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工程大学专升本工业工程专业课复习资料

第一章 现代企业管理概论

1.了解企业含义及企业存在的形式

2.理解现代企业制度的内涵及其相互关系 3.重点掌握管理的概念、性质、职能

4.了解管理发展的历程及西方企业管理思想。

第二章 企业战略管理

1.了解企业战略管理及战略管理过程的基本内容;

2.了解影响企业环境的因素并掌握环境对企业的影响: 3.重点掌握目标市场战略及其主要内容; 4.了解市场调查与预测的方法; 5.掌握决策的基本程序及基本方法。

第三章 生产管理

1.了解生产管理的内容及生产过程构成; 2.掌握生产过程组织的几种形式; 3.理解生产过程计划与控制要领; 4.掌握综合计划的决策;

5.了解几种先进的生产制造模式(ERP,JIT,OPT,CIMS)。

第四章 质量管理

1.了解质量管理的概念;

2.掌握全面质量管理的特点和方法;

3.重点掌握生产过程质量控制常用的几种工具;

第五章 财务管理

1.了解企业财务管理的概念及目标;

2.掌握企业成本费用的构成及其利润的关系。

第一章 企业与企业组织

1. 企业的基本概念

A. 企业的定义:企业是以盈利为目的,集合生产要素,向社会提供产品和劳务,具有法人2

资格的经济组织。企业是独立的生产者和经营者,是市场经济的主体。 理解:a.企业是以盈利作为其经济活动的主要目的; b.企业以自己的产品和劳务服务于社会; c.自主经营、自负盈亏是企业的基本特征; d.企业是依法设立的经济实体。

B. 现代企业的三个显著特征:1.所有权与经营权相分离;2.拥有现代化技术;3.拥有现代

化管理。

C. 现代企业制度:1.基本特征(核心):产权明晰,责任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

2.基本内容:

a现代企业主权制度:确立了企业的法人地位和法人财产权,使企业真正能够自主经营,自负盈亏。

b现代企业的组织制度:确立了权责分明的组织体系。 c现代企业的管理制度:通过实施现代化管理,保证企业各项资源的充分利用。

2. 企业的法律形式:

A. 个体企业:由业主个人出资兴办,由业主自己直接经营的

企业。业主个人享有企业的全

部经营所得,同时对企业的债务负有完全责任。 优点:

a建立程序比较简单易行;

b产权能比较自由地转让;经营者与所有者合二为一; c利润独享。

缺点:

a多数个体企业本身财力有限,取得贷款的能力差; b企业生命力弱。

B. 合伙制企业: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个人通过签订合伙协议联合经营的企业组织。合伙人

分享企业所得,并对经营亏损共同承担责任。合伙制企业可以由其中的一位合伙人出面经营,也可以由合伙人共同承担。 优点:

a合伙人共同出资,筹集的资金量可以大为增加;

b合伙人对企业的债务负有无限连带责任,合伙人对企业的盈亏都十分关心。 缺点:

a合伙制企业是依照合伙人之间的协议建立起来的,几乎所有的决策都要经过全体合伙人的一致同意,造成经营决策时效的延误;

法人不是人是组织,法人代表才是人。

b合伙人其中有一位死亡或撤出,原合伙协议就要进行修改,

甚至会影响到合伙企业能否继续生存;

c合伙制企业实行无限连带责任,增加了投资者的风险。

C. 合作制企业:(略)

D. 公司制企业:由两个以上股东出资构造出来的能够独立地对自己经营的财产享有民事权

利、承担民事义务的组织。它具有以盈利为目的、具备法人资格,必须依法成立等特点。

a.无限责任公司 定义: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股东所组成的,股东对公司的债务承担无限连带清偿的公司。 特点: I.无限责任公司是典型的人合公司;

II.无限责任公司一般在公司章程上没有特殊规定,每个股东都有权利和义务处理公司业务,对外都有代表公司的权利; III.无限责任公司是否具有独立法人地位,在各个国家公司法中规定不一;

IV.对股东而言,无限责任公司的风险是很大的,因为他们要承担的是无限连带责任。

b.有限责任公司

定义:又称有限公司,是指由两个以上股东共同出资,每个股东以其认缴的出资额对公司行为承担有限责任,公司以其全部资产对其债务承担责任的企业法人。

特点:有限公司是一个合资公司,但同时具有较强的人合因素; 有限公司的资本不需要划分为等额股份; 有限公司设

立的程序相对简单; 有限公司的组织结构设置比较灵活; 有限公司的股权转让受到限制,其股权一般只能在股东之间相互转让,不能像股份有限公司那样股票可以自由的流通。 c.股份有限公司

定义:又称股份公司,是由一定人数以上的发起人设立的,全部注册资本由等额股份构成的,并通过发行股票或股权证筹集资本,股东以其认购的股份为限对公司的债务承担有限责任,公司以其全部资产对公司的债务承担责任的企业法人。

特点:

I.股份有限公司是典型的合资公司;

II.股份有限公司的设立需要严格的法律手续; III.股份有限公司具有较严密的内部组织机构; IV.股份有限公司的股份可以转让;

V.股份有限公司符合上市条件的,还可以申请上市交易。

3. 企业组织

A. 组织的概念:组织是为了达到某种特定的目标,由分工与合作及不同层次的权利和责任

制度而构成的人的集合。 理解:

1.组织必须有一定的目标; 2.组织必须有分工与合作;

3.组织要有不同层次的权利与责任制度。

B. 组织的设计:

1.工作划分;2.建立部门;3.决定管理幅度和管理层次;4.确定职权关系;5.不断修正和完善组织结构。

4. 企业组织结构

企业组织结构的形式分为两类:一是简单的组织结构形式,如直线制、职能制、直线职能制;另一种是复杂的组织结构形式,如事业部制、模拟分权制、矩阵制、多维制等。

A. 直线制

1. 形式特点

各级行政单位从上到下实行垂直领导,下级只接受一个上级的指令,上级对所属的下级单位的一切问题负责。 2. 优点 结构简单;指挥统一,上下级关系明确;权责明确,便于监督。 3. 缺点

缺乏横向联系 4. 适应性 :只适用于规模较小、生产技术比较简单的企业,对生产技术和经营管理比较复杂的企业不适用。

B. 职能制

1. 形式特点

是在各级行政主管负责人外,还相应地设立一些职能机构,协助行政主管从事职能管理工作。各职能机构就有权在自己的业务范围内向下级行政单位发号施令。

2. 优点

由于职能机构和职能人员能够发挥专业管理的作用,从而减

轻了企业领导人的负担,能适应企业经营管理复杂化的要求。

3. 缺点

妨碍指挥统一性,形成了多头领导,有碍于工作效率的提高;当上级行政领导与职能机构的指令发生矛盾时,下级无所适从;由于这种组织的明显缺点,现在很少采用。

C. 直线职能制

1. 形式特点

经理

职能部门 职能部门 职能部门 职能部门

车间主任 车间主任 车间主任

职能组 职能组

组长 组长 组长

图 1 -一-1直线职能制

以直线制为基础,在各级行政领导之下设置相应的职能部门,分别从事专业管理,作为该级行政领导的参谋部。职能部门对下级领导和下属职能部门无权下达命令或进行指挥,只起到业务指导作用。(如图1-1,职能部门和职能组是行政领导的参谋部。职能制形式只是在职能部门(职能组)与各下级之间添加联系。)

2. 优点

有利于指挥的统一;能发挥专业的管理职能的作用,提高了

管理工作的效率。

3. 缺点

职能部门之间缺乏必要的联系,容易产生脱节和矛盾,职能部门的许多工作要直接向上层领导请示才能处理,这既加重了上层领导的工作负担,也造成办事效率降低。

D. 事业部

1. 产品事业部

a形式:其又称产品部门化。结构如图1-2:

总经理

人力资源 产权财务 市场采购 市场营销

甲地区部 丙地区部 乙地区部

工程 生产 质管

b优点:

有利于采取专业化设备,并能使个人的技术和专业知识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 每个产品部门都是一个利润中心,部门经理承担利润责任,这样有利于总经理评价各部门的政绩; 同一部门的职能活动易于协调;

容易适应企业扩展与业务多元化的要求。

c缺点:

总部与分部容易脱节,总部的一些职能不能被分部很好的利用;

每一个分部都具有一定的权利,使总部对部分高层管理人员

很难控制; 对管理人员的要求很高。

2. 区域事业部

a形式:其又称区域部门化。形式如图1-3。

b优点:

由于每个区域事业部都是一个利润中心,事业部经理都要对该地区业务的盈亏负责,有利于责任到位;

由于将某一地区或区域的业务工作集中在一起管理,有利于地区内部的协调;

由于每一位主管都要负担一切管理职能的活动,有利于培养具有通才的管理工作者。

c缺点:

对事业部经理的全面管理能力要求一般比较高,而这里人才往往不容易得到; 每个事业部都是一个独立的单位,使总部难于控制。

总之,事业部制的优点是:有利于高层领导集中力量考虑全局问题;事业部实行独立核算;有利于加强事业部负责人的责任心,充分发挥他们的积极性;便于组织专业化生产;事业部之间相互比较和竞争,有利于促进企业的发展。缺点是:各事业部容易产生本位主义,影响各部门之间的协作;各事业部下职工不容易了解企业生产经营的全貌;容易造成机构重叠;管理费用增加。

E. 矩阵制

a形式与适应性

其又称规划—目标结构组织。此组织既有按职能划分的垂直领导系统,又有按产品或项目划分的横向领导关系的结构(如图1-4)。其适用横向协作项目和攻关项目(如新产品的开发以及航天航空项目)。

b优点:

机动、灵活,使企业中横向和纵向联系紧密;

总经理

职能部门 职能部门

产品小组

产品小组

图 1-一-4矩阵制

职能部门之间相互沟通,共同决策,提高了工作效率; 不同的专业的人员组织在一起,有助于激发他们工作的积极性。

c缺点:

项目小组的成员的隶属关系任在原部门,项目负责人对成员的管理困难; 项目小组的成员是临时组成的,容易产生临时观念; 易产生双重领导。

第二章 管理与企业管理

1. 管理的基本概念

A. 管理:管理是指一个组织为了实现组织的目标,通过决策、

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

等工作,对组织所拥有的资源进行合理的配置和有效使用,以实现真正的预定目标。

B. 企业管理的基本概念:企业管理是企业为了实现企业目标而对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进行

的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的一系列工作的总称。

2. 管理的二重性

A. 内容:任何社会管理都具有二重性:管理的自然属性和管理的社会属性。 B. 表现(基本职能):合理组织生产力和维护生产关系两种职能。

C. 自然属性:与生产力和社会化大生产向联系,社会化大生产的协作活动需要管理。与具

体的生产方式和特定的社会制度无关。 D. 社会属性:与生产关系和社会制度相联系,管理是为统治阶级服务的,受一定生产关系、

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的影响和制约。 E. 两者关系:管理的二重性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一方面,管理二重性是相互联系的。

管理的自然属性不能孤立的存在,它总是在一定的社会形式下、一定的社会生产关系条件下发挥作用;同时管理的社会属性也不能脱离管理的自然属性而存在,否则管理的社会属性就成为没有内容的形式。另一方面,管理二重性又是相互

制约的。管理的自然属性要求具有一定社会属性的组织形式和生产关系与之相适应;同样管理的社会属性也必然对管理的科学技术等自然方面发生影响和制约作用。

F. 作用:管理的二重性决定了管理的具体职能,即计划、组织 、领导、控制。 G. 学习的意义:

a有利于我国管理实践中的经验教训;

b有利于学习,引进国外先进的管理理论技术和方法; c有利于揭露资本主义管理的实质;

d有利于结合国情学习,运用和探索有特色的管理模式。 H. 管理的科学性和艺术性3

管理是科学与艺术性的统一

科学性:管理反映了管理活动的自身的特点和客观规律性(反对经验说)。 艺术性:管理者在管理实践活动中对管理原理运用的灵活性和对管理方式和方法选择的技巧性(反对模式论)。

