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城各县市名称的由来和历史故事

东昌府区

聊城也称“凤凰城”,因为聊城古城池位置和布局状若凤凰,故素有“凤凰城”之称。 对此,还有一个传说:传说,聊城一带原是一片梧桐林,住着一对凤凰,统率着林中百鸟,过着幸福的生活。有一年发大水,东海一条恶龙来到此地,驱走了凤凰,使这一带变成了一片汪洋,人们叫它东州湖。地方官见湖波荡漾,周围林茂花繁、景色优美,便想在湖边建城,但工匠们感到工程艰难,均不敢承担。这时,来了两个人,一个叫王东,一个叫王昌,他们自告奋勇,愿意承建。原来这两人就是被恶龙赶走的那对凤凰所生的儿子。王东、王昌建城,凤凰率百鸟送来木石用料,不长时间,一座雄伟的湖城建成了。人们为了纪念凤凰在建城中的功绩,便将该城起名为凤凰城。后来,东海恶龙又兴风作浪,企图摧毁新城。此时,王东、王昌即力战恶龙。恶龙逃往东海,扒出一条水道,引海水来灌城。为救凤凰城的百姓,王东、王昌兄弟二人钻入水下,用身子堵住了水道。人们为感谢两兄弟献身保城救众的高尚品德,便将凤凰城又改名叫东昌。

精彩内容,尽在百度攻略:https://gl.baidu.com

临清市

按禹贡古属兖州,商周时为 “王畿之地”,属卫,战国时属赵,秦时属巨鹿郡。汉高祖12年(前195年)改巨鹿郡为魏郡,本域设清渊县,属魏郡,后属冀州阳平郡。晋咸宁中改为清泉县。后赵建平元年(330年)改清泉为临清县,属司州建兴郡,临清之名由此始。 北齐改为清泉。隋开皇六年(586年)复置临清,属清河郡。开皇十六年(596年)析临清县西部置沙邱县,大业二年(606年)省沙邱县入临清县。唐武德四年(621年)析临清复置沙邱,唐贞观元年(607年)复省沙邱入临清。唐大历七年(772年)析临清南部置永济县。按:有唐一代,临清、沙邱初隶毛州,后又隶瀛州、贝州。五代时先后属大名府、兴唐府、广晋府、大名府。宋熙宁5年(1072年)废永济复归临清。明弘治二年(1489年)临清升为州,辖馆陶、邱县。清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升临清为直隶州,属山东省,辖武城、夏津、邱县。民国元年(1912年)临清降为县。民国三年(1914年)改属东临道。民国十五年(1926年)隶属德临道。民国十七年(1928年)废道制,直属山东省政府。民国二十五年(1936年)为山东省第四专员公署。建国后,1949-1951年为县属河北邯郸专署。1952年属山东德州专署。1952年以后至今属聊城。1983年10月辙县改市。

历史上,临清县治所几经迁徙,西汉清渊县城在“临清故城”(今河北临西县仓上村)西南,即今河北省馆陶县北18公里处的清阳城村。北魏迁至今冠县东北20公里处的清水镇。临清县(州、市)城:北魏临清故城在今河北临西县仓上村,隋唐五代宋县城仍驻仓上,金天会五年(1127年)县治由仓上迁至曹仁镇(今青年办事处旧县村),至元代。明洪武二年(1369年)县治由曹仁镇迁至中州纸马巷。明景泰元年(1450年)砖城修好后,县署迁入砖城内。明嘉靖二十一年(1542年)跨汉卫二水建土城,延袤20余里与砖城相连,从此,临清城再无迁徙。精彩内容,尽在百度攻略:https://gl.baidu.com

此外,临清市境内,在历史上还有厝县、信乡县、贝丘县、清河国(郡、县)、甘陵县、清阳县、清平县、卫东县、永智县等建置。 临清市是山东省历史文化名城,有着悠久的的

历史和深厚的文化 底蕴。稽诸史料:它上溯商周是“王畿 之地”,在战国是重要的齐赵边城,西汉建县制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元明清时期依运河而兴成为当时名闻遐迩的四大运河名城之一,铸就了数百年的繁华与富庶。作为“千年古县”,临清的地名文化特征可以一言以蔽之为——“源远流长、丰富多彩”,它寓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商业为一体,多方融汇,众体杂揉 ,形成了特色鲜明的区域地名文化。传统古地名见证了一方百姓生存发展的历程,是宝贵的民族文化遗产。“千年古县”申报评审工作是由联合国地名专家组中国分部、中国地名标准化委员会、中国地名学会联合发起的中国地名文化遗产保护工程重要活动内容之一。“千年古县”是指距今千年以上,且一直沿用至今的建制县及以上古政区(含治所)名称。获“千年古县”称号的地名将被作为民族文化遗产进行保护。

临清历史悠久,早在西汉初年即以清渊之名设县制。后赵建平元年(公元330年),因依傍清河(卫河古称)而更名为临清县,临清之名由此而始,沿用至今。“临清”之名沿用历史长达1676年。精彩内容,尽在百度攻略:https://gl.baidu.com

高唐县

春秋齐邑,《左传襄公十九年》齐夙沙卫奔高唐以叛,《史记田敬仲世家》“齐威王曰,吾臣有盼子者,使守高唐,则赵人不收东渔于河,”汉于其地置县,晋废,故城在今山东禹城县西南,后改置于汉灵县界。精彩内容,尽在百度攻略:https://gl.baidu.com

汉灵县地,后魏分置高唐县,唐改曰崇武,寻复故,王代梁改曰鱼丘,后唐复故,晋又改曰齐城,汉初复故,元置高唐州治此,明初省县入州,属山东东昌府,清因之,民国改州为县,属山东东临道。高唐,因境内古有唐山,属沼泽中高地而得名.据旧志记载,上古为爽鸠氏之墟,爽鸠氏是上古五帝之一少昊氏的刑官;春秋为邑,西汉置县,元,明,清三代设州,迄今已有四千余年的历史,属中华民族黄河文化发祥地之一.高唐县这个"千年古县",具有古老的地名词语文化,土地资源得天独厚,历史文化积淀深厚,旅游资源丰富,历史上高唐就"居中原冲衢",有官马大道"南通吴会,北拱神州",地理位置十分重要.有文字记载的历史2800多年,志记"桑蚕之富为山东名郡","货以木棉甲于天下",素有"金高唐"之称. 高唐县历史悠久,地灵人杰,文人荟萃,书画艺术源远流长,文物古迹遍布全境,发生过许多重大的历史事件,知名人物众多,从而造就了高唐县深厚的历史文化. 民国初年撤州复县。悠久的历史孕育了灿烂的文化。高唐有众多的人文景观和历史遗址。战国时期齐盼子墓、三国时期华歆墓、东魏时期房公墓、宋代兴国寺塔、清初文昌宫大成殿等保护较为完整,具有较高的的文化和考古、旅游价值。按《水浒》传说复建的柴府花园、三眼井、李逵井再现了宋代古建筑群的风采。新开馆的孙大石美术馆藏画丰富,文物荟萃,精品纷呈,为县城增添了新的文化内涵。丰厚的历史文化底蕴造就了一代又一代英杰奇才。三国时期的政治家华歆、历史学家华峤、唐代著名哲学家、天文学家吕才,金朝左丞相王懋德等都在中华民族的历史上各有建树,领一代风骚。

茌平县精彩内容,尽在百度攻略:https://gl.baidu.com

在茌平的地盘上,有一座山,山上全是赤红色的石头。所以此地地名为赤音。因为此山是在被淤积的渤海里,当黄土淤积到把山尖也淤平了以后,就成了赤山之平陆了。郁郁葱葱的长满了深深的杂草。在这深深的杂草地里,来了一个人,在此地养了三千仕。这可就使此地出名了,这个养仕三千的人就是孟尝君。这些仕人可都是些才子啊!他们就想,在这赤山之平陆的草地上,养着我们这些仕人,我们这些才子们得留个纪念啊!留什么好呢?有人就提议,这个地方的名字最有意义,也能长久的留流传下去。那么在这片草地上有我们这些仕,就把草和仕组个字吧,因这里又是赤山之平陆,就把这个草头加个仕字念赤音,现在又已经淤平而没有山了,就叫【茌平】吧。于是茌平的地名就这样演化出来,并沿革下来了。如有不相信的人,请你们去到现在的韩集去看看,那里现在仍有一块赤色的石头被人保存下来,竖立在那里,并写刻上了【古漯河】三个字。因此估计这座被掩埋的有赤色石头山的山尖,定会埋在距离此石碑的十公里左右的地方。这是因为在这个大平原上的古代,刻写一块石碑,因运输条件的落后,是不会到很远的地方去运石料的。再一个原因就是这通石碑,是用一块没有经过打磨的毛石刻写的。用毛石刻碑,说明了刻写这块石碑的年代是很久远的。再看这

