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安全座椅安全第一
1. 儿童座椅的第一属性始终是安全
所谓车辆儿童座椅呢,它可以有很多附属属性,但第一属性始终是安全。在行车过程中避免儿童因为意外情况收到伤害。座椅的其他属性比如美观,或附属的玩耍功能相对其次(但又并不是不重要,后详)。而座椅的安全保护性能,在平时又是没有用的,只有在事故、至少是一次急刹车这样的情况下,才会被用到。这是一对很美的矛盾:为了安全而买座椅,买了又不希望它会被用到。~~在此顺便祝全世界所有的儿童座椅嘉贝乐全无用武之地,安全退休。
2. 正确选择、安装、使用比座椅本身更重要。
儿童座椅是否能够充分起到它的安全防护作用,一方面是靠厂商的设计和良心,很大程度上也靠家长的正确操作和安装。标准中有对安装指导的明确要求,要求安装指导要印在产品上非常明显的位置并且不会被轻易遮挡。这条要求的言外之意就是:座椅能否起到作用,正确的安装很关键。试想固定好的座椅能够有效吸收冲击能量,但如果捆绑松松垮垮的座椅,将会带着孩子一起向前冲,无法满足防护要求。同理,为自家车子选购适用的座椅也很重要。买了无法适用的座椅(例如带支撑腿的座椅,你家是个高座SUV ,支撑腿无法触地,那么这就是危险隐患之一了。
这一条说实在的,很令我担心。结合国人的性格:差不多就行,凑合凑合就过。不仅是安装不仔细,也包括产品过期。毕竟座椅的主要材质是塑料,塑料就难免会老化,老化后的塑料强度无法满足安全性能要求。包括安全带的带扣、锁止装置都是有次数限制的。按不同年龄组要求,分别从几千到几万次。ISOFIX 安装锚点的连接次数要求是不少于2000次。(粗
略算来,每天拆装一次,至少保证5~6年内ISOFIX 能够有效连接。但5年后你们家娃应该也坐不下这个座椅了。所以也是安全的,怕就怕这是个祖传的座椅=。=)。
另一条要求是当用过一次(这里是指发生事故,例如碰撞)后,请更换儿童座椅。换言之:你花2000大几买来的这么个破椅子,丫居然是一次性的!!!丧心病狂!!!但实验结果显示,碰撞后很多部件可能会失效,为了孩子安全着想,请尽可能做到更换,如果事故不大,也请尽量测试一下ISOFIX 接口、锁止机构、带扣、儿童座椅与汽车安全带的接触点是否有所破损。一旦有所破损,强烈建议更换新的椅子。
顺便说,朋友曾问我:金属结构的座椅是不是比塑料的椅子更安全?我的回答是:不一定。诚然在购物网站上商家贴出了几张例图证明自家金属结构在车祸中比塑料椅子更结实更能防护儿童安全。但事故各种各样,没有人能保证变形的金属结构不会从防护变成伤害源。我只能说:在标准要求的安全性能方面,金属结构和塑料结构都是能够通过检测的。
3. 副属性也不能忽视
上边为什么说美观、玩耍功能,甚或大家关心的吸能材料、气味等附属性能并非不重要呢?说个例子:
今天学习时候的老师说他家娃坐儿童座椅最多只能半小时,超过半小时后孩子就不老实了。经过调查才发现:因为布套材料问题,半小时左右孩子后背已经全是汗了。但这个问题又很难解决,增加透气孔容易,但是否会因为这一改动影响安全性能?这位老师做儿童座椅试验也有几年了。他表示:无论国产还是进口座椅,在安全和舒适易用这两个条件的博弈中,全球厂商都还没能找到一个足够满意的平衡点。只能是取安全而舍舒适。
热是一方面,儿童的好动属性也是导致坐不牢的因素之一。因此部分座椅也会增添一些类似的玩耍方式吸引儿童注意力。比如卡通的布套、前置护体(见下图)等。甚至记得见过一款座椅在儿童头部左右安装了喇叭可以放音。抛开喇叭在事故中会否造成伤害不谈,至少这样的设计是厂商在努力让孩子接受儿童座椅,应该支持。
