领导干部媒介素养的几个话题

领导干部媒介素养的几个话题

时间:2010-12-6 9:27:25 作者:吕钦文

如今是信息时代、媒体社会,各种传统媒体和新型媒体无时不在、无处不在,它们以形形色色、光怪陆离的样态反映生活,干预现实,制造热点,引领潮流,传递信息,影响情绪。 一个现代人,如果要生存与发展,需要掌握和提高各种本领、能力,其中,媒介素养教育不可忽视。而对领导干部来说,具备良好的传媒素养更是一种基本功,一种必备的修养,是提高执政能力的不可或缺的现实要求。不会或者不善于面对媒体,很难成为一个现代意义上的合格干部。

什么是传媒素养?

简洁地说,传媒素养就是一个人认识、批判、运用传媒的态度与能力。美国传媒素养研究中心认为,所谓传媒素养,就是指人们面对传媒各种信息时的选择能力、理解能力、质疑能力、评估能力、创造能力和制造能力以及思辨性反应能力。

现代社会每一个人都随时随地要面对媒体,接受来自媒体的大量信息,这些信息对人的思想、工作、学习、生活等方面都要产生影响。领导干部拥有一定的决策、审批权力,负有某方面的领导责任,往往能成为一个地区和部门的代言人,感召力、影响力大。因此,领导干部的形象不只代表个人形象,还关乎所在地区、部门的集体名誉与形象。而同时,领导干部又是公众人物,经常出头露面,处于众目所瞩的地位。特别为媒体所密切关注,容易成为媒体的信息源、聚焦点,经常是“报纸上有名,广播里有声,电视上有影”,众目睽睽之下,毫发毕现,公开,放大,透明。可以说,领导干部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常成为街谈巷议的话题,领导干部的言论、行动和影响因此而显得举足轻重。而另一方面,作为领导干部,如何正确认识媒体的功能和作用,了解和运用好媒体资源,如何自觉地参与媒体活动促进社会发展,是一个很值得重视的大问题。所谓“媒介素养教育的目标”,就是“培养对传媒和传媒内容具有批判力、选择力和影响力的主动的行动者”。因此可以说,媒介素养教育是一种全民教育、也是终身教育。

运用媒体 借助力量

媒体是信息传播的载体,是公众沟通的平台,是了解民意的窗口,是大众娱乐的舞台,是舆论监督的锐器。对媒体要有正确的观念,牢记它“有用”,也可能“有害”,关键是如何有效地把握它的功能,让媒体成为自己延长的肢体,地区和单位不可或缺的伙伴。 要强化媒体意识,在地区和单位每年工作计划中,要有与媒体互动、媒体策划、传播运作等内容,借重、运用媒体的力量。重要机关部门要有发言人制度,定期或不定期发表本地区或本单位工作。要有多媒体意识,不能只盯着电视报纸。要创新形式,不能墨守成规,方法老套,要讲究策划、创意,要不断创新媒体传播方式。

要牢记公众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要围绕涉及公众利益的重大事项,与媒体一道,通过发布会、听证会、见面会、招待会等形式,主动引导公众参与讨论,发布信息,集思广益,疏导矛盾,了解民情。

媒体的传播具有全球性,信息可以成为全国乃至世界性的共同话题,“地球村”概念已经成为现实。但媒体可以突出和放大事端,把细枝末节变成庞然大物,媒体形成的社会热点未必是工作重点,趣事未必是大事。媒体是巨大的信息迷宫,不能被媒体左右心理,误导情绪,而要从媒体知微见著,找到矛盾,因势利导,促进工作。

要处理好和媒体的关系,不要只是简单地供稿和报道的关系,按照自己的话语意图作用于媒体,而应习惯于与媒体对话、沟通、交流,特别是注意挖掘工作重点与媒体新闻点的结合处,按照现代媒体的规律办事,使传播效果更加有效。

舆论是社会的知觉,要重视舆论不被舆论左右,要分析舆论并能引导舆论。面对舆论监督,要冷静,客观,实事求是,不遮不掩。对正确的意见,要及时、认真采纳,坚决改正错误做法。

突发事件 透明公开

突发事件往往来势迅急,矛盾显露,震动巨大,影响广泛,倍受社会关注。对此,不能恪守“车到山前必有路”的信条,要高度重视,做好平日功夫,建立突发事件应急机制和行动预案,提高处理突发事件的应变能力和瞬间反应能力。要时刻把人民利益放在第一位,特别是要把人的生命视为第一重要,保持众目所瞩时的清醒、“轰动效应”下的沉稳,争取被动情势下的主动、危机事态中的转机。

