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方山子传_教案

8 方山子传

一、教学目标:

1. 读懂文意,掌握文中重点实词和虚词的用法。

2. 了解文章的写作背景,体会作者的写作用意,学习本文的写作技巧。

3. 认识方山子始侠后隐的行径,感受方山子的神情风貌。

二、教学重点:

1. 把握方山子的个性及其始侠后隐的变化原因。

2. 理解本文的奇特构思和写作技巧。

三、教学难点:分析方山子的人物形象,体会文中所折射出的丰富复杂的心灵矛盾。

四、教学课型:讲读课

五、课时:1课时

六、教学过程:

1. 导入,作者简介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山人,北宋杰出文学家、书画家,与父苏洵、弟苏辙并称“三苏”。苏轼21岁中进士,神宗时期曾在凤翔、杭州、密州、徐州、湖州等地任职。元丰三年(1080)因“乌台诗案”受诬陷被贬黄州任团练副使,在黄州四年多曾于城东之东坡开荒种田,故自号“东坡居士”。哲宗即位后,曾任翰林学士、侍读学士、礼部尚书等职,并出知杭州、颍州、扬州、定州等地,晚年被贬惠州、儋州。大赦北还,途中病死在常州,葬于河南郏县,追谥文忠公。

2. 写作背景

元丰三年,苏轼因“乌台诗案”贬官黄州,与陈慥不期而遇。发现这位当年“使酒好剑”、有五陵年少作风的豪侠,如今竟成了“庵居蔬食”的隐士,苏轼“耸然异之”之余,乃为之作传。文中借方山子有才而“终不遇”,来寄托自己的身世感慨。既把陈慥写得形神俱出,更有“借他人酒杯,浇自己块垒”的旨意。

作者选择某人作为传主,一定是对方的身上有着某些令他特别感兴趣的东西,方山子弃荣利功名而自甘淡泊贫贱的行动,对大难不死的苏轼有不少的触动,作者结合自己当时被贬黄州的处境,于文字之外,又寓有自己之情,是借他人之酒浇自己胸中之块垒。写方山子未尝不是自悲不遇,本文可以说是作者在黄州心态的一种形象的折射。

3. 研读课文,教学第一段。

第一段简介方山子生平,并说明得此称号的缘由。

第一段哪句话可以看出作者与方山子有共同的遭遇?

提示:欲以此驰骋当世。然终不遇。

4.研读课文,教学第二段。

第二段,记叙作者刚被贬到黄州时跟方山子的一次巧遇。

为什么方山子听了苏轼的遭遇后,表现出“俯而不答,仰而笑”的情态?

提示:这既表现了方山子对于黑暗腐败的世道的熟悉,因为他是过来人,所以见怪不惊。又极含蓄地表现了他对作者的理解、同情以及对打击诬蔑苏轼的那些奸邪小人的蔑视。

5. 研读课文,教学第三段。

第三段,倒叙方山子少年时的豪侠之气。先以“使酒好剑,用财如粪土”九字概写,然后再举一典型事例详写。

作者为何“耸然异之”,继而“独念”少年方山子之意气风发之状?

提示:方山子的表现不是常人的表现,超乎寻常,因而作者“耸然异之”;在其看到萧条的景象,作者自然联想到方山子。同时,也使前后形成对比,突出了方山子淡泊的心态个性。

6. 研读课文,教学第四段。

第四段,再补叙其祖上的勋阀和家产的富足。

为什么要交代方山子的家世背景?

提示:为了突出其“异”于常人之处,甘心放弃显赫的家世而庵居蔬食必有其自得之处。作者在此极度赞颂方山子超脱世俗的高尚美德,直接赞语仅最后“此岂无得而然哉”!

