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科学组第一周教研日志
教研时间:2014年2月24日
教研人员:许浒 张新 康璐 胡晓蕾 李慧 住校实习教师 教研地点:李慧老师实验室
教研内容:学习和讨论《小学科学教师的素质要求》
随着科学范式和社会范式的转变,科学教育领域中遇到的问题和矛盾似乎也越来越多。到了20世纪80年代初期,在西方许多发达国家中,公众对科学教育失去了信心,因为科学教育改革的辉煌中根本无法帮助年轻的一代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科学课程改革成了必然,而教师自身没有全面思考科学教育问题的能力,也不能够对课程和教学作出批判性的选择判断。没有对科学教育理念和课程思想的深刻理解,就不可能产生真正意义上的改革,而教师恰恰是这一环节最重要的因素之一;所以,社会对科学教师的要求也成了必行之事,对科学教师的要素要求从以下五个方面阐述:
一、科学教师的知识结构
1、教育学理论的掌握
科学探究是科学学习的中心环节。科学探究不仅可以使小学生体验到探究的乐趣,获得自信,形成正确的思维方式,而且可以使他们识别什么是科学,什么不是科学。这就要求教师熟悉小学科学课程与研究并能运用在各种教学活动中,小学科学课程涉及到生命世界,物质世界,地球与宇宙等方面。那么,教师在这些方面必须有一定的知识高度,理论基础。教师们要积极主动地获取新知识并努力运用新知
识更新教材,更新教学内容。要认真学习掌握教育科学,懂得教育规律,具有一定的心理学,教育学,教学法等方面的理论知识。
2、各种实验仪器的使用
小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思维想象力是有限的,科学教学过程中会涉及很多实物教学,因为学生在观察方面要学会能用各种感官直接感知自然事物并用语言或图画描述所观察的事物的形态特征,能用简单的工具(放大镜、显微镜等)对物体进行较细致的观察,并能用图和文字表达。
3、科学趣闻的知晓
科学教师要掌握除专业之外的广博知识,有多方面的素养和较宽的知识面,做到博学多才,作为传授知识的教师应该比学生所要掌握的知识多得多。如果教给学生是一杯水的话,那么教师就要掌握一桶水,对与教学相关的知识,教师不公要广泛涉猎,知其然而且也要知其所以然,这样才能把握科学知识的内在体系和必然规律才能作为学生的知识向导,所以,作为一个科学教师还能及进的了解世界上的一些科学新闻以及一些科学上的奇特现象、未解之谜等等有关科学的。
二、课堂上的表达能力
在从实习进和做家教中知道,以我们的知识层面对一些简单问题似乎“不屑”去解释或是无法去解释得让小学生无法理解,这个时候我们需要了解儿童的语言而且还要学会这些语言。我们要多同儿童交流沟通,有耐心的了解儿童的想法,切忌不要对儿童进行讽刺。
概念是人脑反映客观事物的本质特征的思维形式,是思维活动的
基本单位。儿童掌握概念是一个主动的、复杂的心理过程,不是成人或教师把现成的概念简单地、原封不动地交给儿童,而是儿童联系自己的知识经验去主动理解的过程;同时,掌握概念也不是一次完成的过程,是随着儿童知识经验的积累,对已掌握的概念不断加以充实和改造的过程,在一定时期只是相对地达到正确的认识,而不是认识的终止。所以,小学儿童掌握概念是一个主动的、非一次性完成的、不断充实和改造的过程。
通过让儿童对不同事物下定义的方法来了解儿童掌握概念的特点,可以看出,儿童在概念的掌握概念的掌握上表现为三级水平:
第一级,用“具体实例”和“直观特征”来解释概念。所谓“具体实例”是应用个别具体的实际事物对概念加以解释,如“皇帝——秦始皇”、“水——河里的水”。所谓“直观特征”就是用可以感知的事物的特征来描述概念,如“灯——玻璃做的”、“野兽——在树林里会伤人的”。小学儿童采用“具体实例”和“直观特征”来解释概念的人数占有很大比例,低、中、高年级分别为47.69%、50.34%、34.70%。其中,“具体实例”式随年龄增长而减少,而“直观特征”式随年龄增长而增加。说明小学儿童掌握概念带有明显的具体形象性。
