确定起跑线说课稿 1

《确定起跑线》说课稿

课题选定:

《确定起跑线》是人教版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六年制上册第75—76页。

这是一节综合应用数学知识的实践活动课,是在学生掌握了圆的概念和周长等知识的基础上

设计的。教材设计这个数学综合实践活动,一方面让学生了解田径场跑道的结构,通过小组

合作的探究性活动,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方法,动手实践解决问题,学会确定起跑线的方

法;另一方面让学生体会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价值,增强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不断提

高实践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理念、模式: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

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

式”、“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那么,如何

体现新课程所提倡的学习方式、教学方式呢?

我的思路是:

在教学过程中,采取多媒体辅助教学,通过多媒体的直观演示,让学生观察、探索、思维与

语言表达结合在一起,使学生对椭圆式跑道有一个形象的感知,并利用多媒体将知识展示出

来,同时作用于学生的感官,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和机会让他们主动

参与获取知识的过程,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与创新意识。

1、引导学生用多种感官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

心理学实验证明:思维往往是从动作开始的,切断活动与思维的联系,思维就不能得到发展。

要解决数学知识的抽象性与学生思维形象性之间的矛盾,关键是依靠动手操作,基于上面的

认识,在推导确定起跑线位置的过程中,我有目的,有意识的安排了让学生动手实践活动,

让学生用眼观察,动脑思考,动口参加讨论,用耳去辨析同学们的答案,教育家乌申斯基说:

“接受知识的感官越多,知识就掌握得越牢固,越全面。”

2、培养学生的兴趣,激发求知欲望。

“好奇”是少年儿童的心理特征之一,他们对新鲜的事物特别感兴趣,在教学方法的构思上

用不同的方法设置疑点,让学生在探索知识的思维实践中,使思维能力受到培养和训练,激

发学生思维积极性。注重给学生创设思维的空间,注意诱发学生积极体验,自己产生问题意

识,自己探究,尝试,修正错误,总结规律,从而主动获取知识。

3、充分发挥计算机辅助教学的过程。

发挥计算机直观形象,声像结合,动静结合,节省教学时间等多种功能,展现知识发生、发

展过程,使学生饶有兴趣地投入学习,从而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与掌握,优化课堂教学结构。

教学目标:

基于对教材的理解和分析,根据学生的知识现状和特点,我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定为:

(1)、知识目标:通过观察,了解椭圆式田径场跑道的结构,小组合作探究确定起跑线的方

法。

(2)、数学能力目标:创设情境鼓励学生探索,使学生在主动参与中发现问题,培养观察、

分析与抽象概括能力。

(3)、情感与价值观目标:知识来源于实践,学习的目的在于应用,在解决具体问题过程中,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意识与创新意识,为养成自主、探究性学习习惯奠定基础,激发学生学习

数学的兴趣。

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根据教材的编写意图和学生的认知规律,如果学生能理解“为什么起跑线位置会不同”这个

问题,那么如何确定起跑线的位置就可以迎刃而解了。因此,让学生推导确定起跑线位置的

过程及其实践运用是本节课的重点,而理解起跑线的位置与什么有关则是教学的难点。

设计中的困惑:

六年级的学生对起跑线并不陌生,也知道在400 m 跑道上进行200 m 、400 m 、800 m

等的赛跑时,不同跑道上的运动员起跑的位置是各不相同的。但为什么呢?学生可能很少从

数学的角度去认真地思考。因而在活动开始,老师可以以图片、投影片或多媒体课件等形式

呈现田径场上的400 m跑道,并直接提出问题“为什么运动员要站在不同的起跑线上?”引

发学生的思考和讨论,学生凭借日常的体育活动和观看体育比赛的经验应该能够很快地理清

思路,回答出问题。老师可根据学生的回答适时地引出进一步研究的问题:“各跑道的起跑

线应该相差多少米呢?”显然这很难通过经验和观察得到,需要学生收集相关数据,具体分

析起跑线的位置与什么有关。

这个确定起跑线是建立在圆的概念和圆的周长等知识基础上,结合生活实际与跑道结构的一

个教学内容。目的在于提高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来发现生活中所蕴涵的数学问题,确定

起跑线的位置,以及灵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符号化思考的能力,此其一;其二,引导学

生初步形成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发现规律、验证规律、拓展运用的科学思考体系,初步提

升学生的算术素养;其三,让学生切实体会到数学在体育等生活领域的广泛应用,发展数学

的应用意识,学以致用,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本节课的重点在于,在解决问题时,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来发现、验证、应用规律的过

程,以及学生代数和符号化思考等算术素养的培养。

下面我来简单谈一下我的教学流程:

