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夜书怀原文.译文.鉴赏

原文:

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

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名岂文章著,官因老病休。

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译文:

拂岸的微风,摇曳的细草,高高的桅杆,孤独的夜和飘泊的客舟。

低垂的星辰衬托出原野的广阔,跳动的月影伴随着江上的波涛向东奔流。

难道是真的文章给我带来了名声,还是年老多病才使我的官职终归罢休!

一生奔波到底是个什么形象呢?你看,那宽广的天地间有一只飘摇的沙鸥。

公元七六五年,杜甫带着家人离开成都草堂,乘舟东下,在岷江、长江飘泊。这首五言律诗大概是他舟经渝州、忠州一带时写的。

诗的前半描写“旅夜”的情景。第一、二句写近景:微风吹拂着江岸上的细草,竖着高高桅杆的小船在月夜孤独地停泊着。当时杜甫离成都是迫于无奈。这一年的正月,他辞去节度使参谋职务,四月,在成都赖以存身的好友严武死去。处此凄孤无依之境,便决意离蜀东下。因此,这里不是空泛地写景,而是寓情于景,通过写景展示他的境况和情怀:象江岸细草一样渺小,象江中孤舟一般寂寞。第三、四句写远景:明星低垂,平野广阔;月随波涌,大江东流。这两句写景雄浑阔大,历来为人所称道。在这两个写景句中寄寓着诗人的什么感情呢?有人认为是“开襟旷远”(浦起龙《读杜心解》),有人认为是写出了“喜”的感情(见《唐诗论文集·杜甫五律例解》)。很明显,这首诗是写诗人暮年飘泊的凄苦景况的,而上面的两种解释只强调了诗的字面意思,这就很难令人信服。实际上,诗人写辽阔的平野、浩荡的大江、灿烂的星月,正是为了反衬出他孤苦伶仃的形象和颠连无告的凄怆心情。这种以乐景写哀情的手法,在古典作品中是经常使用的。如《诗经·小雅·采薇》“昔我往矣,杨柳依依”,用春日的美好景物反衬出征士兵的悲苦心情,写得多么动人!

诗的后半是“书怀”。第五、六句说,有点名声,哪里是因为我的文章好呢?做官,倒应该因为年老多病而退休。这是反话,立意至为含蓄。诗人素有远大的政治抱负,但长期被压抑而不能施展,因此声名竟因文章而著,这实在不是他的心愿。杜甫此时确实是既老且病,但他的休官,却主要不是因为老和病,而是由于被排挤。这里表现出诗人心中的不平,同时揭示出政治上失意是他飘泊、孤寂的根本原因。关于这一联的含义,黄生说是“无所归咎,抚躬自怪之语”(《杜诗说》),仇兆鳌说是“五属自谦,六乃自解”(《杜少陵集详注》),恐怕不很妥当。最后两句说,飘然一身象个什么呢?不过象广阔的天地间的一只沙鸥罢了。诗人即景自况以抒悲怀。水天空阔,沙鸥飘零;人似沙鸥,转徙江湖。这一联借景抒情,深刻地表现了诗人内心飘泊无依的感伤,真是一字一泪,感人至深。

王夫之《姜斋诗话》说:“情景虽有在心在物之分,而景生情,情生景,„„互藏其宅。”情景互藏其宅,即寓情于景和寓景于情。前者写宜于表达诗人所要抒发的情的景物,使情藏于景中;后者不是抽象地写情,而是在写情中藏有景物。杜甫的这首《旅夜书怀》诗,就是古典诗歌中情景相生、互藏其宅的一个范例。

(傅思均)

原文:

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

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名岂文章著,官因老病休。

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译文:

拂岸的微风,摇曳的细草,高高的桅杆,孤独的夜和飘泊的客舟。

低垂的星辰衬托出原野的广阔,跳动的月影伴随着江上的波涛向东奔流。

难道是真的文章给我带来了名声,还是年老多病才使我的官职终归罢休!

一生奔波到底是个什么形象呢?你看,那宽广的天地间有一只飘摇的沙鸥。

公元七六五年,杜甫带着家人离开成都草堂,乘舟东下,在岷江、长江飘泊。这首五言律诗大概是他舟经渝州、忠州一带时写的。

诗的前半描写“旅夜”的情景。第一、二句写近景:微风吹拂着江岸上的细草,竖着高高桅杆的小船在月夜孤独地停泊着。当时杜甫离成都是迫于无奈。这一年的正月,他辞去节度使参谋职务,四月,在成都赖以存身的好友严武死去。处此凄孤无依之境,便决意离蜀东下。因此,这里不是空泛地写景,而是寓情于景,通过写景展示他的境况和情怀:象江岸细草一样渺小,象江中孤舟一般寂寞。第三、四句写远景:明星低垂,平野广阔;月随波涌,大江东流。这两句写景雄浑阔大,历来为人所称道。在这两个写景句中寄寓着诗人的什么感情呢?有人认为是“开襟旷远”(浦起龙《读杜心解》),有人认为是写出了“喜”的感情(见《唐诗论文集·杜甫五律例解》)。很明显,这首诗是写诗人暮年飘泊的凄苦景况的,而上面的两种解释只强调了诗的字面意思,这就很难令人信服。实际上,诗人写辽阔的平野、浩荡的大江、灿烂的星月,正是为了反衬出他孤苦伶仃的形象和颠连无告的凄怆心情。这种以乐景写哀情的手法,在古典作品中是经常使用的。如《诗经·小雅·采薇》“昔我往矣,杨柳依依”,用春日的美好景物反衬出征士兵的悲苦心情,写得多么动人!

