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传播中的三次论争

马克思主义传播中的三次论争

中国共产党是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的产物。马克思主义在争鸣中迅速传播,为中共的建立奠定了理论基础。

(简介早期传播):1899—1912 梁启超在《万国公报》介绍“麦喀士”

马克思主义为何在短短几年内,为一大批青年知识分子接受,史学界争论不休。

救亡是当时中国的主题,“仿洋救国”,十月革命后特别是五四运动之后,出现介绍社义的思潮,马克思主义为先进分子接受。

迅速传播的原因:内、外

1、中国的先进知识分子对于资级民主共和国感到失望和不满,在寻求新的救国救民方式中选择马克思主义。是中国的先进分子不断探索救亡道路的必然结果。

2、五四运动以后,一批先进的知识分子改变走资本主义道路的观念,在中国出现了一个宣传社会主义的热潮,通过比较 、论争 选择了马克思主义。

五四运动后,出现宣传社会主义、马克思主义热潮

李大钊的贡献:

第一,开辟专栏,宣传、 研究马克思主义。1919、5,李在《新》主编《马克思研究专号》。 第二,发表文章介、宣马克思主义。1919、9,李在《我的马克思主义观》(上、下),较全面、系统地介绍了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是唯物主义史观、经济学说和社会主义理论的统一,阶级斗争把这三大原理从根本上联系起来。

第三,在 北大、北女师开设课程:唯物史观、社义与社会运动。

第四,1920、3,在北大秘密组织了“马克思主义研究会”,翻译、研究马克思主义。 还有,留日学生:杨 匏 安:1919、11,《马克思主义》

李达:《唯物史观解说》、《马克思经济学说》

3、俄国十月革命:苏联(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积极影响:

第一:救国方式的启示:

国情相似 根本解决

第二:对待中国的态度:外交政策

1920年春,中国民众(《东方杂志》登出)第一次看到了苏俄政府早在半年多前(1919 、7)发布的《苏联第一次对华宣言》(《致中国国民及南北政府》)。

主要内容:废约(日、中、协约国);中国独立自由的唯一同盟者、兄弟是苏联人民。

4、一战的影响,使国人重新认识了资本主义;

第一,一战的残酷及战后的凋蔽,使国人怀疑西方文明的价值;

李大钊:“使欧洲文明之权威大生疑念。”

陈 :君主专制—→资本家压制;政治不平等—→社会不平等(《法兰西人与近世文明》1915,9、15)

梁启超:战后 游欧 ,改向 基尔特社义

多变、善变与不变

改良(维新)→君主立宪(与革命派对立)—→议会宪政( 进步党、研究系)—→ 基尔特社义(行会社会主义)

第二,民族经济发展的“黄金期”,200万产业工人。

第三,一战后,帝国主义的重新瓜分,爆发了五四运动

三次论争:

五四运动以后,一批先进的知识分子改变走资本主义道路的观念,在中国出现了一个宣传社会主义的热潮,通过比较 、论争 选择了马克思主义。

(一)“问题与主义”之争:

争论双方:李大钊与 胡适

唐德刚写胡适回忆,胡“我和马克思主义者冲突的第一回合”。

1、背景:

[1] 胡适的政治信仰与李等人的冲突。

唐德刚写胡适回忆,胡“我和马克思主义着冲突的第一回合”。

胡适:1910---1917在美国。弃农学文,1914,在哥大 在杜威实用主义大师门下,受美式教育的熏陶。宋子文 、蒋梦麟 、孙科

1917年回国,“逼上梁山”,倡导文学革命,与陈一起:“民主、科学、自由”

胡适信奉实用主义,主张改良,反对阶级斗争

李大钊:根本解决 ,暴力革命 , 马克思、列宁主义

[2] 《新青年》办报宗旨的改变。

陈、胡相约“二十年不谈政治”,在文学思想界做些开创性的工作。

折衷:1918年底,创办《每周评论》,专谈政治

[3] 五四运动前夕,杜威来华讲学,在中国的思想界产生了很大的影响。胡适乘机写作。 杜威在中国住了两年两个月。《新青年》有专号介绍,陈也信奉。杜威对待社会问题上的观点:“改良,具体问题具体解决,反对根本改造。”既反对“保持现制派”,又反对“根本解决派”,“进化是零卖的,不是批发的”,一点一点的改良,平民教育。

