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高考地理选做题(旅游地理、自然灾害与防治、环境保护三部分) [旅游地理]知识点归纳与总结
一、简述旅游资源的内涵 1.旅游资源的概念
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中凡是能够对旅游者产生吸引力,可以为旅游也开发利用,并可产生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各种事物和因素,统称为旅游资源。 2、旅游资源的分类
自然旅游资源(自然景观):地质地貌景观、水域风光、生物景观、天象与气象景观 人文旅游资源(人文景观):遗址遗迹、建筑设施、旅游商品、人文活动 3、旅游资源的多样性
(1)自然环境的地域差异 (2)历史、文化背景和民间习俗的不同 (3)社会、经济、文化、科技发展水平 (4)人们的旅游动机复杂多样 4、旅游资源的主要特点
多样性、地域性、观赏性与吸引性、不可移动性、重复使用性、可创造性 二、在地图上指出我国“世界自然文化遗产”的名称与分布
三、结合实例,简述旅游资源开发条件评价的基本内容 1.旅游资源的游览价值
(1)评价旅游资源的质量:主要看其是否具备较高的美学价值、科学价值、历史文化价值和经济价值。具有“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特”的高质量的旅游资源,才会对旅游者产生强烈的吸引力。
①美学价值——自然风景名胜区对旅游者产生吸引力的最根本原因 ②科学价值 ③历史文化价值——主要指人文景观而言 ④经济价值:旅游资源的开发,能产生巨大的经济效益。目前,旅游业已发展成为世界上重要的产业之一。
(2)旅游资源的集群状况 (3)景观的地域组合状况 2.地理位置与交通
3.客源市场:一般来说,靠近经济发达地区或国家(即主要客源地)的旅游资源,其开发利用的价值要优于远离经济发达区的资源。 4.旅游地的接待能力
5.旅游地的环境容量 四、旅游景观欣赏
(一)旅游景观欣赏的方法 1.选择观赏位置 ①距离
常见景观欣赏位置把握
景观类型景观举例观赏位置选择
高大山峰庐山(赣)、黄山(皖)、泰山(鲁)、武陵源群峰(湘西北)远眺、俯瞰
地貌的酷似造型云南路南石林的阿诗玛、广东肇庆的七星岩、安微黄山的石猴观海、青岛的石老人特定的观赏位置山中的峡谷、溶洞、一线天长江三峡(渝、鄂)、科罗拉多大峡谷(美国)置身其中近观 桂林的芦笛岩溶洞一线天
瀑 布:尼亚加拉瀑布(加、美两国间,伊利湖与安大略湖之间)、莫西奥图尼亚瀑布(赞比亚、津巴布韦两国间,赞比西河上)、黄果树瀑布(贵州境内,北盘江上)适当距离仰观 ②角度 ③动态: 对于山水有机组合的景观,可乘船(筏)沿水路观赏两岸风景。
常见景观欣赏角度、动态把握 景观类型景观举例观赏位置选择
江河湖海洞庭湖、长江、滇地位置较高的亭台楼阁(岳阳楼一岳阳,黄鹤楼——武汉,滕王阁一南昌,大观楼一昆明)之上俯览远望
湖沼池塘济南大明湖、北大未名湖、南京莫愁湖多低临水面建亭、榭、廊,水边铺小路近观俯视 山水有机组合景观漓江山水、长江三峡乘船(筏)沿水路观两岸风景
2.把握观赏时机
景观类型景观举例及其最佳观赏时机
随季节而变化的自然景观北方山水风景——夏季;南方千米以上高山——夏季(此季节雨水多,云雾多,景色丰富且有变化,兼收避暑之效);北国风光——冬季
随天气而变化的自景观泰山观日出——凌晨;黄山观日落——黄昏;海拔较高的风景名山——雨过天晴(既可观云海,又可观日出日落)
特定时间出的自然景观钱溏江大潮——农历八月十八观大潮;青海湖候鸟——五月;大理蝴蝶会——三月;海市蜃楼、峨眉山“佛光”、吉林雾淞——特定的气象条件
3.抓住景观特色
①做好景观观赏前的准备工作
②观赏过程中,观赏项目、活动方式、观赏速度等方面保持一定的节奏,将观赏与思考结合起来。 ③园林景观的常用构景手法
4.领悟自然与人文的和谐、体验景观的意境
①我国自然风景区最大特色之一 —— 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融为一体
A.寺、庙、亭、阁、塔、摩崖石刻等人文景观,布局、设计的基本思想是因势、得体,使人文景观起到与自然协调,并突出自然美的作用。 寺庙与塔
寺庙塔 地理位置位于山麓、山谷、山间小盆地的茂林中在湖光山色的低山丘林地区,小山岗的脊线上或山麓湖边;人文含义造成深山藏古寺的意境。与佛教中宣扬的超脱于红尘之外的思想一致。用挺立的塔的形象突破地貌的平缓的曲线,从而使塔成为景观中的重要构景。 例五台山寺庙 大理三塔
B.诗词楹联、神话传说、名人轶事等文学艺术形式来渲染自然美,把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巧妙而和谐地联系起来。
②其他人文景观的建设上表现出的自然与人文的和谐
在我国古代园林建设:要求再现自然(“虽由人作,宛自天开”)。 我国北方园林与南方园林的对比 北方皇家园林南方私家园林
(北方)建筑特色规模宏大。建筑色彩浓重,以红黄为主色调;(南方)规模较小。建筑色彩素淡,以黑白为主色调 (北方)自然与人文的和谐显示出皇权的尊荣富贵,又与宽阔整齐的地形、多蓝天白云的气候特点相辉映;(南方)迎合园主追求闲适宁静的心理需要,又与水乡风光、湿润的气候特点融为一体
③一方山水一方情
风俗民情——是一定地区人们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结果,一方山水一方情 5.以情观景——景观欣赏的最高境界 以情观景的具体要求
①综合感受——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等
②发挥想象——泰山、黄山、华山、峨眉山、青城山的特点分别是雄、奇、险、秀、幽,地貌的酷似造型„„
都要通过想象才能感知。
③移情与景,情景交融——如“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④登山涉水,求质求真
(二)旅游区的景观特点及成因--------中外著名旅游景观欣赏 1.黄山风景名胜区
(1)位置:黄山风景区位于我国安徽省南部。
(2)景观特征:黄山有四绝“奇松、怪石、云海、温泉”。
(3)黄山自然景观的成因:黄山由花岗岩构成,其花岗岩体垂直节理发育充分,是我国花岗岩地貌中的杰出代表。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共同塑造了黄山的地质地貌景观。 黄山四绝现象成因
奇松:黄山松生存于高峰悬崖之上,那里岩石坚硬,土壤贫瘠。然而,黄山松根部能释放酸性物质,溶解、侵蚀花岗岩体,使根系穿缝而植。悬崖峭壁的生存条件和植物向阳的特性,加之黄山山谷风大的影响,促使黄山松枝干虬生,树冠扁平。
怪石:黄山的怪石是在奇峰的基础上,通过外力的风化和侵蚀作用而形成的。
云海:黄山云雾多是由特殊的自然条件造成的。黄山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雨量充沛;山高谷深,林木繁茂,日照时间短,湿度大,水汽多,容易成云致雾。此外,峰顶和谷底、向阳处和背阴处温差大,水分蒸发速度不同,以及受山谷风的影响,黄山的云雾变幻诡谲。
温泉:温泉的热量主要来自地球内部。当地表水下渗受热,或是地下水与地下炽热的岩体相接触,就变成地下热水或蒸汽。地下热水沿着断层或裂隙上升到地表,就形成了温泉。
2.澳大利亚大堡礁风景区
(1)概况:大堡礁是澳大利亚东北海岸外一系列珊瑚岛礁的总称,是世界上最大的珊瑚礁。 (2)大堡礁的位置、分布、成因 ①位置、分布:
A.大堡礁位于澳大利亚东北部海岸外。
B.大堡礁海域处于热带的纬度位置,温暖的浅海环境适合珊瑚虫繁衍。 ②成因:形成条件
海域环境水温高达2l℃~38℃,且垂直变化和季节变化较小;盐度平均3.5%;海水清晰度高,水面较平静;海水浅,阳光充足;地质环境地壳缓慢沉积,珊瑚虫骨骼堆积
(3)大堡礁丰富的旅游资源: A.海底世界 B.热带风光的大陆岛屿和土著部落文化
五、旅游景区规划
1.旅游景区的基本要素应具备交通便捷、景观独特、安全卫生、服务周到、环境优良、配套设置完善,能够满足多种消费需求等基本要素 2.旅游规划的基本内容
①旅游开发条件的评价 ②旅游目标定位与发展战略规划
③旅游空间布局与旅游产品规划 ④旅游服务设施规划 ⑤旅游实施与保障体系规划 3.旅游规划的基本要求
①规划观念新颖 ②调查分析细致 ③旅游定位准确 ④空间布局合理 ⑤内容体系完整 ⑥规划科学可行 4.规划中一般存在的问题
(1)缺乏对旅游资源的科学分析与评估,未能充分发挥资源优势
(2)旅游开发没有形成特色。旅游区形象不明,游客市场及产品定位不准
(3)旅游区空间布局不合理,中心区过多的接待设施不利于景观和生态环境保护。
(4)景区开发建设中,城市化的特征过于明显,人工建设痕迹太多,对背景环境破坏严重。
(5)旅游建设项目缺乏科学的论证,人造景观重复建设、内容雷同,在当地缺乏文化根基。
六、旅游活动设计
1.收集旅游地的信息
(1)收集旅游地信息的渠道
各种新闻媒介、旅行社、导游手册、亲朋好友、有经验的旅游者等。 (2)应该收集的信息
主要包括旅游资源的特色、旅游地的时空可达性、旅游服务设施和条件(如旅游交通方式及工具、旅游住宿条件、旅游餐饮的种类和标准、导游服务、旅行费用等),以及大致的旅行费用等。 2.确定旅游目的地,选择旅游线路 ①符合自身特点 ②选择最佳路径
③景观丰富多样 ④注意劳逸结合 ⑤追求最佳效果
七、旅游安全
1.旅游不安全因素
交通事故、犯罪、疾病(或中毒)、火灾与爆炸、自然灾害、战争、社会动荡、恐怖活动、旅游者冒险造成的以外伤害、旅途迷路、其他突发性以外事故 2.旅游活动中应采取的安全防范措施 加强预防与管理 做好自我防范
八、阐明旅游业的发展对社会、经济和文化的作用
1.拉动经济发展
(1)发展国际旅游,能够增加国家外汇收入
(2)发展国内旅游业是回笼货币、稳定市场的一个重要途径 (3)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促进产业结构优化 (4)增加经济收入,缩小地区差异 2.促进社会文化繁荣 (1)满足精神文化需求 (2)促进文化交流与发展 (3)促进传统文化的保护。 3.旅游业促进社会进步
(1)扩大对外开放,提高文明程度 (2)增加就业机会,促进社会稳定 (3)促进社区建设,改善生活环境
(4)推动世界和平,促进人类进步 九、旅游与环境整治
1.旅游对环境的促进作用
(1)保护自然景区和历史古迹 (2)提高环境质量
(3)改善基础设施和服务设施 2.旅游活动带来的环境问题
(1)污染自然环境(大气\水\固体废弃物\噪声\视觉) (2)破坏生态系统 (3)损毁文物古迹 (4)扰乱社会秩序 3.说明旅游开发过程中的环境保护措施
(1)健全环保法规,强化环境管理 (2)加强全民教育,提高环保意识
(3)搞好环境评价,制定环保规划 (4)加强生态建设,防治环境污染 (5)依靠科技进步,增强环保效果
[自然灾害与防治]知识点归纳
一、自然灾害及其特点 (一)自然灾害
☆形成自然灾害的条件诱因:①自然界的异常变化②承受灾害的客体:经济损失、人员伤亡、环境破坏 ☆影响灾情程度的主要因素:①自然灾害的强度②自然灾害发生地区(经济水平)③防灾准备与设备 ④人口年龄、性别⑤防灾教育与防灾意识 (二)自然灾害的类型 自然灾害的分类
气象灾害:干旱、洪涝、热带气旋(台风)、低温冷冻、沙尘暴、冻雨、雾、冰雹、
龙卷风等
根据成因和特点分为 地质灾害:地震、滑坡、泥石流、崩塌、地面塌陷、地裂缝
海洋灾害:风暴潮、海啸、赤潮、海冰、海浪
病害、虫害、草害、鼠害; 森林火灾、草原火灾属广义的生物灾害
二、主要的自然灾害
1、热带气旋—-台风(属于气象灾害)
5、滑坡和泥石流(属于地质灾害)
........
