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2015学年初一下册语文复习提纲

2014-2015学年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一次月考复习提纲

第一课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一、1、文学常识

⑴鲁迅生平简历: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浙江绍兴人,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 ⑵《朝花夕拾》:《朝花夕拾》是鲁迅一部散文集,共收集10篇文章,大部分是作者对自己童年和少年时代生活的回忆。写这些文章时作者已经四十多岁。“朝花”比喻美好的童年生活,“拾”是对往事的回忆,是一曲少年时代生活的恋歌。

2、字词积累

学习本文,我们要注意以下词语:

确凿(záo) 菜畦(qí) 斑蝥(máo) 敛(liǎn) 脑髓(suǐ)

蝉蜕(tuì) 狗窦(dîu) 倜(tì)傥(tǎng) 执拗(niù)

攒(cuán) 宿儒(rú) 折(zhã)断

二、课文重点讲解

1、为什么荒芜的百草园是“我”的“乐园”呢?

解析:作者记叙了他在百草园中的生活片段来加以验证:“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这一句式将儿童眼中百草园的无限趣味全都包容其中了。油蛉、蟋蟀、蜈蚣、斑蝥,还有何首乌,等等,这些看似毫无趣味的小东西,在作者的眼里却充满了勃勃生机,更不用说那些在一般人眼中也有无限情趣的东西了。长妈妈讲的美女蛇的故事。故事本身虽然让人有点害怕,有点担心,却强烈地吸引着孩子们,引发了他们的好奇心,也给百草园增添了几许神秘色彩。冬天在百草园的雪地里捕鸟,那快乐、那情趣,自在其中了。这是百草园的生活,作者抓住“我的乐园”来写,满溢着生机和活力。

2、课文中对百草园的景物描写令人赞叹。试对其进行一点赏析。

这段描写既抓住事物的特点,又符合儿童的心理。

第一,写景要抓住景物特点和欣赏者对景物的感受。石井栏之所以“光滑”,是因为井栏经过了常年累月的使用;之所以知道它“光滑”,是因为童年的鲁迅多次好奇地摸过它。说黄蜂“肥胖”,不仅是它的体态较别的昆虫肥大,而且体现了儿童特别的感觉。叫天子忽然间“直窜向云霄里去了”,也不单写出这种鸟儿的机灵轻捷,还表现出儿童的羡意。至于写油蛉“低唱”、蟋蟀“弹琴”,更是儿童特有的感受。

第二,形、声、色、味俱全,春、夏、秋景皆备。菜畦的“碧绿”,桑葚的“紫红”、菜花和蜂的“黄”是写颜色,“肥胖”“高大”“臃肿”“像小珊瑚珠攒成的小球”是写形状,这两者都从视觉上写;鸣蝉的“长吟”,蟋蟀的“弹琴”,是从听觉上写;覆盆子“又酸又甜”写的是味觉:这真叫有声有色、有滋有味。这里实际上包括了春、夏、秋三个季节的景物,桑葚、菜花是春末的,蝉鸣在盛夏,蟋蟀到秋天才叫;这与下文写到的冬天的百草园合起来成为完整的四季图,可见作者构思的精巧。

第三,层次井然,条理分明。先用两句“不必说„„”写百草园整体,再写局部的“泥墙根一带”,这是一种顺序。第一个“不必说”由低到高写静物,第二个“不必说”由高到低写动物,这又是一种顺序。整体是从植物写到动物,局部是从动物写到植物,这又是一种顺序。这几种顺序配合起来,使写景不仅有序,而且活泼多姿。

第二课 爸爸的花落了

一、1、作者简介:

林海音:原名林含英,小名英子。原籍台湾,1918年3月18日生于日本大阪,不久回到台湾,又举家迁居北京,一直到1948年返回台湾。从20世纪50年代起,林海音已经出版小说、散文、儿童文学等文学作品共四十三部。最著名的小说《城南旧事》于1983年被大陆著名导演吴贻弓拍成电影,从而家喻户晓。

2、字词积累:学习本文,我们要注意以下词语:

肿胀(zhàng) 叮嘱(zhǔ) 皱(zhîu)眉 骊(lí)歌

玉簪(zān)花 鸡毛掸(dǎn)子 气咻咻(xiūxiū)

二、课文重点讲解

1、如何理解文章题目的含义?

