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鼎立教案

《三国鼎立》教案

博山七中 刘超

课 题:鲁教版历史六年级上册第20课《三国鼎立》 探究目标:

一、知识目标:

1、官渡之战与统一北方的关系。

2、赤壁之战与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关系。

3、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基本史实及三国经济的发展。 二、能力目标:

1、能正确评价著名历史人物曹操、诸葛亮等。 2、能正确分析历史上著名的以少胜多的典型战役。 三、情感目标:

1、了解三国时期的历史,热爱我们文化悠久的中华民族。

2、曹操和诸葛亮对我国历史的发展和进步都作出了一定贡献,是我国历史杰出的政治家。

学习重点: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和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学习难点: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教学过程:

创设影片情境,导入新课

播放《三国演义》片头,把学生带入情境,在学生兴致勃勃地观看结束后,问:三国是哪三国?你知道吗?我们所熟知的这些历史人物都是三国时期的历史人物。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个一段历史------《三国鼎立》。

合作探究,学习新知

我们要探究三国形成的历史,得首先从东汉末年的军阀混战说起。引导学生阅读课本117页第一段(课件显示《东汉末年的军阀混战》)

那么,是谁顺应人民的愿望,结束了北方战乱局面呢?学生回答:(略) 教师总结:在当时北方有两个最主要的军事势力,其中实力最雄厚的是袁绍,其次是曹操。但随着时间的发展,曹操的势力不断发展壮大。你知道曹操是如何发展起来的么?

引导学生看导入框、课本第一段内容和学生自身知识回答。学生回答:(略)

教师: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招贤纳士;实行屯田,奖励农耕,实力大增。

一、官渡之战(板书)

问:你能根据示意图上提示的交战时间、地点、交战双方、兵力对比、交战结果,给大家简单地介绍一下官渡之战吗?一起归纳: 官渡之战

官渡之战,曹操以少胜多打败了袁绍。那么,曹操为什么能以少胜多打败袁绍呢? 阅读P117页最后一段和P118页第一段红字

曹操胜利、袁绍失败的原因非常清楚。“曹操势不及袁绍,而竟能克绍者,非惟天时,亦人谋也。”我们可以看出:袁绍的谋士许攸降曹并建议偷袭乌巢,是官渡之战曹操取胜、袁绍失败的关键。

曹操留下了这样的诗句:“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出示投影)这时的曹操已经53岁了,那么他的“壮心”指的是什么呢? 学生回答:曹操意图统一全国。

刘备在诸葛亮的帮助下,力量不断地壮大。208年,曹操率领二十多万大军南下,想要统一天下。孙权、刘备组成五万联军,在赤壁与曹军展开决战。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赤壁之战。动态显示《赤壁之战形势图》

二、赤壁之战(板书) 一起归纳:

赤壁之战

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都是我国古代以少胜多的著名战役。这两次战争的主角

都是曹操,却出现了不同的结局。那么赤壁之战中军事上居于优势的曹操为什么会失败?(分组讨论:从战争双方去找原因)

赤壁之战是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关键。赤壁之战后,就形成了三国鼎立的局面。

三、三国鼎立的形成(板书)

(课件显示《三国鼎立形势图》)问:是哪三国?

请学生到前面看图回答,生答后教师指出:三国鼎立的局面相对东汉末年军阀混战局面,是实现了几个大范围的局部统一,因此是历史的一大进步。 下面根据三国鼎立知识一起回答:

并存的三个政权,为了战胜对方,都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恢复和发展生产。接下来,我们来学习三国的治理与开发。 四、三国的治理与开发

(把学生分成三部分,代表三国,分别介绍三国经济恢复、发展的情况)在学生介绍时分别出示魏、蜀、吴经济代表成就图片。

(特别强调:三国时哪一政权和台湾有往来?生答后指出:这证明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如今少数台独分子妄图把台湾从中国分裂出去,我们要同这种分裂行为作斗争。)

各国的经济都有所发展,这为日后的统一准备了物质条件。

课堂小结,承前启后,留下悬念

巩固练习:

《三国鼎立》教案

博山七中 刘超

课 题:鲁教版历史六年级上册第20课《三国鼎立》 探究目标:

一、知识目标:

1、官渡之战与统一北方的关系。

2、赤壁之战与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关系。

3、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基本史实及三国经济的发展。 二、能力目标:

1、能正确评价著名历史人物曹操、诸葛亮等。 2、能正确分析历史上著名的以少胜多的典型战役。 三、情感目标:

1、了解三国时期的历史,热爱我们文化悠久的中华民族。

2、曹操和诸葛亮对我国历史的发展和进步都作出了一定贡献,是我国历史杰出的政治家。

学习重点: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和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学习难点: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教学过程:

创设影片情境,导入新课

播放《三国演义》片头,把学生带入情境,在学生兴致勃勃地观看结束后,问:三国是哪三国?你知道吗?我们所熟知的这些历史人物都是三国时期的历史人物。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个一段历史------《三国鼎立》。

合作探究,学习新知

我们要探究三国形成的历史,得首先从东汉末年的军阀混战说起。引导学生阅读课本117页第一段(课件显示《东汉末年的军阀混战》)

那么,是谁顺应人民的愿望,结束了北方战乱局面呢?学生回答:(略) 教师总结:在当时北方有两个最主要的军事势力,其中实力最雄厚的是袁绍,其次是曹操。但随着时间的发展,曹操的势力不断发展壮大。你知道曹操是如何发展起来的么?

