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英语教学之任务型教学
小学英语已经被越来越多的学生和家长重视,现代社会的迅猛发展要求高素质的人才,这就要求我们小学英语教师要不断更新观念、调整自己的思维坐标,把传统的以教师为主体的教学方式转变为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式,而任务型教学模式(task-basedlanguageteaching)实际就是这种教学方式的延伸和运用。
在2001年7月教育部颁布了《英语课程标准》,它标志着我国基础英语教育课程改革全面启动。《英语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中明确指出倡导“任务型”的教学途径,以实现“培养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这一基础教育阶段英语课程的总体目标。基于任务的学习以学生为中心,学生自己主动探索语言,教师帮助他们分析语言结构,从而能更有效地学习。根据《标准》要求,教师应避免单纯语言灌输和机械操练的教学模式,应依据课程的总体目标,结合教学内容与实际生活,设计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教学活动,尽量采用任务型教学途径。
1 什么是任务型教学
任务型教学就是以培养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为目标的新型教学模式。就是将单个或多个教学目标融合到具体的教学活动中,把语言应用的理念转化为以“任务”为导向的课堂教学方式的一种有益尝试。它把学习内容设计成各种交际任务,让学生通过完成任务进行学习。作为一种新型的课堂教学模式,能使课堂教学过程任务化,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中心和以人的发展为本的现代教育理论。 人们使用语言,在某种程度上是为了完成某种任务。语言学习的任务指的是有目标的交际活动或学生为了达到某一具体目标而进行交际活动的过程。也就是说,任务重视学生如何沟通信息,而不强调学生使用哪种语言形式;任务具有在现实生活中发生的可能性,而不是“假交际”;学生应把学习的重点放在如何完成任务上,对任务进行评估的标准是任务是否成功完成。教师围绕特定的交际目的和语言项目,设计出具有明确目标和可操作性的任务化的教学活动让学生参与。学生通过表达、询问、解释、沟通、交涉、协商等多种语言活动形式来完成任务,最终学习和掌握语言。
另外,语言学家Skehan也提出了任务型语言教学的特色:(1)意义在语言
交流中处于核心地位;(2)学习者不只是重复别人的原话;(3)与真实生活中的活动有相似之处;(4)最重要的考核是任务的完成。所以,任务不同于机械操练,它必须是:(1)有意义的。因为交际性语言是有实在意义的。(2)用于交流的。因为学习语言的目的是为了交际。(3)真实的。任务应该是语用真实、语境真实、语义真实的,符合学生的真实兴趣。(4)可完成的。任务应是学生通过学习所学内容可以完成的任务,不是与所学内容无关的任务。
以任务活动为主要教学途径,让学生积极“动”起来,让课堂“活”起来。小学英语教学的主要途径是课堂教学,课堂教学又是在教学活动中得以体现的。毫无疑问,有效的课堂教学活动是顺利达到教学目标的可靠保障。“任务型教学”以完成任务、解决问题为出发点,重视学习的过程,注重对真实情境的模拟,要求教师创造性地设计活动和场景,引导学生积极地参与到整个教学过程中来,使学生在宽松、和谐的环境中通过思考、讨论、交流和合作等方式丰富知识和提高素质。任务型教学旨在为学生提供更多的语言实践机会,更好地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它对各种教学方法有较大的包容性,适合多种活动类型和组织形式,不但适用于运用语言的活动,也适用于学习语言技能和知识的活动。最终使学生在开放的活动中,实现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提升。
任务型教学对我们教师来讲,就是要根据具体教学内容和学生兴趣等,设计恰当合理的教学任务。它以具体的任务为学习动机,以完成任务的过程为学习过程,以展示任务成果的方式来体现教学成就,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以任务为中心和以活动为方式”的思想。
可见,“任务型教学”是指在教学活动中设计一定的任务,让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习得语言,进而培养学生交际能力的一种教学途径。是现在小学英语教学中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的教学途径。
2 小学英语任务型教学应遵循的原则
任务型语言教学的特色是: (1)语言、情景真实。(2)形式与功能相结合。
(3)任务型任务的链。(4)在做中学。鉴于上述四个特点, 小学英语教师在设计的课堂教学任务的时候应该遵守以下三条基本原则:
2.1 把语言教学目标放在任务设计的首位
《标准》明确指出:“基础教育阶段英语课程的总体目标是:培养学生的综
合语言运用能力”,而“语言知识和语言技能是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基础”。因此,小学英语教学的主要目标之一就是让学生通过参与教学活动,学习和掌握最基本的语言知识和语言技能。这就要求教师在明确的语言教学目标引导下设计教学活动。在设计教学活动时必须明确让学生学习和掌握哪些语言形式,(如:学习哪个单词,熟悉哪些句型等),以及要培养学生哪些方面的语言技能(如:听的能力和说的能力等)。例如,我在教学“I like pears”的对话材料时,所设计的活动始终围绕“I like „”“Do you like„”“Yes, I do.”“No, I don’t.”这几个重点句型展开,活动的语言教学目标十分明确。
小学英语课堂上,任务型教学活动中的活动的完成往往需要多种语言技能的综合运用。在设计教学活动任务时,教师可以采用各种各样完成任务的方式和手段,例如,在听的技能训练方面,让学生看着(多媒体)画面或图片听对话,听录音认图片,听指令做动作等多种形式;在说的技能训练方面,让学生模仿教师或录音说,用所学句型表演对话,用所学词汇描述人或事物的特征,说唱英语歌谣等方式;在读的技能训练方面,让学生默读、跟教师或录音读、两人分角色读、全班分角色读等方式。但是所有的活动和任务都应该紧紧环绕着明确的课堂教学目标去进行,更应该把明确的语言教学目标放在任务设计的首位。
2.2 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
众所周知,“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一个学生一旦对他所学的东西有兴趣,就会主动学习,学习起来就会精神愉快,不知疲倦,越学越爱学。反之,如果学生没兴趣,学习就是被动的,学生会感到一种负担,甚至产生厌烦情绪。小学阶段是培养学生兴趣的重要时期,引导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动机和兴趣十分重要。应该把创设学生熟悉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放在“任务设计”的重要位置。那么,教师在设计任务型教学活动时应注意些什么呢?以下有两点:
2.2.1 教学活动应尽量贴近学生的生活
生活是一本百科全书,学生可以从中吸取无尽的知识。但只有学心关心的热点,学生的爱好所在或与学生休戚相关的东西,才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参与热情和兴趣。贴近学生真实生活的活动最容易使学生产生身临其境的感受,也最能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调动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设计贴近学生真实生活的教学活动,能为学生学习和运用语言创设良好的教学氛围。例如:利
用CAI创设到KFC用餐的情景,并让学生挑选他们各自喜爱的食物,从而学习有关食物的单词;模拟带学生参观动物园的情境,让学生描述自己喜欢动物的特征,从而教学句型“It’s„”,“It has „”。
2.2.2 教学活动的难度应符合学生的认知和语言水平
小学生无论在认知和语言水平上都还处于初级阶段,因此教师设计的教学活动的难度既不能超越其发展阶段,也不能太容易。如果活动内容过于浅显,往往不利于调动学生参与活动的热情和兴趣;如果活动过于复杂,则会使学生产生畏惧心理,甚至会挫伤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
教学任务的设计要考虑学生实际的语言运用能力;要考虑学生的知识结构,如果学生缺乏任务所涉及的相关知识,教师可设计其他任务作为铺垫;要考虑具体的语言知识,注意新的语言知识的运用和延伸,努力引导学生运用新学习的语言知识去完成任务,在执行任务中巩固所学新知。
2.3 教学任务的内容应层次分明,形式应多样化,活动之间应有过渡
2.3.1 小学英语任务型教学的设计应包括三个环节
任务型教学将英语教学中常用的呈现——练习——运用(Presentation, Practice, Production)模式颠倒过来了。在常规的“3P”教学模式中, 任务通常体现为Production中的综合运用式练习,用来巩固所学的语法结构、语言功能或词汇。而在任务型教学的模式中,学生通常以完成任务的活动开始学习,待任务完成后,教师再把学生的注意力引到活动中使用的语言上,并对学生使用的语言进行纠正和调整。
教师在采用“任务型教学”模式时,必须明确课堂教学的目标和选择合适的教学内容。首先,英语课堂教学涵盖了多项语言技能,单独的一节课要有侧重地强调某项技能的锻炼。根据课堂教学的目标设计情景或语境,让学生在课堂上反复实践,通过实践学习到必要的知识和技能。其次,“任务型教学”需要模拟一个解决现实问题的背景。教师需要在掌握学生基本情况的基础上,选用贴近学生的学习、生活经验和知识结构的背景,逐步培养起学生的学习动机和乐趣。
2.3.2 任务型活动的形式应多样化
小学生由于生理及心理的特点,决定了他们的注意力不易长时间集中,其兴趣具有多样性和阵发性的特点。因此,小学英语活动形式的多样化是吸引学生的
注意力,且保持兴趣和热情的重要手段。要让学生“多读、多说、多听、多看”,采用视、听、说、玩、唱、画、游等饶有趣味、形式多样的活动,真正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热情。同时,也应避免活动时过多注重形式的趣味性,而忽视教学内容的条理性和整体性的倾向。在教学中,可以有许多方式来完成任务,如小组合作、角色扮演、猜谜游戏、说说画画等等。教师只要选好恰当的形式,定能取得满意的效果。
2.3.3 任务活动中应有过渡
各个教学任务间应相互关联,并体现层层递进的关系。教学活动的设计要做到由简到繁,由易到难,逐步把以课本为中心的练习活动向以生活为中心的活动转化。随着课堂进程的发展,任务在其语言知识的难度上、内容拓展上、能力训练上都应体现渐进性、发展性,这样才能使整节课教学任务的完成一气呵成,水到渠成。
3 任务型教学在小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实例
3.1 指令性任务
任务1:Touch your face (nose, ear, mouth, etc).
任务2:Show me your pencil (ruler, pen, eraser, etc).
任务3:Walk like an elephant.
Jump like a squirrel.
Climb like a bear.
以上三项任务可以配合节奏明快的chant,学生一边做,一边唱。在任务3中,我还让学生离开座位,边模仿动物的动作,边唱歌,这样学生兴致盎然,学习热情高涨。儿童的一大特点就是活泼好动,模仿能力强,因此此类任务很适合儿童学习英语,尤其是低年级学生。
3.2 竞赛性任务
此类任务可以运用于英语课堂的任何阶段。我们可以利用小学生追求成功、展示自我的心理,在小学英语课堂中提供竞赛性的教学任务,借助热烈的竞争气氛刺激学生的无意注意,使他们的无意注意转化为有意注意。
我曾经设计过“看谁说得多”的竞赛任务:
把全班学生分成A,B两大组,各组学生根据教师所提供的照片(也可以是
图片或卡片等),按次序说句子,且不能重复。
我给他们呈现了一张他们语文老师的照片:
T: Who is she? What’s her like? Please talk something about her.
S1: She’s Miss Wang.
S2: She’s Wang Weijing.
S3: She’s our Chinese teacher.
S4: She’s from China.
S5: She’s from Jinhua.