解析:文章的标题语带双关,一方面实指夹竹桃的败落,一方面象征天性爱花的爸爸离开人世。与题目相映,文章多处写到花,如开头由衣襟上的夹竹桃引出爸爸生病住院,结尾用“垂落的夹竹桃”回应前文,点出爸爸已不在人间,而作者自己,也就长大了,不再是孩子了,这成了她一生中最重要的标志性的事件。

2、分析文章叙事的手法。

解析:文章是随着主人公起伏的思潮而记叙下来的,所以文章采用插叙手法,时而写眼前的事,时而又回忆往事,使文章显得波澜起伏,跌宕有致。

3、本文重点记叙了什么?表达了什么样的中心?

解析:本文重点写爸爸对自己的深情和盼望自己长大、懂事的情感。文中重点写到了赖床迟到事件和父亲要“我”到东交民巷给远在日本的叔叔寄钱的事。爸爸因孩子赖床而狠狠地打了她一顿,仍然坚持要她上学,不过拿了五大枚铜板,破例让她坐洋车去上学。她上学时忘了穿上花夹袄,爸爸拿着送到学校去,还给了她两个铜板。事情不大,却充分表现出爸爸是十分爱她的,这在她幼小的心灵中激起了阵阵涟漪,使她在以后的生活学习中能够处处严格要求自己。爸爸时时盼望着孩子长大,鼓励女儿:无论什么困难的事,只要硬着头皮去做,就闯过去了。爸爸叫一个十来岁的女孩子独自一人到银行去寄钱,还鼓励她:“闯练,闯练,英子。”孩子虽然开头很害怕,但是,等她完成了父亲交给的任务,心中的兴奋和自豪又是那么高涨。更重要的是,让孩子在这样的经历中竖起了对社会的信心,促进了孩子的成长,让我们在作者的深情回忆中,不能不赞叹这位父亲教育子女的高超艺术。 所以,这篇文章告诉我们的主要是父亲在孩子成长过程中的重要影响。

4、赏析文中对花的描写。

花,在这篇小说中已经成为了一种象征,成了小说得以展开的线索。爸爸爱花,用花来衬托爸爸。但作者又没有把爸爸写成花匠,也没有进行浓墨重彩的描写,只是借花写人。其一,借花的柔性来调和爸爸性格中的刚性,使爸爸的严厉和慈爱和谐协调地发展;其二,“花”在这里已经超然而成了一种象征的事物。象征使作品更具内涵。爸爸身体健康时,花开得挺旺;爸爸病危时,成为对子女的关怀、鼓励;爸爸辞世时,花儿落了。人和花相互交融了,让我们不能不感叹作者的高妙。

第五课 伤仲永

一、1、作者简介

王安石: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晚号半山。北宋抚州临川(今属江西)人。宋神宗时任宰相,依靠神宗实行变法,是中国十一世纪时的改革家。他的诗文颇有揭露时弊、反映社会矛盾之作,散文雄健峭拔,是“唐宋散文八大家”之一。

2、字词积累

⑴解释加点的词:

世隶耕(属于) 未尝识书具(曾经) 并自为其名(题上) 指物作诗立就(完成) ....

稍稍宾客其父(渐渐) 或以钱币求之(有人) 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四处拜访) .....

不能称前时之闻(相当) 泯然众人矣(消失) 受之于天(承受) ....

贤于材人远矣(胜过) 得为众人而已耶(能够) ..

⑵一词多义:

其诗以养父母(他的,指方仲永的) 其文理皆有可观者(代方仲永的诗) ..

父利其然也(这样) 其受之天也(他) 如此其贤也(他的) ...

忽啼求之(代书具) 借旁近与之(他,代仲永) 传一乡秀才观之(代仲永写的诗) 以钱币求之....

(代仲永写的诗) 余闻之也久(方仲永很有才能这件事) .

不能称前时之闻也(的,结构助词) 受之天也(音节助词,协调音节,无意义) ..

环谒于邑人(引出对象) 于舅家见之(在) 贤于材人远矣(比) ...

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介词,从) .

⑶词类活用

邑人奇之(对„„感到惊奇) 宾客其父(把„„但作宾客,以宾客之礼相待) ...