3. 管理的职能

A. 决策职能

3

一般管理二重性指的是管理的社会属性和自然属性,但应了解科学和艺术的性质。

第二章 管理与企业管理

- 8 -

B. 计划职能 C. 组织职能 D. 领导职能 E.

控制职能4

4. 西方管理思想的演变5

1. 早期管理思想

A. 亚当 ·斯密的《国富论》。 2. 古典管理思想

A. 泰勒的科学管理理论

泰勒,美国人,1911年著《科学管理原理》,被誉为“科学管理之父”。 科学管理理论的主要内容: 在作业管理方面: 运用观测分析方法制定工作定额,实行标准化作业管理; 科学地挑选和培训工人; 实行有差别的计件工资

制。

在组织管理方面:

把计划职能从作业职能中分离出来,由专门的部门承担; 将管理工作予以细分,使每个管理者只承担一两项专门化职能; 实行例外原则,高层管理人员将一般的日常事务授权给下级去处理,自己只保留对

例外事项的决策权和例外状态的监督权 泰勒科学管理的局限性

泰勒对工人的看法是错误的;他认为工人的主要动机是经济的,工人关心的是提高

自己的金钱收入,即坚持“经济人”假设;

泰勒的科学管理仅重视技术因素,不重视人群社会的因素; “泰勒制”仅解决了个别具体工作的作业效率问题,而没有解决企业作为一个整体

如何经营和管理的问题。 B. 法约尔的一般管理理论

法约尔,法国人,组织管理之父,1916年著《工业管理与一般管理》。 法约尔指出,任何企业都存在着六种基本活动:

1.技术活动;2.商业活动;3.财务活动;4.安全活动;5.会计活动;6.管理活动。 管理活动包括计划、组织、指挥、协作和控制五项职能活动。六项基本活动中管理处于核心地位,即企业本身需要管理,同样其他五项属于企业的活动也需要管理。 法约尔的14条管理原则(适用于任何组织):

1.分工;2.职权与职责;3.纪律;4.统一指挥;5.统一领导;

6.个人利益服从集体利益;7.个人报酬;8.集中化;9.等级链;

10.秩序;11.公正;12保持人员稳定;13.首创精神;14.团结精神。 C. 韦伯理想的行政组织体系理论

韦伯,德国人,组织理论之父,贡献是提出了所谓理想的行政组织体系理论。著有《社会组织与经济组织》。

4 管理的职能可先记住这些标题,具体的定义和作用可根据专业课辅导情况再做补充。

5

这里只写几个重要的、易考简答形式的理论。

第二章 管理与企业管 理

- 9 -

行政组织体系理论包括:

1.明确的分工;2.自上而下的等级系统;3.人员的任用;4.职业管理人员;5.遵守规则与纪律;6.组织中人员之间的关系。 D. 古典管理理论的特点(相同点)

古典管理理论的三个组成部分的侧重点不同,但是他们的理论不仅可以相互补充,而且具有共同的主题。贯穿始终,即都把人当作机器人似的,功利主义的“经济人”来看待,忽视人的社会心理需要。把组织看成封闭的系统,把组织中各类人员都看作机器的零件或部件,强调稳定性,不重视变革。

3. 中期管理思想

A. 霍桑试验及其梅奥的人际关系学说

梅奥,澳大利亚裔美国行为科学家。进行了著名的霍桑试验。 霍桑试验:八年,四阶段,三结论,在美国西方电器公司霍桑工厂进行的。

四阶段:1.工厂照明试验;2继电器装配室试验;3.大规模的访问与调查;4.接线板工作室试验。

三结论(人际关系理论):1.工人是“社会人”而不仅仅是“经济人”。

2.企业存在着非正式组织。

3.新的领导能力在于提高工人的满意度。

4. 现代管理思想

A. 行为科学学派

行为科学的产生,使西方管理思想发生了哪些重大改变?

1.管理重点的改变,即把重点放在对“事”和“物”的因素管理上转变为对人及行为管理上,并通过人的行为控制达到对“事”与“物”的有效控制,从而实现管理的预期目标。

2.管理的策略和方法的转变,即从强调自上而下的职权系统和规章制度的作用;强调严格控制与监督转变为强调个人需要和尊重人的个性,强调通过组织目标与个人目标的统一,以及采用激励与诱导的方式来充分发挥人的潜力。

3.管理研究角度和方法的改变,运用多学科知识使用多种方式,对组织中的行为的各个方面进行深入的研究,形成有自己独特体系的理论框架。 B. 权变管理理论

权变内涵:因时、因地、因事制宜、随机应变。 核心:探索在相对有限的范围内适用的特定管理模式,并分析不同管理模式各自适用的特定条件,做到“以变应变”。 内容: a. 随机而变;根据情景,条件的不同采取不同的管理模式。 b. 类型研究;从一定角度将管理模式大致区分为几种类型以供选择使用。 c. 权变变量;研究管理模式的选择受到哪些因素的影响,说清楚“因何而变”。 d. 模式选择;即研究权变变量与模式类型的对应关系。

第三章 企业经营战略

- 10 -

第三章 企业经营战略

5. 战略管理概念与类型

A. 战略管理的内涵:企业面对千变万化的市场,根据企业的内部环境和外部环境设定

企业的战略目标,并为保证目标的正确落实和实现进行谋划和过程控制。 B. 企业战略类型:

a) 企业的总体战略:是决定和揭示企业目的和目标。 b) 企业竞争战略:解决企业如何选择经营的行业和如何选择企业在行业中竞争地

位的问题。

c) 企业的职能战略:是为实现企业总体战略目标而对企业内部的各项关键职能活

动做出的统筹安排。

C. 企业战略管理特征:

a) 全局性:战略管理不是强调企业某一职能部门的局部工作和利益,而是通过制

定企业的使命、目标和战略来协调企业各部门的活动。 b) 长远性:立足于企业的长远发展,是就企业如何生存和发展等

问题进行统筹规

划,是面向未来的管理。

c) 注重整体效果最优:战略管理要有科学的决策,合理的资源配置,发挥整体优

化效应,达到预期目标。

d) 是企业的高层管理人员的重要职责:要求企业高层领导能够纵观全局,审时

度势,抓住机遇,实现目标。 e) 受到企业外部环境的影响。

6. 企业经营的环境与资源

A. 企业经营的环境:

a) 宏观环境:经济环境;技术环境;政治与法律环境;社会文化环境;自然环境;

人口环境。

b) 微观环境:供应商(包括金融资源);营销中介;消费者;企业自杀;竞争者

(愿望竞争者,一般竞争者,形式竞争者,品牌竞争者);公众。

B. 一种工具——波士顿矩阵法(图3-1)

纵坐标市场增长率:表示企业各战略业务单位的年市场增长率。

横坐标相对市场占有率:表示企业各战略业务单位的市场占有率与同行业最

大的竞争者的市场占有率之比。

明星类业务:相对市场占有率高且发展前景良好的业务。 问号类业务(增长期):市场占有率低,但发展前景良好,投资吸引力大。 金牛类业务(成熟期):相对市场占有率高,但增长困难 ,处于市场成熟期。 瘦狗类业务:处于增长停滞阶段,缺乏市场竞争力,投资吸引力小。退出竞争

是主要的经营战略。

对四种业务可选择的战略:

第三章 企业经营战略 - 11 -

发展:特别适用于问题类业务; 保持:适用于金牛类业务; 收

割:适用于问题类、瘦狗类; 放弃:瘦狗类。

图 3- 三-1波斯顿矩阵

波士顿矩阵的启示:该矩阵指出每个经营业务在竞争中的地位,使企业

了解它的作用或任务,从而有选择的和集中运用企业有限资金。波斯顿矩阵将企业不同的经营业务,综合到了一个矩阵,具有简单明了的效果。

C. 产品生命周期:产品从研制成功到投放市场开始到被市场淘汰为止所经历的时间。

四个阶段及策略:

a) 投入期:研究;产品开发;流程模拟和改进;供应商的发展; b) 成长期:扩大现有生产能力来满足市场; c) 成熟期:革新生产技术,加强成本控制; d) 衰退期:放弃那些生产周期即将结束的产品。 D. 环境分析与企业对策

a) 反对策略:即通过限制或扭转不利因素发展;

b) 减轻策略:即通过企业改变营销策略减轻环境威胁的程度; c) 转移策略:即决定转移到其他赢利更多的行业或市场。

7. 企业经营战略

A. 企业竞争战略6

a) 成本领先战略; b) 差异化战略; c) 集中战略; B. 企业成

长战略

a) 含义

以企业当前活动为中心,主要通过纵向和横向两个方面上合并或兼并其他企业,取得规模经济增长的一种战略。

6

可根据专业课情况进行补充。

第四章 企业的经营 - 14 -

2) 计算出各分枝的期望值,E=年收益×收益年限×概率。

3) 计算状态点上的期望值,E=各概率枝期望值之和÷方案投资度 4) 方案选优,剪枝。

b) 例题1:某企业开发一种新产品,拟定两年生产方案,新建需要投资300万元,改

建需投资120万元,方案的使用周期均为10年,方案的自然状态概率和年收益如表,问如何决策?(单位:万元) 方案

自然状态

新建 改建 概率 畅销 100 30 0.7 滞销

-20

10

0.3

表 4 -1例题1

解:1.画出决策树8:

8

注意数字和文字的位置,不要写错。

图 4-1决策树

第四章 企业的经营 - 15 -

2.计算各状态点的期望值:

E1=(100×10×0.7)+(-20×10×0.3)-300=340 E2=(30×10×0.7)+10×10×0.3-120=120

3.剪枝。比较各状态点的期望值可知:新建方案好。用平行竖线将改建方案枝剪去(未作)。

B. 非确定型决策方法

非确定型问题的特点与风险型决策问题的特点基本相同,只是无法估算出各种状态出现的概率。只能根据各方案在不同状态下可能获得的损益值,用分析的方法决策。 三种方法: a乐观准则( 大中取大)是指决策者对客观事实抱乐观态度,总把客观事实想得很顺利,在顺利的情况下寻找一个最好的方案。

b悲观准则(小中取大) 是指决策者对客观事实抱悲观态度,总把客观事实像得很不顺利,寻找一个最好的方案。

c后悔值准则 首先后悔值是指在给定的自然状态下,一个方案可能取得的收益值(或损失值)与该状态显得最大收益(损失)值差距。采用后悔值准则决策,首先根据决策损益值表计算出方案的后悔值并列表表示。然后在给出的后悔值表中,先从各方案在不同状态下的后悔值中选大的,再从这些大的后悔值中选取最小的,这个后悔值所对应的方案就是决策方案。 d机会均等准则(略)

例题2:某企业准备生产一种新产品,有三种方案:新建、扩建、改建。这三种方案在不同状态下的收益如下表:(单位:万元) 自然状态 方案

畅销 一般 滞销 新建 110 50 -5 扩建 60 35 10 改建 40

25

20

表 4 -2例题2 某企业准备生产一种新产品,有三种方案:新建、扩建、改建。这三种方案在不同状态下的收益如下表:(单位:万元) 自然状态 方案

畅销 一般 滞销 新建 110 50 -5 扩建 60 35 10 改建 40

25

20

试用乐观准则法、悲观准则法和后悔值法进行决策。

解:1.乐观准则法:三方案在不同自然状态下最大收益值分别是:110,60,40。其中新建方案受益者最大,应选新建方案。

2.悲观准则法:三种方案在不同自然状态下最小收益值分别是:-5,10,20。其中改建的收益值最大,应选改建方案。

3.后悔值法:先选取各自然状态最大收益值,分别是:110,50,20;再与各种方案的年收益做差,求后悔值。 自然状态 方案

畅销 一般 滞销 最大后悔值

新建 110-110=0 50-50=0 20-(-5)=25 25 扩建 110-60=50 50-35=15 20-10=10 50 改建

110-40=70

50-25=15

20-20=0

70

表 4-3例题2解

第四章 企业的经营 - 16 -

C. 确定型决策方法

确定型决策问题的特点是决策问题所处的状态是明确的,每个方案只有一种确定的结果,决策者的任务是从被选方案中选择一个满意的方案。常采用线性规划法、动态规划法。 确定型决策—盈亏平衡分析法:

公式:销售收入—y,成本—C,固定成本—CF,变动成本—CV,单位变动成本—CV’ 利润—π,销量—Q.