【古漯河】三个字似乎像秦朝刚统一文字前后的字体。此久也不可言表。还有在茌平附近东阿,平阴,梁山,长清很多地方,也没有发现象【古漯河】石碑得颜色一样或相似颜色的石山。这个茌字在字典上,也只标明地名。南京到北京,茌平的衙门朝正东”这句顺口溜,远近皆闻,妇孺皆知。细说起来,咱这衙门口也不是一开始就朝东开的。

清朝康熙年间,浙江钱塘举人吴陈琰进京赶考。路过茌平时,偶遇风寒,病在了城中的悦来老店(今南关小隅首南)里。有天傍晚,吴陈琰正在店中用饭,却见两个衙役腆胸叠肚地横进店来,叫了几个荤菜,一壶热酒,旁若无人地喝将起来,其中一个衙役道:“我说老兄,你说是当县大老爷好,还是咱干衙役的恣啊?” “那还用说,当然是当县大老爷好啊!出门坐轿,前呼后拥;堂上一呼,堂下百应。多威风,多荣耀!” “老兄,叫我说,还是咱当衙役的恣。你看县大老爷整天迎来送往,审疑问案,昼夜不得安宁。哪像咱,万事不操心,高兴了喝二两,缺钱了敲点竹杠。神仙也赶不上咱快活啊!” “有理有理。刚才咱们还敲了老小子二两银子呢!哈哈……”两衙役吃饱喝足了,遥遥晃晃地站了起来,说了声:“店家,记在帐上!”便扬长而去。精彩内容,尽在百度攻略:https://gl.baidu.com

吴陈琰看在眼里,气在心头。心想:有朝一日我金榜提名,非到茌平来当县令,杀杀他们的威风!第二天一大早,吴陈琰便上路了。等到了京城,才发觉考期已误。想回去,盘缠已花得差不多了,只好在前门大街租了个铺面,以卖字测字为生,等下届应考。由于他的字雄浑苍劲,别具一格,很快在京城出了名。

一日,康熙皇帝驾临翰林院,触景生情,脱口出一上联:“半天霖雨点点滴滴化作长江巨浪愿东之广西之广南之广北之广天下之广登秦岭越十二重峰观山观水观日月大清一统天下”,即命翰林们对下联。恰好这天吴陈琰又被召去测字。听完康熙出的上联,心中早拟好下联,只是身非翰林,不敢造次,便写在纸上,托一翰林学士递上去。康熙接过一看,只见上面写到:“一介书生朝朝暮暮磨成锦绣文章做仕之魁乡之魁会之魁店之魁天下之魁步金阶列十八学士安国安邦安社稷天朝万事忠良。”

康熙看罢喜形于色,问道:“写者何人?”吴陈琰急忙从人群里挤出,跪倒在地:“启禀万岁,乃小人所写。”康熙见吴陈琰非翰林学士穿戴,便问缘由。吴陈琰就将自己的来龙去脉说了一遍。康熙沉吟半晌,说道:“朕见你字体苍劲,学识过人,甚为爱惜,就做朕的门生吧,也算翰林学士!”吴陈琰连忙扣头致谢。精彩内容,尽在百度攻略:https://gl.baidu.com

后来,康熙又提着一个篮子问翰林,你们说“东西南北都是方向,为什么篮子能盛东西,而不能盛南北呢?”众翰林又被问住,吴陈琰答道“东西是金木,南北是水火,所以篮子能盛东西,不能盛南北”。康熙非常满意。

这样,吴陈琰便留在了翰林院。后向康熙奏本,要求到茌平县当县令。康熙接到奏章很是诧异:“茌平乃京城通南京的御路必经之地,单是迎来送往就疲惫不堪,何必去当那个县令呢?”无奈吴陈琰一再恳求。康熙便说:“你既然坚持要去,这迎来送往的客套就免了罢。朕赐你半幅銮驾,把茌平的衙门改朝东开,直向御路,过往官员文官下轿,武将下马!” 到任后,他首先改换了衙门口,把半幅銮驾摆在门边。接着从严治吏,把为非作歹的衙役重则革职,将茌平治理得官正吏清,百姓安居乐业。

从此,茌平的衙门口朝东开这一规矩流传下来,至今尚令茌平人倍感自豪,津津乐道。精彩内容,尽在百度攻略:https://gl.baidu.com

东阿县

因境内北有黄河,南有济水蜿蜒东流,河曲形成大陵,故曰阿;阿,有二:在赵者曰西阿,在齐者曰东阿。这就是东阿县名称的由来东阿县历史悠久,据史书记载,东 阿县自春秋战国时期为齐国西陲小邑,先称柯,继曰阿。秦废封建置郡县,始称东阿县,属东郡。自秦已来,相沿至今已2200余年,其间除刘宋一度将东阿并入谷城县,解放后一度将东阿并入茌平县外,一直相沿。

春秋齐柯邑,《春秋庄公十三年》公会齐侯盟于柯,《杜注》“今齐北东阿,为齐之柯邑,犹祝柯今为祝阿也,”后为阿邑,秦时谓之东阿,汉置东阿县,故城在今山东阳谷县东北五十里,即今阿城镇,宋徙废。精彩内容,尽在百度攻略:https://gl.baidu.com

春秋齐谷邑,后治谷城县,宋移东阿县治南谷镇,在今东阿县南十二里,又移利仁镇,亦在今县境,金又徙新桥镇,在今县北八里,明徙今治,清属山东泰安府,今属山东东临道,自春秋至明洪武8年,”东阿“县治设今阳谷县东阿镇;明洪武8年至民国东阿县治设今济南平阴东阿镇;建国后,东阿县设在今铜城镇。

春秋时,置柯邑,原属卫国,后属齐国。战国时改称阿邑,仍隶齐国。秦始称东阿,属东郡。汉置东阿县(治今阳谷县东阿镇),仍属东郡。三国时为魏地,亦隶东郡。西晋属济北国,东晋改国为郡,东阿属之。

南北朝大明元年(457)并入谷城县。北魏,恢复东阿县;东魏徙东阿县治于故城东10公里(今济南平阴东阿镇)。北齐,省谷城入东阿,属济州。隋代,属兖州济北部。唐武德四年(621),属济州,隶河南道。精彩内容,尽在百度攻略:https://gl.baidu.com

天宝元年(742),更州为郡,隶济阳郡;同年恢复谷城县。唐天宝十三年(754),改属郓州东平郡。大历元年(766),郓州改为淄青道,东阿属之。

隋朝置阳谷县,东阿西南部划出属之。《续山东考古录》载有“隋置阳谷县,约得汉东阿地十之六、七”及“阳谷县,后魏东阿地”的记述。《阳谷县志》也有明确记载:“城东五十里有阿井,此井旧属阿邑,今并属阳谷县。”北宋太平兴国后,因黄河冲积,北部邻边县卢县(今铜城西部)废,部分划归东阿。

唐元和十四年(819)改隶天平郡。五代十国时,属郓州天平节度使。宋初,属京东路;庆历元年(1041)改隶西路安抚使;政和五年(1115)属大都督府,建炎元年(1127)改隶东平府。精彩内容,尽在百度攻略:https://gl.baidu.com

金代,隶山东西路东平府。元初,隶东平路;至元九年(1272)东平改为下路总管府,东阿属之。

明初属东平府,洪武八年(1375年)又设县治于故谷城(今平阴县东阿镇),隶济宁府东平州,洪武十八年(1385)改属兖州,隶山东布政使司。 时县境南北长50公里,东西宽32.5公里;东至平阴县界7.5公里,西至阳谷县界25公里,南至东平州界17.5公里,北至茌平县界30公里。

清初,属兖州府东平州;雍正十三年(1735)改隶泰安府。县治仍设东阿镇(今平阴东阿镇),境域略有变动,县境南北长45公里,东西宽27.5公里。县城至边界县距离,除西至阳谷县界缩短5公里外,其余与明代同;东北至平阴县界7.5公里,东南至东平县界15公里,西南至寿张县界30公里,西北至聊城县界22.5公里。精彩内容,尽在百度攻略:https://gl.baidu.com

民国初期,县治仍设东阿镇(平阴东阿镇)境域与清同。1913年属山东济西道,1914年改属东临道。1927年废道级建制,直隶山东省,1937年后属山东省第六区。1940年建立东阿县抗日民主政府,隶鲁西行署第四专署;1941年7月,属冀鲁豫行署第四专署;1942年12月,冀鲁豫行署第一、四专署合并为第一专署,东阿属之。1945年8月,改隶冀鲁豫行署第六专署。

1947年冬,县机关迁驻铜城镇 。1949年8月,属平原省聊城专署东阿境域界定。原属东阿黄河以东村镇及西南张秋一带划出,原属平阴、聊城的部分地域并入东阿,茌平与东阿交错为邻的村庄,以赵牛河为界北归茌平、南属东阿。1952年11月,平原省撤销,改隶山东省聊城专区。1958年12月,东阿县撤销,其辖区分别并入寿张、茌平二县;1961年7月恢复东阿县,其隶属未变。1967年聊城专区改为地区,随改属聊城地区。1998年3月,聊城地区改为地级聊城市,随之改属聊城市。

