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少时,母亲曾经骑车走很远帮我买到那本《钢铁是怎样炼成的》,那时候的我,并不晓得那书里不仅仅有励志的故事,更有父母亲对于孩子的期冀。在很多人的人生轨迹中,相信那样一本书都曾经起到或重要或间接的作用,对于我,那是儿时最美好的记忆之一。
若干年后,初次拾起《浙商是怎样炼成的》,那些关于创富商帮的故事和那些激励所有年轻创业者的话语,让人印象深刻。选择推荐这本书给大家,并不是因为它曾经红遍大江南北,而是因为,浙商的成功背后有太多真实的辛酸,在无数鲜花和掌声的背后,是默默无声的忍辱负重和身挑千斤重的艰辛付出……
一方水土一方人
当李开复亲手提着行李奔波在中国的大江南北四处进行创业演讲,当越来越多成熟或者不成熟的创业者们开始走上电视去推销自己,当人们开始越来越期望这个世界能够给予自己更多回报的时候,有这样一群人,他们成为了这个时代许多人心中的榜样。
他们用勤奋和智慧从草根一路扶摇直上成为今天的成功人士,他们的为人处事、创业守业、用人留人、创新发展的故事与心得,可以为每一位有志于经商、有志于成功人士提供指导,他们,就是传说中的浙商。
在当今中国各大商帮中,浙商不仅是人气最旺的创富商帮,且已经成为全国人数最多、分布最广、影响最大的创业群体,在这其中,有许多都是纺织行业的精英。在2005年《福布斯》400位中国富豪榜中,浙商有74位。其中,网易的丁磊、复兴集团的郭广昌和盛大网络的陈天桥分别以102.63亿元、88.70亿和81亿元的资产名列第三、七、九位。而涉及纺织行业的也有近20家。
本书的作者杨宏建先生认为,浙江人生来就是商人,这与他们所处的地理位置有很大关系。浙江位于太湖以南,东濒东海。浙江,是古时对钱塘江的称呼。钱塘江是浙江省内最大的河流。钱塘江的潮水是浙江闻名的景观。当潮水袭来时,往往潮头壁立,波涛汹涌,有如万马奔腾,蔚为壮观。这是因为钱塘江的江口呈喇叭形,向内逐渐浅狭,潮水袭来时受到地形约束而形成钱塘潮。也许是这种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的影响,生活在这块神奇土地上的浙江人自古就有了经商的意识。早就东汉时期,浙江就已经出现了规模较大的水利工程,煮盐业、制瓷业达到了相当的水平。而自上20世纪80年代以来,改革开放的大门刚打开,浙江人就率先投入市场经济大潮。温州商人章华妹成为中国第一份个体工商营业执照申领者,她的营业执照是工商证字第10101号。本书中,作者杨宏建给予了浙商非常高的评价,一方水土造就一方人,浙商,勤于思,善于言,更敏于行,是浙江一大财富。《浙商制造――草根版MBA》的作者杨轶清曾经这样评价浙商:“浙商是全国人数最多、比例最高、分布最广、影响最大的经营者群体。敢为天下先,敢争天下强。浙商的创业欲望和创业能力,就是一种资源和竞争力。譬如在‘鸡毛换糖’的发源地义乌廿三里镇,本地人口中外出经商的人就超过了留守当地的人。正是这样一批浙商走南闯北,构成中国最庞大的‘游商部落’。”
德力西集团董事局主席胡成中这样总结浙商精神:“饥渴”理论、“四千”精神和“两板”作风。“四千”精神和“两板”作风已经广为人知(“四千”即千方百计、千辛万苦、千言万语、千山万水,“两板”即白天当老板、晚上睡地板),而所谓“饥渴”理论,胡成中解释,因为浙江人多地少,大部分农民洗脚上岸,“有饭吃饭,有水喝水,只要能填饱肚子就行”。他认为这其实是浙江人的一切从实际出发的精神。“浙江人实际上是逼出来的,闯出来的,苦出来的。穷的人不开心,闲的人不自在,大家个个都想创业。”
