是应当怎样,必然怎样。然而为什么应该这样而不是那样呢?这常常需要由若干实然性命题来说明。这种说明在一定条件下就叫证明,而这种证明的过程即为论证。

2、或然性命题。对或然命题是作出回答,而非证明。通常明确的回答便是以应然性命题或实然性命题的形式作出的。这种回答是否正确,有时需要论证。

3、实然性命题。实然性命题也是需要加以论证的。如:圆内接四边形对角互补。总之,论证教学的内容:①实然性命题:需要论证;②应然性命题:需要证明(论证);③或然性命题:只需要回答,而非论证 只有公理(公设)不需要论证,就可认同是真实的。

(二)论证的规则

1、论题应当清楚、确切、不应含糊其词,不应有歧义。违反这一规则所犯的逻辑错误叫“论题不清”

2、论题应当保持同一。违反这一规则就要犯“偷换论题”的逻辑错误

3、论据应当是真实判断。违反这一规则就要犯“虚假论据”的逻辑错误

4、论据的真实性不应依赖论题的真实性来论证。违反这一规则就要犯“循环论证”的逻辑错误。

5、从论据应能推出论题。违反这一规则,就要犯“推不出”的逻辑错误。推不出有两种情况:“论据与论题不相干”、“论据不足”。 参看教材P128—130对“人类已有680万年历史”和“教育学是人文科学”这两个命题的论证。 论证命题的真实性,是教学内容的重要部分,大学教师要贯彻教学原则,遵循论证规则,认真搞好论证教学。

(三)论证的方式

1、逻辑论证:直接论证与间接论证;演绎论证与归纳论证;反证法。试用反证法论证:“人是环境和教育的产物”;“教育科学是人文科学”;“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

2、实证。试用实证方式论证“人类已有680万年的历史。”

(四)论证的结论

1、获得无可争议的可靠结论。

2、获得相当或充分可靠的结论。 3、获得阶段性结论,提高了可信度,需逐步增强说服力。 练习题: 1、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2、人生活在概念的海洋里。

第六章讨论——让课堂充满活力

第一节大学教学中需要讨论吗

一、大学教学运用讨论法的现状及原因

(一)现状

绝大多数的大学课堂教学是教师讲、学生听的局面,讨论教学法很少甚至没有运用,“三中心”的现象仍很普遍,热心于运用讨论法进行课堂教学教师不多见。

(二)原因

1、传统教育教学观念的影响。重知识轻能力,强调系统知识,传道、授业、解惑。

2、职业责任感不强。讨论准备工作多,不如讲授方便省力。

3、传统学习观的影响,部分学生看不到讨论法的优势,依赖教师讲授。

4、教师准备不足,讨论流于形式,影响了讨论教学方法价值。

二、大学教学推崇讨论法势在必行

(一)大学教学运用讨论法是培养人才的需要。一是讨论法能启发思维,激发兴趣,增强对话,促进交流;二是大学生已有个人独到的思维和见解;三培养大学生能力和提高素质的需要;四是社会对人才规格的要求。

(二)斯蒂芳〃普瑞斯基尔运用讨论法对“不能苏醒”结论文章的讨论给予的启发(教材P133)。说明在课堂教学中合理运用讨论法,会收到惊奇的效果。

(三)大学实施素质教育的重点是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科学态度和创新意识。也就是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规格的新需求。

第二节讨论法应用失败的原因

一、教师的期望过高

认为在“好”的讨论中,人人都思维活跃,妙语连珠,争先发言,气氛热烈,学生能自如地从一个话题转到另一个话题,环环相扣,结构严谨,结论合理等。但实际上不是这样,特别开始几次,情况可能恰好相反,因而教师认为没有效果。

二、学生准备不足

1、教师突然要学生进行讨论,学生没有精神准备

2、在突然性讨论中学生不明确教师目的和要求,不知所措。

3、在突然性讨论中学生没有话题准备。

三、缺乏基本原则

教师没有事先制定几项讨论法基本原则,学生无规可循,“没有规矩不能成方圆”,导致讨论偏离教学轨道,效果不好。

四、缺乏激励机制

教师没有根据学生讨论的态度,发言的能力和深认水平,制定评价学生平时讨论成绩的标准;没有制订切实可行的讨论基本原则;没有及时给予表现好的学生

的表扬与肯定;没有及时引导学生步步深入讨论,不善于培养学生讨论的兴趣和动机。

五、没有进行模拟讨论

没有组织模拟讨论,在一个班级实施讨论教学法开始时,可邀请一群同事来参加,进行一场模拟讨论,给学生提供讨论发言示范,使学生明确如何参加讨论。 第三节明了讨论的目的

不同的教学内容,就有不同的教学目的,通过教学要达到下列目的,就应运用讨论法。

一、智力上的目的

1、让学生学会了解不同观点;

2、帮助学生从不同角度形成新观点;

3、能理解各种问题、课题的复杂性和模糊性;

4、提高智力的敏锐性;

5、鼓励积极主动地聆听他人看法。

二、情感上的目的

1、增进师生之间关系的融洽;

2、让学生感到他们的意见是被听取的。

三、社交目的

1、帮助学生形成与他人合作的能力。

2、形成民主的观点。

第四节讨论前的准备

一、仔细选择讨论题目

1、尊重教材。挖掘教材中能吸引学生进行讨论的观点。

2、尊重现实。大学生对社会现实关注较多的话题。

总之选择讨论题:要选择依据课程教材,贴近学生实际,学生特别关注,没有现成结论,思维空间较大的问题。

二、向学生提供准备好的材料

1、教师要提前2—3个月在学生中通报计划好的讨论课和主要讨论题。

2、指导学生到图书馆、书店、网上查寻有关资料。

3、教师将自己准备的资料提前挂到自己的电子邮件主页上,供学生下载。

4、印制讨论题和参考资料在学生中传阅。

5、要求学生对讨论内容进行预习,写出小论文。

三、形成大家都接受的讨论规则

按照从学生中来,到学生中去的思路,制订大家都接受的讨论原则:如:在民主、公平、发言时间、发言次数、讨论纪律等方面作出具体要求。

四、教师演示如何开展讨论

1、事前要与被邀请参加模拟讨论的同事讲清目的和要求。

2、模拟讨论应在自然、真实的情况下进行。

3、能向学生展示思考、争论、评价、沉默、热烈的真实情景。

第五节开展讨论

一、讨论开始时的“五不要”