观念、思想、主义(存疑)——实践(验证)——是否可行 存疑与包容

陈入狱,李避于昌黎五峰山,胡主持《每周评论》,1919、7,《多研究些问题,少谈些主义》揭开了论争的序幕。

2、主要内容:

1919、8, 李《再论问题与主义》;同月,胡《三论问题与主义》 、《四论问题与主义》

[1] 关于问题与主义的作用

胡适的观点:

认为当前思想界流行的弊病,就是空谈、高谈主义,而不去研究具体问题的解决办法; 李大钊的观点:婉转的批评

问题与主义二者关系不可分离;社会改造,一方面要研究实际的问题,一方面要宣传思想的主义。(初步表述了马克思主义的一般原理必须与本国的实际相结合的思想)

章士钊:“彼凡持一理,必先视此理是否合于当时环境,及已是否能实行以为断”

[2] 关于拯救中国的途径和方法

胡适的观点: 反对根本解决中国问题的主张。反对暴力革命,主张渐进的改良。

李大钊的观点:主张根本解决中国问题。经济问题是根本问题,必须把工人组织起来,进行阶级斗争,暴力革命夺取政权。

《胡适口述自传》,华东师大, 1993

3、论争的性质:

[1] 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过程中出现的第一次论战,它标志着新文化运动阵营的公开分化;

[2] 论争在本质上还是意识形态(马克思主义与改良主义)的冲突,是五四以来两种思想体系进行的思想交锋。

[3] 论争之后,马克思主义继续同资产阶级思想论战,从而得以迅速传播,扩大影响。

4、性质的争鸣:

[1] 传统观点:胡针对李《我的马克思主义观》,反对马克思主义与坚持马克思主义的争论。《中国现代史》、《中国共产党的七十年》,------

[2] 新观点:

★《关于时期的历史考辨》,李良玉,《南京大报学报》1993、1。 第一, 胡适写作的主观动机与李大钊发表《我的马克思主义观》无任何瓜葛;标注时间 1919、 5,实际出版时间 1919 、9

第二,胡适批的“过激主义”不是马克思主义而是“无政府主义”。

未点明原因:无----义正被段政府严厉镇压,胡不愿给人以充当政府帮凶的印象

第三,胡在这次争论中并未根本反对马克思主义。

“存疑与包容”的态度,反对阶级斗争,赞同唯物史观

《三论》、《四论》:承认研究主义的重要性

《多——,少——》:末尾:“种种学说和主义我都应该研究。”

★李林 《二十一世纪》(91、8):“马克思主义既不是引发论战的唯一原因,马克思主义者也不是胡论争中的唯一对手。”

“目的热”盛行

“手段与目的,理想和现实之间互为参照”,真谛论争

陈:“中立偏胡”(董德福)

★董国强《近代史研究》(2004、6 )

李:力行;胡:立言; 李:现实政治,胡:思想启蒙;

李:改造中国政治与社会制度(输入学理的目的),胡:改造人们的思想观念。

★张宝明《“问题”与“主义”,两种思想谱系的历史演绎》

第一,论争体质上还是意识形态的冲突,五四以来两种思想谱系进行的思想交锋。

第二,今天的学术争论不应总停留在孰胜孰负的判断上。作为启蒙思想史的一桩公案,论争是思想史上的一次“双赢”的典型个体,“空谷足音”。

李:“言论纸上空谈之多,涉及实际问题之少,以后誓向实际方面去作”

胡:《多——,少——》:末尾:“种种学说和主义我都应该研究。《三论》、《四论》:承认研究主义的重要性

★《新潮》:胡 、傅、 罗、 顾,治学“新潮社”,“学术救国”

《每周评论》:李、陈、 张、 邓、 高君宇 “国民社”,革命救国

胡适的悲叹:少了孔丘、朱熹的奴隶,多了泡特金的奴隶

无地自由 “观念人物”和“行为人物”(殷海光)

“不要迷信任何一种学理” ,“存疑 、求证、实验的态度去寻求真理” 和改造社会良方的思想路径恒久的意义”。

(二)第二次论争:科学社会主义(马克思主义)与无政府主义的论争

论争双方:

无政府主义者:黄凌霜、区声白,办《进化》; 文章:《我们反对“布尔什维克”》 陈独秀:《谈政治》,李达《马克思派社会主义》

1、背景:

“五四”前后,无政府主义在一部分知识分子中广泛流传,并扩散到工人中。虽然无政府主义思想对反封建来说有进步的一面,但它同科学社会主义是根本不相容的,因此有必要通过论争,划清马克思主义同无政府主义的界限。

2、主要内容:

[1] 关于暴力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学说

无政府主义者的观点:从反对一切国家的思想出发,反对暴力革命,反对马克思主义关于无级专政的学说。

“既反对资产阶级专政的‘现在国家’,尤其反对无产阶级专政的‘未来国家’”。

陈、李等人的观点:驳斥了无政府主义者,反对一切强权,反对马克思主义的国家学说和无

产阶级专政的理论,阐明了国家的性质及无产阶级夺取政权和建立无产阶级专政的重要性。

[2] 关于无级专政与资级专政的区别问题

无政府主义者的观点:否认无产阶级专政与资产阶级专政的本质区别。

“我们不承认资本家的强权,一样不承认劳动者的强权。”

陈、李等人的观点:明确指出无级专政的国家同资级专政的国家的本质区别。

资:压迫工具 无:维护利益

[3] 关于建立理想社会的问题

无政府主义者的观点:主张实行“各尽所能,各取所需”的分配原则,实行“完全平等”、“绝对自由”的“无政府共产主义”

陈、李等人的观点:批驳了无者关于理想社会的空想理论。

批驳了无者在生产上的言论:分散自主经营 社义:集中的大生产

批驳了无者在分配上的言论:不顾社会的发展阶段和生产力水平,是空想。

批驳了无者“绝对自由”的言论:自由是相对的,也有纪律和集中。

3、意义:

[1] 通过论争与批判,使马克思主义和无政府主义区别开来,是社会主义理论在中国由空想到科学转变过程中不可缺少的一次论争。

[2] 捍卫了无级专政的思想,明确了中国应该建立无级政党的理论,从而为建党奠定了思想、理论基础。

[3] 体现了共产主义知识分子的自我改造,经历了由民主主义者向马克思主义者的转变。

(三)第三次论争:关于社会主义的论争(战)

双方代表:

梁启超、张东荪 陈独秀、李达

[简介]基尔特社会主义:

20世纪初英国工人运动中出现的一种拘泥于地方的、狭隘的、带有手工业气息的资产阶级改良主义思潮。基尔特是拉丁文译音,意即同业联合或行会,故又称“行会社会主义”。主要代表人物有彭蒂、奥尔雷奇、霍布逊和柯尔等。主要代表作有彭蒂的《恢复基尔特制度》、柯尔的《劳工世界》等。

主张:反对阶级斗争和无产阶级专政,主张用和平进化的办法废除私有制度,实现劳动的解放。基尔特社会主义的主要观点是:认为“工资制度”是一种罪恶和欺骗,压制劳动者的创造本能,使资本家不劳而获,主张根本废除“工资制度”,建立工人监督工业的制度;社会应以基尔特为社会单位,按着职业性质不同分成若干基尔特组织,由高度集权的全国基尔特来统一领导,用基尔特制度代替资本主义制度。基尔特社会主义的理论十分庞杂,带有很强的折衷主义的性质。

1、背景:

英国著名哲学家、基尔特社义者罗素来华讲学,介绍他的哲学思想和政治主张,张、梁等人借机宣扬社会改良主义,攻击马克思主义,因而爆发了一场关于社会主义的论争(战)。 罗素在华 1920、10——1921、7,苏、京、湘

张东荪发表文章:《由内地旅行而得之又一教训》,《现在与将来》;

梁启超文章:《复张东荪书论社会主义运动》

李达文章:《讨论社会主义并质梁任公》

陈独秀文章:《社会主义批评》

2、主要内容:

[1] 是否应该提倡社会主义运动。(根本问题是中国的发展前途问题,即:是否应该提倡社会主义)

张、梁等人观点:中国的当务之急是发展资本主义,而后实行社会主义,将改良主义当作社会主义大加宣扬。

张、梁主张发展资本主义、反对社--义的理由:资--义不发达(工厂少,劳资冲突少,无劳动阶级,工人阶级政党不能成立,社会主义运动不能兴起);应开发实业

李达、 陈独秀等人批驳走资本主义道路的言论,认为: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不能改变中国贫穷落后的状况。