第二级,用“重要属性”和“实际功用”来解释概念。所谓“重要属性”是从概念所反映的事物的某些重要意义的属性来解释概念,如“皇帝——封建社会欺负人民的人”、“三角形——三个角的形状”。“灯——能照亮”、“马——可以骑的”。小学儿童采用“重要属性”
和“实际功用”掌握概念的人娄都随年级增高而增加,低、中、高年级分别是3.25%和3.59%,5.04%和6.50%、7.92%和7.69%。这表明了小学儿童思维的具体形象性,同时也表明儿童抽象概括能力迅速发展。
第三级,用“种属关系”和“正确定义”来解释概念。所谓“种属关系”是以事物内容的逻辑关系,即以“上下”概念关系来解释概念。例如,“三角形——一种图形”、“皇帝——剥削阶级的头子”等。“种属关系”反映儿童的思维已有较高水平的发展。所谓“正确定义”是用定义的形式揭示概念的本质特征。例如,“野兽——四只脚行走的野生动物”、“水——会流动、无色无臭、透明的液体”“三角形——三条线组成的面,有三个角”等。“正确定义”是掌握概念的完善形式,反映儿童思维达到较高水平。随着儿童年级的增加,低、中、高年级“种属关系”式与“正确定义”式的比例分别是6.75%与
5.30%、7.35%与14.87%、11.88%与33.25%。
在教学实践中,无论对具体概念还是抽象概念而揭示概念的本持涵义,努力促使儿童对概念的掌握从日常的理解发展到科学的理解。
三、课堂设计能力
1、目标的确定
科学探究不仅涉及提出问题、猜想结果、制定计划、观察实验、制作、搜集证据进行解释、表达与交流等活动。还涉及对科学探究的认识,如科学探究的特征。科学探究能力的形成依赖于学生的学习和探究活动必须紧密结合科学知识的学习,通过教师的引导达到更好的
结果,所以要设计一堂科学课首先要读懂教材,再通过教材的内容来确定三个分目标:科学探究、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和科学知识。
(一)“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
“教教材”的教学常常把目标单一地定位于教知识;“用教材教”则是在更大程度上把知识的教学伴随在培养能力、态度的过程中。科学课的目标设计要有“用教材教”的意识,这样,才能把科学探究、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目标有机地和科学知识目标结合在一起。
(二)用不同的行为化动词表述不同类型的教学目标
为了便于考查教学效果,教学目标的主语最好是学生,谓语最好用可测的行为化动词,而且步同类型的目标用不同类型的动词。如“知道天气可以用一些可测量的量来描述”“会用温度计、简易风向仪、雨量器搜集有关数据”“体会长期的测量和记录天气数据是非常有用的”,三个目标分别用“知道”“会用”“体会”,明显地区分知识、技能、价值观目标。
(三)尽可能用表现性目标表达需长期积累才可能实现的目标
不可能指望在一节课内就能学会某一种技能或态度。因此,最好把“热爱大自然”这样的目标,分解为“观赏植物的花和叶”或“朗读有关星空的美文”。
2、课堂导入
一堂科学课的开头得好,就能先声夺人,使学生形成渴望,追求的心理状态,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特定的教学氛围之中。成功的导入除了能引起注意、激发动机、还具有启迪思维、承上启下的作用。
怎样做到成功导入呢?下面介绍小学科学课堂导入的“六五三”策略。其中“六”代表小学科学课堂导入的“六字要诀”,“五”代表小学科学课堂导入的“五字忌讳”,“三”代表小学科学课堂导入的“三大类型号”。
(1)课堂导入“六诀”
万事开头难,一堂科学课的开头也不例外。但只要努力钻研,方法总会找到的。其中的要诀是六个字——简、精、新、悬、巧、准。 简——简洁明快。导入的语言要做到简洁、明白、易懂、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科学探究欲望。
