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科技辉煌发展60年》之高校科技——
安徽师范大学
增强科技实力 打造科技平台 推进科技服务 提高科技竞争力
一、学校概况
安徽师范大学是安徽建校最早的高等学府。学校坐落在具有“徽风皖韵、千湖之城”美誉的国家级开放城市——芜湖,濒临浩瀚长江,傍依灵秀赭山,是一所集江南自然之神秀、汇安徽人文之灵杰的省属重点大学。在80年的办学历程中,我校的科技事业不断发展,扎实推进,部分学科的发展已经走在全国前列,产生了较为深远的影响。为学校教学研究型大学目标的实现和“科教兴国”、“科教兴皖”战略的实施和建设创新型国家做出了自己的贡献。 学校现有数学计算机科学学院、物理与电子信息学院、化学与材料科学学院、国土资源与旅游学院、生命科学学院、环境科学学院等15个学院,以及皖江学院、继续教育学院、国际教育学院和教师教育学院。已经形成了博士——硕士——学士教育等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完整的人才培养体系,已发展成为一所融理学、工学、经济学、管理学、法学等学科门类于一体,师范与非师范并举,在安徽乃至全国有较大影响,被安徽省委、省政府确定为优先建设的综合性大学。
学校现有7个博士点、2个博士后流动站、8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88个硕士点、60个本科专业,其中2/3为非师范专业。教师中具有高级职称的人员621人,具有博士学位的人员238人。拥有国内外主要网络资源及数据库,馆藏资源基本实现了数字化。图书馆根据学校的专业设置、学科分布和教学科研发展需要进行文献资源建设。八十年的历史嬗递,馆藏文献建设基本一脉相承,馆藏文献总量300余万册,藏书范围涵盖科技诸多学科。科技核心检索刊物连续性强。世界著名的《科学文摘》(英国)、《生物文摘》(美国)、《文摘杂志》(前苏联)我校都有收藏。美国的《化学文摘》从1907年创刊起一直收藏至今。学校现有中外文电子资源库28种,其中外文数据库14种,主要有:美国生物文摘、Elsevier SDOS、Springer Link、EBSCO、John Wiley、CA on CD等。另有试用数据库20余种,我校科技发展所需的信息检索、查询和科技查新基本能满足需要。
二、80年建设 科技事业扎实推进
自1978年全国科技大会以来,学校积极转变工作方向,1979年校党委召开扩大会议决定把学校工作的重点转移到教学和科研上来,把加强科研工作、提高学术水平,作为学校师资队伍建设和人才培养的重点来抓,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促进了我校科研水平的提高。
近年来,在校党委和校行政的正确领导下,全校科研工作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以人为本、内涵发展,质量立校”的工作理念,以服务国家与地方经济建设需求、学校发展和科研人员为宗旨,以制度创新和改革为动力,以增强持续创新能力、提升学科发展水平为核心,以高素质创新团队打造、高层次创新平台建设、高级别项目立项和实施、高水平创新成果培育、高效益社会服务为重点。经过不懈努力,我校科学研究、学科建设和社会服务事业快速发展,扎实推进,为实现学校“有特色高水平教学研究型大学”办学目标增添了新内涵。
1、 坚持科研体制改革,建立科研激励机制,促进科学研究健康发展。
1978年学校就成立了产业科研处,后改为科研科隶属教务处,1984年正式成立科研处,专门负责科研管理工作。近年来,根据科研工作的发展现状,学校以完善科研管理体系为基
础,以培养青年科研人才为前提,以促进高水平科研成果和项目产出为目标,以促进学科发展为宗旨,对我校的科研激励机制和管理体制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改革。在激励机制改革方面,学校先后出台并修订完善了《安徽师范大学教学、科研突出成果及研究课题奖励暂行办法》等奖励政策,实行省部级以上项目经费1:1的配套政策,同时加大了学校对科研成果奖励的投入力度。相继设立了校级“青年基金”、“专项基金”、“出版基金”、“博士启动基金”、“校级创新团队”、“校级重点科研项目”等科研基金,对学校优势科研方向进行了重点培育和激励,大大激发了广大教师的科研积极性和创新性,推动了我校科研水平的提高,促进了学校科研工作的健康发展。在管理体制改革方面,重点加大了规章制度建设,健全和完善了科研管理体制,以制度保证科学研究和学术活动的进行。先后颁布了《安徽师范大学重点实验室建设与管理暂行办法》、《安徽师范大学学术活动管理暂行规定》等18个科研管理文件,建立并完善了校院两级科研管理体系,保证了我校的科研管理的制度化和科学化,科研管理的长效机制已初步形成。