S6: She’s my good friend.
S7: She’s Miss Ma’s good friend.
S8: She’s tall.
S9: She has long hair.
S10: She has big eyes.
S11: She likes music.
S12: She likes white.
透过众多灵活的答案,我看到了学生们活跃的思维和积极的学习状态,也感受到了他们之间那种协作能力和团队合作的精神。这样的竞赛性任务,充分调动了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激活了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在这样的活动中,他们迅速做出了许多有意义的反应,而意义,又恰恰是语言交流中的核心。
3.3 情境性游戏任务
游戏任务的活力在于它具有极大的乐趣和竞争性,能激励学生进取,张扬个性,调动学生内在的学习动机。课堂上充分利用这种活力实施教学,不但能消除学生的紧张情绪,活跃课堂气氛,而且能引发学生对语言学习的直接反馈,在玩中学,在玩中用,由被动接受知识转化为主动运用知识,主动探索,从而发展创造性思维。
生日是孩子们喜欢又真实的话题,以筹备生日晚会为教学任务,孩子们一下子欢呼雀跃,也就有了积极的学习动机。
3.4 调查性任务
调查性任务能够培养学生用英语解决问题的能力,可以加强学生与同学、亲
人的沟通,增进感情。虽然小学阶段所学的内容不多,但我们可以设计简单、易操作的调查任务。比如,在学习食品、水果等话题后,可以要求学生建立家庭档案(见下表)。
Family member
Age
Favorite
food
Favorite
drink
Favorite
fruit
Hobby
这种类型的任务有助于学生学会如何用英语与人交流,培养学生学习如何获取、处理和使用信息,能促进各学科知识的相互渗透,而且对培养学生关注生活的精神很有帮助,我们可以在复习巩固时运用这种形式的任务来进行高效、有趣、有意义的教学活动。
3.5 “做中学”任务
让学生在做事情过程中运用所学知识,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挖掘学生的自身潜能,为学生提供展示个性和能力的舞台。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可设计让学生在“做中学(learning by doing)”的任务,让学生自始自终通过具体的任务来学习语言,为了特定的学习目的去实施特定的语言行动,并通过完成特定的任务来获得和积累相应的学习经验,享受成功的喜悦。
3.6 表演性任务
在教育过程中,体验角色是一个很好的方法,而体验角色行之有效的方式之一就是让学生“演一演”。因为表演能抓住学生好说、好动、记忆和模仿能力强的特点,能有效延长其有意注意的时间,缩短课堂教学内容和实际生活的距离。角色扮演能使所学的语言材料更加真实,对话更接近生活实际,使扮演者有身临其境的感觉,语音、语调、表情、手势和身势会更加自然,是组织学生进行听说练习、操练巩固的极好方法,它将学生引向一个妙趣横生的英语世界。角色游戏
有助于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对于活跃课堂气氛具有独特的作用。
在实际英语课堂中,一般的角色表演只需学生按照课文的对话,结合生活实际进行模仿交际操练,在各种人物的声音、语调上稍加注意就可以了。但是,有了这些基础以后,我们还应该再鼓励学生在做好准备的情况下走上讲台,加上表情和动作进行表演,这样才能更好地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提高成就感,使他们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形成有效的学习策略。
4. 开展任务型教学时应注意的问题
4.1 坚持任务的真实性
任务型教学活动要以学生的兴趣和生活经验为出发点,内容和方式要尽量真实。为了培养学生在真实生活中运用语言的能力,就应该让学生在教学活动中参与和完成真实任务,摆脱传统的以教材知识为中心的枯燥无味的教学模式,使课堂语言活动近似于习得过程。一个人只有对某事发生了兴趣,才会主动去寻找解决的办法,才有可能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因此,我们在英语教学中应尽量选择贴近学生生活的任务型活动,这样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4.2 要有明确的目标及可操作性
任务型教学模式要求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感知、体验、实践、参与和合作等方式去实现任务的目标。任务执行注重实践性,就是要求全员参与,充分实践,展示个性,充分体现人的主体地位和主体意识。任务的目的有多种多样,从大的方面来说它可以是培养听、说、读、写的技能,也可以是促进英语与其它学科知识的融合;可以用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可以用于树立学生的学习自信心;它可以培养学生观察事物的能力,也可以培养学生与他人合作的本领。采用任务型教学途径,教师应明确所设计的每一项任务的目的,通过该任务的完成,希望学生在英语学习中,哪些能力可以得到提高和发展,同时又要考虑该任务的实际操作性、可行性。
4.3 坚持任务活动的全员参与性
任务的目标是通过让学生完成某一项任务而希望达到的目标。因此教师设计任务时要从实际出发,要让学生跳一跳才能够得到,跳一跳就能够得到,学生才能感受到成功的快乐,从而产生更持久的学习热情。坚持任务活动面向全体学生,也就是要考虑任务的难度,学生的年龄特征,认知水平和知识水平的实际。教师
所设计的活动应适合所有的学生,吸引全体学生参加,而不是仅仅让能力强和水平高的学生参加,这样,任务型教学模式也就不会流于形式。因此,我们可以给所有学生同样的材料,但设计不同的要求,给予不同程度的帮助;或者给不同学生不同程度的材料,执行共同的任务;还可以以小组为单位,让每位学生各尽其职,发挥各自优势完成任务。我们要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使每个学生都体验到成功。
教无定法,贵在得法。任务型教学以兴趣为出发点,以学生为主体,以任务为中心,以培养学生语言运用能力为宗旨,较好地体现了现代语言教育中关于交际能力,认知过程,感受和经历,学习策略以及合作学习等理念,是指导我们选择运用具体的教学方式与技巧的方法,值得我们在儿童英语教学中广泛使用。在任务型教学中,教师起着语言的促进者,答题者和向导的作用。任务型教学要求教师从一个规定了教学大纲和教学方法的被动接受者转变成一个课堂活动的主动创造者,从一个现成理论或他人研究成果的消费者变成一个以自己课堂教学为主要对象的研究者和理论探索者。任务型教学模式对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教师的素质是该模式实施的关键,教师应积极转换自己在教学中的角色,把学习的主动权真正还给学生。
小学英语PEP教材教学的问题与对策
我们学校使用的英语教材是PEP版本的。它有其自身的特点,但也存在一
定的问题。如何有效的使用这一版本的教材需任教教师的认真的钻研。
一、PEP教材特点
PET教材是根据素质教育的精神,着眼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和长远发展,由中国课程教材研究所,英语课程教材研究开发中心,加拿大Lingo Media 国际集团合编的一部小学英语教材。PEP教材以学生的发展为宗旨,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为目标,着重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自信心、良好的学习习惯、有效的学习方法和自主学习能力。同时,通过听、说、读、写等语言实践活动,帮助学生获得良好的语音基础,初步的语感和用英语进行日常交流的能力,发展初步的观察、记忆、思维、想象能力,了解世界和中西方文化关差异,增强国际意识,培养爱国主义精神、合作精神和社会公德意识,为他们的终身学习和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总的来说,这部教材具有以下一些特点:
1、遵照现代语言教学的理念,突出语言的交际性和实践性。
PEP教材按“话题—功能—结构—任务”相结合的体系,设计了大量形式多样、情景真实、语言自然、趣味性强的语言实践活动,有利于学生活跃思维、展现个性、发展心智、拓展视野;有利于学生感悟语言。从而,逐步形成初步运用语言进行日常交流的能力。
2、依据儿童的认识特点,体现小学英语教学改革的方向,PEP教材在教学要求和教学模式等方面有以下三个主要特点:
(1)以培养能力为教学的主要目标。
PEP教材充分考虑到小学生的兴趣、爱好等学习和心理需求,设计了大量生动有趣的教学内容、教学活动和插图,以利于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以利于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本PEP教材所编排的对话和练习内容丰富、题材广泛、贴近生活、语言地道,有助于学生获得用英语进行简单日常交流的能力。
(2)以活动为上课的主要形式。
PEP教材根据小学生好动爱玩的特点,设计了视、听、说、读、写、唱、游、演、画、做等大量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让学生在玩中学、在学中玩,让学生通过具体而生动的体验逐步领悟语言基础知识,掌握语言基本技能,提高实际运用语言的能力。
(3)以听说为训练的主要项目。
PEP教材按照“以听带路,以说助听,听说结合,相互促进”的思路,提供了大量的听说材料,以利于学生在听说训练中学到生动的语言,学到比较地道的语音语调。
3、遵循语言学习的规律,注重教学内容和教学活动的设计和安排。
PEP教材内容浅显易懂,重点突出;题材结合实际,贴近生活;语言正确规范,真实地道;插图生动活泼,富有情趣。符合小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点,符合儿童学习语言的规律。在教学内容和教学活动的设计和编排过程中,力求做到语言技能、语言知识、情感态度、学习策略、跨文化意识及跨文化交流能力等五个方面的有机结合,紧密联系,相互渗透,相互补充;力求体现“由浅人深,由易到难,循序渐进,逐步扩展,点面结合,不断复现”的原则。
4、按照小学英语课程教学基本要求,面向小学英语教学实际。
PEP教材面向多数,着眼基础,目标明确,要求得体,容量适当,难易适中。在要求上,力求符合多数学校的教学实际;在难度上,面向中等偏下水平的学校;在容量上,尽可能让多数学校每学期能教完一册教材。与以往传统教材相比,PEP教材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语言材料,精心安排了话题和语言实践活动,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综合运用语言的能力。
二、教材施行以来的问题
PEP教材作为新教材,在使用过程中难免会遇到种种问题,这些问题也是我们在当前英语课程中函待解决的问题。PEP教材的使用过程中我们遇到了以下几个问题:
1、课时不足。 《小学英语课程教学基本要求》中规定小学英语课程开设的起始年级为三年级。为保证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小学开设英语课程应遵循长短课结合,高频率的原则。但是,由于种种客观因素,我校每周每班只能开四节英语课。教师在教学中感到由于课时较小,语言的复习不够,学生遗忘的快,知识掌握不够牢固。尤其是五、六年级,教材语言点多,跨度大,教师明显感到在规定课时内完成教学任务有一定的难度。有些英语水平较低的学生跟不上教学进度,学生发展不均衡,提前出现两极分化现象。
2、教材部分内容不太适应实际教学。在经过一段时间的教学后,我们发现教材中安排的有些教学内容不太适合实际教学,有的内容对学生来说太难,难以
实施;有的则过于简单,达不到使学生得到提高的作用。因此,我们在教学中对部分内容进行适当地调整和改变,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例如,少数歌谣节奏感不强,不够押韵,歌词拗口,曲调生疏,学生学习有一定的难度且缺乏兴趣。
3、教学方法创新不多,PEP教材倡导教师“用教材”而不是简单地“教教材”。教师要创造性地用教材,要对教材内容和各个板块进行重组和整合。教学内容的范围是灵活的、广泛的,可以是课内的,也可以是课外的,只要适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从学生的实际出发的材料都可作为学习内容。教师“教科书”是传统的“教书匠”的表现,“用教科书教”才是现代教师应有的姿态。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存在教“死”书,“死”教书的情况。有的教师,不能恰当地以旧引新,更不会滚动己经学过的知识,巧妙帮助学生温故而知新;不会适度拓展,而是死搬教条;只会教本课时、本单元出现的内容,书本上出现的课上一字不漏详细地讲解,要求学生全部掌握,而书本以外的,生怕学生不会掌握不敢拓展。还有一种情况就是照本宣科,死搬教材。有的教师不能灵活处理教材内容,完全按照教材上的内容和编排顺序进行教学。先教A板块的对话,再教B板块的生词,然后操练C、D板块的句型,接着学习E板块的短文,不会科学合理地重组教材。 出现这些情况是因为教师没有正确理解教材的编写意图,没有在教学中努力将“话题、功能、结构、任务”结合起来,并根据学生学习的实际情况,尽可能地使这些活动体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的要求,使学生既获得知识、技能与能力,又逐步学会学习、学会做人。
三、教材运用和教学方法改进建议
笔者以为,要解决PEP教材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要从两个方面努力,即一方面改进教学方法,一方面在教材的运用上,要进行多方面的调整和改进。
(一)对教学方法改进的建议
