降水计算公式236

.

0.

00000417.

一、潜水计算公式

1、公式1

Q =1366. k

式中:

Q 为基坑涌水量(m 3/d); k 为渗透系数(m/d); (2H -S ) S lg(R +r 0) -lg(r 0)

H 为潜水含水层厚度(m);

S 为水位降深(m);

R 为引用影响半径(m);

r 0为基坑半径(m)。

2、公式2

Q =1366. k

式中:

Q 为基坑涌水量(m 3/d); k 为渗透系数(m/d); S 为水位降深(m); (2H -S ) S lg(2b ) -lg(r 0) H 为潜水含水层厚度(m);

b 为基坑中心距岸边的距离(m);

r 0为基坑半径(m)。

3、公式3

Q =1366. k (2H -S ) S

⎡2b ' π(b 1-b 2) ⎤lg ⎢cos ⎥πr ⎢⎥2b ⎣0⎦

式中:

Q 为基坑涌水量(m 3/d);

k 为渗透系数(m/d);

H 为潜水含水层厚度(m);

S 为水位降深(m);

b 1为基坑中心距A 河岸边的距离(m);

b 2为基坑中心距B 河岸边的距离(m);

b =b 1+b 2;

r 0为基坑半径(m)。 '

4、公式4

Q =1366. k

式中:

Q 为基坑涌水量(m 3/d); k 为渗透系数(m/d); (2H -S ) S lg(R +r 0) -lg r 0(2b +r 0) 2

H 为潜水含水层厚度(m);

S 为水位降深(m);

R 为引用影响半径(m);

r 0为基坑半径(m);

b 为基坑中心至隔水边界的距离。 ''

5、公式5

Q =1366. k h -h 2

--R +r 0h -l h lg +lg(1+0. 2) r 0l r 0-2

-H +h h = 2

式中:

Q 为基坑涌水量(m 3/d);

k 为渗透系数(m/d); H 为潜水含水层厚度(m);

R 为引用影响半径(m);

r 0为基坑半径(m);

l 为过滤器有效工作长度(m);

h 为基坑动水位至含水层底板深度(m); h 为潜水层厚与动水位以下的含水层厚度的平均值(m)。 -

6、公式6

⎡⎢l +S l Q =1366. kS ⎢+⎢0. 66l l b 2

lg +0. 25lg 2⎢lg r r 0m m -014. l 20⎣⎤⎥⎥ ⎥⎥⎦

式中:

Q 为基坑涌水量(m 3/d); k 为渗透系数(m/d);

r 0为基坑半径(m);

S 为水位降深(m);

l 为过滤器有效工作长度(m);

b 为基坑中心距岸边的距离(m);

m 为含水层底板到过滤器有效工作部分中点的长度。

7、公式7

(1)、b>l

⎡⎤⎢l +S ⎥l ⎥ Q =1366. kS ⎢+2b 0. 66l 0. 44l ⎢lg ⎥lg -0. 22arsh ⎢r 0b ⎥⎣r 0⎦

(2)、b >l

⎡⎤⎢l +S ⎥l ⎥ Q =1366. kS ⎢+2b 0. 66l l ⎢lg lg +011⎥⎢r 0b ⎥⎣r 0⎦

式中:

Q 为基坑涌水量(m 3/d);

k 为渗透系数(m/d); r 0为基坑半径(m); S 为水位降深(m);

l 为过滤器有效工作长度(m);

b 为基坑中心距岸边的距离(m)。

8、公式8

⎡⎤⎢⎥π(2h -S ) S 2πTS s Q =k ⎢++ζ⎥ 22⎢(R +r ) ⎥(R +r 0) 0ln ⎢ln ⎥⎢⎥2b r 02b T ⎣⎦

式中:

Q 为基坑涌水量(m 3/d);

k 为渗透系数(m/d); H 为潜水含水层厚度(m); R 为引用影响半径(m); S 为水位降深(m);

r 0为基坑半径(m);

b 为基坑中心至隔水边界的距离(m);

h s 为过滤器进水部分长度0.5处至静水位的距离(m); T 为过滤器进水部分长度0.5处至含水层底板的距离(m); ζ为不完整井阻力系数。 ''

