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泛舟诗词]学生讲座系列之五:(黄映媚)不废江河万古流

不废江河万古流

——初唐四杰

主讲人:黄映媚

大家能说说初唐四杰具体是指哪四个人吗?(若不能,那我们从诗歌下面的诗中找找)

戏为六绝句

杜甫

王杨卢骆当时体,

轻薄为文哂未休。

尔曹身与名俱灭,

不废江河万古流。

大家知道这首诗说的是什么吗?其实,这是杜甫对初唐四杰的评价。所谓初唐四杰呢,就是我们今天的四大主角——初唐文学家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

《旧唐书·杨炯传》说:“杨炯与王勃、卢照邻、骆宾王以文诗齐名,海内称为王杨卢骆,亦号为“四杰”。

目录

接下来我们来看一下今天我们要讲的大致内容。今天我们讲的内容分成四个部分。第一部分是概述,大概讲述四杰,让大家对四杰有个整体的认识。第二部分是人物介绍,分别探讨一下王杨卢骆四人。第三部分是后人研究,讲讲后人对他们的研究。第四部分是总结,总结一下今天的内容。

概述

“初唐四杰”这个名称是《旧唐书.杨炯传》赋予他们的。在讲述他们之前,我先介绍一下在他们以前的诗歌文体——上官体。

上官体以五言诗为主,多是应制奉和,侍宴咏物之作,内容很贫乏。但这是当时的社会风气。你可别小看它,“宫体诗”可是一种奢侈品,不是人人都玩得起的,它是帝王贵戚,达官显宦,们的专属品,即使不是仕途畅达,你都得像上官仪和沈宋一样,成为宫廷御用文人,才有机会接触那种奢侈腐化、纸醉金迷的生活,才有可能写出以此为题材的诗歌。

王杨卢骆都是仕途失意之人,但又才气横溢,自视甚高。他们不屑于与那些金玉其外的“上官体”诗歌,也写不出那样的诗歌。这个时期正是绮靡文风依然盛行,上官体影响巨大的时期,四杰也未能完全摆脱绮靡文风的影响,但是他们企图改变这种文坛积习,他们是代表盛唐文学繁荣之前的又一次思想准备阶段。大概他们一出生,就背负着与上官体对抗的使命吧。

两组四杰

大家看到这个题目或许会觉得奇怪,四杰不就是我们刚刚说的王杨卢骆么,怎么会有王(勃)杨(炯)沈(佺期)宋(之问)和卢(照邻)骆(宾王)刘(希夷)张(若虚)两组四杰?别着急别着急,其实这是闻一多先生分的,他对初唐四杰的研究也是颇深的。

关于王勃和杨炯的搭档呢——沈佺期、宋之问:值得一提的是,他们都是宫廷御用文人,诗歌内容几乎全是应制颂圣之作,词气卑弱,人品也不好。但唐代近体诗(律诗)的格律,却是在他们手中完成的。

至于卢照邻和骆宾王的搭档呢——张若虚、刘希夷:其中张若虚仅留传下来两首诗,而其中的一首,就是被后人称为“孤篇压全唐”的《春江花月夜》,被闻一多称为“顶峰上的顶峰”。刘希夷的代表作是《代悲白头翁》。

接下来我们来看一看闻一多先生把他们分成两组四杰的依据:首先,王杨与沈宋都擅律诗,尤其五律,卢骆与刘张都长于七言歌行。其次,卢骆与刘张是“宫体诗”的改造者。

看到这里,有人就会想了,既然有这两种分法,那为什么又将他们并称为四杰呢?当然,四杰之所以称为四杰,主要还是因为他们有共同的地方。我们讲王杨长于五律,并不等于他们不写歌行;卢骆长于歌行,也不等于不写五律。书上选的骆宾王《在狱詠蝉》就是一首很好的五律。

怎么看待四杰

大家是学过历史的人,也都知道,看待一个人的成功与否,或者一件事是好是坏,要站在当时的角度,通过当时的社会环境来看待。当然,看待四杰也是如此。在盛唐诗人的眼里,他们可能算不得什么,但在唐代初年,四杰却是高出其他诗人很多的。

我们要站在适当的高度来看待四杰。他们主张的意义在于捕捉住了强大的盛唐社会对于文学的精神风貌要求。我们不能求全责备于四杰,不能站在盛唐的高度嘲笑四杰。初唐四杰的成就是指哪方面呢?后人对此也有些许研究,有人说是诗,有人说是文。四杰齐名,原指其诗文,而主要指骈文和赋而言。

关于四杰的名次呢,也都说法不一。我是不太在意他们的排名啦。既然称他们为四杰,说明他们都很突出。每个人有每个人的写作风格和写作特点,非得分出个高下,没觉得有什么意义。

人物介绍之一:王勃

姓名:王勃 ,字子安  出生日期:公元649年   逝世日期:公元675年

根据他的出生日期和逝世日期,我们可以算出,他活了二十六七岁,也算是少年夭折吧。关于后人对王勃生卒年的考究,大家稍微看一下就好了。根据王勃《春思赋》:“咸亨二年(671年),余春秋二十有二。”据此推算,则当生于高宗永徽元年(65O年)。此为王勃自述,当可信,所以现在大多数学者认为王勃生于永徽元年(650年),卒于上元三年(676年),生年27岁。关于王勃的生卒年,至今尚有歧说。杨炯《王勃集序》说他于唐高宗上元三年(676年)卒,年28岁。据此,王勃应生于唐太宗贞观二十三年(649年)。

纵观一生

王勃的祖父王通和父亲王福畴,在文学方面都表现挺突出的,由他们教导出来的王勃自然也不差。王勃才华早露,未成年即被司刑太常伯刘祥道赞为神童,向朝廷表荐,对策高第,授朝散郎。乾封初(666年)为沛王李贤征为王府侍读,两年后因戏为《檄英王鸡》文,被高宗怒逐出府,随即出游巴蜀。咸亨三年(672年)补虢州参军,因擅杀官奴当诛,遇赦除名,其父亦受累贬为交趾令。上元二年(675年)或三年(676年),王勃南下探父,渡海溺水,惊悸而死,如昙花一现般悄然离世。

家族成员

王勃也算是书香世家,先看看他的祖辈,也是写过文章的,再看看他的兄弟。兄弟挺多的,在现在来讲,就是超生了。他的小弟王劝文采也是顶呱呱的。

轶事典故之腹稿

接下来呢,我们来看一下从王勃这儿引出的一个词——腹稿。据说他写文章之前,把笔墨纸砚准备好,饮酒后蒙被而睡,醒后一挥而就,不改一字,时人成为“腹稿”。

轶事典故之斗鸡文

王勃成名太早,名气太大,年轻气盛,就不免恃才傲物,行为不太检点,说话不知轻重。他任朝散郎时,被沛王李贺器重,召为沛府修撰。当时社会盛行斗鸡,王勃为沛王写了一篇游戏文章《檄英王鸡》,唐高宗认为他在挑拨诸王的关系,就把他的官免了。

