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卷第3期
2 012 年03 月
Vol. 32 No. 3
Mar., 2 0 1 2
地理科学
SCIENTIA GEOGRAPHICA SINICA
地理科学32 卷
间格局的研究。由于大中城市在中国城市发展中
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未来随着中国市场化进程
和城市化步伐的加快,大中城市的重要性还将进
一步提升,特别是中国若干大都市区还会率先成
为世界城市,引领中国城市参与世界城市体系的
竞争。为此,本文将进一步对地级及以上城市迁
移人口分布格局作深入分析,以便更清晰地把握
中国经济社会条件下的人口迁移空间分布规律。
1 研究对象及数据来源
本研究中的城市是指经中国民政部批准的建
制城市①,遵循研究时间相一致的原则,选取2000
年中国的663 个建制城市作为研究对象。迁移人
口数据主要来源于全国第五次人口普查资料。由
于城区是城市各项功能和发展特点的集中反映,
城市对人口的拉力也主要体现在城市的城区,因
此本研究中城市迁移人口规模仅指城区的迁移人
口规模。在本文中,地级及以上城市城区迁移人
口是市辖区迁移人口的汇总;县级市则因大多是
由县改市建立起来的,其城区按照国家统计局《关
于统计上划分城乡的规定》是指市政府驻地的实
际建设连接到的居民委员会和其他区域②,而目前
公布的县级市迁移人口未对县级市城区进行分开
统计,因此本文中县级市迁移人口规模是指全市
域范围。尽管本研究扩大了县级城市迁移人口规
模,对全国城市总迁移人口规模以及城市在全国
人口迁移中的地位产生偏差,但并不影响到本文
的基本结论。图形数据为中国行政区划图。
2 迁移人口在城市的分布状况
2.1 迁移人口在不同行政级别城市的分布
2000 年全国共有663 个建制城市,包括4 个直
辖市,15 个副省级市,244 个地级市和400 个县级
市,迁移人口总量达6 604 万,占全国总迁移人口
的83.86%,这符合中国目前城市化快速发展时期
大量人口向城市迁移的重要特征。其中,263 个地
级及以上城市的迁移人口总量达到5 207 万人,占
全国城市迁移总量的78.85%,这表明20 世纪末中
国流向城市的流动人口主要流向地级及以上城市,
它们在全国人口迁移中的地位尤为重要(表1)。
对地级及以上城市人口迁移进行研究,发现
全国263 个地级及以上城市人口迁移规模相差较
大,最多的城市是广东深圳市,总迁移人口为585
万人,最少的城市是湖北随州市为6 578 人,两者
相差近900 倍。迁移总量排名前26 位城市,包括4
个直辖市、11 个副省级市和11 个地级市,其迁移人
口规模均在40 万人以上,其中深圳、东莞、上海、广
州、北京、中山、成都等城市超过100 万人,总迁移
量达到3 373 万人,占全国城市总迁移比重达
51.1%。从迁移构成看,深圳、东莞、上海、广州、北
京、中山、温州、天津等城市省际迁移人口比重都
超过70%,这意味着这些城市绝大多数的迁移人
口来自于距离城市较远地区,表明这些城市对跨
省流动人口具有强大吸引力。
对县级城市人口迁移进行研究,发现县级市
之间的迁移人口规模差异也很明显。迁移人口最
多的是广东南海市,总迁移规模达109 万人,最少
的是湖北安陆市,迁移人口的总规模仅829 人。根
据统计,全国迁移人口规模在10 万人以上的县级
市有23 个,5~10 万人的有35 个,1~5 万人的有219
个,1 万以下的有123 个,其中23 个人口迁移规模
在10 万人以上的县级市迁移人口总量占到全部县
级市的42.0%。进一步对迁移人口规模超过10 万
人的县级市进行分析(表2),发现这些县级市分布
表1 2000年按行政区级别分组的建制城市迁移人口规模
Table 1 Population migration scale in cities grouped by administrative division of China in 2000 注:数据来源为中国城市统计年鉴及普查资料。县级市的迁移人口包括整个县域的迁移人口。 ① 本文对中国的研究范围,仅限于大陆部分的城市,不包括台湾省和港、澳地区. ② 国家统计局设管司,国务院批复《统计上划分城乡的规定》(国函[2008]60 号). 行政区划级别
直辖市
副省级市
地级市
县级市
合计
城市个数(个)
4
15
244
400
663
迁移人口总量(万)
775
1622
2810
1397
6604
占全国总迁移人口的比重(%)
9.84
20.60
35.68
17.74
83.86
占全国城市迁移人口的比重(%)
11.74
24.56
42.55
21.15
100.00
274
3期王国霞等: 20世纪末中国迁移人口空间分布格局
在广东、福建、浙江、江苏和新疆。其中,规模超过
30 万人的县级市集中分布在广东和福建,这些地
区迁移人口主要来源于省际迁移。
表2 总迁移人口10万人以上的县级市人口迁移规模
Table 2 Migration scale of county-level cities with
migrants above 105
县(市)
南海市
顺德市
晋江市
惠阳市
义乌市
武进市
乐清市
慈溪市
常熟市
石狮市
温岭市
江阴市
瑞安市
增城市
昆山市
张家港市
南安市
萧山市
宜兴市
新会市
阿克苏市
石河子市
所属
省份
广东
广东
福建
广东
浙江
江苏
浙江
浙江
江苏
福建
浙江
江苏
浙江
广东
江苏
江苏
福建
浙江
江苏
广东
新疆
新疆
总迁移量
(人)
1093289
641060
524235
372608
282955
276480
236312
235178
216432
210103
202857
190580
184877
164047
135939
133580
133267
120845
117857
110035
108693
省内迁移
(人)
313402
132374
111509
91924
67763
109857
43393
24766
62085
63903
22142
65063
35115
30614
59080
50912
45713
37267
32367
22098
12763
9768
省际迁移
(人)
779887
508686
412726
280684
215192
166623
192919
210412
154347
180715
125517
149762
151926
104967
85027
87867
96000
88478
95759
97272
98925
从县级市的空间分布和人口迁移规模来看,
县级市分布呈现“东>中>西”特征,人口迁移量则
呈现出“东>西>中”特征,从而县级市的平均迁移
规模在三大地带间相差较大,东部地区是中部地区
的4倍之多,是西部地区的2倍之多,东部地区县级
市的人口吸引强度要远大于中、西部地区(表3)。
2.2 迁移人口在不同规模城市的分布
从表4 可见,2000 年中国663 个城市中,人口
规模在500 万以上(可称为超大城市)的城市迁移
人口达2 305 万人,占34.9%,人口规模在200~500
万(可称为特大城市)的城市迁移人口达1 035 万
人,占15.67%,人口规模在100~200 万(可称为大
表4 2000年按市区人口规模分组的建制
城市迁移人口规模
Table 4 Population migration scale of cities grouped by population
城市规模
500 万人以上
200~500 万人
100~200 万人
50~100 万人
20~50 万人
20 万人以下
合计
城市
个数
9
19
69
117
253
196
迁移人口
(万人)
2305
1035
1036
919
990
319
6604
占全国城市总迁移
人口的比重(%)
34.90
15.67
15.69
