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8月19日,李双江夫妇与儿子同台合唱
天一生水。既可风生水起,也要小心沦为祸水。2013年的春节,一起恶性刑事案件,让少年L成就了自己名字的后一种可能。
2013年2月17日,L与4名同伙,在北京海淀一酒吧,借庆生为名,与一名女子喝酒,后将其带至宾馆轮奸。3日后,涉案5人被警方刑拘,对犯罪事实供认不讳。
这本是一起普通的刑事案,但因为L的特殊身份——著名军旅歌唱家李双江之子,案件甫一曝光就获得了巨大关注。
L,这位一年半前,还因打人事件处于风口浪尖的少年,在一年的劳动教养后,反而因更恶劣的罪名“二进宫”,成为春节之后最热门的新闻之一。
像一枚石子,L被投入舆论的江河中,激起千层浪。
和解疑云
舆论的高潮,到来于他被捕后的第5天。2月25日,实名认证音乐制作人、演员、歌手杜歌在微博上爆料,称获得内部消息,——“L一案女主角撤销控诉,已达成和解意向。因L未满18岁,且当时已经醉酒,即便诉讼被重判的可能性极低,L及其他4名嫌疑人家长的奔走,最终联系上女孩父母并进行了长谈,受害人最终得到极大的物质补偿,包括落实北京户口、工作及一套房产。”
此言一出,舆论哗然,看到“京城恶少”又要凭借权势、金钱在自己眼皮底下逍遥法外,汹汹民情在网络空间里一发而不可收拾。不到4个小时,这条微博被转发19313次、评论4593条。第二天,就有媒体引用律师分析称,虽然这种刑事案件不能自行撤诉,但若女方改口称自愿,也能达到一样的效果。
户口、工作、房子,种种字眼剧烈地冲击民众眼球,刺激着他们最为脆弱的神经,将对L的愤怒推上顶点。但这则让正义摇摇欲坠的新闻,最终却被证实是一条假消息,两天后,杜歌在微博上道歉,“我发布的这个关于女主角撤销控诉的帖子,纯属不实消息,望网友谅解!谢谢!”
但巨大的冲击已经造成,如今,在百度上搜索“L,和解”,你可以找到超过22万个词条,谣言虽然被澄清,但网民们因此而起的愤怒与不满,无论声讨还是调侃,却作为数据永远保留了下来。更有网友笑言,“所谓谣言,就是遥遥领先的预言”,人们担心“被辟谣”的猜测反倒成真。
这并非第一个,也绝非最后一个关于L的传言。自L被捕后,关于他和案件的各种说法在网络上流传,有的作为谣言被攻破了,有的作为传言依然强烈刺激着人们的神经。
谣言与传言
谣言一:L在打人事件后改名,目的是清除前科,这是李家的特权,只是没想到L这么快就恶态复萌,才前功尽弃。事实是,劳动教养属于行政处罚,不算“前科”,而属于“劣迹”,出于对未成年人的保护,法律规定这种劣迹可以不被记入个人档案。
谣言二:L的年龄造假,他根本不是未成年人,只是为了脱罪才缩小年龄。2月27日,知名博主长春国贸声称,据见过幼年L的人透露,他应该已经21岁,并有网友以2006年《鲁豫有约》采访李双江夫妇的视频作证,表明L的年龄作假。但随后,这则《鲁豫有约》被证实录制于2011年,而博主长春国贸也在3月1日改口,称原来L是李双江的第三子,他的前两子皆不幸夭折。
谣言三:L已取保候审。2月26日,有多名认证网友发布微博,称“2月26日,早上8点26分,L已经获得取保候审,现正在家中”。 真实情况是,截至目前,L与同案犯依然被羁押。
谣言四:一则关于L强奸英语老师的消息,早在一年多前就甚嚣尘上,这则以宋祖德名义发布的爆料,虽然在当时就被宋祖德否认,依然再次被媒体引用,在网络上更是广为流传,2月27日,该老师所在学校不得不亲自发言辟谣。