陈:一面增加富力,一面增加贫乏。

[2] 关于拯救中国的途径和方法

张、梁等人观点:主张社会改良,反对阶级斗争和无产阶级专政。“马克思主义不适合中国国情”

李达、 陈独秀等人:批驳了阶级调和及社会改良的思想,主张工人阶级暴力革命。中国无产阶级遭受压迫剥削的程度是最严重的,有必要组织起来进行社会革命,推翻剥削制度,建立无级专政。

3、意义:

经过辩论,先进分子更坚定了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的信心,无产阶级专政思想得到了认同。这是中国建立无产阶级政党的决定性的思想基础。

马克思主义传播中的三次论争

中国共产党是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的产物。马克思主义在争鸣中迅速传播,为中共的建立奠定了理论基础。

(简介早期传播):1899—1912 梁启超在《万国公报》介绍“麦喀士”

马克思主义为何在短短几年内,为一大批青年知识分子接受,史学界争论不休。

救亡是当时中国的主题,“仿洋救国”,十月革命后特别是五四运动之后,出现介绍社义的思潮,马克思主义为先进分子接受。

迅速传播的原因:内、外

1、中国的先进知识分子对于资级民主共和国感到失望和不满,在寻求新的救国救民方式中选择马克思主义。是中国的先进分子不断探索救亡道路的必然结果。

2、五四运动以后,一批先进的知识分子改变走资本主义道路的观念,在中国出现了一个宣传社会主义的热潮,通过比较 、论争 选择了马克思主义。

五四运动后,出现宣传社会主义、马克思主义热潮

李大钊的贡献:

第一,开辟专栏,宣传、 研究马克思主义。1919、5,李在《新》主编《马克思研究专号》。 第二,发表文章介、宣马克思主义。1919、9,李在《我的马克思主义观》(上、下),较全面、系统地介绍了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是唯物主义史观、经济学说和社会主义理论的统一,阶级斗争把这三大原理从根本上联系起来。

第三,在 北大、北女师开设课程:唯物史观、社义与社会运动。

第四,1920、3,在北大秘密组织了“马克思主义研究会”,翻译、研究马克思主义。 还有,留日学生:杨 匏 安:1919、11,《马克思主义》

李达:《唯物史观解说》、《马克思经济学说》

3、俄国十月革命:苏联(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积极影响:

第一:救国方式的启示:

国情相似 根本解决

第二:对待中国的态度:外交政策

1920年春,中国民众(《东方杂志》登出)第一次看到了苏俄政府早在半年多前(1919 、7)发布的《苏联第一次对华宣言》(《致中国国民及南北政府》)。

主要内容:废约(日、中、协约国);中国独立自由的唯一同盟者、兄弟是苏联人民。

4、一战的影响,使国人重新认识了资本主义;

第一,一战的残酷及战后的凋蔽,使国人怀疑西方文明的价值;

李大钊:“使欧洲文明之权威大生疑念。”

陈 :君主专制—→资本家压制;政治不平等—→社会不平等(《法兰西人与近世文明》1915,9、15)

梁启超:战后 游欧 ,改向 基尔特社义

多变、善变与不变

改良(维新)→君主立宪(与革命派对立)—→议会宪政( 进步党、研究系)—→ 基尔特社义(行会社会主义)

第二,民族经济发展的“黄金期”,200万产业工人。

第三,一战后,帝国主义的重新瓜分,爆发了五四运动

三次论争:

五四运动以后,一批先进的知识分子改变走资本主义道路的观念,在中国出现了一个宣传社会主义的热潮,通过比较 、论争 选择了马克思主义。

(一)“问题与主义”之争:

争论双方:李大钊与 胡适

唐德刚写胡适回忆,胡“我和马克思主义者冲突的第一回合”。

1、背景:

[1] 胡适的政治信仰与李等人的冲突。

唐德刚写胡适回忆,胡“我和马克思主义着冲突的第一回合”。

胡适:1910---1917在美国。弃农学文,1914,在哥大 在杜威实用主义大师门下,受美式教育的熏陶。宋子文 、蒋梦麟 、孙科

1917年回国,“逼上梁山”,倡导文学革命,与陈一起:“民主、科学、自由”

