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成语中的物理知识2

中国成语中的物理知识

仔细研究某些汉语成语可以发现,有些汉语成语蕴涵着深刻的物理原理。在物理和语文课堂教学中相互渗

透相关的知识,不仅可使课堂教学生动、活跃,大大地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有利于突破学科本位,淡化学科界限,强化知识渗透。下面就从物理学的角度例析有关的汉语成语。

1.关于力现象的汉语成语

1.1刻舟求剑

《汉语成语词典》)(以下简称《词典》)中是这样解释的:据说从前楚国有一个人过江时把剑掉在水里,他在船沿上剑掉下去的地方刻了记号,等船停下后,他便从刻有记号的地方下水找剑,结果没有找到(见《吕氏春秋·察今》)。比喻拘泥固执,不知道随着情势的变化而变化。从物理学的角度来分析:此人错选了参照物。因船相对剑是运动的,则船和剑的相对位置在不断地发生变化,则确定剑的位置应选择与剑的相对位置不变的物体为参照物,如岸上的石头、树木、花草等。

1.2一泻千里

《词典》中是这样解释的:泻:水急速往下流。本指江河水势汹涌,奔腾直下,后比喻文笔流畅,气势奔放。从物理学的角度来分析:动能和势能可以相互转化,当相对高度越高时,水落到低处转化为的动能越多,动能越多,则速度越大。所以“江河水势汹涌、奔腾直下”的解释突出了江水的流速大。

1.3沉李浮瓜

《词典》中是这样解释的:三国·魏·曹丕《朝歌令吴质书》:“浮甘瓜于清泉,沉朱李于寒水。”指暑天把瓜、李等放在冷水中浸凉后食用。也指暑天在冷水中浸凉后食用的瓜果。

从物理学的角度来分析:为什么不说“沉瓜浮李”呢?因为这种说法违背了客观规律。大家知道,一般瓜类如东瓜、南瓜等内部都有空心部分,正因如此,其重比同体积的水要轻,全部浸没在水中时,F 浮>G 瓜,即瓜类均要上浮。而李子、桃子等果实内均有核仁,因此把它们放入水中时F 浮<G 瓜,会下沉于水底。

因此古人说:“瓜浮李沉”而不说“瓜沉李浮”。

1.4一发千钧

《词典》中是这样解释的:钧:古代以三十斤为一钧,一根头发吊着千钧重物,比喻形式十分危急。

从物理学的角度来分析:一根头发所承受的最大平均拉力只不过1.72牛顿。而1钧(即三十斤)的力相当于150牛顿,1千钧即1.5×105牛顿。很显然这里用了夸张的手法,这种情况怎么能不危急呢?

1.5随波逐流

《词典》中是这样解释的:随波浪而起伏,随流水而漂荡,比喻跟着别人行动。

从物理学的角度来分析:波是由振动产生的,波传播的是能量和振动形式。如果水不流动时,那么漂浮在水面的漂浮物会随着波浪在原来位置

上下振动。如果水是流动的,则漂浮物除振动外,还随着水一起水平流动。即漂浮物既作上下振动,又作水平移动。随波逐流十分准确地描述了这种运动情况。

2.关于热现象的汉语成语

2.1扬汤止沸

《词典》中是这样解释的:汤:开水。反复从锅中舀起开水又倒回去,试图制止水的沸腾。比喻解决问题的办法不彻底,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从物理学的角度来分析:把开水舀起来再倒回去,可以增加水的表面积,从而加快了水的蒸发速度。而蒸发是需要吸热的,由此而降低了温度,可以暂时缓解水的沸腾。但不能解决根本问题。

2.2釜底抽薪

《词典》中是这样解释的:釜:锅。薪:柴草。把锅底的柴火抽掉。比喻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与扬汤止沸是反义词。从物理学的角度来分析:水沸腾是要吸热的。如果把锅底的柴火抽掉,也就停止了给水加热,不能从外界吸收热量,水的沸腾就会马上停止。

2.3抱雪向火

《词典》中是这样解释的:向火:指烤火。抱着雪烤火,当然不会暖和。比喻所做的事和所要达到的目的相反,即使费力、也不会有好结果。从物理学的角度来分析:向火的目的是人体取暖,即吸收热量。而抱着

