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鉴篇讲座--中国疆域的变迁

史鉴篇讲座--中国疆域的变迁.txt生活,是用来经营的,而不是用来计较的。感情,是用来维系的,而不是用来考验的。爱人,是用来疼爱的,而不是用来伤害的。金钱,是用来享受的,而不是用来衡量的。谎言,是用来击破的,而不是用来装饰的。信任,是用来沉淀的,而不是用来挑战的。中国疆域的变迁

葛剑雄

要讲中国疆域的变迁,一个很重要的概念就是在各个历史时期,到底什么是“中国 ”?今天“中国”的概念非常明确,但是历史上,这个词的含义是逐步变化的。我们现

在发现的最早的证据,是在陕西出土的一个古代的器物“何尊”上的铭文,其中已经出

现了“中国”两字。铭文的大意是:周武王在攻克商朝首都这一带以后,在祭天的时候

说,我现在开始拥有中国了。其他的文献在提到周武王的时候也载有这件事,所以证

明“中国”这个词的出现到现在至少已经有3000多年的历史,一些著作如《书经》、《诗

经》中也有“中国”这个词。

这个“中国”实际上相差很大。开始的意思就是一与今天的中国是否一样呢?“国”

个城、一个邦或者一个邑。住在里面的叫“国人”,住在外面的就是“郊人”。正因为如

此,在历史上曾经有过很多很多的国,一般就称为万国,比如说“万国来朝”,比如大禹

大会诸侯,应召而来的有“万国”。当然并不一定真的有一万个,可能几千个,总之是相

当多的,在春秋、战国时期有名字可考的国还有好几千个。又比如讲到周武王伐纣, “诸侯八百”都来响应,也说明当时国很多。但经过长期兼并和淘汰,到战国后期,就号

称“七雄 ”,实际上还剩下几个小的诸侯国,但加在一起不会超过20个。所以一开始国

的概念很小。

“中”原来的意思是一面旗帜。最早的“中”字的右边还有几横,表示旗上飘扬的流

苏须。但这个旗帜不是随便放的,商代人一般放在兵营或者什么地方的中间,这个旗

帜一插,大家就聚集在它的周围。所以这个字就演变为中间、中心、中央的意思。这两

个字合起来,,中央的国、最重要的国。由此延伸“中国”就是在万国中处于中间的国、 出来,在地域上就是中原,就是一大片平原或者一大片地域中间的地方。这是“中国”

的本义。既然如此,当然不可能一开始就覆盖我们今天整个国家,甚至到清朝的时候,

有的时候“中国”这个词也没有包括我们这个国家的全部。

第一,从政治上讲,往往就等同于中原王朝或者中央王朝。唐宋的

时候它所管辖的范围一般就可以称为中国。但是如果唐宋中央政府没有管到的地方 呢?比如说大理国。因为金庸小说的流传,现在很多人都知道,大理国的前身是唐朝的 南诏,就是今天的云南和相邻的缅甸一带,从唐朝中期开始,中原王朝就管不到它了。 一直延续到南宋末年蒙古人才把它征服。所以讲唐朝后期、五代和宋朝的历史,往往不 包括今天云南。在当时人眼中,它当然还不是中国。这个概念与我们今天讲的中国就不 同了。

第二,从民族上讲,它的含义又往往等同于华夏诸族或者汉族,与它对应的所谓

蛮、夷、戎、狄这些少数民族一般不被认为是中国。比如云南、贵州这些地方不是中国, 这个话今天看来当然不对,但在古代人的心目中,这些地方不是华夏诸族或汉人住的

地方,当然不能称为中国。又比如蒙古高原,无论是匈奴、鲜卑、突厥、回鹘、契丹、女真、 蒙古,反正都是汉族以外的少数民族聚居着,史书中大多不将它当成中国。这也是它历 史上的概念。

第二,从文化上讲,往往只是华夏族或汉族的文化才被当作中国文化。甚至到现在 为止,讲中国文化,往往还有这样的缺陷。比如我们经常讨论中国文化,但很少想到中 国文化应该包括今天五十六个民族的文化。我们一讲中国文化,脑子只想到汉族,只想 到华夏文化,只想到受汉族影响比较深的少数民族。这个概念其实是历史造成的缺陷, 还是有影响的,我们应该注意。

第四,从地理上讲,它往往只等同于中原地区,但这个概念是逐步地扩大,因为当 周边地区一旦跟中原联系起来,它为了提高自己的地位就要强调是中国的一部分,无 论是当地的统治者或者人民都以成为中国的一分子感到自豪。比如春秋的时候,楚国 国王就自称蛮夷,老是跟中原打。但是到了战国时候,楚国就认为自己现在这么强大, 已经接受周王的封号,而且已与其他诸侯国平起平坐,怎么不是中国呢?所以楚国人不 再说是蛮夷而认为是中国的一部分了。四川盆地原来是巴、蜀的地方,后来秦国把它征 服,有很多人迁移到那里去。到汉朝,巴蜀地区就被看成中国的一部分。所以在不同的 阶段,史书里讲的中国有不同的含义。要正确理解,不要曲解。

比如在“文化大革命”中间,当时“批林批孔”要宣传法家思想。清朝有位学者魏源, 字默深,生活的时代跟林则徐差不多。江青他们说他是法家,要出版他的书,其中一本 《圣武记》讲到台湾,就说“台湾自古不通中国”,这可麻烦了。你说他法家思想好,他又 说台湾跟中国都没有联系,跟我们的观念是不符合的。所以有人提议把这句话删掉。其

实没有什么奇怪的,魏源所谓“中国”不是我们今天的中国,而是指中原王朝、华夏文

化,当然台湾不是自古以来就是其中一部分。台湾本土和生活在台湾的居民是随着我

们疆域的扩展、文化的传播、民族间的交流才进入中国的。这是正确的理解,我们一点

也不要怕。

正因为这样,在中国历史上,统治者都希望做“中国”,一旦掌握了中原的权力,少

数民族一旦入主中原,都要自称。往往就代表正统,“中国”

伪,就是窃据这个名号,就是伪政权。所以统治者都要自称中国或代表中国。

最典型的就是南北朝的大分裂时期。北方政权主要是入主中原的少数民族,比如

匈奴、鲜卑、羯、氐、羌以及受到这些少数民族影响比较大的汉族建立起来的。一直到 唐朝,唐朝的皇帝李氏家族还有胡人血统。至少是汉族跟胡人的混血。逃到南方的政

权东晋、宋、齐、梁、陈就骂北方,你们是索虏,就是把头发扎起来的强盗、奴隶。你们根 本不是正统的中国,我们是从中原南迁的,是从洛阳迁到建康(今南京)来的,我们是 正统的中国。可是北方政权根本不把它们放在眼里,你们说我们不是中国,你们才是 岛夷,是逃到海岛上的野蛮人。我们现在统治什么地方啊?我们的首都就是长安、洛 阳。我们不是中国,谁是中国?从这个争论就看到“中国”这个概念在历史上所起的作 用,往往意味着正统。离开了中原地区的人,强调他的法统,虽“中国”但是另一方面, 然我现在被你们赶出来了,但是我是带着文化、带着制度走的,我还是“中国”。双方的 “中国之争”无法调和,但在统一后,双方都纳入了同一版图。隋朝、唐朝统一后要修历

史,以谁为正统?以南方为正统,自己继承的是北方的法统,不是就变成伪政权了吗?

如果以北方为正统,如今南方也是国家的一部分,而且的确是从北方迁去的。到了唐

朝时候就想出一个巧妙的主意,就宣布同时修南史和北史。所以今天我们讲南北朝就

是这么来的。中国分为两部分,南方政权和北方政权,唐朝继承了这些政权,合起来实

行了大统一,所以才有南北朝的名字。今天讲的南北朝,当时没有的,当时是敌对的,

哪里有什么南朝北朝呢?但是到了唐朝,历史地看问题,三方都接受,所以形成合称。

这是一个很好的处理办法。

这种概念其实不但在中国,周边国家也是如此。比如越南,在脱离中国以后,一方

面老是要跟中国冲突,很强调它的独立性。但是另一方面,又要强调它是“中国”。它的

法统、制度都是来自中国。越南甚至就认为它是“南天中华 ”或者是“南服尧舜 ”,是真

正中华,它瞧不起周围的柬埔寨、泰国,认为这些都是蛮夷。它有的时候还自称“小中

华”。又比如朝鲜,有的时候内部有内乱分裂,谁可以掌握政权呢?要赶快得到中国政

府的承认。这些概念是根深蒂固的。现在到韩国乡下去看他们的古墓碑,可以发现上

面往往写着“大明朝鲜国某某人之墓”,或者“有清朝鲜国”等等。可见,他们普遍认为,

自己属于中国的一部分,要得到中国的法统,得到中国的承认,这是最重要的。

历史上的“中国之争”反映了中国概念的重要性。

另一个就是中原与周边之争。从地理上讲,黄河中下游地区最早是中国的中原地 区,但是后来随着中原王朝的疆域扩展,长江流域的人觉得自己也应该属于中原。周 边地区的人虽然不得不承认自己不在中原,但相对于更边远的地方,自己也算得上中 原人。正因为这样,就促使中国的中原范围逐步扩大,边疆不断得到开发。比如说四 川,在秦汉时算是边缘,但等到云南、贵州开发起来,四川又比它们靠近中原,可以自 认为是中原了。所以这个概念实际上就是中国之争,就中国的历史来说,总的来讲起 着一种积极的作用。

还有中国与外国之争。什么是外国?严格地讲,到清朝国门打开以后才正式确立

了“外国”的概念。在中国历史上,外国往往不是指我们今天的概念。比如说,魏晋南北 朝的时候,各个政权本身是中国,其他政权就是外国。但是同时,往往把中国传统范围 里面的看成中国,把传统范围外面看成外国。所以有时候在历史书上看到,一些少数 民族政权或地区也被称为外国,比如西藏、新疆、蒙古,与俄国、英国一样被称为外国, 不同的书上讲法也不同。但是这些政权有的又自称中国。历史上的中国与外国之争, 也反映了历史上中国的概念与今天的差异。

大概从明朝中期开始,来华的传教士喜欢用China称中国。《中俄尼布楚条约》第一 次用“中国”代替清朝,但这个条约只有满文本、俄文本和拉丁文本,没有汉文本,很可 能是担任翻译的传教士自作主张。即使到晚清,清朝一般都称大清、大清国,偶尔以中 国代替。但清朝统治者比较喜欢用的不是China,而是Central Empire,中央帝国,这符

合中国传统的心理。也正因为这样,一直到清朝末年的时候,在中国人或外国人的心 目中,中国的概念跟我们今天还是有所不同。有的时候包括今天整个中国,包括西藏、 新疆、内外蒙古、东北,但是有的时候只是指内地的22个省,而把西藏称为西藏,新疆 称为新疆(或东突厥斯坦),把内外蒙古称为鞑靼,把东北称为满洲。对于那些政治家 或者外国帝国主义来讲,这样做是别有用心的。但中国人自己这么称,实际是受到传

统观念的影响,而不一定是要搞什么分裂。一直到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才把“中国” 作为中华民国的简称。从那时候开始,中国主要的就是一个政治概念,中国就代表着 我们这个国家,代表我们国家所拥有的全部领土及其主权。

下面简单地介绍一下“中国”的演变过程。历史上的“中国”的概念跟今天的不同。

一般认为从18世纪60年代到1840年以前,就是乾隆中期到鸦片战争以前清朝的领土

就是我们历史上的中国。这是中国经过两三千年的发展,成为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所拥有的领土,而以后是帝国主义的侵略,才使我们国家领土的形状从一片秋海棠的 叶子变成了一只雄鸡。历史上所有在这个范围里面活动的民族都是中国历史上的民 族,在这个范围里面建立的政权不管是不是属于中央政权管,都是中国的一部分。这 个概念是经过谭其骧教授和很多专家学者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长期研究,到80年代 所形成的。经过党中央批准,由外交部审查通过的《中国历史地图集》对历史上边疆的 处理就是按照这个原则。为什么要按照这个原则呢?在新中国成立之初,曾经有历史 学家,比如范文澜同志,主张根据今天的中国领土状况来确定历史时期中国的边界, 这是不妥当的。比如说,越南的中部和北部、朝鲜的北部、外蒙古这些地方,历史上都 曾经是中国的一部分,如果混淆了这个概念在现实生活中会产生影响。所以应该从历 史事实出发,而不应该以今天的领土归属来划分。这个概念非常重要。反过来也不能 够把传统的中国概念当成中国,比如说华侨领袖陈嘉庚,他是很爱国的,但他说东南 亚历史上都是中国的,这话就不对。这是一个错误的概念,中国从来没有把东南亚作 为自己的领土。这两方面都应该注意。

疆域和领土有什么区别?为什么我老是讲疆域?有的领导说现在我们叫领土,你 叫领土不是更明白吗?其实我是经过深思熟虑的,讲历史上的事还是称疆域比较妥 当。

两者有什么不同呢?首先,我们今天讲领土,是以明确的主权为根据的,但疆域所 指的境界就不一定有非常完全的主权的归属。因为中国古代不了解除了中国以外,世 界上还有其他的文明,也不承认其他文明比自己的更好。认为世界的中心就是中国,

“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所以中国统治者的概念就是没有世界, 只有天下,天底下这个地方周围就是四海,四海以外,要么没有人,要么都是蛮夷。四 海之内,对中国的统治者来说也显得太大,要分华夏、夷狄或蛮夷,中国合理的疆域只 要诸夏地区就够了,蛮夷的地方不妨让它存于华夏之外,慢慢教化它。当时统治者的 概念就是,不是我不想拥有你这个地方,而是不值得我来统治。所以统治者只要知道 他管辖的地方的大致范围就行了,不会很具体地去管理,不会像今天这样强调自己的 主权。《二十四史》上讲到某个朝代的疆域,都是一个大致范围,所谓“四至八到”。另一 方面,鸦片战争前中国也没有受到过外来敌人的挑战,直到葡萄牙人、西班牙人航海 来到中国,才使中国受到些局部的威胁,中国本部从来没有受到过外敌的挑战。游牧 民族,譬如契丹人、女真人、满族人进来以后慢慢就变成中国的一部分。军事上的征服 者成为文化上的被征服者,非但没有把自己的观念带进来,反而改变了,甚至自称炎

黄子孙。在与西方接触之前,中国没有一个完整的领土概念。所以还是称为疆域,与今 天的领土有所区别为宜。

第二,领土包括往空中和地下的延伸,即领空、底土、领海及其底床。就是说,中国 的界线划到之处,外国从天空至地下都不能超过这条线,往这里的地下打个洞也是侵 犯。称疆域的时代还只有冷兵器,没有飞行器,这些因素就没有意义。所以从来没有哪 个统治者讲到疆域,会强调领空、领海。西方也是这样。比如最早的时候,很多国家规 定的领海只有3海里,因为当时的炮最远只能打那么远,定得再远也没有保障。以后才 延伸到12海里。现在有些国家定得更宽。这些都是随着本身的需求和可能而变化的。

第三,领土一般有明确的界限,而疆域的界限往往很不明确。画历史地图就碰到 这类问题,有些边界只能画虚线,因为它从来没有划定过。中央政权跟边疆很多地方 从来没有划定过线。比如说,游牧民族跟农耕民族之间,除了筑有长城的地方有一条 界线,很多地方从来没有划定过,有些是无人区。即使有长城的地方,长城内的政权也 经常派军队甚至老百姓到长城外面去垦植,游牧民族有时候也越过长城到里边来活 动。又比如现在讲元朝的北界一直到北冰洋,其实讲不清楚,为什么讲不清楚呢?主要 根据就是从贝加尔湖再往北找不到其他民族或人群了,但实际上当时的蒙古人或其 他人不可能到北冰洋边上去活动,这条线也是虚的。疆域的范围往往并不明确,今天 一定要人为地划一条线,就只能大致确定一下。领土的拥有者都有明确的领土意识, 疆域的拥有者却未必有主权意识,往往根据各自的标准来做出判断。比如以前的中原 王朝与周围“蛮夷”的界限并不是双方划定,而是根据自己的概念来判断。比如明朝人 的著作里经常称西藏为“西番”,不把它当成自己的疆域。明朝人一般认为到打箭炉外 面就是化外之地,就不去管了。但是为什么现在我们强调明朝也拥有对西藏的主权 呢?因为元朝的时候,中央政府先后设立总制院和宣政院这两个管理全国佛教的机 构,由它有效地管辖西藏。明朝初年也继续封西藏的这些地方为法王,并派使者去过, 以后才不闻不问。清朝不仅恢复了对西藏的管辖权,并且加强了。在一般的老百姓和 一些学者的观念中,往往不把西藏当成自己的领土,就像对其他少数民族地区一样。 但从疆域和主权延续的角度讲,明朝时并没有其他外国对西藏行使主权,元朝对西藏 的主权当然就延续到明朝和清朝。要历史地来看这个问题。

疆域也是一个政治概念,不能用文化的标准来判断它的范围。有些学者有良好的

愿望,研究出台湾海峡曾经是陆地,当时大陆与台湾是连在一起的。那么,要是不连在 一起,是不是台湾就不属于中国了呢?这种话有时候会帮倒忙。还有人强调我们拥有 同样的文化,同样的文化是一方面,疆域归属不完全取决于文化,文化不一样的地方

