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软件渠道与硬件渠道有什么不同
1、在对价格的态度上,硬件渠道能把价格背得滚瓜烂熟,非常看重价格。价格波动对渠道影响非常大。而软件渠道却用不着关注价格,更多看重如何基于软件给用户解决问题,提供不同方案。
2、在运转速度上,硬件渠道追求快速运转,货来了赶紧卖出去再卖下一批,虽然利润薄但只要周转快就能积累财富。但做软件渠道却要求更多的耐心,要说服用户明确软件价值,要和硬件区分开来。培养用户软件意识比较重要,用软件就是用信息化手段来工作,不是用电脑工作。 其次,对用户的需求把握到卖出产品直至后期服务,都不能求快,而是要把每一个用户都服务好,以后升级服务维修等等都是利润的来源。利润不是靠快速运转得来的,是靠良好服务连续赢得客户的定单赚来的。
3、在未来的发展前景上,硬件渠道更喜欢规模的扩张,量走得越大越好。而软件渠道关注能粘住几个用户。软件用户忠诚度是非常高的,一旦使用,除非软件产品特别差,一般都不愿更换。用户是跟着产品走的,因此粘住用户就会有源源不断的需求。作深做专是软件渠道追求的目标。积累经验和技术实力后,软件渠道发展方向有两条路:要么做自有品牌,要么做专业的分销商。
4、 最重要的一点,软件渠道比硬件渠道更能为产品增值。渠道接触用户机会多,根据用户需求进行进行二次开发。供应商开发的产品预留接口,就能为渠道留出增值空间。同时也由于产品灵活性,大家都愿意在平台上进行二次开发,这也促进了平台的销售,这是硬件渠道所不能做到的。
三 挑选什么样的公司做二级渠道?
联想软件今年为推广传奇数字校园采用区域增值代理的渠道结构,区域总代理都面临挑选下级渠道的问题,有两种类型的公司可以选择:一是集成商,主要接信息系统的工程,但这种公司更看重硬件的建设,而且他们可接的整个信息系统项目越来越少。第二,最好是选择做应用的公司。他们选择的客户范围更宽,解决已有网络框架的学校如何用起来的问题。其实很多集成商在接手项目后,自己也是把硬件、布线、应用几方面分开做的,专做应用的公司已经出现而且越来越多。
四 如何支持面向用户的最终渠道
首先是要灌输理念,灌输产品方方面面的信息,让渠道在面对用户时能将用户的需求分析清楚,将产品如何满足需求能阐述明白。对渠道的培训技术支持是首先要做的工作。
其次重要的是和他们一起做好第一单,以后日常客户维护是最终渠道来做的,所以和他们一起做第一单非常重要,相当于树一个样板,有了参照系统,其余就好做了。
而作为区域总代理,自身要不断总结出用户需求的亮点来吸引用户,要做到对用户的需求比用户还清楚。在整体上做好理念支持。对大客户的公关靠的也是不断推陈出新的理念。
对渠道建设有着清晰的思路,传奇渠道建设工作正在有条不紊地进行着。据该市场负责人介绍,传奇在全国选定了50家区域增值代理商,他们认同传奇对教育信息化的理念,对联想提供的技术培训和支持非常感兴趣,对今年教育信息化市场有信心,将为全国各地中小学提供软件应用服务。
软件渠道谋变
作者: 梁冰儒(《计算机产品与流通》)
Thursday, August 26 2004 1:22 PM 在经历了产品较量,直销较量之后,应用软件的竞争正在向一个新的阶段过渡,那便是渠道的较量,在这一阶段中,按照先进理念建立起的新型软件渠道,将在与结构单一的传统渠道的较量中胜出。