其实比起这些外部激励,有一个更简单直接的办法:从小让孩子养成上车就坐儿童座椅的习惯。而这只能依靠家长的努力。这里就是我上边提到过的[扣子1]的解释。真正能够推动儿童座椅的使用的,不是厂商不是政府,谁都不是,只能是意识到安全重要性的家长。随着时代进步,受教育程度越来越高的年轻父母会自动自发选购适用的儿童座椅时,厂商就开心地笑了。
4. 再说个例子:这次是个成人。跑高速时候在副驾驶位系安全带睡觉,因为一个急刹车从颈部一直到下腹整个被安全带勒出一道紫印。而人则因为睡眠中,颈部松弛未能保证有效应激,被安全带(或者座椅头部结构)损伤了颈部神经,在抢救几天后离世了。成人尚且如此,何况儿童。
这一点想说的是几个细节:
a. 请一定选择有五点式安全带(如果有前置护体就更好了,但也更热一些... )。一方面是对儿童的安全有更有效的保护:参考上例,有胯部安全带的约束系统,会在两腿到骨盆部有效缓冲吸能,而三点式安全带的主要吸能点在颈部和裆部。说个传宗接代的话题,我最初以为裆部压力只对正太有伤害,经专家讲解后才知道,其实对萝莉也有相当严重的伤害....... 咳咳。所以,为了你的孙子(女)/
外孙(女),请务必选择五点式安全带的类型。
这一点上只适用于儿童座椅自带安全带的类型产品。如果儿童座椅不带安全带,需要用汽车的安全带(通常这类型产品就是增高垫了,增高垫只适用于年龄稍大的儿童)
但无论五点式安全带还是用汽车的安全带,有一个非常非常非常非常非常非常要紧的问题:安全带对儿童的约束一定要严格按照产品要求。也不要跨年龄组使用产品(比如适用6岁以上的产品给3岁以下儿童用)。如果安全带不能按照预定位置对儿童进行束缚,一来是可能无法有效固定儿童,另一方面可能会对儿童造成损伤。看过几个碰撞试验的视频。一个失败的试验,结果就是碰撞假人被安全带勒断了脖子。虽然知道那是个假人,当时看起来,飞走的脑袋还是让我好一阵子难受。而在另一个成功的实验中,碰撞最极端的位置时,假人的身体也是以一个常人无法达到的角度,以腰部为轴弯对折的。说实话,当时看后的第一感想就是:尽可能选5点式安全带,如果有防碰撞块更好。而更重要的一点则是:正确安装和使用,是比产品本身更重要的条件。与颈部一样,胯部安全带也有勒伤腹部的危险,同样需要正确地使用,并保证儿童无法轻易调整约束系统。是否正确约束儿童,有一个比较简单的判断方法:看安全带是否从骨骼前通过。肩带约束位置是胸腔(即肋骨),胯带则是骨盆。如果位置变成了颈部和腹腔,那么就需要调整了。
b. 有几个较敏感的问题:
“用儿童座椅自己安全带的产品,就一定比用汽车安全带的更安全吗?”
答案是:不。二者的区别在于:前者是通过汽车安全带(或ISOFIX 接口)将座椅固定在车辆上;后者是用汽车安全带将座椅与儿童一起捆绑在汽车座椅上,通常会用汽车安全带的产品都是年龄较大(质量组大)的型号。在低龄组见不到用汽车安全带的型号。而在高龄型号上,只要是正确的选择和安装,用汽车的安全带,或者是座椅的安全带都能保证乘员的安全。如果否定这一点,就相当于对成年乘客的乘坐约束安全进行了否定。还是上边那句话:只要是正确的选择和安装、使用,就能有效达到保护作用。
“增高垫就是坑爹”
答案是:错。其实这个误区的起源和上一条是一样的。可能是觉得座椅本身没有固定,会和儿童一并活动就不放心了。但之所以会有儿童座椅,还不就是因为儿童身材太小,用增高垫给儿童外增高,使得原本不能起到作用的成人安全带能够对儿童起作用,这就是增高垫的设计意图。另外,名字虽然叫“垫”,但多数也是含靠背的。如果非要说增高垫有额外的隐患,只能是因为在正确安装使用方面给家长增加了额外负担吧
...