自然:①流经湿润区,雨季长,降水量大,集中于夏季且多暴雨 ②流域面积广,支流多
③河道泄洪能力不足,特别是荆江段,地势低洼,河道弯曲,水流不畅 ④中游无足够的调洪和滞洪场所
人为:①上游山区植被破坏,涵养水源能力下降,河流洪峰流量增大
②中上游山区水土流失加剧,河流含沙量增大,泥沙淤积,河床抬高,泄洪能力下降 ③中下游,由于泥沙淤积和围湖造田,湖泊萎缩,调蓄洪水能力减弱
自然原因:华北地区春季降水少,升温快,地表水蒸发强烈;
人为原因:①人口多,城市集中,处于农业播种或农作物发芽时期,工农业生产与生活用水量大;②水资源浪费严重;③水体污染。 ★长江流域伏旱的原因
自然原因:长江流域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天气晴朗,降水少,气温高,蒸发量大。 人为原因:①工农业生产和生活用水量大;②水资源浪费严重;③水体污染。 ☆ 我国长江中下游地区水文灾害多发的原因: ......☆ 自然因素:①(气候和水系方面)流经湿润地区,流域广,支流多,汛期长,水量大 ②(地形方面)地形 以
平原为主,地势平坦,中游没有足够的调洪、滞洪场所,中下游河道的过洪能力不足 。
☆ 人为因素③上游滥伐森林,中游围湖造田 ④下游建筑物占据河道。
☆ 治理措施:①中上游植树造林种草,保护森林,继续营造长江中上游防护林体系、修建水库;②中游加固荆江等河段的大堤,退耕还湖,平垸行洪;③拆除占据河道建筑物,保护水域和合理利用土地等;④利用遥感技术和地理信息系统等进行监测和预报预警、动态监测;⑤健全减灾规划和防灾法律,加强减灾管理和公众减灾教育;⑹制订救灾应急预案。
9、生物灾害:病害、虫害和鼠害☆蝗灾与鼠害——两种最广泛的生物灾害
部分自然灾害的有利影响: 1.沙尘暴的有利影响:
①促进了黄土高原的形成;②提供凝结核,利于成云致雨;③送入大海利于海洋生物的生长;④凝结核呈碱性,缓解酸雨现象;⑤形成“阳伞效应”,抑制全球变暖。
2.台风:①带来大量降雨,缓解东部地区旱情;②缓解长江流域的伏旱天气。
3.寒潮①低温天气有效杀灭害虫和病菌;②带来大量降雪,利于农作物越冬、生长;③提供风能。
4.火山:①形成矿产资源;②火山灰利于形成肥沃的土壤;③火山粉尘形成阳伞效应,抑制全球变暖。
※ ※ ※(自然灾害也常考到以下问题) 我国三大生态问题:石漠化,水土流失,荒漠化
1、石漠化:发生地——我国的云贵高原,两广丘陵地区(亚热带湿润,喀斯特地区) 外力作用——流水侵蚀作用
原因:自然:①坡度陡峻②土层浅薄③降水丰富,夏季降水强度大 人为:①过度砍伐②毁林开荒③陡坡开荒 2、水土流失:黄土高原为例 外力作用——流水侵蚀作用
原因:自然:①黄土土质疏松②降水集中,且多暴雨③植被覆盖率低
人为:①破坏植被——农牧业方式的改易,营造宫殿,樵采,战争 ②不合理的耕作制度——轮荒 ③开矿中不注意环保 ④人地矛盾突出 江南丘陵:红色荒漠 外力作用——流水侵蚀作用
原因:自然:①降水多,集中于夏季,多暴雨②地表起伏大,坡地水土不稳定③河流水系发育,侵蚀能力强
人为:①毁林开荒②滥砍滥伐,过度樵采③人地矛盾突出 3、荒漠化:西北地区为例 外力作用------风蚀作用
原因:自然:①气候干旱,降水少②地表覆盖深厚的沙质沉积物③大风日数多且集中④生态环境脆弱 人为:①过度樵采②过度放牧③过度农垦④水资源的利用不当⑤工矿交通建设中不注意环保⑥人地矛盾突出
[环境保护]知识点归纳与总结
▲环境可持续发展
1、中国的可持续发展——《中国21世纪议程》
第二章:环境污染与防治
地理环境的自净能力的概念:指环境对外来物质具有一定的消纳、同化能力。
▲环境污染的原因:在一定的时间、空间范围内,环境的自净能力是有限的,污染物排放超过其环境其自净能力,就会产生环境污染
自净机理:物理净化,化学净化,生物净化
不同水体的自净规律:河流>湖泊>地下水(原因从流动速度,更新周期,溶解氧考虑) 重金属污染:
污染物:各种重金属
污染过程及危害:通过水体或食物链造成人或动物中毒
▲水体富营养化:水体富营养化发生在淡水水体,称为“水华”;发生在海洋,称为“赤潮” 1、形成条件:较为封闭的海湾、湖泊等水体中,由于水体的流动性差,自净能力弱 河道中不的净化作用 见课本 2、污染物:氮磷等植物营养元素
3、污染源:工业废水、生活污水、农业废水
4、危害——①水生植物和鱼类死亡②水质变坏③湖泊变沼泽
5、湖泊沼泽化本身是一种自然现象,进程缓慢。人类活动(水体富营养化与围湖造田)加快了这一进程 海洋石油污染
1、污染源: 近海石油的开采、加工和运输,海上油轮泄漏 2、污染物:石油 3、危害:
直接危害:油污染能直接导致海鸟、海兽的毛、皮丧失防水和保温性能,或因堵塞呼吸和感觉器官而大量死亡。油膜和油块能粘住大量的鱼卵和幼鱼,并阻碍海藻的光合作用,底栖动物则还要受沉降到海底的石油的影响。
间接危害:石油在氧化分解过程中,因大量消耗水中的溶解氧,也会间接地对生物造成危害 4、常发区域:世界的主要港湾、主要航线附近、海上油井周围 5、怎样清除石油 ①分散:喷洒强效洗涤剂, 不宜在近岸或渔场使用 ②沉降:撒粉状石灰, 危害海底生物 ③吸收:利用麦秆等吸收石油, 静水环境 ④围栏:小面积油污, 静水环境 ⑤放任:任其自然分解 ⑥燃烧:油层达2mm, 造成大气污染
▲水污染的危害:①危害人体健康②降低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③影响渔业生产的产量和质量④制约工业的发展⑤加速生态环境的退化和破坏⑥造成经济损失
水污染的防治措施
(1) 工业水污染防治对策
1. 宏观性控制对策:优化产业结构与工业结构
2. 技术性控制对策。如积极推行清洁生产,提高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实行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制度,促
进工业废水与城市生活污水的集中
3. 管理性控制对策,如完善法律法规,加大执法力度,健全环境监测网络 (2) 城市水污染防治对策
1. 将水污染防治纳入城市的总体规划
2.城市废水的防治的防治应遵循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的原则
3.在缺水地区应积极将城市水污染的防治与城市废水资源化相结合 4.加强城市地表和地下水源的保护
5.大力开发低耗高效废水处理与回用技术 (三)农村水污染防治对策 1.发展节水型农业 2.合理利用化肥和农药
3.加强对畜禽排泄物,乡镇企业废水及村镇生活污水的有效处理
固体废弃物(通常称为垃圾)是指在生产建设、日常生活和其他活动中产生的污染环境的固态、半固态废弃物质
城市垃圾的特点
1、数量大 2、品种多 3、变化大 当代垃圾产生的环境问题
1、自然环境对固体废弃物具有一定的自净能力,例如沙土掩埋、微生物分解等,使垃圾回归土壤 2、传统方式:用垃圾和粪便堆肥,使有机质回归土壤,不会造成环境污染 注意:上述两种方式,不能处理所有的固体废弃物。 3、固体废弃物的危害: ①污染大气②污染水体③污染土壤④占用耕地⑤影响环境卫生⑥危害人体健康 固体废弃物污染防治与综合利用 (一)固体废物减量化
1.对城市固体废物:逐步改变燃料结构,净菜进城、减少垃圾生产量,加强产品的生态设计,推行垃圾分类收集,搞好产品的回收、利用的再循环
2、对工业固体废物:淘汰落后生产工艺,推广清洁生产工艺,发展物质循环利用工艺 (二)固体废物资源化与综合利用
1.物质回收利用,如从废弃物中回收提取有用成分,如纸,重金属等
2.物质转换利用,如废渣生产建筑材料、水泥,进行堆肥,产生农肥,取代某种工业原料等 3.能量转换利用,如能有机废物的焚烧处理回收热量、发电,利用垃圾厌氧消化产生沼气 (三)固体废物的无害化处理处置 影响大气污染扩散和自净的因素: ⑴污染物排放量大小:若排放量小,则易扩散 ⑵气象条件:风速、风向、气温、湿度、云况、辐射等
凡是有利于增大风速、增强湍流的气象条件,都有利于污染物的扩散; 出现逆温天气,大气层异常稳定时,不利于大气污染物的扩散 ⑶地形:盆地、河谷地形,不利于污染物扩散
1、可吸入颗粒物——直径小于10微米 2、空气污染指数(API):空气质量的好坏取决于各种污染物中危害最大的污染物的污染程度。例如北方绝大多数城市的首要污染物均为可吸入颗粒物 3、可吸入颗粒物的利弊:(见课本P 26页) 利:刺激并锻炼人的免疫机能 弊:①如果颗粒物含有毒有害成分时,出现免疫功能障碍,危害健康
②颗粒物中如果含有较多病菌和病毒时,可能引发传染病 ③长期过量颗粒物,积聚在肺部,可能使人患“尘肺病” ④有些颗粒物沉积在肺部,还可能引起恶性病变
▲为什么北方城市的大气污染物以可吸入颗粒物为主(以北京为例)? ①北方降水少,天气干燥,多大风,有些地区荒漠化严重,导致自然降尘多 ②燃煤 ③机动车尾气 ④建筑工地扬尘
▲怎样治理可吸入颗粒物污染? ①使用清洁能源,代替燃煤 ②制定汽车尾气排放标准,达标排放 ③扩大绿化面积。建筑工地控制扬尘 ④加大对污染企业的治理力度,减少污染物排放,达标排放。 酸雨:
1、酸雨――PH值小于5.6的降水;PH值小于4.5的为重酸雨
2、形成酸雨的大气污染物主要有硫氧化物和氮氧化物,分别形成型酸雨和型酸雨 3、污染源:
自然污染源:火山喷发、地震等自然现象放出大量酸性气体
