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职业学院
教 案
2013—2014学年第 1学期
课 程 名 称 系(部) 教
研
室
设计色彩 美术系
授 课 班 级 主 讲 教 师 职
称
使 用 教 材
教务处制 二○一三年八月
教 案(首页)
注:课程类别: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必修课、专业选修课、集中实践环节、实验课、公共选修课
第一章 绪论
一、课程主题
介绍中西方色彩表现及类别
二、教学目的及要求
1、了解西方各绘画流派的用色特点,增加对绘画色彩史的直观了解与认识,有助于后期色彩创作的知识积累。
2、通过对相关作品的欣赏,增强学生对装饰色彩知识的了解和提高学生对装饰色彩审美的能力。
三、教学重点及难点
重点
绘画色彩——古典派、印象派、波普艺术、立体主义、抽象主义、表现主义、抽象表现主义、极少主义等作品介绍;
装饰色彩——中国敦煌壁画、年画、唐卡、少数民族染织装饰图案艺术、丁绍光装饰艺术、日本浮世绘、非洲壁画、克里姆特绘画等作品介绍 难点
构成色彩——抽象艺术、波普艺术、抽象表现艺术、未来派、极简主义均有涉及。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
理论讲授为主 提问学生为辅
五、作业与练习
1、设计专业色彩与写实写生色彩的区别是什么?表现方式的不同?
2、课后了解油画、水粉、水彩、丙烯、色粉笔、彩铅、油画棒、蜡笔、马克笔等工具和材料的质感和效果。寻找和准备自己喜爱和适合自己的表达方式的颜料。
3、试分析自己喜欢的某个风格画派。
六、教学过程设计
要准备好大量的作品幻灯片,让学生通过作品照片寻找直观的感受,
和感知。
七、教学过程
1、绘画色彩——古典派、印象派、波普艺术、立体主义、抽象主义、
表现主义、抽象表现主义、极少主义等作品介绍;
2、装饰色彩——中国敦煌壁画、年画、唐卡、少数民族染织装饰图案
艺术、丁绍光装饰艺术、日本浮世绘、非洲壁画、克里姆特绘画等作品介绍;
3、构成色彩——抽象艺术、波普艺术、抽象表现艺术、未来派、极简
主义均有涉及。
提问:让学生回忆刚才看到的一些作品的风格,是属于哪个流派?具有
什么特征?
第二章 设计色彩表现
一、课程主题
设计色彩表现训练
二、教学目的及要求
目的:通过对传统画种的学习,巩固色彩的基础知识,掌握色彩的应用规律和对工具的使用把握。主要是考察学生的色彩语言表达能力和个体的色彩倾向。
要求:进行简单的静物色彩水粉写生。
三、教学重点及难点
1、重点
注意远近与虚实、冷暖、比例、构图等关系。 2、难点
色彩情感的捕捉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
写生实践
五、作业与练习
用水粉或丙烯颜料不限,要求基本写实,注意形象的把握能力。画幅为校画板大小。
六、教学过程设计
实物写生
七、教学过程
摆两组静物写生。
要求:重点是以点出现,色彩变化微妙。主要解决近似同等色相的微妙色彩变化,要做到淡而不粉。
步骤: 第一步:
先画若干张小构图,找出最佳方案。在选定的水粉纸上用单色薄画法起好稿图并组织调整整体色调、色彩关系。
第二步:
接着画大面积的衬布。注意衬布和暗部投影的衔接,衬布尽可能一次画完。水粉的干湿变化大,干了以后再反复涂改色彩时,衔接不易掌握,也容易破坏鲜明的感觉。
第三步:
刻画细节,调整静物与衬布间的协调,把物体从暗部到亮部的外轮廓线和衬布之间的虚实关系处理好,画面就基本完成了。
作画过程中,注重远近和虚实;冷色调与暖色调的训练。
第三章 色彩训练
一、课程主题
变换环境和物体的写实色彩训练
二、教学目的及要求
使学生从中感悟到局部色彩变化多带来的整体色彩变化,这种变化的程度可能有大有小,但必然会产生微妙和直观的结果。这样可以使学生深刻认识局部与整体的命脉关系,更重要的是能从中发现一些规律,为日后的设计奠定基础。
三、教学重点及难点
1、重点
色彩属性的理解。
五、作业与练习
用水粉或丙烯颜料不限,要求基本写实,注意形象的把握能力。画幅为校画板大小。
六、教学过程设计
实物写生
七、教学过程
摆两组静物写生。
要求:重点是以点出现,色彩变化微妙。主要解决近似同等色相的微妙色彩变化,要做到淡而不粉。
步骤:
第一步:
先画若干张小构图,找出最佳方案。在选定的水粉纸上用单色薄画法起好稿图并组织调整整体色调、色彩关系。
第二步:
接着画大面积的衬布。注意衬布和暗部投影的衔接,衬布尽可能一次画完。水粉的干湿变化大,干了以后再反复涂改色彩时,衔接不易掌握,也容易破坏鲜明的感觉。
第三步:
刻画细节,调整静物与衬布间的协调,把物体从暗部到亮部的外轮廓线和衬布之间的虚实关系处理好,画面就基本完成了。
作画过程中,注重远近和虚实;冷色调与暖色调的训练。
第三章 色彩训练
一、课程主题
变换环境和物体的写实色彩训练
二、教学目的及要求
使学生从中感悟到局部色彩变化多带来的整体色彩变化,这种变化的程度可能有大有小,但必然会产生微妙和直观的结果。这样可以使学生深刻认识局部与整体的命脉关系,更重要的是能从中发现一些规律,为日后的设计奠定基础。
三、教学重点及难点
1、重点
色彩属性的理解。
2、难点
合理运用色彩原理,理解把握对象的造型能力和色彩表现能力。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
写生实践
五、作业与练习
1、色彩的写实写生一幅;
2、变换局部色彩一幅(可写生也可默写)。
3、课后让学生对课堂绘画作品互相进行试评析。
六、教学过程设计
静物写实
七、教学过程 一、复习之前学科《色彩构成》课程中的色彩属性等理论知识: 知识要点:
1、 色彩的属性:暖色系:指的是包括一切黄、红、褐色的所有色彩,他们
给人以热烈、欢快、温暖、奔放的感觉。
2、 冷色系:指的是包括一切绿色,蓝色,紫色的所有色彩,它们给人以清
净,宁静、凉爽的感觉。
3、 补色对比:补色是在色相环中通过直径相对的颜色,如红与绿、黄与紫、
橙与蓝。一种特定的颜色只有一种补色。一对补色放置一起能产生最强烈的对比。
4、 同类色:相同类别的色彩称为同类色。如:淡黄、中黄、土黄、都是属
于同类色。
5、 近似色:同类别色彩或相近的不同类别色彩称为近似色。如桔黄与桔红,
朱红与大红就是近似色。
6、 协调色:指的是所使用的色彩在形式,内容,表现手段上都处于相互帮
衬,相互制约,协同一致的搭配。
7、 环境色:物体周边环境的色彩称为环境色。
8、 写实色彩:真实的表现对象的色彩感受。
9、 变换环境的不同色彩:不同环境下真实色彩的变化。
10、 教师示范作品,根据现场所摆静物,举例说明。
二、课堂实践环节:
该环节要求学生先常规地面对一组静物进行写实色彩写生,然后再将该组静物中某些少量物体更换,或同时配合部分衬布的更换或撤除,使该组静物产生局部的色彩变化。进一步提高学生对色彩内在联系和变化规律把握以
及自由运用色彩语言的能力,还可以继续进行色彩组合默写训练,随意变换部分色彩内容和因素的默写训练。
第四章 概括和提炼色彩创作
一、课程主题
概括和提炼色彩创作
二、教学目的及要求
通过掌握对自然色彩的分析、概括与提炼,从中了解如何将画面由三维向二维方向转化的方法,了解由写实表现形式向设计表现形式转化的过程。也便于更加理性地用色,为日后走向设计工作奠定基础。
三、教学重点及难点
1、重点
分析色彩,概括和提炼色彩。
2、难点
概括和提炼色彩的过程。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
图片赏析和课程讲授
五、作业与练习
每四个课时分别完成以概括为主题和提炼色彩为主题作品。
六、教学过程设计
PPT课件讲授
七、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点评上次课程内容,导入今日课程。
知识要点:
在写实的基础上,对同一景物、风景、花卉进行色彩归纳,并进行概括和提炼的实践。由于客观物象的色彩千变万化,因此在做这一练习时,先画一幅写实性色彩作业,然后再完成几种不同处理方法的色彩归纳写生作业。色彩归
纳训练,是沟通写实与装饰色彩画法的有效途径。归纳色彩写生同样重视色彩感受中的第一印象,只是更进一步地突出甚至夸大对象色彩的本质特征。其表现形式的不同之处是,归纳色彩写生是在排除了光色影响下的色彩作去伪存真的处理,有意识地追求平面化的画面效果。
归纳色彩写生一般有两种方法:
一是在保持原有光色关系的基础上,将几种邻近距离范围内的近似色都转化成它们的平均值色,以平均值来代替它们,尽量以平涂式处理,但并不是将对象单纯地用固有色来代替。
二是在保持写生物象色调特征下,加强对色彩的主观处理,作必要而适度的夸张,如加强色线的曲直对比、色彩分布的疏密对比等。丰富的景物组合适宜作为写生对象,处理画面的方法除以平涂色块,还可以勾线填色,或对局部进行有意识的繁化处理等。同时还应注意色块之间的着色边线必须肯定、明确,颜色在色块内一般不能进行渐变、渗化等变化。特殊情况除外。
