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故事的长河里

  中国的历史是故事的长河,我们活在中国的历史中,活在中国故事的长河里。我们之所以愿意真诚地把“中国故事”这个桂冠授予高建群的《大平原》,不单在于《大平原》的景观格外深邃、绚烂,给我们造成的冲击非一般家族史作品所能比拟,在于作品为我们提供的经验与精神,具有极大的普遍性、概括性,在于它映射的是中国人几千年来生存、发展历史所验证的一切,而且,通过这部小说,我们无疑可以看到,支撑我们这个民族生生不息的、令我们血脉奔腾的东西,分明在不息地传承着、延续着。      人们会很肯定地讲,《大平原》无疑是近年来对中国经验的最伟大的书写之一。这部让人一见倾心的作品,讲的是家族的老故事。在不到一百年的叙事时间里,渭河平原上的沧海桑田――一个高姓家族村庄的乾坤大挪移,这个村庄里三代人命运的跌宕传奇,透过故事,人们分明能够清晰地领会到超越千年万年的中国人的生存方式、精神方式、思维方式、看世界方式所显示出来的力量。高建群的胸怀、眼光、笔法,使渭河平原生活的点点滴滴都收在了他的笔端。经由38万余字的叙述,高建群完成了一次壮丽的灵魂远行,一次威武的生命之旅。 由作品中的男男女女所经历的一切,想见我们的前辈、我们的同辈和我们的后人所经历或即将经历的一切,这应该就是一个优秀作家所可能完成的使命――即让一个家族的个别历史成为一个民族灵魂的秘史。正是基于这样的认识,责编韩敬群说《大平原》“也许是显示中国文学有可能达到的一个高度的作品”,是有理由的。      高建群似乎是专门为写这个小说、写这个题材而生的,他的血液里奔涌着有关平原里的一切――那里的地老天荒、生生死死,他的家世、他的先人,他生命中曾经相遇过的那些人的出色与平凡,伟岸与矮小,他的血液里同样奔涌着中国老百姓与命运抗争的苍劲,他们在道德礼教面前的卑微,在天灾人祸面前的无奈。如果说他把高姓家族历史化为他叙事的筋骨、血肉的话,那些像蝼蚁一样生活在平原上的人们的日常生活的琐碎和他们精神世界的丰富则构成了他文字的神经、灵魂。      向当今时代致以真诚的敬意,并不是每一个作家都十分愿意做的,但却恰恰是《大平原》最可贵的品质之一。我国盛产家族史小说,而且,我们的家族史小说容易被写成田园牧歌与挽歌,容易陷于对农耕文化、农耕社会的过分诗意化、理想化,容易陷于一种很不理智的、自然而然的反工业化、蔑视现代化的情绪当中,从而不自觉地与脱离社会、时代发展趋势的造作情绪相呼应。这几乎是中国小说的宿命与成规了。《大平原》则完全没有这种弊端。作家怀念乡村的美德、乡村的秩序,欣赏前人们所经历、创建的一切,但并无意于美化历史、美化过去和美化农村,无意于以自己所怀恋、珍惜的一切作为排斥当下的依据――尽管我们现代化的发展,已经使我们的现实远离大自然的淳朴,我们的城市生活方式在某些方面是那样的不堪与腐朽。      作品在思想上高出别的乡村题材小说一大截,是否原因也多半在这里呢?我想答案应该是肯定的。按说,小说中的作家故乡高村消失于中国高新区崛起的浪潮中,属于典型的“乡村诗意”的消失,但高建群没有单纯以“消失”否定“崛起”,而是从所有的积极方面看待这件事情,他由衷地礼赞昔日故土生长出来的新生事物和经济生活的那些带头人、领航员,他为时代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叫好,在这部书里是不遗余力的。实际上,正是西安高新区出现的一切,让高建群找到了创作《大平原》更为充分的理由。高建群通过自己的观察领悟到,活跃于当代经济生活主战场的人、那些时代的弄潮儿们、那些里里外外全新的人物,实际上都是从中国这个大乡村里走出来的,他们如果不来自高村,就来自李村,不来自张村,就来自王村,他们身上所携带着的中国古老精神的基因,他们举手投足中泄露出来的那些地老天荒的魂魄,他们为人处事的那种坚韧、持久、不停歇地朝着向上的目标和生活努力的精神,是最应该得到充分表现的,也因此,作家产生了把赞美全部赋予他们的冲动,同时也给我们的后人留下一笔精神财富,给人类增加一份精神的“不动产”。      《大平原》恢复了抒情与议论的力量,成为作家“浪漫主义骑士精神”不可或缺的标记。作家赋予作品的浓重理想主义色彩,深深感染了我们。由于有理想的点燃,有理想对现实的照亮,读者强烈地感觉到自己捧在手里的不是印刷品,而是有生命的、有灵气的文学作品。      它在语言上的成就是多方面的,作家把地方语言元素,古汉语的元素,很好地融合起来了,同时也不经意间把口语与书面语完满地结合在了一起。作品的语言突出了秦地的地方性、民间性,反映了历史的悠久、积淀的深厚。《大平原》语言的灿烂、迷离与驳杂,反映的是作家文化的底蕴。通过人物的语言和叙述的语言,我们似乎看到一个作家对大千世界林林总总事物的宽容,看到作家对不停歇的生生死死的默认,随便翻开任何一页,我们能找出高建群对烂熟于心的动词、名词、形容词运用之精妙、独特,能会心于作家的机敏、智慧,我们似乎透过眼前的文字看到了一个宽容、幽默,时时微笑着的作家形象,他胸中激荡着源自远古的风雅文脉,他脑海里轰鸣着先人们永久的疲惫与悲壮。

