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物学高频名词解释
1、逆行变态:幼体结构复杂,成体结构简单。这种个体发育又复杂变态到简单变态的现象
2、不完全双循环:除了体循环外,心脏与肺之间出现了一个小的循环途径,但仅仅心房有隔而心室一个,心脏中多氧血与缺氧血不能完全分开。
3、韦伯氏器:鲤科鱼类的前三块脊椎的一部分变化成韦伯氏小骨,包括三角骨、间插骨、舟骨。三角骨的后端和鳔壁相融,舟骨和內骨的围淋巴腔接触。
4、侧线器官:是鱼类特有的感觉器官呈管状或沟状,埋于头骨内和体侧的皮肤下,侧线管以一系列侧线孔穿过头骨及鳞片,连接成与外界相通的侧线存在于两栖纲的幼体。
5、婚垫:繁殖季节雄性前肢内侧第一、第二指基部隆起成婚垫上富有粘液腺或角质制可加固抱对作用。
6、双重呼吸:鸟翼上举时, 气囊扩大, 空气在肺中交换, 一部分气体直接沿中支气管进入后腔; 翼下降时空气从前气囊中排出, 后气囊中新鲜空气进入肺中再次交换, 此种呼气和吸气时均可进行气体交换的方式称为双重呼吸.
7、适应辐射:凡是分类地位很近的动物,由于分别适应不同的环境,经长期演变终于在形态上造成明显差异的现象。
8、组织:组织是一些形态类似、机能相同的细胞群及其非细胞形态的间质结合在一起,共同完成一定机能的集体。
9、裂体生殖:营养体长成后,细胞核首先分裂成很多个,然后细胞质随着核而分裂,包在每个核的外面,形成很多个小个体的生殖方式。
10、水沟系:多孔动物缺乏运动能力,他们的摄食呼吸等生理机能均依靠鞭毛运动、水流的穿行来维持。(可分为:单沟、双沟、多沟)
11、中胚层:大多数多细胞动物除了形成内、外胚层外,还进一步发育,在内、外胚层间形成中胚层。
12、后生动物:辐射堆成具两胚层,有组织分化的,具原始消化循环腔,网状神经系统。 100、后口动物:胚胎时期的原口封闭或者发育为肛门,而在相应的一端重新开口形成动物的口。
13、焰细胞:由帽细胞和管细胞组成,鞭毛打动时犹如火焰,故名焰细胞。
14、原体腔:是原腔动物体壁围成,在体壁与消化管之间的空腔,由胚胎时期的囊胚腔发育形成。
15、真(次生)体腔:真体腔又称次生体腔,从动物的系统发生上来看,真体腔的出现 比假体腔(原体腔)晚。环节动物的体壁和消化管之间有一广阔的空间,即为真体腔或次生体腔。
16、闭管式循环系统:环节动物具有较完善的循环系统,由纵行血管和环行血管及其分支血管组成。各血管以微血管网相连,血液始终在血管内流动,不流入组织间的空隙中,构成了闭管式循环系统。
17、同律分节:除前两节和最后一节外,其余各节形态上基本相同,环节动物即为同律分节。
18、异律分节:各体节的形态机能明显差别,身体不同部位的体节完成不同的功能,内脏器官集中在一定的体节中,如节肢动物。
19、外套膜:是软体动物特有的结构,胚胎发育中,躯体背侧皮肤褶襞向外延伸而成的膜状外套,包围着内脏团,由内外表皮和结缔组织以及少数肌肉纤维组成。
20、混合体腔:节肢动物在个体发育过程中,真体腔和假体腔沟通成混合体腔。
21、消化循环腔:原肠胚发育为原始的消化腔即消化循环腔,有消化循环的功能,能将营养
物质运输带到身体各部。
22、完全变态:从幼虫到成虫中经历了蛹期(蛾、蝶、蝇类)
23、不完全发育:幼虫与成虫的形态特征和生活习性有所不同。因其程度不同分为渐变态(蝗虫)、半变态(蜻蜓)、过渐变态(缨翅目)。
24、渐变态:发育经历变态但是幼虫和成虫差别不大,生活习性也相似。
25、半变态:变态发育的昆虫,幼虫不仅在形态上与成虫差异大,生活习性也不相同。
26、马氏管:是昆虫的主要排泄器官,有外外胚层衍生而成。
27、洄游:鱼类有规律地在一定时期集成大群,沿着固定的路线做长短距离不等的迁移,以转换环境的方式,满足对生殖、索饵、越冬所需的适应条件,并经过一段时间后有返回原地这种习性和行为叫做洄游。
28、 生物发生律------又称重演律,是指动物的个体发育是系统发育简短而迅速的重演。由德国学者Haechkel 提出的,对于研究动物的起源与系统演化有重要意义。
29、皮肌囊外胚层形成的表皮和中胚层形成的肌肉紧贴在一起而构成的体壁,具有保护作用,如扁形动物、原腔动物、环节动物的体壁。
30、疣足:体壁外凸形成的中空的结构,具有运动、呼吸等功能,存在于环节动物的多毛类。
31、开管式循环系统:动脉血管和静脉血管以组织之间形成的空隙相连,其空隙中充满血液,故称血窦。即血液流入组织间的空隙中了,以此类形式形成的循环系统叫开管式循环系统
32、羊膜动物:羊膜动物即胚胎发育中出现羊膜结构的脊椎动物
33、次生颚 次生颚或称硬颚是具有分割口腔内呼吸与消化通路的隔板,由前颌骨、颌骨及腭骨的突起拼合成的,它与软腭一起使空气沿鼻通路向后输送至喉,从而使咀嚼时能完成正常呼吸。从爬行类开始出现次生颚。
34颞窝 颞窝为爬行类头骨最重要的特点,在头骨两侧、眼眶后部有1~2个孔洞,由周围一定骨片形成的颞弓所围成,称颞窝。
35、犁鼻器 在鼻腔前面的一对盲囊,开口于口腔顶壁,是一种化学感受器。
36、颊窝 (facial pit) 蝮蛇类头部两侧在鼻孔与眼睛之间各有一个凹下似漏斗形的感温器官.