∵y=C+π;C=+

∴y=++π=+′

×+π

又∵y=P×Q

∴Q�P−′

�=+

∴当π≠0时:Q=+π

−′

当π=0时:Q0=

其中Q是当利润为π时需要的销量。Q0是(盈亏)平衡点,(P-CV‘

)为单位边际贡献

第五章 市场营销

1. 市场与市场营销

A. 市场营销:市场营销是指导企业生产以及连接生产与销售的一系列经济活动的总称。

2. 市场调查与市场预测

A. 市场调查

a) 内涵:为了特定的市场营销目标,通过科学方法有目的地收集和分析有关企业外部

环境和经营管理方面的各种资料,为制定适当的市场策略提供依据。 b) 程序:

1) 调查准备阶段:

确定调查问题; 初步情况分析; 制订调查计划; 非正式调查。

2) 正式调查阶段:

确定资料来源; 确定收集资料方法; 调查表及问卷设计; 抽样设计; 现场实地调查。

3) 结果处理阶段:

资料整理分析; 编写调查报告。

c) 方法

1) 询问法:调查者通过询问被调查者来了解情况,收集资料的调查方法。

2) 观察法:调查人员通过各种方法对调查对象作直接观察,观察和记录其行为、

反应或感受。(费时、费力、费钱,观察到的只是现象,看

不到内在原因) 3) 实验法:通过一定范围内给定或非给定条件下的试验来取得资料的调查法。

B. 市场预测

a) 内容:它是在市场调查的基础上,运用科学方法,对影响市场供求变化的诸因素进

行研究分析,预见其发展趋势,掌握市场供求变化的规律,为经营决策提供依据。 b) 方法:

1) 定性方法——特尔菲法

是专家进行预测的一种方法,也是专家意见法。 基本过程: 1拟定预测提纲:确定预测目标和设计专家应回答问题的调查表 2专家选择:有关专家10—50人

第五章 市场营销 - 18 -

3提出预测:专家个别预测,说明是否需要补充资料

4修改预测:综合上一次结果和资料反馈给专家再进行3—5次修改 5确定预测结果:确定趋于一致的预测意见。 特点:匿名性;反馈性;费用较高。 2) 定量方法——指数平均法 是利用过去的资料进行的一种方法

=α+(1−α)−1

其中:FT—第t期的指数平滑值,即t+1期的预测值; DT—第t期的实际值;

FT-1—第t-1期的指数平滑值,即t期的预测值; α—平滑系数,0

例题:某商场第一季度销售额为60万元,预测值为64万元,用指数平滑法预测第二季度销售额。α=0.1

0.1×60+(1−0.1)×64=63.6

3. 目标市场

A. 目标市场

定义:指企业从细分后的市场中选择出来的决定进入的细分市场。 策略:

1) 无差异市场营销

含义:是指企业在市场细分的基础上,虽然认识到产品有不同的细分市场,但权衡利弊,不考虑各子市场的特性差异,只注重各子市场的共性,把所有子市场看作为一个大的目标

市场,只设计一种产品,运用一种营销组合。 优点:有利于标准化和大规模生产;大大降低成本费用。 缺点:使用范围窄;经营风险大 2) 差异市场营销

含义:是在市场细分的基础上,选择多个细分市场作为目标市场,分别设计不同的产品,采取不同的营销策略,以适用各个子市场的需要。 优点:能满足不同顾客的需求,扩大企业的销售量; 同时分散企业的经营风险。 缺点:成本费用高。 3) 集中性营销。

含义:指企业集中全部力量,只选择一个或少数几个性质相似的子市场作为目标市场,开发一种产品,制定一种营销策略,集中力量在目标市场上占有较大的市场占有率。

优点:适用于资源有限的中小企业,或初次进入市场的大企业;

同时由于市场与营销的专业化,只要市场选择的恰当,可以节省成本费用,增加盈利,

缺点:经营风险大。

B. 市场细分

定义:根据消费者需求的差异性,把一个整体市场划分为若干消费者群或称子市场,以用来确定目标市场的过程。

第五章 市场营销

1. 市场与市场营销

A. 市场营销:市场营销是指导企业生产以及连接生产与销售

的一系列经济活动的总称。

2. 市场调查与市场预测

A. 市场调查

a) 内涵:为了特定的市场营销目标,通过科学方法有目的地收集和分析有关企业外部

环境和经营管理方面的各种资料,为制定适当的市场策略提供依据。 b) 程序:

1) 调查准备阶段:

确定调查问题; 初步情况分析; 制订调查计划; 非正式调查。

2) 正式调查阶段:

确定资料来源; 确定收集资料方法; 调查表及问卷设计; 抽样设计; 现场实地调查。

3) 结果处理阶段:

资料整理分析; 编写调查报告。

c) 方法

1) 询问法:调查者通过询问被调查者来了解情况,收集资料的调查方法。

2) 观察法:调查人员通过各种方法对调查对象作直接观察,观察和记录其行为、

反应或感受。(费时、费力、费钱,观察到的只是现象,看不到内在原因) 3) 实验法:通过一定范围内给定或非给定条

件下的试验来取得资料的调查法。

B. 市场预测

a) 内容:它是在市场调查的基础上,运用科学方法,对影响市场供求变化的诸因素进

行研究分析,预见其发展趋势,掌握市场供求变化的规律,为经营决策提供依据。 b) 方法:

1) 定性方法——特尔菲法

是专家进行预测的一种方法,也是专家意见法。 基本过程: 1拟定预测提纲:确定预测目标和设计专家应回答问题的调查表 2专家选择:有关专家10—50人

第五章 市场营销 - 18 -

3提出预测:专家个别预测,说明是否需要补充资料

4修改预测:综合上一次结果和资料反馈给专家再进行3—5次修改 5确定预测结果:确定趋于一致的预测意见。 特点:匿名性;反馈性;费用较高。 2) 定量方法——指数平均法 是利用过去的资料进行的一种方法

=α+(1−α)−1

其中:FT—第t期的指数平滑值,即t+1期的预测值; DT—第t期的实际值;

FT-1—第t-1期的指数平滑值,即t期的预测值; α—平滑系数,0

例题:某商场第一季度销售额为60万元,预测值为64万元,用指数平滑法预测第二季度销售额。α=0.1

0.1×60+(1−0.1)×64=63.6

3. 目标市场

A. 目标市场

定义:指企业从细分后的市场中选择出来的决定进入的细分市场。 策略:

1) 无差异市场营销

含义:是指企业在市场细分的基础上,虽然认识到产品有不同的细分市场,但权衡利弊,不考虑各子市场的特性差异,只注重各子市场的共性,把所有子市场看作为一个大的目标市场,只设计一种产品,运用一种营销组合。 优点:有利于

标准化和大规模生产;大大降低成本费用。 缺点:使用范围窄;经营风险大 2) 差异市场营销

含义:是在市场细分的基础上,选择多个细分市场作为目标市场,分别设计不同的产品,采取不同的营销策略,以适用各个子市场的需要。 优点:能满足不同顾客的需求,扩大企业的销售量; 同时分散企业的经营风险。 缺点:成本费用高。 3) 集中性营销。

含义:指企业集中全部力量,只选择一个或少数几个性质相似的子市场作为目标市场,开发一种产品,制定一种营销策略,集中力量在目标市场上占有较大的市场占有率。

优点:适用于资源有限的中小企业,或初次进入市场的大企业;

同时由于市场与营销的专业化,只要市场选择的恰当,可以节省成本费用,增加盈利,

缺点:经营风险大。

B. 市场细分

定义:根据消费者需求的差异性,把一个整体市场划分为若干消费者群或称子市场,以用来确定目标市场的过程。

1. 质量与质量管理

A. 质量的定义

质量是指产品、过程或服务满足规定或潜在要求额特性和特征的总和。 B. 质量管理的定义

确定质量方针、目标和职责,并在质量体系中通过质量规划、质量控制、质量保证和质量改进等手段来实施的全部管理职能的所有活动。 C. 产品质量的特性

质量特性可以概括为产品的性能、寿命、可靠性、安全性和经济性五个方面。 D. 质量成本

分类:

a) 预防成本:指为了预防质量缺陷的发生所产生的各项费用。 b) 鉴定成本:指为鉴别产品质量是否达到规定的质量而进行试验、检验和检查等所支

出的费用。 c) 内部缺陷成本:指产品在出厂前由于自身的缺陷而造成的损失,以及为处理缺陷所

发生的费用。

d) 外部缺陷成本:指产品出厂后因不符合规定的质量要求所发生的全部费用。 质量成本观: a) 传统:认为存在一个理想的质量成本水平,该水平是一个平衡点,在这一个平衡点, 因有一定不良质量存在所发生的费用和为达到一定质量水平所发生的费用达到平衡。 b) 现代:损失成本总是高于预防成本,所以理想的质量水平是零缺陷。根据这一观点, 除非产品和服务十全十美,否则不管质量水平多么高,为达到一个更高的质量水平而发生的费用总是比实现这一质量

水平后所获得的利润要少。

2. 质量管理的发展阶段

A. 单纯质量检测(SQI)

质量检查只能挑出不合格品,却不能预防和控制不合格品的产生,没有形成较完善的质量管理职能;

把检查作为一项职能,建立专职的质量管理部门

对已完成的产品进行全数质量检测,区分合格品和不合格品,起到了把关作用。 B. 统计质量控制(SQC)

这一阶段运用了统计质量控制和抽样检验的方法。 C. 全面质量管理(TQC)

核心:一是永无止境地推进质量改进;二是追求用户满意的目标,要不断地满足或超出用户的期望。

方法:PDCA循环(戴明环)四个阶段八个步骤

第六章 质量管理 - 21 -

a) Plan 计划阶段:

分析现状,找出问题;

找出产生问题的原因或影响因素; 找出原因中的主要原因; 针对主要原因,制定解决问题的措施计划。 b) Do 执行阶段:按制定的计划认真执行。 c) Check 检查阶段:检查措施的执行效果。

d) Action 处理阶段:巩固提高,总结成功经验,制定相应标准,把未解决的问题或

新出现的问题转入下一个PDCA循环。

3. 质量管理的常用分析方法

A. 检验

a) 概念:检验包括测量、品尝、触摸、称重或测试,其目的是要提供有关检验项目符

合质量要求程度的信息。

b) 处理的主要问题:检查数量和检验频度;检验点的确定;是集中检验,还是现场检

验。

B. 因果分析图:找出产生问题的所有原因。

C. 排列图:分析和寻找影响质量主要因素的一种常用方

法。 D. 直方图:研究质量分布所常用的一种工具。

E. 控制图:用于分析和判断工序是否处于稳定状态所使用的带有控制界限的一种工具。

种类:按质量数据特点分:有计量值控制图和计数值控制图。 统计过程控制:

正常波动:影响每个工序,并且是可以预料的,为某个工序处于统计控制中时,波动都可以归为正常波动。 异常波动:是由某种特定原因引起的。

正波异波:为质量控制区分了两种任务:一是确保生产过程中只有正常波动,而操作处于控制之下。而是查出并消除异常波动以使工序处于控制之下。

1. 质量与质量管理

A. 质量的定义

质量是指产品、过程或服务满足规定或潜在要求额特性和特征的总和。 B. 质量管理的定义

确定质量方针、目标和职责,并在质量体系中通过质量规划、质量控制、质量保证和质量改进等手段来实施的全部管理职能的所有活动。 C. 产品质量的特性

质量特性可以概括为产品的性能、寿命、可靠性、安全性和经济性五个方面。 D. 质量成本

分类:

a) 预防成本:指为了预防质量缺陷的发生所产生的各项费用。 b) 鉴定成本:指为鉴别产品质量是否达到规定的质量而进行试验、检验和检查等所支

出的费用。 c) 内部缺陷成本:指产品在出厂前由于自身的缺陷而造成的损失,以及为处理缺陷所

发生的费用。

d) 外部缺陷成本:指产品出厂后因不符合规定的质量要求所发生的全部费用。 质量成本观: a) 传统:认为存在一个理想的质量成本水平,该水平是一个平衡点,在这一个平衡点, 因有一定不良质量存在所发生的费用和为达到一定质量水平所发生的费用达到平衡。 b) 现代:损失成本总是高于预防成本,所以理想的质量水平是零缺陷。根据这一观点, 除非产品和服务十全十美,否则不管质量水平多么高,为达到一个更高的质量水平而发生的费用总是比实现这一质量水平后所获得的利润要少。

2. 质量管理的发展阶段

A. 单纯质量检测(SQI)

质量检查只能挑出不合格品,却不能预防和控制不合格品的产生,没有形成较完善的质量管理职能;

把检查作为一项职能,建立专职的质量管理部门

对已完成的产品进行全数质量检测,区分合格品和不合格品,起到了把关作用。 B. 统计质量控制(SQC)

这一阶段运用了统计质量控制和抽样检验的方法。 C. 全面质量管理(TQC)

核心:一是永无止境地推进质量改进;二是追求用户满意的目标,要不断地满足或超出用户的期望。

方法:PDCA循环(戴明环)四个阶段八个步骤

第六章 质量管理 - 21 -

a) Plan 计划阶段:

分析现状,找出问题;

找出产生问题的原因或影响因素; 找出原因中的主要原因; 针对主要原因,制定解决问题的措施计划。 b) Do 执行阶段:按制定的计划认真执行。 c) Check 检查阶段:检查措施的执

行效果。

d) Action 处理阶段:巩固提高,总结成功经验,制定相应标准,把未解决的问题或

新出现的问题转入下一个PDCA循环。

3. 质量管理的常用分析方法

A. 检验

a) 概念:检验包括测量、品尝、触摸、称重或测试,其目的是要提供有关检验项目符

合质量要求程度的信息。

b) 处理的主要问题:检查数量和检验频度;检验点的确定;是集中检验,还是现场检

验。

B. 因果分析图:找出产生问题的所有原因。

C. 排列图:分析和寻找影响质量主要因素的一种常用方法。 D. 直方图:研究质量分布所常用的一种工具。

E. 控制图:用于分析和判断工序是否处于稳定状态所使用的带有控制界限的一种工具。

种类:按质量数据特点分:有计量值控制图和计数值控制图。 统计过程控制:

正常波动:影响每个工序,并且是可以预料的,为某个工序处于统计控制中时,波动都可以归为正常波动。 异常波动:是由某种特定原因引起的。

正波异波:为质量控制区分了两种任务:一是确保生产过程中只有正常波动,而操作处于控制之下。而是查出并消除异常波动以使工序处于控制之下。

第七章 企业生产管理

- 22 -

第七章 企业生产管理

1. 企业生产管理概述

A. 生产系统

a) 定义:是企业大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其主要功能是制造产品。 b) 要求:品种、质量、数量、价格、服务和交货期。 c) 分类:

结构化要素:指构成生产系统主体框架的那些要素,主要包括生产技术、生产设施、

生产能力和生产系统的集成等。结构化要素是形成生产系统框架结构的物质基础,它投资大,建成后若要改变和调整都相当困难。

非结构化要素:是指在生产系统中支持和控制系统运行的软件性要素,主要包括人

员组织、生产计划、库存和质量管理等。非结构化要素一般投资较小,建成后对它的改变和调整也较容易。

B. 生产过程

a) 定义:是指从生产技术准备开始,直到把产品制造出来为止的全过程。 b) 组成部分:

生产技术准备过程 基本生产过程 辅助生产过程 生产服务过程。

c) 合理组织生产过程的要求:连续性;平行性;比例性;均衡性;适应性。 C. 生产类型

按产品的稳定性和重复性程度:

a) 单件小批生产类型:生产数量小,品种多的产品。生产的重复性低。 b) 大量生产类型:生产数量多,品种少的产品。 c) 成批生产类型:介于大量与单间之间。

2. 企业生产组织

A. 生产过程组织形式

a) 工业专业化原则:按工艺阶段或工艺设备相同性原则来建立单位。

特点:同种设备;同种工人;同种方法加工。 优点:设备和人员安排方面的灵活性。 缺点:来自设备使用的通用性。 b) 产品专业化原则:是以加工对象作为划分生产单位的原则。

特点:不同的设备;不同的工人;不同方法加工。

优点:是单位产品的可变成本较低;降低了材料处理成本;减少了库存。 缺点:投资大,缺乏灵活性。

B. 流水生产组织

第七章 企业生产管理 - 23 -

a) 组织条件:产品的产量要足够大,使得设备的利用率高;产品结构和工艺要相对稳

定,以使得专用设备和工艺装备能充分发挥作用;工艺过程应能划分为简单的工序,通过对某些工序适当分解和合并,使设备工序的加工时间相差不太大,有利于提高流水线的连续性。

C. 作业计划及生产控制

a) 期量标准:是指对加工对象生产过程中的移动所规定的时间和数量的标准。它是生

产作业计划的基础,是组织均衡生产的工具。 b) 批量:相

同制品一次投入和产出的数量。

c) 生产间隔期:前后两批次制品投入或产出的时间间隔。 d) 生产周期:从原材料投入生产期,到最后完工为止,制品在生产过程中所经历的时

间。

e) 在制品:处于生产过程中尚未完工的所有加工对象的总称 在制品定额:在一定的组织技术条件下,各生产环节上为保证生产正常进行所需占用的最低限度的在制品数量。

D. 生产作业控制三要素:标准、信息、措施

程序:1确定控制标准;

2检查执行结果与标准进行比较; 3采取措施纠正偏差。 E. 库存

1) 作用;

1) 为预期的用户提供存货;

2) 可以应付各种有规律的或偶然性的变化,起应急备用的缓冲作用; 3) 可以从数量折扣中得到好处;

4) 可以套购保值以防止通货膨胀和价格变化;

5) 为生产运行过程提供周转储备量,使生产得以顺利进行。 2) ABC分类法:少数库存占用着大部分库存资金,而大多数库存物资仅占全部库存资

金的小部分,A类占库存资金的8%左右,品种仅占15%左右,B类占库存资金的15%左右,品种占30%左右,C类

占库存资金的5%,品种占55%。

3) 独立需求:指那些不确定、随机性、企业自身不能控制的需求。如:用户对企业产

成品,产品零配件,维修备件等。 4) 按需求特性分,库存可分为:

独立需求库存:指各种物品的需求之间没有联系,其库存也与其他种类的库存无关。 相关需求库存:指产品的需求与其他需求之间有内在的相关性。 5) 连续观测库存控制系统(定量控制法或订货点法)

工作原理:连续不断地监视库存余量的变化,当库存余量下降到某个预测数值时就向供应商发出固定批量的订货请求,经过一段备运时间,订货到达后。 6) 定期观测库存控制系统(定期检查法或订货间隔期法)

是一种以固定订货周期为基础的库存的库存控制法。

优点:省去许多库存检查工作,在规定订货的时候检查库存,简化工作。

缺点:如果某时期需求量突然增大,有可能发生缺货,适用于重要性较低的货物。

第七章 企业生产管理

- 24 -

3. 现代制造管理模式

A. 制造资源计划

a) MRP阶段: 物料需求计划,MRPⅡ的核心阶段。 b) 闭环MRP阶段: 在MRP基础上引入了生产能力的约束条件,执行监控与反馈等

功能作为一种生产计划与控制系统。 c) MRPⅡ阶段: 制造资源计划。 d) ERP阶段: 企业资源计划。

ERP核心思想:是实现对整个供应链的有效管理 体现对整个供应链资源进行管理的思想; 体现精益生产,同步工程和敏捷制造的思想; 体现事先计划与事中控制的思想。 B. 准时生产方式(JIT —Just In Time)

基本思想:只在需要的时候,按需要的量,生产所需要的产品。 核心:追求一种无库存生产系统。 C. “推”式和“拉”式系统

“推”和“拉”是用来表示工作经过整个生产过程的两种不同系统。

“推”式:当某个工作岗位的工作完成时,产出物就被“推”到下一个工作岗位;或

者在最终工作阶段,产出物被推进产成品存货。

“拉”式:对工作的转移的控制取决于下一道工序;每一个岗位都在自己需要的时候

才把上一道工序的产出拉出来;最终作业则由顾客需要或时间计划总表拉出。在拉式系统中,工作通过回应下道工序向前进行,推式系统中的工作则随着自己的结束而前进,不管下道工序是否已经做好准备,拉式系统避免了大量在制品积压,对需求变化的适应性更强。

4. 基本经济订货批量模型(最佳订购量)

经济订货批量(EOQ)是一种最古老,也是最通用的库存控制技术。经济批量是指总费用为最低时的订货批量。

公式:H—单位货物的存储费用 R—计划期总需求量 C—每次订货成本

I—单位货物储存费用与货物单价之比 P—货物单价 Q—每次订购量 订货次数=R/Q 订货费用=C×R/Q 平均库存费用=H×Q/2 库存物品采购费用=P×R

总费用=采购费用+订货费用+平均库存费用=PR+CR/Q+HQ/2

第七章 企业生产管理

- 24 -

3. 现代制造管理模式

A. 制造资源计划

a) MRP阶段: 物料需求计划,MRPⅡ的核心阶段。

第一章 现代企业管理概论

1.了解企业含义及企业存在的形式

2.理解现代企业制度的内涵及其相互关系 3.重点掌握管理的概念、性质、职能

4.了解管理发展的历程及西方企业管理思想。

第二章 企业战略管理

1.了解企业战略管理及战略管理过程的基本内容;

2.了解影响企业环境的因素并掌握环境对企业的影响: 3.重点掌握目标市场战略及其主要内容; 4.了解市场调查与预测的方法; 5.掌握决策的基本程序及基本方法。

第三章 生产管理

1.了解生产管理的内容及生产过程构成; 2.掌握生产过程组织的几种形式; 3.理解生产过程计划与控制要领; 4.掌握综合计划的决策;

5.了解几种先进的生产制造模式(ERP,JIT,OPT,CIMS)。

第四章 质量管理

1.了解质量管理的概念;

2.掌握全面质量管理的特点和方法;

3.重点掌握生产过程质量控制常用的几种工具;

第五章 财务管理

1.了解企业财务管理的概念及目标;

2.掌握企业成本费用的构成及其利润的关系。

第一章 企业与企业组织

1. 企业的基本概念

A. 企业的定义:企业是以盈利为目的,集合生产要素,向社会提供产品和劳务,具有法人2

资格的经济组织。企业是独立的生产者和经营者,是市场经济的主体。 理解:a.企业是以盈利作为其经济活动的主要目的; b.企业以自己的产品和劳务服务于社会; c.自主经营、自负盈亏是企业的基本特征; d.企业是依法设立的经济实体。