轶事典故之《滕王阁序》

大家都知道,王勃的绝笔作《滕王阁序》很出名,这里有几个关于这篇作品的故事,分享一下哈。

上元二年(675年)秋,王勃前往交趾看望父亲,路过南昌时,正赶上都督阎伯屿在滕王阁大宴宾客。阎都督此次宴客前让女婿事先准备好一篇序文,在席间当作即兴所作书写给大家看。大家知道他的用意,所以都推辞不写,而王勃以一个二十几岁的青年晚辈,竟不推辞,接过纸笔,当众挥笔而书。阎都督很是不高兴,拂衣而起,转入帐后。后来听到“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都督不得不叹服道:“此真天才,当垂不朽!”。

这个故事比较普通,很多人知道的,一般说起滕王阁序都会说到这个故事。

《滕王阁诗》的由来

大家知不知道,在写完滕王阁序后,王勃还写了滕王阁诗,关于滕王阁诗的由来,也是有一小段故事的。

王勃《滕王阁序》写成了,阎公拜读十分高兴,连声称赞。不料孟学士见岳父夸奖王勃,不开心了,竟然说王勃拿他人的陈旧作品来欺骗都督。他竟仰头将王勃新写的《滕王阁序》一字不差地背了一遍。为什么!?天啊!!王勃的形象都被毁了!!!

众人见此,大惊失色,也就对王勃怀疑起来。王勃很冷静,说:“为了证明这作品是我写的,我后面还要附上几句诗。”说罢,《滕王阁诗》应时而生。

孟学士一见,不禁面红耳赤,十分难堪,马上逃跑了。

轶事典故之“一字千金”

写滕王阁序的时候,也不是一帆风顺的,中间还有一个小插曲。由这个小插曲还引出了一个成语:一字千金

南昌都督阎伯舆在滕王阁大摆宴席。在宴会中,王勃写下了著名的《滕王阁序》,接下来写了序诗:

闲云潭影日悠悠,物换星移几度秋。阁中帝子今何在?槛外长江__自流。

诗中王勃故意空了一字,然后把序文呈上都督阎伯舆,便起身告辞。

大家知道这里填的是什么字么?(空)嗯,不错,能答得上来。你看当时的文人学士想半天也没想对呢。那当然了,有读过书的人就是不一样。

轶事典故之 三叹王勃

好了,现在《滕王阁诗》也写好了。可惜的是,王勃逝世了。后来序和诗就一直传啊传,最后传到了唐高宗哪里。唐高宗当时啊,那是一个又惊又悔。惊叹的,是竟然有这样一个能人;后悔的,是自己竟然忽视了这样一个人才。

上元三年(676年)冬,长安城里都传颂着脍炙人口的《滕王阁序》。一天,唐高宗也读到这篇序文,见有“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句,不禁拍案,惊道:“此乃千古绝唱,真天才也。”又读下云,见一首四韵八句诗:“滕王高阁临江渚,佩玉鸣鸾罢歌舞。画栋朝飞南浦云,珠帘暮卷西山雨。闲云潭影日悠悠,物换星移几度秋。阁中帝子今何在?槛外长江空自流。”

唐高宗一扫成见,连声叹道:“好诗,好诗!作了一篇长文字,还有如此好诗作出来,岂非强弩之末尚能穿七扎乎!真乃罕世之才,罕世之才!当年朕因斗鸡文逐斥了他,是朕之错也。”于是高宗问道:“现下,王勃在何处?朕要召他入朝!”太监吞吞吐吐答道:“王勃已落水而亡。”唐高宗喟然长叹,自言自语:“可惜,可惜,可惜!”

轶事典故之死后闹鬼

你别看有个“鬼”字,其实不会恐怖的。版本一是这样的:

传说王勃死后还念念不忘《滕王阁序》中他作的得意名句“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每当人们走过他的墓前,就能听到他的魂灵在坟墓中反复吟诵:“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一次,一个秀才经过王勃的墓前,又听到坟墓中在吟诵。秀才想了一会儿,对着坟墓说:“这句子好是好,只是还不够精练,要改成‘落霞孤鹜齐飞,秋水长天一色’不是更好吗?”从此以后,人们再也听不到王勃的魂灵在坟墓中吟诵这个句子了。

也有一说王勃死后阴魂不散,常在夜间出没赣江水面,高声吟诵这两句诗。一次,一客船路经此处,正值吟声大作,那游客高喊: “这一句写得不好,太罗嗦,如果把上句的‘与’和下句的‘共’去掉,就简洁多了。”从此王勃鬼魂再也没出现。

这下问题来了。这只是个传说,能有什么问题啊?你没发现么?后来,王勃都不说话了,这是为什么呢?嗯……我也不知道。问问他吧。

(王勃说话了)因为他们不懂我的美。

“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是从庾信《射马赋》中“荷花与芝盖齐飞,杨柳共春旗一色”脱胎翻新而出。如果去掉“与”和“共”两个虚词,在内容没有改变的情况下,确实比原句“精练”了,但是在删去了“与”和“共”两个字后,句子的节奏显得急促,不如原来从容大度,与上下文的格调显得很不谐调,故这两句诗并不能精简。

王勃的作品

王的代表作有………………。这儿有书法,谁能辨认出书写的内容?嗯~~好吧,字迹太潦草,很多人都看不懂。这没关系,还有。额,这好像也是有点草,这也没关系。这样总行了吧?啥!还有人说看不清繁体字!好吧,怪不得王勃说你们不懂他的美。

这有一张照片,大家看一会儿,据说,王勃等人到此一游,并写下了一首诗。其实我向来觉得“据说”这种东西不太可靠,但有诗作证,真实性会更高。

据史料记载,唐总章二年(公元699年)9月9日,诗人王勃和好友卢照邻、邵大震相谐,同登玄武山游览,面对绝妙佳境,三人思绪万千,王勃挥笔写下了著的《道君庙赋》,《圣泉宴》、《道君庙》、《九日豋玄武山旅造眺》一赋三诗并序,同行二人亦赋诗唱合(文见《全唐诗》)。王勃在道君庙诗序中。

将玄武山誉为蜀君三灵峰之一而大加赞叹,又在《圣泉宴》 诗中这样写到:

披襟乘石磴,列籍俯春泉。

兰气熏山酌,松声韵野弦。

影飘垂叶外,香度落花前。

兴洽林塘晚,重岩起夕烟。

他的诗清新自然,一篇之中常有警句,有如奇花异草杂缀在幽谷之中,使人百读不厌。有名的“落霞与孤鹭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就是他文章中的名句。王勃的作品,明人辑有《王子安集》。

他的诗风格清新,他的赋更使他是初唐一大名家。他与卢照邻等人都试图改变当时“争构纤维,竟为雕刻”的诗风。他在27岁时所写的《滕王阁诗序》是词赋中的名篇,序末所附的《滕王阁诗》则是唐诗中的精品,且诗中手法对后世诗人颇有影响。至于他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一诗,更是公认的唐诗极品,其中“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两句是唐诗中最能渗透古今、撼动人心的千古名句。