精——精彩凝练。导入要做到内容精炼。导入要做到内容精炼,讲解精彩,抓住关键,画龙点睛,不能拖泥带水。
新——新颖别致。导入要有新意,形式新颖,能激起学生的强烈求知欲,不能千篇一律。
悬——奇妙悬乎。导入要给学生留下一点奇妙,奇怪的悬念,以紧扣学生心弦,吸引他们创根问底,弄懂其中的原因。
巧——精心巧妙。导入要精心设计,巧妙布局。
准——准确恰当。导入的知识点要找准确,要“导“在新旧知识的衔接处,恰当设定知识的坡度,最好先在一个水平面上,以便学生由旧知识向新知识进行迁移,实现自然过渡。
(2)课堂导入“五忌“
小学科学课堂导入的设计和运用,要结合科学教学内容等多方面的主、客观条件,具体问题具体对待。导入得体,能收到意想不到的
好效果;反之,则会事与愿违,甚至令人啼笑皆非。因此,在设计和运用导语时,应该注意一些问题,简要地表达为五个字——长、平、单、强、俗。
长——长篇累牍。导入仅仅是一堂课的引子,不是教学内容的讲述,切忌漫无边际,占用过长的课堂时间,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上课后5分钟到15分钟是一堂课教学的最佳时段,导入一般2分钟到5分钟左右为宜。
平——平淡无奇。导语应力求新颖别致、生动活泼、富有趣味性,切忌平淡、刻板、平铺直叙、否则就会使学生失去学习的兴趣,从而影响课堂教学效果。
单——单打独奏。课堂教学是师生的共同活动,导入时,教师要设法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师生的情感在上课伊始就得以交融,千万不能只顾自己在讲台上单打独奏、唾沫横飞而不顾学生的反应。
强——牵强附会。导语的宗旨是为了导入新课,提高教学效果,因此导语的设计和运用一定要自然,要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课堂教学内容,不能为导语而导语,更不能在导语中信口开河、胡编乱造,分散学生的注意力。
俗——平庸鄙俗。导语在选择材料时,要注意其思想性,注意对学生进行思想熏陶。不能为了吸引学生,专门去猎奇,或者收集一些庸俗的东西来迎合学生的好奇心理。
(3)课堂导入“三类”
小学科学课堂导入没有固定的模式,不同的科学教师会有不同的导入方式,归纳起来,大致辞有这么三大类型:声讯导入,直观导入和活动导入。
3、教学手段
美国社会预测学家奈斯比物在《大趋势》一书中认为,现在世界上正在进行一场新技术革命,工业社会正在转入“信息社会”。教育领域的教师,在某种程度上来说就是在传递信息。信息传递一般是通过三种载休,这就是语言、文字和信息技术。这种信息社会、知识爆炸的局面就要求教师必须具有掌握信息知识的能力。
有人提出未来教育过程最基本的手段是广泛地发挥电脑的作用,电化教育将对传统教育手段给以伟大冲击。美国在八十年代的今天,就把中小学教育改革的重点转移到以微电子为中心的新技术革命上来,使中小学教育和教学适应现代的信息社会的要求。用最新科学技术知识武装年轻一代,培养现代化大生产所需要的各种专门人才。日本认识到立足于未来信息社会的关键是培养掌握现代化科学技术,具有开拓和创新精神的人才,因此,在全国建立了电化教育馆,培训老师掌握电化教育手段的知识和技能。英国在1979年,教育科学部制定了一个“微电子教育计划”,1980年正式实施并专门成立了一个微电子教育委员会,提倡在中小学各科教学中运用微电子技术,鼓励、帮助教师掌握这一新专业、新技术。许多发达国家都已重视到这一点,在中学教学中加强数学、自然科学和外语教学的“新三艺”的理论与实践,要求教师掌握信息知识和技术。
教学内容、教学手段、教学设施的现代化,是教育改革的发展方向。当前各科教学运用音像设备已经相当普遍,多媒体教学已经兴起,这就要求教师必须了解电教设施的性能及使用方法,才能使教学手段现代化。
四、课堂驾驭