“ISOFIX必须有,对安全性影响很大”
答案是:不一定。首先要承认这一接口的设计意图只是使座椅便于拆装。但因为彼此之间是刚性连接,的确是能够在一定程度上给座椅固定提供额外的强度,但并没有想的那么质变。反而更重要的可能是支撑腿或者是ISOFIX 的上拉带。增加了第三点能够提供更加稳定的结构,使儿童座椅的抗翻转性能大幅度提升。所以你如果要问:我还是会说尽可能选购有ISOFIX 接口的产品。但还是要确认一下你家车型是否支持ISOFIX ,以及ISOFIX 的A 到G 都能支持其中几类。
5. 请不要在儿童座椅上使用其他的布套,尽可能使用原配布套。
也许是因为熊孩子口水攻击,或者是出于美观等因素,有的家长会使用自制的布套,或来自其他渠道的布套。这些未经认证、检测的产品不能保证满足安全需要,或许在燃烧、毒性等方面无法满足要求,或者是对约束系统的正常工作起到负面作用。这一条要求是源于标准中对产品的警示说明之一。
6. 在需要的时候,请考虑一辆车中安装2个儿童座椅的可能性。
这是个非常先锋(???)的话题。放开二胎不久,可能很快就会有一批二胎家庭出现,诸如大娃5~6岁,小娃1~2岁这样的情形,可能会比较让母亲头疼吧。当爹的去开车,母亲照顾孩子,母亲需要就近照顾,所以要和小娃在后排。大娃则必须要独自做在副驾驶? 嗯... 会提出这一条也是因为学习时候老师顺道提出来,但对我们工作而言,难点主要是关于车辆、安全带、座椅的标准还没来及正式实施,就因为一个二胎政策变得过时了。
7. 在座椅选择时候请谨慎选择年龄(质量组)跨度较大的型号。
比如有些产品会以全年龄(或很大一个年龄范围)适用作为卖点。这个话题要从多个角度来说:
从安全性能上,对于座椅安全性能最大的指标:碰撞表现方面,其实对于碰撞性能的产品设计非常困难,同一款产品在应对不同实验条件(假人质量不同)时候,不一定能够全部通过。有一个非常极端的例子:一款产品在最大质量假人和最小质量假人的碰撞中都通过了。但在一个中间质量的碰撞中却失败了。这似乎在一般常识中比较难理解。其实就是一个设计问题。在应对范围的边缘时候能够进行重点设计,但是中间态无法全面照顾到。必须要说这个例子只能算是一个特例,因为它相对比较独立事件,很难有理论依据支撑它的失败原因。我们也还没有遇到另一个相似的事例。但从概率和统计学上来说,确实质量组跨度太大的产品可能会有额外的风险。1%的偶然在发生时候就变成了100%。虽然是句老空话,但既然我们在讨论安全,还是尽可能消灭隐患较好。
从成本上,上边曾提到过,越是全能的产品,需要做碰撞试验的次数也越多,而检测成本最终只能是消费者买单。
综合各方经验,目前我们的普遍看法,是推荐大家为一个孩子买2个座椅,一个是从0岁开始的,一个是岁数稍大一些之后用的。即是说:新生儿阶段产品尽量选个年龄组少的产品,大些后,则可以考虑一个覆盖组别较多的型号。
8. 在选购、安装、使用过程中,请仔细阅读产品外包装、说明书、产品本体上的各种标识、说明、警告语。正确操作的重要性已无需赘言。此刻只想告诉各位:看似不起眼的每一个标识、每一句警示语背后都有血和泪的教训。
9. 吸能装置并不只是座椅中的泡沫塑料和布套等。与字面意思相反,其实更重要的吸能装置是与安全带配合使用的锁止装置。如下图中红圈所示,在内部会有一个单向扣,它能在冲击产生的时候有效避免安全带滑脱。功能上如同车辆安全带的卷收器,区别仅在于,车辆安全带的卷收器会在快速拉动的前几毫秒释放一小段安全带,然后锁止,这锁止前的一放,也属于吸能行为的一种。儿童座椅的这个单向扣,仅是少了这个释放的小环节,锁止功能则完全相同。顺便说:也请家长经常检查这个扣子是否正常工作,也就是从上边部分拉安全带,是否能够拉动。如果能够拉动,那么可以说这个座椅已经失效,需要及时更换/维修了。
越是低年龄组产品,安全带要足够宽,也就是局部压强不会太大。据我观察,基本上肩带都会有垫,有些产品腹部会有前置护体(标准中的术语叫:碰撞防护装置),这样的产品会加分。
