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再别康桥]说课稿

《再别康桥》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老师:

你们好!我说课的题目是《再别康桥》下面我从四个方面说一说这堂课的设计:

(一) 说教材

一. 简析课文

1. 教材地位:《再别康桥》一文是苏教版初中语文第六单元第三课的第三首诗歌,是一首现代诗歌,本单元是诗歌单元,主要学习现代新诗,要求在反复朗读的基础上,着重分析诗歌意象,同时品味语言,发挥想象,感受充溢于作品的真情。这首诗歌是“新月派”诗人徐志摩的传世之作,因为徐志摩崇尚闻一多的“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的诗学主张,因而他的诗歌具有语言清新、音韵和谐、想象丰富、意境优美、神思飘逸的特点。《再别康桥》这首诗较为典型地表现了徐志摩诗歌的这种风格特点。诗歌记下了诗人1928年秋重到英国,再别康桥时的情感体验,表现了一种带着淡淡忧愁的离情别绪.

2. 学情分析: 初一的学生往往对那种纯粹的、原始的、本真的情感体会较为肤浅,《再别康桥》是新月派诗人徐志摩的传世之作,有极高美学价值,它所抒发的离愁别绪是人类共同的情感经历,通过诵读容易将学生带人诗境,唤醒他们沉寂的真情,从而引起强烈的共鸣。

二.教学目标

①、认知目标:品意象,绘意境,悟真情。

②、能力目标:新诗的欣赏方法。

③、情感目标:培养成良好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

三.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1.感受《再别康桥》内容上的诗意美和人情美,品味其艺术上的“三

美”即:绘画美、建筑美、音乐美

2.把握意象的含义和作用,品味诗歌的意境

3.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1.从诗歌的意象和形式等方面入手赏析诗歌

2.把握诗歌的意象,品味诗歌的意境

( 二 ) 说教法学法

一. 说教法:

1.以诵读为主。俗话说读书百遍,其意自见。要品位诗歌的语言美,理解诗歌的内容,体会诗歌的感情,诵读是必不可少的。课堂上,学生的自读、

教师的范读;个别学生的试读,全体学生的齐读、齐背将穿插在教学的各个环节。

2.联想法。借助多媒体辅助教学,课堂上力求通过课件的介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运用多媒体将课文内容形象化、具体化,增强学生对诗歌的主体感悟。

3.探究法。教师抓住诗中的关键字句进行推敲、点评。

二.说学法:

教会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并体会诗歌感情已经成为这节课教学的首要任务。在学法上,我贯彻的指导思想是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学生通过讨论法、朗读法、联想法,动口动脑,培养学生自主获得知识的能力,同时养成良好的朗读习惯。

(三)、说教学过程

为了让教法学法充分运用,实现教学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教学过程我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导入.

(导入语:“轻轻地我走了,正如我轻轻地来”一首带有淡淡哀愁的离别诗,牵动了多少文人学者的心,徐志摩,他就是这样悄悄地来,又这样悄悄地走了。被胡适称为“情圣”和“诗圣”的诗人徐志摩到底是怎样一个人呢?这节课让我们和志摩一起“再别康桥”,走进诗人追求爱、自由和美得诗意的内心。)

二.整体感知

第一步:课件展示完成作者及背景介绍(让学生熟悉诗人,对诗歌的内容有一定感知)

第二步:诗歌朗读,感受诗歌的音乐美。并背诵(让学生先自由朗读,再请学生欣赏配乐朗诵,让学生从中找出差距,把握这首诗歌的情感,同时扫清字词的障碍)

第三步:整体感知诗歌离而不伤、别而不愁的格调。在让学生诵读的基础上谈朗读体会。自古以来,离别总免不了沉重的愁绪,《再别康桥》是一场深情的离别,却透露出轻快的情调。为了便于学生准确把握这首诗有几分无奈,又有几分洒脱的基调。

三.研析结构,分析意象,精读感悟。

1、诗歌的意象分析

A、阅读教学中应该像叶圣陶先生说的那样:“设身处地,激昂处还他个激昂,委婉处还他个委婉……美读得其法,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于亲。”王国维先生说:“一切景语皆情语。”也就是说在表情达意时,往往要选择典型景物来表达特定感受,这些典型的寄托了作者感情的景物,我们称它为意象。