胡适信奉实用主义,主张改良,反对阶级斗争

李大钊:根本解决 ,暴力革命 , 马克思、列宁主义

[2] 《新青年》办报宗旨的改变。

陈、胡相约“二十年不谈政治”,在文学思想界做些开创性的工作。

折衷:1918年底,创办《每周评论》,专谈政治

[3] 五四运动前夕,杜威来华讲学,在中国的思想界产生了很大的影响。胡适乘机写作。 杜威在中国住了两年两个月。《新青年》有专号介绍,陈也信奉。杜威对待社会问题上的观点:“改良,具体问题具体解决,反对根本改造。”既反对“保持现制派”,又反对“根本解决派”,“进化是零卖的,不是批发的”,一点一点的改良,平民教育。

观念、思想、主义(存疑)——实践(验证)——是否可行 存疑与包容

陈入狱,李避于昌黎五峰山,胡主持《每周评论》,1919、7,《多研究些问题,少谈些主义》揭开了论争的序幕。

2、主要内容:

1919、8, 李《再论问题与主义》;同月,胡《三论问题与主义》 、《四论问题与主义》

[1] 关于问题与主义的作用

胡适的观点:

认为当前思想界流行的弊病,就是空谈、高谈主义,而不去研究具体问题的解决办法; 李大钊的观点:婉转的批评

问题与主义二者关系不可分离;社会改造,一方面要研究实际的问题,一方面要宣传思想的主义。(初步表述了马克思主义的一般原理必须与本国的实际相结合的思想)

章士钊:“彼凡持一理,必先视此理是否合于当时环境,及已是否能实行以为断”

[2] 关于拯救中国的途径和方法

胡适的观点: 反对根本解决中国问题的主张。反对暴力革命,主张渐进的改良。

李大钊的观点:主张根本解决中国问题。经济问题是根本问题,必须把工人组织起来,进行阶级斗争,暴力革命夺取政权。

《胡适口述自传》,华东师大, 1993

3、论争的性质:

[1] 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过程中出现的第一次论战,它标志着新文化运动阵营的公开分化;

[2] 论争在本质上还是意识形态(马克思主义与改良主义)的冲突,是五四以来两种思想体系进行的思想交锋。

[3] 论争之后,马克思主义继续同资产阶级思想论战,从而得以迅速传播,扩大影响。

4、性质的争鸣:

[1] 传统观点:胡针对李《我的马克思主义观》,反对马克思主义与坚持马克思主义的争论。《中国现代史》、《中国共产党的七十年》,------

[2] 新观点:

★《关于时期的历史考辨》,李良玉,《南京大报学报》1993、1。 第一, 胡适写作的主观动机与李大钊发表《我的马克思主义观》无任何瓜葛;标注时间 1919、 5,实际出版时间 1919 、9

第二,胡适批的“过激主义”不是马克思主义而是“无政府主义”。

未点明原因:无----义正被段政府严厉镇压,胡不愿给人以充当政府帮凶的印象

第三,胡在这次争论中并未根本反对马克思主义。

“存疑与包容”的态度,反对阶级斗争,赞同唯物史观

《三论》、《四论》:承认研究主义的重要性

《多——,少——》:末尾:“种种学说和主义我都应该研究。”

★李林 《二十一世纪》(91、8):“马克思主义既不是引发论战的唯一原因,马克思主义者也不是胡论争中的唯一对手。”

“目的热”盛行

“手段与目的,理想和现实之间互为参照”,真谛论争

陈:“中立偏胡”(董德福)

★董国强《近代史研究》(2004、6 )

李:力行;胡:立言; 李:现实政治,胡:思想启蒙;

李:改造中国政治与社会制度(输入学理的目的),胡:改造人们的思想观念。

★张宝明《“问题”与“主义”,两种思想谱系的历史演绎》

第一,论争体质上还是意识形态的冲突,五四以来两种思想谱系进行的思想交锋。

第二,今天的学术争论不应总停留在孰胜孰负的判断上。作为启蒙思想史的一桩公案,论争是思想史上的一次“双赢”的典型个体,“空谷足音”。

李:“言论纸上空谈之多,涉及实际问题之少,以后誓向实际方面去作”