人为污染源;工矿企业、交通工具、家庭炉灶燃烧煤、石油、天然气,向大气中排放酸性气体 有色冶金工业排放酸性气体 危害:①使河湖水酸化,危害水生生物②使土壤酸化,危害土壤生态,农作物减产③腐蚀树叶,毁坏森林
④腐蚀石材,钢材,造成建筑物,铁轨,桥梁和文物古迹损坏
我国酸雨类型以硫酸型酸雨为主(原因是燃烧高硫煤),汽车尾气造成硝酸型酸雨
我国酸雨80年代出现在西南地区,90年代扩大到长江以南、青藏高原以东,目前已扩展到华北和东北地区 南方比北方严重的原因: ①南方有色冶金工业发达,排放大量酸性气体 ②南方土壤为酸性,大气中尘埃为酸性 ③南方大城市燃烧高含硫量的煤 ④南方地形以低山丘陵为主,风速小,酸性气体不易扩散 ⑤南方阴雨天气多 我国怎样防治酸雨 ①建立酸雨控制区和SO2污染控制区 ②限制高硫煤的开采 ③发展洁净煤燃烧技术和煤炭脱硫技术 ④调整能源结构,开发利用新能源、清洁能源 ⑤加强废气中SO2的回收与利用 臭氧层破坏 1、原因: ①自然:太阳活动的自然因素
②人为:人类向大气中排放消耗臭氧的物质(例如:氯氟烃类化合物) 2、后果 : 3、治理措施: 全球气候变暖 1、原因:①自然:全球气温处于波动上升期
②人为:人类活动(矿物燃料的燃烧、森林的破坏尤其是热带雨林的破坏)导致大气中CO2等温室气体增多,CO2强烈吸收地面长波辐射,使气温升高
2、后果: 3、措施:三、大气污染防治措施:
1、能源生产和消费是大气污染的主要来源;调整能源战略是大气污染防治最有效、最直接的途径 ▲2、措施: ①提高能源效率和节能②开发洁净煤技术③开发清洁能源和可再生能源④控制酸雨和二氧化硫污染 ⑤其它,如调整产业结构,合理生产布局,植树造林,控制地面扬尘
第三章 自然资源的利用与保护
▲淡水资源短缺:
淡水资源短缺地区分布:世界主要分布在中东与非洲。我国主要是分布在华北与西北地区 1、原因: 自然原因:①可利用的淡水资源总量有限: 河流,湖泊,浅层地下水 ②淡水资源的时间、空间分布不均, 平均径流量排名:巴西、俄罗斯、加拿 大、美国、印尼、中
国
人为原因:③淡水资源的污染、浪费严重④人口增长,经济发展,生产、生活用水需求量增长快 2、新加坡是热带雨林气候,但新加坡是缺水国家,试分析其原因 ①陆地面积小,地表径流少 ②经济发达,生产、生活用水量大 ▲淡水资源短缺带来的危害: ①制约经济发展②影响粮食生产安全③损害生态环境④损害人体健康⑤引发国际冲突 ▲我国淡水资源的时空分布规律: 时间:夏秋多,冬春少,年际变化大 空间:南多北少,东多西少 ⑵我国不同地区差异 南方地区:(以上海为例)水资源总量丰富,多水带―――水质型缺水 原因:水污染严重 华北地区:(黄河,淮河,海河)总量不丰富,过渡带,缺水最严重――资源型缺水 原因:自然原因:①降水量少,季节、年际变化大
②流经本地区的河流径流量小,季节、年际变化大
人为原因:③人口稠密,工农业发达,用水量大
④水资源污染,浪费严重
西北地区:总量不丰富,缺水带――经济用水挤占生态用水带来生态问题,如土地荒漠化加剧 3、长江以北地区人多,地多,水少,水土资源不匹配,水资源最紧张,缺水问题最突出 ▲水资源的合理利用与保护 开源:①修筑水库②开渠引水③合理开发与提取地下水④废水处理再利用⑤海水淡化
⑥人工降雨 节流:农业:①改进灌溉技术,降低灌水定额②发展节水农业
工业:③提高用水效率④提高水的重复利用率⑤实行污水资源化⑥发展清洁生产 ※海水淡化――――目前,中东一些产油国建立了实用性海水淡化工厂 生态:因地制宜地退田还湖、退耕还林、退牧还草,植树造林 其他:提高水价,增强公民节水意识,制定水法,调整产业结构 长江流域洪涝灾害频繁的原因:
【自然原因】①流经湿润区,雨季长,降水量大,集中于夏季且多暴雨
②流域面积广,支流多
③有些年份季风活动异常,流域内普降暴雨,南北支流洪水与川江洪水叠加 ④河道泄洪能力不足,特别是荆江段,地势低洼,河道弯曲,水流不畅 ⑤中游无足够的调洪和滞洪场所
【人为原因】①中上游山区植被破坏,涵养水源能力下降,河流洪峰流量增大
②中上游山区水土流失加剧,河流含沙量增大,泥沙淤积,河床抬高,泄洪能力下降 ③中下游,由于泥沙淤积和围湖造田,湖泊萎缩,调蓄洪水能力减弱
▲耕地日渐减少
1、世界可耕地资源面临不足的原因: ①土地荒漠化、水土流失等原因导致土地退化,使可耕地面积减少 ②人口急剧增加,所需耕地越来越多 ③非农业用地不断增加
2、我国耕地资源面临不足的原因 ①耕地面积占国土面积比重不大,人均耕地少 ②耕地分布不均,人均耕地水平差异大 ③非农业建设用地增长迅速 ④中低产田多,不合理利用耕地导致土地退化和耕地污染严重,加剧耕地不足
3、我国耕地分布:主要分布在400MM等降水量线以东的湿润、半湿润地区的平原、盆地和低缓的丘陵地区. 黑
龙江、内蒙古人均耕地最多
6、亚洲耕地面积最大的国家是-------印度;世界耕地面积最大的国家是-------美国 ※耕地供需矛盾实质是人地矛盾,控制人口增长是解决此矛盾的关键 ▲我国在解决土地现状与粮食需求不断增加的矛盾时,采取的措施 ①实行耕地总量不减少的措施②提高土地利用率③提高耕地质量④土地退化的防治
▲我国三大生态问题:石漠化,水土流失,荒漠化
1、石漠化:发生地-------我国的云贵高原,两广丘陵地区(亚热带湿润,喀斯特地区) 外力作用-------流水侵蚀作用 原因:自然:①坡度陡峻②土层浅薄③降水丰富,夏季降水强度大 人为:①过度砍伐②毁林开荒③陡坡开荒 2、水土流失:黄土高原为例
外力作用------流水侵蚀作用 原因:自然:①黄土土质疏松②降水集中,且多暴雨③植被覆盖率低 人为:①破坏植被-----农牧业方式的改易,营造宫殿,樵采,战争
②不合理的耕作制度-----轮荒 ③开矿中不注意环保 ④人地矛盾突出
江南丘陵:红色荒漠
外力作用------流水侵蚀作用
原因:自然:①降水多,集中于夏季,多暴雨②地表起伏大,坡地水土不稳定③河流水系发育,侵蚀
能力强
人为:①毁林开荒②滥砍滥伐,过度樵采③人地矛盾突出 3、荒漠化:西北地区为例
外力作用------风蚀作用 原因:自然:①气候干旱,降水少②地表覆盖深厚的沙质沉积物③大风日数多且集中④生态环境脆弱 人为:①过度樵采②过度放牧③过度农垦④水资源的利用不当⑤工矿交通建设中不注意环保⑥人地
矛盾突出
▲土壤侵蚀的防治措施: ①生物措施:退耕还林还草,植树种草,营造经济林
②工程措施:修建水库,修梯田,淤地坝 ③农牧业措施:等高耕作,使用有机肥,适时耕作,舍饲养畜 ▲化石燃料的合理开发与利用
一次能源是指可以从自然界直接获取的能源。煤炭、石油、天然气、水能、太阳能、风能等 二次能源是指无法从自然界直接获取,电能是最主要的二次能源。 ▲化石燃料的分布
1、煤的分布:北半球多于南半球
2、煤带:世界---------欧亚大陆煤带:从我国的华北向西经新疆,横贯哈萨克斯坦,俄罗斯,乌克兰,波兰,德国,法国直到英国
北美洲的美国和加拿大 南半球的煤炭分布在澳大利亚和南非
中国-------主要分布在华北,其中山西、陕西、内蒙古三省区的储量最多,南方除贵州外,均严重缺煤。
西气东输是21世纪初中国大型的基础设施建设工程。西气东输工程既有利于西部大开发战略和协调东、西部的经济发展,也有利于东部地区改善大气环境质量。
3、水能资源前五位国家:中国、俄罗斯、巴西、美国、加拿大 水电比重最大国家:挪威,巴西
生态环境保护
▲滥伐森林的生态灾难
※森林破坏时随着人类社会发展而加速的,尤其是工业社会以来
原始森林:①亚寒带针叶林:存在于亚欧大陆北部、北美大陆北部②热带雨林:存在于非洲的刚果盆地、南美洲的亚马孙河流域、东南亚等洲
▲森林的生态价值:①调节气候②涵养水源,保持水土,防风固沙③吸收噪声,吸烟尘,释放氧气,净化空气④繁衍物种,维护生物多样性⑤保护农田⑥美化环境 ※▲明确不同地区的森林所起的作用不同:
三北防护林------涵养水源,保持水土,防风固沙
沿海防护林------防御台风、海啸侵袭,改善沿海生态环境 长江中上游水土保持林、山区森林------涵养水源,保持水土
城市绿地的作用-----吸烟除尘,过滤空气,吸收噪声,美化环境,调节气候 红树林----------保护海岸,维护生物多样性
▲6、森林破坏的后果:生态失调,环境恶化,洪水频发,水土流失加剧,土地沙化,全球气温升高,物种灭绝 ▲7、森林破坏的原因:①过度的焚耕开垦②大规模的农场和牧场开发③商业性采伐④采矿、水利、公路建设,城镇建设⑤农业时代的毁林开荒,滥砍滥伐⑥战争,森林火灾 ▲3、我国森林保护有哪些措施
①加强法治,严禁滥砍滥伐②封山育林,退耕还林,建自然保护区③计划采伐,采育结合④植树造林,积极营造人工林⑤鼓励保护性开发,改变山区经济结构⑥提高人们的环境意
▲草地概念区分:
(1)草原——内蒙古草原、青海、甘肃的荒漠草原
(2)草场:草场可以认为是已被人们进行开发利用的草地。 (3)草坪:是人工建造并管理的具有特殊功能的草地。
(4)草甸:湿润条件下发育的多年生草本植被
(5)草地是一种泛指,草原、草场、草坪都被包括在其中。 ▲2、我国草地退化的原因及其治理措施
⑴原因:自然原因:①气候干旱,生态环境脆弱②全球变暖,蒸发加剧,降水减少③鼠害,虫害严重 人为原因:①过度放牧②过度开垦③乱采滥挖④滥捕滥猎野生动物⑤人工管理少⑥水资源不合理利用
⑵治理措施:①实行禁牧、轮牧制度②变逐水草而居的游牧方式为牲畜舍饲、半舍饲方式③加强牧场的基本建设④建立饲草料基地,建设“草库伦”⑤优化畜群结构,合理放牧⑥退耕还草,严禁滥牧,滥垦,滥挖 ▲湿地的生态价值------调节气候,调蓄水量,净化水体,释放氧气,美化环境,维护生物多样性
