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诊断包括哪些内容

先说说教学目标的观察诊断,从这个维度来审视我们的课堂,一般都会考虑几点:

1、教学目标确定是否恰当(符合课标;结合教材;适合学生;是否具有整体性或系统性;是否可操作)

2、教学目标是否明确(教师明确与学生明确问题;呈现方式)

3、教学目标是否落实(预设目标与动态生成目标的关系;教学目标具体化、充分展开;怎样把学习目标转化为学生学习的内驱力)

这里就有一个疑惑,教学目标需要让学生明确吗?一种反对的观点认为语文课的教学目标通常都是类似的,比如情感与价值、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只是根据学生年级段的不同,教学目标要达到的程度不同而已,因而教学目标不需要每节课呈现。有些优秀的教师还特别提倡“剥笋式”的课堂,他们期望达到一种状态,就是在课堂即将结束时学生会豁然开朗,这节课的学习目标原来是这个。我个人比较赞同另一种观点,也就是说教学目标我们要让学生明确,尤其是象我们的学生,至少明确了学习目标,他们学习的内驱力就有可能形成,也能促使部分学生自觉主动地学习。至于教学目标的呈现方式,一般有这样几种:1、上课直接告知学生(板书、ppt 、口述);2、可以在课的尾声让学生归纳提炼教学目标;3、让学生上课伊始先讨论,从而引出教学目标;4、让学生在自学时根据师生共用讲稿来预习。

而这里的第四种呈现方式其实就是我们学校现在在做的,在学案中已经给学生列出了这篇课文的学习目标,学生也是按照这个既定的目标来预习的,当然我们在实际教学时也有各种变通,可能就是把前三种呈现方式结合着用的。我认为教学目标不仅需要让学生明确,而且十分必要。记得我们金校长在执教《石壕吏》一课时,就是让学生先讨论学习这样的课文该学些什么,进而引出教学目标,这样做的好处就是学生在这个过程中就可能学会如何把握这类文章的学习目标。

接着,谈谈教学内容的观察诊断。从这个维度诊断课堂教学需注意:

1、选择教学内容是否合适:符合课标规定、与教材要求吻合、与研究适应、学生需要等;

2、教学内容的深度、广度如何(教学内容是要低于学生还是等同学生、略高于学生、远离学生;)

3、教师怎样组织内容:教学内容有多少项,各项内容如何联系;这种联系学生是否感受到、呈现本课内联系、呈现本课与学生已学和将要学的联系(前提性知识)、怎样联系(过渡、教师作结构性陈述,既紧密联系且学生感受到)

4、重点内容是什么,教学是否集中和充分(陈述知识、程序知识、条件知识)

5、教师怎样向学生阐释学习内容:是否易于理解,语言是否简明清楚;

6、学生学习结果:教师所教的与学生实际学到的是否一致;

这里我想问,教学的重点内容我们教得充分吗?比如我们经常在指导学生做阅读训练时遇到一个关键词,就是要求“概括”,我们也似乎不厌其烦地要教会学生概括。可是我们往往对学生说“注意是概括”,“你再想想,这是概括吗?”“其他同学你们是怎样概括的?”„„

我们的学生是在“尝试错误”中才学会概括的,而我们恰恰缺乏的就是对学生的指导。按照张老师的教学内容观察诊断维度,我们应该从陈述知识、程序知识、条件知识三个步骤教会学生概括:1、概括是什么?2、怎样去概括?3、什么情况下要运用最有效?也许是我们该反思,为什么我们自认为教过很多遍的东西学生却还不会,我们对学生的指导够了吗。

成长=经验+反思。这是波斯纳关于教师成长的经典公式。

先说说教学目标的观察诊断,从这个维度来审视我们的课堂,一般都会考虑几点:

1、教学目标确定是否恰当(符合课标;结合教材;适合学生;是否具有整体性或系统性;是否可操作)

2、教学目标是否明确(教师明确与学生明确问题;呈现方式)

3、教学目标是否落实(预设目标与动态生成目标的关系;教学目标具体化、充分展开;怎样把学习目标转化为学生学习的内驱力)

这里就有一个疑惑,教学目标需要让学生明确吗?一种反对的观点认为语文课的教学目标通常都是类似的,比如情感与价值、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只是根据学生年级段的不同,教学目标要达到的程度不同而已,因而教学目标不需要每节课呈现。有些优秀的教师还特别提倡“剥笋式”的课堂,他们期望达到一种状态,就是在课堂即将结束时学生会豁然开朗,这节课的学习目标原来是这个。我个人比较赞同另一种观点,也就是说教学目标我们要让学生明确,尤其是象我们的学生,至少明确了学习目标,他们学习的内驱力就有可能形成,也能促使部分学生自觉主动地学习。至于教学目标的呈现方式,一般有这样几种:1、上课直接告知学生(板书、ppt 、口述);2、可以在课的尾声让学生归纳提炼教学目标;3、让学生上课伊始先讨论,从而引出教学目标;4、让学生在自学时根据师生共用讲稿来预习。