  中国的历史是故事的长河,我们活在中国的历史中,活在中国故事的长河里。我们之所以愿意真诚地把“中国故事”这个桂冠授予高建群的《大平原》,不单在于《大平原》的景观格外深邃、绚烂,给我们造成的冲击非一般家族史作品所能比拟,在于作品为我们提供的经验与精神,具有极大的普遍性、概括性,在于它映射的是中国人几千年来生存、发展历史所验证的一切,而且,通过这部小说,我们无疑可以看到,支撑我们这个民族生生不息的、令我们血脉奔腾的东西,分明在不息地传承着、延续着。      人们会很肯定地讲,《大平原》无疑是近年来对中国经验的最伟大的书写之一。这部让人一见倾心的作品,讲的是家族的老故事。在不到一百年的叙事时间里,渭河平原上的沧海桑田――一个高姓家族村庄的乾坤大挪移,这个村庄里三代人命运的跌宕传奇,透过故事,人们分明能够清晰地领会到超越千年万年的中国人的生存方式、精神方式、思维方式、看世界方式所显示出来的力量。高建群的胸怀、眼光、笔法,使渭河平原生活的点点滴滴都收在了他的笔端。经由38万余字的叙述,高建群完成了一次壮丽的灵魂远行,一次威武的生命之旅。 由作品中的男男女女所经历的一切,想见我们的前辈、我们的同辈和我们的后人所经历或即将经历的一切,这应该就是一个优秀作家所可能完成的使命――即让一个家族的个别历史成为一个民族灵魂的秘史。正是基于这样的认识,责编韩敬群说《大平原》“也许是显示中国文学有可能达到的一个高度的作品”,是有理由的。      高建群似乎是专门为写这个小说、写这个题材而生的,他的血液里奔涌着有关平原里的一切――那里的地老天荒、生生死死,他的家世、他的先人,他生命中曾经相遇过的那些人的出色与平凡,伟岸与矮小,他的血液里同样奔涌着中国老百姓与命运抗争的苍劲,他们在道德礼教面前的卑微,在天灾人祸面前的无奈。如果说他把高姓家族历史化为他叙事的筋骨、血肉的话,那些像蝼蚁一样生活在平原上的人们的日常生活的琐碎和他们精神世界的丰富则构成了他文字的神经、灵魂。      向当今时代致以真诚的敬意,并不是每一个作家都十分愿意做的,但却恰恰是《大平原》最可贵的品质之一。我国盛产家族史小说,而且,我们的家族史小说容易被写成田园牧歌与挽歌,容易陷于对农耕文化、农耕社会的过分诗意化、理想化,容易陷于一种很不理智的、自然而然的反工业化、蔑视现代化的情绪当中,从而不自觉地与脱离社会、时代发展趋势的造作情绪相呼应。这几乎是中国小说的宿命与成规了。《大平原》则完全没有这种弊端。作家怀念乡村的美德、乡村的秩序,欣赏前人们所经历、创建的一切,但并无意于美化历史、美化过去和美化农村,无意于以自己所怀恋、珍惜的一切作为排斥当下的依据――尽管我们现代化的发展,已经使我们的现实远离大自然的淳朴,我们的城市生活方式在某些方面是那样的不堪与腐朽。      作品在思想上高出别的乡村题材小说一大截,是否原因也多半在这里呢?我想答案应该是肯定的。按说,小说中的作家故乡高村消失于中国高新区崛起的浪潮中,属于典型的“乡村诗意”的消失,但高建群没有单纯以“消失”否定“崛起”,而是从所有的积极方面看待这件事情,他由衷地礼赞昔日故土生长出来的新生事物和经济生活的那些带头人、领航员,他为时代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叫好,在这部书里是不遗余力的。实际上,正是西安高新区出现的一切,让高建群找到了创作《大平原》更为充分的理由。高建群通过自己的观察领悟到,活跃于当代经济生活主战场的人、那些时代的弄潮儿们、那些里里外外全新的人物,实际上都是从中国这个大乡村里走出来的,他们如果不来自高村,就来自李村,不来自张村,就来自王村,他们身上所携带着的中国古老精神的基因,他们举手投足中泄露出来的那些地老天荒的魂魄,他们为人处事的那种坚韧、持久、不停歇地朝着向上的目标和生活努力的精神,是最应该得到充分表现的,也因此,作家产生了把赞美全部赋予他们的冲动,同时也给我们的后人留下一笔精神财富,给人类增加一份精神的“不动产”。      《大平原》恢复了抒情与议论的力量,成为作家“浪漫主义骑士精神”不可或缺的标记。作家赋予作品的浓重理想主义色彩,深深感染了我们。由于有理想的点燃,有理想对现实的照亮,读者强烈地感觉到自己捧在手里的不是印刷品,而是有生命的、有灵气的文学作品。      它在语言上的成就是多方面的,作家把地方语言元素,古汉语的元素,很好地融合起来了,同时也不经意间把口语与书面语完满地结合在了一起。作品的语言突出了秦地的地方性、民间性,反映了历史的悠久、积淀的深厚。《大平原》语言的灿烂、迷离与驳杂,反映的是作家文化的底蕴。通过人物的语言和叙述的语言,我们似乎看到一个作家对大千世界林林总总事物的宽容,看到作家对不停歇的生生死死的默认,随便翻开任何一页,我们能找出高建群对烂熟于心的动词、名词、形容词运用之精妙、独特,能会心于作家的机敏、智慧,我们似乎透过眼前的文字看到了一个宽容、幽默,时时微笑着的作家形象,他胸中激荡着源自远古的风雅文脉,他脑海里轰鸣着先人们永久的疲惫与悲壮。


