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论和驳论(一)

评论文章的论证方式一般分为两大类:立论与驳论。

一、立论

所谓立论,就是从正面直接阐明客观事物的真理,以证明作者提出的看法、主张。譬如,写工作问题的评论,往往沿着这样的思路开展论证:为何提出这个问题;它的现实表现和现实意义;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解决这个问题的有利和不利条件;应当采取的措施和方法;应注意哪些问题,等等。写作理论色彩浓厚的评论,如《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等文章,则大多沿着另一种思路进行论证:这个问题的重要性;从理论上阐明所论述观点的正确性;从历史事实、现实表现、长远发展上,论证它的意义及正确性;澄清或批驳在这个问题上的错误观点,提出采取什么措施等等。

例证法、引证法、喻证法、比较法都是直接阐明观点的论证方法,即立论的具体方法。论证方法,指的是揭示论点和论据之间的逻辑关系的方法,亦即摆事实、讲道理的方法。新闻评论方法是多种多样的,这里介绍比较常见的几种。

1.例证法(即事例论证)

这是运用归纳推理进行论证的一种方法,是由个别到一般的方法。它通过列举典型的具体事例,证明自己论点的正确性,在新闻评论中用得比较普遍,具有较强的说服力。

在运用例证法时应注意:这里的事例只是一种论据与证明,不要求“五W-H”(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经过、原因与怎么样)等事实要素全部讲述清楚,只需挑主要的事实要素概括明了即行,不必详述具体情节。而重点应放在分析、归纳与说理上面。这种论证方法在具体运用时,可以先列具体事例,然后总括起来,作为论点;也可先写出论点,然后列举事实,证明论点。所列举的事实,必须典型而确凿,与论点有着必然的联系,表述时一定要注意高度概括,留主干,芟枝蔓。

2.引证法(即事理论证)

这是运用演泽推理形式论证问题的一种方法,其特点是用已被证明的、公认的道理、原则或理论,来论证未被证明的、个别的、具体的论点和道理,也可以说是用大道理来论证小道理。它是由一般到个别的论证方法,我们平时引用理论性论据,来论证某一论点、行为的正确与错误即属这种论证方法。

1986年11月3日《经济日报》发表的评论《重提“人人为我,我为人人”》,即是运用引证法的成功范例。“人人为我,我为人人,”曾是20世纪50年代流行的响亮口号,后来被认为不符“大公无私”精神与不讲“阶级路线”而否定了。作者引用了《中共中央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指导方针的决议》中所说的:“在我们社会里,人人都是服务对象,人人又都为他人服务。”然后展开论述——

评论在分析了“在社会生活中,我们每个人往往既是服务员,又是顾客;既是生产者,又是消费者”的两重关系后,引出结论:“在我们的社会里每个人都应当体会到‘人人为我’的温暖,每个人都要有‘我为人人’的优质奉献。”这样的引证法,顺理成章,给“人人为我,我为人人”以全新的内容,很有说服力。

运用引证法论证问题时需注意:首先,引证的原理必须正确,不要断章取义;第二,不要引证过多,以别人的观点代替自己的论述;第三,要注意具体分析,不可简单推理。

3.比较法(即比较论证)

有比较才能鉴别。比较,是认识事物和说明事物的好办法。它是把具有相同特征的事物,或同一事物在不同的时间、地点、条件下的不同表现,进行比较,以有力地证实某个论点的正确或错误。因此,这也是论证问题时常用的一种方法。运用这种方法,又有“类比”和“对比”两种情况。

“对比”,就是将两种性质截然相反或者有差异的事物进行比较。

“对比”又有两种方法:

一种是将同一事物在不同的时间、地点的不同情况进行比较,即现在和过去比,称“纵比”。

另一种是“横比”,将发生在同一时期、同一区域性质截然相反或者有差异的事物进行比较,也就是好的和坏的比,这一事物同另一事物比。通过这样的对比,对错误的或者差的事物予以否定,对正确的或者好的事物予以肯定。

