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织模块化的研究综述

组织模块化的研究综述

摘要:介绍了组织模块化的起源,基于全系统的思路,从“组织模块化”是什么、为什么要“组织模块化”、如何“组织模块化”和“组织模块化”后怎样等四方面进行了综述,并探讨了组织模块化理论研究进展中的局限性,提出了有待于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关键词:综述;模块化;组织

中图分类号:F270文献标识码:A

从上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模块化研究开始由产品、流程设计转向组织设计和管理领域。组织模块化从诞生至今,尽管时间不长,理论体系和概念体系也不够完善,但理论研究和实践应用方面都取得了很多成果,呈现巨大的理论价值和应用前景。现代组织模块化理论正处于成长过程中,在公开发表的文献中尚未发现关于组织模块化的研究综述。本文综述国内外有关组织模块化的研究成果,为进一步深化组织模块化的研究提供参考。所有文献来自Elsevier、EBSCO等外文数据库和中国学术期刊网,以及相关的出版书籍、译著和学位论文等。

一、理论溯源

作为解决复杂问题的一种方法,古典的分工理论已经包含着模块化的思想。我国北宋时代的毕昇早在公元1041年-1048年间发明的活字印刷术,就非常成功地运用了标准件、互换件、分解与组合等方法和原则,以此来解决雕版印刷所遇到的复杂性难题。但是,模块化真正作为一个概念被人们提及和应用,还是20世纪60年代的事[1]。IBM360系列计算机的实现标志着现代模块化的诞生[2]。随着模块化方法在产业领域得到广泛的应用,社会学、管理学等领域也开始关注这一变化[3][4][5][6]。1997年,哈佛商学院教授卡丽斯•鲍德温,金•克拉克发表《模块时代的经营》[7],该文被视为模块化管理理论的研究的里程碑之一。其后,模块的内涵和外延都有较大变化[8][9]。随着模块化理论发展,模块化概念也开始用于组织分析和构造,已经成为社会学、管理学和心理学等共同关注的热点问题之一。

二、组织模块化的研究视角

(一)对组织模块化的认识

1.组织模块化的概念。组织模块化是按照一定的规则,将组织解构成若干小的模块化单位,并使这些单位之间实现关系契约化[10];模块化是组织设计复杂产品或过程的有效战略之一,在劳动分工和知识分工的基础上,把复杂系统分解为相互独立的部分,再通过“即插即用”的标准接口将各独立部分联接为一个完整的系统

[11];组织模块化是“通过内部互相联系协调和自组织,以达到满足组织柔性和学习曲线效应的一种新型的组织范式”[12];组织模块化是组织为适应环境不断做出调整的一个动态过程,是演进的必然,其精髓是构建一个具有高度自律性、灵活性、创新性的自组织经营实体。

2.与企业模块化的关系。企业模块化包括产品模块化、价值模块化和组织模块化。产品模块化、价值模块化和组织模块化是一个依次递进的过程。随着产品和价值的模块化,一体化的层级组织正在被非层级的实体所取代。这些实体可以表现出可渗透、内部化和模块化等特性,形成模块化的组织形式[13][14][8]。在企业内部,组织模块化的过程,表现为围绕产品或功能的模块化来进行部门或分公司的模块化;在企业外部,组织模块化的过程,表现为企业之间通过外包、代工、联盟等形式组成模块集群化网络组织的过程。[10]

3.在模块化理论中的定位。模块化理论主要包括三个层次:(1)产品(体系)设计的模块化[15];(2)生产流程的模块化[16];(3)组织的模块化[9]。产品模块化、流程模块化导致组织模式化[13],而组织模块化的目的是为了实现生产或工作过程的松散耦合。

(二)组织模块化的动因

1.生产技术层面:产品的模块化设计导致组织的模块化。产品设计与组织设计具有一致性,产品的模块化设计是组织模块化的前提[13]。产品设计主要遵循从结构设计-功能设计-生产工序设计-组织结构设计的路径,所以,这样就决定了企业组织的模块化设计战略选择。模块化组织适应于模块化产品的生产,产品设计的模块化也要求组织设计的模块化。国内许多学者如刘东[17],周鹏[18],孙晓峰[19]等也持有类似观点。

2.企业能力理论角度:能力要素的基因重组。Richardson首先提出了企业能力的概念,认为“能力”实质上是一种基因(Genome),基因重组的最终结果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资本化[20]。罗岷认为模块化组织不仅是构建一个按一定规则相互联系的复杂系统,更重要的是使每个模块具有一种独特的基因――核心竞争力,成为“活的”组织[21]。通过组织模块化,企业不仅可以快速进行自身资源的整合,而且可以快速进行跨企业的资源整合。