精彩内容,尽在百度攻略:https://gl.baidu.com

阳谷县

阳谷县历史悠久,文化源远流长。在这块古老的土地上,曾经发生过轰轰烈烈的事件,留下了无数的生动故事。到目前为止,一些地名来历及地理实体名称的变迁,仍然蕴藏着一些活生生的事例,有待更多的地名工作者去发掘。

阳谷作为地名,最早见于公元前4世纪孔子的《春秋》中,孔子在此书中曾4次提到阳谷这一地名。阳谷春秋时属齐国的柯邑和卫国的桃丘邑,或称阿邑。秦国时期阿邑改称东阿,当时为汉楚相争之地,汉朝建置东阿县。隋朝开皇十六年(公元596年)设置阳谷县,县名精彩内容,尽在百度攻略:https://gl.baidu.com

取之东阿县界的阳谷亭,后县治所于宋景德三年(公元1006年)迁至孟店,即今县政府驻地。

据考证,阳谷县内地名的起源,除少数来自人类的向往和寄托外,大多数都有着一段精彩的历史记载和传说,现仅将部分历史记载与故事传说整理如下。景阳冈的传说

景阳冈位于阳谷县城东16公里。据《水浒》中描写,这里曾是冈阜连亘、怪石嶙峋、林深草密、猛兽出没的地方。武松当年在“三碗不过冈”酒店一气喝了十八碗酒后,一步步走上冈子,酒劲上来,见旁边有一大青石,遂把手中哨棒倚在一边,放翻身体,却待要睡,忽地一阵狂风吹过处,乱树背后扑地一响,跳出一只睛白额大虫(老虎)来。武松见了,叫声“啊呀”,从青石上翻将下来,酒劲顿时醒了一半,便手拿哨棒,闪在青石边。由于用力过猛,哨棒打在树杈上被折断,武松先后躲过老虎的一扑、一掀、一剪,双手就势揪老虎顶花皮,尽力将老虎按在地上,一阵猛打,将老虎打死。精彩内容,尽在百度攻略:https://gl.baidu.com

武松打虎的事情传开后,景阳冈便出了名,虽然对景阳冈名字的来历,至今说法不一,但是有资料证明,景阳冈作为地名是北宋之前就已存在。1958年在景阳冈村出土石碑一块,上镌有“武松打虎处”,经考古专家考证,此碑是南宋所立。

关于景阳冈名称的由来有着许多传说,这里只例举其一。景阳冈原名东沙堌堆。五代周世宗显德初年(公元955年),宰相李谷治水患修堤于此,因积劳成疾,病逝于此地。当地百姓为感李谷治水之德,奏请葬李谷尸体于东沙堌堆之上。周世宗柴荣十分感动,赐御碑一块立于墓旁。碑文写道:“李谷学禹居山冈,脚登大堤面朝阳。亲手绘下好风景,万人歌唱李宰相。立碑卧地根基重,世世有人祭林堂。宫庭均识英气在,名流千古万人扬”。当地百姓为纪念此事,以七律中前三句之尾字倒读景阳冈命为村名。狮子楼的故事

狮子楼位于阳谷县城大隅首西南角。据《水浒》、《金梅瓶》载,此楼原名“狮子桥下大酒楼”和“狮子街桥下酒楼”,后简称狮子楼。且不说狮子楼的建筑风格是多么壮观,只看一看在这座酒楼上发生的故事,便让人流恋忘返。精彩内容,尽在百度攻略:https://gl.baidu.com

北宋期间,清河县人武大郎与兄弟武松分手后,便带着夫人潘金莲来到阳谷谋生,住在县城紫石街,靠武大郎卖烧饼(实为炊饼)为生。后武松打虎出名,被县令招为都头,兄弟二人重新团居。武松因公务在身,经常出差在外,一日,潘金莲被当地富商西门庆看中,遂二人勾搭成奸,毒死武大郎。武松回来后,查清此事,便到狮子楼追杀西门庆,西门庆虽有功夫,但哪里是武松的对手,几个回合,西门庆便被武松打下狮子楼,遂即被武松割下首级。武松因案被发配孟州。

博济桥的故事

博济桥位于博济桥路西首。据历史书籍记载,这里是寿张通往东昌府的必由之道,因地势低洼,适逢雨季,常使交通梗塞,极为不便。明朝万历25年(1597年),知县傅道重命义民董宪章在此处修建石桥一座,命名为博济桥。该桥以青石砌成,为拱式结构。建筑靓丽,雕工精细。至今,每当人们走过此桥时,都要看一眼桥上的一幅石雕画:某一公驾牛车而去,另一人却牵一牛犊而回,驾车人、牵牛人、牝牛、牛犊均回首想望,依恋难舍,画面栩栩如生,呼之欲出。精彩内容,尽在百度攻略:https://gl.baidu.com

原来这里记载着一段动人的事情。明万历年间,江西德兴人笪一顺来阳谷县任县丞,居官清廉,上任时是驾着一个牝牛来的,后来牝牛生了一个牛犊,笪公离任回乡时,坚持要把牛犊留下,说是牛犊吃阳谷的草料长大,应该留给阳谷,自己只驾着老牛车走了。笪一顺的作为深深感动了阳谷人,人们对笪公卸任留犊,决意永远铭记,便将他的事迹刻在石桥上,虽经数百年流传,至今不朽。今天人们仍然把此雕刻称为“石牛拉石车”。

会盟台的故事

会盟台位于阳谷县城西南隅,现清河西路南侧。精彩内容,尽在百度攻略:https://gl.baidu.com

据历史书籍记载,春秋鲁僖公三年(公元前687年),作为周边霸主的齐桓公约宋、江、黄三国诸候会盟于阳谷。后人查阅了《左传》,发现齐、宋、江、黄会盟于阳谷,其主要用意是联合讨伐楚国。在会盟仪式上,齐桓公还谈了“无障谷,无贮栗,无易树子,无以妾为妻”等内容,意在表达伐楚的决心。为了此次会盟,之前堆土建台,定为会盟台。因大量取土,在城内东南部形成一个面积约1000余亩,深有丈余的大洼,后人称之为“指挥洼”。

莘县

历史文化积淀深厚。早在新石器时期,境内已有氏族部落存在。今之观城一带,曾为夏朝的国都。 唐虞三代属兖州之域, 春秋战国时,莘地先后属卫,属魏,属齐;秦置阳平县(即后之莘县),属东郡;汉代,阳平、东武阳(即后之朝城县)、畔观(即后之观城县)3县并存; 公元前221年,秦兼并六国,分为36郡,时属东郡,始置阳平县。后齐改为乐平县。后周设莘亭县。586年(隋开皇六年)复称阳平县。588年改称清邑。 公元606年(隋大业二年)始称莘县。 宋代先后属河北东路大名府和中书省南部东昌路。明代属东昌府。清代属山东省布政司东昌府。民国初年属山东省东临道, 为州,为郡,为县,地名寻改寻复,隶属迭经更变,1928年直属山东省。1944年8月1日,莘县全境解放。1949年至1952年属平原省聊城地区。1958年底撤销莘县建制,属地划归范县、冠县。1961年7月1日复置莘县。1964年后金堤以北之范县属地全部划归莘县。精彩内容,尽在百度攻略:https://gl.baidu.com

据考证,辛县为龙山文化遗址,在距今四千多年前的原始社会新石器时代晚期,从我县地理位置上看,地处黄河故道,因草随水长,人依草生,古人类就对这块沃土有所开拓,并形成了一个个聚落居地。这就孕育着辛县地名的产生,从而直到有了语言、文字,才有了地名的产生和记载,可见,莘县地域的历史源远流长。

据《方舆纪要》载,秦始皇(赢攻)三十六年庚辰(公元前221年)兼并六国、罢侯置守,分天下为三十六郡,莘县属东郡,时为阳平县,距今2226年,曾几度更名,秦时为阳平县,南北朝北齐时改为乐平,北周改曰莘亭县,隋朝又恢复阳平,曾改曰清邑,后又改曰莘县,沿用至今。

从辛县的地名资料来看,早在战国时期业已形成的地名流传至今有15条,如马陵、道口等。这些地名多半是依地物地貌为命名特征。随着时间的流逝,一般不易演袭,她们之所以能够演袭下来是因为在她们身上曾经发生过重大的历史事件,就马陵道来说,是战国时期脍炙人口的齐国军师孙殡逼杀死魏国将军庞涓之地。精彩内容,尽在百度攻略:https://gl.baidu.com