多软件企业的CCO 在谈到渠道建设时,一开始都会说一句:“软件渠道建设和硬件渠道绝对不同。”随后又会加上一句:“建设软件渠道比建设硬件渠道难太多了。”
的确如此。与硬件渠道相比,软件渠道(特别是大型应用软件渠道)的参与者们必须具备核心价值,否则在渠道体系中将完全失去存在的必要。
这一点与硬件渠道存在本质的区别。在硬件渠道中,代理的业绩再差,也绝少有“颗粒无收,业绩挂零”的现象。但是软件渠道则不然,这种业绩挂零的现象不仅存在,而且相当普遍。
对此,中关村科技软件公司总裁朱希铎深有感触,他说:“硬件代理商就是卖不出去货,他的门市也能起到品牌推广作用;软件代理则不同,如果不能做单,就很难找到自己在渠道中的位置。”
由于软件客户的需求日趋复杂,要满足这种需求,单纯依靠软件厂商或者一两个合作伙伴的力量已经无法做到。在应用软件渠道中,必须集成伙伴的多重能力才有可能达到此目的。因此在软件渠道中对不同类型的伙伴进行细分,通过分工协作形成合力来满足客户不断变化的需求,已经成为软件渠道的通行做法。
在这一过程中,具备多种不同核心能力的伙伴构成的软件渠道价值链生态系统,正在逐渐浮出水面。而传统的功能结构单一,缺乏互动与应变能力的渠道,正随着客户需求的飞速增长逐渐失去竞争能力。
客户之变和渠道痼疾
客户需求变化的挑战
客户需求的变化,是传统软件渠道遭遇挑战的根本原因。
在过去的几年中,大型应用软件市场的客户需求正在发生以下变化:
a 、客户要求提高项目实施的速度;
b 、客户要求项目实施过程的标准化;
c 、客户要求根据实际业务的需要,随需建设其系统;
d 、客户要求系统具有灵活性,同时要协同易用;
e 、客户要求项目总体成本最低;
f 、客户的需求正在日趋复杂多样;
g 、客户要求获得贴身的服务,并且将“本土化的服务”视作国内企业的优势。
不过,上面列举的这些变化,只是客户需求表现的细分环节,这种变化对于软件渠道提出的最大考验在于:
渠道能否为用户提供包括软硬件和服务在内的一体化解决方案,并且“一站式”地解决客户的所有重要应用问题。
这就要求软件渠道必须能够集合包括产品、咨询、销售、实施、服务等多种类型的伙伴,通过渠道内部的有效分工协作来完成项目。同时,要求软件渠道的结构建设(包括成员构成建设、功能建设、规范建设)更加合理到位,渠道管理过程中的运作规则、评估标准、合作模式更加完善,而这些正是目前的国内软件渠道所欠缺的。
传统渠道的痼疾
如果分析一下传统的国内软件渠道,我们会发现它存在以下五个方面的不足:
a 、渠道的管理结构不合理
从渠道成员构成来看,软件渠道内部成员角色划分模糊,伙伴之间分工与协作缺乏有效合作模式。
以ERP 软件渠道为例,软件厂商对于渠道伙伴划分的种类包括产品伙伴、实施伙伴、服务伙伴、咨询伙伴、培训伙伴、销售伙伴、集成伙伴等六七种,但是多数伙伴在整个渠道体系中发挥的作用比重太低。
神州数码管理系统有限公司渠道总监林宪奇说:“现在软件厂商划分的伙伴的种类很多,其实起到关键作用的只有一两类伙伴。”
从渠道覆盖角度看,厂商提供的产品广度和渠道的市场覆盖度还都不完整,难以满足客户“一站式”解决应用问题的需求。
此外在渠道的冲突管理方面,厂商的直销与伙伴的销售始终存在难以克服的矛盾。一些集成商对此发炮:“厂商就是要我们打头阵,然后派他们的分公司来摘桃子。”
b 、缺乏互动的单向沟通模式