在书中,称赞的话语没有间断过,仿佛真的如许多人所说,浙江人“鼻子也能闻出商机”,是天生的“市场派”。然而在敏锐的嗅觉背后还有众多不为人知的……
做企业,其实就是做人
为什么浙商能够成功?为什么新一代浙商能够再创辉煌?在许多人看来,要成为一个成功的商人或者企业家,必须具备一些特别的才能和天赋,不是一般人就能做到的。然而,书中浙商们的成功经验告诉我们,做企业首先要学会做人。这是浙商的商道,也是浙商的精髓,是新一代浙商的全新思维。
著名经济学家钟朋荣对浙江商人的市场意识非常感叹。他认为:“浙江商人都有比较强的市场意识,很会寻找机会,作为商人来说这是十分重要的。其次,浙商有着一股不屈不挠的拼搏精神,他们永不满足。在浙商眼里,没有办不成的事,而且还喜欢不断地给自己设定新的目标,不等不靠,相信市场,相信自己,因此浙商的自立性比较强。”
正泰集团董事长南存辉一语道破了浙商的成功秘诀:“关于成功经验,可用四句话概括心得:诚信经营――不要投机取巧,不管是对合作伙伴,对经营客户,还是对民族,对国家。以人为本――对内对外都要有良好的人际关系。不好高骛远――要立足实际。不断创新一首先是观念的创新,因为很多事情只怕你想不到。”
宁波博洋服饰有限公司总经理吴惠君则认为,当一些成功的商人或者企业家出现在媒体中时,大部分人对他们都是非常羡慕和崇敬的,因为在他们看来,要成为一个成功的商人或者企业家,必须具备一些特殊的才能和天赋。不是一般人就能够成为成功的商人和企业家的。事实上,经商、做企业并不像常人所说的那么困难:任何一个会做人的人,都能够经商创业。
书中讲到,青春宝集团董事长冯根生常说起一件奇怪的事:“当年我在胡庆余堂当学徒时,扫地经常捡到钱。我捡到的钱,第二天一早交给师傅。大概一年多后,就基本捡不到钱了。
十几年以后,冯根生的师傅已经年过八十。快去世时,冯根生最后一次去看他,师傅把他叫到床边说:“根生啊,有件事今天我该告诉你了。”冯根生很疑惑,不知道是什么事。师傅说:“你在当学徒时,扫地时捡到钱,都交给我了,今天我告诉你,这是老板要考你,一共试了你15次,你每次都交。15次以后,老板就说,这个小孩是诚实的,他捡来的钱都不要,还会去偷吗?”“这时我才知道,原来是在考我。”冯根生感触颇深:“我14岁就离开祖母去当学徒,路上祖母告诉我一句话:一定要规规矩矩做人。认认真真工作。规规矩矩做人,老板给你的钱你拿,老板不给你的钱,你一分钱都不能去碰它,这就叫廉政;认认真真工作,就是勤劳;也就是现在对干部的要求――廉政勤劳。旧社会教育的语言不同,性质是一样的,廉政勤劳就是我做人的道理。事实正是如此,善于做人的人,在商场上同样能游刃有余;不善做人的人,在商场中往往需要付出较高的代价,还不一定能成功。
做企业家 胆识和诚信最重要
目前,新浙商已经成为中国商界一股重要力量,他们走南闯北,不仅在全国各地表现出了极大的竞争力,而且以一种独有的创业精神享誉海外,展示了“中国人力量所在”(温家宝总理语)。从北京、上海、广州、成都等大
都市到乌鲁木齐、拉萨、呼和浩特、哈尔滨等边远城市,到处都有操浙江口音的商人和投资者。各地都有诸如“浙江村”、“温州路”、“义乌街”、“台州路”等浙江人群居之所,这其中,多数是个体生意者和民营企业。在全国,有500万浙江人常驻在外,有300万浙江人在国外做生意。作为商人的一个群体,新浙商不仅创造了财富,而且为全国商人提供了一套可学可操作的经商哲学。
如何做好企业?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经营者。而《浙商是怎样炼成的》正好为我们提供了这样一本学习指南。著名经济学家吴敬琏认为,新一代浙商一个显著的特点是具有“炽烈的企业家精神”,他们既聪明又肯吃苦,敢冒风险,敢为人先。