胡:《多——,少——》:末尾:“种种学说和主义我都应该研究。《三论》、《四论》:承认研究主义的重要性

★《新潮》:胡 、傅、 罗、 顾,治学“新潮社”,“学术救国”

《每周评论》:李、陈、 张、 邓、 高君宇 “国民社”,革命救国

胡适的悲叹:少了孔丘、朱熹的奴隶,多了泡特金的奴隶

无地自由 “观念人物”和“行为人物”(殷海光)

“不要迷信任何一种学理” ,“存疑 、求证、实验的态度去寻求真理” 和改造社会良方的思想路径恒久的意义”。

(二)第二次论争:科学社会主义(马克思主义)与无政府主义的论争

论争双方:

无政府主义者:黄凌霜、区声白,办《进化》; 文章:《我们反对“布尔什维克”》 陈独秀:《谈政治》,李达《马克思派社会主义》

1、背景:

“五四”前后,无政府主义在一部分知识分子中广泛流传,并扩散到工人中。虽然无政府主义思想对反封建来说有进步的一面,但它同科学社会主义是根本不相容的,因此有必要通过论争,划清马克思主义同无政府主义的界限。

2、主要内容:

[1] 关于暴力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学说

无政府主义者的观点:从反对一切国家的思想出发,反对暴力革命,反对马克思主义关于无级专政的学说。

“既反对资产阶级专政的‘现在国家’,尤其反对无产阶级专政的‘未来国家’”。

陈、李等人的观点:驳斥了无政府主义者,反对一切强权,反对马克思主义的国家学说和无

产阶级专政的理论,阐明了国家的性质及无产阶级夺取政权和建立无产阶级专政的重要性。

[2] 关于无级专政与资级专政的区别问题

无政府主义者的观点:否认无产阶级专政与资产阶级专政的本质区别。

“我们不承认资本家的强权,一样不承认劳动者的强权。”

陈、李等人的观点:明确指出无级专政的国家同资级专政的国家的本质区别。

资:压迫工具 无:维护利益

[3] 关于建立理想社会的问题

无政府主义者的观点:主张实行“各尽所能,各取所需”的分配原则,实行“完全平等”、“绝对自由”的“无政府共产主义”

陈、李等人的观点:批驳了无者关于理想社会的空想理论。

批驳了无者在生产上的言论:分散自主经营 社义:集中的大生产

批驳了无者在分配上的言论:不顾社会的发展阶段和生产力水平,是空想。

批驳了无者“绝对自由”的言论:自由是相对的,也有纪律和集中。

3、意义:

[1] 通过论争与批判,使马克思主义和无政府主义区别开来,是社会主义理论在中国由空想到科学转变过程中不可缺少的一次论争。

[2] 捍卫了无级专政的思想,明确了中国应该建立无级政党的理论,从而为建党奠定了思想、理论基础。

[3] 体现了共产主义知识分子的自我改造,经历了由民主主义者向马克思主义者的转变。

(三)第三次论争:关于社会主义的论争(战)

双方代表:

梁启超、张东荪 陈独秀、李达

[简介]基尔特社会主义:

20世纪初英国工人运动中出现的一种拘泥于地方的、狭隘的、带有手工业气息的资产阶级改良主义思潮。基尔特是拉丁文译音,意即同业联合或行会,故又称“行会社会主义”。主要代表人物有彭蒂、奥尔雷奇、霍布逊和柯尔等。主要代表作有彭蒂的《恢复基尔特制度》、柯尔的《劳工世界》等。

主张:反对阶级斗争和无产阶级专政,主张用和平进化的办法废除私有制度,实现劳动的解放。基尔特社会主义的主要观点是:认为“工资制度”是一种罪恶和欺骗,压制劳动者的创造本能,使资本家不劳而获,主张根本废除“工资制度”,建立工人监督工业的制度;社会应以基尔特为社会单位,按着职业性质不同分成若干基尔特组织,由高度集权的全国基尔特来统一领导,用基尔特制度代替资本主义制度。基尔特社会主义的理论十分庞杂,带有很强的折衷主义的性质。

1、背景:

英国著名哲学家、基尔特社义者罗素来华讲学,介绍他的哲学思想和政治主张,张、梁等人借机宣扬社会改良主义,攻击马克思主义,因而爆发了一场关于社会主义的论争(战)。 罗素在华 1920、10——1921、7,苏、京、湘

