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立群读史记之秦始皇42:皇陵之谜
讲秦始皇的皇陵,我们简称为秦陵,第一个碰到的问题就是秦始皇的皇陵到底修建了多长时间?关于这个问题,《史记》的《秦始皇本纪》有明确的记载,《秦始皇本纪》是这样记载的,“始皇初即位,穿治骊山”,这两句话说,从秦始皇即位开始,就开始修骊山皇陵了。
这个骊山,就是指的秦始皇的皇陵所在地。按照这样的记载,我们知道,秦始皇是公元前247年,在庄襄王下世以后即位的。既然是初即位就开始修皇陵,那么皇陵的修建就应当从公元前247年开始修建的。而中国历代皇帝的皇陵的修建都有一个规律,就是“生命不息,战斗不止”,只要这个皇帝不死,你不能算修完,忌讳,你要说修完等着,这个不行。没有修完,一直没有修完,必须到他死后才能修完。
秦始皇是哪一年死的呢?我们刚讲过,公元前210年。这样,我们就可以算出来,从公元前247年即位开始修,到公元前210年他去世为止,这个中间已经是三十七年了。这是《史记》告诉我们的第一个年代,第一个年份,就是修了三十七年。
秦始皇死的时候,皇陵并没有修完,《史记》还有一条记载,是这样说的。秦二世即位以后,他就在秦二世的元年开始了大规模的东巡,这个我们前面讲过,这么等他巡游天下结束的时候,是二世元年的四月,秦二世第一次大巡游结束。
回到京城以后,秦二世讲了一番话,这个在《史记》的《秦始皇本纪》中间明确记载了。秦二世说什么呢?说“会上崩,罢其作者,复土骊山。骊山事大毕”,“复作阿房宫”。这段话意思说什么呢?说本来阿房宫并没有建完,秦始皇晚年决定修阿房宫,阿房宫没有做完,皇上驾崩了。皇上、先帝去世以后,首先要把他下葬,因为这个下葬是不可推得太久,原因是秦始皇的遗体运回咸阳之前已经腐烂变质了,我们前面讲过。
所以一回到咸阳,必须立即下葬。下葬以后,这就导致秦二世说,“罢其作者”,这个“罢其作者”是指把修阿房宫的工程的这些民工停下来,停下来干什么呢?去修骊山陵,他写了一句话,叫“复土骊山”,这个“复土骊山”就是指把秦始皇埋葬以后,要在地宫上面修一个大的土堆,这叫复土,也就是我们说的回填土。在皇陵,一般在地宫上面要建一个大的土封。等到“复土骊山”这件事情完成以后,再把修骊山皇陵的人调过去修阿房宫。这是《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的第二件事。
根据这件事的记载,我们可以知道,秦二世元年的四月,复土骊山的事情就结束了,要这样来算起来,那就是在秦始皇死后,又修了一年就完了,那就是三十八年了。这是目前学术界曾流传很广的一个说法,就是秦始皇陵修了三十八年。
三十七年,又加上秦二世元年,就是三十八年。但是,我们现在还可以举出来第三个在《史记?秦始皇本纪》的一个记载。说秦二世元年,也就是秦始皇死后一年,(秦二世元年)七月,陈胜、吴广起义了,陈胜、吴广起义以后,天下整个大乱,特别是关东大乱。
到了秦二世的二年,陈胜、吴广的一个部下,叫周文,他带领大军打入关中,在这种情况下,秦二世采纳了一个大臣叫章邯,采纳了他的意见,然后赦免了数十万骊山徒,这“骊山徒”三个字是《史记?秦始皇本纪》的明确记载,赦免了几十万骊山徒,发给他们兵器,让他们充当士兵,让章邯带领这些士兵去和攻入关中的周文的起义军对抗。
这里边就存在一个问题了,如果按照我们刚才讲的记载,那就是秦二世元年,秦始皇陵的工程已经完了,这里边冒出来几十万“骊山徒”呢?这个“骊山徒”是指修骊山皇陵的人呢?还是指修阿房宫的人呢?这就有问题了,关键就在“骊山徒”三个字该做怎么样的理解。
可是,我们在《史记?秦始皇本纪》的中间,“骊山徒”这三个字在整个《史记》这52万多字的记载中间只出现过一次,这就没有比较了。但是,我们找到另外一条记载,也就是《史记》中间记载的,《史记?秦始皇本纪》这样记载,说:“隐宫徒刑者七十余万人,乃分作阿房宫或作骊山”,它记载了这么一句话。
它说有七十多万人,这七十多万人分做两拨,一拨去“作阿房宫”,一拨去“作骊山”,这个作就是作文的作,这个“作阿房宫”跟“作骊山”是分开记载的。你可见,修阿房宫的人叫“作阿房宫”,修秦陵的人叫“作骊山”。