9、公式9

1366. k 2(H 1-h 20) +2. 73k 1M 1(H 1-h 0) Q = lg(R +r 0) -lg(r 0)

式中: 2

k 2为上层含水层的渗透系数(m 3/d);

k 1为下层含水层的渗透系数(m 3/d); H 1为上层含水层厚度(m); M 1为下层含水层厚度(m);

h 0为基坑动水位到上层含水层底板的距离(m); R 为引用影响半径(m);

r 0为基坑半径(m)。

10、公式10

Q =1366. (2M 1k 1+2M 2k 2+H 1k 3+h 0k 3)(H 1-h 2) lg(R +r 0) -lg(r 0)

式中:

Q 为基坑涌水量(m 3/d);

k 3、k 2、k 1为上、中、下含水层的渗透系数(m /d);

H 1为上层含水层厚度(m); M 1为下层含水层厚度(m); M 2为中层含水层厚度(m); 3

h 0为基坑动水位到上层含水层底板的距离(m); R 为引用影响半径(m);

r 0为基坑半径(m)。

二、承压水计算公式

1、公式1

Q =2. 73k

式中: MS lg(R +r 0) -lg(r 0)

k 为渗透系数(m/d); M 为承压水含水层厚度(m); R 为引用影响半径(m); S 为水位降深(m);

r 0为基坑半径(m)。

2、公式2

Q =2. 73kMS lg(2b ) -lg(r 0)

式中:

Q 为基坑涌水量(m 3/d);

k 为渗透系数(m/d);

M 为承压水含水层厚度(m); S 为水位降深(m);

b 为基坑中心距岸边的距离(m);

r 0为基坑半径(m)。

3、公式3

Q =2. 73kMS

⎡2b π(b 1-b 2) ⎤lg ⎢cos ⎥πr 2b ⎢⎥⎣0⎦

式中:

Q 为基坑涌水量(m 3/d);

k 为渗透系数(m/d); M 为承压水含水层厚度(m);

S 为水位降深(m);

b 1为基坑中心距A 河岸边的距离(m);

b 2为基坑中心距B 河岸边的距离(m);

b =b 1+b 2;

r 0为基坑半径(m)。 '

4、公式4

Q =2. 73kMS

lg(R +r 0) -lg r 0(2b ) 2

式中:

Q 为基坑涌水量(m 3/d);

k 为渗透系数(m/d); M 为承压水含水层厚度(m); R 为引用影响半径(m); S 为水位降深(m);

r 0为基坑半径(m);

b 为基坑中心至隔水边界的距离。 ''

5、公式5

Q =

lg

式中:

Q 为基坑涌水量(m 3/d);

k 为渗透系数(m/d); M 为承压水含水层厚度(m); 2. 73kMS R +r 0M -l M +lg(1+0. 2) r 0l r 0

R 为引用影响半径(m);

r 0为基坑半径(m);

l 为过滤器有效工作长度(m);

6、公式6

(1)、l

Q =klS 132. l l 016. (ln-) r 02b

(2)、l 2l

Q =klS

132. l 088. l 0. 66l 016. (ln-arsh -) r 0b 2b

式中:

Q 为基坑涌水量(m 3/d);

k 为渗透系数(m/d); M 为承压水含水层厚度(m);

R 为引用影响半径(m);

r 0为基坑半径(m);

l 为过滤器有效工作长度(m);

b 为基坑中心距岸边的距离(m)。

7、公式7

Q =2. 73kMS

lg(R +r 0) -lg 2b M +ζ2

式中:

Q 为基坑涌水量(m 3/d);

k 为渗透系数(m/d); M 为承压水含水层厚度(m); R 为引用影响半径(m); S 为水位降深(m);

r 0为基坑半径(m);

b 为基坑中心至隔水边界的距离(m);

ζ为不完整井阻力系数。 ''

8、公式8

Q =1366. k (2H -M ) M -h 2

lg(R +r 0) -lg(r 0) []

式中:

Q 为基坑涌水量(m 3/d);

k 为渗透系数(m/d); M 为承压水含水层厚度(m);

S 为水位降深(m);