2、以高素质创新团队打造、高层次创新平台建设为抓手,推动学科建设与发展。 健全的科技平台是科技工作顺利开展的重要保障。学校一直十分重视科研机构的建设。自1978年以后的10年间,为了加强科研力量的建设,学校先后成立了有机化学研究所和环境科学研究中心等科研机构,还设立了安徽地理、动物、植物等研究室和分析测试中心、计算机应用中心、环境科学研究中心,在一定程度上构成了当时我校科研机构的框架,为我校科学研究的开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近年来,学校确立了 “发挥优势,注重特色,突出重点,强化应用”的学科建设与发展指导思想,提出了“凝炼学科方向,汇聚学科队伍,打造学科平台,提高学科水平”的学科发展思路。学校以文、理、教育为主,法、经、管、工等多学科相互支撑、协调发展,调整和优化学科结构,大力扶持新兴学科和应用学科,加快特色学科和交叉学科发展。通过体制和机制创新,促进各学科之间的交融渗透,形成新的学科增长点,增强了学科综合性,实现优秀学科建设的率先发展、创新发展和跨越发展。学校已有安徽省重点学科18个(其中B类重点学科17个、A类重点学科1个);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1个、安徽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3个、国家体育总局体育文化发展中心体育文化研究基地1个;校级重点学科已发展到28个;学校现有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创新服务平台、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共有9个(省部共建教育部重点实验室1个;省重点实验室3个;省级科技创新公共服务平台1个;省高校重点实验室3个;省高校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个)。我校科研创新团队建设也取得了新发展,现有2个省级优秀科研创新团队。这些高水平科技平台为学校科技事业的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资讯支撑,汇聚了大批高层次、高素质科技研究人才、整合了科技优势资源和力量。
3、不断拓展交流空间 融入世界发展。
为及时了解各学科研究动态,学校抢抓各种机遇,创造条件,争取开展跨学科、跨学校、跨国界的学术交流与合作研究,营造有利于科学发展的学术环境。鼓励和支持院、系、所、中心承办全国性和国际性学术会议,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的办法,主动与国内外著名高校和研究机构建立学术联系,积极开展和扩大对外学术交流与合作研究;通过各种途径,扩大学校科学研究在全省、全国的影响,拓展学校开展国内、国际合作研究的空间;积极鼓励召开国内、国际重要学术会议,具有博士、硕士学位点和省级重点学科的院、系及专职研究机构,每2-3年至少召开一次国际或国内重大学术会议;10年来,学校举办国际国内重大学术会议150余次。学校设立了学术交流基金,在经费上给予国内重大学术会议和国际学术会议一定的支持。
三、80年发展 科技成就硕果累累
安徽师范大学的科技工作者严谨治学、不懈努力,促进了学校科技事业的蓬勃发展,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均出版、发表了大量高水平的学术专著和学术论文,产生了一批在全国有影响的重要学术成果。
学术成果方面:
多年来,学校一直高度注重对学术成果的培育,通过改革科研成果奖励政策与激励机制,修订科研成果奖励办法,进一步加大对高显示度成果的奖励力度,从追求论文发表数量到追求论文质量和影响因子转变,从追求国内领先到追求国际领先转变,形成了一批有我校特色的品牌优秀成果。
1978年后的10年期间,化学系编写教材《工业化学》,生物系陈壁辉教授的《珍贵动物扬子鳄》,查啸虎教授主持的《安徽植物志》,地理系编写的《安徽农业地理》、《安徽植被》、《安徽旅游》,物理系参与编写的《大学物理自学丛书》,数学系罗嵩龄、许依群、徐定宥参与翻译的英文拓扑学教材《拓扑学导论》与《拓扑学基本教程》在国内产生了较大影响。论文方面,物理系教师仅在1985、1986两年里,完成28篇论文先后在英国《物理杂志》、民主德国《固体物理》以及国内的《科学通报》、《理论物理通讯》(英文版)等权威期刊上发表,其中《有限温度和有限化学势下规范理论的热力学性质II》、《广义相对论中静态荷电球体的精确解》和《高阶的Nielsen方程》、《大气压行波激励氮分子激光器》等论文颇具影响。