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威的教育目的观及其现实意义

第26卷第3期

汕头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SHANTOU UNIVERSITY JOURNAL (HUMANITIES &SOCIAL SCIENCES BIMONTHLY )

Vol.26.No.32010

杜威的教育目的观及其现实意义

吴亚玲

(仲恺农业工程学院,广东

广州

510225)

摘要:杜威对美国的传统教育目的观进行了深入批判。他提出良好目的的三个标准是现实性、实验性、目

的和手段相互转换;其特征是:教育目的必须根据受教育者的活动和需要、教育目的必须能转换为方法、教育者必须警惕抽象的终极的目的。杜威把教育目的区分为内在的和外在的,他虽然宣称教育本身无目的,教育过程在它以外并无目的,但他并不是“教育无目的论”者,他的教育目的是为民主主义社会服务。杜威教育目的观的现实意义主要有三点:应重视教育目的的现实性和生活性,应重视教育目的的内在性和主体性,应重视教育目的的社会性和活动性。

关键词:杜威;教育目的;民主社会;教育无目的中图分类号:G 40-0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4225(2010)03-0083-05

约翰·杜威(JohnDewey,1859-1952) 是美国著名的哲学家和教育家。他的教育理论在世界范围内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其中教育目的观更引起广泛的关注和争议。杜威的教育目的观最集中、系统的表述见于他的《民主主义与教育》一书中。本文据此对其教育目的观进行评述。

的。“杜威率先作出‘内在的教育目的’与‘外在的教育目的’的区分,对20世纪关于教育目的的研究和实际操作产生重大的影响。”[2]34下面简要概括其教育目的观的主要内容。

(一)对传统教育目的观的批判

19世纪末,美国的科技、经济、政治以及整个社会状况都在发生迅速和深刻的变革。然而,教育领域仍沿袭着欧洲的旧传统,教育与人们的实际生活严重脱离,形式主义严重。杜威对传统教育目的进行了深刻批判,他指出:“从外面强加的教育目的的缺陷根子很深。教师从上级机关接受这些目的,上级机关又从社会上流行的目的中接受这些目的。……学生通过由外面双重或三重的强迫接受他们的目的,他们经常处于两种目的的冲突之中,无所适从。一种是符合他们当时自己经验的目的,另一种是别人要他们默认的目的。”[1]111

杜威深刻揭示了传统教育目的的弊端,认为“一个真正的目的和从外面强加给活动过程的目的,没有一点不是相反的。从外面强加给教育活

一、杜威教育目的观的主要内容

杜威的教育目的观集中表述于该书“第八章教育的目的”。他指出:“我们探索教育目的时,并不要到教育过程以外去寻找一个目的,使教育服从这个目的。……我们所要做的,是要把属于教育过程内部的目的,和从教育过程以外提出的目的进行比较。当社会关系不平等均衡时,一定会出现后一种情况。”[1]111这是杜威在论述教育目的时的一个基本立场,也是我们理解杜威教育目的的关键。他认为存在两种教育目的,一种是从教育过程以外提出的目的,一种是属于教育过程内部的目的。他反对外部的目的,赞同内部的目

收稿日期:2009-10-13

作者简介:吴亚玲(1968-),女,辽宁义县人,中山大学教育学院博士生,仲恺农业工程学院副教授。

84

汕头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第26卷2010年)

动的目的,是固定的,呆板的;……在教育上,由于这些从外面强加的目的的流行,才强调为遥远的将来做准备的教育观点,使教师和学生都变成机械的、奴隶性的工作。”[1]112

总之,传统教育目的不与现在的活动发生关系,强调外在的需要,强调教育为将来做准备,束缚了教师和学生的主体性发挥,忽视了学生本身的经验、需要和兴趣。

(二)良好目的的标准与特征

在批判传统教育目的观的基础上,杜威从“目的的性质”开始论述教育目的。他认为:“所谓目的,就是我们在特定情境下有所行动,能够预见不同行动所产生的不同结果,并利用预料的事情指导观察和实验。”他总结目的的性质包括三方面:目的具有内在连续性、目的存在于活动的各个步骤、有目的的行动具有价值。他指出:“如果学生的每一个行动大概都由教师命令,他的许多行动的唯一顺序来自功课指定和由别人给予指示,要谈什么教育目的,就是废话。”他认为良好目的具有三个标准。

第一,目的的现实性。他认为:“所确定的目的必须是现有情况的产物。这个目的必须以对已在进行的事情的研究为依据,还应根据所处情景的各种力量和困难。”

第二,目的的灵活性、实验性、发展性。“目的必须是灵活的;它必须可以更改以符合情况的要求……这个目的是实验性的,因而当它在行动中受到检验时,就会不断地得到发展。”

第三,目的和手段相互依赖、融为一体。“我们所定的目的必须使活动自由开展。……从活动内部产生的目的,作为指导活动的计划,始终既是目的,又是手段,目的和手段之间的区别只是为了方便。每一个手段在我们没有做到以前,都是暂时的目的。每一个目的一旦达到,就变成进一步活动的手段。”[1]112在活动的内部目的里,目的和手段相互转换并有机统一起来。这一点更好地说明了目的的内在连续性。

杜威把良好目的的标准应用到教育上,总结得出良好教育目的具有三个特征。第一,“一个教育目的必须根据受教育者的特定个人的固有活动和需要(包括原始的本能和获得的习惯)。”反对“把成人的成就定为固定的目的,不顾受教育

者的具体活动”的做法。第二,“一个教育目的必须能转化为与受教育者的活动进行合作的方法”。即目的要具有可行性,目的要与活动、方法融为一体。第三,“教育者必须警惕所谓一般的和终极的目的”[1]112。这里所谓“一般”和“终极”的意思是指抽象的、遥远的、不切实际的。

二、教育目的与民主主义社会的关系

杜威的理想是要建立民主社会。“杜威的民主概念有两个尺度,一是以社会成员共享利益的多寡为尺度。二是以社会各群体间交流互惠为尺度。”[3]他认为民主社会否定外部的权威性,排除了个人与团体、团体与团体间的各种障碍,具有开放性和共同利益,人人可平等沟通、自由交流。在他那里,“‘民主’与‘教育’是一体之两面,二者如影随形”[4]。因此,他的教育目的与民主主义社会有着内在的联系。