好的,王勃的事,就先告一段落,接下来出场的是杨炯。先看看杨炯的基本信息:

人物介绍之二:杨炯

姓名:杨炯  别名:杨盈川  出生日期:公元650年  逝世日期:公元692年

纵观一生

杨炯于显庆四年(659)举神童。上元三年(676)应制举及第。补校书郎,累迁詹事司直。武后垂拱元年(685)坐从祖弟杨神让参与徐敬业起兵,出为梓州司法参军。天授元年(690),任教于洛阳宫中习艺馆。如意元年(692)秋后迁盈川令,吏治以严酷著称,卒于官。

杨炯的诗

对海内所称“王、杨、卢、骆”,杨炯自谓“愧在卢前,耻居王后”,当时议者亦以为然。今存诗33首,五律居多。杨炯以边塞征战诗著名,所作如《从军行》、《出塞》、《战城南》、《紫骝马》等,表现了为国立功的战斗战斗精神,气势轩昂,风格豪放。其他唱和、纪游的诗篇则无甚特色,且未尽脱绮艳之风。另存赋、序、表、碑、铭、志、状等50篇。

张说谓“杨盈川文思如悬河注水,酌之不竭,既优于卢,亦不减王”。《旧唐书》本传盛赞其《盂兰盆赋》“词甚雅丽”,《四库全书总目》则以为“炯之丽制,不止此篇”,并谓“其词章瑰丽,由于贯穿典籍,不止涉猎浮华”。杨炯以五律诗为主,边塞诗写的较好,其中《从军行》最有名。

从军行

杨炯

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

牙璋辞凤阙,铁骑绕龙城。

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

宁为百夫长,不作一书生。

王后卢前的“王”指的是王勃,我们已经了解过了,卢指的是卢照邻,我们来看看卢照邻是何许人也,他做了什么事,他有什么本事让杨炯会说愧在卢前。

人物介绍之三:卢照邻

姓名:卢照邻 别名:字升之,号幽忧子 出生日期:公元636年 逝世日期:公元689年

卢的生卒年

卢照邻的生卒年,史无明载。武则天登封于嵩岳,卢照邻说到“后封嵩山”,及其在高宗咸亨四年(673)所作《病梨树赋》序中的“余年垂强仕,则有幽忧之疾”,推断其时已年近40,咸亨四年下距登封元年为22年,则其生年约在太宗贞观十年(636),去世时约60岁。

纵观一生

卢照邻年少时从曹宪、王义方受小学及经史,博学能文。高宗永徽五年(654)为邓王(李元裕)府典签。极受邓王爱重,比之为司马相如。高宗乾封三年(668)初,出为益州新都(今四川成都附近)尉。秩满,漫游蜀中。离蜀后,寓居洛阳。曾被横祸下狱,为友人救护得免。后染风疾,居长安附近太白山,因服丹药中毒,手足残废。

他徙居阳翟具茨山下,买园数十亩,疏凿颍水,环绕住宅,预筑坟墓,偃卧其中。他“自以当高宗时尚吏,己独儒;武后尚法,己独黄老;后封嵩山,屡聘贤士,己已废。著《五悲文》以自明”(《新唐书》本传)。由于政治上的坎坷失意和长期病痛的折磨,终于自投颍水而死。

卢照邻是初唐四杰之一,为初唐诗歌做出了贡献。而他有个嫡系子孙——卢仝在中唐时期表现也很突出。他是韩愈诗派重要人物之一,韩愈诗派是中唐时期一大诗派。卢仝也是一个爱读书的好孩子呢!

卢照邻思想研究

任国绪的《奉儒行道与崇儒信道》,该文对卢照邻一生的思想发展脉络作了具体的概括。任国绪指出,卢照邻早年奉儒,追求政治建树,而长期沉居下僚,又使他感到厌倦绝望,转向著述事业。而政治的失意,使他又不得不借助老庄哲学来排除内心的痛苦,维系精神的平衡,进而尊崇道教,炼丹服饵,求得长生。病情的加剧,使卢照邻长生不能,于是又笃信佛法,幻想先成仙后成佛。

三者都失败了,卢照邻最终投于一潭颍水,成为一个悲剧性的人物。但是,任国绪认为:“奉儒行道仍是卢照邻的政治、人格理想与价值判断的基本取向。在两篇绝笔之作《五悲》《释疾文》中,那种怀才不遇的强烈悲愤,怨天尤人式的对不幸命运的抗争,适从反面说明了他对奉儒行道的耿耿于怀,孜孜以求。”

卢照邻的《长安古意》与骆宾王的《帝京篇》都是初唐时期的优秀歌行作品。

长安古意

卢照邻

长安大道连狭斜,青牛白马七香车。

玉辇纵横过主第,金鞭络绎向侯家。

龙衔宝盖承朝日,凤吐流苏带晚霞。

百尺游丝争绕树,一群娇鸟共啼花。

游蜂戏蝶千门侧,碧树银台万种色。

复道交窗作合欢,双阙连甍垂凤翼。

梁家画阁中天起,汉帝金茎云外直。

楼前相望不相知,陌上相逢讵相识?

借问吹箫向紫烟,曾经学舞度芳年。

得成比目何辞死,愿作鸳鸯不羡仙。

比目鸳鸯真可羡,双去双来君不见?

……

诗人用传统题材写自身的感受。以铺陈的笔法,描绘当时京都长安的现实生活场景,流露出对美好生活的热爱和向往之情;写权贵阶层骄奢淫逸的生活及内部倾轧的情况,深寓讽喻之旨。这首长诗同时抒发了怀才不遇的寂寥之感和牢骚不平之气,也揭示了世事无常、荣华难久的生活哲理。

“鹅、鹅、鹅,曲 项 向 天 歌。白 毛 浮 绿 水,红 掌 拨 清 波。”知道我接下来要介绍谁了吗?