在传统的软件渠道中,软件厂商占据绝对的主导地位,几乎所有的合作伙伴都要唯其马首是瞻。但是这一点对于满足应用软件的客户需求并不有利,因为在关键行业和关键应用中,渠道对业务所起的作用,往往会大于厂商。
某软件公司总裁在谈到某国际厂商中石化项目失手时说:“失败不是由于厂商的产品不好,而是由于厂商的沟通没有以关键渠道为中心,结果不可避免,代理在后续服务中出了问题,直接导致项目失败。”
c 、渠道内部资源整合能力不足
与互动沟通的不足相比,下面的问题更加严重,就是渠道体系内部信息、资源、方案和实施经验共享的通路不畅。厂商的资源不能被有效地传递给代理,更谈不上传递到客户那里了。渠道伙伴之间的资源沟通途径更加欠缺,使得渠道内部的资源孤立化,难以形成渠道的“合力效应”。
出现这种现象的根源,在于厂商和渠道都是按照自己的利益出发来思考问题。BEA 系统(中国)有限公司资深渠道联盟和业务发展部总监梁乃明说:“从个体利益角度看,厂商总是希望能够依靠更多的代理,代理也希望能够同时傍住多家厂商,这样就有更多的选择机会。”
而另一位ISV 官员,则更加直白地从另一个角度阐述这种博弈关系。
“厂商看的是代理能不能做单,代理看的是跟着厂商能不能挣钱,彼此缺乏信任, 怎么可能真正交换资源。”
d 、代理的价值单一,缺少发展空间
功能单一,价值单一,缺少发展空间。是传统软件渠道中代理面临的另一个尴尬现实。我们看到,在许多大型应用软件渠道体系中,增值分销商往往是徒有虚名,根本起不到增值作用,更多的功能仅限于提供现金和物流支持,而低端软件的销售伙伴更是厂商纯粹的销 售工具。
e 、在业务运作方面,传统软件渠道缺乏对多种合作模式,以及流程规则、评估标准的研究,从而使渠道运作效率低下。
这一点在中小企业渠道建设方面表现尤为突出。众所周知,大型应用软件的推广模式,以个性化定制的厂商直销和关键业务伙伴销售为主;而低端软件的销售,由于产品和服务的标准化程度较高,因此可以完全依靠渠道进行分销。上述两方面业务的商业模式清晰,运作标准明确,因此很少有争议出现。
但是在中端产品市场,特别是中小企业市场的情况则有所不同。中小企业客户存在个性化的需求,但是系统建设投入的资金有限,因此渠道只有整合多种类型的伙伴资源,才有可能在满足客户需求的同时,实现成本的合理化。
不过,要整合多种类型的伙伴资源,渠道就不得不考虑以下问题:
首先,在集成多种类型产品的过程中,如何处理与产品伙伴之间的关系,并且逐步强化自己的产品联盟;
其次,在以不同类型合作伙伴为核心的业务过程中,如何建立有针对性的商业合作模式,高效地支持伙伴业务,并且持续提高业务运作过程中的效率。
总之,这些都是渠道建设者应当认真考虑的问题。
软件竞争,渠道加码
在过去十年中,应用软件的竞争经历了产品竞争、直销竞争两个阶段。在这两个阶段中,厂商争夺的重心集中于大型客户和行业客户市场。
目前,随着这两个市场的逐渐饱和,竞争的重心开始发生变化,逐渐向中小企业市场转移,于是渠道的价值开始重新得到软件厂商们的认可。
无论是低端软件市场上进行的分销,还是中端市场的行业推展,软件渠道在其中扮演的角色都至关重要。
可以说,未来应用软件市场的竞争正在进入渠道竞争的时代。
软件价值链生态系统
未来的软件渠道应当是怎样的?
怎样才能使渠道的参与者们从中获得最大的利益?
怎样才能建立起具有强大竞争力的软件渠道?