杜宜瑾教授的“凝聚态理论”研究论文14篇皆被国内外重要刊物发表,其中10篇分别收入英国《物理文摘杂志》、《固态文摘杂志》和美国《中国物理学杂志》(英文版)。据中国科学技术情报研究所《1989年中国科技论文统计与分析报告》:1989年度安徽地区高校发表的科技论文被国际知名的世界性重要检索系统SCI(科学引文索引)、ISTP(科学技术会议索引)、ISP(科学评论索引)收集的共216篇,其中中国科技大学196篇(居全国高校第三名);安徽地区其他高校共20篇,安徽师范大学10篇,居全国高校第74位。1993年国家教委计划建设司和中国科技信息研究所研究中心以SCI光盘为检索对象,编印了“世界高校论文产出排名榜”(科技)资料,资料中将我国各高等学校(含大专)1988—1991年各年度被SCI收录论文情况进行了统计排序。我校在连续三年的排名榜上均位居华东地区省属重点师大的首位。近5年,学校发表的学术论文、学术著作的数量和质量大幅增长,共发表国家级以上科研论文3887篇, SCIE收录论文478篇,出版各类著作及教材620部。根据中国科技信息情报所2008年度发布信息,我校SCIE论文同类机构排名99位,SCI被引用数量和次数同类机构排名74位,达到历史最好水平。根据2009年中国大学前100名最新排名,我校理学排名第43位(2008年排名第50位)。
成果获奖方面:
我校在不同的历史发展时期,根据校情和国家科技发展政策,大力鼓励科学研究原始创新,树立精品和高显示度成果意识,对获奖成果在政策支持和奖励提升上不断加大力度,对科研成果进行了积极整合,获得了国家及地方有关部门的多个奖项,扩大了学校的学术影响力。
1979—1985年间,化学系积极开展镧系金属有机化学的理论研究,先后在国内一级杂志上发表论文4篇,其中一篇被编入《稀土开发与应用的新成就》(英文版)。生物系先后发表科学论文70余篇,七项成果荣获省科技成果奖。数学系丁万鼎的《紧邻速度函数的拟可逆测度》、《有限随机场的一个动模型》、《无务质点马尔可夫过程与q过程》,莫嘉琪的“抛物型方程第三边值问题的积分算子方法”和“奇异椭圆型方程的Diriehet”都曾获国家或省级奖项。
1988年,生物系陈璧辉教授主持的“扬子鳄生态研究”获国家科技奖四等奖,这是我校首次获得国家科技奖,也是第三届科技奖我省唯一的获奖项目。1988年,安徽省第三次
科技进步奖评审,我校以7项获奖成果居全省各高校获奖项目数之首。这是我省科技进步奖第一次在这个领域内颁奖,在奖励的23项成果中,我校占30%。其中地理系主持研究的《安徽植被》是唯一入选的二等奖,也是我校首次荣获的安徽省科技进步二等奖。1991年我校有五项科技成果荣获安徽省科技进步奖。2000年以来,我校10余项成果获得安徽省自然科学奖(现为安徽省科学技术奖),其中二等奖3项,分别是王绍武教授主持的“稀土金属配合物的研究-合成、性质与结构 ”(2000年)、吴孝兵教授主持的“扬子鳄消化道内分泌细胞的超微结构和免疫组织化学研究”(2003年)及王伦教授主持的“生物大分子生物大分子发光探针的研究与应用”(2005年)。
科研项目方面:
多年来,学校不断加强信息交流,积极拓宽项目申报的渠道,高度重视与国家自然基金委、国家社科办、省科技厅、省教育厅等主管部门的联系,利用优势和特色学科进行相关专题研究,在项目执行中加强项目过程管理,项目立项数量和质量不断提升。
在科研项目立项方面有:1988年地理系韩也良、潘宝林副教授申请的《黄山风景区开发理论的地学研究》获国家基金委批准立项。地理系讲师查良松主持研究的“我国太阳辐射量的概率值时空分布研究”,被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批准为资助项目。这一课题,是我校首次得到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科学基金资助的项目。此后,我校承担高级别项目数量有所提升,仅1992到1994年,学校单独和合作承担的科研项目有367项,其中国家级项目27项,投入科研经费314.57万元。近年来,学校坚持以高级别项目立项、高水平成果培育为抓手,推动我校科研水平上台阶、上水平。科研项目立项数量与质量大幅提升,学校科研实力显著增强。据统计,近5年,学校各级各类科研项目立项1448项,省部级及其以上项目375项,其中国家级项目101项;尤其是2008年度,我校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3项,实现历史性突破,在同类院校中产生了较大影响。其中化学与材料科学学院王绍武教授获得国家科技基金重点项目资助,为学校首次获得该项目资助。科研项目申报渠道大大拓宽,在国家863计划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际合作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数学天元青年基金、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项目,教育部高校博士学科点专项科研基金等高级别项目上实现了零的突破。