也可以是我们的领土。比如说新疆、西藏,你一定要说那里的文化跟汉族一样吗?疆域

是一个政治概念,不是一个文化概念。中国历史上的确有些地方不是今天的中国领

土,甚至当时也已不是中国的疆域,但它们在文化上更加接近中国,比如说朝鲜、越

南、日本。应该承认越南、朝鲜,甚至包括日本,它们与中国文化上的同一性远远超过

很多少数民族,超过西藏、新疆,但是讲疆域的时候不能含糊。这不是一个文化概念,

尽管是两种文化,它还是一个王朝的疆域,还是我们今天的领土。所以要区别开来。

有的学者片面地强调文化上的同一性、民族上的同一性,如说我们五十六个民族

都是炎黄子孙,这是有问题的。表面上看来对我们有利,其实不见得好。今天中国有塔

吉克族、哈萨克族、俄罗斯族这些民族,你能证明他们也是炎黄子孙吗?不是,但是他

们居住的地方是中国的一部分,他们是中华民族的一部分。

下面讲一下疆域的类型。中国历史上的疆域类型比较多。

最主要的是正式行政区。从春秋晚期开始,中国出现县、郡。到公元前221年,秦始

皇把全国统一,在全国推行郡县制度。后来出现州、道、路、府、厅等政区。到元朝时候

建立省,一直延续下来。这是中国主要的正式行政区。中国的大部分地方在历史上都

曾设立这些正式的行政区,但不等于说除了这些政区以外就不是当时的疆域。

第二类是特殊的行政区。设置行政区的过程中间往往会根据实际情况,做一些特

殊的安排。比如汉朝的时候,在新取得的少数民族地区不是马上建立郡,而是先设“初

郡”。一般是少数民族地区刚建立的时候给很多政策上的优惠,如免除赋税徭役,先明

确政治归属,等到经济文化发达,“初郡”

移民增加后再收税。也是郡。

东晋和南朝曾经设立侨州郡县。北方世家大族、官员士人逃到南方,不愿将户籍 与南方土著编在一起。怎么办?“侨州”“侨郡”

就在南方其他郡县中借一点地方设立、

或“侨县

”。比如北方洛阳一带(属司州)的人逃到南方,在南方设立一个“南司州

”,山

东的青州人逃过去,设立“南青州

”。侨州郡县到后来也土著化了,与本地原有政区没

有什么区别。这些特殊的行政区各个朝代都有。

还有一部分是军事驻防、屯垦区。比如西汉占有今天整个的新疆和中亚,但是地

方交通很不方便。现在坐火车、汽车都要在路上花很多时间,那时候完全靠步行、骑马

或者骑骆驼,汉朝怎么去统治这块200多万平方公里的地方?设立了一个“都护府”。 “都护府”一般只有几千个士兵,但是他们代表中央政府,利用中央的权威,实行政治

上监护、军事上控制。都护府在当地不收税,一般也不征用人力,就维持着监护的统

治,这还是有效的。但是如果发生什么事情,都护可以调集当地国的兵力加以镇压或

者平定,甚至可以把一个国王废掉立另外一个。但都护一般不干预这些国的内部事

务,也不向它们派遣常驻官员。有些地方是以屯垦、屯田为主,军民合一,从内地招募 去的人要自己种粮食养活自己,再节省下粮食用于边防。

清朝在东北最初没有建省,而是由将军去统治,如黑龙江将军、吉林将军、奉天将 军,在新疆也是这样,在乌鲁木齐设立乌鲁木齐将军,在伊犁设立伊犁将军。在外蒙古 西北还有一个唐努乌梁海,也是这样统治的。这些将军并非只管军事,他们也处理民 政,所以这也是一种管理疆域的方式。一般这是一种过渡时期或者过渡形态,适合于 边疆或军事要地,必须用这种方法加以控制。

还有民族或地方自治地区。包括少数民族地区。中央政权一方面往往通过武力的 手段或者军事压迫的方法迫使它们归顺,但是归顺以后,就不去干预它们的内部事 务。派往那里的流官一般只是监护性质,代表中央或上级政府,首领还是由当地民族 世袭或按传统办法确定,都由本民族的人担任,一般称为土司。到解放初,有些土官还 存在。土官主要管理本民族本地方自己的事。一般不是根据法律判罪,而是根据民族 习惯。土司如何继承,也由他们自己定,只要向上级或中央政府备案就可以了。这种情 况在西南长期存在,很多地方都归土司统治,一直到清朝才“改土归流

”,把土官换成

由上级或中央政府派去的流动的官员,实际上民族的自治还是长期延续下来。

还有一种所谓“羁縻”“羁”“縻”就是给它

府州。的意思就是用鞍具将一匹马笼住,

吃点东西,喂喂它。另一方面给它一些好处。府州县往往都是少数

一方面控制,“羁縻”

民族地区,或者有的境外的少数民族来投奔,就给个名义,这类单位之间的差别非常 大。有的“羁縻

”府、州慢慢变成土司,再变成正式的府州。有的“羁縻

”政权设置以后,

也不晓得跑到哪里去了。但官僚机构还继续汇总上报,因为这能表示地方的政绩。所 以我们在史书里面看到唐宋时西南、西北“羁縻”州多得不得了,专家学者都弄不清它 们到底在哪儿,很可能它早已不存在了,或者从来就没有真正存在过。

有的书上记载当地的少数民族人口多得不得了,比现在还多。怎么会那么多呢?

因为地方官招揽少数民族是有功劳的,而且能证明皇帝威名远扬,“蛮夷”纷纷来归。 这些归附的少数民族人口不仅需要纳税或服役,而且还要赐钱赏物,以作慰问和救 济,所以不妨将一万吹成十万,十万说成百万。招揽得越多,地方官政绩越大,朝廷越 高兴。所以我们经常会发现这样的情况,比如到东汉时候,今天云南境内的永昌郡人 多得不得了,甚至比四川一带人口还多,其实是假象,因为这个郡是新设的,并且有大 量归附的少数民族人口,显然是虚报的。但是不管怎样,这都是疆域内部的民族或者 民族的自治区。有的少数民族聚居区虽然连土司都没有建立,但以后成了正式政权, 一般也应该看成疆域的一部分。

对“称臣纳贡

”特别要注意,情况很复杂。有的人觉得既然“称臣纳贡”,就应该是

中国的领土,其实这里面差别非常大。一种情况是真的“称臣纳贡”。比如说朝鲜、越 南,一直到被帝国主义控制以前,凡是新的国王即位,它都要派人来报告,要得到中国 的承认。老的国王去世,也来告哀,朝廷要赐悼文。但它们已经脱离中国,是基本独立 的政权,它们“称臣纳贡”是表示一种藩属国与宗主国的关系。但是,另一些“称臣纳 贡”就很奇怪了。比如说日本,明朝和清朝前期我们的史书上都称它来“称臣纳贡”,而 实际上日本从来没有成为中国的一部分。那么它为什么“称臣纳贡”呢?一方面,日本 人是哪个国家最先进他就学哪个国家,只要对自己有利就学。所以隋朝、唐朝时,日本 一次一次派人来学习,然后照搬过去,如日本建新都,就照长安、洛阳造。被中国称为

“称臣纳贡”,它也不在乎。现在日本东京、大阪的博物馆里面还可以看到当时明朝的 诏书。东汉时中央政府曾赐给日本一颗金印,现在是日本的国宝。这颗金印是日本人 在福冈发现的,上面刻着“汉倭奴王

”,倭奴王也属于汉朝。他称臣纳贡,汉朝封“倭奴

王”,他都接受,但日本是汉朝的领土吗?当然不是。到了明清时,因为中国自以为“天 朝无所不有,无需仰赖外人”,日本曾企图与中国发展贸易往来,但中国人认为根本没 有与外国人做生意的必要。再说中国的皇帝怎么能与日本国王平起平坐呢?所以日本 只能来中国纳贡,中国政府收了贡品后再赏赐它。由于中国一向实行“薄来厚往”,往 往贡的东西少,赏的东西多,所以日本“称臣纳贡”的积极性很高。本来规定三年一贡, 非要争取一年一贡;规定每次10

00人,非要来30

00人。“万国来朝”的结果是中国赔大钱。

直到清朝乾隆皇帝接待马噶尔尼的时候也是这样,政治从严,经济从宽,尽管驳回了 英国人的要求,给的赏赐和优待一点不能少。这样的“称臣纳贡”实际上是外贸关系。

还有一种现象更奇怪,一直到清朝修《明史》的时候,还将所有外国都列入“朝贡” 的名单,包括俄罗斯、英国、法国、意大利。这些国家怎么会来朝贡?这就是中国的一相 情愿,一种变态,是自欺欺人。凡是外国来的人,都是来“朝贡”的,都得称臣。当时一个 手段就是在翻译时做手脚。我们现在看到,乾隆帝过生日时英国国王给乾隆皇帝的贺 信其实是平等的。等到翻译成中文时,就被译成下级对上级的口吻。乾隆皇帝看了很 高兴,认为英国国王很恭顺,不远万里来祝贺他的寿辰。其实英国人主要是来谈判的, 不过是找了个由头。乾隆时还有英国使者见中国皇帝要不要下跪之争。马噶尔尼被要 求向乾隆行九跪三叩礼,他不愿意,提了个条件,说我代表英国国王,我向你跪,你也 要找一个跟我品级相同的中国大臣,向英国国王的画像行同样的礼。否则他只肯一条 腿跪,这是见英国国王的礼节,已经很郑重了。这个争论的结果有不同的说法。国外流 传说乾隆找了个台阶,说马噶尔尼路上受了风寒,腿脚不便,再说夷人本来就不识中

国礼仪,不值得计较,不跪就算了。马噶尔尼自己也说没有跪。但在中国流传的说法却 说他慑于天威,情不自禁双膝跪下来磕头了。我是比较相信他自己讲的,因为英国当 时已经有很强烈的主权意识,不会做这种事。但在中国方面,往往会做假宣传掩盖一 下,大家都不失体面。俄国使臣也为这个事争论过,但最后跪了,因为俄国人比较现 实,觉得这样对他们有好处。“罗刹”如何。

清朝的史书一直称(俄罗斯)“恭顺”恭顺什

么?把中国那么多领土都拿走了。所以我们对“称臣纳贡”一定要分析。看到那么多国 家“称臣纳贡”,有的华人就以为他们所在的国家历史上都是中国的。其实既不符合事 实,也伤害了当地人的感情,对华人的生存和发展毫无好处。这实际上反映了一种大 国沙文主义、极端的民族主义。

我认为疆域只应该包括前面几种,这些地方最后基本都成为清朝领土的一部分, 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

下面我们来看一看中国历史上疆域究竟是怎么变迁的?

以往有秦始皇统一中国的说法,这个概念不对。我一般用秦始皇统一六国,因为 秦朝的疆域远不能包括整个中国。

秦朝的疆域基本上只限于今天中国的东部和中部。但它已经包括朝鲜的西北,平

壤西北的海边这一块地方,当时都叫做辽东。在战国后期,燕国就开拓到那里了,所以 燕长城的起点也在那里,以后合为秦长城。顺便讲一下,今天从嘉峪关到山海关的是 明长城。秦长城是从辽东经过赤峰一带,然后到阴山,再下来到陇山,西边到甘肃的岷 县。但秦朝的行政区并没有完全覆盖这一范围,它主要经营的还是北方,南方很多地 方,比如福建、浙江南部基本没有什么人口。秦始皇征服当地的越人后,设立一个闽中 郡,但现在只找到两座城,其中一个县在福州,其他还有什么县都不知道。秦始皇派军 队越过南岭去征服越人,战事不利,延续了好几年。为了运输粮食,在今广西兴安境内 开凿了著名的灵渠,将湘江与漓江连起来,沟通了长江水系和珠江水系。后来在今两 广建立三个郡:一个是在今天广东一带的南海郡,一个是在广西的桂林郡,还有一个 是在广西与越南北部边境的象郡。但是在西南,秦朝的统治非常稀松,实际上大部分 地区还是由当地少数民族自己统治,秦朝只是控制了交通线和几个行政中心。尽管这 样,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有了这么一个真正统一的中央集权的政权,时间是公元前221 年。因为以前都实行分封制,天子拥有的地方其实很有限,主要的地方都分封给诸侯。 大的诸侯再把自己的土地分封给小的诸侯,小的诸侯又把它分封给自己的家臣,每一 个统治者所管理到的地方非常有限,实际上并没有真正的统一。而秦朝在全国建立了 36个郡,后来大概增加到48个郡。最近在湖南新发现的秦简中记载了一个洞庭郡,是

原来我们都不知道的。估计秦朝可能共有50来个郡。中央政府通过50来个郡统治差不 多上千个县,这在中国是第一次。

西汉的疆域有了很大的变化。最大的变化,一是开始在朝鲜半岛上设立四个郡,这 是汉武帝的时候派兵打下来的。应该承认,这些扩张过程并不是那么和平的,也有军事 征服。汉朝军队从山东半岛渡海,两路夹击把朝鲜占领。但那时的朝鲜政权基本是从中 原迁过去的汉人建立的政权,不是后来的高句丽人。当地当然有高句丽的祖先,也有朝 鲜族的祖先,但主要是战国后期由中原迁去的,为首的是卫满。还有一种说法,是箕子 在商朝亡后迁到朝鲜,朝鲜的史书也这么讲。这有一定的事实根据,商朝灭亡了,肯定 有移民东迁,迁往朝鲜半岛没有什么障碍。不过究竟有多少人,却找不到什么证据。西 汉的扬雄写过一篇《方言》,将朝鲜与燕代划为一个方言区,可见那里的人是以来自今 山西和河北北部的移民后裔为主,才会流行同样的方言。

秦朝灭亡后,赵佗(河北正定人)乘机割据岭南,以后又扩张到今越南的北部和中

部。等到汉朝平定南越,它的疆域就包括越南大部分,设置了交趾、九真、日南三郡。从 公元前2世纪开始,越南的北部和中部就是中原王朝的一部分,还包括今缅甸一些地 方。河西走廊原来是匈奴人的游牧区,因当地匈奴战败降汉而成为汉朝的疆域,汉朝的 势力也通过河西走廊扩展到西域,一直到巴尔喀什湖,与清朝全盛时的西界差不多。但 是我们注意到,今天的东北、内蒙古与蒙古、俄罗斯等地是匈奴和其他少数民族的活动 范围,其中与汉朝对抗的主要是匈奴。匈奴尽管一度投降汉朝,但是汉朝并没有把匈奴 地区作为自己的疆域。当时有一句话“长城之内天子有之,长城以外单于有之”,这是双 方的基本界线。西藏那个时候还没有统一起来,有唐旄、发羌等部族。西汉的疆域范围 在中国历史上有非常重大的意义,中国内地农业地区在这时基本上统一并确定下来 了。以后虽然有的时候有伸缩,但是一直到清朝这个界限才最终打破。汉唐盛世奠定了 中国疆域的基础,汉朝是开端。

东汉的疆域有所收缩,特别是在今越南的南部,主要原因是当地的林邑建立自己

的政权并向北扩展。朝鲜半岛上也是这样,东汉对中央山脉以东的地方已经管不到了。 只有在西南,由于哀牢人的归属疆域有所扩展。东汉后期,随着大量少数民族内迁,西 北大部分地方已成为“羌胡”的聚居区,东汉已经无法行使行政管理。

经过魏晋南北朝的长期分裂和隋朝的短暂统一,到唐朝完成统一后,就形成了空 前辽阔的疆域。讲唐朝的疆域要注意一个问题。期间,

“文化大革命”我的老师谭其骧先

生等人编绘《中国历史地图集》时,一些人主张尽可能将中国历史上的疆域画大,认为 这样做才是爱国。因此,往往会将一个朝代东南西北曾经达到过的最远的范围画在一

幅地图上,所以翻开地图,中国历史上一直有那么大,从来没有退缩过。实际上不是这 样。拿唐朝来讲,以前都讲唐朝西面到达咸海,东面到达朝鲜半岛,南面到达越南,北 面到达北冰洋、贝加尔湖。其实它不是同时拥有那么大的疆域,也不是始终有那么大 的疆域。唐朝拥有蒙古高原与贝加尔湖流域是在唐太宗时候灭掉了东突厥以后。东突 厥投降,大量突厥人内迁,甚至有一度唐朝朝廷里面每天上朝的官员中间突厥人比汉 族人还多。唐朝非常开放,你投降就让你做官,而且得到重用。也不是非要用汉人。北 方游牧民族特别会打仗,所以唐朝很多将领都是少数民族。唐朝扩张到咸海边,是因 为波斯(今天的伊朗)发生内乱,波斯王子投奔唐朝,唐朝派军队把他送回去,封他为 波斯大都督,统治的地方就是咸海以东。但是时间很短,只有三年的时间。所以唐朝稳 定的疆域没有那么大。唐朝在朝鲜半岛,包括一度占有朝鲜半岛南部的时间也是很 短。一直到唐高宗才打下高句丽,在平壤建立安东都护府,并且把朝鲜人大量内迁,有 些人一直迁到四川。但是唐朝还来不及往朝鲜移民,而朝鲜人却不断的反抗,因为反 抗太激烈,所以安东都护府在平壤只存在三年时间,就迁到辽东,以后又迁到辽西。所 以地图里画的是唐朝一度达到的最大范围,实际上并不是始终拥有那么大的疆域。但 越南北部还是稳定的,一直到唐朝末年,当地的土豪开始造反,因为五代时候分裂,之 后与越南相邻的南汉才顾得上,但南汉本身实力有限。到公元10世纪,越南的吴权正 式建国。一般就认为此后越南成为一个独立的政权。