雪向火,雪不仅会从火源处吸收热量,还会从人体中吸收热量。这样人体不仅不能吸收热量,反而要放出热量。事以愿违,南辕北辙。

2.4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

《词典》中是这样解释的:冰冻三尺,不是一天的寒冷所凝成的。比喻事情由来已久,不是一朝一夕所形成的。

从物理学的角度来分析:水在0℃以下就会结冰。水在结冰的过程中要放热。冰冻三尺必须是长时间的低温环境,使大量的水或冰放热,形成大量的低温的冰。

3.关于声现象的汉语成语

3.1掩耳盗铃

《词典》中是这样解释的:掩:捂。捂住自己的耳朵去偷盗铃铛。《吕氏春秋·自知》记载:有一个人想把一口钟偷回家,但那口钟太大,背不动。于是他就把那口钟砸烂,钟发出了响声,他怕别人听见,就用手把耳朵捂住。人们称此为“掩耳盗钟”。后世多说“掩耳盗铃”。比喻自欺欺人。

从物理学的角度来分析:减少噪声的途径有三条:一是从声源处减弱;二是在传播途径中减弱;三是在人耳处减弱。这个偷铃的人只注意到了在人耳处,且是在自己耳朵处减弱。这样做,别人照样可以听到铃声。很显然,是自欺欺人。

3.2夜深人静

《词典》中是这样解释的:深夜了,人们都安静下来进入了梦乡。

从物理学的角度来分析:深夜,工厂没有机器的轰隆声,农村没有鸡、狗、猫、鸭等各种动物的鸣叫声,也听不到人们大声的喧哗声。此时处在30dB ~40dB 的较理想休息和睡眠的安静环境中,真可谓万籁俱寂。

3.3.震耳欲聋

《词典》中是这样解释的:震得人的耳朵都要聋了。形容声音特别大。从物理学的角度来分析:30dB ~40dB 是较理想的安静环境,超过50dB 就会影响睡眠和休息;70dB 以上会干扰谈话,影响工作效率。长期生活在90dB 以上的噪声环境,会严重影响听力并引起神经衰弱、头疼、血压升高等疾病。如果突然暴露在高达150dB 的噪声环境中,听觉器官会发生急剧外伤,引起鼓膜破裂出血,双耳完全失去听力。“震耳欲聋”的噪声环境当然就是130dB ~150dB 。为了保护听力,应控制噪声不超过90dB 。

4.关于光现象的汉语成语

4.1漆黑一团

《词典》中是这样解释的:形容非常黑暗,没有一点光明。也形容糊里糊涂,一无所知。

从物理学的角度来分析:健康的眼睛能看到物体的条件是有光线射到人的眼睛,这些光线有的是光源本身发出来的光;有的是物体把日光、月光、灯光等环境光反射后射到人的眼睛,不管是哪种情况,人眼把射来的光线反向延长后即得到光源或物体的位置。如果是什么东西也看不到,

当然就是漆黑一团。

4.2一叶障目

《词典》中是这样解释的:一片树叶挡住了眼睛。比喻目光短浅,为局部或暂时的现象所迷惑。

从物理学的角度来分析:光是沿直线传播的。树叶是不透明的物体,光线射到树叶上发生反射,不能射到人的眼睛里去,因此,人眼不能看到远处的物体。

4.3镜花水月

《词典》中是这样解释的:镜中花朵,水中月亮。①比喻可望而不可及的虚幻景象。②也比喻诗文中空灵的意境。

从物理学的角度来分析:镜中的花和水中的月都体现了平面镜成像的物理原理。平面镜成的像都是虚像,因此在镜中看到的花在水中看到的月都是虚像。

中国成语中的物理知识

仔细研究某些汉语成语可以发现,有些汉语成语蕴涵着深刻的物理原理。在物理和语文课堂教学中相互渗

透相关的知识,不仅可使课堂教学生动、活跃,大大地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有利于突破学科本位,淡化学科界限,强化知识渗透。下面就从物理学的角度例析有关的汉语成语。

1.关于力现象的汉语成语

1.1刻舟求剑

《汉语成语词典》)(以下简称《词典》)中是这样解释的:据说从前楚国有一个人过江时把剑掉在水里,他在船沿上剑掉下去的地方刻了记号,等船停下后,他便从刻有记号的地方下水找剑,结果没有找到(见《吕氏春秋·察今》)。比喻拘泥固执,不知道随着情势的变化而变化。从物理学的角度来分析:此人错选了参照物。因船相对剑是运动的,则船和剑的相对位置在不断地发生变化,则确定剑的位置应选择与剑的相对位置不变的物体为参照物,如岸上的石头、树木、花草等。

1.2一泻千里

《词典》中是这样解释的:泻:水急速往下流。本指江河水势汹涌,奔腾直下,后比喻文笔流畅,气势奔放。从物理学的角度来分析:动能和势能可以相互转化,当相对高度越高时,水落到低处转化为的动能越多,动能越多,则速度越大。所以“江河水势汹涌、奔腾直下”的解释突出了江水的流速大。