通用前总裁韦尔奇说:“胆识是经商的第一关键。”有些人,想到什么就去做什么,尽管经过自身的努力,没有实现目标,但是,他不会有遗憾。而有些人尽管不时想到一些好点子,但是,他没有胆量去做,结果,留给他的永远是遗憾。胆识是胆量与见识的结合。拿破仑说:“一个优秀的指挥员,他的勇气与见识应该好比等边三角形的两条边,应该平衡发展,不可偏废。”在现实生活中,许多人习惯于在别人成功之后不无遗憾的说:“其实我也想到了,只可惜我没有像他那么去做,要不,我也会成功的。”这说明,你看到了机遇,就应该立即行动,没有行动,只能证明你缺乏胆识。胆识是经商的第一关键,缺乏胆识也就选择了与成功擦肩而过,留下的是终身的遗憾。
浙商中最出名的敢为人先、“第一个吃螃蟹”的人,是均瑶乳品公司老总王均瑶。1991年春节前,王均瑶和一些温州老乡从湖南包大巴车回家过年。在翻山越岭的漫长路程中,王均瑶抱怨了一句“汽车太慢”。一位老乡开玩笑说:“飞机快,你坐飞机回去好了”。这样一句玩笑,竟然激起了王均瑶的野心,他想:是啊,我为什么不能包飞机呢?随后,王均遥做了详细的客源调查,并向民航局递交了一份构思严密、数据可靠的可行性报告。据说,他同时带过去的还有几十万元现金――那是包机用的。谈到如何成为一名优秀的企业家时,浙江宏达制衣有限公司董事长徐国生则认为,企业家最重要的品质就是“诚信”。他说,“我认为最重要的就是诚信做人,诚信做事。平时我对员工也是这么要求的,做企业不是一天两天的事,做企业同样也需要别人的帮助,只有诚信才能维持长期的合作。”对于这一点,浙江青春宝集团董事长冯根生深表赞同,他认为,“凡是浙江出去的都讲诚信,我认为这个就是浙江精神。”在他眼中,诚信往往能够带来更大的财富。“浙商过去就是以宁波帮、绍兴帮为代表的,之所以影响全国,就是因为讲诚信。但现在光讲诚信是不够的,现在新的浙商加上了温州的、台州的,敢冲、敢拼、敢为人先,不怕苦、不怕累,这是新浙商精神,再加上我们老浙商的诚信,这就形成了一个在全国影响极大的浙商精神。”
得人则兴 失人则毁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指出:“一个社会不能没有商人,近现代社会更是如此。商人、商品和商业资本是推动社会发展的积极因素。商人可以存在于任何社会微小的缝隙中,为自己开辟出一个活动的大天地,这种顽强的生命力遇到适当的机会便会勃发出旺盛的生机,以致在一定历史时期里,商人可以产生压倒一切的影响。”因此,经商是一种社会需要,是一种自我发展的需要。
当伊拉克战争快要结束,大家的目光依然集中在谁是最后的胜利者时,浙江商人却已经在伊拉克的大门口期盼伊拉克重建带来的商机。这似乎是对浙商总是比别人快半拍的最好描述。
上海本原企业咨询研究所所长、“浙商研究所”所长沈玉龙在谈到浙商的成功时表示:“浙江人会做生意,可谓无孔不入;第二,浙江人会做管理;第三,浙江人会盘活人力资源。”在浙商看来,人才是企业发展的根本。正泰集团董事长南存辉认为,企业的“企”字,是由“人”和“止”组成的,而且“人”字在上,无“人”则“止”。一个企业要发展,关键在人,没有人,或者人心涣散,必然停滞不前。所以,我们必须重视人的工作,重视引进和培育各类优秀人才,尊重他们,善待他们,给他们提供大显身手的舞台,并将之视为企业最宝贵的财富!华人首富李嘉诚也说过:“假如今日,如果没有那么多人替我办事,我就算有三头六臂,也没有办法应付那么多的事情,所以成就事业最关键的是要有人能够帮助你,乐意跟你工作,这就是我的哲学。”