对朝鲜的问题现在有分歧。当初编《中国历史地图集》为此请示过外交部和中央, 最后决定的原则是从公元5世纪开始,朝鲜半岛列为境外。因为高句丽建国以后,首都 在今天吉林的集安,称为国内城。公元5世纪时进一步向南扩张,迁到平壤。当时确定 的原则就是,凡是跨境民族的政治中心迁到了境外,就只能把它算成境外的民族。关 于这一点,东北的学者有不同的意见,他们认为这个时候高句丽还应该算是中国的, 以后才能算朝鲜,算境外。作为一个学术问题可以争论,但是我个人觉得不要把它过 于政治化。即使你不承认从5世纪开始,那么到唐朝总该承认朝鲜属境外,否则唐太宗 为什么要出兵呢?迟早总是一个境外政权,这不过是一个学术上界定的问题,事实没 有分歧。高句丽最早的人是在东北,以后逐步扩展,主体慢慢迁到朝鲜半岛。相反,在 中国境内的高句丽人大部分迁走了,剩下的慢慢同化在当地民族里面。现在一定要在 东北找谁是高句丽的后代,其实讲不清楚,因为他们不是纯的高句丽后代。但是高句 丽的遗迹,比如好太王碑就在集安,其他也有很多遗存还在中国境内,所以我觉得韩 国人或者朝鲜人他们怀着一种对祖先的敬意要来寻访这些地方,要讨论这些地方,要 研究这些,都很正常,不要大惊小怪。但如果他们因此就提出来这些地方是他们的领

土,那也是胡说八道,我知道大多数韩国人也没有这么说。比如现在朝鲜比较民族主 义的说法,说长城以外和河北北部都曾经是他们祖先活动的地方。其实如果他只是说 到这一步,我认为还是学术问题。蒙古人说他的祖先曾经一度活动在长江流域,这也 是事实。这是跨界民族活动历史遗迹的存在,不要简单地与领土归属联系起来。我们 也没有把中国人曾经到过的地方都说成是我们的领土。但是如果个别人超出这个范 围,要把这些证据作为领土归属,那我们也要旗帜鲜明。我觉得现在有些学者过于政 治化,夸大这种事实,这是没有必要的。我是主张把学术上的争论与政治是非、把跨境 民族的活动跟政权和领土的归属、历史上的疆域要严格地区分开来,我们的研究要建 立在这样的基础上才能说服世界上其他的学者,才能真正对国家有利。对朝鲜是这 样,对越南也是这样。

唐朝到安史之乱以后疆域就缩小了很多。唐朝征服东突厥后不久,突厥人在蒙古 高原重新建国,以后回纥人在蒙古高原兴起,并且一度非常强大。唐朝在安史之乱以 后、黄巢起义的时候,都曾经向回纥(后改称回鹘)人借兵。东北这一带尽管在地图上 还划在唐朝的范围内,其实已经控制不住了,在这些地方设置的都督府只是名义上 的。唐朝后期最多只管到今天的辽宁,辽河下游,再往北根本就管不到,只剩下名义上 的。当地的靺鞨人建立了自己的政权渤海国。朝鲜半岛虽然还有一点名义上的归属, 实际上已经是独立的政权。唐朝后期一个比较敏感的问题就是吐蕃,今天西藏的祖

先。当时是吐蕃的极盛时期,疆域非常大。达赖喇嘛曾经提出“全藏自治”,即藏族自治 的地方应该包括他们历史上曾经达到的范围,不仅有西藏,还应该包括四川的西部、 甘肃和青海的大部,他的历史依据就是唐朝时吐蕃曾有那么大。其实这是两回事,吐

蕃占领的地方并不完全是吐蕃人,更不完全是今天的藏人。1978年,在准备把《中国历 史地图集》公开发行时,我的老师谭其骧以复旦大学的名义给中央写报告,要求增加 吐蕃全图。他当时为什么要编这幅图呢?就是既然可以表示出汉族政权可在历史上达 到的最大范围,那么少数民族,蒙古族、藏族等在历史上曾经达到的最大范围也应该 表示出,这才是体现民族平等,才符合历史事实。但当时内部有不同意见,很多人不同 意,主办单位社科院为此也很紧张。最后胡乔木同志批示,他认为谭其骧老教授的看 法是正确的,对历史问题我们不要回避。经过中央书记处批准,就增加了这幅图,以显 示吐蕃所达到的最大范围,包括今天新疆和中亚的一部分,也包括今天尼泊尔、四川 省的西部、云南、甘肃的大部分。吐蕃一度占领唐朝首都长安,但没有几天就退出了, 而且它始终只守住陇东高原,真正原因恐怕不是唐朝的强大,而是吐蕃人长期生活在 青藏高原,不习惯到平原,占领长安以后,大多数人头疼,胸闷,不舒服。吐蕃一度占据

了河西走廊,当地有大量汉人,不少人被迁到西藏。唐朝有一次派一个使者去拉萨,快 到达时有一支乐队迎接他,演奏的乐曲就是《秦王破阵乐》,唐太宗最喜欢的乐曲。他 问你们这些人哪来的,他们说我们都是俘虏或者俘虏的后代。当时吐蕃人把大批汉人 迁到拉萨和周围地区,所以严格讲在今天的藏族里面也有一些汉族的血统。所以中国 的民族其实没有那么纯的,各民族之间不断交流融合。我刚才讲过,中亚和河西走廊 很多地方,吐蕃只是实行军事征服,并不是真的已经迁到这些地方,吐蕃的人口是有 限的。有的人把这些地区的人口都估计出来,说藏族人口曾经超过10

000万,现在藏族

人口反而没有那么多了,这完全是无知,根本不是事实。根据确切的记载,吐蕃在历史 上的人口并没有那么多,最多不过几百万人。另外一点就是历史上任何一个王朝、政 权的疆域都可以变化,有伸也有缩,从来没有说,曾经到过哪里,以后就非到那里不 可。汉族的疆域也曾比现在大,难道也得恢复吗?所以画这幅图并不影响我们今天的 政策。历史事实不要回避,问题是怎么正确地认识。

五代和宋朝实际上处于一个大分裂时期,我不赞成把宋朝叫做统一政权。宋朝的 北方始终存在着契丹人建的辽朝,到南宋时女真人又占有淮河以北。今天的甘肃、宁 夏一带有西夏,云南是大理国。吐蕃虽然不统一,但也不属于其他政权。所以唐朝以后 应该是一个长期的分裂阶段。俄语称中国为Китмaй,Китмaй来源于契丹,因为俄国兴

起以后,它首先接触到的不是中原的汉人,而是契丹人,所以就把整个中国称为契丹。 一直延续到今天。那么你能说契丹不是中国的一部分吗?当然不能。所以从这样一个 大中国的范围来看,唐朝实际上就一直分裂,始终没有统一。北宋的时候也不能算统

一。因为你如果说北宋统一,那么今天的北京就不属于中国了,因为那是辽国的南京。 这个局面被蒙古人打破。蒙古人在蒙古高原兴起以后,先后征服了北方的金朝,又灭 了西夏。接下去又征服了云南、西藏,最后灭南宋,建立起一个疆域空前的大帝国。但 是元帝国不等于蒙古帝国。因为成吉思汗西征以后,他在世时是统一的,等到他死了 以后,他的子孙谁占领什么地方谁就建国。所以我们号称四大汗国,如察哈台汗国、钦 察汗国等。比如今天新疆的大部分就没有归元帝国统治,而是属于察哈台汗国。所以 元朝尽管疆域很大,但是也还没有包括今天中国的全部。元朝在国内实行一国多制。 在原来宋朝、金朝的范围内建立行省,蒙古高原也建了岭北行省,但也保留了很多王、 很多部族。对西藏通过宗教实行统治,称为宣政院辖区。这个宣政其实不是宣“政”,而 是宣宗教。它原来称为总制院,管理全国释教。元朝尊黄教的始祖宗喀巴为帝师,给他 很崇高的地位,通过宗教来统治西藏。元朝一度占领朝鲜的大部分地方,高丽国王被 迫投降,但元朝没有把朝鲜作为自己领土的一部分,既封他为征东行省的丞相,又封

他为高丽国王,基本上保持他的独立地位。元朝的军队曾经多次征伐越南,但是都打 败了,越南依然是元朝的藩属国。元朝曾经派船队去征日本,一方面固然是好战,能够 占领的地方都要占领,同时还有另一方面的考虑。元朝征服中原的时候,不仅依靠蒙 古人,还大量利用金朝、宋朝投降元朝的军人和将领。比如最后灭宋的是汉人张弘范, 也是降人。仗打完后,这些部队留着也麻烦,便调他们去征日本。胜了最好,败了也无 所谓。但是路上碰到台风,船队吹散了,几次都没有成功。据说,一部分人流落到爪哇、 东南亚,成为中国最早迁入那里的移民。元朝的疆域在中国历史上也是空前辽阔的。

明朝的疆域就没有那么大。朱元璋派军队攻占大都(今北京)后,元朝的残余势力 退往北方,史称北元。北元退到蒙古高原,以后形成鞑靼和瓦剌两部。瓦剌一度往北京 打,在土木堡俘虏过明英宗。明朝始终没有占领过整个新疆,一度控制哈密地区,设立 过军事机构,但是后来退却了,退到嘉峪关。所以明长城是从嘉峪关到山海关。我们跟 前苏联论战的时候,经常强调一点,长城不是中国的边界。这话不错,但长城的确是明 朝的界限。要不是为了防卫自己的边界,它修长城干什么?当然,蒙古人是游牧民族, 没有固定的活动范围,所以明朝人往往会迁到长城外面去。比如说今天呼和浩特以南 一带,在明朝就有不少汉人去那里开垦。但两个政权的分界线,基本上还是一条长城。 明朝初年,在东北建立“奴尔干都司”,就是一个特殊政区,不是真的统治了这些地方。 它是对当地少数民族实行“羁縻”,让少数民族自己管理,名义上服从明朝,实际上明 朝更多的是给他们赏赐,承认他们的现状。其中一个很重要的事件,明朝宣德年间曾 经派太监到那里慰问,并在今天俄罗斯的黑龙江口建了一座永宁寺。里面竖立一块 碑,这块碑现在前苏联伯力的博物馆。我们在中苏论战的时候就曾经证明这些地方自 古以来都是中国的领土,一个证据就是,明朝曾经立永宁寺碑,碑文上讲得清清楚楚, 皇帝派人来宣抚这一带的少数民族。我觉得这个概念是相对而言的,是相对于俄罗斯 没有任何建制,但事实上这是一个特殊政区,并不是像内地一样,实施了真正的行政 管辖。而且从明朝中期开始逐步退却,到明朝后期,已经退到山海关里面,外面统统被 满族人占了。明朝对西藏延续了元朝的统治,但没有进行什么有效的管理,幸而也没 有其他外国政权进入西藏。所以我们讲从元朝开始西藏就是我国的领土,就是这样延 续下来的。明朝初期的时候,缅甸的大部分、老挝的一部分,包括泰国的一部分都曾经 是明朝统治的地区,都建立了宣慰司。但到了明朝中期以后,缅甸王朝兴起,这些地方 绝大多数都被缅甸所占领。剩下一小片地方一直到解放以后,中国与缅甸划定边界时 才置换。总的讲,明朝的疆域是缩小的。

明朝初年有2

22年的时间曾占有过整个越南。当时越南发生内乱,黎氏把陈氏王朝

的国王杀了,但是后来明朝政府发现陈氏的遗孤还在,就把他送回去,用军队保护他, 重新建国。但是后来他又被杀了,所以明朝就出兵征服黎氏,在越南建立交趾布政司, 像内地其他地方一样建省,成为明朝一部分。可时间只有2

22年,主要原因是统治不得

法。贪官污吏横征暴敛,激起反抗。再加上越南的民族性非常强,打到最后,宣德年间 宣布放弃,恢复越南为属国,明朝又回到原来的界线。

清朝的疆域的确是中国历史上最完整、最有效的,也许可以说是最大的。因为以 前有些朝代的边疆,实际情况如何并不是很清楚的。但是清朝对边疆是真正统治了 的,如与俄罗斯正式划定了边界。清朝为什么能做到这一点?第一,努尔哈赤兴起后, 首先统一东北的少数民族。第二,与蒙古结盟,然后征服明朝。清朝与西藏也有一种特 殊的关系。黄教在西藏成为主要的宗教后,得到蒙古人的尊重,并通过在青海一带游 牧的蒙古人,从青藏高原传到内蒙古和外蒙古。蒙古人在明朝时就已经信黄教,已经 有了自己的活佛,有一代达赖就是蒙古人。而且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西藏的世俗首 领往往都是蒙古人。所以蒙古跟藏族有非常密切的关系。

因为这样一种关系,清朝与蒙古人结盟后,也与西藏建立联系。所以在清朝入关

后不久,达赖就去内地朝见。以后通过征服天山南北路,灭了准噶尔,到乾隆中期,也 就是从18世纪60年代开始,清朝的疆域到达巴尔喀什湖,包括整个帕米尔高原。清朝 平定天山南北路以后,境外的很多小国都要求清朝派军队进驻,但乾隆皇帝在那里立 界碑(这个界碑现在还存在),说大清的疆界到此为止。西方有些人说中国完全靠武 功、靠镇压,其实不是这么回事。

康熙年间,中国和俄国根据《尼布楚条约》划定边界。以外兴安岭和萨彦岭为界, 中间还保留了一块待议地区。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跟外国正式划定边界,以前都没 有那么详细过。雍正年间,通过《布连斯奇条约》和《恰克图条约》,划定了外蒙古与俄 罗斯之间的界限。但是西北的边界还没有划定。清朝的东北疆域在黑龙江以北,乌苏 里江以东,还包括库页岛在内。但在库页岛上没有设立正式行政区,是由当地少数民 族苦夷每三年到依兰(今天哈尔滨附近的依兰县)的三姓衙门来纳贡。用这种方法维 持它与宗主国之间的关系。

台湾是康熙二十二年征服的。这里顺便讲一下台湾跟大陆的关系。我们现在讲台 湾自古以来就是我们的领土,这是对的。但是片面夸大大陆政权对台湾的统治是不符 合历史事实的。实际上在康熙二十二年以前,大陆政权从来没有在台湾建立过政权。

以前强调元朝设立澎湖巡检司,就是管辖了台湾,学术界对此一直是有争论的。 谭其骧先生一贯反对这种论断,因为澎湖巡检司是归厦门同安县管的,等于是同安县

派的派出所设在澎湖,澎湖离台湾很远,而且澎湖小,台湾大,它怎么管到台湾?有些 学者称“台澎一体”,既然管到了澎湖,就等于管到了台湾。这是不对的,澎湖跟台湾连 在一体,那是后来的事。能不能说既然管到了台湾,就管到了关岛、夏威夷?这缺乏历 史根据,我们觉得也没有必要。因为康熙二十二年以前,没有任何外国政权在台湾建

立过政权。而康熙二十二年以后,清朝的管辖是延续的,直到被日本侵占。伍修权1950 年在联合国的发言就讲,我们中国中央政府在台湾设立政府的时候,你们美国还没有 建立。这就够了,一定要强调自古以来就是历史非常久远,反而会授人以柄。以前从小 学课本开始就说,孙权时派卫温、诸葛直到台湾。但是并不讲去干什么,历史书上写得 明明白白,是到台湾(夷洲)去掳掠人口。当时吴国人力不足,有人讲夷洲的人很多,可 以去抢一些过来,就派这两人带兵去抢。抢了几千个人,路上感染瘟疫,死了不少,最 后得不偿失,这两个人先后被孙权杀掉。1986年我在美国参加亚洲年会的时候,一批 鼓吹“台独”的人跟大陆学者发生争论。大陆学者说,孙权时候就派人到了台湾。台湾 的人马上就说,去干什么?去掠夺人口。我们的学者反应不过来,因为以前的历史课本 上从来没告诉大家。台湾学者说:你看,你们大陆从那个时候开始就到台湾来抢我们。 其实他也不对,他不能讲“我们”,他自己也是后来才迁过去,这“我们”是不包括他的, 也许台湾的“原住民”才能这么说。明朝时,福建有不少武装走私集团,或者是海盗。当 中央政府进行镇压,他们在沿海待不住,就逃到台湾。郑成功的父亲郑芝龙与颜思齐 这两个海盗就跑到台湾,在北港建立基地。管辖的居民中有渔民,也有大陆迁过去的 其他汉人,大概有几万人。明朝的开国皇帝朱元璋有过“片板不许下海

”的规定,但实

际上,特别是当葡萄牙人、西班牙人、荷兰人到达东南亚时,走私贸易就相当兴盛,特 别具有冒险精神的福建人就与他们贸易。福建地方政府眼开眼闭,因为商人每年交的 钱可以补贴福建的财政开支,也可给地方官员发“奖金”。所以非但不管,还支持他们。 如果朝廷下令清查,他们会通风报信,或者出动军队驱赶,海盗就会逃到外面去。

顺便讲一下,明朝有倭寇,其实,主

以前都称倭寇为日本人对中国的侵略。“倭寇”

要是福建以及沿海的走私商人或海盗,他们雇佣一些日本人打仗,地方官打不过他

们,就报告朝廷,我们不是打不过,因为都是日本人,很厉害,所以就称为倭寇。倭寇主 体是中国人,首领是王直(一作汪直),是徽商。所以主要是中国商人、武装走私集团自 己在骚扰,借了日本人的名义,不是日本侵略中国。他们当时与日本人的来往很密切, 比如郑成功的母亲—郑芝龙太太就是日本人,郑成功是中日混血儿。现在日本还有 她的碑和墓。这些事实以前历史书上讲得实在太简单,长期造成误导。

那么怎么理解郑成功收复台湾呢?因为郑成功的父亲投向清朝,而他继续忠于明

朝的残余。郑成功率领的军队一度打到镇江,但在清军强大压力下,他最后退守漳州、 泉州、金门、厦门。有人给他出主意到台湾去,那里曾经有郑芝龙的基地。郑成功到台 湾时给荷兰人的最后通牒中称“复先人之旧业”“先人”而不是指明