以上这些正是软件产业需要得到答案的问题。
基于对这些问题的思考,软件渠道价值链生态系统的理念开始诞生,并且逐步浮出水面。
所谓软件价值链生态系统,指的是具有满足客户不同需求能力的伙伴,通过角色与职能的划分,共同组成软件合作体系,伙伴与伙伴之间,伙伴与厂商之间,通过资源与能力的整合,互相影响支持,以满足客户的全面需求,并实现渠道系统整体能力的提升。
具体地说,这一概念包括以下四方面基本内容:
a 、价值基础
软件渠道的参与者,必须具备满足客户某一方面需求的核心能力,并且这种能力应当和厂商,以及其他伙伴的能力在价值链上形成真正的互补,这是软件渠道成员的基本价值所在,也使
软件渠道内部一切合作的基础;
b 、分工与角色基础
渠道的不同伙伴具备的职能不同,在业务进行过程中,存在不同的角色分工,共同整合资源满足客户需求。
一般来说,在渠道管理过程中,厂商居于主导地位。但是在某些关键业务和关键环节,对于满足客户需求起关键作用的伙伴,也应当在该领域中起到主导作用。
c 、自我调节能力 与以往的软件渠道不同,价值生态链系统强调伙伴和厂商对渠道冲突进行自我调节,共同制定规则解决渠道冲突,建立渠道运作的规则和标准;同时在实现渠道优胜劣汰的过程里,综合考虑包括厂商和代理在内的渠道整体利益。
d 、自我成长的能力:
生态系统的调节整合,最终目的是实现渠道内部的共赢,这就要求渠道随着客户需求的增长,通过内部机制实现厂商和伙伴能力的持续提高,同时强化渠道系统的产品方案能力,完善多种类型的伙伴合作商业模式,最终实现渠道竞争能力的全面提升。
实战中的关键问题
要想使以上这些构想成为现实,渠道建设者必须着手解决的下列关键问题:
如何建立软件渠道的互动体制
由于传统渠道的信息传递单向性,使得渠道伙伴在进行关键业务过程中,必须首先满足厂商的一定利益,否则将很难得到厂商的有力支持,由此导致业务受损的例子比比皆是。
以某厂商的渠道管理为例,该厂商拥有多条产品线,但是各个产品线对于渠道的支持,长期处于各自为政的状态。
由于该厂商在渠道交流过程中,重点始终是保证如何向渠道传达厂商政策,而对于以渠道为中心的信息传递建设工作严重滞后,从而在业务中直接影响了对渠道客户的服务质量。例如,该公司A 产品代理商的客户,遇到了该公司B 产品方面的问题,代理商却无法从厂商那里,找到解决问题的有效接口,问题最后还是要厂商自己出马搞定。可是,厂商提供的服务收费标准太高,中小企业客户实在难以接受,最终只好对此望而却步。
当然,在目前的条件下,要求软件渠道立刻建立起双向,甚至多向的互动沟通体制,并不现实。但是在关键业务环节中,软件厂商应当建立起互动交流的通路还是十分必要的。
做软件渠道与硬件渠道有什么不同
1、在对价格的态度上,硬件渠道能把价格背得滚瓜烂熟,非常看重价格。价格波动对渠道影响非常大。而软件渠道却用不着关注价格,更多看重如何基于软件给用户解决问题,提供不同方案。
2、在运转速度上,硬件渠道追求快速运转,货来了赶紧卖出去再卖下一批,虽然利润薄但只要周转快就能积累财富。但做软件渠道却要求更多的耐心,要说服用户明确软件价值,要和硬件区分开来。培养用户软件意识比较重要,用软件就是用信息化手段来工作,不是用电脑工作。 其次,对用户的需求把握到卖出产品直至后期服务,都不能求快,而是要把每一个用户都服务好,以后升级服务维修等等都是利润的来源。利润不是靠快速运转得来的,是靠良好服务连续赢得客户的定单赚来的。
3、在未来的发展前景上,硬件渠道更喜欢规模的扩张,量走得越大越好。而软件渠道关注能粘住几个用户。软件用户忠诚度是非常高的,一旦使用,除非软件产品特别差,一般都不愿更换。用户是跟着产品走的,因此粘住用户就会有源源不断的需求。作深做专是软件渠道追求的目标。积累经验和技术实力后,软件渠道发展方向有两条路:要么做自有品牌,要么做专业的分销商。
4、 最重要的一点,软件渠道比硬件渠道更能为产品增值。渠道接触用户机会多,根据用户需求进行进行二次开发。供应商开发的产品预留接口,就能为渠道留出增值空间。同时也由于产品灵活性,大家都愿意在平台上进行二次开发,这也促进了平台的销售,这是硬件渠道所不能做到的。
三 挑选什么样的公司做二级渠道?
