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与周作人

  鲁迅在给许广平的信中曾提到他与弟弟周作人失和,他写道:“周启明颇昏,不知外事……”鲁迅曾对弟弟周建人说:“启孟真昏!”对于“兄弟失和”的原因,鲁迅和周作人一直讳莫如深,鲁迅对周作人的评价,只是一个“昏”字,并没有别的责备。   1923年8月2日,因与周作人闹翻,鲁迅先生搬出了八道湾,来到砖塔胡同的住宅暂住。从小到大,鲁迅对周作人一直疼爱有加,尽自己最大努力来照顾这个弟弟。虽然兄弟不相往来了,但在彼此的心中,那份血浓于水的手足之情并没有泯灭。   鲁迅曾在小说中深情地回忆了兄弟之情。1925年,鲁迅先生写了小说《兄弟》,再现了周作人患病时鲁迅内心的忧虑,以及请医生来诊治的情形,表达了怡怡相处的兄弟情分。弟弟周建人曾在《鲁迅和周作人》一文中评论过这篇小说,他这样写道:“……还表示了‘鹡鸰在原’的意思。‘鹡鸰’原作‘脊令’,是一种生活在水边的小鸟,当它因处高原时,就飞鸣寻求同类。《诗经》:‘脊令在原,兄弟急难。’比喻兄弟在急难中要互相救助。鲁迅是通过小说,向周作人伸出热情的手,表示周作人如有急难,他还愿像当年周作人患病时那样救助。”然而,鲁迅这样的一种呼唤,却终没能得到周作人任何的回应。   鲁迅还曾在听到批评周作人的声音时为弟弟说公道话。1934年,周作人在五十寿辰做了两首《五十自寿打油诗》,刊发后引起极大轰动,批评之声不绝于耳。鲁迅虽然已与周作人失和,但在写给曹聚仁及杨霁云的信中为周作人说了公道话。   他在给曹聚仁的信中这样写道:“周作人自寿诗,诚有讽世之意,然此种微辞,已为今之青年所不憭,群公相和,则多近肉麻,于是火上添油,遽成众矢之的。”给杨霁云的信是这样写的:“至于周作人之诗,其实是还藏些对于现状的不平的,但太隐晦,已为一般读者所不憭,加以吹擂太过,附和不完,致使大家觉得讨厌了。”虽然周作人始终未能回应鲁迅的呼唤,但还是在文字中表达了痛失兄弟之情的苦楚,就在二人决裂的数月之后,周作人便以“丙丁”为笔名在《京报》上发表了一篇文章,在文中,他引用了罗马诗人喀都路斯的《伤逝》:我走尽迢递的长途/渡过苍茫的大海/兄弟啊,我来到你的坟前/献给你一些祭品……兄弟啊,你收了这些东西吧/都泌透了我的眼泪/从此永隔明冥,兄弟/只嘱咐你一声珍重。”显然,周作人在这里是借用别人的诗,来表达对兄弟之间决裂的痛惜。对于鲁迅后来所写的小说《伤逝》,周作人评价说:《伤逝》不是普通恋爱小说,乃是假借了男女的死亡来哀悼兄弟之情的断绝的……我也痛惜这种断绝,可是有什么办法呢?”在晚年,周作人在《知堂回想录》一书中,记述了童年时代的一件往事:“大约八岁以前,……那时在朝北的套房里,西向放着一张小床,这也有时是鲁迅和我玩耍的地方,记得有一回模仿演戏,两个人在床上来回行走,演出兄弟失散,沿着寻找的情状,一面叫着‘大哥呀,贤弟呀’的口号,后来渐渐的叫得凄苦了,这才停止。”虽然周作人在这段文字中没有表达什么,但其中对于兄长鲁迅的怀念之情溢于言表,读者分明能感受得到那份融入字里行间的血浓于水的手足之爱。   “渡尽劫波兄弟在,相逢一笑泯恩仇。”彼此在失和后,都曾念念不忘那份兄弟之情,然而,一直到鲁迅先生去世,兄弟二人也没能言归于好,成为中国文坛的一大憾事。   【原载2012年3月17日《北海日报·副刊》】