传言一:李家已制定周密的营救计划,包括促成酒店翻供,证明受害者并未被胁迫,以及请有影响力的社会人士发声支援。
传言二:李双江在儿子被捕后如此冷静,还能坚持上课和教学,这表明其“胸有成足”,对儿子被解救毫不担心。
传言三:L背后的4个同伙背景更大。按照“人以群分”,和L玩到一起去的,恐怕都是“衙内”,现在,L被拉到前台,说不定也是在保护后面4个人。
谣言与传言的差别在于前者已经被证伪,后者还在积聚疑云,它们具有的传播效应是类似的。拜二者之功,相比一年半前的打人事件,粗略计算,网络上可检索到的关于L的词条,在短短数日内,增加了近一百万条。
逆袭“小霸王”
骄横、跋扈、仗势欺人、为非作歹,在媒体和网民的不遗余力下,L的劣迹被一一挖掘出来,包括小学时的打架斗殴,去国外读书时与外国学生冲突,在家里对装修工人凶神恶煞等等,不一而足,皆成为证据。
这给了各种传言绝佳的生长土壤和传播环境,既然是这样一位“小霸王”,那自然人人恨不得踏上一只脚,让正义来得更猛烈一些。
但会不会“道高一尺魔高一丈”?人们私心揣测、相互推理,甚至不怀好意地臆想,有的自负洞若观火,有的满是道德义愤,说到底,皆源于对正义的渴望和担忧。
在社交网络上,人们不断转发、评论,对各种传言津津乐道;在真假鉴别后,人们又主动引申推理,将信将疑,引发更多的联想、猜测;而无论真假,都不影响人们对L的“口水”复仇,各种调侃和谩骂,充斥在有关L的3,484,809条微博中。
在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教授喻国明看来,传言是真是假并不重要,人们不仅不能做到“不传谣不信谣”,还要津津乐道,广为传播,这就已经是某种社会现实和公众心理的反映。
人们为何愿意相信L十恶不赦,毫不怀疑L有各式各样的脱罪手段,为何觉得正义如此求而难获,得而易失,就在于人们基于既往的经验,觉得一个有权有势者可以扭曲正义,制造不公,让大事化小小事化了,喻国明说,这是“人们对违法乱纪行为以及暗箱运作本身有太多的黑色记忆”。
这种黑色记忆使得人们倾向于相信司法不公的存在,而他们在既往生活中的所有积怨,也终于找到一个合适的出口,进行一种情绪的释放。
于是很快,所有的真假传言,都使得这种不信任快速发酵膨胀,而所有的不满情绪,也超出了L和案件本身,更为炽烈,不容忤逆。
在网络上,所有对L表达同情者,都无一例外受到了网民的声讨。其中,最有名的当属主持人杨澜,2月23日,她发表微博,称“劳教一年对一个因为冲动打人的未成年人来说是否惩罚过重?被贴上标签的孩子很容易破罐破摔了”。这样一条疑似同情L的言论立刻引起网民不满,“谁为受害者心痛”的质疑让杨澜不得不在之后的微博中为自己的言论公开道歉。
这样一种舆论氛围,在记者李蒙眼里,成了无节制的网络狂欢,中国的网民不过是不折不扣的网络暴民。在民意汹涌之时,他发表了博文《网络暴民,请你们不要继续伤害一个未成年人!》,指责在案件未审判、未有定论之前,各种传言甚嚣尘上,不仅妨碍真正的司法公正,而且侵犯了L及其家属的正当权益。面对这样一种舆论乱象,他表达了自己的担忧,“仅仅因为他是歌星、将军的儿子,就对他的合法权益以‘网络狂欢’的方式肆意践踏,那么,当有那么一天,我们自己的程序正义受到侵害时,又能怪谁呢?”