父利其然(认为„„有利) 伤仲永(为„„哀伤) 父异焉(对„„感到惊异) ...

二、课文重点讲解

1、你认为方仲永的前后变化可分为几个阶段?

解析:文章记叙了方仲永人生的三段经历:第一阶段从“仲永生五年”起到“其文理皆有可观者。”写方仲永幼年时天资过人,具有作诗才能;第二阶段到“„„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写十二三岁时的方仲永才能衰退,大不如前;第三阶段到“又七年„„泯然众人矣。”写方仲永又过七年后完全变成一个平庸之人。

2、方仲永前后判若两人,你认为造成方仲永发生如此变化的原因是什么?蕴涵了什么道理?

解析:造成方仲永才能丧失的根本原因在“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贪图小利,目光短浅,而“不使学”。王安石讨论的问题是“受之天”与“受之人”的关系。“受之天”,是指人的天资;“受之人”,是指后天教育。作者认为,二者之间,后者更为重要,即后天教育对一个人是否成才是至关重要的,这一观点无疑是正确的。

七年级下册语文《第二单元》知识点整理

一、字词

颠(diān) 澎湃(pãng pài) 屏障(píng zhàng) 哺育(bǔ) 九曲连环(qū) 气魄(pî) 郝(hǎo ) 叟(sǒu) 哽(gěng) 懊悔(ào huǐ) 祈祷(qí dǎo) 捂(wǔ) 惩罚(chãng) 逼狭(bī xiá) 崎岖(qí qū) 阻抑(zǔ yì) 亦复如是(yì fù rú shì) 浊流(zhuï ) 雄健(xiïng jiàn )

险峻( jùn) 炽痛(chì tîng) 嗥鸣(háo míng) 斑斓(bān lán) 谰语(lán ) 怪诞(dàn) 亘古(gân)

默契(mî qì) 田垄(lǒng) 蚱蜢(zhà měng) 泛滥(làn) **(shēn yín) 镐头(gǎo)碾(niǎn)辘(lù)

杼(zhù ) 鞍鞯(ān jiān) 辔头(pâi) 啾(jiū) 朔(shuî) 柝(tuî) 鬓(bìn) 戎(rïng) 污秽(huì)

二、文学常识 《黄河颂》选自组诗《黄河大合唱》,这是一部大型合唱音乐作品,光未然作词,冼星海谱曲。他歌颂黄河气势宏伟,源远流长,并且要以它为榜样,像它一样伟大坚强。这首诗具有直白、豪迈的风格。 《最后一课分是法国作家都德写的一篇表现法国人民爱国思想的小说,故事的背景是普法

战争。作品写的是法国阿尔萨斯地区被德国普鲁士军队占领以后,侵略者强迫当地学校改教德语的事件。文章以一个淘气调皮的男孩小弗朗士作为主人公,并以他的视角来观察、描写韩麦尔先生这一形象,通过无知而稚气的口吻以及心理变化,间接地写出了阿尔萨斯地区人民由衷的悲痛和对侵略者无声的抗议,表现出他们对祖国的深情。

《艰难的国运与雄健的国民》一文的作者是李大钊,这是一篇用散文形式写的“黄河颂”、民族精神颂。以长江大河比喻民族生命的进程 《土地的誓言》作者是现代作家端木蕻良,原名曹汉文。这是一篇抒情散文,充溢着饱满、深沉的爱国热情。从文章来看,标题的要点应在于“誓言”。这“誓言”是作者对着土地发出

的。作者在文章末尾壮怀激烈地发誓:“我要回到她的身边„„为了她,我愿付出一切。我必须看见一个更美丽的故乡出现在我的面前——或我的坟前。”

《木兰诗》选自宋代郭茂倩编的《乐府诗集》,这是南北朝时北方的一首乐府民歌。《木兰诗》是我国古典诗歌中一首脍炙人口的优秀诗篇,是南北朝时北方民歌的杰作,是中国诗歌史上的一朵奇葩。《木兰诗》与《孔雀东南飞》被誉为乐府民歌中的“双璧”。

三、《最后一课》

《最后一课》,即亡了国的阿尔萨斯人最后的一堂法语课。标题不但指出了文章内容,而且蕴含着悲怆的气氛和悲愤的情绪,一定程度上暗示了文章的中心。

这篇小说以小弗郎士在最后一课的所见、所闻、所感为线索,刻画了小弗郎士和乡村教师韩麦尔先生的典型形象,真实地反映了法国沦陷区的人民对惨遭异族统治的悲愤和对祖国的热爱,集中表现了法国人民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

重难点句子

1.天气那么暖和,那么晴朗!画眉在树林边宛转地唱歌;锯木厂后边草地上,普鲁士兵正在操练。

这句是对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描写。表现了小弗郎士愉快的心情,同时又有反衬故事悲剧气氛的作用。(结合讲过的景物描写的作用理解)

2.又出了什么事啦?