  鲁迅在给许广平的信中曾提到他与弟弟周作人失和,他写道:“周启明颇昏,不知外事……”鲁迅曾对弟弟周建人说:“启孟真昏!”对于“兄弟失和”的原因,鲁迅和周作人一直讳莫如深,鲁迅对周作人的评价,只是一个“昏”字,并没有别的责备。   1923年8月2日,因与周作人闹翻,鲁迅先生搬出了八道湾,来到砖塔胡同的住宅暂住。从小到大,鲁迅对周作人一直疼爱有加,尽自己最大努力来照顾这个弟弟。虽然兄弟不相往来了,但在彼此的心中,那份血浓于水的手足之情并没有泯灭。   鲁迅曾在小说中深情地回忆了兄弟之情。1925年,鲁迅先生写了小说《兄弟》,再现了周作人患病时鲁迅内心的忧虑,以及请医生来诊治的情形,表达了怡怡相处的兄弟情分。弟弟周建人曾在《鲁迅和周作人》一文中评论过这篇小说,他这样写道:“……还表示了‘鹡鸰在原’的意思。‘鹡鸰’原作‘脊令’,是一种生活在水边的小鸟,当它因处高原时,就飞鸣寻求同类。《诗经》:‘脊令在原,兄弟急难。’比喻兄弟在急难中要互相救助。鲁迅是通过小说,向周作人伸出热情的手,表示周作人如有急难,他还愿像当年周作人患病时那样救助。”然而,鲁迅这样的一种呼唤,却终没能得到周作人任何的回应。   鲁迅还曾在听到批评周作人的声音时为弟弟说公道话。1934年,周作人在五十寿辰做了两首《五十自寿打油诗》,刊发后引起极大轰动,批评之声不绝于耳。鲁迅虽然已与周作人失和,但在写给曹聚仁及杨霁云的信中为周作人说了公道话。   他在给曹聚仁的信中这样写道:“周作人自寿诗,诚有讽世之意,然此种微辞,已为今之青年所不憭,群公相和,则多近肉麻,于是火上添油,遽成众矢之的。”给杨霁云的信是这样写的:“至于周作人之诗,其实是还藏些对于现状的不平的,但太隐晦,已为一般读者所不憭,加以吹擂太过,附和不完,致使大家觉得讨厌了。”虽然周作人始终未能回应鲁迅的呼唤,但还是在文字中表达了痛失兄弟之情的苦楚,就在二人决裂的数月之后,周作人便以“丙丁”为笔名在《京报》上发表了一篇文章,在文中,他引用了罗马诗人喀都路斯的《伤逝》:我走尽迢递的长途/渡过苍茫的大海/兄弟啊,我来到你的坟前/献给你一些祭品……兄弟啊,你收了这些东西吧/都泌透了我的眼泪/从此永隔明冥,兄弟/只嘱咐你一声珍重。”显然,周作人在这里是借用别人的诗,来表达对兄弟之间决裂的痛惜。对于鲁迅后来所写的小说《伤逝》,周作人评价说:《伤逝》不是普通恋爱小说,乃是假借了男女的死亡来哀悼兄弟之情的断绝的……我也痛惜这种断绝,可是有什么办法呢?”在晚年,周作人在《知堂回想录》一书中,记述了童年时代的一件往事:“大约八岁以前,……那时在朝北的套房里,西向放着一张小床,这也有时是鲁迅和我玩耍的地方,记得有一回模仿演戏,两个人在床上来回行走,演出兄弟失散,沿着寻找的情状,一面叫着‘大哥呀,贤弟呀’的口号,后来渐渐的叫得凄苦了,这才停止。”虽然周作人在这段文字中没有表达什么,但其中对于兄长鲁迅的怀念之情溢于言表,读者分明能感受得到那份融入字里行间的血浓于水的手足之爱。   “渡尽劫波兄弟在,相逢一笑泯恩仇。”彼此在失和后,都曾念念不忘那份兄弟之情,然而,一直到鲁迅先生去世,兄弟二人也没能言归于好,成为中国文坛的一大憾事。   【原载2012年3月17日《北海日报·副刊》】