自秦至元代形成的地名约有300多条。秦统一全国后,基层行政单位设有乡、里、亭,如炉里、王亭等名称。汉代大兴地主庄园,在村庄周围修造围墙,以防卫所用称寨,如大王寨、百寨等,这些名称构成了我县许多地名的通名。三国时期魏踞中原,曹操在此大搞屯田,张屯、大屯等名称由此而来。隋唐时期、佛教盛行,寺院林立,由此产生的地名有舍利寺、观城等。宋代战争频繁,民不聊生,村名有减无增;元代为了加强通讯联络,在主要交通要道上设驿站,凡十里设一铺,如十里铺、王铺等由此而得名。

明清两代是辛县人口、村庄、地名猛增的时期,产生并沿用下来的地名多达一千多条,其主要原因是:1、明初从山西大量迁民此处建立了许多村庄,这些地名没有什么特色,主要是取名村或庄。2、清朝时期战争平息,土地垦殖广泛,大批新兴聚落诞生,一村分两村、多村的情况甚多,这些地名更为普通,绝在多数是在以其原名为其通名。如前卓庄则是从原来的卓庄(现叫后卓庄)迁出立村,古城大阎庄则是从北阎庄迁出立村。

境内属太行山隆起以东的下沉地带、黄河下游冲积平原,地势由西南向东北倾斜,自然比降六千分之一。自然地貌坡、洼相间,微度起伏,沙、壤、粘土质分明,壤土面积大且土层深厚。境内属暖温带季风气候区,四季分明,光照充裕,雨势同季。徒骇河、金线河自南部发端,向北纵穿大部县境;金堤河流经县境南端;马颊河、鸿雁渠从西北部斜穿而过;仲子庙、范莘、道口等人工干渠分别从东、中、西部纵贯全境,河渠交错,共同构成了全县的排灌系统。优越的自然条件,极利人类和动植物生息繁衍。宋元以来,虽迭经灾荒、战乱,但人民依然躬耕下辍,厮守着这方盛产“五谷”、“六畜”的热土,所产小麦、荸荠、辣椒以及鲁西黄牛等,或进贡京师,或远销外地,享誉遐迩。据对全县1159个自然村分析,(1)以村、庄等通名冠以姓氏的地名有553条,如张庄、李庄等。(2)以地物地貌命名的有233条,如山谷、流水坑等;(3)因事奇闻命名的有172条,如车川口、马捞庄等;马捞庄就是从前有一人在井边饮马,不慎掉入井中,马就站在井边将缰绳拖入将人拖出,人称该村为马捞人庄。(4)以历史遗址及人物、姓氏、墓地、故居命名的有107条,如李大人庄、太子张庄等。(5)以人名命名的有13条,因村人官大或艺术高超很有名望如李名杨、王顺延等。(6)以其他命名的有78条其命名特征各异。总之,全县的居民点地名语词鲜明地揭示了境内地形特征,形象地展现了莘县黄河故道的地理景观文化。精彩内容,尽在百度攻略:https://gl.baidu.com

冠县

冠县始建于隋开皇6年(公元586年),时称冠氏县,因古“冠氏邑”得名。春秋“冠氏邑”在今东古城,冠氏邑的来历、含义,传说有二:一说,春秋时期,晋国有一官吏,专掌设计制作冠(帽子),他设计制作的“冠”既新颖美观、舒适大方,又便于区分官阶、贫富、贵贱、尊卑,甚为时尚,因此,得宠于晋侯,晋侯便赐之以姓,封之以地,其家族以职业为姓称冠氏,其封地以姓为名称冠氏邑。精彩内容,尽在百度攻略:https://gl.baidu.com

另一说,春秋时期,晋国有个制度,即对有战功的武将,由晋侯亲自授予饰有鸟翎的桂冠一顶,以旌表其英雄业绩。该国时有一名武官,足智多谋,英勇善战,屡建功勋,晋侯便授之以冠,并赐姓冠氏,后转为文官,封为邑大夫,其封地则以姓为称冠氏邑。

以上两说,是否属实,没有证据,谁是谁非更难分辨。查《中国姓氏汇编》、《中国古今地名大辞典》,在春秋时期,统治者赐功臣以姓各大夫、官吏、贵族以职务或职业为姓的及封地以受封者之姓为名的确实有之。

冠县地方古为冀州之城。春秋属晋国冠氏邑;战国,先属魏、后属赵、又属卫。秦代属东郡。精彩内容,尽在百度攻略:https://gl.baidu.com

从汉初至隋开皇五年(公元585年)前的791年间,冠县这个地方南为馆陶县地,北是清渊县地,东属发干县地;汉于今冠县东古城和馆陶县清阳城,分置馆陶县、清渊县,属魏郡,隶冀州,东汉因之。三国时属魏,魏析魏郡东界,置阳平郡于馆陶,馆陶、清渊属阳平郡,隶冀州。西晋时属司州阳平郡;东晋时属后赵阳平郡。南北朝时期,北魏清渊县治在今冠县清水镇,馆陶、清渊复属司州阳平郡。北齐因之。北周大象二年,置毛州,与阳平郡、馆陶县同城而治,馆陶、清渊属毛州阳平郡。

治今冠县城,属毛州。隋大业二年州废,政属武阳郡。唐武德五年复属毛州,贞观元年废毛州,省清水(唐初为避高祖名改清渊为清水),入冠氏(其北境入临清),时冠氏县属河北道魏州。五代因之。东宋属河北东路大名府。金属大名府路大名府。

元初属东平路大名府,公元6年(公元1269年)升冠氏县为冠州,直隶中书省。 明洪武3年(公元1370年)降冠州为冠县,属山东布政司东昌府。清属山东省东昌府。民国元年(公元1912年)废府设道,属山东济西道,次年改东道。民国17年道废,直属山东省。民国25年属山东省第六督察专员公署。抗日战争时期,冠县先后属鲁西北行政委员会、冀南三专署、冀南七专署、冀南一专署。1949年8月,冠县属平原省聊城地区。1952年11月初,撤平原省,冠县改属山东省聊城地区。1956年3月,撤堂邑县,其辛集、柳林两区及温集3个乡入冠县。1958年12月,馆陶县及莘县的燕店、王奉入冠县。1961年10月,冠县、馆陶分治,王奉、燕店等乡镇划归莘县。1965年平3月馆陶县的南、北馆陶两区划入冠县。精彩内容,尽在百度攻略:https://gl.baidu.com

冠县旅游资源丰富。一是历史文化资源。孔子的弟子冉子曾长期在此游学,并葬在这里,建有冉子庙。这里曾是辽宋战争的主战场,辽国屯兵的萧城历经千年,至今保存较好。元代大诗人元好问曾在此长期生活,留下许多美好诗篇。千古奇丐武训,行乞办学,矢志不移,建有武训祠和义学第一处。清代起义军领袖宋景诗,在这里揭竿而起,反清抗虐。此外还有晓春亭、清真寺、白佛头寺、寒露寺等文化遗存。二是自然生态资源。冠县是全国平原绿化先进县、全省生态建设试点县,森林覆盖率达到32.7%;全县以鸭梨为主的果园面积达三十余万亩,被誉为“鸭梨之乡”,有马颊河度假村、万亩梨园、新优果品生产基地(田马园),以及百里黄河故道林海、全国毛白杨研究基地等自然生态资源。三是红色旅游资源。 在抗战和解放战争时期,冠县涌现出了赵健民、徐运北等一大批**家,被誉为“鲁西小延安”、“干部母县”,留下了鲁西北地委旧址、六十二烈士墓、血水井以及刘邓大军南下时的冀鲁豫边区高干会议旧址秤钩弯等文化资源。

东昌府区

聊城也称“凤凰城”,因为聊城古城池位置和布局状若凤凰,故素有“凤凰城”之称。 对此,还有一个传说:传说,聊城一带原是一片梧桐林,住着一对凤凰,统率着林中百鸟,过着幸福的生活。有一年发大水,东海一条恶龙来到此地,驱走了凤凰,使这一带变成了一片汪洋,人们叫它东州湖。地方官见湖波荡漾,周围林茂花繁、景色优美,便想在湖边建城,但工匠们感到工程艰难,均不敢承担。这时,来了两个人,一个叫王东,一个叫王昌,他们自告奋勇,愿意承建。原来这两人就是被恶龙赶走的那对凤凰所生的儿子。王东、王昌建城,凤凰率百鸟送来木石用料,不长时间,一座雄伟的湖城建成了。人们为了纪念凤凰在建城中的功绩,便将该城起名为凤凰城。后来,东海恶龙又兴风作浪,企图摧毁新城。此时,王东、王昌即力战恶龙。恶龙逃往东海,扒出一条水道,引海水来灌城。为救凤凰城的百姓,王东、王昌兄弟二人钻入水下,用身子堵住了水道。人们为感谢两兄弟献身保城救众的高尚品德,便将凤凰城又改名叫东昌。