7. 研读课文,教学第五段。

第五段,以光、黄,其他“阳狂垢污”的异人来反衬方山子,表达了作者对方山子及其同类人生活的向往。所谓异人的“阳狂”之行乃是一种掩饰,是为了压抑心中的激情,平息心中的矛盾。方山子不也正是如此吗?作者以疑似的口吻问他是否见过“阳狂垢污”的异人,其实,答案是肯定的,因为他自己就是这样的一个异人。

方山子身上最能打动作者的是他的“异”,那么其“异”表现在哪呢?

提示:一是他与常人不同的生活道路:少年血气方刚,一身侠气;成年折节读书,有志用世;晚年无所遇合,遁于光、黄间。二是生活态度的独特:庵居蔬食,弃车马,毁冠服,徒步往来山中,所著帽,方屋面高。三是待人接物的方式:不与世相闻,人莫识也。四是其家庭情况及其大气、大方的行为作风:世有勋阀,岁得帛千匹,少时使酒好剑,用财如粪土。

8. 文章主旨

表彰方山子淡泊自守的高洁品德,借此流露出同为不遇的感慨。

9. 文章特色

(1)奇特的构思。没有像一般传记,平铺直叙地介绍人物的姓氏、乡里、家世、生平等等,而是“随物赋形”,切合隐士身份,由隐而显,由略而详,层层设疑,首尾呼应,从而见出方山子的不同寻常和卓立无匹。

(2)奇妙的语言。用字准确(如第2段第1句的“适”刻画出了作者想见已久而又不期而遇的喜悦),饱含感情,细节描写独具匠心(当得知作者被贬黄州的原因后,这位作为故人的隐士,竟一点也没有同情或安慰的表示,只是“俯而不答,仰而笑”,这个细节,渲染了隐士的特征,活现了其神态,且蕴涵着人生的沧桑与感慨),故而有言简意丰的艺术效果。

(3)隐约的折射。作者结合自己当时被贬黄州的处境,于文字之外,又寓有自己之情,是借他人之酒杯浇自己胸中之块垒。写方山子未尝不是自悲不遇,但他刚以诗文被祸,不便直言,于是隐约其辞,语多深婉。在这个意义上,可以说,《方山子传》是苏轼在黄州的心态的一种形象的折射。

8 方山子传

一、教学目标:

1. 读懂文意,掌握文中重点实词和虚词的用法。

2. 了解文章的写作背景,体会作者的写作用意,学习本文的写作技巧。

3. 认识方山子始侠后隐的行径,感受方山子的神情风貌。

二、教学重点:

1. 把握方山子的个性及其始侠后隐的变化原因。

2. 理解本文的奇特构思和写作技巧。

三、教学难点:分析方山子的人物形象,体会文中所折射出的丰富复杂的心灵矛盾。

四、教学课型:讲读课

五、课时:1课时

六、教学过程:

1. 导入,作者简介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山人,北宋杰出文学家、书画家,与父苏洵、弟苏辙并称“三苏”。苏轼21岁中进士,神宗时期曾在凤翔、杭州、密州、徐州、湖州等地任职。元丰三年(1080)因“乌台诗案”受诬陷被贬黄州任团练副使,在黄州四年多曾于城东之东坡开荒种田,故自号“东坡居士”。哲宗即位后,曾任翰林学士、侍读学士、礼部尚书等职,并出知杭州、颍州、扬州、定州等地,晚年被贬惠州、儋州。大赦北还,途中病死在常州,葬于河南郏县,追谥文忠公。

2. 写作背景

元丰三年,苏轼因“乌台诗案”贬官黄州,与陈慥不期而遇。发现这位当年“使酒好剑”、有五陵年少作风的豪侠,如今竟成了“庵居蔬食”的隐士,苏轼“耸然异之”之余,乃为之作传。文中借方山子有才而“终不遇”,来寄托自己的身世感慨。既把陈慥写得形神俱出,更有“借他人酒杯,浇自己块垒”的旨意。

作者选择某人作为传主,一定是对方的身上有着某些令他特别感兴趣的东西,方山子弃荣利功名而自甘淡泊贫贱的行动,对大难不死的苏轼有不少的触动,作者结合自己当时被贬黄州的处境,于文字之外,又寓有自己之情,是借他人之酒浇自己胸中之块垒。写方山子未尝不是自悲不遇,本文可以说是作者在黄州心态的一种形象的折射。

3. 研读课文,教学第一段。

第一段简介方山子生平,并说明得此称号的缘由。

第一段哪句话可以看出作者与方山子有共同的遭遇?

