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鼎立》教学案例
【课标要求】 了解三国鼎立形成的事实。
【教材分析】
本节课主要介绍了国家从分裂到局部统一的过渡时期的历史。是“政权分立”中的一个代表课。通过对本节课的学习,不仅使学生认识到“三国鼎立”东汉末年军阀割据混战的必然结果,同时也能深刻体会到由分裂走向统一是历史发展的总趋势。该课的重点是两大战役和三国鼎立的形成,难点是对战争胜负因素的分析。因果明确,脉络清晰,易于学生接受和理解。
【教学目标】
1、识记与理解
记住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及其历史作用;知道魏蜀吴三国的建立者、建立时间、国号和都城。
2、能力与方法
通过对曹操在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中一胜一败原因的分析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原因分析,使学生认识到每一历史事件的发生,都有其客观条件。但是,人们的主观能动性,特别是符合实际情况的主观能动性也起着重要历史作用。通过对曹操等历史人物的评价,使学生认识到评价历史人物时,主要应该看他是否推动了社会的进步和生产力的发展。
【教学重点】赤壁之战和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教学难点】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主要原因、影响及三国的关系。
【学法指导】:本课知识点涉及较多,可以利用要点提炼法,将本课内容概括为:一种局面、两大战役、三国鼎立、四个人物、五个时间来记忆:①一种局面:三国鼎立; ②两大战役: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③三国鼎立:三国名称和都城; ④四个人物:曹操、孙权、刘备、诸葛亮;⑤五个时间:200年、208年、220年、221年、222年。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激情导入
多媒体演示《三国演义》片头曲, 把学生带入情境。
师问:大家知道这首曲子叫什么名字吗?这是哪部电视剧的片头曲? 生答:《三国演义》。
师问:通过看《三国演义》,你知道生活在三国时期有哪些影响的人物吗?有哪些历史故事吗?
再问:(选择题)下列人物中不是三国时期的历史人物?( )
A曹操 B刘备 C孙权 D诸葛亮
通过这个选择题,发现四个选项学生都有选,意见不一致。设计悬念!引发学生兴趣。
曹操不是三国时期的人物,《三国演义》是一部有许多虚构成分的小说,《三国演义》中的曹操其实并没有称帝建国,他是东汉后期而不是三国时期的人物,那么曹操与三国到底是怎样的关系呢?学习本课以后,大家就会有所了解。本课介绍了跟曹操有关的两场重要的战
役。过渡到本课第一个知识点——官渡之战。
二:自主互助学习,共同探究新课
1:官渡之战
指导学生阅读课本102页103页的官渡之战以及插图“曹操赤脚迎许攸”,思考并回答:
(1) 官渡之战发生在哪一年?结果如何?起了什么历史作用?
(2) 曹操胜利和袁绍失败的原因各是什么?对此你有什么想
法?
最后用多媒体演示并伴以简洁的语言介绍,让学生了解官渡之战的概况。
以现场采访的方式,提出“如果你是曹操,谈谈统一北方后会有什么打算?”由此引出“赤壁之战”。
2:赤壁之战
师问:曹操在基本统一北方当年写了一首诗:“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从此诗中我们可以看出曹操有怎样的理想?
生答:他怀里雄心壮志,要统一天下。
师问:曹操要统一天下,但这时南方有两股势力可以与他抗衡,他们是谁呢?
生答:一个是江南的孙权,一个是依附于荆州的刘备。
师问:面对这种形势,刘备和孙权应该如何应对呢?请学生为刘备和孙权出谋划策。从而引出了“孙刘联军”。
由此指导学生阅读课文赤壁之战并思考回答:
(1)赤壁之战发生在哪一年?结果如何?起了什么历史作用?
(2)104页的动脑筋和插图,谁来讲讲这个成语故事?
(3)105页的动脑筋和“曹操慌忙逃跑”图。讨论曹操败于赤壁之战是因为天意吗?你是如何看待这件事的?
赤壁之战后,曹败归北方,不敢南下。孙刘也没有北上,三方相对稳定下来,并分别建立了自己的政权,并形成了三国鼎立的局面
3:三国鼎立的形成
指导阅读105页“三国鼎立的形成”的课文和“三国鼎立形势图”思考并填表
同时思考:
(1) 三国建立后,首要的任务是什么?三国又是怎么做的?
(2) 106页的“活动与探究”找一找右图有哪些错误?怎么改
正?比一比,完成“三国实力比较表”
(3) 107页看图分析,回答两个问题,讨论文艺作品的人物形
象与历史的实际情况为什么不一样?
师:学完这一课,同学们思考一下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是历史的进步还是倒退?为什么?
引导学生思考问题,培养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
三:课堂小结,留下悬念
在中国的历史发展中,分裂是短暂的,天下大势是分久必合,统一的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但最后究竟是谁独霸天下,问鼎九州呢?我们将在下课中学习。
四:知识拓展
多媒体显示东汉三国历史人物——曹操、周瑜、诸葛亮、刘备等,学生评选:我最喜欢的历史人物?为什么?
教学意图:培养学生根据史料自己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 我们应该怎样正确的评价一个历史人物呢?
