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目标
1、了解包身工的涵义及包身工制度。
2、学习《包身工》的写作手法。
3、了解《包身工》的影响
教学课时:三课时
教学方法:讲授法提问探讨法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作家作品介绍
夏衍,原名沈端先(1900——1995),优秀剧作家,戏剧运动的组织者、领导者,杰出的新闻记者、政论家,主要进行话剧和电影创作,长期而多方面从事创作实践。著名的电影剧作有《上海屋檐下》、《法西斯细菌》,并改编鲁迅《祝福》、茅盾的《林家铺子》为电影剧本。解放后任文化部副部长。
《包身工》发表于1936年6月上海《光明》月刊创刊号,是作者仅有的一篇报告文学作品,但在我国报告文学发展史上有较大的影响。文学在我国是三十年代新兴的一种文学样式。它以散文手法报导真人真事,它的特点是新闻性与文学性的有机结合。它的新闻性表现为严格的真实性、报导的时间性以及内容的倾向性,它的文学性主要在于语言优美形象生动。 《包身工》之前的报告文学往往存在偏重事实报导而缺乏艺术加工的弊病,而夏衍先生提炼生活中材料真实而生动,富有鼓动性,成为名副其实的报告文学作品,并产生了很大的社会影响。
课文可分为四部分:
第一部分(第1-8段)记叙包身工起床情景。同时又议包身工制度的产生。通过写包身工起床的情景,介绍她们恶劣的住宿条件;通过写包身工的来历和身份,说明包身工制度的产生。 第二部分(第9-17段)记叙包身工早餐的情景,并议及包身工制度的发展。这一部分中第9段至第11段重点描写包身工吃早饭的情景,介绍恶劣的饮食条件;第12段至第17段,作者深入分析了日本厂家特别愿意雇佣包身工的三大原因:可靠、安全、廉价,说明包身工制度的发展。并以“芦柴棒”被殴打侮辱为例,形象揭示出帝国主义对中国工人残酷的压迫。 第三部分(第18-25段)记叙身工上工的情景,揭露帝国主义工厂对于工人阶级的残酷剥削。其中第18段至第23段,作者重点介绍包身工上工的情景。点出三大威胁,即音响、尘埃、和湿气,又指出殴打、罚工钱和“停生意”这三大危险。第24段至第25段归结出本文的主题,点明帝国主义由于利用了包身工这种廉价劳力而获得巨额利润。
第四部分(第26-33段)这是全文的总结,沉痛概述包身工的悲惨遭遇,愤怒控诉野蛮的吃人制度,并指出黎明即将到来。这一部分,作者以墨鸭作喻,形象地揭露、控诉包身工制度的野蛮和残酷。
第二课时
一、分析课文
1、 了解包身工的生活
(一)住房:“七尺阔,十二尺深”,约为9个平方多。“在不到十个平方的房间里”住着十六七个人;平均居住面积是0.6个平方
房间除了作寝室外,还作“吃喝拉撒”用,生活如猪猡
(二)生活安排:作者描写了包身工起订时的混乱情景,紧张忙乱。她们为何这么紧张,可以慢点吗?
作息时间:四点一刻:起床 要做多少事?其忙乱程度可想而知
五点上工 中餐及午休一小时 下午六点收工
除了十二小时强劳动,还有工房和老板家庭的义务服务,而她们的年龄与在座的同学的年龄差不多。恶劣的生活条件,繁重的体力劳动,严重摧残着这些未成年少女的身心健康。在这样的环境里,她们变得麻木,像机器一样。差不多失去了作为女性最起码的羞耻感。
(三)生活条件
“吃”——早晚吃粥,中午干饭。中午的饭和晚上的粥,由老板差人给她们送进工厂里去。粥,它的成分并不和一般通用的意义一样。在南方,碎米和豆渣根本就是猪食。
“住”——每间工房七尺宽,十二尺长——面积约9.32平方米。要容十六、七个人,吃喝拉撒睡都在这里。
“行”——她们没有自由,只能在严密监视下往来于工房与工厂之间,两点一线。可见所谓“供给住食”用“饲养”一词更符合实际——猪狗不如的生活。
2、带工老板如何压榨包身工的?
