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代史上的三次大股灾

中国近代史上的三次大股灾

股市在今天已成为很多人投资理财的一个重要所在。其实早在100多年前,中国就已经出现了股市,而且在短短几十年间就发生了三次大股灾。

胡雪岩垮台引起股市下跌

1850年代,中国已经出现了股市,最早是一些在华的外国人从事外企的股票投机,后来一些中方买办看到有利可图,也加入进来。洋务运动兴起后,很多近代意义的中国企业开始出现,为了融资的需要,这些企业也开始发行股票,进入股票市场。经过20多年的培育,中国股市迎来了一个黄金时期,从1870年代开始,上海股市开始疯涨。许多商人和投机者大肆追捧新上市的中方企业股票。因为在他们眼中,这些企业多半是官督商办,有着很强的官方背景,经营上也少有竞争对手。在投机者的追捧下,这些企业的股票开始疯涨,当时轮船招商局的股票一开始一股只有几十两,短短几个月便上涨到近300两,而开平矿务局的股票也在短时间内从不足十两涨到百余两。 受股市疯涨的刺激,不仅普通投机者开始大量涌入,一些钱庄也不甘人后,开始将钱庄资金投入股市。钱庄逐渐成为股市中的主力军,其用于拉升股价的资金几乎全为钱庄的流通资金,而在这些资金大量进入股市后,由流通资金变成企业的生产资金,也就意味着市场流通货币开始减少,这离股灾的爆发就不远了。而这次股灾的诱因与当时鼎鼎大名的红顶商人胡雪岩的垮台密切相关。

胡雪岩在短短几十年间,依靠灵活的手腕在官场和商场长袖善舞,很快建立起自己的商业帝国。他所掌握的阜康钱庄营业区域遍布大江南北。在这次股市繁荣之中,阜康将掌握的大量流通资金投入股市。正当阜康大肆牟利时,作为阜康的老板胡雪岩突然垮台,这使得阜康发生挤兑风潮,由于无力应对,阜康只得宣布倒闭。阜康的倒闭令早就岌岌可危的股市终于崩盘,股价一泻千里。开平矿务局的股票1883年5月还是每股210两以上,并且很难买到,到了8月,其股价已跌至120两,而有人则"愿意以115两或更低的价格随意出让"。到了10月,开平股票每股只值70两,到1884年

则跌落到29两。轮船招商局的股票也从1882年9月的253两跌至1884年的34两。与1882年9月的股价相比,这两种股票平均下跌了87%。其余公司的股票亦莫不如是,从高价位跌到"简直一文不值。"这场股灾是中国股市第一次大灾难,股灾之后,投机者的信心10年都没有恢复。

炒作橡胶股票中国投机者哭

第一次股灾过去20多年后,中国股市开始恢复。随着中国经济逐渐进入世界经济,中国股市受世界股市的影响也开始加深。这一次的股市风雨是从橡胶开始的。作为一种重要的工业资源,特别是战备资源,橡胶在西方各国的军备竞赛中具有重要地位,一战前夕,特别是从1908年开始,国际橡胶价格开始疯涨,与此相应,国际股市上橡胶公司的股票也跟着疯狂上涨。

国际股市的情况,中国投机者看在眼里,喜上心头,纷纷拿出资金追捧这些橡胶公司的股票。"买橡胶股票了吗?"在当时成为中国投机者的口头禅。看到中国投机者如此热衷购买橡胶股票,国际投机商纷纷表??在上海成立橡胶公司,当然这些公司表面上的所在地在国外,其实都是些空头公司,投机商目的就是迎合中国投机者的心理,用这些公司上中国股市来套钱。对于中国投机者而言,由于信息有限,对于这些公司的内幕,中国投机者都不明就里,一看到是橡胶公司,便一概追捧,造成这些空头橡胶公司的股票直线飘红。当然,外国投机者赚了个盆满钵盈。股市变化无常,橡胶股票在疯涨两年之后,终于由盛转衰。1910年,伦敦交易所的橡胶股票下跌不止,由此连累中国股市的橡胶股票也跟着一落千丈。而早在伦敦橡胶股票下跌之前,知晓消息的国际投机商便预先将中国股市上的橡胶股票抛空,因此,当中国橡胶股票狂跌之时,便只剩下中国投机者承受苦果。在这次股灾中,中国投机者欲哭无泪,很多人走上绝路。