科技人才培养方面:
我校深知人才是科技发展之本,多年来,学校以项目立项和实施为抓手,造就了一批高素质学术带头人,有5人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4人入选“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 5人入选“皖江学者计划”特聘教授;6人入选“皖江学者计划”讲席教授;16人被选拔为安徽省学术与技术带头人(已公示)。已形成一支年富力强、思想活跃、学历层次高、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科研人才队伍。
四、80年努力 科技成果服务社会效益显著
我校一直以来非常重视履行学校服务社会的职能,上世纪80年代,我校生物系王义彰等人的成果“光呼吸抑制剂及硫酸氢纳应用研究”与孙昌璜等人的成果“小麦高产途径—高肥宽行稀播研究”作为国家级重大科学技术研究成果载入国家《科学技术研究成果公报》。此外,校光仪厂与合工大测量教研室合作研制的DS3-2自动安平水准仪,陆同兴等研制的氮分子激光器,叶钟文等与芜湖造漆厂研制的合成乳胶,都先后投入生产。化学系“化学凝聚法处理印染废水研究”,生物系“杂交稻空瘪粒生理研究”和“农抗菌素294的筛选与防治水稻百叶枯病的研究”,对工农业生产产生很大作用。1985年省首届科技成果交易会上,学校有“食用菜子油中黄曲霉毒素的去除与净化”、“微生物生物色素小量生产的技术”、
“防水阻燃帆布生产技术”、“山梨酸合成”等14个项目参加了交易,其中四项又参加了全国首届技术成果交易会,两项被选送参加了全国粮食深度加工和饲料工业的技术交易会。
近年来,在校党委和行政的正确领导下,学校树立了“以服务求支持,以贡献谋发展”的社会服务理念,坚持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并举的工作方针,围绕科学研究服务于国家和地方经济建设,推动高效益社会服务工作。据统计,5年来,学校先后组织参加产学研合作活动11次,签订合作协议84项;共承担横向课题150余项;利用专业服务资质为20多个地方政府编制了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为近100个地方政府或企业进行生态和旅游规划评价工作;为400余家企业进行了环境影响评价分析;与芜湖市人力资源部开展人力资源管理师等相关资格培训工作。此外,结合专业特点,积极为地方培训相关专业人才,已为我省社区干部进行专业培训达2000多人次。我校有多位专家教授与芜湖市地方企业建立了长期的合作与联系,如生命科学学院蔡亚非教授与卫岗乳业已达成长期合作关系。化学与材料科学学院王绍武教授和孙益民教授为联合国首批咨商专家,多年来一直参与地方企业的改革与发展咨询工作,为企业发展出谋划策。物理与电信学院朱向冰副教授与铜陵毅远光电技术有限公司合作研发的LED灯具等已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市场前景广阔。
科研发展的动力在于创新,科技创新的载体是专利发明,为调动全校本科生和研究生从事专利发明的积极性,2008年举办了首届大学生专利大赛,加强了大学生对专利发明的认识,有效地促进了广大学生进行发明创造的积极性。近年来,我校教职员工的知识产权的保护意识逐步提高,目前我校获授权的专利12项,其中实用新型专利1项,香港发明专利1项,国家发明专利10项。2008年我校专家的发明专利为芜湖市6家企业申请高新技术企业提供了技术资料支撑,其中有5家顺利获得省级高新技术企业称号,为企业可持续发展创造了条件。目前,我校正以合芜蚌自主创新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试点高校为契机,鼓励我校教师积极申请科技特派员和专职创新岗位,做到在服务国家和地方经济建设的大局中体现价值,在贡献力量中求取发展,在自主创新中培养人才。
我校科技事业目前呈现蓬勃发展的态势,部分学科的研究在全国已处于领先水平。如有机化学、无机化学、分析化学、扬子鳄研究、轮虫生物学、自然地理和旅游规划等应用研究方向特色鲜明、科研成果突出、赶超世界水平,显现出在国内同类学科的较大优势,服务社会意识和能力也逐步扩大。随着我校科技事业的不断发展和广大科技研究工作者的不懈努力,我校的科技事业将会迎来更加辉煌的明天。
(安徽师范大学科研处 王立龙撰稿,[1**********];0553-5910119)
