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学交替"概念内涵与理念基础的思考

“工学交替”概念内涵与理念基础的思考

作者: 来源: 发布时间:2011年12月19日 点击数:

“工学交替”概念内涵与理念基础的思考  

一、关于本课题的目标定位  

本课题的研究目标,主要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考虑:  

1.研究“工学交替”的内涵与外延,与相关其它概念的区别与联系?这是实践的基础。(理论基础问题)  

2.结合现有基础与校企合作的实际开展情况,准备怎样安排学生“工学交替”?这样安排的依据是什么?(运行模式问题)  

3.准备怎样组织实施与管理“工学交替”?需要那些保障措施?(运行机制问题)  

4.怎样考核“工学交替”的效果与质量?(考核评价问题)  

基于上述考虑,制定如下课题目标:  

1.科学界定“工学交替”教学模式的概念的内涵与外延,厘清其与其它相关概念的关系;  

2.构建“工学交替”的运行模式,制定典型专业“工学交替”的实施性课程计划;  

3.探索“工学交替”的组织与管理,形成相对完善的“工学交替”的运行机制;  

4.构建“工学交替”教学模式的考核与评价办法。  

二、“工学交替”概念的内涵与外延  

1.概念及理论内涵:  

“工学交替”的基本概念。是指在以人为本,就业导向的教学思想指导下,以培养学生合格的职业能力为基本目标,根据职业能力的形成特点,组织学生在学校与企业两个不同的学习场合,分别在课堂与车间两个不同的学习环境、运用不同的学习方式交替完成理论与实践知识学习的过程。  

“工学交替”概念的内涵。首先是对“工”与“学”的界定:“学”主要是指在学校的学习活动,学习的地点主要是课堂或理论实践一体化的教室,学习的内容主要是理论知识或与理论相关的专业基础技能,学习者的角色是学生;“工”则主要是指在真实的环境下进行的见习或是在师傅指导下的短期生产性实习,学习的地点主要是企业车间或是企业化的实训基地,学习的内容主要是专业岗位技能,学习者的角色是员工。  

其次,从承担教育任务的主体--学校角度来看,“工学交替”是一种在一定教学理念指导下的教学组织方式,学校采用在学校(课堂)与企业(车间)两个地点交替组织教学,校内教学活动的组织者是教师,而企业教学活动的组织者主要是企业师傅;从接受教育的主体---学生角度来看,“工学交替”是学生的一种学习方式,即学生采用“学习”与“工作”交替进行的方式学习理论与实践知识。因此工学交替可以界定为一种教学模式。  

“工学交替”与“半工半读

”的区别:半工半读出现较早,它是从受教育者(主导)的角度定义学习者的学习方式,工学交替则是从教育者(主导)的角度定义教育的组织方式,视角不一样,但外延一致,即都是在利用企业与学校的两方面的资源。操作方式也有较大不同,半工半读是由学生主导与安排,学校协助;而工学交替则是由学校主导与安排,学生配合。半工半读更适合于少量的、个别学生的个性化学习安排,而“工学交替”更适合于学校对“整个学习群体”的安排与管理。从学校教育的角度来看,研究“工学交替”的操作、组织与管理更具意义。  

“工学交替”与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区别:校企合作是学校与企业开展多层次、全方位的合作,使学校的专业建设、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培养学生的方向更适合企业的需求,一般界定为一种办学模式,是一个宏观的概念;工学结合是指学校充分利用企业的资源,促进学生理论与实践、学习与工作的有机结合,提高学生专业能力在内的综合职业能力的一种人才培养模式,是一个中观的概念。“工学交替”则是学校组织教学的一种教学模式,是一个中微观的概念。所以工学结合是校企合作的实践形式之一,是校企合作的下位概念,工学交替是工学结合的实践模式之一,它是工学结合的下位概念。可以用如下图来表示它们的关系:  

        

      

  

2.本课题“工学交替”概念的外延。  

由于本课题的承担单位是中等专业学校,所以本课题的研究范围主要针对中等专业学校。中等专业学校的学制一般为三年,根据教育部关于《制定中等职业学校教学计划的原则意见》教职成〔2009〕2号文件要求,学生在校一般为二年时间,第三学年为顶岗实习时间。现实的顶岗实习实质就是学生的预就业阶段,大多安排连续实习,考虑到目前顶岗实习已有较完善的流程与管理制度,因此,本课题“工学交替”研究的重点内容主要是指中等专业学校学生前两个学年的学习安排与组织。当然从学生整个三个学年学习的整体角度看,顶岗实习也是前二年的以学校为主的专业理论与基本技能的学习与后一年的以企业为主的职业技能提高的交替过程,因此也可以纳入“工学交替”的范围,所以顶岗实习阶段可以纳入到本课题对整个对“工学交替”的运行模式的构建之中。以便使本课题构建的“工学交替”的运行模式更加完整。