喻国明不同意简单的否定舆论的作用,他认为,在中国的司法现状下,不能简单地说舆论不要对司法产生压力。因为中国司法还不健全,权力意志发生作用的空间还很大,如果没有舆论的压力,很难对司法审判保持监督。网络舆论,不仅不会妨碍司法公正,反而从中国的司法现实来看,是必要的一种监督力量。
如果说流言飞起,舆论乱象,在喻国明看来,这也是全民网络时代的必然结果。制造传言、扩散传播,鉴别真假,再到新的传言产生,引发新一轮传播。喜欢它的锐利也好,不喜欢它的嘈杂也罢,人人要发声,人人有话说,这样的时代已经到来。
2011年8月19日,李双江夫妇与儿子同台合唱
天一生水。既可风生水起,也要小心沦为祸水。2013年的春节,一起恶性刑事案件,让少年L成就了自己名字的后一种可能。
2013年2月17日,L与4名同伙,在北京海淀一酒吧,借庆生为名,与一名女子喝酒,后将其带至宾馆轮奸。3日后,涉案5人被警方刑拘,对犯罪事实供认不讳。
这本是一起普通的刑事案,但因为L的特殊身份——著名军旅歌唱家李双江之子,案件甫一曝光就获得了巨大关注。
L,这位一年半前,还因打人事件处于风口浪尖的少年,在一年的劳动教养后,反而因更恶劣的罪名“二进宫”,成为春节之后最热门的新闻之一。
像一枚石子,L被投入舆论的江河中,激起千层浪。
和解疑云
舆论的高潮,到来于他被捕后的第5天。2月25日,实名认证音乐制作人、演员、歌手杜歌在微博上爆料,称获得内部消息,——“L一案女主角撤销控诉,已达成和解意向。因L未满18岁,且当时已经醉酒,即便诉讼被重判的可能性极低,L及其他4名嫌疑人家长的奔走,最终联系上女孩父母并进行了长谈,受害人最终得到极大的物质补偿,包括落实北京户口、工作及一套房产。”
此言一出,舆论哗然,看到“京城恶少”又要凭借权势、金钱在自己眼皮底下逍遥法外,汹汹民情在网络空间里一发而不可收拾。不到4个小时,这条微博被转发19313次、评论4593条。第二天,就有媒体引用律师分析称,虽然这种刑事案件不能自行撤诉,但若女方改口称自愿,也能达到一样的效果。
户口、工作、房子,种种字眼剧烈地冲击民众眼球,刺激着他们最为脆弱的神经,将对L的愤怒推上顶点。但这则让正义摇摇欲坠的新闻,最终却被证实是一条假消息,两天后,杜歌在微博上道歉,“我发布的这个关于女主角撤销控诉的帖子,纯属不实消息,望网友谅解!谢谢!”
但巨大的冲击已经造成,如今,在百度上搜索“L,和解”,你可以找到超过22万个词条,谣言虽然被澄清,但网民们因此而起的愤怒与不满,无论声讨还是调侃,却作为数据永远保留了下来。更有网友笑言,“所谓谣言,就是遥遥领先的预言”,人们担心“被辟谣”的猜测反倒成真。
这并非第一个,也绝非最后一个关于L的传言。自L被捕后,关于他和案件的各种说法在网络上流传,有的作为谣言被攻破了,有的作为传言依然强烈刺激着人们的神经。
谣言与传言
谣言一:L在打人事件后改名,目的是清除前科,这是李家的特权,只是没想到L这么快就恶态复萌,才前功尽弃。事实是,劳动教养属于行政处罚,不算“前科”,而属于“劣迹”,出于对未成年人的保护,法律规定这种劣迹可以不被记入个人档案。
谣言二:L的年龄造假,他根本不是未成年人,只是为了脱罪才缩小年龄。2月27日,知名博主长春国贸声称,据见过幼年L的人透露,他应该已经21岁,并有网友以2006年《鲁豫有约》采访李双江夫妇的视频作证,表明L的年龄作假。但随后,这则《鲁豫有约》被证实录制于2011年,而博主长春国贸也在3月1日改口,称原来L是李双江的第三子,他的前两子皆不幸夭折。
谣言三:L已取保候审。2月26日,有多名认证网友发布微博,称“2月26日,早上8点26分,L已经获得取保候审,现正在家中”。 真实情况是,截至目前,L与同案犯依然被羁押。
谣言四:一则关于L强奸英语老师的消息,早在一年多前就甚嚣尘上,这则以宋祖德名义发布的爆料,虽然在当时就被宋祖德否认,依然再次被媒体引用,在网络上更是广为流传,2月27日,该老师所在学校不得不亲自发言辟谣。
