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罗布泊(有改动)阅读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走进罗布泊(有改动)

高建群

  在人满为患的地球上,居然还有一个去处,能让人类失踪(例如彭加木),这地方就是死亡之海罗布泊;足迹踏遍中国的名山大川,无数次地与死神擦肩而过,最后,仍然没有能逃脱命运的劫数(例如余纯顺),吞没探险家的地方,也是死亡之海罗布泊。

  在那遥远的年代里,中国的西部有一座大洋,它的名字叫准噶尔大洋。后来,大洋浓缩成海,叫蒲昌海。再后来,大海浓缩成湖,叫罗布泊(又称罗布淖尔)。1972年尼克松访华,拿出卫星拍摄的照片,告诉中国人,罗布泊已经完全干涸,一滴水也没有了。

  我在罗布泊古湖盆的一个雅丹底下呆了13天。这13天改变了我对世界的许多看法。我感到自己经历了一次死亡和再生,好像佛家的凤凰涅槃木一样。在罗布泊我悟觉了宗教产生的原因,即在凶险的大自然面前,人是如此渺小、卑微、软弱和无助,他需要寻找一种超自然的力量来慰藉自己,于是宗教产生了。我还明白了人类用5000年的时间煞费苦心建立起来的道德和秩序的大厦,其实是幼稚可笑的,是伪善的。在这里什么包装都不需要了,一切都被剥去外壳,只留下本质。罗布泊还让我重新估价一些日常的思维,例如,钱在这里毫无价值;水在这里是第一需要,水在你居住的城市里,也许是两块钱(西安)或7块钱(大连)一吨这样的概念,但是在这里,它是一切。

  楼兰古城位于罗布泊东南岸。这座被考古学家称为沙埋的庞贝城的古城,在1900年被瑞典探险家斯文赫定和他的向导罗布人奥尔得克发现,从而揭开了长达一个世纪的楼兰热和丝绸之路热。这座2000年来只出现在史书中、传说中和浪漫诗人吟唱中的神秘的中亚古城,今天我们已经能够亲历。

  在大约2500年前的时候,欧洲一个古老的种族,在经历一场残酷的战争之后,举国举族向中亚细亚迁徙。他们越过欧亚大陆桥,来到罗布泊岸边。他们发现这里的地貌和他们的故乡爱琴海很相似,于是定居下来。游牧的一支成为大月氏国,农耕渔猎的一支成为楼兰国。

  在扑朔迷离的历史中,楼兰国地面发生过许多传奇。第一个传奇是张骞出使西域,第二个传奇是傅介子千里刺杀楼兰王,第三个传奇是班超在楼兰城火烧匈奴使团。

  当然在这三大传奇之外,还有一个更大的传奇,这就是李陵的兵败匈奴。李陵率3000疲兵归降匈奴,司马迁为之辩护,于是被汉武帝处以宫刑。失去男根的司马迁蒙羞愤而疾书,于是有了“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中华第一大书《史记》的出现。你看,楼兰竟是如此深入地切入我们的历史和文化中。

  现在的楼兰、现今的罗布泊还有几十个大谜,这些谜有待后来的探险家们揭开。

  走进罗布泊,走进楼兰,走进中亚细亚的各种大神秘。走进地球的一个死角。我们的古人说,“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古人还说,“过而知之”,意思是说经历过,你才会知道。

问题:

1.作者写第一段的目的是什么?

2.你怎样评价作者在第三段里表达的关于对世界的新看法?

3.这篇散文写了罗布泊的一些什么?

4.你认为本文的写作目的是什么?

5.读完此文,你对罗布泊的感受是什么?

阅读答案:

答案:

解析:

  1.引出描写对象——罗布泊,突出罗布泊死亡之海的特点。解析:要考虑本段和全文的关系;还要分析本段在表达上的作用。

  2.这是作者在罗布泊呆了十几天之后的看法,是特定时间和空间里的产物。他的看法的前提和基础是在罗布泊这样一个最凶险的地方,是站在人的最原始的生存层面上来看待世界的。从大自然的不可战胜的角度来看,宗教的确可起到慰藉人的作用;从人处于罗布泊这样一个连生命都难以保障的地方来看,人的最基本的需求是生命,是无须什么道德和秩序的,因为道德和秩序在这里是没有什么意义的;从对生命的重要性的角度而言,在这里钱的确是毫无价值的,而水却是最重要的。因而作者的看法有其特殊的相对性,不可看成是适用于一切的时间地点和事物。解析:要“知人论世”,辨证地联系地全面地看问题。

  3.写了罗布泊现实的凶险,罗布泊的来历,个人走进罗布泊的感受,罗布泊中的楼兰王国及其变迁、传奇及其未解之谜。解析:要在理解文本的基础上分析和概括。

  4.把自己走进罗布泊后对罗布泊的了解及感受介绍出来,引起人们对罗布泊的关注。

  解析:结合题目及文中的个别词句解答。

  5.沧海桑田,历史悠久,神秘奇特,荒凉凶险。解析:要对文章所写内容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体会罗布泊的特点。