(一)杜威的教育目的观并非“教育无目的论”杜威虽然讲教育本身并无目的,它就是它自己的目的。但他并没有否定教育目的。有学者指出:“有人断定杜威是‘教育无目的论’者。应该说,这是对杜威的教育目的观的一个误解。”[5]笔者同意此种观点。

主张杜威是教育无目的论者主要有两个根据。一是,杜威曾指出:“我们要提醒自己,教育本身并无目的。只是人,即家长和教师等才有目的;教育这个抽象概念并无目的。”[1]118我们一般的引用到此为止,从而得出结论:杜威主张“教育无目的论”。而往往忽略了此段话出现的上下文语境。这段话出现在《民主主义与教育》第八章的第三部分“教育上的应用”。他先把教育者和农民比较,认为二者的工作性质是一样的,批驳了从外面强加的教育目的的缺陷,并阐释了其必然带来的危害。然后他讲了上面这段话,他的意图是要提出良好教育目的的特征,他强调的是“教育这个抽象概念并无目的”,“教育目的必须根据受教育者的特定个人的固有活动和需要”。第二个根据,他指出“教育的过程, 在它自身以外没有目的;它就是它自己的目的”。这段话出现在第四章第三部分“发展概念的教育意义”中,其实是解释“发展”一词的教育意义,强调了发展的内在性、动态性和生成性。

吴亚玲杜威的教育目的观及其现实意义第3期

85

认为杜威是教育无目的论者忽视了杜威教育目的的立场和标准,他把教育目的区分为外在的与内在的两种“教育无目的”和“教育有目的”是从两个不同角度提出的。“教育无目的”是站在教育过程中看从外部强加的目的而得出的结论,即在教育过程之外无目的;“教育有目的”是从教育过程内在的本质分析而得出的结论,即教育目的只存在于教育过程中。所以,用“教育无目的论”来概括杜威的教育目的观是片面的。

(二)教育是适应改造民主主义社会的工具杜威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为民主主义社会服务。他指出:“社会在指导青少年活动的过程中决定青少年的未来,也因而决定社会自己的未来。由于特定时代的青少年在今后某一时间将组成那个时代的社会。”[1]49他认为教育通过塑造青年以达到改造社会的目的。他指出:“如果没有我们通常所想的狭义教育,没有我们所想的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民主主义便不能维持下去,更谈不到发展。教育不是唯一的工具,但它是第一的工具,首要的工具,最审慎的工具。”[6]27他还说到:“我相信教育是社会进步和社会改革的基本方法。”[7]

“可以说,杜威否认了教育的外在目的, 却是为了要实现一个更大更好的外在目的。因而, 杜威在本质上还是坚持了教育的工具主义功能。”[8]

(三)民主主义社会是教育的归宿

杜威在第八章“教育的目的”结尾处指出,良好的教育目的,应能把个人发展和社会效率很好地结合起来。而实现这个良好目的的条件就是民主主义社会。他说:“我们假定教育的目的在于使个人能继续他们的教育,或者说学习的目的和报酬,是继续不断生长的能力。但是,除非一个社会人与人的交往是相互的,除非这个社会的利益能平等地分配给全体成员,从而产生广泛的刺激,并通过这些刺激适当地进行社会习惯和制度的改造,这个思想不能应用于社会的全体成员。而这样的社会就是民主主义的社会。”[1]111民主社会有利于教育功效的最好发挥。“由于民主社会实现了一种社会生活方式,在这种社会中,各种利益相互渗透,并特别注意进步或重新调整,这就使民主社会比其他各种社会更加关心审慎的和有系统的教育……民主主义不仅是一种政府

的形式,它首先是一种联合生活的方式,是一种共同交流经验的方式。”[1]97在民主社会中,人们基于共同利益而进行沟通交流,每个人必须考虑别人的行动,并思考自己行为的意义和价值,其结果是阶级、种族、国族的屏障被打破,个人的经验能力获得自由发展,教育与社会形成良性互动。所以说“民主主义本身便是一个教育原则, 一个教育的方针和政策”。[6]25

“杜威实际上是把‘民主’作为一种目的寓于教育过程之中的,它与教育过程内在的目的互为条件、互为表里、互为因果。”[9]他反对把外在抽象的民主概念、形式强加给学生,而是主张学生在民主的生活中、在经验的积累发展中,不断得到生长、发展和改造,从而创造真正的民主生活和民主社会。

三、杜威教育目的观的现实意义

杜威的教育目的观,对于推进我国当前的教育改革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应重视教育目的的现实性和生活性

杜威认为教育目的是现实社会需要的产物,“目的的叙述乃是一个在一定时间所强调的重点不同的问题,我们并不去强调不需要强调的东西……我们往往根据当时情境的缺陷和需要来制定我们的目的”[1]123。他总结良好目的的第一个标准就是现实性。他还提出“教育即生活”的命题,“正因为生活不仅仅意味着消极的存在(假如有这样的东西) ,而是一种行动的方式”[1]17。“使人们乐于从生活本身学习,并乐于把生活条件造成一种境界,使人人在生活过程中学习,这就是学校教育的最好的产物。”[1]59-60

在中国,教育目的是由党和政府从国家社会全局出发统一制定的一种应然教育目的,强调教育为学生未来生活做准备。《中国大百科全书》解释“教育目的”的含义:“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一定社会需要的人的总要求……教育目的是根据一定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等发展的要求和受教育者身心发展的状况确定的。它反映了一定社会的教育价值取向,是教育工作的出发点和最终目标,也是确定教育内容、选择教育方法、检查和评价教育效果的根据。”[10]这种统一的、外在的教育目的要经过学校、教师最后落实到学生,

86

汕头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第26卷2010年)

但其实现程度和教育效果却不尽如人意。在教育实践中,教育越来越远离社会现实和学生的日常生活,学生起早摸黑所追求的关键是分数,学习变得索然无味,厌学、弃学的现象时常见诸报端,教育弊病成为国人关注谈论的热点问题,教育异化现象异常严重,教育改革的呼声日益强烈。