突发事件要透明、公开,不隐瞒,不推诿,不遮羞掩丑、欺下瞒上、大事化小、小事化了、揽功推过、报喜不报忧。实践证明,突发事件越捂越变味,越遮越曝光,其结果必然是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

突发事件是媒体的新闻点,因为受众渴望获得信息。因此,要看重“24小时黄金期”,特别是利用主流媒体的权威,主动发布信息,先入为主,先声夺人,成为新闻报道的“第一落点”,满足公众知情权,也能有效防止谣言蜂起。

要杜绝对媒体送礼行贿以借此掩盖事实真相的不正确做法。要敢于对事情负责,勇于担当。

要态度真诚地接待好记者,主动为他们的采访提供方便条件。

要避免对媒体曝光后压力的屈从,缺少调查研究就急于澄清、辩白、摘脱,推卸责任,或匆忙表态。不能对舆论简单屈从、让步,凭感情违心甚至违法行事,这样做不利于解决突发事件。

面对记者 讲究修养

有的领导干部对记者回避躲闪,不愿与之打交道,被追访也闪烁其辞,敷衍应付。这是担心接受记者采访,事情就可能被张扬、曝光,成为众目所瞩的目标,既怕负责任,又担心出丑丢人。

领导干部对记者既不能俯视,也不能仰视,正确的方法是以平等、平视、平常态度与媒体交往。首先要信任、理解记者,支持他们的工作,相信绝大多数记者具有良知和责任感,讲究职业道德。

学会与记者对话,对各种采访、提问、质疑,不紧张、慌乱,而是从容、大气,有理有据,对答如流。这需要平时加强实际锻炼,做好模拟训练。对所承担业务、工作职责要烂熟于心,如数家珍,不能言不及义,一问三不知。不要让自己处于与媒体对抗的地位,遇记者先行警觉、对立和防范,要相互理解,相互支持,合作共赢。特别是不能情绪化,感情用事,说意气话,说错话办错事要真诚道歉。

不打官腔,不说模棱两可或模糊词语,如“无可奉告”、“交有关部门”、“适当时候”、“条件成熟时”、“逐步解决”等。对问题切忌“三无”回答:“无解决时间”、“无具体责任”、“无明确态度”;对于群体事件,不要轻易说“一小撮别有用心的人”,“不明真相的群众”之类的话。

对现代媒体,领导干部不一定“引领时尚”,但要“跟上脚步”,特别是对于网络上的信息,要有敏感性。对流行语、网络热词,可以不说不用,但不能不知不懂,否则无法同年轻人对话,况且,词语的变化是社会变化的晴雨表,从中可以获得不少有益的启示。 网络意识 不断增强

我国网民已有4亿多人,手机拥有7亿多部,手机网民3亿多人,网上电子邮件、MSN 、QQ 、博客、播客、微博客等新的交流沟通方式十分活跃,互联网已成为公众关注的舆论主阵地,成为思想文化信息的集散地和社会舆论的放大器,成为扩大民主、参政议政的有效途径。要重视网络媒体,搞好网络问政、网络议政、网络监督。如今,网络的信息量已经大大超过传统媒体,而且不时出现网民民意的“井喷”现象。要清醒意识到网络是一把“双刃剑”,利弊兼及,善恶并存,真假相混。网络可以澄清事实,替群众说话;也能恶意诬陷,攻击他人。望风捕影,造谣惑众,都可能在网络上横行无阻,严重传播,扰乱视听。

网络具有敏锐的知觉,跃动的脉搏,每一刻都有清醒注视的人群,也很容易形成“网络暴力”,吸引人的注意力,对此要提高警觉性。

要养成“网络散步”习惯,每天上网浏览一番,获取各种信息,眼观六路,耳听八方,开眼界,有所得,有所悟。对于网络上的争论,与之相关的“抱团”现象,要客观、冷静地看待,特别是网民的跟贴,应该认真阅读、分析,不要认为不过是一人之言或情绪之言而轻视,要从中获得收益和启发。不能感情用事地参与地域歧视或攻击。