这一阶段,我会引导学生把握与体味诗歌的意象美。先讲意境和意象的含义(融入了诗人主观情意的客观物象),然后引导学生感受诗中的意象美。

品味诗歌意象上的绘画美,诗的语言多采用有色彩的词语:西天的云彩、河畔的金柳、波光里的艳影、软泥上的青荇、彩虹似的梦、青草、星辉斑斓;这些意象清新飘逸,寄托了作者依依惜别的深情。

对比: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李白《赠汪伦》)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李商隐《无题》)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柳永《雨霖铃》)

离别的对象不同:一般离别诗离别的是人,这首诗离别的却不是人,是“西天的云彩”,告别对象由人间向自然景物转移,跳出了寒喧叮咛的俗套,给人清新飘逸之感。

感情“离而不伤,别而不愁”。

B、体会诗歌营造的意境和富有流动的画面美。为了让学生充分发挥想像力,进入诗歌梦幻般的氛围,用与诗歌每一小节意境相配的优美图片,让学生根据诗意选画面。再找个别学生朗读自已最喜欢的一节诗歌,结合图片画面,说出喜欢的理由,让学生深入体会每一节的画面美。老师抓住诗中的关键词(动作性很强的词、融入强烈情感的词)进行适当的点拨,借此指导学生鉴赏诗歌的方法。

2、诗人既要“在星辉斑斓里放歌”,又“不能放歌”,为什么如此的矛盾呢?

介绍诗歌创作背景:此诗写于1928年11月6日,初载1928年12月10日《新月》月刊第1卷第10号,署名徐志摩。康桥,即英国著名的剑桥大学所在地。1920年10月—1922年8月,诗人曾游学于此,康桥时期是徐志摩一生的转折点。诗人说过这样一句话:“正是康河的水,开启了诗人的性灵,唤醒了久蜇在他心中的诗人的天命。因此他后来曾满怀深情地说:“我的眼是康桥教我睁的,我的求知欲是康桥给我拨动的,我的自我意识是康桥给我胚胎的。”(《吸烟与文化》)1928年,诗人故地重游。11月6日,在归途的南中国海上,他吟成了这首传世之作。可以说,“康桥情结”贯穿在徐志摩一生的诗文中。

因此,可从徐志摩故地重游百感交集,无从说起:六年来的情感经历生活感受萦绕脑海,欲说还休——语言在复杂的情感面请意境失去了力量,只能是弹奏深幽低回的心曲。

3、朗读诗歌首尾两节,比较作者在炼字上的不同,并品味诗歌语言的音

乐美(押韵;音节和谐,节奏感强;回环复沓)

康桥的一切早就给了诗人许多美好的印象,如今要和它告别了,千缕柔情、万种感触用上心头。明明是那么浓烈的惜别之情,诗人却把它化作一片西天的云彩,轻轻地招一招手,悄悄地挥一挥衣袖,悄悄地走了,就像轻轻地来一样。多么的洒脱、飘逸!在这种人情、景致两心相知的境界中,我们感悟到一种悠远淡泊但是又执着坚定的意念,人世总有别离,但情致性灵却天长地久。

诗人最后是“悄悄地”走了,从第一节“轻轻地”变为最后“悄悄地”,在原来的轻柔惜别感情中,又抹上了一层淡淡哀愁的色彩。但“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又显得比“轻轻的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更为洒脱。进一步体会诗歌哀而不伤的感情。

4、综观全诗,发掘诗歌的建筑美(节的匀称和句的整齐;共七节,每节两句,单行和双行错开一格排列,无论从排列上,还是从字数上,都整齐划一,给人以美感。);并听配乐朗诵,观看康桥美景。

四.小结及作业布置

本课我们从诗歌的意象入手赏析现代诗歌,并分析诗歌的表达感情和写作风格,同学们要学会这种鉴赏新诗的方法。

作业设计

① 背诵课文。

② 试和徐志摩的另一首离别诗《沙扬娜拉》比较赏析。写一篇赏析文,不少于五百字。

(四).说板书设计

轻轻地我走了(难舍难分)