13.92
14.99
4.73
100
注:数据来源为中国城市统计年鉴。
城市)的城市迁移人口达1 036 万人,占15.69%,
三类合计占66.26%。可见,20 世纪90 年代中国
迁移人口表现出向大城市尤其是超大城市集中的
态势。
进一步考察地级及以上城市不同规模城市迁
移人口规模,发现流入城市的迁移人口有超过一
半集中分布在28 个人口规模200 万人以上城市,
有超过全国总迁移人口一半的迁移人口集中分布
在94 个人口规模100 万人以上的城市。此外,500
万人口规模以上的城市表现出强大的人口吸引
力,省际迁移人口量远大于省内迁移,而其他规模
级别的城市则是省内迁移大于省际迁移(表5)。
3 地级及以上城市人口迁移的空间
分析
3.1 地级及以上城市省际迁移人口空间分布格局
20 世纪90 年代末中国263 个地级及以上
注:数据来源为中国城市统计年鉴。
表3 中国三大地带县级市分布及人口迁移规模
Table 3 Distribution of county-level cities in East,
Middle andWest China and the migration scale
注:数据来源为中国城市统计年鉴
地区
东部
中部
西部
合计
县级市数
(个)
185
142
73
400
总迁移量
(万人)
1007
194
196
1397
占比重
(%)
72.05
13.89
14.06
100.00
平均规模
(人/县)
54418
13665
26904
34929
275
地理科学32 卷
城市的省际迁移人口总计约2 778 万人,这些城市
在空间上分布表现出以下特征:① 具有较大省际
人口迁移规模(大于20 万人)的城市除中西部有零
散分布外,主要集中分布在东部沿海地区,且呈连
片分布的格局。从图1 可见,较大规模迁移人口的
城市集中分布在珠三角、长三角、京津和福建省的
沿海地区,其中珠江三角洲地区的东莞、深圳,长
三角的上海、温州,以及北京、天津,其省际迁移人
口规模都超过50 万人,这些城市基本上都是东部
沿海地区珠三角城市群、长三角城市群以及海峡
西岸城市群的核心城市。零散分布于中西部地区
迁移规模较大的城市有昆明、乌鲁木齐、重庆、西
安以及武汉。昆明因其与人口迁出大省四川省比
邻,故省际迁移规模较大,超过50 万人;重庆、西安
和武汉均是中西部地区经济最为发达的城市,对
中西部地区迁移人口产生强劲的吸引力,省际迁
移规模较大;而乌鲁木齐传统上就是中国人口大
省河南和四川两省农村外出流动人口的主要迁移
地。② 具有较小省际人口迁移规模(小于5 万人)
的城市集中连片分布在中、西部地区,这是由于20
世纪90 年代以来中西部地区是中国人口迁移的主
要迁出地。此外,在东部沿海地区远离经济发达
核心区的部分城市迁移人口规模也较小。③ 具有
中等迁移规模的城市主要包括东部沿海地区与珠
三角、长三角经济圈核心城市相比邻的周边城市,
山东半岛以及中西部地区各省会城市。④ 在东南
部沿海地区出现明显的省际人口迁移的圈层结
构,而在中西部地区出现“独峰”结构。在东部沿
注:数据来源:第五次人口普查资料。
表5 2000年地级及以上城市按人口规模分组的人口迁移规模
Table 5 Population migration scale of above prefecture-level cities grouped by population 城市规模级
500 万人以上
200~500 万人
100~200 万人
50~100 万人
20~50 万人
20 万人以下
合计
城市个数(个)
9
19
66
105
61
3
263
省内迁移
(万人)
635
599
537
489
164
5
2429
省际迁移
(万人)
1670
435
322
283
66
2
2778
总迁移
(万人)
2305
1034
859
772
230
7
5207
占城市总迁移
人口比重(%)
44.27
19.87
16.49
14.83
4.42
0.13
100.00
占全国迁移人
口比重(%)
29.28
13.14
10.90
9.81
2.92
0.08
66.14
图1 地级及以上城市省际迁移人口规模
Fig. 1 Inter-provincial migration scale of prefecture-level cities 276
3期王国霞等: 20世纪末中国迁移人口空间分布格局
海地区的珠三角形成以深圳、东莞、广州、中山为 第一圈层、以江门、佛山、惠州为第二圈层,以肇 庆、清远、韶关、河源为第三圈层的省际迁移人口规 模递次减少的城市圈。在西部的四川省和云南省, 省会城市成都和昆明省际迁移人口规模与周边城
市的迁移规模相差极大,形成一枝独秀的局面。
3.2 地级及以上城市省内迁移人口空间分布格局
从图2 可见,中国地级及以上城市省内迁移人
口空间分布具有如下特征:① 各省省内迁移人口
流向表现出极大地相似性,均以各省会城市作为
省内迁移人口的第一流入地。除山东和广东外,
其余各省(自治区)省会城市迁移人口规模在各省
城市中均排名第一。此外,从省会城市迁移人口
占全省比重看,除四大直辖市外,西部地带的省会
城市对省内迁移人口的集聚能力强于中、东部地
带(表6)。② 平均而言,南方城市省内迁移人口
规模较北方要大。省内迁移人口规模在1~5 万人
的城市在北方分布多且密集,而南方多为迁移人
口规模10 万人以上的城市, 由此可见南方人口迁
移的活跃性较强。③ 由于东部沿海地区人口流
动性强,这些地区省内流动人口规模较大,一些地
级市省内迁移人口要远大于中西部地区的省会城
市。东莞、佛山、无锡、泉州、温州、厦门、青岛等地
的省内流动人口规模远大于山西太原、湖南长沙、
四川成都、陕西西安、河南郑州等省会城市。
3.3 地级及以上城市人口迁移的空间相关分析
图1、图2 比较直观地说明了中国地级及以上
城市迁移人口空间分布的差异性。由于在当前及
以后相当长时间内,中国迁移人口仍然会以经济
型人口迁移为主导[10],即经济越发达的区域对人口
的吸引力越强,而区域经济发展之间存在空间扩
散或极化效应,即存在空间相关性,因此人口迁移
在空间上也表现出相关性[5]。为了进一步揭示中
国地级及以上城市迁移人口分布的空间关联性,
本文使用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即ESDA (Exploratory
Spatial Data Analysis)技术对中国地级市迁
移人口的空间分布特征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
进一步利用GIS 技术,将空间关联分析的结果可视
化,以此揭示人口迁移的空间集聚与空间分异的
特征。模型如下:
I i (d ) = Z i Σ
j = 1
n
W ij Z j (1)
式中,Z i 、Z j 为观测值的标准化形式;W ij 表示空间权
重矩阵的任一元素,以定义空间对象的相互邻接
关系,采用Rook ’原则,即共同边界原则创建权重
矩阵。然后,将GIS 数据库中的相关属性数据放到
研究地理空间上来分析对比。根据I i 值可以将区
域单元划分为High-high (高-高,HH )、Low-low
(低-低,LL )、High-low (高-低,HL )、Low-high
(低-高,LH )4 种类型,HH 或LL 是指具有较高或
图2 地级及以上城市省内迁移人口规模
Fig.2 Inner-provincial migration scale of prefecture-level cities
277
地理科学32 卷
较低观测值的单元,其相邻区域的观测值也较高
或较低,代表高值或低值的局部空间集聚;而HL
或LH 则反映局部空间分异。
由于2000 年中国行政建制的地级及以上城市
在新疆、西藏、宁夏、甘肃、内蒙古、海南等省分布
较少且分散,本文在进行空间相关分析未将其列
入。在此,本文分别以2000 年人口普查中的地级