杜威教育目的观启发我们确定教育目的不能从抽象的原则出发,也不能从主观想象出发,不能因为遥远的未来生活而牺牲学生的现实生活。而要从现实的社会需要和个体需要出发,要进一步强调教育的三贴近原则,即贴近生活、贴近学生、贴近实际。教育要回归现实的生活,教育要关注学生的当下,教师要教给学生生活的常识,要让学生掌握生存的技能,更要让学生懂得生命的意义和价值。教育要成为学生的生活方式,而不再只是学生谋生的手段。总之,教育与生活融为一体,这是终身教育终身学习时代的必然要求和发展趋势。

(二)应重视教育目的的内在性和主体性

杜威深刻揭示了传统教育目的的弊端,指出从外面强加的教育目的既限制教师的智慧,更经常使学生处于多种目的的冲突之中而无所适从。这种外在强加的教育目的使学生的主体性长期受压制,学生的生长和发展根本无从谈起。他认为良好教育目的的第一个特征就是尊重受教育者特定的固有活动和需要。他指出:“人们有一种倾向,就是提出千篇一律的目的,忽视个人的特殊能力和要求,忘记了一切知识都是一个人在特定时间和特定地点获得的。”[1]119杜威“关于教育目的的思路,其要义在于注重教育过程当事人本身对教育目的的自觉意识,从而把关于教育目的研究的视野,从‘应然’的教育目的引向‘实然的’教育目的”[2]35。

杜威把教育者和农民作比较,认为二者的工作性质是一样的。他论述到:“农民所应付的环境,无论是阻碍或是可以使用的力量,都有它们自己的结构和作用,与农民的任何目的无关,例如种子发芽,雨水下降,阳光照耀,害虫吞食,疫病流行,四季变化。农民的目的,只不过是利用这种种环境,使他的活动和环境的力量共同协作,而不相互对抗。如果农民不顾土壤、气候以及植物生长的特点等条件,规定一个农事目的,那便

是荒谬的。农民的目的,只是在于预见他的力量和他周围各种事物的力量结合的结果,并利用这种预见指导他一天一天的行动。”[1]118这个生动的比喻为我们揭示了一个看似浅显实则深刻但却被我们长期忽视的教育真谛。

新中国成立以来,在我国教师常被比喻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教师的工作影响人的灵魂,这触及了教育的本质,教育就是触及灵魂的活动,但教师在这一活动中的作用却有待商榷。因为“当工程师理念被输入教育之中,独特的人被贬抑为原材料———等待加工塑造的劳动力”[11]。在我国当今的教育中,外在的教育目的依然盛行,社会、教师、家长的目的和要求不断被强化,无视学生兴趣与需要的各种名目的课外辅导剥夺了学生休息与选择的自由。学生被当作学校(工厂)培养的产品,学生不再是有血有肉的活生生的个体,学生的主体性被抹杀了。根据杜威的论述,我们应该强调教师是农民、是园丁,而不是工程师;学生是学校培养的农产品,而不是工业产品。因为学生是活生生的现实的学习主体,他像种子一样有自己生长发育的内在规律,任何教育目的都要靠学生的内化才能实现,教师要像农民、园丁一样,尊重学生身心发展的内在规律,关注学生的实际需要和兴趣,为学生发展创造种种有利的环境和条件,教育要培养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培养学生逐渐成长为一个身心健康的独立个体。而不能一厢情愿地强调外在的教育目的,更不能拔苗助长地以教育学生的名义危害学生的可持续发展。

(三)应重视教育目的的社会性和活动性

他提出了“学校即社会”的命题,指出:“学校本身必须是一种社会生活, 具有社会生活的全部含义……我们的学校不再是脱离生活,专为学习功课的场所,而是一个雏形的社会群体,在这个群体里,学习和生长是现在共同参与的活动的副产品。”[1]376-377他希望在学校这个雏形社会中使学生得到社会生活的训练,以便将来能适应社会进而改造社会。他强调教育目的与教育方法、教育手段必须在活动中实现相互转化,“虽然书籍和对话作用很大,但是通常过分依赖这些方法。学校为了充分发挥它们的效率,要有更多联合活动的机会,使受教育者参与这些活动,使他

吴亚玲杜威的教育目的观及其现实意义第3期

87

们对于自己的力量和所使用的材料和工具,都得到社会的意义”[5]48。这表明了他的教育目的观的操作性和活动性。胡适作为杜威的弟子,这样总结杜威的教育思想:“杜威这种教育学说和别人根本不同之处就在于他把‘目的’和‘进行’看作一件事……这种教育学说的哲学根据就是杜威的实验主义。”[12]强调行动、实践是实用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反映在教育上就是主张学生的活动是学生学习的主要形式。杜威提出“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教育是经验的不断改组和改造”都是其重视活动价值的体现。因为生活是由一系列活动构成的,只有在活动过程中才能接触生活,只有在活动中才能实现经验的改造,学校各科目之间的相互联系也存在于活动过程中。所以他提出了以活动为中心的教学法,提出“从做中学”,体现了知行合一的教育观。因为活动是逐步展开的过程,在活动中还会出现一些不确定的因素,所以他反对外在的、静止的、终极的教育目的,强调教育目的的灵活性、发展性。

杜威指出:“教育不是一件‘告诉’和被告知的事情,而是一个主动的和建设性的过程,这个原理几乎在理论上无人不承认,而在实践中又无

参考文献:

人不违反。这种可悲的情境,难道不是由于原理本身仅仅是听人讲讲的事吗?”[1]46他的发问虽针对一个世纪前的美国,但同样适用于今日的中国。在我国教育改革的进程中,虽然加强学校与社会的联系、加强实践教育的呼声日益高涨,但教育目的的社会性和活动性一直是我国教育的薄弱之处。学校培养的人才如何适应社会的需要,如何解决好理论教育与实践教育的关系、如何处理课堂教学与课外实践的关系等问题还处于探索之中。知行合一的教育观虽然是我们的传统,但在现实中如何继承与发扬仍是一个难题。

杜威的教育目的观超越了二元对立论,他把学校与社会、目的与手段融为一体,对我们加强教育的社会性和实践性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在全球化时代,国与国之间、人与人之间的联系越来越密切了。学校更要勇于突破思想上的藩篱,不但要努力营造好自己这个雏形社会的教育环境,更要扩大并加强与大社会的联系,使自身在与社会的良性互动中获得发展的资源与动力。学校更要在教育中突出实践的作用与地位,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认识主体性、培养主体性。这样,教育目的的社会性和活动性才会具有实质性的内容。

[1]约翰·杜威. 民主主义与教育[M ]. 王承绪,译. 北京:人民

教育出版社,2001.

