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公序良俗
财金103 1001010322 马天艺
关键词:公序良俗 道德底线 法律延伸 并驾齐驱
一、公序良俗概念、简介以及探究目的
公序良俗,即公共秩序与善良风俗的简称,是法国、日本、意大利等大陆法系国家以及我国澳门和台湾地区民法典中使用的概念。我国现行法并未采纳公序良俗的概念和表述,但《民法通则》第七条规定:民事活动应当尊重社会公德,不得损害社会公共利益,扰乱社会经济秩序。我们可将此条规定概括为公序良俗原则。公序良俗原则是指民事行为不得违反公共秩序或者善良风俗。
公共秩序是指社会的存在及其发展所必要的一般秩序。通常,违法禁止性规定的,即为违反公共秩序。
善良风俗是指社会的存在及其发展所必要的一般道德。
为了进一步了解公序良俗与法律的关系及其对于法律的作用和重要意义,并加深大家对公序良俗的理解,我们对公序良俗原则做出了探究并进行了总结。
1公序良俗是道德底线
公序良俗原则是维护国家和社会利益的需要,是约束民事行为的最低要求,是当事人行为自主的底线,不可逾越。
公序良俗原则要求人们的行为不能突破道德的底线,而非要求人们做到什么层次的道德水准。这一原则确实给予法官一定的自由裁量权,但是,法官的自由裁量也是以公序良俗为限制的,法官判案不可以超越这个底线。至于这个底线在哪里,是什么样子,法律是无法做出明确规定的,因为他是因着社会发展,人们道德理念的变化而变化的。
举个很简单的例子,甲在混乱中丢失一万元,乙恰巧拾到,却没有归还失主而是趁机占为己有。从法律上来讲,乙的行为虽然没有构成盗窃罪,却明显的违反了人们对公共道德的要求,进而违反了公序良俗原则。
而公序良俗随社会变化而变化,人们对于道德底线的要求也有所不同。例如在古代,未婚女子如果在街上露出胳膊或腿便是违反了当时的道德底线,而在现代,则是很平常的事情。
由道德底线的变化与公序良俗的不可规定性,我们又可讨论公序良俗与法律的关系。
2、公序良俗是法律延伸
民法之所以需要规定公序良俗原则,是因为立法当时不可能预见一切损害国家利益、社会公益和道德秩序的行为而做出详尽的禁止性规定,故设立公序良俗原则,以弥补禁止性规定之不足。公序良俗原则包含了法官自由裁量的因素,具有极大的灵活性,因而能处理现代市场经济中发生的各种新问题,在确保国家一
般利益、社会道德秩序,以及协调各种利益冲突、保护弱者、维护社会正义等方面发挥极为重要的机能。当遇有损害国家利益、社会公益和社会道德秩序的行为,而又缺乏相应的禁止性法律规定时,法院可直接依据公序良俗原则认定该行为无效。
公序良俗来源于民事法律调整的固有缺陷,即市民社会生活交往的广泛性、复杂性、不稳定性与法律的不可穷尽性之间的矛盾。其任务则是解决这一矛盾,以弥补法律的不足,维护社会公共利益,实现社会正义,对此我们可以理解为公序良俗是法律的延伸。
坚持司法的人民性,尊重社情民意,是社会主义司法的本质要求。人民法院在审判和执行工作中,在法律有明文规定的情况下,应当依法办案,优先适用法律。但在法律规定空白或模糊的情况下,也可以参照运用善良民俗习惯所体现的事实内容和行为规则来综合分析,认定案件事实和决定处理结果。
3、 公序良俗与法律并驾齐驱
“公序良俗”是大陆法系民法典中的基本原则。我国现行法律因受前苏联民事立法及民事理论的影响,并未使用“公序良俗”等字样,而以“社会公共利益”“社会公德”来表达同样的精神。“社会公共利益”在内涵与作用方面同“公共秩序”相当;“社会公德”则与“善良风俗”相当。
“公序良俗”是一个社会能否正常运转的道德基础。那么公序良俗与法律究竟是什么关系呢?究竟孰轻孰重呢?