R 为引用影响半径(m);

r 0为基坑半径(m);

h 为含水层底板到动水位距离(m)。

9、公式9

⎧⎫⎪2πTS ⎪⎪π[(2H ' -M ' ) M ' -(0. 5l ) 2]⎪Q =k ⎨+⎬ 2b 2b ⎪ln ln +ζ⎪⎪⎪r 0T ⎩⎭

式中:

Q 为基坑涌水量(m 3/d);

k 为渗透系数(m/d); M ' 为过滤器进水部分长度0.5处至含水层顶板的距离(m); S 为水位降深(m);

R 为引用影响半径(m);

r 0为基坑半径(m);

l 为过滤器有效工作长度(m); ' H 为过滤器进水部分长度0.5处至静水位的距离(m); T 为过滤器进水部分长度0.5处至含水层底板的距离(m); ζ为不完整井阻力系数。

10、公式10

2. 73k [(2H -M ) M -h 2]Q = 2lg(R +r ) -lg(2b r ) 00

式中:

Q 为基坑涌水量(m 3/d);

k 为渗透系数(m/d); H 为含水层水头高度(m); M 为承压水含水层厚度(m); R 为引用影响半径(m); S 为水位降深(m);

r 0为基坑半径(m);

b 为基坑中心至隔水边界的距离。 ''

11、公式11

⎧⎫⎪⎪' ' ' 22πTS ⎪π[(2H -M ) M -(0. 5l ) ]⎪Q =k ⎨+⎬ 22(R +r ) (R +r ) 00⎪ln ln +ζ⎪⎪⎪2b r 02b T ⎩⎭

式中:

Q 为基坑涌水量(m 3/d);

k 为渗透系数(m/d);

M ' 为过滤器进水部分长度0.5处至含水层顶板的距离(m); S 为水位降深(m);

R 为引用影响半径(m);

r 0为基坑半径(m);

l 为过滤器有效工作长度(m);

' H 为过滤器进水部分长度0.5处至静水位的距离(m);

T 为过滤器进水部分长度0.5处至含水层底板的距离(m); b 为基坑中心至隔水边界的距离(m);

ζ为不完整井阻力系数。

''

三、条形基坑降水计算公式

1、公式1

2kMSL Q =R

式中:

Q 为基坑涌水量(m 3/d);

k 为渗透系数(m/d);

M 为承压水含水层厚度(m); L 为基坑长度(m); R 为引用影响半径(m); S 为水位降深(m);

2、公式2

q =2πkMS d R ln +πr w 2d

式中:

q 为单井出水量(m 3/d);

k 为渗透系数(m/d);

M 为承压水含水层厚度(m); R 为引用影响半径(m); d 为井间距之半(m); S 为水位降深(m);

r w 为井点半径(单排) 或排距之半(双排)(m)。

3、公式3

2πkMS q =d R ln ++ζπM 2d

式中:

q 为单井出水量(m 3/d);

k 为渗透系数(m/d);

M 为承压水含水层厚度(m); R 为引用影响半径(m); d 为井间距之半(m); S 为水位降深(m);

ζ为不完整井阻力系数。

4、公式4

H 2-h 2Q =kL R

q =πk (2H -S ) S d R ln +2πr w 2d

式中:

Q 为基坑涌水量(m /d);

q 为单井出水量(m /d);

k 为渗透系数(m/d); 33

L 为基坑长度(m); H 为含水层水头高度(m); M 为承压水含水层厚度(m); R 为引用影响半径(m); d 为井间距之半(m); S 为水位降深(m);

r w 为井点半径(单排) 或排距之半(双排)(m)。

5、公式5

q =πk (2H s -S ) S 2πkTS +d R d R ln +ln ++ζ2πr w 2d πT 2d

式中:

q 为单井出水量(m 3/d);

k 为渗透系数(m/d);

H s 为过滤器进水部分长度0.5处至静水位的距离(m); S 为水位降深(m);

R 为引用影响半径(m); d 为井间距之半(m);

r w 为井点半径(单排) 或排距之半(双排)(m);

ζ为不完整井阻力系数。

6、公式6

πk [(2H -M ) M -h 2]q = d R ln +2πr w 2d

式中:

q 为单井出水量(m /d);

k 为渗透系数(m/d);