一个“又”字,写出了在那个动荡的时代里战乱频频,变故迭起,人心惶惶的状况。同时为最后一节课埋下伏笔。

重点段落

1.第13自然段“我的最后一堂法语课”这句话为什么要独立成段?

独立成段是为了突出强调。强调这句话在小弗郎士的感情上引起的共鸣和反响,写出了在意识到这堂课非同寻常的意义之后,极不平静的心情。“最后一堂法语课”的意义已上升为抗议侵略者奴役法国人民的爱国举动。

2.第18、19两个自然段安排了韩麦尔先生的两段话,对我们有怎样的启示?

对民族语言或者说母语的热爱应当作为热爱自己国家的一种形式;应当珍惜每一天、每一节课的时间来学习,提高自己的文化水平,从每一个人做起,进而提高全民族的素质。

3.文章为什么要以韩麦尔先生的一个手势作结?换成慷慨激昂的语言不好吗?

小说以韩麦尔先生的一个手势作结,给人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同时给读者留下了广阔的思考空间:此时韩麦尔先生会有怎样的心理感触?他的神情会如何?从而把韩麦尔先生的光辉形象深深地刻在读者的心中。

4.第20段:比喻 把法语比作钥匙,普鲁士侵略比作监狱

第21段:讽刺手法(鸽子唱歌) 、表达反感、留念之情

四、《木兰诗》

1.如何理解木兰这一人物形象?

木兰是中国文学史上一个不朽的人物形象。她是一个少女,又是一个金戈铁马的英雄。在国家需要的时候,她挺身而出,驰骋沙场,立下汗马功劳;胜利归来以后又谢绝高官,返回家园,重新从事和平劳动。她爱亲人也爱国家,把对国家对亲人理责任感融合到了一起。木兰的形象,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勤劳、善良、机智、勇敢刚毅淳朴的优秀品质。

2.作者为什么对《木兰诗》进行这样的繁简处理?

这首诗所要突出的正是木兰孝敬父母、勇于担当重任的性格,所以对残酷的战争一笔带过,而对能够反映美好心灵的内容则不惜笔墨。另外,这种繁简安排似乎还隐含了作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祝福,对战争的冷淡和远离。

2014-2015学年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一次月考复习提纲

第一课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一、1、文学常识

⑴鲁迅生平简历: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浙江绍兴人,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 ⑵《朝花夕拾》:《朝花夕拾》是鲁迅一部散文集,共收集10篇文章,大部分是作者对自己童年和少年时代生活的回忆。写这些文章时作者已经四十多岁。“朝花”比喻美好的童年生活,“拾”是对往事的回忆,是一曲少年时代生活的恋歌。

2、字词积累

学习本文,我们要注意以下词语:

确凿(záo) 菜畦(qí) 斑蝥(máo) 敛(liǎn) 脑髓(suǐ)

蝉蜕(tuì) 狗窦(dîu) 倜(tì)傥(tǎng) 执拗(niù)

攒(cuán) 宿儒(rú) 折(zhã)断

二、课文重点讲解

1、为什么荒芜的百草园是“我”的“乐园”呢?