3.交易费用层面:化解组织风险。模块化组织可以化解由于资产专用性而导致的价值链解体,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化解专业化分工所导致的资产专用性风险。企

业面临两种不同类型的不确定性,即技术创新不确定性与市场交易活动中的不确定性[22],模块化组织可降低来自企业内部和外部的不确定性。

4.知识分工理论角度:基于知识的分工协调。知识的分工既是社会生产极大发展的原动力,又是社会交易成本不断增长的原动力,从而也是社会组织特别是企业组织发展演变的原动力,组织模块化变革的源自来自组织知识分工的演进与协调成本的上升。模块化可以促进知识的增长和深化,降低分工的协调成本[23]。

(三)组织模块化设计

1.设计的前提。尽管对复杂系统模块化有着种种优势,但并非所有的复杂系统都可以进行模块化。这取决于系统的可分解性,系统的可分解性是指该系统既能被分解成若干部件又可以进行重新组合,并且在这一过程中不会失去原有功能

[24]。系统的可分解性与相互依赖性是相对的,相互依赖性是指系统各部分的设计特性、知识和技术紧密相连,部件组合在一起时所发挥的功能最强。系统的可分解性越强则该系统的模块化程度越高;相反,系统的相互依赖性越高则系统的模块化程度越低[25]。

2.设计的规则。组织在模块化的过程中必须要明确如何划分不同的模块、模块如何发挥作用以及模块之间如何联系与相互作用等,设计规则关系到组织模块化的成败。模块化设计规则分为两类:一类是预先规则的设计规则,称为看得见的规则,包括结构、界面、标准,用于整个系统以维持系统的运行;另一类是模块内部的规则,称为看不见的设计规则[11],它允许和鼓励设计人员在遵循第一类设计规则的前提下自由发挥对本模块的设计,而不必考虑其他模块的设计思路[26]。

3.设计的方法。Baldwin和Clark认为,对具有可分解性的系统各部分进行创造性地分解和再整合可以实现复杂系统的创新,他们把这种模块联系规则的变化叫做“模块化操作”,并有6种形式:分割、替代、扩展、排除、归纳和移植[11]。张增磊提出基于需求的组织模块化的设计方法,认为通过模块化可以显著提高组织结构的柔性,其思想是先将整个组织结构模块化,然后根据需求的变化对结构进行适度调整[27]。

(四)模块化组织模式和组织管理

1.组织模式。Somaya和Linden从模块之间市场交易方式的角度出发,把模块化组织模式分为内部组织模式、元件市场交易模式和授权设计交易模式[28];青木昌彦根据模块之间信息传递方式的不同,分为金字塔型、信息同化型和信息异化型[9];周鹏根据企业之间实力和地位的不同,把模块化组织模式分为核心型网络组织模式和分散型网络组织模式[18]。尽管这些学者研究的出发点和侧重点有所不同,但不同分类之间存在着既交叉又互补的关系。经过总结和提炼,雷如桥等将模块化组织模式归纳为一体化组织模式、核心企业协调下的网络组织模式和模块集群化的网络组织模式,并认为模块集群化的网络组织模式效率最高[25]。

2.组织管理。模块化是管理复杂事物的一整套规则,将复杂系统分为独立的部

分,各部分通过标准界面交流[29]。在柔性化与模块化趋势中,企业通过选择多样化和灵活的动态契约组合建立“柔性契约网络”,企业可以随内外部环境的变化排列、组合、增加或减少相应的契约,使企业能在全球整合资源,以达到减少生产成本与交易费用、赢得竞争优势的目的[30]。并且,模块化组织可以充分利用组织外部的能力,与其它组织联合进行产品的开发等[31][32]。此外,模块化组织可以在设计或生产中挑选更有能力的供应商,以在给定的时间内设计或生产出要素部件;可以进行“模块革新”[33];可以在设计每一个部件时,增加最终选择方案的预期价值;可以创造出多种形式的企业租金,如熊彼特租金、李嘉图租金、L租金等[34]。