《安徽科技辉煌发展60年》之高校科技——
安徽师范大学
增强科技实力 打造科技平台 推进科技服务 提高科技竞争力
一、学校概况
安徽师范大学是安徽建校最早的高等学府。学校坐落在具有“徽风皖韵、千湖之城”美誉的国家级开放城市——芜湖,濒临浩瀚长江,傍依灵秀赭山,是一所集江南自然之神秀、汇安徽人文之灵杰的省属重点大学。在80年的办学历程中,我校的科技事业不断发展,扎实推进,部分学科的发展已经走在全国前列,产生了较为深远的影响。为学校教学研究型大学目标的实现和“科教兴国”、“科教兴皖”战略的实施和建设创新型国家做出了自己的贡献。 学校现有数学计算机科学学院、物理与电子信息学院、化学与材料科学学院、国土资源与旅游学院、生命科学学院、环境科学学院等15个学院,以及皖江学院、继续教育学院、国际教育学院和教师教育学院。已经形成了博士——硕士——学士教育等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完整的人才培养体系,已发展成为一所融理学、工学、经济学、管理学、法学等学科门类于一体,师范与非师范并举,在安徽乃至全国有较大影响,被安徽省委、省政府确定为优先建设的综合性大学。
学校现有7个博士点、2个博士后流动站、8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88个硕士点、60个本科专业,其中2/3为非师范专业。教师中具有高级职称的人员621人,具有博士学位的人员238人。拥有国内外主要网络资源及数据库,馆藏资源基本实现了数字化。图书馆根据学校的专业设置、学科分布和教学科研发展需要进行文献资源建设。八十年的历史嬗递,馆藏文献建设基本一脉相承,馆藏文献总量300余万册,藏书范围涵盖科技诸多学科。科技核心检索刊物连续性强。世界著名的《科学文摘》(英国)、《生物文摘》(美国)、《文摘杂志》(前苏联)我校都有收藏。美国的《化学文摘》从1907年创刊起一直收藏至今。学校现有中外文电子资源库28种,其中外文数据库14种,主要有:美国生物文摘、Elsevier SDOS、Springer Link、EBSCO、John Wiley、CA on CD等。另有试用数据库20余种,我校科技发展所需的信息检索、查询和科技查新基本能满足需要。
二、80年建设 科技事业扎实推进
自1978年全国科技大会以来,学校积极转变工作方向,1979年校党委召开扩大会议决定把学校工作的重点转移到教学和科研上来,把加强科研工作、提高学术水平,作为学校师资队伍建设和人才培养的重点来抓,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促进了我校科研水平的提高。
近年来,在校党委和校行政的正确领导下,全校科研工作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以人为本、内涵发展,质量立校”的工作理念,以服务国家与地方经济建设需求、学校发展和科研人员为宗旨,以制度创新和改革为动力,以增强持续创新能力、提升学科发展水平为核心,以高素质创新团队打造、高层次创新平台建设、高级别项目立项和实施、高水平创新成果培育、高效益社会服务为重点。经过不懈努力,我校科学研究、学科建设和社会服务事业快速发展,扎实推进,为实现学校“有特色高水平教学研究型大学”办学目标增添了新内涵。
1、 坚持科研体制改革,建立科研激励机制,促进科学研究健康发展。
1978年学校就成立了产业科研处,后改为科研科隶属教务处,1984年正式成立科研处,专门负责科研管理工作。近年来,根据科研工作的发展现状,学校以完善科研管理体系为基
础,以培养青年科研人才为前提,以促进高水平科研成果和项目产出为目标,以促进学科发展为宗旨,对我校的科研激励机制和管理体制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改革。在激励机制改革方面,学校先后出台并修订完善了《安徽师范大学教学、科研突出成果及研究课题奖励暂行办法》等奖励政策,实行省部级以上项目经费1:1的配套政策,同时加大了学校对科研成果奖励的投入力度。相继设立了校级“青年基金”、“专项基金”、“出版基金”、“博士启动基金”、“校级创新团队”、“校级重点科研项目”等科研基金,对学校优势科研方向进行了重点培育和激励,大大激发了广大教师的科研积极性和创新性,推动了我校科研水平的提高,促进了学校科研工作的健康发展。在管理体制改革方面,重点加大了规章制度建设,健全和完善了科研管理体制,以制度保证科学研究和学术活动的进行。先后颁布了《安徽师范大学重点实验室建设与管理暂行办法》、《安徽师范大学学术活动管理暂行规定》等18个科研管理文件,建立并完善了校院两级科研管理体系,保证了我校的科研管理的制度化和科学化,科研管理的长效机制已初步形成。