证券起风潮,中国股市再遭灾

随着中国股票市场的发展,成立证券或者实物交易所成为时代的需求,但随着这

些交易所的成立乃至畸形发展,又使得中国股市遭遇第三次危机。

早在清末新政时,立宪派为解决财政危机,曾提出设立证券交易所,但清政府没有采纳。辛亥革命后,孙中山为筹备二次革命的资金,曾联合上海滩大亨虞洽卿等人要求北洋政府成立证券交易所,但由于政治等诸方面的原因也未果。1916年,北洋政府遭遇"京钞"信用危机,为解决危机,北洋政府终于同意在北京设立中国首家证券交易所。不久,上海也成立了证券交易所,中国证券市场迎来交易所时代。作为一个新鲜事物,交易所从设立之初,便受人关注,而且获利巨大,上海证券交易所在设立半年内,便获利20多万银元。受利益的刺激,中国交易所的数量急剧增加。在上海证券交易所设立不久,上海便出现了70多家交易所,到了年底竟然增至140多家。

在投机者看来,交易所是一个香饽饽,所以只要交易所一设立,不仅交易所交易的证券价格马上上扬,而且交易所本身的股价也直线上升。可以说,当时交易所开一家便火一家,投机的人们见到交易所股票便追捧,根本不考虑交易所本身的交易产品及其品质,交易所股票成为全国从巨富到小市民都风靡追捧的对象。

到1921年,中国的交易所数量高达200多家,竟然位居世界第一。也就在这一年,严重违背中国经济发展实际的交易所投机神话破灭,很多交易所在设置之后,根本无法进行交易,交易所无活可干,市场终于给予投机者以严酷惩罚。交易所股价一泻千里,交易所纷纷倒闭。200多家交易所经历风暴存活下来的只有区区6家,而信托公司也仅剩2家。当然连带着的便是投机者纷纷破产,跳楼自杀成为当时惨痛的场景。由此,中国股市又进入一个长达10余年的惨淡境地。

揭密1910年上海橡胶股灾阴谋 清政府果真破产

中外合谋制造的一夜暴富神话,使远东金融中心上海首尝投机的巨大机会与风险。 一夜暴富神话

1886年德国人卡尔·本茨先生发明了第一辆汽车之后,轮子开始代替人类的双腿奔跑,种橡胶树割生胶生产轮胎随之成为那个时代里众人瞩目的高科技产业。世界对

橡胶的需求急速扩大,1908年,英国橡胶进口值为84万英镑,1909年便增加至141万英镑。伦敦市场,1908年每磅售价2先令,至1909年底涨至10先令,1910年春更是达到12先令。在世界金融中心伦敦,人们对橡胶股票的炒作日渐升温。

东南亚是橡胶的理想种植地,由于离中国近,又有大量华人华侨分布其间,因此,欧洲人在东南亚的橡胶园喜欢把总部设在远东最大的金融中心上海,以便融资。这些公司鱼龙混杂,有的已在当地购买了橡胶园,只需等待出胶甚至已经开始出胶;有的刚刚购买土地,树苗还没种下去;也有的根本没去过东南亚,只是在地图上找了几个名字,就开始在上海招股。他们一般都是先取得驻上海的外国银行的支持,然后在报纸上大做广告,极力宣传公司的美好前景,并声称它的股票可以在外国银行按票面价值押借现款,从而不仅赢得上海华商的信任,连在上海的洋人、洋行也大量卷了进来。 洋人不停地把伦敦的市场行情传播到上海:一家公司发行100万英镑的股票,结果半小时即告售罄;一种面值10元的股票,最高时涨到180元;另一种面值100元的股票,最高时涨到700元。这类行情极大地刺激了上海投资者的信心,从而推动上海橡胶股票的疯涨。宣统元年12月1日,兰格志公司的股票为920两,到次年2月19日便上涨至1675两,另一家橡胶公司地磅公司的股票宣统元年1月10日是25两,一个半月后即涨到50两,不少人实现了一夜暴富的神话。

在如此利好的刺激下,有些人甚至还没弄清橡胶为何物,就已投身这场股票大潮。当然,这场大潮中的弄潮儿,要数上海的银钱业---钱庄与票号。而其中的佼佼者,当属正元钱庄陈逸卿、兆康钱庄戴嘉宝、谦余钱庄陆达生。他们都自诩消息灵通,对伦敦的市场行情先知先觉,前前后后发出庄票600万两,以收购股票。所谓庄票,是由钱庄签发的载有一定金额并由其负责兑现的一种票据,分即期和远期两种,即期庄票见票即付,远期庄票到期付现。