10. 最后说说保养吧。
保养这一条的来源是静态实验中的极限温度条件下的检测。具体检测方法不说了,有兴趣的娃可以去买(下)本标准自己看。这个检测项目的目的,主要是极寒极热是否会导致产品功
能失效。因此我想跟大家说的是:如果车辆会处在高温(比如盛夏暴晒,车内温度会很高)或极寒(比如严冬车内的温度低至发指....) 环境下,请尽量把座椅拆下来,不要放在车里,以免座椅的塑料件、带扣、锁止装置等五金件加速老化。
儿童安全座椅安全第一
1. 儿童座椅的第一属性始终是安全
所谓车辆儿童座椅呢,它可以有很多附属属性,但第一属性始终是安全。在行车过程中避免儿童因为意外情况收到伤害。座椅的其他属性比如美观,或附属的玩耍功能相对其次(但又并不是不重要,后详)。而座椅的安全保护性能,在平时又是没有用的,只有在事故、至少是一次急刹车这样的情况下,才会被用到。这是一对很美的矛盾:为了安全而买座椅,买了又不希望它会被用到。~~在此顺便祝全世界所有的儿童座椅嘉贝乐全无用武之地,安全退休。
2. 正确选择、安装、使用比座椅本身更重要。
儿童座椅是否能够充分起到它的安全防护作用,一方面是靠厂商的设计和良心,很大程度上也靠家长的正确操作和安装。标准中有对安装指导的明确要求,要求安装指导要印在产品上非常明显的位置并且不会被轻易遮挡。这条要求的言外之意就是:座椅能否起到作用,正确的安装很关键。试想固定好的座椅能够有效吸收冲击能量,但如果捆绑松松垮垮的座椅,将会带着孩子一起向前冲,无法满足防护要求。同理,为自家车子选购适用的座椅也很重要。买了无法适用的座椅(例如带支撑腿的座椅,你家是个高座SUV ,支撑腿无法触地,那么这就是危险隐患之一了。
这一条说实在的,很令我担心。结合国人的性格:差不多就行,凑合凑合就过。不仅是安装不仔细,也包括产品过期。毕竟座椅的主要材质是塑料,塑料就难免会老化,老化后的塑料强度无法满足安全性能要求。包括安全带的带扣、锁止装置都是有次数限制的。按不同年龄组要求,分别从几千到几万次。ISOFIX 安装锚点的连接次数要求是不少于2000次。(粗
略算来,每天拆装一次,至少保证5~6年内ISOFIX 能够有效连接。但5年后你们家娃应该也坐不下这个座椅了。所以也是安全的,怕就怕这是个祖传的座椅=。=)。
另一条要求是当用过一次(这里是指发生事故,例如碰撞)后,请更换儿童座椅。换言之:你花2000大几买来的这么个破椅子,丫居然是一次性的!!!丧心病狂!!!但实验结果显示,碰撞后很多部件可能会失效,为了孩子安全着想,请尽可能做到更换,如果事故不大,也请尽量测试一下ISOFIX 接口、锁止机构、带扣、儿童座椅与汽车安全带的接触点是否有所破损。一旦有所破损,强烈建议更换新的椅子。
顺便说,朋友曾问我:金属结构的座椅是不是比塑料的椅子更安全?我的回答是:不一定。诚然在购物网站上商家贴出了几张例图证明自家金属结构在车祸中比塑料椅子更结实更能防护儿童安全。但事故各种各样,没有人能保证变形的金属结构不会从防护变成伤害源。我只能说:在标准要求的安全性能方面,金属结构和塑料结构都是能够通过检测的。
3. 副属性也不能忽视
上边为什么说美观、玩耍功能,甚或大家关心的吸能材料、气味等附属性能并非不重要呢?说个例子:
今天学习时候的老师说他家娃坐儿童座椅最多只能半小时,超过半小时后孩子就不老实了。经过调查才发现:因为布套材料问题,半小时左右孩子后背已经全是汗了。但这个问题又很难解决,增加透气孔容易,但是否会因为这一改动影响安全性能?这位老师做儿童座椅试验也有几年了。他表示:无论国产还是进口座椅,在安全和舒适易用这两个条件的博弈中,全球厂商都还没能找到一个足够满意的平衡点。只能是取安全而舍舒适。