云彩、金柳、青荇、潭水、长篙、星辉

悄悄地我走了(无奈与感伤)

《再别康桥》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老师:

你们好!我说课的题目是《再别康桥》下面我从四个方面说一说这堂课的设计:

(一) 说教材

一. 简析课文

1. 教材地位:《再别康桥》一文是苏教版初中语文第六单元第三课的第三首诗歌,是一首现代诗歌,本单元是诗歌单元,主要学习现代新诗,要求在反复朗读的基础上,着重分析诗歌意象,同时品味语言,发挥想象,感受充溢于作品的真情。这首诗歌是“新月派”诗人徐志摩的传世之作,因为徐志摩崇尚闻一多的“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的诗学主张,因而他的诗歌具有语言清新、音韵和谐、想象丰富、意境优美、神思飘逸的特点。《再别康桥》这首诗较为典型地表现了徐志摩诗歌的这种风格特点。诗歌记下了诗人1928年秋重到英国,再别康桥时的情感体验,表现了一种带着淡淡忧愁的离情别绪.

2. 学情分析: 初一的学生往往对那种纯粹的、原始的、本真的情感体会较为肤浅,《再别康桥》是新月派诗人徐志摩的传世之作,有极高美学价值,它所抒发的离愁别绪是人类共同的情感经历,通过诵读容易将学生带人诗境,唤醒他们沉寂的真情,从而引起强烈的共鸣。

二.教学目标

①、认知目标:品意象,绘意境,悟真情。

②、能力目标:新诗的欣赏方法。

③、情感目标:培养成良好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

三.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1.感受《再别康桥》内容上的诗意美和人情美,品味其艺术上的“三

美”即:绘画美、建筑美、音乐美

2.把握意象的含义和作用,品味诗歌的意境

3.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1.从诗歌的意象和形式等方面入手赏析诗歌

2.把握诗歌的意象,品味诗歌的意境

( 二 ) 说教法学法

一. 说教法:

1.以诵读为主。俗话说读书百遍,其意自见。要品位诗歌的语言美,理解诗歌的内容,体会诗歌的感情,诵读是必不可少的。课堂上,学生的自读、

教师的范读;个别学生的试读,全体学生的齐读、齐背将穿插在教学的各个环节。

2.联想法。借助多媒体辅助教学,课堂上力求通过课件的介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运用多媒体将课文内容形象化、具体化,增强学生对诗歌的主体感悟。

3.探究法。教师抓住诗中的关键字句进行推敲、点评。

二.说学法:

教会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并体会诗歌感情已经成为这节课教学的首要任务。在学法上,我贯彻的指导思想是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学生通过讨论法、朗读法、联想法,动口动脑,培养学生自主获得知识的能力,同时养成良好的朗读习惯。

(三)、说教学过程

为了让教法学法充分运用,实现教学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教学过程我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导入.

(导入语:“轻轻地我走了,正如我轻轻地来”一首带有淡淡哀愁的离别诗,牵动了多少文人学者的心,徐志摩,他就是这样悄悄地来,又这样悄悄地走了。被胡适称为“情圣”和“诗圣”的诗人徐志摩到底是怎样一个人呢?这节课让我们和志摩一起“再别康桥”,走进诗人追求爱、自由和美得诗意的内心。)

二.整体感知

第一步:课件展示完成作者及背景介绍(让学生熟悉诗人,对诗歌的内容有一定感知)

第二步:诗歌朗读,感受诗歌的音乐美。并背诵(让学生先自由朗读,再请学生欣赏配乐朗诵,让学生从中找出差距,把握这首诗歌的情感,同时扫清字词的障碍)

第三步:整体感知诗歌离而不伤、别而不愁的格调。在让学生诵读的基础上谈朗读体会。自古以来,离别总免不了沉重的愁绪,《再别康桥》是一场深情的离别,却透露出轻快的情调。为了便于学生准确把握这首诗有几分无奈,又有几分洒脱的基调。

