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学基础知识(14)
存款货币银行的产生与发展
(一)存款货币银行
1.IMF的界定
凡是创造存款货币的金融机构,无论其具体的称谓如何,均可以将其统称为存款货币银行
2.中国的存款货币银行
商业银行
中国农业发展银行n
信用合作社n
财务公司n
(二)现代银行业(banking)的产生
1. 货币保管业务转变为存款业务,标志着古老的货币经营业转变为银行业(1580年威尼斯银行)
n 货币经营业主要包括:铸币的鉴定和兑换;铸币的保管;,汇兑
n 货币经营业者积累了大量货币,商人出现资金短缺时,可以向货币经营者借款;货币经营者以支付利息提供服务来吸引更多存款
2. 资本主义的发展迫切要求建立资本主义银行
– 改造高利贷性质的机构,转变为资本主义银行;
– 根据资本主义原则建立股份制银行
– 1694年英格兰银行成立标志着现代银行制度产生
(三)商业银行的作用
1.充当信用中介
– 充当资金贷出者和借入者的中介人
– 作用:降低了直接借贷风险
2.充当支付的中介
– 为客户办理货币结算和货币收付业务
– 作用:节约流通费用,加速资本周转
3.收入、储蓄转化为投资
– 将社会各阶层收入和积蓄提供给投资者使用
– 作用:扩大了社会资本总额
4.创造信用流通工具,银行券和存款货币
– 组织支票转账基础上对存款货币的创造
– 作用:增加货币的供给,促进信用经济发展
(四)西方商业银行的类型
1.职能分工型(functional division)
– 也称分业经营模式,指法律限定各类金融机构从事的业务具有明确的分工,各自经营专门的金融业务。商业银行只能经营短期工商信贷业务,吸收使用支票的活期存款 – 职能分工型银行以日本、英国为代表
2.全能型模式(multi-function)
– 也称混业经营模式,商业银行可以经营一切银行业务,还可以经营证券业务、保险业务、信托业务等
– 全能型银行以德国、奥地利、瑞士为代表
“金融学”一般定义为“研究如何在不确定条件下在时
间跨度上分配稀缺资源的一门学科,也是以融通货币和货币资金的经济活动为研究对象的学科”。在经济生活中,信用和货币流通处于不可分割状态,把信用和货币流通紧密联系在一起,研究它们本身的运动规律和它们在经济生活中的地位、作用,以及它们与其他经济范畴的相互制约关系,是金融学的基本内容。金融是货币流通和信用活动以及与之相联系的经济活动的总称,广义的金融泛指一切与信用货币的发行、保管、兑换、结算,融通有关的经济活动,甚至包括金银的买卖,狭义的金融专指信用货币的融通。
金融学主要学习方向有政治经济学、货币银行学、商业银行经营管理、中央银行、国际金融、国际结算、证券投资、投资项目评估、投资银行业务、公司金融等。
金融学在古代不是独立的学科。如在中国,一些金融理论观点散见在论述“财货”问题的各种典籍中。它做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最早形成于西方,叫“货币银行学”。近代中国的金融学,是从西方介绍来的,有从古典经济学直到现代经济学的各派货币银行学说。 20世纪50年代末期以后,“货币信用学”的名称逐渐被
广泛采用。这时,开始注意对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两种社会制度下的金融问题进行综合分析,并结合中国实际提出了一些理论问题加以探讨,如:人民币的性质问题,货币流通规律问题,社会主义银行的作用问题,财政收支、信贷收支和物资供求平衡问题,等等。不过,总的说,在这期间,金融学没有受到重视。
自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中国的金融学建设进入了新阶段,一方面结合实际重新研究和阐明马克思主义的金融学说,另一方面则扭转了完全排斥西方当代金融学的倾向,并展开了对它们的研究和评价;同时,随着经济生活中金融活动作用的日益增强,金融学科受到了广泛的重视;这就为以中国实际为背景的金融学创造了迅速发展的有利条件。
金融学研究的内容极其丰富。它不仅限于金融理论方面的研究,还包括金融史、金融学说史、当代东西方各派金融学说,以及对各国金融体制、金融政策的分别研究和比较研究,信托、保险等理论也在金融学的研究范围内。
在金融理论方面主要研究课题有:货币的本质、职能及其在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信用的形式、银行的职能以及它们在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利息的性质和作用;在现代银行信用基础上组织起来的货币流通的特点和规律;通过货币对经济生活进行宏观控制的理论等等。
在对国际金融复习的时候,考生们要了解这一课程的特点。在应付各类题目时,我们不难发现,仅仅记住了条条框框并不能应付自如。考生要对这门课程进行全面地把握,做到心中有数,将基础知识掌握扎实,避免走弯路。
金融学具有覆盖面广、全面考核、重点突出的特点,而国际金融课程一部分共十一章,分为国际收支、外汇汇率、国际信贷、国际金融市场、国际金融组织与国际货币制度五大块。这些就是国际金融考试的重点所在。
国际金融在复习的时候,还需要密切联系实际,培养能够运用有关政策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在考试中也有涉及到。