1990年11月4日《解放日报》发表一篇小言论《“公照”小议》就较好地运用了比较法——

在有些单位,照相机“嚓嚓”声常年不断。若是个人掏腰包的“私照”,旁人自不必“多嘴”。但可惜大多是名目繁多、毫无意义、慷公家之慨的“公照”。

为了配合宣传教育或者对一些有纪念意义的活动照上几张像,本无可厚非,但过多过滥就成了浪费。一卷彩卷冲洗出来少说也得四五十元。党中央提出要过几年紧日子,不仅仅只体现在轿车、茅台酒上,也必须抓一抓“公款照相”这类事情。

走笔至此,笔者想起一则故事,有位画家在黄继光牺牲后,想给他画一张像。可黄继光生前却一张照片也没有留下,于是只好根据黄继光母亲和他战友的记忆,参考他兄弟姐妹的模样画了一张。而有的人酷爱“公费留影”,却何曾留给人们几分思念?

这篇短论将动用公款拍照、一年内“曝光”378次的某单位主任与生前一张照片也没有留下的黄继光烈士对照,发出感慨:“有的人酷爱‘公费留影’,却何曾留给人们几分思念?”对“公照”不正之风进行了辛辣的讽刺与有力的批评。

4.喻证法(即比喻论证)

这是用比喻来阐明事理的方法。有的问题道理比较抽象,直接说明不容易把问题讲清楚,这时如果用一个恰当比喻,即用人们容易理解的浅显的事物或道理来说明不容易的深奥的事物或道理,那么,“喻巧而理至”,就能生动地把道理讲得深入浅出,给人以鲜明的印象。

1988年10月27日《经济日报》发表的《“刹车”辩》一文,便是一篇用形象生动的比喻和故事来阐述事理的佳作。请看全文——

“中央提出决定治理经济环境,整顿经济秩序,决不意味着改革要刹车,而是为了改革扫清前进道路上的障碍……”

最近,在报纸上经常看到的上述说法,针对的是这样一种误解,即认为现在所以提出治理经济环境,整顿经济秩序,是因为改革遇到了困难,不得不“刹车”。

……

所谓“刹车”,是调整速度的形象化的说法,它与前进毫不矛盾,车辆在前进的过程中,必须包括加速、减速、后退、刹车等一系列动作,这一切都要视道路的情况而随机应变。有谁见过司机在整个行车过程中从不刹车而一往无前?

比起行车,进行经济建设和经济改革当然要复杂得多,但道理是相通的。我们目前进行的经济体制改革,是前无古人的伟大事业,在这过程中,我们会遇到各种各样难以想象、难以预测的艰难险阻和复杂问题。这就要求改革列车的驾驶者,根据面临的不同情况,灵活机动而又果断地采取措施。在有的问题上,原来对困难估计得不足,速度快了一些,后来发现不行,决定放慢一点速度踩一下车闸,清理一下前面的障碍,应该说是明智之举。这决不是改革的停滞,而为了使改革更加稳妥地深化。

这样一个浅显的道理,中外有识之士都是能够懂得的。近读段连城新著《对外传播学初探》,看到这样一段颇有趣味的记载:

“美国大使温斯顿·洛德(1985年在美国的一次聚会上)讲了一个有意思的故事。

“正在北京大学教书的一位美国律师,有一次同他的一位高材生一起看西方刊物。他先让学生看一期新出版的《纽约时报杂志》的封面,上面写着‘中国在前进’。

“美国教师道:‘对吗?’

“中国学生回答:‘对’

“然后,律师拿出一本封面标题是‘正在刹车——中国降低改革速度’的《新闻周刊》,问道:‘这个怎么样?’

“学生回答说:‘也对’。

“美国律师追问说:‘但是两个标题是互相矛盾的呀!’