张东荪发表文章:《由内地旅行而得之又一教训》,《现在与将来》;

梁启超文章:《复张东荪书论社会主义运动》

李达文章:《讨论社会主义并质梁任公》

陈独秀文章:《社会主义批评》

2、主要内容:

[1] 是否应该提倡社会主义运动。(根本问题是中国的发展前途问题,即:是否应该提倡社会主义)

张、梁等人观点:中国的当务之急是发展资本主义,而后实行社会主义,将改良主义当作社会主义大加宣扬。

张、梁主张发展资本主义、反对社--义的理由:资--义不发达(工厂少,劳资冲突少,无劳动阶级,工人阶级政党不能成立,社会主义运动不能兴起);应开发实业

李达、 陈独秀等人批驳走资本主义道路的言论,认为: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不能改变中国贫穷落后的状况。

陈:一面增加富力,一面增加贫乏。

[2] 关于拯救中国的途径和方法

张、梁等人观点:主张社会改良,反对阶级斗争和无产阶级专政。“马克思主义不适合中国国情”

李达、 陈独秀等人:批驳了阶级调和及社会改良的思想,主张工人阶级暴力革命。中国无产阶级遭受压迫剥削的程度是最严重的,有必要组织起来进行社会革命,推翻剥削制度,建立无级专政。

3、意义:

经过辩论,先进分子更坚定了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的信心,无产阶级专政思想得到了认同。这是中国建立无产阶级政党的决定性的思想基础。


相关文章

  • 科学主义与人文主义在教育上的论争
  • q敏≈i' 2008.oI (中旬刊) 科学主义与人更呈艾在教霄上的褪争 口李静 (中央民族大学教育学院 北京 100081) 摘要人文主义与科学主义这两大思想流派在教育上的观点有很大的差异,长期以来在教育上的论争激烈.本文简要分析了这二者 ...查看


  • 中国现当代文学史
  • <中国现当代文学史>教学大纲 ·发布时间:2007-3-21 20:36:44 ·点击:2420 <中国现当代文学史>教学大纲 一.课程编号:021410B 二.编写说明 本课程教学大纲是在高等院校中文本科教学目标基 ...查看


  • "问题与主义"之争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 摘要:"五四"运动时期,以胡适为代表的自由主义者和以李大钊为代表的马克思主义者围绕"问题与主义"进行了一场规模不大但影响深远的争论.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视角审视"问题与主义"之争, ...查看


  • "问题与主义"之争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问题与
  • "问题与主义"之争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摘要:"五四"运动时期,以胡适为代表的自由主义者和以李大钊为代表的 马克思主义者围绕"问题与主义"进行了一场规模不大但影响深远的争论.从 马克 ...查看


  • 革命文学运动中政治与文学的关系1
  • 浅析文学与政治的关系 --以"革命文学运动"为例 中文师范102 李艳艳 1001012056 内容摘要:中国的革命文学运动使文学背负上了沉重的政治理念,革命作家对时代潮流的密切关注及其敏感的社会政治危机意识,使文学的功 ...查看


  • 略论20世纪教育思想的演进
  • 巨 2000年第2期(总第107期) 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JOURNALOFFUJIANTEACHERSUNIVERSITY (PhilosophyandSocialSciencesEdition) No 2,2000Gen ...查看


  • 现代文学三十年名词解释
  • 现代文学三十年之名词解释 <新青年>:中国现代文学史.文化思想上最重要的刊物.1915年创刊于上海,原名<青年杂志>,陈独秀主编."五四"前后以<新青年>为主要阵地,同时进行了新文化运 ...查看


  • 传播学教学大纲
  • 传播学教学大纲 英文名称:Communication Theory 课程编号: 课程类型:学科基础必修课 学时:45 学分:3 面向对象:广播电视新闻学专业本科生 一.课程性质与教学目标 <传播学概论>是新闻学专业的基础和必修课 ...查看


  • 信用是货币的本质
  • 信用是货币的本质 信用中国-http://www.ccn86.com 发布日期:2005-10-8 [◎在线投稿] 自从货币产生以来,货币形态已经发生了许多变化,但货币的本质并没有变,相反,随着货币形态从低级向高级的演进,货币的本质表现的更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