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399.

[8]周西安, 唐德海. 杜威教育目的观解读及启示[J ]. 四川教

育学院学报, 2005(1):2.

[2]陈桂生. “教育学视界”辨析[M ].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

版社,1997.

[9]姜俊和. 杜威的教育目的论及其启示[J ]. 外国教育研

究,2005(2):27.

[3]夏正江. 杜威教育目的论略[J ]. 教育理论与实践, 1994

(3):2.

[10]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编辑部. 中国大百科全书:第

[4]林玉体. 美国教育思想史[M ]. 北京:九州出版社,2006:

656.

[5]单中惠. 现代教育的探索----杜威与实用主义教育思想[M ].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294.

[6]约翰·杜威. 人的问题[M ]. 傅统先,等,译, 上海:上海人

民出版社,1986.

11卷[M ].2版. 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9:446.

[11]刘云杉. “人类灵魂工程师”考辨[J ]. 北京大学教育评

论,2006(1):20.

[12]季蒙,谢泳. 胡适论教育[M ]. 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

2006:164.

[7]约翰·杜威. 我的教育信条[M ]//杜威文选. 涂纪亮,编译.

(责任编辑:佟群英)

96

汕头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第26卷2010年)

This paper poses

enterprises do not have high professional skills. These lower the effect of “exchanging market for technology. ”corresponding countermeasures.

Key words :exchanging market for technology; evolutionary game theory; international companies

Research on Employee Satisfaction Degree and Resignation Tendency:Case Study of Privately

Owned Enterprises in Chaoshan Area

CHEN Cui -wen

(Shantou Broadcast and TV University, Shantou, Guangdong 515000)

Abstract :This paper was based on Maslow ’s need hierarchy theory, and investigated the employee satisfaction degree and the resignation tendency in the privately owned enterprises in Shantou by means of questionnaires. It identifies the reasons for the low employee satisfaction degree and the motivation of the high rate of staff resignation tendency. Also it puts forward some countermeasures for solving the problem of the employee turnover in the small and medium —sized private enterprises in Shantou City.

Key words :small and medium —sized private enterprises of Shantou City; employee satisfaction; resignation tendency; Maslow ’s need hierarchy theory

Dewey ’s Purposes of Education and Its Realistic Significance

WU Ya -ling

(Zhongkai University of Agriculture and Engineering, Guangzhou, Guangdong 510225)

Abstract :Dewey gave a penetrating criticism to the purpose of the traditional education. He argued that the three criteria for good purpose are being realistic, experimental and ends and means being mutually exchanged, that the three features for good educational purposes are:educational purposes must be based on the activities and needs of the educatees, that the educational purposes must be transformed into methods, and that educators must be on alert on the abstract and ultimate goals. Dewey classified the educational purposes into those internal and external. He claimed that the education itself has no purpose of any kind except education itself, but he did not advocate that education was purposeless. Instead, he argued that education be targeted at offering service for the democratic society. This idea has three realistic meanings for us. The education purposes ’realistic and life meaning, their inherent nature and subjectivity, and their sociality and activity should be stressed.

Key words :Dewey; education ’s purposes; democratic society; education being purposeless

College English Teaching and Learning Based on the Framework of World Englishes

FANG Fan

(English Language Center, Shantou University, Shantou, Guangdong 515063)

Abstract :English, as an international or global language, has developed and spread worldwide as a lingua franca. The occurrence and development of “World Englishes ”and “International English ”create new tasks and research-based discussions for teaching and learning of the language. Under the influence of the “Globalized English, ”the definition of “Standard English ”has become fuzzy, and the traditional concept of “Standard English ”has not always been considered as the only norm of English teaching. This paper introduces the status quo of English against the background of its globalization and nativization. In addition, it analyzes the implication to English Language Teaching (ELT)based on the theory of World Englishes:though Standard English is one of the important norms of ELT in China, it is also crucial for both teachers and students to be aware of the concept of “World Englishes ”in order to develop students ’communicative and intercultural competence in a wider range.

Key words :World Englishes; Standard English; English teaching and learning

本刊授权律师声明

本刊谢绝一稿多投,抵制学术不端行为,若有侵犯他人著作权、肖像权、名誉权等权利所引起的一切不良后果,本刊不承担任何侵权及连带责任。本刊对来稿有权修改,并有权在网上发布、结集出版,稿酬不另计。除注明不得转载外,其他报刊、网络等媒体转载、摘编本刊作品均需注明出处。否则,本刊保留追究相关侵权者经济责任和法律责任的权利。

特此声明

广东丰粤律师事务所

谢丰凯律师

第26卷第3期

汕头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SHANTOU UNIVERSITY JOURNAL (HUMANITIES &SOCIAL SCIENCES BIMONTHLY )

Vol.26.No.32010

杜威的教育目的观及其现实意义

吴亚玲

(仲恺农业工程学院,广东

广州

510225)

摘要:杜威对美国的传统教育目的观进行了深入批判。他提出良好目的的三个标准是现实性、实验性、目

的和手段相互转换;其特征是:教育目的必须根据受教育者的活动和需要、教育目的必须能转换为方法、教育者必须警惕抽象的终极的目的。杜威把教育目的区分为内在的和外在的,他虽然宣称教育本身无目的,教育过程在它以外并无目的,但他并不是“教育无目的论”者,他的教育目的是为民主主义社会服务。杜威教育目的观的现实意义主要有三点:应重视教育目的的现实性和生活性,应重视教育目的的内在性和主体性,应重视教育目的的社会性和活动性。

关键词:杜威;教育目的;民主社会;教育无目的中图分类号:G 40-0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4225(2010)03-0083-05

约翰·杜威(JohnDewey,1859-1952) 是美国著名的哲学家和教育家。他的教育理论在世界范围内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其中教育目的观更引起广泛的关注和争议。杜威的教育目的观最集中、系统的表述见于他的《民主主义与教育》一书中。本文据此对其教育目的观进行评述。

的。“杜威率先作出‘内在的教育目的’与‘外在的教育目的’的区分,对20世纪关于教育目的的研究和实际操作产生重大的影响。”[2]34下面简要概括其教育目的观的主要内容。