市市区外省迁移人口和本省迁移人口作为观测
值,采用GeoDa 软件计算各地级市的Local Moran’
s I 值,在显著性水平小于0.05 情况下,生成分类标
准及其图形(如图3,4)。
从图3 可见,中国地级市省际迁移人口的空间
分布格局具有一定的特点:① High-high 型。显著
的High-high 类型区集中分布在珠江三角洲和长江
三角洲地区,其中珠江三角洲的此类城市数量较
大,分布集中于广州、东莞、深圳、珠海、中山、惠州
等城市,而长江三角洲此类城市的数量相对较少,
仅苏州市表现显著。这反映出20 世纪90 年代珠
江三角洲与长江三角洲是中国省际人口迁移的主
要集聚地,且珠江三角洲对人口迁移的吸引力要
高于长江三角洲。② Low-low 型。显著的
Low-low 型连片分布于河南、安徽、江西、四川、陕
西等省,这些地区在20 世纪90 年代对人口迁移的
吸引力较小,是中国省际人口迁移的主要迁出地,
因而形成省际人口低迁移集聚区。③ High-low
型。显著的High-low 型城市数量很少,仅四川省
成都市表现出该类特征。这是因为整体而言,四
川省是中国的人口迁出大省,但是成都作为中国
西部地区重要的核心城市,对外省人口迁移又具有
显著吸引力。④ Low-high 型。河北省张家口、廊
坊和江苏省嘉兴、舟山属于此类城市。张家口和廊
坊市紧邻北京、天津两大城市,而嘉兴、舟山紧邻上
海、苏州等城市,这也大致反映出20世纪90年代京
津冀都市区、长三角城市群的核心城市是中国省际
人口迁移的集聚中心。
从图4 可知,中国地级及以上城市省内迁移人
口的空间分布格局呈现以下特点:① High-high
型。显著的High-high 类型城市集中分布在广东省
和江苏省,且广州省此类城市数量较多,主要包括
广州、深圳、惠州、东莞、中山等城市,江苏省内仅
苏州市表现显著。这表明20 世纪90 年代中国省
内人口迁移以广东省和江苏省的空间极化最为明
显,且广东省省内人口迁移的集聚范围比江苏省
要广。② Low-low 型。这类型城市主要包括芜
湖、蚌埠、安庆、阜阳、池州、景德镇、商丘、信阳、周
口、汕头、茂名、贵港、玉林、攀枝花、内江等城市,
表6 省会城市省内迁移规模及其在本省、全国的位序
Table 6 Migration scale and rank of capital cities
注:数据来源:第五次人口普查资料。
城市名
北京
天津
上海
重庆
石家庄
太原
沈阳
长春
哈尔滨
南京
杭州
合肥
福州
南昌
济南
郑州
省内迁移人口
规模(人)
81874
51523
1173531
365116
206820
185132
247971
219345
319750
344429
370816
272597
365384
223534
192989
405778
在全国城市
中的位序
62
94
2
13
29
33
22
27
17
15
10
20
12
26
32
8
在本省
位序
-
-
-
-
1
1
1
1
1
1
1
1
1
1
2
1
占全省省内
迁移比重(%)
58.36
92.19
95.79
75.83
17.22
23.37
19.66
34.51
22.72
13.94
21.34
28.59
21.99
29.59
11.67
26.42
城市名
武汉
长沙
广州
海口
成都
贵阳
昆明
西安
兰州
西宁
呼和浩特
南宁
拉萨
银川
乌鲁木齐
省内迁移人口
规模(人)
734565
375066
1120727
127258
868884
365753
447484
234608
197524
280520
352259
25938
81832
152024
在全国城市
中的位序
6
9
3
45
4
11
7
24
31
73
19
14
169
63
39
在本省
位序
1
1
2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占全省省内迁
移比重(%)
45.09
26.39
46.73
39.28
43.31
33.20
38.15
40.42
38.14
22.89
24.89
58.29
46.89
30.05
278
3期王国霞等: 20世纪末中国迁移人口空间分布格局
这些城市集中分布于安徽、广西、江西、河南、广
东、四川等省份,这些地区20 世纪90 年代大多属
于本省经济相对落后地区,外来人口集聚的规模
较小。③ High-low 型。显著的High-low 型城市
主要包括武汉、西安2 个城市,这是因为20 世纪90
年代武汉和西安与周边的发展水平差异较大,对
省内迁移人口的吸引力较为明显。④ Low-high
型。显著的Low-high 型城市主要包括嘉兴、舟山、
莆田、韶关、清远、雅安等城市,这些城市集中分布
于浙江、福建、广东、四川等省份,这些城市大多距
离区域性大城市较近,但是与区域性大城市相比,
其对人口迁移的吸引力还很弱。
综上所述,20 世纪90 年代末中国人口迁移空
间集聚规律较为明显,不论是省内迁移还是省际
迁移,HH 和LH 状态的城市都主要集中分布在东
部沿海地带的长三角、珠三角地区,而处于LL 和
图3 地级及以上城市省际人口迁移的Moran 显著性
Fig. 3 Moran significance map for inter-provincial migration of prefecture-level cities in China
图4 中国地级及以上城市省内人口迁移的Moran 显著性
Fig. 4 Moran significance map for inner-provincial migration of prefecture-level cities in China
279
地理科学32 卷
HL 的城市则主要分布在安徽、河南、四川等农业
人口众多的省份。
4 结论
本文基于第五次人口普查资料,对20 世纪末
迁移人口在中国建制城市的分布格局进行分析,
得出以下结论:① 地级及以上行政级别的城市在
中国人口迁移中占据重要地位。② 县级市人口
迁移规模差异较大,人口迁移规模较大的县级市
集中分布在广东、福建、浙江、江苏和新疆。③ 20
世纪90 年代中国迁移人口表现出向大城市集中,
而且是向超大城市集中的态势,其中市区人口在
100 万人以上的地级城市迁移人口总量占到全国
二分之一。因此,地级市中的大城市将是未来中
国有关迁移人口政策尤为关注的地区。④中国地
级及以上城市省际迁移人口的空间分布格局呈现
出3 个梯状层次:第一层次是东部沿海地区珠江三
角洲城市群、长江三角洲城市群、海峡西岸城市
群、京津冀城市群、辽东半岛城市群的核心城市以
及中西部地区的少数省会城市;第二层是中西部
地区大多数省会城市、山东半岛城市群以及东部
地区紧邻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三大都市圈核心
城市的周边城市;第三层次是中西部地区其他地
级市以及东部地区远离三大都市圈核心圈层的城
市。此外,在东南部沿海地区出现明显的省际人
口迁移的圈层结构,而在中西部地区出现“独峰”
结构。⑤ 中国地级及以上城市省内迁移人口空
间分布特征总体表现出极大地相似性,均以各省
会城市作为省内迁移人口的第一流入地。⑥ 运
用ESDA 技术对中国地级市迁移人口的空间分布
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20 世纪90 年代末中国人
口迁移在城市空间分布上有较强的集聚性。东部
沿海地区的珠三角城市群、长三角城市群是中国
省内、省际迁移人口的高度集聚地,并且珠三角地
区迁移人口集聚的城市范围要大于长三角;位于
中西部地区的安徽、河南、四川等农业人口大省的
城市集聚人口的水平都很低。
参考文献:
[1] 王德, 朱玮, 叶晖.1985~2000 年我国人口迁移对区域经
济差异的均衡作用研究[J].人口与经济,2003(6):1~9.