首先,建立威信,师生之间的工作关系决定了教师是学生指导者的角色。如何把这种组织上,形式上的指导者转变为现实的、实际上的指导者,关键是教师必须有威信。教师威信的建立不能单靠行政手段来取得。单靠行政手段建立的教师威信是虚假的,不能持久。真正教师威信的树立,受四种因素制约:(1)教师的专业水平和教学技能:(2)教师的人格魅力;(3)教师善于同学生交往的能力;(4)教师对评价手段的使用。
总之,在现代教育条件下,教师惟有不断提高自身前面所述的素养,才能建立教师威信,这是良好师生关系的根基。
其实,引导学生的科学学习活动,以探究活动为核心的科学教学过程,不再是教师照本宣读教科书和刻板地执行教案的过程。教学要在一定的情景中展开,学生会提出许多教师意想不到的问题,教学过程中也会出现许多难以预测的情况。这对科学课教师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需要教师能够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教学活动中实际发生的事件,有效地推动学生的科学探究活动,创造性地驾驭课堂。建议:
1、重视学生的学习基础、从生活经历中提出的鲜活问题以及教学与周围的和谐,要能够根据这些情况适当地调整、补充教学计划和教材
内容。
2、亲身介入并认真观察学生的科学探究活动,随时掌握他们在活动中所取得的进展、面临的困难和出现的问题。
3、对活动的状况及时作出判断,并决定应当采取的指导策略。
4、把确有价值的和学生在探究中产生的问题及时地纳入教学内容之中,使之适应学生的学习需要。
5、根据学生在科学探究活动中的新情况,适当地修改活动方案,调整教学进程,使教学具有灵活性、变通性和针对性。
6、不过早地出现结论,肯花时间让学生对某一个感兴趣的问题进行深入的探讨,保证学生有足够的探究时间和体验的机会。
分发学生分组实验材料
【上一篇】自然科学组教科研计划1402 【下一篇】自然科学组第二周教研日志
自然科学组第一周教研日志
教研时间:2014年2月24日
教研人员:许浒 张新 康璐 胡晓蕾 李慧 住校实习教师 教研地点:李慧老师实验室
教研内容:学习和讨论《小学科学教师的素质要求》
随着科学范式和社会范式的转变,科学教育领域中遇到的问题和矛盾似乎也越来越多。到了20世纪80年代初期,在西方许多发达国家中,公众对科学教育失去了信心,因为科学教育改革的辉煌中根本无法帮助年轻的一代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科学课程改革成了必然,而教师自身没有全面思考科学教育问题的能力,也不能够对课程和教学作出批判性的选择判断。没有对科学教育理念和课程思想的深刻理解,就不可能产生真正意义上的改革,而教师恰恰是这一环节最重要的因素之一;所以,社会对科学教师的要求也成了必行之事,对科学教师的要素要求从以下五个方面阐述:
一、科学教师的知识结构
1、教育学理论的掌握
科学探究是科学学习的中心环节。科学探究不仅可以使小学生体验到探究的乐趣,获得自信,形成正确的思维方式,而且可以使他们识别什么是科学,什么不是科学。这就要求教师熟悉小学科学课程与研究并能运用在各种教学活动中,小学科学课程涉及到生命世界,物质世界,地球与宇宙等方面。那么,教师在这些方面必须有一定的知识高度,理论基础。教师们要积极主动地获取新知识并努力运用新知
识更新教材,更新教学内容。要认真学习掌握教育科学,懂得教育规律,具有一定的心理学,教育学,教学法等方面的理论知识。
2、各种实验仪器的使用
小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思维想象力是有限的,科学教学过程中会涉及很多实物教学,因为学生在观察方面要学会能用各种感官直接感知自然事物并用语言或图画描述所观察的事物的形态特征,能用简单的工具(放大镜、显微镜等)对物体进行较细致的观察,并能用图和文字表达。
3、科学趣闻的知晓