首先,第一部分:提出问题。

其实我们六年级的学生在经历了2008年北京奥运会和历年来的校运动会、区运动会以来,

对于运动员要站在不同起跑线上,已经有了一些朦朦胧胧的意识,甚至有部分同学已经会跟

学习语文一样去预习一下。所以,我打算引导学生,让他们自己来提出问题。老师出示一幅

同一起跑线比赛的图,让他们观察。如果有学生马上发现问题了,说不公平,外道的同学吃

亏,那么就此揭示课题;如果一下子没有学生发现,那么老师引导一下:请你预测一下比赛

名次。在预测的时候引导学生从无序的乱猜,到能简要说明自己预测的依据,培养学生的逻

辑思维能力,然后引入新课。

然后是第二部分:解决问题。

解决问题这个部分,我打算分为独立解决、发现规律和验证规律三个环节。

由于这节课的主要目的在于发现、验证、应用规律,而不在于计算,因此,我认为书上图二

举例所提供的数据不合适,学生会在这上面花费大量的时间,从而影响主要目标的达成。有

两个解决方案:一、让学生使用计算器计算;二、修改数据。我倾向于后者,打算提供给学

生的数据是直道长度a=90.1米,第一条半圆形的跑道直径为d=70米,每条跑道宽1米,这

样一圈的周长刚好是400米。问题是第二道要比第一道提前多少米?

解决问题第一个环节:独立解决。

要解决这个问题,有三种方案,其中学生最容易想到的一种方案是分别求出第一道和第二道

的全长,然后减一减,书上的图二也有提示。但是其实关于跑道周长的计算,在之前数学书

第71页的练习十六中已经出现过了,学生已经发现生活中的跑道其实是由两个半圆和两条

直道构成的,知道如何计算单条跑道的长度。因此,我不打算先师生一起分析跑道的结构及

周长的计算方法,而是让学生独立完成前两圈跑道差距的计算。这里要注意的是第二道的直

径比第一道直径多了两个道宽。

解决问题第二个环节:发现规律。

发现规律先由学生来汇报刚才这个问题如何解决,老师有意识地先请第一种解题方案的同学

来汇报,(汇报的时候引导学生说明跑道结构),并做好记录。(记录的表格就是书上图四的

那张,关于这张表格,我有一丝困惑。就是这个表格要不要用?如果用,那么什么时候用?

怎么用?因为如果这张表格出现早了,或者在刚才独立解决的时候就给学生了,那么就会给

学生造成一种无形中的定势,即根据直径,先求出圆周长、再加上两条直道求出全长,然后

第二道减第一道,这可能会影响学生对其他方法的思考、探索。我个人意见是,这张表格不

发给学生,不限制他们的思考方法,让学生用自己的方法来解决问题,只在汇报的时候,由

老师在课件上出现、记录。)

这样,在解决这个问题的过程中,肯定有同学分发现第二种解题方案,也就是书上图三

所提示的:因为各条跑道直道的长度都一样,所以要求前两圈跑道差距,只要计算出第二道

和第一道所在圆周长的差距就可以了。在汇报完第一种解题方案以后,学生就会提出自己的

新方法,这时,可以让学生自己来做做小老师,培养他们把内在知识外现化的能力。

至于第三种解决方案,即相邻跑道的差距=2π·道宽。这是这节课重点要发现的规律,不

一定会有学生想到,那么这时就要看老师怎么引导了。要得出这个规律,不光要求学生要较

强的思维能力,也要求学生有一定的算术素养。什么算术素养?就是在解决问题的时候,不

要急着把答案算出来,而是运用代数的知识,符号化的思考,把一些已知数据先用公式字母

代替,合并化简以后再最后求出答案。

比方说这里,在学生介绍第二种解题方案的同时,老师就可以一边记录,一边引导学生往第

三种方案上靠拢。从方案一开始,相邻跑道的差距=第二道全长-第一道全长,转换成符号

化表示:=(2a+πD) -(2a+πd)=πD -πd ,即第二道圆周长-第一道圆周长。引导到这里,

先让同学把第二种方案介绍完。然后让大家一起观察,还能不能继续等下去?有没有新的方

法?这时,就会有同学说用乘法分配律=π(D -d )。那么D -d 又是什么呢?部分同学可以

已经发现了,让他们来说说看,如果学生解释不清楚,教师可以再通过课件演示,说明D

-d 就是两个道宽,而道宽是什么?就是两条半径之差。然后继续等下去:=2π(R -r )=2

π·道宽。

解决问题第三个环节:验证规律。得出一个规律,但科学的思考过程而言,还不一定正

确,必须要经过验证,这时可以出示刚才未完成的图四表格,让同学们先根据第三种解题方

案预测一下各跑道的总长,把直径和全长两栏填完,并再次强化理解每相邻两道的直径各要

加上两个道宽。然后让每个同学任选一个跑道,用第一种方案验证,验证的过程中,把圆周

长这一栏也填完。

最后是第三部分:拓展应用

我们研究这节课的目的,不只是仅仅为了解决一个跑道问题,而是要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而在这其中,代数及符号化思考等算术素养的培养又是重中之重。因此,我设计了以下几个

题目:

拓展一:接着刚才的问题,第一道和第三道起点差距是几米?第二道和第五道呢?这时的道

宽,就不是一个道宽了,而是两个、三个、甚至更多;而且也兼带着复习了一下植树问题的

知识。

拓展二:200米跑,相邻跑道之间又应该相差多少米?200米只有400米的一半,只要跑一

个半圆和一个直道就行了,因此,刚才的三种方案都要÷2。相邻跑道的差距= (a+πD/2)

-(a+πd/2)=πD/2-πd/2=(D/2-d/2)π=(R -r )π=π•道宽。

拓展三:这是一个生活中经常会见到的八卦图,已知大圆直径为D ,求白色部分的周长。我

出这道题的目的,是不想仅仅局限于一个跑道问题,希望能够进一步培养学生的代数及符号

化思考的能力。白色部分周长=大半圆+2•小半圆=πD/2+2×1/2•π•D/2=πD/2+πD/2=

πD=大圆周长。

各位领导、各位评委:

大家好!接下来我就从以下几个方面,将《包饺子》这堂综合实践活动课进行说明:

一、设计理念

由于“综合实践活动课”是新一轮课程改革诞生的全新的课程形态,所以我在设计本课时,本着综合实践活动开索,把握着综合实践活动的四大领域。设计了这堂充分体现劳动技能的综合实践活动课,将综合实践课的真实性开放性、自主性融入整堂课的设计中,抓住机会,激发学生劳动的兴趣。

二、活动方案

本节课我分为两课时完成,第一课时为准备阶段,第二课时是动手包饺子、品尝饺子,主要活动是通过小组合作子,创作饺子作品,分享劳动成果并谈感受。

三、活动目标

1、通过包饺子,使学生学习和掌握包饺子的基本方法和技巧。

2、利用饺子的不同形状进行综合构思、合理拼配、组成创意饺子作品。

3、通过活动加深与别人合作的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想象能力。

4、通过对已有经验的应用和想象力的发挥完成饺子作品,体会学会包饺子的乐趣。

5、通过小组分享劳动成果、畅谈感受体会劳动的不易和喜悦。

6、增强小组合作学习的意识,培养学生动手动脑的能力。

四、教学重点:掌握包饺子的方法与技能

教学难点:掌握擀饺子皮和包饺子的技巧。

五、活动准备:

1、将全班同学分为6组,每组选出组长,由组长合理分配任务,准备好包饺子的工具和材料:如,每组一块桌布2个擀面杖、一把菜刀、三个盘子、六个小碟、6双筷子、电磁炉及锅各一个

2、教师带领学生去菜市场买菜和肉,并指导学生拣菜、洗菜、切菜。

3、教师辅导学生和面、拌馅。

4、学生向父母学习包饺子。

六、教法 、学法

我通过启发引导、操作演示、分解难点的方法引导学生采用小组合作、自主探究、交流总结的方式进行学习,给发挥的空间和时间,大胆放手,使自己真正成为学生帮助者、引导者、促进者。

七、教学过程

根据以上的教法和学法,我将教学过程分为以下六步

(一)创设情景 激情导入

我利用多媒体播放《喜洋洋》乐曲,并出示一幅饺子图,借机道出:除夕之夜,爆竹声声,一家人围坐在桌前,员的饺子,真是温馨、幸福。今天,大家想不想学学包饺子?接着,我引导学生根据已有的经验谈谈包饺子的工书四大步骤:和面、拌馅、擀皮、包饺子。

(设计意图:伴随着快乐的音乐、声情并茂的话语,一下字就把学生的思维带入一个包饺子的工作室,使每一位小小饺子师,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畅谈的方法不但使学生明白了包饺子的工序,更为包饺子打好了基础。

(二)掌握方法 提升创新

由于课前和面、拌馅的工作已经就绪,所以我将擀皮、包饺子的方法作为重点讲授:

1、学会擀皮 掌握包法

首先,我利用多媒体分别出示了擀皮和包饺子的步骤图片,让学生看图并联系生活分别说说擀皮和包饺子的步骤的面揉成一个个小面团,再用力搓成直径约3—4厘米的长条,再切成一个个小圆柱体,撒上面粉、压平,用擀面薄的饼。这样,一个饺皮就擀成了。包时,将饺皮放在手心,在饺皮中间放上饺馅,用另一只手的食指和拇指将捏合。

(设计理念:实践是理论的指导,为了更好的掌握包饺子的方法,我用比较直观、形象的图片,代替了枯燥、生

2、总结注意事项

根据以往包饺子的经验,我先让学生谈谈擀皮和包饺子时应注意的事项,并在大屏幕上总结出注意事项让学生齐读领悟。

(设计理念:作为课堂教学的引导者,我充分发挥小组合作的优势,集中学生集体的智慧,帮助学生进一步掌握包饺子方法。)

3、激活灵感 引发创新

为了能拓宽学生的创作思维、增强创作饺子的欲望,我又在大屏幕上出示了形状独特、样子逼真的饺子图,有三菱饺子、鱼饺、葵花饺、蛤蜊饺,学生欣赏着一幅幅饺子作品图,口中连连称赞,不停的发出惊讶感叹之声,脸上表现出跃跃欲试的神情。我趁热打铁,展开包饺子比赛。学生在包的同时,我巡视、指导、协助学生完成。