M 为承压水含水层厚度(m); h 为含水层底板到动水位距离(m)。 H 为含水层水头高度(m); R 为引用影响半径(m); d 为井间距之半(m); 3

r w 为井点半径(单排) 或排距之半(双排)(m)。

7、公式7

πk [(2H ' -M ' ) M ' -(0. 5l ) 2]2πTS q =+d R d R ln +ln ++ζπr w 2d πT 2d

式中:

q 为单井出水量(m 3/d); k 为渗透系数(m/d);

M ' 为过滤器进水部分长度0.5处至含水层顶板的距离(m); S 为水位降深(m);

R 为引用影响半径(m);

r 0为基坑半径(m);

l 为过滤器有效工作长度(m);

' H 为过滤器进水部分长度0.5处至静水位的距离(m);

T 为过滤器进水部分长度0.5处至含水层底板的距离(m); d 为井间距之半(m);

r w 为井点半径(单排) 或排距之半(双排)(m)。

ζ为不完整井阻力系数。

四、单井出水量计算公式

1、轻型井点/喷射井点

q =αikDH

式中:

q 为单井出水量(m 3/d); i 为水力坡度,开始抽水时i =1; k 为渗透系数(m/d); D 为钻孔直径(m);

H 为含水层厚度。

2、管井井点

q =ld ⨯24 α

φ=q l

式中:

q 为单井出水量(m 3/d);

φ为单井单位长度出水量(m 2/d ) ; α为经验系数; l 为过滤器浸没长度(m); d 为过滤器外径(mm); '

五、水位降深计算公式

1、潜水

S =H -H 2-

式中:

Q 为基坑涌水量(m 3/d); k 为渗透系数(m/d);

H 为含水层厚度(m); R 为引用影响半径(m); x 1x 2... x n 为某点到各井点中心的距离; n 为井数量。 S 为某点水位降深(m); lg(x 1x 2... x n ) Q [lgR -] 1366. k n

2、承压水

lg(x 1x 2... x n ) 0. 366Q S =[lgR -] kM n

式中:

Q 为基坑涌水量(m 3/d); k 为渗透系数(m/d);

M 为承压水含水层厚度(m); R 为引用影响半径(m); S 为某点水位降深(m); x 1x 2... x n 为某点到各井点中心的距离; n 为井数量。

六、井深计算公式

井深

L =H +h +ir 0+Z +Y +T 式中:

L 为井点管埋设深度(m); H 为基坑深度(m);

h 为降水后水面距基坑底的深度(m) ;一般取0.5; i 为降水区内的水力坡度;一般取0.1-0.3; r 0为基坑等效半径(m); Z 为降水期内地下水位变化幅度(m) ; Y 为过滤器工作部分长度(m); T 为沉砂管长度(m);一般取为0.5。

.

0.

00000417.

一、潜水计算公式

1、公式1

Q =1366. k

式中:

Q 为基坑涌水量(m 3/d); k 为渗透系数(m/d); (2H -S ) S lg(R +r 0) -lg(r 0)

H 为潜水含水层厚度(m);

S 为水位降深(m);

R 为引用影响半径(m);

r 0为基坑半径(m)。

2、公式2

Q =1366. k

式中:

Q 为基坑涌水量(m 3/d); k 为渗透系数(m/d); S 为水位降深(m); (2H -S ) S lg(2b ) -lg(r 0) H 为潜水含水层厚度(m);

b 为基坑中心距岸边的距离(m);

r 0为基坑半径(m)。

3、公式3

Q =1366. k (2H -S ) S

⎡2b ' π(b 1-b 2) ⎤lg ⎢cos ⎥πr ⎢⎥2b ⎣0⎦

式中:

Q 为基坑涌水量(m 3/d);

k 为渗透系数(m/d);

H 为潜水含水层厚度(m);

S 为水位降深(m);

b 1为基坑中心距A 河岸边的距离(m);

b 2为基坑中心距B 河岸边的距离(m);

b =b 1+b 2;

r 0为基坑半径(m)。 '

4、公式4

Q =1366. k

式中:

Q 为基坑涌水量(m 3/d); k 为渗透系数(m/d); (2H -S ) S lg(R +r 0) -lg r 0(2b +r 0) 2

H 为潜水含水层厚度(m);

S 为水位降深(m);