浙商们自身往往出身贫寒,从小缺乏学习的机会,没有很高的学历,导致许多浙商的知识跟不上市场的发展,他们的创业都是从苦难中过来的。但是。这些在实践中成长起来的企业家们却深深地懂得,市场竞争实际上是科技的竞争,而科技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从某种意义上讲,人才是企业生存的关键,人才就是钱财,只有高水平的人才,才会有高水平的企业。他们认为,只要诚心寻找人才,认真用好人才,对于他们来说,都可以使企业走上良好的发展之路。
浙江万向集团董事局主席兼党委书记鲁冠球说:“按照企业发展四阶段,我有四步定位。第一步就是管产品生产。那个时候,是市场短缺的时候,只要解决技术问题,把产品做出来、推向市场就可以了。第二步是管产品经营。进入到了20世纪80年代之后,正值改革开放之际,如果要抓产品经营,抓推销员,这就要研究市场。到80年代后期,搞成集团的时候,就开始搞资本运营了,这是第三步。现在就要搞人力资本经营,管人、经营人了,这是第四步。现在,我主要考虑公司领导人选。只要人选好,就能产生效益;否则,物色不好,就亏本了。所以,我现在去管人了,经营人了。关于做人的工作,最早开始,我们搞企业时,人的工作是党支部书记的事。后来,我们提出‘两袋投入’,即‘脑袋’、‘口袋’投入。现在,我们就要造就人、发现人、培养人,真正培养一个企业家群体。”
鲁冠球强调,搞企业的,就是要抓住“三个本”。一是人本,二是资本,三是成本。尤其是“人本”,“人本管理”的事情很多。他曾经举过一个例子:“我有一个鳗鱼场,搞了8年,就是搞不上去,后来换了一个人,就有钱赚了。所以说,就是人的因素第一,人是最重要的资本。过去我们凭体力赚了点小钱,现在要凭智力赚大钱;这里面的人就有智慧的因素。现在信息社会,你就要凭智慧,社会在发展,时代在发展,企业如何跟上它?就是人力资本要跟上。人力资本跟不上,多大的资产也要毁于一旦。”正可谓得人则兴,失人则毁。故首简才,次论政体也。
求发展,创新是关键
许多刚开始创业经商的人,总是习惯于别人做什么,我也做什么,别人做什么挣钱,我也做什么挣钱。殊不知,市场是变幻莫测的,你要抓住消费者的眼球,必须要有与别人不一样的地方。杭州世翔信息技术有限公司总裁程诚谈起创新时表示,“做生意主要有三种方式:一是创新,二是改进,三是跟风。创新吃的就是‘一招鲜’,虽然不易,一旦使出来,却费力少而收获大;改进是在别人的基础上做得更好,虽不易造成轰动,后劲却很足;跟风是跟在别人后面亦步亦趋,这样做起来较容易,风险也较小,但这样和吃人的残羹冷饭差不多,收获有限。若想从小做大,最低限度应持改进的态度,不能老跟风,若有机会,也不妨创创新,来一个‘一招鲜,吃遍天’。”有人说:第一个做的人是天才,第二个做的人是庸才,第三个做的人是蠢材。这句话用在经商中再恰当不过了。
可见,当有些人在哀叹经商失败的时候,是不是也得考虑一下自己的视角是不是过于大众化,经营方法缺乏特色?经商就应该有自己的特色,没有特色就很难在商场上发展,结果只能维持在收支平衡的边缘。只有从一开始就不是盲目跟风,做与别人不一样的事情,然后坚定地做下去,就一定能够成功。
书中讲到,浙江商人也非常注重脚踏实地的务实精神,他们总是从市场需求出发。浙商最喜欢说的一句话就是:“用事实说话,用效果说话。”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很多大事业的成功都是从一点点小的事情做起的。在生活中很多人失败就在于他们心中总是抱有很大的幻想、很大的目标,而对于眼前的工作却看得很简单,不努力去做,结果导致了失败。也许对于读者而言,这样听上去千篇一律,却绝对是人生宝典的话语,才是最值得我们去铭记的。