,就是指郑芝龙,

朝。明朝的军队有时因追击海盗到过台湾,但从来没有在台湾建立政权。郑成功收复 这个产业,宣布这是明朝领土。他设立承天府,继续忠于明朝。但此时南明已经覆灭, 永历帝逃到缅甸,但郑成功继续用永历年号。所以台湾作为明朝政权的残余,一直保 持到康熙二十二年。台湾平定后,康熙一度认为应该放弃。施琅上书说明据有台湾的 好处,如果放弃台湾,不仅海盗或亡命之徒会聚集,而且会危及到国家的安全。台湾如 果被外国占领,就会进一步威胁到福建。康熙接受他的主张,在台湾建立台湾府,设在 今天的台南,属于福建省。从康熙二十三年开始,台湾正式作为中央政府的一个政区。 在这以前,它是中国的一部分,是由当地民族自己开发的,这个民族最后参加了中华 民族大家庭。当然它自古以来是中国的一部分。但是要讲到它正式的政权建制,还是 应该实事求是。

清朝的疆域到1840年以后被打破。首先,香港被割让,但宰割中国领土最多的是 俄国。一是根据《瑷珲条约》,黑龙江以北地方被划走。乌苏里江以东地方原定共管,但 是以后也被俄国侵占。黑龙江以北的江东六十四屯都住着中国人,根据条约继续归中 国,但又给俄国人赶走了。《伊犁条约》又把巴尔喀什湖以东到今国界那一大片土地拿 走了。帕米尔高原的六个帕,最后只剩下一个帕,就是新疆的塔什库尔干县,其他五个 帕都被英国人与俄国人瓜分,以后成了阿富汗的领土。在其他边界上只有局部丧失, 不是很多。

以前越南对付中国的一个办法就是,如果中国弱,它就强一点;如果中国强大,它

就求你。比如明清之际,趁中国内乱的时候,越南人占领中国边界30里的地方。清朝发 现了,它一直不还。雍正皇帝派军队出关,准备以武力收回,此时越南国王赶快上表, 说他对中国一直很恭顺。说我们蕞尔小国,你天朝大国,这点地方在你们算不了什么, 对我们却不可或缺,真要收回我们一定自动退出,不劳天朝出兵。雍正很高兴,说越南 国王态度很好,30里不够,再给你20里吧。

清朝在西北地区勘界时,由于很多地方人迹罕至,我们没有详细准确的地图,划 界的时候在局部地区被俄国人占了不少便宜。另外一大损失是外蒙古。内外蒙古本来 连成一体,但是在辛亥革命后,外蒙古在俄国人的策划下开始搞独立。当然中国内部 要检讨,的确是有问题的。清朝实行新政,搞改革,本来都是好事,建立银行,设警察, 铺铁路,架电报线,但是都成了强制的行政命令,中央又不拨款,地方向老百姓征税,

使蒙古人的赋税负担加重。另外,从1860年放垦以后,大批汉人迁到内蒙古,汉人租土 地,蒙古人的牧地减少了。贵族发了财,一般的牧民却感到生存空间受到抑制,很害怕 汉人继续迁到外蒙古。在这个时候,俄国人给予种种表面的好处,独立就闹起来了。袁 世凯和北洋政府一直没有承认,派远征军去征服。加上国际压力,俄国在得到实际利 益后,让外蒙古放弃独立。第二次俄国策动蒙古人民党,发动人民闹革命,又一次宣布 独立,驱逐了中央政府的代表,但中国政府一直没有承认。到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期,罗 斯福、丘吉尔、斯大林跟蒋介石商议战后格局。美国出于战略考虑,希望在未来的联合 国,中国是常任理事国,中国要作五大国之一。因为美国认为,不可能在亚洲长期驻扎 军队,也不可能只依靠自己发挥作用。当时日本是战败国,印度还没独立,只能够扶植 中国,所以他就坚决支持中国作常任理事国。斯大林提出条件,中国作常任理事国,就 要承认外蒙古独立,承认前苏联在东北的权益,旅顺军港继续归前苏联使用,中长铁 路归前苏联管。罗斯福和丘吉尔都同意,因为他们希望斯大林对日宣战,出兵东北,减 少盟军的损失。现在不必判断蒋介石这样做到底对不对,事实就是蒋介石出于他的考 虑同意了。随后履行了一个给中国充分面子的手续,在外蒙古举行公民投票,但国民 政府派去的代表只能观察。投票的结果是9

99.7%赞成独立,外蒙古就此正式宣布独立。

由于历史的原因——中国共产党与前苏联的关系和当时的国际形势,中华人民

共和国建立后就与蒙古建交了。外蒙古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但是在法律上,我想 不宜再提出改变。有的人提出要收回,这不是收回的问题。这件事也不是简单的“卖

国”,中国当时不得不权衡利弊,而且从1921年以后外蒙古早就独立,一直在前苏联的 控制范围内。但唐努乌梁海地区归属前苏联,中国政府从来没有承认过,没有任何法 律手续。唐努乌梁海是在外蒙古和俄罗斯中间,由于外蒙古独立,它跟中国隔断了。但 是它也没有宣布过独立,一直到1947年,最高苏维埃宣布接纳图瓦共和国参加前苏 联,单方面通过法律把这个十几万平方公里的土地占据了。

中国疆域的形成有自己的特点,这里不妨与前苏联相比较。前苏联没有解体前的 领土有2

2240万平方公里,世界第一。但是它的扩张非常快。10世纪后半叶,东斯拉夫人 罗斯王公建立一个国家。13世纪的时候被蒙古军占有,成为金帐汗国一部分。到14世 纪后半期,莫斯科公国兴起。15世纪后期伊凡三世就建立俄罗斯帝国。所以它真正的 疆土只能从14世纪后期算起。但到16世纪后半期扩展到整个伏尔加河地区,17 775年夺

取黑海的北岸,1783年夺取克里米亚,17世纪扩张到亚洲,18世纪进入远东,19世纪侵

占中国10

00多万平方公里领土。前苏联的领土最后形成于二战结束,现在虽然分裂了, 俄罗斯还是世界上最大的国家。中国疆域的最大的特点是有延续性,基本范围相当稳

定,逐步扩展。所以我们的历史是延续的、稳定的。

回顾历史,有什么经验教训呢?

首先,中国的疆域是中国各族人民共同奋斗的结果,其中汉族起主体作用。汉族

的人口最多,经济文化发达,最早建立统一国家,形成稳定疆域。特别是汉族有很好的 传统——融合各个民族。历史上凡是从北方进入汉族地区的民族,绝大多数以后都消 失了,都融入到汉族之中。比如留在北方的匈奴人、鲜卑人、羌人、突厥人、契丹人、女 真人,大部分都已经成为汉族的一部分。比如唐朝的诗人白居易,就是中亚移民的后 代,早已被作为中国杰出的诗人了。这样的例子很多。南方的少数民族也在逐步改变 自己的身份,也有一个汉化的历史。他们在经济地位和文化程度提高以后,觉得被称 为蛮子不好,就编造一段历史。尽管以今天的眼光看,是民族不平等的产物,但是有这 个传统跟没有这个传统是不同的。世界上很多民族过分强调血统,结果造成无休止的 民族仇杀,而哪怕你是高鼻子蓝眼睛,只要你接受汉族文化,或者自称是汉族后代,汉 族都接纳。就可以很快地融合起来,这对国家的统一、疆域的扩大起着非常大的作用。

但是我们也要看到少数民族的贡献。因为很多边疆地区的开发都是靠少数民族

做到的。比如台湾最早谁开发的呢?应该承认是当地的民族,我们称为高山族,台湾现 在称为原住民。他们首先开发,应该承认他们对建设中国边疆、对中国疆域的形成做 出了巨大贡献。

第二,中国疆域的形成是生产力发展的结果。农业区的形成发展有利于中国疆域 发展。因为中国古代的统治者衡量一个地方能不能作为自己的疆域,就看能不能种 地,能不能打粮食,所以中国中原统治者一次一次到达蒙古高原,但基本上都没有设 置行政区,因为那里没有什么人可以统治,也不能打粮食。游牧区的形成也是这样。牧 业民族鉴别自己能不能放牧,这是主要条件。所以他们到了汉族地区,一度也希望变 农为牧,后来才知道种粮食比放牧还有利,所以慢慢改变了。游牧民族对中国历史的 贡献也很大。中国历史上三次大的统一基本上都是由北方游牧民族完成的。第一次是 隋唐,从东汉开始游牧民族内迁,已经影响到统治阶层。第二次是元朝,统治层就是牧 业民族。第三次是清朝,因为满族最早也是牧业民族。因为牧业民族懂得牧区的价值, 所以它愿意把牧区和农区联合起来,而农业民族往往不懂得牧区的价值,认为牧业对 我们没有什么作用,边疆扔掉也没有什么关系。一直到清朝后期,对于要不要收复伊 犁,收复新疆,还有不同意见。多数人认为这些地方对我们一点用都没有。左宗棠要出 兵,多数官员反对。后来有人指出,一个国家总是要有一个边疆,把新疆放弃了,甘肃 就成为边疆,把甘肃放弃了,陕西成为边疆,这个理论得到大家认同,觉得应该把新疆

收复,使它成为一个边疆,成为与俄国间的缓冲地带。所以牧业民族牧区的形成对统 一中国的疆域同样有巨大贡献。随着牧区的发展,牧民向边疆扩张,很多地方都是牧 业民族首先建立自己的部族政权,然后统一到中国来的。这也是生产力发展的结果。 生产力发展就需要更多的地方。

第三,中国疆域的形成是农业民族和牧业民族之间的相互依赖的结果。随着民族

间的交流,生活水平的提高,牧业民族开始需要汉族的纺织品、茶叶、酒、生活用品、农 具、工艺品等。同样,汉族对牧业民族牧业地区的需求也是逐步增加,这样双方相互就 有一种依赖关系,内地边疆也逐步相互依赖。特别到近代以后,随着工业化发展,内地 对边疆的资源的依赖性越来越大。反过来,边疆对内地的工业品、内地的文化教育等 也有一定的依赖性。

第四,地理障碍的克服也起了很大的作用。比如清朝能够统治那么大的地方,跟 清朝建立了完整的道路交通设施有关。一直到唐努乌梁海等最远的边疆之间都建立 有台站,隔一段距离就有一个站。如果没有这样的联系,是没有办法统治的。相反,有 些边疆地区不巩固,跟地理障碍没有克服也有关系。比如北洋政府、国民党政府时要 到西藏去,都是先坐船,或者坐飞机到印度,然后从印度翻过喜马拉雅山这么走的。一 个国家能这么维持自己的统治吗?所以我们现在修铁路非常重要。地理障碍的克服也 有利于国家的统一,有利于统一疆域的形成。

对海洋、海岛也是这样。我们现在怪老祖宗不去海洋上扩张,其实当大陆上还有

很多空闲农地时,哪个人要跑到海岛上去?如果有,大家肯定都以为这个人不正常。中 国古代只是强调海洋的“渔盐之利”,就是打鱼、晒盐,谁想到底下还有石油啊?地理障 碍不克服,疆域的扩大和巩固是不可能的。二战结束以前,罗斯福曾经征求过蒋介石 的意见,要不要把琉球还给中国,但是蒋介石考虑到海军力量不强,没有答应。

第五,土地和资源的利用扩大和深化也起了很大的作用。内地人为什么迁到边疆

去?就因为内地人口越来越多,造成资源紧缺,但是以前山区很多地方不能利用。明朝 中期开始,外国新的粮食作物玉米、土豆、红薯等传入,山区才得到开发,才逐步扩大 边疆的开发,特别是西南。当然也带来环境的破坏,这都是两方面的。

第六,也是很重要的一点,是中央政府所制定的适应历史潮流的政策。如清朝及 时调整了民族关系。刚刚入关的时候,满汉之间的冲突非常激烈。江南出现了扬州屠 城,出现了嘉定抵抗。原来最文明的地方的人突然之间变得最强悍地反抗满族,就是 因为民族之间的矛盾。特别是清朝实行薙发、易服,伤害了汉族的感情。但是以后清朝 逐步调整政策,包括康熙皇帝都到南京去祭拜明太祖陵墓,表示对过去的汉族统治者

的尊敬,同时宣称满族也是炎黄子孙,它继承的是中国的长期的文明。更出乎汉人意 料的是,清朝宣布将忠于明朝,因为抵抗清朝而死的人都追认为忠臣、义民,成了“革 命烈士”,受到隆重表彰。这对人心的震撼非常大,从来没有哪个朝代这样做过。相反 对投降清朝的,在修明史时将他们列为贰臣、叛徒。一直到清朝末年,甚至到民国的时 候,一些遗老还在歌颂“自古得天下,无如本朝之仁者”。这对调整民族关系非常重要。 满族进关时不到10

00万人,要统治1亿多汉人,最后还是取得了成功。同时,清朝还实行

了切实可行的民族政策。如在蒙古建立盟、旗,让牧民有充分的活动余地,但每年都要 集中一次,盟下面管着旗,有着严格的统治。在西藏实行政教合一,继续让达赖、班禅 统治前藏、后藏,但是把外交军事权收归中央,定了一个条例。在少数民族地区,有的 地方继续让土司管,有的地方条件成熟就逐步派流官过去,建立府州县。还发挥了宗 教的作用,在西藏和其他地方都是如此。清朝统治者非常重视中华传统文化的作用, 这使汉族知识分子接受了满族的统治。大家都有共同的文化,汉族文化非但没有灭 亡,而且进一步发达。

镇压太平天国最有力的人,不是满族人,而是汉族的知识分子。因为洪秀全要破

坏中国文化,把孔子的牌位扔到粪坑里面去,信洋教,屠杀知识分子,这就激起了中国 知识分子的愤怒,这批人联合起来的力量,远远超过腐败的清朝绿营兵。镇压太平天 国的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胡林翼全是知识分子,曾国藩发布的讨伐檄文主旨就是 高举文化大旗——孔子、孟子的传统不能断送。本来是阶级矛盾、民族矛盾却演变为 文化冲突,中华文化的确起了非常大的作用。

第七,积极的移民作用。清朝历代统治者都很注意向边疆移民,只要能成功移民,

边疆就稳固。1860年后,大批移民迁入东北、内蒙古、台湾,使这些地方最终没有被外 国侵占。

第八,有礼有节的对外政策,并不是片面强调自己的领土。比如乾隆对本国疆域

到什么地方,基本有一个限度,因为疆域占领容易,统治就难了,特别是民族地区,还 是要有礼有节。比如《尼布楚条约》签订的时候,并没有把原来属于清朝的地方完全要 回来,而且适当做出了一些退让。

历史上我们领土的丧失除了因为落后以外,还有腐败、闭关锁国的影响,根本不 了解外国的情况。东北的封禁也是很大的教训。康熙皇帝很英明,但在这件事情上太 糊涂。规定汉人不许迁到东北的封禁区,如果没有外敌,还没有什么问题。但是俄国人 一方面签订条约,另一方面不断派人沿着黑龙江一路进来,由于大多是无人区,俄国 人如入无人之境。到《瑷珲条约》签订的时候,这些地方早已被俄国人占据了。直到

1860年宣布开放东北封禁,这才保住了东北,否则的话,东北三省也就没了。日本、俄国

都曾想占据东北,但是日本人不敢直接占领东北,它只能建立傀儡国,因为已经有30 000

万同胞在那里。日本控制东北以后,就实行一个蒙满拓殖计划,准备把30

00万日本人迁

到东北和内蒙古来,幸而到抗战胜利还来不及实施。

“四裔”观念的消极影响。比如对库页岛,清朝以为当地苦夷只要按期纳贡,就不用 多管。后来日本人占领库页岛南部,俄国人占领库页岛北部。到俄国人不许苦夷再向中 国上贡,清朝才知道这个岛已经丧失。

葛剑雄1945年生于浙江湖州(原吴兴县)祖籍浙江

绍兴。

1983年获复旦大学历史学博士学位。19

993年任博士生导师19

996年

任历史地理所所长,1999年至今兼任历史地理研究中心主任。曾在

美国、法国等多所高校任客座教授或做访问学者。先后出席在美

国、英国、日本、法国、比利时、韩国、西班牙、澳大利亚、加拿

大、德国、越南、新西兰等地召开的国际会议。

主要学术兼职:世界自然遗产组织下属环境委员会生态伦理专

家委员会成员、国际历史人口学委员会委员、中国秦汉史研究会副

会长、中国史学会理事、中国地理学会历史地理专业委员等。

所著《统一分裂与中国历史》被中共中央委托中宣部、中央党校、中国社科院召开的 “纪念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理论讨论会”评为论文奖;《中国移民史》(主编第一、二卷作 者)于19

998年获上海市社会科学优秀著作一等奖,19

999年被中宣部评为“五个一工程入选作品

”。

史鉴篇讲座--中国疆域的变迁.txt生活,是用来经营的,而不是用来计较的。感情,是用来维系的,而不是用来考验的。爱人,是用来疼爱的,而不是用来伤害的。金钱,是用来享受的,而不是用来衡量的。谎言,是用来击破的,而不是用来装饰的。信任,是用来沉淀的,而不是用来挑战的。中国疆域的变迁

葛剑雄

要讲中国疆域的变迁,一个很重要的概念就是在各个历史时期,到底什么是“中国 ”?今天“中国”的概念非常明确,但是历史上,这个词的含义是逐步变化的。我们现

在发现的最早的证据,是在陕西出土的一个古代的器物“何尊”上的铭文,其中已经出

现了“中国”两字。铭文的大意是:周武王在攻克商朝首都这一带以后,在祭天的时候

说,我现在开始拥有中国了。其他的文献在提到周武王的时候也载有这件事,所以证

明“中国”这个词的出现到现在至少已经有3000多年的历史,一些著作如《书经》、《诗

经》中也有“中国”这个词。

这个“中国”实际上相差很大。开始的意思就是一与今天的中国是否一样呢?“国”