媒体失误 理性面对

媒体是由人操控使用的,不可避免会有失误甚至错误。为了消除错讹、谬误、不实之词,要公开发表言论,进行校正和澄清。

为吸引眼球,引起轰动效应,也会有不良记者故意断章取义,歪曲事实,也难免有记者设置陷阱,肢解、曲解、歪解言论或导向岐境。有的人怕得罪媒体,不敢对记者错误行为和言论进行批评,忍气虚应。如此不但无助于问题解决,也误导受众。

对于不实报道,要通过权威媒体真实信息去正面纠正和引导,对于网上的重大错误信息,也可与网站或网络检索机构联系沟通,及时删除或更正。

倘若有人把媒体公权力变为私权力,进行违背道德、触犯法律的行为,并因此造成恶劣影响或巨大损失的,可向媒体的上级主管部门寻求问责,或通过诉讼途径解决。

领导干部媒介素养的几个话题

时间:2010-12-6 9:27:25 作者:吕钦文

如今是信息时代、媒体社会,各种传统媒体和新型媒体无时不在、无处不在,它们以形形色色、光怪陆离的样态反映生活,干预现实,制造热点,引领潮流,传递信息,影响情绪。 一个现代人,如果要生存与发展,需要掌握和提高各种本领、能力,其中,媒介素养教育不可忽视。而对领导干部来说,具备良好的传媒素养更是一种基本功,一种必备的修养,是提高执政能力的不可或缺的现实要求。不会或者不善于面对媒体,很难成为一个现代意义上的合格干部。

什么是传媒素养?

简洁地说,传媒素养就是一个人认识、批判、运用传媒的态度与能力。美国传媒素养研究中心认为,所谓传媒素养,就是指人们面对传媒各种信息时的选择能力、理解能力、质疑能力、评估能力、创造能力和制造能力以及思辨性反应能力。

现代社会每一个人都随时随地要面对媒体,接受来自媒体的大量信息,这些信息对人的思想、工作、学习、生活等方面都要产生影响。领导干部拥有一定的决策、审批权力,负有某方面的领导责任,往往能成为一个地区和部门的代言人,感召力、影响力大。因此,领导干部的形象不只代表个人形象,还关乎所在地区、部门的集体名誉与形象。而同时,领导干部又是公众人物,经常出头露面,处于众目所瞩的地位。特别为媒体所密切关注,容易成为媒体的信息源、聚焦点,经常是“报纸上有名,广播里有声,电视上有影”,众目睽睽之下,毫发毕现,公开,放大,透明。可以说,领导干部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常成为街谈巷议的话题,领导干部的言论、行动和影响因此而显得举足轻重。而另一方面,作为领导干部,如何正确认识媒体的功能和作用,了解和运用好媒体资源,如何自觉地参与媒体活动促进社会发展,是一个很值得重视的大问题。所谓“媒介素养教育的目标”,就是“培养对传媒和传媒内容具有批判力、选择力和影响力的主动的行动者”。因此可以说,媒介素养教育是一种全民教育、也是终身教育。

运用媒体 借助力量

媒体是信息传播的载体,是公众沟通的平台,是了解民意的窗口,是大众娱乐的舞台,是舆论监督的锐器。对媒体要有正确的观念,牢记它“有用”,也可能“有害”,关键是如何有效地把握它的功能,让媒体成为自己延长的肢体,地区和单位不可或缺的伙伴。 要强化媒体意识,在地区和单位每年工作计划中,要有与媒体互动、媒体策划、传播运作等内容,借重、运用媒体的力量。重要机关部门要有发言人制度,定期或不定期发表本地区或本单位工作。要有多媒体意识,不能只盯着电视报纸。要创新形式,不能墨守成规,方法老套,要讲究策划、创意,要不断创新媒体传播方式。

要牢记公众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要围绕涉及公众利益的重大事项,与媒体一道,通过发布会、听证会、见面会、招待会等形式,主动引导公众参与讨论,发布信息,集思广益,疏导矛盾,了解民情。

媒体的传播具有全球性,信息可以成为全国乃至世界性的共同话题,“地球村”概念已经成为现实。但媒体可以突出和放大事端,把细枝末节变成庞然大物,媒体形成的社会热点未必是工作重点,趣事未必是大事。媒体是巨大的信息迷宫,不能被媒体左右心理,误导情绪,而要从媒体知微见著,找到矛盾,因势利导,促进工作。

要处理好和媒体的关系,不要只是简单地供稿和报道的关系,按照自己的话语意图作用于媒体,而应习惯于与媒体对话、沟通、交流,特别是注意挖掘工作重点与媒体新闻点的结合处,按照现代媒体的规律办事,使传播效果更加有效。