37、脊索:背部起支持体轴作用的一条帮状结构介于消化管和神经管之间
38、异型齿:哺乳动物牙齿由于在切咬咀嚼上的分工,牙齿分为门齿、犬齿、臼齿等。
39、刺细胞:腔肠动物特有的,分布于体表皮肌细胞之间,以触手上为多。刺细胞内有刺丝囊,囊内有毒液和一盘旋的丝状管(刺丝):遇到刺激,囊内刺丝翻出,注射毒液或把外物缠卷,利于防御和捕食。
40、外骨骼:节肢动物在陆地上存活,必须制止体内水分的大量蒸发,其包在身体外的角质膜即外骨骼。
41、完全变态:从幼虫到成虫中经历了蛹期(蛾、蝶、蝇类)
42、不完全发育:幼虫与成虫的形态特征和生活习性有所不同。因其程度不同分为渐变态(蝗虫)、半变态(蜻蜓)、过渐变态(缨翅目)。
43、渐变态:发育经历变态但是幼虫和成虫差别不大,生活习性也相似。
44、半变态:变态发育的昆虫,幼虫不仅在形态上与成虫差异大,生活习性也不相同。
45、变态:昆虫从孵化到成虫,在外部形态,内部结构和生活习性上都要经历一系列的变化。
动物学高频名词解释
1、逆行变态:幼体结构复杂,成体结构简单。这种个体发育又复杂变态到简单变态的现象
2、不完全双循环:除了体循环外,心脏与肺之间出现了一个小的循环途径,但仅仅心房有隔而心室一个,心脏中多氧血与缺氧血不能完全分开。
3、韦伯氏器:鲤科鱼类的前三块脊椎的一部分变化成韦伯氏小骨,包括三角骨、间插骨、舟骨。三角骨的后端和鳔壁相融,舟骨和內骨的围淋巴腔接触。
4、侧线器官:是鱼类特有的感觉器官呈管状或沟状,埋于头骨内和体侧的皮肤下,侧线管以一系列侧线孔穿过头骨及鳞片,连接成与外界相通的侧线存在于两栖纲的幼体。
5、婚垫:繁殖季节雄性前肢内侧第一、第二指基部隆起成婚垫上富有粘液腺或角质制可加固抱对作用。
6、双重呼吸:鸟翼上举时, 气囊扩大, 空气在肺中交换, 一部分气体直接沿中支气管进入后腔; 翼下降时空气从前气囊中排出, 后气囊中新鲜空气进入肺中再次交换, 此种呼气和吸气时均可进行气体交换的方式称为双重呼吸.