三、简要述评

(一)组织模块化的弊端

如上所述,组织模块化有着诸多优越之处,但是作为处理复杂问题的一种方法,也受到一些学者的批评。归结起来,主要集中在两方面:一是组织模块化设计规则是双刃剑。设计规则的制定,需要宽广和深入的知识作为基础,否则容易导致事倍功半。并且,在技术和市场高度不确定的条件下,太多的标准容易成为系统创新的障碍[35][36]。二是组织模块化带来的成本增加。模块化,不但增加了选择权的数量,而且改变了选择权的位置。选择权的增加导致爆炸式的组合结果,即使是少量的模块和实验,也会出现天文数字般的被选方案,筛选不同组合的成本和模块间协调的成本很容易抵消组合灵活性所带来的选择权价值。由此可见,制定的规则不科学或模块的粒度不合适,往往会带来不可预测的障碍,模块化带来的收益也将被增加的成本所抵消。组织模块化理论尚处于成长过程中,这些批评有利于冷静、客观地看待当今的组织模块化潮流,更加全面地认识组织模块化理论。

(二)组织模块化的优势及现实意义

组织模块化为我们认识复杂系统和问题提供了方法,通过模块化分解和整合可以实现对复杂系统的处理和操作。更为重要的是,模块化组织作为一种提升产业竞争力的新组织模式,本质上是一种柔性生产组织,在应对不确定性、复杂性、环境变化和利用外部资源等方面有突出的优势。因此,我国企业应结合行业实际进行模块化转型。并且,国际市场竞争日益激烈,许多企业被迫卷入残酷的“淘汰赛”,企业迫切需要准确定位、发挥优势、解放思想、积极创新并通过全球网络整合资源,提升国际竞争力。总之,对组织模块化的关注和研究,无疑将为我国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和提升产业国际竞争力等提供有益的借鉴和启示。

(三)下一步应研究的问题

组织模块化研究已取得很多的成果,本文所提到的研究者们无疑已经在这个领域为人们认识组织模块化提供了大量的研究基础,但是,这其中也存在一些模棱

两可甚至互相矛盾的结论,仍然有以下几个方面值得我们继续关注和深入探讨:组织模块化的动因,产品模块化、价值模块化与组织模块化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需要进一步揭示;组织模块化与一体化的关系,在实际中如何把握模块化和一体化的结合等;模块化组织成长的影响因素及其生命周期,组织模块化的风险及抗风险机制;组织模块化如何与我国现实相结合,来解决我国现实问题等。

参考文献

[1] Salvador, Forza, Rungtusanatham. Modularity, Product Variety, Production Volume, and Component Sourcing: Theorizing beyond Generic Prescriptions[J]. Journal of Operations Management. 2002.20(5):549-575

[2] 李春田. 现代模块化前沿—模块化研究[M]. 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 2008:66-82

[3] Henderson R. M., Clark K.B.. Architectural Innovation: the Reconfiguration of Existing Product Technologies and the Failure of Established Firms[J]. Administrative Science Quarterly. 1990,30:9-30

[4] Kusiak A., Huang C. C.. Development of Modular Products Components, Packing, and Manufacturing Technology[R]. Part A, IEEE Transaction, 1996,19(4):523-538

[5] Lapp, C. W., Golay, M. W.. Modular Design and Construction Techniques for Nuclear Power Plants[J]. Nuclear Engineering and Design. 1997,172(3):327-349

[6] Peres J., Oliveira R., Feyo De Azevedo S.. Knowledge Based Modular Networks for Process Modeling and Control[J]. Computers and Engineering. 2001,25(4):783-791

[7] Carliss Y. Baldwin and Kim B. Clark. Managing an Age of Modularity[J]. Harvard Business Review. 1997,75(5):84-93

[8] Sturgeon,T.j.. Modular Production Networks: A New American Model of Industrial Organization[J]. Industrial and Corporate Change. 2002, 11(3)

[9] 青木昌彦, 安藤晴彦. 模块时代:新产业结构的本质[M]. 周国荣译. 上海:上海远东出版社. 2003

[10] 余东华. 模块化企业价值网络:形成机制、竞争优势、与治理结构[M].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8.07

[11] 卡丽斯•鲍德温, 金•克拉克. 设计规则:模块化的力量

[M]. 张传良译. 北京:中信出版社. 2006:5-6,107-128

[12] Richard L. Daft, Arie Y.Lewin. Where Are the Theories for the “New” Organizational Form? An Editorial Essay[J]. Organization Science : A Journal of the Institute of Management Science. 1993,4(4):513-518

[13] Sanchez R., J. T. Mahoney. Modularity, Flexibility and Knowledge Management in Product and Organization Design, 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 1996,17(Special Issue):63-67

[14] Schilling M. A., H. K. Steensma. The Use of Modular Organizational Forms: An Industry-level Analysis[J]. 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 2001, (6)