1、不要过多讲解;

2、不要模糊不清引导;

3、不要表现出偏向;

4、不要害怕沉默;

5、不要误解沉默。

具体说明见教材P143-144。

二、讨论的一般原则

(一)灵活运用不同的讨论类型

教师要根据教学实际情况确定讨论形式(不同学科、课程、内容、目的、学生等)。

课堂讨论的基本类别:

1、全面讨论;

2、小组讨论(4-5人/组);

3、结对讨论;

4、角色扮演;

5、微型辩论会(正、反双方辩论);

6、发表个人看法(在教师讲授中要求学生对一些具体问题发表看法) 具体要求见教材P145-146

(二)用提问来引起讨论

引起学生讨论的问题类型:

1、引导学生讲出更多证据的问题;

2、引导学生讨论不断深入的问题;

3、联系各个发言的问题;

4、概括总结性问题。

但不讲如何,问题要具有启发性措词,要简明,内容要具有针对性。 具体内容见教材P147-148

(三)等待

讨论开始时,等待第一个学生发言。讨论进行中,可以用非语言行为调动学生发言的积极性,等待第二个学生发言。久而久之,习惯成自然,学生就会自觉积极发言了。

(四)倾听

1、学生在讨论中发言,教师要专心倾听,而且学生可以感觉到教师在倾听。

2、学生发言,学生之间要专心倾听,视线接触可以很好感知倾听,所以学生讨论时最好

上学生围成圈或“U”字形。

3、教师启发学生讨论,要求学生要倾听,倾听是热烈讨论的前提,没人倾听就无人发言。

(五)回应

在讨论中,对学生的发言要作出必要的回答。

回应的方式:概括学生发言的大意;肯定学生发言的意见;鼓励学生发言的行为;给予学生发言的信心;承认学生意见对自己看法的补充;多种非语言行为的回应,如微笑、点头、手势等。 教师良好的回应是搞好讨论重要教学策略。防止简单、粗暴、过早的回应。

三、对待说话太多的学生

1、将公平发言写进讨论教学原则,讨论前进行一般性强调。

2、用暗示的办法终止发言,如面对其他学生提问,目光扫视其他学生,面向其他学生从这位发言学生身旁走过,等。

3、找发言太多的学生个别谈话,肯定优点,指出不足。

四、鼓励沉默的学生发言

沉默不是任何情况下都要避免的东西。“于无声中听惊雷”就是沉默的结果

1、讨论允许学生沉默,但不能总是沉默,因为讨论是教学活动,是增加学生知识,培养学生能力的活动。

2、教师在讨论前要强调讨论发言,在培养口头表达能力中的作用和意义。

3、对于极少数沉默的学生,可以采取“轮流发言”和“书面发言”的措施,打破沉默。

第六节结束讨论

观察学生反应,掌握好结束讨论的时机和方式。

1、及时结束讨论:学生无话可说时,学生精疲力竭时。

2、及时发出结束信号:目光扫射全班学生,“大家对这个问题还有什么新的意见吗?”

3、总结讨论情况:教师简明扼要的概括,也可让学生总结。

第七章课堂管理——教学顺利进行的保证

第一节学生在课堂上的问题行为

课堂管理是一个协调和控制的过程,是指教师在教学活动中通过协调课堂内的各种人际关系,吸引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使课堂环境达到最优化的状态,从而实现教学目标的过程。

一、学生问题行为的表现

大学生的课堂问题行为可分两类:

1、外显型问题行为,如睡觉、与周围同学聊天、听音乐、吃东西、发短信、四处张望、逃课等。

2、内隐型问题行为,如看课外书籍、发呆、做白日梦、作其他学科作业、走神、思想开小差、胡思乱想、胡写乱画等,其中睡觉占的比例最大。

二、学生问题行为的原因

1、学生方面的原因:进大学,“竭气”行为„„等。

2、教师方面的原因:教学态度、教学水平、教学技能、教学时间(科研冲击教学)等。

3、教学管理方面的原因:思想工作、教学考勤等。

第二节科学管理时间和空间

一、空间安排

1、课堂教学空间管理:物质环境:学生座位安排,教师活动空间,教室内的安全,周围噪声等。心理环境:纪律、问题行为、师生关系等。

2、教学过程传递的最大信号量:S=B〃T〃log(1+N/P) S——最大信息量,B——传递信息的频带宽,T——传递信息的时间,P——为输出信息的平均功率,N为噪音的平均功率,B光=3.9×1011-7.5×1014HZ B声=20-20000HZ

说明: 1)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光波比声波能向人体传递更多的信息量。故“百闻不如一见”,这是“直观性原则”的科学依据。 2)安静的学习环境对教学效果有积极作用,主要从P/N(信噪比)分析。3)根据传递最大信息量公式,可以说营造安静的学习环境,运用体语辅助讲解,加强实践教学,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在教学中要精讲多练等等,都是很有道理的。

因此,认识教学中的座位效应,科学安排学生听课座位,净化周围环境,减少噪声干扰,变换讲课位臵,对强化课堂管理有重要作用。

二、时间安排

教学时间安排:

1、总的安排:教学运行计划(表)

2、课堂教学时间安排

课堂教学时间可按开始部分(组织教学、复习提问)、讲授新课部分(教师讲授、学生活

动)和结束部分(课堂巩固、布臵作业)这三个阶段进行详细安排,以每堂课45分钟为例,35—40分钟的时间要安排讲授新课部分。

课堂教学时间的安排要留有机动,要具有可调控性,以处理课堂突发事件。

3、充分利用时间,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这里所涉及的问题:严密组织教学,科学安排时,充分利用时间。 教学内容娴熟,教学方法运用自如,师生活动协调配合等问题。教师在备课时应考虑的问题。

第三节良好的师生关系和课堂环境

一、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1、记住授课学生的名字。体现教师重视,促进关系融洽。

这里介绍几种记住学生名字的方法: ①印象记忆法:反复阅读,边读边写 ②重点记忆法:重点记忆“活跃分子” ③特征记忆法:体形、年龄、爱好、形象等 ④素质记忆法:素质“超群”、“基础较差”等 ⑤提问记忆法:通过课堂提问,讨论质疑等 ⑥计划记忆法:每次考勤时记忆5—6名 ⑦回忆记忆法:看花名册,通过回忆把姓名与容貌联系起来 ⑧活动记忆法:多参加学生的文体娱乐活动,记住学生,等等