三、“工学交替”教学模式的特征及理论基础  

1.教学模式定义:一般意义上的教学模式可以定义为是在一定教学思想或教学理论指导下建立起来的较为稳定的教学

活动结构框架和活动程序。作为结构框架,突出了教学模式从宏观上把握教学活动整体及各要素之间内部的关系和功能;作为活动程序则突出了教学模式的有序性和可操作性。  

2.教学模式的组成结构:  

(1)理论指引:教学模式提出的理论依据与思想基点。  

(2)教学目标:实现学生理论体系、技能体系和人文体系的知识构建与形成。  

(3)活动程序:为实现教学目标而采取的一系列教学活动群。  

(4)教学形式:将活动程序动态运转起来的重要环节。  

(5)配置条件:政策体系、学校制度、师资队伍、设施设备、教学场所等。  

(6)教学效果:评价教学效果一系列评价与反馈方案。  

3.“工学交替”教学模式的特征:  

(1)关注理论与实践的融合:理论知识与实践知识的融合与生长;  

(2)关注学校与企业的合作:涉及两个地点课堂与车间;  

(3)关注学生习得知识的途径:从课堂习得理论,从车间习得技能;  

4.“工学交替”教学模式的理论依据与思想基点:  

(1)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依据。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指出:“生产劳动与智育和体育结合,不仅是提高社会生产的一种方法,而且是造就全面发展人的唯一一种方法”。党和国家领导人都强调:“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坚持社会主义方向的一项基本措施”。这些都是职业教育贯彻工学结合、工学交替的指导思想,也是职业教育培养合格人才的重要理论支撑。  

(2)“以就业为导向,能力为本位”的职业教育思想。职业教育是一种就业教育,学校的教育必须以培养和发展学生的职业能力为目标,而学生的职业能力及职业素养必须通过职业活动才能得到提高,因此,职业教育的职业属性要求其教学过程要尽可能与工作过程相一致,这一整合将“强迫”学习过程依照职业的工作过程展开,以便获得完整的职业行动能力,而工学交替则是能提供这一种学习过程的最好途径。  

(3)教育心理学理论依据。教育心理学特别是体验性学习理论认为:最有效率的学习是在一定的社会实践环境中,学习者为自身生存和发展需要而进行的积极主动性学习。工学交替则可以为学生提供一个真实的职业活动的情景,学生在这样的学习情景中可以激发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从而提高学习效率。  

   

夏爱联  

2011.12.18  

“工学交替”概念内涵与理念基础的思考

作者: 来源: 发布时间:2011年12月19日 点击数:

“工学交替”概念内涵与理念基础的思考  

一、关于本课题的目标定位  

本课题的研究目标,主要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考虑:  

1.研究“工学交替”的内涵与外延,与相关其它概念的区别与联系?这是实践的基础。(理论基础问题)  

2.结合现有基础与校企合作的实际开展情况,准备怎样安排学生“工学交替”?这样安排的依据是什么?(运行模式问题)  

3.准备怎样组织实施与管理“工学交替”?需要那些保障措施?(运行机制问题)  

4.怎样考核“工学交替”的效果与质量?(考核评价问题)  

基于上述考虑,制定如下课题目标:  

1.科学界定“工学交替”教学模式的概念的内涵与外延,厘清其与其它相关概念的关系;  

2.构建“工学交替”的运行模式,制定典型专业“工学交替”的实施性课程计划;  

3.探索“工学交替”的组织与管理,形成相对完善的“工学交替”的运行机制;  

4.构建“工学交替”教学模式的考核与评价办法。  

二、“工学交替”概念的内涵与外延  

1.概念及理论内涵:  

“工学交替”的基本概念。是指在以人为本,就业导向的教学思想指导下,以培养学生合格的职业能力为基本目标,根据职业能力的形成特点,组织学生在学校与企业两个不同的学习场合,分别在课堂与车间两个不同的学习环境、运用不同的学习方式交替完成理论与实践知识学习的过程。  