(一)“两年来带工老板从‘芦柴棒’身上实际已收入二百三十元钱了。”
第三年若按第二年末的日工钱三角八分计算,并且就算是“芦柴棒”一年仅干340天,带工老板三年从她身上的收入是359块,除去包身费二十块,带工老板从“芦柴棒”身上至少榨取了纯利润339块。每个带工老板带三十、王十甚至一百五十以上的包身工,三年至少可赚10170块钱!多者可赚50850块钱以上。
全上海当年 有24000以上的包身工,她们仅在三年之内至少被带工老板榨取了8136000块钱以上。包身工身受日本资本家和带工老板双重剥削的,日本资本家获得会更多。 第三课时
在上节课中我们分析了包身工们的实际年龄、生活环境、工作环境和被剥削程度。
q1:作者为什么要描写那个穿着和时节不相称的拷绸衫裤的男子?被他连踢带骂吆喝起床的“猪猡”如此“懒惰”?
a:豪华的不合时宜的穿着,揭示了那个男子的身份、地位和内心世界,与包身工们“衣服破烂”形成鲜明对比。在恶劣的劳动环境(音响、尘埃和湿气)的威胁下,经党挨打受罚而又只有两粥一饭的包身工们,每天从事繁重的工作长达十二小时,因而身体衰弱、精疲力竭,而“清晨四点一刻”那么早就又得起床,难免一些人一时起不来。但这不能说明包身工们懒惰,反而和包身工们所受的非人折磨和牛马般的生活,充分暴露出包身工制度的黑暗。 q2:包身工们的“女性所有的那种害羞的感觉”为什么“似乎已经迟钝了”?她十五六岁,除了老板之外,大概很少有人知道她的姓名。为什么朝夕相处两年多的同伴却“很少有人知道她的姓名?”这合不合情理?
a:这些都是一些反常的现象,是当时包身工们被压近得麻木不仁的悲惨生活的写照,完全合乎当时特定的“情理”。
q3:她们是如何沦落到这种地步的?
a:在家乡无法活命,又受骗签下了“包身契据”,所心“她们的身体”“包给 了叫做‘带工’的老板”,成了“替带工赚钱的‘机器’”。在“包身契”上早已写明“生死疾病,一听天命”。当女孩子真的有事时,她们真的没脸见人了吗?
q4:“包身工”制度是如何造成的?它形成的政治经济原因是什么?
6-8 由包工头“招工”的实例指出包身工制度的起因
12-17 由“芒柴棒”等人的实例分析包身工制度得以发展的三个原因。
24-25 以大量确凿的数据阐明包身工制度发展的实况。
19-23 以包身工所受的三大威胁和三大罚规为例揭露包身工制度的罪恶。
我们包身工的悲惨遭遇、包身工制度的形成原因及本质有了一个全面、概括地的了解,那么对于具体的例子也就是书上所说的点面结合的中典型人物“芦柴棒”、“小福子”遭遇:烧火、
生病、抄身、挨罚。这样写的作用是:具体形象的面上的材料使课文的内容充分,典型突出的点上的材料使课文内容深刻鲜明。点面结合,相得益彰,增强了课文的说服力和感染力。
教学目标
1、了解包身工的涵义及包身工制度。
2、学习《包身工》的写作手法。
3、了解《包身工》的影响
教学课时:三课时
教学方法:讲授法提问探讨法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作家作品介绍
夏衍,原名沈端先(1900——1995),优秀剧作家,戏剧运动的组织者、领导者,杰出的新闻记者、政论家,主要进行话剧和电影创作,长期而多方面从事创作实践。著名的电影剧作有《上海屋檐下》、《法西斯细菌》,并改编鲁迅《祝福》、茅盾的《林家铺子》为电影剧本。解放后任文化部副部长。
《包身工》发表于1936年6月上海《光明》月刊创刊号,是作者仅有的一篇报告文学作品,但在我国报告文学发展史上有较大的影响。文学在我国是三十年代新兴的一种文学样式。它以散文手法报导真人真事,它的特点是新闻性与文学性的有机结合。它的新闻性表现为严格的真实性、报导的时间性以及内容的倾向性,它的文学性主要在于语言优美形象生动。 《包身工》之前的报告文学往往存在偏重事实报导而缺乏艺术加工的弊病,而夏衍先生提炼生活中材料真实而生动,富有鼓动性,成为名副其实的报告文学作品,并产生了很大的社会影响。
课文可分为四部分:
第一部分(第1-8段)记叙包身工起床情景。同时又议包身工制度的产生。通过写包身工起床的情景,介绍她们恶劣的住宿条件;通过写包身工的来历和身份,说明包身工制度的产生。 第二部分(第9-17段)记叙包身工早餐的情景,并议及包身工制度的发展。这一部分中第9段至第11段重点描写包身工吃早饭的情景,介绍恶劣的饮食条件;第12段至第17段,作者深入分析了日本厂家特别愿意雇佣包身工的三大原因:可靠、安全、廉价,说明包身工制度的发展。并以“芦柴棒”被殴打侮辱为例,形象揭示出帝国主义对中国工人残酷的压迫。 第三部分(第18-25段)记叙身工上工的情景,揭露帝国主义工厂对于工人阶级的残酷剥削。其中第18段至第23段,作者重点介绍包身工上工的情景。点出三大威胁,即音响、尘埃、和湿气,又指出殴打、罚工钱和“停生意”这三大危险。第24段至第25段归结出本文的主题,点明帝国主义由于利用了包身工这种廉价劳力而获得巨额利润。
第四部分(第26-33段)这是全文的总结,沉痛概述包身工的悲惨遭遇,愤怒控诉野蛮的吃人制度,并指出黎明即将到来。这一部分,作者以墨鸭作喻,形象地揭露、控诉包身工制度的野蛮和残酷。
第二课时
一、分析课文
1、 了解包身工的生活
(一)住房:“七尺阔,十二尺深”,约为9个平方多。“在不到十个平方的房间里”住着十六七个人;平均居住面积是0.6个平方
房间除了作寝室外,还作“吃喝拉撒”用,生活如猪猡
(二)生活安排:作者描写了包身工起订时的混乱情景,紧张忙乱。她们为何这么紧张,可以慢点吗?