[15] 滕晓艳, 张家泰. 产品模块化设计方法的研究[J]. 应用科技. 2006.02:62-64

[16] 赵卫东. 模块化组织流程研究. 工业工程与管理[J]. 2005.03:59-62

[17] 刘东. 企业边界变化的多种变化及其原因[J]. 中国工业经济. 2005,(3):92-99

[18] 周鹏. DIY: 企业组织分析的另一个视角[J]. 中国工业经济. 2004,(2):86-93

[19] 孙晓峰. 模块化技术与模块化生产方式: 以计算机产业为例[J]. 中国工业经济. 2005,(6):60-66

[20] Richardson G. B. The Organization of Indusrty[J]. Economic Journal. 1972,(82)

[21] 罗珉. 大型企业的模块化: 内容、意义和方法[J]. 中国工业经济. 2005,(3):68-75

[22] 王珺, 侯广辉. 有限外部化: 技术进步对企业边界的影响[J]. 中国工业经济. 2005,(10):81-87

[23] 张伟. 模块化组织的形成、演进与运行机理研究[D]. 暨南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2007:37-58

[24] 钱平凡, 黄川川. 模块化:解决复杂系统问题的有效方法[J]. 中国工业经济. 2003,(11):85-90

[25] 雷如桥, 陈继祥, 刘芹. 基于模块化的组织模式及其效率比较研究[J].

中国工业经济. 2004,(10):83-90

[26] 张春玲, 董启锦, 段丽英. 组织模块化设计规则研究[J]. 商业现代化. 2006.12:65

[27] 张增磊, 胡利民. 基于需求的模块化组织结构设计[J]. 兵工自动化. 2007,26(11):35-36

[28] Somaya D., Linden G. System-on-a-chip Integration in the Semiconductor Industry: Industry Structure and Firm Strategies[J]. Working paper. 2001

[29] Richard N. Langlois. Modularity in Technology, Organization, and society. University of Connecticut[J]. Working Paper. 1999.05

[30] 李海舰, 聂辉华. 论企业与市场的相互融合[J]. 中国工业经济. 2004(8):26-35

[31] Sanchez R.. Strategic Flexibility in Product Competition[J]. 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 1995,16(5):135-159

[32] Melissa A. Schilling. Toward a General Modular System Theory and Its Application to Interfirm Product Modularity[J]. 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 2000,25(2):312-334

[33] Richard N. Langlois. Capabilities and Vertical Disintegration in Process Technology: the Case of Semiconductor Fabrication Equipment[J]. Resources, Technology and Strategy. London. 2000:199-206

[34] 徐宏玲. 模块化组织价值创新:原理、机制与理论挑战[J]. 中国工业经济. 2006,(3):83-91

[35] Sabel C. F., J. Zeitlin. Neither Modularity nor Relational Contracting: Inter-Firm Collaboration in the New Economy. Enterprise and Society. 2004, (5)

[36] Chresbrougn. H. W.. Towards a Dynamics of Modularity, A Cyclical Model of Technical Advance, The Business of Systems Integration[M].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3

组织模块化的研究综述

摘要:介绍了组织模块化的起源,基于全系统的思路,从“组织模块化”是什么、为什么要“组织模块化”、如何“组织模块化”和“组织模块化”后怎样等四方面进行了综述,并探讨了组织模块化理论研究进展中的局限性,提出了有待于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关键词:综述;模块化;组织

中图分类号:F270文献标识码:A

从上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模块化研究开始由产品、流程设计转向组织设计和管理领域。组织模块化从诞生至今,尽管时间不长,理论体系和概念体系也不够完善,但理论研究和实践应用方面都取得了很多成果,呈现巨大的理论价值和应用前景。现代组织模块化理论正处于成长过程中,在公开发表的文献中尚未发现关于组织模块化的研究综述。本文综述国内外有关组织模块化的研究成果,为进一步深化组织模块化的研究提供参考。所有文献来自Elsevier、EBSCO等外文数据库和中国学术期刊网,以及相关的出版书籍、译著和学位论文等。

一、理论溯源

作为解决复杂问题的一种方法,古典的分工理论已经包含着模块化的思想。我国北宋时代的毕昇早在公元1041年-1048年间发明的活字印刷术,就非常成功地运用了标准件、互换件、分解与组合等方法和原则,以此来解决雕版印刷所遇到的复杂性难题。但是,模块化真正作为一个概念被人们提及和应用,还是20世纪60年代的事[1]。IBM360系列计算机的实现标志着现代模块化的诞生[2]。随着模块化方法在产业领域得到广泛的应用,社会学、管理学等领域也开始关注这一变化[3][4][5][6]。1997年,哈佛商学院教授卡丽斯•鲍德温,金•克拉克发表《模块时代的经营》[7],该文被视为模块化管理理论的研究的里程碑之一。其后,模块的内涵和外延都有较大变化[8][9]。随着模块化理论发展,模块化概念也开始用于组织分析和构造,已经成为社会学、管理学和心理学等共同关注的热点问题之一。