“中国学生想了一会儿说:‘那也是对的。’

“洛德先生接着说:‘我同意中国学生的看法,两个标题都是对的。在中国,矛盾时常反映出现实。中国在前进;但是,它前进的速度和道路的崎岖又要求踩刹车。’”域外人语。可供参考。

纵观全文,几乎看不到作者站出来与谁“辩”,而是通过生动恰当的比喻和故事来表明自己的观点,可谓“此时无声胜有声”,不辩而理明。

应当指出的是,比喻虽然是一种帮助说理的好方法,但由于任何比喻都是有缺陷的,特别是有的比喻同被论证的问题缺乏本质上的联系,所以,不宜作为论证的主要方法。要透彻有力地论证问题,主要还是靠对论题本身进行周密、辩证的分析研究。此外,运用比喻论证还要注意不能失之片面,搞绝对化。

评论文章的论证方式一般分为两大类:立论与驳论。

一、立论

所谓立论,就是从正面直接阐明客观事物的真理,以证明作者提出的看法、主张。譬如,写工作问题的评论,往往沿着这样的思路开展论证:为何提出这个问题;它的现实表现和现实意义;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解决这个问题的有利和不利条件;应当采取的措施和方法;应注意哪些问题,等等。写作理论色彩浓厚的评论,如《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等文章,则大多沿着另一种思路进行论证:这个问题的重要性;从理论上阐明所论述观点的正确性;从历史事实、现实表现、长远发展上,论证它的意义及正确性;澄清或批驳在这个问题上的错误观点,提出采取什么措施等等。

例证法、引证法、喻证法、比较法都是直接阐明观点的论证方法,即立论的具体方法。论证方法,指的是揭示论点和论据之间的逻辑关系的方法,亦即摆事实、讲道理的方法。新闻评论方法是多种多样的,这里介绍比较常见的几种。

1.例证法(即事例论证)

这是运用归纳推理进行论证的一种方法,是由个别到一般的方法。它通过列举典型的具体事例,证明自己论点的正确性,在新闻评论中用得比较普遍,具有较强的说服力。

在运用例证法时应注意:这里的事例只是一种论据与证明,不要求“五W-H”(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经过、原因与怎么样)等事实要素全部讲述清楚,只需挑主要的事实要素概括明了即行,不必详述具体情节。而重点应放在分析、归纳与说理上面。这种论证方法在具体运用时,可以先列具体事例,然后总括起来,作为论点;也可先写出论点,然后列举事实,证明论点。所列举的事实,必须典型而确凿,与论点有着必然的联系,表述时一定要注意高度概括,留主干,芟枝蔓。

2.引证法(即事理论证)

这是运用演泽推理形式论证问题的一种方法,其特点是用已被证明的、公认的道理、原则或理论,来论证未被证明的、个别的、具体的论点和道理,也可以说是用大道理来论证小道理。它是由一般到个别的论证方法,我们平时引用理论性论据,来论证某一论点、行为的正确与错误即属这种论证方法。

1986年11月3日《经济日报》发表的评论《重提“人人为我,我为人人”》,即是运用引证法的成功范例。“人人为我,我为人人,”曾是20世纪50年代流行的响亮口号,后来被认为不符“大公无私”精神与不讲“阶级路线”而否定了。作者引用了《中共中央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指导方针的决议》中所说的:“在我们社会里,人人都是服务对象,人人又都为他人服务。”然后展开论述——

评论在分析了“在社会生活中,我们每个人往往既是服务员,又是顾客;既是生产者,又是消费者”的两重关系后,引出结论:“在我们的社会里每个人都应当体会到‘人人为我’的温暖,每个人都要有‘我为人人’的优质奉献。”这样的引证法,顺理成章,给“人人为我,我为人人”以全新的内容,很有说服力。

运用引证法论证问题时需注意:首先,引证的原理必须正确,不要断章取义;第二,不要引证过多,以别人的观点代替自己的论述;第三,要注意具体分析,不可简单推理。

3.比较法(即比较论证)

有比较才能鉴别。比较,是认识事物和说明事物的好办法。它是把具有相同特征的事物,或同一事物在不同的时间、地点、条件下的不同表现,进行比较,以有力地证实某个论点的正确或错误。因此,这也是论证问题时常用的一种方法。运用这种方法,又有“类比”和“对比”两种情况。

“对比”,就是将两种性质截然相反或者有差异的事物进行比较。

“对比”又有两种方法:

一种是将同一事物在不同的时间、地点的不同情况进行比较,即现在和过去比,称“纵比”。

另一种是“横比”,将发生在同一时期、同一区域性质截然相反或者有差异的事物进行比较,也就是好的和坏的比,这一事物同另一事物比。通过这样的对比,对错误的或者差的事物予以否定,对正确的或者好的事物予以肯定。

1990年11月4日《解放日报》发表一篇小言论《“公照”小议》就较好地运用了比较法——

在有些单位,照相机“嚓嚓”声常年不断。若是个人掏腰包的“私照”,旁人自不必“多嘴”。但可惜大多是名目繁多、毫无意义、慷公家之慨的“公照”。

为了配合宣传教育或者对一些有纪念意义的活动照上几张像,本无可厚非,但过多过滥就成了浪费。一卷彩卷冲洗出来少说也得四五十元。党中央提出要过几年紧日子,不仅仅只体现在轿车、茅台酒上,也必须抓一抓“公款照相”这类事情。

走笔至此,笔者想起一则故事,有位画家在黄继光牺牲后,想给他画一张像。可黄继光生前却一张照片也没有留下,于是只好根据黄继光母亲和他战友的记忆,参考他兄弟姐妹的模样画了一张。而有的人酷爱“公费留影”,却何曾留给人们几分思念?

这篇短论将动用公款拍照、一年内“曝光”378次的某单位主任与生前一张照片也没有留下的黄继光烈士对照,发出感慨:“有的人酷爱‘公费留影’,却何曾留给人们几分思念?”对“公照”不正之风进行了辛辣的讽刺与有力的批评。

4.喻证法(即比喻论证)

这是用比喻来阐明事理的方法。有的问题道理比较抽象,直接说明不容易把问题讲清楚,这时如果用一个恰当比喻,即用人们容易理解的浅显的事物或道理来说明不容易的深奥的事物或道理,那么,“喻巧而理至”,就能生动地把道理讲得深入浅出,给人以鲜明的印象。

1988年10月27日《经济日报》发表的《“刹车”辩》一文,便是一篇用形象生动的比喻和故事来阐述事理的佳作。请看全文——

“中央提出决定治理经济环境,整顿经济秩序,决不意味着改革要刹车,而是为了改革扫清前进道路上的障碍……”

最近,在报纸上经常看到的上述说法,针对的是这样一种误解,即认为现在所以提出治理经济环境,整顿经济秩序,是因为改革遇到了困难,不得不“刹车”。

……

所谓“刹车”,是调整速度的形象化的说法,它与前进毫不矛盾,车辆在前进的过程中,必须包括加速、减速、后退、刹车等一系列动作,这一切都要视道路的情况而随机应变。有谁见过司机在整个行车过程中从不刹车而一往无前?

比起行车,进行经济建设和经济改革当然要复杂得多,但道理是相通的。我们目前进行的经济体制改革,是前无古人的伟大事业,在这过程中,我们会遇到各种各样难以想象、难以预测的艰难险阻和复杂问题。这就要求改革列车的驾驶者,根据面临的不同情况,灵活机动而又果断地采取措施。在有的问题上,原来对困难估计得不足,速度快了一些,后来发现不行,决定放慢一点速度踩一下车闸,清理一下前面的障碍,应该说是明智之举。这决不是改革的停滞,而为了使改革更加稳妥地深化。

这样一个浅显的道理,中外有识之士都是能够懂得的。近读段连城新著《对外传播学初探》,看到这样一段颇有趣味的记载:

“美国大使温斯顿·洛德(1985年在美国的一次聚会上)讲了一个有意思的故事。

“正在北京大学教书的一位美国律师,有一次同他的一位高材生一起看西方刊物。他先让学生看一期新出版的《纽约时报杂志》的封面,上面写着‘中国在前进’。

“美国教师道:‘对吗?’

“中国学生回答:‘对’

“然后,律师拿出一本封面标题是‘正在刹车——中国降低改革速度’的《新闻周刊》,问道:‘这个怎么样?’