评价一个历史人物,应该看他是否推动了历史的进步。
【板书设计】
【课外实践活动】
1、游览三国名胜古迹──隆中、赤壁,寻觅历史足迹,开发三国历史文化。
2、小组合作设计三国鼎立示意图。
3、举办三国历史故事会。
《三国鼎立》教学案例
【课标要求】 了解三国鼎立形成的事实。
【教材分析】
本节课主要介绍了国家从分裂到局部统一的过渡时期的历史。是“政权分立”中的一个代表课。通过对本节课的学习,不仅使学生认识到“三国鼎立”东汉末年军阀割据混战的必然结果,同时也能深刻体会到由分裂走向统一是历史发展的总趋势。该课的重点是两大战役和三国鼎立的形成,难点是对战争胜负因素的分析。因果明确,脉络清晰,易于学生接受和理解。
【教学目标】
1、识记与理解
记住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及其历史作用;知道魏蜀吴三国的建立者、建立时间、国号和都城。
2、能力与方法
通过对曹操在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中一胜一败原因的分析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原因分析,使学生认识到每一历史事件的发生,都有其客观条件。但是,人们的主观能动性,特别是符合实际情况的主观能动性也起着重要历史作用。通过对曹操等历史人物的评价,使学生认识到评价历史人物时,主要应该看他是否推动了社会的进步和生产力的发展。
【教学重点】赤壁之战和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教学难点】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主要原因、影响及三国的关系。
【学法指导】:本课知识点涉及较多,可以利用要点提炼法,将本课内容概括为:一种局面、两大战役、三国鼎立、四个人物、五个时间来记忆:①一种局面:三国鼎立; ②两大战役: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③三国鼎立:三国名称和都城; ④四个人物:曹操、孙权、刘备、诸葛亮;⑤五个时间:200年、208年、220年、221年、222年。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激情导入
多媒体演示《三国演义》片头曲, 把学生带入情境。
师问:大家知道这首曲子叫什么名字吗?这是哪部电视剧的片头曲? 生答:《三国演义》。
师问:通过看《三国演义》,你知道生活在三国时期有哪些影响的人物吗?有哪些历史故事吗?
再问:(选择题)下列人物中不是三国时期的历史人物?( )
A曹操 B刘备 C孙权 D诸葛亮
通过这个选择题,发现四个选项学生都有选,意见不一致。设计悬念!引发学生兴趣。
曹操不是三国时期的人物,《三国演义》是一部有许多虚构成分的小说,《三国演义》中的曹操其实并没有称帝建国,他是东汉后期而不是三国时期的人物,那么曹操与三国到底是怎样的关系呢?学习本课以后,大家就会有所了解。本课介绍了跟曹操有关的两场重要的战
役。过渡到本课第一个知识点——官渡之战。
二:自主互助学习,共同探究新课
1:官渡之战
指导学生阅读课本102页103页的官渡之战以及插图“曹操赤脚迎许攸”,思考并回答:
(1) 官渡之战发生在哪一年?结果如何?起了什么历史作用?
(2) 曹操胜利和袁绍失败的原因各是什么?对此你有什么想
法?
最后用多媒体演示并伴以简洁的语言介绍,让学生了解官渡之战的概况。
以现场采访的方式,提出“如果你是曹操,谈谈统一北方后会有什么打算?”由此引出“赤壁之战”。
2:赤壁之战
师问:曹操在基本统一北方当年写了一首诗:“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从此诗中我们可以看出曹操有怎样的理想?
生答:他怀里雄心壮志,要统一天下。
师问:曹操要统一天下,但这时南方有两股势力可以与他抗衡,他们是谁呢?
生答:一个是江南的孙权,一个是依附于荆州的刘备。
师问:面对这种形势,刘备和孙权应该如何应对呢?请学生为刘备和孙权出谋划策。从而引出了“孙刘联军”。
由此指导学生阅读课文赤壁之战并思考回答:
(1)赤壁之战发生在哪一年?结果如何?起了什么历史作用?
(2)104页的动脑筋和插图,谁来讲讲这个成语故事?
(3)105页的动脑筋和“曹操慌忙逃跑”图。讨论曹操败于赤壁之战是因为天意吗?你是如何看待这件事的?
赤壁之战后,曹败归北方,不敢南下。孙刘也没有北上,三方相对稳定下来,并分别建立了自己的政权,并形成了三国鼎立的局面
3:三国鼎立的形成
指导阅读105页“三国鼎立的形成”的课文和“三国鼎立形势图”思考并填表
同时思考:
(1) 三国建立后,首要的任务是什么?三国又是怎么做的?
(2) 106页的“活动与探究”找一找右图有哪些错误?怎么改
正?比一比,完成“三国实力比较表”
(3) 107页看图分析,回答两个问题,讨论文艺作品的人物形
象与历史的实际情况为什么不一样?
师:学完这一课,同学们思考一下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是历史的进步还是倒退?为什么?
引导学生思考问题,培养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
三:课堂小结,留下悬念
在中国的历史发展中,分裂是短暂的,天下大势是分久必合,统一的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但最后究竟是谁独霸天下,问鼎九州呢?我们将在下课中学习。
四:知识拓展
多媒体显示东汉三国历史人物——曹操、周瑜、诸葛亮、刘备等,学生评选:我最喜欢的历史人物?为什么?
教学意图:培养学生根据史料自己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 我们应该怎样正确的评价一个历史人物呢?
评价一个历史人物,应该看他是否推动了历史的进步。
【板书设计】
【课外实践活动】
1、游览三国名胜古迹──隆中、赤壁,寻觅历史足迹,开发三国历史文化。
2、小组合作设计三国鼎立示意图。
3、举办三国历史故事会。