人物介绍之四:骆宾王

姓名:骆宾王   出生日期 公元619年  逝世日期 公元687年

青州才子

其父官青州博昌县令,死于任所。他7岁能诗,有“神童”之称。据说咏鹅诗就是此时所作:“鹅,鹅,鹅,曲颈向天歌,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父死后,他流寓博山,后移居兖州瑕丘县,在贫困落拓的生活中度过了早年岁月。

当官生涯

唐高宗永徽(650~655)年间,为道王李元庆府属,道王叫他陈述才能,他耻于自炫,辞不奉命。后拜奉礼郎,为东台详正学士。因事被谪,从军西域,久戍边疆。后入蜀,居姚州道大总管李义军幕,平定蛮族叛乱,文檄多出其手。在蜀时,与卢照邻往还唱酬。

诬赃下狱

仪凤三年(678),后调任武功主簿、长安主簿,又由长安主簿入朝为侍御史,武则天当政,骆多次上书讽刺,得罪入狱。骆在狱咏蝉,有云:“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余心?”以抒悲愤。次年,遇赦得释。调露二年(680),出任临海县丞,世称骆临海。弃官游广陵,作诗明志:“宝剑思存楚,金椎许报韩。”

兵败逃亡

嗣圣元年(684),武则天废中宗自立,这年9月,徐敬业(即李敬业)在扬州起兵反对。骆宾王为徐府属,被任为艺文令,掌管文书机要。他起草著名的《讨武氏檄》(即《代李敬业传檄天下文》)11月徐敬业兵败被杀,骆宾王下落不明。

骆兵败后骆宾王的下落,传说纷坛,主要有以下几种说法:

(一)被杀。《旧唐书·骆宾王传》,《资治通鉴》卷二O三,都持此说。

(二)逃亡。郄(qiè)云卿《骆宾王文集序》,《新唐书·骆宾王传》,都说兵败逃亡。

(三)投水而死。张鷟(zhuó)《朝野金载》卷一,说“宾王后与敬业兴兵扬州,大败,投江水而死”。

(四)出家。

骆宾王有一篇文章《讨武氏檄》,原名是《为徐敬业讨武曌檄》。骆宾王对武则天是很反感的,在朝为官的时候,就多次上书讽刺,并因此入狱。而这是徐敬业在扬州骑兵讨伐,召六十多岁的骆宾王入幕中为“艺文令”的时候写的。“艺文令”大概是专管宣传一类工作的职位。其中“一抔之土未干,六尺之孤何托”二句,颇能激发唐朝旧臣对故君的怀念。据说,武后读到了这两句,矍然为之动容。

轶事之《讨武氏檄》

骆宾王《为徐敬业讨武曌檄》,便是最能代表这种时代新风、流传广泛的名作之一。它以封建时代忠义大节作为理论根据,号召人们起来反对正在筹建中的武周王朝,气势充沛,笔端带有情感。其中“一抔之土未干,六尺之孤何托”二句,颇能激发唐朝旧臣对故君的怀念。

据说,武后读到了这两句,矍然为之动容,问:“谁为之?”或以宾王对。后曰:“宰相安得失此人!”(《新唐书》本传)足见他在政治和文学上的才能,连敌对方面目空一世的武则天,也为之折服。

轶事之巧助宋之问

说起灵隐寺,大家有没有想起谁?(济公活佛)好的,我们来看一看一件发生在灵隐寺里的小故事。

宋之问被贬江南时,一次在一个月明风清的夜晚游杭州灵隐寺。漫步长廊,看到眼前的景色极佳,宋之问不禁诗兴大发,他随口吟出了这样两句诗:

鹫岭郁岧峣,龙宫锁寂寥。

本来,宋之问打算就此写一首诗,题在灵隐寺中的,可是吟完了这两句,开了个头,以下的诗,宋之问却怎么也吟不出来了,他来回地在长廊上踱步,苦苦思索,急得抓耳搔腮,没有办法。

这时恰好有一个老和尚端着灯从屋里出来,见他如此,马上问道:“你怎么了,这么晚还不睡觉?”宋之问见问,只好老老实实地回答,老和尚说:“这有何难,我帮你补上,你看如何?”说完即吟道:

楼观沧海日,门对浙江潮。

宋之问一听,先是惊愕,随后就欢喜若狂,说:“这两句对得太好了,太好了,实在佩服,佩服。”老和尚见此,接着又往下吟道:

桂子月中落,天香云外飘。扪萝登塔远,刳木取泉遥。霜薄花更发,冰轻叶未凋。待入天台路,看余渡石桥。

这首诗,描摹了深秋夜晚灵隐寺的景象,写得十分遒丽,颇有意境。老和尚吟完,扬长而去,而宋之问却久久地沉浸在对这首诗的品味和欣赏之中……

第二天早上,宋之问才想起没有问这位老和尚的姓名,他早早爬起来打听,原来老和尚早就走了,宋之问又问老和尚叫什么名字,才知道他就是极有名的诗人骆宾王。

骆宾王的诗

狱中咏蝉

骆宾王

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侵。

不堪玄鬓影,来对白头吟。

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

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予心。

在四杰中,骆宾王的诗作最多。尤擅七言歌行,名作《帝京篇》为初唐罕有的长篇,当时以为绝唱。骆宾王还曾久戍边城,写有不少边塞诗。“晚凤迷朔气,新瓜照边秋。灶火通军壁,烽烟上戍楼。”豪情壮志,见闻亲切。唐中宗复位后,诏求骆文,得数百篇。后人收集之骆宾王诗文集颇多,以清陈熙晋之《骆临海集笔注》最为完备。当时以为绝唱的七言歌行——《帝京篇》,堪称初唐罕有的长篇。

总结:四杰影响

四杰贡献

总结一下,四杰在初唐的贡献,大致有四条:

第一,尽管没有脱尽绮靡,却给予宫体诗以沉重的打击。

第二、建立了五律发展的基础。

第三、扩大了题材范围,走向市井民间,走向江山塞漠。

第四、审美趣味起了变化,不再以绮靡为美,而追求一种浓郁的情思与壮大的气势。

宫体诗在卢骆手里是由宫庭走到市井,而王杨把五律从台阁移至江山与塞漠。到了江山与塞漠,才有低回与怅惘,严肃与激昂。王杨是五律的建设者,卢骆是宫体诗的破坏者,他们取以毒攻毒的手段,一举摧毁了“江左余风”的宫体诗。

不废江河万古流

——初唐四杰

主讲人:黄映媚

大家能说说初唐四杰具体是指哪四个人吗?(若不能,那我们从诗歌下面的诗中找找)

戏为六绝句

杜甫

王杨卢骆当时体,

轻薄为文哂未休。

尔曹身与名俱灭,

不废江河万古流。

大家知道这首诗说的是什么吗?其实,这是杜甫对初唐四杰的评价。所谓初唐四杰呢,就是我们今天的四大主角——初唐文学家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

《旧唐书·杨炯传》说:“杨炯与王勃、卢照邻、骆宾王以文诗齐名,海内称为王杨卢骆,亦号为“四杰”。

目录

接下来我们来看一下今天我们要讲的大致内容。今天我们讲的内容分成四个部分。第一部分是概述,大概讲述四杰,让大家对四杰有个整体的认识。第二部分是人物介绍,分别探讨一下王杨卢骆四人。第三部分是后人研究,讲讲后人对他们的研究。第四部分是总结,总结一下今天的内容。

概述

“初唐四杰”这个名称是《旧唐书.杨炯传》赋予他们的。在讲述他们之前,我先介绍一下在他们以前的诗歌文体——上官体。

上官体以五言诗为主,多是应制奉和,侍宴咏物之作,内容很贫乏。但这是当时的社会风气。你可别小看它,“宫体诗”可是一种奢侈品,不是人人都玩得起的,它是帝王贵戚,达官显宦,们的专属品,即使不是仕途畅达,你都得像上官仪和沈宋一样,成为宫廷御用文人,才有机会接触那种奢侈腐化、纸醉金迷的生活,才有可能写出以此为题材的诗歌。