三.研析结构,分析意象,精读感悟。

1、诗歌的意象分析

A、阅读教学中应该像叶圣陶先生说的那样:“设身处地,激昂处还他个激昂,委婉处还他个委婉……美读得其法,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于亲。”王国维先生说:“一切景语皆情语。”也就是说在表情达意时,往往要选择典型景物来表达特定感受,这些典型的寄托了作者感情的景物,我们称它为意象。

这一阶段,我会引导学生把握与体味诗歌的意象美。先讲意境和意象的含义(融入了诗人主观情意的客观物象),然后引导学生感受诗中的意象美。

品味诗歌意象上的绘画美,诗的语言多采用有色彩的词语:西天的云彩、河畔的金柳、波光里的艳影、软泥上的青荇、彩虹似的梦、青草、星辉斑斓;这些意象清新飘逸,寄托了作者依依惜别的深情。

对比: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李白《赠汪伦》)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李商隐《无题》)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柳永《雨霖铃》)

离别的对象不同:一般离别诗离别的是人,这首诗离别的却不是人,是“西天的云彩”,告别对象由人间向自然景物转移,跳出了寒喧叮咛的俗套,给人清新飘逸之感。

感情“离而不伤,别而不愁”。

B、体会诗歌营造的意境和富有流动的画面美。为了让学生充分发挥想像力,进入诗歌梦幻般的氛围,用与诗歌每一小节意境相配的优美图片,让学生根据诗意选画面。再找个别学生朗读自已最喜欢的一节诗歌,结合图片画面,说出喜欢的理由,让学生深入体会每一节的画面美。老师抓住诗中的关键词(动作性很强的词、融入强烈情感的词)进行适当的点拨,借此指导学生鉴赏诗歌的方法。

2、诗人既要“在星辉斑斓里放歌”,又“不能放歌”,为什么如此的矛盾呢?

介绍诗歌创作背景:此诗写于1928年11月6日,初载1928年12月10日《新月》月刊第1卷第10号,署名徐志摩。康桥,即英国著名的剑桥大学所在地。1920年10月—1922年8月,诗人曾游学于此,康桥时期是徐志摩一生的转折点。诗人说过这样一句话:“正是康河的水,开启了诗人的性灵,唤醒了久蜇在他心中的诗人的天命。因此他后来曾满怀深情地说:“我的眼是康桥教我睁的,我的求知欲是康桥给我拨动的,我的自我意识是康桥给我胚胎的。”(《吸烟与文化》)1928年,诗人故地重游。11月6日,在归途的南中国海上,他吟成了这首传世之作。可以说,“康桥情结”贯穿在徐志摩一生的诗文中。

因此,可从徐志摩故地重游百感交集,无从说起:六年来的情感经历生活感受萦绕脑海,欲说还休——语言在复杂的情感面请意境失去了力量,只能是弹奏深幽低回的心曲。

3、朗读诗歌首尾两节,比较作者在炼字上的不同,并品味诗歌语言的音

乐美(押韵;音节和谐,节奏感强;回环复沓)

康桥的一切早就给了诗人许多美好的印象,如今要和它告别了,千缕柔情、万种感触用上心头。明明是那么浓烈的惜别之情,诗人却把它化作一片西天的云彩,轻轻地招一招手,悄悄地挥一挥衣袖,悄悄地走了,就像轻轻地来一样。多么的洒脱、飘逸!在这种人情、景致两心相知的境界中,我们感悟到一种悠远淡泊但是又执着坚定的意念,人世总有别离,但情致性灵却天长地久。

诗人最后是“悄悄地”走了,从第一节“轻轻地”变为最后“悄悄地”,在原来的轻柔惜别感情中,又抹上了一层淡淡哀愁的色彩。但“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又显得比“轻轻的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更为洒脱。进一步体会诗歌哀而不伤的感情。

4、综观全诗,发掘诗歌的建筑美(节的匀称和句的整齐;共七节,每节两句,单行和双行错开一格排列,无论从排列上,还是从字数上,都整齐划一,给人以美感。);并听配乐朗诵,观看康桥美景。