金融学基础知识(14)
存款货币银行的产生与发展
(一)存款货币银行
1.IMF的界定
凡是创造存款货币的金融机构,无论其具体的称谓如何,均可以将其统称为存款货币银行
2.中国的存款货币银行
商业银行
中国农业发展银行n
信用合作社n
财务公司n
(二)现代银行业(banking)的产生
1. 货币保管业务转变为存款业务,标志着古老的货币经营业转变为银行业(1580年威尼斯银行)
n 货币经营业主要包括:铸币的鉴定和兑换;铸币的保管;,汇兑
n 货币经营业者积累了大量货币,商人出现资金短缺时,可以向货币经营者借款;货币经营者以支付利息提供服务来吸引更多存款
2. 资本主义的发展迫切要求建立资本主义银行
– 改造高利贷性质的机构,转变为资本主义银行;
– 根据资本主义原则建立股份制银行
– 1694年英格兰银行成立标志着现代银行制度产生
(三)商业银行的作用
1.充当信用中介
– 充当资金贷出者和借入者的中介人
– 作用:降低了直接借贷风险
2.充当支付的中介
– 为客户办理货币结算和货币收付业务
– 作用:节约流通费用,加速资本周转
3.收入、储蓄转化为投资
– 将社会各阶层收入和积蓄提供给投资者使用
– 作用:扩大了社会资本总额
4.创造信用流通工具,银行券和存款货币
– 组织支票转账基础上对存款货币的创造
– 作用:增加货币的供给,促进信用经济发展
(四)西方商业银行的类型
1.职能分工型(functional division)
– 也称分业经营模式,指法律限定各类金融机构从事的业务具有明确的分工,各自经营专门的金融业务。商业银行只能经营短期工商信贷业务,吸收使用支票的活期存款 – 职能分工型银行以日本、英国为代表
2.全能型模式(multi-function)
– 也称混业经营模式,商业银行可以经营一切银行业务,还可以经营证券业务、保险业务、信托业务等
– 全能型银行以德国、奥地利、瑞士为代表
“金融学”一般定义为“研究如何在不确定条件下在时
间跨度上分配稀缺资源的一门学科,也是以融通货币和货币资金的经济活动为研究对象的学科”。在经济生活中,信用和货币流通处于不可分割状态,把信用和货币流通紧密联系在一起,研究它们本身的运动规律和它们在经济生活中的地位、作用,以及它们与其他经济范畴的相互制约关系,是金融学的基本内容。金融是货币流通和信用活动以及与之相联系的经济活动的总称,广义的金融泛指一切与信用货币的发行、保管、兑换、结算,融通有关的经济活动,甚至包括金银的买卖,狭义的金融专指信用货币的融通。
金融学主要学习方向有政治经济学、货币银行学、商业银行经营管理、中央银行、国际金融、国际结算、证券投资、投资项目评估、投资银行业务、公司金融等。
金融学在古代不是独立的学科。如在中国,一些金融理论观点散见在论述“财货”问题的各种典籍中。它做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最早形成于西方,叫“货币银行学”。近代中国的金融学,是从西方介绍来的,有从古典经济学直到现代经济学的各派货币银行学说。 20世纪50年代末期以后,“货币信用学”的名称逐渐被
广泛采用。这时,开始注意对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两种社会制度下的金融问题进行综合分析,并结合中国实际提出了一些理论问题加以探讨,如:人民币的性质问题,货币流通规律问题,社会主义银行的作用问题,财政收支、信贷收支和物资供求平衡问题,等等。不过,总的说,在这期间,金融学没有受到重视。
自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中国的金融学建设进入了新阶段,一方面结合实际重新研究和阐明马克思主义的金融学说,另一方面则扭转了完全排斥西方当代金融学的倾向,并展开了对它们的研究和评价;同时,随着经济生活中金融活动作用的日益增强,金融学科受到了广泛的重视;这就为以中国实际为背景的金融学创造了迅速发展的有利条件。
金融学研究的内容极其丰富。它不仅限于金融理论方面的研究,还包括金融史、金融学说史、当代东西方各派金融学说,以及对各国金融体制、金融政策的分别研究和比较研究,信托、保险等理论也在金融学的研究范围内。
在金融理论方面主要研究课题有:货币的本质、职能及其在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信用的形式、银行的职能以及它们在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利息的性质和作用;在现代银行信用基础上组织起来的货币流通的特点和规律;通过货币对经济生活进行宏观控制的理论等等。
在对国际金融复习的时候,考生们要了解这一课程的特点。在应付各类题目时,我们不难发现,仅仅记住了条条框框并不能应付自如。考生要对这门课程进行全面地把握,做到心中有数,将基础知识掌握扎实,避免走弯路。
金融学具有覆盖面广、全面考核、重点突出的特点,而国际金融课程一部分共十一章,分为国际收支、外汇汇率、国际信贷、国际金融市场、国际金融组织与国际货币制度五大块。这些就是国际金融考试的重点所在。
国际金融在复习的时候,还需要密切联系实际,培养能够运用有关政策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在考试中也有涉及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