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苏轼的人格与书画艺术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让我们从苏轼的《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所作》开始,去探寻这一中国文化史上具有典型代表性的人物,尽可能全面展示其独特的人格魅力与综合丰富的艺术成就,从而引申出书画艺术在北宋这在大背景下,其举足轻重的地位,乃至后来对中国书法不可估量的历史作用。

, H/ o% N; o/ B

一8 Q& t: k# B/ f' m

8 _* m; S/ A- [! G" _4 o

词题中涉及到黄州——湖北省的一个小城。从现实角度,黄州成全了苏轼,从历史角度,苏轼成全了黄州,苏轼大量的诗词、书法、绘画作品是同这个能够容纳赤壁的地方来孕育,流传下来的。苏轼来黄州是由于一个被文学史家称为“乌台诗案”的案件,这一案件的荒唐在于“文字狱”和“莫须有”,其张冠李戴与移花接木的手段对文人的摧残,差点扼杀这位伟大的作家。当时的始作俑者恐怕谁也没有料到,差点撕掉中国文化史的重要篇章。也正是从这时起,苏轼才在黄州走向了艺术大师的宝座。我们不去细究那个无聊的案件了,仅用其弟苏辙的一句“东坡何罪,独以名太高”来概括。

苏轼残喘着结束了案件,疲倦得很便狼狈地出汴梁,过河南,流淮河,进湖北,抵黄州。开始了他人格、价值取向的转型期。中国历史往往如此,越是超时代的文化名人,往往越不能相容于他所处的具体时代。苏轼是位人格最为完美的古代文人。其宦海浮沉,命运多舛,又矢志不渝。其为官清廉、务实、又置身自然。其奋历有当世志,又博览群书,多才多艺。而正是他坎坷不平、屡遭贬谪的经历才对苏轼的人生观和艺术创作产生了重大影响。前面开头那首词,反映了寂寞的苏轼在黄州惊心而不移心,收魂而不丧魂,屈身而不屈怀的精神风貌,流露了他孤芳自赏,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洁情怀,正因为此,苏轼像一只孤鸿,为世事、世人所不容。痛定思痛,苏轼开始对自己所走过的人生之路进行深刻反思,并大量接触佛经和老庄哲学,希望从佛教和道家思想中获得人生的意义和信仰。同时,在黄州赤壁,创作了《前赤壁赋》、《后赤壁赋》、《念奴妖·赤壁怀古》及书法《黄州寒食诗帖》等鸿篇巨制。从而找到人生支点,摆脱人为世俗中的“小我”,逐渐向超越了一己利弊得失的“大我”靠近。形成了人鸿合一的境界。五年的黄州贬谪生活,不但未击垮他,反面成就了一代襟怀旷达的艺术家。$ }& I2 D. B7 b: I8 \  \+ {

0 m3 w- |& Q2 l/ n+ k/ M4 |% p

" Y+ o& H' f7 b7 {2 k( |0 }$ M

二! W4 S; y- T+ T5 k

他所说的“神”,是作品最打动人的地方,即是神采、意境和风格等。他在《书唐氏六家书后》中说:“世之小人,书字虽工,而其神情终有睢盱侧媚之态。”他在《般若心经赞》中指出,有些人“心存形声与点画,何暇复求字外意”,对绘画,他更主张画外意,画出诗境。无论书还是画,他都追求自己提出的“端庄杂流丽,刚健含婀娜”的艺术风格。他在《题王逸少帖》中说:“谢家夫人淡丰容,萧然自有林下风。天门荡荡惊跳龙,出林飞鸟一扫空。”这首诗也主要从书法的“神”的方面赞扬了逸少书法有谢道韫那样淡雅的丰姿,有出林下的清高风格,像跳天门那样既刚健婀娜,又像出林飞鸟那样精神充沛,活泼有力。

苏轼所说书的“气”是指字的气势。不论是通篇字,一行字,还是一个字,都是动中取势,而不是静中求形。应该像东汉蔡邕在《笔势》中所说:“势来不可止,势去不可遏”,有了这种气势,无论字大字小,都充满着一种动感。

他所说的书的“骨”,是骨法用笔,批笔力。正如卫夫人在《笔阵图》中所说:“善笔力者多骨”骨,骨骼,人能立,是因骨骼支撑,筋骨不立,非但肉无所附,而且一切神情意态都无从表露。! _$ s& i4 [; }