[2] 王桂新, 魏星, 沈建法. 中国省际人口迁移对区域经济发展作
用关系之研究[J].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3):148~161.
[3] 王桂新, 黄颖玉. 中国省际人口迁移与东部地带的经济发展:
1995~2000[J].人口研究,2005,29(1):19~28.
[4] 段平忠, 刘传江. 人口流动对经济增长地区差距的影响[J].中国
软科学,2005,(12):99~110.
[5] 朱传耿, 顾朝林, 马荣华, 等. 中国流动人口的影响要素与空间
分布[J].地理学报,2001,56(5):549~560.
[6] 杨云彦. 九十年代以来我国人口迁移的若干新特点[J].南方人
口,2004,19(3):13~20.
[7] 王国霞, 鲁奇. 中国近期农村人口迁移态势研究[J].地理科
学,2007,27(5):630~635.
[8] 段成荣, 杨舸, 张斐, 等.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流动人口变动
的九大趋势[J].人口研究,2008,32(6):30~43.
[9] 马忠东, 王建平. 区域竞争下流动人口的规模及分布[J].人口研
究,2010,34(3):3~16.
[10] 蔡建明, 王国霞, 杨振山. 中国人口迁移趋势及空间格局演变
[J].人口研究,2007,31(5):9~19.
[11] Kam Wing Chan. Recent migration in China:patterns, trends
and policies[J].Asian Perspective,2001,25(4):127-155
[12] 刘盛和, 邓羽, 胡章. 中国流动人口地域类型的划分方法及
空间分布特征[J].地理学报,2010,65(10):1187~1197.
[13] 王桂新,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人口迁移发展的几个特征[J].人口
与经济,2004,(4):1~9.
[14] 鲍常勇. 我国286 个地级及以上城市流动人口分布特征分析
[J].人口研究,2007,31(6):67~75.
[15] 段成荣, 杨舸. 我国流动人口的流入地分布变动趋势研究[J].
人口研究,2009,33(6):1~12.
[16] 国家人口和计划生育委员会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司. 中国流动
人口发展报告2010[M].北京:中国人口出版社,2010
[17] 王桂新. 中国经济体制改革以来省际人口迁移区域模式及其
变化[J].人口与经济,2000(, 3):8~22.
[18] 李薇. 我国人口省际迁移空间模式分析[J].人口研究,2008,
32(4):86~96.
[19] 丁金宏, 刘振宇, 程丹明, 等. 中国人口迁移的区域差异与流场
特征[J].地理学报,2005,60(1):106~114.
[20] 国务院人口普查办公室,国家统计局人口统计司. 2000 年人
口普查分县资料[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3.
280
3期王国霞等: 20世纪末中国迁移人口空间分布格局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Population Migration in China in the 1990s’ WANG Guo-xia, QIN Zhi-qin, CHENG Li-lin
(Economy and Business Management College, Shanxi University, Taiyuan, Shanxi 030006, China)
Abstract: China is being at the stage of rapid urbanization. Based on the fifth census data,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migration structure of China in different administrative and scale cities in the 1990s. The result shows that
it is the prefecture cities that plays important role in the Chinese population migration in the 1990s, in which
the big cities, especially the mega-cities, take a more significant position. It is also found that there are differences
in the migration scale between county-level cities. The average migration scale of
county-level city in
East China is more than in West and Middle China. For the prefecture and above level cities is more important
in the process of China′s urbanization at present and in the future, this article further examines the patial distribution
pattern of inner-provincial and inter-provincial migration. It is showed that there are three ladder-like
levels for prefecture cities in the spatial distribution pattern of inter-provincial migration: the first level includes
the Zhujiang River Delta agglomeration, Changjiang River Delta city group, west bank cities, Beijing-
Tianjin-Henan city agglomeration, the core cities of Liaodong Peninsula and a few of provincial capitals
in middle-west area. The second level includes most of provincial capitals in middle-west area: Shandong Peninsula
urban agglomeration and other eastern cities which are close to Beijing-Tianjin-Henan area, Changjiang
River and Zhujiang River. The third level includes other provincial cities of middle west area and other cities
which are far away from the core cities of three metropolises in the eastern area. Besides, the circle structure is
obvious in the southeast coastal area, while the peak structure is more evident in the mid-west area. With regard
to the spatial distribution pattern of inner-provincial migration, it shows that there are great similarities
among prefecture-level in population spatial distribution pattern. The first gathering cities are each provincial
capital cities. The ESDA technology is used to study the spatial distribution features of migration in cities in
China. The result shows strong concentration for spatial distribution. The Zhujiang River Delta agglomeration,
Changjiang River Delta city group are the main gather cities in both of inner and inter provincial migration.
Furthermore, the migration gathering city range in Zhujiang River Delta area is larger than the Changjiang River
Delta. On the contrary, the cities with small migration scales are located in agricultural provinces such as Anhui,
Henan, and Sichuan, etc .