舆论是社会的知觉,要重视舆论不被舆论左右,要分析舆论并能引导舆论。面对舆论监督,要冷静,客观,实事求是,不遮不掩。对正确的意见,要及时、认真采纳,坚决改正错误做法。

突发事件 透明公开

突发事件往往来势迅急,矛盾显露,震动巨大,影响广泛,倍受社会关注。对此,不能恪守“车到山前必有路”的信条,要高度重视,做好平日功夫,建立突发事件应急机制和行动预案,提高处理突发事件的应变能力和瞬间反应能力。要时刻把人民利益放在第一位,特别是要把人的生命视为第一重要,保持众目所瞩时的清醒、“轰动效应”下的沉稳,争取被动情势下的主动、危机事态中的转机。

突发事件要透明、公开,不隐瞒,不推诿,不遮羞掩丑、欺下瞒上、大事化小、小事化了、揽功推过、报喜不报忧。实践证明,突发事件越捂越变味,越遮越曝光,其结果必然是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

突发事件是媒体的新闻点,因为受众渴望获得信息。因此,要看重“24小时黄金期”,特别是利用主流媒体的权威,主动发布信息,先入为主,先声夺人,成为新闻报道的“第一落点”,满足公众知情权,也能有效防止谣言蜂起。

要杜绝对媒体送礼行贿以借此掩盖事实真相的不正确做法。要敢于对事情负责,勇于担当。

要态度真诚地接待好记者,主动为他们的采访提供方便条件。

要避免对媒体曝光后压力的屈从,缺少调查研究就急于澄清、辩白、摘脱,推卸责任,或匆忙表态。不能对舆论简单屈从、让步,凭感情违心甚至违法行事,这样做不利于解决突发事件。

面对记者 讲究修养

有的领导干部对记者回避躲闪,不愿与之打交道,被追访也闪烁其辞,敷衍应付。这是担心接受记者采访,事情就可能被张扬、曝光,成为众目所瞩的目标,既怕负责任,又担心出丑丢人。

领导干部对记者既不能俯视,也不能仰视,正确的方法是以平等、平视、平常态度与媒体交往。首先要信任、理解记者,支持他们的工作,相信绝大多数记者具有良知和责任感,讲究职业道德。

学会与记者对话,对各种采访、提问、质疑,不紧张、慌乱,而是从容、大气,有理有据,对答如流。这需要平时加强实际锻炼,做好模拟训练。对所承担业务、工作职责要烂熟于心,如数家珍,不能言不及义,一问三不知。不要让自己处于与媒体对抗的地位,遇记者先行警觉、对立和防范,要相互理解,相互支持,合作共赢。特别是不能情绪化,感情用事,说意气话,说错话办错事要真诚道歉。

不打官腔,不说模棱两可或模糊词语,如“无可奉告”、“交有关部门”、“适当时候”、“条件成熟时”、“逐步解决”等。对问题切忌“三无”回答:“无解决时间”、“无具体责任”、“无明确态度”;对于群体事件,不要轻易说“一小撮别有用心的人”,“不明真相的群众”之类的话。

对现代媒体,领导干部不一定“引领时尚”,但要“跟上脚步”,特别是对于网络上的信息,要有敏感性。对流行语、网络热词,可以不说不用,但不能不知不懂,否则无法同年轻人对话,况且,词语的变化是社会变化的晴雨表,从中可以获得不少有益的启示。 网络意识 不断增强

我国网民已有4亿多人,手机拥有7亿多部,手机网民3亿多人,网上电子邮件、MSN 、QQ 、博客、播客、微博客等新的交流沟通方式十分活跃,互联网已成为公众关注的舆论主阵地,成为思想文化信息的集散地和社会舆论的放大器,成为扩大民主、参政议政的有效途径。要重视网络媒体,搞好网络问政、网络议政、网络监督。如今,网络的信息量已经大大超过传统媒体,而且不时出现网民民意的“井喷”现象。要清醒意识到网络是一把“双刃剑”,利弊兼及,善恶并存,真假相混。网络可以澄清事实,替群众说话;也能恶意诬陷,攻击他人。望风捕影,造谣惑众,都可能在网络上横行无阻,严重传播,扰乱视听。