科学教师要掌握除专业之外的广博知识,有多方面的素养和较宽的知识面,做到博学多才,作为传授知识的教师应该比学生所要掌握的知识多得多。如果教给学生是一杯水的话,那么教师就要掌握一桶水,对与教学相关的知识,教师不公要广泛涉猎,知其然而且也要知其所以然,这样才能把握科学知识的内在体系和必然规律才能作为学生的知识向导,所以,作为一个科学教师还能及进的了解世界上的一些科学新闻以及一些科学上的奇特现象、未解之谜等等有关科学的。
二、课堂上的表达能力
在从实习进和做家教中知道,以我们的知识层面对一些简单问题似乎“不屑”去解释或是无法去解释得让小学生无法理解,这个时候我们需要了解儿童的语言而且还要学会这些语言。我们要多同儿童交流沟通,有耐心的了解儿童的想法,切忌不要对儿童进行讽刺。
概念是人脑反映客观事物的本质特征的思维形式,是思维活动的
基本单位。儿童掌握概念是一个主动的、复杂的心理过程,不是成人或教师把现成的概念简单地、原封不动地交给儿童,而是儿童联系自己的知识经验去主动理解的过程;同时,掌握概念也不是一次完成的过程,是随着儿童知识经验的积累,对已掌握的概念不断加以充实和改造的过程,在一定时期只是相对地达到正确的认识,而不是认识的终止。所以,小学儿童掌握概念是一个主动的、非一次性完成的、不断充实和改造的过程。
通过让儿童对不同事物下定义的方法来了解儿童掌握概念的特点,可以看出,儿童在概念的掌握概念的掌握上表现为三级水平:
第一级,用“具体实例”和“直观特征”来解释概念。所谓“具体实例”是应用个别具体的实际事物对概念加以解释,如“皇帝——秦始皇”、“水——河里的水”。所谓“直观特征”就是用可以感知的事物的特征来描述概念,如“灯——玻璃做的”、“野兽——在树林里会伤人的”。小学儿童采用“具体实例”和“直观特征”来解释概念的人数占有很大比例,低、中、高年级分别为47.69%、50.34%、34.70%。其中,“具体实例”式随年龄增长而减少,而“直观特征”式随年龄增长而增加。说明小学儿童掌握概念带有明显的具体形象性。
第二级,用“重要属性”和“实际功用”来解释概念。所谓“重要属性”是从概念所反映的事物的某些重要意义的属性来解释概念,如“皇帝——封建社会欺负人民的人”、“三角形——三个角的形状”。“灯——能照亮”、“马——可以骑的”。小学儿童采用“重要属性”
和“实际功用”掌握概念的人娄都随年级增高而增加,低、中、高年级分别是3.25%和3.59%,5.04%和6.50%、7.92%和7.69%。这表明了小学儿童思维的具体形象性,同时也表明儿童抽象概括能力迅速发展。
第三级,用“种属关系”和“正确定义”来解释概念。所谓“种属关系”是以事物内容的逻辑关系,即以“上下”概念关系来解释概念。例如,“三角形——一种图形”、“皇帝——剥削阶级的头子”等。“种属关系”反映儿童的思维已有较高水平的发展。所谓“正确定义”是用定义的形式揭示概念的本质特征。例如,“野兽——四只脚行走的野生动物”、“水——会流动、无色无臭、透明的液体”“三角形——三条线组成的面,有三个角”等。“正确定义”是掌握概念的完善形式,反映儿童思维达到较高水平。随着儿童年级的增加,低、中、高年级“种属关系”式与“正确定义”式的比例分别是6.75%与
5.30%、7.35%与14.87%、11.88%与33.25%。
在教学实践中,无论对具体概念还是抽象概念而揭示概念的本持涵义,努力促使儿童对概念的掌握从日常的理解发展到科学的理解。
三、课堂设计能力
1、目标的确定
科学探究不仅涉及提出问题、猜想结果、制定计划、观察实验、制作、搜集证据进行解释、表达与交流等活动。还涉及对科学探究的认识,如科学探究的特征。科学探究能力的形成依赖于学生的学习和探究活动必须紧密结合科学知识的学习,通过教师的引导达到更好的
结果,所以要设计一堂科学课首先要读懂教材,再通过教材的内容来确定三个分目标:科学探究、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和科学知识。
