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过程】
一、导入:在中国古代,支撑着读书人精神世界的有3根柱子,所谓“儒释道”,儒即儒家学说,释指的是佛教,道指的是道教。而道教的发源有两个人,分别是老子和庄子。道教以其“无为而治”“天人合一”等思想,成为东方文化中极富魅力和神奇色彩的一片天地。
今天我们就学习道家鼻祖之一的庄子的一则故事。文章选自《庄子.秋水》,庄子,名周,战国时期宋国人,先秦哲学家,崇尚自由天然的生活状态,终生不做官。
二、通读课文,正音正字(检验预习,查漏补缺)
1、学生借助注释自由朗读课文,圈划有读音障碍的字词。齐读。
2、教师范读,正音正字。
*预判:濮水(pú)、大夫(dàfū)、曳(yè)、塗(tú)
3、学生再散读、齐读,加深印象。
三、加注圈点,理解文意(强化习惯,突出重点)
*文章的词句较古奥,且“留白”甚多,学生须在充分理解文意的基础上加以讨论方有可能较好理解。
1、学生借助注释和工具书,逐句翻译课文。
2、交流尚存疑惑的字词,或强调学生未能正确理解的字词
*除注释外的补充词句预判:
以境内累矣:希望 藉子杀之:希望 :回头看 .
左右而言他:环顾、四顾 .
楚王使大夫二人往先焉:楚王派了两位大夫作为使节,先期到那里表达心意。 ..
3、初疏文理,小结文意
1)请同学根据以上理解通译课文
2)请同学用自己的语言简洁地概括故事
四、理解主旨,质疑品评(深化理解,拓展激趣)
1、请同学讨论并尝试简述庄子的个性及思想;
2、同学交流——庄子崇尚自然,不愿拘束于官场。即使自然的生活是艰苦了,也比官场扼杀人的天性要来得好!(理由是生、死之比)
3、请同学想想,庄子是通过怎样的说理方式达到谢绝楚王的目的的?——类比说理的方法。即生而曳尾塗中比天性自然的生活状态;死而留骨庙堂比官场扼杀人的天性。
4、附加题:对比本文与《宁做泥龟不做官》。
5、摘抄庄子名言并背诵
【课外作业】
1、抄写重点词语解释,庄子名言
2、背诵默写课文及庄子名言
3、伴你成长
【教学过程】
一、导入:在中国古代,支撑着读书人精神世界的有3根柱子,所谓“儒释道”,儒即儒家学说,释指的是佛教,道指的是道教。而道教的发源有两个人,分别是老子和庄子。道教以其“无为而治”“天人合一”等思想,成为东方文化中极富魅力和神奇色彩的一片天地。
今天我们就学习道家鼻祖之一的庄子的一则故事。文章选自《庄子.秋水》,庄子,名周,战国时期宋国人,先秦哲学家,崇尚自由天然的生活状态,终生不做官。
二、通读课文,正音正字(检验预习,查漏补缺)
1、学生借助注释自由朗读课文,圈划有读音障碍的字词。齐读。
2、教师范读,正音正字。
*预判:濮水(pú)、大夫(dàfū)、曳(yè)、塗(tú)
3、学生再散读、齐读,加深印象。
三、加注圈点,理解文意(强化习惯,突出重点)
*文章的词句较古奥,且“留白”甚多,学生须在充分理解文意的基础上加以讨论方有可能较好理解。
1、学生借助注释和工具书,逐句翻译课文。
2、交流尚存疑惑的字词,或强调学生未能正确理解的字词
*除注释外的补充词句预判:
以境内累矣:希望 藉子杀之:希望 :回头看 .
左右而言他:环顾、四顾 .
楚王使大夫二人往先焉:楚王派了两位大夫作为使节,先期到那里表达心意。 ..
3、初疏文理,小结文意
1)请同学根据以上理解通译课文
2)请同学用自己的语言简洁地概括故事
四、理解主旨,质疑品评(深化理解,拓展激趣)
1、请同学讨论并尝试简述庄子的个性及思想;
2、同学交流——庄子崇尚自然,不愿拘束于官场。即使自然的生活是艰苦了,也比官场扼杀人的天性要来得好!(理由是生、死之比)
3、请同学想想,庄子是通过怎样的说理方式达到谢绝楚王的目的的?——类比说理的方法。即生而曳尾塗中比天性自然的生活状态;死而留骨庙堂比官场扼杀人的天性。
4、附加题:对比本文与《宁做泥龟不做官》。
5、摘抄庄子名言并背诵
【课外作业】
1、抄写重点词语解释,庄子名言
2、背诵默写课文及庄子名言
3、伴你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