解析:作者记叙了他在百草园中的生活片段来加以验证:“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这一句式将儿童眼中百草园的无限趣味全都包容其中了。油蛉、蟋蟀、蜈蚣、斑蝥,还有何首乌,等等,这些看似毫无趣味的小东西,在作者的眼里却充满了勃勃生机,更不用说那些在一般人眼中也有无限情趣的东西了。长妈妈讲的美女蛇的故事。故事本身虽然让人有点害怕,有点担心,却强烈地吸引着孩子们,引发了他们的好奇心,也给百草园增添了几许神秘色彩。冬天在百草园的雪地里捕鸟,那快乐、那情趣,自在其中了。这是百草园的生活,作者抓住“我的乐园”来写,满溢着生机和活力。

2、课文中对百草园的景物描写令人赞叹。试对其进行一点赏析。

这段描写既抓住事物的特点,又符合儿童的心理。

第一,写景要抓住景物特点和欣赏者对景物的感受。石井栏之所以“光滑”,是因为井栏经过了常年累月的使用;之所以知道它“光滑”,是因为童年的鲁迅多次好奇地摸过它。说黄蜂“肥胖”,不仅是它的体态较别的昆虫肥大,而且体现了儿童特别的感觉。叫天子忽然间“直窜向云霄里去了”,也不单写出这种鸟儿的机灵轻捷,还表现出儿童的羡意。至于写油蛉“低唱”、蟋蟀“弹琴”,更是儿童特有的感受。

第二,形、声、色、味俱全,春、夏、秋景皆备。菜畦的“碧绿”,桑葚的“紫红”、菜花和蜂的“黄”是写颜色,“肥胖”“高大”“臃肿”“像小珊瑚珠攒成的小球”是写形状,这两者都从视觉上写;鸣蝉的“长吟”,蟋蟀的“弹琴”,是从听觉上写;覆盆子“又酸又甜”写的是味觉:这真叫有声有色、有滋有味。这里实际上包括了春、夏、秋三个季节的景物,桑葚、菜花是春末的,蝉鸣在盛夏,蟋蟀到秋天才叫;这与下文写到的冬天的百草园合起来成为完整的四季图,可见作者构思的精巧。

第三,层次井然,条理分明。先用两句“不必说„„”写百草园整体,再写局部的“泥墙根一带”,这是一种顺序。第一个“不必说”由低到高写静物,第二个“不必说”由高到低写动物,这又是一种顺序。整体是从植物写到动物,局部是从动物写到植物,这又是一种顺序。这几种顺序配合起来,使写景不仅有序,而且活泼多姿。

第二课 爸爸的花落了

一、1、作者简介:

林海音:原名林含英,小名英子。原籍台湾,1918年3月18日生于日本大阪,不久回到台湾,又举家迁居北京,一直到1948年返回台湾。从20世纪50年代起,林海音已经出版小说、散文、儿童文学等文学作品共四十三部。最著名的小说《城南旧事》于1983年被大陆著名导演吴贻弓拍成电影,从而家喻户晓。

2、字词积累:学习本文,我们要注意以下词语:

肿胀(zhàng) 叮嘱(zhǔ) 皱(zhîu)眉 骊(lí)歌

玉簪(zān)花 鸡毛掸(dǎn)子 气咻咻(xiūxiū)

二、课文重点讲解

1、如何理解文章题目的含义?

解析:文章的标题语带双关,一方面实指夹竹桃的败落,一方面象征天性爱花的爸爸离开人世。与题目相映,文章多处写到花,如开头由衣襟上的夹竹桃引出爸爸生病住院,结尾用“垂落的夹竹桃”回应前文,点出爸爸已不在人间,而作者自己,也就长大了,不再是孩子了,这成了她一生中最重要的标志性的事件。

2、分析文章叙事的手法。

解析:文章是随着主人公起伏的思潮而记叙下来的,所以文章采用插叙手法,时而写眼前的事,时而又回忆往事,使文章显得波澜起伏,跌宕有致。

3、本文重点记叙了什么?表达了什么样的中心?

解析:本文重点写爸爸对自己的深情和盼望自己长大、懂事的情感。文中重点写到了赖床迟到事件和父亲要“我”到东交民巷给远在日本的叔叔寄钱的事。爸爸因孩子赖床而狠狠地打了她一顿,仍然坚持要她上学,不过拿了五大枚铜板,破例让她坐洋车去上学。她上学时忘了穿上花夹袄,爸爸拿着送到学校去,还给了她两个铜板。事情不大,却充分表现出爸爸是十分爱她的,这在她幼小的心灵中激起了阵阵涟漪,使她在以后的生活学习中能够处处严格要求自己。爸爸时时盼望着孩子长大,鼓励女儿:无论什么困难的事,只要硬着头皮去做,就闯过去了。爸爸叫一个十来岁的女孩子独自一人到银行去寄钱,还鼓励她:“闯练,闯练,英子。”孩子虽然开头很害怕,但是,等她完成了父亲交给的任务,心中的兴奋和自豪又是那么高涨。更重要的是,让孩子在这样的经历中竖起了对社会的信心,促进了孩子的成长,让我们在作者的深情回忆中,不能不赞叹这位父亲教育子女的高超艺术。 所以,这篇文章告诉我们的主要是父亲在孩子成长过程中的重要影响。