“工学交替”概念的内涵。首先是对“工”与“学”的界定:“学”主要是指在学校的学习活动,学习的地点主要是课堂或理论实践一体化的教室,学习的内容主要是理论知识或与理论相关的专业基础技能,学习者的角色是学生;“工”则主要是指在真实的环境下进行的见习或是在师傅指导下的短期生产性实习,学习的地点主要是企业车间或是企业化的实训基地,学习的内容主要是专业岗位技能,学习者的角色是员工。  

其次,从承担教育任务的主体--学校角度来看,“工学交替”是一种在一定教学理念指导下的教学组织方式,学校采用在学校(课堂)与企业(车间)两个地点交替组织教学,校内教学活动的组织者是教师,而企业教学活动的组织者主要是企业师傅;从接受教育的主体---学生角度来看,“工学交替”是学生的一种学习方式,即学生采用“学习”与“工作”交替进行的方式学习理论与实践知识。因此工学交替可以界定为一种教学模式。  

“工学交替”与“半工半读

”的区别:半工半读出现较早,它是从受教育者(主导)的角度定义学习者的学习方式,工学交替则是从教育者(主导)的角度定义教育的组织方式,视角不一样,但外延一致,即都是在利用企业与学校的两方面的资源。操作方式也有较大不同,半工半读是由学生主导与安排,学校协助;而工学交替则是由学校主导与安排,学生配合。半工半读更适合于少量的、个别学生的个性化学习安排,而“工学交替”更适合于学校对“整个学习群体”的安排与管理。从学校教育的角度来看,研究“工学交替”的操作、组织与管理更具意义。  

“工学交替”与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区别:校企合作是学校与企业开展多层次、全方位的合作,使学校的专业建设、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培养学生的方向更适合企业的需求,一般界定为一种办学模式,是一个宏观的概念;工学结合是指学校充分利用企业的资源,促进学生理论与实践、学习与工作的有机结合,提高学生专业能力在内的综合职业能力的一种人才培养模式,是一个中观的概念。“工学交替”则是学校组织教学的一种教学模式,是一个中微观的概念。所以工学结合是校企合作的实践形式之一,是校企合作的下位概念,工学交替是工学结合的实践模式之一,它是工学结合的下位概念。可以用如下图来表示它们的关系:  

        

      

  

2.本课题“工学交替”概念的外延。  

由于本课题的承担单位是中等专业学校,所以本课题的研究范围主要针对中等专业学校。中等专业学校的学制一般为三年,根据教育部关于《制定中等职业学校教学计划的原则意见》教职成〔2009〕2号文件要求,学生在校一般为二年时间,第三学年为顶岗实习时间。现实的顶岗实习实质就是学生的预就业阶段,大多安排连续实习,考虑到目前顶岗实习已有较完善的流程与管理制度,因此,本课题“工学交替”研究的重点内容主要是指中等专业学校学生前两个学年的学习安排与组织。当然从学生整个三个学年学习的整体角度看,顶岗实习也是前二年的以学校为主的专业理论与基本技能的学习与后一年的以企业为主的职业技能提高的交替过程,因此也可以纳入“工学交替”的范围,所以顶岗实习阶段可以纳入到本课题对整个对“工学交替”的运行模式的构建之中。以便使本课题构建的“工学交替”的运行模式更加完整。

三、“工学交替”教学模式的特征及理论基础  

1.教学模式定义:一般意义上的教学模式可以定义为是在一定教学思想或教学理论指导下建立起来的较为稳定的教学

活动结构框架和活动程序。作为结构框架,突出了教学模式从宏观上把握教学活动整体及各要素之间内部的关系和功能;作为活动程序则突出了教学模式的有序性和可操作性。  

2.教学模式的组成结构:  

(1)理论指引:教学模式提出的理论依据与思想基点。  

(2)教学目标:实现学生理论体系、技能体系和人文体系的知识构建与形成。  

(3)活动程序:为实现教学目标而采取的一系列教学活动群。  

(4)教学形式:将活动程序动态运转起来的重要环节。  

(5)配置条件:政策体系、学校制度、师资队伍、设施设备、教学场所等。  

(6)教学效果:评价教学效果一系列评价与反馈方案。  

3.“工学交替”教学模式的特征:  

(1)关注理论与实践的融合:理论知识与实践知识的融合与生长;  