2、以高素质创新团队打造、高层次创新平台建设为抓手,推动学科建设与发展。 健全的科技平台是科技工作顺利开展的重要保障。学校一直十分重视科研机构的建设。自1978年以后的10年间,为了加强科研力量的建设,学校先后成立了有机化学研究所和环境科学研究中心等科研机构,还设立了安徽地理、动物、植物等研究室和分析测试中心、计算机应用中心、环境科学研究中心,在一定程度上构成了当时我校科研机构的框架,为我校科学研究的开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近年来,学校确立了 “发挥优势,注重特色,突出重点,强化应用”的学科建设与发展指导思想,提出了“凝炼学科方向,汇聚学科队伍,打造学科平台,提高学科水平”的学科发展思路。学校以文、理、教育为主,法、经、管、工等多学科相互支撑、协调发展,调整和优化学科结构,大力扶持新兴学科和应用学科,加快特色学科和交叉学科发展。通过体制和机制创新,促进各学科之间的交融渗透,形成新的学科增长点,增强了学科综合性,实现优秀学科建设的率先发展、创新发展和跨越发展。学校已有安徽省重点学科18个(其中B类重点学科17个、A类重点学科1个);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1个、安徽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3个、国家体育总局体育文化发展中心体育文化研究基地1个;校级重点学科已发展到28个;学校现有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创新服务平台、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共有9个(省部共建教育部重点实验室1个;省重点实验室3个;省级科技创新公共服务平台1个;省高校重点实验室3个;省高校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个)。我校科研创新团队建设也取得了新发展,现有2个省级优秀科研创新团队。这些高水平科技平台为学校科技事业的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资讯支撑,汇聚了大批高层次、高素质科技研究人才、整合了科技优势资源和力量。
3、不断拓展交流空间 融入世界发展。
为及时了解各学科研究动态,学校抢抓各种机遇,创造条件,争取开展跨学科、跨学校、跨国界的学术交流与合作研究,营造有利于科学发展的学术环境。鼓励和支持院、系、所、中心承办全国性和国际性学术会议,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的办法,主动与国内外著名高校和研究机构建立学术联系,积极开展和扩大对外学术交流与合作研究;通过各种途径,扩大学校科学研究在全省、全国的影响,拓展学校开展国内、国际合作研究的空间;积极鼓励召开国内、国际重要学术会议,具有博士、硕士学位点和省级重点学科的院、系及专职研究机构,每2-3年至少召开一次国际或国内重大学术会议;10年来,学校举办国际国内重大学术会议150余次。学校设立了学术交流基金,在经费上给予国内重大学术会议和国际学术会议一定的支持。
三、80年发展 科技成就硕果累累
安徽师范大学的科技工作者严谨治学、不懈努力,促进了学校科技事业的蓬勃发展,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均出版、发表了大量高水平的学术专著和学术论文,产生了一批在全国有影响的重要学术成果。
学术成果方面:
多年来,学校一直高度注重对学术成果的培育,通过改革科研成果奖励政策与激励机制,修订科研成果奖励办法,进一步加大对高显示度成果的奖励力度,从追求论文发表数量到追求论文质量和影响因子转变,从追求国内领先到追求国际领先转变,形成了一批有我校特色的品牌优秀成果。
1978年后的10年期间,化学系编写教材《工业化学》,生物系陈壁辉教授的《珍贵动物扬子鳄》,查啸虎教授主持的《安徽植物志》,地理系编写的《安徽农业地理》、《安徽植被》、《安徽旅游》,物理系参与编写的《大学物理自学丛书》,数学系罗嵩龄、许依群、徐定宥参与翻译的英文拓扑学教材《拓扑学导论》与《拓扑学基本教程》在国内产生了较大影响。论文方面,物理系教师仅在1985、1986两年里,完成28篇论文先后在英国《物理杂志》、民主德国《固体物理》以及国内的《科学通报》、《理论物理通讯》(英文版)等权威期刊上发表,其中《有限温度和有限化学势下规范理论的热力学性质II》、《广义相对论中静态荷电球体的精确解》和《高阶的Nielsen方程》、《大气压行波激励氮分子激光器》等论文颇具影响。杜宜瑾教授的“凝聚态理论”研究论文14篇皆被国内外重要刊物发表,其中10篇分别收入英国《物理文摘杂志》、《固态文摘杂志》和美国《中国物理学杂志》(英文版)。