二、优秀作品赏析
三、课堂训练:
摆设两组色彩丰富造型与肌理对比强烈的静物,进行色彩的概括和提炼。 教师适当时间总结学生作品并讲评。
第五章 装饰化色彩创作
一、课程主题
装饰化色彩创作
二、教学目的及要求
通过对相关作品的欣赏和相对应的训练,增强学生虽装饰色彩知识的了解和提高学生对装饰色彩审美的能力。
三、教学重点及难点
1、重点
懂得参考古今中外优秀作品中的装饰元素,并加以归纳
2、难点
融会贯通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
案例示范和讲授
五、作业与练习
完成一张装饰化表现作品
六、教学过程设计
PPT课件讲授和课堂练习
七、教学过程
一、让学生在课前分别收集一些中国民间的装饰画和西方装饰艺术,通过比较,认识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装饰艺术以及不同时期人们的审美意识。
二、 参考资料:中国丁绍光装饰艺术,中国敦煌壁画艺术,山东潍坊,陕西宝鸡木版年画和少数民族染织装饰艺术等。
三、装饰化:
1、色彩的装饰性表现:要求这一环节是继“色彩的归纳训练”之后的又一个培养具备设计思维能力和设计表达手段的重要命题,它分别以风景、花卉、人物为对象进行装饰色彩的技法练习。以主观性为主,以美化画面为核心,运用归纳、变色、象征等表现手法,讲究色彩自身的韵律效果。
2、装饰性色彩表现是印象派和现代画派画家常用的手法,如高更、劳特里克等。练习应循序渐进,由归纳写生开始过渡,在色彩归纳的基础上尽可能地强调其装饰性,将形体与色块较大程度地整化。第二步可以尝试“限制用色”的方法,达到以一当十的目的,只用数种色彩根据不同搭配形式,产生各种不同的色彩样式。第三步“借用色彩”,吸收古今中外优秀装饰作品的手法,尤其是装饰绘画和图案设计的主要手法。与色彩同样重要的还有体现色彩效应的描绘手法如色点缀,勾线描边、渐变、间隔色块等可以增强画面色彩的丰富性与装饰性,使画面色彩呈现出循序感,从而色彩效果达到调和。
3、色彩抽象化表现。要求摆脱视觉对形象直接识别的依赖性,锻炼学生的设计思维能力,是设计表达手段的重要环节。使形象与色彩取之自然,逐渐脱离自然,最终又作用于自然。使色彩与形式具有暗示、象征、传递意念的功能。通过一些命题设计(如:激越、和谐、生命等进行锻炼)来完成。学生由于自己的经历、文化背景不同、性格等因素导致命题对其有着不同的心理响应,在进行抽象练习时,根据个人的理解不以任何具体形象为装饰的对象,而运用单纯的点、线、面作为表现的形象,来组成作品的面貌。
4、色彩肌理效果表现。要求选择归纳、装饰、抽象中的一幅作品,在不改变其形的前提下,进行肌理效果的处理。如将水粉纸更换为木板,颜料中加入沙子、木屑、碎玻璃粒、石膏粉等方法以取得很好的质感效果,用油画在画面上运用拓印、渲染、磨擦等技法,使画面达到新的境地。
总结:1.装饰化的审美理论在形式上讲究对称、均衡、秩序等法则,在色彩上
也追求协调、主观化、简练、以少胜多、常常采用概括、限制用色、借用色彩等手法来实现色彩的装饰之美。
2.掌握装饰化手法与用色点缀、勾绘描边、渐变、间隔色块等、以及强调画面的色彩对比,实现预期的色彩形式和效果
课堂训练:第四周摆设两组以花卉、瓶罐、水果为主题的静物,配以装饰味较
浓的布匹;
第五周摆设鞋包等静物;
第六章 简化和抽象化色彩创作
一、课程主题
简化和抽象化色彩创作
二、教学目的及要求
培养学生具备思维能力和设计表达手段的重要环节,可以继续巩固前面学习过的“装饰化色彩”和“概括和提炼色彩”两个知识点,使学生更加灵活运用,达到真正的向设计阶段转变。
三、教学重点及难点
1、重点
概括、提炼、简化、抽象进一步的训练
2、难点
融会贯通,作品具有鲜明的特征,如构成主义的作品等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
案例示范和讲授
五、作业与练习
完成装饰作品一张
六、教学过程设计
PPT课件讲授和课堂练习
七、教学过程
一、介绍几个绘画流派:
了解自文艺复兴以来绘画历史过程中的欧普艺术、抽象表现主义、未来派与极简主义的作品风格等对20世纪以来现代设计的影响。
二、课堂训练
摆出4组人物、静物组合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做简化、抽象化表达。组图不宜太复杂,但要具备强烈构成感和色彩冲击,有助与引导学生的色彩设计。