个城、一个邦或者一个邑。住在里面的叫“国人”,住在外面的就是“郊人”。正因为如

此,在历史上曾经有过很多很多的国,一般就称为万国,比如说“万国来朝”,比如大禹

大会诸侯,应召而来的有“万国”。当然并不一定真的有一万个,可能几千个,总之是相

当多的,在春秋、战国时期有名字可考的国还有好几千个。又比如讲到周武王伐纣, “诸侯八百”都来响应,也说明当时国很多。但经过长期兼并和淘汰,到战国后期,就号

称“七雄 ”,实际上还剩下几个小的诸侯国,但加在一起不会超过20个。所以一开始国

的概念很小。

“中”原来的意思是一面旗帜。最早的“中”字的右边还有几横,表示旗上飘扬的流

苏须。但这个旗帜不是随便放的,商代人一般放在兵营或者什么地方的中间,这个旗

帜一插,大家就聚集在它的周围。所以这个字就演变为中间、中心、中央的意思。这两

个字合起来,,中央的国、最重要的国。由此延伸“中国”就是在万国中处于中间的国、 出来,在地域上就是中原,就是一大片平原或者一大片地域中间的地方。这是“中国”

的本义。既然如此,当然不可能一开始就覆盖我们今天整个国家,甚至到清朝的时候,

有的时候“中国”这个词也没有包括我们这个国家的全部。

第一,从政治上讲,往往就等同于中原王朝或者中央王朝。唐宋的

时候它所管辖的范围一般就可以称为中国。但是如果唐宋中央政府没有管到的地方 呢?比如说大理国。因为金庸小说的流传,现在很多人都知道,大理国的前身是唐朝的 南诏,就是今天的云南和相邻的缅甸一带,从唐朝中期开始,中原王朝就管不到它了。 一直延续到南宋末年蒙古人才把它征服。所以讲唐朝后期、五代和宋朝的历史,往往不 包括今天云南。在当时人眼中,它当然还不是中国。这个概念与我们今天讲的中国就不 同了。

第二,从民族上讲,它的含义又往往等同于华夏诸族或者汉族,与它对应的所谓

蛮、夷、戎、狄这些少数民族一般不被认为是中国。比如云南、贵州这些地方不是中国, 这个话今天看来当然不对,但在古代人的心目中,这些地方不是华夏诸族或汉人住的

地方,当然不能称为中国。又比如蒙古高原,无论是匈奴、鲜卑、突厥、回鹘、契丹、女真、 蒙古,反正都是汉族以外的少数民族聚居着,史书中大多不将它当成中国。这也是它历 史上的概念。

第二,从文化上讲,往往只是华夏族或汉族的文化才被当作中国文化。甚至到现在 为止,讲中国文化,往往还有这样的缺陷。比如我们经常讨论中国文化,但很少想到中 国文化应该包括今天五十六个民族的文化。我们一讲中国文化,脑子只想到汉族,只想 到华夏文化,只想到受汉族影响比较深的少数民族。这个概念其实是历史造成的缺陷, 还是有影响的,我们应该注意。

第四,从地理上讲,它往往只等同于中原地区,但这个概念是逐步地扩大,因为当 周边地区一旦跟中原联系起来,它为了提高自己的地位就要强调是中国的一部分,无 论是当地的统治者或者人民都以成为中国的一分子感到自豪。比如春秋的时候,楚国 国王就自称蛮夷,老是跟中原打。但是到了战国时候,楚国就认为自己现在这么强大, 已经接受周王的封号,而且已与其他诸侯国平起平坐,怎么不是中国呢?所以楚国人不 再说是蛮夷而认为是中国的一部分了。四川盆地原来是巴、蜀的地方,后来秦国把它征 服,有很多人迁移到那里去。到汉朝,巴蜀地区就被看成中国的一部分。所以在不同的 阶段,史书里讲的中国有不同的含义。要正确理解,不要曲解。

比如在“文化大革命”中间,当时“批林批孔”要宣传法家思想。清朝有位学者魏源, 字默深,生活的时代跟林则徐差不多。江青他们说他是法家,要出版他的书,其中一本 《圣武记》讲到台湾,就说“台湾自古不通中国”,这可麻烦了。你说他法家思想好,他又 说台湾跟中国都没有联系,跟我们的观念是不符合的。所以有人提议把这句话删掉。其

实没有什么奇怪的,魏源所谓“中国”不是我们今天的中国,而是指中原王朝、华夏文

化,当然台湾不是自古以来就是其中一部分。台湾本土和生活在台湾的居民是随着我

们疆域的扩展、文化的传播、民族间的交流才进入中国的。这是正确的理解,我们一点

也不要怕。

正因为这样,在中国历史上,统治者都希望做“中国”,一旦掌握了中原的权力,少

数民族一旦入主中原,都要自称。往往就代表正统,“中国”

伪,就是窃据这个名号,就是伪政权。所以统治者都要自称中国或代表中国。

最典型的就是南北朝的大分裂时期。北方政权主要是入主中原的少数民族,比如

匈奴、鲜卑、羯、氐、羌以及受到这些少数民族影响比较大的汉族建立起来的。一直到 唐朝,唐朝的皇帝李氏家族还有胡人血统。至少是汉族跟胡人的混血。逃到南方的政

权东晋、宋、齐、梁、陈就骂北方,你们是索虏,就是把头发扎起来的强盗、奴隶。你们根 本不是正统的中国,我们是从中原南迁的,是从洛阳迁到建康(今南京)来的,我们是 正统的中国。可是北方政权根本不把它们放在眼里,你们说我们不是中国,你们才是 岛夷,是逃到海岛上的野蛮人。我们现在统治什么地方啊?我们的首都就是长安、洛 阳。我们不是中国,谁是中国?从这个争论就看到“中国”这个概念在历史上所起的作 用,往往意味着正统。离开了中原地区的人,强调他的法统,虽“中国”但是另一方面, 然我现在被你们赶出来了,但是我是带着文化、带着制度走的,我还是“中国”。双方的 “中国之争”无法调和,但在统一后,双方都纳入了同一版图。隋朝、唐朝统一后要修历

史,以谁为正统?以南方为正统,自己继承的是北方的法统,不是就变成伪政权了吗?

如果以北方为正统,如今南方也是国家的一部分,而且的确是从北方迁去的。到了唐

朝时候就想出一个巧妙的主意,就宣布同时修南史和北史。所以今天我们讲南北朝就

是这么来的。中国分为两部分,南方政权和北方政权,唐朝继承了这些政权,合起来实

行了大统一,所以才有南北朝的名字。今天讲的南北朝,当时没有的,当时是敌对的,

哪里有什么南朝北朝呢?但是到了唐朝,历史地看问题,三方都接受,所以形成合称。

这是一个很好的处理办法。

这种概念其实不但在中国,周边国家也是如此。比如越南,在脱离中国以后,一方

面老是要跟中国冲突,很强调它的独立性。但是另一方面,又要强调它是“中国”。它的

法统、制度都是来自中国。越南甚至就认为它是“南天中华 ”或者是“南服尧舜 ”,是真

正中华,它瞧不起周围的柬埔寨、泰国,认为这些都是蛮夷。它有的时候还自称“小中

华”。又比如朝鲜,有的时候内部有内乱分裂,谁可以掌握政权呢?要赶快得到中国政

府的承认。这些概念是根深蒂固的。现在到韩国乡下去看他们的古墓碑,可以发现上

面往往写着“大明朝鲜国某某人之墓”,或者“有清朝鲜国”等等。可见,他们普遍认为,

自己属于中国的一部分,要得到中国的法统,得到中国的承认,这是最重要的。

历史上的“中国之争”反映了中国概念的重要性。

另一个就是中原与周边之争。从地理上讲,黄河中下游地区最早是中国的中原地 区,但是后来随着中原王朝的疆域扩展,长江流域的人觉得自己也应该属于中原。周 边地区的人虽然不得不承认自己不在中原,但相对于更边远的地方,自己也算得上中 原人。正因为这样,就促使中国的中原范围逐步扩大,边疆不断得到开发。比如说四 川,在秦汉时算是边缘,但等到云南、贵州开发起来,四川又比它们靠近中原,可以自 认为是中原了。所以这个概念实际上就是中国之争,就中国的历史来说,总的来讲起 着一种积极的作用。

还有中国与外国之争。什么是外国?严格地讲,到清朝国门打开以后才正式确立

了“外国”的概念。在中国历史上,外国往往不是指我们今天的概念。比如说,魏晋南北 朝的时候,各个政权本身是中国,其他政权就是外国。但是同时,往往把中国传统范围 里面的看成中国,把传统范围外面看成外国。所以有时候在历史书上看到,一些少数 民族政权或地区也被称为外国,比如西藏、新疆、蒙古,与俄国、英国一样被称为外国, 不同的书上讲法也不同。但是这些政权有的又自称中国。历史上的中国与外国之争, 也反映了历史上中国的概念与今天的差异。

大概从明朝中期开始,来华的传教士喜欢用China称中国。《中俄尼布楚条约》第一 次用“中国”代替清朝,但这个条约只有满文本、俄文本和拉丁文本,没有汉文本,很可 能是担任翻译的传教士自作主张。即使到晚清,清朝一般都称大清、大清国,偶尔以中 国代替。但清朝统治者比较喜欢用的不是China,而是Central Empire,中央帝国,这符

合中国传统的心理。也正因为这样,一直到清朝末年的时候,在中国人或外国人的心 目中,中国的概念跟我们今天还是有所不同。有的时候包括今天整个中国,包括西藏、 新疆、内外蒙古、东北,但是有的时候只是指内地的22个省,而把西藏称为西藏,新疆 称为新疆(或东突厥斯坦),把内外蒙古称为鞑靼,把东北称为满洲。对于那些政治家 或者外国帝国主义来讲,这样做是别有用心的。但中国人自己这么称,实际是受到传

统观念的影响,而不一定是要搞什么分裂。一直到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才把“中国” 作为中华民国的简称。从那时候开始,中国主要的就是一个政治概念,中国就代表着 我们这个国家,代表我们国家所拥有的全部领土及其主权。

下面简单地介绍一下“中国”的演变过程。历史上的“中国”的概念跟今天的不同。

一般认为从18世纪60年代到1840年以前,就是乾隆中期到鸦片战争以前清朝的领土

就是我们历史上的中国。这是中国经过两三千年的发展,成为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所拥有的领土,而以后是帝国主义的侵略,才使我们国家领土的形状从一片秋海棠的 叶子变成了一只雄鸡。历史上所有在这个范围里面活动的民族都是中国历史上的民 族,在这个范围里面建立的政权不管是不是属于中央政权管,都是中国的一部分。这 个概念是经过谭其骧教授和很多专家学者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长期研究,到80年代 所形成的。经过党中央批准,由外交部审查通过的《中国历史地图集》对历史上边疆的 处理就是按照这个原则。为什么要按照这个原则呢?在新中国成立之初,曾经有历史 学家,比如范文澜同志,主张根据今天的中国领土状况来确定历史时期中国的边界, 这是不妥当的。比如说,越南的中部和北部、朝鲜的北部、外蒙古这些地方,历史上都 曾经是中国的一部分,如果混淆了这个概念在现实生活中会产生影响。所以应该从历 史事实出发,而不应该以今天的领土归属来划分。这个概念非常重要。反过来也不能 够把传统的中国概念当成中国,比如说华侨领袖陈嘉庚,他是很爱国的,但他说东南 亚历史上都是中国的,这话就不对。这是一个错误的概念,中国从来没有把东南亚作 为自己的领土。这两方面都应该注意。

疆域和领土有什么区别?为什么我老是讲疆域?有的领导说现在我们叫领土,你 叫领土不是更明白吗?其实我是经过深思熟虑的,讲历史上的事还是称疆域比较妥 当。

两者有什么不同呢?首先,我们今天讲领土,是以明确的主权为根据的,但疆域所 指的境界就不一定有非常完全的主权的归属。因为中国古代不了解除了中国以外,世 界上还有其他的文明,也不承认其他文明比自己的更好。认为世界的中心就是中国,

“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所以中国统治者的概念就是没有世界, 只有天下,天底下这个地方周围就是四海,四海以外,要么没有人,要么都是蛮夷。四 海之内,对中国的统治者来说也显得太大,要分华夏、夷狄或蛮夷,中国合理的疆域只 要诸夏地区就够了,蛮夷的地方不妨让它存于华夏之外,慢慢教化它。当时统治者的 概念就是,不是我不想拥有你这个地方,而是不值得我来统治。所以统治者只要知道 他管辖的地方的大致范围就行了,不会很具体地去管理,不会像今天这样强调自己的 主权。《二十四史》上讲到某个朝代的疆域,都是一个大致范围,所谓“四至八到”。另一 方面,鸦片战争前中国也没有受到过外来敌人的挑战,直到葡萄牙人、西班牙人航海 来到中国,才使中国受到些局部的威胁,中国本部从来没有受到过外敌的挑战。游牧 民族,譬如契丹人、女真人、满族人进来以后慢慢就变成中国的一部分。军事上的征服 者成为文化上的被征服者,非但没有把自己的观念带进来,反而改变了,甚至自称炎

黄子孙。在与西方接触之前,中国没有一个完整的领土概念。所以还是称为疆域,与今 天的领土有所区别为宜。

第二,领土包括往空中和地下的延伸,即领空、底土、领海及其底床。就是说,中国 的界线划到之处,外国从天空至地下都不能超过这条线,往这里的地下打个洞也是侵 犯。称疆域的时代还只有冷兵器,没有飞行器,这些因素就没有意义。所以从来没有哪 个统治者讲到疆域,会强调领空、领海。西方也是这样。比如最早的时候,很多国家规 定的领海只有3海里,因为当时的炮最远只能打那么远,定得再远也没有保障。以后才 延伸到12海里。现在有些国家定得更宽。这些都是随着本身的需求和可能而变化的。

第三,领土一般有明确的界限,而疆域的界限往往很不明确。画历史地图就碰到 这类问题,有些边界只能画虚线,因为它从来没有划定过。中央政权跟边疆很多地方 从来没有划定过线。比如说,游牧民族跟农耕民族之间,除了筑有长城的地方有一条 界线,很多地方从来没有划定过,有些是无人区。即使有长城的地方,长城内的政权也 经常派军队甚至老百姓到长城外面去垦植,游牧民族有时候也越过长城到里边来活 动。又比如现在讲元朝的北界一直到北冰洋,其实讲不清楚,为什么讲不清楚呢?主要 根据就是从贝加尔湖再往北找不到其他民族或人群了,但实际上当时的蒙古人或其 他人不可能到北冰洋边上去活动,这条线也是虚的。疆域的范围往往并不明确,今天 一定要人为地划一条线,就只能大致确定一下。领土的拥有者都有明确的领土意识, 疆域的拥有者却未必有主权意识,往往根据各自的标准来做出判断。比如以前的中原 王朝与周围“蛮夷”的界限并不是双方划定,而是根据自己的概念来判断。比如明朝人 的著作里经常称西藏为“西番”,不把它当成自己的疆域。明朝人一般认为到打箭炉外 面就是化外之地,就不去管了。但是为什么现在我们强调明朝也拥有对西藏的主权 呢?因为元朝的时候,中央政府先后设立总制院和宣政院这两个管理全国佛教的机 构,由它有效地管辖西藏。明朝初年也继续封西藏的这些地方为法王,并派使者去过, 以后才不闻不问。清朝不仅恢复了对西藏的管辖权,并且加强了。在一般的老百姓和 一些学者的观念中,往往不把西藏当成自己的领土,就像对其他少数民族地区一样。 但从疆域和主权延续的角度讲,明朝时并没有其他外国对西藏行使主权,元朝对西藏 的主权当然就延续到明朝和清朝。要历史地来看这个问题。

疆域也是一个政治概念,不能用文化的标准来判断它的范围。有些学者有良好的

愿望,研究出台湾海峡曾经是陆地,当时大陆与台湾是连在一起的。那么,要是不连在 一起,是不是台湾就不属于中国了呢?这种话有时候会帮倒忙。还有人强调我们拥有 同样的文化,同样的文化是一方面,疆域归属不完全取决于文化,文化不一样的地方

也可以是我们的领土。比如说新疆、西藏,你一定要说那里的文化跟汉族一样吗?疆域

是一个政治概念,不是一个文化概念。中国历史上的确有些地方不是今天的中国领

土,甚至当时也已不是中国的疆域,但它们在文化上更加接近中国,比如说朝鲜、越

南、日本。应该承认越南、朝鲜,甚至包括日本,它们与中国文化上的同一性远远超过

很多少数民族,超过西藏、新疆,但是讲疆域的时候不能含糊。这不是一个文化概念,

尽管是两种文化,它还是一个王朝的疆域,还是我们今天的领土。所以要区别开来。

有的学者片面地强调文化上的同一性、民族上的同一性,如说我们五十六个民族

都是炎黄子孙,这是有问题的。表面上看来对我们有利,其实不见得好。今天中国有塔

吉克族、哈萨克族、俄罗斯族这些民族,你能证明他们也是炎黄子孙吗?不是,但是他

们居住的地方是中国的一部分,他们是中华民族的一部分。

下面讲一下疆域的类型。中国历史上的疆域类型比较多。

最主要的是正式行政区。从春秋晚期开始,中国出现县、郡。到公元前221年,秦始

皇把全国统一,在全国推行郡县制度。后来出现州、道、路、府、厅等政区。到元朝时候

建立省,一直延续下来。这是中国主要的正式行政区。中国的大部分地方在历史上都

曾设立这些正式的行政区,但不等于说除了这些政区以外就不是当时的疆域。

第二类是特殊的行政区。设置行政区的过程中间往往会根据实际情况,做一些特

殊的安排。比如汉朝的时候,在新取得的少数民族地区不是马上建立郡,而是先设“初

郡”。一般是少数民族地区刚建立的时候给很多政策上的优惠,如免除赋税徭役,先明

确政治归属,等到经济文化发达,“初郡”

移民增加后再收税。也是郡。

东晋和南朝曾经设立侨州郡县。北方世家大族、官员士人逃到南方,不愿将户籍 与南方土著编在一起。怎么办?“侨州”“侨郡”