华商在这轮交易中,投入上海市场的资金在2600万至3000万两之间,投入伦敦市场的资金约1400万两左右,两地加起来达4000万两之巨。在疯狂的炒作中,上海

的资金几乎完全被冻结,其他行业已经很难得到资金,这个远东最大的金融中心已无金可融。

伦敦市场的冲击波

1910年6月,伦敦市场行情暴跌。消息传来,橡胶股票行情一路狂泄。原值1675两的兰格志股票跌到105两。而洋人、洋行得消息之先,率先出手,囤积大量股票的华商成为买单者。陈逸卿损失200余万两,戴嘉宝损失180余两,陆达生损失120余万两。7月21日,正元、谦余钱庄率先倒闭,22日,兆康、森源钱庄关门,23日,元丰继之;24日,会大等三庄又继之。

捆绑炒股的八家钱庄也相继关门歇业,引起全市银钱业的极大恐慌。八家钱庄倒闭后,所欠上海外国银行庄票139余万两无法归还,外国银行便扬言要立即收回拆借给上海银钱业的款项。《国风报》报道:"钱庄里的华商资本完全枯竭,各银钱业之间也完全无法通融",上海金融业面临崩盘的危险。

清政府举止失措

每年9月,朝廷要支付庚子赔款,按例上海道应承担190万两,这笔款子平时由上海道经手存放于资本雄厚而信誉卓著的源丰润、义善源钱庄。但1910年的9月,离正元等钱庄倒闭尚不足两月,市面银根吃紧,而上海官库又将官银拿去救市,早已"库空如洗",无法调剂,因此上海道蔡乃煌上奏朝廷,请求从大清银行拨银200万两垫付。 由于蔡乃煌在前述贷款过程中"稍分利润",中央的资政院、度支部等处官员们出于各种理由开始谴责蔡。度支部左侍郎陈邦瑞乘机挑动江苏巡抚程德全参劾蔡乃煌。朝廷颁旨,斥责蔡乃煌接管道库以来"屡以周转不灵,请部接济",这次又"以市面恐慌为恫吓,以还期迫促为要求",实则是"罔利营私","不顾大局",将其革职,并勒令两个月以内"将经手款项缴清"。

蔡乃煌接到朝廷的革职令,又羞又愤,向源丰润等钱庄火速追还官款。10月7日,外国银行突然宣布拒收21家上海钱庄的庄票,8日,源丰润应声而倒,亏欠公私款项

达2000余万两,它在北京、天津等地的17家分号也同时歇业。

《东方杂志》报道:源丰润天津分号歇业,天津总商会不得不帮助各商家向大清、交通、志成和直隶四家银行借银100万两以稳定人心。

义善源是上海银钱业的另一支柱,它的大股东是李瀚章的儿子李经楚。李经楚任交通银行第一任总理时,帮理是袁世凯的亲信梁士诒。1910年底,盛宣怀就任邮传部尚书,为了夺回被袁世凯抢去的权、利并打击梁士诒的势力,秘查梁士诒在交通银行经手的帐目。

当源丰润倒闭时,李经楚曾向交通银行借款287万余两,帮助义善源渡过了危机。听说盛宣怀查帐,李赶紧将交通银行借款归还,导致义善源上海总号仅剩现银7000两。命悬一线的义善源试图用手中所持有的上海各企业的股票向上海道借银10万两,却为新任道台刘燕冀一口拒绝。1911年3月下旬,义善源计无可出,只得宣布倒闭。 这次金融风潮真正暴露的是清朝末年古老的管理体制已不能适应近代经济的发展。在投机狂潮中,政府没有对疯狂的投机采取一点措施,股票暴跌后,先期倒闭的正元等钱庄还只是中等规模,虽然对上海市面造成冲击,但冲击力毕竟有限,如果此时能妥为筹划,风波仍在可控制的范围之内。

一方面外国银行釜底抽薪,另一方面朝中大员不懂现代经济的管理,为了权力的倾轧,竟置经济发展的大局于不顾,而蔡乃煌为了个人泄愤,竟存心逼倒源丰润以还朝廷颜色,盛宣怀更是为了与梁士诒争权而间接逼倒义善源,使钱庄倒闭之风几乎无法遏止,最后共倒闭钱庄48家,超过了上海钱庄总数之半。