2、第一堂课教师主动进行自我介绍(籍贯、工作年限、爱好、兴趣等)。

3、上课前提前进教室,下课时不急于离开,加强与学生交流沟通。

4、课外遇到学生主动招呼,多参与学生活动。

介绍卡耐基的成功公式。

二、加强师生互动,营造和谐的课堂环境

这里的课堂环境主要指:课堂心理环境。 课堂心理环境是指在课堂教学中影响学生认知效率的师生互动环境。积极良好和谐愉快的课堂心理环境能使学生大脑皮层处于兴奋状态,有利于学生的智力活动。在这种心理气氛下,学生思路开阔,思维敏捷深刻,想象丰富活跃,记忆力增强,精力旺盛,积极主动,能引起学生兴趣,从而更好地接受新知识,积极进行分析、综合、联想、推理、创造性的学习。反之则反。

(一)激发兴趣,提供师生互动的动力

1、兴趣是最好的教师,可引发求知欲,强化学习动机,促进师生沟通交流。

2、认真地备课,艺术地教学,典型范例引入等,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有效措

施。

3、持久的兴趣源于对所学材料感兴趣,学习内容的使用价值和社会价值。

(二)善于提问,提供师生互动的时间

1、善于提问,积极评价;(因人提问,鼓励学生)

2、以声传情,感染学生;

3、启发思维,上下共振。

(三)还可利用课外教学环节进行师生互动

1、认真批改作业,写出鼓励评语;

2、耐心课外辅导,体现教师关心;

3、师生相互尊重,促进平等和谐。

三、采取措施建立互信

师生之间的互相信任,是师生教育关系的粘合剂,是师生教育教学互动的力量源泉,是成功进行教学的基础。

(一)不要随便否认你自己的可信度

学高为师,德高为范。教师在学生面前不能过于谦虚。如说自己的经验、学识、水平不一定比学生高。那么学生就会想从你那里学不到什么。降低学生对教师的可信度。

(二)要言行一致

教师应该表里如一,言行一致,君子一言,驷马难追,说得到做得到,一经承诺,绝不失言。只有这样,才能得到学生的信任。

(三)要勇于承认你的错误

在良好师生关系的基础上,教师要敢于在学生中承认自己对某一问题认识的错误和不足,大学生是完全可以理解的,因为人无完人。

(四)不要流露出偏心

教师要象太阳一样,把自己的光和热平均分给学生,师爱的天平不能倾斜,因为偏见比无知离真理更远。在教育教学中,同样公平和正义比太阳还要有光辉。就是对学生的个性好恶,只要不影响人才能培养质量,就不能有任何语言的或非语言的表示。

(五)让自己成为学生的榜样

大学教师要“言传身教”、“身教重于言传”,教师在科研和教学,做人和做事,生活和工作

等方面,都应率先垂范,做学生的榜样和楷模。

第四节对待学生的问题行为的策略

对于大学生在课堂上的问题行为,切忌用讽刺、挖苦、威胁、隔离等方式对待,更不能体罚。一般不公开指责,可以采取暗示、明示、批评、向其发问、给信号停止;或者改变讲课节奏、声调、语速、突停等方法来解决课堂问题行为。

一、睡觉

睡觉是现象。实质原因有二:①没有动力听课;②没有精力听课。

1、没有动力听课的对策:①教师要认真备课,以好的教学内容吸引学生听课;②改进教学方法,把讲授、讨论、提问、学生讲解、学生板演等结合起来,促进学生听课。

2、没有精力听课:晚上没睡觉(上网、思想矛盾、突发事情等),白天没有精力听课,就要个别了解情况,根据实际情况,与政治辅导员、班主任共同做好工

作。

3、不论何种原因睡觉,在尊重学生的基础上,采取种种策略,唤醒学生参与课堂学习。

二、逃课

逃课是大学生最常的问题行为。大二是大学生逃课急升的拐点。

1、学生逃课的类别:①课程枯燥无味,自己不感兴趣的课;②教师讲得不好,预期效果不好的课;③老师要求不严,上课考勤少,考试资格审查不严的课;④选修课,考试易通过

的课。

2、学生逃课的原因:①教师教学水平低,照本宣科,枯燥无味;②不喜听那位教师的课;③内容简单,不用听课,自己可以看书;④学生成绩评定,以考试为主,没有把考勤、平时作业等纳入成绩评定之中。

3、学生逃课做什么:①逃课不逃学,一些学生在自学他喜欢的专业课程,一些学生在准备考研课程学习;②为了打工赚钱或做自己的“事”(去面试、看电视、买东西、看球赛等)。

4、对待逃课问题行为的策略:

①认真备课、上课,不断提高教学水平和教学艺术;②改革教学方法,加强师生教学互动,调整课堂教学活动,如快与慢、难与易、进与停等。 ③课程结束时不能搞重点复习,划考试范围。 ④努力激励学生对你教的课程感兴趣。⑤全面评定学生课程学习成绩,将考试、考勤、作业、平时成绩,按比例综合评定学生成绩,

三、发呆、走神

学生听课发呆、走神,实质是一种“隐性逃课”,隐性逃课形式上看比逃课好,实质上具有更大的问题,其原因和对策应与逃课差不多,但隐性逃课是白白乱费时间,教师必须认真对待。

第八章教学媒体——教学必要的辅助

第一节板书

一、使用板书的目的

增强讲授的条理性,更好地突出重点,破解难点,集中学生注意力,助于学生记笔记,加强教学的直观性,促进学生的理解,强化学生的记忆。

二、设计板书

1、设臵主辅板书,主左辅右,规划主、辅板书内容。

2、设计板书的具体要求

①层次分明,重点突出②启发思维,益于理解③布局合理,书写规范④图文并茂,直观形象

三、运用板书要注意的问题

1、挚粉笔的方法、力度、书写角度(45°)和高度。

2、一支完整的粉笔最好折成两段后使用,避免发出尖声,以便顺利书写。

3、板书字体的大小适当,让最后一排学生可以看清楚。

4、擦黑板一般向一方向用力,不要随意拖起黑板刷,避免粉尘飞扬。

5、板书完后教师应站在黑板一旁,不要影响学生做笔记。

四、评估你的板书

1、询问学生对板书的满意度;

2、查看学生听课笔记,是否条理清楚;