R 为引用影响半径(m);

r 0为基坑半径(m);

b 为基坑中心至隔水边界的距离。 ''

5、公式5

Q =1366. k h -h 2

--R +r 0h -l h lg +lg(1+0. 2) r 0l r 0-2

-H +h h = 2

式中:

Q 为基坑涌水量(m 3/d);

k 为渗透系数(m/d); H 为潜水含水层厚度(m);

R 为引用影响半径(m);

r 0为基坑半径(m);

l 为过滤器有效工作长度(m);

h 为基坑动水位至含水层底板深度(m); h 为潜水层厚与动水位以下的含水层厚度的平均值(m)。 -

6、公式6

⎡⎢l +S l Q =1366. kS ⎢+⎢0. 66l l b 2

lg +0. 25lg 2⎢lg r r 0m m -014. l 20⎣⎤⎥⎥ ⎥⎥⎦

式中:

Q 为基坑涌水量(m 3/d); k 为渗透系数(m/d);

r 0为基坑半径(m);

S 为水位降深(m);

l 为过滤器有效工作长度(m);

b 为基坑中心距岸边的距离(m);

m 为含水层底板到过滤器有效工作部分中点的长度。

7、公式7

(1)、b>l

⎡⎤⎢l +S ⎥l ⎥ Q =1366. kS ⎢+2b 0. 66l 0. 44l ⎢lg ⎥lg -0. 22arsh ⎢r 0b ⎥⎣r 0⎦

(2)、b >l

⎡⎤⎢l +S ⎥l ⎥ Q =1366. kS ⎢+2b 0. 66l l ⎢lg lg +011⎥⎢r 0b ⎥⎣r 0⎦

式中:

Q 为基坑涌水量(m 3/d);

k 为渗透系数(m/d); r 0为基坑半径(m); S 为水位降深(m);

l 为过滤器有效工作长度(m);

b 为基坑中心距岸边的距离(m)。

8、公式8

⎡⎤⎢⎥π(2h -S ) S 2πTS s Q =k ⎢++ζ⎥ 22⎢(R +r ) ⎥(R +r 0) 0ln ⎢ln ⎥⎢⎥2b r 02b T ⎣⎦

式中:

Q 为基坑涌水量(m 3/d);

k 为渗透系数(m/d); H 为潜水含水层厚度(m); R 为引用影响半径(m); S 为水位降深(m);

r 0为基坑半径(m);

b 为基坑中心至隔水边界的距离(m);

h s 为过滤器进水部分长度0.5处至静水位的距离(m); T 为过滤器进水部分长度0.5处至含水层底板的距离(m); ζ为不完整井阻力系数。 ''

9、公式9

1366. k 2(H 1-h 20) +2. 73k 1M 1(H 1-h 0) Q = lg(R +r 0) -lg(r 0)

式中: 2

k 2为上层含水层的渗透系数(m 3/d);

k 1为下层含水层的渗透系数(m 3/d); H 1为上层含水层厚度(m); M 1为下层含水层厚度(m);

h 0为基坑动水位到上层含水层底板的距离(m); R 为引用影响半径(m);

r 0为基坑半径(m)。

10、公式10

Q =1366. (2M 1k 1+2M 2k 2+H 1k 3+h 0k 3)(H 1-h 2) lg(R +r 0) -lg(r 0)

式中:

Q 为基坑涌水量(m 3/d);

k 3、k 2、k 1为上、中、下含水层的渗透系数(m /d);

H 1为上层含水层厚度(m); M 1为下层含水层厚度(m); M 2为中层含水层厚度(m); 3

h 0为基坑动水位到上层含水层底板的距离(m); R 为引用影响半径(m);

r 0为基坑半径(m)。

二、承压水计算公式

1、公式1

Q =2. 73k

式中: MS lg(R +r 0) -lg(r 0)

k 为渗透系数(m/d); M 为承压水含水层厚度(m); R 为引用影响半径(m); S 为水位降深(m);

r 0为基坑半径(m)。

2、公式2

Q =2. 73kMS lg(2b ) -lg(r 0)

式中:

Q 为基坑涌水量(m 3/d);

k 为渗透系数(m/d);