他所说的“肉”,是指字的肌肉,是包裹筋骨才能使点面形成一个个美的形态。苏轼在《孙莘老求墨妙亭诗》中说:“短长肥瘦各有态,玉环飞燕谁敢轻?”肥而有骨,瘦而有肉,有的丰腴,有的劲健,各有千秋,同为之美。9 N% S  T/ Y* ~, x# t

字要有“血”,苏轼以前没有人说过。“血”代表水墨的意思,“血生于水,血者水之所为”。人有血液运行才能使肤色红润有生气,书写时用墨适宜,运笔得当,字就能有活力,有韵味。苏轼用人的神、气、骨、肉、血来比如书法是很形象的。苏轼的书论诸多,仅举一例,也足以说明他在书法理论上的建树,是颇为精到的。( E8 M+ M  b% `0 C2 t3 f/ [* U  E

三" g; {3 l* o$ Y9 s

* ?9 W2 S/ O5 K

苏轼的书法与绘画、诗词构成了一个统一的整体,其书境、画境、诗境无不体现着他的人格及心境。宋代虽然没有唐代那种奠基式的书法格局,但其色彩斑斓的面目,的确是书法史上的一个高峰。苏轼作为“宋四家”之首,论功力,也许并不在其它三位之上,论学养,他出黄一头,远胜米、蔡。苏轼对此也曾自负地言称:“吾虽不善书,晓书莫如我,苟能通其意,常谓不学可.......”。(《和子由论书》)

宋代“尚意”,它强调自由表现个人情感的同时,不怕越出古人的法度,敢于打破前人的规矩,无所顾忌地表现书家的情感,极大促进了中国书法艺术的发展。苏轼在此方面,更是走在了宋代书法的前列。说他的书法是“出新意于法度之中,寄妙理于豪放之外”是非常恰如其分。黄庭坚曾赞誉其书法为“同朝善书,自当推为第一”。

以《寒食帖》为例,又要提到黄州,此帖所收书写的是在黄州任团练副使时所作的一首遣兴诗。内容哀怨,苍凉,借景抒怀,感时惜春,抒发了东坡因仕途的失意及对政局渺茫的心情,给人一种浑厚空灵,雄视天下的精神力量。字形温润,笔圆韵胜,格调高雅,姿态万千,风格多样。在用笔上强调一定要灵活自如,反对死硬。通观整幅作品,似欣赏一曲郁愤、幽怨的古琴曲。: l6 O9 h. N! m' p1 z2 o4 h0 U1 h

《寒食帖》的用笔,雄浑丰厚的点画受益于“颜”。飘逸劲健的线条得力于“王”。此帖所以称之谓“神品”,是因为充分体现了苏字的风格、面貌。是苏氏法书之“魂”的代表作。《寒食帖》字字清晰,不枝蔓,不急就,它的最大特点是尊法度而不拘格。它在第个这的用笔用墨上都极细致地表达了作者的情感,犹是东坡内心深处苦痛的宣泄。作品开始的“自我来黄州,已过三寒食”,显示苏轼对自己过去三年生活的超然。随着情感的起伏变化,字迹大小变化加剧。“年年欲惜春,春去不容惜。今年又苦雨,两月秋萧瑟”。句中“年”字加大拉长,已显出了东坡对黄州岁月度日如年,其岁月到底有多长的一种无奈。至于“卧闻海棠花,泥汙燕支雪”心情的烦乱、郁闷,透过东坡用笔的凝重和结构的平整,可以窥探出苏东坡不平静的心情。但横遭不幸已三年的苏东坡虽豪放达观,却也禁不住极度悲怆,“暗中偷负去,夜半真有力,何殊病少年,病起头已白”,字形由平变奇,用笔轻重有别,似一位久病的老人踉踉跄跄从远处走来,似有不堪忍受、几近绝望之情,观之心痛不已。7 ~! f, G1 n7 X6 y8 G) D1 T" \