(设计理念: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兴趣就会有好的作品。多种多样的饺子图为激发学生灵感起到了抛砖引玉的作用。学生在借鉴的基础上经过我的提示,再通过进一步加工、改进、推陈出新,包出了有自己创意的饺子。)

(三)作品展示 体验成功

利用投影将各小组的饺子作品向全班展示,并由小组长向大家介绍饺子的形状,拼出的图案、作品的名称。有的组拼出一盘开口笑饺子,有的组为作品起名葵花朵朵开,还有的饺子作品被命名为五谷丰登。饺子作品既有创意又有深刻含义。我对学生的劳动成果我分别给予充分肯定。如对第一组的饺子作品我是这样评价的:“瞧,你们的作品既有借鉴,又有创新,形态各异、栩栩如生,你们真是活学活用啊。”

学生看着一盘盘来亲手做的饺子作品,更是兴高采烈。最后大家一致推举出最佳创意奖的获得者。此时,同学脸上洋溢着幸福与激动。

(设计理念:本环节中,学生在乐中学、学中做,采用合作的方式共同参与、集思广益,体验到了劳动的喜悦。)

(四)品尝成果 畅谈感受

学生看着这一盘盘自己包的饺子垂涎三尺,当我宣布把饺子下锅时,学生早已迫不及待,。品尝着香味四溢的饺子,心中更有一番感慨。借此,我抓住机会,让学生畅谈感受。有的说:“原来包饺子也不是件容易的事情,我以后可要在劳动技能方面多锻炼。”有的说:“吃着自己包的饺子就是比平时香,我心里真是太高兴了。”还有的说:“通过活动,我明白了收获是要付出代价的,劳动最光荣。”还有的说:“包饺子是一件高兴的事,尽管辛苦,但苦中更多的是甜。”、、、、、、课堂中满是学生饱含深情的话语。

(设计理念:学生的情感在此升华,让本次活动的意义在此沉淀。)

(五)提出希望 延伸活动

在学生说出活动感受的基础上,我又营造了一个师生沟通的机会。“同学们,通过本次活动,我们掌握了一种劳动技能,在今后的生活中,大家要多动手、勤动脑、争取掌握更多的劳动技能来丰富我们的生活。”

(设计理念:此时此刻,活动止,但行动不止。简单的总结,不但给学生有明确的生活指向,更有利于以后综合实践活动的开展。)

反思:

新课程要求教师应是课程的建设者和开发者,综合实践活动课更体现教师作为课程开发者和建设者的作用。所以,我结合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开发了《包饺子》这一教学资源,并且将本课建设性的分为两课时完成。第一课时为前期准备,第二课时为具体操作。两课时中,都充分尊重学生的独特创造,努力使每一个学生具有自信心,体验劳动的乐趣,同时充分发挥评价作用,课堂上利用多媒体营造了一中轻松、愉快的氛围,构建了一个民主、和谐、愉快、互助的活动空间。

• 本节综合实践活动课与生活联系紧密、实践性强、教育意义大,因此,得到了家长的认可和学校的支持。孩子们在活动中学到了书本上难以学到的知识,懂得了要怎样用探究性的眼光、思维来解决学习和生活中遇到的难题。这次活动,学生掌握的不只是包饺子的方法,而且学生的合作、交往能力也得到了发展,综合能力得到了提高。活动中孩子们表现出来的自主学习能力、学习态度,主动探索的精神令我惊讶,我为孩子们的精彩行动喝彩,新课程改革的途中,我愿与他们携手同行。

《确定起跑线》说课稿

课题选定:

《确定起跑线》是人教版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六年制上册第75—76页。

这是一节综合应用数学知识的实践活动课,是在学生掌握了圆的概念和周长等知识的基础上

设计的。教材设计这个数学综合实践活动,一方面让学生了解田径场跑道的结构,通过小组

合作的探究性活动,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方法,动手实践解决问题,学会确定起跑线的方

法;另一方面让学生体会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价值,增强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不断提

高实践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理念、模式: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

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

式”、“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那么,如何

体现新课程所提倡的学习方式、教学方式呢?

我的思路是:

在教学过程中,采取多媒体辅助教学,通过多媒体的直观演示,让学生观察、探索、思维与

语言表达结合在一起,使学生对椭圆式跑道有一个形象的感知,并利用多媒体将知识展示出

来,同时作用于学生的感官,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和机会让他们主动

参与获取知识的过程,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与创新意识。

1、引导学生用多种感官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

心理学实验证明:思维往往是从动作开始的,切断活动与思维的联系,思维就不能得到发展。

要解决数学知识的抽象性与学生思维形象性之间的矛盾,关键是依靠动手操作,基于上面的

认识,在推导确定起跑线位置的过程中,我有目的,有意识的安排了让学生动手实践活动,

让学生用眼观察,动脑思考,动口参加讨论,用耳去辨析同学们的答案,教育家乌申斯基说:

“接受知识的感官越多,知识就掌握得越牢固,越全面。”

2、培养学生的兴趣,激发求知欲望。

“好奇”是少年儿童的心理特征之一,他们对新鲜的事物特别感兴趣,在教学方法的构思上

用不同的方法设置疑点,让学生在探索知识的思维实践中,使思维能力受到培养和训练,激

发学生思维积极性。注重给学生创设思维的空间,注意诱发学生积极体验,自己产生问题意

识,自己探究,尝试,修正错误,总结规律,从而主动获取知识。

3、充分发挥计算机辅助教学的过程。

发挥计算机直观形象,声像结合,动静结合,节省教学时间等多种功能,展现知识发生、发

展过程,使学生饶有兴趣地投入学习,从而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与掌握,优化课堂教学结构。

教学目标:

基于对教材的理解和分析,根据学生的知识现状和特点,我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定为:

(1)、知识目标:通过观察,了解椭圆式田径场跑道的结构,小组合作探究确定起跑线的方

法。

(2)、数学能力目标:创设情境鼓励学生探索,使学生在主动参与中发现问题,培养观察、

分析与抽象概括能力。

(3)、情感与价值观目标:知识来源于实践,学习的目的在于应用,在解决具体问题过程中,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意识与创新意识,为养成自主、探究性学习习惯奠定基础,激发学生学习

数学的兴趣。

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根据教材的编写意图和学生的认知规律,如果学生能理解“为什么起跑线位置会不同”这个

问题,那么如何确定起跑线的位置就可以迎刃而解了。因此,让学生推导确定起跑线位置的

过程及其实践运用是本节课的重点,而理解起跑线的位置与什么有关则是教学的难点。

设计中的困惑:

六年级的学生对起跑线并不陌生,也知道在400 m 跑道上进行200 m 、400 m 、800 m

等的赛跑时,不同跑道上的运动员起跑的位置是各不相同的。但为什么呢?学生可能很少从

数学的角度去认真地思考。因而在活动开始,老师可以以图片、投影片或多媒体课件等形式

呈现田径场上的400 m跑道,并直接提出问题“为什么运动员要站在不同的起跑线上?”引

发学生的思考和讨论,学生凭借日常的体育活动和观看体育比赛的经验应该能够很快地理清

思路,回答出问题。老师可根据学生的回答适时地引出进一步研究的问题:“各跑道的起跑

线应该相差多少米呢?”显然这很难通过经验和观察得到,需要学生收集相关数据,具体分

析起跑线的位置与什么有关。

这个确定起跑线是建立在圆的概念和圆的周长等知识基础上,结合生活实际与跑道结构的一

个教学内容。目的在于提高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来发现生活中所蕴涵的数学问题,确定

起跑线的位置,以及灵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符号化思考的能力,此其一;其二,引导学

生初步形成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发现规律、验证规律、拓展运用的科学思考体系,初步提

升学生的算术素养;其三,让学生切实体会到数学在体育等生活领域的广泛应用,发展数学

的应用意识,学以致用,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本节课的重点在于,在解决问题时,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来发现、验证、应用规律的过

程,以及学生代数和符号化思考等算术素养的培养。

下面我来简单谈一下我的教学流程:

首先,第一部分:提出问题。

其实我们六年级的学生在经历了2008年北京奥运会和历年来的校运动会、区运动会以来,

对于运动员要站在不同起跑线上,已经有了一些朦朦胧胧的意识,甚至有部分同学已经会跟

学习语文一样去预习一下。所以,我打算引导学生,让他们自己来提出问题。老师出示一幅

同一起跑线比赛的图,让他们观察。如果有学生马上发现问题了,说不公平,外道的同学吃

亏,那么就此揭示课题;如果一下子没有学生发现,那么老师引导一下:请你预测一下比赛

名次。在预测的时候引导学生从无序的乱猜,到能简要说明自己预测的依据,培养学生的逻

辑思维能力,然后引入新课。

然后是第二部分:解决问题。

解决问题这个部分,我打算分为独立解决、发现规律和验证规律三个环节。

由于这节课的主要目的在于发现、验证、应用规律,而不在于计算,因此,我认为书上图二

举例所提供的数据不合适,学生会在这上面花费大量的时间,从而影响主要目标的达成。有

两个解决方案:一、让学生使用计算器计算;二、修改数据。我倾向于后者,打算提供给学

生的数据是直道长度a=90.1米,第一条半圆形的跑道直径为d=70米,每条跑道宽1米,这

样一圈的周长刚好是400米。问题是第二道要比第一道提前多少米?