3、根据板书设计的要求评价板书实况。

第二节活动挂图

一、活动挂图的目的

使讲授内容条理清楚,重点突出,激发学生兴趣。具体用途:罗列上课主题或日程安排,写出比较难的名字、术语或不熟悉的单词;展示一些图样、图表、图片、图画或者插图;列出一些重要日期;将一些公式、证明或定理写下来;总结一些主要部分等。

二、准备好活动挂图

上课需使用活动挂图,应在课前做好准备。

制作要求:图表清楚,一目了然,重点之处,多幅活动挂图,要画出标记,依据内容排列有序,便于讲解。

三、使用过程中要注意的问题

1、讲解活动挂图的方法:图左人也左,图右人也右,避免背着学生看挂图;

2、突出重点,标记醒目;

3、图文规范,布局合理;

4、一般在小班教学使用。

第三节投影仪

一、选用投影仪的目的

在教学中展示图文、实物、直观性强,能促进学生思维,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集中学习注意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增强课堂教学效果。

二、使用投影仪的具体内容

当天活动计划、时间安排、生僻的名字、词汇、专业术语、表格、图表、组织结构、地图、坐标图、定理、公式、讲演重点等,使用量在10张左右/课时。

三、制作投影仪中的幻灯片

1、用可溶性笔书写;

2、图文清楚醒目;

3、片内容量适度,一般20-50个词语/片,或20-35条数据/片;

4、注意色彩在绘图中运用。

参考板书原则。

四、投影仪使用过程中要注意的问题

1、确保学生能看清图文;

2、不能背着学生讲解图文;

3、讲、放结合,片间稍停;

4、可用多张幻灯片叠加方法表现事物发展、变化的过程;

5、易损坏的投影仪配件应有备用(如灯泡等)。

第四节幻灯片

一、幻灯片使用的目的

1、见前节;(略)

2、对艺术、建筑等专业的教学效果更好。

二、制作幻灯片

1、确定幻灯片所要展示的内容;

2、在幻灯片周围留出一条白边;

3、仔细排列文本;

4、文本内容简单明了;

5、制作图表,便于学生识别和理解;

6、科学确定图文色彩;

7、注意版权法的相关规定。

三、演示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

1、演示中,不同形式、内容的幻灯片交换使用;

2、幻灯片的内容要简明扼要,通俗易懂;

3、幻灯片应有上下、正反面的标记,便于使用;

4、放片与讲授同步,不要先讲后放;

5、灯片内容可制成纸质材料,便于学生学习;

6、对比性教学内容,可同时使用两台幻灯机;

7、课堂教学一般使用横向幻灯片;

8、使用幻灯片教学时间以10—15秒/片为宜;

9、使用配有无线遥控器的幻灯机更方便。

第五节电影和录像带

一、课前准备

1、要求学生做好看电影或录像的准备。放什么内容、主要看什么等。

2、指导学生正确评价播放内容。

3、自制电影或录像带时,要进行技术咨询和版权咨询。

4、制好后教师对片带要事先观看,认真审视,防止错误。

二、播放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

1、教师要和学生一起观看,维护观看纪律。

2、放、停相间,把放片和指导结合起来。

3、要求学生记要观看记录。

4、组织好观后讨论,要求学生写出短评。

第六节电脑和多媒体

一、课前准备 1、充分准备使用电脑技术进行教学的素材。 2、考虑以不同的方式讲解课程内容。 3、充实与课堂教学密切相关的内容。 4、思考教学内容有效呈现的方式: ①直接呈现内容;②作为工具使用;③用来交流信息。 5、了解现有教学软件,便于选用。 6、在校园网上与同行教师交流。 7、在电脑上准备教案、教学大纲、试卷以及课堂讲义材料。 二、上课时运用 1、将电脑的内容与讲授同步,投影到屏幕上。 2、在课堂上运用好交互式多媒体技术。

3、科学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切实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三、利用技术手段根据个体差异进行“因材施教”

1、让学生轻松自在地选择学习。

2、让学生参与交互式仿真活动。

3、建立班级电子邮箱帐户。

4、考虑将协作写作软件运用到课堂教学中。

5、建立电子服务器供学生学习使用。

四、网络教学的最新模式(见教材P192-193)

1、以教室为基本单位的局域网的教学模式。

2、以校园局网视频点播系统为基础的教学模式。

3、以Internet网络为基础的教学模式。

4、以Internet网络中教师个人网站为基础的教学模式。

5、以Internet网络中教师博客为基础的教学模式。

网络教学的这些新模式,拓宽了教学的时间与空间,为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提供了更为便捷的平台,使教学更为生动、及时、有效。

第九章作业——课堂教学的延伸和深化

第一节大学教学需要课外作业吗

一、大学教学课外作业的现状

讲述:

1、文科现状。

2、理科现状。

3、教师与学生的作业观现状。

二、大学教学需要课外作业

1、是学生理解、掌握、巩固和运用知识的需要。

2、历史的经验告诉我们大学需要课外作业。

《论语》中有“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和“温故而知新”之说

《学记》中有“时教必有正业,退息必有居学”的记载

第二节课外作业的目的

1、课外作业是学生对所学内容进行巩固、理解运用,从而达到熟练掌握的目的,并补充

和拓展课堂知识。

2、课外作业可以对学生达到教学目标,及其达到程度进行有效评价。

3、国外研究表明:学生的学业成绩与练习的相关系数为0.32,说明作业在学生学习中的重要作用。

第三节布置课外作业的两个关键问题

1、明确布臵课外作业的数量、难度和作用。

2、激发学生完成课外作业的动机。

只要明了以上两个关键问题,师生对课外作的一些不正确认识,教师对课外作业放任自流和“突击”测验的极端作法就会自行纠正。

第四节布置课外作业的有关策略

一、教师语言的运用 教师在布臵课外作业时,尽力运用“我想你会发现”、“我希望你们能看到”、“我对你们怎么想很感兴趣”之类话,可以削弱师生之间的控制与被控制关系,增强学生的自主性,学生可能会更发自内心地想完成作业。实质上,就是发挥语言的动机作用。

二、向学生准确表达作业的目的和方法

教师在向学生布臵作业时,应说明作业与课程有什么关系,是对学习内容作准备,是应用学到的知识解决问题,还是巩固和加深对课堂内容的理解。还要向学生讲清完成作业的方法,展示作业范本。学生明确了作用和方法后,就获得了完成作业的动力。