但苏东坡毕竟是一个乐观主义者,即使身处绝境也总能自我调节。“春江欲入户,雨势来不已。小屋如渔舟,空疱煮寒菜,破灶烧湿苇,那知是寒食?但见鸟衔纸.......。”将作者寄情山水求达观的心情充分地表现出来,也将作者沉郁悲愤,不甘屈服之意自然而然地呈现于字里行间。如“”字的竖笔别于前面出现的所有的竖笔。其竖长而不直,运用悬针竖的笔法力透纸背,有锥划沙之意。由于长竖而造成的左右大面积的空白,与右上方的“寒”字,左下方的“墓”字,及下面“君”字的涨墨,所形成的不同方位的三块黑,黑白分明,对比强烈,回味无穷。“君门深九重,坟墓在万里。也拟哭途穷,死灰吹不起”。整幅作品随着诗境的展现,用笔起伏跌宕,字形以及笔划参差错落,小由结密无间,大则宽绰而有余。时而密不透风,进而疏能行马,这是苏东坡人生的体验,以及文学艺术修养等完美的统一,标志着苏东坡综合素质所达到的一种境界高度。

苏轼的书法艺术曾统领一世,风行百代。宋代书法基本上是在苏轼影响之下形成的,这不仅因为他一变东晋的冷峻,唐代的谨严和五代的衰靡,形成了以抒发文人情性的天真烂漫的新书风,更重要的是他丰厚的诗、书、画综合艺术素养造就了他非凡的资质和才华,这或许是同代及后代其他书法家所不能望其项背的一个极重要的原因吧。

苏轼的书风是随着人生的起伏而发展的。顺畅时,未必能寄情于书中,偃蹇中,反倒情势俱胜,他的传世名作,多是在黄州的逆境中完成的。其时,他仕途不存幻想,旷达豪放之气油然而生。苏轼是个以胸臆取胜的书家,所以,看到他的书法就感受到他的气质,领略到他的风采。苏轼书法的丰润、雄健、朴拙、凝重,端庄杂流丽,刚健含婀娜,正是他刚正人格的具体表现,是独一无二的风格。苏轼能有宋代鳘书法家之称,他的成功取决于深厚的书法功力,高超的书法见解,强烈的个性,完美的人格以及精深博大的学养。! D: f; c- l( o6 M2 {: o, J

“北宋一孤鸿”,这就是中国历史上独特的人文景观——苏轼。

: L$ T% X- \# n

- I( c+ u1 @6 ?9 ]- g. q

作者戴丕昌(我的书法老师-木子注)7 u7 j# q% `' g/ I1 j+ ?: W; r. V

谈苏轼的人格与书画艺术

本文在1998年8月首届山东省教委艺术教育优秀论文评选中获二等奖

选自全国社科类核心期刊《文史哲》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让我们从苏轼的《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所作》开始,去探寻这一中国文化史上具有典型代表性的人物,尽可能全面展示其独特的人格魅力与综合丰富的艺术成就,从而引申出书画艺术在北宋这在大背景下,其举足轻重的地位,乃至后来对中国书法不可估量的历史作用。

, H/ o% N; o/ B

一8 Q& t: k# B/ f' m

8 _* m; S/ A- [! G" _4 o

词题中涉及到黄州——湖北省的一个小城。从现实角度,黄州成全了苏轼,从历史角度,苏轼成全了黄州,苏轼大量的诗词、书法、绘画作品是同这个能够容纳赤壁的地方来孕育,流传下来的。苏轼来黄州是由于一个被文学史家称为“乌台诗案”的案件,这一案件的荒唐在于“文字狱”和“莫须有”,其张冠李戴与移花接木的手段对文人的摧残,差点扼杀这位伟大的作家。当时的始作俑者恐怕谁也没有料到,差点撕掉中国文化史的重要篇章。也正是从这时起,苏轼才在黄州走向了艺术大师的宝座。我们不去细究那个无聊的案件了,仅用其弟苏辙的一句“东坡何罪,独以名太高”来概括。