解决问题第一个环节:独立解决。

要解决这个问题,有三种方案,其中学生最容易想到的一种方案是分别求出第一道和第二道

的全长,然后减一减,书上的图二也有提示。但是其实关于跑道周长的计算,在之前数学书

第71页的练习十六中已经出现过了,学生已经发现生活中的跑道其实是由两个半圆和两条

直道构成的,知道如何计算单条跑道的长度。因此,我不打算先师生一起分析跑道的结构及

周长的计算方法,而是让学生独立完成前两圈跑道差距的计算。这里要注意的是第二道的直

径比第一道直径多了两个道宽。

解决问题第二个环节:发现规律。

发现规律先由学生来汇报刚才这个问题如何解决,老师有意识地先请第一种解题方案的同学

来汇报,(汇报的时候引导学生说明跑道结构),并做好记录。(记录的表格就是书上图四的

那张,关于这张表格,我有一丝困惑。就是这个表格要不要用?如果用,那么什么时候用?

怎么用?因为如果这张表格出现早了,或者在刚才独立解决的时候就给学生了,那么就会给

学生造成一种无形中的定势,即根据直径,先求出圆周长、再加上两条直道求出全长,然后

第二道减第一道,这可能会影响学生对其他方法的思考、探索。我个人意见是,这张表格不

发给学生,不限制他们的思考方法,让学生用自己的方法来解决问题,只在汇报的时候,由

老师在课件上出现、记录。)

这样,在解决这个问题的过程中,肯定有同学分发现第二种解题方案,也就是书上图三

所提示的:因为各条跑道直道的长度都一样,所以要求前两圈跑道差距,只要计算出第二道

和第一道所在圆周长的差距就可以了。在汇报完第一种解题方案以后,学生就会提出自己的

新方法,这时,可以让学生自己来做做小老师,培养他们把内在知识外现化的能力。

至于第三种解决方案,即相邻跑道的差距=2π·道宽。这是这节课重点要发现的规律,不

一定会有学生想到,那么这时就要看老师怎么引导了。要得出这个规律,不光要求学生要较

强的思维能力,也要求学生有一定的算术素养。什么算术素养?就是在解决问题的时候,不

要急着把答案算出来,而是运用代数的知识,符号化的思考,把一些已知数据先用公式字母

代替,合并化简以后再最后求出答案。

比方说这里,在学生介绍第二种解题方案的同时,老师就可以一边记录,一边引导学生往第

三种方案上靠拢。从方案一开始,相邻跑道的差距=第二道全长-第一道全长,转换成符号

化表示:=(2a+πD) -(2a+πd)=πD -πd ,即第二道圆周长-第一道圆周长。引导到这里,

先让同学把第二种方案介绍完。然后让大家一起观察,还能不能继续等下去?有没有新的方

法?这时,就会有同学说用乘法分配律=π(D -d )。那么D -d 又是什么呢?部分同学可以

已经发现了,让他们来说说看,如果学生解释不清楚,教师可以再通过课件演示,说明D

-d 就是两个道宽,而道宽是什么?就是两条半径之差。然后继续等下去:=2π(R -r )=2

π·道宽。

解决问题第三个环节:验证规律。得出一个规律,但科学的思考过程而言,还不一定正

确,必须要经过验证,这时可以出示刚才未完成的图四表格,让同学们先根据第三种解题方

案预测一下各跑道的总长,把直径和全长两栏填完,并再次强化理解每相邻两道的直径各要

加上两个道宽。然后让每个同学任选一个跑道,用第一种方案验证,验证的过程中,把圆周

长这一栏也填完。

最后是第三部分:拓展应用

我们研究这节课的目的,不只是仅仅为了解决一个跑道问题,而是要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而在这其中,代数及符号化思考等算术素养的培养又是重中之重。因此,我设计了以下几个

题目:

拓展一:接着刚才的问题,第一道和第三道起点差距是几米?第二道和第五道呢?这时的道

宽,就不是一个道宽了,而是两个、三个、甚至更多;而且也兼带着复习了一下植树问题的

知识。

拓展二:200米跑,相邻跑道之间又应该相差多少米?200米只有400米的一半,只要跑一

个半圆和一个直道就行了,因此,刚才的三种方案都要÷2。相邻跑道的差距= (a+πD/2)

-(a+πd/2)=πD/2-πd/2=(D/2-d/2)π=(R -r )π=π•道宽。

拓展三:这是一个生活中经常会见到的八卦图,已知大圆直径为D ,求白色部分的周长。我

出这道题的目的,是不想仅仅局限于一个跑道问题,希望能够进一步培养学生的代数及符号

化思考的能力。白色部分周长=大半圆+2•小半圆=πD/2+2×1/2•π•D/2=πD/2+πD/2=

πD=大圆周长。

各位领导、各位评委:

大家好!接下来我就从以下几个方面,将《包饺子》这堂综合实践活动课进行说明:

一、设计理念

由于“综合实践活动课”是新一轮课程改革诞生的全新的课程形态,所以我在设计本课时,本着综合实践活动开索,把握着综合实践活动的四大领域。设计了这堂充分体现劳动技能的综合实践活动课,将综合实践课的真实性开放性、自主性融入整堂课的设计中,抓住机会,激发学生劳动的兴趣。