1、教学方法灵活多样,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正如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所说的那样,对于课堂教学,我们所看重的,不是老师的精彩表演,而是学生的表现。在PEP教材的教学中,要以培养学生用英语进行交流的能力为教学目标,以语言运用为中心,以“活动教学”为主线,以小组合作学习为手段,以形象的图片、实物为辅助,力求给学生创造一个开放、真实、平等、和谐的交流环境。在教学过程中,注意运用直接法、听说法、功能
法、情景教学法、交际法、全身反应法、任务型教学法等多种教学方法,帮助学生在视、听、说、读、唱、玩、演等饶有趣味的活动中,自主地、偷快地学习英语,发展能力,维持兴趣,力求做到“开课能激趣,讲课蕴情趣,练习有兴趣,结束藏意趣”。
2、教学手段丰富多彩,充分调动学生多种感官。
由于客观条件的差异、学生现有水平的差异以及具体教学实际情况的差异,有时PEP教材推荐或建议的教学方法不一定适应实际教学的需要,在这种情况下教师要注意调整教学方法。在PEP教材教学过程中,注意采用实物、图片、多媒体课件等多种手段,加深学生的印象,强化学生的记忆,调动学生眼、耳、口、手、脑等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提高了学习的效率。如果教学时间比较充裕,学生的英语学习程度较好,我觉得在拓展部分可加人小组的故事表演,如“小蝌蚪找妈妈”等故事,不光让学生用所学语言说、演,而且能活用,让学生在参与、协作、交流中展示自己的才华,让他们充满自信,感受成功。
3、教学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根据认知规律,教师向学生输人新语言后,学生要经过感知、编码和储存这一过程,教师才能要求提取和输出。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关注学生如何学会新知的过程。在PEP教材教学过程中要注意:首先,教学内容的安排富有条理性和层次性,由易到难,由浅人深;其次,教学活动的设计富有层次与梯度:从机械模仿到趣味操练再到巩固练习,循序渐进,逐步提高,充分体现出从“不会到会”这一学习过程。同时在教学中,采用分层互助式教学,真正做到了“教学面向全体学生,面向不同层次的学生”,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在不同程度上都能得到不同的提高。据素质教育的要求,英语课程的目的不仅仅是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而且要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记忆能力、思维能力、想象能力和创新能力,即开发学生的智力。在PEP教材教学中中,教师可以设计许多有助于开发学生智力的教学活动。如通过“看尾巴猜动物”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激发学生的思维;通过“听句子猜动物”活动,训练学生的注意力,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通过“自由创编对话”活动,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和创新能力。这些活动既提高了学生的听说能力与综合语言运用能力,又促进了学生的智力发展。
4、教师关注学生情感,营造宽松民主氛围。
在PEP教材教学中,教师应尊重每个学生,积极鼓励他们在学习中的尝试,保护他们的自尊心和积极性,特别关注性格内向或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尽可能多地为他们创造语言实践的机会。在教学过程中注重鼓励全体学生大胆地使用英语,对他们学习过程中出现的失误和错误采取宽容的态度;用心去关爱每一个学生,用自己的眼神、手势、表情等与学生进行情感交流,用赞语激励学生,创设一种亲和的语言教学情境,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同时用夸张、幽默的语言进行教学,使学生始终处于兴奋状态,乐学、爱学。
5、注重学生过程评价,引入竞争机制辅助
在PEP教材教学过程中及时对学生的参与态度和参与效果进行适度的鼓励性评价,以利于保护和提高学生主动参与教学的积极性,做到小只关注教学的结果,同时也关注教学的过程,使对学习过程和对学习结果的评价达到和谐统一,并在此过程中引入竞争机制。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对表现好的学生进行奖励。如果只奖励个人,涉及面是不够广的。因此,我还对小组进行集体奖励,对做得好的小组,奖励全组成员。这样,在多层次的竞赛活动中就形成了多角度的评价活动。在每个学生之间有竞赛、有评价、有比较,把一个组内对每个学生的评价相加在一起就成了小组之间的竞赛,这样每个小组之间也有竞赛、有评价、有比较。如此就形成了一个多层次的竞赛及多角度的评价网络和个人、小组的评价体系。在课的最后对学生的学习过程进行评价,符合PEP教材提出的“注重过程评价,促进学生发展”的理念。
(二)对教材使用的建议
PEP教材内容有较大的灵活性和开放性,教师可以根据客观教学条件、学生实际水平和具体教学需要,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对教材内容、教学活动、教学顺序和教学方法都可以进行适当调整,使教材最大程度地满足学生英语学习的需要,促进学生发展。
1、更改教学内容,注重现实性
由于教材编写的指导思想和版面的原因,PEP教材所呈现的教例与实际生活及学生已有的知识背景还有一段差距。如何使陈旧的教材时代化,落后的教材同步化,笔者以为有以下两种方法:
第一、联系生活,补充更改。PEP教材中不少单词都是以其书面形式出现,
但随着时代的发展,这类单词已经不用或少用了。对于这些单词,我们可以在简单介绍之后,另外再教给学生一些口语中常用的单词,以使我们的教学能跟上时代的步伐。如“冰箱”一词,教材中为refrigerator,但日常口语中则多使用fridge,也有ice box,针对这一使用情况,我们可按上述方法调整教学。同样,对于教材中出现的不符合交际习惯的句型、对话,我们也可给予更改。
第二、针对学情,调整变通。学生在学习每一新知前,并不是一无所知的。在他们长期的学习和生活中,已经积累了大量的学习、思想方法,具备了一些必备的认知基础。因此,我们在使用教材时必须尊重并充分利用好学生的原有认知,合理调整,充实教材。
2、增加教材内容,体现探索性
语言是文化的重要载体。小学英语教学除了要让学生掌握必备的语言知识与技能,还要让学生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了解外国(尤其是英语国家)的文化,拓展其文化视野,加强对本民族文化的理解,发展跨文化交际的意识和能力。因此,教师应进一步丰富英语的文化积淀,挖掘出更多、更好的英语文化背景资料。 例如,“Colors”单元,教材出示了“white,black, red,pink,brown,”等常用颜色单词,我们可以通过这些颜色单词向学生渗透相关的英语国家文化的知识:不少颜色单词同时还是人的姓氏,像white(怀特)、black(布莱克)、brown(布朗)、green(格林)。此外,颜色单词还可组成一些有趣的习语,如black tea(红茶)、brown sugar(红糖)、low dog(卑鄙小人)等。丰富的文化知识渗透,使教材体系不断充实、拓展,从中让学生感受到了英语的美,英语的有趣,使学生更乐于接近英语。那么教师在教学中可以穿插教一些与教学内容有关的英美国家流行的英语儿歌,既丰富了教学内容,又扩展了知识面。
3、调整教学活动,关注人文性
教学活动同样有一定的弹性和可变性。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根据实际教学需要,对教材中不太适合的活动进行替换。例如:PEP教材中安排了许多看图说话的活动。这种形式比较单调,教师完全可以创设真实的场景,将学生的学习用品藏在教室内,用“where is the„”提问,学生用“Is it in/on/under/behind„?”句型来猜。同样可以达到巩固应用“in,on,under”等介词的用法。在教家庭成员称谓时,可以增加“扮家家”或让学生自带家人相片向全班同学介绍自己的家
人等活动,从而对教材原有活动进行延伸。
新课程标准在原教学大纲对知识要求达到“理解、掌握、运用”的基础上,同时强调学生“经历了什么”“感受了什么”“体会了什么”,注重的是学生的学习过程。它指出应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和亲身体验,主动获取知识或信息。因此,我们提供给学生的外部学习材料要体现探索性,给学生留有一个比较充分的思考、探究的空间,把教材中的素材从原来供教师解释和分析转变为给学生讨论和探索,从而使知识活灵活现地被学生掌握。如教学“There is\are„”一节时,我们可以这样处理教材:(1)创设情境,复习旧知。课件出示1个苹果在桌上,1个西红柿在篮子里,引导学生说出句子:There is an apple on the table;There is a tomato in the basket。(2)变换课件,引入新知。将l个苹果、1个西红柿变成3个苹果、4个西红柿,引出句子:There are 3 apples on the table. There are 4 tomatoes in the basket。(3)小组讨论,探究新知。如:这四组句子有什么不同?它们的区别在哪里?从这些区别中,你可以总结出什么规律?以上教学案例遵循了“呈现情境一形成问题一建立模型”的一般学习规律,符合学生的认知心理,同时又给学生留下了极大的想象和探究空间,激发了学生的探索欲望,使他们在自主讨论、合作过程中理解和掌握了知识。
4、调整教学顺序、突出整体性
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心理特点和教学的实际情况,教师可以对教师内容的顺序进行适当的调整,使其更符合学生兴趣和能力需要,更加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以引导学生更有效地学习。教材的整合,不仅仅局限于某一个知识点,而应立足于整体,可以拓展到一个单元、一册书,乃至整个PEP教材,让学生从整体上掌握,充分发挥整体结构的功能。如助动词在人称中的变化这一知识点,在PEP教材中出现“I like/don’t like„Do you like...?”后,可以考虑在下学期在学习 “She/He likes/doesn't like„Does she/he like...?”这样安排,其优势在于分散难点,降低难度,但却减少了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对比,使学生出现助动词混用的情况,故我们可尝试将这两部分合为一个整体,并同时添加they,it为主语的情况,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对比,发现它们之间的联系与区别,弄清规律,理顺规则,主动建构知识,形成互补的认知结构。
此外从英语课本身的特点出发,我们还可以对整个小学英语教材进行整合。
在学生初次接触英语时便教给学生一些常用的、简单的英语问候语、问答语,像“Good morning!”“See you later!”“Are you on duty today?”“fine,thank you!”等等。每天还可渗透星期单词的教学,以及数词的学习,这样就将整个小学阶段的英语知识渗透在每节课、每个单元,从而分散了教学难点,提高了教学效率。
四、 结 语
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是一个永恒的课题。但教师应注意教材的整合不能随意,要有严肃的科学态度,高度的责任心。不仅要考虑英语自身的特点,更应遵循学生学习英语的心理规律,要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对教材进行科学、合理的“裁剪”,从而使教材成为正有利于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学材”。
小学英语教学中西方文化渗透的实践与思考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不同的民族有着不同的文化、历史、风俗习惯和风土人情等,而各民族的文化和社会风俗又都在该民族的语言中表现出来。语言和文化是密不可分的。语言不仅仅是一套符号系统,人们的言语表现形式更要受语言赖以存在的社会/社团(community)的习俗,生活方式,行为方式,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宗教信仰,民族心理和性格等的制约和影响。长期以来,在英语教学中语言和文化的这种关系一直未得到足够的重视。在教学实践中,似乎认为只要进行听,说,读,写的训练,掌握了语音,词汇和语法规则就能理解英语和用英语进行交际。而实际上由于不了解语言的文化背景,不了解中西文化的差异,在英语学习和用英语进行交际中屡屡出现歧义误解频繁,语用失误迭出的现象。如:用How much money can you earn a month?来表示对外国人的关心,殊不知这是一句冒犯的问话,侵犯了别人隐私(privacy),会激起对方的反感。中国人以谦逊为美德,如当外国人称赞中国人某一方面的特长时,中国人通常会用You are over praising me (“过奖”)来应酬,这往往会让说话者感到你在怀疑他的判断力;抑或是用“Where? Where?”来回答,弄得外国人莫名其妙,不知所云。
不同民族的文化有可能存在某些相同或相似的地方,这被称为文化的偶合现
象。这主要是由于不同的民族在与大自然作斗争的过程中会有相同或相似的生活体验和经历。这种相似性必然会反映到语言中来。因而在英语和汉语中,我们不难发现许多相同或相似的表达。例如:“披着羊皮的狼”,英语为wolf in sheep’s clothing;“同舟共济” ,英语为in the same boat;“破土动工”,英语为break earth;“三思而后行”,英语为 think twice before you act;“蓝图”,英语为blue print,等等,这样的偶合现象不胜枚举。文化的这种偶合现象,可以促进English learners在目的语(target language)学习中的“正迁移”(positive transfer)。
随着网络科技的发展,上网聊天是非常流行的一种现象。有一次和一老外在线聊天,却引发了一段思考。
A:Are you the first time to come to China?