苏轼残喘着结束了案件,疲倦得很便狼狈地出汴梁,过河南,流淮河,进湖北,抵黄州。开始了他人格、价值取向的转型期。中国历史往往如此,越是超时代的文化名人,往往越不能相容于他所处的具体时代。苏轼是位人格最为完美的古代文人。其宦海浮沉,命运多舛,又矢志不渝。其为官清廉、务实、又置身自然。其奋历有当世志,又博览群书,多才多艺。而正是他坎坷不平、屡遭贬谪的经历才对苏轼的人生观和艺术创作产生了重大影响。前面开头那首词,反映了寂寞的苏轼在黄州惊心而不移心,收魂而不丧魂,屈身而不屈怀的精神风貌,流露了他孤芳自赏,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洁情怀,正因为此,苏轼像一只孤鸿,为世事、世人所不容。痛定思痛,苏轼开始对自己所走过的人生之路进行深刻反思,并大量接触佛经和老庄哲学,希望从佛教和道家思想中获得人生的意义和信仰。同时,在黄州赤壁,创作了《前赤壁赋》、《后赤壁赋》、《念奴妖·赤壁怀古》及书法《黄州寒食诗帖》等鸿篇巨制。从而找到人生支点,摆脱人为世俗中的“小我”,逐渐向超越了一己利弊得失的“大我”靠近。形成了人鸿合一的境界。五年的黄州贬谪生活,不但未击垮他,反面成就了一代襟怀旷达的艺术家。$ }& I2 D. B7 b: I8 \  \+ {

0 m3 w- |& Q2 l/ n+ k/ M4 |% p

" Y+ o& H' f7 b7 {2 k( |0 }$ M

二! W4 S; y- T+ T5 k

他所说的“神”,是作品最打动人的地方,即是神采、意境和风格等。他在《书唐氏六家书后》中说:“世之小人,书字虽工,而其神情终有睢盱侧媚之态。”他在《般若心经赞》中指出,有些人“心存形声与点画,何暇复求字外意”,对绘画,他更主张画外意,画出诗境。无论书还是画,他都追求自己提出的“端庄杂流丽,刚健含婀娜”的艺术风格。他在《题王逸少帖》中说:“谢家夫人淡丰容,萧然自有林下风。天门荡荡惊跳龙,出林飞鸟一扫空。”这首诗也主要从书法的“神”的方面赞扬了逸少书法有谢道韫那样淡雅的丰姿,有出林下的清高风格,像跳天门那样既刚健婀娜,又像出林飞鸟那样精神充沛,活泼有力。

苏轼所说书的“气”是指字的气势。不论是通篇字,一行字,还是一个字,都是动中取势,而不是静中求形。应该像东汉蔡邕在《笔势》中所说:“势来不可止,势去不可遏”,有了这种气势,无论字大字小,都充满着一种动感。

他所说的书的“骨”,是骨法用笔,批笔力。正如卫夫人在《笔阵图》中所说:“善笔力者多骨”骨,骨骼,人能立,是因骨骼支撑,筋骨不立,非但肉无所附,而且一切神情意态都无从表露。! _$ s& i4 [; }

他所说的“肉”,是指字的肌肉,是包裹筋骨才能使点面形成一个个美的形态。苏轼在《孙莘老求墨妙亭诗》中说:“短长肥瘦各有态,玉环飞燕谁敢轻?”肥而有骨,瘦而有肉,有的丰腴,有的劲健,各有千秋,同为之美。9 N% S  T/ Y* ~, x# t

字要有“血”,苏轼以前没有人说过。“血”代表水墨的意思,“血生于水,血者水之所为”。人有血液运行才能使肤色红润有生气,书写时用墨适宜,运笔得当,字就能有活力,有韵味。苏轼用人的神、气、骨、肉、血来比如书法是很形象的。苏轼的书论诸多,仅举一例,也足以说明他在书法理论上的建树,是颇为精到的。( E8 M+ M  b% `0 C2 t3 f/ [* U  E

三" g; {3 l* o$ Y9 s

* ?9 W2 S/ O5 K

苏轼的书法与绘画、诗词构成了一个统一的整体,其书境、画境、诗境无不体现着他的人格及心境。宋代虽然没有唐代那种奠基式的书法格局,但其色彩斑斓的面目,的确是书法史上的一个高峰。苏轼作为“宋四家”之首,论功力,也许并不在其它三位之上,论学养,他出黄一头,远胜米、蔡。苏轼对此也曾自负地言称:“吾虽不善书,晓书莫如我,苟能通其意,常谓不学可.......”。(《和子由论书》)