当时的《时报》评论说:"此时财界扰乱已达其极,一般社会咸被其灾,于是全国乃宣告破产矣。"

义善源破产后7个月,辛亥革命爆发,清政府果真破产了。

(据《先锋国家历史》)

中国近代史上的三次大股灾

股市在今天已成为很多人投资理财的一个重要所在。其实早在100多年前,中国就已经出现了股市,而且在短短几十年间就发生了三次大股灾。

胡雪岩垮台引起股市下跌

1850年代,中国已经出现了股市,最早是一些在华的外国人从事外企的股票投机,后来一些中方买办看到有利可图,也加入进来。洋务运动兴起后,很多近代意义的中国企业开始出现,为了融资的需要,这些企业也开始发行股票,进入股票市场。经过20多年的培育,中国股市迎来了一个黄金时期,从1870年代开始,上海股市开始疯涨。许多商人和投机者大肆追捧新上市的中方企业股票。因为在他们眼中,这些企业多半是官督商办,有着很强的官方背景,经营上也少有竞争对手。在投机者的追捧下,这些企业的股票开始疯涨,当时轮船招商局的股票一开始一股只有几十两,短短几个月便上涨到近300两,而开平矿务局的股票也在短时间内从不足十两涨到百余两。 受股市疯涨的刺激,不仅普通投机者开始大量涌入,一些钱庄也不甘人后,开始将钱庄资金投入股市。钱庄逐渐成为股市中的主力军,其用于拉升股价的资金几乎全为钱庄的流通资金,而在这些资金大量进入股市后,由流通资金变成企业的生产资金,也就意味着市场流通货币开始减少,这离股灾的爆发就不远了。而这次股灾的诱因与当时鼎鼎大名的红顶商人胡雪岩的垮台密切相关。

胡雪岩在短短几十年间,依靠灵活的手腕在官场和商场长袖善舞,很快建立起自己的商业帝国。他所掌握的阜康钱庄营业区域遍布大江南北。在这次股市繁荣之中,阜康将掌握的大量流通资金投入股市。正当阜康大肆牟利时,作为阜康的老板胡雪岩突然垮台,这使得阜康发生挤兑风潮,由于无力应对,阜康只得宣布倒闭。阜康的倒闭令早就岌岌可危的股市终于崩盘,股价一泻千里。开平矿务局的股票1883年5月还是每股210两以上,并且很难买到,到了8月,其股价已跌至120两,而有人则"愿意以115两或更低的价格随意出让"。到了10月,开平股票每股只值70两,到1884年

则跌落到29两。轮船招商局的股票也从1882年9月的253两跌至1884年的34两。与1882年9月的股价相比,这两种股票平均下跌了87%。其余公司的股票亦莫不如是,从高价位跌到"简直一文不值。"这场股灾是中国股市第一次大灾难,股灾之后,投机者的信心10年都没有恢复。

炒作橡胶股票中国投机者哭

第一次股灾过去20多年后,中国股市开始恢复。随着中国经济逐渐进入世界经济,中国股市受世界股市的影响也开始加深。这一次的股市风雨是从橡胶开始的。作为一种重要的工业资源,特别是战备资源,橡胶在西方各国的军备竞赛中具有重要地位,一战前夕,特别是从1908年开始,国际橡胶价格开始疯涨,与此相应,国际股市上橡胶公司的股票也跟着疯狂上涨。

国际股市的情况,中国投机者看在眼里,喜上心头,纷纷拿出资金追捧这些橡胶公司的股票。"买橡胶股票了吗?"在当时成为中国投机者的口头禅。看到中国投机者如此热衷购买橡胶股票,国际投机商纷纷表??在上海成立橡胶公司,当然这些公司表面上的所在地在国外,其实都是些空头公司,投机商目的就是迎合中国投机者的心理,用这些公司上中国股市来套钱。对于中国投机者而言,由于信息有限,对于这些公司的内幕,中国投机者都不明就里,一看到是橡胶公司,便一概追捧,造成这些空头橡胶公司的股票直线飘红。当然,外国投机者赚了个盆满钵盈。股市变化无常,橡胶股票在疯涨两年之后,终于由盛转衰。1910年,伦敦交易所的橡胶股票下跌不止,由此连累中国股市的橡胶股票也跟着一落千丈。而早在伦敦橡胶股票下跌之前,知晓消息的国际投机商便预先将中国股市上的橡胶股票抛空,因此,当中国橡胶股票狂跌之时,便只剩下中国投机者承受苦果。在这次股灾中,中国投机者欲哭无泪,很多人走上绝路。