(3)分布:东北三江平原是世界上最大的湿地之一(成因:①纬度高,气温低,蒸发弱②冻土广布,阻碍地表水下渗③地势低洼,排水不畅,易积水④河流泛滥);青藏高原上有着世界海拔最高的湿地(三江源湿地自然保护区,哪三江?),对涵养水源、调节全球气候变化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湿地减少的原因 自然原因(时间漫长):①沉积物充满湖泊,沼泽②全球变暖,气候暖干化 人为原因(时间短暂):①土壤侵蚀,导致泥沙大量沉积②围湖围海造田,导致湖泊和海滨滩涂面积缩小③环境
污染,导致水体富营养化④引水灌溉、河流的该向,导致水量减少
▲我国湖泊面积减少
主要原因:过度引水灌溉和盲目围湖造田
产生的影响:调温、减少洪水、动植物的栖息地等功能丧失。湖泊面积缩减、水面缩小还往往导致湖水矿化度
增加。
案例:洞庭湖面积缩小的原因:①泥沙淤积;②围湖造田
青海湖面积缩小的原因:①全球变暖,气候暖干化,降水减少,蒸发加剧②饮水灌溉,汇入湖泊水量减少; 中亚咸海面积缩小的原因:①全球变暖,气候暖干化,降水减少,蒸发加剧②饮水灌溉,汇入湖泊水量减少; 中国西部湿地比较少的原因:地处内陆,气候干旱,降水少 ▲保护湿地措施
①恢复和重建已退化和受损湿地②建立自然保护区③退耕还湿地,退耕还湖④基本建设,水利工程注意湿地保护⑤确定世界湿地日,国际合作,保护湿地
▲生物多样性:三个层次: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生态系统多样性 世界上物种最为丰富的地区:热带雨林和珊瑚礁
人类社会不同时期导致物种灭绝的原因:早期---狩猎和采集;现在---污染和破坏生态 ▲保护生物多样性
①就地保护,建立自然保护区②迁地保护,建动物园,植物园③离体保护,建基因库,种子库
▲我国生态环境问题分布特征 1、图4.16
▲6、中国不同区域的生态环境问题及其防治措施
生态破坏问题
1、水土流失
【我国典型地区】:黄土高原、南方低山丘陵地区、云贵高原 【产生的原因】:
(1)自然原因:①季风气候降水集中,多暴雨;②地表植被稀少;③土质疏松;④地形破碎,坡度大。 (2)人为原因(主要的):①过度开垦,过度放牧,过度采樵,过度砍伐等造成植被的破坏;②不合理的耕作制度;③不合理的工矿、交通等工程建设破坏表土和植被。 【水土流失的危害】:①土壤肥力下降;②生态环境恶化;③淤积江、河、湖、库,水旱灾害增加。 【治理的措施】:①小流域综合治理,生物措施(种树种草)与工程措施(修筑水库、打坝淤地、修建梯田)相结合,②调整农业生产结构,压缩农业用地,扩大林、草种植面积,农林牧副渔全面发展(退耕还林、还草)。
2、荒漠化
【我国典型地区】:西北地区(新疆、青海、内蒙、甘肃、宁夏等地) 【产生的原因】:
(1)自然原因:处于内陆地区,降水少,干旱多风;全球变暖,蒸发旺盛;河水泛滥、鼠害、蝗害等。 (2)人为原因(主要的):过度放牧;过度樵采;过度开垦;水资源的不合理利用;工矿、交通等工程
建设不当。
【荒漠化的危害】:①风蚀作用使土地退化,土壤肥力下降,粮食、牧草减产;②生态环境恶化
【治理措施】:①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们环保观念;②制定草场保护的法律、法规,加强管理;③通过控制载畜量,推广轮牧、圈养,禁止滥采滥挖,退耕还林、还牧,建设人工草场等手段恢复和建设生态;④合理分配和使用水资源;⑤利用生物和工程措施构筑防护体系
(注意:我国南方的石漠化是水蚀引起的,其产生原因跟人类不合理的经济活动破坏植被有关;治理办法主要是因地制宜,退耕还林还草,恢复植被)
3、土壤次生盐碱化
【我国典型地区】:黄淮海平原(华北地区)、宁夏平原、河套平原、等
【产生原因】:
(1)自然原因:频繁的旱涝气候(黄淮海平原);地形低洼;大气降水少,蒸发强烈。
(2)人为原因(主要的):大水漫灌等不合理的灌溉方式;不合理的水利工程建设(渭河平原三门峡水库)
【治理措施】:①工程措施:华北地区的鱼塘—台田模式;引淡淋盐;井排井灌;②生物措施:使用生物改良,增施有机肥,深翻深耕;③合理的灌溉,不能只灌不排;采取喷灌、滴灌技术等 ④化学方法改良土壤
4、森林减少
【有关森林的基本概况】:
(1)森林是地球上三大生态系统之一,是物种的宝库。目前世界森林覆盖率只有31.7%。
(2)世界森林主要集中分布在:南美洲亚马孙平原、非洲刚果河流域、东南亚地区(热带雨林);北美洲(加拿大)、欧洲和亚洲(俄罗斯)(亚寒带针叶林)。
【我国主要分布区】:东北林区(大小兴安岭地区)、西南林区(横断山区)
【产生原因】:①过度砍伐;②毁林开荒;③过度樵采;④大规模放牧、开矿毁坏林木;⑤酸雨使森林严重退化
【森林减少的危害】:①破坏生态系统,自然环境恶化(土地荒漠化、水土流失);②气候失调(全球变暖),自然灾害(水灾、旱灾、泥石流、滑坡等)增加;③物种锐减,动植物资源减少;④大气成分发生变化。
【治理措施】:①控制人口数量,强化人类生存环境意识;②健全法制,加强管理,禁止乱砍滥伐、保护森林资源;③采育结合,大力植树造林;④控制环境污染;⑤加强国际合作
【森林的功能】:调节气候;稳定大气成分;涵养水源;保持水土;防风固沙;净化空气;保持生物多样性等
5、湿地减少
【有关湿地的基本概况】:
(1)湿地也是地球三大生态系统之一,是介于陆地和水体之间的过渡带。
(2)湿地可分为自然和人工两大类。自然湿地包括沼泽地、泥炭地、湖泊、河流、海滩、盐沼和浅海水域等;人工湿地主要有水稻田、水库、池塘等。
【湿地减少的原因】:主要是人为原因。①围湖、围海造田等盲目开垦和改造湿地 ②大量引水灌溉等不当的水资源利用方式使湿地水量减少,面积缩小。 ③水土流失引起河湖淤积 ④环境污染使湿地功能减弱甚至丧失。 ⑤人类不合理的开发造成湿地生物资源减少,湿地生态系统遭到破坏。
【湿地减少的危害】:①生态系统破坏;②物种多样性锐减,动植物资源减少;③气候失调,水旱灾害增加。
【治理措施】:①控制人口,增强人民环保意识 ②恢复植被,保持水土 ③减少污染,保护湿地生态系统 ④完善法律、法规,加强管理
【湿地的功能】:调节气候;保持生物多样性;防洪抗旱;净化水质
6、生物物种减少
【产生原因】:①人类对野生生物的滥捕乱杀、乱砍滥伐 ②生态环境破坏和污染 ③外来物种入侵
【物种减少的危害】:①生物资源减少 ②生物多样性遭到破坏,生态失衡
【治理措施】:①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加强管理,禁止滥捕乱杀、乱砍滥伐 ②建立自然保护区,保护一切生物及其生存环境 ③提高人们的生态环境意识,保护野生动植物。
7、地面下沉、沿海地区盐渍化
【我国典型地区】:北方广大地区和南方城市
【产生的原因】:过度抽取地下水
【治理措施】:①控制抽取地下水;②实行雨季回灌;③控制地面硬化。
[经典]高考地理选做题(旅游地理、自然灾害与防治、环境保护三部分) [旅游地理]知识点归纳与总结
一、简述旅游资源的内涵 1.旅游资源的概念
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中凡是能够对旅游者产生吸引力,可以为旅游也开发利用,并可产生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各种事物和因素,统称为旅游资源。 2、旅游资源的分类
自然旅游资源(自然景观):地质地貌景观、水域风光、生物景观、天象与气象景观 人文旅游资源(人文景观):遗址遗迹、建筑设施、旅游商品、人文活动 3、旅游资源的多样性
(1)自然环境的地域差异 (2)历史、文化背景和民间习俗的不同 (3)社会、经济、文化、科技发展水平 (4)人们的旅游动机复杂多样 4、旅游资源的主要特点
多样性、地域性、观赏性与吸引性、不可移动性、重复使用性、可创造性 二、在地图上指出我国“世界自然文化遗产”的名称与分布
三、结合实例,简述旅游资源开发条件评价的基本内容 1.旅游资源的游览价值
(1)评价旅游资源的质量:主要看其是否具备较高的美学价值、科学价值、历史文化价值和经济价值。具有“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特”的高质量的旅游资源,才会对旅游者产生强烈的吸引力。
①美学价值——自然风景名胜区对旅游者产生吸引力的最根本原因 ②科学价值 ③历史文化价值——主要指人文景观而言 ④经济价值:旅游资源的开发,能产生巨大的经济效益。目前,旅游业已发展成为世界上重要的产业之一。
(2)旅游资源的集群状况 (3)景观的地域组合状况 2.地理位置与交通
3.客源市场:一般来说,靠近经济发达地区或国家(即主要客源地)的旅游资源,其开发利用的价值要优于远离经济发达区的资源。 4.旅游地的接待能力
5.旅游地的环境容量 四、旅游景观欣赏
(一)旅游景观欣赏的方法 1.选择观赏位置 ①距离
常见景观欣赏位置把握
景观类型景观举例观赏位置选择
高大山峰庐山(赣)、黄山(皖)、泰山(鲁)、武陵源群峰(湘西北)远眺、俯瞰
地貌的酷似造型云南路南石林的阿诗玛、广东肇庆的七星岩、安微黄山的石猴观海、青岛的石老人特定的观赏位置山中的峡谷、溶洞、一线天长江三峡(渝、鄂)、科罗拉多大峡谷(美国)置身其中近观 桂林的芦笛岩溶洞一线天