对此,有关专家指出,公序良俗与法律是统一的、一致的,二者之间并不矛盾。对于人民法院来说,虽然在审理案件时要追求迅速高效,更要最大限度地维护公民的合理权益。这就要求执法者在熟练掌握业务知识的同时,也要设身处地为百姓着想。
法律虽然具有权威性和条理性,却无法面面俱到。在法律规定的基础之外,公序良俗更体现了人性。二者结合,并驾齐驱,才能更好的维护公民的权益。
4、违反公序良俗的立法例和例判以及案例分析
何为公序良俗?以下是。。。。。(此处省略200字p28倒数4行)。。。 案例一:盗窃骨灰
2006年1月,要某从河北的两兄弟盗窃尸体敲诈50万元的案件中受到“启发”, 春节过后的正月初三,乘车来到郑州在郑州万福金像公墓,锁定“目标”并于同年2月15日晚,再次来到墓地,用事先准备好的撬杠把墓撬开,将死者段某的骨灰盒盗走。两天后,要某翻拍了骨灰盒上的照片,将照片和写有“你父亲的骨灰盒丢失,请发短信联系”的纸条贴在了死者儿子的车上。之后,要某多次发短信,催促被害人及其家属将现金30万人民币打到其指定的银行账号上。公安人员接到被害人报警后,通过侦查于2006年3月12日在新乡市将被告人抓获。死者的骨灰盒已发还给被害人。
法院经审理认为,被告人要某以非法占有为目的,采用要挟的方法,强行索取他人钱财,数额巨大,其行为已构成敲诈勒索罪。我国刑法规定,敲诈勒索公私财物,数额巨大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被告人要某敲诈勒索被害
人现金30万元,已属数额巨大,依法应在上述量刑幅度内判处刑罚。被告人要某在实施犯罪前主观上有预谋,并为完成敲诈勒索犯罪多次选择作案地点,确定犯罪对象,进行了充分的预谋活动,其主观恶性较大,可对其酌定从重处罚;被告人要某以盗窃骨灰盒为犯罪手段,其行为给被害人及其家属造成了较大的精神伤害,且其行为有悖于我国的公序良俗,造成不良社会影响,可对其酌定从重处罚;虽要某的行为系犯罪未遂,法院仍判决被告人要某有期徒刑5年。
三、总结及想法
公序良俗原则作为民法的重要法律原则之一,具有维护社会一般利益以及一般道德观念的重要功能。它是公民行为的道德底线;是法律的延伸,与法律并驾齐驱,对司法判案起到辅助作用,更体现了人性道德与善良。
公序良俗作为法律原则,比法律规范来得抽象和缺乏操作性,不然就不叫做“原则”了。要从根本上解决此问题,就必须在公序良俗的原则指导下进一步完善立法,使法律原则寓于法律规范之中而具有具体性和可操作性,从而得到更加充分的贯彻。
论公序良俗
财金103 1001010322 马天艺
关键词:公序良俗 道德底线 法律延伸 并驾齐驱
一、公序良俗概念、简介以及探究目的
公序良俗,即公共秩序与善良风俗的简称,是法国、日本、意大利等大陆法系国家以及我国澳门和台湾地区民法典中使用的概念。我国现行法并未采纳公序良俗的概念和表述,但《民法通则》第七条规定:民事活动应当尊重社会公德,不得损害社会公共利益,扰乱社会经济秩序。我们可将此条规定概括为公序良俗原则。公序良俗原则是指民事行为不得违反公共秩序或者善良风俗。
公共秩序是指社会的存在及其发展所必要的一般秩序。通常,违法禁止性规定的,即为违反公共秩序。
善良风俗是指社会的存在及其发展所必要的一般道德。
为了进一步了解公序良俗与法律的关系及其对于法律的作用和重要意义,并加深大家对公序良俗的理解,我们对公序良俗原则做出了探究并进行了总结。
1公序良俗是道德底线
公序良俗原则是维护国家和社会利益的需要,是约束民事行为的最低要求,是当事人行为自主的底线,不可逾越。
公序良俗原则要求人们的行为不能突破道德的底线,而非要求人们做到什么层次的道德水准。这一原则确实给予法官一定的自由裁量权,但是,法官的自由裁量也是以公序良俗为限制的,法官判案不可以超越这个底线。至于这个底线在哪里,是什么样子,法律是无法做出明确规定的,因为他是因着社会发展,人们道德理念的变化而变化的。
举个很简单的例子,甲在混乱中丢失一万元,乙恰巧拾到,却没有归还失主而是趁机占为己有。从法律上来讲,乙的行为虽然没有构成盗窃罪,却明显的违反了人们对公共道德的要求,进而违反了公序良俗原则。
而公序良俗随社会变化而变化,人们对于道德底线的要求也有所不同。例如在古代,未婚女子如果在街上露出胳膊或腿便是违反了当时的道德底线,而在现代,则是很平常的事情。
