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卡夫卡《审判》中的女性形象
◎徐梦真
(四川师范大学文学院
摘
要
四川・成都610068)
卡夫卡的《审判》讲述了银行高级职员K离奇被捕的经历,写出了法无处不在、权利无孔不入的谜一样
的氛围,K无罪而最终被杀的结局更令读者困惑不已。作品中出现的寥寥几个女性则可以帮助我们从另一个视角认识卡夫卡笔下的世界,看到他对女性既尊敬又恐惧的矛盾态度、对男权社会的疑问与指责及对双性交流的期待。关键词
卡夫卡
审判
女性形象
受到作者在塑造这些女性时的模糊态度,她们往往是兼诱同情、厌恶、惑者与拯救者的双重身份为一身,包含着赞扬、
恐惧等多种复杂情感因素。《审判》里的女人物也体现着上述矛盾特点。
一、女性
《审判》中作者着墨较多的女性主要有三个:布尔斯特纳小姐、法院看门人妻和莱妮。当男主人公遇到困难、危险的时候,她们要么是他主动寻求帮助的对象———布尔斯特—莱纳小姐、法院看门人妻;要么对他主动施以援手——妮———女性成为了作品男主人公渴望主动交流的对象。当祸从天降砸得K晕头转向时,他还念念不忘向布尔斯特纳小姐不厌其烦地解释她房间被弄乱的原因,甚至为了维护她的名誉而不惜与房东太太大动干戈。我们可以理解为他对这位小姐暗怀爱意,但不可否认的是,K的行为里有着自—他只是努力争取与她聊己渴望与别人精神沟通的一面——
“他对她没有特别的兴几句,为此大半夜里等了好久。其实
②
。之后的交谈中,他很快趣,他甚至记不太清楚她的长相了”
《审判》是奥地利著名现代作家卡夫卡的著名作品之变形下的现实色彩,一,和作者其他作品一样闪耀着夸张、
带给人们迷雾重重的阅读感受。小说一开始,主人公约瑟夫・K,一家银行的高级职员,就莫名其妙在家里被捕却无人告知其所犯罪行。K自知无罪,所以就四处奔走,决心要把案子搞清楚。他究竟犯了什么罪?是谁控告了他?依据什么条文?谁在执行法律?怎样审理又何时结案?诸如此类的问题,在一个所谓有着正式宪法,并且所有的法律都在生效,一片歌舞升平的国家里,K至死也没弄明白。
对K的不幸遭遇及结局,读者们也是满腹疑惑,作出了各种各样的解释:有的从作者生平着手,认为作者长期在父亲高压下的生活和未婚妻婚约的反复使其深有负罪感,《审判》是卡夫卡思想上的自我审判;有的联系宗教意义认为审判是对人原罪的清理和救赎;也有的认为法庭是极权专制的代表,K是失去安全感的现代人的代表,受到一种不可知力量任意摆布,任他如何挣扎都是徒劳,卡夫卡用隐喻手法把这种荒谬和矛盾状态表现得淋漓尽致。总之,种种分析可以说从不同的角度阐述了不同的道理,让我们看到了卡夫卡作品的丰富性和含义的隐晦性。但我们注意到,在卡夫卡作品中众多的女性形象则往往被研究者们所忽略,虽然她们大多数时候只是作品的配角,但同样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因此,对《审判》中女性形象的分析或许可以给困惑的我们打开另一扇大门的一角,窥视到更多、更丰富的卡夫卡世界。
卡夫卡小说中写了许多女人,每当“在决定主人公命运的关键时刻,这些妇女便出现了”。①她们大多没有恶意,甚《城堡》里的至希望给男主人公帮助,但往往事与愿违,例如
弗丽达、《变形记》里的格利高尔之妹、《乡村医生》里的女病人等等。而小说中的男主人公也往往视女方为可以争取的力量而加以利用,但结果常常差强人意。并且,我们可以感
