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是研究空间形式的科学。空间与图形正是小学数学领域的一大重要内容。小学空间与图形主要研究现实世界中的物体和几何图形的形状、大小、位置关系及其变换。它们是人们认识和描述生活空间、进行交流的重要工具。 儿童的空间观念形成大致经历了这样几个阶段:具体、半具体、半抽象、抽象。可以看出小学生缺乏空间观念,空间想象能力较弱,因此在这部分内容教学时学生很不容易理解和掌握。利用信息技术教学,能直观、形象、生动地在学生面前展现空间图形知识,有利于培养学生观察认识周围事物间的数量关系和形体特征的兴趣和意识,提高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促进了数学教学有效性的提高。 一、利用信息技术帮助学生建立空间图形概念 儿童认识事物的规律通常是:直接感知―表象―概念系统,因而小学生要建立高度抽象的数学概念比较难。在小学几何知识教学中更应遵循这一认知规律,充分发挥多媒体课件的直观性和创造条件,使学生获得丰富表象,然后引导学生概括出概念。例如,我在教学三角形意义时,让学生回答日常生活中见到过哪些三角形,然后在课件上出示红领巾、三角板,再通过电脑将红领巾和三角板内的颜色去掉,只留下其外框,学生自然会说出这样的图形就是三角形。教师指着这些图形让学生数一数这些三角形由几条线段围成,每个图形还有多少个尖尖的角,这样就能轻松地抽象出三角形特征。随后通过电脑把三条线段和三个角进行动画演示,这样的教学过程留给了学生深刻的印象,对新概念建立起到了教师用语言描述而达不到的作用。 二、利用信息技术突破图形教学的重难点 在空间与图形教学中,许多抽象的知识往往即使是借用直观的教具,也很难用三言两语说清楚。这就需要通过一定的技术手段,将学生无法感知的事实和现象形象展示在学生面前,从而化解难点。如教学“圆的面积”时,用多媒体课件演示:把一个圆分别等分成4份、8份和16份,然后用这些将圆分别分成的份数依次组成长方形,从组成的长方形中引导学生观察比较,分析综合得出:组成后的三个长方形上下对边越来越“平直”,左右对边越来越“竖直”。这时教师不失时机让学生思考: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变化?而后再让他们想象:如果等分成32份、64份、128份呢?他们终于从中明确了这样一个道理:将圆等分份数越多,拼成的图形就越接近长方形,并且结合极限让学生进一步想象:如果将圆等分成无限的,就一定能拼成长方形。最后通过综合分析,比较得出:长方形的长相当于圆周长的一半(πr),宽相当于圆周长的半径(r)。推理:因为长方形的面积=长×宽,所以圆的面积S=πr2。这样的动态显示,步步引导,环环相扣,层层推进,在学生的头脑中留下“化圆为方”的深刻印象,有助于实现感知―表象―抽象的转换。 三、利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的空间意识 在数学的图形教学中,有不少教师会发现,好多学生缺乏空间观念,这将导致学生一些认知上的模糊和错误,巧妙利用电脑,发挥它直观性和演示性很强的优点,必将大大增强学生的空间观念。 如学生在学习从正面、上面、左右面观察搭积木的面的时候,好多学生觉得无从下手,茫然地死盯着题目。现在有了电脑信息技术,只要通过三维动画把这个立体图形展示出来,把观察到积木的面一点一点学生把图形进行分解,学生自然而然能看出从一个方向去观察能看到有�赘雒妗S直热纾�在学习展开一个正方体的六个面内容时,可把不少学生难倒了,许多学生对于空间想象力较欠缺,无法想象出把正方体如何进行分解。此时,教师通过电脑技术把一个正方体进行立体分解,这样直观教学很快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了这一内容。这样的信息技术教学手段可以很轻松地解决这一难题,省时省力,学生还容易理解。 四、利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运用现代教育技术,适时给予形象、直观的感知铺垫,带领学生同题异思,发展求异思维,可以培养他们思维的灵活性、流畅性、变通性。 例如,教学“长方体的认识”一课时,可以利用课件把6个彩色的长方形围成一个长方体(两两相同,通过平移、旋转等方法围成一个长方体的动画过程),让学生清楚地知道长方体是由6个长方形围成的立体图形这一本质属性,帮助学生由平面到立体,由二维空间到三维空间,实现认识上的一次飞跃。同时,也为学生掌握长方体的特征计算长方体的表面积做了很好的铺垫,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迁移能力。学生不但通过技能练习掌握了知识,而且将所学知识运用于实际,获得更稳固的知识结构,另一方面,还激发了学生的创新意识,锻炼了创新思维,培养了创新能力。 总之,信息技术在空间与图形教学中可以发挥极其重要的作用,利用信息技术可以让我们把教学过程化繁为简,可以把图形化曲为直,把空间化抽象为直观。它的发展给我们的数学教学注入了新的活力与源泉,突破了时空的限制,让数学知识真正达到“来源于生活并应用于生活”的境界。
