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笔记
著作名称: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
作者:恩格斯
主要内容概括:第一章 黑格尔派系哲学的主要观点以及其发展的简要过程
第二章 介绍德意志哲学的发展以及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观念
第三章 反驳黑费尔巴哈的唯心主义观念
第四章 介绍另一科学派系马克思主义哲学
读后感:
这本书对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有总结和发展的意义的。由于本人阅读量比较浅,只能先从课本上寻找和本书有关的内容。
本书是第一章推荐的延伸阅读,有关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
在第一节的 一、物质世界的客观存在 (一)、世界观与哲学基本问题 的第五自然段中,课本中写到“恩格斯总结和概括了哲学发展特别是近代哲学发展的历史事实,并吸取了黑格尔和费尔巴哈的有关思想,第一次明确指出:“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哲学基本问题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其一,意识和物质、思维和存在,究竟谁是世界的本原,即物质和精神何者是第一性、何者是第二性的问题;其二,“我们关于我们周围世界的思想对这个世界本身的关系是怎样的?我们的思维能不能认识现实世界?我们能不能在我们关于现实世界的表象和概念中正确地反映现实?”即思维能否认识或正确认识的问题。“
在本书中,我们可以发现在马克思哲学之前,世界的主要哲学观点是黑格尔的哲学,主要观点为“凡是现实的都是合乎理性的,凡是合乎理性的都是现实的”。在费尔巴哈一派看来,这种现实直接体现在宗教上,他主张的观点是“人类的各个时期仅仅由于宗教的变迁而彼此区别开来。”(即课本中的精神第一性,物质第二性,在此费尔巴哈还刻意将精神特指为宗教)恩格尔直接的否定了费尔巴哈一派的唯心观点,他不止一次地强调了科学的重要性,并对黑格尔的观点进行了自己的理解和阐述。在本书第二章中,恩格尔第一次明确指出:“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在下一个自然段,恩格尔自然地引出了在欧洲乃至全世界的精神问题,也就是课本中提到的“意识和物质、思维和存在,究竟谁是世界的本原,即物质和精神何者是第一性、何者是第二性的问题”。恩格尔提出了这个“在中世纪经院哲学中也起过重要作用的问题:什么是本原的,是精神,还是自然界?——这个问题以尖锐的形式针对着教会提了出来,世界是神创造的呢,还是从来就有的。”以这个问题为界自然的分为了两个阵营,关于费尔巴哈一派的观点,恩格尔进行了大篇幅的辩驳,在此不予评论,而以马克思哲学为首的另一派,则提出了是科学推动哲学家进步的观点(即课本中的物质第一性,精神第二性),并称“黑格尔的体系只是一种就方法和内容来说唯心主义地倒置过来的唯物主义”。之后恩格尔又解释了黑格尔哲学的唯心主义一派误解了黑格尔唯物主义实质的原因是机械唯物主义的局限性。恩格尔在本书第二章和
第三章中系统地反对了唯心主义的观念,并整合了黑格尔和费尔巴哈的观点中有关唯物主义的观念,而这最终的成果体现在马克思哲学里,即本书的第四章。马克思哲学第一次正视了唯物主义观念,在文中恩格斯称“同黑格尔哲学分离在这里也是由于返回到唯物主义观点而
发生的。这就是说,人们决心在理解现实世界(自然界和历史)时按照它本身在每一个不以先入为主的唯心主义怪想来对待它的人面前所呈现的那样来理解;他们决心毫不怜惜地抛弃一切同事实(从事实本身的联系而不是从幻想的联系来把握的事实)不相符合的唯心主义怪想。除此之外,唯物主义并没有别的意义。不过在这里第一次对唯物主义世界观采取了真正严肃的态度,把这个世界观彻底地(至少在主要方面)运用到所研究的一切知识领域里去了。”由此可以看出马克思哲学是唯物主义的簇拥者,而马克思则是唯物主义的先驱。(即课本中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立是哲学史上的伟大变革,其关键就在于,它以科学的实践观为基础,正确地解决了哲学基本问题,实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历史观的统一。”)