瀑 布:尼亚加拉瀑布(加、美两国间,伊利湖与安大略湖之间)、莫西奥图尼亚瀑布(赞比亚、津巴布韦两国间,赞比西河上)、黄果树瀑布(贵州境内,北盘江上)适当距离仰观 ②角度 ③动态: 对于山水有机组合的景观,可乘船(筏)沿水路观赏两岸风景。
常见景观欣赏角度、动态把握 景观类型景观举例观赏位置选择
江河湖海洞庭湖、长江、滇地位置较高的亭台楼阁(岳阳楼一岳阳,黄鹤楼——武汉,滕王阁一南昌,大观楼一昆明)之上俯览远望
湖沼池塘济南大明湖、北大未名湖、南京莫愁湖多低临水面建亭、榭、廊,水边铺小路近观俯视 山水有机组合景观漓江山水、长江三峡乘船(筏)沿水路观两岸风景
2.把握观赏时机
景观类型景观举例及其最佳观赏时机
随季节而变化的自然景观北方山水风景——夏季;南方千米以上高山——夏季(此季节雨水多,云雾多,景色丰富且有变化,兼收避暑之效);北国风光——冬季
随天气而变化的自景观泰山观日出——凌晨;黄山观日落——黄昏;海拔较高的风景名山——雨过天晴(既可观云海,又可观日出日落)
特定时间出的自然景观钱溏江大潮——农历八月十八观大潮;青海湖候鸟——五月;大理蝴蝶会——三月;海市蜃楼、峨眉山“佛光”、吉林雾淞——特定的气象条件
3.抓住景观特色
①做好景观观赏前的准备工作
②观赏过程中,观赏项目、活动方式、观赏速度等方面保持一定的节奏,将观赏与思考结合起来。 ③园林景观的常用构景手法
4.领悟自然与人文的和谐、体验景观的意境
①我国自然风景区最大特色之一 —— 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融为一体
A.寺、庙、亭、阁、塔、摩崖石刻等人文景观,布局、设计的基本思想是因势、得体,使人文景观起到与自然协调,并突出自然美的作用。 寺庙与塔
寺庙塔 地理位置位于山麓、山谷、山间小盆地的茂林中在湖光山色的低山丘林地区,小山岗的脊线上或山麓湖边;人文含义造成深山藏古寺的意境。与佛教中宣扬的超脱于红尘之外的思想一致。用挺立的塔的形象突破地貌的平缓的曲线,从而使塔成为景观中的重要构景。 例五台山寺庙 大理三塔
B.诗词楹联、神话传说、名人轶事等文学艺术形式来渲染自然美,把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巧妙而和谐地联系起来。
②其他人文景观的建设上表现出的自然与人文的和谐
在我国古代园林建设:要求再现自然(“虽由人作,宛自天开”)。 我国北方园林与南方园林的对比 北方皇家园林南方私家园林
(北方)建筑特色规模宏大。建筑色彩浓重,以红黄为主色调;(南方)规模较小。建筑色彩素淡,以黑白为主色调 (北方)自然与人文的和谐显示出皇权的尊荣富贵,又与宽阔整齐的地形、多蓝天白云的气候特点相辉映;(南方)迎合园主追求闲适宁静的心理需要,又与水乡风光、湿润的气候特点融为一体
③一方山水一方情
风俗民情——是一定地区人们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结果,一方山水一方情 5.以情观景——景观欣赏的最高境界 以情观景的具体要求
①综合感受——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等
②发挥想象——泰山、黄山、华山、峨眉山、青城山的特点分别是雄、奇、险、秀、幽,地貌的酷似造型„„
都要通过想象才能感知。
③移情与景,情景交融——如“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④登山涉水,求质求真
(二)旅游区的景观特点及成因--------中外著名旅游景观欣赏 1.黄山风景名胜区
(1)位置:黄山风景区位于我国安徽省南部。
(2)景观特征:黄山有四绝“奇松、怪石、云海、温泉”。
(3)黄山自然景观的成因:黄山由花岗岩构成,其花岗岩体垂直节理发育充分,是我国花岗岩地貌中的杰出代表。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共同塑造了黄山的地质地貌景观。 黄山四绝现象成因
奇松:黄山松生存于高峰悬崖之上,那里岩石坚硬,土壤贫瘠。然而,黄山松根部能释放酸性物质,溶解、侵蚀花岗岩体,使根系穿缝而植。悬崖峭壁的生存条件和植物向阳的特性,加之黄山山谷风大的影响,促使黄山松枝干虬生,树冠扁平。
怪石:黄山的怪石是在奇峰的基础上,通过外力的风化和侵蚀作用而形成的。
云海:黄山云雾多是由特殊的自然条件造成的。黄山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雨量充沛;山高谷深,林木繁茂,日照时间短,湿度大,水汽多,容易成云致雾。此外,峰顶和谷底、向阳处和背阴处温差大,水分蒸发速度不同,以及受山谷风的影响,黄山的云雾变幻诡谲。
温泉:温泉的热量主要来自地球内部。当地表水下渗受热,或是地下水与地下炽热的岩体相接触,就变成地下热水或蒸汽。地下热水沿着断层或裂隙上升到地表,就形成了温泉。
2.澳大利亚大堡礁风景区
(1)概况:大堡礁是澳大利亚东北海岸外一系列珊瑚岛礁的总称,是世界上最大的珊瑚礁。 (2)大堡礁的位置、分布、成因 ①位置、分布:
A.大堡礁位于澳大利亚东北部海岸外。
B.大堡礁海域处于热带的纬度位置,温暖的浅海环境适合珊瑚虫繁衍。 ②成因:形成条件
海域环境水温高达2l℃~38℃,且垂直变化和季节变化较小;盐度平均3.5%;海水清晰度高,水面较平静;海水浅,阳光充足;地质环境地壳缓慢沉积,珊瑚虫骨骼堆积
(3)大堡礁丰富的旅游资源: A.海底世界 B.热带风光的大陆岛屿和土著部落文化
五、旅游景区规划
1.旅游景区的基本要素应具备交通便捷、景观独特、安全卫生、服务周到、环境优良、配套设置完善,能够满足多种消费需求等基本要素 2.旅游规划的基本内容
①旅游开发条件的评价 ②旅游目标定位与发展战略规划
③旅游空间布局与旅游产品规划 ④旅游服务设施规划 ⑤旅游实施与保障体系规划 3.旅游规划的基本要求
①规划观念新颖 ②调查分析细致 ③旅游定位准确 ④空间布局合理 ⑤内容体系完整 ⑥规划科学可行 4.规划中一般存在的问题
(1)缺乏对旅游资源的科学分析与评估,未能充分发挥资源优势
(2)旅游开发没有形成特色。旅游区形象不明,游客市场及产品定位不准
(3)旅游区空间布局不合理,中心区过多的接待设施不利于景观和生态环境保护。
(4)景区开发建设中,城市化的特征过于明显,人工建设痕迹太多,对背景环境破坏严重。
(5)旅游建设项目缺乏科学的论证,人造景观重复建设、内容雷同,在当地缺乏文化根基。
六、旅游活动设计
1.收集旅游地的信息
(1)收集旅游地信息的渠道
各种新闻媒介、旅行社、导游手册、亲朋好友、有经验的旅游者等。 (2)应该收集的信息
主要包括旅游资源的特色、旅游地的时空可达性、旅游服务设施和条件(如旅游交通方式及工具、旅游住宿条件、旅游餐饮的种类和标准、导游服务、旅行费用等),以及大致的旅行费用等。 2.确定旅游目的地,选择旅游线路 ①符合自身特点 ②选择最佳路径
③景观丰富多样 ④注意劳逸结合 ⑤追求最佳效果
七、旅游安全
1.旅游不安全因素
交通事故、犯罪、疾病(或中毒)、火灾与爆炸、自然灾害、战争、社会动荡、恐怖活动、旅游者冒险造成的以外伤害、旅途迷路、其他突发性以外事故 2.旅游活动中应采取的安全防范措施 加强预防与管理 做好自我防范
八、阐明旅游业的发展对社会、经济和文化的作用
1.拉动经济发展
(1)发展国际旅游,能够增加国家外汇收入
(2)发展国内旅游业是回笼货币、稳定市场的一个重要途径 (3)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促进产业结构优化 (4)增加经济收入,缩小地区差异 2.促进社会文化繁荣 (1)满足精神文化需求 (2)促进文化交流与发展 (3)促进传统文化的保护。 3.旅游业促进社会进步
(1)扩大对外开放,提高文明程度 (2)增加就业机会,促进社会稳定 (3)促进社区建设,改善生活环境
(4)推动世界和平,促进人类进步 九、旅游与环境整治
1.旅游对环境的促进作用
(1)保护自然景区和历史古迹 (2)提高环境质量
(3)改善基础设施和服务设施 2.旅游活动带来的环境问题
(1)污染自然环境(大气\水\固体废弃物\噪声\视觉) (2)破坏生态系统 (3)损毁文物古迹 (4)扰乱社会秩序 3.说明旅游开发过程中的环境保护措施
(1)健全环保法规,强化环境管理 (2)加强全民教育,提高环保意识
(3)搞好环境评价,制定环保规划 (4)加强生态建设,防治环境污染 (5)依靠科技进步,增强环保效果
[自然灾害与防治]知识点归纳
一、自然灾害及其特点 (一)自然灾害
☆形成自然灾害的条件诱因:①自然界的异常变化②承受灾害的客体:经济损失、人员伤亡、环境破坏 ☆影响灾情程度的主要因素:①自然灾害的强度②自然灾害发生地区(经济水平)③防灾准备与设备 ④人口年龄、性别⑤防灾教育与防灾意识 (二)自然灾害的类型 自然灾害的分类
气象灾害:干旱、洪涝、热带气旋(台风)、低温冷冻、沙尘暴、冻雨、雾、冰雹、
龙卷风等
根据成因和特点分为 地质灾害:地震、滑坡、泥石流、崩塌、地面塌陷、地裂缝
海洋灾害:风暴潮、海啸、赤潮、海冰、海浪
病害、虫害、草害、鼠害; 森林火灾、草原火灾属广义的生物灾害
二、主要的自然灾害
1、热带气旋—-台风(属于气象灾害)
5、滑坡和泥石流(属于地质灾害)
........