三、对学生的作业的评价

1、教师要及时收交和批改作业,并及时发给学生。

2、批改作业要有批有改,理工科改重于批,文科批重于改。批有眉批、尾批和注批三种,批语要明确,要具有针对性和鼓励性。

3、批改作业时,教师应作好批阅记录,便于下一次课开始讲评。

4、批改作业的主要方法:

①详批详改;②重点批改;③面批面改;④互相批改;⑤共同批改。这些方法,可根据作

业形式和要求适当选用。

四、对待爱找理由的学生

1、学生不按时完成和上交作业都有“理由”,研究表明:骗人的虚假理由的出现频率和正当理由的出现频率大致相当。

2、教师在布臵作业时,要明确规定完成与上交的时限,并说明对早交、按时交、延交和缺交现象有具体奖罚措施。

第五节高校作业的类型

一、阅读作业

1、阅读作业要结合课程目标和教材内容选读。

2、详细推荐阅读作业书刊名称、版本及查寻方法。

3、教师要结合教学及时检查阅读作业完成情况,如在提问、讨论中等。

二、问题解决型作业

1、理工科专业作业以问题解决型为主,其目的: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学习态度和意志;认真研究总结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2、把布臵问题解决型作业,与掌握所学知识,总结学习经验,坚持循序渐进,重在程序方法等有机结合起来。

3、在学生开始前和结束后,应组织学生进行解决问题的探索和总结讨论。

4、解决问题是大学生学习中较难的作业,教师要加强引导和指导。

三、写作作业(见教材P207-211)

1、教师布臵写作作业的目的要具体,不同的专业、不同的课程的写作作业目的是不同的(见教材P208)。

2、写作作业的布臵,时间上的提早与结束,内容上的分段多篇小论文与全期一篇大论文,学生收到的写作能力提高的效果是不一样,前者优于后者。

3、写作作业应随着学习进程的推进具有相应的难度梯度,逐步升高。

4、教师要加强写作作业的指导,使学生明确作业是什么;有什么具体写作要

求;主要包括什么内容如何思考;如何搜集资料等等。

四、观察和实践作业

观察和实践作业:是指通过实地考察、实验观察、参加实践来完成的作业形式。这种作业在各专业、绝大部分的课程中都可布臵(见教材P211-P213)。

1、观察、实践作业,要结合课程教学进行,认真规划、认真组织,努力实现作业目标。

2、观察、实践作业,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践能力、写作能力为主,作业为观察(考察)报告、实践报告的形式。

3、观察、实践作业,有助于学生毕业后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

4、现代信息技术为观察作业提供了广阔的平台。

5、各门课程要从人才培养的质量出发,适当多安排一些观察实践作业。

第十章课外辅导——课堂教学的有益补充

课外辅导的意义:是教学工作的重要教学环节;是课堂教学的延伸和补充,是对班级授课制弱点的克服措施,是了解学生意见,密切师生关系,改进教学工作,积累教学经验的有效途径。

课外辅导对教师的要求:①从实际出发,辨症施治和对症下药地进行辅导,做到因材施教;②辅导不要停留下问答上,要坚持启发式,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③教师要热情耐心,问耐不厌、诲人不倦的态度。 课外辅导的形式:①确定辅导时(办公);②深入教室、寝室。

第一节把握办公时间

一、确定办公时间做到按时办公(辅导时间)

1、确定办公时间、公布办公时间、地点和联系方式。

把确定的办公时间贴在办公室门上,包括办公室门牌号、办公电话、电子邮箱地址,传真号及办公具体时间。并在授课学生中宣布,要学生记录好。让学生便于寻找和联系。

2、坚守办公时间,学生有求必在教师一定要按时办公,不随意缺席,若有特殊情况,必须事先通知学生。

二、尽可能利用办公时间

1、要求学生事先应做好咨询准备,明确要解决的问题。

2、教师要增强辅导的针对性。

3、同类问题可采取座谈会、小组辅导等形式。

三、实施办公时间

在辅导中要思考以下问题。

1、营造一种轻松的交流环境,消除学生紧张心理。

2、认真倾听学生的提问,并使学生能感觉到。

3、在其他学生没来时,学生咨询后,可了解学生对教学的意见与建议。 第二节学习建议与辅导

一、一般性的指导

1、遵循教学的教育性规律,每个教师都有责任对学生德、智、体、美等各方面进行全面耐心指导。

2、教师应该了解学校关于学籍管理、教学管理和学生管理的有关规定和制度,

正确指导学生。

3、教师在指导中要坚守约定,动之以情,胜于父母,晓之有理,如同甘露,要耐心指导,

认真倾听,作好记录。

4、教师应重视在指导中了解学生对教学工作的意见和建议,通过指导,促进教学工作。

二、对新生和还未录取学生的建议

1、新生来到一个新的学习环境,人生地不熟,各方面需要教师耐心细致的指导,使新生更快融入新的学习环境。

2、教师应对新生的专业选择、课程选修、就业意向、建立学习团队,参加学习活动,充分利用学习时间和空间、学校规章制度等各方面认真指导,热情服务。

3、学校应编制新生入学指导大纲,使教师的指导有章可循。

三、“强制性”建议和指导

1、“强制性”指导就是教师对新生和学业上有困难的学生进行有组织的干预的策略。

2、导师就是一个有经验的教师,一对一地为缺乏经验的人提供建议、忠告、指导。

3、教师指导的内容:

①情感心理上的支持;②对职业和专业领域的发展提供直接帮助;③做角色的示范。

4、指导的途径:定期与学生见面;个别谈话;共同就餐、活动、电话、短信、博客等等。

第三节行为举止注意事项

1、身正为范,行为举止得当。 2、文明礼貌,谈吐得体。 3、遵守职业道德,专心教书育人。 4、防止性骚扰等不道德行为。 5、避免他人的曲解和误解。

第十一章教学反思——教师成长的必由之路

第一节教学反思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必由之路

一、教学反思的概念

教学反思是教师着眼于自己的教学活动过程来分析自己做出的某种行为、决策以及所产生的结果的过程,是一种通过提高参与者的自我觉察水平来促进能力发展的手段。

具体说:教学反思是教师从教学活动为思考对象,对教学过程中运用的教学方法、教学策略、教学媒体、教学效果等方面进行全面自我审视的过程,是对教学实践的回顾和重新认识,从而产生新的更趋合理性的教学方案与行为活动的过程,是教学的反思与反思后教学的有机统一。