作息时间:四点一刻:起床 要做多少事?其忙乱程度可想而知
五点上工 中餐及午休一小时 下午六点收工
除了十二小时强劳动,还有工房和老板家庭的义务服务,而她们的年龄与在座的同学的年龄差不多。恶劣的生活条件,繁重的体力劳动,严重摧残着这些未成年少女的身心健康。在这样的环境里,她们变得麻木,像机器一样。差不多失去了作为女性最起码的羞耻感。
(三)生活条件
“吃”——早晚吃粥,中午干饭。中午的饭和晚上的粥,由老板差人给她们送进工厂里去。粥,它的成分并不和一般通用的意义一样。在南方,碎米和豆渣根本就是猪食。
“住”——每间工房七尺宽,十二尺长——面积约9.32平方米。要容十六、七个人,吃喝拉撒睡都在这里。
“行”——她们没有自由,只能在严密监视下往来于工房与工厂之间,两点一线。可见所谓“供给住食”用“饲养”一词更符合实际——猪狗不如的生活。
2、带工老板如何压榨包身工的?
(一)“两年来带工老板从‘芦柴棒’身上实际已收入二百三十元钱了。”
第三年若按第二年末的日工钱三角八分计算,并且就算是“芦柴棒”一年仅干340天,带工老板三年从她身上的收入是359块,除去包身费二十块,带工老板从“芦柴棒”身上至少榨取了纯利润339块。每个带工老板带三十、王十甚至一百五十以上的包身工,三年至少可赚10170块钱!多者可赚50850块钱以上。
全上海当年 有24000以上的包身工,她们仅在三年之内至少被带工老板榨取了8136000块钱以上。包身工身受日本资本家和带工老板双重剥削的,日本资本家获得会更多。 第三课时
在上节课中我们分析了包身工们的实际年龄、生活环境、工作环境和被剥削程度。
q1:作者为什么要描写那个穿着和时节不相称的拷绸衫裤的男子?被他连踢带骂吆喝起床的“猪猡”如此“懒惰”?
a:豪华的不合时宜的穿着,揭示了那个男子的身份、地位和内心世界,与包身工们“衣服破烂”形成鲜明对比。在恶劣的劳动环境(音响、尘埃和湿气)的威胁下,经党挨打受罚而又只有两粥一饭的包身工们,每天从事繁重的工作长达十二小时,因而身体衰弱、精疲力竭,而“清晨四点一刻”那么早就又得起床,难免一些人一时起不来。但这不能说明包身工们懒惰,反而和包身工们所受的非人折磨和牛马般的生活,充分暴露出包身工制度的黑暗。 q2:包身工们的“女性所有的那种害羞的感觉”为什么“似乎已经迟钝了”?她十五六岁,除了老板之外,大概很少有人知道她的姓名。为什么朝夕相处两年多的同伴却“很少有人知道她的姓名?”这合不合情理?
a:这些都是一些反常的现象,是当时包身工们被压近得麻木不仁的悲惨生活的写照,完全合乎当时特定的“情理”。
q3:她们是如何沦落到这种地步的?
a:在家乡无法活命,又受骗签下了“包身契据”,所心“她们的身体”“包给 了叫做‘带工’的老板”,成了“替带工赚钱的‘机器’”。在“包身契”上早已写明“生死疾病,一听天命”。当女孩子真的有事时,她们真的没脸见人了吗?
q4:“包身工”制度是如何造成的?它形成的政治经济原因是什么?
6-8 由包工头“招工”的实例指出包身工制度的起因
12-17 由“芒柴棒”等人的实例分析包身工制度得以发展的三个原因。
24-25 以大量确凿的数据阐明包身工制度发展的实况。
19-23 以包身工所受的三大威胁和三大罚规为例揭露包身工制度的罪恶。
我们包身工的悲惨遭遇、包身工制度的形成原因及本质有了一个全面、概括地的了解,那么对于具体的例子也就是书上所说的点面结合的中典型人物“芦柴棒”、“小福子”遭遇:烧火、
生病、抄身、挨罚。这样写的作用是:具体形象的面上的材料使课文的内容充分,典型突出的点上的材料使课文内容深刻鲜明。点面结合,相得益彰,增强了课文的说服力和感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