B:Yeah.
A:Are you lonely?
B:Yeah.what about you9„
聊天的人只是想问问是否他一人到中国,对方却认为是一种挑逗性的语言。只因对lonely这个单词的误用及对方思维方式的不了解,造成对方的误解。由此,我想到了作为一名英语教师的责任,我们教育工作者仅仅传授给学生的是英语知识吗?语言是一种交流工具,毛泽东主席曾经这样描述:学习语言就是为了用他。那么看看我们现在的英语教学的实况:Thank you.N0 ,thanks.等令人啼笑皆非的答案到处都是,而在实际的交流中,我们的教育现状又正面临着这样的尴尬:一位老外对本国女士说:You. 0k pretty today.(你今天真漂亮。)女士本着国人的“谦虚美德”:No,I’m ugly.(不,我很难看)。老外会目瞪口呆,不知所措。因为按西方的习惯是对女士的尊重和有礼貌的表现,应回复他:Thank you.在现实生活中反馈出思维习惯和文化内涵的匮乏。
邓小平说:教育要面向孩子,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我们要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着眼于学生的未来。是该替孩子们的未来想想了,当务之急,我们在英语教学中把“小学阶段英语教学中进行文化渗透”这一理念提到教学议程中,放到教学实践中,这是至关重要的。
在中国走向世界,加入WT0的今天,英语作为国际交往的重要工具之一,我们应该提前为学生扫清语言学习中的障碍,让他们间接的多接触世界,适时地
弘扬优秀民族文化;必要地介绍汉英文化在价值取向、思维方式、国民性情、历史地理、礼仪风俗、家庭教育等方面的差异,努力克服文化差异所造成的交际障碍,在提高交际能力的同时提高国人的文化素养。
通过对实验班级对照研究,探讨进行西方文化渗透的有效的教学方法方式;研究其行为在课堂教学中的实际应用效果(对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提高的辅助作用的大小),并通过调查问卷、试卷测试等手段对不同的教学效果进行分析与评价(主要倾向于:是否有利于优化学生学习英语的内部环境;是否有利于提高学生跨文化交际的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探讨跨文化背景的交际性英语教学的新模式。
数据就是实话。他告诉我们学生对西方文化的了解知之甚少,大多数学生略知皮毛;学习语言的途径狭之又狭,将近一半的学生只限于英语课;使用语言的机会凤毛麟角,学了语言没有用过;学习西方对西方文化的了解程度文化的欲望却是非常强烈。可见学生的求知欲,对英语的学习兴趣还是盎然。《小学英语课程标准》关于课程理念,他明确提出:为提高学生多元文化背景下的交际能力奠定良好基础,为学生提供具有生活性、时代性和文化性的课程内容„„这些理念告诉我们了解一种语言的文化背景的重要性。胡文仲:《文化与交际》,1994讲到:语言和文化是密不可分的。语言不仅仅是一套符号系统,人们的言语表现形式更要受语言赖以存在的社会/社团(community)的习俗,生活方式,行为方式,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宗教信仰,民族心理和性格等的制约和影响。长期以来,在英语教学中语言和文化的这种关系一直未得到足够的重视。
目前影响英语教育成功的主要原因有两方面:一是受到各种制约的影响。二是缺乏语境体验。包括语言环境、情景环境、文化语境和时空语境四部分。其中就谈到了文化渗透的重要性。在教学实践中,似乎认为只要进行听,说,读,写的训练,掌握了语音,词汇和语法规则就能理解英语和用英语进行交际。而实际上由于不了解语言的文化背景,不了解中西文化的差异,在英语学习和用英语进行交际中屡屡出现歧义误解频繁,语用失误迭出的现象。一位同事在澳大利亚进行英语培训期间,就遭遇了尴尬:他答应他的房东在他们晚上出去参加宗教活动的时候照看他们的三个孩子,并安排他们准时睡觉。听到他们在床上讲话,他说,Shut up,please.当孩子们立刻面面相觑,安静下来。他感到不对劲,第二
天他和房东交流了一下,他们告诉他说那样的话是粗鲁的表现,应该说Don’t talk,please.Or‘Please be quiet.他为他的粗鲁道歉,为他的无知道歉。出现这样的误解缘于他对西方文化的不了解。所以把跨文化交流内容早早地纳入英语教学的课程中是一项迫在眉睫的工作。美国社会学家G.R.Tucker和W.E.Lambet对于外语教学中只教语言不教文化有这样的看法:
“我们相信,任何这类企图都会使学生失去兴趣,使他们不仅不想学习语言符号本身,而且也不想了解使用这一符号系统的民族。相反,帮助学生在学习语言时提高对文化的敏感性,就可以利用他们发自内心的想了解其他民族的兴趣和动力„„,从而提供了学习该民族的语言的基础。而且基础教育是非常重要的,现有的基础又脱离了文化背景,这是违背语言的运用功能的。所以把“小学阶段英语教学中进行文化渗透”放入教学议程中是至关重要的。让学生在积累语言知识的同时,更积极地、习惯地将所获得语言文化信息运用到交际活动中去。
一、文化渗透的内容有那些
1、称呼:
西方国家的称呼与我们不同,他们比较概括,如uncle代表叔叔、舅舅、伯伯,并且在称呼对方时直呼姓名John,Kitty,很少听到grandma,uncle之类的称呼。
1.say uncle(承认失败)
一Sandy beats US.He can play table tennis well.
一we can’t say uncle,Billy.We can practice more,then we can play well,too.
2.Self—introduction
Good morning.My name’s John White.You can call me John.I’m from America.I’m new here.Nice to meet you.(说明:西方人很喜欢用First name彼此称呼,但是初次见面先征求对方:Can工call you ‘John’?并且家庭姓氏置后,而我们的家庭姓氏在前。)
2、颜色:
除了教学生表示颜色之外,还应教一些习惯用语。如:He is green at his job.(他干那个工作没有经验。)I am feeling blue.(我很沮丧。)
We are noisy in the classroom.My teachers see red.(老师生气了)
He is a yellow dog.(他是个卑劣的人。)
It’s black and white to me.(对我来说这是一件很清楚的事。)
二、文化渗透的方法
《小学英语课程标准》提到:要为学生营造良好的英语课程实施环境。我们在营造大环境的同时也要布置好小环境。我们提倡让每一堵墙说话,让校园的各个角落充满英语的气息,让学生每天耳染目儒,象母语一样感受着英语,习得英语。我们在实验中把校的西楼梯墙面设计成英语天地,每月更新内容:有琅琅上口的英语儿歌,西方餐桌礼仪,节日由来和介绍等等,内容接近生活,难度适合小学生阅读。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自己寻找资料,编写对话,朗读自己的习作,欣赏优美的英语歌曲。每一学期我们举行英语节,英语口语秀,单词大王,课本剧表演在学生中热火朝天的展开。让学生随时感受着英语的氛围,“润物细无声,随风潜入夜”。
1、课堂情景演练
课外我们积极的创设环境,让学生充分感受英语,课内我们更要去组织、引导、培养学生,使他们具有强烈的语言交际欲望,给他们创造语言表达的机会。因为课堂是学生操练英语的主阵地。情景演练对学生来说无疑是一种有效的方法。让学生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学、用英语相互交流,以用促学,学以致用。比如,教表示家庭成员的词汇时,我让学生带来“全家福’’照片,并让学生互相介绍自己的家庭;教师模仿一个外国学生,介绍自己的家庭,让学生知道西方人士的名字,称呼等,然后一学生扮演美国人,一学生扮演中国人,在交际中体验文化带来的新鲜。生活场景很多,如作客、上公园游玩、去旅游景点观光、到超市购物、到医院看病等等。这些情景对话真实感强,小品剧式情节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著名的教育学家托尔斯泰曾经说过:成功的教育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
2、词汇引申内涵
词汇教学要适当拓展。拓展方向与西方国家的生活密切相关。在我们日常生活中,如:教学动物horse时,同时也适当渗透as strong as a horse(强壮如牛);教cat,dog时,渗透it rains cats and dogs.(倾盆大雨)等等具有实用性的延伸与
拓展。
3、身临其竟体验
美国学者Baraland指出:One who only masters one language does not mean he can communicate with the people who use the language completely. He must be immersed in the populations of Western countries! 现在很多机构和学校组织学生跨国际交流,这是最好的文化渗透的办法,也是最有实效性的。
这样的渗透不仅告诉学生人类探索月球的历史和宇宙常识,而且爱国主义在英语课堂教学中得到升华,前所未有!