据中国科学技术情报研究所《1989年中国科技论文统计与分析报告》:1989年度安徽地区高校发表的科技论文被国际知名的世界性重要检索系统SCI(科学引文索引)、ISTP(科学技术会议索引)、ISP(科学评论索引)收集的共216篇,其中中国科技大学196篇(居全国高校第三名);安徽地区其他高校共20篇,安徽师范大学10篇,居全国高校第74位。1993年国家教委计划建设司和中国科技信息研究所研究中心以SCI光盘为检索对象,编印了“世界高校论文产出排名榜”(科技)资料,资料中将我国各高等学校(含大专)1988—1991年各年度被SCI收录论文情况进行了统计排序。我校在连续三年的排名榜上均位居华东地区省属重点师大的首位。近5年,学校发表的学术论文、学术著作的数量和质量大幅增长,共发表国家级以上科研论文3887篇, SCIE收录论文478篇,出版各类著作及教材620部。根据中国科技信息情报所2008年度发布信息,我校SCIE论文同类机构排名99位,SCI被引用数量和次数同类机构排名74位,达到历史最好水平。根据2009年中国大学前100名最新排名,我校理学排名第43位(2008年排名第50位)。
成果获奖方面:
我校在不同的历史发展时期,根据校情和国家科技发展政策,大力鼓励科学研究原始创新,树立精品和高显示度成果意识,对获奖成果在政策支持和奖励提升上不断加大力度,对科研成果进行了积极整合,获得了国家及地方有关部门的多个奖项,扩大了学校的学术影响力。
1979—1985年间,化学系积极开展镧系金属有机化学的理论研究,先后在国内一级杂志上发表论文4篇,其中一篇被编入《稀土开发与应用的新成就》(英文版)。生物系先后发表科学论文70余篇,七项成果荣获省科技成果奖。数学系丁万鼎的《紧邻速度函数的拟可逆测度》、《有限随机场的一个动模型》、《无务质点马尔可夫过程与q过程》,莫嘉琪的“抛物型方程第三边值问题的积分算子方法”和“奇异椭圆型方程的Diriehet”都曾获国家或省级奖项。
1988年,生物系陈璧辉教授主持的“扬子鳄生态研究”获国家科技奖四等奖,这是我校首次获得国家科技奖,也是第三届科技奖我省唯一的获奖项目。1988年,安徽省第三次
科技进步奖评审,我校以7项获奖成果居全省各高校获奖项目数之首。这是我省科技进步奖第一次在这个领域内颁奖,在奖励的23项成果中,我校占30%。其中地理系主持研究的《安徽植被》是唯一入选的二等奖,也是我校首次荣获的安徽省科技进步二等奖。1991年我校有五项科技成果荣获安徽省科技进步奖。2000年以来,我校10余项成果获得安徽省自然科学奖(现为安徽省科学技术奖),其中二等奖3项,分别是王绍武教授主持的“稀土金属配合物的研究-合成、性质与结构 ”(2000年)、吴孝兵教授主持的“扬子鳄消化道内分泌细胞的超微结构和免疫组织化学研究”(2003年)及王伦教授主持的“生物大分子生物大分子发光探针的研究与应用”(2005年)。
科研项目方面:
多年来,学校不断加强信息交流,积极拓宽项目申报的渠道,高度重视与国家自然基金委、国家社科办、省科技厅、省教育厅等主管部门的联系,利用优势和特色学科进行相关专题研究,在项目执行中加强项目过程管理,项目立项数量和质量不断提升。
在科研项目立项方面有:1988年地理系韩也良、潘宝林副教授申请的《黄山风景区开发理论的地学研究》获国家基金委批准立项。地理系讲师查良松主持研究的“我国太阳辐射量的概率值时空分布研究”,被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批准为资助项目。这一课题,是我校首次得到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科学基金资助的项目。此后,我校承担高级别项目数量有所提升,仅1992到1994年,学校单独和合作承担的科研项目有367项,其中国家级项目27项,投入科研经费314.57万元。近年来,学校坚持以高级别项目立项、高水平成果培育为抓手,推动我校科研水平上台阶、上水平。科研项目立项数量与质量大幅提升,学校科研实力显著增强。据统计,近5年,学校各级各类科研项目立项1448项,省部级及其以上项目375项,其中国家级项目101项;尤其是2008年度,我校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3项,实现历史性突破,在同类院校中产生了较大影响。其中化学与材料科学学院王绍武教授获得国家科技基金重点项目资助,为学校首次获得该项目资助。科研项目申报渠道大大拓宽,在国家863计划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际合作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数学天元青年基金、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项目,教育部高校博士学科点专项科研基金等高级别项目上实现了零的突破。