B. 现代企业的三个显著特征:1.所有权与经营权相分离;2.拥有现代化技术;3.拥有现代

化管理。

C. 现代企业制度:1.基本特征(核心):产权明晰,责任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

2.基本内容:

a现代企业主权制度:确立了企业的法人地位和法人财产权,使企业真正能够自主经营,自负盈亏。

b现代企业的组织制度:确立了权责分明的组织体系。 c现代企业的管理制度:通过实施现代化管理,保证企业各项资源的充分利用。

2. 企业的法律形式:

A. 个体企业:由业主个人出资兴办,由业主自己直接经营的

企业。业主个人享有企业的全

部经营所得,同时对企业的债务负有完全责任。 优点:

a建立程序比较简单易行;

b产权能比较自由地转让;经营者与所有者合二为一; c利润独享。

缺点:

a多数个体企业本身财力有限,取得贷款的能力差; b企业生命力弱。

B. 合伙制企业: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个人通过签订合伙协议联合经营的企业组织。合伙人

分享企业所得,并对经营亏损共同承担责任。合伙制企业可以由其中的一位合伙人出面经营,也可以由合伙人共同承担。 优点:

a合伙人共同出资,筹集的资金量可以大为增加;

b合伙人对企业的债务负有无限连带责任,合伙人对企业的盈亏都十分关心。 缺点:

a合伙制企业是依照合伙人之间的协议建立起来的,几乎所有的决策都要经过全体合伙人的一致同意,造成经营决策时效的延误;

法人不是人是组织,法人代表才是人。

b合伙人其中有一位死亡或撤出,原合伙协议就要进行修改,

甚至会影响到合伙企业能否继续生存;

c合伙制企业实行无限连带责任,增加了投资者的风险。

C. 合作制企业:(略)

D. 公司制企业:由两个以上股东出资构造出来的能够独立地对自己经营的财产享有民事权

利、承担民事义务的组织。它具有以盈利为目的、具备法人资格,必须依法成立等特点。

a.无限责任公司 定义: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股东所组成的,股东对公司的债务承担无限连带清偿的公司。 特点: I.无限责任公司是典型的人合公司;

II.无限责任公司一般在公司章程上没有特殊规定,每个股东都有权利和义务处理公司业务,对外都有代表公司的权利; III.无限责任公司是否具有独立法人地位,在各个国家公司法中规定不一;

IV.对股东而言,无限责任公司的风险是很大的,因为他们要承担的是无限连带责任。

b.有限责任公司

定义:又称有限公司,是指由两个以上股东共同出资,每个股东以其认缴的出资额对公司行为承担有限责任,公司以其全部资产对其债务承担责任的企业法人。

特点:有限公司是一个合资公司,但同时具有较强的人合因素; 有限公司的资本不需要划分为等额股份; 有限公司设

立的程序相对简单; 有限公司的组织结构设置比较灵活; 有限公司的股权转让受到限制,其股权一般只能在股东之间相互转让,不能像股份有限公司那样股票可以自由的流通。 c.股份有限公司

定义:又称股份公司,是由一定人数以上的发起人设立的,全部注册资本由等额股份构成的,并通过发行股票或股权证筹集资本,股东以其认购的股份为限对公司的债务承担有限责任,公司以其全部资产对公司的债务承担责任的企业法人。

特点:

I.股份有限公司是典型的合资公司;

II.股份有限公司的设立需要严格的法律手续; III.股份有限公司具有较严密的内部组织机构; IV.股份有限公司的股份可以转让;

V.股份有限公司符合上市条件的,还可以申请上市交易。

3. 企业组织

A. 组织的概念:组织是为了达到某种特定的目标,由分工与合作及不同层次的权利和责任

制度而构成的人的集合。 理解:

1.组织必须有一定的目标; 2.组织必须有分工与合作;

3.组织要有不同层次的权利与责任制度。

B. 组织的设计:

1.工作划分;2.建立部门;3.决定管理幅度和管理层次;4.确定职权关系;5.不断修正和完善组织结构。

4. 企业组织结构

企业组织结构的形式分为两类:一是简单的组织结构形式,如直线制、职能制、直线职能制;另一种是复杂的组织结构形式,如事业部制、模拟分权制、矩阵制、多维制等。

A. 直线制

1. 形式特点

各级行政单位从上到下实行垂直领导,下级只接受一个上级的指令,上级对所属的下级单位的一切问题负责。 2. 优点 结构简单;指挥统一,上下级关系明确;权责明确,便于监督。 3. 缺点

缺乏横向联系 4. 适应性 :只适用于规模较小、生产技术比较简单的企业,对生产技术和经营管理比较复杂的企业不适用。

B. 职能制

1. 形式特点

是在各级行政主管负责人外,还相应地设立一些职能机构,协助行政主管从事职能管理工作。各职能机构就有权在自己的业务范围内向下级行政单位发号施令。

2. 优点

由于职能机构和职能人员能够发挥专业管理的作用,从而减

轻了企业领导人的负担,能适应企业经营管理复杂化的要求。

3. 缺点

妨碍指挥统一性,形成了多头领导,有碍于工作效率的提高;当上级行政领导与职能机构的指令发生矛盾时,下级无所适从;由于这种组织的明显缺点,现在很少采用。

C. 直线职能制

1. 形式特点

经理

职能部门 职能部门 职能部门 职能部门

车间主任 车间主任 车间主任

职能组 职能组

组长 组长 组长

图 1 -一-1直线职能制

以直线制为基础,在各级行政领导之下设置相应的职能部门,分别从事专业管理,作为该级行政领导的参谋部。职能部门对下级领导和下属职能部门无权下达命令或进行指挥,只起到业务指导作用。(如图1-1,职能部门和职能组是行政领导的参谋部。职能制形式只是在职能部门(职能组)与各下级之间添加联系。)

2. 优点

有利于指挥的统一;能发挥专业的管理职能的作用,提高了

管理工作的效率。

3. 缺点

职能部门之间缺乏必要的联系,容易产生脱节和矛盾,职能部门的许多工作要直接向上层领导请示才能处理,这既加重了上层领导的工作负担,也造成办事效率降低。

D. 事业部

1. 产品事业部

a形式:其又称产品部门化。结构如图1-2:

总经理

人力资源 产权财务 市场采购 市场营销

甲地区部 丙地区部 乙地区部

工程 生产 质管

b优点:

有利于采取专业化设备,并能使个人的技术和专业知识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 每个产品部门都是一个利润中心,部门经理承担利润责任,这样有利于总经理评价各部门的政绩; 同一部门的职能活动易于协调;

容易适应企业扩展与业务多元化的要求。

c缺点:

总部与分部容易脱节,总部的一些职能不能被分部很好的利用;

每一个分部都具有一定的权利,使总部对部分高层管理人员

很难控制; 对管理人员的要求很高。

2. 区域事业部

a形式:其又称区域部门化。形式如图1-3。

b优点:

由于每个区域事业部都是一个利润中心,事业部经理都要对该地区业务的盈亏负责,有利于责任到位;

由于将某一地区或区域的业务工作集中在一起管理,有利于地区内部的协调;

由于每一位主管都要负担一切管理职能的活动,有利于培养具有通才的管理工作者。

c缺点:

对事业部经理的全面管理能力要求一般比较高,而这里人才往往不容易得到; 每个事业部都是一个独立的单位,使总部难于控制。

总之,事业部制的优点是:有利于高层领导集中力量考虑全局问题;事业部实行独立核算;有利于加强事业部负责人的责任心,充分发挥他们的积极性;便于组织专业化生产;事业部之间相互比较和竞争,有利于促进企业的发展。缺点是:各事业部容易产生本位主义,影响各部门之间的协作;各事业部下职工不容易了解企业生产经营的全貌;容易造成机构重叠;管理费用增加。

E. 矩阵制

a形式与适应性

其又称规划—目标结构组织。此组织既有按职能划分的垂直领导系统,又有按产品或项目划分的横向领导关系的结构(如图1-4)。其适用横向协作项目和攻关项目(如新产品的开发以及航天航空项目)。

b优点:

机动、灵活,使企业中横向和纵向联系紧密;

总经理

职能部门 职能部门

产品小组

产品小组

图 1-一-4矩阵制

职能部门之间相互沟通,共同决策,提高了工作效率; 不同的专业的人员组织在一起,有助于激发他们工作的积极性。

c缺点:

项目小组的成员的隶属关系任在原部门,项目负责人对成员的管理困难; 项目小组的成员是临时组成的,容易产生临时观念; 易产生双重领导。

第二章 管理与企业管理

1. 管理的基本概念

A. 管理:管理是指一个组织为了实现组织的目标,通过决策、

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

等工作,对组织所拥有的资源进行合理的配置和有效使用,以实现真正的预定目标。

B. 企业管理的基本概念:企业管理是企业为了实现企业目标而对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进行

的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的一系列工作的总称。

2. 管理的二重性

A. 内容:任何社会管理都具有二重性:管理的自然属性和管理的社会属性。 B. 表现(基本职能):合理组织生产力和维护生产关系两种职能。

C. 自然属性:与生产力和社会化大生产向联系,社会化大生产的协作活动需要管理。与具

体的生产方式和特定的社会制度无关。 D. 社会属性:与生产关系和社会制度相联系,管理是为统治阶级服务的,受一定生产关系、

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的影响和制约。 E. 两者关系:管理的二重性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一方面,管理二重性是相互联系的。

管理的自然属性不能孤立的存在,它总是在一定的社会形式下、一定的社会生产关系条件下发挥作用;同时管理的社会属性也不能脱离管理的自然属性而存在,否则管理的社会属性就成为没有内容的形式。另一方面,管理二重性又是相互

制约的。管理的自然属性要求具有一定社会属性的组织形式和生产关系与之相适应;同样管理的社会属性也必然对管理的科学技术等自然方面发生影响和制约作用。

F. 作用:管理的二重性决定了管理的具体职能,即计划、组织 、领导、控制。 G. 学习的意义:

a有利于我国管理实践中的经验教训;

b有利于学习,引进国外先进的管理理论技术和方法; c有利于揭露资本主义管理的实质;

d有利于结合国情学习,运用和探索有特色的管理模式。 H. 管理的科学性和艺术性3

管理是科学与艺术性的统一

科学性:管理反映了管理活动的自身的特点和客观规律性(反对经验说)。 艺术性:管理者在管理实践活动中对管理原理运用的灵活性和对管理方式和方法选择的技巧性(反对模式论)。

3. 管理的职能

A. 决策职能

3

一般管理二重性指的是管理的社会属性和自然属性,但应了解科学和艺术的性质。

第二章 管理与企业管理

- 8 -

B. 计划职能 C. 组织职能 D. 领导职能 E.

控制职能4

4. 西方管理思想的演变5

1. 早期管理思想

A. 亚当 ·斯密的《国富论》。 2. 古典管理思想

A. 泰勒的科学管理理论

泰勒,美国人,1911年著《科学管理原理》,被誉为“科学管理之父”。 科学管理理论的主要内容: 在作业管理方面: 运用观测分析方法制定工作定额,实行标准化作业管理; 科学地挑选和培训工人; 实行有差别的计件工资

制。

在组织管理方面:

把计划职能从作业职能中分离出来,由专门的部门承担; 将管理工作予以细分,使每个管理者只承担一两项专门化职能; 实行例外原则,高层管理人员将一般的日常事务授权给下级去处理,自己只保留对

例外事项的决策权和例外状态的监督权 泰勒科学管理的局限性

泰勒对工人的看法是错误的;他认为工人的主要动机是经济的,工人关心的是提高

自己的金钱收入,即坚持“经济人”假设;

泰勒的科学管理仅重视技术因素,不重视人群社会的因素; “泰勒制”仅解决了个别具体工作的作业效率问题,而没有解决企业作为一个整体

如何经营和管理的问题。 B. 法约尔的一般管理理论

法约尔,法国人,组织管理之父,1916年著《工业管理与一般管理》。 法约尔指出,任何企业都存在着六种基本活动:

1.技术活动;2.商业活动;3.财务活动;4.安全活动;5.会计活动;6.管理活动。 管理活动包括计划、组织、指挥、协作和控制五项职能活动。六项基本活动中管理处于核心地位,即企业本身需要管理,同样其他五项属于企业的活动也需要管理。 法约尔的14条管理原则(适用于任何组织):

1.分工;2.职权与职责;3.纪律;4.统一指挥;5.统一领导;

6.个人利益服从集体利益;7.个人报酬;8.集中化;9.等级链;

10.秩序;11.公正;12保持人员稳定;13.首创精神;14.团结精神。 C. 韦伯理想的行政组织体系理论

韦伯,德国人,组织理论之父,贡献是提出了所谓理想的行政组织体系理论。著有《社会组织与经济组织》。

4 管理的职能可先记住这些标题,具体的定义和作用可根据专业课辅导情况再做补充。

5

这里只写几个重要的、易考简答形式的理论。

第二章 管理与企业管 理

- 9 -

行政组织体系理论包括:

1.明确的分工;2.自上而下的等级系统;3.人员的任用;4.职业管理人员;5.遵守规则与纪律;6.组织中人员之间的关系。 D. 古典管理理论的特点(相同点)

古典管理理论的三个组成部分的侧重点不同,但是他们的理论不仅可以相互补充,而且具有共同的主题。贯穿始终,即都把人当作机器人似的,功利主义的“经济人”来看待,忽视人的社会心理需要。把组织看成封闭的系统,把组织中各类人员都看作机器的零件或部件,强调稳定性,不重视变革。

3. 中期管理思想

A. 霍桑试验及其梅奥的人际关系学说

梅奥,澳大利亚裔美国行为科学家。进行了著名的霍桑试验。 霍桑试验:八年,四阶段,三结论,在美国西方电器公司霍桑工厂进行的。

四阶段:1.工厂照明试验;2继电器装配室试验;3.大规模的访问与调查;4.接线板工作室试验。

三结论(人际关系理论):1.工人是“社会人”而不仅仅是“经济人”。

2.企业存在着非正式组织。

3.新的领导能力在于提高工人的满意度。

4. 现代管理思想

A. 行为科学学派

行为科学的产生,使西方管理思想发生了哪些重大改变?

1.管理重点的改变,即把重点放在对“事”和“物”的因素管理上转变为对人及行为管理上,并通过人的行为控制达到对“事”与“物”的有效控制,从而实现管理的预期目标。

2.管理的策略和方法的转变,即从强调自上而下的职权系统和规章制度的作用;强调严格控制与监督转变为强调个人需要和尊重人的个性,强调通过组织目标与个人目标的统一,以及采用激励与诱导的方式来充分发挥人的潜力。

3.管理研究角度和方法的改变,运用多学科知识使用多种方式,对组织中的行为的各个方面进行深入的研究,形成有自己独特体系的理论框架。 B. 权变管理理论

权变内涵:因时、因地、因事制宜、随机应变。 核心:探索在相对有限的范围内适用的特定管理模式,并分析不同管理模式各自适用的特定条件,做到“以变应变”。 内容: a. 随机而变;根据情景,条件的不同采取不同的管理模式。 b. 类型研究;从一定角度将管理模式大致区分为几种类型以供选择使用。 c. 权变变量;研究管理模式的选择受到哪些因素的影响,说清楚“因何而变”。 d. 模式选择;即研究权变变量与模式类型的对应关系。

第三章 企业经营战略

- 10 -

第三章 企业经营战略

5. 战略管理概念与类型

A. 战略管理的内涵:企业面对千变万化的市场,根据企业的内部环境和外部环境设定

企业的战略目标,并为保证目标的正确落实和实现进行谋划和过程控制。 B. 企业战略类型:

a) 企业的总体战略:是决定和揭示企业目的和目标。 b) 企业竞争战略:解决企业如何选择经营的行业和如何选择企业在行业中竞争地

位的问题。

c) 企业的职能战略:是为实现企业总体战略目标而对企业内部的各项关键职能活

动做出的统筹安排。

C. 企业战略管理特征:

a) 全局性:战略管理不是强调企业某一职能部门的局部工作和利益,而是通过制

定企业的使命、目标和战略来协调企业各部门的活动。 b) 长远性:立足于企业的长远发展,是就企业如何生存和发展等

问题进行统筹规

划,是面向未来的管理。

c) 注重整体效果最优:战略管理要有科学的决策,合理的资源配置,发挥整体优

化效应,达到预期目标。

d) 是企业的高层管理人员的重要职责:要求企业高层领导能够纵观全局,审时

度势,抓住机遇,实现目标。 e) 受到企业外部环境的影响。

6. 企业经营的环境与资源

A. 企业经营的环境:

a) 宏观环境:经济环境;技术环境;政治与法律环境;社会文化环境;自然环境;

人口环境。

b) 微观环境:供应商(包括金融资源);营销中介;消费者;企业自杀;竞争者

(愿望竞争者,一般竞争者,形式竞争者,品牌竞争者);公众。

B. 一种工具——波士顿矩阵法(图3-1)

纵坐标市场增长率:表示企业各战略业务单位的年市场增长率。

横坐标相对市场占有率:表示企业各战略业务单位的市场占有率与同行业最

大的竞争者的市场占有率之比。

明星类业务:相对市场占有率高且发展前景良好的业务。 问号类业务(增长期):市场占有率低,但发展前景良好,投资吸引力大。 金牛类业务(成熟期):相对市场占有率高,但增长困难 ,处于市场成熟期。 瘦狗类业务:处于增长停滞阶段,缺乏市场竞争力,投资吸引力小。退出竞争

是主要的经营战略。

对四种业务可选择的战略:

第三章 企业经营战略 - 11 -

发展:特别适用于问题类业务; 保持:适用于金牛类业务; 收

割:适用于问题类、瘦狗类; 放弃:瘦狗类。

图 3- 三-1波斯顿矩阵

波士顿矩阵的启示:该矩阵指出每个经营业务在竞争中的地位,使企业

了解它的作用或任务,从而有选择的和集中运用企业有限资金。波斯顿矩阵将企业不同的经营业务,综合到了一个矩阵,具有简单明了的效果。

C. 产品生命周期:产品从研制成功到投放市场开始到被市场淘汰为止所经历的时间。

四个阶段及策略:

a) 投入期:研究;产品开发;流程模拟和改进;供应商的发展; b) 成长期:扩大现有生产能力来满足市场; c) 成熟期:革新生产技术,加强成本控制; d) 衰退期:放弃那些生产周期即将结束的产品。 D. 环境分析与企业对策

a) 反对策略:即通过限制或扭转不利因素发展;

b) 减轻策略:即通过企业改变营销策略减轻环境威胁的程度; c) 转移策略:即决定转移到其他赢利更多的行业或市场。

7. 企业经营战略

A. 企业竞争战略6

a) 成本领先战略; b) 差异化战略; c) 集中战略; B. 企业成

长战略

a) 含义

以企业当前活动为中心,主要通过纵向和横向两个方面上合并或兼并其他企业,取得规模经济增长的一种战略。

6

可根据专业课情况进行补充。

第四章 企业的经营 - 14 -

2) 计算出各分枝的期望值,E=年收益×收益年限×概率。

3) 计算状态点上的期望值,E=各概率枝期望值之和÷方案投资度 4) 方案选优,剪枝。

b) 例题1:某企业开发一种新产品,拟定两年生产方案,新建需要投资300万元,改

建需投资120万元,方案的使用周期均为10年,方案的自然状态概率和年收益如表,问如何决策?(单位:万元) 方案

自然状态

新建 改建 概率 畅销 100 30 0.7 滞销

-20

10

0.3

表 4 -1例题1

解:1.画出决策树8:

8

注意数字和文字的位置,不要写错。

图 4-1决策树

第四章 企业的经营 - 15 -

2.计算各状态点的期望值:

E1=(100×10×0.7)+(-20×10×0.3)-300=340 E2=(30×10×0.7)+10×10×0.3-120=120

3.剪枝。比较各状态点的期望值可知:新建方案好。用平行竖线将改建方案枝剪去(未作)。

B. 非确定型决策方法

非确定型问题的特点与风险型决策问题的特点基本相同,只是无法估算出各种状态出现的概率。只能根据各方案在不同状态下可能获得的损益值,用分析的方法决策。 三种方法: a乐观准则( 大中取大)是指决策者对客观事实抱乐观态度,总把客观事实想得很顺利,在顺利的情况下寻找一个最好的方案。

b悲观准则(小中取大) 是指决策者对客观事实抱悲观态度,总把客观事实像得很不顺利,寻找一个最好的方案。

c后悔值准则 首先后悔值是指在给定的自然状态下,一个方案可能取得的收益值(或损失值)与该状态显得最大收益(损失)值差距。采用后悔值准则决策,首先根据决策损益值表计算出方案的后悔值并列表表示。然后在给出的后悔值表中,先从各方案在不同状态下的后悔值中选大的,再从这些大的后悔值中选取最小的,这个后悔值所对应的方案就是决策方案。 d机会均等准则(略)

例题2:某企业准备生产一种新产品,有三种方案:新建、扩建、改建。这三种方案在不同状态下的收益如下表:(单位:万元) 自然状态 方案

畅销 一般 滞销 新建 110 50 -5 扩建 60 35 10 改建 40

25

20

表 4 -2例题2 某企业准备生产一种新产品,有三种方案:新建、扩建、改建。这三种方案在不同状态下的收益如下表:(单位:万元) 自然状态 方案

畅销 一般 滞销 新建 110 50 -5 扩建 60 35 10 改建 40

25

20

试用乐观准则法、悲观准则法和后悔值法进行决策。

解:1.乐观准则法:三方案在不同自然状态下最大收益值分别是:110,60,40。其中新建方案受益者最大,应选新建方案。

2.悲观准则法:三种方案在不同自然状态下最小收益值分别是:-5,10,20。其中改建的收益值最大,应选改建方案。

3.后悔值法:先选取各自然状态最大收益值,分别是:110,50,20;再与各种方案的年收益做差,求后悔值。 自然状态 方案

畅销 一般 滞销 最大后悔值

新建 110-110=0 50-50=0 20-(-5)=25 25 扩建 110-60=50 50-35=15 20-10=10 50 改建

110-40=70

50-25=15

20-20=0

70

表 4-3例题2解

第四章 企业的经营 - 16 -

C. 确定型决策方法

确定型决策问题的特点是决策问题所处的状态是明确的,每个方案只有一种确定的结果,决策者的任务是从被选方案中选择一个满意的方案。常采用线性规划法、动态规划法。 确定型决策—盈亏平衡分析法:

公式:销售收入—y,成本—C,固定成本—CF,变动成本—CV,单位变动成本—CV’ 利润—π,销量—Q.