另外,教师要考虑教给学生更多的自己摄取文化信息的技巧。如网上冲浪、勤记多写、相互交流、及时反馈。授之以渔,让学生在自学中,加强跨文化意识,自然流露他的表达。
总之,英语习语在西方民族繁衍和社会发展中产生,渗透着浓郁的西方文化气息,且经过长期运用、转变,最终沉淀下来。学习英语习语对于深刻、透彻地理解西方文化是简便而又快捷的方法。
小学英语教学之任务型教学
小学英语已经被越来越多的学生和家长重视,现代社会的迅猛发展要求高素质的人才,这就要求我们小学英语教师要不断更新观念、调整自己的思维坐标,把传统的以教师为主体的教学方式转变为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式,而任务型教学模式(task-basedlanguageteaching)实际就是这种教学方式的延伸和运用。
在2001年7月教育部颁布了《英语课程标准》,它标志着我国基础英语教育课程改革全面启动。《英语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中明确指出倡导“任务型”的教学途径,以实现“培养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这一基础教育阶段英语课程的总体目标。基于任务的学习以学生为中心,学生自己主动探索语言,教师帮助他们分析语言结构,从而能更有效地学习。根据《标准》要求,教师应避免单纯语言灌输和机械操练的教学模式,应依据课程的总体目标,结合教学内容与实际生活,设计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教学活动,尽量采用任务型教学途径。
1 什么是任务型教学
任务型教学就是以培养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为目标的新型教学模式。就是将单个或多个教学目标融合到具体的教学活动中,把语言应用的理念转化为以“任务”为导向的课堂教学方式的一种有益尝试。它把学习内容设计成各种交际任务,让学生通过完成任务进行学习。作为一种新型的课堂教学模式,能使课堂教学过程任务化,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中心和以人的发展为本的现代教育理论。 人们使用语言,在某种程度上是为了完成某种任务。语言学习的任务指的是有目标的交际活动或学生为了达到某一具体目标而进行交际活动的过程。也就是说,任务重视学生如何沟通信息,而不强调学生使用哪种语言形式;任务具有在现实生活中发生的可能性,而不是“假交际”;学生应把学习的重点放在如何完成任务上,对任务进行评估的标准是任务是否成功完成。教师围绕特定的交际目的和语言项目,设计出具有明确目标和可操作性的任务化的教学活动让学生参与。学生通过表达、询问、解释、沟通、交涉、协商等多种语言活动形式来完成任务,最终学习和掌握语言。
另外,语言学家Skehan也提出了任务型语言教学的特色:(1)意义在语言
交流中处于核心地位;(2)学习者不只是重复别人的原话;(3)与真实生活中的活动有相似之处;(4)最重要的考核是任务的完成。所以,任务不同于机械操练,它必须是:(1)有意义的。因为交际性语言是有实在意义的。(2)用于交流的。因为学习语言的目的是为了交际。(3)真实的。任务应该是语用真实、语境真实、语义真实的,符合学生的真实兴趣。(4)可完成的。任务应是学生通过学习所学内容可以完成的任务,不是与所学内容无关的任务。
以任务活动为主要教学途径,让学生积极“动”起来,让课堂“活”起来。小学英语教学的主要途径是课堂教学,课堂教学又是在教学活动中得以体现的。毫无疑问,有效的课堂教学活动是顺利达到教学目标的可靠保障。“任务型教学”以完成任务、解决问题为出发点,重视学习的过程,注重对真实情境的模拟,要求教师创造性地设计活动和场景,引导学生积极地参与到整个教学过程中来,使学生在宽松、和谐的环境中通过思考、讨论、交流和合作等方式丰富知识和提高素质。任务型教学旨在为学生提供更多的语言实践机会,更好地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它对各种教学方法有较大的包容性,适合多种活动类型和组织形式,不但适用于运用语言的活动,也适用于学习语言技能和知识的活动。最终使学生在开放的活动中,实现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提升。
任务型教学对我们教师来讲,就是要根据具体教学内容和学生兴趣等,设计恰当合理的教学任务。它以具体的任务为学习动机,以完成任务的过程为学习过程,以展示任务成果的方式来体现教学成就,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以任务为中心和以活动为方式”的思想。
可见,“任务型教学”是指在教学活动中设计一定的任务,让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习得语言,进而培养学生交际能力的一种教学途径。是现在小学英语教学中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的教学途径。
2 小学英语任务型教学应遵循的原则
任务型语言教学的特色是: (1)语言、情景真实。(2)形式与功能相结合。
(3)任务型任务的链。(4)在做中学。鉴于上述四个特点, 小学英语教师在设计的课堂教学任务的时候应该遵守以下三条基本原则:
2.1 把语言教学目标放在任务设计的首位
《标准》明确指出:“基础教育阶段英语课程的总体目标是:培养学生的综
合语言运用能力”,而“语言知识和语言技能是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基础”。因此,小学英语教学的主要目标之一就是让学生通过参与教学活动,学习和掌握最基本的语言知识和语言技能。这就要求教师在明确的语言教学目标引导下设计教学活动。在设计教学活动时必须明确让学生学习和掌握哪些语言形式,(如:学习哪个单词,熟悉哪些句型等),以及要培养学生哪些方面的语言技能(如:听的能力和说的能力等)。例如,我在教学“I like pears”的对话材料时,所设计的活动始终围绕“I like „”“Do you like„”“Yes, I do.”“No, I don’t.”这几个重点句型展开,活动的语言教学目标十分明确。
小学英语课堂上,任务型教学活动中的活动的完成往往需要多种语言技能的综合运用。在设计教学活动任务时,教师可以采用各种各样完成任务的方式和手段,例如,在听的技能训练方面,让学生看着(多媒体)画面或图片听对话,听录音认图片,听指令做动作等多种形式;在说的技能训练方面,让学生模仿教师或录音说,用所学句型表演对话,用所学词汇描述人或事物的特征,说唱英语歌谣等方式;在读的技能训练方面,让学生默读、跟教师或录音读、两人分角色读、全班分角色读等方式。但是所有的活动和任务都应该紧紧环绕着明确的课堂教学目标去进行,更应该把明确的语言教学目标放在任务设计的首位。
2.2 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
众所周知,“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一个学生一旦对他所学的东西有兴趣,就会主动学习,学习起来就会精神愉快,不知疲倦,越学越爱学。反之,如果学生没兴趣,学习就是被动的,学生会感到一种负担,甚至产生厌烦情绪。小学阶段是培养学生兴趣的重要时期,引导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动机和兴趣十分重要。应该把创设学生熟悉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放在“任务设计”的重要位置。那么,教师在设计任务型教学活动时应注意些什么呢?以下有两点:
2.2.1 教学活动应尽量贴近学生的生活
生活是一本百科全书,学生可以从中吸取无尽的知识。但只有学心关心的热点,学生的爱好所在或与学生休戚相关的东西,才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参与热情和兴趣。贴近学生真实生活的活动最容易使学生产生身临其境的感受,也最能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调动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设计贴近学生真实生活的教学活动,能为学生学习和运用语言创设良好的教学氛围。例如:利
用CAI创设到KFC用餐的情景,并让学生挑选他们各自喜爱的食物,从而学习有关食物的单词;模拟带学生参观动物园的情境,让学生描述自己喜欢动物的特征,从而教学句型“It’s„”,“It has „”。
2.2.2 教学活动的难度应符合学生的认知和语言水平
小学生无论在认知和语言水平上都还处于初级阶段,因此教师设计的教学活动的难度既不能超越其发展阶段,也不能太容易。如果活动内容过于浅显,往往不利于调动学生参与活动的热情和兴趣;如果活动过于复杂,则会使学生产生畏惧心理,甚至会挫伤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
教学任务的设计要考虑学生实际的语言运用能力;要考虑学生的知识结构,如果学生缺乏任务所涉及的相关知识,教师可设计其他任务作为铺垫;要考虑具体的语言知识,注意新的语言知识的运用和延伸,努力引导学生运用新学习的语言知识去完成任务,在执行任务中巩固所学新知。
2.3 教学任务的内容应层次分明,形式应多样化,活动之间应有过渡
2.3.1 小学英语任务型教学的设计应包括三个环节
任务型教学将英语教学中常用的呈现——练习——运用(Presentation, Practice, Production)模式颠倒过来了。在常规的“3P”教学模式中, 任务通常体现为Production中的综合运用式练习,用来巩固所学的语法结构、语言功能或词汇。而在任务型教学的模式中,学生通常以完成任务的活动开始学习,待任务完成后,教师再把学生的注意力引到活动中使用的语言上,并对学生使用的语言进行纠正和调整。
教师在采用“任务型教学”模式时,必须明确课堂教学的目标和选择合适的教学内容。首先,英语课堂教学涵盖了多项语言技能,单独的一节课要有侧重地强调某项技能的锻炼。根据课堂教学的目标设计情景或语境,让学生在课堂上反复实践,通过实践学习到必要的知识和技能。其次,“任务型教学”需要模拟一个解决现实问题的背景。教师需要在掌握学生基本情况的基础上,选用贴近学生的学习、生活经验和知识结构的背景,逐步培养起学生的学习动机和乐趣。
2.3.2 任务型活动的形式应多样化
小学生由于生理及心理的特点,决定了他们的注意力不易长时间集中,其兴趣具有多样性和阵发性的特点。因此,小学英语活动形式的多样化是吸引学生的
注意力,且保持兴趣和热情的重要手段。要让学生“多读、多说、多听、多看”,采用视、听、说、玩、唱、画、游等饶有趣味、形式多样的活动,真正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热情。同时,也应避免活动时过多注重形式的趣味性,而忽视教学内容的条理性和整体性的倾向。在教学中,可以有许多方式来完成任务,如小组合作、角色扮演、猜谜游戏、说说画画等等。教师只要选好恰当的形式,定能取得满意的效果。
2.3.3 任务活动中应有过渡
各个教学任务间应相互关联,并体现层层递进的关系。教学活动的设计要做到由简到繁,由易到难,逐步把以课本为中心的练习活动向以生活为中心的活动转化。随着课堂进程的发展,任务在其语言知识的难度上、内容拓展上、能力训练上都应体现渐进性、发展性,这样才能使整节课教学任务的完成一气呵成,水到渠成。
3 任务型教学在小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实例
3.1 指令性任务
任务1:Touch your face (nose, ear, mouth, etc).
任务2:Show me your pencil (ruler, pen, eraser, etc).
任务3:Walk like an elephant.
Jump like a squirrel.
Climb like a bear.
以上三项任务可以配合节奏明快的chant,学生一边做,一边唱。在任务3中,我还让学生离开座位,边模仿动物的动作,边唱歌,这样学生兴致盎然,学习热情高涨。儿童的一大特点就是活泼好动,模仿能力强,因此此类任务很适合儿童学习英语,尤其是低年级学生。
3.2 竞赛性任务
此类任务可以运用于英语课堂的任何阶段。我们可以利用小学生追求成功、展示自我的心理,在小学英语课堂中提供竞赛性的教学任务,借助热烈的竞争气氛刺激学生的无意注意,使他们的无意注意转化为有意注意。
我曾经设计过“看谁说得多”的竞赛任务:
把全班学生分成A,B两大组,各组学生根据教师所提供的照片(也可以是
图片或卡片等),按次序说句子,且不能重复。
我给他们呈现了一张他们语文老师的照片:
T: Who is she? What’s her like? Please talk something about her.
S1: She’s Miss Wang.
S2: She’s Wang Weijing.
S3: She’s our Chinese teacher.
S4: She’s from China.
S5: She’s from Jinhua.