证券起风潮,中国股市再遭灾

随着中国股票市场的发展,成立证券或者实物交易所成为时代的需求,但随着这

些交易所的成立乃至畸形发展,又使得中国股市遭遇第三次危机。

早在清末新政时,立宪派为解决财政危机,曾提出设立证券交易所,但清政府没有采纳。辛亥革命后,孙中山为筹备二次革命的资金,曾联合上海滩大亨虞洽卿等人要求北洋政府成立证券交易所,但由于政治等诸方面的原因也未果。1916年,北洋政府遭遇"京钞"信用危机,为解决危机,北洋政府终于同意在北京设立中国首家证券交易所。不久,上海也成立了证券交易所,中国证券市场迎来交易所时代。作为一个新鲜事物,交易所从设立之初,便受人关注,而且获利巨大,上海证券交易所在设立半年内,便获利20多万银元。受利益的刺激,中国交易所的数量急剧增加。在上海证券交易所设立不久,上海便出现了70多家交易所,到了年底竟然增至140多家。

在投机者看来,交易所是一个香饽饽,所以只要交易所一设立,不仅交易所交易的证券价格马上上扬,而且交易所本身的股价也直线上升。可以说,当时交易所开一家便火一家,投机的人们见到交易所股票便追捧,根本不考虑交易所本身的交易产品及其品质,交易所股票成为全国从巨富到小市民都风靡追捧的对象。

到1921年,中国的交易所数量高达200多家,竟然位居世界第一。也就在这一年,严重违背中国经济发展实际的交易所投机神话破灭,很多交易所在设置之后,根本无法进行交易,交易所无活可干,市场终于给予投机者以严酷惩罚。交易所股价一泻千里,交易所纷纷倒闭。200多家交易所经历风暴存活下来的只有区区6家,而信托公司也仅剩2家。当然连带着的便是投机者纷纷破产,跳楼自杀成为当时惨痛的场景。由此,中国股市又进入一个长达10余年的惨淡境地。

揭密1910年上海橡胶股灾阴谋 清政府果真破产

中外合谋制造的一夜暴富神话,使远东金融中心上海首尝投机的巨大机会与风险。 一夜暴富神话

1886年德国人卡尔·本茨先生发明了第一辆汽车之后,轮子开始代替人类的双腿奔跑,种橡胶树割生胶生产轮胎随之成为那个时代里众人瞩目的高科技产业。世界对

橡胶的需求急速扩大,1908年,英国橡胶进口值为84万英镑,1909年便增加至141万英镑。伦敦市场,1908年每磅售价2先令,至1909年底涨至10先令,1910年春更是达到12先令。在世界金融中心伦敦,人们对橡胶股票的炒作日渐升温。

东南亚是橡胶的理想种植地,由于离中国近,又有大量华人华侨分布其间,因此,欧洲人在东南亚的橡胶园喜欢把总部设在远东最大的金融中心上海,以便融资。这些公司鱼龙混杂,有的已在当地购买了橡胶园,只需等待出胶甚至已经开始出胶;有的刚刚购买土地,树苗还没种下去;也有的根本没去过东南亚,只是在地图上找了几个名字,就开始在上海招股。他们一般都是先取得驻上海的外国银行的支持,然后在报纸上大做广告,极力宣传公司的美好前景,并声称它的股票可以在外国银行按票面价值押借现款,从而不仅赢得上海华商的信任,连在上海的洋人、洋行也大量卷了进来。 洋人不停地把伦敦的市场行情传播到上海:一家公司发行100万英镑的股票,结果半小时即告售罄;一种面值10元的股票,最高时涨到180元;另一种面值100元的股票,最高时涨到700元。这类行情极大地刺激了上海投资者的信心,从而推动上海橡胶股票的疯涨。宣统元年12月1日,兰格志公司的股票为920两,到次年2月19日便上涨至1675两,另一家橡胶公司地磅公司的股票宣统元年1月10日是25两,一个半月后即涨到50两,不少人实现了一夜暴富的神话。