1.3沉李浮瓜

《词典》中是这样解释的:三国·魏·曹丕《朝歌令吴质书》:“浮甘瓜于清泉,沉朱李于寒水。”指暑天把瓜、李等放在冷水中浸凉后食用。也指暑天在冷水中浸凉后食用的瓜果。

从物理学的角度来分析:为什么不说“沉瓜浮李”呢?因为这种说法违背了客观规律。大家知道,一般瓜类如东瓜、南瓜等内部都有空心部分,正因如此,其重比同体积的水要轻,全部浸没在水中时,F 浮>G 瓜,即瓜类均要上浮。而李子、桃子等果实内均有核仁,因此把它们放入水中时F 浮<G 瓜,会下沉于水底。

因此古人说:“瓜浮李沉”而不说“瓜沉李浮”。

1.4一发千钧

《词典》中是这样解释的:钧:古代以三十斤为一钧,一根头发吊着千钧重物,比喻形式十分危急。

从物理学的角度来分析:一根头发所承受的最大平均拉力只不过1.72牛顿。而1钧(即三十斤)的力相当于150牛顿,1千钧即1.5×105牛顿。很显然这里用了夸张的手法,这种情况怎么能不危急呢?

1.5随波逐流

《词典》中是这样解释的:随波浪而起伏,随流水而漂荡,比喻跟着别人行动。

从物理学的角度来分析:波是由振动产生的,波传播的是能量和振动形式。如果水不流动时,那么漂浮在水面的漂浮物会随着波浪在原来位置

上下振动。如果水是流动的,则漂浮物除振动外,还随着水一起水平流动。即漂浮物既作上下振动,又作水平移动。随波逐流十分准确地描述了这种运动情况。

2.关于热现象的汉语成语

2.1扬汤止沸

《词典》中是这样解释的:汤:开水。反复从锅中舀起开水又倒回去,试图制止水的沸腾。比喻解决问题的办法不彻底,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从物理学的角度来分析:把开水舀起来再倒回去,可以增加水的表面积,从而加快了水的蒸发速度。而蒸发是需要吸热的,由此而降低了温度,可以暂时缓解水的沸腾。但不能解决根本问题。

2.2釜底抽薪

《词典》中是这样解释的:釜:锅。薪:柴草。把锅底的柴火抽掉。比喻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与扬汤止沸是反义词。从物理学的角度来分析:水沸腾是要吸热的。如果把锅底的柴火抽掉,也就停止了给水加热,不能从外界吸收热量,水的沸腾就会马上停止。

2.3抱雪向火

《词典》中是这样解释的:向火:指烤火。抱着雪烤火,当然不会暖和。比喻所做的事和所要达到的目的相反,即使费力、也不会有好结果。从物理学的角度来分析:向火的目的是人体取暖,即吸收热量。而抱着

雪向火,雪不仅会从火源处吸收热量,还会从人体中吸收热量。这样人体不仅不能吸收热量,反而要放出热量。事以愿违,南辕北辙。

2.4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

《词典》中是这样解释的:冰冻三尺,不是一天的寒冷所凝成的。比喻事情由来已久,不是一朝一夕所形成的。

从物理学的角度来分析:水在0℃以下就会结冰。水在结冰的过程中要放热。冰冻三尺必须是长时间的低温环境,使大量的水或冰放热,形成大量的低温的冰。

3.关于声现象的汉语成语

3.1掩耳盗铃

《词典》中是这样解释的:掩:捂。捂住自己的耳朵去偷盗铃铛。《吕氏春秋·自知》记载:有一个人想把一口钟偷回家,但那口钟太大,背不动。于是他就把那口钟砸烂,钟发出了响声,他怕别人听见,就用手把耳朵捂住。人们称此为“掩耳盗钟”。后世多说“掩耳盗铃”。比喻自欺欺人。

从物理学的角度来分析:减少噪声的途径有三条:一是从声源处减弱;二是在传播途径中减弱;三是在人耳处减弱。这个偷铃的人只注意到了在人耳处,且是在自己耳朵处减弱。这样做,别人照样可以听到铃声。很显然,是自欺欺人。

3.2夜深人静

《词典》中是这样解释的:深夜了,人们都安静下来进入了梦乡。

从物理学的角度来分析:深夜,工厂没有机器的轰隆声,农村没有鸡、狗、猫、鸭等各种动物的鸣叫声,也听不到人们大声的喧哗声。此时处在30dB ~40dB 的较理想休息和睡眠的安静环境中,真可谓万籁俱寂。

3.3.震耳欲聋

《词典》中是这样解释的:震得人的耳朵都要聋了。形容声音特别大。从物理学的角度来分析:30dB ~40dB 是较理想的安静环境,超过50dB 就会影响睡眠和休息;70dB 以上会干扰谈话,影响工作效率。长期生活在90dB 以上的噪声环境,会严重影响听力并引起神经衰弱、头疼、血压升高等疾病。如果突然暴露在高达150dB 的噪声环境中,听觉器官会发生急剧外伤,引起鼓膜破裂出血,双耳完全失去听力。“震耳欲聋”的噪声环境当然就是130dB ~150dB 。为了保护听力,应控制噪声不超过90dB 。