S6: She’s my good friend.
S7: She’s Miss Ma’s good friend.
S8: She’s tall.
S9: She has long hair.
S10: She has big eyes.
S11: She likes music.
S12: She likes white.
透过众多灵活的答案,我看到了学生们活跃的思维和积极的学习状态,也感受到了他们之间那种协作能力和团队合作的精神。这样的竞赛性任务,充分调动了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激活了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在这样的活动中,他们迅速做出了许多有意义的反应,而意义,又恰恰是语言交流中的核心。
3.3 情境性游戏任务
游戏任务的活力在于它具有极大的乐趣和竞争性,能激励学生进取,张扬个性,调动学生内在的学习动机。课堂上充分利用这种活力实施教学,不但能消除学生的紧张情绪,活跃课堂气氛,而且能引发学生对语言学习的直接反馈,在玩中学,在玩中用,由被动接受知识转化为主动运用知识,主动探索,从而发展创造性思维。
生日是孩子们喜欢又真实的话题,以筹备生日晚会为教学任务,孩子们一下子欢呼雀跃,也就有了积极的学习动机。
3.4 调查性任务
调查性任务能够培养学生用英语解决问题的能力,可以加强学生与同学、亲
人的沟通,增进感情。虽然小学阶段所学的内容不多,但我们可以设计简单、易操作的调查任务。比如,在学习食品、水果等话题后,可以要求学生建立家庭档案(见下表)。
Family member
Age
Favorite
food
Favorite
drink
Favorite
fruit
Hobby
这种类型的任务有助于学生学会如何用英语与人交流,培养学生学习如何获取、处理和使用信息,能促进各学科知识的相互渗透,而且对培养学生关注生活的精神很有帮助,我们可以在复习巩固时运用这种形式的任务来进行高效、有趣、有意义的教学活动。
3.5 “做中学”任务
让学生在做事情过程中运用所学知识,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挖掘学生的自身潜能,为学生提供展示个性和能力的舞台。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可设计让学生在“做中学(learning by doing)”的任务,让学生自始自终通过具体的任务来学习语言,为了特定的学习目的去实施特定的语言行动,并通过完成特定的任务来获得和积累相应的学习经验,享受成功的喜悦。
3.6 表演性任务
在教育过程中,体验角色是一个很好的方法,而体验角色行之有效的方式之一就是让学生“演一演”。因为表演能抓住学生好说、好动、记忆和模仿能力强的特点,能有效延长其有意注意的时间,缩短课堂教学内容和实际生活的距离。角色扮演能使所学的语言材料更加真实,对话更接近生活实际,使扮演者有身临其境的感觉,语音、语调、表情、手势和身势会更加自然,是组织学生进行听说练习、操练巩固的极好方法,它将学生引向一个妙趣横生的英语世界。角色游戏
有助于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对于活跃课堂气氛具有独特的作用。
在实际英语课堂中,一般的角色表演只需学生按照课文的对话,结合生活实际进行模仿交际操练,在各种人物的声音、语调上稍加注意就可以了。但是,有了这些基础以后,我们还应该再鼓励学生在做好准备的情况下走上讲台,加上表情和动作进行表演,这样才能更好地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提高成就感,使他们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形成有效的学习策略。
4. 开展任务型教学时应注意的问题
4.1 坚持任务的真实性
任务型教学活动要以学生的兴趣和生活经验为出发点,内容和方式要尽量真实。为了培养学生在真实生活中运用语言的能力,就应该让学生在教学活动中参与和完成真实任务,摆脱传统的以教材知识为中心的枯燥无味的教学模式,使课堂语言活动近似于习得过程。一个人只有对某事发生了兴趣,才会主动去寻找解决的办法,才有可能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因此,我们在英语教学中应尽量选择贴近学生生活的任务型活动,这样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4.2 要有明确的目标及可操作性
任务型教学模式要求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感知、体验、实践、参与和合作等方式去实现任务的目标。任务执行注重实践性,就是要求全员参与,充分实践,展示个性,充分体现人的主体地位和主体意识。任务的目的有多种多样,从大的方面来说它可以是培养听、说、读、写的技能,也可以是促进英语与其它学科知识的融合;可以用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可以用于树立学生的学习自信心;它可以培养学生观察事物的能力,也可以培养学生与他人合作的本领。采用任务型教学途径,教师应明确所设计的每一项任务的目的,通过该任务的完成,希望学生在英语学习中,哪些能力可以得到提高和发展,同时又要考虑该任务的实际操作性、可行性。
4.3 坚持任务活动的全员参与性
任务的目标是通过让学生完成某一项任务而希望达到的目标。因此教师设计任务时要从实际出发,要让学生跳一跳才能够得到,跳一跳就能够得到,学生才能感受到成功的快乐,从而产生更持久的学习热情。坚持任务活动面向全体学生,也就是要考虑任务的难度,学生的年龄特征,认知水平和知识水平的实际。教师
所设计的活动应适合所有的学生,吸引全体学生参加,而不是仅仅让能力强和水平高的学生参加,这样,任务型教学模式也就不会流于形式。因此,我们可以给所有学生同样的材料,但设计不同的要求,给予不同程度的帮助;或者给不同学生不同程度的材料,执行共同的任务;还可以以小组为单位,让每位学生各尽其职,发挥各自优势完成任务。我们要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使每个学生都体验到成功。
教无定法,贵在得法。任务型教学以兴趣为出发点,以学生为主体,以任务为中心,以培养学生语言运用能力为宗旨,较好地体现了现代语言教育中关于交际能力,认知过程,感受和经历,学习策略以及合作学习等理念,是指导我们选择运用具体的教学方式与技巧的方法,值得我们在儿童英语教学中广泛使用。在任务型教学中,教师起着语言的促进者,答题者和向导的作用。任务型教学要求教师从一个规定了教学大纲和教学方法的被动接受者转变成一个课堂活动的主动创造者,从一个现成理论或他人研究成果的消费者变成一个以自己课堂教学为主要对象的研究者和理论探索者。任务型教学模式对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教师的素质是该模式实施的关键,教师应积极转换自己在教学中的角色,把学习的主动权真正还给学生。
小学英语PEP教材教学的问题与对策
我们学校使用的英语教材是PEP版本的。它有其自身的特点,但也存在一
定的问题。如何有效的使用这一版本的教材需任教教师的认真的钻研。
一、PEP教材特点
PET教材是根据素质教育的精神,着眼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和长远发展,由中国课程教材研究所,英语课程教材研究开发中心,加拿大Lingo Media 国际集团合编的一部小学英语教材。PEP教材以学生的发展为宗旨,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为目标,着重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自信心、良好的学习习惯、有效的学习方法和自主学习能力。同时,通过听、说、读、写等语言实践活动,帮助学生获得良好的语音基础,初步的语感和用英语进行日常交流的能力,发展初步的观察、记忆、思维、想象能力,了解世界和中西方文化关差异,增强国际意识,培养爱国主义精神、合作精神和社会公德意识,为他们的终身学习和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总的来说,这部教材具有以下一些特点:
1、遵照现代语言教学的理念,突出语言的交际性和实践性。
PEP教材按“话题—功能—结构—任务”相结合的体系,设计了大量形式多样、情景真实、语言自然、趣味性强的语言实践活动,有利于学生活跃思维、展现个性、发展心智、拓展视野;有利于学生感悟语言。从而,逐步形成初步运用语言进行日常交流的能力。
2、依据儿童的认识特点,体现小学英语教学改革的方向,PEP教材在教学要求和教学模式等方面有以下三个主要特点:
(1)以培养能力为教学的主要目标。
PEP教材充分考虑到小学生的兴趣、爱好等学习和心理需求,设计了大量生动有趣的教学内容、教学活动和插图,以利于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以利于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本PEP教材所编排的对话和练习内容丰富、题材广泛、贴近生活、语言地道,有助于学生获得用英语进行简单日常交流的能力。
(2)以活动为上课的主要形式。
PEP教材根据小学生好动爱玩的特点,设计了视、听、说、读、写、唱、游、演、画、做等大量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让学生在玩中学、在学中玩,让学生通过具体而生动的体验逐步领悟语言基础知识,掌握语言基本技能,提高实际运用语言的能力。
(3)以听说为训练的主要项目。
PEP教材按照“以听带路,以说助听,听说结合,相互促进”的思路,提供了大量的听说材料,以利于学生在听说训练中学到生动的语言,学到比较地道的语音语调。
3、遵循语言学习的规律,注重教学内容和教学活动的设计和安排。
PEP教材内容浅显易懂,重点突出;题材结合实际,贴近生活;语言正确规范,真实地道;插图生动活泼,富有情趣。符合小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点,符合儿童学习语言的规律。在教学内容和教学活动的设计和编排过程中,力求做到语言技能、语言知识、情感态度、学习策略、跨文化意识及跨文化交流能力等五个方面的有机结合,紧密联系,相互渗透,相互补充;力求体现“由浅人深,由易到难,循序渐进,逐步扩展,点面结合,不断复现”的原则。
4、按照小学英语课程教学基本要求,面向小学英语教学实际。
PEP教材面向多数,着眼基础,目标明确,要求得体,容量适当,难易适中。在要求上,力求符合多数学校的教学实际;在难度上,面向中等偏下水平的学校;在容量上,尽可能让多数学校每学期能教完一册教材。与以往传统教材相比,PEP教材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语言材料,精心安排了话题和语言实践活动,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综合运用语言的能力。
二、教材施行以来的问题
PEP教材作为新教材,在使用过程中难免会遇到种种问题,这些问题也是我们在当前英语课程中函待解决的问题。PEP教材的使用过程中我们遇到了以下几个问题:
1、课时不足。 《小学英语课程教学基本要求》中规定小学英语课程开设的起始年级为三年级。为保证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小学开设英语课程应遵循长短课结合,高频率的原则。但是,由于种种客观因素,我校每周每班只能开四节英语课。教师在教学中感到由于课时较小,语言的复习不够,学生遗忘的快,知识掌握不够牢固。尤其是五、六年级,教材语言点多,跨度大,教师明显感到在规定课时内完成教学任务有一定的难度。有些英语水平较低的学生跟不上教学进度,学生发展不均衡,提前出现两极分化现象。
2、教材部分内容不太适应实际教学。在经过一段时间的教学后,我们发现教材中安排的有些教学内容不太适合实际教学,有的内容对学生来说太难,难以
实施;有的则过于简单,达不到使学生得到提高的作用。因此,我们在教学中对部分内容进行适当地调整和改变,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例如,少数歌谣节奏感不强,不够押韵,歌词拗口,曲调生疏,学生学习有一定的难度且缺乏兴趣。
3、教学方法创新不多,PEP教材倡导教师“用教材”而不是简单地“教教材”。教师要创造性地用教材,要对教材内容和各个板块进行重组和整合。教学内容的范围是灵活的、广泛的,可以是课内的,也可以是课外的,只要适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从学生的实际出发的材料都可作为学习内容。教师“教科书”是传统的“教书匠”的表现,“用教科书教”才是现代教师应有的姿态。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存在教“死”书,“死”教书的情况。有的教师,不能恰当地以旧引新,更不会滚动己经学过的知识,巧妙帮助学生温故而知新;不会适度拓展,而是死搬教条;只会教本课时、本单元出现的内容,书本上出现的课上一字不漏详细地讲解,要求学生全部掌握,而书本以外的,生怕学生不会掌握不敢拓展。还有一种情况就是照本宣科,死搬教材。有的教师不能灵活处理教材内容,完全按照教材上的内容和编排顺序进行教学。先教A板块的对话,再教B板块的生词,然后操练C、D板块的句型,接着学习E板块的短文,不会科学合理地重组教材。 出现这些情况是因为教师没有正确理解教材的编写意图,没有在教学中努力将“话题、功能、结构、任务”结合起来,并根据学生学习的实际情况,尽可能地使这些活动体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的要求,使学生既获得知识、技能与能力,又逐步学会学习、学会做人。
三、教材运用和教学方法改进建议
笔者以为,要解决PEP教材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要从两个方面努力,即一方面改进教学方法,一方面在教材的运用上,要进行多方面的调整和改进。
(一)对教学方法改进的建议