所以,根据这一条记载,我有一种想法,就是我觉得在《秦始皇本纪》中间,凡是提到和骊山有关的人,应当是特指修秦陵的人,不是指其他的。
所以,这个“骊山徒”,既然有“骊山”两个字,他应当还是指修秦陵的人,这就和前面那个记载似乎有点矛盾。实际上就是说秦始皇陵在复土完成以后,有一部分人调过去修阿房宫了,但是还留下来一部分人继续修秦陵,因为秦陵并没有完全完工。这个没有完全完工,我估计主要指的是秦陵的陪葬墓没有完工,他还需要有人搞陪葬墓。
这里,我们可以举一个很明显的例子,就是我们今天去看兵马俑,这是秦始皇非常有名的一个陪葬墓,我们现在可以看到的一号坑、二号坑、三号坑都有秦俑,惟独四号坑是空的,说明四号坑原来也是一个陪葬坑,只不过因为突发事件导致四号坑没有放秦俑。
什么原因?学术界现在说法不一。我倒比较赞成一种说法,那就是关东义军杀过来的时候,陪葬的工作就来不及再去细作了,所以惟独这个四号坑没有放秦俑,就匆匆忙忙地把它填平了。所以我估计,就是在秦始皇那个地宫上面复土完成以后,还有一部分人在做皇陵的善后工作。
如果这个说法能够说得通的话,那就是秦二世二年,皇陵的工程还没有完。如果要加上秦二世的二年的话,皇陵的修建就达到了三十九年。所以,秦皇陵的修建,我比较主张的是三十九年说,这是第一个问题。
中国古人对于陵寝的修建极为重视,作为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位皇帝,秦始皇更是要不遗余力地修建一个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地下王国。历经三十九年修建的秦始皇陵,充分显示着中国第一位皇帝生前身后无与伦比的万千气象。那么,修建这个庞大的工程,到底要动用多少人力呢?
第二个问题,就是修皇陵到底动用了多少人?我们现在看到的史书记载,一共有三处记载,牵涉到修秦陵用了多少人。一条是我们刚刚讲过那个例子,“隐宫徒刑者七十余万人,乃分作阿房宫或作骊山”,是七十多万人,一部分修阿房宫,一部分修骊山陵,这是说修皇陵跟修骊山的总人数是七十多万,这是一条记载。
王立群读史记之秦始皇42:皇陵之谜
讲秦始皇的皇陵,我们简称为秦陵,第一个碰到的问题就是秦始皇的皇陵到底修建了多长时间?关于这个问题,《史记》的《秦始皇本纪》有明确的记载,《秦始皇本纪》是这样记载的,“始皇初即位,穿治骊山”,这两句话说,从秦始皇即位开始,就开始修骊山皇陵了。
这个骊山,就是指的秦始皇的皇陵所在地。按照这样的记载,我们知道,秦始皇是公元前247年,在庄襄王下世以后即位的。既然是初即位就开始修皇陵,那么皇陵的修建就应当从公元前247年开始修建的。而中国历代皇帝的皇陵的修建都有一个规律,就是“生命不息,战斗不止”,只要这个皇帝不死,你不能算修完,忌讳,你要说修完等着,这个不行。没有修完,一直没有修完,必须到他死后才能修完。
秦始皇是哪一年死的呢?我们刚讲过,公元前210年。这样,我们就可以算出来,从公元前247年即位开始修,到公元前210年他去世为止,这个中间已经是三十七年了。这是《史记》告诉我们的第一个年代,第一个年份,就是修了三十七年。
秦始皇死的时候,皇陵并没有修完,《史记》还有一条记载,是这样说的。秦二世即位以后,他就在秦二世的元年开始了大规模的东巡,这个我们前面讲过,这么等他巡游天下结束的时候,是二世元年的四月,秦二世第一次大巡游结束。
回到京城以后,秦二世讲了一番话,这个在《史记》的《秦始皇本纪》中间明确记载了。秦二世说什么呢?说“会上崩,罢其作者,复土骊山。骊山事大毕”,“复作阿房宫”。这段话意思说什么呢?说本来阿房宫并没有建完,秦始皇晚年决定修阿房宫,阿房宫没有做完,皇上驾崩了。皇上、先帝去世以后,首先要把他下葬,因为这个下葬是不可推得太久,原因是秦始皇的遗体运回咸阳之前已经腐烂变质了,我们前面讲过。
所以一回到咸阳,必须立即下葬。下葬以后,这就导致秦二世说,“罢其作者”,这个“罢其作者”是指把修阿房宫的工程的这些民工停下来,停下来干什么呢?去修骊山陵,他写了一句话,叫“复土骊山”,这个“复土骊山”就是指把秦始皇埋葬以后,要在地宫上面修一个大的土堆,这叫复土,也就是我们说的回填土。在皇陵,一般在地宫上面要建一个大的土封。等到“复土骊山”这件事情完成以后,再把修骊山皇陵的人调过去修阿房宫。这是《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的第二件事。