自然:①流经湿润区,雨季长,降水量大,集中于夏季且多暴雨 ②流域面积广,支流多
③河道泄洪能力不足,特别是荆江段,地势低洼,河道弯曲,水流不畅 ④中游无足够的调洪和滞洪场所
人为:①上游山区植被破坏,涵养水源能力下降,河流洪峰流量增大
②中上游山区水土流失加剧,河流含沙量增大,泥沙淤积,河床抬高,泄洪能力下降 ③中下游,由于泥沙淤积和围湖造田,湖泊萎缩,调蓄洪水能力减弱
自然原因:华北地区春季降水少,升温快,地表水蒸发强烈;
人为原因:①人口多,城市集中,处于农业播种或农作物发芽时期,工农业生产与生活用水量大;②水资源浪费严重;③水体污染。 ★长江流域伏旱的原因
自然原因:长江流域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天气晴朗,降水少,气温高,蒸发量大。 人为原因:①工农业生产和生活用水量大;②水资源浪费严重;③水体污染。 ☆ 我国长江中下游地区水文灾害多发的原因: ......☆ 自然因素:①(气候和水系方面)流经湿润地区,流域广,支流多,汛期长,水量大 ②(地形方面)地形 以
平原为主,地势平坦,中游没有足够的调洪、滞洪场所,中下游河道的过洪能力不足 。
☆ 人为因素③上游滥伐森林,中游围湖造田 ④下游建筑物占据河道。
☆ 治理措施:①中上游植树造林种草,保护森林,继续营造长江中上游防护林体系、修建水库;②中游加固荆江等河段的大堤,退耕还湖,平垸行洪;③拆除占据河道建筑物,保护水域和合理利用土地等;④利用遥感技术和地理信息系统等进行监测和预报预警、动态监测;⑤健全减灾规划和防灾法律,加强减灾管理和公众减灾教育;⑹制订救灾应急预案。
9、生物灾害:病害、虫害和鼠害☆蝗灾与鼠害——两种最广泛的生物灾害
部分自然灾害的有利影响: 1.沙尘暴的有利影响:
①促进了黄土高原的形成;②提供凝结核,利于成云致雨;③送入大海利于海洋生物的生长;④凝结核呈碱性,缓解酸雨现象;⑤形成“阳伞效应”,抑制全球变暖。
2.台风:①带来大量降雨,缓解东部地区旱情;②缓解长江流域的伏旱天气。
3.寒潮①低温天气有效杀灭害虫和病菌;②带来大量降雪,利于农作物越冬、生长;③提供风能。
4.火山:①形成矿产资源;②火山灰利于形成肥沃的土壤;③火山粉尘形成阳伞效应,抑制全球变暖。
※ ※ ※(自然灾害也常考到以下问题) 我国三大生态问题:石漠化,水土流失,荒漠化
1、石漠化:发生地——我国的云贵高原,两广丘陵地区(亚热带湿润,喀斯特地区) 外力作用——流水侵蚀作用
原因:自然:①坡度陡峻②土层浅薄③降水丰富,夏季降水强度大 人为:①过度砍伐②毁林开荒③陡坡开荒 2、水土流失:黄土高原为例 外力作用——流水侵蚀作用
原因:自然:①黄土土质疏松②降水集中,且多暴雨③植被覆盖率低
人为:①破坏植被——农牧业方式的改易,营造宫殿,樵采,战争 ②不合理的耕作制度——轮荒 ③开矿中不注意环保 ④人地矛盾突出 江南丘陵:红色荒漠 外力作用——流水侵蚀作用
原因:自然:①降水多,集中于夏季,多暴雨②地表起伏大,坡地水土不稳定③河流水系发育,侵蚀能力强
人为:①毁林开荒②滥砍滥伐,过度樵采③人地矛盾突出 3、荒漠化:西北地区为例 外力作用------风蚀作用
原因:自然:①气候干旱,降水少②地表覆盖深厚的沙质沉积物③大风日数多且集中④生态环境脆弱 人为:①过度樵采②过度放牧③过度农垦④水资源的利用不当⑤工矿交通建设中不注意环保⑥人地矛盾突出
[环境保护]知识点归纳与总结
▲环境可持续发展
1、中国的可持续发展——《中国21世纪议程》
第二章:环境污染与防治
地理环境的自净能力的概念:指环境对外来物质具有一定的消纳、同化能力。
▲环境污染的原因:在一定的时间、空间范围内,环境的自净能力是有限的,污染物排放超过其环境其自净能力,就会产生环境污染
自净机理:物理净化,化学净化,生物净化
不同水体的自净规律:河流>湖泊>地下水(原因从流动速度,更新周期,溶解氧考虑) 重金属污染:
污染物:各种重金属
污染过程及危害:通过水体或食物链造成人或动物中毒
▲水体富营养化:水体富营养化发生在淡水水体,称为“水华”;发生在海洋,称为“赤潮” 1、形成条件:较为封闭的海湾、湖泊等水体中,由于水体的流动性差,自净能力弱 河道中不的净化作用 见课本 2、污染物:氮磷等植物营养元素
3、污染源:工业废水、生活污水、农业废水
4、危害——①水生植物和鱼类死亡②水质变坏③湖泊变沼泽
5、湖泊沼泽化本身是一种自然现象,进程缓慢。人类活动(水体富营养化与围湖造田)加快了这一进程 海洋石油污染
1、污染源: 近海石油的开采、加工和运输,海上油轮泄漏 2、污染物:石油 3、危害:
直接危害:油污染能直接导致海鸟、海兽的毛、皮丧失防水和保温性能,或因堵塞呼吸和感觉器官而大量死亡。油膜和油块能粘住大量的鱼卵和幼鱼,并阻碍海藻的光合作用,底栖动物则还要受沉降到海底的石油的影响。
间接危害:石油在氧化分解过程中,因大量消耗水中的溶解氧,也会间接地对生物造成危害 4、常发区域:世界的主要港湾、主要航线附近、海上油井周围 5、怎样清除石油 ①分散:喷洒强效洗涤剂, 不宜在近岸或渔场使用 ②沉降:撒粉状石灰, 危害海底生物 ③吸收:利用麦秆等吸收石油, 静水环境 ④围栏:小面积油污, 静水环境 ⑤放任:任其自然分解 ⑥燃烧:油层达2mm, 造成大气污染
▲水污染的危害:①危害人体健康②降低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③影响渔业生产的产量和质量④制约工业的发展⑤加速生态环境的退化和破坏⑥造成经济损失
水污染的防治措施
(1) 工业水污染防治对策
1. 宏观性控制对策:优化产业结构与工业结构
2. 技术性控制对策。如积极推行清洁生产,提高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实行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制度,促
进工业废水与城市生活污水的集中
3. 管理性控制对策,如完善法律法规,加大执法力度,健全环境监测网络 (2) 城市水污染防治对策
1. 将水污染防治纳入城市的总体规划
2.城市废水的防治的防治应遵循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的原则
3.在缺水地区应积极将城市水污染的防治与城市废水资源化相结合 4.加强城市地表和地下水源的保护
5.大力开发低耗高效废水处理与回用技术 (三)农村水污染防治对策 1.发展节水型农业 2.合理利用化肥和农药
3.加强对畜禽排泄物,乡镇企业废水及村镇生活污水的有效处理
固体废弃物(通常称为垃圾)是指在生产建设、日常生活和其他活动中产生的污染环境的固态、半固态废弃物质
城市垃圾的特点
1、数量大 2、品种多 3、变化大 当代垃圾产生的环境问题
1、自然环境对固体废弃物具有一定的自净能力,例如沙土掩埋、微生物分解等,使垃圾回归土壤 2、传统方式:用垃圾和粪便堆肥,使有机质回归土壤,不会造成环境污染 注意:上述两种方式,不能处理所有的固体废弃物。 3、固体废弃物的危害: ①污染大气②污染水体③污染土壤④占用耕地⑤影响环境卫生⑥危害人体健康 固体废弃物污染防治与综合利用 (一)固体废物减量化
1.对城市固体废物:逐步改变燃料结构,净菜进城、减少垃圾生产量,加强产品的生态设计,推行垃圾分类收集,搞好产品的回收、利用的再循环
2、对工业固体废物:淘汰落后生产工艺,推广清洁生产工艺,发展物质循环利用工艺 (二)固体废物资源化与综合利用
1.物质回收利用,如从废弃物中回收提取有用成分,如纸,重金属等
2.物质转换利用,如废渣生产建筑材料、水泥,进行堆肥,产生农肥,取代某种工业原料等 3.能量转换利用,如能有机废物的焚烧处理回收热量、发电,利用垃圾厌氧消化产生沼气 (三)固体废物的无害化处理处置 影响大气污染扩散和自净的因素: ⑴污染物排放量大小:若排放量小,则易扩散 ⑵气象条件:风速、风向、气温、湿度、云况、辐射等
凡是有利于增大风速、增强湍流的气象条件,都有利于污染物的扩散; 出现逆温天气,大气层异常稳定时,不利于大气污染物的扩散 ⑶地形:盆地、河谷地形,不利于污染物扩散
1、可吸入颗粒物——直径小于10微米 2、空气污染指数(API):空气质量的好坏取决于各种污染物中危害最大的污染物的污染程度。例如北方绝大多数城市的首要污染物均为可吸入颗粒物 3、可吸入颗粒物的利弊:(见课本P 26页) 利:刺激并锻炼人的免疫机能 弊:①如果颗粒物含有毒有害成分时,出现免疫功能障碍,危害健康
②颗粒物中如果含有较多病菌和病毒时,可能引发传染病 ③长期过量颗粒物,积聚在肺部,可能使人患“尘肺病” ④有些颗粒物沉积在肺部,还可能引起恶性病变