M 为承压水含水层厚度(m); S 为水位降深(m);

b 为基坑中心距岸边的距离(m);

r 0为基坑半径(m)。

3、公式3

Q =2. 73kMS

⎡2b π(b 1-b 2) ⎤lg ⎢cos ⎥πr 2b ⎢⎥⎣0⎦

式中:

Q 为基坑涌水量(m 3/d);

k 为渗透系数(m/d); M 为承压水含水层厚度(m);

S 为水位降深(m);

b 1为基坑中心距A 河岸边的距离(m);

b 2为基坑中心距B 河岸边的距离(m);

b =b 1+b 2;

r 0为基坑半径(m)。 '

4、公式4

Q =2. 73kMS

lg(R +r 0) -lg r 0(2b ) 2

式中:

Q 为基坑涌水量(m 3/d);

k 为渗透系数(m/d); M 为承压水含水层厚度(m); R 为引用影响半径(m); S 为水位降深(m);

r 0为基坑半径(m);

b 为基坑中心至隔水边界的距离。 ''

5、公式5

Q =

lg

式中:

Q 为基坑涌水量(m 3/d);

k 为渗透系数(m/d); M 为承压水含水层厚度(m); 2. 73kMS R +r 0M -l M +lg(1+0. 2) r 0l r 0

R 为引用影响半径(m);

r 0为基坑半径(m);

l 为过滤器有效工作长度(m);

6、公式6

(1)、l

Q =klS 132. l l 016. (ln-) r 02b

(2)、l 2l

Q =klS

132. l 088. l 0. 66l 016. (ln-arsh -) r 0b 2b

式中:

Q 为基坑涌水量(m 3/d);

k 为渗透系数(m/d); M 为承压水含水层厚度(m);

R 为引用影响半径(m);

r 0为基坑半径(m);

l 为过滤器有效工作长度(m);

b 为基坑中心距岸边的距离(m)。

7、公式7

Q =2. 73kMS

lg(R +r 0) -lg 2b M +ζ2

式中:

Q 为基坑涌水量(m 3/d);

k 为渗透系数(m/d); M 为承压水含水层厚度(m); R 为引用影响半径(m); S 为水位降深(m);

r 0为基坑半径(m);

b 为基坑中心至隔水边界的距离(m);

ζ为不完整井阻力系数。 ''

8、公式8

Q =1366. k (2H -M ) M -h 2

lg(R +r 0) -lg(r 0) []

式中:

Q 为基坑涌水量(m 3/d);

k 为渗透系数(m/d); M 为承压水含水层厚度(m);

S 为水位降深(m);

R 为引用影响半径(m);

r 0为基坑半径(m);

h 为含水层底板到动水位距离(m)。

9、公式9

⎧⎫⎪2πTS ⎪⎪π[(2H ' -M ' ) M ' -(0. 5l ) 2]⎪Q =k ⎨+⎬ 2b 2b ⎪ln ln +ζ⎪⎪⎪r 0T ⎩⎭

式中:

Q 为基坑涌水量(m 3/d);

k 为渗透系数(m/d); M ' 为过滤器进水部分长度0.5处至含水层顶板的距离(m); S 为水位降深(m);

R 为引用影响半径(m);

r 0为基坑半径(m);

l 为过滤器有效工作长度(m); ' H 为过滤器进水部分长度0.5处至静水位的距离(m); T 为过滤器进水部分长度0.5处至含水层底板的距离(m); ζ为不完整井阻力系数。

10、公式10

2. 73k [(2H -M ) M -h 2]Q = 2lg(R +r ) -lg(2b r ) 00

式中:

Q 为基坑涌水量(m 3/d);

k 为渗透系数(m/d); H 为含水层水头高度(m); M 为承压水含水层厚度(m); R 为引用影响半径(m); S 为水位降深(m);

r 0为基坑半径(m);

b 为基坑中心至隔水边界的距离。 ''

11、公式11

⎧⎫⎪⎪' ' ' 22πTS ⎪π[(2H -M ) M -(0. 5l ) ]⎪Q =k ⎨+⎬ 22(R +r ) (R +r ) 00⎪ln ln +ζ⎪⎪⎪2b r 02b T ⎩⎭

式中:

Q 为基坑涌水量(m 3/d);

k 为渗透系数(m/d);