传言一:李家已制定周密的营救计划,包括促成酒店翻供,证明受害者并未被胁迫,以及请有影响力的社会人士发声支援。
传言二:李双江在儿子被捕后如此冷静,还能坚持上课和教学,这表明其“胸有成足”,对儿子被解救毫不担心。
传言三:L背后的4个同伙背景更大。按照“人以群分”,和L玩到一起去的,恐怕都是“衙内”,现在,L被拉到前台,说不定也是在保护后面4个人。
谣言与传言的差别在于前者已经被证伪,后者还在积聚疑云,它们具有的传播效应是类似的。拜二者之功,相比一年半前的打人事件,粗略计算,网络上可检索到的关于L的词条,在短短数日内,增加了近一百万条。
逆袭“小霸王”
骄横、跋扈、仗势欺人、为非作歹,在媒体和网民的不遗余力下,L的劣迹被一一挖掘出来,包括小学时的打架斗殴,去国外读书时与外国学生冲突,在家里对装修工人凶神恶煞等等,不一而足,皆成为证据。
这给了各种传言绝佳的生长土壤和传播环境,既然是这样一位“小霸王”,那自然人人恨不得踏上一只脚,让正义来得更猛烈一些。
但会不会“道高一尺魔高一丈”?人们私心揣测、相互推理,甚至不怀好意地臆想,有的自负洞若观火,有的满是道德义愤,说到底,皆源于对正义的渴望和担忧。
在社交网络上,人们不断转发、评论,对各种传言津津乐道;在真假鉴别后,人们又主动引申推理,将信将疑,引发更多的联想、猜测;而无论真假,都不影响人们对L的“口水”复仇,各种调侃和谩骂,充斥在有关L的3,484,809条微博中。
在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教授喻国明看来,传言是真是假并不重要,人们不仅不能做到“不传谣不信谣”,还要津津乐道,广为传播,这就已经是某种社会现实和公众心理的反映。
人们为何愿意相信L十恶不赦,毫不怀疑L有各式各样的脱罪手段,为何觉得正义如此求而难获,得而易失,就在于人们基于既往的经验,觉得一个有权有势者可以扭曲正义,制造不公,让大事化小小事化了,喻国明说,这是“人们对违法乱纪行为以及暗箱运作本身有太多的黑色记忆”。
这种黑色记忆使得人们倾向于相信司法不公的存在,而他们在既往生活中的所有积怨,也终于找到一个合适的出口,进行一种情绪的释放。
于是很快,所有的真假传言,都使得这种不信任快速发酵膨胀,而所有的不满情绪,也超出了L和案件本身,更为炽烈,不容忤逆。
在网络上,所有对L表达同情者,都无一例外受到了网民的声讨。其中,最有名的当属主持人杨澜,2月23日,她发表微博,称“劳教一年对一个因为冲动打人的未成年人来说是否惩罚过重?被贴上标签的孩子很容易破罐破摔了”。这样一条疑似同情L的言论立刻引起网民不满,“谁为受害者心痛”的质疑让杨澜不得不在之后的微博中为自己的言论公开道歉。
这样一种舆论氛围,在记者李蒙眼里,成了无节制的网络狂欢,中国的网民不过是不折不扣的网络暴民。在民意汹涌之时,他发表了博文《网络暴民,请你们不要继续伤害一个未成年人!》,指责在案件未审判、未有定论之前,各种传言甚嚣尘上,不仅妨碍真正的司法公正,而且侵犯了L及其家属的正当权益。面对这样一种舆论乱象,他表达了自己的担忧,“仅仅因为他是歌星、将军的儿子,就对他的合法权益以‘网络狂欢’的方式肆意践踏,那么,当有那么一天,我们自己的程序正义受到侵害时,又能怪谁呢?”
喻国明不同意简单的否定舆论的作用,他认为,在中国的司法现状下,不能简单地说舆论不要对司法产生压力。因为中国司法还不健全,权力意志发生作用的空间还很大,如果没有舆论的压力,很难对司法审判保持监督。网络舆论,不仅不会妨碍司法公正,反而从中国的司法现实来看,是必要的一种监督力量。
如果说流言飞起,舆论乱象,在喻国明看来,这也是全民网络时代的必然结果。制造传言、扩散传播,鉴别真假,再到新的传言产生,引发新一轮传播。喜欢它的锐利也好,不喜欢它的嘈杂也罢,人人要发声,人人有话说,这样的时代已经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