精彩内容,尽在百度攻略:https://gl.baidu.com

临清市

按禹贡古属兖州,商周时为 “王畿之地”,属卫,战国时属赵,秦时属巨鹿郡。汉高祖12年(前195年)改巨鹿郡为魏郡,本域设清渊县,属魏郡,后属冀州阳平郡。晋咸宁中改为清泉县。后赵建平元年(330年)改清泉为临清县,属司州建兴郡,临清之名由此始。 北齐改为清泉。隋开皇六年(586年)复置临清,属清河郡。开皇十六年(596年)析临清县西部置沙邱县,大业二年(606年)省沙邱县入临清县。唐武德四年(621年)析临清复置沙邱,唐贞观元年(607年)复省沙邱入临清。唐大历七年(772年)析临清南部置永济县。按:有唐一代,临清、沙邱初隶毛州,后又隶瀛州、贝州。五代时先后属大名府、兴唐府、广晋府、大名府。宋熙宁5年(1072年)废永济复归临清。明弘治二年(1489年)临清升为州,辖馆陶、邱县。清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升临清为直隶州,属山东省,辖武城、夏津、邱县。民国元年(1912年)临清降为县。民国三年(1914年)改属东临道。民国十五年(1926年)隶属德临道。民国十七年(1928年)废道制,直属山东省政府。民国二十五年(1936年)为山东省第四专员公署。建国后,1949-1951年为县属河北邯郸专署。1952年属山东德州专署。1952年以后至今属聊城。1983年10月辙县改市。

历史上,临清县治所几经迁徙,西汉清渊县城在“临清故城”(今河北临西县仓上村)西南,即今河北省馆陶县北18公里处的清阳城村。北魏迁至今冠县东北20公里处的清水镇。临清县(州、市)城:北魏临清故城在今河北临西县仓上村,隋唐五代宋县城仍驻仓上,金天会五年(1127年)县治由仓上迁至曹仁镇(今青年办事处旧县村),至元代。明洪武二年(1369年)县治由曹仁镇迁至中州纸马巷。明景泰元年(1450年)砖城修好后,县署迁入砖城内。明嘉靖二十一年(1542年)跨汉卫二水建土城,延袤20余里与砖城相连,从此,临清城再无迁徙。精彩内容,尽在百度攻略:https://gl.baidu.com

此外,临清市境内,在历史上还有厝县、信乡县、贝丘县、清河国(郡、县)、甘陵县、清阳县、清平县、卫东县、永智县等建置。 临清市是山东省历史文化名城,有着悠久的的

历史和深厚的文化 底蕴。稽诸史料:它上溯商周是“王畿 之地”,在战国是重要的齐赵边城,西汉建县制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元明清时期依运河而兴成为当时名闻遐迩的四大运河名城之一,铸就了数百年的繁华与富庶。作为“千年古县”,临清的地名文化特征可以一言以蔽之为——“源远流长、丰富多彩”,它寓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商业为一体,多方融汇,众体杂揉 ,形成了特色鲜明的区域地名文化。传统古地名见证了一方百姓生存发展的历程,是宝贵的民族文化遗产。“千年古县”申报评审工作是由联合国地名专家组中国分部、中国地名标准化委员会、中国地名学会联合发起的中国地名文化遗产保护工程重要活动内容之一。“千年古县”是指距今千年以上,且一直沿用至今的建制县及以上古政区(含治所)名称。获“千年古县”称号的地名将被作为民族文化遗产进行保护。

临清历史悠久,早在西汉初年即以清渊之名设县制。后赵建平元年(公元330年),因依傍清河(卫河古称)而更名为临清县,临清之名由此而始,沿用至今。“临清”之名沿用历史长达1676年。精彩内容,尽在百度攻略:https://gl.baidu.com

高唐县

春秋齐邑,《左传襄公十九年》齐夙沙卫奔高唐以叛,《史记田敬仲世家》“齐威王曰,吾臣有盼子者,使守高唐,则赵人不收东渔于河,”汉于其地置县,晋废,故城在今山东禹城县西南,后改置于汉灵县界。精彩内容,尽在百度攻略:https://gl.baidu.com

汉灵县地,后魏分置高唐县,唐改曰崇武,寻复故,王代梁改曰鱼丘,后唐复故,晋又改曰齐城,汉初复故,元置高唐州治此,明初省县入州,属山东东昌府,清因之,民国改州为县,属山东东临道。高唐,因境内古有唐山,属沼泽中高地而得名.据旧志记载,上古为爽鸠氏之墟,爽鸠氏是上古五帝之一少昊氏的刑官;春秋为邑,西汉置县,元,明,清三代设州,迄今已有四千余年的历史,属中华民族黄河文化发祥地之一.高唐县这个"千年古县",具有古老的地名词语文化,土地资源得天独厚,历史文化积淀深厚,旅游资源丰富,历史上高唐就"居中原冲衢",有官马大道"南通吴会,北拱神州",地理位置十分重要.有文字记载的历史2800多年,志记"桑蚕之富为山东名郡","货以木棉甲于天下",素有"金高唐"之称. 高唐县历史悠久,地灵人杰,文人荟萃,书画艺术源远流长,文物古迹遍布全境,发生过许多重大的历史事件,知名人物众多,从而造就了高唐县深厚的历史文化. 民国初年撤州复县。悠久的历史孕育了灿烂的文化。高唐有众多的人文景观和历史遗址。战国时期齐盼子墓、三国时期华歆墓、东魏时期房公墓、宋代兴国寺塔、清初文昌宫大成殿等保护较为完整,具有较高的的文化和考古、旅游价值。按《水浒》传说复建的柴府花园、三眼井、李逵井再现了宋代古建筑群的风采。新开馆的孙大石美术馆藏画丰富,文物荟萃,精品纷呈,为县城增添了新的文化内涵。丰厚的历史文化底蕴造就了一代又一代英杰奇才。三国时期的政治家华歆、历史学家华峤、唐代著名哲学家、天文学家吕才,金朝左丞相王懋德等都在中华民族的历史上各有建树,领一代风骚。

茌平县精彩内容,尽在百度攻略:https://gl.baidu.com

在茌平的地盘上,有一座山,山上全是赤红色的石头。所以此地地名为赤音。因为此山是在被淤积的渤海里,当黄土淤积到把山尖也淤平了以后,就成了赤山之平陆了。郁郁葱葱的长满了深深的杂草。在这深深的杂草地里,来了一个人,在此地养了三千仕。这可就使此地出名了,这个养仕三千的人就是孟尝君。这些仕人可都是些才子啊!他们就想,在这赤山之平陆的草地上,养着我们这些仕人,我们这些才子们得留个纪念啊!留什么好呢?有人就提议,这个地方的名字最有意义,也能长久的留流传下去。那么在这片草地上有我们这些仕,就把草和仕组个字吧,因这里又是赤山之平陆,就把这个草头加个仕字念赤音,现在又已经淤平而没有山了,就叫【茌平】吧。于是茌平的地名就这样演化出来,并沿革下来了。如有不相信的人,请你们去到现在的韩集去看看,那里现在仍有一块赤色的石头被人保存下来,竖立在那里,并写刻上了【古漯河】三个字。因此估计这座被掩埋的有赤色石头山的山尖,定会埋在距离此石碑的十公里左右的地方。这是因为在这个大平原上的古代,刻写一块石碑,因运输条件的落后,是不会到很远的地方去运石料的。再一个原因就是这通石碑,是用一块没有经过打磨的毛石刻写的。用毛石刻碑,说明了刻写这块石碑的年代是很久远的。再看这

【古漯河】三个字似乎像秦朝刚统一文字前后的字体。此久也不可言表。还有在茌平附近东阿,平阴,梁山,长清很多地方,也没有发现象【古漯河】石碑得颜色一样或相似颜色的石山。这个茌字在字典上,也只标明地名。南京到北京,茌平的衙门朝正东”这句顺口溜,远近皆闻,妇孺皆知。细说起来,咱这衙门口也不是一开始就朝东开的。

清朝康熙年间,浙江钱塘举人吴陈琰进京赶考。路过茌平时,偶遇风寒,病在了城中的悦来老店(今南关小隅首南)里。有天傍晚,吴陈琰正在店中用饭,却见两个衙役腆胸叠肚地横进店来,叫了几个荤菜,一壶热酒,旁若无人地喝将起来,其中一个衙役道:“我说老兄,你说是当县大老爷好,还是咱干衙役的恣啊?” “那还用说,当然是当县大老爷好啊!出门坐轿,前呼后拥;堂上一呼,堂下百应。多威风,多荣耀!” “老兄,叫我说,还是咱当衙役的恣。你看县大老爷整天迎来送往,审疑问案,昼夜不得安宁。哪像咱,万事不操心,高兴了喝二两,缺钱了敲点竹杠。神仙也赶不上咱快活啊!” “有理有理。刚才咱们还敲了老小子二两银子呢!哈哈……”两衙役吃饱喝足了,遥遥晃晃地站了起来,说了声:“店家,记在帐上!”便扬长而去。精彩内容,尽在百度攻略:https://gl.baidu.com