第七章 运用不同的材料和表现手法创作
一、课程主题
运用不同媒介如材料的特殊性来表达材料的质感和情感
二、教学目的及要求
材料的运用使学生能够将学习过的色彩表达方法和材料进行有机结合, 更加突出表现个性的创作,把设计与设计色彩的步伐拉的更加紧,联系更加紧密,培养个性思维能力三、教学重点及难点
1、重点
色彩与不同材料结合后产生的不同效果,在特殊材料上表达物体的质感,同是表达创作者的个性思维。
2、难点
通过摆不同的静物让学生感受怎样将色彩与特殊材料紧密结合来共同表述设计者的情感。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
案例示范和讲授 课堂训练
五、作业与练习
运用高丽宣的特殊材料进行装饰绘画创作。
运用其他的材料制作一副设计作品(材料不限)充分发挥学生的设计思维能力。
六、教学过程设计
PPT课件讲授和实物写生
七、教学过程
知识要点:
材料与肌理介绍
1、 纸 : 纸(纸) zhǐ 用植物纤维制成的薄片,作为写画、印刷书报、包装等。纸张:纸的总称。纸以张计,故称。纸张一般为分:凸版印刷纸、新闻纸、胶版印刷纸、铜板纸、书皮纸、字典纸、拷贝纸、板纸。
2、 高丽纸,又名韩纸、高丽贡纸。古代高丽国(又称高句丽、朝鲜)所产之纸。色白、质厚,有绵性,很坚韧,有明显的直纹。据北宋文献著录:“高丽纸以棉、茧造成,色白如绫,坚韧如帛,用以书写,发墨可爱。此中国所无,亦奇品也。”此纸多为粗条帘纹,纸纹距大又厚于白皮纸,经近人研究,宋元明清时我国书写所用高丽纸,大部分是桑皮纸。清乾隆时我国有仿制的高丽纸。
3、 其他材质:皮质、毛质、麻质、木制、线质等不同特质效果。
4、 肌理的表现:a、以感觉的方式区分。有视觉性肌理和触觉性肌理之分。视觉肌理主要完成视觉上的功能,可能主要的方法是绘画性的,满足视觉上的效果;触觉性肌理则不但要产生视觉上的效果,还应该通过必要的材料性塑造方法,在形态的表面产生可触摸的感觉。前者是平面的,后者由于是物质材料构成的,视觉上的变化会更丰富些。还可以利用光影的作用和材料本身的视觉特性。b、以形态面貌的可视性区分。
5、 肌理的审美价值中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a、表情的丰富性,使人产生联想;b、结构上的逻辑性和形式感;c、色彩的自然美与内在的和谐性。d、由肌理所传达的物质信息,具有对事物的判断意义。
6、 平面肌理制作:A/拓印法(直拓法、揉皱拓法、重叠拓法、压印法、漂浮拓印法、擦印法) B/喷绘法(直喷法、侧喷法、喷色喷水复合法)C/溅滴法(滴溅法、甩溅法、泼溅法、磕溅法)D/流淌法(自流法、干预流法、吹流法)E/挤压法(平压法、挤压并拉动法、多次挤压法)F/熏灸法(将画面纸进行熏灸,烧边成形、烙图、火烧后成形、烟熏成图等)F/拼贴法(各种不同的材料拼贴在画面上,由各自材料本身所带来的肌理交叠在一起,真实的,可触摸得到的多样化的视觉,给审美带来新意。)
课堂训练:将事先准备好的材料进行肌理表现效果尝试。
针对学生作品制作情况讲评。
艺术职业学院
教 案
2013—2014学年第 1学期
课 程 名 称 系(部) 教
研
室
设计色彩 美术系
授 课 班 级 主 讲 教 师 职
称
使 用 教 材
教务处制 二○一三年八月
教 案(首页)
注:课程类别: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必修课、专业选修课、集中实践环节、实验课、公共选修课
第一章 绪论
一、课程主题
介绍中西方色彩表现及类别
二、教学目的及要求
1、了解西方各绘画流派的用色特点,增加对绘画色彩史的直观了解与认识,有助于后期色彩创作的知识积累。
2、通过对相关作品的欣赏,增强学生对装饰色彩知识的了解和提高学生对装饰色彩审美的能力。
三、教学重点及难点
重点
绘画色彩——古典派、印象派、波普艺术、立体主义、抽象主义、表现主义、抽象表现主义、极少主义等作品介绍;
装饰色彩——中国敦煌壁画、年画、唐卡、少数民族染织装饰图案艺术、丁绍光装饰艺术、日本浮世绘、非洲壁画、克里姆特绘画等作品介绍 难点
构成色彩——抽象艺术、波普艺术、抽象表现艺术、未来派、极简主义均有涉及。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
理论讲授为主 提问学生为辅
五、作业与练习
1、设计专业色彩与写实写生色彩的区别是什么?表现方式的不同?