(一)“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
“教教材”的教学常常把目标单一地定位于教知识;“用教材教”则是在更大程度上把知识的教学伴随在培养能力、态度的过程中。科学课的目标设计要有“用教材教”的意识,这样,才能把科学探究、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目标有机地和科学知识目标结合在一起。
(二)用不同的行为化动词表述不同类型的教学目标
为了便于考查教学效果,教学目标的主语最好是学生,谓语最好用可测的行为化动词,而且步同类型的目标用不同类型的动词。如“知道天气可以用一些可测量的量来描述”“会用温度计、简易风向仪、雨量器搜集有关数据”“体会长期的测量和记录天气数据是非常有用的”,三个目标分别用“知道”“会用”“体会”,明显地区分知识、技能、价值观目标。
(三)尽可能用表现性目标表达需长期积累才可能实现的目标
不可能指望在一节课内就能学会某一种技能或态度。因此,最好把“热爱大自然”这样的目标,分解为“观赏植物的花和叶”或“朗读有关星空的美文”。
2、课堂导入
一堂科学课的开头得好,就能先声夺人,使学生形成渴望,追求的心理状态,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特定的教学氛围之中。成功的导入除了能引起注意、激发动机、还具有启迪思维、承上启下的作用。
怎样做到成功导入呢?下面介绍小学科学课堂导入的“六五三”策略。其中“六”代表小学科学课堂导入的“六字要诀”,“五”代表小学科学课堂导入的“五字忌讳”,“三”代表小学科学课堂导入的“三大类型号”。
(1)课堂导入“六诀”
万事开头难,一堂科学课的开头也不例外。但只要努力钻研,方法总会找到的。其中的要诀是六个字——简、精、新、悬、巧、准。 简——简洁明快。导入的语言要做到简洁、明白、易懂、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科学探究欲望。
精——精彩凝练。导入要做到内容精炼。导入要做到内容精炼,讲解精彩,抓住关键,画龙点睛,不能拖泥带水。
新——新颖别致。导入要有新意,形式新颖,能激起学生的强烈求知欲,不能千篇一律。
悬——奇妙悬乎。导入要给学生留下一点奇妙,奇怪的悬念,以紧扣学生心弦,吸引他们创根问底,弄懂其中的原因。
巧——精心巧妙。导入要精心设计,巧妙布局。
准——准确恰当。导入的知识点要找准确,要“导“在新旧知识的衔接处,恰当设定知识的坡度,最好先在一个水平面上,以便学生由旧知识向新知识进行迁移,实现自然过渡。
(2)课堂导入“五忌“
小学科学课堂导入的设计和运用,要结合科学教学内容等多方面的主、客观条件,具体问题具体对待。导入得体,能收到意想不到的
好效果;反之,则会事与愿违,甚至令人啼笑皆非。因此,在设计和运用导语时,应该注意一些问题,简要地表达为五个字——长、平、单、强、俗。
长——长篇累牍。导入仅仅是一堂课的引子,不是教学内容的讲述,切忌漫无边际,占用过长的课堂时间,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上课后5分钟到15分钟是一堂课教学的最佳时段,导入一般2分钟到5分钟左右为宜。
平——平淡无奇。导语应力求新颖别致、生动活泼、富有趣味性,切忌平淡、刻板、平铺直叙、否则就会使学生失去学习的兴趣,从而影响课堂教学效果。
单——单打独奏。课堂教学是师生的共同活动,导入时,教师要设法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师生的情感在上课伊始就得以交融,千万不能只顾自己在讲台上单打独奏、唾沫横飞而不顾学生的反应。
强——牵强附会。导语的宗旨是为了导入新课,提高教学效果,因此导语的设计和运用一定要自然,要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课堂教学内容,不能为导语而导语,更不能在导语中信口开河、胡编乱造,分散学生的注意力。