王杨卢骆都是仕途失意之人,但又才气横溢,自视甚高。他们不屑于与那些金玉其外的“上官体”诗歌,也写不出那样的诗歌。这个时期正是绮靡文风依然盛行,上官体影响巨大的时期,四杰也未能完全摆脱绮靡文风的影响,但是他们企图改变这种文坛积习,他们是代表盛唐文学繁荣之前的又一次思想准备阶段。大概他们一出生,就背负着与上官体对抗的使命吧。

两组四杰

大家看到这个题目或许会觉得奇怪,四杰不就是我们刚刚说的王杨卢骆么,怎么会有王(勃)杨(炯)沈(佺期)宋(之问)和卢(照邻)骆(宾王)刘(希夷)张(若虚)两组四杰?别着急别着急,其实这是闻一多先生分的,他对初唐四杰的研究也是颇深的。

关于王勃和杨炯的搭档呢——沈佺期、宋之问:值得一提的是,他们都是宫廷御用文人,诗歌内容几乎全是应制颂圣之作,词气卑弱,人品也不好。但唐代近体诗(律诗)的格律,却是在他们手中完成的。

至于卢照邻和骆宾王的搭档呢——张若虚、刘希夷:其中张若虚仅留传下来两首诗,而其中的一首,就是被后人称为“孤篇压全唐”的《春江花月夜》,被闻一多称为“顶峰上的顶峰”。刘希夷的代表作是《代悲白头翁》。

接下来我们来看一看闻一多先生把他们分成两组四杰的依据:首先,王杨与沈宋都擅律诗,尤其五律,卢骆与刘张都长于七言歌行。其次,卢骆与刘张是“宫体诗”的改造者。

看到这里,有人就会想了,既然有这两种分法,那为什么又将他们并称为四杰呢?当然,四杰之所以称为四杰,主要还是因为他们有共同的地方。我们讲王杨长于五律,并不等于他们不写歌行;卢骆长于歌行,也不等于不写五律。书上选的骆宾王《在狱詠蝉》就是一首很好的五律。

怎么看待四杰

大家是学过历史的人,也都知道,看待一个人的成功与否,或者一件事是好是坏,要站在当时的角度,通过当时的社会环境来看待。当然,看待四杰也是如此。在盛唐诗人的眼里,他们可能算不得什么,但在唐代初年,四杰却是高出其他诗人很多的。

我们要站在适当的高度来看待四杰。他们主张的意义在于捕捉住了强大的盛唐社会对于文学的精神风貌要求。我们不能求全责备于四杰,不能站在盛唐的高度嘲笑四杰。初唐四杰的成就是指哪方面呢?后人对此也有些许研究,有人说是诗,有人说是文。四杰齐名,原指其诗文,而主要指骈文和赋而言。

关于四杰的名次呢,也都说法不一。我是不太在意他们的排名啦。既然称他们为四杰,说明他们都很突出。每个人有每个人的写作风格和写作特点,非得分出个高下,没觉得有什么意义。

人物介绍之一:王勃

姓名:王勃 ,字子安  出生日期:公元649年   逝世日期:公元675年

根据他的出生日期和逝世日期,我们可以算出,他活了二十六七岁,也算是少年夭折吧。关于后人对王勃生卒年的考究,大家稍微看一下就好了。根据王勃《春思赋》:“咸亨二年(671年),余春秋二十有二。”据此推算,则当生于高宗永徽元年(65O年)。此为王勃自述,当可信,所以现在大多数学者认为王勃生于永徽元年(650年),卒于上元三年(676年),生年27岁。关于王勃的生卒年,至今尚有歧说。杨炯《王勃集序》说他于唐高宗上元三年(676年)卒,年28岁。据此,王勃应生于唐太宗贞观二十三年(649年)。

纵观一生

王勃的祖父王通和父亲王福畴,在文学方面都表现挺突出的,由他们教导出来的王勃自然也不差。王勃才华早露,未成年即被司刑太常伯刘祥道赞为神童,向朝廷表荐,对策高第,授朝散郎。乾封初(666年)为沛王李贤征为王府侍读,两年后因戏为《檄英王鸡》文,被高宗怒逐出府,随即出游巴蜀。咸亨三年(672年)补虢州参军,因擅杀官奴当诛,遇赦除名,其父亦受累贬为交趾令。上元二年(675年)或三年(676年),王勃南下探父,渡海溺水,惊悸而死,如昙花一现般悄然离世。

家族成员

王勃也算是书香世家,先看看他的祖辈,也是写过文章的,再看看他的兄弟。兄弟挺多的,在现在来讲,就是超生了。他的小弟王劝文采也是顶呱呱的。

轶事典故之腹稿

接下来呢,我们来看一下从王勃这儿引出的一个词——腹稿。据说他写文章之前,把笔墨纸砚准备好,饮酒后蒙被而睡,醒后一挥而就,不改一字,时人成为“腹稿”。

轶事典故之斗鸡文

王勃成名太早,名气太大,年轻气盛,就不免恃才傲物,行为不太检点,说话不知轻重。他任朝散郎时,被沛王李贺器重,召为沛府修撰。当时社会盛行斗鸡,王勃为沛王写了一篇游戏文章《檄英王鸡》,唐高宗认为他在挑拨诸王的关系,就把他的官免了。

轶事典故之《滕王阁序》

大家都知道,王勃的绝笔作《滕王阁序》很出名,这里有几个关于这篇作品的故事,分享一下哈。

上元二年(675年)秋,王勃前往交趾看望父亲,路过南昌时,正赶上都督阎伯屿在滕王阁大宴宾客。阎都督此次宴客前让女婿事先准备好一篇序文,在席间当作即兴所作书写给大家看。大家知道他的用意,所以都推辞不写,而王勃以一个二十几岁的青年晚辈,竟不推辞,接过纸笔,当众挥笔而书。阎都督很是不高兴,拂衣而起,转入帐后。后来听到“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都督不得不叹服道:“此真天才,当垂不朽!”。

这个故事比较普通,很多人知道的,一般说起滕王阁序都会说到这个故事。

《滕王阁诗》的由来

大家知不知道,在写完滕王阁序后,王勃还写了滕王阁诗,关于滕王阁诗的由来,也是有一小段故事的。

王勃《滕王阁序》写成了,阎公拜读十分高兴,连声称赞。不料孟学士见岳父夸奖王勃,不开心了,竟然说王勃拿他人的陈旧作品来欺骗都督。他竟仰头将王勃新写的《滕王阁序》一字不差地背了一遍。为什么!?天啊!!王勃的形象都被毁了!!!