(2)关注学校与企业的合作:涉及两个地点课堂与车间;  

(3)关注学生习得知识的途径:从课堂习得理论,从车间习得技能;  

4.“工学交替”教学模式的理论依据与思想基点:  

(1)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依据。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指出:“生产劳动与智育和体育结合,不仅是提高社会生产的一种方法,而且是造就全面发展人的唯一一种方法”。党和国家领导人都强调:“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坚持社会主义方向的一项基本措施”。这些都是职业教育贯彻工学结合、工学交替的指导思想,也是职业教育培养合格人才的重要理论支撑。  

(2)“以就业为导向,能力为本位”的职业教育思想。职业教育是一种就业教育,学校的教育必须以培养和发展学生的职业能力为目标,而学生的职业能力及职业素养必须通过职业活动才能得到提高,因此,职业教育的职业属性要求其教学过程要尽可能与工作过程相一致,这一整合将“强迫”学习过程依照职业的工作过程展开,以便获得完整的职业行动能力,而工学交替则是能提供这一种学习过程的最好途径。  

(3)教育心理学理论依据。教育心理学特别是体验性学习理论认为:最有效率的学习是在一定的社会实践环境中,学习者为自身生存和发展需要而进行的积极主动性学习。工学交替则可以为学生提供一个真实的职业活动的情景,学生在这样的学习情景中可以激发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从而提高学习效率。  

   

夏爱联  

2011.12.18  


相关文章

  • "工学结合.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探析
  • "工学结合.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探析 王林 [摘要]高等职业教育具有明确的职业价值取向和职业特征,以及较强的职业定向性和针对性.工学结合.校企合作是实现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途径.文章探讨了人才培养模式的基本问 ...查看


  • 工学结合教育长效机制的研究与实践
  • 机械职业教育 2007.2 职教-9- 编者的话:" 工学交替"作为一种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的培养模式,提出了解决目前职 业院校实践教学资源不足的有效途径.本期发表三篇有关的文章,从不同的侧面探讨"工学交替 ...查看


  • 内涵发展之我见
  • 实现学校内涵发展之我见 内涵发展是当前技工教育发展的主题,是在技工教育实现规模化发展目标之后一个必然选择.然而内涵发展到底是一个怎么样的发展呢?通过查找资料,内涵有两层意思:一层是指一个概念所反映的事物的本质,即概念的内容:另一层是指内在的 ...查看


  • 现代职业教育教学论
  • 现代职业教育教学论 1.职业教育教学论就是探究职业教育现象,揭示职业教育规律,指导职业教育实践的一门学科. 2.黄炎培提出职业教育的目的:一.谋个性之发展 二.为个人谋生之准备 三.为个人服务社会之准备 四.为国家及世界增进生产力之准备.他 ...查看


  • 教育部16号文件之解读
  • 教育部16号文件之解读 一.内容概括 (一)文件总标题:<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 重点:教学质量 分项:九段内容 即:1.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2.素质教育.职业道德.培养目标 3.服务面向. ...查看


  • 农业机械使用与维护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 农业机械使用与维护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与课程体系改革 方 案 湖北省郧阳科技学校 农业机械使用与维护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是关系到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全局的重大问题.没有农村的稳定,就没有全国的稳定:没有农业的现代化,就没有整个 ...查看


  • 物流管理专业建设
  • 物流管理专业建设 一.目前状况 (一)师资队伍 1.专业师资队伍年龄.职称.学历结构状态 本专业现有教师 5名,其年龄.职称.学历结构状态如下: (1)年龄结构 40岁以下的 2名,占 40 %,41-55岁 2 名,占 40 %,56岁以 ...查看


  • 外语系应用英语专业(商务方向)介绍
  • 外语系应用英语专业(商务方向)介绍 1. 教育理念 商务英语方向在确定培养目标时,先通过调研了解企业岗位设计类型以及工作岗位的要求,然后对这些岗位进行分析,找出与专业相近的岗位群,根据企业需求状况以及本院的教学资源,确定本方向针对的岗位群, ...查看


  • 呼伦贝尔市海拉尔区第一职业学校总结报告
  • 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建设 总结报告 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市海拉尔区第一职业学校 2014年6月 第一部分:项目建设的总体情况 一.项目建设的基本情况 呼伦贝尔市海拉尔区第一职业学校是一所全日制国家级重点中等职业教育学校,学校成立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