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夫之对儒-佛-道心理思想关系的辨析

王夫之对儒\佛\道心理思想关系的辨析

摘 要:从辨析儒家与佛、道思想关系的角度,王夫之提出了“有”境界的心理认识标准。通过“大辨体其至密,而至密成其大辨”的心理认识过程分析,王夫之揭示了佛、道思想入于“空”、“无”的认识论根源和相通于儒家的心理思想成分。从心理活动的主客关系和认识过程的境界高度方面,王夫之以认识和构建“有”境界思想的心理认识活动为核心,从辩证性心理认识过程与非辩证性本体之心的角度取舍佛、道有益于儒家道德之学理论建设需要的思想成分,提炼和总结了“三教合一”的心理思想成果。

关键词:王夫之;心理过程;”有”境界之心;佛道

一、“大辨体其至密,而至密成其大辨”

辨析和取舍佛、道论证信仰的心理过程及其认识论,从援佛、道入儒的角度,在“天人合一”思维模式下,王夫之全面总结了儒、释、道求“天地之际”的思想发展,辨析三教“大辨体其至密”与“至密成其大辨”的心理过程及其认识论特征。王夫之说:“今欲求天地之际,岂不微哉……其分别之限,必清必宁而不可以毫发杂者,辨莫辨于此际矣。夫凡有际者,其将分也必渐。治之绍乱,寒之承暑,今昔可期而不可期也。大辨体其至密,昔之今为后之昔;无往而不復者,亦无復而不往;平有陂,陂亦有平也。则终古此天地,终古此天地之际矣。然圣人岂以此悠悠者为固然而莫为之主哉?大辨体其至密,而至密成其大辨。终不可使其际离焉,抑终不可使其际合焉……辨不易昭而密难相洽也。则终古此天地之际,亦终古此‘艰贞’矣。”①王夫之承认出入于“天地之际”的可能性,出入于“天地之际”的基础是能够认识到天与人蕴涵儒家伦理道德内涵的实有性,这是佛、道在天人关系方面入于“空”、“无”的思想基础。王夫之认为,“天地之际”的实有性体现在认识天人关系心理过程的细微之处,这是辨析和落实儒家人伦道德于心的认识根源。

儒家圣人不立“莫为之主”的“空”、“无”之心,而是通过细致而超越的认识论分析,构建具有“至密”性认识体系和超越性认识高度,建立在心性道德基础之上的思想体系,“然圣人岂以此悠悠者为固然而莫为之主哉?大辨体其至密,而至密成其大辨”。对于王夫之而言,认识论不仅仅是关于认识问题的理论,而且具有实现“天人合一”和天地同体境界的功能,所以说“辨不易昭而密难相洽也”。王夫之始终认为,通过认识而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承担天地同体的实有性道德修养,是儒家圣人用力于心而落实其修养功效的关键。儒家圣人首先明确天地万物不脱离实有生化的自然性地位,批判佛、道入于“空”、“无”而否认自然规律的虚无之论,这是儒家用力于心而入微,从心理认识与道德修养论方面辨析“天地之际”的前提。王夫之认为,天地之密在于其相交于物质与精神世界同体之微处,即,依据于“心气交辅”的实有性理论体系求“天地之际”,如果固执于“乾坤之气”,则入于佛、道的“空”、“无”之论。“至密”从其针对于宇宙生化的细致心理认识分析方面而言,则说“是故知其至密,而后见运化之精”;“大辨”,指超越层次的修养境界高度,则说“知其大辨,而后见功用之极”。“至密”与“大辨”分别来源于王夫之辨析和取舍于佛、道的认识论,是他从心理过程及其认识论方面总结

王夫之对儒\佛\道心理思想关系的辨析

摘 要:从辨析儒家与佛、道思想关系的角度,王夫之提出了“有”境界的心理认识标准。通过“大辨体其至密,而至密成其大辨”的心理认识过程分析,王夫之揭示了佛、道思想入于“空”、“无”的认识论根源和相通于儒家的心理思想成分。从心理活动的主客关系和认识过程的境界高度方面,王夫之以认识和构建“有”境界思想的心理认识活动为核心,从辩证性心理认识过程与非辩证性本体之心的角度取舍佛、道有益于儒家道德之学理论建设需要的思想成分,提炼和总结了“三教合一”的心理思想成果。

关键词:王夫之;心理过程;”有”境界之心;佛道

一、“大辨体其至密,而至密成其大辨”

辨析和取舍佛、道论证信仰的心理过程及其认识论,从援佛、道入儒的角度,在“天人合一”思维模式下,王夫之全面总结了儒、释、道求“天地之际”的思想发展,辨析三教“大辨体其至密”与“至密成其大辨”的心理过程及其认识论特征。王夫之说:“今欲求天地之际,岂不微哉……其分别之限,必清必宁而不可以毫发杂者,辨莫辨于此际矣。夫凡有际者,其将分也必渐。治之绍乱,寒之承暑,今昔可期而不可期也。大辨体其至密,昔之今为后之昔;无往而不復者,亦无復而不往;平有陂,陂亦有平也。则终古此天地,终古此天地之际矣。然圣人岂以此悠悠者为固然而莫为之主哉?大辨体其至密,而至密成其大辨。终不可使其际离焉,抑终不可使其际合焉……辨不易昭而密难相洽也。则终古此天地之际,亦终古此‘艰贞’矣。”①王夫之承认出入于“天地之际”的可能性,出入于“天地之际”的基础是能够认识到天与人蕴涵儒家伦理道德内涵的实有性,这是佛、道在天人关系方面入于“空”、“无”的思想基础。王夫之认为,“天地之际”的实有性体现在认识天人关系心理过程的细微之处,这是辨析和落实儒家人伦道德于心的认识根源。