二、活动方案

本节课我分为两课时完成,第一课时为准备阶段,第二课时是动手包饺子、品尝饺子,主要活动是通过小组合作子,创作饺子作品,分享劳动成果并谈感受。

三、活动目标

1、通过包饺子,使学生学习和掌握包饺子的基本方法和技巧。

2、利用饺子的不同形状进行综合构思、合理拼配、组成创意饺子作品。

3、通过活动加深与别人合作的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想象能力。

4、通过对已有经验的应用和想象力的发挥完成饺子作品,体会学会包饺子的乐趣。

5、通过小组分享劳动成果、畅谈感受体会劳动的不易和喜悦。

6、增强小组合作学习的意识,培养学生动手动脑的能力。

四、教学重点:掌握包饺子的方法与技能

教学难点:掌握擀饺子皮和包饺子的技巧。

五、活动准备:

1、将全班同学分为6组,每组选出组长,由组长合理分配任务,准备好包饺子的工具和材料:如,每组一块桌布2个擀面杖、一把菜刀、三个盘子、六个小碟、6双筷子、电磁炉及锅各一个

2、教师带领学生去菜市场买菜和肉,并指导学生拣菜、洗菜、切菜。

3、教师辅导学生和面、拌馅。

4、学生向父母学习包饺子。

六、教法 、学法

我通过启发引导、操作演示、分解难点的方法引导学生采用小组合作、自主探究、交流总结的方式进行学习,给发挥的空间和时间,大胆放手,使自己真正成为学生帮助者、引导者、促进者。

七、教学过程

根据以上的教法和学法,我将教学过程分为以下六步

(一)创设情景 激情导入

我利用多媒体播放《喜洋洋》乐曲,并出示一幅饺子图,借机道出:除夕之夜,爆竹声声,一家人围坐在桌前,员的饺子,真是温馨、幸福。今天,大家想不想学学包饺子?接着,我引导学生根据已有的经验谈谈包饺子的工书四大步骤:和面、拌馅、擀皮、包饺子。

(设计意图:伴随着快乐的音乐、声情并茂的话语,一下字就把学生的思维带入一个包饺子的工作室,使每一位小小饺子师,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畅谈的方法不但使学生明白了包饺子的工序,更为包饺子打好了基础。

(二)掌握方法 提升创新

由于课前和面、拌馅的工作已经就绪,所以我将擀皮、包饺子的方法作为重点讲授:

1、学会擀皮 掌握包法

首先,我利用多媒体分别出示了擀皮和包饺子的步骤图片,让学生看图并联系生活分别说说擀皮和包饺子的步骤的面揉成一个个小面团,再用力搓成直径约3—4厘米的长条,再切成一个个小圆柱体,撒上面粉、压平,用擀面薄的饼。这样,一个饺皮就擀成了。包时,将饺皮放在手心,在饺皮中间放上饺馅,用另一只手的食指和拇指将捏合。

(设计理念:实践是理论的指导,为了更好的掌握包饺子的方法,我用比较直观、形象的图片,代替了枯燥、生

2、总结注意事项

根据以往包饺子的经验,我先让学生谈谈擀皮和包饺子时应注意的事项,并在大屏幕上总结出注意事项让学生齐读领悟。

(设计理念:作为课堂教学的引导者,我充分发挥小组合作的优势,集中学生集体的智慧,帮助学生进一步掌握包饺子方法。)

3、激活灵感 引发创新

为了能拓宽学生的创作思维、增强创作饺子的欲望,我又在大屏幕上出示了形状独特、样子逼真的饺子图,有三菱饺子、鱼饺、葵花饺、蛤蜊饺,学生欣赏着一幅幅饺子作品图,口中连连称赞,不停的发出惊讶感叹之声,脸上表现出跃跃欲试的神情。我趁热打铁,展开包饺子比赛。学生在包的同时,我巡视、指导、协助学生完成。

(设计理念: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兴趣就会有好的作品。多种多样的饺子图为激发学生灵感起到了抛砖引玉的作用。学生在借鉴的基础上经过我的提示,再通过进一步加工、改进、推陈出新,包出了有自己创意的饺子。)

(三)作品展示 体验成功

利用投影将各小组的饺子作品向全班展示,并由小组长向大家介绍饺子的形状,拼出的图案、作品的名称。有的组拼出一盘开口笑饺子,有的组为作品起名葵花朵朵开,还有的饺子作品被命名为五谷丰登。饺子作品既有创意又有深刻含义。我对学生的劳动成果我分别给予充分肯定。如对第一组的饺子作品我是这样评价的:“瞧,你们的作品既有借鉴,又有创新,形态各异、栩栩如生,你们真是活学活用啊。”

学生看着一盘盘来亲手做的饺子作品,更是兴高采烈。最后大家一致推举出最佳创意奖的获得者。此时,同学脸上洋溢着幸福与激动。

(设计理念:本环节中,学生在乐中学、学中做,采用合作的方式共同参与、集思广益,体验到了劳动的喜悦。)