▲为什么北方城市的大气污染物以可吸入颗粒物为主(以北京为例)? ①北方降水少,天气干燥,多大风,有些地区荒漠化严重,导致自然降尘多 ②燃煤 ③机动车尾气 ④建筑工地扬尘
▲怎样治理可吸入颗粒物污染? ①使用清洁能源,代替燃煤 ②制定汽车尾气排放标准,达标排放 ③扩大绿化面积。建筑工地控制扬尘 ④加大对污染企业的治理力度,减少污染物排放,达标排放。 酸雨:
1、酸雨――PH值小于5.6的降水;PH值小于4.5的为重酸雨
2、形成酸雨的大气污染物主要有硫氧化物和氮氧化物,分别形成型酸雨和型酸雨 3、污染源:
自然污染源:火山喷发、地震等自然现象放出大量酸性气体
人为污染源;工矿企业、交通工具、家庭炉灶燃烧煤、石油、天然气,向大气中排放酸性气体 有色冶金工业排放酸性气体 危害:①使河湖水酸化,危害水生生物②使土壤酸化,危害土壤生态,农作物减产③腐蚀树叶,毁坏森林
④腐蚀石材,钢材,造成建筑物,铁轨,桥梁和文物古迹损坏
我国酸雨类型以硫酸型酸雨为主(原因是燃烧高硫煤),汽车尾气造成硝酸型酸雨
我国酸雨80年代出现在西南地区,90年代扩大到长江以南、青藏高原以东,目前已扩展到华北和东北地区 南方比北方严重的原因: ①南方有色冶金工业发达,排放大量酸性气体 ②南方土壤为酸性,大气中尘埃为酸性 ③南方大城市燃烧高含硫量的煤 ④南方地形以低山丘陵为主,风速小,酸性气体不易扩散 ⑤南方阴雨天气多 我国怎样防治酸雨 ①建立酸雨控制区和SO2污染控制区 ②限制高硫煤的开采 ③发展洁净煤燃烧技术和煤炭脱硫技术 ④调整能源结构,开发利用新能源、清洁能源 ⑤加强废气中SO2的回收与利用 臭氧层破坏 1、原因: ①自然:太阳活动的自然因素
②人为:人类向大气中排放消耗臭氧的物质(例如:氯氟烃类化合物) 2、后果 : 3、治理措施: 全球气候变暖 1、原因:①自然:全球气温处于波动上升期
②人为:人类活动(矿物燃料的燃烧、森林的破坏尤其是热带雨林的破坏)导致大气中CO2等温室气体增多,CO2强烈吸收地面长波辐射,使气温升高
2、后果: 3、措施:三、大气污染防治措施:
1、能源生产和消费是大气污染的主要来源;调整能源战略是大气污染防治最有效、最直接的途径 ▲2、措施: ①提高能源效率和节能②开发洁净煤技术③开发清洁能源和可再生能源④控制酸雨和二氧化硫污染 ⑤其它,如调整产业结构,合理生产布局,植树造林,控制地面扬尘
第三章 自然资源的利用与保护
▲淡水资源短缺:
淡水资源短缺地区分布:世界主要分布在中东与非洲。我国主要是分布在华北与西北地区 1、原因: 自然原因:①可利用的淡水资源总量有限: 河流,湖泊,浅层地下水 ②淡水资源的时间、空间分布不均, 平均径流量排名:巴西、俄罗斯、加拿 大、美国、印尼、中
国
人为原因:③淡水资源的污染、浪费严重④人口增长,经济发展,生产、生活用水需求量增长快 2、新加坡是热带雨林气候,但新加坡是缺水国家,试分析其原因 ①陆地面积小,地表径流少 ②经济发达,生产、生活用水量大 ▲淡水资源短缺带来的危害: ①制约经济发展②影响粮食生产安全③损害生态环境④损害人体健康⑤引发国际冲突 ▲我国淡水资源的时空分布规律: 时间:夏秋多,冬春少,年际变化大 空间:南多北少,东多西少 ⑵我国不同地区差异 南方地区:(以上海为例)水资源总量丰富,多水带―――水质型缺水 原因:水污染严重 华北地区:(黄河,淮河,海河)总量不丰富,过渡带,缺水最严重――资源型缺水 原因:自然原因:①降水量少,季节、年际变化大
②流经本地区的河流径流量小,季节、年际变化大
人为原因:③人口稠密,工农业发达,用水量大
④水资源污染,浪费严重
西北地区:总量不丰富,缺水带――经济用水挤占生态用水带来生态问题,如土地荒漠化加剧 3、长江以北地区人多,地多,水少,水土资源不匹配,水资源最紧张,缺水问题最突出 ▲水资源的合理利用与保护 开源:①修筑水库②开渠引水③合理开发与提取地下水④废水处理再利用⑤海水淡化
⑥人工降雨 节流:农业:①改进灌溉技术,降低灌水定额②发展节水农业
工业:③提高用水效率④提高水的重复利用率⑤实行污水资源化⑥发展清洁生产 ※海水淡化――――目前,中东一些产油国建立了实用性海水淡化工厂 生态:因地制宜地退田还湖、退耕还林、退牧还草,植树造林 其他:提高水价,增强公民节水意识,制定水法,调整产业结构 长江流域洪涝灾害频繁的原因:
【自然原因】①流经湿润区,雨季长,降水量大,集中于夏季且多暴雨
②流域面积广,支流多
③有些年份季风活动异常,流域内普降暴雨,南北支流洪水与川江洪水叠加 ④河道泄洪能力不足,特别是荆江段,地势低洼,河道弯曲,水流不畅 ⑤中游无足够的调洪和滞洪场所
【人为原因】①中上游山区植被破坏,涵养水源能力下降,河流洪峰流量增大
②中上游山区水土流失加剧,河流含沙量增大,泥沙淤积,河床抬高,泄洪能力下降 ③中下游,由于泥沙淤积和围湖造田,湖泊萎缩,调蓄洪水能力减弱
▲耕地日渐减少
1、世界可耕地资源面临不足的原因: ①土地荒漠化、水土流失等原因导致土地退化,使可耕地面积减少 ②人口急剧增加,所需耕地越来越多 ③非农业用地不断增加
2、我国耕地资源面临不足的原因 ①耕地面积占国土面积比重不大,人均耕地少 ②耕地分布不均,人均耕地水平差异大 ③非农业建设用地增长迅速 ④中低产田多,不合理利用耕地导致土地退化和耕地污染严重,加剧耕地不足
3、我国耕地分布:主要分布在400MM等降水量线以东的湿润、半湿润地区的平原、盆地和低缓的丘陵地区. 黑
龙江、内蒙古人均耕地最多
6、亚洲耕地面积最大的国家是-------印度;世界耕地面积最大的国家是-------美国 ※耕地供需矛盾实质是人地矛盾,控制人口增长是解决此矛盾的关键 ▲我国在解决土地现状与粮食需求不断增加的矛盾时,采取的措施 ①实行耕地总量不减少的措施②提高土地利用率③提高耕地质量④土地退化的防治
▲我国三大生态问题:石漠化,水土流失,荒漠化
1、石漠化:发生地-------我国的云贵高原,两广丘陵地区(亚热带湿润,喀斯特地区) 外力作用-------流水侵蚀作用 原因:自然:①坡度陡峻②土层浅薄③降水丰富,夏季降水强度大 人为:①过度砍伐②毁林开荒③陡坡开荒 2、水土流失:黄土高原为例
外力作用------流水侵蚀作用 原因:自然:①黄土土质疏松②降水集中,且多暴雨③植被覆盖率低 人为:①破坏植被-----农牧业方式的改易,营造宫殿,樵采,战争
②不合理的耕作制度-----轮荒 ③开矿中不注意环保 ④人地矛盾突出
江南丘陵:红色荒漠
外力作用------流水侵蚀作用
原因:自然:①降水多,集中于夏季,多暴雨②地表起伏大,坡地水土不稳定③河流水系发育,侵蚀
能力强
人为:①毁林开荒②滥砍滥伐,过度樵采③人地矛盾突出 3、荒漠化:西北地区为例
外力作用------风蚀作用 原因:自然:①气候干旱,降水少②地表覆盖深厚的沙质沉积物③大风日数多且集中④生态环境脆弱 人为:①过度樵采②过度放牧③过度农垦④水资源的利用不当⑤工矿交通建设中不注意环保⑥人地
矛盾突出
▲土壤侵蚀的防治措施: ①生物措施:退耕还林还草,植树种草,营造经济林
②工程措施:修建水库,修梯田,淤地坝 ③农牧业措施:等高耕作,使用有机肥,适时耕作,舍饲养畜 ▲化石燃料的合理开发与利用
一次能源是指可以从自然界直接获取的能源。煤炭、石油、天然气、水能、太阳能、风能等 二次能源是指无法从自然界直接获取,电能是最主要的二次能源。 ▲化石燃料的分布
1、煤的分布:北半球多于南半球
2、煤带:世界---------欧亚大陆煤带:从我国的华北向西经新疆,横贯哈萨克斯坦,俄罗斯,乌克兰,波兰,德国,法国直到英国
北美洲的美国和加拿大 南半球的煤炭分布在澳大利亚和南非
中国-------主要分布在华北,其中山西、陕西、内蒙古三省区的储量最多,南方除贵州外,均严重缺煤。
西气东输是21世纪初中国大型的基础设施建设工程。西气东输工程既有利于西部大开发战略和协调东、西部的经济发展,也有利于东部地区改善大气环境质量。
3、水能资源前五位国家:中国、俄罗斯、巴西、美国、加拿大 水电比重最大国家:挪威,巴西
生态环境保护
▲滥伐森林的生态灾难
※森林破坏时随着人类社会发展而加速的,尤其是工业社会以来
原始森林:①亚寒带针叶林:存在于亚欧大陆北部、北美大陆北部②热带雨林:存在于非洲的刚果盆地、南美洲的亚马孙河流域、东南亚等洲
▲森林的生态价值:①调节气候②涵养水源,保持水土,防风固沙③吸收噪声,吸烟尘,释放氧气,净化空气④繁衍物种,维护生物多样性⑤保护农田⑥美化环境 ※▲明确不同地区的森林所起的作用不同:
三北防护林------涵养水源,保持水土,防风固沙
沿海防护林------防御台风、海啸侵袭,改善沿海生态环境 长江中上游水土保持林、山区森林------涵养水源,保持水土