M ' 为过滤器进水部分长度0.5处至含水层顶板的距离(m); S 为水位降深(m);

R 为引用影响半径(m);

r 0为基坑半径(m);

l 为过滤器有效工作长度(m);

' H 为过滤器进水部分长度0.5处至静水位的距离(m);

T 为过滤器进水部分长度0.5处至含水层底板的距离(m); b 为基坑中心至隔水边界的距离(m);

ζ为不完整井阻力系数。

''

三、条形基坑降水计算公式

1、公式1

2kMSL Q =R

式中:

Q 为基坑涌水量(m 3/d);

k 为渗透系数(m/d);

M 为承压水含水层厚度(m); L 为基坑长度(m); R 为引用影响半径(m); S 为水位降深(m);

2、公式2

q =2πkMS d R ln +πr w 2d

式中:

q 为单井出水量(m 3/d);

k 为渗透系数(m/d);

M 为承压水含水层厚度(m); R 为引用影响半径(m); d 为井间距之半(m); S 为水位降深(m);

r w 为井点半径(单排) 或排距之半(双排)(m)。

3、公式3

2πkMS q =d R ln ++ζπM 2d

式中:

q 为单井出水量(m 3/d);

k 为渗透系数(m/d);

M 为承压水含水层厚度(m); R 为引用影响半径(m); d 为井间距之半(m); S 为水位降深(m);

ζ为不完整井阻力系数。

4、公式4

H 2-h 2Q =kL R

q =πk (2H -S ) S d R ln +2πr w 2d

式中:

Q 为基坑涌水量(m /d);

q 为单井出水量(m /d);

k 为渗透系数(m/d); 33

L 为基坑长度(m); H 为含水层水头高度(m); M 为承压水含水层厚度(m); R 为引用影响半径(m); d 为井间距之半(m); S 为水位降深(m);

r w 为井点半径(单排) 或排距之半(双排)(m)。

5、公式5

q =πk (2H s -S ) S 2πkTS +d R d R ln +ln ++ζ2πr w 2d πT 2d

式中:

q 为单井出水量(m 3/d);

k 为渗透系数(m/d);

H s 为过滤器进水部分长度0.5处至静水位的距离(m); S 为水位降深(m);

R 为引用影响半径(m); d 为井间距之半(m);

r w 为井点半径(单排) 或排距之半(双排)(m);

ζ为不完整井阻力系数。

6、公式6

πk [(2H -M ) M -h 2]q = d R ln +2πr w 2d

式中:

q 为单井出水量(m /d);

k 为渗透系数(m/d);

M 为承压水含水层厚度(m); h 为含水层底板到动水位距离(m)。 H 为含水层水头高度(m); R 为引用影响半径(m); d 为井间距之半(m); 3

r w 为井点半径(单排) 或排距之半(双排)(m)。

7、公式7

πk [(2H ' -M ' ) M ' -(0. 5l ) 2]2πTS q =+d R d R ln +ln ++ζπr w 2d πT 2d

式中:

q 为单井出水量(m 3/d); k 为渗透系数(m/d);

M ' 为过滤器进水部分长度0.5处至含水层顶板的距离(m); S 为水位降深(m);

R 为引用影响半径(m);

r 0为基坑半径(m);

l 为过滤器有效工作长度(m);

' H 为过滤器进水部分长度0.5处至静水位的距离(m);

T 为过滤器进水部分长度0.5处至含水层底板的距离(m); d 为井间距之半(m);

r w 为井点半径(单排) 或排距之半(双排)(m)。

ζ为不完整井阻力系数。

四、单井出水量计算公式

1、轻型井点/喷射井点

q =αikDH

式中:

q 为单井出水量(m 3/d); i 为水力坡度,开始抽水时i =1; k 为渗透系数(m/d); D 为钻孔直径(m);

H 为含水层厚度。

2、管井井点

q =ld ⨯24 α

φ=q l

式中:

q 为单井出水量(m 3/d);

φ为单井单位长度出水量(m 2/d ) ; α为经验系数; l 为过滤器浸没长度(m); d 为过滤器外径(mm); '

五、水位降深计算公式

1、潜水

S =H -H 2-

式中:

Q 为基坑涌水量(m 3/d); k 为渗透系数(m/d);

H 为含水层厚度(m); R 为引用影响半径(m); x 1x 2... x n 为某点到各井点中心的距离; n 为井数量。 S 为某点水位降深(m); lg(x 1x 2... x n ) Q [lgR -] 1366. k n

2、承压水

lg(x 1x 2... x n ) 0. 366Q S =[lgR -] kM n

式中:

Q 为基坑涌水量(m 3/d); k 为渗透系数(m/d);

M 为承压水含水层厚度(m); R 为引用影响半径(m); S 为某点水位降深(m); x 1x 2... x n 为某点到各井点中心的距离; n 为井数量。

六、井深计算公式

井深

L =H +h +ir 0+Z +Y +T 式中:

L 为井点管埋设深度(m); H 为基坑深度(m);

h 为降水后水面距基坑底的深度(m) ;一般取0.5; i 为降水区内的水力坡度;一般取0.1-0.3; r 0为基坑等效半径(m); Z 为降水期内地下水位变化幅度(m) ; Y 为过滤器工作部分长度(m); T 为沉砂管长度(m);一般取为0.5。


相关文章

  • 杨家庄灌区灌排系统规划设计正文
  • 第一章总论 第一节灌区基本资料 已知:杨家庄灌区为一新建灌区,面积约40万亩,位于我国北方半干旱.半湿润地区.比利河从灌区北侧流过,河水充沛,河道宽度在5-10m之间.整个灌区处于平原地带,地势从东北向西南倾斜,但整体高差不大.经测定,灌区 ...查看


  • 原子核物理及辐射探测学 1-4章答案
  • 第一章 习题答案 1-1 当电子的速度为2. 5⨯108ms -1时,它的动能和总能量各为多少? 答:总能量 E =m c =2m e c 2 -2=0. 511⎛2. 5⎫- ⎪⎝3. 0⎭2=0. 924MeV : 动能 ⎡⎢1T =m ...查看


  • 矿井涌水量的计算与评述
  • 矿井涌水量的计算与评述 钱学溥 (国土资源部,北京 100812) 摘 要:文章讨论了矿井涌水量的勘查.计算.精度级别.允许误差和有效 数字.文章推荐了反求影响半径.作图法求解矿井涌水量的方法. 关键词:矿井涌水量:勘查:计算:精度级别:允 ...查看


  • 地下水资源
  • 第五章 地下水资源计算 地下水是水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区域水资源分析计算中,查清地下水资源的数量.质量及时空分布特点,掌握地下水资源的循环补给规律,了解地下水与地表水之间的转化关系,不仅能为农业生产.水利规划提供科学根据,而且也能为城市规 ...查看


  • 干旱评估标准-国家防汛总指挥部
  • 干旱评估标准 (试行) 目 录 1 总 则 ............................................................................................ 3 2 术 ...查看


  • 概率的概念
  • 概率的概念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1)正确理解概率的意义:(2)利用概率知识正确理解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概率是一门研究现实世界中广泛存在的随机现象的科学,正确理解概率的意义是认识.理解现实生活中有关概率的实例的关键,学习过程中 ...查看


  • 5_计算题库及参考答案
  • 计算题库及参考答案 1.设A 点高程为15.023m ,欲测设设计高程为16.000m 的B 点,水准仪安置在A .B 两点之间,读得A 尺读数a=2.340m,B 尺读数b 为多少时,才能使尺底高程为B 点高程. [解]水准仪的仪器高为H ...查看


  • 给排水管网课程设计
  • 中国矿业大学 <给排水管网课程设计>任务书 时 间 2013/2014学年第一学期第16-17/18-19周 班 级 姓 名 班内序号 5 设计题目 城镇给排水工程规划 指导教师 教研室主任 系 主 任 2013年12月8日 前 ...查看


  • 轻型井点降水设计计算例题
  • 轻型井点系统设计计算示例 某多层厂房地下室呈凹字形,其平面尺寸如图1-76所示,基础底面标高为-4.5m ,电梯井部分深达-5.30m ,天然地面标高为-0.40m .根据地质勘测资料:标高在-1.40m 以上为亚粘土,再往下为粉砂土,地下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