二、教学反思是教师成长的必由之路

美国学者波斯纳提出了教师成长的简要公式:教师的成长=经验+反思。

1、教师专业发展要求教师在应用新的理论和知识的同时,要从经验中学习。

2、教师专业是一个持续成长的过程。在观察、反思、自我审视中不断提高。

3、教师专业是一个学习与研究的职业。在不断反思中,从“经验型教师”走向“反思型教师”,从“学者型教师”走向“研究型教师”,实现自身专业成长的必由之路。

第二节教学反思的特点和内容

一、教学反思的特点

1、在目标上直接着眼于教学行为的改变,而不是知识的获得。

2、在内容上,是陈述性知识与程序性知识、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实现理论与实践之间的相互促进。

3、在形式上,更多的是实践性的,是对教学技能和教学策略的反思。

4、在过程上,是对过来教学活动的反省和对未来教学实践的再思考。

二、教学反思的内容

1、对教学观念的反思。

2、对教学设计的反思。

3、对教学过程、自身教学行为的反思。

4、对教学反馈的反思。

第三节如何评估你的教学

一、评估教学的一般性策略

评估教学学生有第一发言权,因此,教学评估主要是利用多种形式,通过学生对你的教学态度、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效果等方面作出公正、客观的评价。

(一)快速收集意见并及时反馈

1、发调查卡。课后发给学生教学调查卡,几分钟填好,马上收交,及时综合,快速反馈。(小班用)

2、问卷调查。课后几分钟发给全班学生或学生代表教学问卷,填好收交,及时综合、反馈。

(大班用)

3、建立学生教学联系委员会。由2—3个学生组成,收集学生对教学的意见和建议,及时交给教师,教师整理后在全班反馈。

4、课程教学管理小组。主要是找出课程教学问题,提出改进课程教学意见,定期开会,教师参加。

5、电子邮件。通过电子邮件收集学生对课程教学的意见。

6、建议箱。通过建议箱收集学生对课程教学的意见。

7、教师要认真分析学生意见,还可请同事、专家协助你分析,并尽快答复反馈给学生。

(二)观看录像带

反复观看自己上课的实况录像,分析你上课的成功与不足,也可请同事、教学督导一起看,共同分析课堂教学情况,提出改进意见,促进教师在教学中不断发扬优点,克服不足,解决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三)通过列清单来明确你的分析重点

教师可以根据自己特殊的兴趣爱好列出清单,也可以参考教材P235-236的清单,对自己的教学进行自我分析和评价。

(四)制作教学档案

通过制作课程教学档案,从档案材料特别是自我评价和试卷分析等材料,来评估自己的教学。

二、其他几种教学反思的方法

(一)记教学日志

教学日志是按照日期对教师教育教学中的事件进行记录的文体。教学日志可使教师定期回顾和反思日常的教育情境。

反思教学日记,指教师将自己的教学实践的某个方面,连同自己的体会和感受诉诸笔端,从而实现自我监控的最直接、最简易的方式。

通过教学日志和反思日记,发现自己存在的问题。做出解决问题的对策,不断更新教育观念、改革教学工作,促进专业发展,走向成熟、走向成功。

(二)写教育博客

反思日记是教师的个人内省行为,具有偏面性,网络日记是教师内省的外显行为,可以集思广益,相互启发,扬长避短,取长补短。因此,教师写教育博客,可以使教师永远充满改革创新的精神,不断提高教学能力,是教师专业不断发展的必由之路。

(三)相互交流

1、与同行交流,与其他教师交流教学工作的经验。学习他人长处,促进自己发展。

2、观摩公开课。学习他人课堂教学的经验,促进自己教学水平的提高。

3、互相听课,取长补短,促进共同提高。

第十二章心理健康——教师成长的重要保证

第一节高校教师心理健康的基本概念

一、心理健康的概念

1、心理健康:广义的心理健康、狭义的心理健康

完整把握心理健康的概念应把广义与狭义结合起来,即心理健康是一个过程。总之,心理健康是指一种合乎某种社会水准的行为。一方面个体行为能被社会所接受;另一方面个体本身带来心理上的自我完善和积极的发展。

2、高校教师心理健康亦有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方面教师心理健康是教师的一种心理充分发展的状态,是心理素质协调发展的最佳表现,是心理机能发展的最高境界,表现出教师心理健康发展性的一面;另一方面,也指维护教师心理健康,预防教师适应性心理问题的产生,使教师达到良好的社会适应,表现出教师心理健康适应性的一面。

3、所谓高校教师心理健康是指教师在内外环境允许的条件下,所保持的最佳心理状态。即内心世界与客观世界的一种平衡关系,是教师自我与他人之间的一种良好关系的维持,即

不仅是自我安定感和安心感的获得和确保,还要自我实现,具有为他人的健康服务的能力。

二、心理健康的标准

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WHO)关于健康的定义:健康不是指没有疾病或不正常的存在,进而指每个人在生物层面、心理层面、社会层面上能保持最佳、最高的情况。

《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将心理健康解释为:心理健康是指个体心理在本身及

环境条件许可范围内所能得到的最佳功能状态,但不是十全十美的绝对状态。 国内学者关于心理健康的定义则是指不仅没有心理疾病或变态,且在个体身体、心理以及社会上均能保持最高、最佳状态。

(一)WHO提出的心理健康标准

WHO主要用描述性的语言对心理健康作出了界定:

1、具有健康心理的人,人格是完整的;自我感觉是良好的;情绪是稳定的,且积极情绪多于消极情绪;有较好的自控能力,能保持心理平衡;能自尊、自爱、自信,有自知之明。

2、一个人在自己所处的环境中,有充分的安全感,且能保持正常的人际关系,能受到他人的欢迎和信任。

3、心理健康的人,对未来有明确的生活目标,并能切合实际地不断进取,有理想和事业上的追求。

(二)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和迈特尔曼提出的判断心理健康的标准

马斯洛从他的需要层次理论出来,从心理学的角度对心理健康提出了自己的标准:

1、有充分的安全感,即不会感到有某种危险对自己造成威胁。

2、充分了解自己,并能对自己的能力做恰当的估计,即人们常说的有“自知之明”。

3、生活目标和理想切合实际,而非有过高的或缺乏明确的生活目标。

4、与现实环境保持接触,即知行结合,而不是空想与自我封闭。

5、能保持个性的完整和谐,悦纳自己,有好的个人修养。

6、具有从经验中学习的能力,而非固执、我行我素。

7、适度的情绪发泄与控制能力,而非任意冲动或苦行僧式的压抑。

8、在不违背集体意志的前提下有限度地发挥个性,而非盲从和随波逐流。

9、在不违背社会道德规范的情况下,能适当满足个人基本需要,也就是人们常说的要处

理好集体与个人的关系。

(三)我国心理学家提出的有关心理健康的几条指标

我国心理学家在王登峰等研究心理现象的过程中,也提出了有关心理健康的标准:

1、了解自我,悦纳自我。

2、接受他人,善与人处。

3、热爱生活,乐于工作。

4、面对现实,接受现实,适应现实,改变现实。

5、能协调与控制情绪,心境良好。

6、人格和谐完整。

7、智力正常。

8、心理行为符合年龄特征。

三、高校教师心理健康的标准

1、能够体验自我存在的价值。

2、能够顺利开展教学活动。

3、能够主动融入社会生活。

4、能够确立积极的教育心境。

5、能够控制自己的情绪。

6、能够融洽协调教育人际关系。

7、能够适应和改造教育环境。

第二节高校教师常见心理问题及原因分析

一、高校教师常见的心理问题

由于社会地位和经济地位、福利待遇和工作环境,工作任务和工作责任、工作竞争和社会期望等方面的原因,导致高校教师心理压力增加,心理健康问题日益复杂。

(一)不能适应新的素质要求

1、现代教育思想对高校提出更高要求。

2、现代教育技术的掌握与运用。

3、教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化。

4、双语教学要求的不断提高。

使教师产生了焦虑感、畏难情绪、忧郁、担心。表现出精神不振,对教学失去兴趣,对学生漠然等。

(二)不能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1、冷漠;

2、自卑;

3、疏远等

交往少,师生关系、同事关系不良。

(三)不能有效地履行工作职责

1、对教学采取应付态度。

2、有的教师受到不公正待遇后,将烦恼、

怨愤发泄在学生身上。

3、对学生失去爱心和耐心。

(四)不能正确地面对理想与现实的反差

1、新教师的理想与现实产生较大反差。

2、主观与客观产生较大矛盾。

教学效果不理想,将原因归于学生、家长和学校。

二、高校教师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

(一)社会层面的影响

1、大学教师也是一个普通的社会工作者,不合理的经济收入、生活待遇是心理倦怠的主要原因。

2、教师的社会支持系统严重欠缺,将教学质量差、将学生问题多等责任归于教师。

3、社会对教师的要求高,而独生子女教育问题、知识更新的学习压力,给高校教师带来危机感。

4、社会转型时期的社会价值观念混淆,使部分教师心理平衡被打破。

(二)学校层面的影响

1、工作要求高,工作任务大。

2、学校氛围的和谐程度。

3、多种角色冲突。

4、孤独感的生成。

5、职称评聘压力。

(三)家庭层面的影响

1、教师职业的特殊性,家庭是学习和工作的地方,使家庭问题多于其他群体。

2、子女升学与就业的困难压力。

3、家庭成员的关心与气氛直接影响教师个体心理健康。叙述“内向家庭”、“外向家庭”、

“健康家庭”三种家庭情况。

4、家庭经济压力影响教师个体的心理健康。面临恋爱、买房、结婚、生子、养老等多种心理压力。

(四)个体层面的影响

1、中青年教师因学校升格,面对求知欲强,研究性学习的大学生,感到知识准备不足,知识结构陈旧、学历低,有又要重新学习新知识和考研的焦虑。

2、新毕业的本科生、硕士生、博士生与“双师”型教师的要求差距较大。因为没有接受过正规或较长时间的教学技能和水平培训,缺少一线实践操作指导应用水平而感到焦虑。

3、一些工作多年的老教师,在知识经济高度发展的今天,他们的知识和管理学生的模式受到挑战,心感不安。

第三节高校教师心理健康扶助举措

一、高校教师心理健康训练

(一)高校教师工作积极性降低的心理调适

针对工作积极性降低的心理,开展心理训练。如精神放松训练等,见教材P253。

(二)教师职业道德心理的培养

在当今高校中,出现了很多不良教师行为,如学术造假、论文抄袭等,这些问题不一定完全是教师职业道德问题,有些属于教师心理健康问题的表现,压力过大,要求过高,都是教师在职业压力下的一种心理失常反应。可以通过心理训练解决。

如:心态调整训练(见教材P254-255)

(三)高校教师问题行为的心理预防

高校教师问题行为:①违背教师职业道德的行为;②学术不端的行为;③违背教育教学规

律的行为;④伤害学生的行为等。对教师问题行为要采取训练措施,积极预防。 如目标制定训练(见教材P255-256)

说明目标与动机有直接关系,因而教师在教学工作、家庭生活、社会交往中都应确定一个切实可行,易于实现的目标。

(四)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的心理策略

1、克服人际偏见,形成对学生的正确认识。

2、加强个性修养,增进对学生的人际吸引。

3、采取民主型的领导方式,促进与学生的心理相容。

见教材P257-258,例:不良习惯反思训练,内容一至五

(五)高校教师课堂管理技能的心理训练

高校学生逃课、旷课、迟到、早退现象较为严重,究其原因是缺乏有效的课堂管理技能。通过训练,可以提高教师课堂管理的技能,见教材P258-259,例:自我开放训练。

我们应该从大视野的背景下,去关注高校教师的心理发展,构建心理培训的课

程体系,通过针对性的训练内容,帮助教师完善自身心理素质,提高教师的教育教学与管理能力。参看P259恰到好处教学法的八条规则。

二、高校教师心理健康咨询方法

20世纪20年代初开始,随着心理咨询理论不断发展,心理咨询的方法也越来越多,现从400多方法选讲以下4种。

(一)精神分析疗法

精神分析学派的创始人弗洛伊德,现代心理咨询与治疗的鼻祖,其精神分析治疗法:主要是把来访者所不知晓的症状产生的真正原因和意义,通过挖掘潜意识的心理过程,将其

“召回”到意识范围内,使来访者了解症状的真实意义,以便使症状消失。 也就是说,通过挖掘来访者潜意识中的心理矛盾和冲突,找到致病的症结,并把它带到意

识领域中来,使来访者对此有所领悟,在实现原则的指导下得以纠正和消除,从而建立良

好、健康的心理结构,达到心理健康。

其咨询的基本目标:使潜意识意识化,使潜意识冲突表面化,从而帮助来访者重新认识或重建人格,克服其潜意识冲突。

精神分析法主要包括:自由联想,疏导宣泄;认知与领悟;暗示疗法。

(二)行为疗法

行为疗法是在行为主义心理学的理论基础上,分别开发出的若干种疗法集合而成的,其基本认识是:异常行为和正常行为一样,是通过学习、训练后天培养而获得的,自然也可以通过学习和训练来改变或消失。