4、赏析文中对花的描写。

花,在这篇小说中已经成为了一种象征,成了小说得以展开的线索。爸爸爱花,用花来衬托爸爸。但作者又没有把爸爸写成花匠,也没有进行浓墨重彩的描写,只是借花写人。其一,借花的柔性来调和爸爸性格中的刚性,使爸爸的严厉和慈爱和谐协调地发展;其二,“花”在这里已经超然而成了一种象征的事物。象征使作品更具内涵。爸爸身体健康时,花开得挺旺;爸爸病危时,成为对子女的关怀、鼓励;爸爸辞世时,花儿落了。人和花相互交融了,让我们不能不感叹作者的高妙。

第五课 伤仲永

一、1、作者简介

王安石: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晚号半山。北宋抚州临川(今属江西)人。宋神宗时任宰相,依靠神宗实行变法,是中国十一世纪时的改革家。他的诗文颇有揭露时弊、反映社会矛盾之作,散文雄健峭拔,是“唐宋散文八大家”之一。

2、字词积累

⑴解释加点的词:

世隶耕(属于) 未尝识书具(曾经) 并自为其名(题上) 指物作诗立就(完成) ....

稍稍宾客其父(渐渐) 或以钱币求之(有人) 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四处拜访) .....

不能称前时之闻(相当) 泯然众人矣(消失) 受之于天(承受) ....

贤于材人远矣(胜过) 得为众人而已耶(能够) ..

⑵一词多义:

其诗以养父母(他的,指方仲永的) 其文理皆有可观者(代方仲永的诗) ..

父利其然也(这样) 其受之天也(他) 如此其贤也(他的) ...

忽啼求之(代书具) 借旁近与之(他,代仲永) 传一乡秀才观之(代仲永写的诗) 以钱币求之....

(代仲永写的诗) 余闻之也久(方仲永很有才能这件事) .

不能称前时之闻也(的,结构助词) 受之天也(音节助词,协调音节,无意义) ..

环谒于邑人(引出对象) 于舅家见之(在) 贤于材人远矣(比) ...

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介词,从) .

⑶词类活用

邑人奇之(对„„感到惊奇) 宾客其父(把„„但作宾客,以宾客之礼相待) ...

父利其然(认为„„有利) 伤仲永(为„„哀伤) 父异焉(对„„感到惊异) ...

二、课文重点讲解

1、你认为方仲永的前后变化可分为几个阶段?

解析:文章记叙了方仲永人生的三段经历:第一阶段从“仲永生五年”起到“其文理皆有可观者。”写方仲永幼年时天资过人,具有作诗才能;第二阶段到“„„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写十二三岁时的方仲永才能衰退,大不如前;第三阶段到“又七年„„泯然众人矣。”写方仲永又过七年后完全变成一个平庸之人。

2、方仲永前后判若两人,你认为造成方仲永发生如此变化的原因是什么?蕴涵了什么道理?

解析:造成方仲永才能丧失的根本原因在“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贪图小利,目光短浅,而“不使学”。王安石讨论的问题是“受之天”与“受之人”的关系。“受之天”,是指人的天资;“受之人”,是指后天教育。作者认为,二者之间,后者更为重要,即后天教育对一个人是否成才是至关重要的,这一观点无疑是正确的。

七年级下册语文《第二单元》知识点整理

一、字词

颠(diān) 澎湃(pãng pài) 屏障(píng zhàng) 哺育(bǔ) 九曲连环(qū) 气魄(pî) 郝(hǎo ) 叟(sǒu) 哽(gěng) 懊悔(ào huǐ) 祈祷(qí dǎo) 捂(wǔ) 惩罚(chãng) 逼狭(bī xiá) 崎岖(qí qū) 阻抑(zǔ yì) 亦复如是(yì fù rú shì) 浊流(zhuï ) 雄健(xiïng jiàn )