引导学生看导入框、课本第一段内容和学生自身知识回答。学生回答:(略)

教师: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招贤纳士;实行屯田,奖励农耕,实力大增。

一、官渡之战(板书)

问:你能根据示意图上提示的交战时间、地点、交战双方、兵力对比、交战结果,给大家简单地介绍一下官渡之战吗?一起归纳: 官渡之战

官渡之战,曹操以少胜多打败了袁绍。那么,曹操为什么能以少胜多打败袁绍呢? 阅读P117页最后一段和P118页第一段红字

曹操胜利、袁绍失败的原因非常清楚。“曹操势不及袁绍,而竟能克绍者,非惟天时,亦人谋也。”我们可以看出:袁绍的谋士许攸降曹并建议偷袭乌巢,是官渡之战曹操取胜、袁绍失败的关键。

曹操留下了这样的诗句:“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出示投影)这时的曹操已经53岁了,那么他的“壮心”指的是什么呢? 学生回答:曹操意图统一全国。

刘备在诸葛亮的帮助下,力量不断地壮大。208年,曹操率领二十多万大军南下,想要统一天下。孙权、刘备组成五万联军,在赤壁与曹军展开决战。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赤壁之战。动态显示《赤壁之战形势图》

二、赤壁之战(板书) 一起归纳:

赤壁之战

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都是我国古代以少胜多的著名战役。这两次战争的主角

都是曹操,却出现了不同的结局。那么赤壁之战中军事上居于优势的曹操为什么会失败?(分组讨论:从战争双方去找原因)

赤壁之战是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关键。赤壁之战后,就形成了三国鼎立的局面。

三、三国鼎立的形成(板书)

(课件显示《三国鼎立形势图》)问:是哪三国?

请学生到前面看图回答,生答后教师指出:三国鼎立的局面相对东汉末年军阀混战局面,是实现了几个大范围的局部统一,因此是历史的一大进步。 下面根据三国鼎立知识一起回答:

并存的三个政权,为了战胜对方,都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恢复和发展生产。接下来,我们来学习三国的治理与开发。 四、三国的治理与开发

(把学生分成三部分,代表三国,分别介绍三国经济恢复、发展的情况)在学生介绍时分别出示魏、蜀、吴经济代表成就图片。

(特别强调:三国时哪一政权和台湾有往来?生答后指出:这证明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如今少数台独分子妄图把台湾从中国分裂出去,我们要同这种分裂行为作斗争。)

各国的经济都有所发展,这为日后的统一准备了物质条件。

课堂小结,承前启后,留下悬念

巩固练习:


相关文章

  • 人教版初一上册历史教案:[三国鼎立]教案
  • <三国鼎立>教案 教学目标 引导学生掌握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的历史作用.曹操能够统一北方的原因.赤壁之战曹操失败的原因以及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原因.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和三国鼎立的形成. 教学难点:如何正确认识 ...查看


  • 五年级阅读指导教案
  • 第十三周 <三国演义>阅读欣赏指导教案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了解<三国演义>的故事梗概,激发阅读<三国演义>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通过阅读<三国演义>了解故事梗概,培养学生阅读古典文学的 ...查看


  • 七年级历史三国鼎立教案
  • <三国鼎立>教案 一.知识目标: 1.掌握官渡之战之战的过程及作用 2.掌握赤壁之战的过程及影响. 3.了解曹操能够统一北方的原因 4.掌握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二.能力目标: 通过本课的学习,提高学生对重大历史事件的复述能力.同 ...查看


  • 三国演义教案
  • 导读<三国演义> 教学目标: 1.了解<三国演义>在古代小说中的地位及意义. 2.学会课外阅读的方法,初步了解小说的梗概.作者.人物及事件.. 教学重点及难点: 多角度分析鉴赏小说人物形象,理解小说中人物性格的多元化 ...查看


  •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四单元复习教案
  •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四单元 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复习课教案 大王五中 一.学习目标 1.了解这个时期的重要史实,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和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淝水之战和江南地区的开发.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祖冲之和圆周率.大放异彩的书画艺术和辉煌的石库 ...查看


  • [三国演义]人物性格探析教案
  • 2011--2012学年研究性学习指导教案 <三国演义>人物性格探析 指导教师:王智峰 教学目的:1.理清<三国演义>全书脉络, 2.熟悉其中重点情节, 3.了解主要人物性格 教学重点:1.概括其中的主要情节, 2. ...查看


  •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复习课教案
  • (一)课题: 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国历史> 七 年级上册 第 四 单元 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 第 18.19.20 课 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 (二)课型:复习课 (三)教学模式:小组合作,自主探究 (四)教具:多媒体.小黑板.历史挂图 ...查看


  • 8.三顾茅庐教案
  • 三亚市实验小学四年级语文上册电子备课教案 主备人 课题:第一单元 马素华 复备人 复备时间 8.三顾茅庐 备 课 内 容 个人修改意见 导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三.四自然段. 2.学会本课 9 个生字,理解 ...查看


  • 失街亭教案大全
  • 失街亭_教案大全 (1) 目标 1.理解诸葛亮和马谡这两个人物形象. 2.理解作品的思想内容和艺术境界. 3.理解本文"文不甚深,言不甚俗"的语言特色. 重点 目标1.3 难点 目标2 课时 2课时. 手段与方法 多媒体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