2、课后了解油画、水粉、水彩、丙烯、色粉笔、彩铅、油画棒、蜡笔、马克笔等工具和材料的质感和效果。寻找和准备自己喜爱和适合自己的表达方式的颜料。
3、试分析自己喜欢的某个风格画派。
六、教学过程设计
要准备好大量的作品幻灯片,让学生通过作品照片寻找直观的感受,
和感知。
七、教学过程
1、绘画色彩——古典派、印象派、波普艺术、立体主义、抽象主义、
表现主义、抽象表现主义、极少主义等作品介绍;
2、装饰色彩——中国敦煌壁画、年画、唐卡、少数民族染织装饰图案
艺术、丁绍光装饰艺术、日本浮世绘、非洲壁画、克里姆特绘画等作品介绍;
3、构成色彩——抽象艺术、波普艺术、抽象表现艺术、未来派、极简
主义均有涉及。
提问:让学生回忆刚才看到的一些作品的风格,是属于哪个流派?具有
什么特征?
第二章 设计色彩表现
一、课程主题
设计色彩表现训练
二、教学目的及要求
目的:通过对传统画种的学习,巩固色彩的基础知识,掌握色彩的应用规律和对工具的使用把握。主要是考察学生的色彩语言表达能力和个体的色彩倾向。
要求:进行简单的静物色彩水粉写生。
三、教学重点及难点
1、重点
注意远近与虚实、冷暖、比例、构图等关系。 2、难点
色彩情感的捕捉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
写生实践
五、作业与练习
用水粉或丙烯颜料不限,要求基本写实,注意形象的把握能力。画幅为校画板大小。
六、教学过程设计
实物写生
七、教学过程
摆两组静物写生。
要求:重点是以点出现,色彩变化微妙。主要解决近似同等色相的微妙色彩变化,要做到淡而不粉。
步骤: 第一步:
先画若干张小构图,找出最佳方案。在选定的水粉纸上用单色薄画法起好稿图并组织调整整体色调、色彩关系。
第二步:
接着画大面积的衬布。注意衬布和暗部投影的衔接,衬布尽可能一次画完。水粉的干湿变化大,干了以后再反复涂改色彩时,衔接不易掌握,也容易破坏鲜明的感觉。
第三步:
刻画细节,调整静物与衬布间的协调,把物体从暗部到亮部的外轮廓线和衬布之间的虚实关系处理好,画面就基本完成了。
作画过程中,注重远近和虚实;冷色调与暖色调的训练。
第三章 色彩训练
一、课程主题
变换环境和物体的写实色彩训练
二、教学目的及要求
使学生从中感悟到局部色彩变化多带来的整体色彩变化,这种变化的程度可能有大有小,但必然会产生微妙和直观的结果。这样可以使学生深刻认识局部与整体的命脉关系,更重要的是能从中发现一些规律,为日后的设计奠定基础。
三、教学重点及难点
1、重点
色彩属性的理解。
五、作业与练习
用水粉或丙烯颜料不限,要求基本写实,注意形象的把握能力。画幅为校画板大小。
六、教学过程设计
实物写生
七、教学过程
摆两组静物写生。
要求:重点是以点出现,色彩变化微妙。主要解决近似同等色相的微妙色彩变化,要做到淡而不粉。
步骤:
第一步:
先画若干张小构图,找出最佳方案。在选定的水粉纸上用单色薄画法起好稿图并组织调整整体色调、色彩关系。
第二步:
接着画大面积的衬布。注意衬布和暗部投影的衔接,衬布尽可能一次画完。水粉的干湿变化大,干了以后再反复涂改色彩时,衔接不易掌握,也容易破坏鲜明的感觉。
第三步:
刻画细节,调整静物与衬布间的协调,把物体从暗部到亮部的外轮廓线和衬布之间的虚实关系处理好,画面就基本完成了。
作画过程中,注重远近和虚实;冷色调与暖色调的训练。
第三章 色彩训练
一、课程主题
变换环境和物体的写实色彩训练
二、教学目的及要求
使学生从中感悟到局部色彩变化多带来的整体色彩变化,这种变化的程度可能有大有小,但必然会产生微妙和直观的结果。这样可以使学生深刻认识局部与整体的命脉关系,更重要的是能从中发现一些规律,为日后的设计奠定基础。
三、教学重点及难点
1、重点
色彩属性的理解。
2、难点