联想软件今年为推广传奇数字校园采用区域增值代理的渠道结构,区域总代理都面临挑选下级渠道的问题,有两种类型的公司可以选择:一是集成商,主要接信息系统的工程,但这种公司更看重硬件的建设,而且他们可接的整个信息系统项目越来越少。第二,最好是选择做应用的公司。他们选择的客户范围更宽,解决已有网络框架的学校如何用起来的问题。其实很多集成商在接手项目后,自己也是把硬件、布线、应用几方面分开做的,专做应用的公司已经出现而且越来越多。
四 如何支持面向用户的最终渠道
首先是要灌输理念,灌输产品方方面面的信息,让渠道在面对用户时能将用户的需求分析清楚,将产品如何满足需求能阐述明白。对渠道的培训技术支持是首先要做的工作。
其次重要的是和他们一起做好第一单,以后日常客户维护是最终渠道来做的,所以和他们一起做第一单非常重要,相当于树一个样板,有了参照系统,其余就好做了。
而作为区域总代理,自身要不断总结出用户需求的亮点来吸引用户,要做到对用户的需求比用户还清楚。在整体上做好理念支持。对大客户的公关靠的也是不断推陈出新的理念。
对渠道建设有着清晰的思路,传奇渠道建设工作正在有条不紊地进行着。据该市场负责人介绍,传奇在全国选定了50家区域增值代理商,他们认同传奇对教育信息化的理念,对联想提供的技术培训和支持非常感兴趣,对今年教育信息化市场有信心,将为全国各地中小学提供软件应用服务。
软件渠道谋变
作者: 梁冰儒(《计算机产品与流通》)
Thursday, August 26 2004 1:22 PM 在经历了产品较量,直销较量之后,应用软件的竞争正在向一个新的阶段过渡,那便是渠道的较量,在这一阶段中,按照先进理念建立起的新型软件渠道,将在与结构单一的传统渠道的较量中胜出。
多软件企业的CCO 在谈到渠道建设时,一开始都会说一句:“软件渠道建设和硬件渠道绝对不同。”随后又会加上一句:“建设软件渠道比建设硬件渠道难太多了。”
的确如此。与硬件渠道相比,软件渠道(特别是大型应用软件渠道)的参与者们必须具备核心价值,否则在渠道体系中将完全失去存在的必要。
这一点与硬件渠道存在本质的区别。在硬件渠道中,代理的业绩再差,也绝少有“颗粒无收,业绩挂零”的现象。但是软件渠道则不然,这种业绩挂零的现象不仅存在,而且相当普遍。
对此,中关村科技软件公司总裁朱希铎深有感触,他说:“硬件代理商就是卖不出去货,他的门市也能起到品牌推广作用;软件代理则不同,如果不能做单,就很难找到自己在渠道中的位置。”
由于软件客户的需求日趋复杂,要满足这种需求,单纯依靠软件厂商或者一两个合作伙伴的力量已经无法做到。在应用软件渠道中,必须集成伙伴的多重能力才有可能达到此目的。因此在软件渠道中对不同类型的伙伴进行细分,通过分工协作形成合力来满足客户不断变化的需求,已经成为软件渠道的通行做法。
在这一过程中,具备多种不同核心能力的伙伴构成的软件渠道价值链生态系统,正在逐渐浮出水面。而传统的功能结构单一,缺乏互动与应变能力的渠道,正随着客户需求的飞速增长逐渐失去竞争能力。
客户之变和渠道痼疾
客户需求变化的挑战
客户需求的变化,是传统软件渠道遭遇挑战的根本原因。
在过去的几年中,大型应用软件市场的客户需求正在发生以下变化:
a 、客户要求提高项目实施的速度;
b 、客户要求项目实施过程的标准化;
c 、客户要求根据实际业务的需要,随需建设其系统;
d 、客户要求系统具有灵活性,同时要协同易用;
e 、客户要求项目总体成本最低;
f 、客户的需求正在日趋复杂多样;
g 、客户要求获得贴身的服务,并且将“本土化的服务”视作国内企业的优势。
不过,上面列举的这些变化,只是客户需求表现的细分环节,这种变化对于软件渠道提出的最大考验在于:
渠道能否为用户提供包括软硬件和服务在内的一体化解决方案,并且“一站式”地解决客户的所有重要应用问题。
这就要求软件渠道必须能够集合包括产品、咨询、销售、实施、服务等多种类型的伙伴,通过渠道内部的有效分工协作来完成项目。同时,要求软件渠道的结构建设(包括成员构成建设、功能建设、规范建设)更加合理到位,渠道管理过程中的运作规则、评估标准、合作模式更加完善,而这些正是目前的国内软件渠道所欠缺的。
传统渠道的痼疾