根据这件事的记载,我们可以知道,秦二世元年的四月,复土骊山的事情就结束了,要这样来算起来,那就是在秦始皇死后,又修了一年就完了,那就是三十八年了。这是目前学术界曾流传很广的一个说法,就是秦始皇陵修了三十八年。
三十七年,又加上秦二世元年,就是三十八年。但是,我们现在还可以举出来第三个在《史记?秦始皇本纪》的一个记载。说秦二世元年,也就是秦始皇死后一年,(秦二世元年)七月,陈胜、吴广起义了,陈胜、吴广起义以后,天下整个大乱,特别是关东大乱。
到了秦二世的二年,陈胜、吴广的一个部下,叫周文,他带领大军打入关中,在这种情况下,秦二世采纳了一个大臣叫章邯,采纳了他的意见,然后赦免了数十万骊山徒,这“骊山徒”三个字是《史记?秦始皇本纪》的明确记载,赦免了几十万骊山徒,发给他们兵器,让他们充当士兵,让章邯带领这些士兵去和攻入关中的周文的起义军对抗。
这里边就存在一个问题了,如果按照我们刚才讲的记载,那就是秦二世元年,秦始皇陵的工程已经完了,这里边冒出来几十万“骊山徒”呢?这个“骊山徒”是指修骊山皇陵的人呢?还是指修阿房宫的人呢?这就有问题了,关键就在“骊山徒”三个字该做怎么样的理解。
可是,我们在《史记?秦始皇本纪》的中间,“骊山徒”这三个字在整个《史记》这52万多字的记载中间只出现过一次,这就没有比较了。但是,我们找到另外一条记载,也就是《史记》中间记载的,《史记?秦始皇本纪》这样记载,说:“隐宫徒刑者七十余万人,乃分作阿房宫或作骊山”,它记载了这么一句话。
它说有七十多万人,这七十多万人分做两拨,一拨去“作阿房宫”,一拨去“作骊山”,这个作就是作文的作,这个“作阿房宫”跟“作骊山”是分开记载的。你可见,修阿房宫的人叫“作阿房宫”,修秦陵的人叫“作骊山”。
所以,根据这一条记载,我有一种想法,就是我觉得在《秦始皇本纪》中间,凡是提到和骊山有关的人,应当是特指修秦陵的人,不是指其他的。
所以,这个“骊山徒”,既然有“骊山”两个字,他应当还是指修秦陵的人,这就和前面那个记载似乎有点矛盾。实际上就是说秦始皇陵在复土完成以后,有一部分人调过去修阿房宫了,但是还留下来一部分人继续修秦陵,因为秦陵并没有完全完工。这个没有完全完工,我估计主要指的是秦陵的陪葬墓没有完工,他还需要有人搞陪葬墓。
这里,我们可以举一个很明显的例子,就是我们今天去看兵马俑,这是秦始皇非常有名的一个陪葬墓,我们现在可以看到的一号坑、二号坑、三号坑都有秦俑,惟独四号坑是空的,说明四号坑原来也是一个陪葬坑,只不过因为突发事件导致四号坑没有放秦俑。
什么原因?学术界现在说法不一。我倒比较赞成一种说法,那就是关东义军杀过来的时候,陪葬的工作就来不及再去细作了,所以惟独这个四号坑没有放秦俑,就匆匆忙忙地把它填平了。所以我估计,就是在秦始皇那个地宫上面复土完成以后,还有一部分人在做皇陵的善后工作。
如果这个说法能够说得通的话,那就是秦二世二年,皇陵的工程还没有完。如果要加上秦二世的二年的话,皇陵的修建就达到了三十九年。所以,秦皇陵的修建,我比较主张的是三十九年说,这是第一个问题。
中国古人对于陵寝的修建极为重视,作为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位皇帝,秦始皇更是要不遗余力地修建一个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地下王国。历经三十九年修建的秦始皇陵,充分显示着中国第一位皇帝生前身后无与伦比的万千气象。那么,修建这个庞大的工程,到底要动用多少人力呢?
第二个问题,就是修皇陵到底动用了多少人?我们现在看到的史书记载,一共有三处记载,牵涉到修秦陵用了多少人。一条是我们刚刚讲过那个例子,“隐宫徒刑者七十余万人,乃分作阿房宫或作骊山”,是七十多万人,一部分修阿房宫,一部分修骊山陵,这是说修皇陵跟修骊山的总人数是七十多万,这是一条记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