二、组织模块化的研究视角

(一)对组织模块化的认识

1.组织模块化的概念。组织模块化是按照一定的规则,将组织解构成若干小的模块化单位,并使这些单位之间实现关系契约化[10];模块化是组织设计复杂产品或过程的有效战略之一,在劳动分工和知识分工的基础上,把复杂系统分解为相互独立的部分,再通过“即插即用”的标准接口将各独立部分联接为一个完整的系统

[11];组织模块化是“通过内部互相联系协调和自组织,以达到满足组织柔性和学习曲线效应的一种新型的组织范式”[12];组织模块化是组织为适应环境不断做出调整的一个动态过程,是演进的必然,其精髓是构建一个具有高度自律性、灵活性、创新性的自组织经营实体。

2.与企业模块化的关系。企业模块化包括产品模块化、价值模块化和组织模块化。产品模块化、价值模块化和组织模块化是一个依次递进的过程。随着产品和价值的模块化,一体化的层级组织正在被非层级的实体所取代。这些实体可以表现出可渗透、内部化和模块化等特性,形成模块化的组织形式[13][14][8]。在企业内部,组织模块化的过程,表现为围绕产品或功能的模块化来进行部门或分公司的模块化;在企业外部,组织模块化的过程,表现为企业之间通过外包、代工、联盟等形式组成模块集群化网络组织的过程。[10]

3.在模块化理论中的定位。模块化理论主要包括三个层次:(1)产品(体系)设计的模块化[15];(2)生产流程的模块化[16];(3)组织的模块化[9]。产品模块化、流程模块化导致组织模式化[13],而组织模块化的目的是为了实现生产或工作过程的松散耦合。

(二)组织模块化的动因

1.生产技术层面:产品的模块化设计导致组织的模块化。产品设计与组织设计具有一致性,产品的模块化设计是组织模块化的前提[13]。产品设计主要遵循从结构设计-功能设计-生产工序设计-组织结构设计的路径,所以,这样就决定了企业组织的模块化设计战略选择。模块化组织适应于模块化产品的生产,产品设计的模块化也要求组织设计的模块化。国内许多学者如刘东[17],周鹏[18],孙晓峰[19]等也持有类似观点。

2.企业能力理论角度:能力要素的基因重组。Richardson首先提出了企业能力的概念,认为“能力”实质上是一种基因(Genome),基因重组的最终结果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资本化[20]。罗岷认为模块化组织不仅是构建一个按一定规则相互联系的复杂系统,更重要的是使每个模块具有一种独特的基因――核心竞争力,成为“活的”组织[21]。通过组织模块化,企业不仅可以快速进行自身资源的整合,而且可以快速进行跨企业的资源整合。

3.交易费用层面:化解组织风险。模块化组织可以化解由于资产专用性而导致的价值链解体,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化解专业化分工所导致的资产专用性风险。企

业面临两种不同类型的不确定性,即技术创新不确定性与市场交易活动中的不确定性[22],模块化组织可降低来自企业内部和外部的不确定性。

4.知识分工理论角度:基于知识的分工协调。知识的分工既是社会生产极大发展的原动力,又是社会交易成本不断增长的原动力,从而也是社会组织特别是企业组织发展演变的原动力,组织模块化变革的源自来自组织知识分工的演进与协调成本的上升。模块化可以促进知识的增长和深化,降低分工的协调成本[23]。

(三)组织模块化设计

1.设计的前提。尽管对复杂系统模块化有着种种优势,但并非所有的复杂系统都可以进行模块化。这取决于系统的可分解性,系统的可分解性是指该系统既能被分解成若干部件又可以进行重新组合,并且在这一过程中不会失去原有功能

[24]。系统的可分解性与相互依赖性是相对的,相互依赖性是指系统各部分的设计特性、知识和技术紧密相连,部件组合在一起时所发挥的功能最强。系统的可分解性越强则该系统的模块化程度越高;相反,系统的相互依赖性越高则系统的模块化程度越低[25]。