放松下来,忘情地给她讲述自己的经历。在不得不中断谈话“抱住她,吻了她的嘴,然后在她脸上盖满了唇印,时,他突然
好象一头口干舌燥的野兽,在贪婪地喝着渴望已久的清冽泉水一样。”在这里,K更像一个在母兽怀里寻求安慰与帮助的小兽,在自己人生最黑暗的日子里,似乎没有什么同性朋友可以依靠,而女性,虽然只是一个不太熟悉的女邻居却成了他寻求救援的第一对象,哪怕只是聊聊、听他倾诉而已。在寻找法院的荒唐过程中,也是一位女性———法院看门人的妻子在他的要求下给予了帮助,让他了解到预审法官到底是怎样的一个人,法院里的人到底进行着些什么样的勾当。当他跟随叔叔找到律师求助时也没与理应的求助对象多聊几句就扔下他们跑出去向律师的情妇倾诉苦恼,而莱妮也的确向他提供了切实的帮助,透露了律师、法官们一
20
些不为人知的秘密,还一针见血地指出K“太过倔强”的症“我好象一直在找女人帮忙结。连K自己都吃惊地发现:
……先是布尔斯特纳小姐,后来是门房的妻子,现在是这个小看护”,这些都表现了卡夫卡式的与其向男人求助不如向女人求助的心理习惯,也写出了女性在社会中的作用与力量。
但是,我们也注意到卡夫卡笔下的女性在扮演施救者角色的同时又往往成为邪恶、浪荡的引诱者化身:布尔斯特纳小姐似乎与隔壁的上尉有些牵扯不清、看门人妻子虽是当权者轮番发泄情欲的玩物却对K也有着自发的轻浮态度,而莱妮更是对K这样一个陌生人投怀送抱,还故意打破盘子引K上钩与他纵情……这样的描写不禁让读者开始时由于这些女性遭到蹂躏,被迫沦为男性玩物的弱者地位所激发的同情变成了对堕落者不自尊行为的鄙视乃至愤愤然了。
二、审判
女人要沉静学道,一味地顺服……因为先造的是亚当,后造的是夏娃,且不是亚当被引诱,乃是女人被引诱,陷在罪里。
———《新约圣经・哥林多前书》
为什么卡夫卡笔下的女性形象有着这样复杂、矛盾的特征,这样令人难以理解、既让人同情又让人轻视的特质呢?这就得联系作者的生平和整个西方基督教文化背景来理解。不管是基督教的追随、虔信者还是怀疑、反叛者,西方人都不可避免地烙上了宗教的印记,《圣经》则成为他们文学的母本之一。卡夫卡也不例外,身为犹太人的他就曾说过:“圣经叫作圣书不是偶然的。它是犹太人民的声音。这声
③音不是昨天的东西,而完全是今天的东西。”而基督教及作
的。因此,他对女性在男权社会中的地位才有了更大胆的理解,将她们塑造成男人们在束手无策时的依靠。并且,从小被强大权力阴影笼罩的卡夫卡向来对父亲深怀恐惧,并导致终身难以摆脱的负罪意识,这在他《致父亲的一封信》中已经说的相当明白:“我在您面前失去了自信心,换来的是一种无穷尽的负罪意识……当我同其他人相遇在一起时,我在他们面前会陷入更深的负罪意识之中,因为我必须弥补在商店里你把我牵连进去而对他犯下的罪过。此外,您对任何我所交往的人当面或背后总要说令人不快的言论,致
⑤
使我必须向当事人求得原谅。”他的文学作品也总是围绕
这一主题展开的。面对父亲不可侵犯的威严,他转向母亲及家庭中的其他女性寻求帮助也是人之常情,而女性独有的母性光辉也会给他留下温暖、安全的感受,从而映射在他作品中。这样,我们就不难理解为什么卡夫卡笔下的男性总在困难重重时投向女性的怀抱。
从现实经历看,卡夫卡对自己未婚妻的两度毁约也可以反映出他对女性疑虑重重的不确定思想。他对父亲的既憎恨又愧疚的态度,他的原罪思想使笔下的角色没有所谓完美的典型或好人的代表,而都是些惶恐不安、有着这样那样缺陷的小人物,女性也同样如此———既是拯救的天使,也是堕落的恶魔,都是需要在心灵法庭上等待审判的人!