就个人看来,恩格斯这篇文章的缺点在于逻辑并不十分清晰,可能在于其对唯物主义的认识不够。然而这篇文章很好的归纳了黑格尔和费尔巴哈的观点。在查找资料的过程中看见有网友的评论说“恩格斯通过批判黑格尔和费尔巴哈哲学,显示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三个鲜明特点:一是科学性——将唯物论与辩证法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创立了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二是阶级性——是为无产阶级服务的,代表的是最广大人民的利益。三是实践性——是从实践中来,又为实践服务的。”个人认为这一观点并不准确。从第二章的很多地方可以看出,恩格斯是赞同黑格尔和费尔巴哈的部分观点的。恩格尔甚至隐晦地表示了,马克思哲学的主要思想是从黑格尔的思想中继承发展而来。(第四章:而这样一来,黑格尔哲学的革命方面就恢复了,同时也摆脱了那些曾经在黑格尔那里阻碍它贯彻到底的唯心主义装饰。一个伟大的基本思想,即认为世界不是既成事物的集合体,而是过程的集合体,其中各个似乎稳定的事物同它们在我们头脑中的思想映象即概念一样都处在生成和灭亡的不断变化中,在这种变化中,尽管有种种表面的偶然性,尽管有种种暂时的倒退,前进的发展终究会实现,──这个伟大的基本思想,特别是从黑格尔以来,已经成了一般人的意识,以致它在这种一般形式中未必会遭到反对了。)
恩格斯巧妙地利用唯心主义的定义,将黑格尔的哲学称作“就方法和内容来说唯心主义地倒置过来的唯物主义。”为马克思哲学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就历史来看,恩格斯这篇文章的意义更多的是在其对马克思哲学的推广上,恩格斯用自己的博学为马克思哲学的发展扫除了来自唯心主义的阻碍,而不是其内容上。
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意味着马克思新型哲学的开始,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基础之一。
读书笔记
著作名称: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
作者:恩格斯
主要内容概括:第一章 黑格尔派系哲学的主要观点以及其发展的简要过程
第二章 介绍德意志哲学的发展以及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观念
第三章 反驳黑费尔巴哈的唯心主义观念
第四章 介绍另一科学派系马克思主义哲学
读后感:
这本书对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有总结和发展的意义的。由于本人阅读量比较浅,只能先从课本上寻找和本书有关的内容。
本书是第一章推荐的延伸阅读,有关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
在第一节的 一、物质世界的客观存在 (一)、世界观与哲学基本问题 的第五自然段中,课本中写到“恩格斯总结和概括了哲学发展特别是近代哲学发展的历史事实,并吸取了黑格尔和费尔巴哈的有关思想,第一次明确指出:“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哲学基本问题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其一,意识和物质、思维和存在,究竟谁是世界的本原,即物质和精神何者是第一性、何者是第二性的问题;其二,“我们关于我们周围世界的思想对这个世界本身的关系是怎样的?我们的思维能不能认识现实世界?我们能不能在我们关于现实世界的表象和概念中正确地反映现实?”即思维能否认识或正确认识的问题。“