相关文章

  • 鲁迅与周作人) 1
  • 鲁迅与周作人 [鲁迅本没啥了不起的,也就是一笔杆子.了不起的地方在于他的笔杆子总能被不同的人当枪杆子使,相互开火.文人嘛,鲁迅也许就是一盒万金油.关键是在不同的时代不同的读者那里能产生不同的心理作用.鲁迅与周作人平分了新文学的天下.] [北 ...查看


  • 鲁迅为什么与亲兄弟终生绝交
  • □孔庆东 本来鲁迅住在前面,周作人住在后面,一家和睦地来往,结果是周作人就亲自送了一封绝交信来,信的开头称他为鲁迅先生,我们今天称鲁迅先生是怀着尊敬的心情称呼的,但是他的亲弟弟写的信上这个鲁迅先生,下面的内容都不用再看了也知道他的态度,后来 ...查看


  • 高考语文阅读题 鲁迅不应离我们远去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6-19题. 鲁迅不应离我们远去 杨曾宪 有人说,鲁迅正在离我们远去,周作人正在向我们走来.我却并不以为然.我是31年前读的鲁迅,1年前读的周作人,中间隔了30年.但鲁迅仍然离我很近,周作人仍然离我很远.一个人,在他的 ...查看


  • 周氏兄弟的里与外(节选)阅读答案
  • 阅读下面的论述类文本,完成文后问题: 周氏兄弟的里与外(节选) 孙  郁 因为知道木山英雄先生是周氏兄弟研究的专家,我曾特地向他询问过一些材料.五十年代他去访问羽太重久,了解周氏兄弟的情况.羽太说,鲁迅见到人时很热情,善谈,给人亲切之感.周 ...查看


  • 二周失和探究鲁迅犯了什么滔天大罪
  • 二周失和探究鲁迅犯了什么滔天大罪 -------------------------------------------------------------------------------- 鲁迅的旧意识与"二周失和" ...查看


  • 和鲁迅有关的人
  • 鲁迅 鲁迅(1881年9月25日-1936年10月19日),浙 江绍兴人,原名周树人.字豫才.豫亭(后改为豫才), 以笔名鲁迅闻名于世. 鲁迅是20世纪中国的重要作家,现代文学家.思 想家.革命家,新文化运动的领导人.左翼文化运动的 支持者 ...查看


  • 读书会:鲁迅的朋友圈
  • 作者朱正先生是鲁迅研究专家,出版过<鲁迅回忆录正误>.<鲁迅传>等重要著作.<鲁迅的人际关系>,根据鲁迅日记和书信等历史文献资料为我们详细解读了鲁迅的"朋友圈",这些人,有同道,有论敌 ...查看


  • 城头变幻黄龙旗 激起"铁屋"波澜
  • 2017年05月13日 星期六 北京青年报 钱玄同 周作人 鲁迅 ◎宋声泉 (北京邮电大学民族教育学院) 谈1917年的北京城与文学革命,一个最不可忽略的"大事件"是张勋复辟. 即便沉毅如鲁迅,在危局中仍心神不宁.到了张 ...查看


  • 我眼中的鲁迅
  • 我眼中的鲁迅 旷新年 鲁迅出生在一个历史大崩溃的时代,不仅中国的历史发生了彻底的崩溃--这是"千古未有之变局",而且西方的历史也发生了彻底的崩溃--尼采高呼"重新估定一切价值". 这个世界的基础已经从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