俗——平庸鄙俗。导语在选择材料时,要注意其思想性,注意对学生进行思想熏陶。不能为了吸引学生,专门去猎奇,或者收集一些庸俗的东西来迎合学生的好奇心理。
(3)课堂导入“三类”
小学科学课堂导入没有固定的模式,不同的科学教师会有不同的导入方式,归纳起来,大致辞有这么三大类型:声讯导入,直观导入和活动导入。
3、教学手段
美国社会预测学家奈斯比物在《大趋势》一书中认为,现在世界上正在进行一场新技术革命,工业社会正在转入“信息社会”。教育领域的教师,在某种程度上来说就是在传递信息。信息传递一般是通过三种载休,这就是语言、文字和信息技术。这种信息社会、知识爆炸的局面就要求教师必须具有掌握信息知识的能力。
有人提出未来教育过程最基本的手段是广泛地发挥电脑的作用,电化教育将对传统教育手段给以伟大冲击。美国在八十年代的今天,就把中小学教育改革的重点转移到以微电子为中心的新技术革命上来,使中小学教育和教学适应现代的信息社会的要求。用最新科学技术知识武装年轻一代,培养现代化大生产所需要的各种专门人才。日本认识到立足于未来信息社会的关键是培养掌握现代化科学技术,具有开拓和创新精神的人才,因此,在全国建立了电化教育馆,培训老师掌握电化教育手段的知识和技能。英国在1979年,教育科学部制定了一个“微电子教育计划”,1980年正式实施并专门成立了一个微电子教育委员会,提倡在中小学各科教学中运用微电子技术,鼓励、帮助教师掌握这一新专业、新技术。许多发达国家都已重视到这一点,在中学教学中加强数学、自然科学和外语教学的“新三艺”的理论与实践,要求教师掌握信息知识和技术。
教学内容、教学手段、教学设施的现代化,是教育改革的发展方向。当前各科教学运用音像设备已经相当普遍,多媒体教学已经兴起,这就要求教师必须了解电教设施的性能及使用方法,才能使教学手段现代化。
四、课堂驾驭
首先,建立威信,师生之间的工作关系决定了教师是学生指导者的角色。如何把这种组织上,形式上的指导者转变为现实的、实际上的指导者,关键是教师必须有威信。教师威信的建立不能单靠行政手段来取得。单靠行政手段建立的教师威信是虚假的,不能持久。真正教师威信的树立,受四种因素制约:(1)教师的专业水平和教学技能:(2)教师的人格魅力;(3)教师善于同学生交往的能力;(4)教师对评价手段的使用。
总之,在现代教育条件下,教师惟有不断提高自身前面所述的素养,才能建立教师威信,这是良好师生关系的根基。
其实,引导学生的科学学习活动,以探究活动为核心的科学教学过程,不再是教师照本宣读教科书和刻板地执行教案的过程。教学要在一定的情景中展开,学生会提出许多教师意想不到的问题,教学过程中也会出现许多难以预测的情况。这对科学课教师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需要教师能够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教学活动中实际发生的事件,有效地推动学生的科学探究活动,创造性地驾驭课堂。建议:
1、重视学生的学习基础、从生活经历中提出的鲜活问题以及教学与周围的和谐,要能够根据这些情况适当地调整、补充教学计划和教材
内容。
2、亲身介入并认真观察学生的科学探究活动,随时掌握他们在活动中所取得的进展、面临的困难和出现的问题。
3、对活动的状况及时作出判断,并决定应当采取的指导策略。
4、把确有价值的和学生在探究中产生的问题及时地纳入教学内容之中,使之适应学生的学习需要。
5、根据学生在科学探究活动中的新情况,适当地修改活动方案,调整教学进程,使教学具有灵活性、变通性和针对性。
6、不过早地出现结论,肯花时间让学生对某一个感兴趣的问题进行深入的探讨,保证学生有足够的探究时间和体验的机会。
分发学生分组实验材料
【上一篇】自然科学组教科研计划1402 【下一篇】自然科学组第二周教研日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