热是一方面,儿童的好动属性也是导致坐不牢的因素之一。因此部分座椅也会增添一些类似的玩耍方式吸引儿童注意力。比如卡通的布套、前置护体(见下图)等。甚至记得见过一款座椅在儿童头部左右安装了喇叭可以放音。抛开喇叭在事故中会否造成伤害不谈,至少这样的设计是厂商在努力让孩子接受儿童座椅,应该支持。
其实比起这些外部激励,有一个更简单直接的办法:从小让孩子养成上车就坐儿童座椅的习惯。而这只能依靠家长的努力。这里就是我上边提到过的[扣子1]的解释。真正能够推动儿童座椅的使用的,不是厂商不是政府,谁都不是,只能是意识到安全重要性的家长。随着时代进步,受教育程度越来越高的年轻父母会自动自发选购适用的儿童座椅时,厂商就开心地笑了。
4. 再说个例子:这次是个成人。跑高速时候在副驾驶位系安全带睡觉,因为一个急刹车从颈部一直到下腹整个被安全带勒出一道紫印。而人则因为睡眠中,颈部松弛未能保证有效应激,被安全带(或者座椅头部结构)损伤了颈部神经,在抢救几天后离世了。成人尚且如此,何况儿童。
这一点想说的是几个细节:
a. 请一定选择有五点式安全带(如果有前置护体就更好了,但也更热一些... )。一方面是对儿童的安全有更有效的保护:参考上例,有胯部安全带的约束系统,会在两腿到骨盆部有效缓冲吸能,而三点式安全带的主要吸能点在颈部和裆部。说个传宗接代的话题,我最初以为裆部压力只对正太有伤害,经专家讲解后才知道,其实对萝莉也有相当严重的伤害....... 咳咳。所以,为了你的孙子(女)/
外孙(女),请务必选择五点式安全带的类型。
这一点上只适用于儿童座椅自带安全带的类型产品。如果儿童座椅不带安全带,需要用汽车的安全带(通常这类型产品就是增高垫了,增高垫只适用于年龄稍大的儿童)
但无论五点式安全带还是用汽车的安全带,有一个非常非常非常非常非常非常要紧的问题:安全带对儿童的约束一定要严格按照产品要求。也不要跨年龄组使用产品(比如适用6岁以上的产品给3岁以下儿童用)。如果安全带不能按照预定位置对儿童进行束缚,一来是可能无法有效固定儿童,另一方面可能会对儿童造成损伤。看过几个碰撞试验的视频。一个失败的试验,结果就是碰撞假人被安全带勒断了脖子。虽然知道那是个假人,当时看起来,飞走的脑袋还是让我好一阵子难受。而在另一个成功的实验中,碰撞最极端的位置时,假人的身体也是以一个常人无法达到的角度,以腰部为轴弯对折的。说实话,当时看后的第一感想就是:尽可能选5点式安全带,如果有防碰撞块更好。而更重要的一点则是:正确安装和使用,是比产品本身更重要的条件。与颈部一样,胯部安全带也有勒伤腹部的危险,同样需要正确地使用,并保证儿童无法轻易调整约束系统。是否正确约束儿童,有一个比较简单的判断方法:看安全带是否从骨骼前通过。肩带约束位置是胸腔(即肋骨),胯带则是骨盆。如果位置变成了颈部和腹腔,那么就需要调整了。
b. 有几个较敏感的问题:
“用儿童座椅自己安全带的产品,就一定比用汽车安全带的更安全吗?”
答案是:不。二者的区别在于:前者是通过汽车安全带(或ISOFIX 接口)将座椅固定在车辆上;后者是用汽车安全带将座椅与儿童一起捆绑在汽车座椅上,通常会用汽车安全带的产品都是年龄较大(质量组大)的型号。在低龄组见不到用汽车安全带的型号。而在高龄型号上,只要是正确的选择和安装,用汽车的安全带,或者是座椅的安全带都能保证乘员的安全。如果否定这一点,就相当于对成年乘客的乘坐约束安全进行了否定。还是上边那句话:只要是正确的选择和安装、使用,就能有效达到保护作用。
“增高垫就是坑爹”
答案是:错。其实这个误区的起源和上一条是一样的。可能是觉得座椅本身没有固定,会和儿童一并活动就不放心了。但之所以会有儿童座椅,还不就是因为儿童身材太小,用增高垫给儿童外增高,使得原本不能起到作用的成人安全带能够对儿童起作用,这就是增高垫的设计意图。另外,名字虽然叫“垫”,但多数也是含靠背的。如果非要说增高垫有额外的隐患,只能是因为在正确安装使用方面给家长增加了额外负担吧
...