1、教学方法灵活多样,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正如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所说的那样,对于课堂教学,我们所看重的,不是老师的精彩表演,而是学生的表现。在PEP教材的教学中,要以培养学生用英语进行交流的能力为教学目标,以语言运用为中心,以“活动教学”为主线,以小组合作学习为手段,以形象的图片、实物为辅助,力求给学生创造一个开放、真实、平等、和谐的交流环境。在教学过程中,注意运用直接法、听说法、功能
法、情景教学法、交际法、全身反应法、任务型教学法等多种教学方法,帮助学生在视、听、说、读、唱、玩、演等饶有趣味的活动中,自主地、偷快地学习英语,发展能力,维持兴趣,力求做到“开课能激趣,讲课蕴情趣,练习有兴趣,结束藏意趣”。
2、教学手段丰富多彩,充分调动学生多种感官。
由于客观条件的差异、学生现有水平的差异以及具体教学实际情况的差异,有时PEP教材推荐或建议的教学方法不一定适应实际教学的需要,在这种情况下教师要注意调整教学方法。在PEP教材教学过程中,注意采用实物、图片、多媒体课件等多种手段,加深学生的印象,强化学生的记忆,调动学生眼、耳、口、手、脑等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提高了学习的效率。如果教学时间比较充裕,学生的英语学习程度较好,我觉得在拓展部分可加人小组的故事表演,如“小蝌蚪找妈妈”等故事,不光让学生用所学语言说、演,而且能活用,让学生在参与、协作、交流中展示自己的才华,让他们充满自信,感受成功。
3、教学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根据认知规律,教师向学生输人新语言后,学生要经过感知、编码和储存这一过程,教师才能要求提取和输出。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关注学生如何学会新知的过程。在PEP教材教学过程中要注意:首先,教学内容的安排富有条理性和层次性,由易到难,由浅人深;其次,教学活动的设计富有层次与梯度:从机械模仿到趣味操练再到巩固练习,循序渐进,逐步提高,充分体现出从“不会到会”这一学习过程。同时在教学中,采用分层互助式教学,真正做到了“教学面向全体学生,面向不同层次的学生”,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在不同程度上都能得到不同的提高。据素质教育的要求,英语课程的目的不仅仅是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而且要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记忆能力、思维能力、想象能力和创新能力,即开发学生的智力。在PEP教材教学中中,教师可以设计许多有助于开发学生智力的教学活动。如通过“看尾巴猜动物”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激发学生的思维;通过“听句子猜动物”活动,训练学生的注意力,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通过“自由创编对话”活动,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和创新能力。这些活动既提高了学生的听说能力与综合语言运用能力,又促进了学生的智力发展。
4、教师关注学生情感,营造宽松民主氛围。
在PEP教材教学中,教师应尊重每个学生,积极鼓励他们在学习中的尝试,保护他们的自尊心和积极性,特别关注性格内向或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尽可能多地为他们创造语言实践的机会。在教学过程中注重鼓励全体学生大胆地使用英语,对他们学习过程中出现的失误和错误采取宽容的态度;用心去关爱每一个学生,用自己的眼神、手势、表情等与学生进行情感交流,用赞语激励学生,创设一种亲和的语言教学情境,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同时用夸张、幽默的语言进行教学,使学生始终处于兴奋状态,乐学、爱学。
5、注重学生过程评价,引入竞争机制辅助
在PEP教材教学过程中及时对学生的参与态度和参与效果进行适度的鼓励性评价,以利于保护和提高学生主动参与教学的积极性,做到小只关注教学的结果,同时也关注教学的过程,使对学习过程和对学习结果的评价达到和谐统一,并在此过程中引入竞争机制。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对表现好的学生进行奖励。如果只奖励个人,涉及面是不够广的。因此,我还对小组进行集体奖励,对做得好的小组,奖励全组成员。这样,在多层次的竞赛活动中就形成了多角度的评价活动。在每个学生之间有竞赛、有评价、有比较,把一个组内对每个学生的评价相加在一起就成了小组之间的竞赛,这样每个小组之间也有竞赛、有评价、有比较。如此就形成了一个多层次的竞赛及多角度的评价网络和个人、小组的评价体系。在课的最后对学生的学习过程进行评价,符合PEP教材提出的“注重过程评价,促进学生发展”的理念。
(二)对教材使用的建议
PEP教材内容有较大的灵活性和开放性,教师可以根据客观教学条件、学生实际水平和具体教学需要,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对教材内容、教学活动、教学顺序和教学方法都可以进行适当调整,使教材最大程度地满足学生英语学习的需要,促进学生发展。
1、更改教学内容,注重现实性
由于教材编写的指导思想和版面的原因,PEP教材所呈现的教例与实际生活及学生已有的知识背景还有一段差距。如何使陈旧的教材时代化,落后的教材同步化,笔者以为有以下两种方法:
第一、联系生活,补充更改。PEP教材中不少单词都是以其书面形式出现,
但随着时代的发展,这类单词已经不用或少用了。对于这些单词,我们可以在简单介绍之后,另外再教给学生一些口语中常用的单词,以使我们的教学能跟上时代的步伐。如“冰箱”一词,教材中为refrigerator,但日常口语中则多使用fridge,也有ice box,针对这一使用情况,我们可按上述方法调整教学。同样,对于教材中出现的不符合交际习惯的句型、对话,我们也可给予更改。
第二、针对学情,调整变通。学生在学习每一新知前,并不是一无所知的。在他们长期的学习和生活中,已经积累了大量的学习、思想方法,具备了一些必备的认知基础。因此,我们在使用教材时必须尊重并充分利用好学生的原有认知,合理调整,充实教材。
2、增加教材内容,体现探索性
语言是文化的重要载体。小学英语教学除了要让学生掌握必备的语言知识与技能,还要让学生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了解外国(尤其是英语国家)的文化,拓展其文化视野,加强对本民族文化的理解,发展跨文化交际的意识和能力。因此,教师应进一步丰富英语的文化积淀,挖掘出更多、更好的英语文化背景资料。 例如,“Colors”单元,教材出示了“white,black, red,pink,brown,”等常用颜色单词,我们可以通过这些颜色单词向学生渗透相关的英语国家文化的知识:不少颜色单词同时还是人的姓氏,像white(怀特)、black(布莱克)、brown(布朗)、green(格林)。此外,颜色单词还可组成一些有趣的习语,如black tea(红茶)、brown sugar(红糖)、low dog(卑鄙小人)等。丰富的文化知识渗透,使教材体系不断充实、拓展,从中让学生感受到了英语的美,英语的有趣,使学生更乐于接近英语。那么教师在教学中可以穿插教一些与教学内容有关的英美国家流行的英语儿歌,既丰富了教学内容,又扩展了知识面。
3、调整教学活动,关注人文性
教学活动同样有一定的弹性和可变性。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根据实际教学需要,对教材中不太适合的活动进行替换。例如:PEP教材中安排了许多看图说话的活动。这种形式比较单调,教师完全可以创设真实的场景,将学生的学习用品藏在教室内,用“where is the„”提问,学生用“Is it in/on/under/behind„?”句型来猜。同样可以达到巩固应用“in,on,under”等介词的用法。在教家庭成员称谓时,可以增加“扮家家”或让学生自带家人相片向全班同学介绍自己的家
人等活动,从而对教材原有活动进行延伸。
新课程标准在原教学大纲对知识要求达到“理解、掌握、运用”的基础上,同时强调学生“经历了什么”“感受了什么”“体会了什么”,注重的是学生的学习过程。它指出应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和亲身体验,主动获取知识或信息。因此,我们提供给学生的外部学习材料要体现探索性,给学生留有一个比较充分的思考、探究的空间,把教材中的素材从原来供教师解释和分析转变为给学生讨论和探索,从而使知识活灵活现地被学生掌握。如教学“There is\are„”一节时,我们可以这样处理教材:(1)创设情境,复习旧知。课件出示1个苹果在桌上,1个西红柿在篮子里,引导学生说出句子:There is an apple on the table;There is a tomato in the basket。(2)变换课件,引入新知。将l个苹果、1个西红柿变成3个苹果、4个西红柿,引出句子:There are 3 apples on the table. There are 4 tomatoes in the basket。(3)小组讨论,探究新知。如:这四组句子有什么不同?它们的区别在哪里?从这些区别中,你可以总结出什么规律?以上教学案例遵循了“呈现情境一形成问题一建立模型”的一般学习规律,符合学生的认知心理,同时又给学生留下了极大的想象和探究空间,激发了学生的探索欲望,使他们在自主讨论、合作过程中理解和掌握了知识。
4、调整教学顺序、突出整体性
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心理特点和教学的实际情况,教师可以对教师内容的顺序进行适当的调整,使其更符合学生兴趣和能力需要,更加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以引导学生更有效地学习。教材的整合,不仅仅局限于某一个知识点,而应立足于整体,可以拓展到一个单元、一册书,乃至整个PEP教材,让学生从整体上掌握,充分发挥整体结构的功能。如助动词在人称中的变化这一知识点,在PEP教材中出现“I like/don’t like„Do you like...?”后,可以考虑在下学期在学习 “She/He likes/doesn't like„Does she/he like...?”这样安排,其优势在于分散难点,降低难度,但却减少了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对比,使学生出现助动词混用的情况,故我们可尝试将这两部分合为一个整体,并同时添加they,it为主语的情况,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对比,发现它们之间的联系与区别,弄清规律,理顺规则,主动建构知识,形成互补的认知结构。
此外从英语课本身的特点出发,我们还可以对整个小学英语教材进行整合。
在学生初次接触英语时便教给学生一些常用的、简单的英语问候语、问答语,像“Good morning!”“See you later!”“Are you on duty today?”“fine,thank you!”等等。每天还可渗透星期单词的教学,以及数词的学习,这样就将整个小学阶段的英语知识渗透在每节课、每个单元,从而分散了教学难点,提高了教学效率。
四、 结 语
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是一个永恒的课题。但教师应注意教材的整合不能随意,要有严肃的科学态度,高度的责任心。不仅要考虑英语自身的特点,更应遵循学生学习英语的心理规律,要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对教材进行科学、合理的“裁剪”,从而使教材成为正有利于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学材”。
小学英语教学中西方文化渗透的实践与思考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不同的民族有着不同的文化、历史、风俗习惯和风土人情等,而各民族的文化和社会风俗又都在该民族的语言中表现出来。语言和文化是密不可分的。语言不仅仅是一套符号系统,人们的言语表现形式更要受语言赖以存在的社会/社团(community)的习俗,生活方式,行为方式,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宗教信仰,民族心理和性格等的制约和影响。长期以来,在英语教学中语言和文化的这种关系一直未得到足够的重视。在教学实践中,似乎认为只要进行听,说,读,写的训练,掌握了语音,词汇和语法规则就能理解英语和用英语进行交际。而实际上由于不了解语言的文化背景,不了解中西文化的差异,在英语学习和用英语进行交际中屡屡出现歧义误解频繁,语用失误迭出的现象。如:用How much money can you earn a month?来表示对外国人的关心,殊不知这是一句冒犯的问话,侵犯了别人隐私(privacy),会激起对方的反感。中国人以谦逊为美德,如当外国人称赞中国人某一方面的特长时,中国人通常会用You are over praising me (“过奖”)来应酬,这往往会让说话者感到你在怀疑他的判断力;抑或是用“Where? Where?”来回答,弄得外国人莫名其妙,不知所云。
不同民族的文化有可能存在某些相同或相似的地方,这被称为文化的偶合现
象。这主要是由于不同的民族在与大自然作斗争的过程中会有相同或相似的生活体验和经历。这种相似性必然会反映到语言中来。因而在英语和汉语中,我们不难发现许多相同或相似的表达。例如:“披着羊皮的狼”,英语为wolf in sheep’s clothing;“同舟共济” ,英语为in the same boat;“破土动工”,英语为break earth;“三思而后行”,英语为 think twice before you act;“蓝图”,英语为blue print,等等,这样的偶合现象不胜枚举。文化的这种偶合现象,可以促进English learners在目的语(target language)学习中的“正迁移”(positive transfer)。
随着网络科技的发展,上网聊天是非常流行的一种现象。有一次和一老外在线聊天,却引发了一段思考。
A:Are you the first time to come to China?