吴陈琰看在眼里,气在心头。心想:有朝一日我金榜提名,非到茌平来当县令,杀杀他们的威风!第二天一大早,吴陈琰便上路了。等到了京城,才发觉考期已误。想回去,盘缠已花得差不多了,只好在前门大街租了个铺面,以卖字测字为生,等下届应考。由于他的字雄浑苍劲,别具一格,很快在京城出了名。

一日,康熙皇帝驾临翰林院,触景生情,脱口出一上联:“半天霖雨点点滴滴化作长江巨浪愿东之广西之广南之广北之广天下之广登秦岭越十二重峰观山观水观日月大清一统天下”,即命翰林们对下联。恰好这天吴陈琰又被召去测字。听完康熙出的上联,心中早拟好下联,只是身非翰林,不敢造次,便写在纸上,托一翰林学士递上去。康熙接过一看,只见上面写到:“一介书生朝朝暮暮磨成锦绣文章做仕之魁乡之魁会之魁店之魁天下之魁步金阶列十八学士安国安邦安社稷天朝万事忠良。”

康熙看罢喜形于色,问道:“写者何人?”吴陈琰急忙从人群里挤出,跪倒在地:“启禀万岁,乃小人所写。”康熙见吴陈琰非翰林学士穿戴,便问缘由。吴陈琰就将自己的来龙去脉说了一遍。康熙沉吟半晌,说道:“朕见你字体苍劲,学识过人,甚为爱惜,就做朕的门生吧,也算翰林学士!”吴陈琰连忙扣头致谢。精彩内容,尽在百度攻略:https://gl.baidu.com

后来,康熙又提着一个篮子问翰林,你们说“东西南北都是方向,为什么篮子能盛东西,而不能盛南北呢?”众翰林又被问住,吴陈琰答道“东西是金木,南北是水火,所以篮子能盛东西,不能盛南北”。康熙非常满意。

这样,吴陈琰便留在了翰林院。后向康熙奏本,要求到茌平县当县令。康熙接到奏章很是诧异:“茌平乃京城通南京的御路必经之地,单是迎来送往就疲惫不堪,何必去当那个县令呢?”无奈吴陈琰一再恳求。康熙便说:“你既然坚持要去,这迎来送往的客套就免了罢。朕赐你半幅銮驾,把茌平的衙门改朝东开,直向御路,过往官员文官下轿,武将下马!” 到任后,他首先改换了衙门口,把半幅銮驾摆在门边。接着从严治吏,把为非作歹的衙役重则革职,将茌平治理得官正吏清,百姓安居乐业。

从此,茌平的衙门口朝东开这一规矩流传下来,至今尚令茌平人倍感自豪,津津乐道。精彩内容,尽在百度攻略:https://gl.baidu.com

东阿县

因境内北有黄河,南有济水蜿蜒东流,河曲形成大陵,故曰阿;阿,有二:在赵者曰西阿,在齐者曰东阿。这就是东阿县名称的由来东阿县历史悠久,据史书记载,东 阿县自春秋战国时期为齐国西陲小邑,先称柯,继曰阿。秦废封建置郡县,始称东阿县,属东郡。自秦已来,相沿至今已2200余年,其间除刘宋一度将东阿并入谷城县,解放后一度将东阿并入茌平县外,一直相沿。

春秋齐柯邑,《春秋庄公十三年》公会齐侯盟于柯,《杜注》“今齐北东阿,为齐之柯邑,犹祝柯今为祝阿也,”后为阿邑,秦时谓之东阿,汉置东阿县,故城在今山东阳谷县东北五十里,即今阿城镇,宋徙废。精彩内容,尽在百度攻略:https://gl.baidu.com

春秋齐谷邑,后治谷城县,宋移东阿县治南谷镇,在今东阿县南十二里,又移利仁镇,亦在今县境,金又徙新桥镇,在今县北八里,明徙今治,清属山东泰安府,今属山东东临道,自春秋至明洪武8年,”东阿“县治设今阳谷县东阿镇;明洪武8年至民国东阿县治设今济南平阴东阿镇;建国后,东阿县设在今铜城镇。

春秋时,置柯邑,原属卫国,后属齐国。战国时改称阿邑,仍隶齐国。秦始称东阿,属东郡。汉置东阿县(治今阳谷县东阿镇),仍属东郡。三国时为魏地,亦隶东郡。西晋属济北国,东晋改国为郡,东阿属之。

南北朝大明元年(457)并入谷城县。北魏,恢复东阿县;东魏徙东阿县治于故城东10公里(今济南平阴东阿镇)。北齐,省谷城入东阿,属济州。隋代,属兖州济北部。唐武德四年(621),属济州,隶河南道。精彩内容,尽在百度攻略:https://gl.baidu.com

天宝元年(742),更州为郡,隶济阳郡;同年恢复谷城县。唐天宝十三年(754),改属郓州东平郡。大历元年(766),郓州改为淄青道,东阿属之。

隋朝置阳谷县,东阿西南部划出属之。《续山东考古录》载有“隋置阳谷县,约得汉东阿地十之六、七”及“阳谷县,后魏东阿地”的记述。《阳谷县志》也有明确记载:“城东五十里有阿井,此井旧属阿邑,今并属阳谷县。”北宋太平兴国后,因黄河冲积,北部邻边县卢县(今铜城西部)废,部分划归东阿。

唐元和十四年(819)改隶天平郡。五代十国时,属郓州天平节度使。宋初,属京东路;庆历元年(1041)改隶西路安抚使;政和五年(1115)属大都督府,建炎元年(1127)改隶东平府。精彩内容,尽在百度攻略:https://gl.baidu.com

金代,隶山东西路东平府。元初,隶东平路;至元九年(1272)东平改为下路总管府,东阿属之。

明初属东平府,洪武八年(1375年)又设县治于故谷城(今平阴县东阿镇),隶济宁府东平州,洪武十八年(1385)改属兖州,隶山东布政使司。 时县境南北长50公里,东西宽32.5公里;东至平阴县界7.5公里,西至阳谷县界25公里,南至东平州界17.5公里,北至茌平县界30公里。

清初,属兖州府东平州;雍正十三年(1735)改隶泰安府。县治仍设东阿镇(今平阴东阿镇),境域略有变动,县境南北长45公里,东西宽27.5公里。县城至边界县距离,除西至阳谷县界缩短5公里外,其余与明代同;东北至平阴县界7.5公里,东南至东平县界15公里,西南至寿张县界30公里,西北至聊城县界22.5公里。精彩内容,尽在百度攻略:https://gl.baidu.com

民国初期,县治仍设东阿镇(平阴东阿镇)境域与清同。1913年属山东济西道,1914年改属东临道。1927年废道级建制,直隶山东省,1937年后属山东省第六区。1940年建立东阿县抗日民主政府,隶鲁西行署第四专署;1941年7月,属冀鲁豫行署第四专署;1942年12月,冀鲁豫行署第一、四专署合并为第一专署,东阿属之。1945年8月,改隶冀鲁豫行署第六专署。

1947年冬,县机关迁驻铜城镇 。1949年8月,属平原省聊城专署东阿境域界定。原属东阿黄河以东村镇及西南张秋一带划出,原属平阴、聊城的部分地域并入东阿,茌平与东阿交错为邻的村庄,以赵牛河为界北归茌平、南属东阿。1952年11月,平原省撤销,改隶山东省聊城专区。1958年12月,东阿县撤销,其辖区分别并入寿张、茌平二县;1961年7月恢复东阿县,其隶属未变。1967年聊城专区改为地区,随改属聊城地区。1998年3月,聊城地区改为地级聊城市,随之改属聊城市。

精彩内容,尽在百度攻略:https://gl.baidu.com

阳谷县

阳谷县历史悠久,文化源远流长。在这块古老的土地上,曾经发生过轰轰烈烈的事件,留下了无数的生动故事。到目前为止,一些地名来历及地理实体名称的变迁,仍然蕴藏着一些活生生的事例,有待更多的地名工作者去发掘。

阳谷作为地名,最早见于公元前4世纪孔子的《春秋》中,孔子在此书中曾4次提到阳谷这一地名。阳谷春秋时属齐国的柯邑和卫国的桃丘邑,或称阿邑。秦国时期阿邑改称东阿,当时为汉楚相争之地,汉朝建置东阿县。隋朝开皇十六年(公元596年)设置阳谷县,县名精彩内容,尽在百度攻略:https://gl.baidu.com