四.小结及作业布置

本课我们从诗歌的意象入手赏析现代诗歌,并分析诗歌的表达感情和写作风格,同学们要学会这种鉴赏新诗的方法。

作业设计

① 背诵课文。

② 试和徐志摩的另一首离别诗《沙扬娜拉》比较赏析。写一篇赏析文,不少于五百字。

(四).说板书设计

轻轻地我走了(难舍难分)

云彩、金柳、青荇、潭水、长篙、星辉

悄悄地我走了(无奈与感伤)


相关文章

  • 206再别康桥
  • 徐志摩(1896-1931),原名章垿,浙江海宁人.他是新月派的盟主和最有代表性的诗人.从1922年自英国留学归来,到1931年因飞机失事身亡,他的诗歌创作只有十年,留下的诗集有四本:<志摩的诗>.<翡冷翠的一夜>. ...查看


  • 解读徐志摩[我所知道康桥]之根本
  • 解读徐志摩<我所知道的康桥>之根本 [摘要]读懂"性灵"之含意是读好<我所知道的康桥>之文的关键,也是读懂徐志摩之人之文的关键.<我所知道的康桥>一文的四大部分多次提及"性灵 ...查看


  • 再别康桥教学版
  • 再 别 康 桥 教学目的 1.感知<再别康桥>的诗意美.艺术美和人情美. 2.通过学习,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1.<再别康桥>的音乐美.建筑美.绘画美. 2.<再别康桥>中的诗意美和人情美 ...查看


  • 静默神圣的归依--读徐志摩的[我所知道的康桥]
  • 静默神圣的归依 --读徐志摩的<我所知道的康桥> 有一种震撼,来自于静默,抑如自然,在瞬间沉入心底,溶于灵魂,异常神圣,成为生命中不可替代的支撑. 只有独处的时候,才能真正发现生命中的真实,这时的灵魂是安静的,所以在投入双眸的幻 ...查看


  • 再别康桥教案
  • 多媒体展示:两卷新诗,廿年老友,相逢同是天涯,只为佳人难再得: 一声河满,九点齐烟,化鹤重归华表,应愁高处不胜寒. 师:这是一副挽联,所挽对象为新月诗派代表人物徐志摩. "两卷 新诗",指的是徐志摩的诗集<志摩的诗 ...查看


  • [再别康桥]优秀教案
  • <再别康桥>教案 徐志摩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了解诗歌的三美,把握作者蕴含在诗歌中的情感. 2.过程与方法目标:学生诵读感受诗歌三美.教师指导学生讨论诗歌意象蕴含的情感. 3.能力培养目标:新诗的欣赏方法. 教学重点 ...查看


  • [再别康桥]赏析
  • <再别康桥>赏析 <再别康桥>是徐志摩最富盛名的诗作之一. 徐志摩(1897-1931),字摩诘,浙江海宁人.早年留学美.英等国.回国后组织新月社.是新月派的代表诗人.主要的作品集有<猛虎集>.<云 ...查看


  • ★再别康桥读后感800字_读后感800字
  • <再别康桥>是徐志摩脍炙人口的新诗,作者将剑桥的景色和缅怀之情融入诗中,将自己告别剑桥的淡淡愁绪展现得淋漓尽致.下面是出国留学网为大家搜集整理的再别康桥读后感800字,欢迎阅读. 再别康桥读后感800字(一) 轻轻的我走了,正如 ...查看


  • 课题再别康桥.doc1
  • 再别康桥 徐志摩 石榴初级中学 孙成静 教学目标: 1.通过反复朗读,体悟诗人淡淡的忧愁: 2.通过意象,体会诗人对康桥的爱与眷恋 教学重.难点: 反复朗读,体悟诗人思想感情. 学情分析: 初一的学生往往体会不到纯粹的,本真的情感,尤其是我 ...查看


  • 再别康桥说课稿 1
  • <再别康桥>说课稿 各位老师:上午好!今天我说课的篇目是现代诗人徐志摩的一篇脍炙人口的诗歌--<再别康桥>.我将从说教材.说学情.说教法.说学法.说教学过程.说板书设计六个方面向各位老师展示我的教学设计. 一.说教材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