提示:欲以此驰骋当世。然终不遇。

4.研读课文,教学第二段。

第二段,记叙作者刚被贬到黄州时跟方山子的一次巧遇。

为什么方山子听了苏轼的遭遇后,表现出“俯而不答,仰而笑”的情态?

提示:这既表现了方山子对于黑暗腐败的世道的熟悉,因为他是过来人,所以见怪不惊。又极含蓄地表现了他对作者的理解、同情以及对打击诬蔑苏轼的那些奸邪小人的蔑视。

5. 研读课文,教学第三段。

第三段,倒叙方山子少年时的豪侠之气。先以“使酒好剑,用财如粪土”九字概写,然后再举一典型事例详写。

作者为何“耸然异之”,继而“独念”少年方山子之意气风发之状?

提示:方山子的表现不是常人的表现,超乎寻常,因而作者“耸然异之”;在其看到萧条的景象,作者自然联想到方山子。同时,也使前后形成对比,突出了方山子淡泊的心态个性。

6. 研读课文,教学第四段。

第四段,再补叙其祖上的勋阀和家产的富足。

为什么要交代方山子的家世背景?

提示:为了突出其“异”于常人之处,甘心放弃显赫的家世而庵居蔬食必有其自得之处。作者在此极度赞颂方山子超脱世俗的高尚美德,直接赞语仅最后“此岂无得而然哉”!

7. 研读课文,教学第五段。

第五段,以光、黄,其他“阳狂垢污”的异人来反衬方山子,表达了作者对方山子及其同类人生活的向往。所谓异人的“阳狂”之行乃是一种掩饰,是为了压抑心中的激情,平息心中的矛盾。方山子不也正是如此吗?作者以疑似的口吻问他是否见过“阳狂垢污”的异人,其实,答案是肯定的,因为他自己就是这样的一个异人。

方山子身上最能打动作者的是他的“异”,那么其“异”表现在哪呢?

提示:一是他与常人不同的生活道路:少年血气方刚,一身侠气;成年折节读书,有志用世;晚年无所遇合,遁于光、黄间。二是生活态度的独特:庵居蔬食,弃车马,毁冠服,徒步往来山中,所著帽,方屋面高。三是待人接物的方式:不与世相闻,人莫识也。四是其家庭情况及其大气、大方的行为作风:世有勋阀,岁得帛千匹,少时使酒好剑,用财如粪土。

8. 文章主旨

表彰方山子淡泊自守的高洁品德,借此流露出同为不遇的感慨。

9. 文章特色

(1)奇特的构思。没有像一般传记,平铺直叙地介绍人物的姓氏、乡里、家世、生平等等,而是“随物赋形”,切合隐士身份,由隐而显,由略而详,层层设疑,首尾呼应,从而见出方山子的不同寻常和卓立无匹。

(2)奇妙的语言。用字准确(如第2段第1句的“适”刻画出了作者想见已久而又不期而遇的喜悦),饱含感情,细节描写独具匠心(当得知作者被贬黄州的原因后,这位作为故人的隐士,竟一点也没有同情或安慰的表示,只是“俯而不答,仰而笑”,这个细节,渲染了隐士的特征,活现了其神态,且蕴涵着人生的沧桑与感慨),故而有言简意丰的艺术效果。