(一)对传统教育目的观的批判

19世纪末,美国的科技、经济、政治以及整个社会状况都在发生迅速和深刻的变革。然而,教育领域仍沿袭着欧洲的旧传统,教育与人们的实际生活严重脱离,形式主义严重。杜威对传统教育目的进行了深刻批判,他指出:“从外面强加的教育目的的缺陷根子很深。教师从上级机关接受这些目的,上级机关又从社会上流行的目的中接受这些目的。……学生通过由外面双重或三重的强迫接受他们的目的,他们经常处于两种目的的冲突之中,无所适从。一种是符合他们当时自己经验的目的,另一种是别人要他们默认的目的。”[1]111

杜威深刻揭示了传统教育目的的弊端,认为“一个真正的目的和从外面强加给活动过程的目的,没有一点不是相反的。从外面强加给教育活

一、杜威教育目的观的主要内容

杜威的教育目的观集中表述于该书“第八章教育的目的”。他指出:“我们探索教育目的时,并不要到教育过程以外去寻找一个目的,使教育服从这个目的。……我们所要做的,是要把属于教育过程内部的目的,和从教育过程以外提出的目的进行比较。当社会关系不平等均衡时,一定会出现后一种情况。”[1]111这是杜威在论述教育目的时的一个基本立场,也是我们理解杜威教育目的的关键。他认为存在两种教育目的,一种是从教育过程以外提出的目的,一种是属于教育过程内部的目的。他反对外部的目的,赞同内部的目

收稿日期:2009-10-13

作者简介:吴亚玲(1968-),女,辽宁义县人,中山大学教育学院博士生,仲恺农业工程学院副教授。

84

汕头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第26卷2010年)

动的目的,是固定的,呆板的;……在教育上,由于这些从外面强加的目的的流行,才强调为遥远的将来做准备的教育观点,使教师和学生都变成机械的、奴隶性的工作。”[1]112

总之,传统教育目的不与现在的活动发生关系,强调外在的需要,强调教育为将来做准备,束缚了教师和学生的主体性发挥,忽视了学生本身的经验、需要和兴趣。

(二)良好目的的标准与特征

在批判传统教育目的观的基础上,杜威从“目的的性质”开始论述教育目的。他认为:“所谓目的,就是我们在特定情境下有所行动,能够预见不同行动所产生的不同结果,并利用预料的事情指导观察和实验。”他总结目的的性质包括三方面:目的具有内在连续性、目的存在于活动的各个步骤、有目的的行动具有价值。他指出:“如果学生的每一个行动大概都由教师命令,他的许多行动的唯一顺序来自功课指定和由别人给予指示,要谈什么教育目的,就是废话。”他认为良好目的具有三个标准。

第一,目的的现实性。他认为:“所确定的目的必须是现有情况的产物。这个目的必须以对已在进行的事情的研究为依据,还应根据所处情景的各种力量和困难。”

第二,目的的灵活性、实验性、发展性。“目的必须是灵活的;它必须可以更改以符合情况的要求……这个目的是实验性的,因而当它在行动中受到检验时,就会不断地得到发展。”

第三,目的和手段相互依赖、融为一体。“我们所定的目的必须使活动自由开展。……从活动内部产生的目的,作为指导活动的计划,始终既是目的,又是手段,目的和手段之间的区别只是为了方便。每一个手段在我们没有做到以前,都是暂时的目的。每一个目的一旦达到,就变成进一步活动的手段。”[1]112在活动的内部目的里,目的和手段相互转换并有机统一起来。这一点更好地说明了目的的内在连续性。

杜威把良好目的的标准应用到教育上,总结得出良好教育目的具有三个特征。第一,“一个教育目的必须根据受教育者的特定个人的固有活动和需要(包括原始的本能和获得的习惯)。”反对“把成人的成就定为固定的目的,不顾受教育

者的具体活动”的做法。第二,“一个教育目的必须能转化为与受教育者的活动进行合作的方法”。即目的要具有可行性,目的要与活动、方法融为一体。第三,“教育者必须警惕所谓一般的和终极的目的”[1]112。这里所谓“一般”和“终极”的意思是指抽象的、遥远的、不切实际的。

二、教育目的与民主主义社会的关系

杜威的理想是要建立民主社会。“杜威的民主概念有两个尺度,一是以社会成员共享利益的多寡为尺度。二是以社会各群体间交流互惠为尺度。”[3]他认为民主社会否定外部的权威性,排除了个人与团体、团体与团体间的各种障碍,具有开放性和共同利益,人人可平等沟通、自由交流。在他那里,“‘民主’与‘教育’是一体之两面,二者如影随形”[4]。因此,他的教育目的与民主主义社会有着内在的联系。

(一)杜威的教育目的观并非“教育无目的论”杜威虽然讲教育本身并无目的,它就是它自己的目的。但他并没有否定教育目的。有学者指出:“有人断定杜威是‘教育无目的论’者。应该说,这是对杜威的教育目的观的一个误解。”[5]笔者同意此种观点。

主张杜威是教育无目的论者主要有两个根据。一是,杜威曾指出:“我们要提醒自己,教育本身并无目的。只是人,即家长和教师等才有目的;教育这个抽象概念并无目的。”[1]118我们一般的引用到此为止,从而得出结论:杜威主张“教育无目的论”。而往往忽略了此段话出现的上下文语境。这段话出现在《民主主义与教育》第八章的第三部分“教育上的应用”。他先把教育者和农民比较,认为二者的工作性质是一样的,批驳了从外面强加的教育目的的缺陷,并阐释了其必然带来的危害。然后他讲了上面这段话,他的意图是要提出良好教育目的的特征,他强调的是“教育这个抽象概念并无目的”,“教育目的必须根据受教育者的特定个人的固有活动和需要”。第二个根据,他指出“教育的过程, 在它自身以外没有目的;它就是它自己的目的”。这段话出现在第四章第三部分“发展概念的教育意义”中,其实是解释“发展”一词的教育意义,强调了发展的内在性、动态性和生成性。

吴亚玲杜威的教育目的观及其现实意义第3期

85

认为杜威是教育无目的论者忽视了杜威教育目的的立场和标准,他把教育目的区分为外在的与内在的两种“教育无目的”和“教育有目的”是从两个不同角度提出的。“教育无目的”是站在教育过程中看从外部强加的目的而得出的结论,即在教育过程之外无目的;“教育有目的”是从教育过程内在的本质分析而得出的结论,即教育目的只存在于教育过程中。所以,用“教育无目的论”来概括杜威的教育目的观是片面的。