数学是研究空间形式的科学。空间与图形正是小学数学领域的一大重要内容。小学空间与图形主要研究现实世界中的物体和几何图形的形状、大小、位置关系及其变换。它们是人们认识和描述生活空间、进行交流的重要工具。 儿童的空间观念形成大致经历了这样几个阶段:具体、半具体、半抽象、抽象。可以看出小学生缺乏空间观念,空间想象能力较弱,因此在这部分内容教学时学生很不容易理解和掌握。利用信息技术教学,能直观、形象、生动地在学生面前展现空间图形知识,有利于培养学生观察认识周围事物间的数量关系和形体特征的兴趣和意识,提高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促进了数学教学有效性的提高。 一、利用信息技术帮助学生建立空间图形概念 儿童认识事物的规律通常是:直接感知―表象―概念系统,因而小学生要建立高度抽象的数学概念比较难。在小学几何知识教学中更应遵循这一认知规律,充分发挥多媒体课件的直观性和创造条件,使学生获得丰富表象,然后引导学生概括出概念。例如,我在教学三角形意义时,让学生回答日常生活中见到过哪些三角形,然后在课件上出示红领巾、三角板,再通过电脑将红领巾和三角板内的颜色去掉,只留下其外框,学生自然会说出这样的图形就是三角形。教师指着这些图形让学生数一数这些三角形由几条线段围成,每个图形还有多少个尖尖的角,这样就能轻松地抽象出三角形特征。随后通过电脑把三条线段和三个角进行动画演示,这样的教学过程留给了学生深刻的印象,对新概念建立起到了教师用语言描述而达不到的作用。 二、利用信息技术突破图形教学的重难点 在空间与图形教学中,许多抽象的知识往往即使是借用直观的教具,也很难用三言两语说清楚。这就需要通过一定的技术手段,将学生无法感知的事实和现象形象展示在学生面前,从而化解难点。如教学“圆的面积”时,用多媒体课件演示:把一个圆分别等分成4份、8份和16份,然后用这些将圆分别分成的份数依次组成长方形,从组成的长方形中引导学生观察比较,分析综合得出:组成后的三个长方形上下对边越来越“平直”,左右对边越来越“竖直”。这时教师不失时机让学生思考: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变化?而后再让他们想象:如果等分成32份、64份、128份呢?他们终于从中明确了这样一个道理:将圆等分份数越多,拼成的图形就越接近长方形,并且结合极限让学生进一步想象:如果将圆等分成无限的,就一定能拼成长方形。最后通过综合分析,比较得出:长方形的长相当于圆周长的一半(πr),宽相当于圆周长的半径(r)。推理:因为长方形的面积=长×宽,所以圆的面积S=πr2。这样的动态显示,步步引导,环环相扣,层层推进,在学生的头脑中留下“化圆为方”的深刻印象,有助于实现感知―表象―抽象的转换。 三、利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的空间意识 在数学的图形教学中,有不少教师会发现,好多学生缺乏空间观念,这将导致学生一些认知上的模糊和错误,巧妙利用电脑,发挥它直观性和演示性很强的优点,必将大大增强学生的空间观念。 如学生在学习从正面、上面、左右面观察搭积木的面的时候,好多学生觉得无从下手,茫然地死盯着题目。现在有了电脑信息技术,只要通过三维动画把这个立体图形展示出来,把观察到积木的面一点一点学生把图形进行分解,学生自然而然能看出从一个方向去观察能看到有�赘雒妗S直热纾�在学习展开一个正方体的六个面内容时,可把不少学生难倒了,许多学生对于空间想象力较欠缺,无法想象出把正方体如何进行分解。此时,教师通过电脑技术把一个正方体进行立体分解,这样直观教学很快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了这一内容。这样的信息技术教学手段可以很轻松地解决这一难题,省时省力,学生还容易理解。 四、利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运用现代教育技术,适时给予形象、直观的感知铺垫,带领学生同题异思,发展求异思维,可以培养他们思维的灵活性、流畅性、变通性。 例如,教学“长方体的认识”一课时,可以利用课件把6个彩色的长方形围成一个长方体(两两相同,通过平移、旋转等方法围成一个长方体的动画过程),让学生清楚地知道长方体是由6个长方形围成的立体图形这一本质属性,帮助学生由平面到立体,由二维空间到三维空间,实现认识上的一次飞跃。同时,也为学生掌握长方体的特征计算长方体的表面积做了很好的铺垫,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迁移能力。学生不但通过技能练习掌握了知识,而且将所学知识运用于实际,获得更稳固的知识结构,另一方面,还激发了学生的创新意识,锻炼了创新思维,培养了创新能力。 总之,信息技术在空间与图形教学中可以发挥极其重要的作用,利用信息技术可以让我们把教学过程化繁为简,可以把图形化曲为直,把空间化抽象为直观。它的发展给我们的数学教学注入了新的活力与源泉,突破了时空的限制,让数学知识真正达到“来源于生活并应用于生活”的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