行为疗法在心理咨询中广泛运用,其中经典的具体疗法有系统脱敏法、满灌疗法、厌恶疗法、奖励强化法、放松疗法等。

在行为疗法中,把以操作性行为理论为基础的方法叫行为矫正。把以经典性行为理论(巴甫洛夫理论)为基础的方法叫行为疗法。

(三)人本主义疗法

以为人中心的人本主义疗法主要有两种形式:患者中心疗法和小团体疗法。患者中心疗法,一般用于有心理冲突或心理疾病的来访者。小团体疗法,主要解决交往障碍和社会生活中存在的问题。

人本主义疗法强调来访者的主观能动性,对人采取积极乐观的看法,注重个人的内在价值和主观体验,强调咨询关系的重要性,强调以咨询者的态度为中心。此法不适合心理危机中需要给予某些指导性策略的来访者和无法进行口语表达的来访者。

(四)认知疗法

认知疗法是根据人认知过程会影响其情绪和行为的理论假设,通过认知和行为技术来改变来访者的不良认知,从而减轻或消除其情绪问题和非适应性行为。 认知疗法的主要着眼点是来访者的认知问题,企图通过改变来访者对自己,对他人或对事物的看法与态度,来改变所表现的心理问题。认知疗法有许多具体技术:三栏目技术,与不合理信念辩论技术,合理情感想象技术,自我指导训练等。

三、构建良好的社会保障环境

教师是“相对孤立”的职业,缺乏社会认同和支持,引起心理问题的出现。

(一)要给予高校教师准确真实的定位

1、高校教师是社会良知的守护者和引导者,传承文化,敏感社会,促进社会

发展。

2、高校教师是学生健康人格的塑造者。

传授知识技能,促进学生全面发展。通过人文和科学教育,全面发展学生素质,使学生成

为全面发展的人,成为创造性和建设性的个体。

(二)继续健全完善对高校教师的评估评价体系

由于教师劳动的特殊性和评价者的主观性,现有评价高校教师的指标体系,科学性不够,有时不但不能提高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反而挫伤了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因此,急需进一步健全和完善高校教师的评估评价体系。

(三)切实解决好高校教师的待遇问题

教师是社会的普通劳动者,通过党和政府的努力,教师的待遇已经改善了许多。但仍然存在工资收入、住房、医疗等物质待遇问题,青年教师更为突出,需要继续切实予以解决,以调动大学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教书育人的积极性。

(四)建立完善的心理服务机构

1、把心理健康列入高校教师继续教育的内容。

2、对学校各级的管理人员进行心理保健专题培训。

3、学校建立教师心理咨询中心。

4、教师心理咨询进入教师居住社区。


相关文章

  • 普通高校体育教师继续教育的可持续发展研究
  • 摘要: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信息与知识的急剧增长,人类需要不断地进行学习从而更新现有知识.调整现有知识结构.因此,探讨高校体育教师继续教育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时代要求高校必须大力实施创新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高素质创新型人才.因 ...查看


  • 高等学校行政体制改革
  • 高等学校行政体制改革 [摘 要]高等学校中的行政化管理体制给高等教育带来多重负面作用,使之机构庞杂,人员拥挤,学术腐败,教风学风每况愈下.行政体制.评价机制.课程设置等方面的改革势在必行.教育去行政化,改革和完善教育.教学.教师的评价机制, ...查看


  • 高职教师继续教育培养模式及培养效果的评价体系研究
  • 摘 要:教育界对高职技能型教师继续教育模式的研究,定性分析多,定量研究甚少.文章提出高职技能型教师继续教育模式体系是多元化的,首次提出高职技能型教师继续教育多层次目标体系内容,并尝试提出模糊评价高职技能型教师继续教育培养效果的思路. 关键词 ...查看


  • 我国高校艺术教育发展的现状及思考
  • 我国高校艺术教育在改革开放后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仍存在着对高校艺术教育重视不足,定位有偏差,课程设置及教学模式.师资队伍建设及管理方面等问题,极大地制约着我国高校艺术教育事业的发展.针对这些问题,该文在加强认识.人才培养.课程设置.教学模式 ...查看


  • ZJ浅谈运动心理学在高校体育教学中的应用
  • 浅谈运动心理学在高校体育教学中的应用 陈建军. 浅谈运动心理学在高校体育教学中的应用[J].体育世界(学术), 2016(11) 146-147 摘 要:近年来,运动心理学研究范围不断拓宽,其在各个领域内的重要性也愈加体现.对于高校体育而言 ...查看


  • 十条关于改进高校督导工作的建议
  • 十条关于改进高校教学督导工作的建议 段 新(duanxinxyz ) 摘要:教学督导工作是个新生事物,是高校教学管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提升高校教学质量与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措施.为了进一步改进与完善高校教学督导工作,建议从优化队伍.健全制度 ...查看


  • 双师型教师的培养
  • 卢鹏程:如何打造实至名归的" 双师型" 教师队伍 2012年03月14日 来源:<中国教育报>2012年3月14日第7版 目前,中职学校中"双师型"教师的"含金量"并不 ...查看


  • 2015微课方案
  • 运城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2015年教师微课教学比赛方案 为贯彻落实教育部<关于2015年全国高校(高职高专)微课教学比赛通知>精神,推进我校教师专业发展和教学能力的提升,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融合,提高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根据我校 ...查看


  • "嵌入式"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探析
  • 摘要:本文通过分析"嵌入式"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特点,总结了该模式在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制定.校内校外实训基地及"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教学和就业服务等方面具有的得天独厚的优势,高校可借助这些优势深化 ...查看


  • 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下地方高校行政管理专业人才培养路径探索_罗向菲
  • [教改创新] 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下地方高校行政管理 专业人才培养路径探索 罗向菲 (惠州学院政法系,广东 惠州516007) 摘要: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是高校应社会进步与发展需要而采用的以培养创新型人才为目标的人才培养策略体系及运行方式.在这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