险峻( jùn) 炽痛(chì tîng) 嗥鸣(háo míng) 斑斓(bān lán) 谰语(lán ) 怪诞(dàn) 亘古(gân)

默契(mî qì) 田垄(lǒng) 蚱蜢(zhà měng) 泛滥(làn) **(shēn yín) 镐头(gǎo)碾(niǎn)辘(lù)

杼(zhù ) 鞍鞯(ān jiān) 辔头(pâi) 啾(jiū) 朔(shuî) 柝(tuî) 鬓(bìn) 戎(rïng) 污秽(huì)

二、文学常识 《黄河颂》选自组诗《黄河大合唱》,这是一部大型合唱音乐作品,光未然作词,冼星海谱曲。他歌颂黄河气势宏伟,源远流长,并且要以它为榜样,像它一样伟大坚强。这首诗具有直白、豪迈的风格。 《最后一课分是法国作家都德写的一篇表现法国人民爱国思想的小说,故事的背景是普法

战争。作品写的是法国阿尔萨斯地区被德国普鲁士军队占领以后,侵略者强迫当地学校改教德语的事件。文章以一个淘气调皮的男孩小弗朗士作为主人公,并以他的视角来观察、描写韩麦尔先生这一形象,通过无知而稚气的口吻以及心理变化,间接地写出了阿尔萨斯地区人民由衷的悲痛和对侵略者无声的抗议,表现出他们对祖国的深情。

《艰难的国运与雄健的国民》一文的作者是李大钊,这是一篇用散文形式写的“黄河颂”、民族精神颂。以长江大河比喻民族生命的进程 《土地的誓言》作者是现代作家端木蕻良,原名曹汉文。这是一篇抒情散文,充溢着饱满、深沉的爱国热情。从文章来看,标题的要点应在于“誓言”。这“誓言”是作者对着土地发出

的。作者在文章末尾壮怀激烈地发誓:“我要回到她的身边„„为了她,我愿付出一切。我必须看见一个更美丽的故乡出现在我的面前——或我的坟前。”

《木兰诗》选自宋代郭茂倩编的《乐府诗集》,这是南北朝时北方的一首乐府民歌。《木兰诗》是我国古典诗歌中一首脍炙人口的优秀诗篇,是南北朝时北方民歌的杰作,是中国诗歌史上的一朵奇葩。《木兰诗》与《孔雀东南飞》被誉为乐府民歌中的“双璧”。

三、《最后一课》

《最后一课》,即亡了国的阿尔萨斯人最后的一堂法语课。标题不但指出了文章内容,而且蕴含着悲怆的气氛和悲愤的情绪,一定程度上暗示了文章的中心。

这篇小说以小弗郎士在最后一课的所见、所闻、所感为线索,刻画了小弗郎士和乡村教师韩麦尔先生的典型形象,真实地反映了法国沦陷区的人民对惨遭异族统治的悲愤和对祖国的热爱,集中表现了法国人民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

重难点句子

1.天气那么暖和,那么晴朗!画眉在树林边宛转地唱歌;锯木厂后边草地上,普鲁士兵正在操练。

这句是对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描写。表现了小弗郎士愉快的心情,同时又有反衬故事悲剧气氛的作用。(结合讲过的景物描写的作用理解)

2.又出了什么事啦?

一个“又”字,写出了在那个动荡的时代里战乱频频,变故迭起,人心惶惶的状况。同时为最后一节课埋下伏笔。

重点段落

1.第13自然段“我的最后一堂法语课”这句话为什么要独立成段?

独立成段是为了突出强调。强调这句话在小弗郎士的感情上引起的共鸣和反响,写出了在意识到这堂课非同寻常的意义之后,极不平静的心情。“最后一堂法语课”的意义已上升为抗议侵略者奴役法国人民的爱国举动。

2.第18、19两个自然段安排了韩麦尔先生的两段话,对我们有怎样的启示?

对民族语言或者说母语的热爱应当作为热爱自己国家的一种形式;应当珍惜每一天、每一节课的时间来学习,提高自己的文化水平,从每一个人做起,进而提高全民族的素质。

3.文章为什么要以韩麦尔先生的一个手势作结?换成慷慨激昂的语言不好吗?