如果分析一下传统的国内软件渠道,我们会发现它存在以下五个方面的不足:
a 、渠道的管理结构不合理
从渠道成员构成来看,软件渠道内部成员角色划分模糊,伙伴之间分工与协作缺乏有效合作模式。
以ERP 软件渠道为例,软件厂商对于渠道伙伴划分的种类包括产品伙伴、实施伙伴、服务伙伴、咨询伙伴、培训伙伴、销售伙伴、集成伙伴等六七种,但是多数伙伴在整个渠道体系中发挥的作用比重太低。
神州数码管理系统有限公司渠道总监林宪奇说:“现在软件厂商划分的伙伴的种类很多,其实起到关键作用的只有一两类伙伴。”
从渠道覆盖角度看,厂商提供的产品广度和渠道的市场覆盖度还都不完整,难以满足客户“一站式”解决应用问题的需求。
此外在渠道的冲突管理方面,厂商的直销与伙伴的销售始终存在难以克服的矛盾。一些集成商对此发炮:“厂商就是要我们打头阵,然后派他们的分公司来摘桃子。”
b 、缺乏互动的单向沟通模式
在传统的软件渠道中,软件厂商占据绝对的主导地位,几乎所有的合作伙伴都要唯其马首是瞻。但是这一点对于满足应用软件的客户需求并不有利,因为在关键行业和关键应用中,渠道对业务所起的作用,往往会大于厂商。
某软件公司总裁在谈到某国际厂商中石化项目失手时说:“失败不是由于厂商的产品不好,而是由于厂商的沟通没有以关键渠道为中心,结果不可避免,代理在后续服务中出了问题,直接导致项目失败。”
c 、渠道内部资源整合能力不足
与互动沟通的不足相比,下面的问题更加严重,就是渠道体系内部信息、资源、方案和实施经验共享的通路不畅。厂商的资源不能被有效地传递给代理,更谈不上传递到客户那里了。渠道伙伴之间的资源沟通途径更加欠缺,使得渠道内部的资源孤立化,难以形成渠道的“合力效应”。
出现这种现象的根源,在于厂商和渠道都是按照自己的利益出发来思考问题。BEA 系统(中国)有限公司资深渠道联盟和业务发展部总监梁乃明说:“从个体利益角度看,厂商总是希望能够依靠更多的代理,代理也希望能够同时傍住多家厂商,这样就有更多的选择机会。”
而另一位ISV 官员,则更加直白地从另一个角度阐述这种博弈关系。
“厂商看的是代理能不能做单,代理看的是跟着厂商能不能挣钱,彼此缺乏信任, 怎么可能真正交换资源。”
d 、代理的价值单一,缺少发展空间
功能单一,价值单一,缺少发展空间。是传统软件渠道中代理面临的另一个尴尬现实。我们看到,在许多大型应用软件渠道体系中,增值分销商往往是徒有虚名,根本起不到增值作用,更多的功能仅限于提供现金和物流支持,而低端软件的销售伙伴更是厂商纯粹的销 售工具。
e 、在业务运作方面,传统软件渠道缺乏对多种合作模式,以及流程规则、评估标准的研究,从而使渠道运作效率低下。
这一点在中小企业渠道建设方面表现尤为突出。众所周知,大型应用软件的推广模式,以个性化定制的厂商直销和关键业务伙伴销售为主;而低端软件的销售,由于产品和服务的标准化程度较高,因此可以完全依靠渠道进行分销。上述两方面业务的商业模式清晰,运作标准明确,因此很少有争议出现。
但是在中端产品市场,特别是中小企业市场的情况则有所不同。中小企业客户存在个性化的需求,但是系统建设投入的资金有限,因此渠道只有整合多种类型的伙伴资源,才有可能在满足客户需求的同时,实现成本的合理化。
不过,要整合多种类型的伙伴资源,渠道就不得不考虑以下问题:
首先,在集成多种类型产品的过程中,如何处理与产品伙伴之间的关系,并且逐步强化自己的产品联盟;
其次,在以不同类型合作伙伴为核心的业务过程中,如何建立有针对性的商业合作模式,高效地支持伙伴业务,并且持续提高业务运作过程中的效率。
总之,这些都是渠道建设者应当认真考虑的问题。
软件竞争,渠道加码
在过去十年中,应用软件的竞争经历了产品竞争、直销竞争两个阶段。在这两个阶段中,厂商争夺的重心集中于大型客户和行业客户市场。
目前,随着这两个市场的逐渐饱和,竞争的重心开始发生变化,逐渐向中小企业市场转移,于是渠道的价值开始重新得到软件厂商们的认可。
无论是低端软件市场上进行的分销,还是中端市场的行业推展,软件渠道在其中扮演的角色都至关重要。
可以说,未来应用软件市场的竞争正在进入渠道竞争的时代。
软件价值链生态系统
未来的软件渠道应当是怎样的?