∵y=C+π;C=+

∴y=++π=+′

×+π

又∵y=P×Q

∴Q�P−′

�=+

∴当π≠0时:Q=+π

−′

当π=0时:Q0=

其中Q是当利润为π时需要的销量。Q0是(盈亏)平衡点,(P-CV‘

)为单位边际贡献

第五章 市场营销

1. 市场与市场营销

A. 市场营销:市场营销是指导企业生产以及连接生产与销售的一系列经济活动的总称。

2. 市场调查与市场预测

A. 市场调查

a) 内涵:为了特定的市场营销目标,通过科学方法有目的地收集和分析有关企业外部

环境和经营管理方面的各种资料,为制定适当的市场策略提供依据。 b) 程序:

1) 调查准备阶段:

确定调查问题; 初步情况分析; 制订调查计划; 非正式调查。

2) 正式调查阶段:

确定资料来源; 确定收集资料方法; 调查表及问卷设计; 抽样设计; 现场实地调查。

3) 结果处理阶段:

资料整理分析; 编写调查报告。

c) 方法

1) 询问法:调查者通过询问被调查者来了解情况,收集资料的调查方法。

2) 观察法:调查人员通过各种方法对调查对象作直接观察,观察和记录其行为、

反应或感受。(费时、费力、费钱,观察到的只是现象,看

不到内在原因) 3) 实验法:通过一定范围内给定或非给定条件下的试验来取得资料的调查法。

B. 市场预测

a) 内容:它是在市场调查的基础上,运用科学方法,对影响市场供求变化的诸因素进

行研究分析,预见其发展趋势,掌握市场供求变化的规律,为经营决策提供依据。 b) 方法:

1) 定性方法——特尔菲法

是专家进行预测的一种方法,也是专家意见法。 基本过程: 1拟定预测提纲:确定预测目标和设计专家应回答问题的调查表 2专家选择:有关专家10—50人

第五章 市场营销 - 18 -

3提出预测:专家个别预测,说明是否需要补充资料

4修改预测:综合上一次结果和资料反馈给专家再进行3—5次修改 5确定预测结果:确定趋于一致的预测意见。 特点:匿名性;反馈性;费用较高。 2) 定量方法——指数平均法 是利用过去的资料进行的一种方法

=α+(1−α)−1

其中:FT—第t期的指数平滑值,即t+1期的预测值; DT—第t期的实际值;

FT-1—第t-1期的指数平滑值,即t期的预测值; α—平滑系数,0

例题:某商场第一季度销售额为60万元,预测值为64万元,用指数平滑法预测第二季度销售额。α=0.1

0.1×60+(1−0.1)×64=63.6

3. 目标市场

A. 目标市场

定义:指企业从细分后的市场中选择出来的决定进入的细分市场。 策略:

1) 无差异市场营销

含义:是指企业在市场细分的基础上,虽然认识到产品有不同的细分市场,但权衡利弊,不考虑各子市场的特性差异,只注重各子市场的共性,把所有子市场看作为一个大的目标

市场,只设计一种产品,运用一种营销组合。 优点:有利于标准化和大规模生产;大大降低成本费用。 缺点:使用范围窄;经营风险大 2) 差异市场营销

含义:是在市场细分的基础上,选择多个细分市场作为目标市场,分别设计不同的产品,采取不同的营销策略,以适用各个子市场的需要。 优点:能满足不同顾客的需求,扩大企业的销售量; 同时分散企业的经营风险。 缺点:成本费用高。 3) 集中性营销。

含义:指企业集中全部力量,只选择一个或少数几个性质相似的子市场作为目标市场,开发一种产品,制定一种营销策略,集中力量在目标市场上占有较大的市场占有率。

优点:适用于资源有限的中小企业,或初次进入市场的大企业;

同时由于市场与营销的专业化,只要市场选择的恰当,可以节省成本费用,增加盈利,

缺点:经营风险大。

B. 市场细分

定义:根据消费者需求的差异性,把一个整体市场划分为若干消费者群或称子市场,以用来确定目标市场的过程。

第五章 市场营销

1. 市场与市场营销

A. 市场营销:市场营销是指导企业生产以及连接生产与销售

的一系列经济活动的总称。

2. 市场调查与市场预测

A. 市场调查

a) 内涵:为了特定的市场营销目标,通过科学方法有目的地收集和分析有关企业外部

环境和经营管理方面的各种资料,为制定适当的市场策略提供依据。 b) 程序:

1) 调查准备阶段:

确定调查问题; 初步情况分析; 制订调查计划; 非正式调查。

2) 正式调查阶段:

确定资料来源; 确定收集资料方法; 调查表及问卷设计; 抽样设计; 现场实地调查。

3) 结果处理阶段:

资料整理分析; 编写调查报告。

c) 方法

1) 询问法:调查者通过询问被调查者来了解情况,收集资料的调查方法。

2) 观察法:调查人员通过各种方法对调查对象作直接观察,观察和记录其行为、

反应或感受。(费时、费力、费钱,观察到的只是现象,看不到内在原因) 3) 实验法:通过一定范围内给定或非给定条

件下的试验来取得资料的调查法。

B. 市场预测

a) 内容:它是在市场调查的基础上,运用科学方法,对影响市场供求变化的诸因素进

行研究分析,预见其发展趋势,掌握市场供求变化的规律,为经营决策提供依据。 b) 方法:

1) 定性方法——特尔菲法

是专家进行预测的一种方法,也是专家意见法。 基本过程: 1拟定预测提纲:确定预测目标和设计专家应回答问题的调查表 2专家选择:有关专家10—50人

第五章 市场营销 - 18 -

3提出预测:专家个别预测,说明是否需要补充资料

4修改预测:综合上一次结果和资料反馈给专家再进行3—5次修改 5确定预测结果:确定趋于一致的预测意见。 特点:匿名性;反馈性;费用较高。 2) 定量方法——指数平均法 是利用过去的资料进行的一种方法

=α+(1−α)−1

其中:FT—第t期的指数平滑值,即t+1期的预测值; DT—第t期的实际值;

FT-1—第t-1期的指数平滑值,即t期的预测值; α—平滑系数,0

例题:某商场第一季度销售额为60万元,预测值为64万元,用指数平滑法预测第二季度销售额。α=0.1

0.1×60+(1−0.1)×64=63.6

3. 目标市场

A. 目标市场

定义:指企业从细分后的市场中选择出来的决定进入的细分市场。 策略:

1) 无差异市场营销

含义:是指企业在市场细分的基础上,虽然认识到产品有不同的细分市场,但权衡利弊,不考虑各子市场的特性差异,只注重各子市场的共性,把所有子市场看作为一个大的目标市场,只设计一种产品,运用一种营销组合。 优点:有利于

标准化和大规模生产;大大降低成本费用。 缺点:使用范围窄;经营风险大 2) 差异市场营销

含义:是在市场细分的基础上,选择多个细分市场作为目标市场,分别设计不同的产品,采取不同的营销策略,以适用各个子市场的需要。 优点:能满足不同顾客的需求,扩大企业的销售量; 同时分散企业的经营风险。 缺点:成本费用高。 3) 集中性营销。

含义:指企业集中全部力量,只选择一个或少数几个性质相似的子市场作为目标市场,开发一种产品,制定一种营销策略,集中力量在目标市场上占有较大的市场占有率。

优点:适用于资源有限的中小企业,或初次进入市场的大企业;

同时由于市场与营销的专业化,只要市场选择的恰当,可以节省成本费用,增加盈利,

缺点:经营风险大。

B. 市场细分

定义:根据消费者需求的差异性,把一个整体市场划分为若干消费者群或称子市场,以用来确定目标市场的过程。

1. 质量与质量管理

A. 质量的定义

质量是指产品、过程或服务满足规定或潜在要求额特性和特征的总和。 B. 质量管理的定义

确定质量方针、目标和职责,并在质量体系中通过质量规划、质量控制、质量保证和质量改进等手段来实施的全部管理职能的所有活动。 C. 产品质量的特性

质量特性可以概括为产品的性能、寿命、可靠性、安全性和经济性五个方面。 D. 质量成本

分类:

a) 预防成本:指为了预防质量缺陷的发生所产生的各项费用。 b) 鉴定成本:指为鉴别产品质量是否达到规定的质量而进行试验、检验和检查等所支

出的费用。 c) 内部缺陷成本:指产品在出厂前由于自身的缺陷而造成的损失,以及为处理缺陷所

发生的费用。

d) 外部缺陷成本:指产品出厂后因不符合规定的质量要求所发生的全部费用。 质量成本观: a) 传统:认为存在一个理想的质量成本水平,该水平是一个平衡点,在这一个平衡点, 因有一定不良质量存在所发生的费用和为达到一定质量水平所发生的费用达到平衡。 b) 现代:损失成本总是高于预防成本,所以理想的质量水平是零缺陷。根据这一观点, 除非产品和服务十全十美,否则不管质量水平多么高,为达到一个更高的质量水平而发生的费用总是比实现这一质量

水平后所获得的利润要少。

2. 质量管理的发展阶段

A. 单纯质量检测(SQI)

质量检查只能挑出不合格品,却不能预防和控制不合格品的产生,没有形成较完善的质量管理职能;

把检查作为一项职能,建立专职的质量管理部门

对已完成的产品进行全数质量检测,区分合格品和不合格品,起到了把关作用。 B. 统计质量控制(SQC)

这一阶段运用了统计质量控制和抽样检验的方法。 C. 全面质量管理(TQC)

核心:一是永无止境地推进质量改进;二是追求用户满意的目标,要不断地满足或超出用户的期望。

方法:PDCA循环(戴明环)四个阶段八个步骤

第六章 质量管理 - 21 -

a) Plan 计划阶段:

分析现状,找出问题;

找出产生问题的原因或影响因素; 找出原因中的主要原因; 针对主要原因,制定解决问题的措施计划。 b) Do 执行阶段:按制定的计划认真执行。 c) Check 检查阶段:检查措施的执行效果。

d) Action 处理阶段:巩固提高,总结成功经验,制定相应标准,把未解决的问题或

新出现的问题转入下一个PDCA循环。

3. 质量管理的常用分析方法

A. 检验

a) 概念:检验包括测量、品尝、触摸、称重或测试,其目的是要提供有关检验项目符

合质量要求程度的信息。

b) 处理的主要问题:检查数量和检验频度;检验点的确定;是集中检验,还是现场检

验。

B. 因果分析图:找出产生问题的所有原因。

C. 排列图:分析和寻找影响质量主要因素的一种常用方

法。 D. 直方图:研究质量分布所常用的一种工具。

E. 控制图:用于分析和判断工序是否处于稳定状态所使用的带有控制界限的一种工具。

种类:按质量数据特点分:有计量值控制图和计数值控制图。 统计过程控制:

正常波动:影响每个工序,并且是可以预料的,为某个工序处于统计控制中时,波动都可以归为正常波动。 异常波动:是由某种特定原因引起的。

正波异波:为质量控制区分了两种任务:一是确保生产过程中只有正常波动,而操作处于控制之下。而是查出并消除异常波动以使工序处于控制之下。

1. 质量与质量管理

A. 质量的定义

质量是指产品、过程或服务满足规定或潜在要求额特性和特征的总和。 B. 质量管理的定义

确定质量方针、目标和职责,并在质量体系中通过质量规划、质量控制、质量保证和质量改进等手段来实施的全部管理职能的所有活动。 C. 产品质量的特性

质量特性可以概括为产品的性能、寿命、可靠性、安全性和经济性五个方面。 D. 质量成本

分类:

a) 预防成本:指为了预防质量缺陷的发生所产生的各项费用。 b) 鉴定成本:指为鉴别产品质量是否达到规定的质量而进行试验、检验和检查等所支

出的费用。 c) 内部缺陷成本:指产品在出厂前由于自身的缺陷而造成的损失,以及为处理缺陷所

发生的费用。

d) 外部缺陷成本:指产品出厂后因不符合规定的质量要求所发生的全部费用。 质量成本观: a) 传统:认为存在一个理想的质量成本水平,该水平是一个平衡点,在这一个平衡点, 因有一定不良质量存在所发生的费用和为达到一定质量水平所发生的费用达到平衡。 b) 现代:损失成本总是高于预防成本,所以理想的质量水平是零缺陷。根据这一观点, 除非产品和服务十全十美,否则不管质量水平多么高,为达到一个更高的质量水平而发生的费用总是比实现这一质量水平后所获得的利润要少。

2. 质量管理的发展阶段

A. 单纯质量检测(SQI)

质量检查只能挑出不合格品,却不能预防和控制不合格品的产生,没有形成较完善的质量管理职能;