(3)隐约的折射。作者结合自己当时被贬黄州的处境,于文字之外,又寓有自己之情,是借他人之酒杯浇自己胸中之块垒。写方山子未尝不是自悲不遇,但他刚以诗文被祸,不便直言,于是隐约其辞,语多深婉。在这个意义上,可以说,《方山子传》是苏轼在黄州的心态的一种形象的折射。


相关文章

  • 方山子教案
  • 学习目标 1. 2. 方山子是怎样的一个人? 苏轼为何写这个人? 一.写作背景 北宋神宗年间苏轼因为反对新法,并在自己的诗文中表露了对新政的不满. 又由于他当时是文坛的领袖,任由苏轼的诗词在社会上传播对新政的推行很不利.所以在神宗的默许下, ...查看


  • 方山子传2010年第8期
  • 方山子,光.黄间隐人也.少时慕朱家.郭解为人,闾里之侠皆宗之.稍壮,折节读书,欲以此驰骋当世,然终不遇.晚乃遁于光.黄间,曰岐辛.庵居蔬食,不与世相闻.弃车马,毁冠服,徒步往来山中,人莫识也.见其所著帽,方屋而高,曰:"此岂古方山 ...查看


  • 方山子①传阅读答案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问题. 方山子①传 [宋]苏轼 方山子,光.黄间隐人也.少时慕朱家.郭解为人,闾里之侠皆宗之.稍壮,折节读书,欲以此驰骋当世,然终不遇.晚乃遁于光.黄间,日岐亭.庵居蔬食,不与世相闻.弃车马,毁冠服,徒步往来山中, ...查看


  • 方山子传(师用)
  • <方山子传>导学案(师用) 制作人:韩雨 审核人:王艳梅 陈慥立刻吩咐手下人把那两个歌女找来,和苏东坡端着酒杯,听着两位歌女给他们唱歌,又觉得人世也有美好的东西.没料到夫人的丫鬟听见了,赶紧向夫人禀报,夫人从屋里出来怒火中烧.两 ...查看


  • 吕梁特色小吃之山药蛋派
  • 吕梁特色小吃之山药蛋派 吴言 作为世界主要粮食作物,仅次于稻.麦和玉米的马铃薯,在我家乡吕梁称其为山药蛋,简称山药,凡有土田者,必种植.究其原因,除平地水田少而山坡地多及气候原因外,与山药蛋营养全面且价值高,耐贮且贮存时间长等优特点有很大关 ...查看


  • 方山子传 苏轼
  • 阅读练习 方山子传 宋 苏轼 方山子,光.黄间隐人也.少时慕朱家.郭解1为人,闾里之侠皆宗之.稍壮,折节读书,欲以此驰骋当世,然终不遇.晚乃遁于光.黄间,曰岐亭.庵居蔬食,不与世相闻:弃车马,毁冠服,徒步往来山中,人莫识也.见其所著帽,方耸 ...查看


  • 方山子传原文及翻译.
  • 方山子传(节选) 苏轼 ①② 方山子,光.黄间隐人也.少时慕朱家.郭解③为人,闾里之侠皆宗④之.稍壮,折节⑤读书,欲以此驰骋当世,然终不遇.晚乃遁于光.黄间,曰岐亭. 余谪居于黄,过岐亭,适见焉.曰:"呜呼!此吾故人陈慥季常也,何 ...查看


  • 祖国风光(911)北京上方山云水洞
  • 地处北京房山区岳各庄镇境内的北京上方山国家森林公园距京城65公里,上方山国家森林公园有九洞十二峰七十二茅庵等景观.早在东汉未年就有僧人在此开山建寺抚育森林,被历代游工赋予"南有苏杭,北有上方"幽燕奥室之美称.上方山峰奇山 ...查看


  • 必修二语文第一次月考答案
  • 2011-2012学年下期第一次月考高2014级语文试题参考答案) 1.C 2.C 3.B 4.B 5.A 6.D 7.B 8.C 9,D 驰骋,放开手脚干一番事业 10.C (1)(3)是描述"侠" 11.D 解析,A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