相关文章

  • 女作家迟子建书写好"文学边疆" 
  • 记者万建辉 刚过去的这个冬天,女作家迟子建在小说和散文创作两个方面都收获累累,其散文集<我的世界下雪了>出版后好评不断,最新发表的中篇小说<空色林澡屋>更是登上各种"当代文学作品排行榜".尤其后者 ...查看


  • [上下五千年]阅读教学设计
  • 我读书 我快乐 --阅读<上下五千年> 教材简析: 教材分为三个部分,导读先以我们课文里学过的一些历史故事引出<上下五千 年>.然后介绍了作者的身份,接着说明这本书可以帮助我们了解中华民族悠久 辉煌的历史文化. 阅读 ...查看


  • [中华上下五千年]阅读课教学设计
  • <中华上下五千年>阅读课教学设计 一 .教学内容 阅读交流有关<中华上下五千年>中国古代历史文化知识,体会悠久的中华文明. 二 .选材背景 为了拓宽学生的历史知识视野,更多地了解中国古代历史文化,以便学生在学习历史课 ...查看


  • 李商隐的诗:嫦娥
  • 云母屏风烛影深,长江渐落晓星沉. 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 [注释] [注解]: 1.深:暗. 2.长河:银河. 3.碧海青天:指嫦娥的枯燥生活,只能见到碧色的海,深蓝色的天. 4.夜夜心:指嫦娥每晚都会感到孤单. [韵译]: 云母 ...查看


  • 我喜欢的 教案:[氓.]教学设计 一等奖
  • 氓教学设计一等奖 2017-10-11 共1课时 氓 高中语文 人教2003课标版 1教学目标1.掌握<诗经>的基本知识.2.积累字词,理解诗歌的含义并能熟练背诵. 2学情分析1.理解诗歌含义2.同情女主人公不幸的爱情遭遇. 3 ...查看


  • 雄安新区一:历史长河话雄安
  • 历史长河话雄安 2017-04-08 社科数托邦 2017年4月1日,"雄安新区"成为了这个春天里耀眼的词语.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通知,决定设立河北雄安新区,这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做出的一项重大的历史性战略选择, ...查看


  • 中华上下五千年
  • <中华上下五千年>阅读课教学设计 中华上下五千年> 推荐课 教案 教学目标: 1.让同学初步了解<中华上下五千年>和作者. 2.了解<中华上下五千年>对弘扬中国民族历史文化方面的贡献. 3.通过导读 ...查看


  • 历史的回声时代的变迁
  • 依次拿起厚厚的忽培元所著<群山>.<长河>.<浩海>三部书,在目光紧紧追随内容的时光里,思绪恰如在华美乐章――<我想延安(苍生三部曲)>的"旋律"中跌宕起伏.迁徙漂流,忘却 ...查看


  • 笔尖上的中国[散文欣赏]
  • 纸上承载经典,汉字延续文化.从笔尖上走出的一个个方块字,为我们勾勒出了一个正走在复兴大道上的美丽中国,一个个方块字,见证了文化跳动的脉搏,将中国博大深沉的文化,细细密密的织画在了时光的长河中,把中国的文明进程推演的栩栩如生,妙笔生花. 汉字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