B:Yeah.
A:Are you lonely?
B:Yeah.what about you9„
聊天的人只是想问问是否他一人到中国,对方却认为是一种挑逗性的语言。只因对lonely这个单词的误用及对方思维方式的不了解,造成对方的误解。由此,我想到了作为一名英语教师的责任,我们教育工作者仅仅传授给学生的是英语知识吗?语言是一种交流工具,毛泽东主席曾经这样描述:学习语言就是为了用他。那么看看我们现在的英语教学的实况:Thank you.N0 ,thanks.等令人啼笑皆非的答案到处都是,而在实际的交流中,我们的教育现状又正面临着这样的尴尬:一位老外对本国女士说:You. 0k pretty today.(你今天真漂亮。)女士本着国人的“谦虚美德”:No,I’m ugly.(不,我很难看)。老外会目瞪口呆,不知所措。因为按西方的习惯是对女士的尊重和有礼貌的表现,应回复他:Thank you.在现实生活中反馈出思维习惯和文化内涵的匮乏。
邓小平说:教育要面向孩子,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我们要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着眼于学生的未来。是该替孩子们的未来想想了,当务之急,我们在英语教学中把“小学阶段英语教学中进行文化渗透”这一理念提到教学议程中,放到教学实践中,这是至关重要的。
在中国走向世界,加入WT0的今天,英语作为国际交往的重要工具之一,我们应该提前为学生扫清语言学习中的障碍,让他们间接的多接触世界,适时地
弘扬优秀民族文化;必要地介绍汉英文化在价值取向、思维方式、国民性情、历史地理、礼仪风俗、家庭教育等方面的差异,努力克服文化差异所造成的交际障碍,在提高交际能力的同时提高国人的文化素养。
通过对实验班级对照研究,探讨进行西方文化渗透的有效的教学方法方式;研究其行为在课堂教学中的实际应用效果(对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提高的辅助作用的大小),并通过调查问卷、试卷测试等手段对不同的教学效果进行分析与评价(主要倾向于:是否有利于优化学生学习英语的内部环境;是否有利于提高学生跨文化交际的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探讨跨文化背景的交际性英语教学的新模式。
数据就是实话。他告诉我们学生对西方文化的了解知之甚少,大多数学生略知皮毛;学习语言的途径狭之又狭,将近一半的学生只限于英语课;使用语言的机会凤毛麟角,学了语言没有用过;学习西方对西方文化的了解程度文化的欲望却是非常强烈。可见学生的求知欲,对英语的学习兴趣还是盎然。《小学英语课程标准》关于课程理念,他明确提出:为提高学生多元文化背景下的交际能力奠定良好基础,为学生提供具有生活性、时代性和文化性的课程内容„„这些理念告诉我们了解一种语言的文化背景的重要性。胡文仲:《文化与交际》,1994讲到:语言和文化是密不可分的。语言不仅仅是一套符号系统,人们的言语表现形式更要受语言赖以存在的社会/社团(community)的习俗,生活方式,行为方式,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宗教信仰,民族心理和性格等的制约和影响。长期以来,在英语教学中语言和文化的这种关系一直未得到足够的重视。
目前影响英语教育成功的主要原因有两方面:一是受到各种制约的影响。二是缺乏语境体验。包括语言环境、情景环境、文化语境和时空语境四部分。其中就谈到了文化渗透的重要性。在教学实践中,似乎认为只要进行听,说,读,写的训练,掌握了语音,词汇和语法规则就能理解英语和用英语进行交际。而实际上由于不了解语言的文化背景,不了解中西文化的差异,在英语学习和用英语进行交际中屡屡出现歧义误解频繁,语用失误迭出的现象。一位同事在澳大利亚进行英语培训期间,就遭遇了尴尬:他答应他的房东在他们晚上出去参加宗教活动的时候照看他们的三个孩子,并安排他们准时睡觉。听到他们在床上讲话,他说,Shut up,please.当孩子们立刻面面相觑,安静下来。他感到不对劲,第二
天他和房东交流了一下,他们告诉他说那样的话是粗鲁的表现,应该说Don’t talk,please.Or‘Please be quiet.他为他的粗鲁道歉,为他的无知道歉。出现这样的误解缘于他对西方文化的不了解。所以把跨文化交流内容早早地纳入英语教学的课程中是一项迫在眉睫的工作。美国社会学家G.R.Tucker和W.E.Lambet对于外语教学中只教语言不教文化有这样的看法:
“我们相信,任何这类企图都会使学生失去兴趣,使他们不仅不想学习语言符号本身,而且也不想了解使用这一符号系统的民族。相反,帮助学生在学习语言时提高对文化的敏感性,就可以利用他们发自内心的想了解其他民族的兴趣和动力„„,从而提供了学习该民族的语言的基础。而且基础教育是非常重要的,现有的基础又脱离了文化背景,这是违背语言的运用功能的。所以把“小学阶段英语教学中进行文化渗透”放入教学议程中是至关重要的。让学生在积累语言知识的同时,更积极地、习惯地将所获得语言文化信息运用到交际活动中去。
一、文化渗透的内容有那些
1、称呼:
西方国家的称呼与我们不同,他们比较概括,如uncle代表叔叔、舅舅、伯伯,并且在称呼对方时直呼姓名John,Kitty,很少听到grandma,uncle之类的称呼。
1.say uncle(承认失败)
一Sandy beats US.He can play table tennis well.
一we can’t say uncle,Billy.We can practice more,then we can play well,too.
2.Self—introduction
Good morning.My name’s John White.You can call me John.I’m from America.I’m new here.Nice to meet you.(说明:西方人很喜欢用First name彼此称呼,但是初次见面先征求对方:Can工call you ‘John’?并且家庭姓氏置后,而我们的家庭姓氏在前。)
2、颜色:
除了教学生表示颜色之外,还应教一些习惯用语。如:He is green at his job.(他干那个工作没有经验。)I am feeling blue.(我很沮丧。)
We are noisy in the classroom.My teachers see red.(老师生气了)
He is a yellow dog.(他是个卑劣的人。)
It’s black and white to me.(对我来说这是一件很清楚的事。)
二、文化渗透的方法
《小学英语课程标准》提到:要为学生营造良好的英语课程实施环境。我们在营造大环境的同时也要布置好小环境。我们提倡让每一堵墙说话,让校园的各个角落充满英语的气息,让学生每天耳染目儒,象母语一样感受着英语,习得英语。我们在实验中把校的西楼梯墙面设计成英语天地,每月更新内容:有琅琅上口的英语儿歌,西方餐桌礼仪,节日由来和介绍等等,内容接近生活,难度适合小学生阅读。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自己寻找资料,编写对话,朗读自己的习作,欣赏优美的英语歌曲。每一学期我们举行英语节,英语口语秀,单词大王,课本剧表演在学生中热火朝天的展开。让学生随时感受着英语的氛围,“润物细无声,随风潜入夜”。
1、课堂情景演练
课外我们积极的创设环境,让学生充分感受英语,课内我们更要去组织、引导、培养学生,使他们具有强烈的语言交际欲望,给他们创造语言表达的机会。因为课堂是学生操练英语的主阵地。情景演练对学生来说无疑是一种有效的方法。让学生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学、用英语相互交流,以用促学,学以致用。比如,教表示家庭成员的词汇时,我让学生带来“全家福’’照片,并让学生互相介绍自己的家庭;教师模仿一个外国学生,介绍自己的家庭,让学生知道西方人士的名字,称呼等,然后一学生扮演美国人,一学生扮演中国人,在交际中体验文化带来的新鲜。生活场景很多,如作客、上公园游玩、去旅游景点观光、到超市购物、到医院看病等等。这些情景对话真实感强,小品剧式情节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著名的教育学家托尔斯泰曾经说过:成功的教育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
2、词汇引申内涵
词汇教学要适当拓展。拓展方向与西方国家的生活密切相关。在我们日常生活中,如:教学动物horse时,同时也适当渗透as strong as a horse(强壮如牛);教cat,dog时,渗透it rains cats and dogs.(倾盆大雨)等等具有实用性的延伸与
拓展。
3、身临其竟体验
美国学者Baraland指出:One who only masters one language does not mean he can communicate with the people who use the language completely. He must be immersed in the populations of Western countries! 现在很多机构和学校组织学生跨国际交流,这是最好的文化渗透的办法,也是最有实效性的。
这样的渗透不仅告诉学生人类探索月球的历史和宇宙常识,而且爱国主义在英语课堂教学中得到升华,前所未有!
另外,教师要考虑教给学生更多的自己摄取文化信息的技巧。如网上冲浪、勤记多写、相互交流、及时反馈。授之以渔,让学生在自学中,加强跨文化意识,自然流露他的表达。
总之,英语习语在西方民族繁衍和社会发展中产生,渗透着浓郁的西方文化气息,且经过长期运用、转变,最终沉淀下来。学习英语习语对于深刻、透彻地理解西方文化是简便而又快捷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