“ISOFIX必须有,对安全性影响很大”
答案是:不一定。首先要承认这一接口的设计意图只是使座椅便于拆装。但因为彼此之间是刚性连接,的确是能够在一定程度上给座椅固定提供额外的强度,但并没有想的那么质变。反而更重要的可能是支撑腿或者是ISOFIX 的上拉带。增加了第三点能够提供更加稳定的结构,使儿童座椅的抗翻转性能大幅度提升。所以你如果要问:我还是会说尽可能选购有ISOFIX 接口的产品。但还是要确认一下你家车型是否支持ISOFIX ,以及ISOFIX 的A 到G 都能支持其中几类。
5. 请不要在儿童座椅上使用其他的布套,尽可能使用原配布套。
也许是因为熊孩子口水攻击,或者是出于美观等因素,有的家长会使用自制的布套,或来自其他渠道的布套。这些未经认证、检测的产品不能保证满足安全需要,或许在燃烧、毒性等方面无法满足要求,或者是对约束系统的正常工作起到负面作用。这一条要求是源于标准中对产品的警示说明之一。
6. 在需要的时候,请考虑一辆车中安装2个儿童座椅的可能性。
这是个非常先锋(???)的话题。放开二胎不久,可能很快就会有一批二胎家庭出现,诸如大娃5~6岁,小娃1~2岁这样的情形,可能会比较让母亲头疼吧。当爹的去开车,母亲照顾孩子,母亲需要就近照顾,所以要和小娃在后排。大娃则必须要独自做在副驾驶? 嗯... 会提出这一条也是因为学习时候老师顺道提出来,但对我们工作而言,难点主要是关于车辆、安全带、座椅的标准还没来及正式实施,就因为一个二胎政策变得过时了。
7. 在座椅选择时候请谨慎选择年龄(质量组)跨度较大的型号。
比如有些产品会以全年龄(或很大一个年龄范围)适用作为卖点。这个话题要从多个角度来说:
从安全性能上,对于座椅安全性能最大的指标:碰撞表现方面,其实对于碰撞性能的产品设计非常困难,同一款产品在应对不同实验条件(假人质量不同)时候,不一定能够全部通过。有一个非常极端的例子:一款产品在最大质量假人和最小质量假人的碰撞中都通过了。但在一个中间质量的碰撞中却失败了。这似乎在一般常识中比较难理解。其实就是一个设计问题。在应对范围的边缘时候能够进行重点设计,但是中间态无法全面照顾到。必须要说这个例子只能算是一个特例,因为它相对比较独立事件,很难有理论依据支撑它的失败原因。我们也还没有遇到另一个相似的事例。但从概率和统计学上来说,确实质量组跨度太大的产品可能会有额外的风险。1%的偶然在发生时候就变成了100%。虽然是句老空话,但既然我们在讨论安全,还是尽可能消灭隐患较好。
从成本上,上边曾提到过,越是全能的产品,需要做碰撞试验的次数也越多,而检测成本最终只能是消费者买单。
综合各方经验,目前我们的普遍看法,是推荐大家为一个孩子买2个座椅,一个是从0岁开始的,一个是岁数稍大一些之后用的。即是说:新生儿阶段产品尽量选个年龄组少的产品,大些后,则可以考虑一个覆盖组别较多的型号。
8. 在选购、安装、使用过程中,请仔细阅读产品外包装、说明书、产品本体上的各种标识、说明、警告语。正确操作的重要性已无需赘言。此刻只想告诉各位:看似不起眼的每一个标识、每一句警示语背后都有血和泪的教训。
9. 吸能装置并不只是座椅中的泡沫塑料和布套等。与字面意思相反,其实更重要的吸能装置是与安全带配合使用的锁止装置。如下图中红圈所示,在内部会有一个单向扣,它能在冲击产生的时候有效避免安全带滑脱。功能上如同车辆安全带的卷收器,区别仅在于,车辆安全带的卷收器会在快速拉动的前几毫秒释放一小段安全带,然后锁止,这锁止前的一放,也属于吸能行为的一种。儿童座椅的这个单向扣,仅是少了这个释放的小环节,锁止功能则完全相同。顺便说:也请家长经常检查这个扣子是否正常工作,也就是从上边部分拉安全带,是否能够拉动。如果能够拉动,那么可以说这个座椅已经失效,需要及时更换/维修了。
越是低年龄组产品,安全带要足够宽,也就是局部压强不会太大。据我观察,基本上肩带都会有垫,有些产品腹部会有前置护体(标准中的术语叫:碰撞防护装置),这样的产品会加分。
10. 最后说说保养吧。
保养这一条的来源是静态实验中的极限温度条件下的检测。具体检测方法不说了,有兴趣的娃可以去买(下)本标准自己看。这个检测项目的目的,主要是极寒极热是否会导致产品功
能失效。因此我想跟大家说的是:如果车辆会处在高温(比如盛夏暴晒,车内温度会很高)或极寒(比如严冬车内的温度低至发指....) 环境下,请尽量把座椅拆下来,不要放在车里,以免座椅的塑料件、带扣、锁止装置等五金件加速老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