三、结语
或许对于约瑟夫・究竟身犯何罪的讨K到底为何受审、论还将持续下去难有定论,但通过对《审判》中以莱妮为代表的女性形象的分析仍然可以多少帮我们打开作者心灵的一角,看到他对女性既同情又尊重、既想寻求安慰帮助又怀疑犹豫的态度,看到植根于西方传统宗教文化,生长在现代意识土壤的“卡夫卡式”的罪人。K对女性帮助的自觉寻求可谓是对传统男权社会的一大讽刺,也是现代社会女权意识觉醒的一风向灯。而作者对这些同样不完美的女性的矛盾态度也可以看出卡夫卡的原罪思想,这也就是审判的原由。
为其发展源头的犹太教都强调了人的“原罪”和女性引诱者的身份。众所周知,在《圣经》中亚当才是人类真正的远祖,夏娃不过是上帝从亚当身上取出了一根肋骨造的,造她的目的是陪伴亚当。而且正是夏娃中了蛇的诡计而引诱亚当偷吃了智慧树上的禁果,使人类从此带上了原罪,被上帝赶出了伊甸园遭受惩罚。所以,在西方传统文化中女性总被作为男人的替罪羔羊并被教会视为洪水猛兽,像妖魔鬼怪一样的提防。特别是在古犹太教中,妇女更是被看作“不洁净
④
的人”,许多权利受到限制,处于受歧视和屈从的地位。虽
注释:
①[联邦德国]克劳斯・瓦根巴赫.卡夫卡传.北京:北京十月文艺
出版社.1988.第87页.
然随着文明的进步和宗教影响力的削弱,妇女的地位得到了很大的提高,但把妇女看作男人的附庸、引诱男人犯罪的欲望化身的想法仍然在民众中根深蒂固,从小生长在这样环境中的卡夫卡也难免不在潜意识里给笔下的女性抹上这样的阴影。
但是,卡夫卡毕竟是主要生活在20世纪初的现代人,这是个尼采宣布“上帝死了”的时代,处于传统的宗教、陈腐的思想趋于土崩瓦解,现代意识正在酝酿强大的世纪之交,被视为西方现代派文学的鼻祖之一的卡夫卡自然有了许多不同于一般传统思维的思想,这已是被后人所论证肯定了
②[奥地利]卡夫卡.审判・城堡.钱满素,汤永宽译.北京:北京燕
山出版社.2000.第19,20页。以后文中引用的《审判》原文皆据此,不再一一注明。
③[捷]古斯塔夫.雅努施.卡夫卡对我说.长春:时代文艺出版
社.1991.第132页.
—传统基督教文化视野中的西方女性.④刘文明.上帝与女性——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3.第2页.
⑤[奥地利]卡夫卡.卡夫卡小说全集II.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9.第329页.
21
浅析卡夫卡《审判》中的女性形象
◎徐梦真
(四川师范大学文学院
摘
要
四川・成都610068)
卡夫卡的《审判》讲述了银行高级职员K离奇被捕的经历,写出了法无处不在、权利无孔不入的谜一样
的氛围,K无罪而最终被杀的结局更令读者困惑不已。作品中出现的寥寥几个女性则可以帮助我们从另一个视角认识卡夫卡笔下的世界,看到他对女性既尊敬又恐惧的矛盾态度、对男权社会的疑问与指责及对双性交流的期待。关键词
卡夫卡
审判
女性形象
受到作者在塑造这些女性时的模糊态度,她们往往是兼诱同情、厌恶、惑者与拯救者的双重身份为一身,包含着赞扬、
恐惧等多种复杂情感因素。《审判》里的女人物也体现着上述矛盾特点。
一、女性
《审判》中作者着墨较多的女性主要有三个:布尔斯特纳小姐、法院看门人妻和莱妮。当男主人公遇到困难、危险的时候,她们要么是他主动寻求帮助的对象———布尔斯特—莱纳小姐、法院看门人妻;要么对他主动施以援手——妮———女性成为了作品男主人公渴望主动交流的对象。当祸从天降砸得K晕头转向时,他还念念不忘向布尔斯特纳小姐不厌其烦地解释她房间被弄乱的原因,甚至为了维护她的名誉而不惜与房东太太大动干戈。我们可以理解为他对这位小姐暗怀爱意,但不可否认的是,K的行为里有着自—他只是努力争取与她聊己渴望与别人精神沟通的一面——
“他对她没有特别的兴几句,为此大半夜里等了好久。其实
②
。之后的交谈中,他很快趣,他甚至记不太清楚她的长相了”