儒家圣人不立“莫为之主”的“空”、“无”之心,而是通过细致而超越的认识论分析,构建具有“至密”性认识体系和超越性认识高度,建立在心性道德基础之上的思想体系,“然圣人岂以此悠悠者为固然而莫为之主哉?大辨体其至密,而至密成其大辨”。对于王夫之而言,认识论不仅仅是关于认识问题的理论,而且具有实现“天人合一”和天地同体境界的功能,所以说“辨不易昭而密难相洽也”。王夫之始终认为,通过认识而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承担天地同体的实有性道德修养,是儒家圣人用力于心而落实其修养功效的关键。儒家圣人首先明确天地万物不脱离实有生化的自然性地位,批判佛、道入于“空”、“无”而否认自然规律的虚无之论,这是儒家用力于心而入微,从心理认识与道德修养论方面辨析“天地之际”的前提。王夫之认为,天地之密在于其相交于物质与精神世界同体之微处,即,依据于“心气交辅”的实有性理论体系求“天地之际”,如果固执于“乾坤之气”,则入于佛、道的“空”、“无”之论。“至密”从其针对于宇宙生化的细致心理认识分析方面而言,则说“是故知其至密,而后见运化之精”;“大辨”,指超越层次的修养境界高度,则说“知其大辨,而后见功用之极”。“至密”与“大辨”分别来源于王夫之辨析和取舍于佛、道的认识论,是他从心理过程及其认识论方面总结


相关文章

  • 八年级上册政治辨析题精讲
  • 辨析题是初中思想品德考试的一 种常见题型.这种题型要求学生对思 想品德课中的一些基础知识.基本观 点进行辩证地判断和分析.重点考查 的是学生的明辨是非能力.逻辑思维 能力和分析综合能力.在思想品德考 试中对考生而言是最难的一种题型. 因而掌 ...查看


  • 如何与人交往
  • 1..人际交往的原则 (1) 平等的原则:社会主义社会人际交往,首先要坚持平等的原则,无论是公务还是私交,都没有高低贵贱之分,要以朋友的身份进行交往,才能深交.切忌因工作时间短,经验不足,经济条件差而自卑,也不要因为自己是大学毕业生.年轻. ...查看


  • 马克思主义基础理论
  • 马克思主义基础理论 知识点及题型猜测(备注:下划线部分为原文语句,红色字体为题型猜测)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 一.意识的本质和能动作用(第8页) (一)简述:意识的起源是什么? 第一,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产物:第二,意识是社会的产物.生产劳 ...查看


  • 八年级上册试卷
  • 八年级<思想品德>第一单元 A.核心家庭 B.联合家庭 C.主干家庭 D.双亲家庭 2.家庭不单是身体的住所,也是心灵的寄托处.这句话表明 A.家就是有房子的地方 B.家既是物质生活的后盾,又是情感的栖息地 C.家就是寄托感情的 ...查看


  • 中小学生品德发展与道德教育名词解释超小版
  • 一章 道德:是指调整人们相互关系的行为准则和规范的 总. 品德:即道德品质,是一个人依据社会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在行动时表现出来的一些经常的.稳固的心理特征. 品德心理结构:是指品德这种个体心理现象的组成成分,是指个体心理现象的形式.结构体 ...查看


  • 中考各门功课考试秘诀
  • 2012年深圳中考各门功课考试秘诀 考试对学生来讲是一件平常的事情,因为学生经常要考试,应自然.轻松地对待,但考试又是一次智力上的竞赛,应认真.紧张地安排.把平常与认真,轻松与紧张处理好了,又能勤奋学习,就可顺利地通过考试并得到良好成绩. ...查看


  • 行测基础知识
  • 第一部分马克思主义哲学 1.哲学.世界观.方法论 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 方法论是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 2.哲学的基本问题 哲学的基本问题,包括两个方面,两个层次. 第一方面,是关于物质和意识谁是第一性.谁是第二性的 ...查看


  • 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历年考研真题
  • 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历年考研真题 2015年人大初试真题 专业一马克思主义理论综合 一. 辨析 1.<太阳城>是莫尔的代表作 2. 3.受教育者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客体也具有能动性 二.简答 1.价值创造与财富生产的关系 ...查看


  • 2015教师资格证[教育知识与能力高频考点]
  • 1. 辨析:政治经济制度决定这教育的性质,因此教育没有自己的相对独立性. 答:此观点是错误的.虽然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教育的性质但是教育有自己的相对独立性.首先,教育具有自身的继承关系,与以往的教育具有渊源关系,因此在具有相同的政治经济制度和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