城市绿地的作用-----吸烟除尘,过滤空气,吸收噪声,美化环境,调节气候 红树林----------保护海岸,维护生物多样性
▲6、森林破坏的后果:生态失调,环境恶化,洪水频发,水土流失加剧,土地沙化,全球气温升高,物种灭绝 ▲7、森林破坏的原因:①过度的焚耕开垦②大规模的农场和牧场开发③商业性采伐④采矿、水利、公路建设,城镇建设⑤农业时代的毁林开荒,滥砍滥伐⑥战争,森林火灾 ▲3、我国森林保护有哪些措施
①加强法治,严禁滥砍滥伐②封山育林,退耕还林,建自然保护区③计划采伐,采育结合④植树造林,积极营造人工林⑤鼓励保护性开发,改变山区经济结构⑥提高人们的环境意
▲草地概念区分:
(1)草原——内蒙古草原、青海、甘肃的荒漠草原
(2)草场:草场可以认为是已被人们进行开发利用的草地。 (3)草坪:是人工建造并管理的具有特殊功能的草地。
(4)草甸:湿润条件下发育的多年生草本植被
(5)草地是一种泛指,草原、草场、草坪都被包括在其中。 ▲2、我国草地退化的原因及其治理措施
⑴原因:自然原因:①气候干旱,生态环境脆弱②全球变暖,蒸发加剧,降水减少③鼠害,虫害严重 人为原因:①过度放牧②过度开垦③乱采滥挖④滥捕滥猎野生动物⑤人工管理少⑥水资源不合理利用
⑵治理措施:①实行禁牧、轮牧制度②变逐水草而居的游牧方式为牲畜舍饲、半舍饲方式③加强牧场的基本建设④建立饲草料基地,建设“草库伦”⑤优化畜群结构,合理放牧⑥退耕还草,严禁滥牧,滥垦,滥挖 ▲湿地的生态价值------调节气候,调蓄水量,净化水体,释放氧气,美化环境,维护生物多样性
(3)分布:东北三江平原是世界上最大的湿地之一(成因:①纬度高,气温低,蒸发弱②冻土广布,阻碍地表水下渗③地势低洼,排水不畅,易积水④河流泛滥);青藏高原上有着世界海拔最高的湿地(三江源湿地自然保护区,哪三江?),对涵养水源、调节全球气候变化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湿地减少的原因 自然原因(时间漫长):①沉积物充满湖泊,沼泽②全球变暖,气候暖干化 人为原因(时间短暂):①土壤侵蚀,导致泥沙大量沉积②围湖围海造田,导致湖泊和海滨滩涂面积缩小③环境
污染,导致水体富营养化④引水灌溉、河流的该向,导致水量减少
▲我国湖泊面积减少
主要原因:过度引水灌溉和盲目围湖造田
产生的影响:调温、减少洪水、动植物的栖息地等功能丧失。湖泊面积缩减、水面缩小还往往导致湖水矿化度
增加。
案例:洞庭湖面积缩小的原因:①泥沙淤积;②围湖造田
青海湖面积缩小的原因:①全球变暖,气候暖干化,降水减少,蒸发加剧②饮水灌溉,汇入湖泊水量减少; 中亚咸海面积缩小的原因:①全球变暖,气候暖干化,降水减少,蒸发加剧②饮水灌溉,汇入湖泊水量减少; 中国西部湿地比较少的原因:地处内陆,气候干旱,降水少 ▲保护湿地措施
①恢复和重建已退化和受损湿地②建立自然保护区③退耕还湿地,退耕还湖④基本建设,水利工程注意湿地保护⑤确定世界湿地日,国际合作,保护湿地
▲生物多样性:三个层次: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生态系统多样性 世界上物种最为丰富的地区:热带雨林和珊瑚礁
人类社会不同时期导致物种灭绝的原因:早期---狩猎和采集;现在---污染和破坏生态 ▲保护生物多样性
①就地保护,建立自然保护区②迁地保护,建动物园,植物园③离体保护,建基因库,种子库
▲我国生态环境问题分布特征 1、图4.16
▲6、中国不同区域的生态环境问题及其防治措施
生态破坏问题
1、水土流失
【我国典型地区】:黄土高原、南方低山丘陵地区、云贵高原 【产生的原因】:
(1)自然原因:①季风气候降水集中,多暴雨;②地表植被稀少;③土质疏松;④地形破碎,坡度大。 (2)人为原因(主要的):①过度开垦,过度放牧,过度采樵,过度砍伐等造成植被的破坏;②不合理的耕作制度;③不合理的工矿、交通等工程建设破坏表土和植被。 【水土流失的危害】:①土壤肥力下降;②生态环境恶化;③淤积江、河、湖、库,水旱灾害增加。 【治理的措施】:①小流域综合治理,生物措施(种树种草)与工程措施(修筑水库、打坝淤地、修建梯田)相结合,②调整农业生产结构,压缩农业用地,扩大林、草种植面积,农林牧副渔全面发展(退耕还林、还草)。
2、荒漠化
【我国典型地区】:西北地区(新疆、青海、内蒙、甘肃、宁夏等地) 【产生的原因】:
(1)自然原因:处于内陆地区,降水少,干旱多风;全球变暖,蒸发旺盛;河水泛滥、鼠害、蝗害等。 (2)人为原因(主要的):过度放牧;过度樵采;过度开垦;水资源的不合理利用;工矿、交通等工程
建设不当。
【荒漠化的危害】:①风蚀作用使土地退化,土壤肥力下降,粮食、牧草减产;②生态环境恶化
【治理措施】:①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们环保观念;②制定草场保护的法律、法规,加强管理;③通过控制载畜量,推广轮牧、圈养,禁止滥采滥挖,退耕还林、还牧,建设人工草场等手段恢复和建设生态;④合理分配和使用水资源;⑤利用生物和工程措施构筑防护体系
(注意:我国南方的石漠化是水蚀引起的,其产生原因跟人类不合理的经济活动破坏植被有关;治理办法主要是因地制宜,退耕还林还草,恢复植被)
3、土壤次生盐碱化
【我国典型地区】:黄淮海平原(华北地区)、宁夏平原、河套平原、等
【产生原因】:
(1)自然原因:频繁的旱涝气候(黄淮海平原);地形低洼;大气降水少,蒸发强烈。
(2)人为原因(主要的):大水漫灌等不合理的灌溉方式;不合理的水利工程建设(渭河平原三门峡水库)
【治理措施】:①工程措施:华北地区的鱼塘—台田模式;引淡淋盐;井排井灌;②生物措施:使用生物改良,增施有机肥,深翻深耕;③合理的灌溉,不能只灌不排;采取喷灌、滴灌技术等 ④化学方法改良土壤
4、森林减少
【有关森林的基本概况】:
(1)森林是地球上三大生态系统之一,是物种的宝库。目前世界森林覆盖率只有31.7%。
(2)世界森林主要集中分布在:南美洲亚马孙平原、非洲刚果河流域、东南亚地区(热带雨林);北美洲(加拿大)、欧洲和亚洲(俄罗斯)(亚寒带针叶林)。
【我国主要分布区】:东北林区(大小兴安岭地区)、西南林区(横断山区)
【产生原因】:①过度砍伐;②毁林开荒;③过度樵采;④大规模放牧、开矿毁坏林木;⑤酸雨使森林严重退化
【森林减少的危害】:①破坏生态系统,自然环境恶化(土地荒漠化、水土流失);②气候失调(全球变暖),自然灾害(水灾、旱灾、泥石流、滑坡等)增加;③物种锐减,动植物资源减少;④大气成分发生变化。
【治理措施】:①控制人口数量,强化人类生存环境意识;②健全法制,加强管理,禁止乱砍滥伐、保护森林资源;③采育结合,大力植树造林;④控制环境污染;⑤加强国际合作
【森林的功能】:调节气候;稳定大气成分;涵养水源;保持水土;防风固沙;净化空气;保持生物多样性等
5、湿地减少
【有关湿地的基本概况】:
(1)湿地也是地球三大生态系统之一,是介于陆地和水体之间的过渡带。
(2)湿地可分为自然和人工两大类。自然湿地包括沼泽地、泥炭地、湖泊、河流、海滩、盐沼和浅海水域等;人工湿地主要有水稻田、水库、池塘等。
【湿地减少的原因】:主要是人为原因。①围湖、围海造田等盲目开垦和改造湿地 ②大量引水灌溉等不当的水资源利用方式使湿地水量减少,面积缩小。 ③水土流失引起河湖淤积 ④环境污染使湿地功能减弱甚至丧失。 ⑤人类不合理的开发造成湿地生物资源减少,湿地生态系统遭到破坏。
【湿地减少的危害】:①生态系统破坏;②物种多样性锐减,动植物资源减少;③气候失调,水旱灾害增加。
【治理措施】:①控制人口,增强人民环保意识 ②恢复植被,保持水土 ③减少污染,保护湿地生态系统 ④完善法律、法规,加强管理
【湿地的功能】:调节气候;保持生物多样性;防洪抗旱;净化水质
6、生物物种减少
【产生原因】:①人类对野生生物的滥捕乱杀、乱砍滥伐 ②生态环境破坏和污染 ③外来物种入侵
【物种减少的危害】:①生物资源减少 ②生物多样性遭到破坏,生态失衡
【治理措施】:①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加强管理,禁止滥捕乱杀、乱砍滥伐 ②建立自然保护区,保护一切生物及其生存环境 ③提高人们的生态环境意识,保护野生动植物。
7、地面下沉、沿海地区盐渍化
【我国典型地区】:北方广大地区和南方城市
【产生的原因】:过度抽取地下水
【治理措施】:①控制抽取地下水;②实行雨季回灌;③控制地面硬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