2.设计的规则。组织在模块化的过程中必须要明确如何划分不同的模块、模块如何发挥作用以及模块之间如何联系与相互作用等,设计规则关系到组织模块化的成败。模块化设计规则分为两类:一类是预先规则的设计规则,称为看得见的规则,包括结构、界面、标准,用于整个系统以维持系统的运行;另一类是模块内部的规则,称为看不见的设计规则[11],它允许和鼓励设计人员在遵循第一类设计规则的前提下自由发挥对本模块的设计,而不必考虑其他模块的设计思路[26]。

3.设计的方法。Baldwin和Clark认为,对具有可分解性的系统各部分进行创造性地分解和再整合可以实现复杂系统的创新,他们把这种模块联系规则的变化叫做“模块化操作”,并有6种形式:分割、替代、扩展、排除、归纳和移植[11]。张增磊提出基于需求的组织模块化的设计方法,认为通过模块化可以显著提高组织结构的柔性,其思想是先将整个组织结构模块化,然后根据需求的变化对结构进行适度调整[27]。

(四)模块化组织模式和组织管理

1.组织模式。Somaya和Linden从模块之间市场交易方式的角度出发,把模块化组织模式分为内部组织模式、元件市场交易模式和授权设计交易模式[28];青木昌彦根据模块之间信息传递方式的不同,分为金字塔型、信息同化型和信息异化型[9];周鹏根据企业之间实力和地位的不同,把模块化组织模式分为核心型网络组织模式和分散型网络组织模式[18]。尽管这些学者研究的出发点和侧重点有所不同,但不同分类之间存在着既交叉又互补的关系。经过总结和提炼,雷如桥等将模块化组织模式归纳为一体化组织模式、核心企业协调下的网络组织模式和模块集群化的网络组织模式,并认为模块集群化的网络组织模式效率最高[25]。

2.组织管理。模块化是管理复杂事物的一整套规则,将复杂系统分为独立的部

分,各部分通过标准界面交流[29]。在柔性化与模块化趋势中,企业通过选择多样化和灵活的动态契约组合建立“柔性契约网络”,企业可以随内外部环境的变化排列、组合、增加或减少相应的契约,使企业能在全球整合资源,以达到减少生产成本与交易费用、赢得竞争优势的目的[30]。并且,模块化组织可以充分利用组织外部的能力,与其它组织联合进行产品的开发等[31][32]。此外,模块化组织可以在设计或生产中挑选更有能力的供应商,以在给定的时间内设计或生产出要素部件;可以进行“模块革新”[33];可以在设计每一个部件时,增加最终选择方案的预期价值;可以创造出多种形式的企业租金,如熊彼特租金、李嘉图租金、L租金等[34]。

三、简要述评

(一)组织模块化的弊端

如上所述,组织模块化有着诸多优越之处,但是作为处理复杂问题的一种方法,也受到一些学者的批评。归结起来,主要集中在两方面:一是组织模块化设计规则是双刃剑。设计规则的制定,需要宽广和深入的知识作为基础,否则容易导致事倍功半。并且,在技术和市场高度不确定的条件下,太多的标准容易成为系统创新的障碍[35][36]。二是组织模块化带来的成本增加。模块化,不但增加了选择权的数量,而且改变了选择权的位置。选择权的增加导致爆炸式的组合结果,即使是少量的模块和实验,也会出现天文数字般的被选方案,筛选不同组合的成本和模块间协调的成本很容易抵消组合灵活性所带来的选择权价值。由此可见,制定的规则不科学或模块的粒度不合适,往往会带来不可预测的障碍,模块化带来的收益也将被增加的成本所抵消。组织模块化理论尚处于成长过程中,这些批评有利于冷静、客观地看待当今的组织模块化潮流,更加全面地认识组织模块化理论。

(二)组织模块化的优势及现实意义

组织模块化为我们认识复杂系统和问题提供了方法,通过模块化分解和整合可以实现对复杂系统的处理和操作。更为重要的是,模块化组织作为一种提升产业竞争力的新组织模式,本质上是一种柔性生产组织,在应对不确定性、复杂性、环境变化和利用外部资源等方面有突出的优势。因此,我国企业应结合行业实际进行模块化转型。并且,国际市场竞争日益激烈,许多企业被迫卷入残酷的“淘汰赛”,企业迫切需要准确定位、发挥优势、解放思想、积极创新并通过全球网络整合资源,提升国际竞争力。总之,对组织模块化的关注和研究,无疑将为我国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和提升产业国际竞争力等提供有益的借鉴和启示。