网络具有敏锐的知觉,跃动的脉搏,每一刻都有清醒注视的人群,也很容易形成“网络暴力”,吸引人的注意力,对此要提高警觉性。

要养成“网络散步”习惯,每天上网浏览一番,获取各种信息,眼观六路,耳听八方,开眼界,有所得,有所悟。对于网络上的争论,与之相关的“抱团”现象,要客观、冷静地看待,特别是网民的跟贴,应该认真阅读、分析,不要认为不过是一人之言或情绪之言而轻视,要从中获得收益和启发。不能感情用事地参与地域歧视或攻击。

媒体失误 理性面对

媒体是由人操控使用的,不可避免会有失误甚至错误。为了消除错讹、谬误、不实之词,要公开发表言论,进行校正和澄清。

为吸引眼球,引起轰动效应,也会有不良记者故意断章取义,歪曲事实,也难免有记者设置陷阱,肢解、曲解、歪解言论或导向岐境。有的人怕得罪媒体,不敢对记者错误行为和言论进行批评,忍气虚应。如此不但无助于问题解决,也误导受众。

对于不实报道,要通过权威媒体真实信息去正面纠正和引导,对于网上的重大错误信息,也可与网站或网络检索机构联系沟通,及时删除或更正。

倘若有人把媒体公权力变为私权力,进行违背道德、触犯法律的行为,并因此造成恶劣影响或巨大损失的,可向媒体的上级主管部门寻求问责,或通过诉讼途径解决。


相关文章

  • 给考新闻的同学推荐几篇重要的文章5
  • 1.<把提高舆论影响力作为新闻工作的主线> 2.<传媒五大变局与报业六大突破> 3.<加强执政意识 办好做强党报> 4.<坚持党对新闻工作的原则方针> 5.<事实选择与报道倾向> ...查看


  • 媒介融合整合之后1
  • 概念的源流(来源1) 融合一词是媒介融合这一概念的核心.据有关学者考究,融合一词来源于拉丁语 convergere ,原意是 "走到一起( coming together) ".该词最早于 1713 年出现在英国的著名自 ...查看


  • 幼儿园语言教育活动设计与组织的策略研究
  • 幼儿园语言教育活动设计与组织的出发点都在于能动地促进幼儿语言综合素养的整体提升.<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强调语言教育应渗透于一切活动之中.幼儿园应以<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为指引,以幼儿身心发展为根本,在 ...查看


  • 网络传播概论重点概念
  • 网络传播概论 主要概念: 1.计算机网络:若干台所处地理位置不同,且固有独立功能的计算机,通过通信设备和线路相互连接起来,以实现信息传输和资源共享的一种计算机系统,网络上的每台计算机被称为一个节点. 2.www:伯纳斯李在1989检提出的技 ...查看


  • 中山大学语言文学类毕业论文
  • 本科生毕业论文(设计) 题 目:浅议媒介素养教育融入小学语文课堂 学 系: 中国语言文学系 专 业: 汉语言文学 学生姓名: X X X 学 号: XXXXXXX 指导教师: X X X 教授 二〇一四 年 四 月 表一 本科毕业论文开题报 ...查看


  • 小学生媒介素养环境_问题及对策
  • 小学生媒介素养环境.问题及对策 何村 黄鑫 景天成 张晓平 在大众媒介全面普及的今天,我国城市小学生媒介素养教育的开展依然较少,小学生的媒介素养知识相对匮电视等大众传播媒介,通过为小学生传送信息.知识.思想.观点和广告,深刻地影响和改变着小 ...查看


  • 浅析我国媒介素养教育的现状及对策
  • 浅析我国媒介素养教育的现状及对策 作者:周志平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172 更新时间:2010-5-17 媒介素养教育的研究发端于英国,以1933年英国两位学者的文化批评论著<文化和环境:培养批判意识>为标志,作者在书中 ...查看


  • 由微博个案看大学生的媒介素养
  • [摘 要] 文章通过分析大学生微博里的自我表达.信息定位.自我价值体现和竞争机会争取,展现了大学生良好的媒介素养.认为他们能够运用网络优势,获取信息.表达观点.并与他人互动.分享.虽然也有少部分大学生会散播一些色情.暴力等不健康信息.图片, ...查看


  • "网络水军"的传播学分析
  • 一新媒体New Med.a '' 网络水军"的传播学分析 口楼旭东刘萍 [中国分类号]G2∞B璃女际识码]A口瀚号丁10吩一5322(2011)叫-007"2 [内容提要]因特网已渗入到社会生活的每个角落,其高度的双向互动性弥补了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