怎样才能使渠道的参与者们从中获得最大的利益?
怎样才能建立起具有强大竞争力的软件渠道?
以上这些正是软件产业需要得到答案的问题。
基于对这些问题的思考,软件渠道价值链生态系统的理念开始诞生,并且逐步浮出水面。
所谓软件价值链生态系统,指的是具有满足客户不同需求能力的伙伴,通过角色与职能的划分,共同组成软件合作体系,伙伴与伙伴之间,伙伴与厂商之间,通过资源与能力的整合,互相影响支持,以满足客户的全面需求,并实现渠道系统整体能力的提升。
具体地说,这一概念包括以下四方面基本内容:
a 、价值基础
软件渠道的参与者,必须具备满足客户某一方面需求的核心能力,并且这种能力应当和厂商,以及其他伙伴的能力在价值链上形成真正的互补,这是软件渠道成员的基本价值所在,也使
软件渠道内部一切合作的基础;
b 、分工与角色基础
渠道的不同伙伴具备的职能不同,在业务进行过程中,存在不同的角色分工,共同整合资源满足客户需求。
一般来说,在渠道管理过程中,厂商居于主导地位。但是在某些关键业务和关键环节,对于满足客户需求起关键作用的伙伴,也应当在该领域中起到主导作用。
c 、自我调节能力 与以往的软件渠道不同,价值生态链系统强调伙伴和厂商对渠道冲突进行自我调节,共同制定规则解决渠道冲突,建立渠道运作的规则和标准;同时在实现渠道优胜劣汰的过程里,综合考虑包括厂商和代理在内的渠道整体利益。
d 、自我成长的能力:
生态系统的调节整合,最终目的是实现渠道内部的共赢,这就要求渠道随着客户需求的增长,通过内部机制实现厂商和伙伴能力的持续提高,同时强化渠道系统的产品方案能力,完善多种类型的伙伴合作商业模式,最终实现渠道竞争能力的全面提升。
实战中的关键问题
要想使以上这些构想成为现实,渠道建设者必须着手解决的下列关键问题:
如何建立软件渠道的互动体制
由于传统渠道的信息传递单向性,使得渠道伙伴在进行关键业务过程中,必须首先满足厂商的一定利益,否则将很难得到厂商的有力支持,由此导致业务受损的例子比比皆是。
以某厂商的渠道管理为例,该厂商拥有多条产品线,但是各个产品线对于渠道的支持,长期处于各自为政的状态。
由于该厂商在渠道交流过程中,重点始终是保证如何向渠道传达厂商政策,而对于以渠道为中心的信息传递建设工作严重滞后,从而在业务中直接影响了对渠道客户的服务质量。例如,该公司A 产品代理商的客户,遇到了该公司B 产品方面的问题,代理商却无法从厂商那里,找到解决问题的有效接口,问题最后还是要厂商自己出马搞定。可是,厂商提供的服务收费标准太高,中小企业客户实在难以接受,最终只好对此望而却步。
当然,在目前的条件下,要求软件渠道立刻建立起双向,甚至多向的互动沟通体制,并不现实。但是在关键业务环节中,软件厂商应当建立起互动交流的通路还是十分必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