在如此利好的刺激下,有些人甚至还没弄清橡胶为何物,就已投身这场股票大潮。当然,这场大潮中的弄潮儿,要数上海的银钱业---钱庄与票号。而其中的佼佼者,当属正元钱庄陈逸卿、兆康钱庄戴嘉宝、谦余钱庄陆达生。他们都自诩消息灵通,对伦敦的市场行情先知先觉,前前后后发出庄票600万两,以收购股票。所谓庄票,是由钱庄签发的载有一定金额并由其负责兑现的一种票据,分即期和远期两种,即期庄票见票即付,远期庄票到期付现。

华商在这轮交易中,投入上海市场的资金在2600万至3000万两之间,投入伦敦市场的资金约1400万两左右,两地加起来达4000万两之巨。在疯狂的炒作中,上海

的资金几乎完全被冻结,其他行业已经很难得到资金,这个远东最大的金融中心已无金可融。

伦敦市场的冲击波

1910年6月,伦敦市场行情暴跌。消息传来,橡胶股票行情一路狂泄。原值1675两的兰格志股票跌到105两。而洋人、洋行得消息之先,率先出手,囤积大量股票的华商成为买单者。陈逸卿损失200余万两,戴嘉宝损失180余两,陆达生损失120余万两。7月21日,正元、谦余钱庄率先倒闭,22日,兆康、森源钱庄关门,23日,元丰继之;24日,会大等三庄又继之。

捆绑炒股的八家钱庄也相继关门歇业,引起全市银钱业的极大恐慌。八家钱庄倒闭后,所欠上海外国银行庄票139余万两无法归还,外国银行便扬言要立即收回拆借给上海银钱业的款项。《国风报》报道:"钱庄里的华商资本完全枯竭,各银钱业之间也完全无法通融",上海金融业面临崩盘的危险。

清政府举止失措

每年9月,朝廷要支付庚子赔款,按例上海道应承担190万两,这笔款子平时由上海道经手存放于资本雄厚而信誉卓著的源丰润、义善源钱庄。但1910年的9月,离正元等钱庄倒闭尚不足两月,市面银根吃紧,而上海官库又将官银拿去救市,早已"库空如洗",无法调剂,因此上海道蔡乃煌上奏朝廷,请求从大清银行拨银200万两垫付。 由于蔡乃煌在前述贷款过程中"稍分利润",中央的资政院、度支部等处官员们出于各种理由开始谴责蔡。度支部左侍郎陈邦瑞乘机挑动江苏巡抚程德全参劾蔡乃煌。朝廷颁旨,斥责蔡乃煌接管道库以来"屡以周转不灵,请部接济",这次又"以市面恐慌为恫吓,以还期迫促为要求",实则是"罔利营私","不顾大局",将其革职,并勒令两个月以内"将经手款项缴清"。

蔡乃煌接到朝廷的革职令,又羞又愤,向源丰润等钱庄火速追还官款。10月7日,外国银行突然宣布拒收21家上海钱庄的庄票,8日,源丰润应声而倒,亏欠公私款项

达2000余万两,它在北京、天津等地的17家分号也同时歇业。

《东方杂志》报道:源丰润天津分号歇业,天津总商会不得不帮助各商家向大清、交通、志成和直隶四家银行借银100万两以稳定人心。

义善源是上海银钱业的另一支柱,它的大股东是李瀚章的儿子李经楚。李经楚任交通银行第一任总理时,帮理是袁世凯的亲信梁士诒。1910年底,盛宣怀就任邮传部尚书,为了夺回被袁世凯抢去的权、利并打击梁士诒的势力,秘查梁士诒在交通银行经手的帐目。

当源丰润倒闭时,李经楚曾向交通银行借款287万余两,帮助义善源渡过了危机。听说盛宣怀查帐,李赶紧将交通银行借款归还,导致义善源上海总号仅剩现银7000两。命悬一线的义善源试图用手中所持有的上海各企业的股票向上海道借银10万两,却为新任道台刘燕冀一口拒绝。1911年3月下旬,义善源计无可出,只得宣布倒闭。 这次金融风潮真正暴露的是清朝末年古老的管理体制已不能适应近代经济的发展。在投机狂潮中,政府没有对疯狂的投机采取一点措施,股票暴跌后,先期倒闭的正元等钱庄还只是中等规模,虽然对上海市面造成冲击,但冲击力毕竟有限,如果此时能妥为筹划,风波仍在可控制的范围之内。