(三)下一步应研究的问题

组织模块化研究已取得很多的成果,本文所提到的研究者们无疑已经在这个领域为人们认识组织模块化提供了大量的研究基础,但是,这其中也存在一些模棱

两可甚至互相矛盾的结论,仍然有以下几个方面值得我们继续关注和深入探讨:组织模块化的动因,产品模块化、价值模块化与组织模块化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需要进一步揭示;组织模块化与一体化的关系,在实际中如何把握模块化和一体化的结合等;模块化组织成长的影响因素及其生命周期,组织模块化的风险及抗风险机制;组织模块化如何与我国现实相结合,来解决我国现实问题等。

参考文献

[1] Salvador, Forza, Rungtusanatham. Modularity, Product Variety, Production Volume, and Component Sourcing: Theorizing beyond Generic Prescriptions[J]. Journal of Operations Management. 2002.20(5):549-575

[2] 李春田. 现代模块化前沿—模块化研究[M]. 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 2008:66-82

[3] Henderson R. M., Clark K.B.. Architectural Innovation: the Reconfiguration of Existing Product Technologies and the Failure of Established Firms[J]. Administrative Science Quarterly. 1990,30:9-30

[4] Kusiak A., Huang C. C.. Development of Modular Products Components, Packing, and Manufacturing Technology[R]. Part A, IEEE Transaction, 1996,19(4):523-538

[5] Lapp, C. W., Golay, M. W.. Modular Design and Construction Techniques for Nuclear Power Plants[J]. Nuclear Engineering and Design. 1997,172(3):327-349

[6] Peres J., Oliveira R., Feyo De Azevedo S.. Knowledge Based Modular Networks for Process Modeling and Control[J]. Computers and Engineering. 2001,25(4):783-791

[7] Carliss Y. Baldwin and Kim B. Clark. Managing an Age of Modularity[J]. Harvard Business Review. 1997,75(5):84-93

[8] Sturgeon,T.j.. Modular Production Networks: A New American Model of Industrial Organization[J]. Industrial and Corporate Change. 2002, 11(3)

[9] 青木昌彦, 安藤晴彦. 模块时代:新产业结构的本质[M]. 周国荣译. 上海:上海远东出版社. 2003

[10] 余东华. 模块化企业价值网络:形成机制、竞争优势、与治理结构[M].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8.07

[11] 卡丽斯•鲍德温, 金•克拉克. 设计规则:模块化的力量

[M]. 张传良译. 北京:中信出版社. 2006:5-6,107-128

[12] Richard L. Daft, Arie Y.Lewin. Where Are the Theories for the “New” Organizational Form? An Editorial Essay[J]. Organization Science : A Journal of the Institute of Management Science. 1993,4(4):513-518

[13] Sanchez R., J. T. Mahoney. Modularity, Flexibility and Knowledge Management in Product and Organization Design, 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 1996,17(Special Issue):63-67

[14] Schilling M. A., H. K. Steensma. The Use of Modular Organizational Forms: An Industry-level Analysis[J]. 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 2001, (6)

[15] 滕晓艳, 张家泰. 产品模块化设计方法的研究[J]. 应用科技. 2006.02:62-64

[16] 赵卫东. 模块化组织流程研究. 工业工程与管理[J]. 2005.03:59-62

[17] 刘东. 企业边界变化的多种变化及其原因[J]. 中国工业经济. 2005,(3):92-99

[18] 周鹏. DIY: 企业组织分析的另一个视角[J]. 中国工业经济. 2004,(2):86-93

[19] 孙晓峰. 模块化技术与模块化生产方式: 以计算机产业为例[J]. 中国工业经济. 2005,(6):60-66

[20] Richardson G. B. The Organization of Indusrty[J]. Economic Journal. 1972,(82)

[21] 罗珉. 大型企业的模块化: 内容、意义和方法[J]. 中国工业经济. 2005,(3):68-75

[22] 王珺, 侯广辉. 有限外部化: 技术进步对企业边界的影响[J]. 中国工业经济. 2005,(10):81-87

[23] 张伟. 模块化组织的形成、演进与运行机理研究[D]. 暨南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2007:37-58

[24] 钱平凡, 黄川川. 模块化:解决复杂系统问题的有效方法[J]. 中国工业经济. 2003,(11):85-90

[25] 雷如桥, 陈继祥, 刘芹. 基于模块化的组织模式及其效率比较研究[J].