就在南方其他郡县中借一点地方设立、

或“侨县

”。比如北方洛阳一带(属司州)的人逃到南方,在南方设立一个“南司州

”,山

东的青州人逃过去,设立“南青州

”。侨州郡县到后来也土著化了,与本地原有政区没

有什么区别。这些特殊的行政区各个朝代都有。

还有一部分是军事驻防、屯垦区。比如西汉占有今天整个的新疆和中亚,但是地

方交通很不方便。现在坐火车、汽车都要在路上花很多时间,那时候完全靠步行、骑马

或者骑骆驼,汉朝怎么去统治这块200多万平方公里的地方?设立了一个“都护府”。 “都护府”一般只有几千个士兵,但是他们代表中央政府,利用中央的权威,实行政治

上监护、军事上控制。都护府在当地不收税,一般也不征用人力,就维持着监护的统

治,这还是有效的。但是如果发生什么事情,都护可以调集当地国的兵力加以镇压或

者平定,甚至可以把一个国王废掉立另外一个。但都护一般不干预这些国的内部事

务,也不向它们派遣常驻官员。有些地方是以屯垦、屯田为主,军民合一,从内地招募 去的人要自己种粮食养活自己,再节省下粮食用于边防。

清朝在东北最初没有建省,而是由将军去统治,如黑龙江将军、吉林将军、奉天将 军,在新疆也是这样,在乌鲁木齐设立乌鲁木齐将军,在伊犁设立伊犁将军。在外蒙古 西北还有一个唐努乌梁海,也是这样统治的。这些将军并非只管军事,他们也处理民 政,所以这也是一种管理疆域的方式。一般这是一种过渡时期或者过渡形态,适合于 边疆或军事要地,必须用这种方法加以控制。

还有民族或地方自治地区。包括少数民族地区。中央政权一方面往往通过武力的 手段或者军事压迫的方法迫使它们归顺,但是归顺以后,就不去干预它们的内部事 务。派往那里的流官一般只是监护性质,代表中央或上级政府,首领还是由当地民族 世袭或按传统办法确定,都由本民族的人担任,一般称为土司。到解放初,有些土官还 存在。土官主要管理本民族本地方自己的事。一般不是根据法律判罪,而是根据民族 习惯。土司如何继承,也由他们自己定,只要向上级或中央政府备案就可以了。这种情 况在西南长期存在,很多地方都归土司统治,一直到清朝才“改土归流

”,把土官换成

由上级或中央政府派去的流动的官员,实际上民族的自治还是长期延续下来。

还有一种所谓“羁縻”“羁”“縻”就是给它

府州。的意思就是用鞍具将一匹马笼住,

吃点东西,喂喂它。另一方面给它一些好处。府州县往往都是少数

一方面控制,“羁縻”

民族地区,或者有的境外的少数民族来投奔,就给个名义,这类单位之间的差别非常 大。有的“羁縻

”府、州慢慢变成土司,再变成正式的府州。有的“羁縻

”政权设置以后,

也不晓得跑到哪里去了。但官僚机构还继续汇总上报,因为这能表示地方的政绩。所 以我们在史书里面看到唐宋时西南、西北“羁縻”州多得不得了,专家学者都弄不清它 们到底在哪儿,很可能它早已不存在了,或者从来就没有真正存在过。

有的书上记载当地的少数民族人口多得不得了,比现在还多。怎么会那么多呢?

因为地方官招揽少数民族是有功劳的,而且能证明皇帝威名远扬,“蛮夷”纷纷来归。 这些归附的少数民族人口不仅需要纳税或服役,而且还要赐钱赏物,以作慰问和救 济,所以不妨将一万吹成十万,十万说成百万。招揽得越多,地方官政绩越大,朝廷越 高兴。所以我们经常会发现这样的情况,比如到东汉时候,今天云南境内的永昌郡人 多得不得了,甚至比四川一带人口还多,其实是假象,因为这个郡是新设的,并且有大 量归附的少数民族人口,显然是虚报的。但是不管怎样,这都是疆域内部的民族或者 民族的自治区。有的少数民族聚居区虽然连土司都没有建立,但以后成了正式政权, 一般也应该看成疆域的一部分。

对“称臣纳贡

”特别要注意,情况很复杂。有的人觉得既然“称臣纳贡”,就应该是

中国的领土,其实这里面差别非常大。一种情况是真的“称臣纳贡”。比如说朝鲜、越 南,一直到被帝国主义控制以前,凡是新的国王即位,它都要派人来报告,要得到中国 的承认。老的国王去世,也来告哀,朝廷要赐悼文。但它们已经脱离中国,是基本独立 的政权,它们“称臣纳贡”是表示一种藩属国与宗主国的关系。但是,另一些“称臣纳 贡”就很奇怪了。比如说日本,明朝和清朝前期我们的史书上都称它来“称臣纳贡”,而 实际上日本从来没有成为中国的一部分。那么它为什么“称臣纳贡”呢?一方面,日本 人是哪个国家最先进他就学哪个国家,只要对自己有利就学。所以隋朝、唐朝时,日本 一次一次派人来学习,然后照搬过去,如日本建新都,就照长安、洛阳造。被中国称为

“称臣纳贡”,它也不在乎。现在日本东京、大阪的博物馆里面还可以看到当时明朝的 诏书。东汉时中央政府曾赐给日本一颗金印,现在是日本的国宝。这颗金印是日本人 在福冈发现的,上面刻着“汉倭奴王

”,倭奴王也属于汉朝。他称臣纳贡,汉朝封“倭奴

王”,他都接受,但日本是汉朝的领土吗?当然不是。到了明清时,因为中国自以为“天 朝无所不有,无需仰赖外人”,日本曾企图与中国发展贸易往来,但中国人认为根本没 有与外国人做生意的必要。再说中国的皇帝怎么能与日本国王平起平坐呢?所以日本 只能来中国纳贡,中国政府收了贡品后再赏赐它。由于中国一向实行“薄来厚往”,往 往贡的东西少,赏的东西多,所以日本“称臣纳贡”的积极性很高。本来规定三年一贡, 非要争取一年一贡;规定每次10

00人,非要来30

00人。“万国来朝”的结果是中国赔大钱。

直到清朝乾隆皇帝接待马噶尔尼的时候也是这样,政治从严,经济从宽,尽管驳回了 英国人的要求,给的赏赐和优待一点不能少。这样的“称臣纳贡”实际上是外贸关系。

还有一种现象更奇怪,一直到清朝修《明史》的时候,还将所有外国都列入“朝贡” 的名单,包括俄罗斯、英国、法国、意大利。这些国家怎么会来朝贡?这就是中国的一相 情愿,一种变态,是自欺欺人。凡是外国来的人,都是来“朝贡”的,都得称臣。当时一个 手段就是在翻译时做手脚。我们现在看到,乾隆帝过生日时英国国王给乾隆皇帝的贺 信其实是平等的。等到翻译成中文时,就被译成下级对上级的口吻。乾隆皇帝看了很 高兴,认为英国国王很恭顺,不远万里来祝贺他的寿辰。其实英国人主要是来谈判的, 不过是找了个由头。乾隆时还有英国使者见中国皇帝要不要下跪之争。马噶尔尼被要 求向乾隆行九跪三叩礼,他不愿意,提了个条件,说我代表英国国王,我向你跪,你也 要找一个跟我品级相同的中国大臣,向英国国王的画像行同样的礼。否则他只肯一条 腿跪,这是见英国国王的礼节,已经很郑重了。这个争论的结果有不同的说法。国外流 传说乾隆找了个台阶,说马噶尔尼路上受了风寒,腿脚不便,再说夷人本来就不识中

国礼仪,不值得计较,不跪就算了。马噶尔尼自己也说没有跪。但在中国流传的说法却 说他慑于天威,情不自禁双膝跪下来磕头了。我是比较相信他自己讲的,因为英国当 时已经有很强烈的主权意识,不会做这种事。但在中国方面,往往会做假宣传掩盖一 下,大家都不失体面。俄国使臣也为这个事争论过,但最后跪了,因为俄国人比较现 实,觉得这样对他们有好处。“罗刹”如何。

清朝的史书一直称(俄罗斯)“恭顺”恭顺什

么?把中国那么多领土都拿走了。所以我们对“称臣纳贡”一定要分析。看到那么多国 家“称臣纳贡”,有的华人就以为他们所在的国家历史上都是中国的。其实既不符合事 实,也伤害了当地人的感情,对华人的生存和发展毫无好处。这实际上反映了一种大 国沙文主义、极端的民族主义。

我认为疆域只应该包括前面几种,这些地方最后基本都成为清朝领土的一部分, 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

下面我们来看一看中国历史上疆域究竟是怎么变迁的?

以往有秦始皇统一中国的说法,这个概念不对。我一般用秦始皇统一六国,因为 秦朝的疆域远不能包括整个中国。

秦朝的疆域基本上只限于今天中国的东部和中部。但它已经包括朝鲜的西北,平

壤西北的海边这一块地方,当时都叫做辽东。在战国后期,燕国就开拓到那里了,所以 燕长城的起点也在那里,以后合为秦长城。顺便讲一下,今天从嘉峪关到山海关的是 明长城。秦长城是从辽东经过赤峰一带,然后到阴山,再下来到陇山,西边到甘肃的岷 县。但秦朝的行政区并没有完全覆盖这一范围,它主要经营的还是北方,南方很多地 方,比如福建、浙江南部基本没有什么人口。秦始皇征服当地的越人后,设立一个闽中 郡,但现在只找到两座城,其中一个县在福州,其他还有什么县都不知道。秦始皇派军 队越过南岭去征服越人,战事不利,延续了好几年。为了运输粮食,在今广西兴安境内 开凿了著名的灵渠,将湘江与漓江连起来,沟通了长江水系和珠江水系。后来在今两 广建立三个郡:一个是在今天广东一带的南海郡,一个是在广西的桂林郡,还有一个 是在广西与越南北部边境的象郡。但是在西南,秦朝的统治非常稀松,实际上大部分 地区还是由当地少数民族自己统治,秦朝只是控制了交通线和几个行政中心。尽管这 样,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有了这么一个真正统一的中央集权的政权,时间是公元前221 年。因为以前都实行分封制,天子拥有的地方其实很有限,主要的地方都分封给诸侯。 大的诸侯再把自己的土地分封给小的诸侯,小的诸侯又把它分封给自己的家臣,每一 个统治者所管理到的地方非常有限,实际上并没有真正的统一。而秦朝在全国建立了 36个郡,后来大概增加到48个郡。最近在湖南新发现的秦简中记载了一个洞庭郡,是

原来我们都不知道的。估计秦朝可能共有50来个郡。中央政府通过50来个郡统治差不 多上千个县,这在中国是第一次。

西汉的疆域有了很大的变化。最大的变化,一是开始在朝鲜半岛上设立四个郡,这 是汉武帝的时候派兵打下来的。应该承认,这些扩张过程并不是那么和平的,也有军事 征服。汉朝军队从山东半岛渡海,两路夹击把朝鲜占领。但那时的朝鲜政权基本是从中 原迁过去的汉人建立的政权,不是后来的高句丽人。当地当然有高句丽的祖先,也有朝 鲜族的祖先,但主要是战国后期由中原迁去的,为首的是卫满。还有一种说法,是箕子 在商朝亡后迁到朝鲜,朝鲜的史书也这么讲。这有一定的事实根据,商朝灭亡了,肯定 有移民东迁,迁往朝鲜半岛没有什么障碍。不过究竟有多少人,却找不到什么证据。西 汉的扬雄写过一篇《方言》,将朝鲜与燕代划为一个方言区,可见那里的人是以来自今 山西和河北北部的移民后裔为主,才会流行同样的方言。

秦朝灭亡后,赵佗(河北正定人)乘机割据岭南,以后又扩张到今越南的北部和中

部。等到汉朝平定南越,它的疆域就包括越南大部分,设置了交趾、九真、日南三郡。从 公元前2世纪开始,越南的北部和中部就是中原王朝的一部分,还包括今缅甸一些地 方。河西走廊原来是匈奴人的游牧区,因当地匈奴战败降汉而成为汉朝的疆域,汉朝的 势力也通过河西走廊扩展到西域,一直到巴尔喀什湖,与清朝全盛时的西界差不多。但 是我们注意到,今天的东北、内蒙古与蒙古、俄罗斯等地是匈奴和其他少数民族的活动 范围,其中与汉朝对抗的主要是匈奴。匈奴尽管一度投降汉朝,但是汉朝并没有把匈奴 地区作为自己的疆域。当时有一句话“长城之内天子有之,长城以外单于有之”,这是双 方的基本界线。西藏那个时候还没有统一起来,有唐旄、发羌等部族。西汉的疆域范围 在中国历史上有非常重大的意义,中国内地农业地区在这时基本上统一并确定下来 了。以后虽然有的时候有伸缩,但是一直到清朝这个界限才最终打破。汉唐盛世奠定了 中国疆域的基础,汉朝是开端。

东汉的疆域有所收缩,特别是在今越南的南部,主要原因是当地的林邑建立自己

的政权并向北扩展。朝鲜半岛上也是这样,东汉对中央山脉以东的地方已经管不到了。 只有在西南,由于哀牢人的归属疆域有所扩展。东汉后期,随着大量少数民族内迁,西 北大部分地方已成为“羌胡”的聚居区,东汉已经无法行使行政管理。

经过魏晋南北朝的长期分裂和隋朝的短暂统一,到唐朝完成统一后,就形成了空 前辽阔的疆域。讲唐朝的疆域要注意一个问题。期间,

“文化大革命”我的老师谭其骧先

生等人编绘《中国历史地图集》时,一些人主张尽可能将中国历史上的疆域画大,认为 这样做才是爱国。因此,往往会将一个朝代东南西北曾经达到过的最远的范围画在一

幅地图上,所以翻开地图,中国历史上一直有那么大,从来没有退缩过。实际上不是这 样。拿唐朝来讲,以前都讲唐朝西面到达咸海,东面到达朝鲜半岛,南面到达越南,北 面到达北冰洋、贝加尔湖。其实它不是同时拥有那么大的疆域,也不是始终有那么大 的疆域。唐朝拥有蒙古高原与贝加尔湖流域是在唐太宗时候灭掉了东突厥以后。东突 厥投降,大量突厥人内迁,甚至有一度唐朝朝廷里面每天上朝的官员中间突厥人比汉 族人还多。唐朝非常开放,你投降就让你做官,而且得到重用。也不是非要用汉人。北 方游牧民族特别会打仗,所以唐朝很多将领都是少数民族。唐朝扩张到咸海边,是因 为波斯(今天的伊朗)发生内乱,波斯王子投奔唐朝,唐朝派军队把他送回去,封他为 波斯大都督,统治的地方就是咸海以东。但是时间很短,只有三年的时间。所以唐朝稳 定的疆域没有那么大。唐朝在朝鲜半岛,包括一度占有朝鲜半岛南部的时间也是很 短。一直到唐高宗才打下高句丽,在平壤建立安东都护府,并且把朝鲜人大量内迁,有 些人一直迁到四川。但是唐朝还来不及往朝鲜移民,而朝鲜人却不断的反抗,因为反 抗太激烈,所以安东都护府在平壤只存在三年时间,就迁到辽东,以后又迁到辽西。所 以地图里画的是唐朝一度达到的最大范围,实际上并不是始终拥有那么大的疆域。但 越南北部还是稳定的,一直到唐朝末年,当地的土豪开始造反,因为五代时候分裂,之 后与越南相邻的南汉才顾得上,但南汉本身实力有限。到公元10世纪,越南的吴权正 式建国。一般就认为此后越南成为一个独立的政权。

对朝鲜的问题现在有分歧。当初编《中国历史地图集》为此请示过外交部和中央, 最后决定的原则是从公元5世纪开始,朝鲜半岛列为境外。因为高句丽建国以后,首都 在今天吉林的集安,称为国内城。公元5世纪时进一步向南扩张,迁到平壤。当时确定 的原则就是,凡是跨境民族的政治中心迁到了境外,就只能把它算成境外的民族。关 于这一点,东北的学者有不同的意见,他们认为这个时候高句丽还应该算是中国的, 以后才能算朝鲜,算境外。作为一个学术问题可以争论,但是我个人觉得不要把它过 于政治化。即使你不承认从5世纪开始,那么到唐朝总该承认朝鲜属境外,否则唐太宗 为什么要出兵呢?迟早总是一个境外政权,这不过是一个学术上界定的问题,事实没 有分歧。高句丽最早的人是在东北,以后逐步扩展,主体慢慢迁到朝鲜半岛。相反,在 中国境内的高句丽人大部分迁走了,剩下的慢慢同化在当地民族里面。现在一定要在 东北找谁是高句丽的后代,其实讲不清楚,因为他们不是纯的高句丽后代。但是高句 丽的遗迹,比如好太王碑就在集安,其他也有很多遗存还在中国境内,所以我觉得韩 国人或者朝鲜人他们怀着一种对祖先的敬意要来寻访这些地方,要讨论这些地方,要 研究这些,都很正常,不要大惊小怪。但如果他们因此就提出来这些地方是他们的领

土,那也是胡说八道,我知道大多数韩国人也没有这么说。比如现在朝鲜比较民族主 义的说法,说长城以外和河北北部都曾经是他们祖先活动的地方。其实如果他只是说 到这一步,我认为还是学术问题。蒙古人说他的祖先曾经一度活动在长江流域,这也 是事实。这是跨界民族活动历史遗迹的存在,不要简单地与领土归属联系起来。我们 也没有把中国人曾经到过的地方都说成是我们的领土。但是如果个别人超出这个范 围,要把这些证据作为领土归属,那我们也要旗帜鲜明。我觉得现在有些学者过于政 治化,夸大这种事实,这是没有必要的。我是主张把学术上的争论与政治是非、把跨境 民族的活动跟政权和领土的归属、历史上的疆域要严格地区分开来,我们的研究要建 立在这样的基础上才能说服世界上其他的学者,才能真正对国家有利。对朝鲜是这 样,对越南也是这样。