Key words: population migration; spatial distribution; prefecture-level city__
第32卷第3期
2 012 年03 月
Vol. 32 No. 3
Mar., 2 0 1 2
地理科学
SCIENTIA GEOGRAPHICA SINICA
地理科学32 卷
间格局的研究。由于大中城市在中国城市发展中
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未来随着中国市场化进程
和城市化步伐的加快,大中城市的重要性还将进
一步提升,特别是中国若干大都市区还会率先成
为世界城市,引领中国城市参与世界城市体系的
竞争。为此,本文将进一步对地级及以上城市迁
移人口分布格局作深入分析,以便更清晰地把握
中国经济社会条件下的人口迁移空间分布规律。
1 研究对象及数据来源
本研究中的城市是指经中国民政部批准的建
制城市①,遵循研究时间相一致的原则,选取2000
年中国的663 个建制城市作为研究对象。迁移人
口数据主要来源于全国第五次人口普查资料。由
于城区是城市各项功能和发展特点的集中反映,
城市对人口的拉力也主要体现在城市的城区,因
此本研究中城市迁移人口规模仅指城区的迁移人
口规模。在本文中,地级及以上城市城区迁移人
口是市辖区迁移人口的汇总;县级市则因大多是
由县改市建立起来的,其城区按照国家统计局《关
于统计上划分城乡的规定》是指市政府驻地的实
际建设连接到的居民委员会和其他区域②,而目前
公布的县级市迁移人口未对县级市城区进行分开
统计,因此本文中县级市迁移人口规模是指全市
域范围。尽管本研究扩大了县级城市迁移人口规
模,对全国城市总迁移人口规模以及城市在全国
人口迁移中的地位产生偏差,但并不影响到本文
的基本结论。图形数据为中国行政区划图。
2 迁移人口在城市的分布状况
2.1 迁移人口在不同行政级别城市的分布
2000 年全国共有663 个建制城市,包括4 个直
辖市,15 个副省级市,244 个地级市和400 个县级
市,迁移人口总量达6 604 万,占全国总迁移人口
的83.86%,这符合中国目前城市化快速发展时期
大量人口向城市迁移的重要特征。其中,263 个地
级及以上城市的迁移人口总量达到5 207 万人,占
全国城市迁移总量的78.85%,这表明20 世纪末中
国流向城市的流动人口主要流向地级及以上城市,
它们在全国人口迁移中的地位尤为重要(表1)。
对地级及以上城市人口迁移进行研究,发现
全国263 个地级及以上城市人口迁移规模相差较
大,最多的城市是广东深圳市,总迁移人口为585
万人,最少的城市是湖北随州市为6 578 人,两者
相差近900 倍。迁移总量排名前26 位城市,包括4
个直辖市、11 个副省级市和11 个地级市,其迁移人
口规模均在40 万人以上,其中深圳、东莞、上海、广
州、北京、中山、成都等城市超过100 万人,总迁移
量达到3 373 万人,占全国城市总迁移比重达
51.1%。从迁移构成看,深圳、东莞、上海、广州、北
京、中山、温州、天津等城市省际迁移人口比重都
超过70%,这意味着这些城市绝大多数的迁移人
口来自于距离城市较远地区,表明这些城市对跨
省流动人口具有强大吸引力。
对县级城市人口迁移进行研究,发现县级市
之间的迁移人口规模差异也很明显。迁移人口最
多的是广东南海市,总迁移规模达109 万人,最少
的是湖北安陆市,迁移人口的总规模仅829 人。根
据统计,全国迁移人口规模在10 万人以上的县级
市有23 个,5~10 万人的有35 个,1~5 万人的有219
个,1 万以下的有123 个,其中23 个人口迁移规模
在10 万人以上的县级市迁移人口总量占到全部县
级市的42.0%。进一步对迁移人口规模超过10 万
人的县级市进行分析(表2),发现这些县级市分布
表1 2000年按行政区级别分组的建制城市迁移人口规模
Table 1 Population migration scale in cities grouped by administrative division of China in 2000 注:数据来源为中国城市统计年鉴及普查资料。县级市的迁移人口包括整个县域的迁移人口。 ① 本文对中国的研究范围,仅限于大陆部分的城市,不包括台湾省和港、澳地区. ② 国家统计局设管司,国务院批复《统计上划分城乡的规定》(国函[2008]60 号). 行政区划级别
直辖市
副省级市
地级市
县级市
合计
城市个数(个)
4
15
244
400
663
迁移人口总量(万)
775
1622
2810
1397
6604
占全国总迁移人口的比重(%)
9.84
20.60
35.68
17.74
83.86
占全国城市迁移人口的比重(%)
11.74
24.56
42.55
21.15
100.00
274
3期王国霞等: 20世纪末中国迁移人口空间分布格局
在广东、福建、浙江、江苏和新疆。其中,规模超过
30 万人的县级市集中分布在广东和福建,这些地
区迁移人口主要来源于省际迁移。
表2 总迁移人口10万人以上的县级市人口迁移规模
Table 2 Migration scale of county-level cities with
migrants above 105
县(市)
南海市
顺德市
晋江市
惠阳市
义乌市
武进市
乐清市
慈溪市
常熟市
石狮市
温岭市
江阴市
瑞安市
增城市
昆山市
张家港市
南安市
萧山市
宜兴市
新会市
阿克苏市
石河子市
所属
省份
广东
广东
福建
广东
浙江
江苏
浙江
浙江
江苏
福建
浙江
江苏
浙江
广东
江苏
江苏
福建
浙江
江苏
广东
新疆
新疆
总迁移量
(人)
1093289
641060
524235
372608
282955
276480
236312
235178
216432
210103
202857
190580
184877
164047
135939
133580
133267
120845
117857
110035
108693
省内迁移
(人)
313402
132374
111509
91924
67763
109857
43393
24766
62085
63903
22142
65063
35115
30614
59080
50912
45713
37267
32367
22098
12763
9768
省际迁移
(人)
779887
508686
412726
280684
215192
166623
192919
210412
154347
180715
125517
149762
151926
104967
85027
87867
96000
88478
95759
97272
98925
从县级市的空间分布和人口迁移规模来看,
县级市分布呈现“东>中>西”特征,人口迁移量则
呈现出“东>西>中”特征,从而县级市的平均迁移
规模在三大地带间相差较大,东部地区是中部地区
的4倍之多,是西部地区的2倍之多,东部地区县级
市的人口吸引强度要远大于中、西部地区(表3)。
2.2 迁移人口在不同规模城市的分布
从表4 可见,2000 年中国663 个城市中,人口
规模在500 万以上(可称为超大城市)的城市迁移
人口达2 305 万人,占34.9%,人口规模在200~500
万(可称为特大城市)的城市迁移人口达1 035 万
人,占15.67%,人口规模在100~200 万(可称为大
表4 2000年按市区人口规模分组的建制
城市迁移人口规模
Table 4 Population migration scale of cities grouped by population
城市规模
500 万人以上
200~500 万人
100~200 万人
50~100 万人
20~50 万人
20 万人以下
合计
城市
个数
9
19
69
117
253
196
迁移人口
(万人)
2305
1035
1036
919
990
319
6604
占全国城市总迁移
人口的比重(%)