年少时,母亲曾经骑车走很远帮我买到那本《钢铁是怎样炼成的》,那时候的我,并不晓得那书里不仅仅有励志的故事,更有父母亲对于孩子的期冀。在很多人的人生轨迹中,相信那样一本书都曾经起到或重要或间接的作用,对于我,那是儿时最美好的记忆之一。
若干年后,初次拾起《浙商是怎样炼成的》,那些关于创富商帮的故事和那些激励所有年轻创业者的话语,让人印象深刻。选择推荐这本书给大家,并不是因为它曾经红遍大江南北,而是因为,浙商的成功背后有太多真实的辛酸,在无数鲜花和掌声的背后,是默默无声的忍辱负重和身挑千斤重的艰辛付出……
一方水土一方人
当李开复亲手提着行李奔波在中国的大江南北四处进行创业演讲,当越来越多成熟或者不成熟的创业者们开始走上电视去推销自己,当人们开始越来越期望这个世界能够给予自己更多回报的时候,有这样一群人,他们成为了这个时代许多人心中的榜样。
他们用勤奋和智慧从草根一路扶摇直上成为今天的成功人士,他们的为人处事、创业守业、用人留人、创新发展的故事与心得,可以为每一位有志于经商、有志于成功人士提供指导,他们,就是传说中的浙商。
在当今中国各大商帮中,浙商不仅是人气最旺的创富商帮,且已经成为全国人数最多、分布最广、影响最大的创业群体,在这其中,有许多都是纺织行业的精英。在2005年《福布斯》400位中国富豪榜中,浙商有74位。其中,网易的丁磊、复兴集团的郭广昌和盛大网络的陈天桥分别以102.63亿元、88.70亿和81亿元的资产名列第三、七、九位。而涉及纺织行业的也有近20家。
本书的作者杨宏建先生认为,浙江人生来就是商人,这与他们所处的地理位置有很大关系。浙江位于太湖以南,东濒东海。浙江,是古时对钱塘江的称呼。钱塘江是浙江省内最大的河流。钱塘江的潮水是浙江闻名的景观。当潮水袭来时,往往潮头壁立,波涛汹涌,有如万马奔腾,蔚为壮观。这是因为钱塘江的江口呈喇叭形,向内逐渐浅狭,潮水袭来时受到地形约束而形成钱塘潮。也许是这种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的影响,生活在这块神奇土地上的浙江人自古就有了经商的意识。早就东汉时期,浙江就已经出现了规模较大的水利工程,煮盐业、制瓷业达到了相当的水平。而自上20世纪80年代以来,改革开放的大门刚打开,浙江人就率先投入市场经济大潮。温州商人章华妹成为中国第一份个体工商营业执照申领者,她的营业执照是工商证字第10101号。本书中,作者杨宏建给予了浙商非常高的评价,一方水土造就一方人,浙商,勤于思,善于言,更敏于行,是浙江一大财富。《浙商制造――草根版MBA》的作者杨轶清曾经这样评价浙商:“浙商是全国人数最多、比例最高、分布最广、影响最大的经营者群体。敢为天下先,敢争天下强。浙商的创业欲望和创业能力,就是一种资源和竞争力。譬如在‘鸡毛换糖’的发源地义乌廿三里镇,本地人口中外出经商的人就超过了留守当地的人。正是这样一批浙商走南闯北,构成中国最庞大的‘游商部落’。”
德力西集团董事局主席胡成中这样总结浙商精神:“饥渴”理论、“四千”精神和“两板”作风。“四千”精神和“两板”作风已经广为人知(“四千”即千方百计、千辛万苦、千言万语、千山万水,“两板”即白天当老板、晚上睡地板),而所谓“饥渴”理论,胡成中解释,因为浙江人多地少,大部分农民洗脚上岸,“有饭吃饭,有水喝水,只要能填饱肚子就行”。他认为这其实是浙江人的一切从实际出发的精神。“浙江人实际上是逼出来的,闯出来的,苦出来的。穷的人不开心,闲的人不自在,大家个个都想创业。”
在书中,称赞的话语没有间断过,仿佛真的如许多人所说,浙江人“鼻子也能闻出商机”,是天生的“市场派”。然而在敏锐的嗅觉背后还有众多不为人知的……
