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嘯
海嘯的英文Tsunami,來自日語「津波」,意指港口內的波浪。因海底地震,海底火山爆發或海底山崩而引發的巨型海浪,常造成海岸地區巨大災害。在大洋中,海嘯的波長可長達數百公里,但波高不及1公尺,因此在傳送過程不易被發現。
情況
由水下地震﹑火山爆發或水下塌陷和滑坡所激起的巨浪。破壞性的地震海嘯﹐只在地震構造運動出現垂直斷層﹐震源深度小於20~50公里﹐而里氏震級大於 6.5的條件下才能發生。
統計
常用的地震海嘯震級()是以里氏地震震級(M )為主要依據的。日本學者飯田汲事
曾提出海嘯的震級 與海嘯的能量和最大湧潮的高程的統計關係。海嘯的能量大致為
10~
10爾格﹐一般為海嘯地震的能量的1~10%。
波長1
海嘯是一種頻率介於潮波和湧浪之間的重力長波﹐其波長約為幾十至幾百公里﹐週期為2~200分﹐最常見的是2~40分。
傳播速度由確定(c 為傳播速度﹐g 為重力加速度﹐為海區深度)。若取大
洋平均深度為 4公里﹐週期為40分鐘﹐則相應的海嘯波的傳播速度為713公里/小時﹐波長為475公里。
波長2
海嘯從發生地區由內而外傳播,一般在深而遼闊的海洋,傳播速度約一小時500至1000公里,浪高不超過一公尺。海嘯的波長可達一百里,週期約為10至20分鐘,在大海中波高只有一公尺,但靠近海岸,波高可達十公尺,因此相對的波峰接近海岸時,海水面會下降,形成海水退後的現象。海嘯屬可傳播很遠
的長波,其傳播速率隨著深度而變,例如:太平洋平均深度約4,000公尺,其傳播速度約2000m/sec,而能以約一天的時間,由太平洋之一岸傳播至另一岸。
研究狀況 1
海嘯的研究﹐包括理論研究和模擬實驗兩方面。19世紀初﹐法國數學家A.L.柯西和S.D.泊松提出求解小振幅波的初值問題﹐為海嘯的理論研究奠定了基礎。1883年喀拉喀托火山爆發引起的大
海嘯﹐促使人們更重視海嘯的研究。理論研究的內容包括﹕1.海嘯產生的機制﹐2.海嘯在大洋中的自由傳播﹐3.海嘯在近岸帶中的傳播﹐4.海灣內和大陸架上的海嘯動力學研究。
研究狀況2
自20世紀50年代以來﹐海嘯模擬試驗主要包括﹕1.流體動力學水槽實驗。其中對橢圓形擾動源地的海嘯模擬結果﹐證實了海嘯波傳播的方向性。2.數值模擬。研究海嘯波在近岸淺水域中的傳播。3.電模擬。70年代初期﹐有人根據非線性的電磁波方程和有限振幅表面波的長波方程之間的相似性﹐採用電模擬方法研究海嘯的一些非線性問題。4.人工海嘯試驗。通過
在外海的水下或水上的爆炸進行試驗。例如﹐1954年美國在比基尼環礁區進行的水上氫彈爆炸﹐在試驗過程中﹐使用了專門的測波儀進行相當詳盡的觀測研究。
造成海嘯的原因:
海底地震、海底火山爆發、及海底山崩都可能造成海嘯。而大部分的海嘯是由海底地震所引致。地震是由於斷層破裂所引起,部分造成海嘯之海底地震,其斷層破裂面延伸至海底,或破裂面雖未延伸至海底,但因震源接近海底,仍造成海底瞬間之垂直錯動。此一海底瞬間
之垂直位移,立即造成震源地區海面之陡昇會陡降,此一位能在重力的作用下,轉換成動能以波動的方式向四處傳播,就形成海嘯。
海嘯
海嘯的英文Tsunami,來自日語「津波」,意指港口內的波浪。因海底地震,海底火山爆發或海底山崩而引發的巨型海浪,常造成海岸地區巨大災害。在大洋中,海嘯的波長可長達數百公里,但波高不及1公尺,因此在傳送過程不易被發現。
情況
由水下地震﹑火山爆發或水下塌陷和滑坡所激起的巨浪。破壞性的地震海嘯﹐只在地震構造運動出現垂直斷層﹐震源深度小於20~50公里﹐而里氏震級大於 6.5的條件下才能發生。
統計
常用的地震海嘯震級()是以里氏地震震級(M )為主要依據的。日本學者飯田汲事
曾提出海嘯的震級 與海嘯的能量和最大湧潮的高程的統計關係。海嘯的能量大致為
10~
10爾格﹐一般為海嘯地震的能量的1~10%。
波長1
海嘯是一種頻率介於潮波和湧浪之間的重力長波﹐其波長約為幾十至幾百公里﹐週期為2~200分﹐最常見的是2~40分。
傳播速度由確定(c 為傳播速度﹐g 為重力加速度﹐為海區深度)。若取大
洋平均深度為 4公里﹐週期為40分鐘﹐則相應的海嘯波的傳播速度為713公里/小時﹐波長為475公里。
波長2
海嘯從發生地區由內而外傳播,一般在深而遼闊的海洋,傳播速度約一小時500至1000公里,浪高不超過一公尺。海嘯的波長可達一百里,週期約為10至20分鐘,在大海中波高只有一公尺,但靠近海岸,波高可達十公尺,因此相對的波峰接近海岸時,海水面會下降,形成海水退後的現象。海嘯屬可傳播很遠
的長波,其傳播速率隨著深度而變,例如:太平洋平均深度約4,000公尺,其傳播速度約2000m/sec,而能以約一天的時間,由太平洋之一岸傳播至另一岸。
研究狀況 1
海嘯的研究﹐包括理論研究和模擬實驗兩方面。19世紀初﹐法國數學家A.L.柯西和S.D.泊松提出求解小振幅波的初值問題﹐為海嘯的理論研究奠定了基礎。1883年喀拉喀托火山爆發引起的大
海嘯﹐促使人們更重視海嘯的研究。理論研究的內容包括﹕1.海嘯產生的機制﹐2.海嘯在大洋中的自由傳播﹐3.海嘯在近岸帶中的傳播﹐4.海灣內和大陸架上的海嘯動力學研究。
研究狀況2
自20世紀50年代以來﹐海嘯模擬試驗主要包括﹕1.流體動力學水槽實驗。其中對橢圓形擾動源地的海嘯模擬結果﹐證實了海嘯波傳播的方向性。2.數值模擬。研究海嘯波在近岸淺水域中的傳播。3.電模擬。70年代初期﹐有人根據非線性的電磁波方程和有限振幅表面波的長波方程之間的相似性﹐採用電模擬方法研究海嘯的一些非線性問題。4.人工海嘯試驗。通過
在外海的水下或水上的爆炸進行試驗。例如﹐1954年美國在比基尼環礁區進行的水上氫彈爆炸﹐在試驗過程中﹐使用了專門的測波儀進行相當詳盡的觀測研究。
造成海嘯的原因:
海底地震、海底火山爆發、及海底山崩都可能造成海嘯。而大部分的海嘯是由海底地震所引致。地震是由於斷層破裂所引起,部分造成海嘯之海底地震,其斷層破裂面延伸至海底,或破裂面雖未延伸至海底,但因震源接近海底,仍造成海底瞬間之垂直錯動。此一海底瞬間
之垂直位移,立即造成震源地區海面之陡昇會陡降,此一位能在重力的作用下,轉換成動能以波動的方式向四處傳播,就形成海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