《审判》是奥地利著名现代作家卡夫卡的著名作品之变形下的现实色彩,一,和作者其他作品一样闪耀着夸张、
带给人们迷雾重重的阅读感受。小说一开始,主人公约瑟夫・K,一家银行的高级职员,就莫名其妙在家里被捕却无人告知其所犯罪行。K自知无罪,所以就四处奔走,决心要把案子搞清楚。他究竟犯了什么罪?是谁控告了他?依据什么条文?谁在执行法律?怎样审理又何时结案?诸如此类的问题,在一个所谓有着正式宪法,并且所有的法律都在生效,一片歌舞升平的国家里,K至死也没弄明白。
对K的不幸遭遇及结局,读者们也是满腹疑惑,作出了各种各样的解释:有的从作者生平着手,认为作者长期在父亲高压下的生活和未婚妻婚约的反复使其深有负罪感,《审判》是卡夫卡思想上的自我审判;有的联系宗教意义认为审判是对人原罪的清理和救赎;也有的认为法庭是极权专制的代表,K是失去安全感的现代人的代表,受到一种不可知力量任意摆布,任他如何挣扎都是徒劳,卡夫卡用隐喻手法把这种荒谬和矛盾状态表现得淋漓尽致。总之,种种分析可以说从不同的角度阐述了不同的道理,让我们看到了卡夫卡作品的丰富性和含义的隐晦性。但我们注意到,在卡夫卡作品中众多的女性形象则往往被研究者们所忽略,虽然她们大多数时候只是作品的配角,但同样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因此,对《审判》中女性形象的分析或许可以给困惑的我们打开另一扇大门的一角,窥视到更多、更丰富的卡夫卡世界。
卡夫卡小说中写了许多女人,每当“在决定主人公命运的关键时刻,这些妇女便出现了”。①她们大多没有恶意,甚《城堡》里的至希望给男主人公帮助,但往往事与愿违,例如
弗丽达、《变形记》里的格利高尔之妹、《乡村医生》里的女病人等等。而小说中的男主人公也往往视女方为可以争取的力量而加以利用,但结果常常差强人意。并且,我们可以感
放松下来,忘情地给她讲述自己的经历。在不得不中断谈话“抱住她,吻了她的嘴,然后在她脸上盖满了唇印,时,他突然
好象一头口干舌燥的野兽,在贪婪地喝着渴望已久的清冽泉水一样。”在这里,K更像一个在母兽怀里寻求安慰与帮助的小兽,在自己人生最黑暗的日子里,似乎没有什么同性朋友可以依靠,而女性,虽然只是一个不太熟悉的女邻居却成了他寻求救援的第一对象,哪怕只是聊聊、听他倾诉而已。在寻找法院的荒唐过程中,也是一位女性———法院看门人的妻子在他的要求下给予了帮助,让他了解到预审法官到底是怎样的一个人,法院里的人到底进行着些什么样的勾当。当他跟随叔叔找到律师求助时也没与理应的求助对象多聊几句就扔下他们跑出去向律师的情妇倾诉苦恼,而莱妮也的确向他提供了切实的帮助,透露了律师、法官们一
20
些不为人知的秘密,还一针见血地指出K“太过倔强”的症“我好象一直在找女人帮忙结。连K自己都吃惊地发现:
……先是布尔斯特纳小姐,后来是门房的妻子,现在是这个小看护”,这些都表现了卡夫卡式的与其向男人求助不如向女人求助的心理习惯,也写出了女性在社会中的作用与力量。
但是,我们也注意到卡夫卡笔下的女性在扮演施救者角色的同时又往往成为邪恶、浪荡的引诱者化身:布尔斯特纳小姐似乎与隔壁的上尉有些牵扯不清、看门人妻子虽是当权者轮番发泄情欲的玩物却对K也有着自发的轻浮态度,而莱妮更是对K这样一个陌生人投怀送抱,还故意打破盘子引K上钩与他纵情……这样的描写不禁让读者开始时由于这些女性遭到蹂躏,被迫沦为男性玩物的弱者地位所激发的同情变成了对堕落者不自尊行为的鄙视乃至愤愤然了。
二、审判
女人要沉静学道,一味地顺服……因为先造的是亚当,后造的是夏娃,且不是亚当被引诱,乃是女人被引诱,陷在罪里。
———《新约圣经・哥林多前书》
为什么卡夫卡笔下的女性形象有着这样复杂、矛盾的特征,这样令人难以理解、既让人同情又让人轻视的特质呢?这就得联系作者的生平和整个西方基督教文化背景来理解。不管是基督教的追随、虔信者还是怀疑、反叛者,西方人都不可避免地烙上了宗教的印记,《圣经》则成为他们文学的母本之一。卡夫卡也不例外,身为犹太人的他就曾说过:“圣经叫作圣书不是偶然的。它是犹太人民的声音。这声