科技人才培养方面:
我校深知人才是科技发展之本,多年来,学校以项目立项和实施为抓手,造就了一批高素质学术带头人,有5人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4人入选“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 5人入选“皖江学者计划”特聘教授;6人入选“皖江学者计划”讲席教授;16人被选拔为安徽省学术与技术带头人(已公示)。已形成一支年富力强、思想活跃、学历层次高、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科研人才队伍。
四、80年努力 科技成果服务社会效益显著
我校一直以来非常重视履行学校服务社会的职能,上世纪80年代,我校生物系王义彰等人的成果“光呼吸抑制剂及硫酸氢纳应用研究”与孙昌璜等人的成果“小麦高产途径—高肥宽行稀播研究”作为国家级重大科学技术研究成果载入国家《科学技术研究成果公报》。此外,校光仪厂与合工大测量教研室合作研制的DS3-2自动安平水准仪,陆同兴等研制的氮分子激光器,叶钟文等与芜湖造漆厂研制的合成乳胶,都先后投入生产。化学系“化学凝聚法处理印染废水研究”,生物系“杂交稻空瘪粒生理研究”和“农抗菌素294的筛选与防治水稻百叶枯病的研究”,对工农业生产产生很大作用。1985年省首届科技成果交易会上,学校有“食用菜子油中黄曲霉毒素的去除与净化”、“微生物生物色素小量生产的技术”、
“防水阻燃帆布生产技术”、“山梨酸合成”等14个项目参加了交易,其中四项又参加了全国首届技术成果交易会,两项被选送参加了全国粮食深度加工和饲料工业的技术交易会。
近年来,在校党委和行政的正确领导下,学校树立了“以服务求支持,以贡献谋发展”的社会服务理念,坚持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并举的工作方针,围绕科学研究服务于国家和地方经济建设,推动高效益社会服务工作。据统计,5年来,学校先后组织参加产学研合作活动11次,签订合作协议84项;共承担横向课题150余项;利用专业服务资质为20多个地方政府编制了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为近100个地方政府或企业进行生态和旅游规划评价工作;为400余家企业进行了环境影响评价分析;与芜湖市人力资源部开展人力资源管理师等相关资格培训工作。此外,结合专业特点,积极为地方培训相关专业人才,已为我省社区干部进行专业培训达2000多人次。我校有多位专家教授与芜湖市地方企业建立了长期的合作与联系,如生命科学学院蔡亚非教授与卫岗乳业已达成长期合作关系。化学与材料科学学院王绍武教授和孙益民教授为联合国首批咨商专家,多年来一直参与地方企业的改革与发展咨询工作,为企业发展出谋划策。物理与电信学院朱向冰副教授与铜陵毅远光电技术有限公司合作研发的LED灯具等已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市场前景广阔。
科研发展的动力在于创新,科技创新的载体是专利发明,为调动全校本科生和研究生从事专利发明的积极性,2008年举办了首届大学生专利大赛,加强了大学生对专利发明的认识,有效地促进了广大学生进行发明创造的积极性。近年来,我校教职员工的知识产权的保护意识逐步提高,目前我校获授权的专利12项,其中实用新型专利1项,香港发明专利1项,国家发明专利10项。2008年我校专家的发明专利为芜湖市6家企业申请高新技术企业提供了技术资料支撑,其中有5家顺利获得省级高新技术企业称号,为企业可持续发展创造了条件。目前,我校正以合芜蚌自主创新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试点高校为契机,鼓励我校教师积极申请科技特派员和专职创新岗位,做到在服务国家和地方经济建设的大局中体现价值,在贡献力量中求取发展,在自主创新中培养人才。
我校科技事业目前呈现蓬勃发展的态势,部分学科的研究在全国已处于领先水平。如有机化学、无机化学、分析化学、扬子鳄研究、轮虫生物学、自然地理和旅游规划等应用研究方向特色鲜明、科研成果突出、赶超世界水平,显现出在国内同类学科的较大优势,服务社会意识和能力也逐步扩大。随着我校科技事业的不断发展和广大科技研究工作者的不懈努力,我校的科技事业将会迎来更加辉煌的明天。
(安徽师范大学科研处 王立龙撰稿,[1**********];0553-5910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