7、适应辐射:凡是分类地位很近的动物,由于分别适应不同的环境,经长期演变终于在形态上造成明显差异的现象。
8、组织:组织是一些形态类似、机能相同的细胞群及其非细胞形态的间质结合在一起,共同完成一定机能的集体。
9、裂体生殖:营养体长成后,细胞核首先分裂成很多个,然后细胞质随着核而分裂,包在每个核的外面,形成很多个小个体的生殖方式。
10、水沟系:多孔动物缺乏运动能力,他们的摄食呼吸等生理机能均依靠鞭毛运动、水流的穿行来维持。(可分为:单沟、双沟、多沟)
11、中胚层:大多数多细胞动物除了形成内、外胚层外,还进一步发育,在内、外胚层间形成中胚层。
12、后生动物:辐射堆成具两胚层,有组织分化的,具原始消化循环腔,网状神经系统。 100、后口动物:胚胎时期的原口封闭或者发育为肛门,而在相应的一端重新开口形成动物的口。
13、焰细胞:由帽细胞和管细胞组成,鞭毛打动时犹如火焰,故名焰细胞。
14、原体腔:是原腔动物体壁围成,在体壁与消化管之间的空腔,由胚胎时期的囊胚腔发育形成。
15、真(次生)体腔:真体腔又称次生体腔,从动物的系统发生上来看,真体腔的出现 比假体腔(原体腔)晚。环节动物的体壁和消化管之间有一广阔的空间,即为真体腔或次生体腔。
16、闭管式循环系统:环节动物具有较完善的循环系统,由纵行血管和环行血管及其分支血管组成。各血管以微血管网相连,血液始终在血管内流动,不流入组织间的空隙中,构成了闭管式循环系统。
17、同律分节:除前两节和最后一节外,其余各节形态上基本相同,环节动物即为同律分节。
18、异律分节:各体节的形态机能明显差别,身体不同部位的体节完成不同的功能,内脏器官集中在一定的体节中,如节肢动物。
19、外套膜:是软体动物特有的结构,胚胎发育中,躯体背侧皮肤褶襞向外延伸而成的膜状外套,包围着内脏团,由内外表皮和结缔组织以及少数肌肉纤维组成。
20、混合体腔:节肢动物在个体发育过程中,真体腔和假体腔沟通成混合体腔。
21、消化循环腔:原肠胚发育为原始的消化腔即消化循环腔,有消化循环的功能,能将营养
物质运输带到身体各部。
22、完全变态:从幼虫到成虫中经历了蛹期(蛾、蝶、蝇类)
23、不完全发育:幼虫与成虫的形态特征和生活习性有所不同。因其程度不同分为渐变态(蝗虫)、半变态(蜻蜓)、过渐变态(缨翅目)。
24、渐变态:发育经历变态但是幼虫和成虫差别不大,生活习性也相似。
25、半变态:变态发育的昆虫,幼虫不仅在形态上与成虫差异大,生活习性也不相同。
26、马氏管:是昆虫的主要排泄器官,有外外胚层衍生而成。
27、洄游:鱼类有规律地在一定时期集成大群,沿着固定的路线做长短距离不等的迁移,以转换环境的方式,满足对生殖、索饵、越冬所需的适应条件,并经过一段时间后有返回原地这种习性和行为叫做洄游。
28、 生物发生律------又称重演律,是指动物的个体发育是系统发育简短而迅速的重演。由德国学者Haechkel 提出的,对于研究动物的起源与系统演化有重要意义。
29、皮肌囊外胚层形成的表皮和中胚层形成的肌肉紧贴在一起而构成的体壁,具有保护作用,如扁形动物、原腔动物、环节动物的体壁。
30、疣足:体壁外凸形成的中空的结构,具有运动、呼吸等功能,存在于环节动物的多毛类。
31、开管式循环系统:动脉血管和静脉血管以组织之间形成的空隙相连,其空隙中充满血液,故称血窦。即血液流入组织间的空隙中了,以此类形式形成的循环系统叫开管式循环系统
32、羊膜动物:羊膜动物即胚胎发育中出现羊膜结构的脊椎动物
33、次生颚 次生颚或称硬颚是具有分割口腔内呼吸与消化通路的隔板,由前颌骨、颌骨及腭骨的突起拼合成的,它与软腭一起使空气沿鼻通路向后输送至喉,从而使咀嚼时能完成正常呼吸。从爬行类开始出现次生颚。
34颞窝 颞窝为爬行类头骨最重要的特点,在头骨两侧、眼眶后部有1~2个孔洞,由周围一定骨片形成的颞弓所围成,称颞窝。
35、犁鼻器 在鼻腔前面的一对盲囊,开口于口腔顶壁,是一种化学感受器。
36、颊窝 (facial pit) 蝮蛇类头部两侧在鼻孔与眼睛之间各有一个凹下似漏斗形的感温器官.
37、脊索:背部起支持体轴作用的一条帮状结构介于消化管和神经管之间
38、异型齿:哺乳动物牙齿由于在切咬咀嚼上的分工,牙齿分为门齿、犬齿、臼齿等。
39、刺细胞:腔肠动物特有的,分布于体表皮肌细胞之间,以触手上为多。刺细胞内有刺丝囊,囊内有毒液和一盘旋的丝状管(刺丝):遇到刺激,囊内刺丝翻出,注射毒液或把外物缠卷,利于防御和捕食。
40、外骨骼:节肢动物在陆地上存活,必须制止体内水分的大量蒸发,其包在身体外的角质膜即外骨骼。
41、完全变态:从幼虫到成虫中经历了蛹期(蛾、蝶、蝇类)
42、不完全发育:幼虫与成虫的形态特征和生活习性有所不同。因其程度不同分为渐变态(蝗虫)、半变态(蜻蜓)、过渐变态(缨翅目)。
43、渐变态:发育经历变态但是幼虫和成虫差别不大,生活习性也相似。
44、半变态:变态发育的昆虫,幼虫不仅在形态上与成虫差异大,生活习性也不相同。
45、变态:昆虫从孵化到成虫,在外部形态,内部结构和生活习性上都要经历一系列的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