(二)教育是适应改造民主主义社会的工具杜威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为民主主义社会服务。他指出:“社会在指导青少年活动的过程中决定青少年的未来,也因而决定社会自己的未来。由于特定时代的青少年在今后某一时间将组成那个时代的社会。”[1]49他认为教育通过塑造青年以达到改造社会的目的。他指出:“如果没有我们通常所想的狭义教育,没有我们所想的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民主主义便不能维持下去,更谈不到发展。教育不是唯一的工具,但它是第一的工具,首要的工具,最审慎的工具。”[6]27他还说到:“我相信教育是社会进步和社会改革的基本方法。”[7]

“可以说,杜威否认了教育的外在目的, 却是为了要实现一个更大更好的外在目的。因而, 杜威在本质上还是坚持了教育的工具主义功能。”[8]

(三)民主主义社会是教育的归宿

杜威在第八章“教育的目的”结尾处指出,良好的教育目的,应能把个人发展和社会效率很好地结合起来。而实现这个良好目的的条件就是民主主义社会。他说:“我们假定教育的目的在于使个人能继续他们的教育,或者说学习的目的和报酬,是继续不断生长的能力。但是,除非一个社会人与人的交往是相互的,除非这个社会的利益能平等地分配给全体成员,从而产生广泛的刺激,并通过这些刺激适当地进行社会习惯和制度的改造,这个思想不能应用于社会的全体成员。而这样的社会就是民主主义的社会。”[1]111民主社会有利于教育功效的最好发挥。“由于民主社会实现了一种社会生活方式,在这种社会中,各种利益相互渗透,并特别注意进步或重新调整,这就使民主社会比其他各种社会更加关心审慎的和有系统的教育……民主主义不仅是一种政府

的形式,它首先是一种联合生活的方式,是一种共同交流经验的方式。”[1]97在民主社会中,人们基于共同利益而进行沟通交流,每个人必须考虑别人的行动,并思考自己行为的意义和价值,其结果是阶级、种族、国族的屏障被打破,个人的经验能力获得自由发展,教育与社会形成良性互动。所以说“民主主义本身便是一个教育原则, 一个教育的方针和政策”。[6]25

“杜威实际上是把‘民主’作为一种目的寓于教育过程之中的,它与教育过程内在的目的互为条件、互为表里、互为因果。”[9]他反对把外在抽象的民主概念、形式强加给学生,而是主张学生在民主的生活中、在经验的积累发展中,不断得到生长、发展和改造,从而创造真正的民主生活和民主社会。

三、杜威教育目的观的现实意义

杜威的教育目的观,对于推进我国当前的教育改革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应重视教育目的的现实性和生活性

杜威认为教育目的是现实社会需要的产物,“目的的叙述乃是一个在一定时间所强调的重点不同的问题,我们并不去强调不需要强调的东西……我们往往根据当时情境的缺陷和需要来制定我们的目的”[1]123。他总结良好目的的第一个标准就是现实性。他还提出“教育即生活”的命题,“正因为生活不仅仅意味着消极的存在(假如有这样的东西) ,而是一种行动的方式”[1]17。“使人们乐于从生活本身学习,并乐于把生活条件造成一种境界,使人人在生活过程中学习,这就是学校教育的最好的产物。”[1]59-60

在中国,教育目的是由党和政府从国家社会全局出发统一制定的一种应然教育目的,强调教育为学生未来生活做准备。《中国大百科全书》解释“教育目的”的含义:“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一定社会需要的人的总要求……教育目的是根据一定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等发展的要求和受教育者身心发展的状况确定的。它反映了一定社会的教育价值取向,是教育工作的出发点和最终目标,也是确定教育内容、选择教育方法、检查和评价教育效果的根据。”[10]这种统一的、外在的教育目的要经过学校、教师最后落实到学生,

86

汕头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第26卷2010年)

但其实现程度和教育效果却不尽如人意。在教育实践中,教育越来越远离社会现实和学生的日常生活,学生起早摸黑所追求的关键是分数,学习变得索然无味,厌学、弃学的现象时常见诸报端,教育弊病成为国人关注谈论的热点问题,教育异化现象异常严重,教育改革的呼声日益强烈。

杜威教育目的观启发我们确定教育目的不能从抽象的原则出发,也不能从主观想象出发,不能因为遥远的未来生活而牺牲学生的现实生活。而要从现实的社会需要和个体需要出发,要进一步强调教育的三贴近原则,即贴近生活、贴近学生、贴近实际。教育要回归现实的生活,教育要关注学生的当下,教师要教给学生生活的常识,要让学生掌握生存的技能,更要让学生懂得生命的意义和价值。教育要成为学生的生活方式,而不再只是学生谋生的手段。总之,教育与生活融为一体,这是终身教育终身学习时代的必然要求和发展趋势。

(二)应重视教育目的的内在性和主体性

杜威深刻揭示了传统教育目的的弊端,指出从外面强加的教育目的既限制教师的智慧,更经常使学生处于多种目的的冲突之中而无所适从。这种外在强加的教育目的使学生的主体性长期受压制,学生的生长和发展根本无从谈起。他认为良好教育目的的第一个特征就是尊重受教育者特定的固有活动和需要。他指出:“人们有一种倾向,就是提出千篇一律的目的,忽视个人的特殊能力和要求,忘记了一切知识都是一个人在特定时间和特定地点获得的。”[1]119杜威“关于教育目的的思路,其要义在于注重教育过程当事人本身对教育目的的自觉意识,从而把关于教育目的研究的视野,从‘应然’的教育目的引向‘实然的’教育目的”[2]35。

杜威把教育者和农民作比较,认为二者的工作性质是一样的。他论述到:“农民所应付的环境,无论是阻碍或是可以使用的力量,都有它们自己的结构和作用,与农民的任何目的无关,例如种子发芽,雨水下降,阳光照耀,害虫吞食,疫病流行,四季变化。农民的目的,只不过是利用这种种环境,使他的活动和环境的力量共同协作,而不相互对抗。如果农民不顾土壤、气候以及植物生长的特点等条件,规定一个农事目的,那便