在本书中,我们可以发现在马克思哲学之前,世界的主要哲学观点是黑格尔的哲学,主要观点为“凡是现实的都是合乎理性的,凡是合乎理性的都是现实的”。在费尔巴哈一派看来,这种现实直接体现在宗教上,他主张的观点是“人类的各个时期仅仅由于宗教的变迁而彼此区别开来。”(即课本中的精神第一性,物质第二性,在此费尔巴哈还刻意将精神特指为宗教)恩格尔直接的否定了费尔巴哈一派的唯心观点,他不止一次地强调了科学的重要性,并对黑格尔的观点进行了自己的理解和阐述。在本书第二章中,恩格尔第一次明确指出:“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在下一个自然段,恩格尔自然地引出了在欧洲乃至全世界的精神问题,也就是课本中提到的“意识和物质、思维和存在,究竟谁是世界的本原,即物质和精神何者是第一性、何者是第二性的问题”。恩格尔提出了这个“在中世纪经院哲学中也起过重要作用的问题:什么是本原的,是精神,还是自然界?——这个问题以尖锐的形式针对着教会提了出来,世界是神创造的呢,还是从来就有的。”以这个问题为界自然的分为了两个阵营,关于费尔巴哈一派的观点,恩格尔进行了大篇幅的辩驳,在此不予评论,而以马克思哲学为首的另一派,则提出了是科学推动哲学家进步的观点(即课本中的物质第一性,精神第二性),并称“黑格尔的体系只是一种就方法和内容来说唯心主义地倒置过来的唯物主义”。之后恩格尔又解释了黑格尔哲学的唯心主义一派误解了黑格尔唯物主义实质的原因是机械唯物主义的局限性。恩格尔在本书第二章和
第三章中系统地反对了唯心主义的观念,并整合了黑格尔和费尔巴哈的观点中有关唯物主义的观念,而这最终的成果体现在马克思哲学里,即本书的第四章。马克思哲学第一次正视了唯物主义观念,在文中恩格斯称“同黑格尔哲学分离在这里也是由于返回到唯物主义观点而
发生的。这就是说,人们决心在理解现实世界(自然界和历史)时按照它本身在每一个不以先入为主的唯心主义怪想来对待它的人面前所呈现的那样来理解;他们决心毫不怜惜地抛弃一切同事实(从事实本身的联系而不是从幻想的联系来把握的事实)不相符合的唯心主义怪想。除此之外,唯物主义并没有别的意义。不过在这里第一次对唯物主义世界观采取了真正严肃的态度,把这个世界观彻底地(至少在主要方面)运用到所研究的一切知识领域里去了。”由此可以看出马克思哲学是唯物主义的簇拥者,而马克思则是唯物主义的先驱。(即课本中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立是哲学史上的伟大变革,其关键就在于,它以科学的实践观为基础,正确地解决了哲学基本问题,实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历史观的统一。”)
就个人看来,恩格斯这篇文章的缺点在于逻辑并不十分清晰,可能在于其对唯物主义的认识不够。然而这篇文章很好的归纳了黑格尔和费尔巴哈的观点。在查找资料的过程中看见有网友的评论说“恩格斯通过批判黑格尔和费尔巴哈哲学,显示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三个鲜明特点:一是科学性——将唯物论与辩证法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创立了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二是阶级性——是为无产阶级服务的,代表的是最广大人民的利益。三是实践性——是从实践中来,又为实践服务的。”个人认为这一观点并不准确。从第二章的很多地方可以看出,恩格斯是赞同黑格尔和费尔巴哈的部分观点的。恩格尔甚至隐晦地表示了,马克思哲学的主要思想是从黑格尔的思想中继承发展而来。(第四章:而这样一来,黑格尔哲学的革命方面就恢复了,同时也摆脱了那些曾经在黑格尔那里阻碍它贯彻到底的唯心主义装饰。一个伟大的基本思想,即认为世界不是既成事物的集合体,而是过程的集合体,其中各个似乎稳定的事物同它们在我们头脑中的思想映象即概念一样都处在生成和灭亡的不断变化中,在这种变化中,尽管有种种表面的偶然性,尽管有种种暂时的倒退,前进的发展终究会实现,──这个伟大的基本思想,特别是从黑格尔以来,已经成了一般人的意识,以致它在这种一般形式中未必会遭到反对了。)
恩格斯巧妙地利用唯心主义的定义,将黑格尔的哲学称作“就方法和内容来说唯心主义地倒置过来的唯物主义。”为马克思哲学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就历史来看,恩格斯这篇文章的意义更多的是在其对马克思哲学的推广上,恩格斯用自己的博学为马克思哲学的发展扫除了来自唯心主义的阻碍,而不是其内容上。
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意味着马克思新型哲学的开始,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基础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