宋代“尚意”,它强调自由表现个人情感的同时,不怕越出古人的法度,敢于打破前人的规矩,无所顾忌地表现书家的情感,极大促进了中国书法艺术的发展。苏轼在此方面,更是走在了宋代书法的前列。说他的书法是“出新意于法度之中,寄妙理于豪放之外”是非常恰如其分。黄庭坚曾赞誉其书法为“同朝善书,自当推为第一”。

以《寒食帖》为例,又要提到黄州,此帖所收书写的是在黄州任团练副使时所作的一首遣兴诗。内容哀怨,苍凉,借景抒怀,感时惜春,抒发了东坡因仕途的失意及对政局渺茫的心情,给人一种浑厚空灵,雄视天下的精神力量。字形温润,笔圆韵胜,格调高雅,姿态万千,风格多样。在用笔上强调一定要灵活自如,反对死硬。通观整幅作品,似欣赏一曲郁愤、幽怨的古琴曲。: l6 O9 h. N! m' p1 z2 o4 h0 U1 h

《寒食帖》的用笔,雄浑丰厚的点画受益于“颜”。飘逸劲健的线条得力于“王”。此帖所以称之谓“神品”,是因为充分体现了苏字的风格、面貌。是苏氏法书之“魂”的代表作。《寒食帖》字字清晰,不枝蔓,不急就,它的最大特点是尊法度而不拘格。它在第个这的用笔用墨上都极细致地表达了作者的情感,犹是东坡内心深处苦痛的宣泄。作品开始的“自我来黄州,已过三寒食”,显示苏轼对自己过去三年生活的超然。随着情感的起伏变化,字迹大小变化加剧。“年年欲惜春,春去不容惜。今年又苦雨,两月秋萧瑟”。句中“年”字加大拉长,已显出了东坡对黄州岁月度日如年,其岁月到底有多长的一种无奈。至于“卧闻海棠花,泥汙燕支雪”心情的烦乱、郁闷,透过东坡用笔的凝重和结构的平整,可以窥探出苏东坡不平静的心情。但横遭不幸已三年的苏东坡虽豪放达观,却也禁不住极度悲怆,“暗中偷负去,夜半真有力,何殊病少年,病起头已白”,字形由平变奇,用笔轻重有别,似一位久病的老人踉踉跄跄从远处走来,似有不堪忍受、几近绝望之情,观之心痛不已。7 ~! f, G1 n7 X6 y8 G) D1 T" \

但苏东坡毕竟是一个乐观主义者,即使身处绝境也总能自我调节。“春江欲入户,雨势来不已。小屋如渔舟,空疱煮寒菜,破灶烧湿苇,那知是寒食?但见鸟衔纸.......。”将作者寄情山水求达观的心情充分地表现出来,也将作者沉郁悲愤,不甘屈服之意自然而然地呈现于字里行间。如“”字的竖笔别于前面出现的所有的竖笔。其竖长而不直,运用悬针竖的笔法力透纸背,有锥划沙之意。由于长竖而造成的左右大面积的空白,与右上方的“寒”字,左下方的“墓”字,及下面“君”字的涨墨,所形成的不同方位的三块黑,黑白分明,对比强烈,回味无穷。“君门深九重,坟墓在万里。也拟哭途穷,死灰吹不起”。整幅作品随着诗境的展现,用笔起伏跌宕,字形以及笔划参差错落,小由结密无间,大则宽绰而有余。时而密不透风,进而疏能行马,这是苏东坡人生的体验,以及文学艺术修养等完美的统一,标志着苏东坡综合素质所达到的一种境界高度。

苏轼的书法艺术曾统领一世,风行百代。宋代书法基本上是在苏轼影响之下形成的,这不仅因为他一变东晋的冷峻,唐代的谨严和五代的衰靡,形成了以抒发文人情性的天真烂漫的新书风,更重要的是他丰厚的诗、书、画综合艺术素养造就了他非凡的资质和才华,这或许是同代及后代其他书法家所不能望其项背的一个极重要的原因吧。

苏轼的书风是随着人生的起伏而发展的。顺畅时,未必能寄情于书中,偃蹇中,反倒情势俱胜,他的传世名作,多是在黄州的逆境中完成的。其时,他仕途不存幻想,旷达豪放之气油然而生。苏轼是个以胸臆取胜的书家,所以,看到他的书法就感受到他的气质,领略到他的风采。苏轼书法的丰润、雄健、朴拙、凝重,端庄杂流丽,刚健含婀娜,正是他刚正人格的具体表现,是独一无二的风格。苏轼能有宋代鳘书法家之称,他的成功取决于深厚的书法功力,高超的书法见解,强烈的个性,完美的人格以及精深博大的学养。! D: f; c- l( o6 M2 {: o, J