把检查作为一项职能,建立专职的质量管理部门

对已完成的产品进行全数质量检测,区分合格品和不合格品,起到了把关作用。 B. 统计质量控制(SQC)

这一阶段运用了统计质量控制和抽样检验的方法。 C. 全面质量管理(TQC)

核心:一是永无止境地推进质量改进;二是追求用户满意的目标,要不断地满足或超出用户的期望。

方法:PDCA循环(戴明环)四个阶段八个步骤

第六章 质量管理 - 21 -

a) Plan 计划阶段:

分析现状,找出问题;

找出产生问题的原因或影响因素; 找出原因中的主要原因; 针对主要原因,制定解决问题的措施计划。 b) Do 执行阶段:按制定的计划认真执行。 c) Check 检查阶段:检查措施的执

行效果。

d) Action 处理阶段:巩固提高,总结成功经验,制定相应标准,把未解决的问题或

新出现的问题转入下一个PDCA循环。

3. 质量管理的常用分析方法

A. 检验

a) 概念:检验包括测量、品尝、触摸、称重或测试,其目的是要提供有关检验项目符

合质量要求程度的信息。

b) 处理的主要问题:检查数量和检验频度;检验点的确定;是集中检验,还是现场检

验。

B. 因果分析图:找出产生问题的所有原因。

C. 排列图:分析和寻找影响质量主要因素的一种常用方法。 D. 直方图:研究质量分布所常用的一种工具。

E. 控制图:用于分析和判断工序是否处于稳定状态所使用的带有控制界限的一种工具。

种类:按质量数据特点分:有计量值控制图和计数值控制图。 统计过程控制:

正常波动:影响每个工序,并且是可以预料的,为某个工序处于统计控制中时,波动都可以归为正常波动。 异常波动:是由某种特定原因引起的。

正波异波:为质量控制区分了两种任务:一是确保生产过程中只有正常波动,而操作处于控制之下。而是查出并消除异常波动以使工序处于控制之下。

第七章 企业生产管理

- 22 -

第七章 企业生产管理

1. 企业生产管理概述

A. 生产系统

a) 定义:是企业大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其主要功能是制造产品。 b) 要求:品种、质量、数量、价格、服务和交货期。 c) 分类:

结构化要素:指构成生产系统主体框架的那些要素,主要包括生产技术、生产设施、

生产能力和生产系统的集成等。结构化要素是形成生产系统框架结构的物质基础,它投资大,建成后若要改变和调整都相当困难。

非结构化要素:是指在生产系统中支持和控制系统运行的软件性要素,主要包括人

员组织、生产计划、库存和质量管理等。非结构化要素一般投资较小,建成后对它的改变和调整也较容易。

B. 生产过程

a) 定义:是指从生产技术准备开始,直到把产品制造出来为止的全过程。 b) 组成部分:

生产技术准备过程 基本生产过程 辅助生产过程 生产服务过程。

c) 合理组织生产过程的要求:连续性;平行性;比例性;均衡性;适应性。 C. 生产类型

按产品的稳定性和重复性程度:

a) 单件小批生产类型:生产数量小,品种多的产品。生产的重复性低。 b) 大量生产类型:生产数量多,品种少的产品。 c) 成批生产类型:介于大量与单间之间。

2. 企业生产组织

A. 生产过程组织形式

a) 工业专业化原则:按工艺阶段或工艺设备相同性原则来建立单位。

特点:同种设备;同种工人;同种方法加工。 优点:设备和人员安排方面的灵活性。 缺点:来自设备使用的通用性。 b) 产品专业化原则:是以加工对象作为划分生产单位的原则。

特点:不同的设备;不同的工人;不同方法加工。

优点:是单位产品的可变成本较低;降低了材料处理成本;减少了库存。 缺点:投资大,缺乏灵活性。

B. 流水生产组织

第七章 企业生产管理 - 23 -

a) 组织条件:产品的产量要足够大,使得设备的利用率高;产品结构和工艺要相对稳

定,以使得专用设备和工艺装备能充分发挥作用;工艺过程应能划分为简单的工序,通过对某些工序适当分解和合并,使设备工序的加工时间相差不太大,有利于提高流水线的连续性。

C. 作业计划及生产控制

a) 期量标准:是指对加工对象生产过程中的移动所规定的时间和数量的标准。它是生

产作业计划的基础,是组织均衡生产的工具。 b) 批量:相

同制品一次投入和产出的数量。

c) 生产间隔期:前后两批次制品投入或产出的时间间隔。 d) 生产周期:从原材料投入生产期,到最后完工为止,制品在生产过程中所经历的时

间。

e) 在制品:处于生产过程中尚未完工的所有加工对象的总称 在制品定额:在一定的组织技术条件下,各生产环节上为保证生产正常进行所需占用的最低限度的在制品数量。

D. 生产作业控制三要素:标准、信息、措施

程序:1确定控制标准;

2检查执行结果与标准进行比较; 3采取措施纠正偏差。 E. 库存

1) 作用;

1) 为预期的用户提供存货;

2) 可以应付各种有规律的或偶然性的变化,起应急备用的缓冲作用; 3) 可以从数量折扣中得到好处;

4) 可以套购保值以防止通货膨胀和价格变化;

5) 为生产运行过程提供周转储备量,使生产得以顺利进行。 2) ABC分类法:少数库存占用着大部分库存资金,而大多数库存物资仅占全部库存资

金的小部分,A类占库存资金的8%左右,品种仅占15%左右,B类占库存资金的15%左右,品种占30%左右,C类

占库存资金的5%,品种占55%。

3) 独立需求:指那些不确定、随机性、企业自身不能控制的需求。如:用户对企业产

成品,产品零配件,维修备件等。 4) 按需求特性分,库存可分为:

独立需求库存:指各种物品的需求之间没有联系,其库存也与其他种类的库存无关。 相关需求库存:指产品的需求与其他需求之间有内在的相关性。 5) 连续观测库存控制系统(定量控制法或订货点法)

工作原理:连续不断地监视库存余量的变化,当库存余量下降到某个预测数值时就向供应商发出固定批量的订货请求,经过一段备运时间,订货到达后。 6) 定期观测库存控制系统(定期检查法或订货间隔期法)

是一种以固定订货周期为基础的库存的库存控制法。

优点:省去许多库存检查工作,在规定订货的时候检查库存,简化工作。

缺点:如果某时期需求量突然增大,有可能发生缺货,适用于重要性较低的货物。

第七章 企业生产管理

- 24 -

3. 现代制造管理模式

A. 制造资源计划

a) MRP阶段: 物料需求计划,MRPⅡ的核心阶段。 b) 闭环MRP阶段: 在MRP基础上引入了生产能力的约束条件,执行监控与反馈等

功能作为一种生产计划与控制系统。 c) MRPⅡ阶段: 制造资源计划。 d) ERP阶段: 企业资源计划。

ERP核心思想:是实现对整个供应链的有效管理 体现对整个供应链资源进行管理的思想; 体现精益生产,同步工程和敏捷制造的思想; 体现事先计划与事中控制的思想。 B. 准时生产方式(JIT —Just In Time)

基本思想:只在需要的时候,按需要的量,生产所需要的产品。 核心:追求一种无库存生产系统。 C. “推”式和“拉”式系统

“推”和“拉”是用来表示工作经过整个生产过程的两种不同系统。

“推”式:当某个工作岗位的工作完成时,产出物就被“推”到下一个工作岗位;或

者在最终工作阶段,产出物被推进产成品存货。

“拉”式:对工作的转移的控制取决于下一道工序;每一个岗位都在自己需要的时候

才把上一道工序的产出拉出来;最终作业则由顾客需要或时间计划总表拉出。在拉式系统中,工作通过回应下道工序向前进行,推式系统中的工作则随着自己的结束而前进,不管下道工序是否已经做好准备,拉式系统避免了大量在制品积压,对需求变化的适应性更强。

4. 基本经济订货批量模型(最佳订购量)

经济订货批量(EOQ)是一种最古老,也是最通用的库存控制技术。经济批量是指总费用为最低时的订货批量。

公式:H—单位货物的存储费用 R—计划期总需求量 C—每次订货成本

I—单位货物储存费用与货物单价之比 P—货物单价 Q—每次订购量 订货次数=R/Q 订货费用=C×R/Q 平均库存费用=H×Q/2 库存物品采购费用=P×R

总费用=采购费用+订货费用+平均库存费用=PR+CR/Q+HQ/2

第七章 企业生产管理

- 24 -

3. 现代制造管理模式

A. 制造资源计划

a) MRP阶段: 物料需求计划,MRPⅡ的核心阶段。


相关文章

  • 2015年普通专升本招生章程
  • 2015年普通专升本招生章程 学校全称:安徽工程大学 办学层次:本科 办学类型:公办普通本科高校 办学地址:安徽省芜湖市北京中路 学校概况:安徽工程大学是一所以工为主的省属多科性高等院校和安徽省重点建设院校,坐落在国家级开放城市芜湖.200 ...查看


  • 安徽省自考报名网站 http
  • 关于高等学校自学考试报考问题的说明 一.网站 安徽省自考报名网站 http://zk.ah163.net/ 安徽省教育招生考试网 http://www.ahzsks.cn/Examination/ 二.考试计划 B020204会计(独立本科 ...查看


  • 2016下半年安徽教师资格证考试报考条件
  • 2016下半年安徽教师资格证考试报考条件 2016下半年安徽教师资格证考试报考条件由中公安徽教师招考网为您提供 参照<2016上半年安徽教师资格笔试公告>及<2015下半年安徽教师资格笔试公告>中详细描述了2016下 ...查看


  • 经贸系团总支简介内容
  • 目录 经贸系团总支简介„„„„„„„„„„„„„„„„„„„„3 部门简介„„„„„„„„„„„„„„„„„„„„„„„„4 历任团总支书记简介„„„„„„„„„„„„„„„„„„„5 近五届团总支副书记简介„„„„„„„„„„„„„„„„ ...查看


  • 人才培养工作评估自评报告(汇总)
  • 人才培养工作评估自评报告 1.1 学校事业发展规划 关键评估要素:学校事业发展规划 自评结论:合格 依据: 1.安徽省"十一五"."十二五"国民经济与事业发展规划 2.合肥市"十一五&quo ...查看


  • 专升本与本科的五大区别,考公务员和研究生都会用到
  • 可能有的同学会在读专科还是本科的问题上犯难.主要是因为经济原因吧,不然无需纠结.又或者是高考没考上本科,先选择读专科,后升本,总的路径还是向本科靠拢,有点曲线救国的味道.那么专升本与本科有什么区别? 1.证书区别 专升本有3+2专升本及2+ ...查看


  • 安徽专升本学长考试学习心得体会
  • 心得体会 做为一个考过专升本的过来人,身为学长的我,想写下自己的一点点体会和想法,给下届.下下届等等有专升本想法的同学们,个人拙见,与君共勉! 考专升本跟做其他事情一样的道理,努力不一定会有收获,但不努力肯定不会有收获.所以,我想说之所以我 ...查看


  • 2016年西安工程大学专升本
  • (一)报考条件: 根据文件规定,西安工程大学专升本,本次选拔对象,应符合以下条件: 1.在校期间政治思想表现优秀,遵守校纪校规,文明礼貌,未受到任何处分. 2.学历要求:具有专科学历,在相应的科研领域做出突出成绩,身心健康. 3.以综合考试 ...查看


  • 2017年武汉工程大学专升本
  • 一报考条件:根据文件规定,武汉工程大学专升本,本次选拔对象,应符合以下条件:1.在校期间政治思想表现优秀,遵守校纪校规,文明礼貌,未受到任何处分.2.学历要求:具有本科专业对口,无重考,无重修记录,身心健康.3.以综合考试成绩为录取依据,首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