诗的后半是“书怀”。第五、六句说,有点名声,哪里是因为我的文章好呢?做官,倒应该因为年老多病而退休。这是反话,立意至为含蓄。诗人素有远大的政治抱负,但长期被压抑而不能施展,因此声名竟因文章而著,这实在不是他的心愿。杜甫此时确实是既老且病,但他的休官,却主要不是因为老和病,而是由于被排挤。这里表现出诗人心中的不平,同时揭示出政治上失意是他飘泊、孤寂的根本原因。关于这一联的含义,黄生说是“无所归咎,抚躬自怪之语”(《杜诗说》),仇兆鳌说是“五属自谦,六乃自解”(《杜少陵集详注》),恐怕不很妥当。最后两句说,飘然一身象个什么呢?不过象广阔的天地间的一只沙鸥罢了。诗人即景自况以抒悲怀。水天空阔,沙鸥飘零;人似沙鸥,转徙江湖。这一联借景抒情,深刻地表现了诗人内心飘泊无依的感伤,真是一字一泪,感人至深。

王夫之《姜斋诗话》说:“情景虽有在心在物之分,而景生情,情生景,„„互藏其宅。”情景互藏其宅,即寓情于景和寓景于情。前者写宜于表达诗人所要抒发的情的景物,使情藏于景中;后者不是抽象地写情,而是在写情中藏有景物。杜甫的这首《旅夜书怀》诗,就是古典诗歌中情景相生、互藏其宅的一个范例。

(傅思均)


相关文章

  • 张若虚[春江花月夜]原文+注释+译文+鉴赏
  • 张若虚<春江花月夜>原文+注释+译文+鉴赏 原文: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 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 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江畔何人初见 ...查看


  • 咏怀古迹五首(其三)原文.译文.鉴赏
  • 原文: 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 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画图省识春风面,环珮空归月夜魂. 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 译文: 群山万壑随着险急的江流,奔赴荆门山,这里有生长明妃(王昭君)的村子. 一旦离开汉宫,(命 ...查看


  • 论文学翻译中译者的主体性
  • 论文学翻译中译者的主体性 魏 瑾① , 魏书艳② 摘 要: 译者既是原作文本能动的读者, 又是其创造性的再现者.原语和译语语言文化的差异性以及文学艺术语言的形象.生动性, 为译者提供了广阔的创造空间.为了最大限度 地再现原文的艺术美, 译者 ...查看


  • 从[刀锋]译文比较说说翻译的好坏
  • 中国科技经济新闻数据库 教育 从<刀锋>译文比较说说翻译的好坏 周燕静 上海外国语大学,上海 200083 摘要:本文从比较毛姆的小说<刀锋>的两版译文入手,结合笔者自身翻译的经历,比较和分析了两版翻译各自的优点和缺 ...查看


  • 诗经·羔裘原文.翻译及赏析
  • 诗经·羔裘 先秦:佚名 羔裘豹祛,自我人居居.岂无他人?维子之故. 羔裘豹褎,自我人究究.岂无他人?维子之好. 诗经,怨刺 译文及注释 译文 你身着羔皮礼服豹纹袖饰,竟然对我们如此大模大样.难道你就这样目中无人吗?我们可是看在老交情份上. ...查看


  • 语言与文化的关系 1
  • Translation and Comment: Language, Culture and Translation by Eugene A. Nida: Chapter 7 - 10 Part One Translation 第7章 语言 ...查看


  • 从"春晓"英译谈诗歌译文赏析
  • 从"春晓"英译谈诗歌译文赏析 摘要 诗歌是一种重要的文学体裁,古诗英译也是传递文化.研究语言的必由之路.许渊冲的"美化之艺术"观点是对诗歌翻译和赏析方法的核心概括,其意美.音美.形美的"三美 ...查看


  • 风雨原文.翻译及赏析
  • 风雨 先秦:佚名 风雨凄凄,鸡鸣喈喈.既见君子,云胡不夷. 风雨潇潇,鸡鸣胶胶.既见君子,云胡不瘳. 风雨如晦,鸡鸣不已.既见君子,云胡不喜. 诗经,写雨,怀人,民谣 译文及注释 译文 风凄凄呀雨凄凄,窗外鸡鸣声声急.风雨之时见到你,怎不心 ...查看


  • 张养浩[山坡羊·潼关怀古]原文与译文(含鉴赏)
  • 会员:qslsjlqgy 友情提供 山坡羊潼关怀古 (元)张养浩 峰峦如聚,波涛如怒, 山河表里潼关路. 望西都,意踌(chóu)躇(chù). 伤心秦汉经行处, 宫阙万间都做了土. 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赏析 在中国古代文学中,宋朝不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