  赏析:

  文章采用概述的手法写了走进罗布泊后对罗布泊的了解及自己对罗布泊的感受,展现了我国大西北这个历经沧海桑田而又神秘奇特荒凉凶险的地方的特色,说明了经历过才会了解的道理。在表现我国大西北地方风物的特点上,本文与作者的《西地平线上的三次落日》是一样的,但是所描写的对象不一样,事物具体的特点也不一样。本文表现的是罗布泊的自然和人文的变迁,是罗布泊的神秘奇特和荒凉凶险,是作者对罗布泊的独特感受;而《西地平线上的三次落日》表现的是西地平线上的落日的悲壮的美,是与之有关的人事的令人肃然起敬的美。艺术上本文侧重粗线条的勾勒,展现概貌;《西地平线上的三次落日》则是工笔细描,穿插感受和联想,丰富和拓展文意。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走进罗布泊(有改动)

高建群

  在人满为患的地球上,居然还有一个去处,能让人类失踪(例如彭加木),这地方就是死亡之海罗布泊;足迹踏遍中国的名山大川,无数次地与死神擦肩而过,最后,仍然没有能逃脱命运的劫数(例如余纯顺),吞没探险家的地方,也是死亡之海罗布泊。

  在那遥远的年代里,中国的西部有一座大洋,它的名字叫准噶尔大洋。后来,大洋浓缩成海,叫蒲昌海。再后来,大海浓缩成湖,叫罗布泊(又称罗布淖尔)。1972年尼克松访华,拿出卫星拍摄的照片,告诉中国人,罗布泊已经完全干涸,一滴水也没有了。

  我在罗布泊古湖盆的一个雅丹底下呆了13天。这13天改变了我对世界的许多看法。我感到自己经历了一次死亡和再生,好像佛家的凤凰涅槃木一样。在罗布泊我悟觉了宗教产生的原因,即在凶险的大自然面前,人是如此渺小、卑微、软弱和无助,他需要寻找一种超自然的力量来慰藉自己,于是宗教产生了。我还明白了人类用5000年的时间煞费苦心建立起来的道德和秩序的大厦,其实是幼稚可笑的,是伪善的。在这里什么包装都不需要了,一切都被剥去外壳,只留下本质。罗布泊还让我重新估价一些日常的思维,例如,钱在这里毫无价值;水在这里是第一需要,水在你居住的城市里,也许是两块钱(西安)或7块钱(大连)一吨这样的概念,但是在这里,它是一切。

  楼兰古城位于罗布泊东南岸。这座被考古学家称为沙埋的庞贝城的古城,在1900年被瑞典探险家斯文赫定和他的向导罗布人奥尔得克发现,从而揭开了长达一个世纪的楼兰热和丝绸之路热。这座2000年来只出现在史书中、传说中和浪漫诗人吟唱中的神秘的中亚古城,今天我们已经能够亲历。

  在大约2500年前的时候,欧洲一个古老的种族,在经历一场残酷的战争之后,举国举族向中亚细亚迁徙。他们越过欧亚大陆桥,来到罗布泊岸边。他们发现这里的地貌和他们的故乡爱琴海很相似,于是定居下来。游牧的一支成为大月氏国,农耕渔猎的一支成为楼兰国。

  在扑朔迷离的历史中,楼兰国地面发生过许多传奇。第一个传奇是张骞出使西域,第二个传奇是傅介子千里刺杀楼兰王,第三个传奇是班超在楼兰城火烧匈奴使团。

  当然在这三大传奇之外,还有一个更大的传奇,这就是李陵的兵败匈奴。李陵率3000疲兵归降匈奴,司马迁为之辩护,于是被汉武帝处以宫刑。失去男根的司马迁蒙羞愤而疾书,于是有了“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中华第一大书《史记》的出现。你看,楼兰竟是如此深入地切入我们的历史和文化中。

  现在的楼兰、现今的罗布泊还有几十个大谜,这些谜有待后来的探险家们揭开。

  走进罗布泊,走进楼兰,走进中亚细亚的各种大神秘。走进地球的一个死角。我们的古人说,“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古人还说,“过而知之”,意思是说经历过,你才会知道。

问题:

1.作者写第一段的目的是什么?

2.你怎样评价作者在第三段里表达的关于对世界的新看法?

3.这篇散文写了罗布泊的一些什么?

4.你认为本文的写作目的是什么?

5.读完此文,你对罗布泊的感受是什么?