做企业,其实就是做人
为什么浙商能够成功?为什么新一代浙商能够再创辉煌?在许多人看来,要成为一个成功的商人或者企业家,必须具备一些特别的才能和天赋,不是一般人就能做到的。然而,书中浙商们的成功经验告诉我们,做企业首先要学会做人。这是浙商的商道,也是浙商的精髓,是新一代浙商的全新思维。
著名经济学家钟朋荣对浙江商人的市场意识非常感叹。他认为:“浙江商人都有比较强的市场意识,很会寻找机会,作为商人来说这是十分重要的。其次,浙商有着一股不屈不挠的拼搏精神,他们永不满足。在浙商眼里,没有办不成的事,而且还喜欢不断地给自己设定新的目标,不等不靠,相信市场,相信自己,因此浙商的自立性比较强。”
正泰集团董事长南存辉一语道破了浙商的成功秘诀:“关于成功经验,可用四句话概括心得:诚信经营――不要投机取巧,不管是对合作伙伴,对经营客户,还是对民族,对国家。以人为本――对内对外都要有良好的人际关系。不好高骛远――要立足实际。不断创新一首先是观念的创新,因为很多事情只怕你想不到。”
宁波博洋服饰有限公司总经理吴惠君则认为,当一些成功的商人或者企业家出现在媒体中时,大部分人对他们都是非常羡慕和崇敬的,因为在他们看来,要成为一个成功的商人或者企业家,必须具备一些特殊的才能和天赋。不是一般人就能够成为成功的商人和企业家的。事实上,经商、做企业并不像常人所说的那么困难:任何一个会做人的人,都能够经商创业。
书中讲到,青春宝集团董事长冯根生常说起一件奇怪的事:“当年我在胡庆余堂当学徒时,扫地经常捡到钱。我捡到的钱,第二天一早交给师傅。大概一年多后,就基本捡不到钱了。
十几年以后,冯根生的师傅已经年过八十。快去世时,冯根生最后一次去看他,师傅把他叫到床边说:“根生啊,有件事今天我该告诉你了。”冯根生很疑惑,不知道是什么事。师傅说:“你在当学徒时,扫地时捡到钱,都交给我了,今天我告诉你,这是老板要考你,一共试了你15次,你每次都交。15次以后,老板就说,这个小孩是诚实的,他捡来的钱都不要,还会去偷吗?”“这时我才知道,原来是在考我。”冯根生感触颇深:“我14岁就离开祖母去当学徒,路上祖母告诉我一句话:一定要规规矩矩做人。认认真真工作。规规矩矩做人,老板给你的钱你拿,老板不给你的钱,你一分钱都不能去碰它,这就叫廉政;认认真真工作,就是勤劳;也就是现在对干部的要求――廉政勤劳。旧社会教育的语言不同,性质是一样的,廉政勤劳就是我做人的道理。事实正是如此,善于做人的人,在商场上同样能游刃有余;不善做人的人,在商场中往往需要付出较高的代价,还不一定能成功。
做企业家 胆识和诚信最重要
目前,新浙商已经成为中国商界一股重要力量,他们走南闯北,不仅在全国各地表现出了极大的竞争力,而且以一种独有的创业精神享誉海外,展示了“中国人力量所在”(温家宝总理语)。从北京、上海、广州、成都等大
都市到乌鲁木齐、拉萨、呼和浩特、哈尔滨等边远城市,到处都有操浙江口音的商人和投资者。各地都有诸如“浙江村”、“温州路”、“义乌街”、“台州路”等浙江人群居之所,这其中,多数是个体生意者和民营企业。在全国,有500万浙江人常驻在外,有300万浙江人在国外做生意。作为商人的一个群体,新浙商不仅创造了财富,而且为全国商人提供了一套可学可操作的经商哲学。
如何做好企业?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经营者。而《浙商是怎样炼成的》正好为我们提供了这样一本学习指南。著名经济学家吴敬琏认为,新一代浙商一个显著的特点是具有“炽烈的企业家精神”,他们既聪明又肯吃苦,敢冒风险,敢为人先。