唐朝到安史之乱以后疆域就缩小了很多。唐朝征服东突厥后不久,突厥人在蒙古 高原重新建国,以后回纥人在蒙古高原兴起,并且一度非常强大。唐朝在安史之乱以 后、黄巢起义的时候,都曾经向回纥(后改称回鹘)人借兵。东北这一带尽管在地图上 还划在唐朝的范围内,其实已经控制不住了,在这些地方设置的都督府只是名义上 的。唐朝后期最多只管到今天的辽宁,辽河下游,再往北根本就管不到,只剩下名义上 的。当地的靺鞨人建立了自己的政权渤海国。朝鲜半岛虽然还有一点名义上的归属, 实际上已经是独立的政权。唐朝后期一个比较敏感的问题就是吐蕃,今天西藏的祖

先。当时是吐蕃的极盛时期,疆域非常大。达赖喇嘛曾经提出“全藏自治”,即藏族自治 的地方应该包括他们历史上曾经达到的范围,不仅有西藏,还应该包括四川的西部、 甘肃和青海的大部,他的历史依据就是唐朝时吐蕃曾有那么大。其实这是两回事,吐

蕃占领的地方并不完全是吐蕃人,更不完全是今天的藏人。1978年,在准备把《中国历 史地图集》公开发行时,我的老师谭其骧以复旦大学的名义给中央写报告,要求增加 吐蕃全图。他当时为什么要编这幅图呢?就是既然可以表示出汉族政权可在历史上达 到的最大范围,那么少数民族,蒙古族、藏族等在历史上曾经达到的最大范围也应该 表示出,这才是体现民族平等,才符合历史事实。但当时内部有不同意见,很多人不同 意,主办单位社科院为此也很紧张。最后胡乔木同志批示,他认为谭其骧老教授的看 法是正确的,对历史问题我们不要回避。经过中央书记处批准,就增加了这幅图,以显 示吐蕃所达到的最大范围,包括今天新疆和中亚的一部分,也包括今天尼泊尔、四川 省的西部、云南、甘肃的大部分。吐蕃一度占领唐朝首都长安,但没有几天就退出了, 而且它始终只守住陇东高原,真正原因恐怕不是唐朝的强大,而是吐蕃人长期生活在 青藏高原,不习惯到平原,占领长安以后,大多数人头疼,胸闷,不舒服。吐蕃一度占据

了河西走廊,当地有大量汉人,不少人被迁到西藏。唐朝有一次派一个使者去拉萨,快 到达时有一支乐队迎接他,演奏的乐曲就是《秦王破阵乐》,唐太宗最喜欢的乐曲。他 问你们这些人哪来的,他们说我们都是俘虏或者俘虏的后代。当时吐蕃人把大批汉人 迁到拉萨和周围地区,所以严格讲在今天的藏族里面也有一些汉族的血统。所以中国 的民族其实没有那么纯的,各民族之间不断交流融合。我刚才讲过,中亚和河西走廊 很多地方,吐蕃只是实行军事征服,并不是真的已经迁到这些地方,吐蕃的人口是有 限的。有的人把这些地区的人口都估计出来,说藏族人口曾经超过10

000万,现在藏族

人口反而没有那么多了,这完全是无知,根本不是事实。根据确切的记载,吐蕃在历史 上的人口并没有那么多,最多不过几百万人。另外一点就是历史上任何一个王朝、政 权的疆域都可以变化,有伸也有缩,从来没有说,曾经到过哪里,以后就非到那里不 可。汉族的疆域也曾比现在大,难道也得恢复吗?所以画这幅图并不影响我们今天的 政策。历史事实不要回避,问题是怎么正确地认识。

五代和宋朝实际上处于一个大分裂时期,我不赞成把宋朝叫做统一政权。宋朝的 北方始终存在着契丹人建的辽朝,到南宋时女真人又占有淮河以北。今天的甘肃、宁 夏一带有西夏,云南是大理国。吐蕃虽然不统一,但也不属于其他政权。所以唐朝以后 应该是一个长期的分裂阶段。俄语称中国为Китмaй,Китмaй来源于契丹,因为俄国兴

起以后,它首先接触到的不是中原的汉人,而是契丹人,所以就把整个中国称为契丹。 一直延续到今天。那么你能说契丹不是中国的一部分吗?当然不能。所以从这样一个 大中国的范围来看,唐朝实际上就一直分裂,始终没有统一。北宋的时候也不能算统

一。因为你如果说北宋统一,那么今天的北京就不属于中国了,因为那是辽国的南京。 这个局面被蒙古人打破。蒙古人在蒙古高原兴起以后,先后征服了北方的金朝,又灭 了西夏。接下去又征服了云南、西藏,最后灭南宋,建立起一个疆域空前的大帝国。但 是元帝国不等于蒙古帝国。因为成吉思汗西征以后,他在世时是统一的,等到他死了 以后,他的子孙谁占领什么地方谁就建国。所以我们号称四大汗国,如察哈台汗国、钦 察汗国等。比如今天新疆的大部分就没有归元帝国统治,而是属于察哈台汗国。所以 元朝尽管疆域很大,但是也还没有包括今天中国的全部。元朝在国内实行一国多制。 在原来宋朝、金朝的范围内建立行省,蒙古高原也建了岭北行省,但也保留了很多王、 很多部族。对西藏通过宗教实行统治,称为宣政院辖区。这个宣政其实不是宣“政”,而 是宣宗教。它原来称为总制院,管理全国释教。元朝尊黄教的始祖宗喀巴为帝师,给他 很崇高的地位,通过宗教来统治西藏。元朝一度占领朝鲜的大部分地方,高丽国王被 迫投降,但元朝没有把朝鲜作为自己领土的一部分,既封他为征东行省的丞相,又封

他为高丽国王,基本上保持他的独立地位。元朝的军队曾经多次征伐越南,但是都打 败了,越南依然是元朝的藩属国。元朝曾经派船队去征日本,一方面固然是好战,能够 占领的地方都要占领,同时还有另一方面的考虑。元朝征服中原的时候,不仅依靠蒙 古人,还大量利用金朝、宋朝投降元朝的军人和将领。比如最后灭宋的是汉人张弘范, 也是降人。仗打完后,这些部队留着也麻烦,便调他们去征日本。胜了最好,败了也无 所谓。但是路上碰到台风,船队吹散了,几次都没有成功。据说,一部分人流落到爪哇、 东南亚,成为中国最早迁入那里的移民。元朝的疆域在中国历史上也是空前辽阔的。

明朝的疆域就没有那么大。朱元璋派军队攻占大都(今北京)后,元朝的残余势力 退往北方,史称北元。北元退到蒙古高原,以后形成鞑靼和瓦剌两部。瓦剌一度往北京 打,在土木堡俘虏过明英宗。明朝始终没有占领过整个新疆,一度控制哈密地区,设立 过军事机构,但是后来退却了,退到嘉峪关。所以明长城是从嘉峪关到山海关。我们跟 前苏联论战的时候,经常强调一点,长城不是中国的边界。这话不错,但长城的确是明 朝的界限。要不是为了防卫自己的边界,它修长城干什么?当然,蒙古人是游牧民族, 没有固定的活动范围,所以明朝人往往会迁到长城外面去。比如说今天呼和浩特以南 一带,在明朝就有不少汉人去那里开垦。但两个政权的分界线,基本上还是一条长城。 明朝初年,在东北建立“奴尔干都司”,就是一个特殊政区,不是真的统治了这些地方。 它是对当地少数民族实行“羁縻”,让少数民族自己管理,名义上服从明朝,实际上明 朝更多的是给他们赏赐,承认他们的现状。其中一个很重要的事件,明朝宣德年间曾 经派太监到那里慰问,并在今天俄罗斯的黑龙江口建了一座永宁寺。里面竖立一块 碑,这块碑现在前苏联伯力的博物馆。我们在中苏论战的时候就曾经证明这些地方自 古以来都是中国的领土,一个证据就是,明朝曾经立永宁寺碑,碑文上讲得清清楚楚, 皇帝派人来宣抚这一带的少数民族。我觉得这个概念是相对而言的,是相对于俄罗斯 没有任何建制,但事实上这是一个特殊政区,并不是像内地一样,实施了真正的行政 管辖。而且从明朝中期开始逐步退却,到明朝后期,已经退到山海关里面,外面统统被 满族人占了。明朝对西藏延续了元朝的统治,但没有进行什么有效的管理,幸而也没 有其他外国政权进入西藏。所以我们讲从元朝开始西藏就是我国的领土,就是这样延 续下来的。明朝初期的时候,缅甸的大部分、老挝的一部分,包括泰国的一部分都曾经 是明朝统治的地区,都建立了宣慰司。但到了明朝中期以后,缅甸王朝兴起,这些地方 绝大多数都被缅甸所占领。剩下一小片地方一直到解放以后,中国与缅甸划定边界时 才置换。总的讲,明朝的疆域是缩小的。

明朝初年有2

22年的时间曾占有过整个越南。当时越南发生内乱,黎氏把陈氏王朝

的国王杀了,但是后来明朝政府发现陈氏的遗孤还在,就把他送回去,用军队保护他, 重新建国。但是后来他又被杀了,所以明朝就出兵征服黎氏,在越南建立交趾布政司, 像内地其他地方一样建省,成为明朝一部分。可时间只有2

22年,主要原因是统治不得

法。贪官污吏横征暴敛,激起反抗。再加上越南的民族性非常强,打到最后,宣德年间 宣布放弃,恢复越南为属国,明朝又回到原来的界线。

清朝的疆域的确是中国历史上最完整、最有效的,也许可以说是最大的。因为以 前有些朝代的边疆,实际情况如何并不是很清楚的。但是清朝对边疆是真正统治了 的,如与俄罗斯正式划定了边界。清朝为什么能做到这一点?第一,努尔哈赤兴起后, 首先统一东北的少数民族。第二,与蒙古结盟,然后征服明朝。清朝与西藏也有一种特 殊的关系。黄教在西藏成为主要的宗教后,得到蒙古人的尊重,并通过在青海一带游 牧的蒙古人,从青藏高原传到内蒙古和外蒙古。蒙古人在明朝时就已经信黄教,已经 有了自己的活佛,有一代达赖就是蒙古人。而且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西藏的世俗首 领往往都是蒙古人。所以蒙古跟藏族有非常密切的关系。

因为这样一种关系,清朝与蒙古人结盟后,也与西藏建立联系。所以在清朝入关

后不久,达赖就去内地朝见。以后通过征服天山南北路,灭了准噶尔,到乾隆中期,也 就是从18世纪60年代开始,清朝的疆域到达巴尔喀什湖,包括整个帕米尔高原。清朝 平定天山南北路以后,境外的很多小国都要求清朝派军队进驻,但乾隆皇帝在那里立 界碑(这个界碑现在还存在),说大清的疆界到此为止。西方有些人说中国完全靠武 功、靠镇压,其实不是这么回事。

康熙年间,中国和俄国根据《尼布楚条约》划定边界。以外兴安岭和萨彦岭为界, 中间还保留了一块待议地区。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跟外国正式划定边界,以前都没 有那么详细过。雍正年间,通过《布连斯奇条约》和《恰克图条约》,划定了外蒙古与俄 罗斯之间的界限。但是西北的边界还没有划定。清朝的东北疆域在黑龙江以北,乌苏 里江以东,还包括库页岛在内。但在库页岛上没有设立正式行政区,是由当地少数民 族苦夷每三年到依兰(今天哈尔滨附近的依兰县)的三姓衙门来纳贡。用这种方法维 持它与宗主国之间的关系。

台湾是康熙二十二年征服的。这里顺便讲一下台湾跟大陆的关系。我们现在讲台 湾自古以来就是我们的领土,这是对的。但是片面夸大大陆政权对台湾的统治是不符 合历史事实的。实际上在康熙二十二年以前,大陆政权从来没有在台湾建立过政权。

以前强调元朝设立澎湖巡检司,就是管辖了台湾,学术界对此一直是有争论的。 谭其骧先生一贯反对这种论断,因为澎湖巡检司是归厦门同安县管的,等于是同安县

派的派出所设在澎湖,澎湖离台湾很远,而且澎湖小,台湾大,它怎么管到台湾?有些 学者称“台澎一体”,既然管到了澎湖,就等于管到了台湾。这是不对的,澎湖跟台湾连 在一体,那是后来的事。能不能说既然管到了台湾,就管到了关岛、夏威夷?这缺乏历 史根据,我们觉得也没有必要。因为康熙二十二年以前,没有任何外国政权在台湾建

立过政权。而康熙二十二年以后,清朝的管辖是延续的,直到被日本侵占。伍修权1950 年在联合国的发言就讲,我们中国中央政府在台湾设立政府的时候,你们美国还没有 建立。这就够了,一定要强调自古以来就是历史非常久远,反而会授人以柄。以前从小 学课本开始就说,孙权时派卫温、诸葛直到台湾。但是并不讲去干什么,历史书上写得 明明白白,是到台湾(夷洲)去掳掠人口。当时吴国人力不足,有人讲夷洲的人很多,可 以去抢一些过来,就派这两人带兵去抢。抢了几千个人,路上感染瘟疫,死了不少,最 后得不偿失,这两个人先后被孙权杀掉。1986年我在美国参加亚洲年会的时候,一批 鼓吹“台独”的人跟大陆学者发生争论。大陆学者说,孙权时候就派人到了台湾。台湾 的人马上就说,去干什么?去掠夺人口。我们的学者反应不过来,因为以前的历史课本 上从来没告诉大家。台湾学者说:你看,你们大陆从那个时候开始就到台湾来抢我们。 其实他也不对,他不能讲“我们”,他自己也是后来才迁过去,这“我们”是不包括他的, 也许台湾的“原住民”才能这么说。明朝时,福建有不少武装走私集团,或者是海盗。当 中央政府进行镇压,他们在沿海待不住,就逃到台湾。郑成功的父亲郑芝龙与颜思齐 这两个海盗就跑到台湾,在北港建立基地。管辖的居民中有渔民,也有大陆迁过去的 其他汉人,大概有几万人。明朝的开国皇帝朱元璋有过“片板不许下海

”的规定,但实

际上,特别是当葡萄牙人、西班牙人、荷兰人到达东南亚时,走私贸易就相当兴盛,特 别具有冒险精神的福建人就与他们贸易。福建地方政府眼开眼闭,因为商人每年交的 钱可以补贴福建的财政开支,也可给地方官员发“奖金”。所以非但不管,还支持他们。 如果朝廷下令清查,他们会通风报信,或者出动军队驱赶,海盗就会逃到外面去。

顺便讲一下,明朝有倭寇,其实,主

以前都称倭寇为日本人对中国的侵略。“倭寇”

要是福建以及沿海的走私商人或海盗,他们雇佣一些日本人打仗,地方官打不过他

们,就报告朝廷,我们不是打不过,因为都是日本人,很厉害,所以就称为倭寇。倭寇主 体是中国人,首领是王直(一作汪直),是徽商。所以主要是中国商人、武装走私集团自 己在骚扰,借了日本人的名义,不是日本侵略中国。他们当时与日本人的来往很密切, 比如郑成功的母亲—郑芝龙太太就是日本人,郑成功是中日混血儿。现在日本还有 她的碑和墓。这些事实以前历史书上讲得实在太简单,长期造成误导。

那么怎么理解郑成功收复台湾呢?因为郑成功的父亲投向清朝,而他继续忠于明

朝的残余。郑成功率领的军队一度打到镇江,但在清军强大压力下,他最后退守漳州、 泉州、金门、厦门。有人给他出主意到台湾去,那里曾经有郑芝龙的基地。郑成功到台 湾时给荷兰人的最后通牒中称“复先人之旧业”“先人”而不是指明

,就是指郑芝龙,

朝。明朝的军队有时因追击海盗到过台湾,但从来没有在台湾建立政权。郑成功收复 这个产业,宣布这是明朝领土。他设立承天府,继续忠于明朝。但此时南明已经覆灭, 永历帝逃到缅甸,但郑成功继续用永历年号。所以台湾作为明朝政权的残余,一直保 持到康熙二十二年。台湾平定后,康熙一度认为应该放弃。施琅上书说明据有台湾的 好处,如果放弃台湾,不仅海盗或亡命之徒会聚集,而且会危及到国家的安全。台湾如 果被外国占领,就会进一步威胁到福建。康熙接受他的主张,在台湾建立台湾府,设在 今天的台南,属于福建省。从康熙二十三年开始,台湾正式作为中央政府的一个政区。 在这以前,它是中国的一部分,是由当地民族自己开发的,这个民族最后参加了中华 民族大家庭。当然它自古以来是中国的一部分。但是要讲到它正式的政权建制,还是 应该实事求是。

清朝的疆域到1840年以后被打破。首先,香港被割让,但宰割中国领土最多的是 俄国。一是根据《瑷珲条约》,黑龙江以北地方被划走。乌苏里江以东地方原定共管,但 是以后也被俄国侵占。黑龙江以北的江东六十四屯都住着中国人,根据条约继续归中 国,但又给俄国人赶走了。《伊犁条约》又把巴尔喀什湖以东到今国界那一大片土地拿 走了。帕米尔高原的六个帕,最后只剩下一个帕,就是新疆的塔什库尔干县,其他五个 帕都被英国人与俄国人瓜分,以后成了阿富汗的领土。在其他边界上只有局部丧失, 不是很多。

以前越南对付中国的一个办法就是,如果中国弱,它就强一点;如果中国强大,它

就求你。比如明清之际,趁中国内乱的时候,越南人占领中国边界30里的地方。清朝发 现了,它一直不还。雍正皇帝派军队出关,准备以武力收回,此时越南国王赶快上表, 说他对中国一直很恭顺。说我们蕞尔小国,你天朝大国,这点地方在你们算不了什么, 对我们却不可或缺,真要收回我们一定自动退出,不劳天朝出兵。雍正很高兴,说越南 国王态度很好,30里不够,再给你20里吧。