阅读答案:

答案:

解析:

  1.引出描写对象——罗布泊,突出罗布泊死亡之海的特点。解析:要考虑本段和全文的关系;还要分析本段在表达上的作用。

  2.这是作者在罗布泊呆了十几天之后的看法,是特定时间和空间里的产物。他的看法的前提和基础是在罗布泊这样一个最凶险的地方,是站在人的最原始的生存层面上来看待世界的。从大自然的不可战胜的角度来看,宗教的确可起到慰藉人的作用;从人处于罗布泊这样一个连生命都难以保障的地方来看,人的最基本的需求是生命,是无须什么道德和秩序的,因为道德和秩序在这里是没有什么意义的;从对生命的重要性的角度而言,在这里钱的确是毫无价值的,而水却是最重要的。因而作者的看法有其特殊的相对性,不可看成是适用于一切的时间地点和事物。解析:要“知人论世”,辨证地联系地全面地看问题。

  3.写了罗布泊现实的凶险,罗布泊的来历,个人走进罗布泊的感受,罗布泊中的楼兰王国及其变迁、传奇及其未解之谜。解析:要在理解文本的基础上分析和概括。

  4.把自己走进罗布泊后对罗布泊的了解及感受介绍出来,引起人们对罗布泊的关注。

  解析:结合题目及文中的个别词句解答。

  5.沧海桑田,历史悠久,神秘奇特,荒凉凶险。解析:要对文章所写内容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体会罗布泊的特点。

  赏析:

  文章采用概述的手法写了走进罗布泊后对罗布泊的了解及自己对罗布泊的感受,展现了我国大西北这个历经沧海桑田而又神秘奇特荒凉凶险的地方的特色,说明了经历过才会了解的道理。在表现我国大西北地方风物的特点上,本文与作者的《西地平线上的三次落日》是一样的,但是所描写的对象不一样,事物具体的特点也不一样。本文表现的是罗布泊的自然和人文的变迁,是罗布泊的神秘奇特和荒凉凶险,是作者对罗布泊的独特感受;而《西地平线上的三次落日》表现的是西地平线上的落日的悲壮的美,是与之有关的人事的令人肃然起敬的美。艺术上本文侧重粗线条的勾勒,展现概貌;《西地平线上的三次落日》则是工笔细描,穿插感受和联想,丰富和拓展文意。


相关文章

  • 旅游景点相关说明文阅读
  • 张永禄<五彩滩:上帝打翻的调色盘> ①在中国内陆有一种奇特的地理景观,其地貌特征表现为断续延伸的土墩,间隔分布的地貌组合,被称为雅丹地貌,雅丹地貌是在干旱.大风环境下形成的一种风蚀地貌类型. ②五彩滩又称五彩河岸,位于新疆阿勒泰 ...查看


  • 罗布泊,消逝的仙湖 教 学 设 计 1
  • 教 学 设 计 课题 罗布泊,消逝的仙湖 课时 二课时 主备 教学目标 1.积累词语,掌握"萧瑟.和煦.干涸.吞噬.裸露"的读音.字形.词义并学会运用.2.了解报告文学的文体特征.  3.了解罗布泊消逝的原因,理解作者强 ...查看


  •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学案及答案
  •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学案及答案 学习目标 1.学习文章优美的语言中内含丰富的哲理. 2.理解作者采用第一人称,借助丰富的想像,表现出对人生的思考. 学习重点.难点 1.朗读课文,体会感情. 2.理解作者笔下的海浪和雨的形象. 学习过程 第 ...查看


  • [儿行千里]阅读练习与答案
  • 儿行千里 我第一次骑单车穿越中国的途中,母亲还不时将一封封家书提前寄到我将到达的地方,好让我每次到达一个陌生的城镇,都会收到家人的问候,它温暖了我一程又一程.每次风尘仆仆地归来时,我的背囊里总塞有一摞沉甸甸的家书. 在一座乡村,一个农妇的儿 ...查看


  • 2014高考语文试卷--广东卷(word版)
  • 2014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广东卷) 语 文 本试卷共8页,24小题,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 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将自己姓名和考生号.考场号.座位号 填写在答题卡上.用2B铅笔将试卷 ...查看


  • 2013年语文中考题及答案
  • 机密★启用前 2013年广东省初中毕业生学业考试 语 文 说明:1.全卷共6页,满分120分.考试用时120分钟. 2.答卷前,考生务必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将自己的姓名和准考证号.试室号. 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3.答题必须用黑色字迹 ...查看


  • 广东省东莞市2013年中考语文试题及答案
  • 2013年广东省初中毕业生学业考试 语 文 说明:1.全卷共6页,满分120分.考试用时120分钟. 2.答卷前,考生务必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将自己的姓名和准考证号.试室号. 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3.答题必须用黑色字迹钢笔或签字笔作 ...查看


  • 中考语文试卷3
  • 交流试题会员交流资料2008 年西安市中考模拟试题语文(满分:120 分,时间:150 分钟)一.积累与运用(16 分)1.古诗文默写.(8分) (1)必做题.(4分) 游山西村 [宋]陆游(2)选做题(任选两题,如果多做,以①②两题为准) ...查看


  • 穿越罗布泊繁华逝去车辙再起
  • "广袤三百里,其水亭居,冬夏不增减",曾经的罗布泊,是我国第二大咸水湖,高度文明的古楼兰曾在这里上演惊艳的繁华.沧海桑田,随着湖泊渐碱化.萎缩以至干涸,这里最终变成一望无际的沙丘碎石之地,城墙楼台陷入一片黄沙不见.古往今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