34.90
15.67
15.69
13.92
14.99
4.73
100
注:数据来源为中国城市统计年鉴。
城市)的城市迁移人口达1 036 万人,占15.69%,
三类合计占66.26%。可见,20 世纪90 年代中国
迁移人口表现出向大城市尤其是超大城市集中的
态势。
进一步考察地级及以上城市不同规模城市迁
移人口规模,发现流入城市的迁移人口有超过一
半集中分布在28 个人口规模200 万人以上城市,
有超过全国总迁移人口一半的迁移人口集中分布
在94 个人口规模100 万人以上的城市。此外,500
万人口规模以上的城市表现出强大的人口吸引
力,省际迁移人口量远大于省内迁移,而其他规模
级别的城市则是省内迁移大于省际迁移(表5)。
3 地级及以上城市人口迁移的空间
分析
3.1 地级及以上城市省际迁移人口空间分布格局
20 世纪90 年代末中国263 个地级及以上
注:数据来源为中国城市统计年鉴。
表3 中国三大地带县级市分布及人口迁移规模
Table 3 Distribution of county-level cities in East,
Middle andWest China and the migration scale
注:数据来源为中国城市统计年鉴
地区
东部
中部
西部
合计
县级市数
(个)
185
142
73
400
总迁移量
(万人)
1007
194
196
1397
占比重
(%)
72.05
13.89
14.06
100.00
平均规模
(人/县)
54418
13665
26904
34929
275
地理科学32 卷
城市的省际迁移人口总计约2 778 万人,这些城市
在空间上分布表现出以下特征:① 具有较大省际
人口迁移规模(大于20 万人)的城市除中西部有零
散分布外,主要集中分布在东部沿海地区,且呈连
片分布的格局。从图1 可见,较大规模迁移人口的
城市集中分布在珠三角、长三角、京津和福建省的
沿海地区,其中珠江三角洲地区的东莞、深圳,长
三角的上海、温州,以及北京、天津,其省际迁移人
口规模都超过50 万人,这些城市基本上都是东部
沿海地区珠三角城市群、长三角城市群以及海峡
西岸城市群的核心城市。零散分布于中西部地区
迁移规模较大的城市有昆明、乌鲁木齐、重庆、西
安以及武汉。昆明因其与人口迁出大省四川省比
邻,故省际迁移规模较大,超过50 万人;重庆、西安
和武汉均是中西部地区经济最为发达的城市,对
中西部地区迁移人口产生强劲的吸引力,省际迁
移规模较大;而乌鲁木齐传统上就是中国人口大
省河南和四川两省农村外出流动人口的主要迁移
地。② 具有较小省际人口迁移规模(小于5 万人)
的城市集中连片分布在中、西部地区,这是由于20
世纪90 年代以来中西部地区是中国人口迁移的主
要迁出地。此外,在东部沿海地区远离经济发达
核心区的部分城市迁移人口规模也较小。③ 具有
中等迁移规模的城市主要包括东部沿海地区与珠
三角、长三角经济圈核心城市相比邻的周边城市,
山东半岛以及中西部地区各省会城市。④ 在东南
部沿海地区出现明显的省际人口迁移的圈层结
构,而在中西部地区出现“独峰”结构。在东部沿
注:数据来源:第五次人口普查资料。
表5 2000年地级及以上城市按人口规模分组的人口迁移规模
Table 5 Population migration scale of above prefecture-level cities grouped by population 城市规模级
500 万人以上
200~500 万人
100~200 万人
50~100 万人
20~50 万人
20 万人以下
合计
城市个数(个)
9
19
66
105
61
3
263
省内迁移
(万人)
635
599
537
489
164
5
2429
省际迁移
(万人)
1670
435
322
283
66
2
2778
总迁移
(万人)
2305
1034
859
772
230
7
5207
占城市总迁移
人口比重(%)
44.27
19.87
16.49
14.83
4.42
0.13
100.00
占全国迁移人
口比重(%)
29.28
13.14
10.90
9.81
2.92
0.08
66.14
图1 地级及以上城市省际迁移人口规模
Fig. 1 Inter-provincial migration scale of prefecture-level cities 276
3期王国霞等: 20世纪末中国迁移人口空间分布格局
海地区的珠三角形成以深圳、东莞、广州、中山为 第一圈层、以江门、佛山、惠州为第二圈层,以肇 庆、清远、韶关、河源为第三圈层的省际迁移人口规 模递次减少的城市圈。在西部的四川省和云南省, 省会城市成都和昆明省际迁移人口规模与周边城
市的迁移规模相差极大,形成一枝独秀的局面。
3.2 地级及以上城市省内迁移人口空间分布格局
从图2 可见,中国地级及以上城市省内迁移人
口空间分布具有如下特征:① 各省省内迁移人口
流向表现出极大地相似性,均以各省会城市作为
省内迁移人口的第一流入地。除山东和广东外,
其余各省(自治区)省会城市迁移人口规模在各省
城市中均排名第一。此外,从省会城市迁移人口
占全省比重看,除四大直辖市外,西部地带的省会
城市对省内迁移人口的集聚能力强于中、东部地
带(表6)。② 平均而言,南方城市省内迁移人口
规模较北方要大。省内迁移人口规模在1~5 万人
的城市在北方分布多且密集,而南方多为迁移人
口规模10 万人以上的城市, 由此可见南方人口迁
移的活跃性较强。③ 由于东部沿海地区人口流
动性强,这些地区省内流动人口规模较大,一些地
级市省内迁移人口要远大于中西部地区的省会城
市。东莞、佛山、无锡、泉州、温州、厦门、青岛等地
的省内流动人口规模远大于山西太原、湖南长沙、
四川成都、陕西西安、河南郑州等省会城市。
3.3 地级及以上城市人口迁移的空间相关分析
图1、图2 比较直观地说明了中国地级及以上
城市迁移人口空间分布的差异性。由于在当前及
以后相当长时间内,中国迁移人口仍然会以经济
型人口迁移为主导[10],即经济越发达的区域对人口
的吸引力越强,而区域经济发展之间存在空间扩
散或极化效应,即存在空间相关性,因此人口迁移
在空间上也表现出相关性[5]。为了进一步揭示中
国地级及以上城市迁移人口分布的空间关联性,
本文使用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即ESDA (Exploratory
Spatial Data Analysis)技术对中国地级市迁
移人口的空间分布特征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
进一步利用GIS 技术,将空间关联分析的结果可视
化,以此揭示人口迁移的空间集聚与空间分异的
特征。模型如下:
I i (d ) = Z i Σ
j = 1
n
W ij Z j (1)
式中,Z i 、Z j 为观测值的标准化形式;W ij 表示空间权
重矩阵的任一元素,以定义空间对象的相互邻接
关系,采用Rook ’原则,即共同边界原则创建权重
矩阵。然后,将GIS 数据库中的相关属性数据放到
研究地理空间上来分析对比。根据I i 值可以将区
域单元划分为High-high (高-高,HH )、Low-low
(低-低,LL )、High-low (高-低,HL )、Low-high
(低-高,LH )4 种类型,HH 或LL 是指具有较高或
图2 地级及以上城市省内迁移人口规模
Fig.2 Inner-provincial migration scale of prefecture-level cities
277
地理科学32 卷
较低观测值的单元,其相邻区域的观测值也较高
或较低,代表高值或低值的局部空间集聚;而HL
或LH 则反映局部空间分异。
由于2000 年中国行政建制的地级及以上城市
在新疆、西藏、宁夏、甘肃、内蒙古、海南等省分布
较少且分散,本文在进行空间相关分析未将其列