合理运用色彩原理,理解把握对象的造型能力和色彩表现能力。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
写生实践
五、作业与练习
1、色彩的写实写生一幅;
2、变换局部色彩一幅(可写生也可默写)。
3、课后让学生对课堂绘画作品互相进行试评析。
六、教学过程设计
静物写实
七、教学过程 一、复习之前学科《色彩构成》课程中的色彩属性等理论知识: 知识要点:
1、 色彩的属性:暖色系:指的是包括一切黄、红、褐色的所有色彩,他们
给人以热烈、欢快、温暖、奔放的感觉。
2、 冷色系:指的是包括一切绿色,蓝色,紫色的所有色彩,它们给人以清
净,宁静、凉爽的感觉。
3、 补色对比:补色是在色相环中通过直径相对的颜色,如红与绿、黄与紫、
橙与蓝。一种特定的颜色只有一种补色。一对补色放置一起能产生最强烈的对比。
4、 同类色:相同类别的色彩称为同类色。如:淡黄、中黄、土黄、都是属
于同类色。
5、 近似色:同类别色彩或相近的不同类别色彩称为近似色。如桔黄与桔红,
朱红与大红就是近似色。
6、 协调色:指的是所使用的色彩在形式,内容,表现手段上都处于相互帮
衬,相互制约,协同一致的搭配。
7、 环境色:物体周边环境的色彩称为环境色。
8、 写实色彩:真实的表现对象的色彩感受。
9、 变换环境的不同色彩:不同环境下真实色彩的变化。
10、 教师示范作品,根据现场所摆静物,举例说明。
二、课堂实践环节:
该环节要求学生先常规地面对一组静物进行写实色彩写生,然后再将该组静物中某些少量物体更换,或同时配合部分衬布的更换或撤除,使该组静物产生局部的色彩变化。进一步提高学生对色彩内在联系和变化规律把握以
及自由运用色彩语言的能力,还可以继续进行色彩组合默写训练,随意变换部分色彩内容和因素的默写训练。
第四章 概括和提炼色彩创作
一、课程主题
概括和提炼色彩创作
二、教学目的及要求
通过掌握对自然色彩的分析、概括与提炼,从中了解如何将画面由三维向二维方向转化的方法,了解由写实表现形式向设计表现形式转化的过程。也便于更加理性地用色,为日后走向设计工作奠定基础。
三、教学重点及难点
1、重点
分析色彩,概括和提炼色彩。
2、难点
概括和提炼色彩的过程。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
图片赏析和课程讲授
五、作业与练习
每四个课时分别完成以概括为主题和提炼色彩为主题作品。
六、教学过程设计
PPT课件讲授
七、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点评上次课程内容,导入今日课程。
知识要点:
在写实的基础上,对同一景物、风景、花卉进行色彩归纳,并进行概括和提炼的实践。由于客观物象的色彩千变万化,因此在做这一练习时,先画一幅写实性色彩作业,然后再完成几种不同处理方法的色彩归纳写生作业。色彩归
纳训练,是沟通写实与装饰色彩画法的有效途径。归纳色彩写生同样重视色彩感受中的第一印象,只是更进一步地突出甚至夸大对象色彩的本质特征。其表现形式的不同之处是,归纳色彩写生是在排除了光色影响下的色彩作去伪存真的处理,有意识地追求平面化的画面效果。
归纳色彩写生一般有两种方法:
一是在保持原有光色关系的基础上,将几种邻近距离范围内的近似色都转化成它们的平均值色,以平均值来代替它们,尽量以平涂式处理,但并不是将对象单纯地用固有色来代替。
二是在保持写生物象色调特征下,加强对色彩的主观处理,作必要而适度的夸张,如加强色线的曲直对比、色彩分布的疏密对比等。丰富的景物组合适宜作为写生对象,处理画面的方法除以平涂色块,还可以勾线填色,或对局部进行有意识的繁化处理等。同时还应注意色块之间的着色边线必须肯定、明确,颜色在色块内一般不能进行渐变、渗化等变化。特殊情况除外。
二、优秀作品赏析
三、课堂训练:
摆设两组色彩丰富造型与肌理对比强烈的静物,进行色彩的概括和提炼。 教师适当时间总结学生作品并讲评。
第五章 装饰化色彩创作
一、课程主题
装饰化色彩创作
二、教学目的及要求
通过对相关作品的欣赏和相对应的训练,增强学生虽装饰色彩知识的了解和提高学生对装饰色彩审美的能力。
三、教学重点及难点
1、重点
懂得参考古今中外优秀作品中的装饰元素,并加以归纳
2、难点
融会贯通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
案例示范和讲授
五、作业与练习
完成一张装饰化表现作品
六、教学过程设计
PPT课件讲授和课堂练习
七、教学过程
一、让学生在课前分别收集一些中国民间的装饰画和西方装饰艺术,通过比较,认识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装饰艺术以及不同时期人们的审美意识。
二、 参考资料:中国丁绍光装饰艺术,中国敦煌壁画艺术,山东潍坊,陕西宝鸡木版年画和少数民族染织装饰艺术等。
三、装饰化:
1、色彩的装饰性表现:要求这一环节是继“色彩的归纳训练”之后的又一个培养具备设计思维能力和设计表达手段的重要命题,它分别以风景、花卉、人物为对象进行装饰色彩的技法练习。以主观性为主,以美化画面为核心,运用归纳、变色、象征等表现手法,讲究色彩自身的韵律效果。
2、装饰性色彩表现是印象派和现代画派画家常用的手法,如高更、劳特里克等。练习应循序渐进,由归纳写生开始过渡,在色彩归纳的基础上尽可能地强调其装饰性,将形体与色块较大程度地整化。第二步可以尝试“限制用色”的方法,达到以一当十的目的,只用数种色彩根据不同搭配形式,产生各种不同的色彩样式。第三步“借用色彩”,吸收古今中外优秀装饰作品的手法,尤其是装饰绘画和图案设计的主要手法。与色彩同样重要的还有体现色彩效应的描绘手法如色点缀,勾线描边、渐变、间隔色块等可以增强画面色彩的丰富性与装饰性,使画面色彩呈现出循序感,从而色彩效果达到调和。
3、色彩抽象化表现。要求摆脱视觉对形象直接识别的依赖性,锻炼学生的设计思维能力,是设计表达手段的重要环节。使形象与色彩取之自然,逐渐脱离自然,最终又作用于自然。使色彩与形式具有暗示、象征、传递意念的功能。通过一些命题设计(如:激越、和谐、生命等进行锻炼)来完成。学生由于自己的经历、文化背景不同、性格等因素导致命题对其有着不同的心理响应,在进行抽象练习时,根据个人的理解不以任何具体形象为装饰的对象,而运用单纯的点、线、面作为表现的形象,来组成作品的面貌。
4、色彩肌理效果表现。要求选择归纳、装饰、抽象中的一幅作品,在不改变其形的前提下,进行肌理效果的处理。如将水粉纸更换为木板,颜料中加入沙子、木屑、碎玻璃粒、石膏粉等方法以取得很好的质感效果,用油画在画面上运用拓印、渲染、磨擦等技法,使画面达到新的境地。
总结:1.装饰化的审美理论在形式上讲究对称、均衡、秩序等法则,在色彩上
也追求协调、主观化、简练、以少胜多、常常采用概括、限制用色、借用色彩等手法来实现色彩的装饰之美。
2.掌握装饰化手法与用色点缀、勾绘描边、渐变、间隔色块等、以及强调画面的色彩对比,实现预期的色彩形式和效果
课堂训练:第四周摆设两组以花卉、瓶罐、水果为主题的静物,配以装饰味较
浓的布匹;
第五周摆设鞋包等静物;
第六章 简化和抽象化色彩创作
一、课程主题
简化和抽象化色彩创作
二、教学目的及要求
培养学生具备思维能力和设计表达手段的重要环节,可以继续巩固前面学习过的“装饰化色彩”和“概括和提炼色彩”两个知识点,使学生更加灵活运用,达到真正的向设计阶段转变。
三、教学重点及难点
1、重点
概括、提炼、简化、抽象进一步的训练
2、难点
融会贯通,作品具有鲜明的特征,如构成主义的作品等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