中国工业经济. 2004,(10):83-90

[26] 张春玲, 董启锦, 段丽英. 组织模块化设计规则研究[J]. 商业现代化. 2006.12:65

[27] 张增磊, 胡利民. 基于需求的模块化组织结构设计[J]. 兵工自动化. 2007,26(11):35-36

[28] Somaya D., Linden G. System-on-a-chip Integration in the Semiconductor Industry: Industry Structure and Firm Strategies[J]. Working paper. 2001

[29] Richard N. Langlois. Modularity in Technology, Organization, and society. University of Connecticut[J]. Working Paper. 1999.05

[30] 李海舰, 聂辉华. 论企业与市场的相互融合[J]. 中国工业经济. 2004(8):26-35

[31] Sanchez R.. Strategic Flexibility in Product Competition[J]. 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 1995,16(5):135-159

[32] Melissa A. Schilling. Toward a General Modular System Theory and Its Application to Interfirm Product Modularity[J]. 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 2000,25(2):312-334

[33] Richard N. Langlois. Capabilities and Vertical Disintegration in Process Technology: the Case of Semiconductor Fabrication Equipment[J]. Resources, Technology and Strategy. London. 2000:199-206

[34] 徐宏玲. 模块化组织价值创新:原理、机制与理论挑战[J]. 中国工业经济. 2006,(3):83-91

[35] Sabel C. F., J. Zeitlin. Neither Modularity nor Relational Contracting: Inter-Firm Collaboration in the New Economy. Enterprise and Society. 2004, (5)

[36] Chresbrougn. H. W.. Towards a Dynamics of Modularity, A Cyclical Model of Technical Advance, The Business of Systems Integration[M].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3


相关文章

  • 计算机专业本科毕业论文
  • 基于Struts 的电子书店系统的设计与开发 作者姓名:张三丰 专业班级:2003050308 指导教师:李军 摘 要 随着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发展电子商务逐渐走入了人们的生活,现在通过网络顾客就可以方便地挑选和购买自己喜爱的商品,这大大 ...查看


  • 制造执行系统(MES)标准的综述
  • 制造执行系统(MES )标准的综述 http://www.ciotimes.com 2010-01-22 来源:万方数据 作者:刘诏书 李刚炎 导读:本文提出遵照S95标准,结合我国制造企业生产车间的特点,深入研究车间生产控制中各具休活动对 ...查看


  • 综述新课程高考改革方案的评价与建议
  • 综述对新课程高考改革方案的评价与建议 高中新课程改革方案是自2004年9月开始的.在我国部分省份试点高中新课程及新高考改革方案的简称.其中心点或特点就是新课程.新理念.新高考. 从2004年9月开始,山东.广东.海南与宁夏4省.区的高一新生 ...查看


  • 超声波测距技术综述
  • 文献综述 题 目 学生姓名 专业班级 学 号 院 (系) 指导教师 完成时间 超声波测距技术综述 电气信息工程学院 2014 年06月01日 超声波测距技术综述 摘 要 我们把频率高于20000赫兹的声波称为"超声波". ...查看


  • 船舶电力推进系统综述报告
  • 船舶电力推进系统综述报告 张文超 [1**********]7 一.船舶电力推进系统的发展 船舶电力推进系统已有近百年历史,但是由于受各种因素制约,发展缓慢,且大多数只应用在特种船舶上.从20世纪80年代起,供电系统.推进电机和微电子及信息 ...查看


  • 如何写硕士毕业论文
  • 如何写毕业论文 根据我国学位条理规定,硕士研究生修满一定的学分,通过论文答辩后,方可授予硕士学位.因此,硕士论文对于硕士研究生来说,是最重要的工作,一般要经过至少一年的专门研究和撰写过程:首先是研究题目的选择,再通过艰苦的研究,最后将论文撰 ...查看


  • 先进制造技术中的设计技术综述
  • 第5卷第4期 2003年10月天津成人高等学较联合学报JournalofNo4VoloCt20035TianjinAdultHigherLearning 先进制造技术中的设计技术综述 王伟 (天津中德职业技术学院,天津市300191) 摘要 ...查看


  • 突发事件网络舆情预警研究综述
  • 2013年6月 JUN.2013 情报探索 InformationResearch 第6期(总188期) No.6(SerialNo.188) 突发事件网络舆情预警研究综述术 彭劭莉 张 乐 (湘潭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湖南湘潭411105) 摘 ...查看


  • 大学生社会实践平台规划设计(毕业论文)
  • 毕业设计报告(论文) 大学生社会实践平台规划设计 所属系 专 业 学 号 姓 名 指导教师 起讫日期 2012.4 --- 2012.5 设计地点 毕业设计报告(论文) 诚 信 承 诺 本人承诺所呈交的毕业设计报告(论文)及取得的成果是在导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