是荒谬的。农民的目的,只是在于预见他的力量和他周围各种事物的力量结合的结果,并利用这种预见指导他一天一天的行动。”[1]118这个生动的比喻为我们揭示了一个看似浅显实则深刻但却被我们长期忽视的教育真谛。

新中国成立以来,在我国教师常被比喻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教师的工作影响人的灵魂,这触及了教育的本质,教育就是触及灵魂的活动,但教师在这一活动中的作用却有待商榷。因为“当工程师理念被输入教育之中,独特的人被贬抑为原材料———等待加工塑造的劳动力”[11]。在我国当今的教育中,外在的教育目的依然盛行,社会、教师、家长的目的和要求不断被强化,无视学生兴趣与需要的各种名目的课外辅导剥夺了学生休息与选择的自由。学生被当作学校(工厂)培养的产品,学生不再是有血有肉的活生生的个体,学生的主体性被抹杀了。根据杜威的论述,我们应该强调教师是农民、是园丁,而不是工程师;学生是学校培养的农产品,而不是工业产品。因为学生是活生生的现实的学习主体,他像种子一样有自己生长发育的内在规律,任何教育目的都要靠学生的内化才能实现,教师要像农民、园丁一样,尊重学生身心发展的内在规律,关注学生的实际需要和兴趣,为学生发展创造种种有利的环境和条件,教育要培养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培养学生逐渐成长为一个身心健康的独立个体。而不能一厢情愿地强调外在的教育目的,更不能拔苗助长地以教育学生的名义危害学生的可持续发展。

(三)应重视教育目的的社会性和活动性

他提出了“学校即社会”的命题,指出:“学校本身必须是一种社会生活, 具有社会生活的全部含义……我们的学校不再是脱离生活,专为学习功课的场所,而是一个雏形的社会群体,在这个群体里,学习和生长是现在共同参与的活动的副产品。”[1]376-377他希望在学校这个雏形社会中使学生得到社会生活的训练,以便将来能适应社会进而改造社会。他强调教育目的与教育方法、教育手段必须在活动中实现相互转化,“虽然书籍和对话作用很大,但是通常过分依赖这些方法。学校为了充分发挥它们的效率,要有更多联合活动的机会,使受教育者参与这些活动,使他

吴亚玲杜威的教育目的观及其现实意义第3期

87

们对于自己的力量和所使用的材料和工具,都得到社会的意义”[5]48。这表明了他的教育目的观的操作性和活动性。胡适作为杜威的弟子,这样总结杜威的教育思想:“杜威这种教育学说和别人根本不同之处就在于他把‘目的’和‘进行’看作一件事……这种教育学说的哲学根据就是杜威的实验主义。”[12]强调行动、实践是实用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反映在教育上就是主张学生的活动是学生学习的主要形式。杜威提出“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教育是经验的不断改组和改造”都是其重视活动价值的体现。因为生活是由一系列活动构成的,只有在活动过程中才能接触生活,只有在活动中才能实现经验的改造,学校各科目之间的相互联系也存在于活动过程中。所以他提出了以活动为中心的教学法,提出“从做中学”,体现了知行合一的教育观。因为活动是逐步展开的过程,在活动中还会出现一些不确定的因素,所以他反对外在的、静止的、终极的教育目的,强调教育目的的灵活性、发展性。

杜威指出:“教育不是一件‘告诉’和被告知的事情,而是一个主动的和建设性的过程,这个原理几乎在理论上无人不承认,而在实践中又无

参考文献:

人不违反。这种可悲的情境,难道不是由于原理本身仅仅是听人讲讲的事吗?”[1]46他的发问虽针对一个世纪前的美国,但同样适用于今日的中国。在我国教育改革的进程中,虽然加强学校与社会的联系、加强实践教育的呼声日益高涨,但教育目的的社会性和活动性一直是我国教育的薄弱之处。学校培养的人才如何适应社会的需要,如何解决好理论教育与实践教育的关系、如何处理课堂教学与课外实践的关系等问题还处于探索之中。知行合一的教育观虽然是我们的传统,但在现实中如何继承与发扬仍是一个难题。

杜威的教育目的观超越了二元对立论,他把学校与社会、目的与手段融为一体,对我们加强教育的社会性和实践性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在全球化时代,国与国之间、人与人之间的联系越来越密切了。学校更要勇于突破思想上的藩篱,不但要努力营造好自己这个雏形社会的教育环境,更要扩大并加强与大社会的联系,使自身在与社会的良性互动中获得发展的资源与动力。学校更要在教育中突出实践的作用与地位,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认识主体性、培养主体性。这样,教育目的的社会性和活动性才会具有实质性的内容。

[1]约翰·杜威. 民主主义与教育[M ]. 王承绪,译. 北京:人民

教育出版社,2001.

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399.

[8]周西安, 唐德海. 杜威教育目的观解读及启示[J ]. 四川教

育学院学报, 2005(1):2.

[2]陈桂生. “教育学视界”辨析[M ].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

版社,1997.

[9]姜俊和. 杜威的教育目的论及其启示[J ]. 外国教育研

究,2005(2):27.

[3]夏正江. 杜威教育目的论略[J ]. 教育理论与实践, 1994

(3):2.

[10]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编辑部. 中国大百科全书:第

[4]林玉体. 美国教育思想史[M ]. 北京:九州出版社,2006:

656.

[5]单中惠. 现代教育的探索----杜威与实用主义教育思想[M ].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294.

[6]约翰·杜威. 人的问题[M ]. 傅统先,等,译, 上海:上海人

民出版社,1986.

11卷[M ].2版. 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9:446.

[11]刘云杉. “人类灵魂工程师”考辨[J ]. 北京大学教育评

论,2006(1):20.

[12]季蒙,谢泳. 胡适论教育[M ]. 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

2006:164.

[7]约翰·杜威. 我的教育信条[M ]//杜威文选. 涂纪亮,编译.

(责任编辑:佟群英)

96

汕头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第26卷2010年)

This paper poses

enterprises do not have high professional skills. These lower the effect of “exchanging market for technology. ”corresponding countermeasures.