案例示范和讲授
五、作业与练习
完成装饰作品一张
六、教学过程设计
PPT课件讲授和课堂练习
七、教学过程
一、介绍几个绘画流派:
了解自文艺复兴以来绘画历史过程中的欧普艺术、抽象表现主义、未来派与极简主义的作品风格等对20世纪以来现代设计的影响。
二、课堂训练
摆出4组人物、静物组合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做简化、抽象化表达。组图不宜太复杂,但要具备强烈构成感和色彩冲击,有助与引导学生的色彩设计。
第七章 运用不同的材料和表现手法创作
一、课程主题
运用不同媒介如材料的特殊性来表达材料的质感和情感
二、教学目的及要求
材料的运用使学生能够将学习过的色彩表达方法和材料进行有机结合, 更加突出表现个性的创作,把设计与设计色彩的步伐拉的更加紧,联系更加紧密,培养个性思维能力三、教学重点及难点
1、重点
色彩与不同材料结合后产生的不同效果,在特殊材料上表达物体的质感,同是表达创作者的个性思维。
2、难点
通过摆不同的静物让学生感受怎样将色彩与特殊材料紧密结合来共同表述设计者的情感。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
案例示范和讲授 课堂训练
五、作业与练习
运用高丽宣的特殊材料进行装饰绘画创作。
运用其他的材料制作一副设计作品(材料不限)充分发挥学生的设计思维能力。
六、教学过程设计
PPT课件讲授和实物写生
七、教学过程
知识要点:
材料与肌理介绍
1、 纸 : 纸(纸) zhǐ 用植物纤维制成的薄片,作为写画、印刷书报、包装等。纸张:纸的总称。纸以张计,故称。纸张一般为分:凸版印刷纸、新闻纸、胶版印刷纸、铜板纸、书皮纸、字典纸、拷贝纸、板纸。
2、 高丽纸,又名韩纸、高丽贡纸。古代高丽国(又称高句丽、朝鲜)所产之纸。色白、质厚,有绵性,很坚韧,有明显的直纹。据北宋文献著录:“高丽纸以棉、茧造成,色白如绫,坚韧如帛,用以书写,发墨可爱。此中国所无,亦奇品也。”此纸多为粗条帘纹,纸纹距大又厚于白皮纸,经近人研究,宋元明清时我国书写所用高丽纸,大部分是桑皮纸。清乾隆时我国有仿制的高丽纸。
3、 其他材质:皮质、毛质、麻质、木制、线质等不同特质效果。
4、 肌理的表现:a、以感觉的方式区分。有视觉性肌理和触觉性肌理之分。视觉肌理主要完成视觉上的功能,可能主要的方法是绘画性的,满足视觉上的效果;触觉性肌理则不但要产生视觉上的效果,还应该通过必要的材料性塑造方法,在形态的表面产生可触摸的感觉。前者是平面的,后者由于是物质材料构成的,视觉上的变化会更丰富些。还可以利用光影的作用和材料本身的视觉特性。b、以形态面貌的可视性区分。
5、 肌理的审美价值中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a、表情的丰富性,使人产生联想;b、结构上的逻辑性和形式感;c、色彩的自然美与内在的和谐性。d、由肌理所传达的物质信息,具有对事物的判断意义。
6、 平面肌理制作:A/拓印法(直拓法、揉皱拓法、重叠拓法、压印法、漂浮拓印法、擦印法) B/喷绘法(直喷法、侧喷法、喷色喷水复合法)C/溅滴法(滴溅法、甩溅法、泼溅法、磕溅法)D/流淌法(自流法、干预流法、吹流法)E/挤压法(平压法、挤压并拉动法、多次挤压法)F/熏灸法(将画面纸进行熏灸,烧边成形、烙图、火烧后成形、烟熏成图等)F/拼贴法(各种不同的材料拼贴在画面上,由各自材料本身所带来的肌理交叠在一起,真实的,可触摸得到的多样化的视觉,给审美带来新意。)
课堂训练:将事先准备好的材料进行肌理表现效果尝试。
针对学生作品制作情况讲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