③音不是昨天的东西,而完全是今天的东西。”而基督教及作
的。因此,他对女性在男权社会中的地位才有了更大胆的理解,将她们塑造成男人们在束手无策时的依靠。并且,从小被强大权力阴影笼罩的卡夫卡向来对父亲深怀恐惧,并导致终身难以摆脱的负罪意识,这在他《致父亲的一封信》中已经说的相当明白:“我在您面前失去了自信心,换来的是一种无穷尽的负罪意识……当我同其他人相遇在一起时,我在他们面前会陷入更深的负罪意识之中,因为我必须弥补在商店里你把我牵连进去而对他犯下的罪过。此外,您对任何我所交往的人当面或背后总要说令人不快的言论,致
⑤
使我必须向当事人求得原谅。”他的文学作品也总是围绕
这一主题展开的。面对父亲不可侵犯的威严,他转向母亲及家庭中的其他女性寻求帮助也是人之常情,而女性独有的母性光辉也会给他留下温暖、安全的感受,从而映射在他作品中。这样,我们就不难理解为什么卡夫卡笔下的男性总在困难重重时投向女性的怀抱。
从现实经历看,卡夫卡对自己未婚妻的两度毁约也可以反映出他对女性疑虑重重的不确定思想。他对父亲的既憎恨又愧疚的态度,他的原罪思想使笔下的角色没有所谓完美的典型或好人的代表,而都是些惶恐不安、有着这样那样缺陷的小人物,女性也同样如此———既是拯救的天使,也是堕落的恶魔,都是需要在心灵法庭上等待审判的人!
三、结语
或许对于约瑟夫・究竟身犯何罪的讨K到底为何受审、论还将持续下去难有定论,但通过对《审判》中以莱妮为代表的女性形象的分析仍然可以多少帮我们打开作者心灵的一角,看到他对女性既同情又尊重、既想寻求安慰帮助又怀疑犹豫的态度,看到植根于西方传统宗教文化,生长在现代意识土壤的“卡夫卡式”的罪人。K对女性帮助的自觉寻求可谓是对传统男权社会的一大讽刺,也是现代社会女权意识觉醒的一风向灯。而作者对这些同样不完美的女性的矛盾态度也可以看出卡夫卡的原罪思想,这也就是审判的原由。
为其发展源头的犹太教都强调了人的“原罪”和女性引诱者的身份。众所周知,在《圣经》中亚当才是人类真正的远祖,夏娃不过是上帝从亚当身上取出了一根肋骨造的,造她的目的是陪伴亚当。而且正是夏娃中了蛇的诡计而引诱亚当偷吃了智慧树上的禁果,使人类从此带上了原罪,被上帝赶出了伊甸园遭受惩罚。所以,在西方传统文化中女性总被作为男人的替罪羔羊并被教会视为洪水猛兽,像妖魔鬼怪一样的提防。特别是在古犹太教中,妇女更是被看作“不洁净
④
的人”,许多权利受到限制,处于受歧视和屈从的地位。虽
注释:
①[联邦德国]克劳斯・瓦根巴赫.卡夫卡传.北京:北京十月文艺
出版社.1988.第87页.
然随着文明的进步和宗教影响力的削弱,妇女的地位得到了很大的提高,但把妇女看作男人的附庸、引诱男人犯罪的欲望化身的想法仍然在民众中根深蒂固,从小生长在这样环境中的卡夫卡也难免不在潜意识里给笔下的女性抹上这样的阴影。
但是,卡夫卡毕竟是主要生活在20世纪初的现代人,这是个尼采宣布“上帝死了”的时代,处于传统的宗教、陈腐的思想趋于土崩瓦解,现代意识正在酝酿强大的世纪之交,被视为西方现代派文学的鼻祖之一的卡夫卡自然有了许多不同于一般传统思维的思想,这已是被后人所论证肯定了
②[奥地利]卡夫卡.审判・城堡.钱满素,汤永宽译.北京:北京燕
山出版社.2000.第19,20页。以后文中引用的《审判》原文皆据此,不再一一注明。
③[捷]古斯塔夫.雅努施.卡夫卡对我说.长春:时代文艺出版
社.1991.第132页.
—传统基督教文化视野中的西方女性.④刘文明.上帝与女性——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3.第2页.
⑤[奥地利]卡夫卡.卡夫卡小说全集II.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9.第329页.
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