取之东阿县界的阳谷亭,后县治所于宋景德三年(公元1006年)迁至孟店,即今县政府驻地。

据考证,阳谷县内地名的起源,除少数来自人类的向往和寄托外,大多数都有着一段精彩的历史记载和传说,现仅将部分历史记载与故事传说整理如下。景阳冈的传说

景阳冈位于阳谷县城东16公里。据《水浒》中描写,这里曾是冈阜连亘、怪石嶙峋、林深草密、猛兽出没的地方。武松当年在“三碗不过冈”酒店一气喝了十八碗酒后,一步步走上冈子,酒劲上来,见旁边有一大青石,遂把手中哨棒倚在一边,放翻身体,却待要睡,忽地一阵狂风吹过处,乱树背后扑地一响,跳出一只睛白额大虫(老虎)来。武松见了,叫声“啊呀”,从青石上翻将下来,酒劲顿时醒了一半,便手拿哨棒,闪在青石边。由于用力过猛,哨棒打在树杈上被折断,武松先后躲过老虎的一扑、一掀、一剪,双手就势揪老虎顶花皮,尽力将老虎按在地上,一阵猛打,将老虎打死。精彩内容,尽在百度攻略:https://gl.baidu.com

武松打虎的事情传开后,景阳冈便出了名,虽然对景阳冈名字的来历,至今说法不一,但是有资料证明,景阳冈作为地名是北宋之前就已存在。1958年在景阳冈村出土石碑一块,上镌有“武松打虎处”,经考古专家考证,此碑是南宋所立。

关于景阳冈名称的由来有着许多传说,这里只例举其一。景阳冈原名东沙堌堆。五代周世宗显德初年(公元955年),宰相李谷治水患修堤于此,因积劳成疾,病逝于此地。当地百姓为感李谷治水之德,奏请葬李谷尸体于东沙堌堆之上。周世宗柴荣十分感动,赐御碑一块立于墓旁。碑文写道:“李谷学禹居山冈,脚登大堤面朝阳。亲手绘下好风景,万人歌唱李宰相。立碑卧地根基重,世世有人祭林堂。宫庭均识英气在,名流千古万人扬”。当地百姓为纪念此事,以七律中前三句之尾字倒读景阳冈命为村名。狮子楼的故事

狮子楼位于阳谷县城大隅首西南角。据《水浒》、《金梅瓶》载,此楼原名“狮子桥下大酒楼”和“狮子街桥下酒楼”,后简称狮子楼。且不说狮子楼的建筑风格是多么壮观,只看一看在这座酒楼上发生的故事,便让人流恋忘返。精彩内容,尽在百度攻略:https://gl.baidu.com

北宋期间,清河县人武大郎与兄弟武松分手后,便带着夫人潘金莲来到阳谷谋生,住在县城紫石街,靠武大郎卖烧饼(实为炊饼)为生。后武松打虎出名,被县令招为都头,兄弟二人重新团居。武松因公务在身,经常出差在外,一日,潘金莲被当地富商西门庆看中,遂二人勾搭成奸,毒死武大郎。武松回来后,查清此事,便到狮子楼追杀西门庆,西门庆虽有功夫,但哪里是武松的对手,几个回合,西门庆便被武松打下狮子楼,遂即被武松割下首级。武松因案被发配孟州。

博济桥的故事

博济桥位于博济桥路西首。据历史书籍记载,这里是寿张通往东昌府的必由之道,因地势低洼,适逢雨季,常使交通梗塞,极为不便。明朝万历25年(1597年),知县傅道重命义民董宪章在此处修建石桥一座,命名为博济桥。该桥以青石砌成,为拱式结构。建筑靓丽,雕工精细。至今,每当人们走过此桥时,都要看一眼桥上的一幅石雕画:某一公驾牛车而去,另一人却牵一牛犊而回,驾车人、牵牛人、牝牛、牛犊均回首想望,依恋难舍,画面栩栩如生,呼之欲出。精彩内容,尽在百度攻略:https://gl.baidu.com

原来这里记载着一段动人的事情。明万历年间,江西德兴人笪一顺来阳谷县任县丞,居官清廉,上任时是驾着一个牝牛来的,后来牝牛生了一个牛犊,笪公离任回乡时,坚持要把牛犊留下,说是牛犊吃阳谷的草料长大,应该留给阳谷,自己只驾着老牛车走了。笪一顺的作为深深感动了阳谷人,人们对笪公卸任留犊,决意永远铭记,便将他的事迹刻在石桥上,虽经数百年流传,至今不朽。今天人们仍然把此雕刻称为“石牛拉石车”。

会盟台的故事

会盟台位于阳谷县城西南隅,现清河西路南侧。精彩内容,尽在百度攻略:https://gl.baidu.com

据历史书籍记载,春秋鲁僖公三年(公元前687年),作为周边霸主的齐桓公约宋、江、黄三国诸候会盟于阳谷。后人查阅了《左传》,发现齐、宋、江、黄会盟于阳谷,其主要用意是联合讨伐楚国。在会盟仪式上,齐桓公还谈了“无障谷,无贮栗,无易树子,无以妾为妻”等内容,意在表达伐楚的决心。为了此次会盟,之前堆土建台,定为会盟台。因大量取土,在城内东南部形成一个面积约1000余亩,深有丈余的大洼,后人称之为“指挥洼”。

莘县

历史文化积淀深厚。早在新石器时期,境内已有氏族部落存在。今之观城一带,曾为夏朝的国都。 唐虞三代属兖州之域, 春秋战国时,莘地先后属卫,属魏,属齐;秦置阳平县(即后之莘县),属东郡;汉代,阳平、东武阳(即后之朝城县)、畔观(即后之观城县)3县并存; 公元前221年,秦兼并六国,分为36郡,时属东郡,始置阳平县。后齐改为乐平县。后周设莘亭县。586年(隋开皇六年)复称阳平县。588年改称清邑。 公元606年(隋大业二年)始称莘县。 宋代先后属河北东路大名府和中书省南部东昌路。明代属东昌府。清代属山东省布政司东昌府。民国初年属山东省东临道, 为州,为郡,为县,地名寻改寻复,隶属迭经更变,1928年直属山东省。1944年8月1日,莘县全境解放。1949年至1952年属平原省聊城地区。1958年底撤销莘县建制,属地划归范县、冠县。1961年7月1日复置莘县。1964年后金堤以北之范县属地全部划归莘县。精彩内容,尽在百度攻略:https://gl.baidu.com

据考证,辛县为龙山文化遗址,在距今四千多年前的原始社会新石器时代晚期,从我县地理位置上看,地处黄河故道,因草随水长,人依草生,古人类就对这块沃土有所开拓,并形成了一个个聚落居地。这就孕育着辛县地名的产生,从而直到有了语言、文字,才有了地名的产生和记载,可见,莘县地域的历史源远流长。

据《方舆纪要》载,秦始皇(赢攻)三十六年庚辰(公元前221年)兼并六国、罢侯置守,分天下为三十六郡,莘县属东郡,时为阳平县,距今2226年,曾几度更名,秦时为阳平县,南北朝北齐时改为乐平,北周改曰莘亭县,隋朝又恢复阳平,曾改曰清邑,后又改曰莘县,沿用至今。

从辛县的地名资料来看,早在战国时期业已形成的地名流传至今有15条,如马陵、道口等。这些地名多半是依地物地貌为命名特征。随着时间的流逝,一般不易演袭,她们之所以能够演袭下来是因为在她们身上曾经发生过重大的历史事件,就马陵道来说,是战国时期脍炙人口的齐国军师孙殡逼杀死魏国将军庞涓之地。精彩内容,尽在百度攻略:https://gl.baidu.com

自秦至元代形成的地名约有300多条。秦统一全国后,基层行政单位设有乡、里、亭,如炉里、王亭等名称。汉代大兴地主庄园,在村庄周围修造围墙,以防卫所用称寨,如大王寨、百寨等,这些名称构成了我县许多地名的通名。三国时期魏踞中原,曹操在此大搞屯田,张屯、大屯等名称由此而来。隋唐时期、佛教盛行,寺院林立,由此产生的地名有舍利寺、观城等。宋代战争频繁,民不聊生,村名有减无增;元代为了加强通讯联络,在主要交通要道上设驿站,凡十里设一铺,如十里铺、王铺等由此而得名。

明清两代是辛县人口、村庄、地名猛增的时期,产生并沿用下来的地名多达一千多条,其主要原因是:1、明初从山西大量迁民此处建立了许多村庄,这些地名没有什么特色,主要是取名村或庄。2、清朝时期战争平息,土地垦殖广泛,大批新兴聚落诞生,一村分两村、多村的情况甚多,这些地名更为普通,绝在多数是在以其原名为其通名。如前卓庄则是从原来的卓庄(现叫后卓庄)迁出立村,古城大阎庄则是从北阎庄迁出立村。