Key words :exchanging market for technology; evolutionary game theory; international companies

Research on Employee Satisfaction Degree and Resignation Tendency:Case Study of Privately

Owned Enterprises in Chaoshan Area

CHEN Cui -wen

(Shantou Broadcast and TV University, Shantou, Guangdong 515000)

Abstract :This paper was based on Maslow ’s need hierarchy theory, and investigated the employee satisfaction degree and the resignation tendency in the privately owned enterprises in Shantou by means of questionnaires. It identifies the reasons for the low employee satisfaction degree and the motivation of the high rate of staff resignation tendency. Also it puts forward some countermeasures for solving the problem of the employee turnover in the small and medium —sized private enterprises in Shantou City.

Key words :small and medium —sized private enterprises of Shantou City; employee satisfaction; resignation tendency; Maslow ’s need hierarchy theory

Dewey ’s Purposes of Education and Its Realistic Significance

WU Ya -ling

(Zhongkai University of Agriculture and Engineering, Guangzhou, Guangdong 510225)

Abstract :Dewey gave a penetrating criticism to the purpose of the traditional education. He argued that the three criteria for good purpose are being realistic, experimental and ends and means being mutually exchanged, that the three features for good educational purposes are:educational purposes must be based on the activities and needs of the educatees, that the educational purposes must be transformed into methods, and that educators must be on alert on the abstract and ultimate goals. Dewey classified the educational purposes into those internal and external. He claimed that the education itself has no purpose of any kind except education itself, but he did not advocate that education was purposeless. Instead, he argued that education be targeted at offering service for the democratic society. This idea has three realistic meanings for us. The education purposes ’realistic and life meaning, their inherent nature and subjectivity, and their sociality and activity should be stressed.

Key words :Dewey; education ’s purposes; democratic society; education being purposeless

College English Teaching and Learning Based on the Framework of World Englishes

FANG Fan

(English Language Center, Shantou University, Shantou, Guangdong 515063)

Abstract :English, as an international or global language, has developed and spread worldwide as a lingua franca. The occurrence and development of “World Englishes ”and “International English ”create new tasks and research-based discussions for teaching and learning of the language. Under the influence of the “Globalized English, ”the definition of “Standard English ”has become fuzzy, and the traditional concept of “Standard English ”has not always been considered as the only norm of English teaching. This paper introduces the status quo of English against the background of its globalization and nativization. In addition, it analyzes the implication to English Language Teaching (ELT)based on the theory of World Englishes:though Standard English is one of the important norms of ELT in China, it is also crucial for both teachers and students to be aware of the concept of “World Englishes ”in order to develop students ’communicative and intercultural competence in a wider range.

Key words :World Englishes; Standard English; English teaching and learning

本刊授权律师声明

本刊谢绝一稿多投,抵制学术不端行为,若有侵犯他人著作权、肖像权、名誉权等权利所引起的一切不良后果,本刊不承担任何侵权及连带责任。本刊对来稿有权修改,并有权在网上发布、结集出版,稿酬不另计。除注明不得转载外,其他报刊、网络等媒体转载、摘编本刊作品均需注明出处。否则,本刊保留追究相关侵权者经济责任和法律责任的权利。

特此声明

广东丰粤律师事务所

谢丰凯律师


相关文章

  • 论杜威的活动课程观
  • 论杜威的活动课程观 摘要:杜威是世界教育史上伟大的教育家.哲学家,他依据自己独特的哲学观.心理观.和社会观,对教育问题和现象进行了系统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建立了自己独特的教育理论体系,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课程观,对我国的教育也有着极大的现实意 ...查看


  • 杜威"教育生长论"探新
  • 守望新教育,守望真善美 [相约星期二][深度阅读][大师论教育] 杜威"教育生长论"探新 作者|佚名 "教育生长论"是杜威完整.系统的教育理论大厦的基石.杜威认为生长既是教育的本质,也是一种教育的方法 ...查看


  • 教育学院2007小教方向本科中外教育论著学习材料
  • 教育学院2007小教方向本科中外教育论著学习材料 张二庆 <大教学论>导读 一.教育目的 夸美纽斯认为,人的终极目标在今生之外. 夸美纽斯说:"我们每个人的生活和住所都有三重.即母亲的子宫.世上和天堂.从第一重到第二重 ...查看


  • 浅析杜威实用主义哲学经验本体论建构
  • [摘要]作为实用主义哲学的集大成者,杜威和他的先行者们一样,都把批判传统哲学当作自己在哲学上的主要人物.杜威从社会历史的角度去探究哲学的起源和哲学的作用,并在此基础上建立起了"经验"的本体论体系.在此基础上,杜威继承了主 ...查看


  • 第三讲 学校德育目的
  • 第三讲 学校德育目的:基本原理与问题反思 德育目的是学校德育论最基本的理论问题之一.学习德育理论,就必须明确德育目的的内涵与特点.功能与类型以及德育目的的制定依据.改革完善的指导思想.这是提高人们对学校德育本质.规律的理性认识,科学有效地组 ...查看


  • 杜威教育即生活
  • 杜威:教育即生活 学院:城市与环境科学学院 专业:地理科学一班 姓名:程雅 学号:[1**********] 一.杜威简介: 杜威是美国著名的教育学家,他创建的实用主义教育理论给以赫尔巴特为代表的传统教育以致命的批判,使20世纪的西方教育史 ...查看


  • 杜威的教育哲学
  • 杜威的教育哲学 摘要:杜威的教育观认为教育即生长.杜威发展了卢梭的天赋自然生长理论,扩大了"生长"的概念:教育即改造,杜威指出了教育的过程和目的是完全相同的东西:教育即生活,生活即发展.这种教育观集中体现了他的" ...查看


  • 杜威对中国近代高等教育影响评析
  • 百名学者评论中国教育2007-② 嘉宾主持人:刘 尧 浙江师范大学教育评论研究所 所长 教授 本期特邀嘉宾:程斯辉 武汉大学教育科学学院院长 教授 博士生导师 [编者按]"百名学者评论中国教育"专栏属常设性的,2002年 ...查看


  • 2010-2015历年333真题
  • 2015 年北师大教育硕士333 考研真题 一.名词解释: 1.教育目的 2.课程标准(也可能是课程方案) 3.教学评价 4.教育管理 5.社会性发展 6.学习策略 二.简答 1.影响人身心发展的因素. 2.孟子的教育思想. 3.赫尔巴特的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