通用前总裁韦尔奇说:“胆识是经商的第一关键。”有些人,想到什么就去做什么,尽管经过自身的努力,没有实现目标,但是,他不会有遗憾。而有些人尽管不时想到一些好点子,但是,他没有胆量去做,结果,留给他的永远是遗憾。胆识是胆量与见识的结合。拿破仑说:“一个优秀的指挥员,他的勇气与见识应该好比等边三角形的两条边,应该平衡发展,不可偏废。”在现实生活中,许多人习惯于在别人成功之后不无遗憾的说:“其实我也想到了,只可惜我没有像他那么去做,要不,我也会成功的。”这说明,你看到了机遇,就应该立即行动,没有行动,只能证明你缺乏胆识。胆识是经商的第一关键,缺乏胆识也就选择了与成功擦肩而过,留下的是终身的遗憾。
浙商中最出名的敢为人先、“第一个吃螃蟹”的人,是均瑶乳品公司老总王均瑶。1991年春节前,王均瑶和一些温州老乡从湖南包大巴车回家过年。在翻山越岭的漫长路程中,王均瑶抱怨了一句“汽车太慢”。一位老乡开玩笑说:“飞机快,你坐飞机回去好了”。这样一句玩笑,竟然激起了王均瑶的野心,他想:是啊,我为什么不能包飞机呢?随后,王均遥做了详细的客源调查,并向民航局递交了一份构思严密、数据可靠的可行性报告。据说,他同时带过去的还有几十万元现金――那是包机用的。谈到如何成为一名优秀的企业家时,浙江宏达制衣有限公司董事长徐国生则认为,企业家最重要的品质就是“诚信”。他说,“我认为最重要的就是诚信做人,诚信做事。平时我对员工也是这么要求的,做企业不是一天两天的事,做企业同样也需要别人的帮助,只有诚信才能维持长期的合作。”对于这一点,浙江青春宝集团董事长冯根生深表赞同,他认为,“凡是浙江出去的都讲诚信,我认为这个就是浙江精神。”在他眼中,诚信往往能够带来更大的财富。“浙商过去就是以宁波帮、绍兴帮为代表的,之所以影响全国,就是因为讲诚信。但现在光讲诚信是不够的,现在新的浙商加上了温州的、台州的,敢冲、敢拼、敢为人先,不怕苦、不怕累,这是新浙商精神,再加上我们老浙商的诚信,这就形成了一个在全国影响极大的浙商精神。”
得人则兴 失人则毁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指出:“一个社会不能没有商人,近现代社会更是如此。商人、商品和商业资本是推动社会发展的积极因素。商人可以存在于任何社会微小的缝隙中,为自己开辟出一个活动的大天地,这种顽强的生命力遇到适当的机会便会勃发出旺盛的生机,以致在一定历史时期里,商人可以产生压倒一切的影响。”因此,经商是一种社会需要,是一种自我发展的需要。
当伊拉克战争快要结束,大家的目光依然集中在谁是最后的胜利者时,浙江商人却已经在伊拉克的大门口期盼伊拉克重建带来的商机。这似乎是对浙商总是比别人快半拍的最好描述。
上海本原企业咨询研究所所长、“浙商研究所”所长沈玉龙在谈到浙商的成功时表示:“浙江人会做生意,可谓无孔不入;第二,浙江人会做管理;第三,浙江人会盘活人力资源。”在浙商看来,人才是企业发展的根本。正泰集团董事长南存辉认为,企业的“企”字,是由“人”和“止”组成的,而且“人”字在上,无“人”则“止”。一个企业要发展,关键在人,没有人,或者人心涣散,必然停滞不前。所以,我们必须重视人的工作,重视引进和培育各类优秀人才,尊重他们,善待他们,给他们提供大显身手的舞台,并将之视为企业最宝贵的财富!华人首富李嘉诚也说过:“假如今日,如果没有那么多人替我办事,我就算有三头六臂,也没有办法应付那么多的事情,所以成就事业最关键的是要有人能够帮助你,乐意跟你工作,这就是我的哲学。”