众人见此,大惊失色,也就对王勃怀疑起来。王勃很冷静,说:“为了证明这作品是我写的,我后面还要附上几句诗。”说罢,《滕王阁诗》应时而生。

孟学士一见,不禁面红耳赤,十分难堪,马上逃跑了。

轶事典故之“一字千金”

写滕王阁序的时候,也不是一帆风顺的,中间还有一个小插曲。由这个小插曲还引出了一个成语:一字千金

南昌都督阎伯舆在滕王阁大摆宴席。在宴会中,王勃写下了著名的《滕王阁序》,接下来写了序诗:

闲云潭影日悠悠,物换星移几度秋。阁中帝子今何在?槛外长江__自流。

诗中王勃故意空了一字,然后把序文呈上都督阎伯舆,便起身告辞。

大家知道这里填的是什么字么?(空)嗯,不错,能答得上来。你看当时的文人学士想半天也没想对呢。那当然了,有读过书的人就是不一样。

轶事典故之 三叹王勃

好了,现在《滕王阁诗》也写好了。可惜的是,王勃逝世了。后来序和诗就一直传啊传,最后传到了唐高宗哪里。唐高宗当时啊,那是一个又惊又悔。惊叹的,是竟然有这样一个能人;后悔的,是自己竟然忽视了这样一个人才。

上元三年(676年)冬,长安城里都传颂着脍炙人口的《滕王阁序》。一天,唐高宗也读到这篇序文,见有“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句,不禁拍案,惊道:“此乃千古绝唱,真天才也。”又读下云,见一首四韵八句诗:“滕王高阁临江渚,佩玉鸣鸾罢歌舞。画栋朝飞南浦云,珠帘暮卷西山雨。闲云潭影日悠悠,物换星移几度秋。阁中帝子今何在?槛外长江空自流。”

唐高宗一扫成见,连声叹道:“好诗,好诗!作了一篇长文字,还有如此好诗作出来,岂非强弩之末尚能穿七扎乎!真乃罕世之才,罕世之才!当年朕因斗鸡文逐斥了他,是朕之错也。”于是高宗问道:“现下,王勃在何处?朕要召他入朝!”太监吞吞吐吐答道:“王勃已落水而亡。”唐高宗喟然长叹,自言自语:“可惜,可惜,可惜!”

轶事典故之死后闹鬼

你别看有个“鬼”字,其实不会恐怖的。版本一是这样的:

传说王勃死后还念念不忘《滕王阁序》中他作的得意名句“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每当人们走过他的墓前,就能听到他的魂灵在坟墓中反复吟诵:“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一次,一个秀才经过王勃的墓前,又听到坟墓中在吟诵。秀才想了一会儿,对着坟墓说:“这句子好是好,只是还不够精练,要改成‘落霞孤鹜齐飞,秋水长天一色’不是更好吗?”从此以后,人们再也听不到王勃的魂灵在坟墓中吟诵这个句子了。

也有一说王勃死后阴魂不散,常在夜间出没赣江水面,高声吟诵这两句诗。一次,一客船路经此处,正值吟声大作,那游客高喊: “这一句写得不好,太罗嗦,如果把上句的‘与’和下句的‘共’去掉,就简洁多了。”从此王勃鬼魂再也没出现。

这下问题来了。这只是个传说,能有什么问题啊?你没发现么?后来,王勃都不说话了,这是为什么呢?嗯……我也不知道。问问他吧。

(王勃说话了)因为他们不懂我的美。

“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是从庾信《射马赋》中“荷花与芝盖齐飞,杨柳共春旗一色”脱胎翻新而出。如果去掉“与”和“共”两个虚词,在内容没有改变的情况下,确实比原句“精练”了,但是在删去了“与”和“共”两个字后,句子的节奏显得急促,不如原来从容大度,与上下文的格调显得很不谐调,故这两句诗并不能精简。

王勃的作品

王的代表作有………………。这儿有书法,谁能辨认出书写的内容?嗯~~好吧,字迹太潦草,很多人都看不懂。这没关系,还有。额,这好像也是有点草,这也没关系。这样总行了吧?啥!还有人说看不清繁体字!好吧,怪不得王勃说你们不懂他的美。

这有一张照片,大家看一会儿,据说,王勃等人到此一游,并写下了一首诗。其实我向来觉得“据说”这种东西不太可靠,但有诗作证,真实性会更高。

据史料记载,唐总章二年(公元699年)9月9日,诗人王勃和好友卢照邻、邵大震相谐,同登玄武山游览,面对绝妙佳境,三人思绪万千,王勃挥笔写下了著的《道君庙赋》,《圣泉宴》、《道君庙》、《九日豋玄武山旅造眺》一赋三诗并序,同行二人亦赋诗唱合(文见《全唐诗》)。王勃在道君庙诗序中。

将玄武山誉为蜀君三灵峰之一而大加赞叹,又在《圣泉宴》 诗中这样写到:

披襟乘石磴,列籍俯春泉。

兰气熏山酌,松声韵野弦。

影飘垂叶外,香度落花前。

兴洽林塘晚,重岩起夕烟。

他的诗清新自然,一篇之中常有警句,有如奇花异草杂缀在幽谷之中,使人百读不厌。有名的“落霞与孤鹭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就是他文章中的名句。王勃的作品,明人辑有《王子安集》。

他的诗风格清新,他的赋更使他是初唐一大名家。他与卢照邻等人都试图改变当时“争构纤维,竟为雕刻”的诗风。他在27岁时所写的《滕王阁诗序》是词赋中的名篇,序末所附的《滕王阁诗》则是唐诗中的精品,且诗中手法对后世诗人颇有影响。至于他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一诗,更是公认的唐诗极品,其中“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两句是唐诗中最能渗透古今、撼动人心的千古名句。

好的,王勃的事,就先告一段落,接下来出场的是杨炯。先看看杨炯的基本信息:

人物介绍之二:杨炯

姓名:杨炯  别名:杨盈川  出生日期:公元650年  逝世日期:公元692年

纵观一生

杨炯于显庆四年(659)举神童。上元三年(676)应制举及第。补校书郎,累迁詹事司直。武后垂拱元年(685)坐从祖弟杨神让参与徐敬业起兵,出为梓州司法参军。天授元年(690),任教于洛阳宫中习艺馆。如意元年(692)秋后迁盈川令,吏治以严酷著称,卒于官。

杨炯的诗

对海内所称“王、杨、卢、骆”,杨炯自谓“愧在卢前,耻居王后”,当时议者亦以为然。今存诗33首,五律居多。杨炯以边塞征战诗著名,所作如《从军行》、《出塞》、《战城南》、《紫骝马》等,表现了为国立功的战斗战斗精神,气势轩昂,风格豪放。其他唱和、纪游的诗篇则无甚特色,且未尽脱绮艳之风。另存赋、序、表、碑、铭、志、状等50篇。

张说谓“杨盈川文思如悬河注水,酌之不竭,既优于卢,亦不减王”。《旧唐书》本传盛赞其《盂兰盆赋》“词甚雅丽”,《四库全书总目》则以为“炯之丽制,不止此篇”,并谓“其词章瑰丽,由于贯穿典籍,不止涉猎浮华”。杨炯以五律诗为主,边塞诗写的较好,其中《从军行》最有名。