一方面外国银行釜底抽薪,另一方面朝中大员不懂现代经济的管理,为了权力的倾轧,竟置经济发展的大局于不顾,而蔡乃煌为了个人泄愤,竟存心逼倒源丰润以还朝廷颜色,盛宣怀更是为了与梁士诒争权而间接逼倒义善源,使钱庄倒闭之风几乎无法遏止,最后共倒闭钱庄48家,超过了上海钱庄总数之半。

当时的《时报》评论说:"此时财界扰乱已达其极,一般社会咸被其灾,于是全国乃宣告破产矣。"

义善源破产后7个月,辛亥革命爆发,清政府果真破产了。

(据《先锋国家历史》)


相关文章

  • 用什么手段抵御股市风险?
  • 用什么手段抵御股市风险?(2011-08-15 09:40:37) 由此进入→ 可能对某些新人,新进股市的投资者而言,近半个月来的大盘下跌,特别是美欧股市一片暴跌的情况下,会感到惊慌失措.但,对一个股龄超过十年的投资者而言,便会知道,前一段 ...查看


  • 对这次股灾的反思
  • (2015-07-08 18:58:23) 转载▼ 标签: 杂谈 股灾 疯牛 中国股市 金融危机 分类: 投资的逻辑 当下,我们应该相信政府的能力,一定会救市成功,从而避免金融危机.不过,我们必须反思的是,这次疯牛是怎么造成的?之前政府倡导 ...查看


  • 我们应该从股灾中汲取哪些教训?
  • 我们应该从股灾中汲取哪些教训? 老徐时评     2015-06-30 当下的中国,如果社会上发生大规模群体踩踏事件造成生命财产损失,肯定会有不少官员的乌纱帽不见了.而最近中国A股市场发生的踩踏悲剧,连续暴跌导致股灾,造成数亿股民数万亿资产 ...查看


  • 中国股市的崩盘危机
  •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Ve pi 卷首语 i ot w n国股市的崩盘危机 6 9日,中国股市 出现 " 月l 黑色星期 四" ,不仅将6 l 日的反 弹成果全部吞 噬 ,且 沪深两市 有近 ...查看


  • 朝乾夕惕:2015大转折
  • 即将结束的2015年必将载入史册.这是中国经济距离崩溃只差半天的一年.是前苏东集团崩溃事件在中国只差半天就重演成功的一年.是建国以来从未有过的一次最重大经济危机的一年,是仅仅两个月就欠下巨债,后面N年不得不还的一年.是转折之年. 一年伊始, ...查看


  • 刘姝威:放任宝能收购万科 影响将超过股灾|刘姝威|万科|宝能
  • 本文来源:刘姝威 新浪博客 历史罕见的股灾刚刚过去,中国股市正处于恢复阶段,提高上市公司的整体盈利能力,是中国股市恢复元气的主要动力.我们应该尽一切努力,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让上市公司的创业者和管理层全身心地投入到上市公司的经营管理和提高盈 ...查看


  • 王德培:半真半假的股灾(15.7.18)
  • 股市的这一轮股灾是不是真的? 为什么说这句话?因为直到今天,国家.中央没有说是股灾,依然在说牛市基本面.牛市的基调依然是存在的,尽管我们一下子损失了20多万亿市值,损失500万元以上有3万人,但是国家没有这么承诺过,他认为还是牛市的基调没有 ...查看


  • 中国股指期货对现货市场联动效应的实证研究
  • 摘要:股指期货的推出对现货市场波动性的影响一直以来备受学术界的关注.目前的研究表明,长期内股指期货对现货市场波动性影响不明显,短期内有助推作用.本文基于中金所推出的沪深300指数仿真期货对沪深300指数的影响进行了分析,发现股指期货的推出对 ...查看


  • [转载]教你炒股票预备课1:中国证券历史和美国证券历史对比1
  • 原文地址:教你炒股票预备课1:中国证券历史和美国证券历史对比1作者:缠小鱼 教你炒股票预备课1:中国证券历史和美国证券历史对比1 美国股市200年(1811年--2011年) 本文主要内容: 第一部分:道指运行图 第二部分:美国历史上大的股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