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思 考 我在教授“三位数减三位数(不退位)”时,书上出示的是小朋友的借书的图,然后根据图中的数量关系,得出减法是用加法来验算的. 我看了教材后思考了这样几个问题:1. 这节课里介绍了数量关系,通过数量关系来得出用加法验算减法的方法. 那这节课的重点是什么?数量关系?还是会用加法来验算减法?如果是数量关系的话,那这节课的重点就成了解决实际问题. 2. 书上介绍了用加法来验算减法,那别的验算方法可不可以?本节课需要介绍给学生吗?经过思考和同组的老师商量后,我觉得:1. 本节课是一节计算课,应以学生掌握计算方法为主. 2. 我们本来就说要让每一名学生在课堂上都能得到发展,那就没有必要拘泥于书中介绍的一种方法,如果学生能够感知出其他验算的方法,很好,如果不能,那也不勉强. 有了这些想法后,我又仔细钻研了教材,发现:教材中给出“原有325本书,借出123本,求还剩多少本?”由于这个数量关系,学生在一年级时就有所接触,因此求还剩多少本,学生并不难. 而在后面的验算时,学生就可能会出现一点卡壳. 怎样知道算得对不对?用“还剩的 + 借出 = 原有的”来求. 我觉得学生会出现一些问题. 而且本节课的重点是让学生会用竖式计算三位数减三位数和计算的方法,这数量关系并不是主要的,只是辅佐计算的一个工具而已. 既然只是辅佐计算的一个工具,那何不用学生更容易接受,更容易理解和生活中每天都接触的数量关系来辅佐,使学生更容易接受呢? 二、改 变 【案例】 一、复习导入 二、自主探究算法、算理 师:计算时我们要注意什么? 生: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算起. 师:看来和我们以前学的两位数减两位数的计算方法是一样的. 师:你是怎么算的? 指名说,同桌互说. 师: 663在减号的前面,在减法算式中是什么?(被减数),321在减号的后面,在减法算式中是什么?(减数),342呢?(差) 师:想要知道算得对不对,我们可以怎么办?(验算),怎么验算呢?自己想一想(先给一定时间让生独立想一想)把你的想法和你的同桌说一说. 生讨论,师巡视并看看有几种验算方法. 指名说你是怎么验算的. 生:1. 女生 + 男生 = 总人数 师:其实就是用我们减法中的得数差 + 减数 = 被减数的方法来验算. 同意用这种方法验算的小朋友举手! 生:2. 用总人数 - 女生 = 男生 师:其实就是用我们减法中的被减数 - 减数 = 差的方法来验算. 师:这两种验算方法都可以,我们一般用差 + 减数 = 被减数这种方法来验算. 自己试一试,同时指名上黑板验算. 师:差加减数等于被减数吗?(等于)说明我们的计算是正确的. 如果不等于,那该怎么办?要检查计算过程有没有出错. 通过这个生活情境的创设,学生很容易就得出了要知道算得对不对,直接用“男生人数 + 女生 = 总人数”的方法来验算. 这就完成了书上的要求,会用加法来验算减法. 同时这三个数量关系,学生很容易理解,有的学生就说,除了这样验算还可用“用总人数 - 女生 = 男生”,因为班级里的人被分成了两部分,一部分是女生,一部分是男生,用总人数减去其中一部分就应得到另一部分. 我觉得这种验算方法也是可以的,虽然书上没有提到,但这也是一种不错的验算方法. 我们教师不能拘泥于书本上的内容,只介绍书本上有的知识. 我觉得我创设了一名学生生活中的情境,不但使学生完成了教科书上的既定目标还超出了目标,使学生多学会了一种验算方法,这样很好. 因此我认为,教学时可以对教科书的情境甚至内容进行替换改造,用学生熟悉的感兴趣的贴近他们实际的生活素材来取代,更能换取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一、思 考 我在教授“三位数减三位数(不退位)”时,书上出示的是小朋友的借书的图,然后根据图中的数量关系,得出减法是用加法来验算的. 我看了教材后思考了这样几个问题:1. 这节课里介绍了数量关系,通过数量关系来得出用加法验算减法的方法. 那这节课的重点是什么?数量关系?还是会用加法来验算减法?如果是数量关系的话,那这节课的重点就成了解决实际问题. 2. 书上介绍了用加法来验算减法,那别的验算方法可不可以?本节课需要介绍给学生吗?经过思考和同组的老师商量后,我觉得:1. 本节课是一节计算课,应以学生掌握计算方法为主. 2. 我们本来就说要让每一名学生在课堂上都能得到发展,那就没有必要拘泥于书中介绍的一种方法,如果学生能够感知出其他验算的方法,很好,如果不能,那也不勉强. 有了这些想法后,我又仔细钻研了教材,发现:教材中给出“原有325本书,借出123本,求还剩多少本?”由于这个数量关系,学生在一年级时就有所接触,因此求还剩多少本,学生并不难. 而在后面的验算时,学生就可能会出现一点卡壳. 怎样知道算得对不对?用“还剩的 + 借出 = 原有的”来求. 我觉得学生会出现一些问题. 而且本节课的重点是让学生会用竖式计算三位数减三位数和计算的方法,这数量关系并不是主要的,只是辅佐计算的一个工具而已. 既然只是辅佐计算的一个工具,那何不用学生更容易接受,更容易理解和生活中每天都接触的数量关系来辅佐,使学生更容易接受呢? 二、改 变 【案例】 一、复习导入 二、自主探究算法、算理 师:计算时我们要注意什么? 生: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算起. 师:看来和我们以前学的两位数减两位数的计算方法是一样的. 师:你是怎么算的? 指名说,同桌互说. 师: 663在减号的前面,在减法算式中是什么?(被减数),321在减号的后面,在减法算式中是什么?(减数),342呢?(差) 师:想要知道算得对不对,我们可以怎么办?(验算),怎么验算呢?自己想一想(先给一定时间让生独立想一想)把你的想法和你的同桌说一说. 生讨论,师巡视并看看有几种验算方法. 指名说你是怎么验算的. 生:1. 女生 + 男生 = 总人数 师:其实就是用我们减法中的得数差 + 减数 = 被减数的方法来验算. 同意用这种方法验算的小朋友举手! 生:2. 用总人数 - 女生 = 男生 师:其实就是用我们减法中的被减数 - 减数 = 差的方法来验算. 师:这两种验算方法都可以,我们一般用差 + 减数 = 被减数这种方法来验算. 自己试一试,同时指名上黑板验算. 师:差加减数等于被减数吗?(等于)说明我们的计算是正确的. 如果不等于,那该怎么办?要检查计算过程有没有出错. 通过这个生活情境的创设,学生很容易就得出了要知道算得对不对,直接用“男生人数 + 女生 = 总人数”的方法来验算. 这就完成了书上的要求,会用加法来验算减法. 同时这三个数量关系,学生很容易理解,有的学生就说,除了这样验算还可用“用总人数 - 女生 = 男生”,因为班级里的人被分成了两部分,一部分是女生,一部分是男生,用总人数减去其中一部分就应得到另一部分. 我觉得这种验算方法也是可以的,虽然书上没有提到,但这也是一种不错的验算方法. 我们教师不能拘泥于书本上的内容,只介绍书本上有的知识. 我觉得我创设了一名学生生活中的情境,不但使学生完成了教科书上的既定目标还超出了目标,使学生多学会了一种验算方法,这样很好. 因此我认为,教学时可以对教科书的情境甚至内容进行替换改造,用学生熟悉的感兴趣的贴近他们实际的生活素材来取代,更能换取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