从军行

杨炯

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

牙璋辞凤阙,铁骑绕龙城。

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

宁为百夫长,不作一书生。

王后卢前的“王”指的是王勃,我们已经了解过了,卢指的是卢照邻,我们来看看卢照邻是何许人也,他做了什么事,他有什么本事让杨炯会说愧在卢前。

人物介绍之三:卢照邻

姓名:卢照邻 别名:字升之,号幽忧子 出生日期:公元636年 逝世日期:公元689年

卢的生卒年

卢照邻的生卒年,史无明载。武则天登封于嵩岳,卢照邻说到“后封嵩山”,及其在高宗咸亨四年(673)所作《病梨树赋》序中的“余年垂强仕,则有幽忧之疾”,推断其时已年近40,咸亨四年下距登封元年为22年,则其生年约在太宗贞观十年(636),去世时约60岁。

纵观一生

卢照邻年少时从曹宪、王义方受小学及经史,博学能文。高宗永徽五年(654)为邓王(李元裕)府典签。极受邓王爱重,比之为司马相如。高宗乾封三年(668)初,出为益州新都(今四川成都附近)尉。秩满,漫游蜀中。离蜀后,寓居洛阳。曾被横祸下狱,为友人救护得免。后染风疾,居长安附近太白山,因服丹药中毒,手足残废。

他徙居阳翟具茨山下,买园数十亩,疏凿颍水,环绕住宅,预筑坟墓,偃卧其中。他“自以当高宗时尚吏,己独儒;武后尚法,己独黄老;后封嵩山,屡聘贤士,己已废。著《五悲文》以自明”(《新唐书》本传)。由于政治上的坎坷失意和长期病痛的折磨,终于自投颍水而死。

卢照邻是初唐四杰之一,为初唐诗歌做出了贡献。而他有个嫡系子孙——卢仝在中唐时期表现也很突出。他是韩愈诗派重要人物之一,韩愈诗派是中唐时期一大诗派。卢仝也是一个爱读书的好孩子呢!

卢照邻思想研究

任国绪的《奉儒行道与崇儒信道》,该文对卢照邻一生的思想发展脉络作了具体的概括。任国绪指出,卢照邻早年奉儒,追求政治建树,而长期沉居下僚,又使他感到厌倦绝望,转向著述事业。而政治的失意,使他又不得不借助老庄哲学来排除内心的痛苦,维系精神的平衡,进而尊崇道教,炼丹服饵,求得长生。病情的加剧,使卢照邻长生不能,于是又笃信佛法,幻想先成仙后成佛。

三者都失败了,卢照邻最终投于一潭颍水,成为一个悲剧性的人物。但是,任国绪认为:“奉儒行道仍是卢照邻的政治、人格理想与价值判断的基本取向。在两篇绝笔之作《五悲》《释疾文》中,那种怀才不遇的强烈悲愤,怨天尤人式的对不幸命运的抗争,适从反面说明了他对奉儒行道的耿耿于怀,孜孜以求。”

卢照邻的《长安古意》与骆宾王的《帝京篇》都是初唐时期的优秀歌行作品。

长安古意

卢照邻

长安大道连狭斜,青牛白马七香车。

玉辇纵横过主第,金鞭络绎向侯家。

龙衔宝盖承朝日,凤吐流苏带晚霞。

百尺游丝争绕树,一群娇鸟共啼花。

游蜂戏蝶千门侧,碧树银台万种色。

复道交窗作合欢,双阙连甍垂凤翼。

梁家画阁中天起,汉帝金茎云外直。

楼前相望不相知,陌上相逢讵相识?

借问吹箫向紫烟,曾经学舞度芳年。

得成比目何辞死,愿作鸳鸯不羡仙。

比目鸳鸯真可羡,双去双来君不见?

……

诗人用传统题材写自身的感受。以铺陈的笔法,描绘当时京都长安的现实生活场景,流露出对美好生活的热爱和向往之情;写权贵阶层骄奢淫逸的生活及内部倾轧的情况,深寓讽喻之旨。这首长诗同时抒发了怀才不遇的寂寥之感和牢骚不平之气,也揭示了世事无常、荣华难久的生活哲理。

“鹅、鹅、鹅,曲 项 向 天 歌。白 毛 浮 绿 水,红 掌 拨 清 波。”知道我接下来要介绍谁了吗?

人物介绍之四:骆宾王

姓名:骆宾王   出生日期 公元619年  逝世日期 公元687年

青州才子

其父官青州博昌县令,死于任所。他7岁能诗,有“神童”之称。据说咏鹅诗就是此时所作:“鹅,鹅,鹅,曲颈向天歌,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父死后,他流寓博山,后移居兖州瑕丘县,在贫困落拓的生活中度过了早年岁月。

当官生涯

唐高宗永徽(650~655)年间,为道王李元庆府属,道王叫他陈述才能,他耻于自炫,辞不奉命。后拜奉礼郎,为东台详正学士。因事被谪,从军西域,久戍边疆。后入蜀,居姚州道大总管李义军幕,平定蛮族叛乱,文檄多出其手。在蜀时,与卢照邻往还唱酬。

诬赃下狱

仪凤三年(678),后调任武功主簿、长安主簿,又由长安主簿入朝为侍御史,武则天当政,骆多次上书讽刺,得罪入狱。骆在狱咏蝉,有云:“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余心?”以抒悲愤。次年,遇赦得释。调露二年(680),出任临海县丞,世称骆临海。弃官游广陵,作诗明志:“宝剑思存楚,金椎许报韩。”

兵败逃亡

嗣圣元年(684),武则天废中宗自立,这年9月,徐敬业(即李敬业)在扬州起兵反对。骆宾王为徐府属,被任为艺文令,掌管文书机要。他起草著名的《讨武氏檄》(即《代李敬业传檄天下文》)11月徐敬业兵败被杀,骆宾王下落不明。

骆兵败后骆宾王的下落,传说纷坛,主要有以下几种说法:

(一)被杀。《旧唐书·骆宾王传》,《资治通鉴》卷二O三,都持此说。

(二)逃亡。郄(qiè)云卿《骆宾王文集序》,《新唐书·骆宾王传》,都说兵败逃亡。

(三)投水而死。张鷟(zhuó)《朝野金载》卷一,说“宾王后与敬业兴兵扬州,大败,投江水而死”。

(四)出家。

骆宾王有一篇文章《讨武氏檄》,原名是《为徐敬业讨武曌檄》。骆宾王对武则天是很反感的,在朝为官的时候,就多次上书讽刺,并因此入狱。而这是徐敬业在扬州骑兵讨伐,召六十多岁的骆宾王入幕中为“艺文令”的时候写的。“艺文令”大概是专管宣传一类工作的职位。其中“一抔之土未干,六尺之孤何托”二句,颇能激发唐朝旧臣对故君的怀念。据说,武后读到了这两句,矍然为之动容。