(四)品尝成果 畅谈感受

学生看着这一盘盘自己包的饺子垂涎三尺,当我宣布把饺子下锅时,学生早已迫不及待,。品尝着香味四溢的饺子,心中更有一番感慨。借此,我抓住机会,让学生畅谈感受。有的说:“原来包饺子也不是件容易的事情,我以后可要在劳动技能方面多锻炼。”有的说:“吃着自己包的饺子就是比平时香,我心里真是太高兴了。”还有的说:“通过活动,我明白了收获是要付出代价的,劳动最光荣。”还有的说:“包饺子是一件高兴的事,尽管辛苦,但苦中更多的是甜。”、、、、、、课堂中满是学生饱含深情的话语。

(设计理念:学生的情感在此升华,让本次活动的意义在此沉淀。)

(五)提出希望 延伸活动

在学生说出活动感受的基础上,我又营造了一个师生沟通的机会。“同学们,通过本次活动,我们掌握了一种劳动技能,在今后的生活中,大家要多动手、勤动脑、争取掌握更多的劳动技能来丰富我们的生活。”

(设计理念:此时此刻,活动止,但行动不止。简单的总结,不但给学生有明确的生活指向,更有利于以后综合实践活动的开展。)

反思:

新课程要求教师应是课程的建设者和开发者,综合实践活动课更体现教师作为课程开发者和建设者的作用。所以,我结合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开发了《包饺子》这一教学资源,并且将本课建设性的分为两课时完成。第一课时为前期准备,第二课时为具体操作。两课时中,都充分尊重学生的独特创造,努力使每一个学生具有自信心,体验劳动的乐趣,同时充分发挥评价作用,课堂上利用多媒体营造了一中轻松、愉快的氛围,构建了一个民主、和谐、愉快、互助的活动空间。

• 本节综合实践活动课与生活联系紧密、实践性强、教育意义大,因此,得到了家长的认可和学校的支持。孩子们在活动中学到了书本上难以学到的知识,懂得了要怎样用探究性的眼光、思维来解决学习和生活中遇到的难题。这次活动,学生掌握的不只是包饺子的方法,而且学生的合作、交往能力也得到了发展,综合能力得到了提高。活动中孩子们表现出来的自主学习能力、学习态度,主动探索的精神令我惊讶,我为孩子们的精彩行动喝彩,新课程改革的途中,我愿与他们携手同行。


相关文章

  • 确定起跑线教案
  • 在尝试计算中发现规律,在抽象模型中验证规律 ------确定起跑线教学设计 大王庄小学 孙宝锋 一.教学内容:人教版小学六年级数学上册 二.教学目标: 1. 结合实际生活,通过"确定起跑线"这一活动,让学生了解400米跑 ...查看


  • 4.6确定起跑线
  • 4.6确定起跑线 [教学内容]人教版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六年制上册第75-76页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让学生经历运用圆的有关知识计算所走弯道距离的过程,了解 "跑道的弯道部分,外圈比内圈要长",从 ...查看


  • 确定起跑线教学设计
  • [教学内容]人教版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六年制上册第75-76页 [教材简析]<确定起跑线>是一节综合应用数学知识的实践活动课,是在学生掌握了圆的概念和周长等知识的基础上设计的.教材设计这个数学综合实践活动,一方 ...查看


  • [确定起跑线]说课稿
  • <确定起跑线>说课稿 一.教学内容: 人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六年级上册第80-81页 二.教材分析: <确定起跑线>是一节综合应用数学知识的实践活动课,是在学生掌握了圆的概念和周长等知识的基础上设计 ...查看


  • 确定起跑线
  • <确定起跑线>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六年级上册P75-76教材内容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让学生了解椭圆式田径场跑道的结构,学会确定起跑线的方法. 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独立思考与合作交流等活动提高 ...查看


  • 400米田径场地的画法
  • 400米田径场地的画法 2007年07月14日 星期六 05:51 教学目的和任务: 1, 了解半圆式田径场的结构 2, 掌握标准半圆式田径场跑道的计算 3, 熟练掌握起跑线前伸数的计算 一, 半圆式田径场的结构 半圆式田径场的跑道是由两个 ...查看


  • 员工运动会方案
  • 丰诚物业员工趣味运动会方案 为了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和企业文化建设,丰富公司员工体育文化生活,,倡导"快乐工作.健康生活"理念,促进公司各管理部员工之间相互了解,增强员工锻炼意识,提高身体素质,加强员工之间合作能力及凝集力, ...查看


  • 跨栏跑说课稿
  • 跨栏跑说课稿 一.课的内容:学习跨栏跑的起跑到跨过第一个栏,连续跨过2-5个低栏的技术 二.指导思想: 本课以"健康第一"为指导思想,以发展学生为本,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作用,并注重学生和教师的互动教学,以 ...查看


  • 三百米跑道的画法
  • 三百米田径场画法 半圆式300m田径场周长300m半圆式田径场的半径为22到29m.这里仅以半径为26m的半圆式田径场为例进行介绍. (一)主要参数 (1)面积 这种田径场需地面积为141m×70m,有6条分道,分道宽1.22m,每边留有3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