浙商们自身往往出身贫寒,从小缺乏学习的机会,没有很高的学历,导致许多浙商的知识跟不上市场的发展,他们的创业都是从苦难中过来的。但是。这些在实践中成长起来的企业家们却深深地懂得,市场竞争实际上是科技的竞争,而科技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从某种意义上讲,人才是企业生存的关键,人才就是钱财,只有高水平的人才,才会有高水平的企业。他们认为,只要诚心寻找人才,认真用好人才,对于他们来说,都可以使企业走上良好的发展之路。
浙江万向集团董事局主席兼党委书记鲁冠球说:“按照企业发展四阶段,我有四步定位。第一步就是管产品生产。那个时候,是市场短缺的时候,只要解决技术问题,把产品做出来、推向市场就可以了。第二步是管产品经营。进入到了20世纪80年代之后,正值改革开放之际,如果要抓产品经营,抓推销员,这就要研究市场。到80年代后期,搞成集团的时候,就开始搞资本运营了,这是第三步。现在就要搞人力资本经营,管人、经营人了,这是第四步。现在,我主要考虑公司领导人选。只要人选好,就能产生效益;否则,物色不好,就亏本了。所以,我现在去管人了,经营人了。关于做人的工作,最早开始,我们搞企业时,人的工作是党支部书记的事。后来,我们提出‘两袋投入’,即‘脑袋’、‘口袋’投入。现在,我们就要造就人、发现人、培养人,真正培养一个企业家群体。”
鲁冠球强调,搞企业的,就是要抓住“三个本”。一是人本,二是资本,三是成本。尤其是“人本”,“人本管理”的事情很多。他曾经举过一个例子:“我有一个鳗鱼场,搞了8年,就是搞不上去,后来换了一个人,就有钱赚了。所以说,就是人的因素第一,人是最重要的资本。过去我们凭体力赚了点小钱,现在要凭智力赚大钱;这里面的人就有智慧的因素。现在信息社会,你就要凭智慧,社会在发展,时代在发展,企业如何跟上它?就是人力资本要跟上。人力资本跟不上,多大的资产也要毁于一旦。”正可谓得人则兴,失人则毁。故首简才,次论政体也。
求发展,创新是关键
许多刚开始创业经商的人,总是习惯于别人做什么,我也做什么,别人做什么挣钱,我也做什么挣钱。殊不知,市场是变幻莫测的,你要抓住消费者的眼球,必须要有与别人不一样的地方。杭州世翔信息技术有限公司总裁程诚谈起创新时表示,“做生意主要有三种方式:一是创新,二是改进,三是跟风。创新吃的就是‘一招鲜’,虽然不易,一旦使出来,却费力少而收获大;改进是在别人的基础上做得更好,虽不易造成轰动,后劲却很足;跟风是跟在别人后面亦步亦趋,这样做起来较容易,风险也较小,但这样和吃人的残羹冷饭差不多,收获有限。若想从小做大,最低限度应持改进的态度,不能老跟风,若有机会,也不妨创创新,来一个‘一招鲜,吃遍天’。”有人说:第一个做的人是天才,第二个做的人是庸才,第三个做的人是蠢材。这句话用在经商中再恰当不过了。
可见,当有些人在哀叹经商失败的时候,是不是也得考虑一下自己的视角是不是过于大众化,经营方法缺乏特色?经商就应该有自己的特色,没有特色就很难在商场上发展,结果只能维持在收支平衡的边缘。只有从一开始就不是盲目跟风,做与别人不一样的事情,然后坚定地做下去,就一定能够成功。
书中讲到,浙江商人也非常注重脚踏实地的务实精神,他们总是从市场需求出发。浙商最喜欢说的一句话就是:“用事实说话,用效果说话。”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很多大事业的成功都是从一点点小的事情做起的。在生活中很多人失败就在于他们心中总是抱有很大的幻想、很大的目标,而对于眼前的工作却看得很简单,不努力去做,结果导致了失败。也许对于读者而言,这样听上去千篇一律,却绝对是人生宝典的话语,才是最值得我们去铭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