轶事之《讨武氏檄》

骆宾王《为徐敬业讨武曌檄》,便是最能代表这种时代新风、流传广泛的名作之一。它以封建时代忠义大节作为理论根据,号召人们起来反对正在筹建中的武周王朝,气势充沛,笔端带有情感。其中“一抔之土未干,六尺之孤何托”二句,颇能激发唐朝旧臣对故君的怀念。

据说,武后读到了这两句,矍然为之动容,问:“谁为之?”或以宾王对。后曰:“宰相安得失此人!”(《新唐书》本传)足见他在政治和文学上的才能,连敌对方面目空一世的武则天,也为之折服。

轶事之巧助宋之问

说起灵隐寺,大家有没有想起谁?(济公活佛)好的,我们来看一看一件发生在灵隐寺里的小故事。

宋之问被贬江南时,一次在一个月明风清的夜晚游杭州灵隐寺。漫步长廊,看到眼前的景色极佳,宋之问不禁诗兴大发,他随口吟出了这样两句诗:

鹫岭郁岧峣,龙宫锁寂寥。

本来,宋之问打算就此写一首诗,题在灵隐寺中的,可是吟完了这两句,开了个头,以下的诗,宋之问却怎么也吟不出来了,他来回地在长廊上踱步,苦苦思索,急得抓耳搔腮,没有办法。

这时恰好有一个老和尚端着灯从屋里出来,见他如此,马上问道:“你怎么了,这么晚还不睡觉?”宋之问见问,只好老老实实地回答,老和尚说:“这有何难,我帮你补上,你看如何?”说完即吟道:

楼观沧海日,门对浙江潮。

宋之问一听,先是惊愕,随后就欢喜若狂,说:“这两句对得太好了,太好了,实在佩服,佩服。”老和尚见此,接着又往下吟道:

桂子月中落,天香云外飘。扪萝登塔远,刳木取泉遥。霜薄花更发,冰轻叶未凋。待入天台路,看余渡石桥。

这首诗,描摹了深秋夜晚灵隐寺的景象,写得十分遒丽,颇有意境。老和尚吟完,扬长而去,而宋之问却久久地沉浸在对这首诗的品味和欣赏之中……

第二天早上,宋之问才想起没有问这位老和尚的姓名,他早早爬起来打听,原来老和尚早就走了,宋之问又问老和尚叫什么名字,才知道他就是极有名的诗人骆宾王。

骆宾王的诗

狱中咏蝉

骆宾王

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侵。

不堪玄鬓影,来对白头吟。

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

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予心。

在四杰中,骆宾王的诗作最多。尤擅七言歌行,名作《帝京篇》为初唐罕有的长篇,当时以为绝唱。骆宾王还曾久戍边城,写有不少边塞诗。“晚凤迷朔气,新瓜照边秋。灶火通军壁,烽烟上戍楼。”豪情壮志,见闻亲切。唐中宗复位后,诏求骆文,得数百篇。后人收集之骆宾王诗文集颇多,以清陈熙晋之《骆临海集笔注》最为完备。当时以为绝唱的七言歌行——《帝京篇》,堪称初唐罕有的长篇。

总结:四杰影响

四杰贡献

总结一下,四杰在初唐的贡献,大致有四条:

第一,尽管没有脱尽绮靡,却给予宫体诗以沉重的打击。

第二、建立了五律发展的基础。

第三、扩大了题材范围,走向市井民间,走向江山塞漠。

第四、审美趣味起了变化,不再以绮靡为美,而追求一种浓郁的情思与壮大的气势。

宫体诗在卢骆手里是由宫庭走到市井,而王杨把五律从台阁移至江山与塞漠。到了江山与塞漠,才有低回与怅惘,严肃与激昂。王杨是五律的建设者,卢骆是宫体诗的破坏者,他们取以毒攻毒的手段,一举摧毁了“江左余风”的宫体诗。


相关文章

  • 诗词进校园"中小学生诗词作品选
  • 安徽省望江县"诗词进校园"中小学生诗词作品选(二) 推荐人:安徽省望江县教育局教研室 246200   江晟 廖志远 望江一小202班 象  棋 四四方方决战神,楚河汉界两边分. 你来我往攻与守,指挥得当定乾坤. 廖志远 ...查看


  • 李清照一剪梅修改教案
  • <一剪梅>教案 高二老师:潘志梅 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把握李清照作品清丽典雅的艺术风格 能力目标: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 德育目标:培养学生对中国古典诗词的热爱 二.教学重难点 1.重点: 解读文句,品味意境 把握李清照作品 ...查看


  • 李清照--怎一个愁字了得
  • [摘 要] 本文以李清照的词,怎一个愁字了得为序,李清照以沧桑的生命之躯连接了北宋和南宋.金兵入侵北宋,北宋灭亡,44岁的她和心心相印的丈夫被迫从北方逃难到江南,赵明诚染病身亡,后来金兵又犯南宋,孤苦的她继续辗转流离于江南,只身经历了国破家 ...查看


  • 与黄河有关的诗词汇集
  • 与黄河有关的诗词汇集 关于黄河的诗词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李白<将进酒>) 黄河落天走东海,万里写入胸怀间. (李白<赠裴十四>)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王之涣<凉州词&g ...查看


  • 作文可以这样写,语文可以这样教--北京四中一场奢侈的教育改革
  • 作文可以这样写,语文可以这样教--北京四中一场奢侈的教育改革 作者: 南方周末记者 石岩 实习生 马晓莉 2010-05-19 17:32:29 来源:南方周末 相关新闻 光改教材,没用--顾德希的教改试验 非主流老师的生存技巧 标签 北京 ...查看


  •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教学反思
  •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备课与高考知识点复习教学反思 一.处理教材的想法 (一).蓦然回首,还是"寻觅文言的津梁"--注意与必修内容的联系 误区一:误把选修教材与必修内容割裂开来 教学内容虽然千变万化,但其本 ...查看


  • [现代诗词大赛]王庆新|军职军功俱已矣,白头不老是军魂.
  • 诗人简介 王庆新,网名老兵二十一,50后,诗词爱好者,出版有诗集<兵趣>(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1987).<秋声集>(九州出版社,2014),另有诗词作品散见于报刊杂志和网络. 现代诗词大赛参赛作品 八一建军节有寄 ...查看


  • 了凡 西湖十四咏
  • 西湖十四咏 [忆江南]     文/了凡    简体 繁体 1.又将近一周没有如何上网,实在是苦不堪言.好在太阳总会出来,忙碌终有停时.给大家问个好,道个歉. 2.昨日站长有事路过上海,奉思尘指令,了凡出手绑架了站长,一直绑到西湖边上.(现 ...查看


  • 2017年全国各地中考语文试题汇编之特色新颖题( 一 )
  • 2017年中考语文试题汇编之特色新颖题( 一 ) Llt32100 贵阳市2017年初中毕业生学业考试试题卷 综合性学习水平考查(12分) 根据材料,完成24-26题. "百姓富•生态美"是贵州省关于多彩贵州新未来的美好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