入。在此,本文分别以2000 年人口普查中的地级
市市区外省迁移人口和本省迁移人口作为观测
值,采用GeoDa 软件计算各地级市的Local Moran’
s I 值,在显著性水平小于0.05 情况下,生成分类标
准及其图形(如图3,4)。
从图3 可见,中国地级市省际迁移人口的空间
分布格局具有一定的特点:① High-high 型。显著
的High-high 类型区集中分布在珠江三角洲和长江
三角洲地区,其中珠江三角洲的此类城市数量较
大,分布集中于广州、东莞、深圳、珠海、中山、惠州
等城市,而长江三角洲此类城市的数量相对较少,
仅苏州市表现显著。这反映出20 世纪90 年代珠
江三角洲与长江三角洲是中国省际人口迁移的主
要集聚地,且珠江三角洲对人口迁移的吸引力要
高于长江三角洲。② Low-low 型。显著的
Low-low 型连片分布于河南、安徽、江西、四川、陕
西等省,这些地区在20 世纪90 年代对人口迁移的
吸引力较小,是中国省际人口迁移的主要迁出地,
因而形成省际人口低迁移集聚区。③ High-low
型。显著的High-low 型城市数量很少,仅四川省
成都市表现出该类特征。这是因为整体而言,四
川省是中国的人口迁出大省,但是成都作为中国
西部地区重要的核心城市,对外省人口迁移又具有
显著吸引力。④ Low-high 型。河北省张家口、廊
坊和江苏省嘉兴、舟山属于此类城市。张家口和廊
坊市紧邻北京、天津两大城市,而嘉兴、舟山紧邻上
海、苏州等城市,这也大致反映出20世纪90年代京
津冀都市区、长三角城市群的核心城市是中国省际
人口迁移的集聚中心。
从图4 可知,中国地级及以上城市省内迁移人
口的空间分布格局呈现以下特点:① High-high
型。显著的High-high 类型城市集中分布在广东省
和江苏省,且广州省此类城市数量较多,主要包括
广州、深圳、惠州、东莞、中山等城市,江苏省内仅
苏州市表现显著。这表明20 世纪90 年代中国省
内人口迁移以广东省和江苏省的空间极化最为明
显,且广东省省内人口迁移的集聚范围比江苏省
要广。② Low-low 型。这类型城市主要包括芜
湖、蚌埠、安庆、阜阳、池州、景德镇、商丘、信阳、周
口、汕头、茂名、贵港、玉林、攀枝花、内江等城市,
表6 省会城市省内迁移规模及其在本省、全国的位序
Table 6 Migration scale and rank of capital cities
注:数据来源:第五次人口普查资料。
城市名
北京
天津
上海
重庆
石家庄
太原
沈阳
长春
哈尔滨
南京
杭州
合肥
福州
南昌
济南
郑州
省内迁移人口
规模(人)
81874
51523
1173531
365116
206820
185132
247971
219345
319750
344429
370816
272597
365384
223534
192989
405778
在全国城市
中的位序
62
94
2
13
29
33
22
27
17
15
10
20
12
26
32
8
在本省
位序
-
-
-
-
1
1
1
1
1
1
1
1
1
1
2
1
占全省省内
迁移比重(%)
58.36
92.19
95.79
75.83
17.22
23.37
19.66
34.51
22.72
13.94
21.34
28.59
21.99
29.59
11.67
26.42
城市名
武汉
长沙
广州
海口
成都
贵阳
昆明
西安
兰州
西宁
呼和浩特
南宁
拉萨
银川
乌鲁木齐
省内迁移人口
规模(人)
734565
375066
1120727
127258
868884
365753
447484
234608
197524
280520
352259
25938
81832
152024
在全国城市
中的位序
6
9
3
45
4
11
7
24
31
73
19
14
169
63
39
在本省
位序
1
1
2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占全省省内迁
移比重(%)
45.09
26.39
46.73
39.28
43.31
33.20
38.15
40.42
38.14
22.89
24.89
58.29
46.89
30.05
278
3期王国霞等: 20世纪末中国迁移人口空间分布格局
这些城市集中分布于安徽、广西、江西、河南、广
东、四川等省份,这些地区20 世纪90 年代大多属
于本省经济相对落后地区,外来人口集聚的规模
较小。③ High-low 型。显著的High-low 型城市
主要包括武汉、西安2 个城市,这是因为20 世纪90
年代武汉和西安与周边的发展水平差异较大,对
省内迁移人口的吸引力较为明显。④ Low-high
型。显著的Low-high 型城市主要包括嘉兴、舟山、
莆田、韶关、清远、雅安等城市,这些城市集中分布
于浙江、福建、广东、四川等省份,这些城市大多距
离区域性大城市较近,但是与区域性大城市相比,
其对人口迁移的吸引力还很弱。
综上所述,20 世纪90 年代末中国人口迁移空
间集聚规律较为明显,不论是省内迁移还是省际
迁移,HH 和LH 状态的城市都主要集中分布在东
部沿海地带的长三角、珠三角地区,而处于LL 和
图3 地级及以上城市省际人口迁移的Moran 显著性
Fig. 3 Moran significance map for inter-provincial migration of prefecture-level cities in China
图4 中国地级及以上城市省内人口迁移的Moran 显著性
Fig. 4 Moran significance map for inner-provincial migration of prefecture-level cities in China
279
地理科学32 卷
HL 的城市则主要分布在安徽、河南、四川等农业
人口众多的省份。
4 结论
本文基于第五次人口普查资料,对20 世纪末
迁移人口在中国建制城市的分布格局进行分析,
得出以下结论:① 地级及以上行政级别的城市在
中国人口迁移中占据重要地位。② 县级市人口
迁移规模差异较大,人口迁移规模较大的县级市
集中分布在广东、福建、浙江、江苏和新疆。③ 20
世纪90 年代中国迁移人口表现出向大城市集中,
而且是向超大城市集中的态势,其中市区人口在
100 万人以上的地级城市迁移人口总量占到全国
二分之一。因此,地级市中的大城市将是未来中
国有关迁移人口政策尤为关注的地区。④中国地
级及以上城市省际迁移人口的空间分布格局呈现
出3 个梯状层次:第一层次是东部沿海地区珠江三
角洲城市群、长江三角洲城市群、海峡西岸城市
群、京津冀城市群、辽东半岛城市群的核心城市以
及中西部地区的少数省会城市;第二层是中西部
地区大多数省会城市、山东半岛城市群以及东部
地区紧邻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三大都市圈核心
城市的周边城市;第三层次是中西部地区其他地
级市以及东部地区远离三大都市圈核心圈层的城
市。此外,在东南部沿海地区出现明显的省际人
口迁移的圈层结构,而在中西部地区出现“独峰”
结构。⑤ 中国地级及以上城市省内迁移人口空
间分布特征总体表现出极大地相似性,均以各省
会城市作为省内迁移人口的第一流入地。⑥ 运
用ESDA 技术对中国地级市迁移人口的空间分布
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20 世纪90 年代末中国人
口迁移在城市空间分布上有较强的集聚性。东部
沿海地区的珠三角城市群、长三角城市群是中国
省内、省际迁移人口的高度集聚地,并且珠三角地
区迁移人口集聚的城市范围要大于长三角;位于
中西部地区的安徽、河南、四川等农业人口大省的
城市集聚人口的水平都很低。
参考文献:
[1] 王德, 朱玮, 叶晖.1985~2000 年我国人口迁移对区域经
济差异的均衡作用研究[J].人口与经济,2003(6):1~9.