清朝在西北地区勘界时,由于很多地方人迹罕至,我们没有详细准确的地图,划 界的时候在局部地区被俄国人占了不少便宜。另外一大损失是外蒙古。内外蒙古本来 连成一体,但是在辛亥革命后,外蒙古在俄国人的策划下开始搞独立。当然中国内部 要检讨,的确是有问题的。清朝实行新政,搞改革,本来都是好事,建立银行,设警察, 铺铁路,架电报线,但是都成了强制的行政命令,中央又不拨款,地方向老百姓征税,

使蒙古人的赋税负担加重。另外,从1860年放垦以后,大批汉人迁到内蒙古,汉人租土 地,蒙古人的牧地减少了。贵族发了财,一般的牧民却感到生存空间受到抑制,很害怕 汉人继续迁到外蒙古。在这个时候,俄国人给予种种表面的好处,独立就闹起来了。袁 世凯和北洋政府一直没有承认,派远征军去征服。加上国际压力,俄国在得到实际利 益后,让外蒙古放弃独立。第二次俄国策动蒙古人民党,发动人民闹革命,又一次宣布 独立,驱逐了中央政府的代表,但中国政府一直没有承认。到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期,罗 斯福、丘吉尔、斯大林跟蒋介石商议战后格局。美国出于战略考虑,希望在未来的联合 国,中国是常任理事国,中国要作五大国之一。因为美国认为,不可能在亚洲长期驻扎 军队,也不可能只依靠自己发挥作用。当时日本是战败国,印度还没独立,只能够扶植 中国,所以他就坚决支持中国作常任理事国。斯大林提出条件,中国作常任理事国,就 要承认外蒙古独立,承认前苏联在东北的权益,旅顺军港继续归前苏联使用,中长铁 路归前苏联管。罗斯福和丘吉尔都同意,因为他们希望斯大林对日宣战,出兵东北,减 少盟军的损失。现在不必判断蒋介石这样做到底对不对,事实就是蒋介石出于他的考 虑同意了。随后履行了一个给中国充分面子的手续,在外蒙古举行公民投票,但国民 政府派去的代表只能观察。投票的结果是9

99.7%赞成独立,外蒙古就此正式宣布独立。

由于历史的原因——中国共产党与前苏联的关系和当时的国际形势,中华人民

共和国建立后就与蒙古建交了。外蒙古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但是在法律上,我想 不宜再提出改变。有的人提出要收回,这不是收回的问题。这件事也不是简单的“卖

国”,中国当时不得不权衡利弊,而且从1921年以后外蒙古早就独立,一直在前苏联的 控制范围内。但唐努乌梁海地区归属前苏联,中国政府从来没有承认过,没有任何法 律手续。唐努乌梁海是在外蒙古和俄罗斯中间,由于外蒙古独立,它跟中国隔断了。但 是它也没有宣布过独立,一直到1947年,最高苏维埃宣布接纳图瓦共和国参加前苏 联,单方面通过法律把这个十几万平方公里的土地占据了。

中国疆域的形成有自己的特点,这里不妨与前苏联相比较。前苏联没有解体前的 领土有2

2240万平方公里,世界第一。但是它的扩张非常快。10世纪后半叶,东斯拉夫人 罗斯王公建立一个国家。13世纪的时候被蒙古军占有,成为金帐汗国一部分。到14世 纪后半期,莫斯科公国兴起。15世纪后期伊凡三世就建立俄罗斯帝国。所以它真正的 疆土只能从14世纪后期算起。但到16世纪后半期扩展到整个伏尔加河地区,17 775年夺

取黑海的北岸,1783年夺取克里米亚,17世纪扩张到亚洲,18世纪进入远东,19世纪侵

占中国10

00多万平方公里领土。前苏联的领土最后形成于二战结束,现在虽然分裂了, 俄罗斯还是世界上最大的国家。中国疆域的最大的特点是有延续性,基本范围相当稳

定,逐步扩展。所以我们的历史是延续的、稳定的。

回顾历史,有什么经验教训呢?

首先,中国的疆域是中国各族人民共同奋斗的结果,其中汉族起主体作用。汉族

的人口最多,经济文化发达,最早建立统一国家,形成稳定疆域。特别是汉族有很好的 传统——融合各个民族。历史上凡是从北方进入汉族地区的民族,绝大多数以后都消 失了,都融入到汉族之中。比如留在北方的匈奴人、鲜卑人、羌人、突厥人、契丹人、女 真人,大部分都已经成为汉族的一部分。比如唐朝的诗人白居易,就是中亚移民的后 代,早已被作为中国杰出的诗人了。这样的例子很多。南方的少数民族也在逐步改变 自己的身份,也有一个汉化的历史。他们在经济地位和文化程度提高以后,觉得被称 为蛮子不好,就编造一段历史。尽管以今天的眼光看,是民族不平等的产物,但是有这 个传统跟没有这个传统是不同的。世界上很多民族过分强调血统,结果造成无休止的 民族仇杀,而哪怕你是高鼻子蓝眼睛,只要你接受汉族文化,或者自称是汉族后代,汉 族都接纳。就可以很快地融合起来,这对国家的统一、疆域的扩大起着非常大的作用。

但是我们也要看到少数民族的贡献。因为很多边疆地区的开发都是靠少数民族

做到的。比如台湾最早谁开发的呢?应该承认是当地的民族,我们称为高山族,台湾现 在称为原住民。他们首先开发,应该承认他们对建设中国边疆、对中国疆域的形成做 出了巨大贡献。

第二,中国疆域的形成是生产力发展的结果。农业区的形成发展有利于中国疆域 发展。因为中国古代的统治者衡量一个地方能不能作为自己的疆域,就看能不能种 地,能不能打粮食,所以中国中原统治者一次一次到达蒙古高原,但基本上都没有设 置行政区,因为那里没有什么人可以统治,也不能打粮食。游牧区的形成也是这样。牧 业民族鉴别自己能不能放牧,这是主要条件。所以他们到了汉族地区,一度也希望变 农为牧,后来才知道种粮食比放牧还有利,所以慢慢改变了。游牧民族对中国历史的 贡献也很大。中国历史上三次大的统一基本上都是由北方游牧民族完成的。第一次是 隋唐,从东汉开始游牧民族内迁,已经影响到统治阶层。第二次是元朝,统治层就是牧 业民族。第三次是清朝,因为满族最早也是牧业民族。因为牧业民族懂得牧区的价值, 所以它愿意把牧区和农区联合起来,而农业民族往往不懂得牧区的价值,认为牧业对 我们没有什么作用,边疆扔掉也没有什么关系。一直到清朝后期,对于要不要收复伊 犁,收复新疆,还有不同意见。多数人认为这些地方对我们一点用都没有。左宗棠要出 兵,多数官员反对。后来有人指出,一个国家总是要有一个边疆,把新疆放弃了,甘肃 就成为边疆,把甘肃放弃了,陕西成为边疆,这个理论得到大家认同,觉得应该把新疆

收复,使它成为一个边疆,成为与俄国间的缓冲地带。所以牧业民族牧区的形成对统 一中国的疆域同样有巨大贡献。随着牧区的发展,牧民向边疆扩张,很多地方都是牧 业民族首先建立自己的部族政权,然后统一到中国来的。这也是生产力发展的结果。 生产力发展就需要更多的地方。

第三,中国疆域的形成是农业民族和牧业民族之间的相互依赖的结果。随着民族

间的交流,生活水平的提高,牧业民族开始需要汉族的纺织品、茶叶、酒、生活用品、农 具、工艺品等。同样,汉族对牧业民族牧业地区的需求也是逐步增加,这样双方相互就 有一种依赖关系,内地边疆也逐步相互依赖。特别到近代以后,随着工业化发展,内地 对边疆的资源的依赖性越来越大。反过来,边疆对内地的工业品、内地的文化教育等 也有一定的依赖性。

第四,地理障碍的克服也起了很大的作用。比如清朝能够统治那么大的地方,跟 清朝建立了完整的道路交通设施有关。一直到唐努乌梁海等最远的边疆之间都建立 有台站,隔一段距离就有一个站。如果没有这样的联系,是没有办法统治的。相反,有 些边疆地区不巩固,跟地理障碍没有克服也有关系。比如北洋政府、国民党政府时要 到西藏去,都是先坐船,或者坐飞机到印度,然后从印度翻过喜马拉雅山这么走的。一 个国家能这么维持自己的统治吗?所以我们现在修铁路非常重要。地理障碍的克服也 有利于国家的统一,有利于统一疆域的形成。

对海洋、海岛也是这样。我们现在怪老祖宗不去海洋上扩张,其实当大陆上还有

很多空闲农地时,哪个人要跑到海岛上去?如果有,大家肯定都以为这个人不正常。中 国古代只是强调海洋的“渔盐之利”,就是打鱼、晒盐,谁想到底下还有石油啊?地理障 碍不克服,疆域的扩大和巩固是不可能的。二战结束以前,罗斯福曾经征求过蒋介石 的意见,要不要把琉球还给中国,但是蒋介石考虑到海军力量不强,没有答应。

第五,土地和资源的利用扩大和深化也起了很大的作用。内地人为什么迁到边疆

去?就因为内地人口越来越多,造成资源紧缺,但是以前山区很多地方不能利用。明朝 中期开始,外国新的粮食作物玉米、土豆、红薯等传入,山区才得到开发,才逐步扩大 边疆的开发,特别是西南。当然也带来环境的破坏,这都是两方面的。

第六,也是很重要的一点,是中央政府所制定的适应历史潮流的政策。如清朝及 时调整了民族关系。刚刚入关的时候,满汉之间的冲突非常激烈。江南出现了扬州屠 城,出现了嘉定抵抗。原来最文明的地方的人突然之间变得最强悍地反抗满族,就是 因为民族之间的矛盾。特别是清朝实行薙发、易服,伤害了汉族的感情。但是以后清朝 逐步调整政策,包括康熙皇帝都到南京去祭拜明太祖陵墓,表示对过去的汉族统治者

的尊敬,同时宣称满族也是炎黄子孙,它继承的是中国的长期的文明。更出乎汉人意 料的是,清朝宣布将忠于明朝,因为抵抗清朝而死的人都追认为忠臣、义民,成了“革 命烈士”,受到隆重表彰。这对人心的震撼非常大,从来没有哪个朝代这样做过。相反 对投降清朝的,在修明史时将他们列为贰臣、叛徒。一直到清朝末年,甚至到民国的时 候,一些遗老还在歌颂“自古得天下,无如本朝之仁者”。这对调整民族关系非常重要。 满族进关时不到10

00万人,要统治1亿多汉人,最后还是取得了成功。同时,清朝还实行

了切实可行的民族政策。如在蒙古建立盟、旗,让牧民有充分的活动余地,但每年都要 集中一次,盟下面管着旗,有着严格的统治。在西藏实行政教合一,继续让达赖、班禅 统治前藏、后藏,但是把外交军事权收归中央,定了一个条例。在少数民族地区,有的 地方继续让土司管,有的地方条件成熟就逐步派流官过去,建立府州县。还发挥了宗 教的作用,在西藏和其他地方都是如此。清朝统治者非常重视中华传统文化的作用, 这使汉族知识分子接受了满族的统治。大家都有共同的文化,汉族文化非但没有灭 亡,而且进一步发达。

镇压太平天国最有力的人,不是满族人,而是汉族的知识分子。因为洪秀全要破

坏中国文化,把孔子的牌位扔到粪坑里面去,信洋教,屠杀知识分子,这就激起了中国 知识分子的愤怒,这批人联合起来的力量,远远超过腐败的清朝绿营兵。镇压太平天 国的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胡林翼全是知识分子,曾国藩发布的讨伐檄文主旨就是 高举文化大旗——孔子、孟子的传统不能断送。本来是阶级矛盾、民族矛盾却演变为 文化冲突,中华文化的确起了非常大的作用。

第七,积极的移民作用。清朝历代统治者都很注意向边疆移民,只要能成功移民,

边疆就稳固。1860年后,大批移民迁入东北、内蒙古、台湾,使这些地方最终没有被外 国侵占。

第八,有礼有节的对外政策,并不是片面强调自己的领土。比如乾隆对本国疆域

到什么地方,基本有一个限度,因为疆域占领容易,统治就难了,特别是民族地区,还 是要有礼有节。比如《尼布楚条约》签订的时候,并没有把原来属于清朝的地方完全要 回来,而且适当做出了一些退让。

历史上我们领土的丧失除了因为落后以外,还有腐败、闭关锁国的影响,根本不 了解外国的情况。东北的封禁也是很大的教训。康熙皇帝很英明,但在这件事情上太 糊涂。规定汉人不许迁到东北的封禁区,如果没有外敌,还没有什么问题。但是俄国人 一方面签订条约,另一方面不断派人沿着黑龙江一路进来,由于大多是无人区,俄国 人如入无人之境。到《瑷珲条约》签订的时候,这些地方早已被俄国人占据了。直到

1860年宣布开放东北封禁,这才保住了东北,否则的话,东北三省也就没了。日本、俄国

都曾想占据东北,但是日本人不敢直接占领东北,它只能建立傀儡国,因为已经有30 000

万同胞在那里。日本控制东北以后,就实行一个蒙满拓殖计划,准备把30

00万日本人迁

到东北和内蒙古来,幸而到抗战胜利还来不及实施。

“四裔”观念的消极影响。比如对库页岛,清朝以为当地苦夷只要按期纳贡,就不用 多管。后来日本人占领库页岛南部,俄国人占领库页岛北部。到俄国人不许苦夷再向中 国上贡,清朝才知道这个岛已经丧失。

葛剑雄1945年生于浙江湖州(原吴兴县)祖籍浙江

绍兴。

1983年获复旦大学历史学博士学位。19

993年任博士生导师19

996年

任历史地理所所长,1999年至今兼任历史地理研究中心主任。曾在

美国、法国等多所高校任客座教授或做访问学者。先后出席在美

国、英国、日本、法国、比利时、韩国、西班牙、澳大利亚、加拿

大、德国、越南、新西兰等地召开的国际会议。

主要学术兼职:世界自然遗产组织下属环境委员会生态伦理专

家委员会成员、国际历史人口学委员会委员、中国秦汉史研究会副

会长、中国史学会理事、中国地理学会历史地理专业委员等。

所著《统一分裂与中国历史》被中共中央委托中宣部、中央党校、中国社科院召开的 “纪念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理论讨论会”评为论文奖;《中国移民史》(主编第一、二卷作 者)于19

998年获上海市社会科学优秀著作一等奖,19

999年被中宣部评为“五个一工程入选作品

”。


相关文章

  • 韩茂莉:历史时期中国疆域伸缩的地理基础
  • ?作者:韩茂莉,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历史地理研究中心教授,博士生导师 ?来源:转载自"E史学"公众号 ?"舆地志"专栏编辑:申志锋,浙江大学历史学系博士研究生 当代政治学认为国家包括三要素,即领土. ...查看


  • 中国历史地理学的复习资料
  • 中国历史地理学 一.历史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学科属性:1.历史地理学 :研究历史时期人类地理环境变化,以及环境与人类和社会发展的关系的科学. 中国历史地理学的研究对象:中国区域内历史时期人类地理环境变化,以及环境与人类和社会发展的关系..二. ...查看


  • [中国文化概论]
  • 1.中国历史地理环境有什么基本特征? 答:中国文化产生和发展的历史地理生态环境,是指中国进入文明社会以来的整个历史时期的地理环境.它包括两个主要方面:自然地理环境和人文地理环境. 中国历史地理环境的基本特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疆域 ...查看


  • 中国历史地理学的发展基础和前景
  • 作者:葛剑雄 东南学术 2003年01期 中图分类号:K928.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1569(2002)04-0031-09 历史地理学的研究对象是历史时期的地理现象及其规律,是地理学的分支.但由于历史地理的研究主要依靠 ...查看


  • 历史时期疆域与民族分布变迁
  • 辖管省�阳辽行北置东�疆旧在北东.金承辽朝继.壤元丽接高与 们图.江绿江跨鸭南岛�页和库海克霍次鄂至�东安岭兴外北越域疆 东其�北 东一北统先金后.辽 立建的真族 .族丹 契�女后朝以唐 .治燕统归 均地区诸鲜朝.部貊秽.句高.口丽川清鲜江 ...查看


  • 中国北方游牧民族南迁与气候变化
  • 提要论述了2000年来中国北方游牧民族南迁与气候变化的关系.气候温暖时期,中国北方游牧政权与中原农耕世界和平共处;气候寒冷时期,游牧民族南迁,中原政权不稳,二者对峙,甚至建立了"牧者王朝". 关键词中国北方游牧民族气候变 ...查看


  • 中国民族历史与文化教学大纲
  • <中国民族历史与文化>课程教学大纲 一. 课程基本信息 1. 课程名称(中/英文):中国民族历史与文化/Chinese Ethnic History and Culture 2. 课程性质:学科基础课 3. 周学时/学分:2/2 ...查看


  • 2000年来中国北方游牧民族南迁与气候变化
  • 第16卷第3期 1996年8月地 理 科 学SCIENTIAGEOGRAPHICASINICAVol.16No.3Aug.,19962000年来中国北方游牧民族南迁与气候变化 王会昌 (华中师范大学地理系 武汉430070) 提 要 论述了 ...查看


  • 2017年海南省中考历史试卷及答案
  • (考试时间:60分钟 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有20小题,每小题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正确,每小题3分,共60分) 1. 右图是近年来我省考古的重大发现--三亚海棠湾的英墩遗址贝壳堆积.据考证,此遗址距今约有6000 年.同一时期,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