境内属太行山隆起以东的下沉地带、黄河下游冲积平原,地势由西南向东北倾斜,自然比降六千分之一。自然地貌坡、洼相间,微度起伏,沙、壤、粘土质分明,壤土面积大且土层深厚。境内属暖温带季风气候区,四季分明,光照充裕,雨势同季。徒骇河、金线河自南部发端,向北纵穿大部县境;金堤河流经县境南端;马颊河、鸿雁渠从西北部斜穿而过;仲子庙、范莘、道口等人工干渠分别从东、中、西部纵贯全境,河渠交错,共同构成了全县的排灌系统。优越的自然条件,极利人类和动植物生息繁衍。宋元以来,虽迭经灾荒、战乱,但人民依然躬耕下辍,厮守着这方盛产“五谷”、“六畜”的热土,所产小麦、荸荠、辣椒以及鲁西黄牛等,或进贡京师,或远销外地,享誉遐迩。据对全县1159个自然村分析,(1)以村、庄等通名冠以姓氏的地名有553条,如张庄、李庄等。(2)以地物地貌命名的有233条,如山谷、流水坑等;(3)因事奇闻命名的有172条,如车川口、马捞庄等;马捞庄就是从前有一人在井边饮马,不慎掉入井中,马就站在井边将缰绳拖入将人拖出,人称该村为马捞人庄。(4)以历史遗址及人物、姓氏、墓地、故居命名的有107条,如李大人庄、太子张庄等。(5)以人名命名的有13条,因村人官大或艺术高超很有名望如李名杨、王顺延等。(6)以其他命名的有78条其命名特征各异。总之,全县的居民点地名语词鲜明地揭示了境内地形特征,形象地展现了莘县黄河故道的地理景观文化。精彩内容,尽在百度攻略:https://gl.baidu.com

冠县

冠县始建于隋开皇6年(公元586年),时称冠氏县,因古“冠氏邑”得名。春秋“冠氏邑”在今东古城,冠氏邑的来历、含义,传说有二:一说,春秋时期,晋国有一官吏,专掌设计制作冠(帽子),他设计制作的“冠”既新颖美观、舒适大方,又便于区分官阶、贫富、贵贱、尊卑,甚为时尚,因此,得宠于晋侯,晋侯便赐之以姓,封之以地,其家族以职业为姓称冠氏,其封地以姓为名称冠氏邑。精彩内容,尽在百度攻略:https://gl.baidu.com

另一说,春秋时期,晋国有个制度,即对有战功的武将,由晋侯亲自授予饰有鸟翎的桂冠一顶,以旌表其英雄业绩。该国时有一名武官,足智多谋,英勇善战,屡建功勋,晋侯便授之以冠,并赐姓冠氏,后转为文官,封为邑大夫,其封地则以姓为称冠氏邑。

以上两说,是否属实,没有证据,谁是谁非更难分辨。查《中国姓氏汇编》、《中国古今地名大辞典》,在春秋时期,统治者赐功臣以姓各大夫、官吏、贵族以职务或职业为姓的及封地以受封者之姓为名的确实有之。

冠县地方古为冀州之城。春秋属晋国冠氏邑;战国,先属魏、后属赵、又属卫。秦代属东郡。精彩内容,尽在百度攻略:https://gl.baidu.com

从汉初至隋开皇五年(公元585年)前的791年间,冠县这个地方南为馆陶县地,北是清渊县地,东属发干县地;汉于今冠县东古城和馆陶县清阳城,分置馆陶县、清渊县,属魏郡,隶冀州,东汉因之。三国时属魏,魏析魏郡东界,置阳平郡于馆陶,馆陶、清渊属阳平郡,隶冀州。西晋时属司州阳平郡;东晋时属后赵阳平郡。南北朝时期,北魏清渊县治在今冠县清水镇,馆陶、清渊复属司州阳平郡。北齐因之。北周大象二年,置毛州,与阳平郡、馆陶县同城而治,馆陶、清渊属毛州阳平郡。

治今冠县城,属毛州。隋大业二年州废,政属武阳郡。唐武德五年复属毛州,贞观元年废毛州,省清水(唐初为避高祖名改清渊为清水),入冠氏(其北境入临清),时冠氏县属河北道魏州。五代因之。东宋属河北东路大名府。金属大名府路大名府。

元初属东平路大名府,公元6年(公元1269年)升冠氏县为冠州,直隶中书省。 明洪武3年(公元1370年)降冠州为冠县,属山东布政司东昌府。清属山东省东昌府。民国元年(公元1912年)废府设道,属山东济西道,次年改东道。民国17年道废,直属山东省。民国25年属山东省第六督察专员公署。抗日战争时期,冠县先后属鲁西北行政委员会、冀南三专署、冀南七专署、冀南一专署。1949年8月,冠县属平原省聊城地区。1952年11月初,撤平原省,冠县改属山东省聊城地区。1956年3月,撤堂邑县,其辛集、柳林两区及温集3个乡入冠县。1958年12月,馆陶县及莘县的燕店、王奉入冠县。1961年10月,冠县、馆陶分治,王奉、燕店等乡镇划归莘县。1965年平3月馆陶县的南、北馆陶两区划入冠县。精彩内容,尽在百度攻略:https://gl.baidu.com

冠县旅游资源丰富。一是历史文化资源。孔子的弟子冉子曾长期在此游学,并葬在这里,建有冉子庙。这里曾是辽宋战争的主战场,辽国屯兵的萧城历经千年,至今保存较好。元代大诗人元好问曾在此长期生活,留下许多美好诗篇。千古奇丐武训,行乞办学,矢志不移,建有武训祠和义学第一处。清代起义军领袖宋景诗,在这里揭竿而起,反清抗虐。此外还有晓春亭、清真寺、白佛头寺、寒露寺等文化遗存。二是自然生态资源。冠县是全国平原绿化先进县、全省生态建设试点县,森林覆盖率达到32.7%;全县以鸭梨为主的果园面积达三十余万亩,被誉为“鸭梨之乡”,有马颊河度假村、万亩梨园、新优果品生产基地(田马园),以及百里黄河故道林海、全国毛白杨研究基地等自然生态资源。三是红色旅游资源。 在抗战和解放战争时期,冠县涌现出了赵健民、徐运北等一大批**家,被誉为“鲁西小延安”、“干部母县”,留下了鲁西北地委旧址、六十二烈士墓、血水井以及刘邓大军南下时的冀鲁豫边区高干会议旧址秤钩弯等文化资源。


相关文章

  • 河北省张家口各县名称的由来
  • 河北省张家口各县名称的由来 沙城:古为上谷郡地,沙城原名沙堡子,明景泰二年(即公元1451年)用沙土筑城堡,故称沙城堡: 赤城:城东二里多山石,色多呈赤,清晨日光照映石上,红光漫城,故名赤城: 涿鹿:自古有黄帝战蚩尤于涿鹿之野,涿鹿境有涿鹿 ...查看


  • 山东各市名称由来
  • 山东的名称,最早出现在战国时期,当时,关中的秦人,称崤山或华山以东的地区为山东,有时也泛指秦以外的六国领土.至唐代和北宋时代,太行山以东的黄河流域广大地区被称作山东,到了唐代末年,有人用山东专指齐鲁之地.到了金代,设置了山东东.西二路,山东 ...查看


  • 山东省各市县(区)名称的由来
  • 一.山东省省名由来--山东,作为一个地理概念,最早出现在战国时期.当时,秦据关中,称崤山或华山以东的地区为山东,也泛指秦以外的六国领土.金代设置山东东.西两路,"山东"第一次成为政区名称.明初置山东行省,后改称山东承宣布 ...查看


  • 山东各省市名称的由来
  • 一.山东省 山东,作为一个地理概念,最早出现在战国时期.当时,秦据关中,称崤山或华山以东的地区为山东,也泛指秦以外的六国领土.金代设置山东东.西两路, 二.济南市 济南因地处古四渎之一的 市中区 辖区原为古历城属地,1955年9月起称济南市 ...查看


  • 综合改革实施情况汇报材料
  • 临清中医院 综合改革实施情况汇报材料 尊敬的各位领导: 我院自启动县级公立医院改革工作以来,在聊城市卫计委和临清市卫计局的正确领导下,深入贯彻落实山东省政府<关于推进县级公立医院综合改革的指导意见>,紧扣医改重点,强化工作力度, ...查看


  • 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
  • 聊城市教育局 关于印发<聊城市开展"一师一优课"和"一课一名师"活动的实施方案>的通知 聊教字[2015]22号 各县(市.区)教育局.市属开发区社发局,市直各学校: 现将<聊城市开 ...查看


  • 学校课程设置方案
  • 课程设置方案 为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和省政府<关于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进一步推进素质教育工作的意见>,切实加强学校艺体工作,进一步减轻中小学生课业负担,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查看


  • 240-聊城市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文件
  • 聊城市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文件 聊安监发[2011]39号 关于对全市危险化学品.尾矿库.烟花爆竹等行业(领域)四月份安全生产检查月活动开展情况 进行集中督查的通知 各县(市.区)安监局,经济开发区安监局,各有关企业: 根据"安全生 ...查看


  • 聊城市公安消防分局警务公开实施细则
  • 聊城市公安消防分局警务公开实施 细则 聊城市公安消防分局 目 录 第一章 总则„„„„„„„„„„„„„„„„„„„„2 第二章 消防行政许可事项受理„„„„„„„„„„„„3 第三章 建筑工程消防设计审核„„„„„„„„„„„„4 第四章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