“北宋一孤鸿”,这就是中国历史上独特的人文景观——苏轼。

: L$ T% X- \# n

- I( c+ u1 @6 ?9 ]- g. q

作者戴丕昌(我的书法老师-木子注)7 u7 j# q% `' g/ I1 j+ ?: W; r. V

谈苏轼的人格与书画艺术

本文在1998年8月首届山东省教委艺术教育优秀论文评选中获二等奖

选自全国社科类核心期刊《文史哲》


相关文章

  • 梅格即人格契合两无间_谈苏轼的咏梅词
  • 第9卷第3期(2004) 甘肃高师学报 Vol18No.3(2004) 梅格即人格 契合两无间 ---谈苏轼的咏梅词 李锦煜 (合作民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甘肃合作 747000) 摘 要:苏轼的咏梅词主要采用遗貌取神的表现方法,收到了形肖神 ...查看


  • [大学语文]教学大纲
  • <大 学 语 文>课 程 教 学 大 纲 编写者:刘淑霞 审核者:邓晓成 课程代码:LB001A/LX028A 适用专业:非中文专业 参考学时:40学时 先修课程:无 参考书目:<大学语文>,王步高,丁帆,南京大学出 ...查看


  • 敢把"颜筋柳骨"贬为"丑书之祖"的人--"人格缺陷者"米芾
  • "人格缺陷"书法家--米芾 一个人格缺陷者可以是一个伟大的艺术家,但很难成为一个艺术理论家,你可以欣赏,崇拜他们的作品,但不要把他们的话太当回事.从某种意义上说,米芾就是这样一个人格缺陷者,一句:"大抵颜柳挑剔 ...查看


  • 一蓑烟雨任平生
  • 一蓑烟雨任平生 --我说苏东坡 他的多情造就了它的豪放:他的豪放造就了他的豁达:他的豁达造就了他风雨无阻的一生.他就是唐宋八大家之一的苏轼 苏轼又名苏东坡,是中国历史上即唐代李白之后又一文学巨匠,他创造了宋代文学的高峰,然而苏轼的仕途却充满 ...查看


  • 笑迎风雨无忧人生
  • 1101年,苏轼蒙大赦北归.当风烛残年的他途经润州(镇江)时,在金山寺看到李公麟(北宋著名画家,苏轼好友)所画东坡像,回顾一生,心潮难平,感慨万千,写下了<自题金山画像>:"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问汝平生功业,黄 ...查看


  • 试论苏轼的人生态度
  • 第 14 卷 8 期 第 ( 2002 年 8 月) 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 SOCIAL SCIENCES J OU RNAL OF COLL EGES OF SHANXI V ol . 14 N o. 8 ( Aug. 2002) 试 ...查看


  • 苏轼词的创作风格2
  • 的对词体进行变革,想自成一家与其互争高下:另一方面,柳永在词体和词调方面的开创,为宋词在表现功能和艺术风格的拓展奠定了基础,为把词提升至与诗同等的地位作出了重要的贡献,这一点又得到了苏轼的赏识.所以说,基于这种矛盾复杂的态度,柳词对苏词就产 ...查看


  • 苏轼生平事迹研究报告
  • 苏轼生平事迹研究报告 研究小组成员:包颖婷 朱佳雯 邱凯杰 薛睿健 孙锦辉 指导老师:凌志锋 1.初出茅庐 纵顾苏东坡的一生,与常州结下了不解之缘.当年苏东坡初出茅庐,中举及第,便与多位常州籍同考举子结成好友,他们在苏东坡眼前展示了一幅绚烂 ...查看


  • 陶渊明在宋代的地位及其与苏轼.朱熹之关系
  • 万 方数据 认识评价中,既有诗人的敏锐,又有学者的深刻.他们 对陶渊明r的评价不再停留于表层,停留在印象式的点 评,所以宋人敢说"渊明诗,唐人绝无知其奥"(<蔡宽夫 诗话>)这样的大话.宋人集中在人格价值和美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