4.关于光现象的汉语成语

4.1漆黑一团

《词典》中是这样解释的:形容非常黑暗,没有一点光明。也形容糊里糊涂,一无所知。

从物理学的角度来分析:健康的眼睛能看到物体的条件是有光线射到人的眼睛,这些光线有的是光源本身发出来的光;有的是物体把日光、月光、灯光等环境光反射后射到人的眼睛,不管是哪种情况,人眼把射来的光线反向延长后即得到光源或物体的位置。如果是什么东西也看不到,

当然就是漆黑一团。

4.2一叶障目

《词典》中是这样解释的:一片树叶挡住了眼睛。比喻目光短浅,为局部或暂时的现象所迷惑。

从物理学的角度来分析:光是沿直线传播的。树叶是不透明的物体,光线射到树叶上发生反射,不能射到人的眼睛里去,因此,人眼不能看到远处的物体。

4.3镜花水月

《词典》中是这样解释的:镜中花朵,水中月亮。①比喻可望而不可及的虚幻景象。②也比喻诗文中空灵的意境。

从物理学的角度来分析:镜中的花和水中的月都体现了平面镜成像的物理原理。平面镜成的像都是虚像,因此在镜中看到的花在水中看到的月都是虚像。


相关文章

  • 高中物理演示实验改进思考
  •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高中物理演示实验改进思考 作者:赵相平 来源:<中国校外教育·基教(中旬) >2014年第05期 在高中物理教学中,实验教学是最为主要的教学.学生在进行实验教学的过程中 ...查看


  • 从生活中的成语俗语看无处不在的物理学
  • 从生活中的成语俗语看无处不在的物理学 物理学是人们对自然.社会生活等诸多现象的理论解释.生活之中到处都是物理,可谓是时时有物理,事事有物理.在日常生活当中,我们经常会碰到一些与物理知识有关的现象和问题,我们学习的目的就是要应用:但是,如果不 ...查看


  • "物理趣味知识竞赛"活动方案
  • "物理趣味知识竞赛"活动方案 为推进新课程,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丰富校园文化,提升学生科学素养,培养学生"关注自然,热爱科学"的人文情怀,树立竞争意识.勇于挑战自我.团结协作.好学上进的精神.我校理化生 ...查看


  • 出题名师分析今年中考试题
  • 出题名师分析今年中考试题 (2011-06-17 16:01:05) 转载 标签: 分类: 初升高分析评论攻略 2011年 中考 考题 出题 老师 点评 语文 数学 物理 化学 教育 我市今年中等学校招生考试前天结束了,阅卷工作也立即开始. ...查看


  • 11邓稼先导学案
  • 七年级语文科目导学案(总: 课 题 11 邓稼先 审核人 ) 课型 上课时间 新课 主备人 学习目标 重点难点 1 .了解在人物塑造中对比.烘托等手法的应用,理解其表达效果. 2 .感受邓稼先在崇高民族理想的追求 中所呈现出的 人格力量和奉 ...查看


  • 中考病句修改.成语运用经典习题
  • 中考病句修改经典习题 一.在原句上修改病句 1. 解放前,爸爸和哥哥两人挣来的钱还不够养活一家人的生活. 2. 这次大会上,对工资问题交换了广泛的意见. 3. 我们中学生如果缺乏创新精神,也不能适应知识经济时代的要求. 4. 通过特级老师的 ...查看


  • 中华学生百科全书0053
  • 如何猜谜 猜谜是一项有趣的智力游戏,深受人们欢迎.古人把猜谜称为"射虎",就是把猜谜看做同打虎一样艰难,可见要掌握它的确需下一番功夫. 一.要具有广博的知识 谜语的内容非常广泛,俗话说:"事事皆可入谜.&quo ...查看


  • 利川一中课内比较学活动课后反思案_3
  • 一.考点备课回顾 二.效果反馈记录 后面的一个过程更能充分发挥学生自主.探究.积累的作用,更为有效的掌握知识. 利川一中"课内比较学"活动课后反思案 主讲教师:解占啟 高考复习正确理解和使用熟语(成语)考点的教学反思 ( ...查看


  • 初中必读书目
  • 初中生新课标必读书目 1.初中生必读古诗文50篇 2.二十世纪外国散文精选 3.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4.西游记 5.水浒传 6.朝花夕拾 7.骆驼祥子 8.繁星春水 9.芙蓉镇 10.二十世纪中国散文精选 11.二十世纪中国诗歌精选 12.鲁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