[2] 王桂新, 魏星, 沈建法. 中国省际人口迁移对区域经济发展作
用关系之研究[J].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3):148~161.
[3] 王桂新, 黄颖玉. 中国省际人口迁移与东部地带的经济发展:
1995~2000[J].人口研究,2005,29(1):19~28.
[4] 段平忠, 刘传江. 人口流动对经济增长地区差距的影响[J].中国
软科学,2005,(12):99~110.
[5] 朱传耿, 顾朝林, 马荣华, 等. 中国流动人口的影响要素与空间
分布[J].地理学报,2001,56(5):549~560.
[6] 杨云彦. 九十年代以来我国人口迁移的若干新特点[J].南方人
口,2004,19(3):13~20.
[7] 王国霞, 鲁奇. 中国近期农村人口迁移态势研究[J].地理科
学,2007,27(5):630~635.
[8] 段成荣, 杨舸, 张斐, 等.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流动人口变动
的九大趋势[J].人口研究,2008,32(6):30~43.
[9] 马忠东, 王建平. 区域竞争下流动人口的规模及分布[J].人口研
究,2010,34(3):3~16.
[10] 蔡建明, 王国霞, 杨振山. 中国人口迁移趋势及空间格局演变
[J].人口研究,2007,31(5):9~19.
[11] Kam Wing Chan. Recent migration in China:patterns, trends
and policies[J].Asian Perspective,2001,25(4):127-155
[12] 刘盛和, 邓羽, 胡章. 中国流动人口地域类型的划分方法及
空间分布特征[J].地理学报,2010,65(10):1187~1197.
[13] 王桂新,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人口迁移发展的几个特征[J].人口
与经济,2004,(4):1~9.
[14] 鲍常勇. 我国286 个地级及以上城市流动人口分布特征分析
[J].人口研究,2007,31(6):67~75.
[15] 段成荣, 杨舸. 我国流动人口的流入地分布变动趋势研究[J].
人口研究,2009,33(6):1~12.
[16] 国家人口和计划生育委员会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司. 中国流动
人口发展报告2010[M].北京:中国人口出版社,2010
[17] 王桂新. 中国经济体制改革以来省际人口迁移区域模式及其
变化[J].人口与经济,2000(, 3):8~22.
[18] 李薇. 我国人口省际迁移空间模式分析[J].人口研究,2008,
32(4):86~96.
[19] 丁金宏, 刘振宇, 程丹明, 等. 中国人口迁移的区域差异与流场
特征[J].地理学报,2005,60(1):106~114.
[20] 国务院人口普查办公室,国家统计局人口统计司. 2000 年人
口普查分县资料[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3.
280
3期王国霞等: 20世纪末中国迁移人口空间分布格局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Population Migration in China in the 1990s’ WANG Guo-xia, QIN Zhi-qin, CHENG Li-lin
(Economy and Business Management College, Shanxi University, Taiyuan, Shanxi 030006, China)
Abstract: China is being at the stage of rapid urbanization. Based on the fifth census data,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migration structure of China in different administrative and scale cities in the 1990s. The result shows that
it is the prefecture cities that plays important role in the Chinese population migration in the 1990s, in which
the big cities, especially the mega-cities, take a more significant position. It is also found that there are differences
in the migration scale between county-level cities. The average migration scale of
county-level city in
East China is more than in West and Middle China. For the prefecture and above level cities is more important
in the process of China′s urbanization at present and in the future, this article further examines the patial distribution
pattern of inner-provincial and inter-provincial migration. It is showed that there are three ladder-like
levels for prefecture cities in the spatial distribution pattern of inter-provincial migration: the first level includes
the Zhujiang River Delta agglomeration, Changjiang River Delta city group, west bank cities, Beijing-
Tianjin-Henan city agglomeration, the core cities of Liaodong Peninsula and a few of provincial capitals
in middle-west area. The second level includes most of provincial capitals in middle-west area: Shandong Peninsula
urban agglomeration and other eastern cities which are close to Beijing-Tianjin-Henan area, Changjiang
River and Zhujiang River. The third level includes other provincial cities of middle west area and other cities
which are far away from the core cities of three metropolises in the eastern area. Besides, the circle structure is
obvious in the southeast coastal area, while the peak structure is more evident in the mid-west area. With regard
to the spatial distribution pattern of inner-provincial migration, it shows that there are great similarities
among prefecture-level in population spatial distribution pattern. The first gathering cities are each provincial
capital cities. The ESDA technology is used to study the spatial distribution features of migration in cities in
China. The result shows strong concentration for spatial distribution. The Zhujiang River Delta agglomeration,
Changjiang River Delta city group are the main gather cities in both of inner and inter provincial migration.
Furthermore, the migration gathering city range in Zhujiang River Delta area is larger than the Changjiang River
Delta. On the contrary, the cities with small migration scales are located in agricultural provinces such as Anhui,
Henan, and Sichuan, etc .
Key words: population migration; spatial distribution; prefecture-level city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