由道德底线的变化与公序良俗的不可规定性,我们又可讨论公序良俗与法律的关系。
2、公序良俗是法律延伸
民法之所以需要规定公序良俗原则,是因为立法当时不可能预见一切损害国家利益、社会公益和道德秩序的行为而做出详尽的禁止性规定,故设立公序良俗原则,以弥补禁止性规定之不足。公序良俗原则包含了法官自由裁量的因素,具有极大的灵活性,因而能处理现代市场经济中发生的各种新问题,在确保国家一
般利益、社会道德秩序,以及协调各种利益冲突、保护弱者、维护社会正义等方面发挥极为重要的机能。当遇有损害国家利益、社会公益和社会道德秩序的行为,而又缺乏相应的禁止性法律规定时,法院可直接依据公序良俗原则认定该行为无效。
公序良俗来源于民事法律调整的固有缺陷,即市民社会生活交往的广泛性、复杂性、不稳定性与法律的不可穷尽性之间的矛盾。其任务则是解决这一矛盾,以弥补法律的不足,维护社会公共利益,实现社会正义,对此我们可以理解为公序良俗是法律的延伸。
坚持司法的人民性,尊重社情民意,是社会主义司法的本质要求。人民法院在审判和执行工作中,在法律有明文规定的情况下,应当依法办案,优先适用法律。但在法律规定空白或模糊的情况下,也可以参照运用善良民俗习惯所体现的事实内容和行为规则来综合分析,认定案件事实和决定处理结果。
3、 公序良俗与法律并驾齐驱
“公序良俗”是大陆法系民法典中的基本原则。我国现行法律因受前苏联民事立法及民事理论的影响,并未使用“公序良俗”等字样,而以“社会公共利益”“社会公德”来表达同样的精神。“社会公共利益”在内涵与作用方面同“公共秩序”相当;“社会公德”则与“善良风俗”相当。
“公序良俗”是一个社会能否正常运转的道德基础。那么公序良俗与法律究竟是什么关系呢?究竟孰轻孰重呢?
对此,有关专家指出,公序良俗与法律是统一的、一致的,二者之间并不矛盾。对于人民法院来说,虽然在审理案件时要追求迅速高效,更要最大限度地维护公民的合理权益。这就要求执法者在熟练掌握业务知识的同时,也要设身处地为百姓着想。
法律虽然具有权威性和条理性,却无法面面俱到。在法律规定的基础之外,公序良俗更体现了人性。二者结合,并驾齐驱,才能更好的维护公民的权益。
4、违反公序良俗的立法例和例判以及案例分析
何为公序良俗?以下是。。。。。(此处省略200字p28倒数4行)。。。 案例一:盗窃骨灰
2006年1月,要某从河北的两兄弟盗窃尸体敲诈50万元的案件中受到“启发”, 春节过后的正月初三,乘车来到郑州在郑州万福金像公墓,锁定“目标”并于同年2月15日晚,再次来到墓地,用事先准备好的撬杠把墓撬开,将死者段某的骨灰盒盗走。两天后,要某翻拍了骨灰盒上的照片,将照片和写有“你父亲的骨灰盒丢失,请发短信联系”的纸条贴在了死者儿子的车上。之后,要某多次发短信,催促被害人及其家属将现金30万人民币打到其指定的银行账号上。公安人员接到被害人报警后,通过侦查于2006年3月12日在新乡市将被告人抓获。死者的骨灰盒已发还给被害人。
法院经审理认为,被告人要某以非法占有为目的,采用要挟的方法,强行索取他人钱财,数额巨大,其行为已构成敲诈勒索罪。我国刑法规定,敲诈勒索公私财物,数额巨大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被告人要某敲诈勒索被害
人现金30万元,已属数额巨大,依法应在上述量刑幅度内判处刑罚。被告人要某在实施犯罪前主观上有预谋,并为完成敲诈勒索犯罪多次选择作案地点,确定犯罪对象,进行了充分的预谋活动,其主观恶性较大,可对其酌定从重处罚;被告人要某以盗窃骨灰盒为犯罪手段,其行为给被害人及其家属造成了较大的精神伤害,且其行为有悖于我国的公序良俗,造成不良社会影响,可对其酌定从重处罚;虽要某的行为系犯罪未遂,法院仍判决被告人要某有期徒刑5年。
三、总结及想法
公序良俗原则作为民法的重要法律原则之一,具有维护社会一般利益以及一般道德观念的重要功能。它是公民行为的道德底线;是法律的延伸,与法律并驾齐驱,对司法判案起到辅助作用,更体现了人性道德与善良。
公序良俗作为法律原则,比法律规范来得抽象和缺乏操作性,不然就不叫做“原则”了。要从根本上解决此问题,就必须在公序良俗的原则指导下进一步完善立法,使法律原则寓于法律规范之中而具有具体性和可操作性,从而得到更加充分的贯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