而这里的第四种呈现方式其实就是我们学校现在在做的,在学案中已经给学生列出了这篇课文的学习目标,学生也是按照这个既定的目标来预习的,当然我们在实际教学时也有各种变通,可能就是把前三种呈现方式结合着用的。我认为教学目标不仅需要让学生明确,而且十分必要。记得我们金校长在执教《石壕吏》一课时,就是让学生先讨论学习这样的课文该学些什么,进而引出教学目标,这样做的好处就是学生在这个过程中就可能学会如何把握这类文章的学习目标。

接着,谈谈教学内容的观察诊断。从这个维度诊断课堂教学需注意:

1、选择教学内容是否合适:符合课标规定、与教材要求吻合、与研究适应、学生需要等;

2、教学内容的深度、广度如何(教学内容是要低于学生还是等同学生、略高于学生、远离学生;)

3、教师怎样组织内容:教学内容有多少项,各项内容如何联系;这种联系学生是否感受到、呈现本课内联系、呈现本课与学生已学和将要学的联系(前提性知识)、怎样联系(过渡、教师作结构性陈述,既紧密联系且学生感受到)

4、重点内容是什么,教学是否集中和充分(陈述知识、程序知识、条件知识)

5、教师怎样向学生阐释学习内容:是否易于理解,语言是否简明清楚;

6、学生学习结果:教师所教的与学生实际学到的是否一致;

这里我想问,教学的重点内容我们教得充分吗?比如我们经常在指导学生做阅读训练时遇到一个关键词,就是要求“概括”,我们也似乎不厌其烦地要教会学生概括。可是我们往往对学生说“注意是概括”,“你再想想,这是概括吗?”“其他同学你们是怎样概括的?”„„

我们的学生是在“尝试错误”中才学会概括的,而我们恰恰缺乏的就是对学生的指导。按照张老师的教学内容观察诊断维度,我们应该从陈述知识、程序知识、条件知识三个步骤教会学生概括:1、概括是什么?2、怎样去概括?3、什么情况下要运用最有效?也许是我们该反思,为什么我们自认为教过很多遍的东西学生却还不会,我们对学生的指导够了吗。

成长=经验+反思。这是波斯纳关于教师成长的经典公式。


相关文章

  • 小学教师暑期培训综合
  • 信息技术 教育技术(一) 知识梳理 教育技术的含义 教育技术是指运用各种理论及技术,通过对教与学过程及相关资源 的设计.开发.利用.管理和评价,实现教育教学优化的理论与实践. 一.何为教学行为?有哪些基本类型? 教育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作用 ...查看


  • 课堂教学中如何进行有效的反馈
  • 课堂教学中如何进行有效的反馈 课堂教学中应如何进行有效的反馈 新一轮课程改革轰轰烈烈地开展了几年,对这场改革的看法褒贬不一,特别是目前,无论是专家.学者还是一线教师,都从"狂热"进入了冷静反思阶段,尤其对课堂教学这一块, ...查看


  • 翻转课堂部分答案
  • 活动1.1视频测验答案: 1. B 2. 设置围绕食品的讨论课 3. 学生出题 视频精彩 4. ABCD 5. AbcC 活动1.2翻转课堂的是与非自测 ABBBA BBBAB BABAA AABAA AABBB Salman Khan认为 ...查看


  • 2014湖北省中小学教师信息能力提升工程试题
  • 1.交互式电子白板中"聚焦拉幕"的功能能够提高学生注意力. A. 正确 B. 错误 答案:A 解析: 2.课程资源是指形成课程的因素来源和必要而直接的实施条件 A. 正确 B. 错误 答案:A 解析: 3.在WMV.FL ...查看


  • 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网上学习作业
  • 1.什么是教育反思?教育反思的内容包括有哪些? 答:教学反思是指教师自觉地以自己的教学实践作为思考对象,通过观察.回顾.诊断等方式,对自己的教学行为.教学决策.教学方法以及由此所产生的结果进行审视和分析,总结教学经验,思考教学活动中的成绩与 ...查看


  • 初一生物听评课诊断总结..
  • 初一生物组听评课诊断活动总结 初一生物教研组 学校为了进一步提高教师的业务水平,造就一批基本功扎实的高素质教师队伍,在学校教务处及生物大备课组的组织下,我们初一生物组有2人参加了这次听评课诊断活动,现对本次活动总结如下: 一. 全员参与听课 ...查看


  • 小课题研究方法
  • 小课题研究方法 一. 什么是小课题 1. 什么是课题: 课题包含着对问题的思考.老师会经常发现,思考一些问题.比如: 学生概括能力差:学生发散性思维不够:新教材要求和考试难度不一致:新材料的一些内容完全可以整合 简言之:就是研究者通过研究想 ...查看


  • [教育测量与评价]李爱娟
  • <教育测量与评价>教学方案 (2008-2009学年2学期) 李爱娟 一.课程简介 1. 课程的地位和作用 <教育测量与评价>是一门新兴的.独立的综合应用学科,是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专业课程.本课程的目的是促进学生理解 ...查看


  • 课堂教学评价的类型和方法_王琴
  • 青海师专学报(教育科学) JOURNALOFQINGHAIJUNIORTEACHERS.COLLEGE (EducationScience) 2005年第6期 文章编号:1007-0117(2005)06-0045-03 No6.2005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