“学生回答说:‘也对’。

“美国律师追问说:‘但是两个标题是互相矛盾的呀!’

“中国学生想了一会儿说:‘那也是对的。’

“洛德先生接着说:‘我同意中国学生的看法,两个标题都是对的。在中国,矛盾时常反映出现实。中国在前进;但是,它前进的速度和道路的崎岖又要求踩刹车。’”域外人语。可供参考。

纵观全文,几乎看不到作者站出来与谁“辩”,而是通过生动恰当的比喻和故事来表明自己的观点,可谓“此时无声胜有声”,不辩而理明。

应当指出的是,比喻虽然是一种帮助说理的好方法,但由于任何比喻都是有缺陷的,特别是有的比喻同被论证的问题缺乏本质上的联系,所以,不宜作为论证的主要方法。要透彻有力地论证问题,主要还是靠对论题本身进行周密、辩证的分析研究。此外,运用比喻论证还要注意不能失之片面,搞绝对化。


相关文章

  • 议论的方法--立论与驳论
  • 作者:互联网 | 日期:2007-09-20 09:23 | 点击219 次 第一部分 议论说理有两种基本表现形式:立论与驳论.正面阐述自己的论点,以证明其正确性,就是立论:反之,证明对方错误,从而确立自己观点正确就是驳论. 人们认识问题, ...查看


  • [2017年中考作文范文]议论文写作掌握
  • 议论文是议论说理表达作者的见解和主张的文章.议论文的三要素包括论点.论据和论证.写简单的议论文,努力做到有理有据 1.议论文的三要素 每一篇议论文,都离不开论点.论据和论证.因此,鲜明的论点,确凿的论据,严密的论证,是议论文的三个基本要素. ...查看


  • 议论文知识 2
  • 议论文阅读写作基础知识及专项训练(重要资料,一定掌 握) [议论文基础知识] 一.议论文的概念: 以议论为主要表达方式,运用准确严密的语言分析事理.阐明作者观点的文体. 二.议论文的分类: 从内容上来看,一般可分为政治论文和学术论文.通常所 ...查看


  • 最新辩论赛赛制
  • 辩论赛赛制 一.立论与驳论环节 1.正方一辩开篇立论,时间为2分30秒. 2.反方四辩对正方一辩进行立论质询,时间为1分30秒,提问时间为30秒,回答时间为1分钟. 3.反方一辩开篇立论,时间为2分30秒. 4.正方四辩对反方一辩进行立论质 ...查看


  • 辩论赛主持人演讲词
  • 2012届新生辩论赛主席词 尊敬的各位老师.各位评委.亲爱同学们,大家下午好.这里是*******2012届新生辩论赛现场,首先欢迎大家的到来,感谢各位能在百忙之中能抽空来到我们的比赛现场! 现在********2012届新生辩论赛____ ...查看


  • 高中议论文的写法
  • 高中议论文的写法 写作议论文,要能发表自己的看法,有一定的根据,作一些简单的分析.也就是 说要做到论点明确,有理有据有分析.但是,一般说来,学生喜欢故事性较强的 文章 ,喜欢记叙.描写之类的记叙文,对议论文不大感兴趣,对写作议论文甚 至视若 ...查看


  • 汉语言基础必备
  • 水调歌头 年代:[宋] 作者:[苏轼] 体裁:[词] 类别:[]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 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查看


  • 写好序论本论和结论-004
  • 如何指导毕业论文 教师指导书 – 毕业论文 序论.本论和结论 在长期的写作实践中,论文写作逐渐形成了一套约定俗成的格式,并逐渐成为相对定型化的文章结构程序,通常称之为论文结构的"基本型".这种基本型的文章结构,包括序论- ...查看


  • 议论文有关知识
  • 议论文有关知识 议论文重在以理服人. "说理"是议论文的关键所在.对所议论的问题,必须持有自己的观点.论点是议论文的灵魂,一定要正确.鲜明.事实论据要求真实可信,道理论据要求说服力强. 议论文绝不等于简单的论点加论据,写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