小说以韩麦尔先生的一个手势作结,给人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同时给读者留下了广阔的思考空间:此时韩麦尔先生会有怎样的心理感触?他的神情会如何?从而把韩麦尔先生的光辉形象深深地刻在读者的心中。

4.第20段:比喻 把法语比作钥匙,普鲁士侵略比作监狱

第21段:讽刺手法(鸽子唱歌) 、表达反感、留念之情

四、《木兰诗》

1.如何理解木兰这一人物形象?

木兰是中国文学史上一个不朽的人物形象。她是一个少女,又是一个金戈铁马的英雄。在国家需要的时候,她挺身而出,驰骋沙场,立下汗马功劳;胜利归来以后又谢绝高官,返回家园,重新从事和平劳动。她爱亲人也爱国家,把对国家对亲人理责任感融合到了一起。木兰的形象,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勤劳、善良、机智、勇敢刚毅淳朴的优秀品质。

2.作者为什么对《木兰诗》进行这样的繁简处理?

这首诗所要突出的正是木兰孝敬父母、勇于担当重任的性格,所以对残酷的战争一笔带过,而对能够反映美好心灵的内容则不惜笔墨。另外,这种繁简安排似乎还隐含了作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祝福,对战争的冷淡和远离。


相关文章

  • 六年级下册总复习教案
  • 第六单元教学计划 教学内容:总复习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比较系统地牢固掌握有关整数,小数,分数,比和比例,简易方程等基础知识,具有进行整数.小数.分数四则运算的能力,会使用学过的运算律合理.灵活地进行计算,会解简易方程,解决有关的问题. ...查看


  • 捷克共和国
  • 2014-2015学年第一学期学业质量调研 思品学习能力测查题(卷) (必做题) 一.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资料收集整理. 1.基本要求:明确会议主题,提纲式记录报告要点. 2.选学任务:在老师指导下,以一个关键词为抓手,联系并列举思想 品德课 ...查看


  • 人教版五年级下册语文[口语交际习作四](梁亮)
  • 2014-2015 学年度第二学期深圳市龙华新区万安学校教案表 课 题 口语交际 梁亮 能按要求进行习作 在口语交际的基础上,选一件令人感动的小事记下来 围绕"感动"这个话题,诉说故事,畅谈想法,感动心灵. 能把一件事的 ...查看


  • 汪沟二中初中语文三年规划
  • 汪沟二中七年级初中语文三年规划 刘洪永 语文学科是一门基础学科,涉及的知识面特别广,上下五千年,纵横八万里,古今中外,天南地北,无所不包.因此,语文 近十多年,一直从事农村初级中学语文教学一线工作.学生说,如今考试内容绝大部分都是课外的,上 ...查看


  • 中学物理教案.学案.试卷.课件.素材全集
  • 山东省华侨中学2014-2015学年高一物理寒假作业(全套18份,含答案,全站免费)02-08 (苏科版)初中九年级物理全册导学案全集[52份打包,全站免费]01-31 (苏科版)初中九年级物理上册导学案全集[40份打包,全站免费]01-3 ...查看


  • 2015哈尔滨中考大纲改革
  • 生活报11月22日讯 21日下午,哈尔滨市教育行政网公布了<2015年初中升学考试说明>(简称<考试说明>),<考试说明>中详述了5大学科的命题原则.考试范围和考试内容等,本报依据<考试说明> ...查看


  • 语文复习计划四下册
  • 语文四年级下册复习计划 一.复习目标 1.通过复习,进一步突破教材重难点,加强语文实践活动,有效地培养学生听说读写能力,注重语言的感悟.积累和运用,注重基本技能的训练,从整体上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2.引导学生对课文重难点知识进行梳理归类, ...查看


  • 2014-2015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教学工作计划
  • 2014-2015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教学工作计划 一.指导思想 1.以<中学语文课程标准>和<2014年中考说明>为指导,紧扣初三语文学科特点和课本单元重点进行教学. 2.体现学校教研思想,积极改进并实施" ...查看


  • 七年级历史备课组计划
  • 2013年-2014年第二学年度 七年级历史备课组计划 一.教学目标 1.完成七年级历史下册中国古代史部分的内容(隋唐宋元明清的基本史实): 2.提高教学的质量,增强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与主动性. 3.探索"聚焦课堂,转变学习方式,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